用心观察用心感悟

2024-06-09

用心观察用心感悟(精选11篇)

用心观察用心感悟 第1篇

下面就从我的班主任管理实践出发, 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教师——从我做起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广阔的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才能以德治教, 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 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二、建立一支得力的班级骨干队伍

班级管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依靠班干部和学生来实施班级管理。一个班级的学生, 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 不同的个性特点, 要辩证认识个性差异, 仔细了解每一个学生个性特点及发展水平, 从不同方面调动个人的积极性。班主任应切实关爱每个学生个性的张扬, 并加以正确引导,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个性, 成为班级骨干。

在班级管理中要有创新意识, 创设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每个学生有平等竞争的机会, 让学生身心轻松愉悦, 思维活跃, 主动探索。

三、班主任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1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学生并不因为教师年龄比他大就信服和尊重你, 而是因为你确实有知识才敬重和信任你, 班主任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因此, 班主任必须不断用新知识充实武装自己。

2班主任应主动联系和协调各课任教师, 共同努力搞好教育教学研究,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习辅导和后进生的帮教, 增进师生情谊。配合各课任教师, 使一大批纪律差生首先得到了有效的抑制, 转化效果明显。

3经常性与家长取得联系, 定期召开家长会, 积极做好合力教育工作。邀请家长来校面对学生一起商讨教育对策或及时反馈情况给家长们;同时, 认真按学校的安排召开了家长会, 密切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 有力配合了对学生的及时教育。

用心感悟作文 第2篇

上班族说:“子曰,中午不睡,下午崩溃,中午能睡一觉就不错了。”

是这样吗?我来问问大家,看看能得出什么。

一棵大树理了理他飘逸的头发,说道:“我认为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不被废水欺负,不被人们做成纸。给人们乘凉,生几个果子,听听鸟儿的演唱会,拉几个风筝来家里做客。”呵,他可真会享受生活呢!

金鱼摇了摇尾巴,轻声说道:“我觉得能和大家一起玩,不被捉到金鱼池便是最珍贵的礼物。”嗯,自由最珍贵!

爸爸用手指弹了一下我的头:“这个呀,只要你不四处捣乱,能够认真做作业就是最珍贵的礼物。”哈哈,这个我可不能保证,Sorry,老爸!

自行车歪歪车把,讲道:“其实我能被主人骑到各地去旅游,见识一下各地风光就是最珍贵的礼物。”不错,挺有追求的!

老师扶扶眼镜说:“当学生听懂而且领悟我所教的内容,就是一个最珍贵不过的礼物了。”对,老师都希望“桃李满天下”。

妈妈笑了笑,慢慢地说:“当你来到这个世界,当你学会说第一个字,当你第一次叫我‘妈妈’时,这就是一个最珍贵的礼物。”我的心里不禁一动。

用心去阅读 用心去感悟 第3篇

一、引导学生探寻语言文字的美

苏教版小学课文大部分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很容易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阅读,这些美妙、生动、形象的文字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体味到语言文字的美。如在讲授《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密密麻麻”“繁花”“从……开到……”“不留一点空隙”“喷花的飞泉”等词语体会春天的勃勃生机;通过“闹嚷嚷”“飞涌”“叽叽呱呱”“鼻尖上”“香气息”“撞个满怀”“匆匆”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吟读,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感悟儿童的朝气蓬勃,让学生沉浸在阅读的喜悦之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触动学生感悟文章的感情

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指导,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理解、感悟、探究文章的蕴含感情的能力得到发展。如《谈礼貌》《第一次抱母亲》《永远的白衣战士》等这些课文就深深地触动了学生对人物情感世界的探寻,培养学生对文章的体悟和探究的愿望,使学生从文章中感悟到礼貌待人、感恩他人、顽强奋斗等高尚的情感品质,和文本、作者形成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这些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如讲解《第一次抱母亲》时,我提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想一想自己的母亲,然后默读课文,反复地品一品,哪些词语或句子令你感动或者令你为之一振,随手划出来。然后,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母亲的胸怀,加深对母亲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三、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欲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一位好的教师能够随时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并与学生一起进步。

在阅读训练中,我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我首先紧抓课文标题提问:“苹果里怎么会有五角星呢?”然后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划出相关语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在执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课文中有这样几句话: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在这样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作为肖邦的老师,他的心里话是什么呢?”学生们在通过充分的朗读和思考后纷纷回答。有的说:“埃斯内尔想告诉肖邦,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有的说:“你如果想念祖国,可以看看祖国的泥土。”有的说:“无论你走到哪个国家,都要记着你是波兰人。”最让我感动的是班里的一位小男孩所说的话,他是这样说的:“埃斯内尔想告诉肖邦,你和这杯里的泥土一样,都是属于波兰的。”我想,他们的感受之所以这样自然、这样深刻,不正是深入阅读和不断探究的结果吗?

四、指导学生升华阅读的成果

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更见成效,升华阅读的成果,教师可加强学生的小练笔训练。

小练笔训练有多种形式,如仿写、续写、改写、写读后感等。仿写又可分为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仿写等,如此类推,小练笔训练的形式可以有几十种。教学《狐假虎威》一文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当狐狸和老虎第二次相遇的时候,老虎还会相信狐狸的话吗?狐狸还能不能凭借自己的狡猾死里逃生呢?请你展开想象,讲述老虎和狐狸第二次相遇的故事。”学完《半截蜡烛》一文后,课文中那种紧张的气氛依然存在,这时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接下来发生的故事,相信很多学生会一气呵成,完成续写的。学生练笔的过程,就是对课文再次分析与领悟的过程,更是对阅读积累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总之,小学生阅读训练是没有捷径的,需要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用心去阅读,用心去感悟,切实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用心感悟作好文 第4篇

感悟, 重在一个———“悟”字。“悟”是什么?笔者很赞同一位特级教师精辟的阐释, 他说:“悟”, 乃“心”与“吾”的合成, 是一种心“悟”, 即:“思之吾”与“吾之思”也。由此看来, 非思考不能有悟, 无个性不能算悟, 悟乃是思考与独创的统一。然而, “悟”的前提是“感”, 没有一定数量的信息被感知是不可能产生“悟”的。写作中没有亲身的“体验”和切身的“感受”, 是不可能写出新意的。“生活”只不过是一个存在着、发展着的客观实体, 只要在这个“实体”之中融入主体的深切感受, 使它跃动着作者的血液、脉搏和灵魂, 小事情可以写出大主题, 小人物可以表现得很丰满, 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 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那么, 怎样指导学生用心感悟生活写好作文呢?

一、练就一双慧眼, 仔细观察生活

鲁迅先生曾说:“若要创作, 第一须观察。”生活的绚丽多彩, 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与瞬息万变, 抓住这些, 是学会感悟的基础, 而抓住的前提是认真细致地观察。首先, 观察不是泛泛地“看看”, 而是仔细地“审视”。即要学会全面仔细的观察, 不仅要依靠视觉, 还要依靠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比如, 阳春三月到郊外春游, 你会看到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会听到婉转的鸟啼、淙淙的水声;会闻到花儿的清香、泥土的气息……通过全面观察, 就能发现客观世界的美, 写出的景物也会生动逼真。其次, 观察需要投入, 投入又必须是诚心的、积极的和认真的, 这种投入不光是形式上的参与, 更是心理距离的缩短、思想情感的融通和语言行为的协调。如有一篇题为《飘落心灵的秋叶》的作文, 写作者怀着失落、彷徨之情来到公园, 面对一片火红的秋叶, 作者在仔细玩味, 苦苦寻思, 突然发觉那枯叶的疤痕处竟顽强地生长出一小片梧桐叶, 树且如此, 况且人呢?这一发现拂去了作者心灵上昏暗的阴影, 给他带来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真切的感悟来自用心的观察, 真切的感悟给景色注入了奔腾的情感, 深刻的思想, 文章因此而熠熠生辉。

二、深入思考, 善于想象, 品味生活

俗话说, 多想出智慧。思考其实就是在感悟, 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思考必须专注, 感悟更当用心, 一定要学会多思、深思、善思, 这样才能想出点意思来, 悟出点道理来, 品出点情味来。

第一, 悟客观规律。自然万物, 其生长、发展、消失, 都有一个规律。我们中学生处于其间, 就应该懂得生活的真谛, 这既是作文的要求, 也是做人的必需。我们只有尊重客观事实, 悟出事物的规律性。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 客观而厚重。例如起床后照镜穿衣, 这几乎是同学们每天都要做的生活小事, 但有些同学却能从中悟出镜子的哲学:你给予什么, 他回报什么, 得到与奉献是等价的;你付出了多少, 就会有多少回报;镜子是最真诚的, 它不会掩盖任何美与丑;镜子得意洋洋地说:看, 我照出了世间万物。人们反问:“你怎么照出你自己?”又如有篇佳作《坎坷也美丽》, 作者通过对波浪曲线的想象而产生了“坎坷也美丽”的人生感悟, 作者写道:“人生的道路, 就像波浪形曲线那样高高低低起起伏伏, 虽然走起来辛苦, 但它却通向幸福。只有攀过那座座高峰, 越过那条条深谷, 才会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幸福。”这些话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给人以深思。

第二, 悟深刻道理。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或某种现象, 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认真的深思。想一想这个事物或现象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对我们有何启示。比如“塞翁失马”, 我们不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做些祸福之辩;“愚公移山”,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状态下, 是大智还是真愚。想一想, 辩一辩, 也就能悟出许多的生活哲理。有一次, 我让学生以“我的一个星期天”为题进行作文, 发现有两位同学写星期天在家放风筝, 风筝线断了, 从高空中跌落下来。我便引导同学们思考:线断了, 风筝“自由”了, 可以越飞越高呀, 结果为什么落得“粉身碎骨”呢?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 悟出了“自由”和“纪律”的关系。

用心感悟《心经》 第5篇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当中非常简短,却是非常重要、核心的一部经典。

《心经》的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该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短精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经典。自古以来,此经一直在佛教界广泛流传,每个朝代的很多信徒都能流利地背诵。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高僧翻译和注解了这部经典。据不完全统计,《心经》共有七种译本,对本经的注疏至少有百家之多。该经也是汉传佛教寺院每天晚课必诵的经典。全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二个字,却涵盖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内容精华。《心经》所揭示的缘起性空之理,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如实准确地把握此经的思想内涵,对于学习经教,指导修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心经》不仅对人的修行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还对人的为人处世有多方面的启示。《心经》对人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使人看破世事:二、劝人心无挂碍。现分别简析如下——

一、使人看破世事

《心经》主要是讲般若空性的经典。在经中说,双世音菩萨以般若芝智,观察劲色、受、相,行、识等五蕴皆是一种假有,最后都归于空无。此经所说的“空”,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的;我们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的;这一切有相无相的东西在因地上总是空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观世音菩萨在修般若空观之时,观照到五蕴都是空幻不实的。所以,在后面经文中,佛陀告诉舍利弗,既然五蕴皆空,那么色也就是空的`,受、想,行、识也都是虚幻不实的。在此基础上,佛陀进一步对舍利弗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最终都净变为虚无。也就是说,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本性是空。经文所讲的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等,都是无相,都是性空的。

《心经》启示我们要看破一切身外之物,无论是亲眷、财色、名利、地位等各种身外之物,最后都是虚幻不实的,我们不能执着于假有,而舍不得,放不下。只有你能看破这一点后,才能够去参透世事的苦空无常,从而放下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执着。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这种心态来对待世事,那么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来为人处世,尘世之间也会少很多纷争,则人世间也会成为一片净土。

二、劝人心无挂碍

菩萨能够以般若之智而修六度,达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目的。菩萨正是由于依靠般若之智,能够做到心无挂碍。因为菩萨心中没有挂碍,也就没有恐怖,并且远离各种颠倒梦想,从而达到不生不灭的究竟涅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依此般若之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因为菩萨修观照般若,心常清净,远离杂念妄想,就超越了世俗名利的困扰,因而能做到心无挂碍,自然不会有恐怖和颠倒梦想。觉者看破了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自然不会有任何恐怖。就像死亡这样大的事,在世人看来是最为可怕的,而禅者却也一样自在洒脱。

做到心无挂碍的方法——

究竟如何做到心无挂碍?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首先,善于把握当下。时光流逝很快,世事变化多端。我们正在做的或者已经做过的事,转瞬之间就成为过去。过去的事我们无法去把握,将来的事还没有到来,我们也无法预测。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孔子曾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说,已经成为事实的事就不要劝说了,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劝诫了,对已经过去的过失或过错不要去责备了。如果我们能够不为过去的事而后悔,也不为未来的事而忧心,只是将心思关注于现在,那么我们就会少很多牵挂。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现在,就不可能创造光辉灿烂的未来,所以,对任何人来说,现在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了现在就没有过去和未来。其次,正确面对得失。在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有很多人一旦在某方面取得成功,他就会得意忘形,盛气凌人。因此,一个人在春风得意之时,应当保持平淡的心态,这样才不会挂碍太多。

用心感悟,让阅读更精彩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

0041-01

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体现为三个中心,即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传声筒”,忽视了教学的真正主体——学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阅读教学应当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感悟”是学生进行积累和运用的前提,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才能真正领略阅读的魅力。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亲身体验阅读,形成有层次的阅读感悟呢?

一、用心诵读,整体感知文本的意涵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多读”是学生理解文本意思,了解阅读文本内容的基本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创新阅读的形式,提供多种阅读的机会让学生充分阅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只有眼到、口到、心到,才能对文本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悯农》一诗时,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这首古诗。一年级学生对这首古诗比较熟悉,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教师首先让学生朗读,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读音,扫除朗读障碍。然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出示一幅农民在田里锄草的场景图,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朗读古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多次朗读中初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接着,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有的学生说:“中午,农民伯伯在地里顶着烈日为禾苗锄草,出了很多汗水,滴入泥土里。盘子里的每一粒米饭都来得非常辛苦啊。”学生通过熟读古诗,基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由此可见,阅读不仅要口眼并用,而且还需用心,学生借助想象倾心诵读,获得有关文本内容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用心思考,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不但可以比较透彻地理解文本内容,而且对文本所要揭示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形成对文本主题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字、词,然后提出问题:“乌鸦口渴了怎么办?乌鸦看到瓶子里有水自己却喝不到怎么办?你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乌鸦喝到水呢?”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阅读课文,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学生不用读就能回答;第二个问题,学生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第三个问题则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进行分析总结,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三个不同层次问题的指引下阅读课文,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样的问题层层深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智慧启迪,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全身心投入阅读,积极主动地思考,思维也更加活跃。

三、用心领悟,亲身感受作者的情感

阅读的过程实际是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学生只有用心领悟,才能对文本传达的情感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他们对文本中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还很难进行深刻理解和把握,这就需要教师讲究恰当的引导策略,设计出不同的语境,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诵读,去充分感受文本的思想情感。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这儿真好》一课时,学生先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学生知道了这篇课文写的是小熊一个人在荒岛上非常孤独,它在岛上种了一棵树,吸引小动物在这里安家。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朗读思考:“你喜欢这只小熊吗?为什么?”学生们读得非常认真,理解了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应当为朋友们提供方便,这样才会结交到更多的朋友。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大量的信息,对课文传达的情感也有了一定的感知,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很喜欢这只小熊。因为他爱交朋友。”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喜欢那个小岛,太漂亮了。”还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所有的小动物。”可见,阅读要从心开始,学生不仅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题,也要重视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与感受,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读”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读中感知文本含义、领悟文本表达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彰显智慧与精彩。

用心感悟“孩子”这本书 第7篇

在任教的十年中,我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最近两年里我校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生本教育”改革。在这个理念下,我原来的“学生的需要就是老师的需要”这一观点得到了强化。

在三尺讲台上,我觉得我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掌控者,而是作为协助者帮助他们集中和方便做核心的事情—学习。教师,不再是那个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不再是那个孤零零地站在讲台上的人,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试验性地让他们进行语言文字活动,更多地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我发现,只要放开来,就能形成自己的个性语文,学生就能说许许多多的话,比如我让他们写随笔,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得到了放松,写的情感比较丰富。

我觉得学生其实不是不爱学习,而是不会学习。细心的老师在和学生谈心和批改随笔中会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在小学时甚至是初中时成绩很好,但是中考时成绩不理想,甚至到了高中就破罐子破摔。为什么会这样?学生都是爸爸妈妈从小抱着惯着的宝贝,到了长大后却成了要家长和学校压着管着的问题孩子,我总结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受到了游戏、小说的影响,不能自己;二是家长的方式不当;三是老师伤害了孩子的感情;四是家长的情感关心不够,孩子处在生长发育期,需要过来人指导,但是家长却不在身边,空虚无依靠,所以就“移情别恋”了,把对父母的思念转移到其他异性的身上,期待得到关心和温暖。这些成长道路中的种种因素,成为了他们遇到的荆棘,要不就是显得自信不够,爬着走路;要不就是被刺得浑身是血,受伤严重,不能短时间恢复,即使结了疤,也是旧情旧伤难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还有什么心思学习,而且,那些好学的没有受到影响的孩子已经走到前面去了,他们更加没有信心了。所以对这种学生,老师应该关注,与他们谈心,更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让他们更加孤独。

当然我并不认为老师一定要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爱校如家、爱学生超过爱自己的孩子。但我认为老师需要投入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把学校当成第二个家;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尽可能地付出智慧和爱心。这对任何一名教师都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持之以恒,总有这种心态,总保持这种精神,总有与这种心态和精神相应的行为。我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地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后进生则缺点较多,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的成功转化,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我一直注重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在人格上学生能够感到真正的平等,感到是老师给予的,他们就会更加尊重老师。比如我以前带的两个班,学生和我的关系就比较好,尤其是我生病期间,他们到我家看我,上班了,发现我不能走快,有点学生甚至要来背我,有的学生还送来了牛奶、水果,上课的时候也是尽量不惹我着急,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真的感受到了,只要你用心对待学生,他也一定会用心回报你。那些学生毕业后,还经常发短信和打电话询问我的近况。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和他们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不懂得获得不舍得付出的人,他的收获是很少的。有时我觉得用真心对学生,不算付出,是应该的,是必须的,因此,我收获的,才是我不必须的,才是我的“意外之财”。我真的感到很幸福。

用心观察用心感悟 第8篇

一、在朗读中品味文字美

在诵读课文中, 我们会发现, 很多的文章就是作者在生活中的审美体验的结晶。例如:儿歌《水乡歌》和《雨后》音韵舒缓优美、节奏鲜明流畅, 这样的语言范例让学生获益匪浅。又如课文《北大荒的秋天》、《荷花》、《九寨沟》等小美文, 形式优美、语句鲜活, 极具语言艺术魅力。很多意蕴丰富、含蓄深刻的美的句子融入在小学教材的童话、寓言、小说之中, 学生唯有认真地阅读、仔细地品味、深刻地感悟, 那种深沉含蓄的意境美才能跃然纸上, 如入画中。

在教学中, 根据课文的需要, 教师应把学生引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 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发现语言美, 感受语言美, 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形象美的熏陶和教育。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荷花》, 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精读短文, 课文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作者观赏荷花时的感受。文章虽然篇幅短小, 但在作者笔下, 荷花尽展其艳丽多姿, 作者感情真挚而美好, 堪为美文。在教学荷花的姿态时, 笔者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 结合多媒体课件,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荷花那婀娜动人的丰姿。在设计时, 笔者从“作者描写了荷花的哪几种姿态”入手, 抓住三种荷花的不同特点指导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 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几句话写得非常的美!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 对荷花美的感受也逐渐增强, 他们能读出刚开的荷花对未来的憧憬美, 读出全开的荷花黄白相间的色彩美, 读出将开的荷花内在力量的美。最后引导学生背诵, 让学生把这美丽的情境深深印在他们的脑海里, 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 也自觉地完成了由读到诵的语言的内化过程。

二、在朗读中感悟情感美

在朗读课文中, 我们会发现课文无不寄予了作者深深的情和意: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 有“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愁思, 有“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坚定……教学中, 怎样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 体会文中的情感, 并且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呢?笔者认为只要引导得当, 学生就能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的美, 领会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真情, 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教学《第八次》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布鲁斯王子面对失败不屈不挠的精神, 笔者引导学生模仿主人公的语气和动作, 亲身体验布鲁斯王子内心的感受。学生在一手握拳、一手握剑的表演中, 对布鲁斯王子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此时再朗读课文, 学生就能读得字字入情, 句句含意, 他们内心的情感被感染、被激发, 学生与作者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振, 学生就会在共振中进发情感, 在读中理解, 在读中悟出人生的道理, 在读中感受美的真谛。

三、在朗读中欣赏意境美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有的是对大自然美景的描绘, 有的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歌颂, 有的是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赞美。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去发现、感悟、体会这些美, 而朗读正是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 而语言更美。在教学中, 笔者让学生在听、看、读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庐山瀑布奇伟壮丽、气势磅礴的景色。在教学第一句时, 我让学生听音乐、看录像、读诗文。当我问学生:“假如你这个时候在庐山脚下, 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面对如此美丽的情境, 有的学生说:“香炉峰上升腾起来的一团团雾气, 在阳光的照耀下, 变成了紫色的氤氲, 读到这句时, 我仿佛也在烟雾缭绕的山道中漫步。”这么美的语言, 多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不知不觉中.一幅幅美丽的景象在学生眼前再现出来。这样的朗读训练“水到渠成”, 学生在课文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在朗读中表现创造美

在朗读教学中, 学生对美有了感悟和积累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表现美。如何引导学生表现美呢?在教学《槐乡》一文时, 笔者做了如下的思考:

(1)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身临其境地感受槐乡的景美和人美。

(2)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描绘图画。作者描绘槐乡五月洋槐花盛开季节的美好景象, 还着重描写了槐乡孩子美的形象、美的品格。从文章的字里行间,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绚丽多姿、意境淡雅的生动画卷。学生对槐乡五月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 他们眼中的槐乡五月自然也各有精彩, 每一位学生都会描绘出不同的优美图画。

(3) “我为槐乡写广告词”。槐乡的景美、槐乡的人美, 如何让更多的人分享这美妙的景色, 吸引更多的游客呢?要求学生把自己设想成槐乡的孩子, 设计出言简意赅又富有诗意的广告词。

(4) 以“槐乡游”为题写作文, 向同学和家人介绍游赏槐乡的见闻和感受。

通过这些有趣的设计, 同学们表现美的欲望被激发了出来, 学生对槐乡美的感受也更深了, 课堂教学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用心观察用心感悟 第9篇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沟通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学问, 需要用心探索;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 需要用心雕琢。尽心尽力是每一位班主任应尽的职责。了解班级各个阶段的整体情况, 对存在的问题用心思考, 运用针对性的方法加以解决, 才能使班级良好的运转。以下以我班具体情况为例, 简要谈谈用心沟通对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提到我们班, 有不少老师都会拍手称赞。我不知道是同事出于礼貌的鼓励, 还是之前班级的表现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太好。一、二年级连续四个学期被评为“文明班级”、多次被评为“学风优秀班级”, 这些荣誉很多是学生的努力换来的, 但作为班主任, 我也感到欣喜, 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这学期, 学生到了三年级下学期, 本以为他们已经到了该懂事该省心的年龄, 可事实并非如此。班级状况一直很不稳定, 从早晚自习、粉笔字到卫生、体育, 可以说每个方面都很让人焦心, 班级量化在平行班级甚至在整个系部都居于倒数, 这在很大程度上着实反映出班级所存在的严重问题, 也因此引起了系部的注意。

与量化相比, 我觉得班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很可怕的思想, 他们对周围一切表现出一种与他们年龄极不相符的人情淡漠, 对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当成是别人对他们理所应当的付出, 他们非但不懂得回报, 反而对别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做了, 是你应该做的;没做, 就是你的失职。对学习, 他们虽然清楚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依然我行我素;对学校的一些管理制度, 他们会从语言、表情和行为上表现出很直接很严重的不满, 尽管过后依然还是能够按照要求去做;而对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 他们更多的是麻木;当出现违纪情况, 老师或领导对其进行管理时, 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叛, 要不进行诡辩理直气壮地宣布他们的歪理邪说, 要不干脆甩脸走人, 有的即便闷不做声, 但也会暗地里较劲。更让人气愤的是, 有时老师的一些要求明明为了他们好, 他们反而不知好歹, 在底下一片唏嘘。不夸张地说,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是“被宠坏的一代”, 自私冷漠、任性蛮横、心浮气躁。

班级量化上的退步, 会让人有些失落;但学生的冷漠, 更让人忧心。当老师当班主任的没人会嫌苦嫌累, 只要有学生的理解, 他们就会信心满怀、干劲十足。可老师也不是圣人, 对于学生的不理解、不尊重虽说会经常自我宽慰, 但次数多了, 想到自己倾心倾力的付出也会感到疲惫、寒心。

在系部书记的鼓励和指导下, 我决定在班级召开一次特殊的班会, 不提量化不提制度, 采取聊天话家常的形式, 说出我想说的话,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老师背后付出的点点滴滴, 让学生懂得不管是家长的、老师的、还是同学的关心都是需要用心去体会感悟并体现到行动、回报中的, 不要一味地去索取、接受, 而要学会给予、付出。

决定了之后, 我利用晨会时间通知班级所有同学, 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班会, 任何同学不得缺席, 需要向各个处室请假的我会出面。班会定在礼拜二的一个晚上, 而越临近班会时间, 我的心情越不能平静下来。想想班级现在这种遭到不能再遭的状况, 想想自己的付出, 再想想学生的淡漠, 老是有种想哭的冲动。我不想在学生面前失态, 但因为跟他们约定好了时间, 而且自己之前一再强调会议的重要性, 作为班主任更不能言而无信。所以, 在还没调整好状态的情况下, 我走进了教室。这次班会, 有几个“第一次”:

——第一次在学生面前流泪, 虽然之前努力调整情绪但还是没能控制住。我真的觉得在学生面前哭是很不光彩的事情, 但这是一种感情的自然流露, 教室里安静的气氛、学生惊异又关切的眼神让我感觉到了一种别样的尊重和幸福。

——第一次在学生面前历数自己的付出, 表达自己付出之后希望得到尊重的合理意愿。比如逢年过节发飞信祝福时学生的视而不见、毫无反应, 比如过圣诞节的时候买好孔明灯放在各个宿舍并且附上祝福, 但学生连一句简单的谢谢都没有, 比如为了让学生增加一技之长自费给全班学生买好看的练习本, 学生反而不理解甚至抵触, 比如为了让学生打扫卫生时能省力一些干净一些, 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自掏腰包专程去买卫生用具, 等等。在说这些的时候, 我没有用严厉的批评的语气, 而是淡淡的叙述, 有时还会用一种调侃的口吻。我发现, 很多学生埋下了头甚至有的学生还哭了, 我相信这一刻, 学生内心是有所触动的;这一刻, 我用真诚换来了他们真诚的内疚和反省。

——第一次让全班学生思考班级或某个同学的优点, 并且大声说出来。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分析并指出, 集体荣誉感要正确地理性地体现, 而不应是盲目的粗鲁的, 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 不嫉贤妒能, 要勇于承认自己身上的不足,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班会是在学生的掌声中结束的。之后, 我明显的感觉到我跟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路上学生会大老远的跟我打招呼, 用飞信发通知的时候不再是“石沉大海”,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会有一些学生主动给我发祝福短信, 等等。于细节中体验改变和进步, 虽然很小, 但我觉得也是一种良好的势头。

用心观察用心感悟 第10篇

一、体现生态课堂的理念, 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存在主义创始人海德格尔说过:“教师, 他得学会让他们学。” 教学, 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统一的过程, 最终的目的在学, 教只是一种手段和途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不管是收获课内外的知识, 还是提高整体素质;不管是培养意志, 还是提高情感体验, 虽然来源于教师的教授, 但要想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则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海德格尔的“让学”表达了两层含义:一是让热爱 (热爱) , 一个是让实践 (让知) 。孔子有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让热爱”就是要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喜欢语文这门学科。兴趣从何而来?孩子从诞生, 具备思考能力开始, 就对外面世界充满了未知和探索。进入到小学阶段,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急需得到发展, 随着知识的增加, 他们对未知的内容就更觉好奇。在儿童参加社会生活时会产生很多的疑问, 他们希望能找寻到答案, 他们本身就具备这样的学习力, 因此需要放学生去思考实践, 去发挥他们未知的能力, 要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 要相信他们具有无限的可能。

二、发挥评价的多元性, 让每个孩子在激励中学语文

教学的过程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生生之间的差异性, 因此教师也应对学生进行多元、灵活的评价。在对学生学习现象进行评价时, 无论是目的, 还是评价方式都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因此, 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一是关注过程的评价,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长久发展, 因此评价更切合过程发展状况。宽容他们在发展中的错误, 给他们鼓励和肯定, 树立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二是评价方式的多元。以生为主的课堂, 评价应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以往教师是课堂评价的“主宰”, 课堂上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也就缺乏互动和火花, 缺乏生机和活力。按照布鲁纳的知识学习理论, 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 倾听别人发言, 进行评价议论, 也是学习的一种手段。事实上, 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评价的欲望与热情。因此, “让学”的课堂应该是多元评价的课堂。尤其要重视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 获得知识。

三、多体验的语文课, 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精彩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语文课堂中的这份令人激动的情感, 除了学习的趣味外, 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体悟, 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正如新课标所提出的“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在阅读中所产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正是语文人文性目标所关注培养的。在朗读文本, 阅读语句的过程中, 最能让学生走进文本的就是他们所产生的真挚情感。“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以真挚的情感去吸引学生, 他们才会有兴趣与文本对话, 与文字做情感的交流, 他们的学习才会出彩。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中, 教师应该调动学生联系以往的生活经历, 用读、演、悟的方法, 体验各种角色的心理活动, 与故事中的角色融合, 共同经历喜怒哀乐, 从而引发情感的共鸣。

师:小哥哥嘴里说着糟糕糟糕, 是因为什么呢?

生:说糟糕, 是因为他玩得太开心, 没想到摔了一跤。

生:说糟糕, 是因为他摔跤的时候, 把衣服弄脏了, 回去妈妈肯定要骂他的。

师:小哥哥摔了一跤, 虽然嘴里说糟糕糟糕, 可他脸上却发射出兴奋与骄傲, 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他刚刚踩水, 把水花溅得很高, 感到很得意!

生:他觉得自己是男子汉, 摔一跤没事儿。

生:他也许想, 虽然弄脏衣服会被妈妈骂, 可这样玩水真好玩啊!

师:这真是“恼中有乐”啊!这样玩水真有意思。

学生之所以能够体会小男孩复杂的心理变化, 原因在于他们也有快乐的玩水经历, 而这种源于学生内心体会的同样情感也更让学生乐于去读, 去继续体会感受。从他们积极肯定的回答, 声情并茂的朗读, 充满童趣的表演中, 老师能感觉到孩子们是真正走入课文中那热闹的雨后广场了。

幸福应该是教师首先播种在学生心灵里的种子, 为了学生的幸福成长, 教师首先要有这样的理念:“师生一起学习, 共同探究, 追求以人为本,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一个和谐的语文生态课堂, 让每个孩子在这个师生共同体的生态氛围中幸福成长。

摘要:体现生态课堂的理念, 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发挥评价的多元性, 让每个孩子在激励中学语文、多体验的语文课, 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精彩, 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语文生态课堂的实践感悟, 意在用心共铸语文教学的幸福城。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态课堂,幸福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人, 诗意地安居[M].郜元宝, 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

细心观察 用心体会 第11篇

一、细心观察是基础

《新课标》中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說明观察能力是习作中最重要的基础,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教育莫泊桑:要想文章写得生动,首先要仔细观察。鲁迅先生在《给董永舒》结尾处写到“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强调了观察在习作中的重要性。

古人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确,再好的厨师,没有丰富多样的菜和调料,也做不成一桌令人满意的酒席。所以,我们还得解决好写作的内容,即材料的问题。然而日常生活中,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在学习《莫泊桑拜师》一课以后,我尝试让学生观察学校大门口上学或者放学的一个场景,经过调查,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学生能够做到当堂完成。其他五分之四的同学,抓耳挠腮,都说上学放学校门口除了人还是人,试想,如果我们长期这样下去,怎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怎能写出好的习作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提供两种促使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好做法:

1.随机记事法

即身边准备一本记事本,就像夏洛蒂三姐妹一样,走路、课外活动时都带着笔和本子,发现有值得记载的事物及时记录下来。记录时,不必当作是习作或日记,只要求用简短的语言记载清楚即可。时间紧迫时,三言两语只需记清时间、地点、事物名称或事件名称。记事本中所记事物,并不一定是作为本周习作使用的材料或内容。有些事物,认为有马上使用的必要,也可以作为当天的日记或习作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有些事物暂时用不上,该用时也可在以后的习作时运用。通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这样的训练,一旦成为习惯,对我们的习作必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2.每日一记法

这种做法,即通常所说的“日记”。日记,就是把一天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下来。当然,一天中可能接触的事物很多很多,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成为日记的内容,我们要加以适当选择,将最值得写的人物、最有价值的事物记载下来。日记,根据习作的需要和水平,篇幅可长可短,形式也十分灵活。它要求有完整的篇章结构,要求对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对事物记载的过程要求也较为具体、详细、生动。所以,在习作的难度上较记事大得多。一个长期坚持写日记的同学,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随时发现有价值的写作材料,而且要有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说,日记训练是促进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习惯的最重要的动力之源。

二、用心体会是关键

写文章,要用心感受生活,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之中,可从“生活”中获得的认识与感受却大相径庭。有的人目光敏锐,善于观察,不仅像摄像机一样能把客观的物像摄入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且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东西,生动的,带着生活露水的;而有的人身虽在,却看而不见,听而不闻。虽然也用眼睛,但浮光掠影,至多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二者比较,关键在于是不是“身入”“心入”。“身”入而“心”不入,生活中大量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至于“身”不入——不认真生活,不认真实践,那就更谈不上从生活中取材了。

“用心感受生活”,就是要源于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大脑,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心入”生活。要有一双洞察力的眼睛,有一颗敏感的心,像林黛玉一样,“步步小心,时时在意”。对于生活中的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一点轻微的心灵触动……都要开放自己的感官,敞开自己的心扉,及时捕捉内心细腻、微妙的情感和心灵的波动,因为这些波动都能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成为激发你写作的灵感。

比如季羡林的《夹竹桃》,想必我们周围的很多人都看过夹竹桃!面对夹竹桃的花开花落,大多数人的思维都沉浸在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惊叹中,而季羡林先生头脑中却展现了对月光下的夹竹桃的幻想,可以说,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是触发作者思维灵感的火花,作者由此而生发开去,神思飞越,浮想联翩,从而写成了这样一篇人所共赞的佳作。

再如作家陈荒煤笔下的《广玉兰》一文的结尾写到“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如果没有仔细地观察,没有用心的体会,很难写出这样情真意切的文字。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人家怎么写,我也怎么写,就变成了生搬硬套。要把别人的指点化成自己的领悟,才能真正受用。”生搬硬套的东西,写得再好,那只是在描述生活。要想让文章耐读,那需要“我手写我心”。这需要学生不仅会观察生活,还要用自己的心灵去诠释生活,赋予生活以生命,这样的文章自然鲜活。

三、结语

要教学生养成平时留意生活的习惯,督促学生去主动地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促使他们去观察,去体会。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认识事物,让他们的心灵与事物搭起一座情感的桥梁。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能充满着生活的气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折射出时代的光辉,回归自然本真的现实。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也认识社会的纷繁复杂,不仅拓展了作文实践的空间,养成了多读、勤思、常动笔的习惯,丰富学生的生活,还变被动写作为自主参与,尽显习作生命之原色。

上一篇:北方校园绿化植物配置下一篇:旅游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