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神经后遗症

2024-08-31

带状疱疹神经后遗症(精选10篇)

带状疱疹神经后遗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我站收治的78例带状疱疹已痊愈但仍遗留神经痛疼的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患者35例, 男患者33例, 年龄50~83岁, 平均年龄为 (68±4.8) 岁。所选患者均为带状疱疹受损的皮肤已治疗愈合1个月后, 患处仍伴随疼痛的。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 每组39例。确保患者中年龄, 性别, 有无过敏史, 皮肤受损程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为常规治疗组, 进行单独抗病毒治疗, 服用阿司匹林, 一次0.3g~0.6g, 一日3次。B组口服卡马西平片0.1g, 每日3次饭后服用。两组患者的治疗为10d。观察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

1.3 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治疗后, 观察患者的显效率和有效率, 总有效率为二者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用r表示两种标本检测的结果相关性, 采用回归系数假设检验的χ2检验差异的显著性,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10d的治疗后, A组的39例患者经阿司匹林治疗后, 10例显效、显效率为25.6%, 13例有效、有效率33.3%, 16例无效、无效率41.1%, A组的总有效率为59%;B组的39例患者经卡马西平片治疗后, 有14例显效、显效率为35.9%, 18例有效、有效率46.2%, 7例无效、无效率17.9%, 总有效率为82%。两组患者经过10d治疗后, 卡马西平片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 两组比较差异明显, P均<0.05,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这一种病毒感染后而得的一种感染性皮肤病, 这种病毒会潜伏在体内叫水痘-带状疱疹。当其再发时, 会导致一些呈带状排列的成簇疱疹出现在沿神经支配的皮肤区, 会使皮肤受损的周围神经造成侵害, 产生剧烈疼痛, 疼痛时间可长达数月。剧烈的神经痛, 会使患者休息不好, 会打乱患者的正常生活秩序, 时间长了会严重影响患者健康。本文选用卡马西平片对带状疱疹神经后遗症进行治疗, 是因为卡马西平片为三环类抗惊厥剂, 具有抗神经痛抗惊厥的作用, 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起到很大的疗效。通过临床治疗后发现, 带状疱疹神经后遗症经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后, 其疼痛得到缓解。同时, 卡马西平片价格便宜, 口服比较方便, 在进食的时候同时服用卡马西平能加快吸收, 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4]。但是, 在用药的同时要注意卡马西平的不良反应, 会引起食欲改变、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心律紊乱等, 有时候卡马西平会损失皮肤及其附近, 特别是合并用药的时候, 一定要谨慎, 在用药的时候要注意剂量等[5]。本研究表明, 两组患者通过不同方法的治疗后观察, 用卡马西平治疗带状疱疹神经后遗症的疗效优于传统常规用阿司匹林治疗, 能使患者的神经疼痛明显减缓,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探讨和分析应用卡马西平片治疗带状疱疹神经后遗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我站收治的78例带状疱疹已痊愈但仍遗留神经痛疼的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为常规治疗组, 用阿司匹林治疗。B组为用卡马西平片治疗组。观察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结果 A、B两组患者经过10d的治疗后, A组的39例患者经阿司匹林治疗后, 总有效率58.9%;B组的39例患者经卡马西平片治疗后, B组的总有效率为82%, 两组结果具有明显差异性, P<0.05。结论 用卡马西平片治疗带状疱疹神经后遗症能明显缓解疼痛。

关键词:卡马西平片,带状疱疹神经后遗症,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戴红波, 刘允爱, 夏燕, 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 2009, 15 (25) :153.

[2]王献勇, 肖爱芝, 李刚, 等.卡马西平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8 (28) :6819.

[3]罗芳, 于晓彤, 申颖, 等.水冷射频治疗头面部难治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1, 17 (9) :542-545.

[4]陶熔, 夏令杰, 马松鹤, 等.三种药物复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 (6) :102-103.

带状疱疹神经后遗症 第2篇

【摘要】近年来,针灸治疗带状疱疹虽取得较好效果,但目前本病的针灸临床研究文献存在一些问题。如科研设计不够严谨;疗效标准缺乏客观的量化标准,评价标准不够统一规范客观;文献报道缺乏科学性、规范性。今后应加强严密的科研设计,疗效制定标准要依据规范性参照标准,为针灸治疗该病提供更有力的依据,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使针灸治疗本病的方法更加完善。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毫针刺法;灸法;刺络拔罐法;皮肤针法;穴位注射法;火针疗法;穴位埋线法

【中图分类号】R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20-01

1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因病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祖国医学称之为“蛇丹愈后痛”。

目前所认识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湿热毒邪其性重浊粘滞,胶着不化,难以祛除,虽经治疗,邪毒去其大半却难尽除,余邪作祟,凝滞经络,阻滞气血,气滞血瘀,故疼痛不消;其二是带状疱疹早期,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血运行不畅,阻塞气机,不通则痛。三是年老体弱患者,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气血运行鼓动无力,经络失养,不荣则痛,或因久病伤阴,血虚肝旺之体,血虚则肌肤失养,不荣则痛。

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本病以“通”为法,以清热利湿、益气养血、活血祛瘀止痛为主,临床选穴多以病变局部阿是穴为主,同时辨证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多样,现分述如下。

2.1毫针刺法赵俊喜

采用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1例,有效率占93.5%,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治疗组针刺夹脊穴,并进行局部围刺,远端配合针刺病侧的合谷、曲池,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感(P<0.01)、瘙痒感及烧灼感(P<0.05)。

2.2灸法梁美爱等

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1例,先回旋灸打基础,继之雀啄灸加强灸量、激发经气,再温和灸温通经络,治愈率66.7%,对照组电针组治愈率为31.3%。采用天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5例,取斑蝥、细辛、甘遂、雄黄等适量,研成细末,入凡士林调成膏状,以痛为腧,施灸治疗,该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缓解率达86.4%,治疗前后疼痛分值降低非常明显。

2.3刺络拔罐法刺络拔罐法直接针刺病变处皮肤络脉,使其出血,令邪毒随之外泄,继以拔罐,使邪毒消散殆尽,疼痛可止。58例患者中痊愈(疼痛症状完全消失)40例,有效(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夜间能正常入睡)18例。

2.4皮肤针法高汉义等

用梅花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1例,在病变部位相应神经节段起始处和病变部阿是穴处叩刺,逐步扩大叩击,叩击范围要大于病变部位;再按所在部位经脉的走向从上到下叩刺,直到有少量渗血为止,与普通针刺组相比,总有效率分别为87.1%,56.5%。

2.5穴位注射法楼淑芳等

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2例,用卡介菌素多糖核酸穴位注射,皮损消退后30d、90d止痛有效率分别为96.2%,98.1%。于背俞穴,华佗夹脊穴以及阿是穴处选取3~8个穴位,用维生素B12、曲安奈德及利多卡因的混合液进行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61例,总有效率89.06%。

2.6火针疗法马新平等

用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0例,在疱疹疼痛之处局部密集点刺,不宜太深;然后在点刺部位迅速拔火罐,治愈率100%。采用火针治疗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4例,取局部阿是穴及患侧夹脊穴火针浅刺与相同取穴普通针刺比较,火针组在缓解疼痛,改善因疼痛引起的睡眠障碍,和降低代表血瘀的细胞参数方面均优于普通针刺组。

2.7穴位埋线法段俊英

取痛区内阿是穴及患侧夹脊穴用穴位埋线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6例,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疼痛消失随访3月无复发)。治疗埋线1次痊愈者8例,埋线2次者13例,埋线3次者5例。

3小结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常见皮肤病,发病遍及各年龄,并伴有神经痛,年轻患者如及时治疗、皮损消退后神经痛也随之缓解或消失。但年老体弱者经治疗皮损消退后,可在受累部位遗留有顽固的神经痛症状数月甚至数年,随着年龄增高发病率明显提高,年龄越大,体质越弱,疼痛越明显和持续时间越长。这可能与患者随着年龄增大,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后遗神经痛常常为锐痛、撕裂痛、灼痛,疼痛剧烈,入夜尤甚,严重影响患者及家人的生活和工作,本病的治疗将逐渐成为一项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课题。

总之,针灸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的,多种针灸方法的联合应用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针刺治疗,且可缩短疗程,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应对多种针灸疗法进行积极的比较和总结,以筛选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优化方案。

参考文献

[1]陈佳,陈洪沛,王静华.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思路[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8):54-56.

[2]赵俊喜.针刺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1例[J].中醫研究,2010,23(3):67-68.

[3]陈云志,刘安英.多针浅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2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4):845.

带状疱疹神经后遗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 男23例, 女25例。其中头面部8例, 颈项部7例, 上肢7例, 胸腹腰背部19例, 下肢7例。年龄56岁~82岁, 平均年龄75岁, 病程3年~5年。

1.2 治疗方法

根据带状疱疹神经受累部位不同, 分别行眶上神经阻滞、面神经阻滞、耳颞神经阻滞、枕大枕小神经阻滞、颈丛阻滞、臂丛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椎旁神经阻滞、腰大肌肌间沟阻滞、坐骨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腓总神经阻滞。药物配方为0.1%罗哌卡因+神经妥乐平3.6 NU+VitB121 000μg, 根据阻滞部位不同, 2~20 m L不等。每周1次, 4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

全程记录下列指标: (1) 疼痛程度; (2) 疼痛特点 (自发痛, 触压痛, 运动痛, 放射痛) ; (3) 伴随症状 (麻木感, 冷感, 痒感)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对患者各观察项目进行疗效评定并对不同治疗部位进行疗效观察, 见表1.治疗前后VAS评分差 (治疗前VAS评分-第四次治疗后VAS评分) /治疗前VAS评分:≥75%为显效, ≥50%为有效, ≥25%为微效, ≤25%为无效。

2 结果

治疗4周后, VAS评分显效60.41%, 有效22.91%, 微效10.41%, 无效6.25%.见表1.

48例患者均有自发痛、触压痛、运动痛, 明显改善29例 (60.41%) , 有效11例 (22.91%) , 微效5例 (10.41%) , 无效3例 (6.25%) ;有放射痛者30例, 明显改善19例 (63.33%) , 有效8例 (26.66%) , 微效3例 (10.00%) , 无效0例;伴有麻木感23例, 明显改善14例 (60.86%) , 有效7例 (30.43%) , 微效0例, 无效2例 (8.69%) ;有冷感9例, 明显改善6例 (66.66%) , 有效2例 (22.22%) , 微效1例 (11.11%) , 无效0例;有痒感21例, 明显改善11例 (52.38%) , 有效7例 (33.33%) , 微效0例, 无效3例 (14.28%) 。患者各项指标改善优良率为83.33%, 总的有效率为93.75%.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常伴有明显神经痛, 神经阻滞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痛的常用方法。结合有关神经妥乐平治疗多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或单纯神经阻滞控制带状疱疹疼痛的报道, 我们采用神经妥乐平联合神经阻滞, 观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神经妥乐平是从牛痘免疫病毒疫苗接种家兔的炎症组织中提取的非蛋白性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 它通过激活下行性疼痛抑制系统[1,2]和抑制缓激肽类物质的释放来镇痛和消除组织水肿[3]。同时它具有促进神经轴突生长, 促进雪旺细胞增殖等神经修复作用[4], 以及抗过敏、调节神经、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进而对麻木感、冷感、痒感有独特疗效, 对病态组织有修复作用, 对正常组织几乎无影响。

从本组观察结果可以看出, 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妥乐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显著, 安全性好,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Kawamura M, Shinkwin M, Imai Y, et al.Neurotropin Induces antinoci-ceptive effect by enhancing descencing pain inhibitory systems involving5-HT3 and noradrenergic 2 receptor in spinal dorsal horn[J].LifeSciences, 1998, 62 (10) :2181-2188.

[2]樊碧发.神经妥乐平在颈痛腰腿痛方面的应用[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4, 10 (4) :56.

[3]Yasuo IMAI, Kihachi HITO, Sadaki MAEDA.Inhibition of the perfusateof rat behind paw by neurotropin[J].Japan J Pharmmacol, 1984, 36 (7) :104-107.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灸法治疗进展 第4篇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灸法;病机

【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058-02

Abstract: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lled “wrapped around the waist fire Dan”,“snake string sore”,side of the waist highest incidence,severe pain,prolonged refractory,no specific treatment. Moxibustion is“simple, convenient, efficient, honest”,andthe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s reflected particularly prominent. Review of clinical effects of Moxibustion treat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nd make it promoted in China.

Keywords:postherpetic neuralgia; moxibustion; pathogenesis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顽固性慢性疼痛综合症,以老年人最为多见,因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在各种诱发刺激的作用下,相对更加容易使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的病毒再活动,并迅速生长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同时由于老年人组织功能退化,修复神经损伤的功能降低,神经组织修复过程较慢,因此更容易发生后遗神经痛[1]。而中医对其病因也有类似的描述,《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中也提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中更明确提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这都说明了患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西医对该病没有特殊疗法,中医可行中药、针刺、灸法、拔罐、穴位埋线、物理疗法等对该病治疗。其中灸法包括艾灸、灯草灸、隔蒜泥灸、贴棉灸、麦粒灸、天灸、龙火灸、闪火灸、热敏灸等灸法,本文综合近年来有关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文献,对灸法治PHN的方法及临床效果进行总结。

1 病机分析

PHN多发于老年人,其病机主要归纳为“虚”与“瘀”。虚——不荣则痛,主要表现在气虚、阴虚两方面。气虚:宋文英等[2]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辨证归为“瘀证”,在治疗过程中多重视活血化瘀,但活血化瘀之剂究为攻伐之剂,有耗气伤阴之弊,久用邪去而正亦虚,或本身正气亏虚,无力抵御邪气,邪气则伤及人体气、血、精、液,精血不荣,不荣则痛;阴虚:带状疱疹发病开始多为湿热火毒之邪侵袭肌表所致,火热之邪易伤津液,且多用苦寒清利之品,而苦寒之品伤津耗液,到后遗神经痛阶段,津液更为亏虚,不能濡养脉络,则不容则痛;而灸法有补虚培本之功,增强脏腑功能,补益气血,填精益髓,且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瘀——不通则痛,主要为血瘀: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久病气虚,气虚则血瘀;久病阴虚,阴津耗伤,血行迟缓,易停滞而成瘀血;肝主疏泄全身气血,肝失疏泄,则气机郁结,血行不畅而成瘀;该病初期多为湿热火毒之邪,久则湿与热结,转而为痰,痰瘀互结,阻滞不通。而灸法有消瘀散结之效,通而不痛。

2 艾灸法

艾叶具有理气活血、温经止血的功效,现代药理作用认为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抗凝血,祛痰平喘的作用[3]。艾灸治疗PHN综合了艾叶的作用和灸的热效应,达到活血祛瘀化痰、通而不痛,补虚培本、荣而不痛。

2.1 热敏灸 热敏点是一种阳性反应点,其对力、光、电、磁的能量刺激不甚敏感,而对艾热极为敏感,会产生多种特殊反应,如喜热、透热、传热等,故称为热敏点[4]。梁美爱等[5]观察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治疗组用热敏灸治疗:局部选取患者疼痛范围所处神经节段的夹脊穴附近的经穴、痛点和压痛点、皮下硬结、条索状物处等反应物部位,远端选位则按照疼痛部位所处经络远端选穴为主。用点燃的艾条,在上述部位为中心3cm为半径的范围内,距离皮肤3~5cm施行回旋灸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热发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或其他非热感觉,如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感觉时,此点即为热敏点,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的热敏点被探查出,选择1~3最敏感穴位进行施灸。先回旋灸打基础,继之雀啄灸加强灸量、激发经气,再温和灸温通经络。灸量:对热敏点完成一次治疗剂量的施灸时间因人而宜,一般从数分钟至1小时不等,每日1次。对照组为电针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王万春[6]用腧穴热敏化艾灸为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0例,结果临床治愈18例,有效2例,治愈率90%,总有效率100%。刘忠云[7]用艾灸热敏化腧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5例,痊愈36例,显效14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100%。

2.2 雷火灸 雷火灸是在“雷火神针”的基础上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改革灸药配方和用法创新发展而来的一种灸法,是利用20多味中药燃烧时产生的热量、红外线、药化因子、物理因子以及使用独特的手法,通过脉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共同达到温经通络、调节人体机能来治疗疾病[8]。王东等[9]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雷火灸合并加巴喷丁治疗组与加巴喷丁对照组,方法:将雷火灸条点燃后,悬定在有皮损周围部位及支沟、阳陵泉、丘墟穴上方2~3cm,以皮肤能感觉到灼热,但不能烫伤,皮肤被艾条烤的发红即可。每次每部位悬灸约5~8min,1次/d,连续治疗21d。加巴喷丁口服300mg/次(饭后服),3次/d,连续口服21d。对照组采用加巴喷丁口服治疗,300mg/次(饭后服),3次/d,连续口服21d。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P>0.05),但治疗组痊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4,P<0.05)。

2.3 麦粒灸 麦粒灸是用小如麦粒的艾炷在穴位上施灸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其一方面使患者出现强烈的穿透性灼痛感,另一方面使局部组织不同程度地损伤,产生异体蛋白,由此进一步激活机体的防御机制—免疫系统,从而产生持久及多方面的调整[10]。邱玲等[11]进行麦粒灸联合针灸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将PH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及电针夹脊穴联合阿是穴;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麦粒灸。每次针刺结束后,麦粒灸阿是穴区域,用拇、食、中指将艾绒搓成麦粒大小的圆锥形艾炷,在穴区涂少量凡士林,使艾柱粘附其上,点燃艾炷尖部,至患者自觉灼痛时用镊子移走艾炷,每处3~5壮以局部皮肤潮红、患者感觉温热为度。结果显示,麦粒灸联合针刺可有效改善中老年 PHN患者疼痛及焦虑症状,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远期疗效稳定。

3 火龙灸

火龙灸操作简便,施术部位灵活广泛,疗效好。其通过大面积、大剂量深透的温热方式使经络畅通,激发经气,内达脏腑、外通肢节,从而达到强壮真元、调和阴阳、温通气血、通络开痹、活血化瘀、引邪外出等作用[12],进而增强免疫功能。杨慧华等[13]观察火龙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将患者按自愿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常规进行补液抗病毒,营养神经,内服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中药,外涂阿昔洛韦软膏等处理。观察组:入院第1天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以火龙灸。具体方法:①协助患者卧于病床上,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疼痛部位;②取复元活血汤合一贯煎加减方(大黄10g,柴胡10g,桃仁15g,红花10g,穿山甲6g,当归15g,生地10g,北沙参10g,麦冬10g,甘草5g。水煎200ml)浸泡过的消毒纱布条(厚度约0.5cm,面积超出疼痛受累的皮肤区域边缘3.5cm),敷在疼痛受累的皮肤区域,外盖一层湿毛巾(湿毛巾的湿度以不能挤出水滴为宜),为避免火焰直接接触周围皮肤而致烧伤,面积应大于纱布条5cm;③用注射器将75%酒精均匀洒在与纱布条同等区域的外层湿毛巾上,并点燃酒精,可看到湿毛巾外洒酒精区域形成一条“火龙”;④待患者感到局部皮肤有灼热感,立刻用备好的另一块湿毛巾迅速扑灭火焰,然后用大拇指指腹按摩局部区域1~2min;⑤热感减退后取下灭火的湿毛巾再倒酒精,再次点燃,如此反复操作10~15次,共约20~30min;火龙灸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明显高于对照组74%。中药中大黄、桃仁、红花、当归、穿山甲有活血祛瘀通络的作用,通而不痛;生地、麦冬、甘草具有补血滋阴的作用,荣而不痛。加之龙火灸大面积、大深度的温热方式刺激作用,更好的达到补虚、祛瘀的作用。

4 药线点灸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用壮药泡制成的药线,点燃后直接灼灸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 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该疗法具有止痛、止痒、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作用。且操作简便,易于实施,疗效好,副作用小。谭小华等[14]用药线点灸配合围针刺通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组采用药线点灸配合围刺通电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7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药线点灸配合围刺通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林辰等[15]观察标准化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标准化壮医药线点灸为治疗组,常规药物为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药物评分比较,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西医已经证实本病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各种可以引起机体抵抗力减弱的因素均可成为其发病的促发条件。药线点灸一方面能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而祛除病邪,也是“扶正祛邪”之意;另一方面是灸能疏通经络调,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5 药棉灸

药棉灸借灸火之势,可祛邪通络,减轻其对皮肤神经的刺激,达到止痛的目的。武春喜[16]用药棉灸治疗带状疱疹顽固性神经痛取得了较好的止痛效果。根据带状疱疹皮损范围,取医用脱脂棉适量,分次撕成絮状,如蚕丝薄而均匀,2~6cm大小,摊于皮损表面,牙签固定,迅速点燃,顺势用口轻吹,一燎而过,皮肤刚感觉烫而药棉已烧尽。1天1次,1~3次即可止痛。李杰[17]用围刺加棉花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先局部围刺针刺,然后疼痛部位施行棉花灸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例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6 小结

通过对PHN“虚”和“瘀”的病机阐述,得到治疗PHN需解决“虚”和“瘀”,即虚:久病正气虚,或本身正气亏虚,无力抵御邪气,或用伤津耗气之品导致虚;瘀:气虚则瘀,肝郁则瘀,痰瘀互结。灸法以补虚培本、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填精益髓,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作用于PHN的虚与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与西药的营养神经、抗病毒、止痛等治疗相比,其毒副作用小;与传统的其他中医药相比,方法更简便,易于操作。PNH的发生与机体免疫有关,故除了灸法治疗外,应注意作息规律,适当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但该方法也存在缺点,如火龙灸、药棉灸等容易损害患者皮肤,留疤或造成感染。

参考文献

[1]孔宇虹,李元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关因素流行病学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4,7(12):909-914.

[2]宋文英,查旭山,刘畅.益气养阴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6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5):29-30.

[3]梅全喜.艾叶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草药,1996,27(6):311-314.

[4]田宁.热敏灸疗法在痛症中的临床应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2):29-30.

[5]梁美爱,段权.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6):186-188.

[6]王万春,胡荣,马文军,等.腧穴热敏化艾灸等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0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018-3019.

[7]刘忠云,蔡少华艾.灸热敏化腧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2):9.

[8]刘树正,王阳,陈鹏.雷火灸临床应用概况[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4):362-364.

[9]王东,王强,任凯芳.雷火灸合并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0例[J]中国实用中医药,2015,10(33):27-28.

[10]王玲玲.麦粒灸临床特点及适宜病症[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1):889-891.

[11]邱玲,杨璇,阚俊微,等.麦粒灸联合针刺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5,56(22):1911-1934.

[12]李梦,罗玲.独特的大面积灸法—火龙灸[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5):472-474.

[13]杨慧华,朱炜,杨燕妮.火龙灸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20(12A):63-65.

[14]谭小华,刘海涛,王锂艳,等.药线点灸配合围刺通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9):33-34.

[15]林辰,杨建萍,陈攀.标准化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河北中医,2011,33(8):1189-1191.

[16]武春喜,张亚丽.药棉灸治疗带状疱疹顽固性神经痛[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1):12-13.

[17]张杰.围刺加棉花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8):3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方法探讨 第5篇

1 临床资料

自2001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共诊冶带状疱疹患者327例, 其中发生PHN12例, 年龄分布:21岁~40岁1例, 41岁~60岁3例, 61岁~80岁8例, 年长患者呈高发趋势。患者发生PHN时, 疼痛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最短为3个月, 最长为5年。

2 方法

2.1 局部用药

用5%辣椒素霜、5%利多卡因洗剂涂擦患处或用5%利多卡因凝胶局部封包。

2.2 口服用药

吲哚美辛控释片25 mg, 2次/d;阿米替林25 mg, 3次/d;多虑平25 mg, 3次/d.另外也可以用曲马多缓释片止痛。

2.3 患处局部封闭

在皮损部位及周围用1%普鲁卡因2 m L加曲安奈德注射液10 mg, 皮下进行局部封闭注射。

2.4 神经阻滞

(1) 用2%利多卡因5 m L, 加维生素B1200 mg、维生素B12500μg、地塞米松5 mg, 带状疱疹沿脑神经分布者选用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带状疱疹沿肋间神经分布者, 分别选择所对应肋间, 以及各上下扩展一支肋间, 于脊柱旁、肋缘下进针, 穿过肋间肌后针尖上挑, 推药进入肋间沟 (注意勿刺入胸膜腔) 。

(2) 硬膜外腔注射:选择硬膜外T5~6穿刺, 用0.15%罗哌卡因加甲泼尼龙40 mg 10~15 m L缓慢推注, 10 d后可重复1次。

2.5 中药治疗

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5 g、赤芍10 g、枳壳8 g、延胡索12 g、生地10 g、桃仁10 g、红花10 g、柴胡8 g、川芎10 g、丹参30 g、甘草5 g.

气滞加川楝、郁金;血热加丹皮、黄芩;气虚加党参、黄芪, 连服10~15剂。

3 结果

我院所治12例PHN患者, 2例经过局部用药加口服药物, 于1周内疼痛消失, 其余10例患者都是在应用以上两种方法疗效不显的基础上, 加用局部封闭或神经阻滞等其他方法后, 分别于10 d~30 d内疼痛缓解直至消失。

4 讨论

PHN临床表现多样化, 常规抗炎、抗病毒、神经营养剂及一般解热镇痛药无效情况下, 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在应用以上一种或数种药物或物理方法治疗的基础上, 还要注意其他因素对该病症的影响。笔者观察PHN患者与其神经精神类型也有一定关系, 如生性多疑、胆怯、焦躁性格PHN发生率较高。所以解除患者焦虑, 使其放松心情, 对治疗本症也会有很大帮助。此外, 在治疗期间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充足睡眠, 多饮水, 多食水果、蔬菜、粗粮也非常必要。

摘要: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PHN) 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PHN, 应用局部用药、口服用药、患处局部封闭、神经阻滞、中药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所治12例PHN患者, 2例经过局部用药加口服药物, 于1周内疼痛消失, 其余10例患者都是在应用以上两种方法疗效不显的基础上, 加用局部封闭或神经阻滞等其他方法后, 分别于10d~30d内疼痛缓解直至消失。结论PHN临床表现多样化, 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同时要注意其他因素对该病的影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五法 第6篇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湿瘀闭阻,化湿宣痹法,化痰通络止痛法,益阴通络法,温阳通痹法,辛润活络法

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因病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总的来说是由于内因与外因相互交织为患, 导致局部气血阻隔, 络脉瘀阻, 不通则痛。

1.1 素体气血阴阳不足为发病基础

带状疱疹的发病多因于湿热交阻, 气血凝滞, 或热重于湿, 或湿重于热, 体壮之人, 邪虽重而正不虚, 正邪相争, 驱邪外出, 机体康健;老年人, 或素体虚弱者, 气血阴阳不足, 邪虽轻而正不足, 驱邪乏力, 邪滞于里, 邪正纠结。阳气不足则卫外不固, 邪气易入;阳气亏虚, 则清阳不升, 不能鼓动气血运行, 气血易瘀滞不行。阴血亏虚则脉络空虚, 易成为容邪之地, 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产后》中指出“最虚之处, 便是容邪之处”[1]696;阴血亏虚, 则络气郁滞, 络脉失养, 不荣则痛。

1.2 病位在络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表现为疼痛, 其病机为气血阻隔, 络脉瘀滞。带状疱疹发病时, 湿热内蕴, 阻于脉络, 初在经, 后入络, 络脉损伤, 表现为疼痛剧烈。络脉为人之细小经脉, 其功能通达气血, 交通脏腑。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时, 在大的经脉, 正气尚有力祛邪外达, 保证血脉运行通畅。而病久或邪气亢盛, 邪气由脏腑经脉而至络脉时, 则可导致气滞于络, 血瘀于络, 风郁于络, 湿阻于络, 痰聚于络, 热毒蕴盛于络, 六者相互纠缠为病, 最终导致络脉瘀阻、功能失调。络脉易损难愈, 故在临床上表现为疼痛反复不愈。

1.3 湿瘀闭阻络脉, 为其主要病机

带状疱疹后期, 湿热入络, 影响气血运行, 湿瘀夹杂, 交织为患, 湿邪黏腻, 瘀邪固着, 在经易消, 在络难疗, 患者表现为闭阻区域疼痛。其主要病机特点为闭阻不通, 故在治疗中强调通法的应用。

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五法

2.1 湿热痹阻于络, 化湿宣痹通络法

湿热蕴久, 痹阻于络, 余毒未清, 入络阻碍气血运行, 痹阻不通则疼痛缠绵。此型多为新发病例, 病程不长。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疱疹部位疼痛, 局部有灼热感, 常常伴有低热不退, 脘腹胀闷, 纳呆, 全身骨节酸痛, 小便短赤, 大便黏腻不爽, 舌红, 苔黄腻, 脉滑数。治宜清热化湿, 宣痹通络。选用宣痹汤[2] (《温病条辨》) 加减:防己10 g、苦杏仁10 g、蚕砂10 g、栀子10 g、薏苡仁10 g、半夏6 g、滑石10 g、丹皮10 g、生槐花15 g、片姜黄10 g、海桐皮10 g、僵蚕10 g、全蝎6 g。方中选用善于祛经络之湿的防己为君药, 《本草纲目》中引李东垣“防己大苦寒, 能泻血中湿热, 通其滞塞”[3];杏仁宣肺, 气宣则湿化;薏苡仁淡渗利湿而缓急止痛;半夏燥湿;蚕砂化浊;栀子、滑石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丹皮、生槐花清血分之热;片姜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海桐皮, 祛风湿、通络止痛;僵蚕、全蝎为虫类药, 具有祛风通络止痛之效。诸药合用, 共奏清热除湿, 祛风通络活血, 通经宣痹止痛之效。

临证加减:疼痛剧烈者, 加川楝子、延胡索等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之品;脘腹胀满, 纳呆者, 加鸡内金、海金沙、神曲等以化湿消滞;大便秘结者, 加熟大黄、火麻仁、桃仁等以润肠通便。

2.2 痰浊痹阻于络, 化痰通络止痛法

素体脾虚, 水湿停留, 聚集为痰, 痰湿壅盛, 日久痹阻于络。痰与湿均为阴邪, 因其性黏滞, 阻碍气血运行, 阻滞经络, 故缠绵难愈。临床上此型患者的疼痛部位多见于四肢, 除疼痛外, 往往伴有麻木。临床上患者常常可见局部顿痛, 时轻时重, 喜按压, 伴有头晕, 面肿体胖, 舌胖大齿痕, 苔白腻, 脉濡或滑。治宜燥湿和中, 化痰通络。选用指迷茯苓丸[4]加减治疗:茯苓皮15 g、枳壳10 g、冬瓜皮15 g、陈皮10 g、半夏6 g、竹茹10 g、丹皮10 g、海桐皮10 g、僵蚕10 g、全蝎6 g。方中茯苓皮、冬瓜皮健脾化湿利水, 化痰消肿;枳壳行气化滞;半夏、陈皮、竹茹行气燥湿化痰;丹皮清热活血化瘀;海桐皮祛风通络;僵蚕、全蝎为虫类药, 具有祛风通络止痛之效。诸药合用, 共奏健脾化湿, 行气去滞, 燥湿消痰, 通络止痛之功。

临证加减:发于上肢者, 加桑枝、羌活;发于下肢者, 加防己、苏木、独活;发于头面者, 加白芷、菊花;眠差者, 加胆南星、珍珠母。

2.3 络脉空虚, 血运不行, 益阴通络法

患者素体肝肾阴虚, 或病久导致阴虚。阴血亏虚, 络脉空虚, 脉络失养, 不荣则痛;阴亏则血不足, 络脉失充, 血运迟滞, 痹阻络脉。此型患者在临床上少见, 而临床医生往往重视活血, 而忽视养阴, 从而导致络脉失养, 疼痛持续。临床上患者表现为局部疼痛, 入夜加重, 伴有咽干口燥, 五心烦热, 低热缠绵, 眠差, 舌红少津, 无苔, 脉细数。治宜滋阴养血, 活血通络。常选用三甲复脉汤加减治疗:生牡蛎30 g、龟板10 g、鳖甲10 g、生地黄15 g、白芍15 g、麦冬10 g、阿胶10 g、火麻仁10 g、僵蚕10 g、全蝎6 g。方中应用生牡蛎、龟板、鳖甲三甲具有大补元阴, 以补络脉津液之亏虚;白芍养血敛阴;生地黄养阴生津、清热凉血;麦冬养阴生津;阿胶补血滋阴;僵蚕、全蝎为虫类药, 具有祛风通络止痛之效。诸药合用, 共奏滋阴养血, 清热生津, 祛风活血通络之效。

临证加减:口渴重者, 加天花粉、玄参等滋阴生津之品;低热不退者, 加青蒿、地骨皮;伴有腰膝酸软者, 加女贞子、旱莲草。

2.4 阳气痹阻不通, 温阳通痹法

血得热则行, 得寒则凝, 阳气痹阻不通, 不能推动血液运行, 络脉运行迟滞, 痹阻不通, 此型患者往往疼痛剧烈, 并伴有局部拘挛不舒。临床上患者常常疼痛剧烈, 局部挛缩不舒, 喜温喜按, 常伴有四肢欠温, 疲乏无力, 面色淡白或萎黄, 形寒肢冷, 小便频数, 大便溏, 舌淡暗, 苔薄, 脉沉细。治宜温经通阳, 活络止痛。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蜜麻黄6 g、黑顺片10 g、细辛3 g、白芍15 g、威灵仙15 g、黄芪15 g、党参10 g、僵蚕10 g、全蝎6 g。方中麻黄散寒通滞, 温通脉络;附子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细辛辛温散寒止痛;白芍缓急止痛, 并可防止附子、细辛之辛热伤阴;威灵仙祛风湿、通络止痛;党参、黄芪温补阳气;僵蚕、全蝎为虫类药, 具有祛风通络止痛之效。诸药合用, 共奏温阳散寒通滞, 祛风除湿行气, 活血通络止痛之效。

临证加减:伴有腰膝冷痛者, 加牛膝、杜仲、续断等具有补益肝肾, 强筋壮骨之品;疼痛明显者, 加鬼箭羽、丝瓜络等活血通络之品。

2.5 瘀血阻络, 血运不行, 辛润活络法

病程日久, 络脉气血痹阻不通, 血结成瘀, 痹阻络脉,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诸痛》华德元注云“久病必入络, 络中气血, 虚实寒热, 稍有留邪, 皆能致痛”[1]619, 血行涩滞, 瘀阻脉络, 气血运行失司则形成“不通则痛”。此型患者临床最常见, 治疗的要点在于活血养血, 破血药物要少用, 防止进一步损伤络脉。临床上选用辛润通络法, 辛味药物能散、能行, 促进血行, 润则滋养络脉, 恢复络脉行血功能。临床上患者常常表现为患处刺痛, 固定不移, 活动后减轻, 或者喜按、喜压, 伴有面色晦暗或黧黑, 舌紫暗有瘀点或瘀斑, 脉细涩。治宜和血通络, 祛瘀止痛。选用旋覆花汤 (《金匮要略》) 加减:旋覆花12 g、泽兰10 g、泽泻10 g、茜草10 g、丝瓜络10 g、白芍15 g、丹参10 g、当归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僵蚕10 g、全蝎6 g。方中旋覆花为君药, 《本草正义》记载其“主治当以泄散风寒, 疏通脉络为专主”[5];茜草入血能通瘀活络, 止痹痛;泽兰活血化瘀利水;泽泻利水渗湿泄热;丝瓜络活血通络祛风;白芍缓急止痛;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养血活血, 僵蚕、全蝎为虫类药, 具有祛风通络止痛之效。诸药合用, 共奏活血化瘀散结, 活血通络止痛之效。

临证加减:疼痛日久者, 可加服大黄蛰虫丸, 以缓中补虚, 通络止痛;伴有失眠者, 加珍珠母、生龙齿等药物以安神定痛。

3 典型病例

患者, 男, 62岁。初诊日期:2012年5月7日。主诉:一个月前因劳累后, 出现右侧胁肋部疼痛, 继之出现小水泡, 自觉疲乏感, 睡眠差。遂至某院就诊, 诊断为“带状疱疹”。经积极治疗后, 疱疹虽消, 但仍剧痛难忍, 遂来就诊。专科检查:右侧胁肋部皮疹已基本消失, 伴有皮损处色素沉着。刻下症见:面色萎黄, 乏力气短, 四肢欠温, 喜温恶寒, 肢体沉重感, 如裹铁皮一般, 肢体屈伸不利, 右侧躯干部剧痛难忍, 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舌淡暗, 苔厚, 脉细涩。辩证:脾肾阳虚, 瘀滞脉络。治法:温经通阳, 活络止痛。处方:片姜黄10 g、大黄3 g、蜜麻黄6 g、黑顺片10 g、细辛3 g、当归10 g、川牛膝15 g、茯苓10 g、茵陈30 g、赤小豆30 g、生甘草6 g、芒硝3 g、白芍15 g、海金沙10 g、金钱草10 g、木瓜10 g、全蝎6 g。14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早晚饭后分服各一次。

二诊:2012年5月21日。服上方14剂后, 疼痛程度明显缓解, 次数较前减少, 但仍感肢体活动受阻, 如有铁皮箍着一般, 四肢仍凉, 但较前缓解, 舌淡暗, 苔较前变薄, 脉细涩。上方基础上, 加威灵仙15 g、伸筋草10 g、络石藤15 g、青风藤15 g、鬼箭羽15 g。14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早晚饭后分服各一次。

三诊:2012年6月4日。服上方14剂后, 疼痛症状较前明显缓解, 仅偶感疼痛, 肢体活动也好转, 舌暗淡, 苔变薄, 脉浮缓。遂按上方再服14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早晚饭后分服各一次。随访半年, 患者未再出现剧痛、肢体活动不利及铁皮箍着感, 饮食可, 睡眠可。

按语:“通则不痛, 痛则不通”[6], 虚则致瘀, 瘀滞不行也就是“不通”则会导致疼痛。患者自感右侧躯干部患处剧痛难忍, 肢体沉重、如裹铁皮一般, 肢体屈伸不利, 面色萎黄、乏力气短, 四肢欠温, 喜温恶寒, 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舌淡暗, 苔厚, 脉细涩。辨证为阳虚瘀阻于络。治宜温经祛瘀, 通络止痛。方中蜜麻黄散寒通滞, 温通脉络;黑顺片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细辛辛温散寒止痛;当归、川牛膝补血活血通络;茵陈、茯苓、赤小豆清热利湿;片姜黄、大黄、芒硝, 化瘀通滞, 软坚散结;白芍缓急止痛, 并可防止附子、细辛之辛热伤阴;木瓜舒筋活络;海金沙、金钱草利湿通淋止痛;全蝎, 祛风通络止痛。全方共奏温经活血, 散寒化瘀止痛之效。14剂后, 见其疼痛缓解, 但仍感肢体活动受阻, 如有铁皮箍着一般, 四肢仍凉, 舌淡暗, 脉细涩。遂在上方基础上, 加具有祛风通络止痛之功的威灵仙、伸筋草、络石藤、青风藤, 活血化瘀止痛的鬼箭羽。继服一个月后, 患者疼痛症状较前明显缓解, 仅偶感疼痛, 未再出现肢体活动不利及铁皮箍着感。

参考文献

[1]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619, 696.

[2]清·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10.

[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687.

[4]宋·王贶.全生指迷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82.

[5]张山雷.本草正义[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48.

带状疱疹神经后遗症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连续收治的36例PHN患者,按照病患就诊顺序的单双序号随机进行分组,即对照组与治疗组, 每组18例。对照组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5~86岁,平均(64.2±7.4) 岁;病程1~15个月,平均(3.0±1.1)个月。治疗组中,男9例,女9例; 年龄46~85岁,平均(63.9±7.7)岁;病程1~16个月,平均(3.0±1.0) 个月。对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 存在比较价值。2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肋间神经封闭治疗,即500 μg维生素B12、 25 mg醋酸曲安萘得注射液(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092)、100 mg利多卡因(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387)予以肋间神经封闭。定位及方法:对受损神经部位予以确定,在棘突旁2 cm处,用5号针进行垂直进针,深度为0.5 cm,之后向脊柱斜向45°进针,直到出现酸胀感,注入药物,1次/周,共进行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微波治疗,即用微波理疗探头对准患者疼痛部位1 cm处给予照射,输出功率为20 W,1次/天,20分/次,连续治疗14 d。 1.3观察指标:1VAS评分标准[3]:采用国际通用VAS评分标准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值为0~10分,10分为剧烈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无法忍受;4~6分为中度疼痛,尚可忍受;0~3分为轻度疼痛, 能够忍受;0分为无痛。2临床疗效判定标准[4]。治愈:经治疗,患者疼痛感基本消失,疼痛指数降低不小于90%;显效:经治疗,患者疼痛感显著降低,疼痛指数下降不小于60%;有效:经治疗,患者疼痛感有所减轻,疼痛指数下降不小于30%;无效:经治疗,患者疼痛未改变,疼痛指数未降低。临床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治愈率。

1.4统计分析:在统计学软件SPSS 22.0中输入2组患者的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的数据,用(均值±标准差)及百分比的形式进行表达,并对数据进行t值、卡方值检验,若P<0.05,代表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对2组患者的VAS评分进行比较:治疗后3 d、7 d、14 d,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7.1±0.8)分、(6.9±1.0)分、(6.0± 0.6)分;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1.0±0.3)分、(0.8±0.2) 分、(0.5±0.1)分。比较分析,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和表2。

2.2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对照组18例患者中,无效6例, 有效4例,显效5例,治愈3例,临床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18例患者中,无效1例,有效3例,显效8例,治愈6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4.44%。比较分析,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皮肤病,普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5]。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过度激活与复制,导致脊髓后根神经纤维出现脱髓鞘现象,致使出现后遗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的常见并发症,基本上有9%~34%的带状疱疹患者均会出现PHN,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长,并发PHN的概率越高,疼痛延续时间可达16年之久[6]。 PHN患者经常伴有情绪异常、寝食难安,甚至自杀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PHN患者临床治疗中,消炎镇痛药、麻醉药、 抗抑郁药等应用较为普遍,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在本文研究中,维生素B12、醋酸曲安萘德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受累神经根炎症及水肿反应;利多卡因能够对疼痛传导经路予以阻断;微波穿透力较强,可以加快组织代谢与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吸收, 增强组织再生能力,使得神经功能快速恢复,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7,8]。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3 d、7 d、14 d的VAS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4.44%, 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6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肋间神经封闭联合微波治疗PHN,可以快速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与国内有关文献资料[9]的研究结果非常相近。

总而言之,对PHN患者实施肋间神经封闭联合微波治疗,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 是一种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与普及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析肋间神经封闭联合微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连续收治的36例PHN患者,按照病患就诊顺序的单双序号随机进行分组,即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1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肋间神经封闭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微波治疗,对2组患者的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评比。结果 治疗后3 d、7 d、14 d的VAS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4.44%,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6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PHN患者实施肋间神经封闭联合微波治疗,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与普及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肋间神经封闭,微波,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慧,宋丽萍,王京慧,等.神经阻滞联合普瑞巴林防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3):363-365.

[2]何润基,程军胜,陈雯莉,等.三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比较[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5):467-470.

[3]许敏佳,刘云梅,王远航,等.干扰素α2 b联合神经阻滞及超短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4例临床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4,35(3):237-238.

[4]犹云德,付德佳,余红亚,等.脉冲射频配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3):477-477.

[5]许旭东,商建飞,张爱萍,等.神经阻滞联合中药口服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5):53-54.

[6]黄波.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27):5891-5891.

[7]刘军超,时飞,陈付强等.神经阻滞治疗对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0):2652-2654.

[8]王埃胜.23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4(2):232-234.

中医分期论治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 第8篇

目前西医采用干扰素类抗病毒药物和麻醉镇痛、抗抑郁、抗惊厥及区域神经阻滞等法, 疗效不很理想。中医治疗有独特优势, 主要运用传统中医药理采用内外合治、针灸及穴位注射等疗法, 对缩短病程、缓解疼痛等明显优于纯西医疗法, 且费用低廉, 易被患者接受。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风火湿热毒邪相互为虐、搏击皮肤、伤及经络、气血壅滞是本病发生的重要机制。肝气郁结久而化火;饮食不节, 脾失健运, 湿浊内生, 聚而生热;年老体弱, 正气不足邪毒稽留不解是本病的病因病理。

2 临床分期

依据病程可分期为初期 (蕴毒期) :局部聚集性散在疱疹, 基底潮红, 疱壁紧张, 疼痛或抽痛明显, 疱疹间皮肤颜色正常, 或无皮疹而局部灼热刺痛, 伴周身不舒, 儿童及年老体弱者痛甚, 此期极易误诊。中期 (脓毒期) :多数患者在3 d~5 d后, 疱疹成簇稠密呈带状或片状扩散, 水疱浑浊或血疱出现, 疼痛异常剧烈, 夜不能眠。末期 (余毒期) :未经治疗或治疗后, 疼痛缓解, 疱壁开始松弛、干瘪结痂脱落, 偶有刺痛。少数患者疼痛完全缓解需更长时间。

本病疱疹和疼痛为两大特征。皮损部位不同, 病情轻重不一, 发于头面者重, 常伴有淋巴肿大, 甚至影响听力、视觉, 当特别留意。余毒未清的后遗神经痛可持续长达数月或数年[1]。

3 辨证施治

3.1 辨证

依据疼痛程度、毒邪轻重及出疹部位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进行辨证诊断。一般痛轻、出疹在头面以下、疱液清亮者病轻, 预后较好, 年老体虚或禀赋不足、痛甚、出疹在头面、成簇、水疱浑浊甚则混有血液者病重, 遗留有后遗神经痛。在头面者, 多风、火、湿、毒聚结不散;在四肢及腰胁者, 多脾胃肝胆湿热毒邪积。根据辨证结果分别施以清解肝经风火湿热毒邪, 清利肝胆脾胃湿热, 解毒活血通络等法。

3.2 治法

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外治法在治疗中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轻症病例通过外用药捣湿热火毒即可治愈, 重症病例外用药对迅速抑制疱疹扩散、缓解疼痛效果明显, 另外尚需在辨证分期基础上配合内服中药和其他疗法。

3.2.1 外治法

(1) 仙人掌适量捣烂外敷, 纱布包扎, 每日换药2次, 用3 d后症状可缓解[3]; (2) 新鲜马齿苋适量捣泥外敷, 每日换药6次, 平均疗程7 d[4]; (3) 丝瓜络适量置于高温电炉内烤糊, 冷却后粉细末酒精调成糊状涂于消毒后的患处[5]; (4) 明矾、雄黄等份凉开水调匀, 用毛笔蘸涂患处, 每日数次; (5) 季德胜蛇药片研末温水调敷患处, 每日2次; (6) 薏苡仁60 g、雄黄30 g、吴茱萸10 g研末温水调成糊状, 棉签或毛笔蘸涂患处, 每日2~3次[6]。以上方法, 均适用于初、中、末三期, 只要疱疹存在, 外用药需连续使用至结痂脱落。

3.2.2 内治法

(1) 初中期多肝胆风火或湿热邪毒蕴结或脾经湿盛化热, 结聚不散, 宜清散肝经风火, 清利脾胃肝胆湿热。选方以清肝饮、龙胆泻肝汤、甘露消毒丹[7]、除湿汤[8]为主方, 适当加入乳香、没药、蜂房、板蓝根、贯众等活血解毒止痛之品。 (2) 末期毒邪久留伤及人体气血阴阳, 瘀血阻络荣卫失养, 对证选用活血理气法[9,10]、益气活血法[11]、滋阴活血法[12]、养血活血法[13]、温阳活血法[14]、活血化瘀法[15], 参考方剂为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滋润通络汤、养血通络汤、桃红四物汤、阳和汤、解毒活血汤等加减配合应用。

3.2.3 其他疗法

疼痛缓解期, 病程较长皮损消失者, 依据经络感邪轻重及受损神经分布区域选用毫针、三棱针、电针、梅花针及灸法治疗。也有文献报道穴位注射苦参注射液4 m L和曲安奈德10 mg, 2%利多卡因注射液5 m L, 基本穴位为肺俞、肝、胆俞、脾俞、太冲及华佗夹脊穴[16]。

4 体会

带状疱疹神经后遗症 第9篇

山东省海阳市人民医院,山东 海阳 265100

【摘 要】:目的:观察升麻葛根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患者采用升麻葛根汤加味内服,6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结果:26例患者均痊愈,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升麻葛根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疗程短,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升麻葛根汤加味、

【中图分类号】R75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103-02

Treatment of Zona Sequela Neurodynia by ShengMaGeGen Tang:A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26 Cases

Dong De-cui,RenMin hospital in HaiYang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ShengMaGeGen Tang for zona sequela neurodynia. Methods:26 cases of zona sequela neurodynia were treated by ShengMaGeGen Tang, 6 days constituted a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was continued for 3 courses. Results:26 cases were all cure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ing 100%. Conclusion:ShengMaGeGen Tang possesses a great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for zona sequela neurodynia, and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is short. It'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zona sequela neurodynia.

Key words:The zona; The sequela neurodynia; ShengMaGeGen Tang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在带状疱疹消退后,患部长时间遗留的疼痛,多见于老年患者和免疫力低下的病人。该病多侵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分布区、颈丛神经等。疼痛大多呈灼痛、刺痛、胀痛等。病程可持续数月或更久。近年来,笔者运用升麻葛根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患者经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经治疗后,疱疹消退,但患部遗留顽固性神经痛。

1.2 一般资料:本组共26例,均系本院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龄33~50岁8例,51~60岁12例,61~75岁6例。

2 治疗方法

2.1 以升麻葛根汤加味治疗。处方:升麻10g,葛根20g,白芍30g,甘草10g,紫草30g。气虚重的酌加黄芪30g,阴虚重者酌加生地30g,血虚重者加当归10g、鸡血藤30g,口苦者加龙胆草10g、柴胡10g,水煎服,每天1剂,分3次服。6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3疗程。

3 治疗结果:26例均痊愈(患部瘙痒及后遗神经痛完全消失),其中1疗程内痊愈者3例(11.5%),2疗程内痊愈者16例

(61.5%),3疗程痊愈者7例(26.9%)。

4 病案举例

刘某,女,60岁,2003年7月15日初诊,3个月前右侧胁肋部皮肤出现许多疱疹,小水疱沿皮神经分布呈带状排列,局部灼热刺痛,经当地医院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经西药治疗后,7天疱疹消退,但患部仍灼热刺痛,其间经中西医治疗无效。诊见:患者痛苦面容,右胁肋有排列成带状的色素脱失斑,拒触摸,舌红,口干,脉弦数。证属:余毒未尽,气阴不足,气血瘀滞。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阴,解肌,通络止痛。处方:升麻10g,葛根20g,白芍30g,甘草10g,紫草30g,水煎服,每天1剂,分3次服用。药进6剂后,疼痛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6剂后,随访诸症尽消。

5 讨论

带状疱疹的病因是热、湿、毒三种病邪所造成的,经过适当治疗后,疱疹消退,但热毒未清,湿热未尽而滞留肌肤,则遗痛不止。其次,患者多为老年,脏腑之气已衰,带状疱疹属热病,热毒最易损伤阴血,长期热郁,阴津渐耗,导致阴虚血少,肌肤失养,造成“不荣则痛”。此外,老年患者或长期慢性病患者,脏腑气衰,肝的疏泄功能亦减,本病素体肝火旺盛,复感湿热毒邪,阻滞肝经,蕴结肌肤,虽经治疗,肝经湿热已除,所引起的肝气郁结,更易导致血瘀,造成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总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由于热毒郁火未净,气阴不足,肝郁气滞三种原因所造成的局部气血凝滞,痹阻经络,以致经络挛急而引起的“不通则痛”和局部肌肤失养所致的“不荣则痛”。

本方中的升麻具有解肌透疹而清解热毒的作用,葛根具有解肌透疹、解热生津的作用,紫草具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的作用。三药配伍,不但增强辛凉解肌之力,而且加强解毒之力。白芍具补血和血、柔肝止痛、清解血络热毒之功,甘草具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作用。且白芍、甘草配伍增强缓急止痛之功。诸药合用,以开启腠理、发散郁热、活血化瘀、凉血解毒、通络止痛为主,急则治其标,毒解络通,疼痛自止;养阴益气为辅,兼顾其本,阴复气增,脏腑功能恢复,疾病自愈。此乃虚实同治,标本兼顾之法,故能取效速捷。笔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有效、安全、经济。值得推广应用。

带状疱疹神经后遗症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室于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男35例,女37例,年龄49~86岁,平均年龄(61±9)岁,病程1~18个月,平均病程(6.7±4.5)个月,其中侵害胸背部48例,侵害腰腹部2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断标准[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排除标准

①排除带有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②排除孕妇、有过敏反应以及产生药物依赖患者;③排除不能配合的智障患者;④排除有器质性病变(如肿瘤、结核)患者;⑤排除心、肝、肾功能异常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为口服阿米替林和加巴喷丁,服药方法为:阿米替林,25 mg/次,t.i.d.,加巴喷丁胶囊0.1 g,t.i.d.,该两种药均为适当渐增,口服10 d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1.3.2 观察组

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是腹针疗法联合三氧椎旁神经根注射疗法,腹针处方是引气归元+双上风湿点+病变对应点取穴,患者采取仰卧位,双膝下垫枕,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采用华佗牌一次性套管针,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均深刺,上风湿点中刺,病变对应点浅刺,留针30 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间歇3 d,再做第二个疗程,共做2个疗程。三氧椎旁神经根注射疗法,操作步骤为:首先确定相应注射椎体的横突及上一椎体棘突末端平面及肋骨,在棘突旁3~4 cm处做皮肤穿刺,找到横突端,然后再将针尖向上向内侧25°角缓慢进针,遇阻力减低点,表示已进到椎间孔,回抽无血。脑脊液或气体时,即可注射。抽取低浓度三氧25μg/ml,约20 ml,选取3~5个点,每点注射3 ml,隔日注射1次,连续注射5次为1个疗程,间歇3 d后,再做第二个疗程,共做2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对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2个疗程后进行VAS的评估为0~10分;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的疗效判定是以疼痛得到缓解的程度进行评定的,其中治愈表现的VAS评分为0~1分,显效表现为的VAS评分为2~4分,有效表现为的VAS评分为5~7分,无效表现为的VAS评分为8~10分;对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的神经症状(如麻木的感觉、皮肤刺痒的感觉等)进行询问并记录。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VAS评分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愈27例,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0例;对照组患者治愈11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4例;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22%(27/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35/36)(P<0.01)。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1;与治疗前比较,c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2个疗程后对照组麻木改善15例(41.67%),刺痒改善26例(72.22%),烧灼改善27例(75.00%);观察组麻木改善28例(77.78%),刺痒改善29例(80.56%),烧灼改善31例(86.11%)。两组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在带状疱疹消失后其神经区发生遗留或者重新出现的疼痛,且大约有30%的带状疱疹患者均有后遗神经痛,由于临床上的治疗比较困难,病理机制不完全清楚,极易发展为顽固性的疼痛,且患者有了一定的抗药性,因此治疗方案的选择应考虑多方因素做到完善治疗。

三氧(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具有抗炎、镇痛和活血的功效[3],可阻断痛觉的传导,改善微循环,且可作为生理激活因子,刺激生物学效应的产生,如通过刺激氧化酶的过度表达进而消除局部炎性物质的蓄积;激活调节免疫功能;直接刺激神经末梢,促进脑啡肽的释放进而达到止痛的效果;抑制病变部位前列腺素、缓激肽以及致痛复合物的合成和释放等。椎旁进行三氧的注射,可以通过氧化作用将病变部位的氧合反应加强,神经根的血供得到改善,进而神经细胞髓鞘的恢复得到促进,神经功能得以较快的恢复。因此三氧椎旁神经根注射可有效地促进炎症消退以及神经的恢复。

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在传统针灸基础上发展的新针治疗体系,是通过腹部穴位受到刺激进而对脏腑失衡进行调节,从而治疗疾病的方法,原理主要依据“其病在本则腹针治其本而标症悉除”,深刺引气归元穴可调补脏腑,增强正气;中刺双上风湿点可调理肝脾之气,从而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浅刺病变对应点可加强疗效,同时行气通络。且腹针疗法与传统针刺比较,具有取穴较少、无痛且疗效较稳定等特点,同时没有强烈的酸麻胀痛感觉,更容易被患者接受[4,5,6]。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采取口服阿米替林和加巴喷丁疗法,观察组采取腹针疗法联合三氧椎旁神经根注射疗法,其结果为观察组患者在治疗1个疗程后和治疗2个疗程后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疗效的总有效率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且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腹针疗法联合三氧椎旁神经根注射治疗方法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腹针疗法联合三氧椎旁神经根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可显著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神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尽管临床观察有了一定的疗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尚未解决,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以完善PHN的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腹针疗法联合三氧椎旁神经根注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NH)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7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口服阿米替林和加巴喷丁,观察组患者采取腹针疗法+三氧椎旁神经根注射疗法,对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2个疗程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观察分析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的疗效以及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VAS评分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两组患者的神经症状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针疗法联合三氧椎旁神经根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神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针疗法,三氧椎旁神经根注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阿米替林,加巴喷丁

参考文献

[1]Drolet M,Brisson M,Levin MJ,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herpes zoster severity of illness.Clin J Pain,2010,26(10):656-666.

[2]严月华,翟晓翔,吴伟伟,等.爱维治和赛乐特联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4):277-278.

[3]王喜连,何平平,周忠群,等.普瑞巴林联合医用臭氧治疗老年患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0):1476.

[4]奎瑜,赵静,杨伟毅,等.腹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障碍疗效分析.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6):498-501.

[5]林志淼,杨勇,李若瑜.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临床皮肤科杂志,2010,39(6):393-395.

上一篇:影响FDI的货币金融下一篇:经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