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024-09-03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精选12篇)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第1篇

一、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影响

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没有“拼爹”的资本, 也没有啃老的条件, 相对较差的家庭经济条件使他们急于就业自立, 以及减轻家庭负担。因此农村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 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存与发展, 也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1. 农村大学生背负着更多的家庭责任及生存压力。目前,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距明显, 培养一名大学生的费用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 他们的学业是在花去家庭多年积蓄甚至举家负债的情况下完成的, 因此农村大学生往往寄托着全家的希望。他们更迫切地期望求得一份比较好的工作来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 甚至还需要供养弟妹读书, 他们背负着比城市大学生更大更多的责任和压力。这无形之中也给农村大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 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也容易诱发一些心理异常和行为偏差。

2.就业难降低了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意愿。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就业难导致“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地区蔓延。“上了大学还是找不到工作”, “上大学有什么用”, “不如早点儿出去打工”, 这些思想使得农村家长对子女教育投资意愿降低, 农村孩子也缺乏学习动力。农村人上大学意愿下降使得高等教育机会城乡不平等持续扩大, 也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的初中、高中辍学现象难以消除。这些都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也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国家就业保障体系不健全, 对农村大学生就业关注不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化, 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体系也经历了从 “计划分配”到“双向选择”再到“自主择业”的历程。近些年来我们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鼓励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帮扶措施。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大学生就业协调工作机制以及自主择业权利保护机制不完善, 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农村大学生无法获取充足的社会经济信息资源, 不仅在就业过程中无法取得平等的就业机会, 而且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都明显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2.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不健全, 缺乏针对性。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很多农村大学生已经开始把就业方向从城市转向农村愿意在农村建功立业。然而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城市中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 专门针对新农村建设的专业很少, 一些农林专业的学生也向往去一些公司或与之相关的行政机关和研究机构工作。同时, 高校普遍对农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重视不够, 针对农村大学生这一更加需要就业指导帮助的群体缺乏个性化的咨询与指导。目前, 大多数高校都已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 针对应届毕业生, 通过发布就业信息, 完善就业在线网站, 召开校园招聘会等形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针对农村大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农村大学生在求职时的主体性作用较弱。

3. 农村大学生受后天成长环境及经济条件限制, 就业市场竞争力不足。在农村大学生是同龄人的佼佼者, 来到城市农村大学生失去了原有的优势。面对新的生活环境, 他们必须调整和改变自己, 在集体与社会生活方面, 他们表现出热爱集体、自尊自强、吃苦耐劳的特点, 但为了能缓解家庭经济负担争取更多的奖学金, 大部分贫困学生把时间放在课本知识学习中, 很少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活动, 造成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在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 农村大学生显得竞争力不足。在职业倾向方面, 相当一部分农村大学生还没有真正意识到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导致他们对就业的期望、择业取向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有较大的差异。也有一部分农村大学生多年在经济上得到各种资助, 潜意识里养成了“等”“靠”的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不积极主动。

三、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研究

透视农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就业难”问题, 既受国家总体就业形势严峻的影响, 又涉及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机制问题, 同时与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有关。因此, 需要社会和学校不断完善农村大学生就业保障与培养机制形成农村大学生自我调适锻炼机制, 切实改善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1.国家需健全农村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就业问题指出:“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 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而针对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国家和各地方及有关部门都没有具体政策出台。农村大学生在受教育程度及就业现状等客观条件上处于弱势地位, 而要帮助其突破就业困难, 实现高质量就业还需要地方政府出台相应帮扶。

第一, 健全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或配套相关法律的实施细则, 消除我们国家的体制性就业歧视, 比如消除户籍制度等体制性障碍, 促进使农村大学毕业生能够在各劳动力市场之间自由流动, 保护农村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也可以根据不同就业群体的特点, 制定相应就业群体的特别规定, 如制定农村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法规, 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第二, 建立完善的就业市场。在人才市场的建设、 信息畅通方面, 政府要做的是进一步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宏观调控和主观能动作用。政府应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平台, 统筹各方面社会资源, 共享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有针对性地完善农村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形成统一的有利于毕业生自由就业、流动和公平竞争的服务体系。

第三, 在完善就业市场功能的同时, 还应该协调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等各项改革, 切实改善农村大学生就业市场发育的客观环境, 使市场机制对农村大学生就业发挥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改善农村大学生创业环境, 鼓励农村大学生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高校就业服务机构建设, 加强对农村大学生的职业介绍、指导、培训等, 为农村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

2.高校建立有针对性的就业培养和指导机制。高校应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积极主动地收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信息, 在做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基础上, 开展大一新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工作, 并积极引导大二、大三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以及科研创新活动中, 不断提升农村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在就业指导方面, 高校应该设立专门为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机构。第一, 要建立农村贫困大学生档案, 时刻关注他们的就业情况。第二, 优先向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招聘信息, 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品学兼优的农村贫困大学生, 努力使他们早日就业。第三, 帮助农村贫困毕业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 包括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技巧、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等等。第四, 对未及时就业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定期对他们开展心理咨询、网络咨询和信访等形式施以援助。

3.农村大学生应加强自身学习和适应能力。对高校贫困生就业的资助急需高校和政府建立有关的政策支持, 而贫困生也应该想办法找路子, 不能养成 “等、要、靠”的习惯, 应该依靠自身的努力实现就业。 第一, 要克服从众心理。农村大学生应该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 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在就业过程中药克服从众心理, 不与同学盲目攀比, 只有适合自己的地方才能发挥出自己的真正价值。第二, 树立自强信心。农村大学生一定要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 强化自信心, 相信自己的实力和能力。面试工作之前首先要通过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了解, 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第三, 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 农村大学生也应该面对现实, 在不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 要先就业再择业, 摆正心态。

参考文献

[1]徐海燕, 贾小明.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困惑与出路[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7, (1) :68-71.

[2]孙玉雄, 徐艳.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7) :166-167.

[3]刘振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4) :86-89.

农村大学生就业为何那么难 第2篇

一份针对“90后”求职的调研报告显示,有52%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作为优先考虑的工作地点;同时,超四成的大学生选择“~4000元”作为第一份工作的期望薪资。

调查发现,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率有巨大差异

家在湖南一个小山村的小李是某普通二本大学中文专业研究生,尽管她现在已经成功找到一份工作,但之前在找工过程中,用人单位的城乡偏见成为她始终挥之不去的阴影。小李说,她曾应聘一所重点中学教师岗位,顺利通过初筛,笔试成绩也不错,但面试时被刷下来。她通过学长打听,原来是招聘方觉得农村孩子综合素质不如城市孩子,就被一个成绩差不多的城里孩子取代。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小李有同样遭遇的农村家庭出身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最为突出,尤其是农村背景的普通本科毕业生是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

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低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家庭背景进行比较,发现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率有巨大差异。来自城市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7%,而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则只有69.5%,两者就业率相差18.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30.5%的人难以落实工作,这一比率远远高于其他群体。重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也存在城乡出身背景的差异,不过,这两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城乡差异要小于普通本科高校,城市生源和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率分别相差5.2和6.5个百分点。

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体现在低就业率上,而且体现在就业质量方面。想要进入较好的工作单位、获取较高的收入,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会遭遇比城市家庭出身大学生更多的.困难。大学毕业生最想进入的工作单位是公有部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公有部门的比例(47.8%)远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31.1%),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10.4%)也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5%)高。与此同时,城市家庭出身毕业生的平均初职月薪(3443元)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835元)。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普通本科毕业生中,城市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3505元)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851元)高654元。在重点本科和高职毕业生中,城市家庭出身毕业生的初职平均月薪也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但其差异并不是很大。

三大原因导致就业难

据分析,导致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父母文化水平、生活环境和视野的局限,来自农村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对所学专业及其就业前景的了解、对劳动力市场相关信息的掌握都要少于城市家庭出身的学生,这使他们在就业准备方面不如城市学生。第二,来自农村的学生所能动员的家庭社会资源和关系网络要少于城市学生,这会影响他们进入好单位、获取好工作的机会。第三,由于成长环境的局限,来自农村的学生在社交能力和人格素质培养方面不如城市家庭子女全面,自信心和自我能力表现也往往不如城市学生,这会影响到他们应征工作机会时(比如面试)的表现而失去一些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 第3篇

关键词:就业难;大学生;原因分析;对策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自1999年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45万攀升为2009年的611万,每年以60万左右的幅度迅猛增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被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

自1999年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45万攀升为2009年的611万,每年以60万左右的幅度迅猛增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然而,致使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高校普遍强调的是通才教育,所谓的“通才”教育说白了就是重视学科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技术教育的培养。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目前很多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既没有专家,也没有企业所紧缺的高素质工程人员,不能满足各个行业、各种层次对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渴望,导致人才市场出现供需脱节的现象是,一边是毕业生过剩、就业难;一边是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2.心理因素

引起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落差过大之间的不平衡导致的。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对自己的期望值越高,达不到期望值时的心理冲突也就越大,这就会加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出现。每个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自己学有所用,能找到一份工资待遇高、地理位置优越,同时又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本身无可非议,但关键问题是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往往很残酷。目前,据统计,从我国高校毕业的学生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如果再算上已毕业却未就业的大学生和海归派的学生,截止到2007年,保守估计全国的就业需求岗位达600万。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不仅难以实现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而且还会遭受无情的现实打击。

3.自身因素

当前,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是自身专业基础知识差、缺乏对自我的认知和对企业的了解,导致大多数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没有清晰的准确定位。现在许多大学生无论是在入学之初还是临近毕业时,都对自己的就业问题缺乏规划,没有清晰的定位,没有仔细思考自己究竟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更是处于应付状态,从而导致自己的基础专业知识相当差。由于大学生对自身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和明确的定位,这也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改革高校培养模式,向市场需求靠拢

目前,我国高校的培养模式仍是精英培养模式,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仍集中于社会的精英人才,这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产生的职业需求就集中在所谓的“精英”位置上。我国高校的连年扩招使大学生的毕业人数越来越多,但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社会急需的人才集中在技术人员身上,换句话说,就是处于职业构成顶端的精英岗位的数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高校培养模式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高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来调整和设置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从而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以便避免盲目追求精英岗位所产生的不良心态。

2.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从大学生个人来说,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自己的就业过程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就要求他们既能做到正确的自我评价,又能长远地认识和判断社会。因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要注意培养自己坚实的专业基础,也要注意培养和训练认知、交往、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实践技能。为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积累自己的实践经验、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在就业市场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期望值,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更大贡献。

3.大学生应主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就业前的职业定位打好基础

人们常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职业定位是指通过了解自我,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大学生首先要问问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對自己各方面能力进行大致的了解,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以及明确自己的优劣势,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对职业的内容、知识、技能、经验、个性、工作环境和工作角色等进行了解,深入比较分析自己与职业要求的差距,以及权衡选择不同目标后的利弊得失,最后依据自身的现实条件确定达到最终目标的方案。总而言之,职业生涯规划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应该伴随大学生活的始终,任何学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就要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明确职业定位,为毕业后能够顺利走向理想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为了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各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社会、政府、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积极迎接挑,找准工作切入点,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机制,解决其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申倩倩.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5).

[2]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山东大学,2007.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第4篇

1 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

1.1 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数目与社会就业岗位不足的冲突

随着高校的不不断扩招, 近些年, 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其中农村籍大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长, 而且仍将不断增长。这种增长对就业市场造成极大的冲击, 使得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复杂。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历程来看, 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间上, 大都耗费几十、甚至上百年, 而在我们国家, 这个历程只有短短数年, 发展的步伐迈的太快, 极易引起问题。 近些年的高等学校扩招虽然帮助更多的农村大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但是, 由于社会就业岗位数量有限,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数量的增加, 但相比农村大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 还是差得很远, 因此, 高校扩招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

1.2 农村大学生素质与单位需求的冲突

当前, 经济迅速发展, 市场开放程度逐年扩大, 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与规模也在加大, 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在提高。为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 单位要求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本功, 也对其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开拓能力提出了要求。 而部分高校目前的课程设置与培养计划等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状况, 对理论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实践, 对技术的培养远轻于科学, 因此, 高校毕业生大部分实践能力与应用性较差。 而其中的农村毕业生, 由于学历经历和文化背景的原因, 大部分对学习的依赖性强, 不会主动提升自己学习其他文化课外的素质, 使得自己更处于竞争劣势。

2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2.1 客观原因

一是就业环境。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 经济基础不强, 生产力水平低下, 当前, 就业市场已是买方市场, 部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学历、毕业学校知名度等提出严格的要求, 研究生、博士生、或者名牌大学的本科生在就业市场会更具优势。 二是高校原因。 高校也是造成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 高校扩招的规模过大。 正是由于大规模的扩招, 才导致大批农村大学生的出现, 造成了就业市场的过度饱和。 其次, 部分高校课程设置、培养计划等落后于市场需求, 使得农村毕业生素质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 还有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千篇一律, 缺乏特色与创新, 毕业生缺乏竞争优势。

2.2 主观原因

首先是自身素质。 农村大学生素质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这是导致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最关键的问题。 现代企事业单位用人机制逐渐完善, 他们对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团队协作意识、实践创新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心理素质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而对于专业的限制反而降低。 而农村大学生往往在理论知识上优势较大, 而其他素质却相当缺乏, 这与社会需求出现严重脱节, 这是造成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劣势的最主要的原因。 其次是就业心理。 农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 就业期望值过高。 市场经济下, 大学生就业完全靠自己, 且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中理想的职业就是公务员、教师等行业, 而这些行业都是秉着凡进必考的原则, 只有通过笔试、面试才能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而农村大学生在这方面不具备优势。 第二, 自卑心理。 大部分农村大学生性格开放程度不高, 自信心较差, 在就业市场上, 往往不敢竞争, 容易错失就业机会, 一旦就业失败就容易挫伤就业积极性。

3 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3.1 政府和社会

首先, 进一步实施政策倾斜, 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 对响应号召的大学生给予包括补偿学费、贷款、办理保险, 拓宽后续就业渠道等多方面政策支持。 其次, 继续完善就业市场, 为保证农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畅通沟通, 国家应增加专场招聘会, 完善农村就业信息网络, 为农村大学生毕业生提供及时、全面的就业信息。 第三, 鼓励大学生创业。 目前, 找工作已经不是就业的唯一途径, 也不是最好的途径。 有针对性地根据农村大学生的特长与兴趣爱好、自身性格与条件进行创业教育与培训, 强化他们的创业能力与意识, 鼓励他们参与实践。

3.2 高校

首先, 要加强就业指导。 老师与学校就业创业中心在对农村大学生进行就业培训与指导时, 不仅要传递招聘与就业信息、组织就业讲座, 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培训、经验交流会模拟就业大赛等, 传授就业技巧,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其次, 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对部分就业观念不足的同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帮助他们结合自身专业、特长等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 第三, 加强就业心理辅导。 就业能否成功是农村大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农村大学生面对这一重大转折, 往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学校要针对这些情况, 通过专门的心理课程、一对一辅导、电话指导等方式, 及时调整学生心态,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3.3 用人单位

首先, 用人单位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标准,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 积极开展培训, 确保大学生才能与潜质能够为单位创造价值。 其次, 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 珍惜人才, 从单位需要出发, 选择真正适合单位的人才。

3.4 大学生个人

首先, 农村大学生不仅要重视知识储备, 也要采取多种形式着重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积极参加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 加强团队意识培养, 珍惜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 提高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其次,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对于就业, 不能急于求成或者眼高手低, 要对自身能力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对职业规划有清晰的概念。 第三,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农村大学生应认清现实, 理智选择就业岗位, 踏实工作, 积累工作经验, 打好基础之后有合适的机会再重新择业, 找到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工作岗位。

摘要:近些年, 全国高校持续扩招, 在校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 但与此同时, 对于大学生就业, 国家却不再实行派遣就业制度, 而是毕业生自主就业, 因此, 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突出, 而其中占据不小比重的农村大学生, 在逐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就业难问题就更为严重。这严重影响农村大学生的家庭幸福感和农村教育投资的积极性, 同时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从了解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入手, 分析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原因, 并积极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就业难,解决路径

参考文献

[1]朱旭, 马丽华.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2]彭尔瑞, 马咏梅, 姚天国, 等.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取向实证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1) :35.

[3]姚裕群.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若干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 2009 (3) :141-142.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第5篇

但之所以说大学生就业难是伪命题,是因为面临就业难题的不仅仅是高校毕业生,各行各业、各类人群都面临着相同的难题。尤其是随着经济增速趋缓,企业提高用工标准成为符合市场规律的必然行为,就业难的情况更为突出,甚至是已就业人口也面临着失业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特意强调大学生就业难,颇有拿大学生说事儿的感觉,这其中深层次原因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大学生群体仍被贴着“天之骄子”的标签。一方面谆谆教诲大学生放下身段、调整心态去适应就业形势,一方面又期待高校毕业生交出不寻常的就业成绩单,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一、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二、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三、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四、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五、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xx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3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六、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七、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八、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第6篇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空前的发展势头,同时另一方面也带来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这一问题。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和职位,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家庭的前途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概括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冷门专业就业难。据各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本科专业中的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专科中的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学生就业难,薪资也较低;第二,非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用人方面更倾向于录用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校或“985”高校的毕业生,那些“二本”、“三本”院校的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第三,低学历学生就业难。从总体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层次要求高了,研究生比本科生更易就业,本科生比专科生更易就业。第四,没有“关系”、没有门道的学生就业更难。当前社会的环境导致了一些有“关系”、有“门道”的学生更易就业。第五,女生就业更难。从长期对性别的认知对女生的就业造成了一些影响,很多用人单位担心女生工作几年的结婚、生子、养子这些情况会影响到工作而不愿意录用女生,导致女生就业更难的局面。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外部的就业环境,还跟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自身的认识,自身的素质等因素分不开。

外部的就业环境。第一、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从2011年的GDP增长率的9.30%,2012年的7.65%,2013年的7.7%,到2014年预测的7.5%,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发展也将放缓,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将大大减少。第二、整个社会的就业大军压力。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动力的巨大压力。

我国高等教育自身问题。第一,高校的大量扩招。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创历史新高,从2011年到2014年这几年期间,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11年的660万,2012年的680万,2013年的699万,到2014年总数即将达到727万人。第二,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首先,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灵活性,适应性,培养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职教生等人才层次与市场需求脱轨。其次,高校设置的专业结构、课程机构不合理。学科专业错位,专业设置盲目化,从众化,趋同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过于僵化,脱离实际。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技术教育。不管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高校都一味追求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忽视学生就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培养,而大多数毕业生是要走向市场,走向生产第一线的,学校的教育与市场需求是严重脱节的。第四,缺乏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导向、就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第一,大学生自身的择业观问题。随着高校的扩招,很多家长和学生都抱怨找不到工作,难就业都是扩招惹的祸。但据数据显示,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跟我国的总人数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达到过剩的地步,所以我国大学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而据教育部对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意向的调查显示,期望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学生高达66.67%,只有不到6.37%和2.59%选择会到中小城市,至于农村及边远地区就更没有人愿意去。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第二,大学生自身定位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然而许多家长和大学生还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一定会有和要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家长和毕业生对企业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都过于在意。第三,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过于高估问题。长期以来,受中国的科考制度和高考制度的影响,大量的家长和大学生认为自己通过高分进入大学,大学毕业就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但事实上理论知识和就业能力、学历和就业能力之间是没有必然的联系。

大学生就业对策的思考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因此,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途径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和共同支持。

优化大学生就业的外部环境。第一,政府应采取各种举措,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第二,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及其他相关体制改革。政府要尽力摆脱计划经济下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模式,实现他们的相对分离,一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调整招生,培养。另外政府还要进行相关的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才的进一步流动,加强与完善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各种保障制度,促进大学生愿意到各种性质的企业工作,解除大学生到私营企业工作的后顾之忧。

高等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第一、适当控制招生数量,注重培养质量的提高。当前各高校不要为了短期的利益而盲目扩招,尽力提高学校的硬件软件,从而提高毕业生的质量。第二、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结构以满足市场需求。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机制”,根据这些数据分专业科学制定扩招规模,加大对社会需求大的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比较稳定需求的理工科专业的发展规模,及时调整市场需求不高专业的招生比例,甚至取消一些专业的招生。第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灵活地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对市场需求不大的课程减少甚至取消,加大市场需求较大的课程的课时。第四,进一步加大与职业培训机构和实习工厂的交流与合作,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学校应加大与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課程,包括礼仪、人际关系学、管理学等内容。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应让他们毕业前进入工厂实习以便为毕业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第五、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打破以前认为就业指导就是在学生毕业前提供招聘信息这样一种传统的简单的思维模式,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使它不仅是学生就业的信息渠道更是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的一项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人生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校中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内容、目标等。第六,建立健全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法律意识,加强大学生创业指导,加大大学生创业资金、政策支持,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设备等。

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就业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第一、当前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重新进行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就业即定终身的观念,改变那种呆一线城市就是起点高的观念,改变那种呆在政府机构、国有单位才是体面有保障的观念。第二、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当前大学生除了在校期间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以外,还应加强自身诸如动手实践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第7篇

一、三峡库区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难的原因

(一) 农村教育的缺陷

大学生的就业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息息相关的, 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政府对义务教育学校资金的投入。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与重庆主城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为缓慢, 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也较薄弱, 不管是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是师资投入都较欠缺, 这使得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有限。三峡库区农村因人多地少, 地处偏僻多自然灾害, 经济不发达, 学校和家长都重视升学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应试教育覆盖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难以落实, 实为虚构。学生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农村家长因文化程度不高, 没有正确的教育观等因素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农村学生的成长大多处于自然状态。

(二) 农村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缺陷

上述四所高校处于三峡库区的腹地万州, 万州是长江中上游的重要港口, 就业机会很多, 但是三峡库区的农村大学生面对就业却疲惫不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大学生面对“供需见面,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因经济不足而重重受阻。一是资格证书被大学生看做是就业的敲门砖, 就职单位也十分看重, 而要想取得这些资格证书需交报名费、资料费、考试费等昂贵费用, 因此农村大学生没有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二是择业时需要去就业单位考试、面试、实习, 对应的便是车费、报名费、简历制作费、实习费等各种费用。贫困的家庭已不敢折腾, 这也使农村大学生与一些好单位、远一点的单位失之交臂, 而只能选择在学校附近参加就业招聘会等。二是关系网影响就业是当今社会不争的事实, 农村家庭没有雄厚的社会资源, 社会人际关系不足, 很难与城镇家庭优越的人际关系比拼;三是农村大学生被视为家乡的骄傲, 对自己的就业要求高, 处于低不成、高不就的失业状态。城市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使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就业需要引导, 需要有文化的就业指导教育。大学生毕业都想留在城市工作, 提高了失业率。

二、三峡库区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人的心理活动是变化的, 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三峡库区的农村大学生面对残酷的就业形势, 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 他们的心态有着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也就是说不同的心态决定不同的就业或者失业。

(一) 农村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心理

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决定将来的生活环境, 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三峡库区的农村大学生大多数都得到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私人助学金等扶持, 帮助自己顺利完成学业, 成就梦想。以感恩的心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到祖国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工作, 不计较个人得失, 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看待就业, 在工作上用足干劲体现个人价值, 充分体现农村大学生的淳朴踏实和热情。

(二) 农村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心理

三峡库区的农村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家随时有可能搬迁, 以至于就业的抉择有很大的波动。在即将“社会化”的他们因为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矛盾冲突的影响, 难免会有一些不利于就业的消极心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不公平择业心生抱怨。城镇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有着环境和社会关系网的差异, 相比城镇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有更多的捷径, 农村大学生在所谓的“供需见面,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政策上得不到公平, 某些企业打着招聘的幌子招聘人才, 实际上只是包装“内定”人员的外衣口号。这种所谓的“挫败感”伴随大部分农村大学生, 面对种种不公平的择业选择, 农村大学生便心生埋怨, 怨恨社会的不公平, 怨恨企业的欺骗, 怨恨自己为什么出生在农村, 等等。这样消极的心态不及时调整会危害自身及他人。

二是就业价值观扭曲, 急于求成。三峡库区的农村具有流动性特点, 大部分家长都不希望子女再回到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 更不希望下一代遭受移民的痛苦, 家长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上大学的子女身上, 希望将来在大城市生活。为光宗耀祖, 必须在城市扎根, 可在城市里打工始终矮人一截, 急于取得成就的农村大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 但往往因社会经验不足导致负债累累……心力交瘁的农村学子不知社会险恶, 很容易走进传销等非法组织。

三是盲目从众, 虚荣攀比。四所高等院校处于库区的腹心地带, 高校效应带动经济的发展, 于是美丽的校园使农村大学生养成与他人盲目攀比的坏习惯。观察就业的动势, 农村大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评估的不自信, 包括专业技能脱节、无艺术特长和社会关系网狭窄等都会引起心理的消极反应。

四是对就业感到自卑、恐惧、听天由命。纷繁复杂的社会, 城乡二元结构清晰明朗, 农村大学生在外因家庭贫寒而不敢抬头挺胸, 失去很多就业抉择,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强烈的竞争对手, 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激情掩盖不住层层失落, 听天由命地接受社会关系网狭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等不争的事实, 放弃努力由此不再拼搏, 对就业有自卑恐惧的消极心理。三峡库区农村大学生的消极心理是全国普遍农村大学生在就业时都有的不理想的心理状态, 国家要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需要改善就业的大环境, 还需要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辅导。

三、三峡库区农村大学生就业对策

三峡库区的大部分地区是国家贫困救济地区, 农村大学生的就业也应该得到中央政府和重庆政府的大力扶持, 不仅要在教育上投资, 还需帮扶农村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到新农村搞建设, 以解决库区农村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一) 高校对农村大学生实行个性指导

个性指导是指根据个人的优缺点进行指导, 具有独特性。根据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指导农村大学生, 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的兴趣, 以积极的心态追求工作。高校应对农村大学生实行个性指导, 首先, 高校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化专业课程。理论性专业知识在求职过程中的分量太轻, 需要学习与市场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所以, 优化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必需的。学校可以请各行企业经理、人力资源部等分别来校针对本专业传授专业技能和面试技巧, 开展专业研讨会等。农村大学生应重视实践技能, 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提高素质能力, 同时激发兴趣爱好, 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有助于提高农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 以至于就业前感受到就业的竞争压力。其次, 高校应对农村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健康辅导。农村大学生因环境原因没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多数人还处于盲目状态, 所以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迫在眉睫。指导就业可使农村大学生远离悲观情绪, 重拾信心, 调整自我, 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心理辅导是就业指导的重要辅导之一, 校内可以设置心理咨询中心, 有针对性地对库区农村大学生开设就业心理辅导课程, 开展与心理与就业相关的教育活动, 普及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明确就业目标, 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为毕业生就业时遇到重重困难做铺垫。

(二) 农村大学生到新农村建设或自主创业

自从2006年我国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 三峡库区的相关部门在经济、文化、科教文卫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业发展, 可目前新农村建设仍然缺大量的人才资源, 因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的社会经济滞后, 农村公民与城镇公民有着严重的地位分层, 大学生不到农村就业也使“三农”政策得不到全面发展, 造成人才流失, 所以农村大学生应该更新观念, “与其在家失业, 不如在家就业”, 投身新农村建设, 用大学时所学的专业知识造福家乡。生源地大学生对库区的情况了如指掌, 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工作中, 分析出有利数据为农民排忧解难。生源大学生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可以自主创业, 出租土地, 根据三峡库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开辟柑橘等经济作物类生产基地。农村大学生在生活与工作上既要仰望星空, 又要脚踏实地。在新中国和谐社会体系下既发展了新农村建设, 又解决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农村正处于发展时期, 大量的专业人才输入是重中之重, 对三峡库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文章对就业难的原因和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对三峡库区的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研究, 并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三峡库区,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詹培民, 王文波.三峡库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三峡研究, 2007.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探讨 第8篇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1、教育市场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很有意义。但是短期内高速的教育市场化就会产生问题,大学生过剩就是一个突出的难题。一些院校为了利益最大化的考虑,经常大肆招生,代招人员还可从中抽成,呈现出过度市场化的态势。

2、教学质量差

扩大学生数量的同时,并没有提高大学教师队伍的素质。一些专业、课程的设置不符合社会的需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很难学到有用的知识,社会实践能力低,企业需求量不高。教学和社会的脱节,便导致了现在经常所说的“毕业即失业”的状态。

3、就业期望高

一些大学生不能很好的摆正心态,太把自己当回事,在择业问题上便时常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对“天之骄子”思想的固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就业的达成。因为企业需要的是对自己有用的、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不是没有什么能力却总把自己当“人才”的假人才。

4、创业政策弱

从国家政策的大方向上看,国家是提倡大学生进行自我创业或团队创业的。但是在地方政府、部门的实际执行当中,经常出现不给力的滞后现象。创业资金、创业项目的审批程序复杂,创业的信心经常受到磨灭。

5、学历竞争热

近年来,硕士、博士群体数量越来越多,他们经常和大学生一起争抢职位。而用人单位在提供相同薪水的标准下,自然愿意选择学历较高的硕士或博士。因此,大学生学历优势的减弱也成为就业难的问题之一。

6、企业需求低

从企业经营的根本上来考虑,追求最大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根本,企业在培养人才时也注重对人才成本考虑。另一方面,企业招聘人才是希望找到一个马上可以工作的人,不需要花更所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让其适应。从大学生角度来说;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处理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企业若招聘的大学生还是需要花经济和时间成本培养,这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有很大的出入。具备适当的工作经历比大学生更具优势,企业也更青睐于具备工作经验的人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1、规范高校招生工作

各个高校的扩招要限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不能盲目肆意扩充学生数量。合理的学生数量和学业结构,能够缓解当前就业难的现状,促进就业率逐步提升。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就强调了:严禁将录取行为与收费挂钩。这对遏制肆意扩招就很有帮助,也是对教育过度市场化的一种拯救。

2、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一些企业宁愿吸收有经验学历低的作为员工,也不愿意选择“眼高手低”的大学生的理由,就在于大学生的能力令人不放心。因此,高等院校应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准,把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当务之急。倾听来自社会和学生的心声,科学制定教学评价、反馈机制,按社会和学生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有效提高就业成功率。

3、调整学生就业心态

高校不仅要设置相关就业辅导课程,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直接接触,有效扶正就业心态。辅导员、班主任应该经常性的与学生谈心、讨论,到“基层”去,一对一的解决,而不是整天做在办公室等学生来找自己。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多听听学校举办的就业讲座,多到社会上了解就业的环境氛围,做到心中有数,以端正就业心理。

4、支持大学生创业工作

国家应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扶持,地方政府应精简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项目的程序审批,为大学生创业的顺利实施提供助推。如宁波市政府今年出台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中就提及,符合条件的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不超过5万元的贷款支持,还可以获得多项创业补贴。在欧美国家,大学生创业的人数要占到总数的30%左右,而中国的创业比还不到1%。所以,我们的大学生自身也应树立强烈的创业意识,为自己的理想去打拼、去努力。

5、通过深造增强就业优势

高学历往往能获得更多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大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已有的学历水平,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还是应该进一步学习深造。除了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外,还可以考虑出国留学,这样进外企的机会也将变得更多,同时在国外见识多了,也有益于回国创业。

6、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

中小型私营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国家和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应鼓励中小型私营企业发展,尽可能的为中小性私营企业提供吸纳大学毕业生的机会,简化中小私营企业人才引进手续,为大学毕业生选择中小私营企业工作落户开设绿色通道,解决中小私营企业人才落户和档案管理难题。另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对中小私营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制定中小私营企业吸纳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指导意见,针对中小私营企业多吸纳一个为就业大学毕业生,政府在技术和资金上加强对其支持力度;同时,政府在相关税收上给予优惠等。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个社会问题,需要多方面、多部门协作解决。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也应当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创业激情,自己为自己找出路。这样,才能让就业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谭庆刚.制度性失业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J].人口与经济,2011;1

[2]谭晓军.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治理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0;4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第9篇

目前,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困难, 尤其是老家在农村, 又是普通二本以下院校毕业的大学生 (包括专科生) , 他 (她) 们的就业状况更令人担忧。跻身行政事业单位是在走独木桥, 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 笔试无优势;选择在城里打工, 吃住也有困难;自己独创事业又缺乏资金。所以, 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显得棘手, 亟待解决。

1 农村大学毕业生目前就业现状

在2001到2011的10年里, 随着高校扩招, 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 2012年全国农村学生录取人数占全国录取人数比例达到59.1%, 2013年毕业生人数已达到699万, 创历史最高值, 在人才需求只减不增的情况下, 就业压力可见一斑。据数据显示, 2013年高校毕业生毕业时初次就业率为71.9%, 家住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足50%。至2014年, 仍有部分毕业生未能实现顺利就业, 仍然像以往一样出现比较大的竞争, 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更是一年比一年严峻。

严峻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困扰着政府, 另一方面可能转化为社会问题。对于失业问题, 尽管国家已经给予了高度重视, 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大学生就业, 降低失业率而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 可对于总体而言, 这些政策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达到预期的效果,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失业问题依然比较严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 国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人才,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供需之间的矛盾, 这种结构性人才短缺, 进一步浪费了大量人力资源, 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速度。

2 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 多种因素制约着其就业, 并且,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 相互影响, 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本文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来分析:

2.1 自身层面原因分析

不论是户籍上的限本地户口、本地生源优先, 还是“学历泡沫”导致的就业门槛虚高、本科生及专科生遭受学历“门槛”, 那些或明或暗的制度“壁垒”和人为的“藩篱”, 建构了一道又一道的隔离带, 让家在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望工作兴叹”。农村大学生社会资源少, 社会关系薄弱, 使其就业处于劣势。

2.2 社会层面原因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其中, 有关“高校在校生与毕业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的调查指出, 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最大, 城市家庭出身毕业生的就业率 (87.7%) 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 (69.5%) 相差18.2个百分点, 城市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毕业生月薪 (3505元) 比农村家庭出生的毕业生 (2851元) 高654元。这就是说, 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更困难。

2.3 国家层面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对农村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制度还不健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 国家和地方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建设新农村政策不到位。首先, 创业资金短缺。资金短缺是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一方面, 学生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因为银行是不愿意将贷款给那些规模小、风险大的初创企业;另一方面, 国家及地方鼓励创业政策中提到的减税和免税大多程序繁琐, 使农村大学生望而却步。因此, 资金短缺问题, 是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首要障碍。其次, 农村因为条件差, 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法规、帮扶和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不完善成为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又一个不利因素。

以上三个层面的原因, 我们可以得出农村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处理好市场与人才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因此,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使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3 解决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通过上文的原因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就是以市场为核心, 从各个方面做到人才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3.1 转变就业观念, 提高综合素质

首先, 要调整心态, 降低期望值。在就业严峻的大背景下, 农村大学生应以人才市场的需求标准为核心, 不断更新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和判断, 积极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 对现在的就业形势进行客观认识和准确的定位, 同时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进一步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许多城市学生都到农村发展, 本着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 把自己的所学运用于新农村建设中去。

其次, 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巩固和强化就业竞争力。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 由于没有优越的经济条件和丰富的“人脉”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 只能通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凭借自己的能力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关注。在校期间, 农村大学生要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 到学生会、社团中去锻炼能力, 增长才干;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与社会的交往, 以弥补自身社会关系的不足。学会做人, 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进一步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3.2 要加强技能培养, 完善就业指导

虽然目前人才需求减少, 毕业生供应剧增, 形成人才供需失衡, 导致供需矛盾突出。但事实上, 有工作没人做, 有人没工作的实际情况却屡见不鲜。这就表明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上, 与企业实际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

首先, 高校要调整专业设置满足农村建设的需要。高校专业设置应适应时代变化, 与时俱进,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 对自己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 积极开设相关专业,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开辟新的教学领域, 增设新的教学内容, 提高专业设置, 进一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巩固和强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最近, 国务院出台的大力兴办职业化高等教育就是明智之举。

其次, 全面提升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水平。高校需要采取措施, 确保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相互匹配, 在农村毕业生就业过程中, 完善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为此, 高校需要做好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针对农村大学生组织开展专门的就业指导讲座、职业技能培训等, 通过开设农村大学生择业、就业面试等方面的选修课, 进一步提升就业能力, 同时培养相应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 针对农村大学生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工作, 建立和完善信息传递渠道, 对就业情况加强调查、统计和预测,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拓宽就业渠道。

3.3 要改革户籍制度, 规范就业市场

首先, 用人单位应降低门槛。对应届毕业生不要过于强调学历、经验、家庭背景、性别等, 为大学生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另外, 用人单位可以对优秀的求职人才给予适当费用补助, 然后再由政府对这些用人单位进行补贴、政策优惠等。

其次, 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目前, 我国的户籍档案制度依然比较僵化, 与市场经济体制相比, 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用人机制的改革比较滞后,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就业人员在市场之间的流动。因此, 在实践过程中, 国家应当积极推行人事代理制度, 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最后, 规范就业市场。淡化城乡背景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杜绝社会关系等不良风气。目前, 用人方面欠缺平衡公平的竞争机制, 人事方面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 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有大动作, 反腐力度正在加大。同时, 用人单位在选拔过程中要做到信息公开、政策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等, 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政府职能部门, 有必要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加强监督, 尤其是对一些国有单位和垄断性高收入企业, 让农村大学毕业生有机会凭自身的实力与良好素质争取到他们理想的工作单位。

参考文献

[1]李清.农村大学生就业为何最难[J].河南教育·中旬刊, 2014 (1) :28-35.

[2]王新, 江楠.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3 (17) .

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其中女大学生就业更是受到广泛关注。在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上, 男女生就业本身就存在着不平等现象。在招聘会上, “只限男生”或“男生优先”随处可见, 同一岗位, 即使女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强于男生, 用人单位在最后选择时也会青睐各方面条件稍逊的男生。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与潜在因素的考虑, 将不少优秀女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 这已成为广大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时的障碍, 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 专业选择面过窄。

学生在报考专业时, 没有科学有效的引导。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 女生多偏向于文科, 因此在高考填报志愿时, 女生多会选择金融类、管理类的专业, 或者是听从父母意见报考就业率高的热门专业。因此, 往往这些专业每年的招生都会扎堆, 这也增加了学生大学毕业时找工作的难度。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 理科类的就业岗位较多, 而文科类的岗位相对较少, 这使得大部分学文科的学生就业时面临很大的挑战。在同等条件下, 女生一方面没有竞争的优势, 另一方面, 在获得和男生同样职位时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与经费都会多于男生。目前, 我国高校实行男女合校教育, 而女大学生有其自身心理特点, 往往在教育中得不到相应的指导, 潜能得不到充分的挖掘。由于学科选择与学习的局限性, 许多女生知识面窄, 综合素质不高, 缺乏创新能力。

2. 就业期望值过高。

从职业角色上来说, 女大学生更多地希望从事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相对稳定的工作, 预期薪资也普遍高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对自我的期望值和对职业的定位要求较高, 同时, 更倾向于在大城市、大企业工作, 而且更愿意从事管理类的工作, 缺乏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 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敬业精神。因此, 在较高职位期望值的定位下, 一方面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以致因为期望过高, 而失去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 较高的期望值也造成就业岗位竞争压力增大, 在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3. 自身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 更希望招聘动手能力强、有创新能力、社会适应性强的员工。但是部分女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女生在校期间一般都比较刻苦, 重视学习成绩, 轻视社会活动, 这在工科类院校中更为突出。因此, 女生的学习能力较强, 但是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社会经验等方面不如男生, 这往往会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有关调查表明, 女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造能力等基础能力一般落后于男生, 因而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4. 用人单位的成本考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更注重效率与效益。而雇佣一个女生要花费单位更多的成本, 如女生的生育成本、时间耗费成本。而且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 用人单位过多地低估了女生的社会价值与个人能力, 总认为女生在很多方面不如男生。因此, 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用人单位都会优先考虑男生。这就出现优秀女大学生连面试机会都没有就被拒之门外的现象。如果女生想要获得与男生同样的机会, 则要付出相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成本。

5. 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欠缺。

我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这在女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求职前并未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 也没有综合考虑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因素, 结果导致求职屡屡受挫。相比于男大学生而言, 女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主意识较为薄弱, 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较强。“毕婚族”现象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 女大学生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很好的规划, 将自己的终生幸福寄托在丈夫、父母与家庭的身上, 这种因为未对自身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而主动失业的女大学生并不在少数, 已经引起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1. 完善就业立法, 推进男女平等竞争。

国家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就业法、劳动法, 营造公平的男女就业环境。如我国正在制定的《促进就业法》应该与《宪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关于男女平等的条款在内容上相衔接, 专门就促进妇女就业、防止和消除就业和职业中的性别歧视予以法律规范。针对用人单位存在的性别歧视, 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法例, 如德国法律规定, 由于性别因素而在工作中受到歧视的雇员, 可以向所在部门索取3个月的工资。挪威、瑞典、希腊等国通过立法对女性就业者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在税收上予以一定的优惠, 从而鼓励企业吸纳女性。美国为了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 保障女大学生就业权利, 实施了《反雇佣年龄歧视法》、《公平就业机会法》等相关法律, 建立了反歧视专门法律机构及公平就业委员会这种专门机构, 它们可直接介入某些就业歧视案件, 用公共权力扫除歧视, 推进女性平等就业机会的实现。我国应该在立法上借鉴国外的做法, 从法律上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 给女性提供更多平等就业的机会。

2. 转变对女性职业能力的认识。

社会和用人单位应该摈弃传统对女性职业能力的认识, 改变女性只适合做家庭主妇与简单重复劳动的错误观念。女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 如在语言能力、与人交际、管理能力、感性思维模式等方面都要强于男性。现代女性在某些能力与经历方面不亚于男性, 只要创造平等的工作竞争环境, 改善女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环境, 充分发挥女性的特长, 女性的个人价值与职业能力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 高校教育充分考虑女生的特点,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可以尝试成立女大学生就业指导站, 针对女大学生个体特点与就业难点, 通过个体辅导、职业能力锻炼、校园文化活动、职业指导与心理咨询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女大学生科学评价自我, 认清就业形势, 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个人价值观, 增强自信心, 提高综合能力与素质, 培养知识丰富、全面发展、既有现代创新意识又有传统美德的高素质女性人才, 增强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4. 加强校企合作, 优化学科教育。

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充分考虑女性教育特点和社会需求, 在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注重对女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尤其加强女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培养。如德国的高等教育通过在办学和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并重, 卓有成效地把大学教育与各专业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培养出大量受社会欢迎、高水平的应用型科技人才。我们不妨借鉴这一做法, 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 把女大学生的培养与她们未来的就业紧密联系, 因性别施教, 推行差别教育, 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与行业需要的女性人才, 从根本上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5. 女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发挥自身优势。

女大学生要敢于参与竞争, 不断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克服自身的各种弱点, 追求自身的价值, 通过奋力拼搏, 实现人生价值。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 用人单位更加看重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而在同等职位竞争中, 对女性的素质的要求往往要高于男性, 因此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女大学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一方面要努力学好书本知识, 另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 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同时要增强自信心, 消除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感, 努力适应社会。同时, 多方面培养兴趣爱好, 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与实践活动, 不断扩大知识面, 锻炼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努力把握机会, 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此外, 女大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与专长, 积极主动地去开拓就业市场, 走自主创业之路, 一方面扩展了就业渠道, 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 有利于树立女性的职场形象, 消除社会对女性职业能力的偏见, 进一步推进公平就业环境的营造,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发展。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高校、社会、用人单位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要提供长期有效的机制保障, 高校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学科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社会要改变传统的对女性职业能力的看法, 更重要的是, 女大学生要积极增强自身能力。因此, 只有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锻炼与提高, 才能更好地顺应市场及用人单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闵君.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吴旭红.从“毕婚族”现象看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10:186.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第11篇

就业率;女大学生;普通高校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步伐加快,大学生已不再是稀缺资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随之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并且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毕竟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占人口一半的女性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能否最终实现男女平等的问题,还关系到当前党和政府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1]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分析和研究女大学生就业弱势状况问题,积极探寻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弱势问题的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基于Wilcoxon符号检验的实证研究

本文随机抽取了湖南某高校23个院系2008~2011年,共4年毕业生就业的数据信息,总计15355名毕业生。其中男生8339人,女生7016人,女生占数据总数的45.7%。在学历层次上表现为本科生。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定义如下:

就业率(%)=[(毕业生总人数一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00%

其中待就业毕业生人数包括截至到毕业当年12月31日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和已申请不参加本年度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为了统一标准有利于分析比较,本文统计的就业率是截至当年8月31日的数据。

根据所使用数据的特征,选择Wileoxon符号检验,对比考察男生和女生两组学生的就业率情况。Wilcoxon符号检验通过分析两配对样本,对样本来自的两总体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进行推断,其基本思想是:按照符号检验的方法,分别用第二组样本的各个观察值减去第一组对应样本的观察值。差值为正记为正号,为负记为负号;将差值变量按升序排序,并求出差值变量的秩;分别计算正号秩总和和符号秩总和。[2]在虚拟假设成立的前提下,小样本下的检验统计量服从Wilcoxon符号秩分布。

表1是根据本科毕业生中女生、男生就业率数据求得的结果。可以看出从2008~2011年,本科毕业生中女生就业率低于男生就业率的情形均远高于女生就业率高于男生就业率的情形。这意味着,从样本数据来看,大多数院系本科毕业生中女生的就业率比男生低。

表2给出了Wilcoxon符号检验的结果,虚拟假设EMBED Equation.DSMT4为本科毕业生中女生和男生的就业率分布无显著的差异。2008~2010年,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可以拒绝虚拟假设;2011年,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可以拒绝虚拟假设。这四年均是负号秩小于正号秩,这意味着本科毕业生女生就业率比男生就业率低。

以上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即从湖南某高校23个院系2008~2011年大学生就业率数据统计分析看,女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要低于男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在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这一现象更为明显,2011年基本相当。在本科毕业生中,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要低于男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的现象更为显著。

2.原因探讨

导致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的、社会的、传统观念的,还有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本文主要探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二是女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首先,受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影响,在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观念、“男尊女卑”性别歧视依然存在,社会性别理论暴露出传统文化观念对女大学生就业观念意识的滞后影响;[3]传媒中的陈规性别角色定型,对女性消费人格、依赖人格的片面塑造,造成男性群体对女性社会参与的排斥,对妇女工作能力的怀疑,认为女孩没有多大的挖掘潜力。

同时,由于女大学生自身生理特征,增加了雇佣单位的经营成本,企业要降低成本自然就会减少对女性劳动力的市场需求。同时由于企业对女大学生的统计性成见及“重男轻女”的传统性别观念,用人单位经常会把雇佣女大学生所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夸大,忽视了女大学生在工作中的诸多优势。

其次,从女大学生自身因素来看。女大学生自身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尤其是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前,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充满一种“浪漫”和“不切实际”的幻想;[4]并有着较低的创业意识,注重的是稳定,在就业态度上缺乏主动性,消极被动地依赖父母,等待用人单位的录用。加之对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的认同,导致了女生创业意识的低下,错过了就业良机。这些都是造成自身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同时,女性生理和心理上存在弱势。大多数女大学生在体力上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大学生,传统的社会分工机制深深地体现着男性的生理优势,许多工作至今仍具有浓重的体力色彩,女性处于这种性别分工的边缘地带上。[5]在心理上,女性一般承受能力较差,情绪波动大;在性格上,独立性较差,意志力不坚强。此外,女大学生将来也面临着结婚生子的现实问题,用人单位担心女性在结婚时还要有分房压力,在今后的怀孕、生产、带孩子期间中断正常的工作。为此,这些用人单位“宁要庸男,不要才女”。

3.政策建议

首先,使女性“自然附着成本”社会化,将生育成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女性肩负着这一神圣职责,她们不应因此在就业中受到歧视。所以,国家应采取得力措施将女性生育成本社会化,至少是部分社会化,不应该全部由用人单位承担,更不应该成为用人单位的包袱。社会保障部门要尽快建立生育社会保障制度,给生育的女性提供社会补助,并改革女性员工生育及哺乳期间的工资支付方式,降低用人单位的成本负担,在社会运行机制上保障女性权益。另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税收调节的方式来弥补企业的“性别亏损”,国家可以按照男女员工的比例征税,对女性员工比例大的企业少收税,降低其负担。

其次,女大学生要能正确认识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能认真地认识自我,应能把个人的愿望、爱好、特长等主观条件与就业政策、用人单位的要求等客观条件相结合,做出合理的选择;更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和素质的较量,女大学生要想在求职过程中把握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而提高,切实按照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广泛的社会责任心,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再次,女大学生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去就业或创业。首先,女大学生要适应市场的需求,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既不能有“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过低,失去竞争的信心,也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对用人单位过于挑剔,以至于丧失良机。其次,女大学生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是语言能力的优势使她们更适合于从事文字编辑、翻译、教育等工作。二是思维能力的优势,女生在形象思维以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全上具有优势,适合于形象设计方面的工作。三是管理能力的优势。

最后,还是要注意克服自身心理障碍,保持良好择业心态。对面临职业选择的女大学生来说,战胜自身的弱点尤为重要。而要战胜自身的弱点。首先要摆脱择业中的心理障碍,正确地面对现代社会对女性、对女大学生近乎苛刻的要求,要有竞争的勇气与必胜信念。从就业角度来讲,女大学生应该注意克服自己的自卑、自负和依赖心理。

[1]周小李.女大学生就业难:文化资本与符号资本的双重弱势[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01

[2]谢 洋.应届毕业生学历越高男女收入差距越大[N].中国青年报,2011

[3]史玉红,刘振霞.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L].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06

[4]王 艺.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成因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浅析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第12篇

(一) 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性别歧视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女性的能力进行低估。同时由于女性自身的与男性的生理差异, 我们在招聘会上, 经常看到用人单位在招聘启事中直接打出“限招男生”的字样。招聘单位的性别歧视在女大学生的择业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 女大学生自身不积极就业

也有部分女大学生对就业抱可有可无的态度, 在她们看来, 找不到好的工作, 就继续升学, 缓解就业压力, 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而且也有部分女大学生抱有“学得好不如嫁的好”的想法, 都想找到一个有稳定收入, “三高”标准的男士结婚, 所以自身不积极就业。

(三) 女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一部分女大学生求职前就定下了从业的标准, 都想找到一个稳定、待遇较好的工作。这样就减少了许多就业机会。女大学生的就业难现状, 一方面将加大性别差异在传统思想中的影响, 另一方面将影响人才的平衡发展, 同时它也是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原因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主要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 主观原因

(1) 女大学生自身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就业难

女大学生毕业以后, 大部分都已经23周岁, 甚至更大。心理、生理都已经比较成熟, 马上面临着结婚、生育等一系列问题。他们认为女大学生生孩子以后会把经历过多地放在家庭上, 不会像以前那么百分之百地投入工作。这样影响单位的经济利益与企业效益。而男生相对来讲, 这个方面的负担就少很多。

(2) 女大学生自身的性格因素

女大学生某些自身的性格因素也造成其就业难。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卑心理, 感到自己技不如人, 没有竞争力, 这种自卑感愈加强烈;另一种是自傲心理, 表现为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值过高, 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导致了这部分人错失良机。

(3) 综合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

女大学生普遍依赖性较强, 独立性较差, 意志力不坚强, 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弱, 竞争意识、前沿意识不强, 而这些能力与素质都是当前用人单位所倍加关注的东西。这与她们平时较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关。

(二) 客观原因

(1) 传统的性别歧视, 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

在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 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造成的女大学生就业难是原因之一。受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影响人们普遍认为, 男性优于女性。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已经在每个人心中普遍存在着。

(2) 大学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 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 而社会工作岗位却没有同步增加。从1999年起, 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 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女大学生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3) 用人单位的利益驱使

市场经济体制下, 用人单位都十分注重自己的经济利益。使用什么样的人才最有利, 单位就会录用他。一般认为, 使用男性职工的成本低于女性职工, 但效益却高于女性职工。 (4) 政策、法规的不完善给女大学生就业带来影响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途径

女大学生就业是她们走向社会、报效祖国的重要途径。做好女大学生就业工作, 不仅直接关系到女生的切身利益, 也是党和政府以及高校所有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

(一)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我们必须改变性别歧视和社会偏见。女性承担着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双重压力。“男主外, 女主内”的思想仍然在许多人的大脑中占主导地位。女性要面对工作的压力, 还要承担生育、家务的重担, 许多女性陷于两难的境地。我们必须进一步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从心底上真正的理解女性。

(二) 对女大学生采取差别教育

人生来就有自然性别的差异, 但是, 人的社会性别并不是天生的, 它是后天在社会生活的文化构建中逐渐形成的。学生通过反思, 产生一种现代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男女平等和社会性别平等这一基本观念。这样有利于女大学生从性别视角来认识和分析自我, 提高女性的竞争实力, 增强女性的独立意识。

(三) 高校必须开展素质教育, 加强思想教育

高等院校要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开展素质教育, 加强思想教育,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努力提高她们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强化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主动就业意识, 帮助她们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

(四) 政府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国家和政府应该努力, 增加就业总量, 开发就业岗位。国家要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女性就业的产业经济, 开发适合女性特点的就业领域。在调整产业结构中, 积极发展包括商业、旅游、金融、信息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 拓宽女性就业渠道, 使女性就业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趋于合理, 为女性提供更多的适合她们的岗位, 提高女性就业的数量和层次。

总之, 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不仅需要女大学生自身努力, 提高素质, 同时更需要的是国家社会和学校为女大学生就业搭建平台, 使学有所成的女大学生有机会回馈社会, 报效国家。我们呼吁政府、企业及女大学生自身都要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全社会都关注当今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才能彻底解决它。

摘要:当今我国总体就业形势的严峻, 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尤其是女大学生更是面临着这一问题。由于历史、现实等方面的原因, 女大学生在社会职业的选择上处于劣势, 这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女大学生的就业难现状及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原因的系统论述, 全面的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探讨女大学生的就业出路在哪里。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

参考文献

[1]胡俊修,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男女平等, 社会, 2003, (5) 。

[2]姜凤华, 影响女大学生专业取向的因素分析, 教育研究, 1996, (12) 。

上一篇:道德素养下一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