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验范文

2024-08-03

英国经验范文(精选12篇)

英国经验 第1篇

1 QOF的概况

QOF于2004年4月1日引入英国, 它是一个具有激励性质的项目, 强调自愿参与, 但英国全科医生的参与率很高。QOF实行1000分值, 一级指标包括临床服务、组织管理、病人经历和补充服务4大领域, 每个领域所赋分值不同。根据最新发布的QOF指标体系 (2009年版) , 临床服务650分, 包括19个疾病;组织管理167.5分, 涵盖病历信息、患者信息、教育和培训、服务管理、医药管理5个方面;病人经历146.5分, 包括与咨询时间、病人调查相关的指标;补充服务36分, 涉及宫颈癌筛查、儿童卫生监测、孕产妇服务和避孕服务4个方面。根据证据变化, 卫生保健的发展, 法规和规章的改变等, 相关部门会对QOF指标体系进行修订[2]。

2 QOF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目的

支撑QOF的理念是, 激励手段是资源供给, 提升标准和认可成效的最优手段。设计QOF的目的是, 利用这套工具评估初级卫生保健组织是否实现国家卫生目标, 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经济奖励, 最终目的是促使初级卫生保健组织改善服务质量, 提高国民健康。确定QOF指标的基本原则是:①建立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参与指标制定的制度;②考虑临床证据和成本效果;③准确反映病人获得卫生保健的情况;④促使医生解决健康不平等问题和充分利用资源;⑤建立客观、透明的制度, 确保指标的制定过程和方法开放、透明;⑥通过试点验证指标的实用性和可操作;⑦定期评定, 以完善指标体系。

3 QOF的制定过程[3]

3.1 主要的参与者及职责

参与QOF制定的组织很多, 其职责各有不同, 具体如下:

①国家卫生和临床卓越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

NICE是NHS的一部分, 但独立运作, 其负责制定与促进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相关的国家性指南。NICE也负责管理QOF指标制定的全过程, 包括确定指标相关的重点领域, 确定和筛选指标, 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协商。

②初级保健QOF指标咨询委员会 (以下简称委员会)

由30个具有不同专业技能且独立于NICE的专家组成, 包括全科医生、其他初级保健卫生技术人员、患者与卫生保健者、社区居委会成员、药剂师和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的职责是:对可能被选入的指标进行论证并提出需要新开发指标的关键领域 (主要是公共卫生和临床领域) ;讨论QOF试点结果并对指标的确定、权重等提出最终建议。

③国家初级保健研究和发展中心/约克卫生经济联盟 (NPCRDC/YHEC)

负责开发与临床和公共卫生相关的指标, 应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分析, 并向委员会提出建议。

④NHS证据组织

为QOF的制定收集证据信息, 供决策参考。

⑤NHS信息中心和卫生联盟

负责制定初级卫生保健行业规则和获取数据 (包括QOF考核数据) 的方法, 并与英国的4个卫生部 (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 开展合作。

⑥信息服务组织

协助检索文献, 为NICE下设的QOF指标项目团队撰写研究报告提供资料。研究报告将有助于委员会确定需要开发指标的优先领域。

⑦成本测算组织

为制定QOF指标体系所需的潜在成本提供信息。

⑧其他

参与QOF制定的其他组织还有:英国卫生部门, NHS雇主、信息中心、信息联盟、初级保健合约组织, 全科医生皇家学院, 大不列颠医疗协会, PCT, 威尔士联合政府、NHS信息服务部, 苏格兰卫生理事局、NHS国家服务部信息服务处、NHS质量改善局和高校联盟指南网络, 北爱尔兰卫生部社会服务和公共安全局, 病人和志愿组织, 公共卫生利益集团和网络等。

3.2 制定QOF的流程

制定QOF的步骤是:①为委员会编撰指标信息;②召开会议, 对指标进行论证, 并确定需要开发指标的优先领域;③通过试点和召开咨询会议, 建立指标体系;④公布QOF指标体系;⑤征询利益相关者的意见;⑥修订、确定最终的QOF指标体系, 并对外发布 (图1) 。

4 绩效评估的实施[4,5,6]

每年实施QOF项目评估的目的是:总结PCT的签约者 (全科医生) 是否取得预期绩效;核实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并按数据结果支付费用;讨论全科医生的未来计划。

4.1 谁评估

PCT组织对全科医生进行绩效评估。核心的评估组成员包括:PCT管理者代表、临床医师和病人代表。除PCT管理者代表外, 其他评估者无需是PCT雇员;病人代表不能是全科医生的服务对象;临床医师通常应是全科开业者, 但某些情况下, 经PCT和全科医生同意, 也可是其他有经验或资质的卫生技术人员。要成为评估者成员, 应具备的知识有:①全面了解NHS, 尤其是全科医疗知识;②了解地方健康社区和PCT;③较好掌握全科医疗和个人医疗服务方面的制度;④清晰理解现场质量评估的原则、目的和过程;⑤做出保密和确保公平、公正的承诺。其中, ①、③、④、⑤是必备知识。评估组成员应具备的技能有:①个人技能包括善于交谈、聆听和反馈;②团队技能是具有领导能力、合理安排时间和实施团队协作;③重视证据;④具备数据分析能力;⑤善于做记录和撰写总结报告。其中, ①是必备技能。另外, 评估组组长还应具有项目管理能力, 能有效计划和合理安排现场评估, 确保评估质量, 并与全科医生沟通。

4.2 评估过程

QOF项目一般实行年度评估, 时间是当年10月至下年的1月。

①评估准备

PCT至少提前两个月通知全科医生准备现场评估→全科医生提前一个月向PCT提交材料, 如来自QMAS的结果报告和非临床评估方面的文件资料→PCT对提交资料进行分析, 并向其他人员咨询相关信息→为便于同全科医生进行讨论, PCT事先确定评估主题, 并尽可能在实施现场评估前解决相关问题→PCT经讨论确定好评估日程→开始现场评估。

②评估过程及相关事项

根据要求, 评估组应讨论和确定全科医生应实现的目标, 并对要求的服务进行评估, 评估深度视情况而定。尽管评估小组按照评估日程开展评估工作, 但也可对某些项目进行随机调查和评估。

③评估后的事项

现场评估后, 评估组组长应撰写报告, 内容包括主要发现、结论和建议, 同时, 报告也应当包括评估者对全科医生绩效的评定。报告的框架是:①评估背景:何时、何地、谁参与评估;②列出预评估分析所利用的信息;③绩效评估结果的年度比较和预测及启示;④对各领域的各类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提出解决措施;⑤重点突出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的领域, 提出应对措施;⑥PCT与全科医生协商后确定全科医生的绩效得分;⑦详细介绍关于数据质量的修正计划;⑧描述全科医生未来的计划。

PCT应给全科医生阅读报告、发现可能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的机会。PCT也希望就评估过程获得反馈, 以便在第二年的评估中进行改善。

5 评估结果与支付挂钩

全科医生参与QOF项目, 基于绩效获得PCT的支付。PCT按领域分别计算全科医生应获得的补偿 (详见案例) [7,8]

某全科医生为6000名注册者服务, 英国全科医生的平均服务人数是5891, 因此其比值是1.02.

全科医生各个领域的绩效及补偿如下 (采用2004年版QOF指标体系) :

①临床领域的补偿

注:每个疾病都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以高血压为例:比例上限是90%, 下限是25%。如果全科医生在这一疾病的绩效比是80%, 那么其绩效得分是{ (80-25) / (90-25) }×57 (该疾病的权重) =48.45。

②组织管理领域的补偿

注:组织管理指标的得分要么满分, 要么是零分。以癫痫指标为例, 所有的癫痫病人接受全科医生的疾病评估为满分, 如果仅有一半的人接受评估, 得分为0。2003/04年平均每个分值的价值是75英镑 (表3、表4同) 。

③病人经历领域的补偿

注:病人经历的得分要么满分, 要么零分。另有的要求有:问卷回收率至少高于25%;采用由Exeter大学设计的病人调查问卷和由国家初级保健研究和发展中心设计的全科医学评估问卷开展调查。

④补充服务领域的补偿

注:宫颈癌筛查同临床指标一样, 有上限和下限的标准, 绩效得分的计算方式与临床指标的计算方式同。其他指标采用满分和0分值。但计算过程中, 要根据全科医生服务的目标人群的大小进行调整, 调整系数是: (目标人群/实际注册人群) / (全国平均的目标人群/全国平均的实际注册人群) 。以儿童卫生监测为例:注册全科医生的人数为6000, 450人是低于5岁的儿童, 即服务的目标人群。全国所有全科医生平均注册的人数是5891, 全国儿童卫生监测的平均目标人群数是375, 调整系数= (450/6000) / (375/5891) =1.18.那么, 全科医生在儿童卫生监测项目的平均激励价值是75英镑×1.18=88.37英镑。

⑤总的保健分值的计算及补偿 (注:在总体成效中, 临床服务的成效赋100分) :

以得分比例 (实际得分/总分的比例最低) 排第三的临床指标作为计算基础, 上述指标中是高血压, 其实际得分为50, 占该项指标总分 (105分) 的47.62%。因此, 全科医生的综合保健得分为100分×47.26%=47.26分, 其应当获得的经费=47.26×75英镑=3571.5英镑。

⑥质量服务分值的计算及补偿 (注:在总体成效中对质量服务的成效赋30分)

临床领域之外, 其他领域中仍以得分比例排第三的指标为计算基础, 上述指标中是医药管理, 其实际得分是34分, 占满分42分的80.95%。因此, 全科医生在这些领域的得分是80.95%*30分=24.29分, 最终获得的经费=24.29*75英镑=1821.75英镑。⑦服务可及性的奖励 (48小时内获得GP服务和24小时内获得初级保健专科服务, 将获得50分)

全科医生满足服务可及性要求, 获得奖励经费=50分*75英镑=3750英镑。

综上所述, 初步计算全科医生获得的补偿为上述各项经费之和, 即55, 534.25英镑。根据其服务的人数与全国全科医生平均服务人数之比 (1.02) 进行调整, 并扣除意愿补偿 (13, 367.85英镑) , 最后全科医生应获得的经费=55, 534.25英镑*1.02-13, 367.85英镑=43, 193.94英镑。

注:进行绩效评估前, PCT要与全科医生协商其应取得的绩效得分。该全科医生的目标得分是525分, 其意愿补偿 (aspiration payment) 的计算公式是:1/3×绩效分值×激励分值的平均价值*调整值 (6000/5891) =216.67 (1/3×525) ×75英镑×1.02=13, 367.85英镑。

⑧其他

全科医生因参与QOF项目, 一般会获得预备经费, 包括:①改善质量的经费 (每个全科医生2003/2004年为9000英镑, 2004/2005年为3250英镑, 2005/2006年后不再获得) ;②根据“质量信息预备DES计划”要求进行病历总结的经费, 主要是为了支付全科医生开展这项工作所需成本, 每个全科医生每年可获得1000-5000英镑不等。

6 英国QOF项目对我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的启示

目前, 我国许多地区正在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虽然英国与我国的卫生体制不同,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也有很大差别, 但英国QOF指标体系的制定、绩效评估的实施、绩效结果的应用等对我国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归纳起来包括如下:

6.1 绩效评估关注服务质量和病人经历

英国QOF项目以改善服务质量为价值导向, 这与英国卫生体制环境息息相关。相关研究表明, 近年来英国卫生领域发生的医疗失误引发公众对医疗安全的担忧, 因此, QOF指标体系中, 针对临床疾病设计了一系列与服务质量相关的指标和标准, 旨在促进卫生服务质量改善, 进而增进人群健康[9]。另外, 病人经历 (包括患者满意度) 是QOF项目中的重要评估领域之一。从发展趋势看, 对病人经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举例来说, 英国2007/08年的QOF指标体系中, 病人经历的权重为104.9分, 而2008/09年版新增了有关病人经历的指标, 其权重增至146.5分。

6.2 通过多种措施, 增加绩效评估工具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遵循严格的程序和步骤。在QOF指标体系的制定过程中, 英国按照严格的程序和步骤实施, 其贯穿了从提出框架、选择重点领域、筛选指标、讨论指标、对外公布以征询意见, 验证和修订指标, 形成定稿等全过程 (见上文) 。

权威机构参与。英国参与QOF制定的部门众多, 如NICE、NPCRDC/YHEC等, 这些机构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并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 能保证制定出的评估工具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充分吸纳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英国在制定绩效评估工具的过程中, 非常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具体做法是NICE在其网站开辟空间, 鼓励利益相关者对QOF指标体系中需要开发指标的临床和公共卫生领域提意见, 患者代表和公共组织也可借咨询过程的机会对QOF指标初稿提建议, 而NICE会以邮件、信件等形式对各类建议作出回应。

强调证据和成本效果。英国强调基于证据进行QOF指标体系的制定, 体现在:专门有证据组织负责证据信息的收集, 为QOF指标团队在作出是否采纳相关提议的决策提供参考。另外, 成本效果也是QOF指标体系制定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方面, 原因在于, 相关部门希望利用指标体系开展评估、按评估结果提供补偿, 并确保公共投入产生效果和效益, 对此, 英国国家初级保健研究和发展中心、约克卫生经济联盟和成本测算组织均参与成本效果和效益的测算和研究。

定期修订。QOF指标体系总是处于持续不断地修订和完善过程中。自2004年制订以来, 已经更新了好几个版本, 如2008/09年的版本对病人经历领域的指标做了很大调整, 而最新版于2009年3月出版。之所以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修订, 最重要的原因是卫生证据不断变化, 促使基于证据而制订的QOF指标体系必须及时更新。

强调绩效评估工具开发过程的公开和透明。让利益相关者参与QOF指标体系的制定, 以及将评估指标初稿对外公布以征询意见, 充分体现了评估指标体系研发过程的公开和透明。

6.3 采取多种措施保证绩效评估落实到位

强调绩效评估者的资质。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绩效评估组成员。在英国的QOF项目中, 对绩效评估者的资质要求很高, 他们必须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并且对特定的评估者还有特殊的要求。另外, 所有评估组成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 英国NHS现代化建设局 (modernization agency) 专门负责人员培训。

有严格的时间安排和计划。英国的绩效评估不是一项随意的工作, 而已经形成制度。在进行绩效评估时, 有明确和具体的时间安排和计划, 包括提前通知、商定评估时间和过程, 以及评估后做好相关工作等。这既能让评估者提前做好安排, 也让被评估者做好准备, 有利于保证评估工作的落实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注重沟通和反馈。英国在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 评估组在完成针对每个全科医生的绩效评估报告后, 会给全科医生阅读报告的机会, 全科医生发现问题后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以便评估者在未来的评估中进行完善。

6.4绩效评估与激励挂钩

英国的QOF项目强调基于绩效对全科医生进行支付。全科医生事先与PCT协商应达到的绩效目标, PCT基于绩效结果严格按公式计算全科医生应当获得的补偿 (见上文) 。这一做法实现了绩效结果与补偿挂钩, 能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6.5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和健全立法, 为绩效评估提供支持

英国在绩效评估中注重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利用, 如在QOF指标体系的制定过程中有NHS信息中心的参与, 负责制定获取绩效评估数据的收集方法, 而在具体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过程中, OMAS (质量管理分析系统)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确定有利于减低健康不平等的指标, NICE参考了所有与平等相关的立法, 主要涉及性别歧视、残疾人歧视、就业和治疗平等等, 从1975年起至今共有17部。另外, 为确保指标体系制定过程和产出的透明性, NICE也参考了“信息自由法令” (2000年颁布) 。以法律为依据, 促进了基于证据的、公正、透明的指标体系的制定, 并易于获得大众认可。

摘要:随着基于绩效的支付 (Pay for performance:P4P) 在全球盛行, 英国于2004年发起质量和结果框架 (Qualityand Outcome Frame:QOF) 项目, 作为全球最大型的P4P项目之一, 在英国全科医疗领域实施。英国的卫生行政部门、许多国家级权威学术机构、社会组织等参与了实施方案与评估工具的制定和项目的执行。QOF项目强调自愿参与, 但英国大多数全科医生参与其中, 并根据其绩效从初级保健信托 (Primary Care Trust:PCT) 获得补偿。通过分析英国QOF项目的做法, 对我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绩效考核的启示是:应采取多种措施确保考核工具的权威性和科学性;绩效考核应当制度化, 以确保其落实到位;重视绩效考核者的资质和考核过程中的沟通与反馈;完善信息系统和健全立法, 以支持绩效考核的实施。

关键词:QOF,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Seth W.Glickman and Eric D.Peterson.Innovative Health ReformModels:Pay for Performance Initiative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Managed Care.2009, 12:300-305.

[2]NICE.Developing clinical and health improvement indicators for theQuality and Outcomes Framework (QOF) Interimprocess guide[J].NICE.2009, 5.

[3]NICE.Developing clinical and health improvement indicators for theQOF interim process guide[J].NICE, 2009.

[4]Angela Aayne and Tracy Steadman.Quality and Outcomes Framework (QOF) Report of the evaluation and review of the QOF process.HQS.2005, 5.

[5]BMA and NHS Employers.Quality and Outcomes Framework guid-ance for GMS contract 2009/10.NHS.2009, 3.

[6]David Lloyd.Quality and Outcomes framework Achievement Data2008/09.the 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formation Centre.2009, 9.

[7]Department of Health.Delivering in Investment in GP:Implementingthe New GMS Contract.DH.2003, 12.

[8]Stephen M.Campbell, David Reeves, Evangelos Kontopantelis, andetc.Effects of Pay for Performance on the Quality of Primary Care inEngland.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9, 7:368-378.

在英国找工作经验 第2篇

主人公:LilianLi

相关背景: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国际金融与管理专业学士学位,英国伦敦政经学院金融及会计学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获英国安永会计师行颁发的Ernstandyoungprize2005年获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颁发的“金融领域最佳表现奖”

;2005年12月,LilianLi以优异的成绩及表现,收到了英国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以及英国汇丰银行的提前雇佣合同,最终她选择与英国汇丰银行签订提前雇佣合同,2006年英国伦敦政经学院硕士毕业后,将直接入职英国汇丰银行,留在英国工作。

A、招聘闯三关

通常,大公司的招聘程序都是大同小异,尤其是金融行业的银行和会计师行。大致的过程是:网上填写求职表-提供简历-参加网上测试-多次面试-最终由评估中心给出结果。

网上求职表和网上测试都是公司通过网络预先对申请者进行的预筛选,内容包括能力测评和职业素养测评,理解分析力测试和逻辑分析力测试等。

这类测评通过后,即进行面试,对金融类的面试会特别重视商务理解及洞察力,考察你对当前世界经济和金融局势的了解。

最终评估是最难的一关。每个公司的评估中心有不同的结构。英国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最终评估中心一般是1天到2天的连续活动,包括个人或者集体的任务,比如:演讲,能力测试,压力测试,辩论,小组讨论,与高级经理的个人面试模拟,小组面试模拟等。每种活动的目的都是让公司更好地了解你的能力和素质。

一般来说,团队活动是比较难控制的项目,因为组员之间的互动太多,而且英语毕竟不是中国学生的第一语言。在讨论中要敢于发言,但是一定要确定你说的每句话都对任务有贡献。小组讨论时,除了表达自己外,也要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作出反应和交流,不要过于张扬而让评估人员觉得你不会进行团队合作。

压力测试是大多数会计师公司会用到的项目。它考察你在面对每天的不同的任务和时限快达到的时候处理问题的能力。

B、求职前的准备

在开始找工作之前,要做好基本功课,清楚自己的优劣势,并能够阐述这个产业的大概结构、公司的策略、发展、所申请职位的职责等等;同时要对为什么选择这个公司,这个职位对答如流。另外,要体现

你的商务洞察力,比如IFRS的出台对英国金融服务业有多大影响等。这些要靠平时的积累,推荐看BBC或者FinancialTimes,要坚持每天都看。

找工作前需要做长期准备。比如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交流能力及分析能力。上大学时尽量参加社会活动或团体活动,在学校和课外活动中,寻找各种机会锻炼自己的合作能力、交流效率等。锻炼英文当然也是长期准备的一部分。在英国的每一天都是锻炼英文的绝佳机会,要好好把握。

中期准备主要包括关注媒体上的国际新闻及行业动向等。有一个好的实习经历也会给你的申请大大加分,所以大二时,可以尝试申请在英国的社会实践中心工作。

短期准备就是写好简历,练习各种测试,了解公司的近况,包括股价、近期活动和新闻等。

C、主动出击

找工作时,一定要好好利用英国大学的职业指导办公室,那里的老师和专家会帮助指导你修改简历,模拟面试,提供相关领域或公司的参考资料等。

找工作要提早申请,大部分的投资银行或金融机构在每年的9月考试招聘员工,11月或12月就停止了。因此建议大家不要等待,主动出击机会更多。

英国城市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第3篇

(一)经济高度发达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主要产业为金融、服务、旅游等,占GDP的80%以上。人均GDP高达4.5万多美元,是我国的十多倍。首都伦敦是欧洲最大和最具国际特色的世界城市,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北京人均GDP不及伦敦的1/9。英国富裕的经济条件,为建设一流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英国高度重视规划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所到之处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总是店铺林立,商业发达,交通便利,人们生活十分方便。英国长期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环境良好,街面游商、非法小广告、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极为少见,违法建设发生率极低。总体来看,目前北京的城市环境秩序建设水平和英国主要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社会保障健全

英国政府通过高税收调节收入分配,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贫富差距小。英国全体公民享受免费医疗,低收入者和失业人群享受数目可观的政府补贴,即使没有工作,也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不明显,很多人更愿意到自然条件好的小城市或乡村居住。近年来,英国正呈现逆城市化进程。反观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的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流动人口过快增长,对城市环境秩序带来了极大压力和挑战。

(三)管理体系完善

一方面,英国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细致完善,对跳蚤市场、露天市场、占道经营等行为,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英国行政执法部门在执行法律时,讲究技巧、宽严相济。管理对象如果是初犯,或由于疏忽造成的过失,通常采用警告的方式,而不是进行处罚。对无照经营等以没收经营工具为主。另一方面,英国行政执法体制顺畅。英国警察部门权力比较集中,除公共安全外,工作职责还包括酒吧营业执照的审批、工商管理等,既有行政审批职能又有行政执法权力。同时,警察部门注重与市政府其他专业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够有效衔接,规避了管理漏洞,执法效率很高。

(四)公众参与广泛

英国城市管理公众参与十分广泛,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强。英国的《地方政府法》和《城镇和乡村规划法》规定,公众有咨询和参与环境事务的法定权利。同时,英国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程度很高,还得益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的发挥。以布里斯托市为例,该市是英国第六大城市,人口仅41万,但是该市的公民社会组织却超过1000个,社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能力十分强大。除了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外,普通民众对城市管理政策的制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非常重视公众意见的收集和反馈。

(五)科技支撑有力

英国良好的环境秩序,既得益于经济发达、制度完善、公民素质高,还和信息化应用水平高,环境秩序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处置有着密切关系。在英国,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英文简称CCTV)无处不在,城市管理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能第一时间被发现。反观我国,城市管理中的科技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常常严重滞后。

二、启示建议

中英两国国情不同,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公民素质等诸多方面差异很大,很多方面的可比性不强。英国城市管理的相关制度不能照抄照搬。但我们可以从英国城市管理经验做法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加强协调配合,深化综合治理

加强高位协调,针对城市管理难题,构建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监督、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大城管”的格局。城管部门处在城市管理一线,是离群众最近的政府,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应在综合治理的“大城管”格局中发挥特殊作用。建议强化城管部门监察职能,将管理责任,通过相关机制和手段,有效导引到属地政府和前端职能部门。同时,适当增加城管部门审批权和管理权,增强环境秩序问题综合治理能力。特别是对于无照游商等问题,不能简单取缔,而应充分考虑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作为社会问题,由多部门进行综合治理。例如,城市规划、建设、工商等部门,应充分考虑市民生活的实际需求,加大便民市场、便民服务站点建设,方便市民生活,从源头上治理违法行为。

(二)加大科技投入,强化信息引领

针对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科技装备不统一、不系统等问题,以加强信息化建设为牵引,以应用创新带动科技城管建设,提高工作效能,努力实现城管执法由粗放向精细转变。建议借鉴英国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等信息化手段在城市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加快城管综合指挥平台建设,健全市、区两级城管执法工作指挥调度体系,加大重点点位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投入,充分发挥城市网格平台在环境秩序建设中的作用,确保城市管理统一指挥、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三)完善信用体系,增加违法成本

从我国面临的阶段来看,城管部门面临的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急剧增加,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无生活来源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大量存在。这些人因谋生需要而从事无照经营、非法运营、散发小广告等违法行为,扰乱了城市秩序。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应建立完善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失业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公共就业服务等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生活有保障,这样才能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要增强对失信行为的成本约束,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把企业或个人行为与福利保障、税收、经营资格等挂钩,加大失信的成本,迫使其行为趋向守信。

(四)强化服务职能,推动社会自治

目前,政府作为管理主体,承担了很多管不好、不该管的事情。因此,要进一步转变政府的职能,打破政府垄断公共事务的局面,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能,不断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要深化城管进社区工作,主动靠前,主动服务,在社区管理中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解决群众反映问题,把矛盾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基层,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同时,政府应该把一些不该承担的事情,转移到社会。要打破传统观念,突破传统模式,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团体、社区居委会,培育成熟的公民社会,允许公众参与决策和管理,把政府独自承担的责任由社会分担,充分体现广大市民主体地位。

英国社区医院管理的经验启示 第4篇

1 社区医院概况

英国伦敦旺斯华孜地区有两所社区医院。玛丽女皇社区医院(以下简称社区医院)是该区的一家社区医院,相当于我国的一级医院。社区医院隶属于旺斯华孜地区初级医疗信托会,由地区初级医疗信托会负责监督管理。旺斯华孜地区初级医疗信托会和50个GP(GENERAL PRACTITIONER)诊所的153名GP签订合同,并委托18家伦敦医院包括2家社区医院为社区提供服务。

2 社区医院现状

2.1 资产

社区医院由两所以前的医院合并,于2006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该院由投资商总投资5000万英镑建成,包括地皮和医疗设备。旺斯华孜地区初级医疗信托会每年以5000万英镑造价的6%返还给投资商(300万英镑/年),共30年期限,30年后资产归属地区初级医疗信托会。

2.2 功能设置

社区医院一楼是以老年人为主的康复病房,走廊有壁画、花园内有雕塑,休闲处有坐椅,给人有宾至如归感。康复病房共有80张床位,每个病区配2~3名护士值班,1个医生值班,晚上护工可以回家;二楼是影像、检验、6个专家门诊室等,影像科有1个CT机、1个钼钯X光机、2个X光机、4个超声波,工作人员10~12人;三楼是精神病专科,不属于该医院管理;四楼是行政、办公室等。

2.3 人员组成

社区医院现有员工250名,其中有170名护士,支持人员80名,包括行政、影像、后勤、财务等。医院无专门正式编制的医生,医生大多是GP诊所过来的,值班医生是教学医院过来的。

2.4 资金及管理运行模式

医院人员经费由地区初级医疗信托会拨付给社区医院。社区医院隶属于旺斯华孜地区初级医疗信托会,由地区初级医疗信托会负责监督管理。

3 社区医院与GP的关系

GP是独立、自主经营的小业主,为社区居民提供全程、连续健康的卫生服务。GP15%的工作量是看头痛、发热等急性病,30%的工作量是看慢性病,30%是健康咨询、日常生活等问题,如心理、精神方面谈心,是社区居民的贴心朋友。政府每年给注册在GP处的每个社区居民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经费为400~500英镑。如果经费结余,GP可以留作自行支配,如购买小型医疗设备。英国伦敦旺斯华孜地区有两家社区医院,而有的地区初级医疗信托会下面没有社区医院,只有GP诊所。GP可以把自己不能解决的患者介绍给其他GP诊所有专科特长的医生或转至社区医院,GP把患者转至医院后由社区医院负责安排、预约专家医生会诊。社区医院在患者出院时有信息反馈表给该社区GP。由于上述关系,GP全力以赴尽量把注册在自己处患者的健康卫生服务在社区解决,以减少经费支出。

4 借鉴与启迪

4.1 建立社会化的老人照顾体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经济水平低,加上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不久的将来,将出现一对夫妇供养四个、甚至更多老人的现象。在“家庭养老”越来越难的情况下,如何建立社会化的老年人照顾体系已迫在眉睫。但我们似乎并没有在行动上认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既没有建立老龄照顾的积累制度,也没有从法律或实践中建立社会化的老年人照顾体系[2]。近些年,在政府的领导下,全社会的关注中,上海对老年康复无论在设施还是在服务理念上均有了提高,但与西方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重医疗轻预防”,“以人为本”的理念还不够深人心,有些医务人员缺乏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要尽快转变理念,加大卫生投入,服务基层,深入社区,减轻医患矛盾,使患者看病尽量在社区解决,可以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看病烦”问题。

4.2 加强规范化培训,组建全科队伍

目前上海医护人员对全科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缺乏系统化的医护理论和实践,加强这方面规范化的基础培训工作,组建全科队伍已迫在眉睫。社区卫生人员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努力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达到真正合格的要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社区基层培养用得上的社区医药卫生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为此,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医学教育,鼓励医学院校面向社区定向招生,成立定向就业的专门培训基地;另一方面,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方式加速人才培养。具体措施包括制订在职训练计划,以自学为主,扎实开展岗位练兵;借助上级卫生单位的“扶助力”,建立业务及技术帮带关系;通过病例讨论、会诊以及现场传艺等多种方式,进行传帮带等。

4.3 严格转诊制度,把好医疗费用关

英国社区卫生服务有较为严格的医疗转诊制度,患者到一级医疗机构就医,必须经过GP。如果患者在非紧急情况下直接到上一级医院就诊,则将遭到长时间的等候。由于英国医院是医疗费用非常昂贵的地方,目前英国许多医院开展日间手术,一些常见病手术在门诊实行,手术完后即离开医院,患者的后续治疗、护理多转往社区,由GP来完成,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由于上海城镇医保制度对参保人员选择医院就医是放开的,大多数患者都喜欢选择在三级医院就医,医疗费用支出大,且造成了三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和浪费。目前在不能取消自由就医的情况下,必须利用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改变患者的就医习惯,利用经济杠杆的引导和制约[3]。把门诊小病逐步下沉到社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使社区医生真正承担起“医保守门人职责”。

4.4 培养和建立志愿者队伍

志愿者活动在凝聚社会团结、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潜力巨大。上海“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及发展社会志愿者队伍,积极倡导志愿者义务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热爱老人、关爱弱者、帮助各种障碍者的氛围。建立一个关怀互爱的社会,协助真正有需要帮助的人,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全慧,张昕,刘英.国外医院管理介绍.企业管理,2008(4): 15-17.

[2]于保荣,王维夫,李友卫,等.国际卫生改革经验对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借鉴.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4):7.

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第5篇

作者:北京市首期高级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

编辑:陈 睿

日期:2008-07-03

20世纪90年代,英国专家学者率先提出了创意经济这个概念。经过10年的努力,创意经济在英国已成为与金融业相媲美的支柱产业。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当前我们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顺应客观实际的需要而发展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率先在英国产生,是英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剧变后的必然产物,也是客观实际和主观愿望相结合的产物。

一方面,英国的创意产业是被压力挤出来的。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社会保障负担日益加重,社会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政府和国民都急需突破经济发展困境,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形势下,以国际文化经济专家霍金斯教授为首的英国专家学者率先提出了创意经济这个概念,并将其特征概括为:以知识创新为源泉,以服务业为载体,以创造经济价值为目标。概念提出之时,正值工党上台执政,工党顺应社会的普遍需求,吸纳并借助创意经济理念,迅速推进了创意产业。

另一方面,英国的创意产业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即英国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为创意和挥洒个人才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英国经济基础雄厚,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教育发达,文化资源丰富集中,国家文化消费层次高,在创新理论和实践方面始终走在世界时尚、文化潮流最前列。许多人把自身思想智慧融入时代,积极寻求满足个人兴趣和社会需要的兴奋点和立足点。这种源自于个人想像力的创意活动,已在英国逐步形成了风尚和潮流,其社会波及面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刻,社会效益越来越彰显。

在积极应对压力、充分利用优势的基础上,英国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中发挥了非常重要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在广泛宣传和推广创意概念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通过资金、税收、培训以及市场准入等手段,加强对创意产业的引导、培育、扶持,使基于个人的创造性活力逐步纳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轨道。政府不是扮演“保姆”角色,而是发挥“助推器”作用,注意把握好创意产业的两头:一是创意的萌芽时期,政府通过项目申报、资金支持、人员培训等办法,促使创意由个人想法形成成熟的策划文案;二是创造条件,把创意产品或创意服务尽快推向市场,为创意公司或企业降低成本、规避风险、迅速赢利争取时间。

二、建立成熟的创意产业运营模式

英国政府设立了全国性的创意产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的创意产业,包括制定创意产业的各项产业政策、规划创意产业发展蓝图、预算和划拨创意产业资金等。各级地方政府相应地成立了自己的创意产业组织领导机构。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政府向他们购买服务。这些中介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渠道,从而帮助和指导那些由个人创意行为发展起来的企业或公司,将创意产品推向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公司及个人多方共赢的经营活动。

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英国政府只是起着主导和引导作用,政府及其组织不直接干预市场,尽可能规避与企业或公司直接接触。这样做,避免了政府及其机构陷入事务性忙乱而忽略政策法规管理和监督。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腐败、官僚主义等行为的发生。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应该是英国创意产业的一大特色。创意产业成为一条衔接严密的产业链,从它的产生、培育、发展到壮大,包括对它的审核、认定、监督,一直到人才和资金支持,全部交由中介组织负责。这些中介组织接受政府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而政府部门拥有资格认定、下达任务指标、提出具体任务的权力,以保证中介组织按照政府的意图开展工作。但政府的意图并不是唯一的指标,最终检验一个中介组织是否称职,关键还是看创意产业在市场中的效果是否好。对于那些有突出表现的中介组织,政府给予一定奖励,相反,对于那些不称职的中介组织,政府则予以注销。

英国政府这种“两只手”的运营模式,非常值得学习借鉴。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及其他手段这只有形的手,大力彰显政府的主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并通过中介组织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大大小小的社会中介组织又将政府的意图和影响呈几何级扩大和延伸,并将自己的触角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和各个角落,形成巨大的社会共振效应。可以看到,在这种运营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政府一直扮演着“看得见的那只手”的角色,通过政策、法规、资金、税收等手段将其意图向全社会公布,以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氛围;然后,各种中介组织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在发现、培育和扶持创意公司的过程中,这些中介组织分别从政府和公司中获得一定利润;创意公司在中介组织帮助指导下,逐步与市场接轨,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提供服务。接下来,公司开始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增加员工,促进利润增长。可以说,在这个利益链条中,基本实现了政府、中介组织与公司多方共赢的局面。

三、在发展创意产业中注重多种形式的结合

英国创意产业在市场中表现得十分灵活,就像创意本身一样不拘一格,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是大小结合,创意无限。公司不分大小,小公司只有两三个人,大的公司可以是一座海港、一座城市。在创意公司中,几个人是普遍现象。英国社会的创意理念十分时尚和包容,既不追求规模,也不限制类别;既不怕大,更不怕小。创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台节目,也可以是一次文化节,还可以是电视台一个专题节目,也有可能是一座漂流在泰晤士河面上的气球咖啡馆,真正体现了创意无限、创意不分大小、创意不分样式和类别。只要符合政府产业政策、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又能增加就业的项目,都会不同程度地得到政府的资助和中介组织的垂青。但是,不管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精致,不追求速度,不追求盲目扩张,发现一个,就培育和推进一个,把项目做得扎扎实实。

二是新旧结合,和谐搭配。有保存价值的古旧设施包括房屋、马厩、古堡废墟,甚至一块有保存价值的石头都会被精心保护起来。他们维修古旧房屋的做法是只动心脏,不动外壳,一定要维持外表的原样,努力保持这座房屋的古建风貌和神韵。对于失去社会生产价值的巨大废弃场所,他们也不是推倒或者拆掉了之,而是千方百计加以利用,以最大限度节约社会成本和社会资源。

三是内外结合,打造品牌。除了大力推进国内创意产业的发展外,英国政府和中介组织还在极力向全世界推广传播他们的创意产业理念和创意产业项目。他们通过主流媒体包括BBC电视台、英国金融时报等著名媒体,向全球密集发布创意产业资讯,向其他国家推介创意产业项目,争取更多的合作。英国政府也为此制定了新的政策,激励国内企业积极地向外发展和扩张。这些企业在向外发展的同时,既壮大了自己,也把创新理念和文化价值观推向了世界。

四、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发展创意产业中,英国政府立足本职,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是主导性。英国各级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虽然与市场、企业、甚至中介组织都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距离,但政府通过法规、政策、资金、税收等手段,始终控制和主导着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进度、发展重点,甚至包括大型创意项目,影响和引导着国家资本、社会资本和私人资本的投资方向、投资趋势和投资重点。

二是专业性。政府专门机构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大都是由既懂创意、又懂管理的专业人才组成。政府机构的专业化程度高,对中介组织的要求也相应地非常高。这些中介组织大都立足于教育、文化、社会民间组织之中,人员大都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学者或者企业领袖,专业互补性强,市场意识也比较强。因此,发现、培育、发展创意公司或企业,并将其推向市场的成功率相对要高。

三是基础性。政府在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这一点上,英国各级政府做得比较好。他们的法律制度相对完善,惩戒措施十分严厉。英国政府在推进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注意培育创意环境和培训创意人才,从创环境、打基础做起,一步一步扎实推进。

五、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

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景取决于是否能够吸引并且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在这一点上,英国政府可谓不惜血本倾巨资。

一是加大创意人力资源开发投资。2007年,英国政府宣布在未来的3年之内对音乐学校投资3.32亿英镑,包括每年1000万英镑用于购买乐器,并为每所小学校的孩子免去一年的音乐学费。同时,着重创造多种条件以支持和鼓励年轻人从事创意方面的事业。1997—2005年间,英国培育了12万多家创意企业,注入资金超过1.5亿英镑,许多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因此受惠。积极探索、寻找、发现更多创意领域中创新人才的途径,包括设计“发现你的天赋”节目、“创造更好职业生涯建议的菜单”、“守候天才”活动、“良师指导”活动、“国家创造技能夏令营”活动等,以发现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二是发挥社会力量,利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加大投入。成立于1946年的英国艺术委员会,经费来源于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是英国最大的艺术拨款机构,代表政府辅佐艺术发展和艺术人才培养。2003—2006年的年经费预算超过10亿英镑,其中8.35亿英镑用于1000多个长期资助项目。还通过发行国家彩票等形式,为创意产业发展筹集了大量经费,使一批重大创意产业项目有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三是注重人才培训,树立“终身培训第一”的理念。利用社会组织力量,培育和发展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达到上千家。保证了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急需掌握本领的需求。职业培训由104个培训企业协会负责,协会由政府、雇主和培训专家组成,协会同政府培训部门每年签订培训合同,确定培训任务,再分别与有资格的培训机构签订分包合同。同时,英国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60%的技术工人达到中级职业技术水平,30%的达到高级水平。

六、相关的思考和启示

对比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北京市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是以发展为要务。从“创意产业”概念在英国提出以来,对其的概念诠释,至今莫衷一是。学者的建议、业界的理解、地方的界定都不相同,理论界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各种观点、思想层出不穷。但是,这些没有影响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发展创意产业的过程中,英国重视实证研究,讲实用、重实效。大到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等地政府,小到一个城市乃至社区文化中心,都能从实际出发,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北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也遇到了概念争论、界线划定的问题。为此,建议不搞争论,深入研究,下功夫推进实际工作。在推进发展的同时,利用文化聚集区的优势,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聚集研究能力,不断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的研究成果,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论坛”,打造理论和实践共同发展的平台。

二是细分类,做规划,突出发展重点。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实践中不断衍生出新的门类。英国是城市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是城市,每个城市在发展创意产业时,当地市政厅都有规划,以创意为主,规划城市发展,逐步实现城市功能转型。

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应考虑突出特点,抓住重点,形成亮点。北京有十大门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建议整合好资源,开发聚集区。对重点产业方向和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植,坚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力争做出品牌,做出规模,使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谋划,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出台相关政策,避免发展的同质化,突出多样性。

三是调职能,促多样,营造创意宽松环境。英国的文化实践,具有多样性特征。各种创意相互激荡,是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土壤。尽管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有不同理解,但人们的一个共识是:创意首先是个人的头脑行为,然后是产业化运作,再则是产品生产和销售。因此,英国各级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更多体现在规划、咨询、指导、培训方面,政府并不直接介入具体事务。

政府过多直接介入创意的具体事务,可能会使企业形成依赖,产生惰性,甚至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产业的发展。因此,北京要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环境的建设,对宋庄、798等文化聚集现象要研究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实行有限和有效管理。

四是重知识,尊法律,着力抓好法律体系建设。健全相关法律与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英国政府对创意产业的扶持主要是在项目立项和资金方面,在立项完毕、政府给予一定资金之后,具体如何运作由被资助对象自己去决定,政府不直接管理。当被资助对象出现违规问题时,由相关法律去解决,政府不负任何责任。

随着形势的发展,北京也要强调加快文化立法工作。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把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摸清摸透。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文化创意产业活动始终在法律范围内有秩序地发展、受保护地发展。概括地说,就是要循着“政府引导、面向市场、依法经营、健康发展”的原则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五是重基础,抓教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能只依靠几个或一群“头脑灵光”的人。努力营造社会的创意氛围,培养人们的创意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英国雾霾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第6篇

【关键词】雾霾;能源结构;低碳经济

20世纪1952年,英国爆发了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造成了万余人死亡的惨剧。惨剧过后,英国开始反思空气污染带来的恶果,并下定决心治理煤炭燃烧带来的污染问题,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措施以治理煤炭排放带来的环境问题。

英国治理雾霾的经验:

1 法律手段

1956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法案将城市内化为烟尘控制区,将发电厂和大型重工业工厂全部搬迁到控制区以外的郊区,并且规定区内的居民只能燃烧无烟燃料,改造居民的炉灶,采取冬季集中取暖。1968年又追加了一系列的防治空气的法案,对各种污染废气的排放进行明确的限制和规定,提高了工厂烟囱的最低高度,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1974年,英国又进一步出台了《空气污染控制法案》,对燃料的硫含量进行了硬性的规定,使得工业排放的硫化物和烟尘明显减少。经过这十几年的铁腕治理之后,英国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提高,1975年英国每年雾日已经从50年代的50余天下降到15天,1980年进一步下降到5天,基本摆脱了空气污染的影响。

2 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利用天然气或清洁能源来代替煤炭,英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着力进行能源结构调整。1950年英国煤炭消费还占能源总消费的85.4%,到了1975年这一比例就下降到36.2%,煤炭消费量迅速下降,为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1970年至2012年,英国所有的空气污染指标都在急速下降,其中二氧化硫指数下降了90%以上,PM2.5指数下降了80%以上。

与此同时,英国也十分重视新能源如风能、水电站、生物质能、核能等的开发利用。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清洁能源消费量和比例都在不断上涨,尤其在90年代达到高峰期,到2012年清洁能源消费比例甚至达到13%。英国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要占到15%,并且40%的电力提供要来自绿色能源。

3 交通污染治理

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汽车数量的激增,汽车尾气污染代替煤炭排放,成为了英国空气污染的最大来源。为了治理交通污染,英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80年开始,英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控制私人汽车数量的增长,同时又推出无铅汽油,疏导交通拥堵。1993年,为减少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英国规定凡是出售的新车都要安装催化器。2003年,英国开始对进入市区的车辆征收“交通拥堵费”。为治理出租车尾气排放问题,从2012年起伦敦规定车龄超过15年的出租车停发营业牌照,设立100万英镑的基金鼓励出租车改造电动车。

4 低碳经济战略

英国在2003年最先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并且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明确提出四大目标:第一,计划到2050年之前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60%;第二,保持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第三,促进在英国和更广泛的范围内形成竞争性市场,提高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第四,确保每个家庭都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能源供应。在《能源白皮书》的指导下,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1970年开始一直到2012年,英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一直呈现下降趋势。2012年英国碳排放量为4.4亿吨,仅是1970年6.6亿吨碳排放量的67%。

只是随着英国能源结构的调整,煤炭消费及煤炭消费比例不断下降,而二氧化碳排放数量与指数却持续下降,这充分证明了能源结构的调整尤其是降低煤炭消费比例是减少碳排放的有力措施。

对中国治理雾霾的启示:

4.1 明确立法与严格执法

其实英国煤炭排放的治理很简单,无非是明确立法与严格执法。虽然从1989年开始,我国就制定了应对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近年来,更是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和《清洁能源促进法》等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但是尚未有类似英国《气候变化法》的法案,而唯一明显涉及气候变化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仍停留在政策层面,正式的法律未有出台迹象。而已有法律法规的内容又过于笼统和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应该说我国在环境立法方面起步不晚,也很完善,并且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工业排放标准。但这些法规和标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说明监管与执法力度十分欠缺。没有执行力度的法律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严格的标准,严格的执行,才能解决污染排放问题。

4.2 能源结构调整

2012年英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0.04万吨和0.11万吨,而我国2012年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分别为2118万吨和 2338万吨,分别是英国的五万倍和两万倍。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的直接原因就是煤炭的燃烧,正是我国巨大的燃煤量才导致了空气的重污染。相比英国各项空气污染指数都在迅速下降,说明大部分原因是煤炭消费量下降及能源结构转变,这也为我国雾霾治理提供了很好地经验和启示。

对于我国,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重中之重。我国水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丰富,而核能又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因此,我们可以引进吸收英国的先进技术,重点提高核能应用的安全性和废弃物的处理技术以及太阳能光伏电板的利用技术,并降低新能源的应用成本。根据《“十二五”能源规划》来看,未来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仍在保持能源消费适度增长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快能源发展方式转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稳定、清洁、可靠的能源安全保障。

4.3 其他措施

英国为改善环境的一些其他做法也值得借鉴,如修建大型绿化带,街道清洁使用钙基粘合剂等,并且政府应该充分调动人们的环保积极性,做到像英国那样全民参与、全民监督。英国政府还非常重视低碳生活理念在民众生活中的贯彻实施,不仅政府补贴改造住房,发展绿色电力等,还鼓励公民多用节能灯、建立家庭绿色能源系统,还在政府网站上张贴了节能生活的各种指南和生活指导,并开通了“节能足迹”的计算工具,加深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了解,提升了公众对环保节能活动参与的热情。

英国经验 第7篇

一、英国共有产权住房发展背景与现状

英国共有产权住房始于1980年启动的“共有产权计划”。当时,经历二战后30多年大规模公共住房建设,英格兰地区住房供需已基本平衡,而经济增长放缓与保障房建设财政支出增长的困境日益凸显。为此,英格兰地区政府推出了以保障房市场化为核心的公共住房政策,主要目的在于:(1)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和腾出更多的社会住房;(2)减轻部分中低收入家庭负担和提高住房自有率(莫智等,2010)。

英国共有产权住房计划主要包括“共有产权”住房和“共享权益”住房,两者本质上都是按份共有。共有产权住房含“半买半租”性质,购房者拥有不完全的住房所有权,并且其租金较低、带有补贴性质。共享权益住房是给予购房者一种金融支持,由住房协会向符合条件的购房者提供长期免息的购房权益贷款,一般占所购住房总价的25%。一旦共享权益住房重新上市交易,则原购房家庭需一次性补交全部免息贷款,并将增值收益按比例返还给住房协会(吴立群和宗跃光,2009)。

经过30年的实践发展,英国共有产权住房至今已较为成熟。据Graham和Sky(2010)报告统计,2006-2011年,英格兰地区平均每年建成完工1万套左右共有产权住房,其中2006-2009年期间年均完工1.24万套。2004-2009年间,共有5.2万套共有产权住房被个人申购,约占1979年以来所有共有产权住房供给总规模的30%左右,期间约有1.13万套被再次出售(年均2260套)。据Clark(2010)对1146位共有产权住户调查显示,新近购买共有产权住房的家庭所购买的产权份额平均为41%。

二、英国共有产权住房的实践与模式

(一)支持对象

在英国,申请共有产权住房的家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家庭年收入低于60000磅(人民币60万元左右);(2)首次购房者(或曾经拥有住房,但目前无力购房);(3)租赁住房协会的住房。符合条件的家庭需要向当地住房协会或当地政府部门申购,申请通过后通常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轮候才可以购买。

(二)运作方式

1.责任主体

英国共有产权住房由当地的住房协会负责运作,当地政府对共有产权住房的供应和运作方式做出总体规定。具体运作方式则由住房协会根据本地特定情况来定制,包括建设、申请、转让和退出等环节。购房者负责对住房私人部分的维修,而住房公共部分则由住房协会负责维修,但费用最终要分摊给每个购房家庭。

2.房源筹集

共有产权住房来源既包括新建住房,也包括二手房,主要由当地住房协会来组织建设或收购筹集,在转让和退出环节上,也是由住房协会来具体操作(秦虹,2007)。但在一些城市,共有产权住房也可以是购房者直接从公开市场上购买,但销售价格参考所在地的房价水平来确定,并同时考虑购房者的支付能力,最终销售价格一般要比同地段的商品房价格低。

3.申购

购房人根据自身支付能力向住房协会购买一定份额的住房产权,一般在25%-75%之间,并对剩余部分产权价值每年支付2.75%-3%的住房租金,形成由购房者与住房协会按出资比例共同拥有的住房产权共有模式。个人拥有的住房产权份额可动态自由调整,既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增加状况逐步购买住房协会持有的产权,直至完全私有,也可因收入下降等原因向住房协会申请降低自己持有的住房产权份额,直至变为完全向住房协会租赁住房。

4.收益

共有产权在封闭体系内运行和转让。购房者可将自己拥有的那部分住房产权出售,出售的对象应当由所属的住房协会在符合条件的轮候家庭中指定。租赁方面,住房协会规定购房者只能在符合一定条件并征得住房协会和贷款机构同意的条件下才能将住房出租给他人。购房者可对房屋进行修缮,修缮后的住房再次出售时,相应的修缮部分收益归原购房人所有。

三、英国共有产权住房实施绩效

(一)主要成效

英国共有产权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现更高的供给效率

相比建造社会租赁住房而言,建造共有产权住房只需政府更少的资金补助(Clark,2010)。据统计,提供一套共有产权住房耗费政府公共资金27000英镑,而提供一套社会住房将耗费57300英镑,约占社会住房耗费的一半左右(Graham和Sky,2010)。当将共有产权住房的一部分按市场价格出售的时候,只有租赁的那部分享受租金补贴,但共有产权住房收取的租金比社会住房收取的租金要高。因此,共有产权住房是一种既能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又能提供比社会住房更少政府补助的住房方式。

2.腾出社会住房

共有产权住房计划能使一些收入状况较好的社会住房申请人转向为共有产权住房申请人,或通过劝说现有社会住房对象转变为共有产权住房对象,如此能有效减少社会住房压力。贫困家庭对社会住房的迫切需求和部分中低收入家庭对自有住房的美好愿望能同时满足。因此,对现有社会住房住户来说,共有产权计划通常是他们优先考虑的选择。

3.分享住房增值收益

基于资产的财富分配不均通常比基于收入的不均更为严重,因此政府寻求通过扩展住房所有权来改善低收入家庭的资产价值和财富分布。拥有住房即表明拥有资产增值机会,很多家庭希望拥有住房,但其收入情况总跟不上房价上涨速度,而共有产权住房正给了他们踏上住房阶梯的一个机会。当他们的收入状况改善后,可通过向住房协会购买更多的住房产权份额、或通过转让自己持有的那部分住房产权后再在市场上购买商品房,以获得更多的住房产权。

4.促进社区多元和可持续发展

共有产权一直被视为城市再生和防止社区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手段(Martin,2003)。政府推行共有产权住房的目标是确保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实现其住房类型与收入水平更好地匹配和平衡,鼓励较高收入人群购买共有产权住房后继续住在原社区,可提高社区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5.更好地满足家庭的需求和目标

大多数普通家庭的梦想是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和合适的年龄期有一套可支付的住房和一个舒适的家。市场经济中人人买得起住房是不太现实的,而人人获得部分住房产权是可实现的,因此,共有产权住房正是实现家庭住房梦想的重要桥梁。

(二)存在问题

1.流动性欠缺

英国政府对共有产权住房的管制非常严格,也导致共有产权住房流动性不足。共有产权住户若想将其住房出售,则必须有住房协会指定合适有资格的人选,这个过程至少需8个星期,通常被住户抱怨不及房地产中介那样及时高效。共有产权住房也不能出租,若住户暂时离开,则其住房只能空置,降低了住房的流动性。

2.灵活性不足

共有产权住房管理的灵活性(flexibility)也面临不足。住房协会通常要对住户做一系列长达数月的财务评估和测试,以判析住户的可支付能力,这个过程繁琐耗时,降低了共有产权住房应有的灵活性。

3.面临房价下降风险

旨在让居民和政府共享房价上涨收益的共有产权住房,最大的风险在于房价一旦停止上涨或出现下跌,则使居民和政府一起分担房价下跌的风险,尤其是个人要承受房价下跌带来的负资产风险和巨大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可能降低购买共有产权住房热情,而由政府承担建设和持有风险。但不同于个人,政府建设共有产权房的费用由全体纳税人负担,这表明共有产权房的风险又将最终转嫁给全体纳税人。

四、英国共有产权住房对中国的启示

1.利用共有产权住房重塑住房保障体系

我国现行的住房保障体系主要以“租售补改”为核心,包括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和棚户区旧城危旧房改造等,其产权形态要么是租、要么是售,其存在仅是产权连续谱上的两个极点,租售补改的供应体系和管理体系也基本上相互分割和独立(陈淑云,2012)。共有产权住房的创新设计带来了“中间产权(intermediate house tenure)”住房的新概念(Munro等,2005 ;Clarke,2010),它是一种既有租又有售的混合产权形态,它既有“售”的好处,使个人拥有部分住房所有权,又有“租”的好处,享受低租金,并以低门槛帮助个人跨入住房阶梯,是一种拥有独特优势的住房保障工具,应吸纳进来使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塑造保障性住房完整的产权结构和形态。

2.利用共有产权圆夹心层的住房梦

我国商品房市场的门槛过高,房价一直高涨,再加上我国住房购买首付款比例要求也过高,导致广大中低收入者买不起或租不起商品房,另一方面,我国当前住房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广,导致大量夹心层人群既被商品房市场遗弃,又被住房保障忽略,其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共有产权住房可为广大夹心层人群带来福音,它降低了中等收入居民的购房门槛,使其较早跨入住房阶梯,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英国的共有产权住房正是凭借创新的制度设计,切实实现“夹心层”居民的住房权益。

3.利用共有产权增强保障性住房流动性

尽管英国共有产权住房流动性与商品房相比有其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与廉租房和公租房相比,明显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住户收入情况变动后可自由调整住房产权比例和权属,如收入情况改善后可购买全部产权,收入情况恶化后可调整为完全租赁住房,人口迁移或换工作地时还将其共有产权住房折价退还给住房协会,获得相应增值收益,避免了传统公共住房固化性对个人就业和迁移的障碍(Lui和Suen,2011)。

4.利用共有产权来实现住房保障建设管理的社会协作

英国负责实施和管理共有产权住房的主体是住房协会,属于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与私营机构一样,为获得政府投资,它也要像其他住房公司一样投标申请住房建设贷款,可以采取多种经营方式,但其利润都要全部用于保障房建设。与政府主导保障房建设管理模式相比,由住房协会来负责保障房的建设管理具有独特优势,它发挥了市场化独立主体的专业化运作优势,避免了政府的大包大揽和低效管理。

5.利用共有产权提升住房保障效率

英国全纳教育的经验与启发 第8篇

一、英国对全纳教育的观点

英国是全纳教育开展得较成功的国家, 拥有较成熟、完备的“全纳教育体系”, 但对具体什么是“全纳教育”存在较多争论与分歧。爱因斯卡 (Mel Ainscow) 在《建立全纳教育体系之意义》一文中也提到:目前在英国, 对“全纳”的理解的确存有相当多的“混乱”现象。以下是英国全纳教育领域较有影响的专家对全纳的理解。

彼得·米特勒 (Peter Mittler) 认为:在许多国家, 全纳教育被看作是一种使得残疾儿童进入普通教育系统的途径和方法。当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对这一看法进行了纠正, 指出:在国际上, 全纳教育已越来越被广泛地认为是回应各种不同类型学习者的一种改革方式。[3]

托尼·布思 (Tony Booth) 认为:全纳教育就是要加强学生参与的过程, 主张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地区的文化、课程、社区活动, 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过程。

汤姆林森 (Tomlinson) 认为:全纳教育意味着教育体系是全纳的, 但学生不一定非要在一个一体化的环境内, 委员会的全纳学习概念不完全与学生完全纳入到主流中相一致。[4]

爱因斯卡 (Mel Ainscow) 认为:尽管英国各个地方教育当局对全纳教育的理解各有特点, 但从众多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共同的要素: (1) 全纳是一个过程。这就是说, 全纳应当被看作没有终点的寻找过程, 其目的是要找到能够回应各种差异和不同的较好的方式。它教我们怎样向与我们不同的人学习, 怎样与他们共同生活。在这种意义上, 不同或者是差别对人们的相互学习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全纳与鉴别和排除障碍有关。意思是说:全纳涉及收集、整理、评估广泛的外部的资料, 目的是促进教育政策和实践的改善。 (3) 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存在、参与和成绩。此处“存在”的意思是指儿童在哪里接受的教育, 其稳妥性和及时性如何。“参与”指的是儿童所处环境中的体验的质量, 因此, 必须包含学习者他们自己的看法;“成绩”指的是通过课程的实施而获得的学习结果, 而不仅仅指测验和考试的结果。 (4) 全纳关注那些被边缘化了的、被排除在主流学校之外和低成就的学习者。这表明:出于道义上的责任能够保证那些出于危险境地的团体得到一定程度的监管和控制, 如果必要的话, 就会在教育中采取能够保证他们的“存在”、“参与”和“成绩”的措施。[5]

200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出版的《全纳指南:确保所有的人受教育的机会》是爱因斯卡 (Mel Ainscow) 、玛林·克鲁斯 (Marlene Cruz) 等20多位专家给以“全纳”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和批判视角的结果。这份报告中将全纳教育理解为:全纳教育是这样一种过程:它通过增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文化及社区中的参与和减少被排除在教育之外的方式满足和回应各种学习者的不同需要, 以一种普通的、涵盖所有适龄儿童的视角和普通教育有责任使所有儿童受教育的信念, 关注教育在内容、方法及策略等方面的变化和改动。另外, 此报告还关注了一些与全纳教育相关及无关的因素。如全纳教育赞同多样性, 使全体学习者受益, 而不仅仅关照曾被排斥在教育之外的儿童, 还关注那些在学校中感觉被排斥的儿童;给其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 或给不同类型的儿童提供不同类型的教育等。全纳教育不仅是改革特殊教育, 而且是正式和非正式教育体系的综合改革;不只在于回应多样性, 也尤其注重提高所有学习者的教育质量;特殊教育学校应给普通学校提供帮助;并非仅仅满足残疾儿童的需要。[6]

通过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1) 对全纳的理解正处于一个不断完善和深入的过程:使残疾儿童“进入”普通教育系统;关注学生“参与”的情况;学生不一定非要在“一个一体化”的环境内学习的观点都呈现了对“全纳”理解的逐步完善。爱因斯卡 (Mel Ainscow) 《全纳指南:确保所有的人受教育的机会》中关注所有学生的存在、参与和成绩;以一种普通的、涵盖所有适龄儿童的视角和普通教育有责任使所有儿童受教育的信念, 来关注教育在内容、方法及策略等方面的变化和改动等可以看出全纳不再仅仅强调儿童进入普通课堂这一表面现象, 而是更多地重视特殊需要儿童进入后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 英国全纳教育涉及的内容广泛:全纳与鉴别和排除障碍有关;全纳关注那些被边缘化了的、被排除在主流学校之外和低成就的学习者;全纳教育不仅仅是改革特殊教育, 还是正式和非正式教育体系的综合改革;不仅关注儿童的多样性, 更注重提高所有学习者的教育质量;全纳教育并非仅仅满足残疾儿童的需要, 等等。这些与一般意义上对“全纳教育”的理解相比较, 视角显得更加开阔。

二、英国全纳教育的经验

(一) 政府行为

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是维持教育公平、民主的社会主体, 在进行全纳教育改革中同样承担着主要责任。

英国政府对全纳教育承担着主要责任。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案与政策, 对全纳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指导、规范的作用。1976年的教育法明确给予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受教育的权力以立法保证, 是英国一体化教育的萌芽;1978年的《沃诺克报告》接受了一体化的思想, 认为绝大多数残疾儿童可以而且应该在普通学校学习, 普通学校要提供有效的特殊教育。1981年教育法使英国从隔离式教育到一体化教育再向全纳教育迈进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以“特殊教育需要”取代了对残疾的旧分类;取消了给予特殊学校照顾的旧规定;详细提出了家长参与残疾儿童教育的具体权利和程序。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布了新教师任职条例。1993年教育法强调教师不同阶段的不同职责, 其中一点是要与特殊教育需要协调人一起制订个人教育计划。1994年《特殊教育需要鉴定与评估实施章程》提出了在全纳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地方教育当局应遵循的程序和准则, 并提供了详细的教育服务模式, 从而保证了全纳教育的开展。[7]

通过以上教育立法我们可以看出: (1) 英国教育立法20世纪70年代英国已经进入一体化时期, 并有了法律的明文规定给予保证, 全纳教育步伐起步相对较早; (2) 一体化思想确立之后, 及时关注了家长参与残疾儿童教育的具体权利和程序, 并对全纳教师颁布了新的任职条例, 立法有进一步细化、全面的倾向; (3) 英国政府投入人力、资源, 重视特殊儿童个人计划的制定。

资金和立法一样, 是全纳教育顺利、高效向前发展的另一个“护身符”。曾有研究表明, 全纳教育的成败取决于班级辅导的有效性和专业性。这种有效性和专业性与可用资金的数量有关, 因为雇佣和培训辅导人员需要很多资金。[8]这从辅导教师和培训人员的有效性来说明资金会直接影响全纳教育的质量。

英国投入了大量资金全力支持全纳教育的开展, 这为全纳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物质保证, 部分解决了政府及全纳学校的后顾之忧。英国供普通学校辅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资金有四个来源, 分别是:标准基金 (分特殊教育需要教育基金和社会全纳标准基金) 、学校创始基金 (主要用于帮助地方教育当局提高普通学校接收有困难学生的能力, 包括那些身体残疾或听力受损的学生无论有无“诊断报告”) 、校外活动基金 (旨在援助所有背景和能力的儿童与青少年, 尤其是那些处境不利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利用自主来提高成就的儿童与青少年) 和额外教育奖励 (为学生校外活动准备的基金) 。[9]资金保证了全纳教师的培养、辅助教师的培训和儿童的安置与评估等方面。

(二) 学校实践

全纳学校是实施全纳教育的固定机构。“以全纳为导向的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营造融洽社区、建立全纳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此外, 全纳学校应向绝大多数儿童提供一种有效教育, 以及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效率, 并且最终提高其成本效益”。[10]教师、学生是全纳学校的主体, 全纳教育理念的实施需要转变教师观念培养全纳型的新型教师, 同时相应地也应改变对学生的态度和观点, 对二者的关注与重视直接关系到全纳教育质量的提高。

英国对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在政府相应的教育法中都有明确规定。另外, 英国全纳教师资格认证有明确的、较细化的标准。政府明文规定全纳型教师的合格标准为: (1) 具有大学学士学位;经过教育专业训练, 取得研究生教育证书或教育学士学位;通过英语和教学考试, 并获得证明;经过一年试用, 考核合格。 (2) 除上述之外, 具有特殊教育的能力。 (3) 参与有特殊需要教育儿童的评估, 并具有在不同阶段富有不同责任的能力。[11]

全纳教育过程中或者说在全纳学校和全纳课堂的实施中, 儿童都有各自的特点, 能否做到照顾每个儿童, 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是“全纳”的关键所在。《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的全纳教育原则其中两条就是: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性和学习的广泛差异。对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个人教育计划, 实施个别化教学;个人计划的制定应有教师、父母和地方教育当局的代表组成的小组共同制定。[12]中国虽然也有“个人教育计划”相关方面的内容, 但对其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措施并无明确、具体的规定。

另外, 全纳学校实践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至关重要。目前英国各地方教育当局更大程度上参与了这方面数据的收集, 这其实是一种“一箭双雕”的方法。一方面, 数据可用来监控孩子们学习的进程, 评估干预作用的大小及政策和进程的效力, 制订新的计划, 等等。在这一意义上, 数据被看作全纳教育能够持续进步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 如果狭隘的、不适当地评估全纳教育的效力的话, 那么学校实践的积极干预作用就会受到较大程度的破坏。

(三) 社会参与

社会群体的参与程度是衡量“全纳教育"是否公平、民主的一个重要指标。1994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就呼吁家长、社区、和残疾人组织参与有关特殊教育需要服务的计划与决策过程, 共同努力来建立全纳学校和全纳社会, 从而使特殊儿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在英国, 家长尤其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家长享有较多的参与儿童教育的权利。1981年教育法详细提出了家长参与残疾儿童教育的具体权利和程序: (1) 获得孩子的相关资料和信息的权利; (2) 参与评估的权利; (3) 参与个人教育计划的制定、事实和复查的权利; (4) 反对及上诉的权利。

事实上, 在英国现有研究证明:专业教育家、家长及学生, 对全纳教育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现行的政策则阻碍了全纳的发展, 主要是因为政策的制定提高了标准, 如它强调竞争和机遇, 要求公开测验或考试的结果等这些措施都一定程度地阻碍了教师使用适合不同类型儿童的教学方法。[13]

美国有学者也曾指出:家庭成员在推进全纳教育计划实施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几十年的研究提供了这样一个证据, 即当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为学生的成功分担责任时, 学生的成绩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当然, 全纳教育最初对于家庭成员和社区群众来说是陌生的, 对于学校教师同样是陌生的, 所以让教师以一种新的方式了解他们必须与家庭和社会成员保持交流、联系和合作来共同帮助所有的孩子挖掘潜能是非常有必要的。[14]

由此可见, 全纳教育进程中的社会参与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三、对我国全纳教育的几点启示

从对英国全纳教育的分析, 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全纳教育的实施和开展方面我们与英国存有较大差距, 我国目前还处在具有全纳教育意义的随班就读阶段, 是全纳教育的前实施阶段, 实施全纳教育要走的路还很长, 这给我们很大压力。但我们相信:意识到差距、寻求方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受到启发, 全纳教育同样会在我国茁壮成长。

(一) 全纳教育理念的树立与普及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 实践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首先, 我们应从思想观念上接受全纳教育理念并理解它。全纳教育的最初意图是消除“隔离”, 消除特殊教育带来的弊端;接纳所有学生, 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具体指残疾学生和有学习困难的学生等) [15]和正常学生, 坚信所有学生的价值相等;接纳并非形成当前“随班就坐”或“随班就混”的现象, [16]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主要途径是集体合作;儿童情况差别较大, 要使全部参与, 必须有针对每个儿童不同的个人教育计划, 满足不同需求。

另外, 不仅仅是要求学校中教师、学生形成全纳教育的理念, 政府、社会群体 (尤其家长) 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观念的转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对我国全纳教育的发展阶段的认识

我国正处于具有全纳教育意义的随班就读阶段, 笔者认为这是全纳教育的前实施阶段或准备阶段, 还未进入真正的全纳教育阶段。就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及教育立法和政府资金投入等情况来看, 我国的随班就读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中国全纳教育的过渡不会一步完成, 而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小步改革。主要理由是:首先, 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政府的关注程度不够, 专门立法政策的缺乏, 教育经费投入有限等都是制约“随班就读”快步跨入全纳教育阶段的障碍。其次, 教育本身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培养这一重要环节, 还未纳入全纳化阶段, 全纳型教师的培养是原来普通教育体制下教师培养制度的延伸, 处于实验、尝试阶段;随班就读经验和成绩的有限, 没有为全纳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随班就读过程中对学生尤其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关注远远不够。再次, 家长尤其特殊教育需要家长的参与程度远远不够, 也是制约全纳教育开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三) 政府行为的改善

宏观规划上, 英国全纳教育整个发展过程始终有政府正规的教育立法作保证, 而中国缺乏教育方面的权威法律, 尤其是专门的、适合中国现实状况的全纳教育政策法规的制订与执行。曾有人指出, 我国当前“随班就读”政策的不足在于:“随班就读”政策权威性和实际法律效力较低, 随意性较大。[17]中国已经制定了与全纳教育相关的系列政策和法规, 但是还没有专门的全纳教育政策和法规, 在政府的正式文件中还没有出现过“全纳教育”这一词汇。[18]因此, 当前最为关键的是要求我们转变观念, 依据中国的现实状况制定专门的全纳教育的政策法规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 实现由随班就读向全纳教育的顺利转变。

资金方面, 中国教育经费严重缺乏, 用于随班就读、全纳教育的教育投资就更少。“2003年9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考察中国的教育状况, 中国的教育经费只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 这种有限的教育投入分配还极不合理”。[19]资金不足是制约全纳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 教育经费的合理筹措及相关立法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当务之急, 相信有了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立法政策和法规及教育经费的筹措, 中国全纳教育的实践是可以成功的。

(四) 对教师培养及家长参与的重视

中国随班就读师资培养是普通合格教师的变式和延伸, 并无实质性的改变, 这可以通过随班就读合格教师资格认证的条款看出。“随班就读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规定主要参照关于中小学教师的质量规定:随班就读教师首先应具备《教师法》中所规定的教师资格;其次应热爱残疾学生、思想好、业务水平高;最后, 应当具备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了解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0]中国全纳教师的培养及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只能算是普通教育教师资格培养及认证的一种拓展。[21]当前随班就读教师培养中存在的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的问题是:单纯认为全纳教师等于普通教师个体和特殊教师个体的配合, 而不是某一个教师个体对普通教育知识与特殊教育知识的融合掌握。“目前中国培养具有特殊教育能力的随班就读教育师资的院校主要是师范大学的四年制特殊教育系专业、师范学院三年制特殊教育专业、中等特殊师范学校及普通师范的特殊教育部。其余的随班就读教师主要来自普通师范院校”。[22]随班就读教师的任职资格规定本身存在这一缺陷。其课堂中普通教师和特殊教师的配合是保证随班就读课堂质量的重要手段, 但从长远来看, 在整个全纳教育教师培养体制中都采取这种手段不利于提高全纳课堂教学质量。

中国现有的特殊教育法规中, 基本没有对家长参与权的设定, 排除了其对子女教育过程的监督与参与。中英家长对于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不同的做法与态度, 凸显了两国对社会参与重视程度的不同。英国全纳教育研究表明:加强社会尤其家长参与是成功“全纳”的重要保证, 在我国同样受用。

(五) 对我国“随班就读”的几点思考

1. 重视随班就读教育实践中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正如英国全纳教育专家所分析的那样:数据可用来监控孩子们学习的进程, 评估教育干预作用的大小及政策和进程的效力, 制定新的计划;数据也被看作全纳教育能够持续进步的根本所在。就当前中国实施全纳教育的现实状况而论, 从随班就读实践中收集、分析相关数据可为更好地迎接“全纳”积累最真实的依据。

2. 重视纳入普通学校儿童的多样性, 更应注重提高所有学习者的教育质量。

普通学校纳入儿童的种类越来越多, “随班就读”的焦点集中在了种种有特殊需要教育的儿童身上, (如我国的“资源教师辅助随班就读”、“整合资源为农村重残儿童实施送教上门”, 等等) , 随班就读似乎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成为另外一种特殊教育模式。这与全纳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随班就读”仅仅是为了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吗?此时课堂中的普通儿童的教育质量得到了保证吗?笔者认为, 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我们今后“随班就读”应该考虑的重点所在。

四、结论

全纳教育是中国和世界的理想境界。

英国现代养羊业的特点及主要经验 第9篇

1. 英国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概况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有时也简称为联合王国。该国是一个岛国, 位于欧洲西部, 由大西洋中的不列颠群岛组成, 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北部及附近许多小岛组成。国土面积为0.244亿hm2, 耕地面积为6.08亿hm2, 永久性牧场11.05亿hm2, 适宜于发展养羊业及其他草食牲畜。全国总人口为5 978万人, 农业人口为105万人 (2002年) 。

英格兰东南部地势低平, 为平原地带, 中西部是山区, 威尔士是山地, 苏格兰中部为低地, 其余为山岳地带, 北爱尔兰大部分地区为高地。主要河流有塞文河 (354 km) 和泰晤士河 (346 km) 。全国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1 100 mm。北部和西部山区的年降水量超过2 000 mm, 中部和东部则少于800 mm。每年2月—3月份最为干燥, 10月份至翌年1月份最为湿润。由于气候温暖湿润, 牧草生长繁茂, 常年青绿, 这是英国能够育成很多绵羊品种的重要物质基础。

2006年, 英国农业产值占全部GDP的比重为1.1%, 其中畜牧业约占2/3, 养羊业产值约占畜牧业产值的15%。

2. 英国养羊业的特点

(1) 生产水平英国养羊业的显著特点是重肉轻毛, 生产肥羔。羊肉约占养羊产值的85%以上, 其中又以羔羊肉为主, 占90%。近10年英国绵羊的存栏数量基本保持在3 400万只左右, 除了一些大城市外, 绵羊分布在英国的每一个郡, 在当地的畜牧业生产中起重要或主导作用。2006年全国绵羊存栏量3 500万只, 能繁母羊1 700万只, 羊肉总产量为33万t, 产值6亿英镑以上, 是欧盟国家中主要的羊肉生产国, 羊肉产量居欧盟国家首位和世界的第6位, 但是羊肉与羊毛的自给率仍低于其他畜产品。肥羔全年供应相对均衡, 但又有一定的季节性。7月—12月份屠宰的肥羔占全部的69%, 3月—5月份只占5%, 所以这时的羔羊肉价格较高。

资料表明, 英国能繁母羊数量在1971年—1987年间持续增长, 1987年达到最高, 为1 913万只, 然后下降, 1996年为1 805万只, 1998年略有增加, 为1 880万只, 2003年下降为1 519万只。英格兰绵羊饲养量变化大, 苏格兰和威尔士数量相对稳定。这种数量降低主要原因是口蹄疫的爆发, 另外原因是在本世纪之交养羊业效益的降低和欧元相对于英镑的贬值。

(2) 生产方式英国国土面积不大, 但境内各地区间的自然条件却有明显差异。为充分发挥各地优势, 政府根据各地特点, 配置养羊业生产。英国在肉羊业生产中坚持地区自然分工措施 (Stratification) , 实行养羊业区域化。这种生产方式在英国有较长的历史, 但现在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依据地域特点, 主要采用3种不同的生产体系。 (1) 山地生产体系:指海拔高于500 m的地方, 占英国国土面积的25%以上。主要出售各种羔羊、供高原地区繁殖的母羊、输往低地的待育肥公羔, 少数条件较好的农场也自行生产肥羔。这里的绵羊品种个体较小, 但灵活、抗逆性强, 主要有苏格兰黑面羊 (Scottish blackface) 、切维厄特绵羊 (Cheviot) 、威尔士山地羊 (Welsh mountain) 、斯韦尔代尔 (Swaledale) 等。平均每1 hm2饲养1只母羊左右, 条件好的可饲养4只母羊, 关键因素是降水量和草地的肥沃程度。繁殖3~4胎后的淘汰母羊销往低地和高原 (少量) 继续作繁殖用。高原生产体系:指海拔300~500 m的地方。主要饲养长毛羊品种, 如青面来斯特羊 (Bluefaced Leicester) 、边区来斯特 (Border Leicester) 、克伦森林羊 (Clun Forest) 。将从山地买来的淘汰母羊与长毛羊品种杂交, 生产杂种母羊卖到低地农场, 杂种公羊直接育肥或卖到低地农户育肥供冬天屠宰。绵羊一般个体较大, 每公顷饲养5~7只母羊。在较好的饲养条件下, 可保证产羔率在125%左右; (2) 低地生产体系:指海拔低于300 m的地方。本地繁殖的羔羊和购入的待育肥羔羊大部分在人工草地上放牧, 育肥后出售, 以肥羔为主要生产方向, 80%的肥羔是这里生产的。主要饲养一些终端父本品种, 如特克塞尔羊、萨福克 (Suffolk) 和夏洛来羊 (Charollais) 。从高原买来母羊, 与这些品种杂交, 产羔率160%~170%。一些降水量高、管理好的人工草场, 产草量高, 营养均衡, 每公顷可饲养10~15只母羊。据2003年统计, 383万只山地羊品种提供约124万只纯种母羊与长毛羊公羊杂交, 杂交生产的363万只母羊与终端父本杂交生产羔羊, 所得羔羊中的89万只养大, 与其他品种的终端父本杂交生产羔羊;另外约有96万只山地母羊直接与终端父本杂交生产羔羊, 将所得羔羊中的20万只育成, 与其他品种的终端父本杂交生产羔羊。同时, 在低地约有91万只母羊纯繁, 42万只纯繁后代与终端父本杂交。采用这种生产方式, 2003年共繁育羔羊1 734万只。

(3) 绵羊品种结构英国的畜牧业是从16世纪的“圈地运动”发展强大起来的, 最初发展起来的养羊业是为国内纺织业提供原料。在1个世纪之前, 英国培育了许多绵羊品种, 并以郡或地区命名, 有些品种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外来品种对英国绵羊品种的影响日益增加, 导致现在仅有少数地方单纯靠地方品种发展养羊业。目前, 英国羊肉由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 生产瘦肉量高、脂肪含量少的优质羊肉, 特别是羔羊肉, 并开展了相关育种工作。在过去30年中, 英国绵羊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显著的是杂种母羊的数量增加, 由1972年的32%上升到2003年的50%;另外是从欧洲大陆引进了品种并在羔羊的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1971年以来, 共引进28个新品种, 育成11个新品种。英国现在共有90个绵羊品种, 另外还有300多个杂种, 分布在52 000个农场中饲养。据调查, 有57个品种母羊数量不到10 000只, 70个品种目前饲养在不足300个农场, 一些品种数量极低, 如剑桥羊 (Cambridge) 。边区来斯特曾长期是当家的长毛品种, 但现在的使用数量很少。为提高胴体瘦肉率,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荷兰和法国引进特克塞尔, 该品种开始作为杂交母本, 但由于其生长速度快、有很高的胴体瘦肉率、杂种优势明显而成为杂交终端父本。从法国引进夏洛来羊, 是目前使用数量排在第5位的公羊品种。其他一些引进品种没有在英国得到大面积推广, 但一些新品种仍源源不断引进英国。英国每年用于配种的公羊主要有13个品种, 约为41.2万只。特克塞尔作为杂交终端父本 (Terminal sire) , 不仅是英国目前公羊存栏量最大的品种, 也是低地纯种母羊存栏量最多的品种。英国近乎一半的母羊是由该品种公羊和萨福克公羊两个品种配的 (见表1) 。特克塞尔母羊存栏量39.2万只 (其中参与配种的母羊32.6万只) , 占英国所有纯种母羊的2.1%。

2003年参加配种的母羊1 520万只, 纯种和杂种母羊各占一半, 处于前3位的纯种母羊是苏格兰黑面羊、威尔士山地羊和斯韦尔代尔羊, 分别为168万只、156万只和105万只。杂种母羊以斯韦尔代尔羊/苏格兰黑面羊与青面来斯特羊杂交所获的F1数量最多, 约200万只。由边区来斯特公羊与切维厄特母羊杂交生产的F1代母羊曾被称为“绵羊王后”, 也是英国较大的杂种母羊群。这类母羊目前主要与萨福克公羊 (终端父本) 杂交, 生产肥羔。

3. 英国发展养羊业的主要经验

(1) 引进和培育适宜本国羊肉生产的绵羊品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 绵羊育种的主要目标集中追求母羊性成熟早、全年发情、产羔率高、泌乳力强、羔羊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肉用性能好, 并注意把羊肉与产毛性状结合起来。如育成的考勃来羊 (Colbred) , 用德国东佛里生羊 (EastFriesian) 与3个英国品种, 边区来斯特、克仑森林羊和有角陶塞特羊 (Hom Dorset) 杂交而成, 全年发情, 产羔率200%~250%, 产奶量高, 肉用性能和羊毛品质好, 是育种上的一个突破。引进特克塞尔和夏洛来羊等肉羊品种, 作为杂交终端父本而大面积推广。在1971年品种调查时还没发现特克塞尔羊, 但现在是使用数量最多的公羊品种。

(2) 选择体大、早熟、多胎和肉用性能好的亲本广泛开展经济杂交英国20世纪70年代以后羔羊肉收入的增加, 60%以上是经济杂交的结果。在品种杂交组合中, 选择杂种母羊繁殖率在200%以上、生产肥羔与终端父本生产方向一致、产肉性能相似、12~16周体质量16~21 kg的品种配套, 肥羔屠宰供应国内或国际市场。目前英国71%的上市羔羊都是终端父本品种的后代。

(3) 加强人工草地的建设和管理, 有完整的肥育体系英国草地占国土面积的52.4%, 77%草地分布在丘陵和山区, 不宜耕作, 只适于发展草食家畜。英国政府和农场都非常注重对草场改良的投入和人工草场建设。大部分改良难度不大的天然草场都已被改造为永久性人工草场, 人工草场占草地总面积53.2%。 (1) 围栏是草场的主要管理设施:人工草场全部用围栏按轮牧需要分割为大小不等的小区。围栏的材料形式多样, 除木桩、金属桩、钢丝围栏外, 还有用石片堆砌的围栏和有计划种植灌木形成的生物围栏。原则是因地就宜, 就地取材, 讲求实效; (2) 划区轮牧, 是合理利用人工草场的重要措施:每个轮牧分区的大小, 根据地形、草生状况、畜牧场的经营方针等因素决定, 从数公顷到数十公顷不等。围栏内轮牧的时间, 根据有利于牧草生机的恢复和避免寄生虫感染的原则确定, 从2周到数月不等。在温暖地区和温暖季节采取短期轮牧, 在寒冷地区或寒冷季节, 则采取长期轮牧。人工草场大多为禾本科和豆科牧草的混播草场, 耕地中轮作的则以豆科牧草为主。草场定期松耙、施肥, 必要时进行补播。比较注意优质耐寒牧草的选育。牛羊搭配不同时间的交替放牧, 控制对不同类型牧草的放牧强度, 使不同层次种类的牧草保持适当比例。总体原则是:“以栏管畜, 以畜管草, 以草定畜, 草畜平衡”。

(4) 用法律手段和价格保护政策支持养羊业, 实现国家对养羊业的宏观调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英国为了扭转农业发展的衰落局面, 于1947年实施了战后第一部农业法。此后, 在1957年、1964年、1967年、1970年、1974年多次颁布了鼓励、确保农业发展的法令, 用法律手段保护和支持养羊业。同时英国政府制订了保护农产品的价格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对本国生产的活羊、羊肉、羊毛等都规定了最低保证价格。如果这些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实际销售价格低于最低保证价格时, 销售价格与最低保证价格的差额由政府补贴。同时利用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促进本国农业发展。英国于1973年1月1日加入欧共体后, 积极把本国农产品市场纳入共同体的轨道, 建立共同农产品市场, 推进与欧共体农业政策的一体化, 促进英国农业发展, 稳定农场主收入。为发挥规模效益, 英国政府制定鼓励农场向大型化、规模化发展的法令, 对愿意合并的小农场, 可提供50%的所需费用。1987年共有86 000个农场从事绵羊生产, 至1996降至73 800个, 目前仅为52 000个。平均饲养母羊的数量从1971年的146只, 升至2003年的289只。

移情说在英国经验主义时期的发展 第10篇

简单来说, 移情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 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 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 仿佛它有感觉、思想、感情意志和活动。同时, 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 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二、英国经验主义时期的发展

1、培根

作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的始祖”, 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的突出贡献, 不仅是为整个现代学术提出了科学的观念和方法, 也给美学带来了生机, 是美学摆脱了传统的思辨玄学, 向科学迈进了一步。

培根是欧洲近代第一个唯物主义的大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是培根”, 足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培根的估价是很高的。培根对于美学的贡献首先就应从他的科学观点和科学方法去认识。由于他奠定了科学实践观点和归纳方法的基础, 美学才有可能由玄学思辨的领域转到科学的领域, 而在实际上由培根思想发展出来的英国经验派的美学也正是朝着科学的道路前进, 特别是在对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学的分析方面。在《论美》一篇短文里, 培根对美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罗马西赛罗以后, 美在于形状的比例和颜色, 在西方已成为流行的看法, 培根却认为“秀雅合度的动作的美才是美的精华, 是绘画所无法表现出来的”。这句话已暗含莱辛在《拉奥孔》里所说的美与媚 (动态美) 之分以及绘画不适宜于表现动作的意思, 培根也不赞成美在比例的看法。他说, “凡是高度的美没有不在比例上显得有些奇怪”。他既反对希腊画家亚帕勒斯“从许多面孔中选择最好的部分去构成一个顶美的面孔”的办法, 也反对德国画家杜勒“按照几何比例去画人像”的办法。

2、霍布士

霍布士 (Thomas hobbles, 1588—1679) 早年做过培根的秘书, 在英国革命前夕他屡次住过巴黎, 结识了当时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的领袖笛卡儿, 嘉桑底和迦里略, 部分地接受了他们的影响。在美学方面, 霍布士的贡献在于他在《论人性》里以及在《巨鲸》里有系统地深入地讨论了人类心理活动。另一种想象则是复合的。从霍布斯对复合想象的论述来看, 这种想象的突出特点对于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 而独立的创造出新的形象。霍布斯指出的“只是心理的虚构”。在他对想象的论述中, 同事也涉及类似联想这种心理活动。此外, 他还注意到接近联想, 经验派美学非常重视对观念联想问题的研究, 并且将它和对一般审美活动的解释相联系。

在英国经验论美学家中, 培根第一个科学地论述了诗歌与想象的联系, 指出诗歌产生于想象, 想象是诗歌区别于历史、哲学的根本特点。霍布斯在培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 强调在诗歌创作中想象比判断更为重要、更为突出。

3、哈奇生

夏夫兹博里的门徒哈奇生 (francishutcheson, 1694—1747) 主要著作是《论美和德行两种观念的根源》 (1725) 。哈奇生继承了夏夫兹博里的主要观点, 即美感与道德感是相通的, 一致的而且是天生的。他注意到自然中也可以有相对美, 因为自然事物可以象征人的心情:

他说:“显然有些事物直接是这种审美快感的诱因, 我们也有适宜于感知美的感官, 而且这种感官不同于因展望利益而生的快乐。”在哈奇生看来, 美感或审美的内在感官不涉及利害观念, 这和道德感不涉及利害观念是相同的、一致的。“道德之追求并不出于追求者的利害计较或自爱, 不出于他自己利益的任何动机。”正是在这一点上, 道德感和审美感具有了相通性。

哈奇生是用经验论派常用的“观念联想”来解释的。他认为观念联想是人们在美感方面表现出爱好分歧的主要原因, 而且往往会使得人们厌恶美的事物而喜爱不美的事物。例如, 穷荒绝漠之地可以使人十分适意, 假如他曾在那里度过他愉快的青春;柳暗花明之乡也可以使人十分不快, 假如那里是他曾受苦难的地方。

总起来看, 哈奇生的美学思想基本上是对美学思想的系统化和发挥, 他的美学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 而是唯心主义。虽然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审美感官学的是普洛丁, 但是经过夏夫兹博里的重新提出和哈奇生的进一步论证, 这一学说才得以完善对后世的影响的。

4、休谟

休谟 (David hume, 1711-1776) 是英国经验主义的集大成者。休谟指出美不是对象的一种属性, 而是某种形状在人心上所产生的效果, 并且说明这种效果之所以能产生, 是由于“人心的特殊构造”。

他说对象各部分之间的某种“秩序和结构适宜于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 在《论审美趣味的标准》里他还说, “由于内心体系的本来构造, 某些形式或性质就能产生快感”, 这些话就显然肯定了客观存在, 这客观的和主观的两方面因素须协调合作, 才能产生审美的快感。

休谟认为美感虽然起于利益与便利的观念, 但并不一定就是自己的利益与便利, 只要借助同情的想象能够分享到这种利益和便利, 旁人觉得美的对象自己也会觉得美。同情即属于休谟所说的“人性的本来的构造”或“心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运用同情了。休谟关于美学产生的这些思想, 对后来康德美学, 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的心理学派的美学如立普斯的移情说和谷鲁斯的内模仿说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5、博克

博克 (Edmund burke, 1729—1797) 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政论家。博克说:“由于同情, 我们才关怀旁人所关怀的事物, 才被感动旁人的东西所感动……同情应该看做一种代替, 这就是舍身处在旁人的地位, 在许多事情上旁人怎样感受, 我们也就怎样感受。因此, 这种情欲可能还带有自身保存的性质。”他说的“一般社会生活的情欲”中的摹仿就是一种变相的同情。“正如同情使我们关心旁人所感觉到的, 摹仿则使我们仿效旁人所做的。因此, 我们从摹仿里以及一切属于纯然摹仿的东西里得到快感, 无须经过任何推理功能的干预。”博克把同情和摹仿联系起来的, 而近代美学“移情作用”和“内摹仿作用”就是以同情说为基础的。

摘要:英国美学思想一方面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哲学基础上, 一方面也是反映当时英国文艺实践情况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有一个很长的行列, 本文将介绍代表性和影响都较大的人物。对移情说在英国经验主义做一定的阐释。

英国经验 第11篇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与网络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撑与手段。本文介绍了英国约克大学Yorkshare学习管理系统的功能与应用。与国内高校相比,约克大学教师在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课程辅助教学方面优势明显,他们在课堂外与学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反思能力。国内高校应借鉴国外经验,采取措施促进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并通过网络提供详细的课程信息,进行教学反馈。

关键词:Yorkshare;课程;网络辅助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针对全日制在校生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受到许多高校的关注,它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具有信息量大、时间的自主性及空间的开放性强、可供诸多用户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等优点[1],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然而许多研究指出我国高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和基础设施已基本具备,但在应用上还存在不少问题[1-3]。英国约克大学是英国顶尖学府,一直以其卓越的学术课程质量和科学研究成果在英国本土和国际上享有盛誉,学生对其教学质量的评价位于英国大学前列。本文介绍了英国约克大学Yorkshare学习管理系统的功能与应用,并与国内部分高校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比较,以期从中得到启示。

一、Blackboard与Yorkshare

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是目前市场上唯一支持百万级用户的世界领先的教学平台,全球目前大约有4000所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使用Blackboard平台产品,国内也有不少院校引进了该平台。它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与学的环境,每门课程都具备以下4个独立的功能模块:内容资源管理——教师可以方便地发布、管理、组织教学内容;在线交流功能——同步和异步的交流协作功能;考核管理功能——自测、测验、考试、调查和成绩统计管理;系统管理功能——教务处的管理、统计功能。

Yorkshare是英国约克大学的学习管理系统,又称为虚拟学习环境(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它是基于Blackboard定制开发的,是一套适用于该校师生的集传授、协作学习、实验室及阅览室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该平台主要分为教学平台、资源平台及管理平台。以学生身份登录后界面分为院系指南、课程详情、论文提交等模块。笔者当时在该校学习的项目是由教育系开设的对外英语教学文学硕士(MA in TESOL),下面以笔者的个人账户为例具体介绍以上三个重要模块。

院系指南模块包括学术信息、手册、课程表、教师简介、校园生活等子模块,属于信息发布类内容在此可一目了然。学术信息模块提供了许多有用的链接,如关于对外英语教学文学硕士项目的常见问答、申请攻读博士的方法、学校图书馆主页等。在手册模块可以下载与教育系开设的项目、课程和论文相关的手册,内容详尽。比如课程手册列出了所有课程的介绍,包括课程性质、学分、开课时间、任课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考核方式、阅读书目等,而且对教学内容的描述细致到每堂课,使学生一目了然。再比如论文手册涉及撰写学术论文的步骤、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教育系对论文格式的具体要求。教师无需太多讲解,学生就能从手册中得到启发和指导。

课程详情模块涵盖每个学生必修和选修的全部课程。如英语教学法是笔者的必修课之一,该课程模块核心的四部分内容是布告、课程信息、课程文件和资源列表。在布告中可以浏览任课教师发送的通知以及布置的课前任务和课后作业。课程信息与课程手册中介绍的内容相似。在课程文件模块能够下载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课件和讲义,布置的习题及解答。资源列表列出了所有推荐书籍、期刊、光盘等的名称、作者或编者、出版社等基本信息,同时还提供了这些资源在学校图书馆的链接。

论文提交模块是学生提交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时必须使用的模块。学生需将纸质版上交至院系,还需将电子版上传至该模块。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内容完全相同,上传电子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查重复率,防止学生学术抄袭。

通过Yorkshare,学生还可以完成某些内容的自学(如论文查重软件Turnitin的使用方法)以及讲座和讨论会的预定。

二、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的应用

英国约克大学的教师在传统面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Yorkshare平台来辅助教学,在课堂外与学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自学和反思能力。以笔者所修课程为例,教师会通过Yorkshare布置课前任务,如提供几个视频的链接和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观看并思考;上传期刊文章或书籍章节的电子版,要求学生阅读;布置与课堂主题相关的题目等。每次课结束,教师都会及时将课件和讲义上传至系统,列出建议学生阅读的书目,补充一些具体例子和资源链接。有些教师还会上传完整的课堂录音,便于学生复习。同样,教师会通过Yorkshare布置课后作业,除了练习题和阅读任务,比较常见的形式是运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分析例子,需要写成文字打印上交。Yorkshare同时还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反馈的平台。教师在安排课前活动和课后任务后不久会在系统中公布详细的解答。有些教师自己录制视频,点评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上传视频分析上届学生写的课程论文,给将要撰写论文的学生一种非常直观的参考。

除了Yorkshare学习管理系统,教师与学生在网上联系的另一个途径是邮件。入学时学校为每个学生注册了个人邮箱,院系和教师有重要通知会给学生群发邮件。院系在学生参加考试和提交论文前会提醒相关事宜,有时还会告知校内外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信息。如有教师临时改变上课时间或地点、导师约见学生等情况,学生都会提前收到通知。学生想请假、有疑问、需要见教师或行政人员,必须通过邮件联系,他们会及时回复。有位教师还为每个学生录制视频并发送到他们的邮箱中,点评他们期中论文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们提高学术写作能力。在教师评价完毕业论文后,院系通过邮件给每个学生发送反馈报告。以笔者收到的报告为例,其内容包括姓名、专业、导师等基本信息,由两位评分人合议的最终成绩,评分人对于论文内容、研究方法、书面表达等各方面的文字评价以及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地方。endprint

三、约克大学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的启示

英国约克大学在课程网络辅助教学方面的具体做法值得国内高校和任课教师借鉴,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点。

1.采取措施促进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国内绝大部分高校都有功能相当完备的网络教学平台,但利用此平台开展辅助教学的人并不多,甚至有些教师还不知道此平台的存在,更谈不上使用。要改变这种“有路无车”的现象,首先,高校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有长远的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进平台的应用[2]。如通过教改立项和课程建设,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培训,提高教师运用平台的能力;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把网络辅助教学纳入其中。其次,教师本身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大投入,提高信息素养和教学设计能力,使课程网络辅助教学成为一种教学习惯。最后,教师应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在线学习任务,常和学生交流互动,把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纳入学生的平时成绩评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国内教师通常会在开课时注册一个公共邮箱并告诉学生密码,然后将课件等资源发送到该邮箱。但邮箱不如系统模块一目了然、易于增减和修改,并且网络教学平台还具有不少邮箱没有的功能。首先,这一系统可以与其他系统建立联系。如Yorkshare中课程模块下的资源列表提供了所有资源的链接,点击可直接进入学校图书馆系统中对应的信息页,便于借阅。其次,教师可以在系统中布置在线测试,学生完成后马上能看到答案和解析,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的网络教学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实现自主学习和部分辅助教学,但该系统局限于一套教程,而且老师和学生只有在语言实验室才能登录。高校有必要采取措施鼓励师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让教师分享教学资源、布置作业和测试、提供指导和反馈,让学生不受时空限制登录系统,进行自主学习,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互动。

2.通过网络提供详细的课程信息

通常国内必修课教师在开课时会告知学生详细的课程信息,使他们更加全面、具体地了解一门课程,进而引起他们的重视,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但对于选修课,很多学生在选课时几乎一无所知,所以他们会参考选修过的同学的意见,最终选择趣味性较强或者要求不太高的课程。如果通过一个途径可以在选课前初步认识开设的所有选修课,学生才有可能摆脱被动的处境,选择感兴趣同时又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简单、有效的做法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公布课程手册,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经常进行修订。有些课程,特别是课时较多的必修课,在介绍时很难细化到每堂课的内容,但选修课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课程手册需尽可能提供详细的课程信息,包括课程性质、学分、任课教师等基本信息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阅读书目等具体信息,让学生对必修和选修课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上课前就做到心中有数。

3.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反馈

反馈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国内高校对反馈的重视程度不够。结课时不论学生是参加考试还是提交论文,最终看到的只有一个分数,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所以很难进步。利用网络发送反馈报告是值得学习的方式,学生看后会进行反思,明白得到这个成绩的理由,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另外,反馈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共性问题的反馈,一个是对个性问题的反馈。国内高校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一般会讲解学生普遍感到困惑或错误率高的地方。如果学生不主动提问,教师顾及不到他们的个性化问题。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有些学生性格腼腆,课堂反馈的时间也有限,所以网络是教学反馈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另一方面,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可以像文中提到的约克大学教师一样,为学生录制短视频或音频,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反馈很有针对性,同时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参考文献:

[1] 张萍,吴秉会. 网络辅助教学:意义、问题与对策[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153-155.

[2] 崔龙波,徐世艾,曲常茂等. 高校网络辅助教学的实施及分析[J]. 高等理科教育,2012(1):105-109.

[3] 胡迎宾,黄少颖. 高校网络辅助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思考——基于首都师范大学网络辅助教学的案例调查[J]. 中国电化教育,2006(9):29-32.

英国经验 第12篇

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优化我国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和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3]。

尽管各地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各地遇到的一个共性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我国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我们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在此基础上完善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国家,也是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发源地。经过多年的发展,英国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提供借鉴。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结合对英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场考察,对英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 英国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的经验

社区卫生服务是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制度(NHS)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与NHS密不可分。英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涉及到众多部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主要部门的关系如图1所示[4]:

1.1 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与职能

英国实行的是国家经营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其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均是围绕社区为中心展开的[5]。每年由财政部门和卫生部门共同测算政府的卫生预算,报议会批准后由国家财政部向国家卫生部拨付资金。国家卫生部通过制定政策(如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方案等)来执行议会的意志,以促进英国居民的健康;大区卫生局负责管理地方NHS,处在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和国家卫生部之间;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primary care trusts,简称PCTs)负责管理大区卫生局下拨的资金,并代表辖区居民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购买服务,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支付的资金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签约人数、居民的需要以及实际提供的服务等因素相关。PCTs是英国NHS的核心,他们管理着NHS 80%的预算。由于他们是地方性机构,因此,他们最能理解当地居民的卫生保健需要,也容易保证当地机构能够有效地提供卫生服务[4,5]。

近年来,为了方便病人,保证医患关系的连续性和责任性,英国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建立了“经费随着病人走”的经费投入机制。即每个年满16周岁的居民都必须选择1个全科医生(GP)登记注册,建立固定的医患关系。PCTs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签约居民数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拨付资金,但居民可以随时选择另外的GP登记,PCTs根据居民的注册号转移病人并向新的GP支付资金,如果在异地就医,居民只要提供注册号码给当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即可,发生的费用由NHS下属的PCTs之间进行结算[5,6]。

1.2 地方政府的职责与职能

除了卫生部门外,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也得到了其他部门和组织的大力支持。由于英国的大区卫生局和行政区域规划不一致,因此,必然涉及到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英国卫生部门为了促进英国居民的健康,与地方政府协调合作,共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质量。主要措施包括:以卫生区划(大区)为范围完成国家的卫生目标,签订3年的服务合同,并落实到责任人。除了各种卫生机构要履行职责外,地方政府在卫生保健方面也有相应的职责和职能。安排社会工作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就是地方政府的职责之一。社会工作者是地方政府领导下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一类专业人员,部分社会工作者也参加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他们作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成员,负责被保健者的生活、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事务性工作安排[5,7]。

1.3 中央与地方的职责划分

事实上,对于社区卫生服务,英国NHS的各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责和权限一直划分得不是很清楚,因此,在一线工作的卫生保健和社会服务人员一直比较困惑。对于机构来说,由于职责和权限不清,给他们推卸责任提供了很好的理由;对于个人尤其是需要长期护理的病人来说,则充满了不确定性。因为许多地方政府提供的服务是收费的,而NHS提供的服务则是完全免费的。1997年英国工党政府上台后,他们认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因此,他们提出发展NHS各部门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伙伴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连续、综合性的服务[8]。

职责不清问题在1999年变得逐渐明显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国会达成共识:只有整合卫生和社会保健系统,如NHS内部的机构、地方政府以及一些新的独立组织,促进部门合作,才能解决职责不清的问题。因为NHS的组织结构不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建立部门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是解决各部门职责不清的长远办法。1997年以来,英国政府采取了多种办法促进各部门之间建立伙伴关系,比如社会政策的有效衔接、卫生与社会福利联合论坛以及健康城市伙伴计划。为了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强化部门合作伙伴关系的价值观、结构和过程,如制定国家NHS和社会服务的联合指南,而不是分别制定各自的指南;制定健康促进项目,试图在NHS内部、NHS和其他部门特别是地方政府之间,通过战略整合取代以前的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卫生部门在制定健康促进项目时起主导作用,但是,他们与NHS的伙伴、地方政府有关社会保健的部门以及广义的与健康相关的部门如住房、环境、娱乐、交通、教育等部门和自愿组织以及当地的社区进行合作,建立互信的伙伴关系[6,8,9]。

为了解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部门职责不清的问题,英国政府从中央和地方2个层面进行了整合,促进各相关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1.3.1 国家层面的整合。

NHS的领导负责与社会保健部门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对于个人的社会保健服务,由地方政府通过其下属的150个社会保健组织负责提供;国家卫生部的社会保健机构负责制定社会服务的目标、政策、法规和战略框架并督导服务的实施情况。为了协调政策的衔接,国家卫生部内部成立了卫生与社会保健协调小组。

更广泛意义上的合作包括政府的部门和官员通过正式的中央—地方高层论坛定期与地方政府界的代表见面并交流,在这个论坛上,地方官员可以与议会代表以及部长们讨论影响地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一些问题,包括未来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等[8]。

1.3.2 地区之间的整合。

英国政府为了促进不同地区之间NHS分支机构与地方部门的整合,成立了8个地区发展局(半官方机构)、8个自愿性的地区联合会。地区发展局主要促进地方政府、NHS分支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一般有12~15人组成,其中至少必须有4人来自地方政府。自愿性的地区联合会由地方的一些利益相关者组成,包括地方官员、NHS的员工、培训和企业委员会的代表、社区组织成员以及警察等。尽管自愿性的地区联合会没有法定的权力,但是,地区发展局在制定地方发展战略时必须向他们征求意见并提供必要的信息[8]。

1.4 社区居民参与决策

居民参与是世界卫生组织一贯倡导的卫生策略。最近几年,英国的NHS及社区卫生服务特别强调居民参与卫生决策的重要性。居民不仅反映社区的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参与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前主要通过接受投诉的方式了解居民对卫生服务的意见,经常是在供需双方关系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才着手解决问题;现在采取居民参与决策的方法,改变了供需双方的紧张关系,解决问题的方式由原来的被动转向主动[5,6,10]。

1.5 保健质量委员会

保健质量委员会(care quality commission,简称CQC)是英国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的最高机构,全面负责英国的卫生服务质量改善。每年CQC会对英国的所有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质量进行考核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动改进质量,保证居民能够得到高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6]。

2 讨论与启示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是指如何设置、组织相关机构,并规定相关部门在各自管理范围内的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和目的。理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是顺利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保证。通过文献综述和现场考察,我们发现,尽管我国和英国的国情不同,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也不一致,卫生体制也存在较大差别,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历程和所处阶段也有所不同,但是,英国在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方面仍然有许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2.1 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并保证职责得以履行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的前提

英国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也遇到部门职责不清的问题,但是,他们采取了多种措施,通过各种项目,保证相关部门切实履行其职责。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正在经历从建立到完善的阶段。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中规定了我国相关部门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职责,为各地改革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如何保证相关部门履行其职责,目前,策略和措施并不多见。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通过制定跨部门的规划和实施一些国家级的项目,促使相关部门履行其职责。

2.2 有效的经费投入机制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的必要条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这些服务大多属于公共、准公共产品和居民的生存必需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产品的属性,决定了其很难通过市场筹资机制来解决发展问题。英国实行的是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主要来自NHS,NHS对社区卫生服务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向其投入经费,建立了“钱随病人走”的经费投入机制,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顺利发展。我国目前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问题涉及到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医保部门及卫生部门等多部门的职责和利益纠葛,导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建议我国借鉴英国的经验,建立“钱随病人走”或者购买服务的经费投入机制,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2.3 促使中央、地方的卫生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的重要保证

英国为了促使社区卫生服务各相关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跨地区、跨行业的组织和机构,并通过定期的论坛、会议等形式促进这种伙伴关系的建立,为我国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关键是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各自利益,如果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各自的利益发生纠葛时也就比较容易处理。我国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跨部门合作的关系,但是,合作伙伴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2.4 社区居民参与决策的策略有助于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

通过居民参与,既反映社区的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也易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采取居民参与决策的方法,有助于改变供需双方的紧张关系,使医患双方的关系由被动转为主动,这点对我国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具有现实意义。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起步比较晚,起点比较低,大多由原来的街道医院、门诊部等医疗机构转型而来。在一定程度上,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不信任心理,影响了社区居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如果我国建立起社区居民参与决策的策略,既可以增加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心,缓解医患双方的紧张关系,也有助于完善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EB/OL].[2009-03-17](2009-10-12).http://www.gov.cn/jrzg/2009-04/06/content_1278721.htm.

[2]王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挑战与机遇[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8,1(1):30-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政策法规司.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文件资料汇编[G].2008.

[4]European observatory on health care systems.Health care systems in transition[R].UK,1999.

[5]卢祖洵,金生国.国外社区卫生服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6]Department of Health,UK.Our NHS[R].Our future,2007.

[7]王芳,卢祖洵.英国卫生服务提供模式及卫生保健制度的主要特征[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5,22(4):145-149.

[8]Karen Caines.nhs/local government joint working[R].1999.

[9]Department of Health,UK.The new NHS:modern,dependable[R].1997.

上一篇:自体血回输下一篇:计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