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基础》

2024-06-03

《现代经济学基础》(精选11篇)

《现代经济学基础》 第1篇

关键词:产品责任法,效率,伦理性

一、产品责任法经济分析的伦理性问题

侵权法经济分析备受批评之处在于, 将威慑视为侵权法的唯一功能, 旨在避免经济上无效率的行为。其往往被指责在追求效率价值的过程中缺乏对其他法律价值的关注, 尤其是缺乏基于对受害人权益保护而产生的伦理性。“传统的思维逻辑认为如果甲损害了乙, 法律所应决定的是怎样去制止甲的行为, 这种逻辑是不正确的、非科学的。因为所采取的措施具有相互性, 制止甲的行为以免损害乙反过来对甲是一种损害, 需要解决的真正的问题是, 应当允许甲损害乙, 还是允许乙损害甲, 即授权给谁的问题。从效益的原则出发, 经济分析法学的学者主张, 关键在于避免较严重的损害, 也就是说, 如果侵害行为带来的效益远远超过受害方的损失, 法律就应当授权给侵害一方。这在传统的侵权理论中是不可思议, 也是有悖伦理的”[1]。产品责任法亦遵循该原则并确立其经济分析的逻辑关系, 其中逻辑前提是以生产者为分析的切入点, 以缺陷产品之侵害行为带来的效益与受害人损失之净值为分析的逻辑支点。法经济学分析并不是完全价值无涉, 其事实上是以某种效率观为前提, 且将其视为社会的善, 以此出发去考虑效率问题。传统产品责任法之所以作效益与成本之单纯比较, 显然是以缺陷产品之生产乃社会财富增长之一部分, 缺陷产品本身并非社会之恶, 只要其带来的效益远远超过受害方的损失即为允许的善。基于该种效率观, 产品责任问题被限定在缺陷产品涉及的双方主体之间, 若能在二者微观法律关系中实现风险的处理, 对于社会而言显然是无害的。从法经济分析的视角观察, 产品责任法的属性是受制于缺陷产品致害风险的分担机制, 而该机制又取决于用户与制造商之间的谈判成本。其讨价还价的成本水平大约是介于以下二者之间:低的足以被认为是合同关系, 高的足以被看成是侵权关系, 当认识到产品责任法是两个法律领域的混合物时就不足为怪了[2]。因此, 产品责任制度无论采合同责任抑或侵权责任均重在解决事故损失问题, 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其目标主要不是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而在于通过制度设计确保对受害人的激励, 以维护其与生产者之间的合作。

产品责任法律关系中, 生产者代表为社会创造财富, 乃效率价值的化身, 具有优位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先在性。“在法律的经济分析中, 被告是处于中心地位的, 而原告的地位仅仅是功能性的;尽管侵权法规则和原则与原告利益的相关性与其与被告行为的相关性是一样的”[3]。生产者行为本身又无法避免外部负效应, 基于此, 效率价值存在的前提应在于生产者创造财富扣除外部负效应仍维持增长。可见, 倘若社会发展导致的结果是生产者的行为导致纯外部性, 那么其经济分析的逻辑支点将不复存在。出现该情况要么是基于外部负效应在数量上超过了财富的增量, 要么是外部负效应在性质上得到提升, 其在价值上具有了超越财富增长的地位, 从而颠覆了原本将财富增长作为效率代表的逻辑预设, 法经济学分析必然要寻求新的逻辑支点, 以建构全新的内涵社会新价值的效率价值。外部负效应在数量上的超越是不可能的, 主要原因在于生产的主动性始终掌握在生产者的手中, 其可以通过提高产品定价或者进行责任保险等途径实现外部负效应的分散。在生产者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前提下, 产品责任的法经济学分析的逻辑基础永远都不会消除, 产品责任法的制度创新之路将更为保守。必须寻求对缺陷产品外部负效应性质的研究, 以对产品责任法经济分析进行前提批判, 使其分析的逻辑前提摆脱自设合理性的现状, 真正使外部负效应问题的研究摆脱对消费者现实影响的局限, 以明确产品责任法制度创新的路径。

二、产品责任法的制度变迁

( 一) 合同责任

产品责任自19世纪中叶始, “温特波顿诉怀特案”确立了因商业产品所致损害之追偿只能依契约关系提出的原则。“合同补偿的获得受到一种严格的限制, 即必须遵守只有合同当事人方可取得依合同产生的权利与义务原则。因而, 买方可以起诉零售商却不可起诉制造商, 此外本人非购买者 ( 例如受赠人) 如遭受损害, 在没有直接合同关系时, 亦不可提出诉讼”[4]。该责任形式虽然不利于受害方获得损害赔偿, 但是基于农业社会的社会背景, 该制度本身仍然是有效率的。农业社会乃自给自足社会, 人们生产生活之需要主要取决于自己。产品责任法所称产品乃经过加工、制作, 用于销售的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 产品所形成的买卖关系乃社会生活满足形式之例外, 法律所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消费者, 而是生产者打破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二者之间是以一种约定的形式而排除了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 基于对其合法性的承认, 二者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依约定实现。产品之产生乃是生产者向原材料中投入加工, 而农业社会的加工主要体现为劳动力的凝聚, 产品的出现是与劳动力资源的资本化相伴随。基于产品乃满足人们需要的例外, 同时基于产品中科技含量的低下, 产品责任法领域确立了“买者当心”的思维。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依靠自己的控制和选择加以实现。就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地位比较而言, 主要不是因为生产者数量多, 而是消费者对自给自足方式的依赖, 而体现出一定的平等性, 甚至是消费者的相对强势, 消费者的选择对生产者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一般说来, 买方能够以比卖方更低的费用使这种损失最小化, 或确保不发生这种损失。也就是说, 由消费者而不是卖方承担因产品故障所致间接损失的责任, 大致符合双方的利益”[2]。将产品责任定性为合同责任, 是责任主体局限于与生产者存在合同关系的直接购买人, 将生产者与消费者视为完全平等的地位和谈判能力, 且具有主体的互换性, 此时消费者主权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在假定消费者具有选择能力的前提下, 其逻辑便演变为, 既然购买产品属于消费者的主动选择行为, 其理应接受自己选择的结果。就产品责任的承担而言, 生产者可以通过合同关系中的明示条款实现对责任的有效预见, 为其与销售商开脱责任; 默示条款的达成较为确定, 因此合同责任能够较为有效地保护生产者, 使其保持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主动性。

( 二) 侵权责任

工业社会中产品制造过程中凝聚了大量的科技成分, 依靠买方当心已不可能判断出产品是否存有缺陷, 因此而导致的风险转移按照侵权责任处理, 由生产者承担过错责任原则。1916年“麦克佛森诉布依克汽车公司案”中卡多佐法官指出, “如果某一件产品粗枝大叶地制造出来会对人身造成威胁时, 那它就是一件危险产品, 本物品由直接购买者以外的人不经检验就使用, 那么, 无须参考契约关系之存在与否, 制造者负有谨慎制造之义务”。该案是基于制造者能预见产品的潜在危险并能主动地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避免, 将责任基点合理地放在制造者对产品危险的可预见性上[5]。其典型过错是在他没有把合理的安全标志或危险警告包括在其产品之中时产生的过错, 那么, 他或者被告的零售商就要对因原告使用其产品所致的损害承担责任[2]。过错责任因能够明确生产者之行为界限而激发其追求效率之热情, 但其最大的问题是疏于照料被害人, 被害人必须对生产者存有过失承担举证责任, 这一点在实践中往往又是难以做到的。因此, 产品责任从合同责任转向过错侵权责任, 虽扩大了受害人的范围及其获得赔偿的可能性, 但因为要求受害人承担繁重的举证责任, 从而使得制度之间实现了新的平衡, 其偏向生产者进而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价值仍得保护, 产品责任法经济分析建立起了工业社会下的逻辑基础。但就缺陷产品致害之风险分担而言, 生产者履行必要的安全或危险警告义务则意味着履行了必要的义务, 因此而致的损害便由受害人承担, 其实质是实现了缺陷风险的转移, 以此确保了效率价值的维护。这一点在工业社会的最初也许还有存在的可能, 主要在于该种侵权行为仍被视为是一般侵权行为的范畴, 其对受害人造成的损害仍以财产损害为主, 即便是人身损害亦可能通过损害赔偿的形式使得受害人之损害得到填补。司法实践在认定生产者有无过失时, 主要采取“风险———效益法则”。即通过风险———效益分析生产者是否“善尽合理注意义务”, 以认定产品有无“不合理的危险”, 法院主要考虑的是结合产品销售时的所有情况, 将该产品投放于市场是否合理, 即使生产者并不知晓, 或善尽合理的注意义务也无从知晓危险的存在[6]。由受害人承担生产者是否有过错的举证责任问题随社会发展已不再是程序性问题, 而是严重危及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权益的平衡关系, 从而导致产品责任的严格化, 即实行严格责任。即便是立法上坚持过错责任, 但“在实践中, 法院往往引用事实自证规则或所谓新过失理论以缓和受害人之不利地位”[7]。严格责任下只要产品存在缺陷, 并引起了损害, 且该缺陷与所受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 受害人就可以从产品的生产者、进口商或商标个人拥有者那里获得赔偿。该责任虽表面上加重了生产者的责任, 似乎应对其生产积极性造成伤害, 严格责任也应该是无效率的, 但事实恰恰相反。将产品责任定性为是特殊侵权行为, 实行严格责任原则, 则注意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强弱地位, 制度选择上考虑到对作为弱者的消费者予以特殊照顾的问题。在当今经济结构下, 与经营者相比, 消费者在信息、技术操作、负担转嫁、组织力和市场支配力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地位[8]。二战后, 消费者利益受损现象严重, 尤以缺陷产品致损问题表现更为突出。究其原因, 除生产者一味追求利润而置消费者安全与健康于不顾外, 还与现代社会下商品的产销特点有密切联系1。严格责任“是以这样的价值选择为基础的, 即在产品的制造商和使用者之间, 制造商是承担因缺陷产品所致使用者的伤害的责任的较为适当的一方。这种选择还伴随着这种设想: 通过产品的责任保险使这种责任可以平摊掉。依此方式, 几乎所有赔偿因缺陷产品所致损害的费用, 将被制造商摊致产品成本之中, 并在大众中加以分担”[9]。就产品责任法经济分析视角观察, 偏向生产者以促进社会财富增长仍然是其不变的逻辑前提, 虽加重生产商责任但却通过责任保险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平衡。但是有一点却是值得注意的, 与过错责任原则下缺陷产品风险向受害人的转移机制不同, 严格责任下该风险主要是实现了社会的分担。“看来, 效率较高的责任标准是严格责任, 这是因为大多数与产品有关的伤害事例都是那些由生产者单方面采取预防的事例, 正是他控制着产品设计、生产工序, 也正是他最有可能认识到产品所出现的任何特定危险, 并因而能通过警告最有效地传递有关这类危险的信息”[2]。

就企业创造性而言, 可从制度性刺激和成本控制两个方面实现。制度性刺激包括产业引导、税收优惠等, 但非产品责任法研究的领域; 成本控制中生产成本由生产者自担, 且易于通过加强管理得到控制, 除此之外的就是产品责任而导致的损害赔偿金, 这主要是取决于产品责任法的立场。严格责任虽能够较好地解决消费者获得赔偿的技术性问题, 但是基于对生产者激励的需要, 仍然赋予生产者较多的免责事由。在生产者免责的情况下, 消费者的实际损失便无法从生产者处得到赔偿, 一方面大大降低了生产者的损害赔偿成本, 另一方面增加了消费者无补偿之损害的风险。即便如此对于生产者而言, 除了免责事由之外, 其可以通过责任保险制度实现赔偿损害的移转, “盖责任保险可以分散危险, 不使损害集中一人或一企业, 使其由社会大众共同分担, 以达损害赔偿社会化之目的”[10]。严格责任约束下, 生产者仅需要履行较好的警告义务2, 从而通过产品误用或者消费者风险自担等实现免责; 也可能通过对现有科技发展水平的技术性把握, 使消费者承担科技进步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从事科技开发与创新的内在动力。故产品责任作为严格责任仍然没有改变传统产品责任法经济学分析中所依赖的“善”, 即生产者生产行为之外部性如能通过对消费者的有效赔偿, 即能体现法律所追求的效率。

三、产品责任法现代转向的制度应对

“现代产品责任法的趋势是走向一个效率较低的责任标准———绝 对责任, 或称之为 ‘企业责任’。依据这个理论, 生产者要对因使用其产品所致的几乎每一个损害承担责任”[2]。认定产品责任法已经走向危及, 显然是以产品责任法所秉持的传统效率价值的结果, 其核心在于效率价值所依赖的社会“善”已经随社会的深刻变革而发生改变, 需要在新的“善”的观念下重建效率价值, 使其成为产品责任法经济分析的方法论基础。传统法经济分析以生产者为分析的基点, 在侵权法的范畴内, 缺陷产品所致受害人的损害仅是静态地局限于其现实损害, 才能获得侵权人的赔偿。而该损害对于受害人生存的影响, 甚至因此而影响其人生轨迹则在所不问。这一近代社会被视为“不幸”的部分却在现代社会被赋予法律意义, 从根本上讲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地位获得了新的意义, 尤其是消费者地位的提升使得其在与生产者之间相互依存关系中的依附地位发生了逆转, 从而使得生产者行为要在满足消费者权益保护需要的基础上进行。

现代社会产品责任体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产品责任常造成规模大、损害严重等为特征的大规模侵权社会事件。因高科技的发展, 产品责任损害并非以现实损害为特征, 而呈现出较长的潜伏期, 对产品责任法中因果关系证明等均造成巨大困难。产品责任造成损害形态主要不是体现为财产损害, 而是对人体机能造成严重的损害。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强弱地位不再仅仅呈现于消费的具体法律关系中, 而体现出对消费者生存状况的全面支配, 尤其是面对产品责任作为较普遍社会问题存在时, 消费者已经丧失选择能力。因产品责任造成的损害对于受害人而言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 原本基于其自身选择能力而进行的主动性行为, 变为了需要被动性的承受。罗纳德·德沃金将主动地行为与被动地承受之间区别为“选择”与“环境”之间的差别[11]。对于受害人的选择除可从生产者处获得损害赔偿外, 其余的负效应则被视为命运之不幸。但是, 随着现代产品责任法的发展, 受害人因缺陷产品而招致的损害对其而言无选择能力而言, 只能承受, 在传统严格责任的框架下, 许多不幸缺乏从生产者处获得赔偿的请求权基础。社会保障、保险等虽可以为受害人获得救济, 但社会承受能力有限, 且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纵容生产者的无责任感, 最终对人类生存秩序造成创伤。“20世纪的思想不接受宿命论意义上的‘事故’观念。它把灾难看成是非正义的一种情形———它成了一种未经受害人选择因而不应该由其承受的邪恶。当非正义发生的时候, 无论它是什么类型的, 法律都必须提供救济———某种索赔的权利, 也可能是某些补偿的计划”[12]。基于此, 产品责任法到了该改变的时候, 就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而言, 生产者作为社会发展的代表, 仍然应该通过制度激励使其保持进取, 但是必须使之建立在新的社会“善”的观念之上, 以为产品责任法经济学分析设定新的路径。

产品责任由严格责任向绝对责任的发展趋向值得赞成, 尽管反对者认为, 这样会增加生产者的成本进而禁锢其进取心。这样的看法缺乏深度的分析, 就总体而言, “从危险控制的成本出发, 企业最能够控制自己的经营活动, 如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种危险产生的概率, 也可达到能够以较小成本防止发生严重损害后果的效果”[13]。尽管其仍然会受制于科技发展, 无法对产品缺陷及其损害完全避免, 但是与消费者的完全无能为力相比, 仍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亦有人担心, 既然要求生产者承担绝对责任, 即便是基于科技发展、消费者风险自担、产品误用等情形亦不能免责, 生产者是否会反而降低自身的注意义务。这样的假设事实上不会发生, 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 没有任何消费者为获赔偿而在明知产品存有缺陷时仍使用该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 生产者的绝对责任乃是使消费者正确作出选择, 避免损害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 对生产者而言, 不同制度约束会使其在竞争中选择不同的竞争策略, 绝对责任的施行, 有利于生产者反省传统竞争优势, 按照适于现代社会的要求去选择更具现代意义的竞争策略。基于此, 现代产品责任法应该树立绝对责任原则, 确立生产者应为社会生产安全性的产品, 而不是依靠损害消费者并通过收入扣除成本的单纯计算, 这才是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全新效率观, 以此作为产品责任法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侵权责任法在制度上应作如下应对:

1. 生产者的全程性信息披露义务。现代社会乃信息社会, “本来是在‘物’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易, 现在转变 为在‘信息’ 的基础上 进行交易”[14]。消费者主要不是基于产品的在场、而是对产品相关信息的把握作出购买的决定, 电子商务交易的广泛使用, 更使得产品销售与购买之间实现了空间上的分离, 因此交易中信息成为关键。产品科技含量越高, 生产者对产品信息越是处于垄断的地位, 信息交流过程中的甄别机制无法形成, 消费者仅能依靠生产者的信息供给作出交易选择。传统上生产者仅对交易环节承担信息披露义务, 且因此能获得免责的机会, 生产者便会在信息披露中为此考虑而作不适宜之信息披露。尤其是, 对产品形成有实质性影响的科技部分, 生产者会作为商业秘密而将其神秘化。现代产品责任法较为普遍地规定了生产者的全程性信息披露义务, 除对生产、销售阶段承担信息披露义务外, 更规定了生产者应对产品售出后的关注义务。德国法规定商品生产者把一件产品投入交易的行为并不免除他随后的责任, 而是他还应该继续关注产品的使用, 并在出现产品危险的迹象或者这种危险实际发生时, 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干预[15]。我国《侵权责任法》第46条规定, “产品投入流通后发现存在缺陷的, 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及时采取警示、召回等补救措施。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补救措施不力造成损害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 督促生产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产品责任领域实行绝对责任意味着, 科技发展水平不再成为生产者寻求免责的事由, 即便是“发展上之缺陷”生产者亦应承担无过失责任。《欧洲共同市场产品责任法草案》第1条第2款规定, “制造人使其商品流通之时, 即使依当时科学技术发展, 并不认为商品具有缺陷者, 制造人仍应负责”。生产者不能再要求由消费者来承担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科技风险, 从而确立了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产品创新、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发展路径, 尤其是应该由生产者承担产品无安全性问题的科学证明。

3. 确立连带型商业运行模式。产品往往经过零件供应商、制造人、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等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 这些环节中都可能促成产品缺陷的形成, 传统产品责任法主要从缺陷制造者的角度去确定责任承担人。但是, 按照信息社会的思维, 消费者若知悉缺陷之存在, 亦能避免损害的发生, 因此产品代言人等缺陷信息的知悉者, 虽非缺陷制造者, 亦应该承担产品责任。基于对消费者权益的重视, 凡参与产品流通环节者均应树立责任意识, 而不是按照自身的行为方式通过利润博弈而损害消费者, 以确立连带型的商业运行模式。

4. 生产者应努力获得保险费率上的优惠, 以吸引保险公司与其分担产品责任风险。绝对责任的出现会对保险公司亦造成巨大压力, 甚至会出现不愿意承担产品责任保险业务的倾向, 这显然变相促使产品生产者提高自身以科技保障为支持的信誉, 确保产品质量, 避免保险公司遭受巨大损失。因此, 绝对责任的实现可促使生产者靠自身的努力, 赢得保险公司在保险费率差别对待中的优惠, 以促进生产者向社会提供高品质的产品。

5. 有利于实现产品责任这一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产品责任法一直被视为裁判规范, “虽然存在对缺陷产品可能追究产品责任的规范, 但是只要不诉诸法 庭, 那么责任 的有无就 不是很明显”[14]。更因存在过错、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证明, 甚至生产者存在许多免责的事由, 从而导致许多产品责任事件消费者选择自甘承受损害。无诉讼时, 产品责任规范便无从发挥作用, 更不可能对生产者、消费者的行为起到引导作用。绝对责任改变了这样的局面, 诉讼变得更为简洁, 且对相关主体的行为起到足够的指引。

四、产品责任法制度创新的前景

产品责任法长期以来致力于促进社会发展, 尤为突出的是确保生产者不断创新的动力。产品责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负效应问题, 若社会产品责任问题不严重或者仅造成较少程度的社会问题, 则意味着社会发展是较为健康的; 若社会产品责任问题非常严重, 或者已经对具有本源性价值的人的生存产生根本性危害, 则意味着社会发展付出了较为惨重的代价。这一问题一直在传统侵权法理念下被掩盖, 侵权法作为裁判规范, 从而使得产品责任问题被微观化, 仅被看做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产品责任法的演进便总是沿着如何确保生产者或消费者正当性如何维护的技术性问题。生产者与消费者在产品责任法设定的法律关系模型中被视为个体, 司法所关注的是如何实现个体权利。产品责任法坚持过错责任原则, 实际上实现了产品科技化过程中的负效应转由消费者承担, 除非能证明生产者在对产品缺陷的产生存有过错, 这一点即便是在过错客观化过程中依然没有改变, 虽然将过错的认定由生产者的主观可非难性转向了生产者群体所应具备的注意程度。产品责任法确立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 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但其仍然受制于对损害、因果关系等是否存在作出证明的技术性问题, 同时, 责任保险制度的存在实现了产品缺陷负效应的社会化。上述两个阶段都表明产品责任没有真正地实现由生产者自担, 从而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负效应转嫁给了消费者或者社会, 虽能较好地促使生产者实现生产创新, 但却通过损害赔偿这样的物质化手段实现社会发展风险的消解, 而不是将该风险与人类存在的本体结合起来, 显然是以牺牲社会为代价换得社会的发展, 社会表面繁荣的背后或将铸就社会的更大危机。传统产品责任法秉持的仍然是自由主义所坚持的“正当优于善”之理念, 将生产者的行为正当性与其社会的影响之间分离, 将消费者的权利正当性与其对生活境遇的实质影响分离, 且使前者具有优于后者之地位。社会发展的现实已经证明, 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不等同于社会需要的“善”, 伴随社会快速发展而来的是严重的社会问题; 赋予消费者产品责任法上的请求权并未实现保护其权利的目标, 与生产者相比, 消费者的生活境遇每况愈下。因此, 产品责任问题的微观化, 使其受制于侵权法乃裁判规范的定性, 仅专注于产品责任法的纠纷解决功能, 并建立在矫正正义的价值基础上。“由立法者所发现的评价首要是指向‘由立法者所想象的生活类型’, 也因此, 在司法时应不断回到位在法律的类型背后的‘生活类型’去”[16]。产品责任法制度创新的方向应在于, 其立法或司法“不仅要把它所面对的争议各方当事人作为个体加以考虑, 而且还要将他们视为其他处于或将来可能处于或将来可能处于类似地位的人的 ( 所谓的) 代表加以考虑”[3]。若拘泥于产品法律关系中的个体, 就会使精力集中于对损害是否发生、过失是否存有等微观问题的探究上, 而忽视因此给社会同类人造成的行为引导效果。产品责任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具体法律关系中是否能实现矫正正义, 不同的制度会因此而代表未来社会中的财富分配, 与社会分配正义密切相关。民事主体行为自由并不能自证其正当性, 其中: 对自然人而言, 行为自由关涉人之尊严, 价值上具目的性; 对生产者等主体而言, 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能等同于自然人之行为自由, 故现代商法通过社会责任等制度使其行为增加伦理性, 以促进其行为自由正当化。从这个意义上讲,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在法律价值上不再处于相同位阶, 传统上将生产者行为视为优位于消费者权益保护之理念亦应被颠覆, 反应确认消费者权益保护具有高于生产者行为之价值。法律制度选择与特定法律关系中价值位序之确定密切相关, 法律关系两端价值居于同位阶者, 则应注重价值比较与衡量, 以划清界限, 在制度选择上必然走一种中间性思维; 而价值处于不同位阶者, 则要按照价值顺位来确定价值关系, 制度选择上必然走一种两级思维。现代产品责任法视消费者权益保护更具目的性价值, 而生产者行为乃属手段性价值, 以此出发, 在制度选择上就应采取一种两级思维, 采绝对责任便具有了充分的法理基础。对产品责任法的经济分析就应改变传统路径, 而在进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价值筛选后, 再从制度衔接以研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之问题。亦在坚持“正当优于善”的理念下, 增进了“正当寓于善”之前提, 以强调社会发展不能造成他人损害, 从而改变其就社会发展与他人损害之间作单纯损益相较的立场。

考虑社会财富分配问题并以之为基点促进产品责任法制度创新并非单纯的法律问题, 乃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工业社会的深化造成生产者与消费者成为两大对立阵营, 二者之间不仅仅是具体法律关系中单纯的利益博弈问题。双方阵营会透过政党、意识形态等途径并经过立法、司法等提出主张, 从而使得国内产品责任立法呈现政治上的角力。鉴于对近代侵权法的固守, 生产者阵营所主张的保护被告的观点代表着制度和传统的延续, 如产品责任改革在美国其呼声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 “普通法上产品责任法律制度是按照传统模式进行, 其总体的发展与被告方 ( 产品制造者) 所关注的东西是一致的”[17]。又因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及相互依存度之提升, 产品责任问题又与其国家竞争力相关联。其中: 国际竞争力之保有又成为生产者一方阻碍产品责任法制度创新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这一点对于新兴经济共同体尤为重要, 如有学者认为, “中国与中国台湾地区以经济的发展为重心, 企业的竞争力是造就经济的主力, 不敢率以‘无过失责任’遏止企业界制造瑕疵商品之行为, 唯恐降低企业发展能力”[18]。产品责任制度选择因而呈现出鲜明的洼地效应, 采绝对责任的国家不但会造成消费者的伤害, 更为严重的是其将成为采取过错责任国家的牺牲品。尤其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产品责任法要提防, 要从世界范围内去看待产品责任法的演进, 尤其要考虑到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不能以增强其世界竞争力为借口, 而实现产品责任中负效应的转移。新兴发展中国家更要促进科学发展, 若单方面选择较为宽松的产品责任法律制度, 不但会伤害本国经济的发展基础, 更可能因与发达国家的不协调而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基于此, 产品责任法制度创新应在考虑全球平衡并树立全球责任感的基础上, 促进在该领域的国际合作, 并通过国际公约中实体规范的共同采用方能彻底实现。

五、小结

现代文员基础试题 第2篇

1、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B

A德鲁克B西蒙)D法约尔 C巴纳德)

2、资源的有限性引发了(B

A跨文化沟通的课题

B“可持续性发展”的议题

C国际化管理的新概念

D管理虚拟化的发展趋势

3、(A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的人

D复杂人)的人性假设观点认为,投资者追求最大利润,工人则追求最大的工资的收入。

4、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战略决策属于(C)

A确定型决策

B程序性决策

C非程序性决策

D个人决策

5、决定管理工作为什么做、做什么、谁去做、何时做以及如何做,这是管理的哪项职能(A)

A计划B控制C领导D组织

6、(B)是一个组织所选择的服务领域或事业。

A宗旨B使命C目标)D战略

7、组织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B

A确定业务内容B确定组织目标C配备职务人员D确定组织结构

8、组织分化的程度,反映了组织结构的(C)的特性

A正规性 B集权性 C复杂性 D扁平化

D)

9、在领导理论方格图中,团队型的领导风格是(`

A1.9型B9.1型C5.5型D9.9型

10、美国一些大公司中的战略业务单位(S。U,B)采用的是哪种部门化的形式(B)

A地区部门化

多选

1、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BC

A泰罗

B法约尔

C韦伯)

B产品部门化

C职能部门化

D顾客部门化

D梅奥 E巴纳德)

2、在法约尔提出的14条管理原则中,目的性原则包括(ABCD

A秩序

B人员的稳定

C首创精神BD)

D人员的团结E公平

3、西蒙模型关于决策的基本观点是(A决定者是完全理性的 B决策者是有限理性的 C决策者是完全非理性的D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的是“满意”的标准 E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的是“最优”的标准

4、根据控制方式不同,控制可以分为(ABC A集中控制

B分散控制)

D直接控制)

E强制权

E间接控制

C分层控制

5、与领导者个人特性相关的领导权力包括(AB

A专长权

B归属权

C奖赏权

AB

D法宝权)

6、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特点有(A提高了管理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B决策的效率较高 C高层管理者易陷于事务堆 D各事业部之间的横向协调困难 E容易造成机构重叠、管理费用增加

7、有效授权的原则包括(ABCE)

A适度

B明确责任

C不可越级)

D谈判者

E发言人

D责任的相对性

E责任的绝对性

8、属于管理者决策制定方面角色的是(ABCD

A企业家

B混乱驾驭者

C资源分配者)

9、从冲突的性质来分析,冲突有(AB

A现实性冲突

B非现实性冲突C建设性冲突 D破坏性冲突 E群际冲突

10、下列关于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A管理层次受管理幅度和组织规模的影响

B在管理幅度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成正比 C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少 D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多 E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增加名词解释

1、激励

ABCE)

答:是指有机体在追求既定目标时的意愿程度,是人类行为动机的激发力量。管理学所讲的激励主要是在组织中的工作激励,也就在于管理工作中如何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

2、控制

答:是组织在动态变化环境中,通过检查、监督、纠偏等管理活动,使组织计划与实际运作保持动态适应,以确保组织目标和为此而制定的各种计划得以实现。简单地说,控制就是纠正偏差,使组织的各项活动都能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

3、分权

答: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层次上一定程度的分散,即组织领导层把其决策权分配给下级部门主管,以便他们能行使这些权力,支配组织某些资源,自主解决某些问题,完成其工作职责。

4、管理幅度

答:管理同谋又称“管理跨度”是指一个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人员的数目。判断改错

1、对管理人员的考评是由被考评者的直接上级进行的。×

改错:考评可以分为自我考评、上级考评、同事考评和下级考评等四种方式。

2、实际绩效出现正偏差是因为员工努力的结果。×

改错:有可能,但纯属运气好,也可能是原来的计划标准定得太低,太容易达到和超过。

3、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工作条件相关的、容易使人们产生不满意的或消极情绪的因素。×

改错:此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工作本身的特点和内容联系在一起的、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或得到激励的因素。

4、不公平感是由于客观分配的不公平引起的。×

改错:客观分配的不公平和个人在认知上的主观片面性都是造成不公平感的原因。

5、目标管理的方式是建立在Y理论基础上的。√

6、决策就是拍板定案。×

改错:决策既非单纯的“出谋划策”,又非简单的“拍板定案”,而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分析判断过程。

问答题

1、试述领导权力的特性。

答:权力的两重性、权力的相对性、权力的均等性、权力的服务性

权力的责任性、权力的可接受性、权力的有效性

2、部门化的基本要求。

答:整体协调、精干高效、分配合理、稳定与弹性、3、计划评价的内容。

答:其内容包括:第一,对计划工作本身的评价,又称程度性评价。指依照分析和制定计划的步骤,以及计划的结构等的标准,对计划进行评价。更进一步说,这一评价的重点是计划制定工作,因为计划工作的科学性和计划科学性是密切相关的。

4、什么是目标?试述目标的特性。

答:目标是期望的成果,这些成果可能是个人的、部门的或整个组织努力的结果。特性有4个:即目标的多样性、目标的层次性、目标的动态性、目标的激励性、5、什么是冲突?试述冲突管理的原则。

冲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相互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原则:a识别难以阻止和不必阻止的冲突现象。

B以控制内部的现实性冲突为主要管理目标。C确认一个适宜的冲突水平。

分析题

土星电脑公司的管理整顿

威廉·琼斯出任土星电脑公司的最高行政长官时,这家高科技公司正面临一场财务危机庄最初的一个月里,琼斯颁布了几项指令性的政策,使已有的工作程序改弦易辙。从一开始起他三番五次地告诫副总经理,一切重大事务向下传达之前必须先由他审批。他批评公司的石究、设计、生产和销售等部门之间缺乏合作,而在这些关键领域,土星公司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略。琼斯还全面复审公司的福利待遇,然后将全体高层管理人员的工资削减15%。这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甚至有三名行政人员向他辞职。不过,研究部主任这样认为:“我不喜欢这里发生的一切,但我不想马上就走,因为开发电脑打败IBM壬司对我来说太具有挑战性了”。生产部经理则说:“我不能说我很喜欢琼斯,不过至少他给我们部门设立的目标我能够达到。当我们圆满完成任务时,琼斯是第一个感谢我们干得很棒自人”。采购部经理牢骚满腹,他说:“琼斯要我把原材料成本削减15%,他拿这一根胡萝卜来弓我,假如我能够做到的话,他就给我丰厚的年终奖,但这简直不可能,因此我决定另谋他就”。在琼斯的治理下,土星公司渐渐地恢复了元气。行政管理人员不得不承认琼斯对计算机领域了如指掌,对各项业务的决断几乎是无懈可击。琼斯也渐渐地放松龙头,开始让研究和设计部门更放手地去干。然而,对生产和采购部门仍然勒紧缰绳。公司里再也听不到有关琼斯的流言蜚语了。

思考分析:

1从上述材料所提供的情况来分析,你认为对研究部主任和生产部经理来说,哪一个层次需要的满足更具有激励性?

采购部经理为什么不为琼斯提议的奖金所激励?请用有关激励理论分析说明,答: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水平(激励程度)=期望值×效价

激励程度是反映一个人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和持久程度,它决定着人们在工作中会付出多大的努力。期望值是指人们对某一行为导致的预期目标或结果之可能性大小的判断。

效价是指人们对所预期目标的重视程度或评价高低,是人们在主观上认为该目标能满足自己需要的程度。

2琼期逐渐改变了领导方式,对研究部门和生产部门他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领导方式,你认为他的理由是什么?

答:事实上,领导特质和领导行为能否促进领导有效性,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

他分别采取了 菲德勒模式(认为环境影响因素有三个方面:职位权力、任务结构、上下级关系)

途径-目标理论(有两个方面因素:员工的个人特点、环境因素)

《现代经济学基础》 第3篇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和现代对于慈善的理解以及具体实现方式都有所区别,然而,在对现代慈善事业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传统慈善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因此,我国的慈善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论题。本文将从经济基础这一角度进行展开探讨。

一、传统慈善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阶段,小农经济则成为这一社会阶段的主导经济形态。其主要特征表现为:1、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性:2、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或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体现出自足性。这两个特征对慈善在我国古代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制约作用。

1、社会公共责任的缺失不利于慈善的普及

慈善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救济行为,这种互助行为的前提需要人们意识到相互之间存在一种客观的联系,且这种联系必须是对彼此都有益处的,这样人们才会产生一种公共责任的意识,进而采取利人利己的行为。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自足性特点并不利于这种联系的产生,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别人的依赖很少,因此,如果排除伦理道德的因素。对别人的困难没有援助的必然性。俗语“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则是这一现象的真是写照。

从客观的经济基础来看,小农经济使得我国古代公共责任缺失,并没有在基础层面对多数人的慈善活动产生强大地推动力,不利于慈善的普及壮大。

2、家族观念使传统慈善的发展受限

我国自古至今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再加上人为因素的祸乱,人们的生存状况存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在农业社会,由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生产和生活都是以家族为基本单位,家族给了人们最大的安全感,因此,当人们为了应对风险,几乎都是紧紧围绕着家族建立保障系统,通过家族的互助来解决问题,而很少通过与外族人的互助互济来应对这种不安全因素。

以家族为互助单位这一传统慈善的特征正是由于小农经济客观上决定的,一方面,具有其合理性和贡献,因为以家族这一基本单位的慈善为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传统慈善活动不能跨出家族范围使得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无法进步为现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

二、现代慈善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这一转变的实现使得我国各个层面都有了崭新的面貌。慈善事业也随之重新登上历史舞台。

市场经济时代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工业取代农业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特征:1、开放性;2、分工协作:3、政治民主。这些新的社会特征有利于慈善由传统走向现代,逐步的发展成为一项伟大的事业。

1、社会公共责任的觉醒成为必然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普遍养成了分工协作的习惯和理念,同时,其开放性原则,也要求根据市场需求,在极其广阔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生产。这些特征都在客观上促使所有社会成员都紧密的联系到一起,这种联系的产生便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先决条件,即社会公共责任。比如一个企业家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努力,而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的结果,他之所以能够创造的财富,是因为别人购买了他的产品。是全社会在哺育他。

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必然会逐渐意识到公共责任的重要性,思考如何回报社会,而慈善事业作为一项伟大的平等互助的社会事业,将会作为这一需求的载体,逐步发展壮大。

2、初级群体在经济发展中的分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初级群体结构由传统型走向现代型,家族观念被小家庭和次级群体取而代之,对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农业社会,社会流动率低。传统的初级群体主要以家族为存在形式发挥着特有的社会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初级群体的关系亦日趋松懈,导致目前我国初级群体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家庭规模缩小,但是取代了以往家族的所有功能,人们在某种程度将自己封闭在更小的环境中寻求安全感:另一方面,在家庭之外,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开始依靠正式分工和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进行社会化。

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仅仅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整个社会对财富的理解和道德观念并没有紧紧跟上,出现了“文化堕距”现象。特别在次级群体中,新的职业道德和角色定位并不完善。因此,人们更多的选择了部分继承传统家族观念。以小家庭为最基本的互动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有一部分人不是“先富带动后富”而是千方百计地为子孙积累财富原因。这也正是限制目前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结语

我国现代的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产物,其存在和成长都是紧紧围绕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只有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法规和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小农经济时代传统慈善的弊端,使慈善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个人走向组织,最终发展成为一项伟大的社会事业。

参考文献:

[1]郑功成,张奇林.中华慈善事业[M].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2]王卫平.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J].江苏社会科学,1999,(02):116-121.

[3]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思想渊源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3):135-139.

《现代经济学基础》 第4篇

20世纪初的发展已为巴西的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20年, 巴西有工业企业13336家, 资本额181.5万康托斯, 职工175512人, 使用动力合3.1万马力。这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农业仍占主导地位, 工业以轻纺食品工业为主, 占整个工业的67.8%, 而食品业独占40%;二是外汇创收仍主要依赖咖啡的出口和用于工业生产的机器设备和原料依赖进口;三是英、徳、美资本争夺巴西投资场所, 外资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1885——1914年间, 英国资本广泛渗透入巴西的工业、农业、金融和交通运输部门。1908年, 德国在巴西的投资为8540万马克, 美国仅为0.5亿美元。英美等大国为在巴西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纷纷扶植自己的代理人, 导致巴西政治陷入更加复杂的局面, 以致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 巴西的工业化进程推动了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 由此带动了社会结构的的解体与重构。这个时期, 农业出口为工业化的开展提供了资本积累。轻工业不同程度的发展进一步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但由于未触动殖民地时期以来形成的极不平等的社会结构, 社会上层依然控制着出口部门, 榨取剩余价值用于个人奢侈消费, 从工业化国家进口高档工业制成品, 造成国家用于资本积累的数量有限的外汇大部分外流, 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社会职能的发挥。社会中下层并未因经济的发展而提高工资分享社会财富增加的成果, 相反, 他们成为经济危机的首要牺牲者。

二、进口替代战略及发展模式突破 (1930—1968)

1、内向工业化与低度断裂性发展。

1930—1968年的48年间, 巴西政府推行的各种经济政策很大部分是适应国内发展趋势和反应国际局势变化的, 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基本上是成功的,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瓦加斯政府采取了一整套保护和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在资金、市场、劳动力方面为工业发展创造条件。如打破国内各州之间的关税壁垒, 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建立国家外汇管理制度, 执行“外汇充公”政策, 遏制剩余价值外流, 用于工业部门。

2、发展模式突破的困境。

1968年前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只限于工业化和城市化, 并未带动与之相关的社会发展, 广大社会下层群众分享不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历史形成的固有的社会结构依然存在并且实力大增, “经济奇迹”只是这种状态的继续并强化了某些方面。

(1) 产业结构的不协调发展。1930—1960年间, 巴西用于工业化的资本积累来自第一产业:农矿产品的出口。巴西政府采取以农养工的政策, 迫于大地产者、既得利益集团的威胁, 反对进行土地改革。农业的现代化仅限于大地产者所有的土地, 满足出口需要, 但又受制与国际市场的波动。劳动生产率长期低下, 广大农民被迫流入城市或追求新生活涌入大城市, 但自由劳动力的快速增长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吸纳就业能力, 越来越多的人被边缘化、贫困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并未能改变工业基础薄弱、重工业缺乏、高度依赖外国技术和机械设备的发展状况, 导致经济发展受制于工业国家, 缺乏起码的发展自主权。

(2) 国内市场容量限制与外债的积累。内向发展战略随着国内市场的渐趋饱和而走向结束和转向。巴西的经济高速发展基于十分薄弱的经济基础, 其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几个大城市。广大的腹地, 土地高度集中, 农业生产率低下, 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缺乏购买力, 导致工业品只能限于已开始城市化的地区;同时, 巴西政府长期实施低工资政策, 如1958—1966年间, 最低工资下降38﹪, 购买力锐减三分之一。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大量剩余价值以为特权阶层所攫取, 由于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实力软弱, 缺乏与既得利益集团的对抗能力, 对社会财富分配采取消极态度, 社会冲突和矛盾的加剧并未能改变政府政策。

外资的流入是巴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后发国家由于缺乏资本积累不得不借助于外国资本。国际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巴西利用外资的政策和规模。在依附论的强烈影响下, 政府既采取限制外资的政策又因发展计划过与庞大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 尤其是英美资本, 且年年增加, 逐渐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承受力。外债的积累, 并未引起政府的警惕, 相反, 在利用外资的好前景下, 军政府修改限制外资的法律, 放宽限制, 允许外资利润外流, 为外资的流入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然而, 外债的积累逐渐成为政府的财政负担, 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苏振兴, 徐文渊 主编.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2]、[埃及] 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3]、苏振兴主编. 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4]、苏振兴. 苏振兴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5]、苏振兴.增长、分配与社会分化—对拉丁美洲国家社会贫富分化问题的考察《.学术探索》, 2005 (.04)

[6]、吕银春.巴西经济奇迹部析《.拉丁美洲研究》, 1987 (4) :42-56。

[7]、[阿根廷] 劳尔.普雷维什.外围资本主义危机与改造.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8]、孙克勤. 外债对巴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世界经济研究》, 1986 (2) :53-55。

现代物流基础期中试卷 第5篇

姓名:班级:

一.填空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 共20分)

1.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之间,在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四个流程。

2.星星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出发点是从原材料到产成品及市场,一直推至客户端,这种供应链属于供应链。

3.物流是指根据实际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4.海尔公司通过在企业中增加专属物流的职能部门,为自己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并增强了竞争力,充分展现了物流作为企业“第利润泉”的巨大魅力。

5.商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称为。

6.可以采取“门对门”运输形式的是运输。

7.完全按照用户的配送时间、品种数量要求进行随时配送的配送形式是配

送。

8.运输成本主要由、、和构成。

9.货物发运主要有、、三种方式。

10.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指从事的第三方物流运作的具有地位的企业。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物流概念最初是由()提出的。

A 日本B美国C 德国D 荷兰

2.以下哪个不是物流的基本要素()

A流体B载体C流速D仓库

3.在特定的范围内部(如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或一个经济圈),伴随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物流活动是()。

A 国际物流B 国内物流C区域物流D 社会物流

4.在物流分类中,按照物流活动的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

A 作用B 地域范围C 对象D 所处领域

5.从供应商到客户的整个物流活动中,获得的最大价值就是()

A客户的价值B供应商的价值C制造商的价值D零售商的价值

6.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促使电子物流的兴起,电子物流需求呈()的趋势。A上升B萌芽C扩大D下降

7.在物流成本中,一把把占用物流费用比重较大的是()

A包装费B仓储费用和运输费用C管理费D搬运费

8.下列关于配送的说法有误的是()。

A是一种末端物流活动B可以是指少量偶尔的送货

D 是一种综合性物流活动 C 是物流活动和商流活动的结合9.实现零库存的形式有()

A轮动方式B水龙头方式C看板方式D以上都是

10.以下哪项不是航空运输的特点()

A运输单位小B运输单位成本高C运输速度快D适合大批量运输

11.()是国际物流运输中最普遍的方式。

A 海运B 航空运输C 铁路运输D 公路运输

12.下列不属于储存作业程序的是()。

A 接货B 保管C 销售D 发货

13.专门从事配送业务的配送中心对社会性用户的货物需要而进行的配送是()。

A分散配送B 集中配送C 共同配送D 成套配送

14.物流营销首先要()

A进行市场分析B了解客户的潜在需求C分析市场环境D提供物流组合15.燃油费、维修费、人工费属于()

A变动成本B固定成本C联合成本D公共成本

16.MRPII是()的缩写。

A 物料需求计划B 企业资源计划C 电子订货系统D 销售时点实时管理

17.以下属于世界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有()

A联合包裹(UPS)B联邦快递(Fedx)C马士基(Maersk)D以上都是

18.使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是()

A第一方物流B第二方物流C第三方物流D企业内部物流

19.流程是指通过载体然 流体在一定流向上行驶的路径,路径越长,运输成本()A越低B越高C不高D不低

20.()是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或授权,代办各种国际贸易、货物运输所需要的业务,并从中收取佣金的服务。

A第三方物流B国际多式联运承运人C国际货运代理D国际多式联运托运人

三.判断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定量配送是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配送。()

2.物流中的“物”既可以是有形物,也可以是无形物。()

3.零库存是经营的目的,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4.铁路运输可以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5.第三方物流是一个物流供应链的集成商。()

6.长期仓储时自有仓储的成本高于公共仓储。()

7.物流活动只发生在流通领域。()

8.现代物流实施的是多功能一体化服务。()

9.在供应链模式下,企业的采购行为是为订单而采购,而不是为库存而采购。()

10.成本最低原则是确定配送路线最为直观的原则。()

四.案例分析题(本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案例一

一汽大众的“零库存”----实现“零库存”的方法

进货的“零库存”处理流程

一汽大众的零部件的送货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电子看板,第二种叫做“准时化”,第三种是批量进货。

在制品的“零库存”管理。公司很注重在制品的“零库存”管理,在该公司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在制品是万恶之源,用以形容大量库存带来的种种弊端。在生产初期,捷达车的品种比较单一,颜色也只有蓝、白、红三种。公司的生产全靠大量的库存来保证。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实现“无纸化办公”。随着物流控制系统的逐步完善,电脑网络由控制实物流、信息流延伸到公司的决策、生产、销售、财务核算等各个领域中,使公司的管理步入了科学化、透明化。公司已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各部门之间均通过电子邮件联系。

(1)什么是零库存?(4分)

(2)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应如何利用现代物流方式,实现零库存?(6分)

台州终于告别了没有铁路的时代,物流业也迎来了一个新局面,温岭某企业有约5吨海鲜产品需要运往宁波,该企业的运输部门发生争议,有人提议应该用铁路运输,有人提议应该继续通过公路运输,温岭火车站至宁波每天早上8:20到晚上20:00共13个班次,平均使用时间为1小时,温岭至宁波公路运输时间约为4个小时,每天从早上6:30到下午17:30共有11个班次.(1)你认为该批海鲜产品应采用哪种运输方式?为什么?(5分)

(2)除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外,还有哪些运输方式?举例说明各种运输方式适合的产品。

(5分)

通用汽车公司通过采用业务外包策略,把运输和物流业务外包给理斯维公司。理斯维公司负责通用汽车公司的零部件到31个北美组装厂的运输工作,通用汽车则集中力量于其核心业务制造轿车和载货汽车上。始于1991年的合作节约了大约10%的运输成本,缩短了18%的运输时间,裁减了一些不必要的物流职能部门,减少了整条供应链的库存,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中保持了高效的反应能力。理斯维在克力夫兰设有一个分销中心处理交叉复杂的跟踪装运情况,并且根据实际需求实现JIT方式的运输。理斯维的卫星系统可以保证运输线路的柔性化,迅速的调整运输线路的组合。

(1)结合案例,谈谈如何理解第三方物流的作用。(6分)

现代机械设计的理论基础分析 第6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分析

1.现代机械设计理论概述

随着现代化化技术的发展,制造业面临着与日俱增的挑战,机械产品的设计也随着人们的需求而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机械设计理论方法已不能满足工厂的需要,一种更智能、更便捷、更合理的方法被提出——现代机械设计理论。在短期的发展历程中,有人提出现代机械设计理论的几大方向,包括:(1)信息论方法;(2)系统论法;(3)控制论法;(4)优化论法;(5)对应论方法;(6)智能论方法;(7)寿命论方法;(8)离散论方法;(9)模糊论方法;(10)突变论方法;(11)艺术论方法等。这些方法的引入,是基于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科学、现代测量理论、现代数学理论等。

正是有了一系列现代化设计理论,机械设计在传统的基础理论上有了质的飞跃,与传统设计理论相比,现代机械设计理论更加突出合理性、有据性和形象性。例如用CAD技术对机械产品的设计,使我们在短时间内看到产品的外观,可以在设计过程中边建模边分析,这样对其形状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把握,而传统上的机械设计方法只能凭设计人员的经验和想象力。在这方面,现代化机械设计方法要具有很多优势。

2.现代机械设计理论基础与分析

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主要包括四种:现代设计方法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信性设计、设计试验技术。这些方法都是在传统机械设计的基础上,根据现实需要发展延伸而来的,是基于现代设计技术和传统设计理论而衍生的新的设计理论。

2.1现代设计方法学

设计方法学是研究产品设计规律、设计程序及设计中思维和工作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中,经验设计占据主导部分,人们根据经验对机器的整体外观进行想象化设计,然后由团队式进行分析。而现代设计方法学是在总结以往的设计规律,在此基础上对要设计的产品进行相似性分析,对以往设计方法加以利用。

现代设计方法学包括并行设计、系统设计、功能设计、模块化设计、模糊设计、价值工程、反求工程技术、质量功能配置、绿色设计、面向对象的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并行设计是一种整体设计法,要求设计人员在初始阶段便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考虑,包括产品的设计、改善使用、销售、维修等方面的内容。是设计者利用现代协作技术,多部门,多学科间的一种联系,充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内的各种因素。模块化设计是指将整个机械分为几个功能模块分别设计,在设计中只需考虑各模块的功能和各模块外部之间如何关联。这样的设计,不仅减少了单个设计人员的信息关注量,而且在使用客户中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甄别选取,然后组合使用,这样既节省了单个劳动人员的工作量,又加快了设计速度,缩短产品设计流程,又避免了客户对产品上的功能性浪费。这些现代化方法,都使设计更加便捷化,程序化,合理化。

2.2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英文全称为computer aided design,包括优化设计、有限元法、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数据库、虚拟设计和模拟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基于机械设计软件如AutoCAD、Ansys、Solidworks等设计软件的现代设计理论方法。

在目前的设计理论中,超前化设计之前是每个企业和设计人员必须学会的方法,现代机械设计软件各种设计方法的利用,让设计人员可以把想法在电脑上提前展示出来。然后再利用有限元软件对产品的受力,温度等进行分析,进行强度校核,这就大大缩短了产品设计周期,而且虚拟的产品分析还可以降低设计成本。例如对一个机械手臂的设计中,设计人员首先将产品大致外观用三维软件solidworks进行三维建模仿真,待装配完成,对外观及机构结构上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初步改进。待这些外观结构改善完毕,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施加虚拟外力,对机械手臂各部件进行可行性分析,强度、寿命是否能达到要求。这样,一个机械产品设计完毕,进行试生产后,机械部分的设计成功率几乎达到99%,这便是CAD技术的优点。

2.3可信性设计

可信性的引入,是在机械设计技术成熟之后才提出的。包括安全设计、可靠性设计、动态分析与设计疲劳可靠性设计、防断裂设计、减摩耐磨设计、防腐蚀设计、健壮设计、耐环境设计、维修性设计、测试性设计、人机工程设计。它融合了材料、断裂力学、疲劳理论、数理统计等内容的一个学科,比传统的机械设计复杂。

对于现代设计理论学说,可靠性设计的提出是在市场竞争下提出来的,它关系到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在这个生命周期内的平均修复时间等问题。设计人员在设计产品时,兼顾考虑产品的使用性能,并在这基础上对产品进行改进,使产品结构更加合理。可靠性设计包括两种基本方法:定量化和定性化。定量化的方法要从故障(失效)的概率分布讲起,如何能定量地设计、试验、控制和管理产品的可靠性。定性方法则是经验为主,也就是要把过去积累处理失效的经验设计到产品中,使它具有免故障的能力。定性和定量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可靠性设计目的是在设计阶段预测和预防所有可能发生的故障和隐患,消除于未然,把可靠性设计到产品中去。事前分析指出产品在运行中的故障诊断、检测,和寿命预测技术,以保持运行的可靠性。事后分析指产品发生故障或失效后的分析,找出产品故障模式的原因,研究预防故障的技术。尤其是事前分析,这便是可靠性研究重点的重点,美国工业中90%的可靠性成本用于设计上,而且在提高可靠性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技术。

2.4设计试验技术

机械设计试验技术,是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又一新兴学科。在设计人员对产品外观等设计完毕后,在电脑上对产品的可靠性验证和运动仿真,发现需要改进的方面后对产品进行优化。它包括环保性能试验、仿真与虚拟试验、可靠性试验。

设计试验技术理论,要求事先制定好试验指标,即判断试验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技术性指标。这些指标要求定量定性,以求得到的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比较性。在这些技术里,关键在于检测技术,如有限元软件的引入,虚拟仿真软件的运用等。设计人员在建模完成后可以对产品各部件的运动输入计算机,计算机根据大量的计算得到产品的运动特性,受力特点。设计人员便可以形象直观的知道产品各方面特性。这种虚拟试验的好处便是缩短设计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减小设计人员工作量。他的理论基础是计算机运动关系分析和受力分析。

3.结论

面对市场上日益剧烈的竞争,机械设计者不仅面临技术上的竞争,还要进行时间上的赛跑,而现代机械设计技术正是在这方面要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数据库技术和现代数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机械设计上一种革新式的新理论。

《现代经济学基础》 第7篇

一、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

如何理解和落实习近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提出的“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 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这个新课题, 根本问题是必须理解和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对此应当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1.政治经济学是最早形成理论体系的经济学, 深刻反映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 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逐渐形成, 并发展成为专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规律的理论科学。所以, 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 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

2.从逻辑关系来看, 政治经济学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 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了经济学的其它学科。

3.从历史演变过程来看, 经济学的其它学科是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演变和分离出来的。

总之, 政治经济学是整个经济学的逻辑和历史起点,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础、核心和灵魂, 经济学的其他学科都是在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是经济学各学科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 在新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显示其作为科学的强大生命力。作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的政治经济学也必须不断向前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它作为科学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论创新, 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得到了新发展, 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伟大成就。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明确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其次是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长期以来, 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 还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经济学家, 都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 都强调市场经济与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 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 也结合市场经济, 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5年,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春,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它不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不具有姓“资”姓“社”的性质, 但它又从来不是同社会基本制度相脱离而孤立存在的。从历史上看, 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最初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式存在于世, 但它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而是人类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共有文明成果, 要看市场经济同哪一种社会制度相结合, 市场经济既可与资本主义相结合, 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在当今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就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 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作为市场经济, 同样是以市场作为主要手段配置资源的经济, 是由市场机制也就是价值规律调节运行的经济, 就这点来说, 它与资本主义经济没有什么区别。在解释这个问题时, 邓小平首先讲过:“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目的相似。”所以, 他一再指出, 不能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这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从根本上解决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 明确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市场经济能够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 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 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邓小平的科学论断成为我们党制定改革方向和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 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 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依据这一理论, 我们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这是对长期以来错误传统观念的根本突破, 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创造, 使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在继承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形成创新价值论。众所周知,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和逻辑起点。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核心和逻辑起点, 又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 从而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但是,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中已经明确指出,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 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 较多的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 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 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 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 第217-220页。) 马克思的论述明确提示我们,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劳动价值论就会显现历史局限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时, 一些现代西方学者也是从价值理论入手来否定马克思主义, 认为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 提出要用新的价值理论来代替马克思过时的劳动价值论。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极其重大的历史性理论课题, 什么是新经济时代的价值理论?

1986年6月, 我国年轻学者雷璟思陕西师范大学上研究生时读到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精辟论述, 就开始研究这个十分艰难的课题。经过长达12年的思考研究,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价值论, 建立了以创新价值论为核心和逻辑起点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现代企业》杂志1998年第8期发表了雷璟思《知识经济与创新价值》一文, 系统论述了创新价值论。2013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雷璟思撰著的《财富大革命——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创新价值论》一书,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探索和新发展, 该书系统论述了创新价值论, 建立了以创新价值论为核心和逻辑起点的知识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揭示了知识经济的本质和特征;论述了创新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本质联系, 指出创新价值论是对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 就像牛顿力学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一个特例一样, 劳动价值论也是创新价值论的一个特例;阐述了创新价值的形成、转移和实现过程;论述了知识经济的基本法则和发展规律, 阐明了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前途;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一系列相关数学公式, 为计算创新价值的数值和建立创新价值论的数学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提供了科学方法, 实现了经济学理论与数学的结合;论述了知识经济与知识阶级的关系, 阐明了知识阶级的历史地位、使命和前途;系统论述了财富增长的规律和历史趋势, 阐明了知识经济与共产主义的本质联系, 指出知识经济是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 揭示了在知识经济的基础上人类社会一定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使我们对科学共产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就拨去了笼罩在我们头顶上的乌云, 看到了共产主义的新曙光, 进一步增强了我们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坚定信心, 为坚持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提供了新的坚实理论基础。

因此, 我们可以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财富大革命——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创新价值论》一书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 对当代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

三、如何贯彻落实“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提出的“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 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这个新课题, 指明了我国经济学界存在政治经济学被忽视的严重缺陷, 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我们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呢?我们认为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正确处理政治经济学与整个经济学的关系。30多年以来, 中国也出现忽视政治经济学的现象, 西方经济学作为主流经济学开始在我国经济学界盛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主流经济学意识形态功能与话语权被严重弱化。虽然我们遇到了对政治经济学发展不利的情况, 但这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我们认为, 政治经济学与整个经济学的本质关系并没有改变, 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各学科的中核心地位没有改变, 必须坚持政治经济学是整个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坚持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础、核心和灵魂, 坚决反对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 在我国经济学界恢复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地位,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教学和宣传。我们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根本要求, 即“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努力实现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 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

2.科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在这方面过去存在的缺陷是, 专家学者们把主要精力放到引进西方经济学方面,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的倾向, 同时忽视我们自己对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理论创新。我们认为, 引进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重大理论成果对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促进我国经济学的繁荣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今后还继续引进现代西方经济学新的重要理论成果。但是, 我们一定要从服务中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高度, 以实事求是态度, 吸取30多年来忽视政治经济学和忽视我们自己理论创新的教训, 反对三种错误倾向, 即反对用西方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的错误倾向, 反对脱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思辨倾向, 反对只注重引进现代西方经济学而忽视中国自己在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偏见倾向,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反对三种错误倾向的同时, 我们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科学总结工作:一是科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成果, 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形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完整形态;二是科学总结我国学者研究知识经济的理论成果, 特别是科学总结、系统论述以创新价值论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 我们要以创新价值论为基础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整合, 要以创新价值论为基础拓展研究领域, 重点是对新金融理论、新微观经济和新宏观经济理论进行研究, 同时以创新价值论为基础开展应用研究, 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发展新兴产业和知识企业服务, 建立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完整的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通过以上系统研究形成对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统一的科学认识, 形成以工业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三是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及政治经济学新发展的理论成果, 全面系统研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成果, 把合理内核吸收到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之中, 同时完善和发展现代经济学的各门学科,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适应全球发展需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创造性工作, 在中国实现现代政治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综合和大发展,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撑。

《现代经济学基础》 第8篇

一、农业生产的现状与问题

我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 是三圈层的农业大县, 距成都市区48km, 幅员面积1 321km2, 集山、丘、坝于一体, 属川西平原“粮食生产大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

2010年, 我县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15亿元, 农产品加工量22.70万t, 加工率50.4%;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9.1万户, 带动农户面达71%, 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50余元。农业产业化取得了的一定的成效,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 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大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三是产业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 产业竞争力得到增强;四是探索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初步形成了一批以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为特征的产品生产基地, 为实施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目前, 我县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 尚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业结构和品种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二是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不高;三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偏小, 农产品缺乏品牌带动;四是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不高, 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六是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增效仍然困难;七是机制的瓶颈制约尚未从根本上解除。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与夯实田园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我县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与问题, 现针对性地提出今后5年内, 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与夯实田园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 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一是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二是加快发展生猪、家禽以及麻羊生产, 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三是大力提高农畜产品品质,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标准化建设, 全面发展无公害粮油、蔬菜、水果,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四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农业物流业, 加快推进农产品进超市和大型农副市场;五是搞好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工作;六是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农业园区、都市农业产业、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带及新农村示范片的布局和发展;七是围绕安仁———西岭雪山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走廊建设, 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 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1) 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与布局

以安韩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 按“一轴两区三基地”的布局, 高起点地编制和实施《大邑县安-韩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 发挥其农业产业化示范、栽培示范、良种示范、设施农业示范、观光农业示范的带动作用;以“一乡一园、一园一主业”的发展思路, 推进园区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

(2) 招商引资, 引进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1) 大力招商引资, 建设万亩核心市级园区。建设食用菌现代化良种繁育中心、食用菌无公害种植产业园和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蕈菌文化区、休闲观光农庄;辐射带动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发展蔬菜设施栽培、花卉、茶叶、食用菌业、种养循环业和观光休闲旅游农业;以核心区为中心, 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辐射带动全县食用菌、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辐射带动我县安仁至西岭雪山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走廊沿线, 发展特色种养、体验休闲观光农业, 从而有效地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2) 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推动农业产业高端发展。大力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我县市、县、乡三级现代农业园区, 开展以佛手瓜、铁观音茶、金针菇等为代表的名、特、优、农产品新品种的规模生产及精深加工, 推动农业产业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产业高端发展, 着力培育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3) 开展农业科技项目的示范与推广

按照现代农业产业规划与布局要求, 在我县三级农业园区扎实推进粮油、畜禽、茶桑、果蔬、红梅、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基地建设, 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发展, 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紧密结合模式, 延长现代农业产业链。继续组织实施生猪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实施好“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粮经双创双建示范工程”、大自然梅花产业园等重点项目。

3. 打造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 提升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能力一是在我县安沙路董场段、大新路安仁韩场段、韩董路沿线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 重点打造安韩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区, 充分发挥其两轴两区三园四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依托现有的食用菌、优质蔬菜等基地, 在董场、韩场、蔡场3镇各规划建设1个现代农业产业带, 努力把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成为区域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明显、业主效益优良、服务方式高效、辐射功能突出、带动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平台;三是依托产业带, 通过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产学研联合, 建立一批果蔬 (菌) 、畜禽、茶桑、林竹药、粮油产业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 着力提升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 引领大邑县现代农业技术进步, 加速创新成果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

4. 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

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 围绕我县食用菌、榨菜、生猪养殖等优势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 发展农业规模生产和精深加工。

5. 实施品牌战略

现代汽车故障及诊断技术基础探析 第9篇

一、汽车故障及诊断流程

1.有关定义

◇汽车故障:汽车部分或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现象。

◇汽车诊断:在不解体(或仅卸下个别小零件)的条件下,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查明故障部位及原因的检查。

◇汽车检测:确定汽车技术状况和工作能力的检查。

◇汽车技术状况:定量测得表征某一时刻汽车外观和性能参数值的总和。

◇监测:对机器的技术状况进行定期的或连续的检测。

◇汽车故障诊断学:研究汽车故障机理、汽车诊断理论、方法和检测诊断技术的学科,它包括汽车故障物理、诊断数学和检测诊断技术三方面的内容。

◇故障机理:又称失效理论,主要研究机器元件、部件失效的机理,即失去功能的物理、化学过程和失效模式。

◇检测诊断技术:是诊断理论与方法的一种工程实现,包括检测仪器的研制、无损检测技术、寿命估计与预报技术和诊断系统等。

◇故障诊断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以汽车故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

2.汽车故障的分类

按工作状态可分为间歇性故障和永久性故障:间歇性故障是有时出现、有时消失的故障;永久性故障是在故障出现后,如果不经人工排除,它将一直存在的故障。

按故障程度可分为局部功能故障和整体功能故障:局部功能故障是指汽车某一部分存在故障,这一部分的功能不能实现,但其它部分的功能仍完好;整体功能故障虽然可能是某一部分出现故障,但整个汽车的功能不能实现。

按故障形成速度可分为急剧性故障和渐变性故障:急剧性故障是故障一经发生后,工作状况急剧恶化,不停机修理就不能正常运行;渐变性故障发展较缓慢,故障出现后,一般可以继续行驶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修理。与急剧性故障相类似的一种故障叫突发性故障,在故障发生的前一刻没有明显症状,故障发生后往往导致汽车功能丧失,甚至引起人身、车辆安全。

按故障产生的后果可分为危险性故障和非危险性故障:急剧性故障和突发性故障属危险性故障,常引起汽车损坏,乃至危及车辆、人身安全,是汽车故障诊断与预防的重点;渐变性故障属非危险性故障,故障发生后一般可以修复。

举例来说,对于汽车电控系统,“故障”是指电控系统全部或局部丧失控制功能,控制功能发生偏差的现象。汽车电控系统故障按控制系统可分为发动机控制系统故障、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故障、ABS/ASR控制系统故障、SRS控制系统故障、悬架控制系统故障等;按故障能否重现可分为偶然性故障和重复性故障;按汽车电脑自诊断系统有无指示可分为自诊断故障和无自诊断故障;按故障现象数可分为单一故障和多重故障;按电控系统的组成可分为传感器信号故障、执行器故障和电脑故障;按故障特征可分为温度特征故障、工况特征(车速、发动机转速、节气门开度、行驶里程等)故障、时间特征故障、环境(天气、季节等)特征故障、行驶与操纵特征(车身振动、转向、制动等)故障等。

故障分类的方法很多,上述故障的分类是相互交叉的,随着故障的发展,一种类型的故障也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类型的故障。

3.汽车故障的基本原因

汽车各部件产生故障,主要是由于某些零件失效引起的。引发汽车零件失效的因素很多,可分为工作条件(包括零件的受力状况和工作环境)、设计制造(设计不合理、选材不当、制造工艺不当等)及使用维修等三个方面。

零件的受力状态包括载荷的类型、载荷的性质以及载荷在零件中的应力状态。若零件的负荷超过其允许承受的能力时,则会导致零件失效。在实际工作中,汽车零件往往不是承受一种载荷的作用,而是同时承受几种类型载荷的复合作用,如曲柄连杆机构,在承受气体压力的过程中,各零件还要承受扭转、压缩、弯曲载荷以及其复合应力的作用。

绝大多数的汽车零件是在动态应力下工作的。由于汽车的起步、停车以及速度经常变化,使汽车零件承受着冲击、交变应力,从而加速零件的磨损。

汽车零件工作在不同介质和不同温度的环境中,可能引起零件腐蚀磨损、磨料磨损,热应力引起的热变形、热疲劳等失效,某些工作介质会引起汽车零件材料脆化、高分子材料老化等。

设计不合理是汽车零件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轴的台肩处过渡圆角过小,会造成应力集中,这些应力可能成为汽车零件损坏的起源;花键、键槽、油孔、销钉孔等设计时如果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形状对截面削弱而造成的应力集中,将会引起零件早期疲劳损坏。

材料选择不当及制造工艺过程中操作不当而产生裂纹、高残余内应力、表面质量不良等,达不到规定的机械性能,都可能成为零件失效的原因。某些紧密配合零件装配精度不够,导致配合零件之间滑移和变形,将会产生微动磨损,加速零件的失效。

在汽车使用过程中,长期超载、润滑不良、滤清效果不良、违反操作规程、维修和保养不当等,都会引起汽车零件的早期损坏。

4.汽车故障诊断流程

汽车故障诊断的一般流程为:确认故障→分析故障原因→制定诊断方案→检测故障点→确诊故障点→排除故障→确认故障排除。

1)确认故障

确认故障就是区分是电控系统故障、非电控系统故障还是综合故障;确认故障的类型和特征;获取与故障有关的信息。

例如,电控系统确认故障的方法有自诊断法和诊断参数法。自诊断故障确认法,就是先检测汽车电脑控制系统自诊断功能是否正常,然后记录汽车电脑内存储的故障信息,然后清除电脑内存储的故障信息,并在故障发生时的运行状态下试车,直至故障出现,再次记录汽车电脑内存储的故障信息,最后对比、分析故障信息。诊断参数故障确认法,就是测量汽车电脑各控制系统与故障有关的诊断参数,并与标准数据对比后确认故障。

2)分析故障原因

故障原因的分析方法有理论分析法和故障信息分析法,根据汽车电控系统的故障码和数据流可以进行故障信息分析。

3)检测故障点

检测故障点的基本原则有两点:一为实时性原则,即在故障发生的工况、环境下进行数据监测;二为数据化原则,即使用与所测数据类型、精度相适应的测量仪器进行有关检测,检测结果应为数值、波形等形式。

下面介绍汽车电控系统故障点的检测方法。

(1) 电控系统传感器的检测

△检测传感器信号:首先应保证传感器有关的环境条件,如检测进气压力传感器时,要保证作用于传感器的真空是正常变化的。在传感器工作时,从电脑插接器的对应引脚处检测其信号波形,或用诊断仪读取数据流,分析数据是否正常。如果信号波形或数据流正常,则传感器及其相关电路均正常。

△检测传感器:将传感器与电控系统隔离,供给传感器所需的工作电压,模拟传感器工作条件的变化,检测其信号输出。如果输出信号正常,说明传感器正常,反之则为传感器损坏。

△检测连接线路:传感器与电脑之间的连接线一般有三种,即信号线、电源正极线和负极线。通常传感器的工作电源由电脑供给,电源正极线和负极线均连接电脑,应检测导线是否导通,是否对地绝缘,是否对其它导线绝缘。电脑供给传感器的工作电源是将12V电压经内部电压转换电路输出的,若电脑供给传感器的工作电源不正常,则可能与电脑、电脑的电源电路、电脑的搭铁电路等有关。传感器的信号线直接与电脑相连,可在电脑的端口检测信号是否正常,以判断信号线是否正常。

(2) 电控系统执行器的检测

△检查执行器是否动作:利用电控系统诊断仪的执行器测试功能驱动执行器,如果执行器不动作,故障点可能在执行器、执行器与电脑的连接线,也可能在电脑内部。如果执行器动作良好,则执行器控制是正常的。

△检查执行器:检查执行器的电气参数是否正常,检查执行器的内部结构及动作是否正常。

△检查执行器的连接线:首先应保证执行器的工作电源正常。执行器的控制信号线直接与电脑相连,应检测导线是否导通,是否对地绝缘,是否对其它导线绝缘。可在电脑的端口检测信号是否正常,以判断电脑输出的控制信号是否正常。

(3) 汽车电脑的检测

汽车电脑故障分为可修复故障、不可修复故障,又可分为软件故障、硬件故障。一些公司的汽车电脑程序可重新输入,从而排除其软件故障。对于汽车电脑的硬件故障,有如下几种诊断方法。

△电路检测法:观察电路板、电器元件有无烧损、裂纹、变形、松动、腐蚀、水浸等故障,用数字式万用表检测印刷线路是否导通、元件参数是否正常。

对于电路板上的集成电路,检测其工作是否正常比较困难,一般需先测绘出局部甚至全部电路图,分析其工作原理,然后在线测试工作电压和输入信号正常时有无正确的输出信号,若无输出信号,则表明该集成电路已损坏。如损坏的元件属于电源电路,可根据电路原理分析损坏的原因,排除故障后更换同型号或性能相同的新元件,然后将电源输入引脚接12V电源,根据电路原理测量相关点的电压(注意稳压块的输出电压)。

△信号检测法:给电脑施加工作电压,输入正确的传感器信号,检测其有无正确的输出控制信号,若无输出控制信号或输出控制信号不正确,则为电脑损坏。

△自诊断检测法:将某个受电脑自诊断监测的传感器或执行器进行电气隔离,若电脑不能诊断出对应的故障信息,则为电脑损坏。必须特别注意,电脑的自诊断功能正常,但其它电路如输出电路、输入电路等不一定正常。

4)确诊故障点

对于系统的某个故障,其故障点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有多个,对于已经检测到的一个或多个故障点,有必要对其进行确诊,即确认这个或这几个故障点是否为故障现象的全部原因。确诊故障点是提高故障诊断准确率和维修效率的重要保证,可以提高系统故障的一次性修复率,从而增强客户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在确诊故障点时,首先使故障点的工作参数达到标准值,并使系统在原故障环境及工况下工作,然后检测系统工作是否正常,原故障现象是否消失,有无新的故障现象出现。如果系统工作正常,原故障现象消失,并且没有出现新的故障现象,则可确认已检测到的故障点就是全部的故障原因。如果系统工作不正常,或原故障现象没有消失,或出现了新的故障现象,说明已检测到的故障点不是全部的故障原因,应返回前面的诊断流程重新进行分析、检测。

确诊故障点的关键是使故障点的工作参数达到标准值,可采用以下方法:

△代换法:用功能正常或工作参数符合标准的零件、总成代换故障点的元件,如用正常的传感器、执行器、电脑、导线等代换相应的故障元件。

△模拟数据法:隔离故障零件、电路、总成、系统,用与之对应的信号输入原系统或总成,观察原系统、总成的工作是否正常。若系统、总成工作正常,则说明被隔离的零件、电路、总成、系统即为故障点。对于电控系统,输入信号包括传感器信号和电脑控制信号两类,有电压信号、电流信号、占空比信号、交变电压信号、脉冲电压信号、数字电压信号、开关信号等。

5)排除故障

排除汽车故障的方法有零件修复、零件更换、总成更换、功能匹配、电脑自学习、电脑程序重写等。

二、汽车诊断参数

在不解体的条件下直接测量汽车的结构参数十分困难,因此必须通过状态参数来进行描述。用来描述系统、零件和过程性质的状态参数称为诊断参数,汽车诊断参数是诊断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汽车使用过程中,其结构参数与状态参数的变化有着一定的函数关系,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渐增曲线:状态参数随结构参数的增大而增大。

△非单值变化曲线:状态参数在结构参数变化的允许范围内出现极值。

△渐减曲线:状态参数随结构参数的增大而减小。

例如,在一定的转速、负荷下,发动机气缸漏气率随活塞与气缸壁不均匀磨损间隙的增大而增大;发动机输出功率随活塞与气缸壁间隙的变化是一个非单值变化曲线;气缸压缩压力随气缸与气缸壁间隙的变大而减小。

1.诊断参数的选择

一个复杂系统是由多个元件组成的,各元件的等强度、等寿命是不可能的。在系统技术状况变化过程中,结构参数不同,变化过程也不相同。选择哪些零部件的变化特性作为系统的状态参数,需要对所检验对象的主要性能变化进行全面的记录和分析,特别是要弄清那些最容易出现故障、直接影响汽车行驶安全及动力性能的元件、机构、系统的状态参数,以及这些参数之间的变化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出描述系统的状态参数。

一个结构参数的变化可能引起很多状态参数的变化,选择哪些状态参数作为诊断参数,应从技术上和经济上综合分析来确定。在确定诊断参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诊断参数的灵敏性:在结构参数变化过程中,输出值大的状态参数应优选为诊断参数。例如,当气缸出现较大磨损时,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值下降只有5%~7%,而当气缸漏气率增大时,输出功率值的变化率远大于前者,所以应首选气缸漏气率作为气缸磨损的诊断参数。

△诊断参数的单值性:在结构参数变化范围内,不出现极值的状态参数应优选为诊断参数。

△诊断参数的稳定性: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应选择离散度最小,也就是测量的重复性最好的参数应作为诊断参数。

△诊断参数的可达性和方便性:要求诊断参数容易测量,所用设备尽量简单,测试工艺简便、费用低。

在实际确定诊断参数时,应权衡上述四点进行选择。

2.诊断参数的分类

汽车的诊断参数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表示系统主要功能的工作过程状态参数,如制动距离、发动机功率等。它们是系统整体技术状况的评价指标,表明系统是否需要进行深入诊断。

第二类是伴随工作过程的状态参数,如热、声、振动等。由于伴随工作过程的状态参数描述的是诊断对象局部的信息,是诊断对象的直接描述,通过性强,适合于故障诊断。

第三类是由前两类状态参数派生出来的诊断参数。在测取诊断参数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为了提高诊断精度和测量方便性,在某些条件下,不是直接测量诊断参数的物理量,而是测取这些物理量对时间的一阶或二阶导数。例如,在测量振动信号时,不是直接测取振动信号振幅的大小,而是测取振动的加速度。

第四类诊断参数是几何参数,如气门间隙、制动蹄与蹄片的间隙等。

虽然每一类诊断参数有不同的含义,但在判断某些复杂故障时,需要测量不同的参数进行综合诊断。诊断参数值的性质与诊断对象的工作状况有着极大的关系,对于汽车而言,就是载荷、速度、热工况等。

规则意识是现代企业管理基础 第10篇

在现代工业时代,分工越来越细,合作越来越强,于是团队合作中的规则就凸显出其特别重要的意义。企业管理中讲的规则,主要由程序与制度构成。程序是对企业规定流程中行动的结构化特征或时序关系的清晰说明,大多以事情该如何作为主体,制度更多是对绕开或违背流程的制约条款或处置措施。

我在《营销人的自我营销》一书中曾提出,管理包括“管”和“理”,“管”是监督和控制,“理”是指导和服务。如果这个说法站得住脚的话,我们所谓的“程序”与“制度”,分别侧重于“理”和“管”了。因此,我们进一步提出,中国企业的首要任务是“理”(程序),而不是“管”(制度)。中国企业大多数没有把程序和制度分开,都称之为制度,其中也包含对程序不够重视的因素。更多地强调了管控,往往忽视疏导。在这里,“流程”一词出现了。流程是为实现对被服务者的输出的一系列结构化的可测量的操作,由两个以上岗位的实施来保证。流程包含实现输出(即活动目标)、两个以上的组活动、形成内在逻辑结构、可评测可度量、由服务者向被服务者提供、与单位岗位链接等六个要点。主要程序与制度制定的次序一般是模块系统(DM)、跨部门系统(DP)、部门业务(BP)、岗位细节(EA),而模块系统常常包含共性的四大模块:人力资源、财务、生产运营、营销,国企常常增加党群模块。

管理的复杂性在于,把简单的规则坚持下去。我们的企业规则是有的,但往往执行不好,其中有执行力的原因,但执行力因素又首先表现为程序不充分、培训不到位、规则不具备刚性、执行不能长期坚持等。

我们的文化往往更相信领导,而不遵循规则。武汉大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外籍老师到我们中国来的机票,当初在协议明确写着,该外籍老师在武大受聘半年,机票全报,当他去报机票的时候,财务却说只能报一半。他就跟财务交涉,怎么只能报一半呢?财务解释说,规定是这样的。规定怎么跟合同不一样呢?签的合同是全报的。财务说肯定是合同签错了,因为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是报一半的,确实这个合同签错了,财务解释这个合同误签了,拿着一年的合同给这位老师签的,合同规定合作一年的老师全报,合作半年的报一半,肯定误签了全年的合同,但报一半机票的地方没改过来,是一工作的失误,请该老师原谅。殊不知,真正的管理是规则管理,是程序管理,是非领导化管理。

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讨论 第11篇

一、制度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

无论是在老制度经济学还是在新制度经济学中, 制度都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出现。它支撑着整个理论发展的基础。众所周知, 制度具有一定的约束性, 它能够有效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人类发展历程中, 人类都对自己施加了一些制约, 因这样与他人发生关系的结构才能更好的给出。人们为了明确可以做什么, 不可以做什么, 正是根据这些规则来, 以便形成更为合算的合理预期。

社会政治、法律及经济行的都与制度有着必然的联系。它作为一种行为准则, 对不同环境下的人的行为进行了规定和约束, 从而能够有效保证社会的稳定, 提升社会发展的质量。它是尽量靠个人的自觉来进行约束, 其次在个人依旧不能按照行为规范行事的时候将由权威部门强行执行, 进行约束。在一方面, 制度是多个遵循同一规则的交易的集合;在另一方面, 制度是经过交易多次重复形成的。因此说制度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 它是一种处理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 是所有人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均衡行为, 可以达到稳定社会、稳定经济的运行目标。

二、老制度经济学

凡勃伦传统和康芒斯的交易概念。美国制度主义传统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延续至今和20世纪后半叶可以看作是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奥地利经济学中制度主义因素的再现和重要扩展的传统是经济学中有两大制度主义传统。经济学中还有两大制度主义传统分别是被称为老制度经济学OIE, 和通常被叫做新制度经济学NIE。这两个学术传统分别做为经济学中的比较正统 (NIE) 和不大正统 (OIE) 的两大制度主义的思想传统都有着很重要的学术意义。过时、垂死或没有生命力对于术语老传统来说不能成立, 它的老只能说明它的生命力持久和意义的重大, 是集中关注制度问题的较为悠久的能持续下来的传统。法律制度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历史因素, 它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因此说良好的制度能够有效解决相关矛盾, 从而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经济法律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经济上的纠纷, 从而提升经济市场的运行效率,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随着制度经济学的产生, 人们认识到经济制度的重要性, 能够在市场活动中规范自身的行为, 从而达到市场发展活动要求, 维护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但是制度经济学又不同于传统经济学, 它能够将政治结构、制度以及态度等非经济因素联系起来, 从而分析社会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强调经济制度的法律性。针对这一点, 以康芒斯为代表的社会法律派和康芒斯传统表现更加的突出。凡勃伦传统与之相比, 其老制度经济学OIE的康芒斯传统与新制度经济学NIE的联系相对甚为紧密, 这是因为康芒斯传统强比较调和关注法律、组织和产权。习惯性规则及未预期过程是凡勃伦对社会和法律规则的讨论所强调、关注的。而对于康芒斯, 他主要强调司法和立法过程。

康芒斯研究的最主要的内容的媒介是法院系统, 而他所研究的却是个人和组织习俗、惯例的演化。法院合理性标准包括意识形态成分, 也要考虑到经济效率, 除此还要受到判例及法官习惯性假定的约束。制度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它需要科学的设计和紧密的互动来实现, 这样才能够达到制度发展目标, 发挥制度约束的作用。习俗的形成于制度不同, 它的主要是在社会发展中自发形成的一种约束力, 但是该种约束强制力较低。成文法作为制度的表现形式之一, 它属于制度设计的一部分。而习惯法法院介于习俗和制度之间, 它可以有效解决问题争端, 同时也可以制定相应的法律。在判定时一般会按照相应的规则或者惯例来进行, 但是有时候也会包括社会目的标准, 从而提升判决质量。因此说, 芒斯的体系可以实现演进与设计相互作用, 它既是众人的意志表现, 同时也是政府以及法院的集体意志表现, 它能够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升法律的应用性。

三、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因素,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为科斯。作为研究经济理论的基础, 其研究的核心就是交易成本, 从而更准确的分析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制度的科学性, 同时科斯还强调合理制度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很多人将交易成本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相联系。若能够将市场经济和制度领域相结合, 并且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在新制度经济学中, 科斯提出新的交易成本概念, 他认为交易成本具有一般性的意义, 可以运用交易成本来解释各种经济现象以及与其相关的因素。例如在进行市场交换时存在的各种风险、垄断以及信息不对称等现象, 都可以作为一种交易成本, 从而提升了人们对制度经济学的认识, 为经济学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科斯通过交易成本这一概念, 有效解决了经济制度中的相关问题, 同时也拓展了经济学领域的视野, 为其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促进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NIE也叫做理论制度经济学、数理制度经济学、现代制度经济学、以及新型制度经济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制度学上逐渐形成两个学派:一方面是以卡拉布雷西、缪尔达尔等人为代表的派别, 他们继承了老经济制度的理论, 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对其进行批判, 同时他们还对现有的经济制度进行抨击。但是该派别一般被正统学派的经济学家排挤, 认为他们的结构相对松散, 理论相对薄弱。另一方面是以科斯、诺思、布坎南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 他们从西方经济学角度出发, 并利用它的一般静态和比较静态两种均衡理论来对经济制度进行分析, 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现实中的经济制度问题, 拓展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应用范围, 在世界经济学中都产生重大影响。

科斯定理在法律经济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能指导了法律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为当代法律经济学的制定奠定良好基础。正如波斯纳斯所说:科斯定理是它研究法律经济的主旋律。所以相关人员在学习法律经济时, 应该要把握好科斯定理, 这样才能够达到学习的要求, 更全面的认识法律经济领域, 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

四、法律经济学

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世界经济与法律体系中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指导各国制定相关的经济法律, 从而维护本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同时法律经济学也为拓展了法学的研究领域, 为其注入新的血液,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经济法律研究中来, 提升人们对两者的认识, 在经济活动中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尽管目前法律经济学在中国还未能够呈现向美国那样活跃的态势, 但也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可以预测, 法律经济学将对中国法学和中国法律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也将会是对传统法学理论的一种革命。

摘要:法律经济学是20世纪后半个世纪法学所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制度经济与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相关人员在对经济学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法律因素, 这样才能够达到研究目标, 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 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技术性因素却没有决定性的比重。法律经济学从凡勃伦传统到康芒斯的交易概念, 再发展到科斯的交易成本、科斯定理, 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科斯定理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效率原理理解法律制度的这把关系锁, 也提供了针对实现效率最大化的方向改革法律制度理论依据。

关键词:制度,经济学,科斯定理,法律,经济学

参考文献

[1]钱弘道.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基础[J].法学研究, 2002, 04:3-17.

[2]喻中.波斯纳法律经济学的理论逻辑[J].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02:11-23.

上一篇:英语教材编写论文下一篇:职业农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