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能力范文

2024-07-28

修辞能力范文(精选12篇)

修辞能力 第1篇

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学生阅读策略。教师主要会从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本信息、讲解长难句入手,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二是实现学生语言知识目标。教师重点讲解课表规定要掌握的词汇, 这种以扩大学生词汇量为主要目的的词汇处理方式往往是脱离语境的语言点 (language points) 的讲解。由这两方面组合形成的阅读教学, 教师忽视了文本中修辞的内容, 忽略了对英语修辞知识的讲解和对学生修辞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引导学生从修辞学角度欣赏英语语言的美。

从学生的作文看, 很大一部分学生的高考作文能覆盖所有内容要点, 能应用较多的语法结构和词汇, 也能有效地使用语句间的连接成分, 使全文结构紧凑, 但还是拿不到高分。在笔者看来, 这部分学生不会使用修辞手法来润饰自己的作文, 致使作文的可读性和生动性大打折扣。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从修辞视角去处理教材文本中的语言, 很少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用词的恰当性和准确性;二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很少从修辞视角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用词的生动性, 也没有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感知和体验文本中语言特色并形成能力。教师缺乏从修辞视角处理语言的意识, 致使学生的写作缺乏可读性和生动性。

基于上述问题, 本文旨在从实践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分析、判断文本中所包含的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反复等常用的修辞, 形成初步的修辞能力。

二、理论依据

汉语中修辞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修辞立其诚”, 是修饰文辞的意思。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我国著名修辞学家陈道望先生指出, “修辞就是调整和适用语辞”, “修辞是达情传意的手段”。修辞是语言表达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不仅是一种语言装饰品, 具有使表达鲜明、生动、形象等美学功能, 而且还使言语行为具有承载信息或创造意义的功能。修辞是最有效地运用语言以期更充分、透彻、鲜明地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

20世纪西方新修辞学体现为两大分支, 语体文体修辞学 (Stylistics) 和人文修辞学 (Rhetoric) 。在人文修辞学的范畴内, 英语修辞包括交际修辞 (Communicative Rhetoric) 和美学修辞。美学修辞包括:比喻 (Figures of Speech) 、借代 (Metonymy) 、夸张 (Hyperbole) 、排比 (Parallelism) 、拟人 (Personification) 、反复 (Rhetorical Repetition) 、对照 (Antithesis) 等。美学修辞偏重于随景应情、通过辞格唤起生动的意象, 使语言文字新鲜活泼、意蕴优美, 发挥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取得艺术上的表达效果。

英国修辞学大师乔治坎贝尔用泥水匠和建筑师极其形象地区分了语法能力和修辞能力:语法与修辞两者的区别就像泥水匠和建筑师的区别 (胡曙中2011:21) 。修辞能力的培养更多地是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美感, 也就是语言的生动形象等。从修辞角度处理文本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修辞运用的感知, 领悟文本中的语言艺术性, 树立有效交际的意识。本文主要涉及的是比喻、排比、拟人、反复、对照这几种修辞手法, 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和体验文本中的修辞, 使他们不再充当“泥水匠”, 简单、机械地“搭建”作文, 而要使他们成为“建筑师”, 能适当地使用修辞来润饰他们的写作, 使他们的写作更具可读性和生动性。

三、初步修辞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修辞能力属于较高的语言要求, 因此, 学生修辞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首先, 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 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修辞, 这是培养学生修辞能力的基础。其次, 教师要在文本阅读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依托所读文本去感知和体验。此外, 教师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探究, 在探究体验中形成初步的修辞能力。

(一) 文本阅读中感知修辞

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 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修辞内容。之后, 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通过朗读示范、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从而让学生陶醉在精美的语言中, 并感受语言美。

1. 朗读示范

朗读 (read loudly and clearly) 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示范和模仿朗读, 让学生感知文本中作者运用修辞手法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第一模块Unit 4reading task“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一文中, 作者在第一段中主要使用了“反复”这一修辞手法描述旧金山地震后的景象。在Never before in history has a city been so completely destroyed.这个主题句之后, 在下面的supporting details中作者分别用了 (1) San Francisco is gone. (2) Its businesses are gone. (3) The factories, hotels and palaces are all gone too. (4) All of the ways man had made to keep the city safe were gone in the thirty seconds the earth moved.四个句子来具体地描述灾后的旧金山。作者在这四个句子中反复使用了gone这个词。通过文本内容分析, 让学生找出这四个句子后, 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朗读时每个句子的主语读完后稍作停顿, 读“gone”时把尾音拖长, 整个句子用低沉的声音读出一切远逝, 这个城市永远离开、不复存在的感觉, 用声音非常生动地诠释灾后旧金山一切都毁灭了的情景。然后学生朗读, 让学生感知作者使用“反复”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 并用自己的声音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 这又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第二段为了说明旧金山地震影响之大, 作者描述如下: (1)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2) 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3) A list of all those killed will never be made.在此, 作者用了排比这一修辞手法。教师处理这部分时不再做示范朗读, 而是直接让学生自己揣摩、尝试朗读, 教师进行指导。排比句在语音上要读出节奏美, 加强语势, 读出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三个list的排比句, 把地震的摧毁力之强、灾后参加施救的人员之多及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大非常具体、形象地描述出来。

对于反复和排比这两种修辞手法,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比较容易地感知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 发现语言特色, 读出语言的美。

2. 图片展示

图片以其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直观性强的优势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得具体而实在。教师可以借助图片, 使文本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同样, 在教授修辞内容时可以借助图片把文本中作者使用修辞的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教师根据修辞的内容寻找相应的图片,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鉴赏、分析, 进一步理解修辞的内容。比如,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第一模块Unit3 Using Language“JOURNEY DOWN THE MEKONG RIVER”PART 2“A NIGHT IN THE MOUNTAIN”第一段, 作者主要描述骑自行车游览湄公河源头———西藏某一座山的艰辛及沿途欣赏的美丽风景。在“Have you ever seen snowmen ride bicycles?”这里, 教师使用了两张图片, 并进行提问:

Q1:Can a snowman ride a bicycle?

Q2:Who are the snowmen riding bicycles?

让学生通过图片感知这个句子中的“snowmen”其实是隐喻, 其实际表达的意思是“We looked like snowmen on the bicycle.”。

3. 问题引领

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 迅速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阅读兴趣。教师根据文本中修辞的内容设计问题, 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以层层深入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内容。比如,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第一模块Unit 4 Reading“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主要描述唐山地震前的迹象、地震造成的后果及震后的救援工作三部分。作者在文章的标题和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使得这篇纪实类报道显得生动、富有生命。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

Q1:Who need to sleep?And who can breathe?

Q2:Can you imagine the earth sleeps?From the title“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can you imagine what happened to the earth?

Q3:What would happen to the city after the rescue work?What’s the implied meaning of the sentence“Slowly, 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again”?

在处理修辞内容时, 教师用问题1告诉学生睡眠通常是人类需要, 这样学生读了标题后立刻想到了这是拟人手法。问题2让学生来预测课文内容,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再读课文就可以联想到标题拟人的修辞手法并感知和理解唐山地震整个过程的不平静———地震前自然界反常的喧嚣、地震时的山崩地裂和地震后救灾场面的如火如荼。课文的最后一句话“Slowly, 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again”与标题“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形成呼应, 作者也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问题3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城市是有生命的, 地震给城市带来了灾难, 但经过大家的努力, 城市从灾难中逐渐恢复, 并将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在处理文本内容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分析文本, 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发现作者在文本中运用的修辞并感知修辞在文本中的作用。

在修辞的讲解过程中, 教师不能机械地识别“辞格”, 孤立地、静止地讲解, 而是可以通过问题引领, 让学生联系文本内容、分析理解, 在语境中去揣摩和感悟, 不断地在文本中感知修辞, 感受作者用词的恰当性和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体会其修辞手法的精妙, 感受其折射的语言艺术和文化魅力, 进而引导学生欣赏英语的语言美。

(二) 角色扮演中体验修辞

在角色扮演中, 学生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依托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第三模块Unit 3 Reading“THE MILLION POND BANK NOTE”这篇文本,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马克·吐温讽刺幽默的语言特色, 感知修辞的魅力。

“THE MILLION POND BANK NOTE”是一篇由马克·吐温的同名小说《百万英镑》改编的剧本。文本围绕一个极为荒唐的bet展开, 马克·吐温是如何幽默地揭露那个时代“金钱至上”的社会现象。作者在精彩对白和舞台说明中采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 充分体现了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

课前让学生自己去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和《百万英镑》的社会背景, 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马克·吐温作品的内涵, 有助于理解马克·吐温的语言风格。文本中有多处采用对白和舞台说明的形式, 生动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 在特定的情景中起到了非常好的幽默与讽刺效果。课堂上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先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Henry Adams的语言和行为及富有的两兄弟Roderick和Oliver的语言和行为, 然后让学生一起讨论, 在探究体验中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感受到马克·吐温如何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作品的诙谐讽刺, 最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剧本中人物之间语言及行为的强烈对比, 并领悟马克·吐温讽刺幽默的语言特色, 感知修辞的魅力。

(三) 情境仿写中探究修辞

1. 结合情境, 联想仿写探究修辞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第六模块Unit 5Reading“AN EXCITING JOB”,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寻找文本中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在描述自己的工作时作者写道:“Sometimes working outdoors, sometimes in an office, sometimes using scientific equipment and sometimes meeting local people and tourists, I am never bored.”在此, 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来表明工作具有变化性, 从而表现工作的乐趣。

为了让学生能探究修辞, 教师通过创设开放情境, 让学生联想并在情境中尝试使用修辞。如: (1) We live a colorful life on the campus. (2) Our headteacher is always so patient. (3) Our family has great fun every weekend.这些情境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很容易就这些情境展开联想, 设想出丰富的内容, 并模仿sometimes排比句型写出自己的句子。学生写出了不少好的句子, 如:

Sometimes reading in the library, sometimes doing sports on the playground, sometimes discussing popular topics in the class, we live a colorful life on the campus.

Sometimes helping me with my study, sometimes solving my problems in life and sometimes talking to me about my future, our head-teacher is always so patient.

Sometimes seeing a film, sometimes singing in karaoke bars, sometimes doing shopping and sometimes going camping, our family has great fun every weekend.

2. 结合情境, 句型仿写探究修辞

同样, 在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第六模块Unit 5 Reading“AN EXCITING JOB”这篇文本中, 学生还找到了一个作者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在描述火山喷发时听到的声音时, 作者写道:“I heard a strange sound, like a railway train passing my window.”教师借助“like+宾语+动名词做宾语补足语”让学生进行仿写来探究修辞。如:

When the earthquake happened, the house shook from side to side, like a train going under the house.

When the train passed, the house shook, like the ground quaking under the house.

According to Monkey King, his master Monk Tang talked like a fly buzzing around his ears.

3. 结合情境, 故事仿写探究修辞

教师通过小故事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尝试使用修辞。如: (1) 为了提高口语我经常参加英语角, 我们参加各种活动, 有时自己随意交谈, 有时学唱英文歌, 有时做游戏。今天是我演讲, 因为是第一次, 我很紧张, 我的心跳得像只兔子。 (2) 约会几次之后, Tom爱上了Mary。有时喝咖啡, 有时看电影, 有时爬山, 有时看落日, 他们共度了很多浪漫时光。一天, 他们正在公园手拉手地在散步, 这时Mary的母亲出现了。 (因为)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未来的岳母 (future mother-in-law) , Tom感到很紧张。他讲话很小声, 像蚊子嗡嗡叫。就这两个情境, 学生写出:

(1) In order to improve my oral English, I often take part in the English corner.Sometimes talking freely, sometimes learning to sing English songs and sometimes playing games, we have a variety of activ ities.It was my turn to give a speech today.This being my first experience, I felt nervous.My heart was beating fast, like a rabbit jumping inside.

(2) Having dated with each other for several times, Tom fell in love with Mary.Sometimes drinking coffee, sometimes seeing films, sometimes climbing mountains and sometimes admiring the sunset, they spent many romantic moments.One day they were taking a walk hand in hand in the park when Mary’s mother turned up.This being his first time to meet his future mother-in-law, Tom felt nervous.He talked in a low voice, like a mosquito buzzing.

从学生的探究和仿写可以看出, 经过两年的学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修辞学的基本知识, 能分析、判断文本中所包含的比喻、排比、对比、反复等常用的修辞, 其修辞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培养。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语篇的理解, 能从修辞学角度欣赏英语语言美, 而且能正确、得体地使用修辞学, 使其作品更具可读性, 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启示与思考

(一) 如何把修辞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的研究重在引导学生欣赏文本修辞手法之灵秀、文本意境之深邃。经过两年的学习和实践探究, 学生学会了分析、判断文本中所包含的比喻、排比、对比、反复等常用的修辞,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创设的语言情境中能够把这些修辞手法运用到写作中。如何把修辞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 修辞教学并非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从修辞视角处理语言, 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特色, 感知和体验文本中的语言美。这只是画龙点睛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并不是把修辞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或重中之重来解决。

五、结语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高度综合的过程 (葛炳芳, 2013) , 我们要关注策略的培训、文本信息的梳理、语言知识的处理等, 我们同样要关注文本中修辞的处理, 关注了修辞就关注了学生的语言素养。

(一) 解读文本是基础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通过解读文本来理解文本, 感悟情感、梳理信息、咀嚼文字、品味语言。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依托文本, 从修辞视角出发思考文本的语言处理, 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对英语语言内在美的欣赏能力。

(二) 探究体验是重要手段

在阅读课中重视修辞教学,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 通过不同的方法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教材文本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并加以揣摩、运用。

摘要:修辞能力是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应该是英语教学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实践的角度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分析、判断文本中所包含的比喻、排比、对比、反复等常用的修辞, 形成初步的修辞能力。首先, 教师要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发现文本中所蕴含的修辞, 之后通过朗读示范、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其次, 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修辞并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体验修辞所带来的语言魅力;最后, 教师要让学生在情境仿写中探究修辞并形成初步的修辞能力。

关键词:修辞能力,感知,体验,探究

参考文献

戴军熔.2012.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的基本框架与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4) :20-28.

葛炳芳.2012.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改进策略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1) :94-98.

葛炳芳.2012.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阅读教研与行动改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胡曙中.2011.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唐云.2012.修辞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4) :173-174.

王德春等.1987.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修辞能力 第2篇

修辞图式是指各类文章的体裁及篇章结构的知识。文章的体裁有多种多样,各种体裁的文章又有各自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篇章结构。对于处在高三冲刺阶段的学生来说,正确运用好修辞图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题不难发现,高考英语试题坚持把测试的基本点定位在语篇上,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推断以及对语篇结构的分析。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要运用自己的经验去探寻作者的经验,并学会运用图式来完成对全篇语义的领悟。如果学生在高考前积累了足够的图式,尤其是修辞图式,在阅读过程中,就能根据修辞图式,合理正确判断文章结构和体裁,提纲挈领地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透彻理解文章。

一、修辞图式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章体裁

文章的体裁决定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语言特色则是判断文章体裁的依据。英语文章大体可以分为描写文(Description)、记叙文(Narration)、说明文(Exposition)和议论文(Argumentation),它们的语言特色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描写文、记叙文的语言特色比较接近,都比较生动形象,多姿多彩,并带有一定的个人感情色彩。相比较而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通俗、简洁,这是由说明文的知识性、科学性的特点决定的。而议论文则是为了说明某一个观点,其语言就显得比较精练、严谨、有说服力。如果学生掌握一定的修辞图式,在阅读文章时就能利用语言特色帮助自己更深层地理解文章体裁。尤其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通过文章的语言特色判断文章的体裁,将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真实意图,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例如:2005年高考江苏卷阅读理解A篇。

58.The author writes this passage in order to _____.

A. attract readers to visit the city of Bath

B. ask readers to buy Austen’s books

C. tell readers about Jane Austen’s experience

D.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Jane Austen’s Society

文章从第一段介绍Jane Austen开始,第二段介绍她曾经居住过的城市Bath以及位于市中心的Jane Austen Center。第三段介绍attractive shops,可以买到很多与Jane Austen有关的东西,到最后一段作者建议可以在Bath城中走一走,可以对Jane Austen和Bath有一个更深的了解。该段内容初看像是一篇说明文,介绍Jane Austen 和她居住的城市Bath, 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在第二段就开始出现:Now the pleasure of learning Jane Austen’s Bath can be enhanced by visiting the Jane Austen Center in Day Street. 接下来作者都是在对读者介绍游览Bath时的可以参观的地方或合适的旅游方式,尤其文章的最后一段,突出了这是一则广告。其次在文章的语言特色上,也体现了广告用语的特色,如:the pleasure can be enhanced by visiting … ,attractive, a great way to …,discover the wonderful city… . 如果考生能判断出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广告的话,就不难选出答案应该是A。

反之,学生也可以通过修辞图式准确判断出文章体裁后,加深对文章的语言特色的理解。这种方法运用在完形填空中,选择的正确率将会大大提高。

例如2006年江苏卷的完形第47题:I should have to tell him what had 46 then. It would have been so 47 to say: “I’m sorry but I 48 the title for the English Writing Prize on your desk. … ”

47. A. tiring B. easy C. important D. difficult

结合文章的语言特色,学生很容易理解文章的意思是作者当时应该承认(在校长不在的时候)他偷偷看过了本应该是秘密的作文竞赛的题目。但当面承认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很多学生就会认为这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误选了D.但如果学生能结合本文的修辞图式,就会发现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夹叙夹议,第一到第六段作者叙述了整件事情的经过。最后两段是作者的感受。作者的叙述是为了表达“告诫读者小错误会带来大麻烦”的这种情感,所以作者在叙述这件事情的经过时,会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其语言会尽量体现当时承认的“容易和简单”,这样才能衬托作者由于没有把握住机会而给自己带来大麻烦----“心理上的谴责”这种后悔之情,这样学生就不难选出答案应该是B了

二、修辞图式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要进行有效的阅读,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篇章知识,不具备篇章知识的读者是很难讲究阅读效率的。因此,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表现形式讲,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编织安排;从客观因素讲,结构体现事物运动的规律、内部联系和整体的和谐;从主观因素讲,结构体现了作者的思路。作者有了正确的思想,丰富的材料,就要寻找一个尽可能完美的结构形式,使思想内容表达鲜明、突出,这种结构形式,就是篇章。阅读文章时,注重把握住篇章结构,就能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真实意图。学生如果掌握了一定的篇章结构知识,他们在阅读时就能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就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文章进行积极的归纳、概括和扩展,就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文章主旨

例如:2006年高考阅读理解D篇

69.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the author thought the exercises in the book were ______.

A. popular B. useful C. scientific D. creative

这道题是要学生推断作者对于那些活动的看法。很多学生都认为useful,因为作者是这样描述的:As I used these exercises in my classes, I noticed that the students were interested. They said more and wrote more. They enjoyed expressing their ideas and sharing them in groups. They were no longer passively waiting for the bell, but actively took part in the lesson. 但如果学生在理解文章字面意思的同时,能考虑到这篇文章的结构的话,就会发现其实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体现这些活动的有用性。根据文章,我们可以建立该语篇的结构图式:

从该图式中不难发现,作者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一个例子来引入这篇文章的主题creativity,着重介绍什么是creativity以及creativity的分类,最后说明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学生能建立这样一个语篇图式的话,就不难判断出作者选取的这个例子应该是用来说明它的创造性,这样才能为后文的叙述做好铺垫。这个修辞图式的建立,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还从结构中总结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由此第71题:

71.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to _______.

A. show how useful the book is

B. explain what creativity is

C. discuss how one can be creative

D. tell what teaching aims are

从该语篇的结构图式中不难看出,该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B.

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积极地建立或调用相应的修辞图式,理清文章的结构,归纳概括文章的大意,就能极大提高阅读的效率。

三、修辞图式有利于学生对通篇文章做出合理的推断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表明:命题者除了把测试的基本点定位在语篇上,越来越注重对考生推断能力的考查,即要求考生推断作者的意图和态度。近几年的高考题中还出现了要求考生推断文章的结构的题型。此类题通常是高考阅读中的难题,也称区分题,因此学生推断能力的训练也成为必需。掌握了修辞图式,学生就能站在体裁或结构的角度思考问题,从高处着手,总揽全局,就比较容易理清全文脉络,深层理解文章,从而做出正确的推断。

例如:2005年高考江苏卷阅读理解E篇:

75. What do you think the author is most likely to suggest if he continues to write?

A. Further application of science to war.

B. More reading of William Shakespeare.

C. Proper use of science in the new century.

D. Effective ways to separate the good from the ill.

根据文章,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图式:

根据以上修辞图式,我们可以判断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典型的议论文。作者通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在最后一段着重表明了对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带来负面影响的担忧。如果再继续写下去,也就容易推断出作者会提出如何合理使用科学技术的问题。

再如:2006年高考英语上海卷,阅读理解B篇:

71. Judging from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passage, it is _______.

A. a piece of advertisement

B. a science report

C. a passage for professional reading

D. a passage for arguing an opinion

考生可以从文章的语言特色推断它的体裁。不难看出,文章中用了一些诱惑性很强的词或句子,例如:This summer, join the International Conservation Scouts on a fun-filled holiday with a difference. … Our trained leaders will accompany you and tell you everything you … Because of this you don’t need any experience, just energy and enthusiasm… still have plenty of time to enjoy the camps’ excellent sports facilities … through beautiful scenery….

作者希望通过这些诱人的描述来打动和说服读者去参加这个活动,考生如果能注意到这些语言特色,不难推断出这应该是一篇广告, 答案为A。

通览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掌握好修辞图式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体裁和结构的判断和理解,从而准确推断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观点。对于广大高三学生来说,注重对修辞图式的运用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解题技巧。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运用修辞图式的同时,不应忽视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在文章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其实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的。笔者在这里就不再一一阐述了。

修辞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广告语 修辞格 识别能力 正态分布 辞格混淆

新时期出现的广告,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新颖别致、各具特色,有的形象生动,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深刻隽永。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优秀的广告语几乎都包含一种或几种修辞格。恰当地运用修辞格,已成为当今广告语创作成功的关键之一。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做法

1.问卷内容

本项调查的问卷内容主要是一些常见的优秀广告语,共选取35条。考察的修辞格包括:比喻(明喻、借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对比、映衬、对偶、夸张、仿拟、设问、反问、引用、婉曲、镶嵌、双关(语义双关、谐音双关)、借代、回环、顶针、拈连、押韵、反复等20种。问卷中有部分广告语包含兼用或套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修辞格,如:“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包含押韵和镶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包含引用和双关;“喝酒必汾,汾酒必喝”包含仿拟、谐音、镶嵌、回环等。只要被试能够写出一个正确的修辞格,就算“对”。

2.问卷形式

问卷采用填空题的形式,要求被试自己思考并填出相应的修辞格。一般的问卷往往采用选择题形式。这样的问卷设计显然能够节省被试的时间,让每一个被试都能够在一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完成答卷,这样的问卷也是被试较欢迎和愿意配合的。本调查不采用选择题的原因是:如果给出几个备选答案,问卷的难度系数将会小很多。被试可能本来不知道选题涉及哪一种修辞格,但是选项中如果有提示的话,他们会很容易选择;如果调查人自己设计备选项,将不容易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易混淆辞格;另外,有些学生虽然知道是哪种修辞格,但存在不知道字怎么写或者写错别字的情况。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从学生自己填出的答案中还能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如“自创修辞格”。综上所述,本调查采用填空题的形式,以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17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文科50份,理科50份。

二、调查结果

1.总体水平

我们将100份调查问卷打分(总分35分),然后输入到Excel中,按升序排列,求得中位数(Md)为14分,算术平均数(M)为13.69分。平均数和中位数非常接近,说明这一组数据的分布是比较对称或者说接近常态的。利用FREQUENCY和NORMDIST这两个函数可以绘出这100份调查数据的频次分布直方图和正态分布图,如图1所示。横坐标表示各个分组区间,主要纵坐标(左)表示频数,次要纵坐标(右)表示变量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直方形的高度代表各个分数出现的频次,图中的曲线是以该批数据平均值和标准差所确定的单峰、呈钟形并且基本对称的正态分布曲线。

图1: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广告语修辞格识别能力的直方图和正态分布图

由图1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广告语所用修辞格的识别能力大体上呈正态分布,“中间大,两头小”,即修辞格识别水平特别高的与特别低的都占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居中。但是,上图曲线的形态并不是完全对称的,而是稍稍偏向左边一点,即低数值的次数偏高,识别水平低于平均值的人数稍多一些。

我们将大学生的修辞识别能力划分为三个等级:低级水平、中级水平、高级水平。以中位数14分为基准,以14±3为界,把[11,17]这个区间划归中级水平,小于11分的划归低级水平,大于17分的划归高级水平。大学生广告语修辞格识别水平的分布汇总表如下:

表1: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广告语修辞格识别水平的分布汇总表

识别能力人数(N)平均分(M) 标准差(S.D.)分数分布范围

低级水平268.07 1.206~10

中级水平5414.112.0911~17

高级水平2019.851.8418~24

2.文理差别

我们选用最高分、平均分、高级水平人数、中级水平人数、低级水平人数这几个参数来比较文科和理科学生的修辞识别能力。统计数据见表2:

表2:北京师范大学文理科学生修辞格识别能力对比表

专业类型最高分平均分高级水平 中级水平低级水平

文科2414.20132413

理科2113.1873013

由表2可知,文科生的最高分比理科生高3分,平均分比理科生高1.02,高级水平人数比理科生多6人。理科生的中级水平人数多于文科生。低级水平人数则文理生持平。文科生的修辞格识别能力呈标准的正态分布,理科生的则表现为“正偏态”,低级水平人数较多。从总体上看,文科生的修辞格识别能力高于理科生,但二者分数差别并不是很大。

3.大学生对常用修辞格的知晓度

修辞格大概有70多种,但在广告语中常用的只有十多种,因此我们只考察在广告语中常用的修辞格。大学生对常用修辞格的知晓度是参差不齐的。

图2: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对常用修辞格的知晓度排行图

由图2可知,设问修辞格的知晓度最高,达79%。其次是比喻,达75%。“比拟、排比、夸张”三者的知晓度比较接近,都在70%左右。“反问、对偶、引用、双关”的知晓度都在40%~50%之间。“顶真、对比、反复、押韵”的知晓度依次递减。“借代、回环”的知晓度很低,分别为6%和3.67%。“仿拟、镶嵌、拈连、婉曲”在广告语中虽然比较常用,但知晓度全部为0。这并不是说没有学生知道这4种修辞格,而是没有人能够准确地写出该辞格的名称。

三、辞格混淆现象

统计问卷时,我们观察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在修辞格识别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混淆辞格;自创辞格、如“指桑骂槐”“一问一答”“双重否定”;乱用其他术语冒充辞格,如“感叹、呼吁、倒叙、强调、类比、抽象”;错别字,如将“对仗”写成“对杖”等等。不过最常见的要属辞格混淆现象。

1.借代和借喻

有些同学认为“把美穿在腿上”是借喻的修辞手法,即认为这句话是把“丝袜”比作“美”。显然,这二者没有相似性。借喻仍然是比喻的一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本问卷中“冬天里的一把火”才是借喻,电暖器和“火”之间具有相似性,只不过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借代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侧重相关性,所以“把美穿在腿上”应该是借代修辞。本问卷中还有一道题用到了借代辞格,即“与杀手尼古丁决裂”。这是一则戒烟广告,尼古丁是烟草的重要成分,广告中使用“尼古丁”代替香烟,是用部分代替整体。问卷结果显示,只有1位同学写出了借代。很多同学将关注点放在了“杀手”上,分析为拟人。可见,借代因为没有一个明显的形式标记而导致其知晓度和可识别度不高。

2.对偶与排比

对偶和排比都采用结构整齐的句式,颇有相似处,粗心的学生会将二者混淆。对“让大地披上绿装,让环境更加美丽”这句广告语,有些同学认为是排比,有些同学则认为是对偶。其实,这两个答案都不对。首先,这句广告语只有两项,肯定不是排比;其次,上下两句虽然字数相等,但是结构却不相同,“披上绿装”是动宾结构,“更加美丽”是状中结构,因此也不是对偶。这道题从章句上考虑行不通的话,就应该在词语、材料、意境等方面思考。“让大地披上绿装”是用了拟人的修辞。

3.反复与排比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者突出某种感情而有意识地使某些词语、句子甚至段落一再重复出现,而排比辞格只要求句式结构相同、文意相近、语气一致,不要求字面的完全重复。“险!险!险!(某交通广告)”只有23%的同学答对。除了将该题误答为“排比”以外,还有一些同学写成了“重复”,显然他们能够看出这句广告语是“险”字的三次重复,能够将其与排比区分开。但“重复”不是修辞手法。“重复,一般指文章的内容空虚,语言贫乏,既啰啰嗦嗦、拖沓累赘,又拿腔拿调、装腔作势,有的甚至‘无病呻吟,令人厌恶。”[1]

4.引用和用典

被试之所以将引用和用典混淆,是因为这二者确实很相似,不易区分。就连陈望道也指出“这两类的引用法中,第二类暗用法最与所谓用典问题有关系”[2]。对于这二者,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一书的225页下的注释中有详细的阐述: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文中夹插先前的成语或故事的部分,名叫引用辞。”(第103页)汪国胜、吴振国、李宇明编《汉语辞格大全》:“指借用别人的话或熟语、故事、典故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又称‘引语‘援引‘用事‘用典‘事类”。(第557页)似乎认为,引用包括引语与引事两类。但也有人主张引用只限于引语一途。如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在话语中插入熟语或名言警句,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第319页)笔者认为,引事应该另列,属于另一种修辞文本模式,即我们前面所论列的“用典”。[3]

笔者同意吴礼权先生的观点。引用多指“引语”,而用典多指“引事”,即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如“班荆道故”“乌江自刎”等。本问卷中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语出曹操《短歌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语出老子《道德经》,正确答案应该为“引用”,而非“用典”。当然这两道题分别填“设问”和“双关”也对。

5.仿拟和引用

仿拟也是广告语中较为常用的修辞格。仿拟就是故意模仿大家熟悉的成语、谚语、格言乃至诗文的格式,改动其中部分词语,侧重“旧瓶装新酒”,改造翻新。本问卷中考察的仿拟辞格如“默默无‘蚊”“‘喝酒必‘汾,‘汾酒必‘喝”;“趁早下‘斑,请勿‘痘留”这些语句,读者能轻易猜出其广告意图。

据图2,大学生对引用的知晓度为43%,远远高于仿拟。很多是仿拟的题,也都写成了引用。引用是借用别人的话或名言警句,不加改编,其中不会故意嵌入产品名称或明显的广告意图。不过还有很多学生没有答“引用”,而是采用其他的说法来代替“仿拟”,如“改写”“改编”“化用”“替换”等。可见,大学生对“仿拟”辞格名称的知晓度极低。

6.顶真、层递、回环、回文、互文

回环,从表面上看似乎很像顶真,都是头尾顶接。这点相似性导致很多学生都把“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和“喝酒必汾,汾酒必喝”都理解为了“顶真”,造成顶真的知晓度高于回环。

这二者的区别是: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只需要头尾顶接即可;回环则是重复前一语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句的开头部分,然后又重复前一句开头作为后一语句的结尾部分,这样回环往复。“回环的特点是‘顶而后‘回,其轨迹是圆周,可用‘甲→乙,乙→甲的循环圈表示;而顶真的特点是‘顶而不‘回,其轨迹是直线的,可用‘甲→乙,乙→丙来表示。这是回环和顶真的主要区别。”[4]

一般的修辞著作都认为“回环”等同于“回文”,两者只是名称不同罢了。但是曾毅平主编的《华语修辞》中将二者严格区分:“回文”是严格倒序,顺读、倒读都能成文,如“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而“回环”经过换序生成的语言单位可以有所变化,允许词语有所增、删、换、改。有趣的是,有些同学知道回文辞格,却在答卷时写成了“互文”。回文、互文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互文”常见于我国古代诗文中,是前后词语互相呼应,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城南,死郭北”。

由于回文在遣词造句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广告语中见得不多,现在能看到的都是回环辞格。本问卷中有三例都是回环辞格,但是这三例的正确率却不尽相同。“万家乐,乐万家”有6%的学生能够答出来,而“喝酒必汾,汾酒必喝”和“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则分别只有3%和2%的学生答出来。原因可能是:“万家乐,乐万家”是直接将“万家”与“乐”倒置,比较容易识别,我们预测如果考察“长城电扇,电扇长城”的话,知晓度会跟“万家乐,乐万家”差不了多少;“喝酒必汾,汾酒必喝”和“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中间都有两个字是不动的,只有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颠倒,给识别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且后二者还包含有其他辞格,仿拟和押韵,这就导致这二者回环辞格的答中率较低。

还有同学将“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好口福需要好牙齿,好牙齿需要好牙膏”这样的顶真句回答为“递进”。“递进”用准确的辞格术语来说,叫“层递”。顶真和层递虽然在语义上都能更进一步,但是层递在形式上并不要求头尾顶接,它侧重于语义上的层层深入,由小到大,由轻到重,呈阶梯式的递升或递降。

7.婉曲与双关

婉曲和双关都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婉曲也叫婉转,指含蓄地、迂回曲折地借用一些与事物相应的同义手段来暗示的一种修辞方式。双关,是一种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来营造一句话包含表里双层意思的修辞模式,包括谐音双关(如默默无“蚊”)和语义双关(做女人挺好)。

二者的区别:首先,侧重点不同。婉曲侧重故意回避可能使用的词语而换用另一种委婉的说法;双关则主要重在对本意的暗示,它十分强调作者的本意。其次,所需要的条件不同。双关一般要借用字词的音义条件,但婉曲一般不需要。

问卷中考察了三道婉曲题——“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都闲得无聊”“他好我也好”“您的秘密只有西施兰和您本人知道(某狐臭广告)”。这三道题被回答得五花八门,有讽刺、反衬、对比、比喻、暗喻等,更多的同学填的是“双关”。

四、结语

积极修辞手法不仅可以使广告更生动、更有趣,还可以使广告迅速传播,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从而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研究广告语的修辞有着一定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当代大学生对广告语修辞格的掌握也有着必要性和迫切性。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广告语所用修辞格的识别能力大体上呈正态分布,低级水平的学生人数占26%,中级水平占54%,高级水平占20%。文科生的修辞格识别能力总体上高于理科生,但差距并不是很大。大学生的广告语修辞格识别能力亟待提高。

参考文献:

[1]汪洋.语文修辞[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42.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8.

[3]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25.

[4]曾毅平.华语修辞[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251.

修辞和修辞格之辨析 第4篇

修辞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汉语文献中, “修”和“辞”两个字连用先秦就开始了。《周易》说:“修辞立其诚。”这个“修辞”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 后来人理解为“修饰文辞”的意思。今天讲的“修辞”是一个名词, 有三层含义:第一, 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第二, 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 即修辞活动;第三, 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修辞格”又叫“辞格”、“语格”、“修辞方式”、“修辞方法”、“修辞手段”等。修辞格这个名词是唐钺在《修辞格》 (商务印书馆, 1923年) 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说:“凡语文中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语句所有的效力, 不用通常语气而用变格的语法, 这种地方叫做修辞格 (又叫语格) 。”这个定义包含两个内容, 一是表达效果, 二是“变格的语法”。前者被后人广泛地接受, 后者却常常被误解, 问题在于这里的“语法”不是现在同“语音、词汇”相提并论的那个语法, 而是语言的结构规则, 还包括语言运用的常规。我们把修辞格定义为:“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之后, 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

唐钺在《修辞格》中指出, 修辞格只是修辞学的一部分, 不是全部整个的修辞学, 不能把修辞格和修辞学等同起来。广义上的修辞除包括修辞格这一重要因素外, 还包括相当多的诸如语音、环境、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等因素, 以及为增强说服力而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 明显内涵要广得多。当然, 修辞格虽然不是整个修辞学, 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的确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常情况下, 我们总是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 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在内容和语境确定的情况下, 修辞总是着力探讨下面三个问题, 即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 采取什么样的修辞方式, 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要体现这三者的有机联系, 就不能不考虑所调动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对于所采用的修辞方式是不是恰切, 能不能产生鲜明的修辞效果。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传达信息, 不仅要表达得准确无误、清楚明白, 还应该力求生动形象、妥帖鲜明、连贯得体、新颖独特, 尽可能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因为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 与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统一于一体的, 所以修辞是在适应表达内容和语言环境的前提下积极调动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 获取最理想的表达效果和对语言的加工。语言中, 同一思想可以有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 而这些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又各有表现特点和表达效果。孙犁在《荷花淀》开头有一段关于白洋淀的苇地和苇席的描写, 很可以说明不同的语言形式的修辞效果: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 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 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 全淀的芦苇收割, 垛起垛来, 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 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者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 淀水涨满, 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 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 白洋淀席!”

这段文字朴素自然, 清新别致, 给人的感受很深。如果作者不用提问的方法去引人注意, 不用比喻、夸张、引用等方法描绘苇地的大、苇子的多和苇席的好, 而是平板地、单调地用抽象的数字说明苇地的面积、苇子的产量和苇席的质量, 肯定不会有这样令人难忘的效果。讲修辞离不开语言材料、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

修辞格作为修辞学的一部分, 同样具有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是对语言的和语用的常规的一种偏离, 且修辞格是一种格式, 有它自己的结构模式。修辞格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修辞格就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有的修辞格有鲜明的形式特征, 有的则在表达功能上独具特色。例如中学教材中经常出现的几种修辞格。

(一) 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 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 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 (甲) 、喻体 (乙) 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的情况, 将比喻分为:

1. 明喻。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 共产党像太阳。

当然, 如果前后句子较长, 且意义明白, 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

(2) 铁不用就会生锈, 水不流就会发臭, 人的头脑不用, 功能就会萎缩。

2. 暗喻。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

(3) 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 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 困难是弹簧, 你软它就强。

3. 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词, 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

(5) 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二) 比拟

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上, 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由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 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 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 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 一般比拟有以下几种。

1.拟人。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

(1) 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 硬币正悄然“退休”。

2.拟物。将人直接当做物, 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

(3) 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4) 月亮一露脸, 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三) 借代

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

(1) 正义是杀不完的, 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 凡是愿意留下的, 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

(3) 搞好菜园子, 丰富菜篮子。

(四) 拈连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 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 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

(1) 你别看我耳朵聋, 可我的心不聋。

(2) 这一锤没敲在钟上, 却敲在俺的心上。

(五) 夸张

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例如:

(1) 毛色格外发亮, 好像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

(2) 莫夸财主豪富, 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 路过青山树也枯。

(六) 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

(1) 夜正长, 路也正长, 我不如忘却, 不说的好罢。

(2) 旗杆上插鸡毛, 好的掸子 (胆子) !

(七) 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 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 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 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2)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八) 移就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的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 如:

(1)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2) 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

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 如:

(3) 秋天的黄昏, 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

(4) 建筑也是新式, 简截不啰唆, 痛快之至。

(九) 对偶。

用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形式整齐的两个句子并列表达所形成的修辞格。根据两句之间的语义关系, 将它分为三类:

1.正对。上下句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同一事理, 意义上互相补充。

(1)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2.反对。上下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叙述, 意义上相反相成。

(2)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手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 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 表达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3) 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

(十) 排比

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 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手法。如:

(1) 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圆中的腊梅, 小兴安岭是一朵花, 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2) 理想是石, 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 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 照亮夜行的路。

(十一) 仿词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 临时造出新的词, 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

(1) 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 搞四个现代化, 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修辞能力 第5篇

解析修辞推论-亚里斯多德《修辞学》核心概念

“修辞推论”是亚理斯多德修辞学的核心之核心,但它在中国修辞学界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本文主要通过深入解读<修辞学>文本,对其重要地位给以充分论证,以引起我国修辞学界的.重视.文章还论述了这一概念的各主要方面--含义、特征及表现形式,对富有争议的基本特征及表现形式提出了自己的理解:非完整性与或然性两个特征对于“修辞推论”来说并非同时必需,但应至少满足其一;“修辞推论”共可以有七种表现形式.本研究将为“修辞推论”的应用性探索提供理论基础

作 者:袁影 Yuan Ying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苏州,215000 刊 名:修辞学习  PKU英文刊名:RHETORIC LEARNING 年,卷(期): “”(5) 分类号:H1 关键词:修辞推论   三段论   非完整性   或然性  

唐诗矛盾修辞刍议 第6篇

矛盾修辞法,要有彼此矛盾的双方。这所谓的矛盾双方,或存在一句诗的字与字之间,或存在一首诗的不同句子(多为上下相连的两句)之间,或存在一首诗的整体艺术构架中;或者比较明显让人一眼便可看出,或者比较隐蔽,需要仔细分析才能感觉到。然而无论哪种形式,都有共同点,即超越平常规则,富有张力,组合复杂相异的因素于一有机体,并且期望达到共同的目标,即通过一种新鲜机警的形式,于不和谐中求得和谐,使作者的意思、思想得到更好的表达、传递。

矛盾修辞法在同一诗句内主要表现为作者常常超越常规,借助出人意料的组合,取得习惯遣词所不能取得的艺术效果。马德富形容道:“词摆脱了常用规则,互相组合起来,组成最意想不到的形式。”段曹林说:选择和运用不一定违背句法规范但却违背逻辑或情理的特殊短语组合,是赋予意象以独特内涵,凸现其特质的主要途径。杜甫在“猿”“燕”的基础上造出了“穷猿,哀猿”和“墙燕,别燕”等独具风貌的意象,这些独特意象的生成正是源于诗人大胆“生造”不合语法或常识的超常搭配。下面,笔者将唐诗中的矛盾修辞分为以下几类,分别加以论述。

一、移情

移情就是用描写人的情感活动的词语来描写事物,或用物的属性来限制人的情感。描写人的情感活动的的词本来应该描写人,作者却用它来描写事物;表示物的属性的词本应该限制物,作者却用它来限制人的情感,这就打破了常人的思维,构成一种顺逆荡的矛盾,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杜甫诗句如“苍山旌旆愁”“城尖径仄旌旆愁”,“愁”是人的喜怒哀乐四大情感之一,“旌旆”是无生命的,怎么会“愁”呢?我们来看一下两首诗作的背景,前首作于安史之乱初起时,后者是作者到达夔州后所作。它们按字面意思可理解为“旌旆”也带“愁惨”之容,而实质是诗人伤时思乱的愁思的外化。再如他《春夜喜雨》的“喜”都是通过移情构成一种矛盾,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二、移觉

移觉是将两种感觉交叉组合或将此物限制词修饰彼物。正如《诗歌美学辞典》所说,把“相互对立的概念或感受合为一体”,“将几种不同感受综合为一体,使其相辅相成以传达人体感官所无法辨析的那种丰富、复杂、强烈的思想内容,在矛盾中寻求对立的统一”。汪少华指出:移觉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是指我们在思考和交际时用属于乙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属于甲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以期达到新奇、精辟的表达效果。黄景誉说移觉是“突破常规的表现形态”。

运用移觉这种矛盾修辞,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大诗人王维了。他善于打通不同感官印象,将它们错综地挪移转换,用以创造出新颖奇妙的意象,表达自己对自然景物独特深刻的感受。他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联,由于诗人对声色的巧妙融汇,我们仿佛感觉到夏木的浓绿色彩发出了歌声,而黄鹂的鸣啭声似乎染上了绿色。他的《游悟真寺》里有“草色摇霞上,松声汛月边”。草色竟动起来,摇荡到云霞之上,仿佛发出了声音;无形的声音却成了有形的浪潮,汛涌到月亮的旁边,并被月亮镀上了银色。诗人通过这一特殊的艺术手段独出心裁地展现悟真寺草色松声的美,用以烘托他所崇拜的佛寺的崇高、光辉,讴歌一种超凡、脱俗的感情。这种突破常规的修辞,冲击读者感官,让人感到新鲜的同时,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歌内容。

三、倒装

倒装与前面两种情况不同之处在于:前两种只涉及一种意义的超常搭配,一种偏离,不合逻辑;而倒装强调呈现在字面,表现为诗的形式方面的一种超常,不合常规。

倒装首先表现在形容词置于句首。如韦应物“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凄然地辞别好友,泛舟入烟雾弥漫的江上。他的“浩浩风起浪,冥冥日沉西”,长风浩浩,掀波翻浪,残阳西沉,大地昏暗。作者将描写风的形态的“浩浩”,形容日沉景象的“冥冥”分别放在两句的开头,在主语之前,像电影的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得更清晰。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漠漠”是水田青青且广阔的样子,“阴阴”是树木蓊郁苍翠的颜色,且只占局部画面。二者分别放在两句的开头,使对比更鲜明。

倒装其次表现在因果关系的倒置。如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杜甫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按事理应该是浣女归才竹林喧,渔舟下才引起荷花动;风折笋所以垂绿,雨肥梅才红绽。诗人把本是果的事项先突出出来,然后才说明原因,鲜明了“竹喧”“莲动”“绿垂”“红绽”四个美丽的意象。

修辞能力 第7篇

一直以来, 修辞在文学中起得作用都很大。国内学者对修辞的研究非常透彻。然而, 就反复这一修辞来讲, 研究成果相对有限。因此, 本文对反复这一修辞进行研究, 既描述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又指出他们各自的特色。本文分为两个章节, 第一章讲述英汉反复修辞在分类方面表现出的差异, 第二章则描写了其表达效果的相似之处。

二、反复修辞的分类

1. 紧接反复与间隔反复

根据重复的形式, 可以把英汉“反复”修辞格分为紧接反复和间接反复。

紧接反复是指相同的词语或句子连续呈现。这种反复英汉语中的例子有很多。如:

(1)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Robert Frost: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2) 狂风吹不倒它, 洪水淹不没它, 严寒严寒冻不死它, 干旱旱不坏它。

(陶铸《松树赞》)

2. 连续反复与联系重复

连续反复是指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 而且中间无其他词语呈现的修辞格, 在英语中也被叫做联系重复。例如:

(1) …… Coming up, up, up, bringing bones for her dog.

(3) 沉默呵, 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

例 (1) 中Up的重复仿佛使我们听到一步一步走近的脚步声, 一个如此简单的单词的重复, 竟然产生了如此奇妙的修辞效果。 例 (2) 中 “沉默呵, 沉默呵”为连续反复, 这种反复不但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的愤怒, 也引发民众的醒觉。

三、英汉反复修辞效果对照

英语和汉语反复修辞格的分类有所不同, 但其修辞效果却十分相似。

1. 反复与突出重点

不管在英语还是汉语中, 反复修辞格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 突出某种情感, 从而特意重复某些句子或者词语。

(1) 有了这个信念, 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

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 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马丁 • 路德 • 金《我有一个梦想》)

(2) …… I do not expect the union to be dissolved—I do not expect the house to fall—but I do expect it will cease to be divided.

(林肯《裂开的房子》)

例 (1) 中一再重复“有了这个信念”, 强调这一信念的重要性, 揭示有了这个信念, 我们国家就有团结的希望。例 (2) 中, 三次重复“I do not expect”, 强调希望美国统一。

2. 反复与抒发感情

英语和汉语反复修辞格都侧重抒发感情方面的作用。反复可以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情感, 加强话语的感染力。如:

(1) 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 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铁凝《哦, 香雪》)

(2) Lear: And my poor fool is hanged. No, no, no life!Why should a dog, a horse, a rat, have life, and thou no breath at all? Thou’ It come no more.

(莎士比亚《李尔王》)

例 (1) “原来是这样的”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 表达此时香雪欢愉的心情。英语反复修辞格也有类似的修辞效果。例 (2) 中莎士比亚通过反复修辞格, 把李尔王在爱女冤死狱中之后那种愧疚和悔恨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反复这一修辞格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涉及多个领域。它可以突出思想, 强调情感, 使层次清楚明了。但若是使用不当, 就会导致相反的结果。语境不同, 修辞结果相应的也会不同。因此在使用反复修辞时, 要特别注意其语境, 避免滥用。只有在恰当的语境中使用, 其修辞效果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Frost, John.Live and Dining:The American Anthology, Volume VI.Santa Crue.Cal:The American Poetry Association.1986.

[2]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 (下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修辞能力 第8篇

关键词:陈望道,消极修辞,《修辞学发凡》,理论述略

陈望道所著《修辞学发凡》 (以下简称《发凡》) 缔造了现代修辞学的体系, 为学界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张虹倩 (2014) [1]探究了这一著作的版本问题, 结论令人信服。《修辞学发凡·序言》指出:“书中既引古人文章为证, 并及今时通用语言, 不但可以为通文者之参考印证, 而且可以为初学者之津梁。”[2]蔡宗阳 (2011) [3]探究了《修辞学发凡》对台湾修辞学界的影响, 从目次、内容等论析了《修辞学发凡》理论在台湾的弘扬及新的阐发。由此也可看出, 学界对于这一修辞学巨著的重视。《发凡》观察使用语辞的实际情形, 将修辞划分为三个境界, 即记述的境界、表现的境界和糅合的境界, 提出了“消极修辞”, 并对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的区别和联系、消极修辞的纲领和标准做了论述。

一、《发凡》对修辞基础类型的划分

《发凡》在第三篇中论述了“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两大修辞分野的区别与联系。陈望道在书中说道:“记述的表达以平实地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 力避参上自己个人的色彩。常以实事求是的态度, 精细周密地记录事物的形态、性质、组织等等, 使人一览便知道各个事物的概括的情状。其表达的法式是抽象的、概念的、理知的。”[4]“消极修辞”用于以记述为要旨的文章体裁, 使人理会事物的“条理”“概况”为目的, 把对象“分明地分析”“明白地记述”。“记述的境界, 如科学文字、法令文字及其他的诠释文等, 都以使人理会事物的条理、事物的概况为目的。而要使人理会事物的条理、概况, 就须把对象分明地分析, 明白地记述。所以这一方面的修辞总是消极的, 总拿明白做它的总目标。”[5]

消极修辞讨论事实欲合实际, 陈述理论欲见联系, 是在语力追求上的抽象化追求, 要使话语实现表达明白, 达到使得收讯人不生分歧。“其活动都有一定的常轨:说事实常以自然的、社会的关系为常轨;说理论常以因明、逻辑的关系为常轨, 我们从事消极方面的修辞, 都是循这常轨来做伸缩的功夫。”[6]

二、《发凡》对“消极修辞”的阐述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 (1932) ……中国现代修辞学有了很大发展, 但是陈先生在《修辞学发凡》里所创立的以情境论 (即语境论) 、听读者中心论以及心境理论为核心内容的修辞理论, 对今后的中国修辞学研究仍具有指导意义。”《发凡》善于从常态角度诠释新生的理论, 善于从普遍性中认识特殊性, 借用类比手法展开对“消极修辞”的论述, 分为“明确、通顺、平匀、稳顺”四端———“明确、通顺”为修辞的内容层面、“平匀、稳顺”为修辞的形式层面, 指出了消极修辞所当遵守的表达标准。

“明确、通顺、平匀、稳顺”这四端的论述在文中各自成一节。《发凡》旁征博引, 针对“消极修辞”四端的每一个要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

(一) 保证意义明确

在内容层面上, 关于如何实现“明确”, 《发凡》指出:“努力的途径不外两途:第一力求内容本身上的明确;第二力求表出方式上的明确。”[7]

陈先生还进一步提出了提高修辞“明确”能力的方法, “写说者必当在未曾拿笔或开口的时候, 先把自己意思的头绪理得极清楚;面面都想到, 又复节节都认真, 凡是力所能及一毫不肯放松, 才是正当态度。”[8]要明确表达的方式, 保证词义分明, 词的关系分明, 宾主地位分明, 这样才有助于说写者使用恰当的语言, 了解古文献中的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 需要综合运用文字学、词汇学特别是修辞学的专业知识[9]。

(二) 保证伦次通顺

“通顺”是关于“语言伦次”的, 指不紊乱, 不脱节, 不龃龉, 能够“依顺序”“相衔接”“有照应”, 也就是通顺的话语。《发凡》以《红楼梦》 (第一回) 为例:“这里雨村且翻弄诗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 雨村遂起身往外一看, 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插花儿……那甄家丫鬟掐了花儿, 方欲走时, 猛抬头见窗内有人, 敝巾旧服, 虽是贫瘠, 然生得腰圆背厚, 面阔口方, 更兼剑眉星眼, 直鼻方腮。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初读会认为作者将二人相见的场面描写得极为热闹, 细想便能发现这些内容离奇脱节———雨村已经面向来人看呆, 甄家丫头又如何窥得他后背宽厚?在甄家丫头慌乱中急忙转身的空当里, 又何以将雨村打量个分明?《红楼梦》文笔扎实, 刻画入骨, 也被《非凡》拣选了其中的疏误, 作为说明了“消极修辞”伦次通顺的重要性。

(三) 保证词句平匀

《发凡》指出, 要达到平匀, 需要做到“平易而没有怪词僻句, 匀称而没有夹杂或驳杂的弊病, 读听者便不致多分心于形式, 可以把整个心意聚注在内容上面。”[10]以《儿女英雄传》 (第三十七回) 为例:“安老爷合他彼此作过揖, 便说道:‘冀儿乘老夫子的春风化雨……即愚夫妇也铭佩无既。’只听他打着一口的常州乡谈道:‘底样卧;底样卧!’”一问一答, 系主客之间的恭维、客套说辞, 一句常乡方言“底样卧”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这说的什么话!”) 词句怪癖, 成了阅读的“拦路虎”。

(四) 保证安排稳密

《发凡》论述“消极修辞”具有特色, 引例丰富, 归纳系统, 阐述详明。要达到“稳顺”, 需要“注意词句的安排, 是否契合内容的需要。词句对于内容的需要, 至少要有切境切机的稳和不盈不缩的密”[11]。以《红楼梦》 (第十九回) 为例:“ (袭人) 一面说, 一面将自己的坐褥拿了来, ……, 扶着宝玉坐下, 又用自己的脚炉垫了脚, ……然后将自己的茶杯斟了茶, 送与宝玉。”文中复用了多个“自己的”, 似乎有违“稳顺”, 而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连用三个“自己的”起到了强调作用, 将袭人善于讨好主子的姿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三、“消极修辞”理论的重要理论地位的重申

修辞能力 第9篇

1 电视纪录片视觉要素的修辞作用

画面是电视纪录片之本, 是纪录片展开纪实的基础。电视画面的构成要素包括景别、光线、构图、角度等。

1.1 景别的修辞作用

景别的大小既是由摄像机与被摄对象间的距离决定着, 又被影像记录者所用光学镜头的焦距所左右。不同的景别有着不同的含义, 它们起着描写环境、叙述情感、展示情绪、抒发情怀的作用。电视纪录片对于“远、全、中、近、特”五种景别的创造性运用能够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远景着重渲染博大的空间和整体的气势, 全景能完整地观照事物和场景, 中景能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近景能表现人物的局部表情和细微的动作, 特写则具有透视心灵的冲击力和爆发力。

在纪录片《英和白》中, 拍摄者运用特写镜头来反映人物的内心。片中多次出现“英”或“白”通过窗户向外瞭望的特写镜头, 这是以镜头相似性使“英”和“白”形成呼应, 同时也是以特写镜头来刻画人物内心, 让观众更好地体会到白内心的孤独之感。又如在《最后的山神》的结尾, 是以远景来展现主人公孟京福在蜿蜒无边的结冰的河面上骑马远去的场景。通过这样的画面, 观众很容易感受老一辈鄂伦春到远离家园, 信仰势微的无力以及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

1.2 角度的修辞作用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角度在电视纪录片的人物塑造和创作者主观情绪的表现方面, 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角度的变化能够增强影片的观赏性和可视性, 角度的变化越大, 感情色彩越强烈。角度越是趋于常态, 其效果越是平淡。同一被摄对象用不同的角度表现, 会得到不同的视觉形象, 并体现出不同的感情倾向。平角拍摄使人感到平等、客观、公正、亲切、冷静;仰角拍摄常用来表现崇高、庄严、伟大的形象;俯角拍摄则能鸟瞰环境, 还能具有贬义, 使人物显得压抑、萎缩。

如在纪录片《俺爹俺娘》中, “我”向观众展示了一副“俺娘”在自家地里劳作的照片。这张照片在拍摄时选择了仰拍, 使“俺娘”的头略略向下俯视。将片中原本瘦小的母亲的形象瞬间显得高大起来, 同时也呼应了解说词所说“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啊, 您是儿子心中永远的生命雕像”。

1.3 构图的修辞作用

构图是指被摄对象与环境在电视画面中的位置分配。构图通常分为静态构图与动态构图。绘画、图片摄影的构图属于静态构图;电影摄影、电视摄像的构图则属于动态构图。与电影一样, 纪录片的构图同样具有表意和抒情两方面的作用。

在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 为了表现孟京福由于年老力衰以及猎物减少而很难扑捉到猎物的那种复杂的心情, 影片中有一段画面, 孟京福位于屏幕右上角坐在一刻倾倒的枯木上, 枯木自画面左下角直通右上角, 形成透视感很强的对角线构图。这样的构图一方面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 是观众注意到坐在画面右上角的孟京福, 另一方面孟京福在整个画面中所占的比重又非常小, 同时还被前景的树干和枝杈遮挡。通过这样的构图方式使孟京福内心的无力感跃然屏幕之上。

1.4 光线的修辞作用

电影被称之为光影的艺术, 无光影则无光影艺术。由于对电影艺术的借鉴, 光线同样是电视艺术用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创造性元素之一。纪录片中大多数是采用自然光进行拍摄, 通常情况下, 这种光线可控性不强, 所以需要及时利用好晴、雨天及不同时段太阳光的照度和色温, 来表现画面中人物与景物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当然, 在自然光条件不足以反映创作者意图时, 也可适当的加入人工光源的设计。

如在《最后的山神》中一段抒情的段落里, 由于大兴安岭伐木现象严重, 山林里的野兽日益减少, 狩猎也日益艰难, 鄂伦春人认为山神不再保佑他们了, 主人公孟京福也感受到山神渐渐离他们远去。此时纪录片的画面呈现的是昏暗的夜晚, 远处月光照在前景孟京福和妻子的身上形成剪影效果, 造成一种人物仿佛被周围的黑暗吞噬的效果。通过这样的镜头, 观众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孟京福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又如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姐弟》中, 幽暗的乡村夜间, 一对留守小姐弟忘记带家门钥匙, 不得不借助编导提供的手电筒的微弱灯光钻进自家院子, 这黑暗中的一点亮光不仅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情境, 而且更加真实的反映出这对留守儿童生活在被父母遗落的黑暗中, 他们只有靠自己微弱的力量才能够活出自己些许的光亮。

1.5 运动镜头的修辞作用

与固定镜头相比, 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具有在画面框架相对运动、使观众视点不断变化等特点, 具有更大的修辞空间。推可以突出重要情节因素和细节;拉可以形成反衬、比喻的效果, 发挥感情的余韵;摇可以表现对比、并列、暗喻、因果的关系;移能造成现场感和真实感。

另外, 运动镜头还可以通过对运动速度的把握, 制造出一定的节奏, 达到特殊的修辞效果。像《飘逝的江船》中, 运动镜头就像瓯江的水一样缓慢地变化着, 使作品充满了优美的乡情。

1.6 画面蒙太奇的修辞作用

电视艺术的蒙太奇同电影的蒙太奇作用相同, 早在库里肖夫实验之后人们就已经承认了电影蒙太奇的创造能力。电视剪辑是通过剪辑者对作品的独到理解而展开的具有个性、想象力、审美、贴切形式感运用的一项创造性活动。

画面蒙太奇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叙述蒙太奇, 这是纪录片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种, 它把许多镜头按照逻辑和时间顺序集中在一起, 作用是叙述一段内容, 展现事件。叙述蒙太奇在电视语言中主要表现出叙述语法层面的意义。集中体现出修辞色彩的是表现蒙太奇, 又称为对立蒙太奇, 它不注重事件的连贯和时间的连续, 而注重画面的内在联系, 它以两个镜头的并立为基础, 目的在于通过两个画面的冲击产生一种直接而明确的效果, 引发观众的联想。

具体来说, 电视纪录片中较出现的蒙太奇主要有:平行蒙太奇, 错觉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 积累蒙太奇, 对比蒙太奇, 联想蒙太奇, 比喻蒙太奇, 心理蒙太奇等。这些手法将不同的画面以不同的方式组接起来, 创造出不同的修辞效果。比如在《沙与海》中, 就使用了平行蒙太奇, 沙漠中的刘泽远和海边的刘丕成两户不同人家, 两种生存环境, 两种生活方式, 两种对生活的期望, 在片中平行地组接, 相互衬托出同一个主题:“人生一辈子, 在哪儿生活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又如在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有着一段意味深长的剪辑段落, 在新一代鄂伦春族人的聚居地, 孩子们在一起玩乐游戏, 成年人的生活更其他民族已经没有什么不同, 这一段生活环境画面之后紧接着是孟京福独自坐在聚居地村口发呆。影片通过将两组场景剪辑在一起突出了孟京福复杂的心境。

2 电视纪录片听觉要素的修辞作用

听觉元素对于电视纪录片的作用也很重要, 电视的听觉元素包括:音乐、音响、语言三大要素。听觉元素往往起着承载情绪、拓展视觉空间、掌控叙事节奏等作用。

2.1 音乐的修辞作用

音乐是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元素, 音乐无法直接地描绘现实生活的画面, 也不能叙述现实生活的时间, 但是它却能以一定的顺序、节奏组合排列, 构成听觉艺术形象。以之作用与人的情感, 来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 “以声表情”是音乐最基本的艺术手段。

《幼儿园》中主要运用了两首乐曲, 一首是《茉莉花》, 还有一首不知名的音乐。前者旋律清新悠扬, 适合表现童年的单纯和欢乐;后者带有淡淡的忧伤, 适合表现童年逝去的哀伤以及影片更深层次批判主题。两首音乐交替使用, 更好地表现出幼儿园那种, 既是童年乐园又是一个小社会的复杂性, 同时也使观众的情绪随两首音乐的旋律时而欢喜时而忧伤。

2.2 音响的修辞作用

音响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拥有着巨大的表现力。首先, 现场声音还原的效果音响直接影响到我们对镜头内容的感知。其次, 音响可以成为有特定寓意的语言符号, 这种寓意有时候是对创作者主观意图的说明, 能够传达镜头中人物的内心感受。再次, 音响还可以起到制造气氛、形成节奏的重要作用。

在《英和白》中, 电视机这一带有象征意味的典型道具的出现, 有时是带有电视画面的, 更多时候是只有声音。《英和白》中常以电视的同期声作为背景, 伴随“英”或“白”的日常生活。通过这种不相干的两方面的联系, 反衬了“白”生活的封闭, 使观众体会到其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又如在《雕刻家刘焕章》的片尾, 镜头从小巷中拉出, 离刘焕章的家越来越远, 而“咚、咚”的凿木声却越来越响。这时, 自然发出的凿木声, 经过艺术化夸张, 已不仅仅是传达刘焕章在凿木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 而是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 象征着刘焕章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这音响留下了情绪延伸的余地, 使片子结束后, 仍余音绕梁, 令观众回味无穷。

2.3 解说词的修辞作用

有学者认为解说词伤害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也有学者认为如果解说词使用得当, 不但不会对纪录片造成伤害, 还能够对纪录片的整体风貌起到优化作用。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 解说词不但能够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同时对于影片整体框架的建设, 整体风格的营造, 实际内容的拓展都有影响。解说词不仅要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电视创作者应该把它视作一种创造性表达的重要元素。

《最后的山神》中的解说词运用的非常好, 与整个影片浑然一体。其中一段解说词这样说道:“孟京福的这杆枪已经非常老了, 老到甚至都找不到同型号的子弹了”。影片颇费周章地介绍孟京福的老猎枪, 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暗喻孟京福, 甚至整个鄂伦春族的原始生活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了。

修辞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汉语修辞,英语修辞,章法,技法

通过研究发现, 在英语修辞中, 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 分别是词法、句法和语篇。根据汉语修辞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章法和技法, 章法指的是结构上的修辞, 而技法则是技巧上的修辞。

一章法修辞

1. 一般语篇结构

英语语言和其他语言的语篇理论一样, 将语篇划分为开篇、主体和结尾三个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开头会对全文的写作产生直接的影响, 还可以吸引到读者的眼球;不同的写作内容, 在核心论点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核心论点就是一本书的写作意图和写作主题。在开篇中, 将主旨交代出来, 可促使读者对全文写作意图更好地掌握。不同的文体采用的开头方式也是不同的, 但是很多文体开头往往是开门见山。特别是那些论说文体和报道特写文体, 这个特征更加明显。

文章的中心部分就是主体部分, 要想提升主体部分的写作质量, 就需要保证有充实的内容, 除了保证论点具有价值外, 还需要保证有充足的事实和翔实的材料, 并且表达和组织方面足够清楚。主体部分包括很多的段落。段落可以划分为小段和大段。

而结尾则是文章的最后部分, 如果是短小的说明性文章, 只要将核心内容陈述出来即可;而一些文章较长, 那么结尾就需要帮助读者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为了促使整篇文章更加具有可读性, 可以将照应的方法给应用过来。

2. 语段、语篇同构理论

具体来讲, 语篇修辞就是连接组合段和段之间, 也就是如何将段落组合成篇章。在英语修辞中, 首先认为语篇放大了语段, 两种是类似的;另外, 还有较大的差异存在于段和篇之间。在段落结构中, 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分别是主题句、支持和结论句, 与语篇的三大部分相呼应。语篇中的开篇往往是做一个总体陈述, 主体则是包括诸多的段落内容, 结尾往往是对要点进行再次阐述。语篇包括诸多的组成段落, 对于汉语篇章的各种修辞方法, 如巧合、疏密、过渡、开头、分段等, 在英语语言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说法, 如opening、division、ending、transition等。

二技法修辞

具体来讲, 语篇技法修辞, 指的是运用了一系列与语篇相关的修辞技巧, 在语篇修辞方面具有丰富多样的技法手段。汉语技法修辞包括诸多类型的内容, 如叙述、白描、独白、铺垫、衬托等, 在英语语言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词汇, 如narration对应叙述、description对应白描和工笔、monologue对应独白等。

1. 并列与排比和对比

并列在英语修辞中, 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分别是平行并列和对立并列, 如并列事实、事件、各种状态等。最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技法就是平行并列, 平行并列指的是并列相似的内容, 采用的形式是单词、短语、句子以及段落等, 这样可以得到更加整齐的结构和更加美观的形式。如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了一个演讲: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演讲中的这一段落就将并列修辞应用了过来, 通过采用并列修辞结构, 可以将力量给充分显示出来, 鼓励英国民众与希特勒一直战斗下去。而在汉语修辞中, 排比则是排列至少三个的有着相似结构、相同语气和类似意思的词组、句子和段落等, 这样可以对语势进行增强, 促使情感得到升华。

对立并列则是在一起比较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 这样可以将两者的差异有效显示出来。以英国非常著名的小说《双城记》为例, 在第一段中, 将六组对立并列结构给应用了过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最糟的时代;这是一个聪明的时代, 这是一个愚蠢的时代等。

2. 类比和比兴

类比是比喻的一种, 基本类似于明喻和隐喻。但是, 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进行类比的时候, 两个事物往往有着较高的复杂度, 并且比较详细。如“The chess-board is the world, the pieces are the phenomena of the universe, the rules of the game are what we call the laws of Nature.”在这一句话中, 我们将世界比喻成棋盘, 将世界上的各种事情用棋盘上的棋子来替代, 自然法则和游戏的规则十分类似。而在汉语修辞中, 比兴则是依据与主体事物相关的事物, 将主体事物引出并展示出来, 以便将作者的情怀更好地抒发出来。将比兴手段应用过来, 可促使作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作品表现力也可以得到强化。

三结束语

成语与修辞 第11篇

笨笨熊:你们的学校美,美,美……难道今天你找我出来就是夸奖你们那个学校?

聪聪兔:不不不,你知道我刚才说的那就个句子运用的是什么修辞吗?

笨笨熊:知道,小菜一碟,不就是比喻吗?把你们的学校比作大花园。咦,说比喻是什么意思?

聪聪兔:告诉你,我郑重地告诉你,今天我要将修辞与成语联系在一起,你相信吗?

笨笨熊:什么,修辞——与——成语,这两者根本就靠不到一块儿,我不信!

聪聪兔:不信,请听成语:力大如牛,胆小如鼠,光阴似箭,浩如烟海,这些成语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成语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比如胆小如鼠比喻人非常害怕,就像老鼠那样躲躲怯怯的。

笨笨熊:哦,我明白了成语与修辞是这样巧妙结合到一起的,你真是学识渊博,令小生佩服,佩服。像这样在成语里妙用修辞的有没有呢?比如拟人的,即把物当作人写的。

聪聪兔:有,龙飞凤舞就是,莺歌燕舞不也是吗?

笨笨熊:对对对,凤在舞蹈,莺在唱歌,燕在跳舞,都当作了人来写,太妙了,中国的语言文字简直是太形象了。还有没有其它修辞呢?

聪聪兔:有,夸张的修辞,如千钧一发,怒发冲冠,一步登天,一字千金,一日三秋……真是数不胜数呀!

笨笨熊:还有一手遮天,一叶障目,气吞山河……

修辞能力 第12篇

一、互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就走上修辞学、风格学的道路”, 这是吕叔湘先生在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上的断言。从修辞教学的实际情况看, 学生对修辞的学习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诸如:修辞内容抽象乏味、多数和高中语文修辞知识重复、学与不学对提高语言水平作用不大等, 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对现代汉语修辞教学产生一定的负效应。现代汉语教学若只是倚重语音、文字、词汇、语法, 忽略修辞教学, 或是视修辞为点缀只讲辞格, 这种做法对修辞教学的害处无疑是致命的。而随着修辞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修辞教学还固守“下定义、分类、举例、说明作用、指出应注意的问题”这种僵化的传统模式, 不仅会凸显修辞教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适应, 而且修辞研究的新成果也难以贯彻到教学中去, 学生若感到修辞教学之呆板无新意, 乃至昏昏欲睡亦就不足为奇了。因而现代汉语修辞教学要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和分析能力, 进而“去掉粗疏的弊病, 进到精粹的境界”, 现代汉语“修辞”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另外, 从知识的承递性来看, 现代汉语修辞教学如果与高中语文教学脱节, 或是缺乏互动, 这不仅会造成师生的重复劳动,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现代汉语修辞教学产生影响。从教学内容来看, 现代汉语主要讲授“修辞的性质、词语的锤炼、句式的变换和选择、常用的辞格、辞格的综合运用、语体风格”, 而高中语文则讲授“修辞格、修辞格的运用、词语的锤炼、句式的变化与选择、修辞效果的评价 (规范、简明、连贯、得体) 、口语交际”。这说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内容和现代汉语修辞教学内容存在着诸多一致性。事实上, 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 现代汉语修辞教学内容可以说是对高中语文修辞内容的进一步提升与理论化, 因而对高校现代汉语修辞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改革就存在一定的必要性, 但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内容和现代汉语修辞教学内容的相对吻合, 也为进行现代汉语修辞教学改革和高中语文教学的互动研究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激趣”和“知识正迁移”

孔子曾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 激发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 既是学生有效投入修辞学习的关键, 又是高校现代汉语修辞改革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互动不可或缺的条件。

对于学生而言, “知识是一种快乐, 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培根语) , 教师若想达到激趣的目的, 就务必要转变学生的“修辞观”, 并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修辞理解的不足, 自己又不时地处在一种不确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时, 他们一旦被激发起矛盾疑惑的心理, 就最易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则可充分利用学生能熟练使用手机等现代通讯设备这一有利条件, 巧妙导入, 有意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借此让学生认识到辞格的运用并不是修辞的全部, 而为了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 一切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和手段, 都是修辞所关注的, 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亦十分有益。我们以手机短信为例来看看。

1. 考试如此多焦, 引无数考生尽通宵。惜秦皇汉武, 胆子太小;唐宗宋祖, 不得不抄;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最后只把白卷交。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全都重考!

2. 都说流星有求必应!我愿在星空下等待, 等到一颗星星被我感动, 为我划破夜空的寂静, 然后让它载着我的祝福, 落在你熟睡的枕边……砸死你。

学生见到此类短信, 思维会顿时活跃起来, 教师只要给学生一些时间充分发表他们的看法, 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得以提高。这时教师因势利导, 使学生明白上例显然是编写短信的人故意模仿现成的字、词、句、篇而临时创造新的字、词、句、篇, 这是仿写的手法, 有的是故意制造悬念和逆转。尽管没有运用任何修辞手法, 却也妙趣横生, 幽默诙谐, 有的甚至使短信文学化, 这恰恰是修辞所带来的效果, 这对燃起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大有裨益。

教育心理学认为一种学习会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 这就是所谓的“迁移”。由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内容和高校现代汉语修辞内容的一致性, 现代汉语若仅讲几种修辞手法, 不仅会深化学生片面的修辞观, 更会导致学生修辞学习的负迁移, 这自然会影响到修辞教学的实际效果。因而要实现现代汉语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互动, 就有必要引导学生将高中语文知识向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正迁移。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生的信心, 提高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 因为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强化剂。这要求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修辞知识设置问题情境。比如:

下列句子哪一句使用了比喻手法?

A.她的性格很像母亲。%B.这天阴沉沉的, 好像要下雨了。%C.每当看见这条围巾, 我仿佛置身于激情昂扬的青年时代。D.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基于高中学过的比喻辞格, 学生会很快从这一问题中找到答案D, 其内心就会升起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但教师若要学生说出四句的不同, 学生则会有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之感, 很难说清道明。教师只要指出:第一句是比较, 第二句则表示推测, 第三句只是利用了联想, 只有第四句将叶子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 学生便会豁然开朗, 也会使学生进一步觉察到自己对修辞认识之不足。

其次, 利用“因素原理迁移”, 让学生在比较中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比如:

1.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 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旅行, 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

2.书籍好比一架梯子, 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 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智慧之窗。 (1998年高考全国卷)

3. 童年是旭日, 老年是夕阳, 岁月充满变幻的风云, 理想则是人生永远的北斗。 (2004年高考全国卷) 教师让学生对这些例子进行对比, 畅所欲言, 表达自己的观点, 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探求它们的共同特点、共同规律, 然后运用这些特点和规律指导学生去学习新的知识, 这样能有效地完成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学生进行比较之后不难发现:三个例子中都有本体———“人生”、“书籍”、“童年、老年、理想”, 喻体———“顽童、旅行”、“梯子、钥匙”、“旭日、夕阳、北斗”, 而例1和例2都是用了喻词“犹如”、“好比、如同”, 但例3则没有使用任何喻词。最后教师再指出比喻的特点:本质不同的事物才能构成比喻, 两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然后就可以水到渠成地讲解比喻的种类和区别方法了。也只有将学生修辞学的知识打牢, 使其懂得修辞学中内蕴之丰富, 才能顺利推进《现代汉语》修辞教学改革,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和高校现代汉语修辞教学也才能有效地达到互动。

三、写作与辞格综合训练

语文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它是充盈于人的各个活动空间、伴随人一生的教育, 无时无处不在, 而中学语文教育主要通过语文教学来进行, 它对于人一生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中心的一门基础教育, 使得学生顺利进入高等学府接受全民高等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 而进入高等学府的钥匙就是高考。在高考大纲中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所以修辞的教学至关重要。而高校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及其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互动, 仅仅靠理论教学是不够的, 应该以训练为主线, 和中学语文修辞教学紧密结合, 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近几年的全国高考试卷来看, 已经没有单纯的辨析辞格或者比较异同、判别作用、评价优劣之类的题型, 而是常常将辞格和仿写句子的考查结合在一起, 并且在一个题目中, 也不可能只是单一辞格的考查, 而是将侧重内容的辞格和侧重形式的辞格套用在一起进行考查。而在高校现代汉语教学中, 教师若从这方面多训练学生, 不仅可以将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实现正迁移, 还可以巩固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实际效果, 为将来进行修辞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

1. 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三个句子, 要求三个句子构成排比, 语意逐步加强。

一朵浪花, 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一排浪花, 是一组激昂的旋律;一江浪花, 是一部欢乐生命的乐章。

(2008年全国卷Ⅱ)

2. 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写一段树叶与阳光的对话。

早晨, 树叶与阳光亲密地谈话。

树叶 (感激地) 说: (排比)

阳光 (谦逊地) 说: (比喻) (2007四川卷)

3. 从A句或B句中任选一句, 仿照例句完成喻体部分。要求:两个喻体的内容构成对比关系。

例句:济南与青岛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济南是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 那么青岛便是着摩登时装的美少女。

A句: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现实世界是____, 那么网络世界便是___。

B句:语文与数学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语文是___, 那么数学便是__。 (2006重庆卷)

从这些试题可以看出, 如今的辞格的教学综合性很强, 它在无形之中已经融入了作文教学的内容, 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而这些内容光靠理论的讲解是没有作用的, 重点是要进行训练, 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牢固掌握课堂上基本的、适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知识, 培养自己熟练的、开放的写作思维, 促进自身的发展, 指导学生掌握修辞教学的技能和方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 学生一旦走向实际教学, 才不至于手足无措, 才不至于使修辞教学华而不实, 花而无用。现代汉语修辞教学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起来。

时代的发展已赋予修辞学新的历史使命, 而修辞教学若仍囿于传统、固步自封的话, 反而会显现出与社会进步的不协调。现代汉语教学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 让学生的旧知识实现正迁移, 并在大量的练习与写作中巩固运用语言的能力, 找到如何将自己所学的相关修辞知识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合适的方法, 高等师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也应从自身找原因, 充分认识到修辞学习的重要性, 并积极地投入到修辞学习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现代汉语修辞教学改革和高中语文教学的互动。

摘要: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现代汉语修辞的改革, 而现代汉语修辞教学效果不容乐观。现代汉语修辞与高中语文在内容上的一致性, 为现代汉语修辞教学改革与高中语文教学的互动提供了可能与必要。而“激趣”、“知识正迁移”、写作与辞格综合训练则又是实现现代汉语修辞教学改革与高中语文教学的互动不可或缺的手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修辞能力】相关文章:

试谈修辞能力的内涵和建设途径09-12

文体修辞05-11

美学修辞05-27

语用修辞05-28

中西修辞06-18

政治修辞06-18

双关修辞07-01

比喻修辞07-02

逻辑修辞09-05

台词修辞06-09

上一篇:中国火星计划下一篇:个人信用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