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试验区范文

2024-06-25

旱作试验区范文(精选8篇)

旱作试验区 第1篇

1 主要技术内容

旱作节水技术试验在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板桥村和土关垭镇的土关垭村、龙河村实施, 主要技术内容包括聚土垄作技术、覆盖保墒技术、深耕深松技术和土壤墒情监测。

1.1 聚土垄作技术

地面坡度在10°以下较平缓的薄层耕地, 将土壤沿水平线聚于栽植行上, 在沿栽植行方向上形成宽约60cm、厚15~20cm的条形土垄。通过增厚栽植行土层, 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增强作物抗旱能力。

1.2 覆盖保墒技术

覆盖保墒技术包括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两种模式。应用地膜或者作物秸秆覆盖, 结合机械化操作, 模式化栽培等综合技术, 保护土壤构造和提高土壤肥力, 减少地表土壤水分蒸发, 提高土壤蓄水能力, 具有蓄水保墒、调节地温、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作用, 协调土壤耕层的水、肥、气、热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为作物生长创造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

1.3 深耕深松配套技术

根据不同土壤质地与土体构型, 在原有耕作基础上, 通过深耕 (翻) 深松, 打破坚实的犁底层, 改善心土层的障碍程度, 增加土壤渗透性和入渗深度, 提高蓄水保水能力, 减少地面流失与蒸发, 同时可以促进作物根系的发育, 扩大根系的吸水吸肥范围, 增加抗旱、耐肥、抗倒伏的能力。

1.4 土壤墒情监测

通过对各个试验点技术措施实施前和作物收获后土壤含水量的测试, 掌握在无灌溉条件下降水及节水技术对土壤含水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土壤含水量采用烘干法测定, 土壤含水量 (重量%) = (鲜土重~烘干土重) /烘干土重×100%。

2 对比试验

2.1 红薯、烟叶聚土垄作技术对比试验

红薯、烟叶聚土垄作试验地点在习家店镇板桥村, 试验地耕层厚度在25cm以下, 地面坡度8°, 设聚土垄作和对照两个处理, 重复三次。聚土垄作以100cm为一个单元, 垄宽66cm, 沟宽33cm, 沟深10~15cm, 形成垄沟相间外观, 垄上种植双行红薯或烟叶, 施肥及其他田间管理与对照相同。

2.2 玉米、茶叶秸秆覆盖保墒对比试验

玉米秸秆覆盖试验地点在土关垭镇龙河村, 茶叶秸秆覆盖试验地点在在土关垭镇土关垭村, 设秸秆覆盖和对照两个处理, 重复三次。秸秆覆盖技术措施:在玉米播种行和茶树行间, 用小麦秸秆进行覆盖, 秸秆覆盖量为300kg/666.7m2, 以“地不露白, 草不成坨”为标准。

2.3 马铃薯、烟叶地膜覆盖对比试验

马铃薯地膜覆盖对比试验地点在土关垭镇龙河村, 烟叶地膜覆盖对比试验地点在习家店镇板桥村, 设地膜覆盖和对照两个处理, 重复三次。马铃薯以100cm为一个单元, 垄宽80cm, 沟宽20cm, 沟深10~15cm, 形成垄沟相间外观, 垄上种植双行马铃薯。烟叶以100cm为一个单元, 垄宽66cm, 沟宽33cm, 沟深10~15cm, 形成垄沟相间外观, 垄上种植双行烟叶。地膜覆盖选用厚度为0.008mm的聚乙烯薄膜, 铺膜时膜要拉紧, 贴紧地面, 薄膜边缘要埋入土里10cm左右, 并用土埋住压严, 用脚踩实。

2.4 茶叶、烟叶深耕深松对比试验

茶叶深耕深松对比试验地点在土关垭镇土关垭村, 烟叶深耕深松对比试验地点在习家店镇板桥村, 设深耕深松和对照两个处理, 重复三次。烟叶以100cm为一个单元, 垄宽66cm, 沟宽33cm, 沟深10~15cm, 形成垄沟相间外观, 垄上种植双行烟叶。烟叶深耕40cm以上, 对照为25cm。茶叶采用人工方式对茶树行间深翻30cm以上, 对照不进行耕作。

3 试验结果与效益分析

3.1 聚土垄作试验结果与效益分析

表1、表2显示:红薯垄作产量比对照增产350kg/666.7m2, 增产率为11.5%, 纯收入增加120元/666.7m2;土壤含水量0~20cm提高率6.83%, 20~40cm提高率4.51%。烟叶聚土垄作产量 (干叶) 比对照增产20kg/666.7m2, 增产率为14.3%, 纯收入增加185元/666.7m2;土壤含水量0~20cm提高率5.08%, 20~40cm提高率4.84%。

3.2 覆盖保墒试验结果与效益分析

表3、表4显示:马铃薯地膜覆盖比对照增产210kg/666.7m2, 增产率为11.7%, 纯收入增加162元/666.7m2;土壤含水量0~20cm提高率6.77%, 20~40cm下降0.44%。烟叶地膜覆盖产量 (干叶) 比对照增产15kg/666.7m2, 增产率为9.32%, 纯收入增加175元/666.7m2;土壤含水量0~20cm提高率6.16%, 20~40cm下降1.23%。玉米秸秆覆盖比对照增产98kg/666.7m2, 增产率为21.54%, 纯收入增加65.6元/666.7m2;土壤含水量0~20cm提高率5.48%, 20~40cm提高率5.93%。茶叶秸秆覆盖比对照增产 (鲜叶) 26kg/666.7m2, 增产率为28.1%, 纯收入增加60元/666.7m2;土壤含水量0~20cm提高率5.99%, 20~40cm提高率5.29%。

3.3 深耕深松试验结果与效益分析

表5、表6显示:茶叶深耕深松比对照增产 (鲜叶) 18kg/666.7m2, 增产率为9.73%, 纯收入增加30元/666.7m2;土壤含水量0~20cm提高率1.54%, 20~40cm提高率1.28%。烟叶地膜覆盖产量 (干叶) 比对照增产8kg/666.7m2, 增产率为5.0%, 纯收入增加84元/666.7m2;土壤含水量0~20cm提高率1.84%, 20~40cm提高率1.29%。

4 结论

通过聚土垄作、覆盖保墒、深耕深松等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的试验研究, 探索适宜丹江口市的旱作节水技术模式, 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促进旱作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 地面坡度在10°以下较平缓的薄层耕地, 聚土垄作技术对提高作物产量、增加收入、增强土壤保水能力效果十分明显, 大面积推广简单易行。

(2) 覆盖保墒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增加收入、增强土壤保水能力等方面优于深耕深松技术, 同等条件下应优先推广覆盖保墒技术。

(3) 地膜覆盖与秸秆覆盖相比, 地膜覆盖经济效益相对显著, 但对土壤含水量仅在0~20cm有提高, 20~40cm反而下降, 并且长期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秸秆覆盖可以减少因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 对土壤含水量在0~20cm、20~40cm均有提高, 长期使用还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耕地地力水平。

摘要:通过聚土垄作、覆盖保墒、深耕深松等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的试验研究, 探索适宜丹江口市的旱作节水技术模式, 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促进旱作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旱作节水,聚土垄作,覆盖保墒,深耕深松

参考文献

[1]杨少俊.节水抗旱栽培技术[J].农家科技, 2010 (04) .

[2]周富忠, 黄德琼, 谭毅.抗旱保土的高效农艺措施—旱地聚土垄作[J].农业网络信息, 2005 (12) .

旱作试验区 第2篇

马铃薯是世界上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统计, 年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约为5. 43 × 106 hm2 ,总产量约为85. 86 × 106 t,均居于世界首位。同时,马铃薯作为一种高产救灾性作物,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旱作马铃薯微垄覆膜侧播技术是采用一膜两垄、一垄两行来播种的农艺方法,与一膜一垄相比,减少了单行覆膜行间土地裸露面积,降低了土壤水分无效蒸发损失。垄上覆膜使垄间有效富集雨水,垄底水分成倍增加;垄侧播种克服了垄上播种马铃薯根系水分吸收困难、垄沟播种马铃薯块茎和根系生长土层变薄的劣势。然而,该农艺方法目前尚没有与之配套的农机可以作业。鉴于此,研制了旱作马铃薯微垄覆膜侧播机,并进行了田间试验验证。

1 总体设计要求

按照旱作马铃薯微垄覆膜侧播技术的农艺方法,其播种流程为:开沟施肥→开沟播种→取土起垄→喷洒除草剂→铺膜覆土→重复以上步骤。主要种植参数为:

1)施肥深度14cm,播种深度8cm;

2)行距34cm,株距27cm;

3)垄底宽50cm,垄距60cm,垄高12cm;

4)小垄沟宽10cm,大垄沟宽30cm;

5)地膜宽140cm。

所设计旱作马铃薯微垄覆膜侧播机应满足以下要求:

1)与农艺方法作业流程保持一致,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开沟播种、取土起垄、喷洒除草剂及铺膜覆土等多道工序;

2)施肥深度、播种深度及株距可适当调节;

3)作业时,一幅播两垄,一次播4 行,并且使用宽1. 4m 的农用塑料地膜进行铺膜;

4)保证一定的铺膜和压膜质量,确保地膜下的薯种被土壤完全覆盖。

2 机具结构设计

为了满足旱作马铃薯微垄覆膜侧播机( 以下简称侧播机) 的设计要求,对其机具结构进行设计。其主要由机架、施肥装置、播种装置、行走装置、传动装置、取土整形装置、铺膜装置、压膜装置及覆土装置等组成。

施肥装置由肥箱、排肥轴、外槽轮排肥器、调节手柄、施肥被动链轮、施肥导向管及施肥开沟器等组成,动力由地轮通过链传动提供。肥箱安装在机架上最前方,由外槽轮排肥器排出的肥料通过施肥导向管落在施肥开沟器开出的沟内。

施肥开沟器所采用形式为船形铲式,在每一垄中心位置设置1 个施肥开沟器,两个施肥开沟器的中心距离为60cm。施肥深度可以通过调节施肥开沟器的安装高度实现,施肥量的大小可以通过调节手柄加以控制。

播种装置由排种器、种箱、播种被动链轮、排种导向管及播种开沟器等组成,动力由地轮通过链传动提供。排种器、种箱安装在机架上肥箱后方,由种箱取出的薯种经排种器、通过排种导向管落在播种开沟器开出的沟内。

播种开沟器所采用形式也为船形铲式,在每一垄中心位置左、右两侧17cm 分别设置1 个播种开沟器;4 个播种开沟器的排列位置由农艺要求而定,播种深度通过调节播种开沟器的安装高度实现。

排种器驱动形式为上驱动式,采用皮带配合种勺交叉取种,保证每个种勺里只有1 个薯种;当皮带运动到顶点时,种勺抛出薯种到排种管;薯种落在种勺背面,在排种管的配合下保证薯种不会自由下落;随着皮带运动,薯种有序地通过排种导向管落在播种开沟器开出的沟内,实现“品”字形播种。

通过改变地轮轴上播种主动链轮与排种器上播种被动链轮的传动比,所设计排种器株距可以在22 ~32cm 有级可调。行走装置由地轮、地轮轴、轴承、施肥主动链轮及播种主动链轮等组成。其中,地轮与地轮轴之间用螺栓紧固并定位,地轮轴通过轴承连接在机架上,地轮施肥链轮、地轮播种链轮分别安装在地轮轴两侧。地轮选用人字形高花纹轮胎,型号4. 50 - 12,充气断面宽110mm、外直径535mm。选用这种规格轮胎的原因是其防滑、耐磨,且充气断面宽小于大垄沟宽,侧播机作业之后不会破坏垄形、压坏地膜。

传动装置由动力输入轴、万向节、齿轮箱、主动双链轮及被动双链轮等组成。拖拉机动力输出轴的动力经动力输入轴、万向节传递给齿轮箱,齿轮箱的输出轴连接主动双链轮,主动双链轮通过链传动传递给被动双链轮,为取土整形装置提供动力。

主动双链轮与被动双链轮的齿数比为1:2、1:1及2:1。由于齿轮箱的传动比为1:1,则被动双链轮与拖拉机动力输出轴之间的传动比为1:2、1:1 及2:1。在不同的传动比之下,拖拉机动力输出轴可对被动双链轮减速、恒速、增速传递,满足取土整形装置不同工作要求。

取土整形装置由取土铲、拢土圆盘、输土机构、导土槽及整形轮等组成。在齿轮箱后机架下方的两侧对称设有2 个拢土圆盘,每个拢土圆盘均通过U 型卡连接在机架上;在2 个拢土圆盘中间位置设有1 个取土铲;输土机构倾斜设置,其底端与取土铲相对应,上端对应设有1 个导土槽;在导土槽下方设有整形轮。输土机构由上输土辊、下输土辊、上输土轴、下输土轴、输土皮带、输土板及挡土板等组成。其中,上输土轴和下输土轴通过轴承安装在机架上,被动双链轮安装在上输土辊的一侧并通过顶丝与上输土轴相连;下输土辊通过顶丝与下输土轴相连;输土板通过皮带螺栓固定在输土皮带上,输土皮带绕过上输土辊和下输土辊,在输土皮带左、右两侧各安装一个挡土板。

输土机构的作用:将取土铲铲起的土壤输送至后方,经导土槽用于地膜中间覆土,确保地膜下的薯种被土壤完全覆盖。作业时,拖拉机的行走速度为2 ~ 3km/h,取最大行走速度3km/h,则地膜中间覆土的最大需求量为0. 1 + 0. 232 × 0. 06 × 360 × 103 = 0. 495m3 /min即地膜中间覆土的最大需求量约为0. 495m3 /min。为了满足地膜中间覆土的最大需求量,对输土皮带的最小转速n 进行计算,最小转速n 为B・h・π・d・n・η ≥0. 495m3 /min式中B ―输土板宽度(m);h―输土板高度(m);d―上输土辊直径(m);n―输土皮带转速(r /min);η ―输送效率。输土板宽度B = 0. 15m、高度h = 0. 05m,上输土辊直径d = 0. 08m,输送效率η = 0. 75。带入数据,可求得n ≥350r /min (即输土皮带的`最小转速为350r /min),则被动双链轮的最小转速也为350r /min。铺膜装置由伸缩方管及地膜悬挂架等组成:伸缩方管铰接在机架上,可拆卸;地膜悬挂架的宽度可调节,调节范围为130 ~ 170cm。

压膜装置由压膜辊和压膜轮等组成:左、右压膜辊将地膜拉展以确保铺膜和压膜质量;中间压膜轮将地膜压紧的同时扎渗水孔。

覆土装置由覆土安装座、覆土限位杆及覆土圆盘等组成,用于地膜两侧膜边覆土,确保地膜下的薯种被土壤完全覆盖。通过覆土限位杆对覆土量大小进行调节,通过调节两覆土圆盘的距离及角度确保覆土效果。

经机具结构设计后,侧播机应实现:由拖拉机提供动力,施肥开沟器在整好的土地上开出两行相距60cm、距地面深14cm 的施肥沟,将肥料条播在施肥沟内;播种开沟器在每一行施肥沟左、右两侧的17cm 处分别开出距地面深8cm 的种沟,排种器将薯种按“品”字形点播在种沟内,株距27cm;拢土圆盘和取土铲对施肥沟、种沟覆土,1 行施肥沟及其左、右两侧的种沟形成1 个垄,一次形成2 个垄;一次形成的2 个垄之间形成小垄沟,小垄沟宽10cm;整形轮对垄面整形,每一垄的垄底宽50cm、垄高12cm,每一垄上的薯种分布在垄的两侧;一次成形的2 个垄与相邻一次成形的2个垄之间形成大垄沟,大垄沟宽30cm;铺膜装置将宽140cm 的地膜铺在一次成形的2 个垄上,膜中间用压膜轮压紧并扎渗水孔,同时取土整形装置从地膜前方取土覆盖;左、右压膜辊将地膜拉展,左、右覆土圆盘对地膜两边覆土。

3 主要技术参数

配套动力/ kW: ≥26. 1

配套形式:后悬挂

施肥行数/ 行: 2

施肥行距/ cm: 60

施肥深度/ cm: 14 ~ 19(有级可调)

播种行数/ 行: 4

播种行距/ cm: 34

播种株距/ cm: 22 ~ 32(有级可调)

播种深度/ cm: 8 ~ 13 有级可调)

开沟器形式: 船形铲式

排种器形式: 带勺式

作业速度/ km・h - 1 : 2 ~ 3

设计生产率/ km・h - 1 : 0. 28 ~ 0. 42

外形尺寸(长× 宽× 高) /mm: 2 820 ×1 500 ×1 600

4 试验及其分析

4. 1 空载转速试验

4. 1. 1 试验条件

空载转速试验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机械厂生产车间内进行。试验设备及工具有: 拖拉机( 东方红-200P,动力输出轴额定转速540r /min),旱作马铃薯微垄覆膜侧播机,光电式转速表(DT - 2234B,量程5 ~999. 9r /min,精度0. 1r /min)。

4. 1.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旱作马铃薯微垄覆膜侧播机的空载转速试验结果。空载转速试验表明:由拖拉机动力输出轴到被动双链轮的传动平稳,无卡滞现象。当主动双链轮与被动双链轮的齿数比为1:2、拖拉机动力输出轴对被动双链轮减速传递时,被动双链轮所获得的转速小于其应获得的最小转速350r /min。此时,改变主动双链轮与被动双链轮的齿数比大于等于1. 6:1。也就是说,改变被动双链轮与拖拉机动力输出轴之间的传动比大于等于1. 6:1,就可以满足被动双链轮的最小转速。

4. 2 田间试验

4. 2. 1 试验条件

试验地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白塔村,海拔1 040m,年均降水量400mm 左右,无霜期113 ~ 134d,土壤类型壤土。试验前先耙地,地块土壤上虚下实,虚土部分深约10cm。

4. 2. 2 试验材料

试验供试马铃薯品种为克新1 号,对薯种进行切块处理,薯块质量范围45 ~ 50g。试验地膜选用厚度为0. 008mm、宽度为140cm 的聚乙烯吹塑农用地膜。

4. 2. 3 试验设备

旱作马铃薯微垄覆膜侧播机;拖拉机( 约翰迪尔- 654,动力输出轴额定转速720r /min)等。

4. 2. 4 试验内容

1)不挂地膜、不装化肥和薯种情况下,行进观察:①施肥开沟器、播种开沟器处是否存在壅土;②取土整形装置工作效果,测量垄底宽、垄距、垄高、小垄沟宽、大垄沟宽等参数。

2)挂地膜、不装化肥和薯种情况下,行进观察: 地膜是否紧贴地表;膜上的覆土量是否充足。

3)挂地膜、装化肥和薯种情况下,行进测量如下参数:1 个垄上的施肥深度、播种深度;1 个垄上的播种行距;1 个垄上的播种株距。

4. 2. 5 试验小结

1)施肥开沟器处不存在壅土,中间两行播种开沟器处存在壅土。其原因是中间两行播种开沟器的距离过近。

2)取土整形装置所整形的一幅两垄达到设计要求,且地膜能够紧贴地面,地膜两边覆土量充足,问题是地膜中间覆土量有所欠缺。

3)施肥深度、播种深度、播种行距及播种株距可以进行适当调节,达到设计要求。

5 结论与建议

1)所设计旱作马铃薯微垄覆膜侧播机能够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开沟播种、取土起垄、铺膜覆土等多道工序。

2)施肥深度可以在14 ~ 19cm 范围内有级可调,播种深度可以在8 ~ 13cm 范围内有级可调,播种株距可以在22 ~ 32cm 范围内有级可调。

3 ) 取土整形装置所整形后一幅两垄,垄底宽50cm,垄距60cm,垄高12cm,小垄沟宽10cm,大垄沟宽30cm,与设计参数一致。

水稻旱作的可行性试验报告 第3篇

水稻旱作是种子不经育苗和插秧, 而是在旱整地条件下, 进行旱直播, 全生育期实行旱管理, 其它如施肥、除草、防治病虫等田间作业均在旱田条件下进行。水稻在全生育期间所需水分依靠自然降水。水稻生育在旱田条件下, 所以水稻旱作也叫旱田种稻。

一、试验材料及方法

1. 试验材料

本试验材料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提供。

旱152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所选育)

旱72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所选育)

丹粳2号 (丹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

秋光 (70年代由日本育成后引进我国东北)

2. 试验地条件

试验地点在英落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试验田, 试验田为沙壤土, 地势平坦, 排水良好, 土质肥沃, 无灌溉条件。

3. 试验方法

该试验采用大区试验, 处理面积亩。

四个品种分别种植试验田和对照区。

试验田为开沟条播:人工开沟 (大面积推广可用畜力或机器开沟) , 沟深5厘米, 行距为24厘米左右, 播幅4.5厘米, 亩播种量8千克, 播种后踩好底格子, 覆土2厘米踩上格子, 播种前要浸种3~5天 (包衣种子除外, 播种时间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 , 每平方米保苗300株左右, 亩收获量常规稻35万穗, 杂交稻30万稻。播种深度为2~3厘米。

对照区为常规水稻栽培方法、品种与试验田一致, 行距为36厘米, 穴距为13厘米。

4. 田间管理

试验田施肥:每公顷施农肥37500千克, 开沟后施种肥磷酸二铵225千克或水稻专用复合肥300千克, 硫酸铵225千克;分蘖期追施硫酸铵300千克;对青晚熟地块在抽穗后7天起每隔7天喷施1次磷酸二氢钾, 每公顷用量3千克, 加水750千克;对后期脱肥的地块可结合喷施磷酸二氢钾加入15千克尿素补肥。

除草防病虫:施2次除草剂, 第一次在出苗前进行药剂土壤封闭, 每千克用60%丁草胺乳油3.75千克加25%农思它乳油3.75千克和56%二钾四氯原粉750克对水900千克进行喷雾。第二次为茎叶处理, 旱稻出苗后, 当稗草2叶时选晴天消露后每千克用20%敌稗乳油11.25千克加60%丁草胺乳油3千克和56%二钾四氯原粉750克对水900千克喷雾杂草茎叶。

试验田与对照区一切管理技术措施条件均相同 (对区进行水稻常规生产需进行水的管理) 。

二、结果对照

1. 水稻旱作与常规生产的产量比较

实验区与对照区三年产量比较:三年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旱种亩产平均450千克/亩, 所用四个品种较适应本地区的生产应用:暂时应用同一品种水稻常规生产区明显高于试验区。

2. 水稻旱作与水稻常规生产的经济效益比较

三年水稻旱作试验与水稻常规生产的经济效益比较, 数据如下表:

表2可以明显看出:虽然对照区的产量高, 但是经济效益不高, 属于增产不增收类型。

3. 比生产粗粮更具有经济效益

旱种水稻和常规生产粗粮 (玉米) 比较, 经济效益显著。

水稻旱种即可以改变作物构成, 便于倒茬轮作, 减轻掠夺式生产, 又可以改变北方丘陵区的食物构成, 改善生活, 提高生活水平, 并且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对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村进入小康有深远意义。

三、结论

通过三年的生产试验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 生产的可行性

在我们丘陵地区, 水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发展水稻旱作生产是可行的, 其产量与常规生产比, 虽然低一点, 但生产效益却可持平或略高于常规生产, 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连续三年的生产试验充分说明:实行水稻旱作, 可以解决北方丘陵地区因缺少水资源只能生产粗粮的矛盾, 为农业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为农民的增产增收,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改善生活和生产环境, 提供了新的生产领域。

摘要:通过三年水稻旱作生产试验, 结果表明:在北方丘陵 (无灌溉条件下) 平肥地 (土质较好) 发展水稻旱作生产, 获得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不仅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改善了劳动环境, 同时对水稻在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推广作用。

关键词:水稻,旱种,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受仁, 《杨守仁水稻文选》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2]王一凡, 《北方节水稻作》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6

[3]周毓行, 《水稻抗旱性鉴定方法》沈阳辽宁农业科学, 1985

旱作试验区 第4篇

据《旱农学》1991年资料, 阜新地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28.1 mm, 相对变率为21%, 4—10月的多年平均降水量530.6 mm, 7—9月降水量369.7 mm, 相对变率30%。1、4、7、10月的相对湿度分别为55%、48%、76%、62%。由上述资料可以看出, 6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雨季底墒蓄积期, 也是夏秋作物生长的旺季, 蓄积底墒的关键是适时调节措施的时间要与当地雨季来临的时间相吻合。在阜新乃至整个辽西地区的耕作制度中农机部门和农民习惯于秋季深翻耙压, 这种方法在耕作过程中不仅散失了大量的水分, 而且耗费了大量的燃料和工时。有灌溉条件的地方, 春季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与设备进行冬灌与春灌, 没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只能等到下透雨才能播种, 这种做法常常得不偿失。苗期中耕深松能有效克服上述缺点, 用经济有效的方法调节年内的雨水资源和农田水分, 达到高产的目的[1,2]。中耕深松试验是阜新旱农示范区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目的是运用经济简单、实用可靠、可操作性强的耕作措施来协调和改变目前不适合作物生长的农田水分状态, 使之发挥持续高产、稳产的作用。针对阜新旱作农业示范区传统耕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区内土地平整、土层深厚的特点对苗期中耕深松的出水功能以及点作物各种生育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指导当地农业生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阜新县他本扎兰镇张家洼村, 土壤类型为褐土, 土地相对平整, 无灌溉条件。试验地于4月6日播种玉米, 6月11日用机引凿式或楔型深松犁进行深翻松土[3,4]。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 即深松20 cm (A) 、30 cm (B) , 以当地一般耕法为对照 (CK) 。

1.3 观测项目与方法

1.3.1 不同深松深度玉米扎根性能的观测分析。

采用点涂计数法来计算分析不同处理的根量和分布范围。具体做法:在每一处理小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植株, 靠植株基部垂直垄向挖一剖面, 其深度和宽度依植株的根系分布情况而定, 一般挖到不见根系为止, 剖面挖好后用尖刀在剖面内刻10mm, 以使根系充分外露, 然后用喷雾器喷水, 冲洗整个剖面, 直到剖面上植物的须根明显变白。再在冲洗后的剖面上贴一张带10 cm×10 cm网格的透明塑料, 最后在每一网格内记录植物主根和须根的数量, 最后计算其主根量和须根量及其分布范围。

1.3.2 不同处理玉米生物量的比较。

在不同处理的小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玉米植株, 将地上部分测量株高后称重, 取其平均数, 然后将其根系全部挖出洗净, 风干后称重, 取其平均数[5,6,7]。

1.3.3 其他观测项目。

包括不同处理植株叶绿素含量、叶面积系数的比较, 以及试验期间降雨量的观测预记载, 资料取自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阜新沙扎兰基点的长期雨量观测站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深松处理玉米的扎根性能比较

由图1、2、3可知, 中耕深松明显地增加了玉米的扎根性能。无论是主根还是须根, 其扎根的深度和数量均随处理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其中处理A玉米的主根和须根的扎根深度比CK分别增加10 cm, 根系分布空间扩大4 000 cm3。处理B其主根和须根的扎根深度比CK分别增加20、40 cm, 同时根系展宽度增加20 cm, 根系分布空间扩大129 852.5cm3, 比处理A的玉米扎根深度分别增加10、30 cm, 侧向根系伸展宽度增加20 cm, 根系分布空间扩大125 663.7 cm3。随着玉米扎根深度的增加和分布空间的扩大, 其植株的根冠比明显增大, 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明显增强, 从而大大增加了玉米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生物产量。

2.2 不同处理玉米生物量比较

由表1可知, 除株高指标外, 地上鲜重和根风干重均依处理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深松处理的玉米比CK的玉米叶绿素含量明显增加。处理间虽有增加趋势, 但差异不大。随处理深度的增加, 叶面积以 (0.075±0.005) m2的梯度稳定增长, 除重复Ⅱ偏高外, 重复检查较小。

2.3 不同深松处理对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由表2可知, 随深松深度的增加, 土壤容重呈下降趋势, 其降低的幅度为, 处理A比CK降低容重0.02~0.20 g/cm3;处理B比CK降低容重0.07~0.23 g/cm3;处理B比处理A降低容重0.03~0.16 g/cm3。由不同深度的观测可以看出20~40 cm为紧实层, 处理A土壤容重没有明显的降低, 而处理B降低土壤容重的效果较为明显。随处理深度的加深, 40cm土层内的土壤毛管孔隙度明显地增加与处理深度有直接关系。

2.4 试验区内降雨量的观测结果比较

从2012年雨量分配来看, 对旱地作物极为不利, 6—7月正值玉米生长蓄水临界期, 此时的降雨应超过150 mm, 而由表3可知, 2000年的降雨不足100 mm, 实属百年未遇, 阜新旱作农业示范区的玉米遭受了罕见的特大旱灾, 但从玉米长势和生物产量来看, 深松的玉米还是好于一般地块的玉米。

3 结论

严重伏旱年份的玉米中耕深松试验结果表明:中耕深松大大增强了植物的扎根性能, 扩大了根系的分布空间。随着处理深度的增加, 植株的生物量、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根系的风干重量都明显增加。深松在0~40 cm的土层内, 各处理的土壤容重比一般耕法均明显降低, 且降低幅度与处理深度呈正相关关系。土壤毛管孔隙度随处理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至40 cm土层以下, 其作用不明显。阜新旱作农业示范区地面坡度缓, 土层深厚, 土壤质地多为粉砂壤土, 非常适宜中耕深松。使用凿型深松犁阻力小, 适合小型动力牵引, 一般13 230 W小四轮拖拉机即可实施深松作业。中耕深松在该区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秀珍, 邱立春.中耕深松对土壤蓄水及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1 (5) :630-633.

[2]张绍军.中耕深松对不同作物土壤含水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2 (4) :17-19.

[3]肖继兵, 孙占祥, 杨久廷, 等.半干旱区中耕深松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 2011 (3) :709-714.

[4]肖继兵, 杨久廷, 辛宗绪, 等.旱地玉米中耕深松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 2009 (2) :57-59.

[5]孙东越.中耕深松技术保水能力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7 (6) :31-32.

旱作试验区 第5篇

1 试验区自然概况

试验在新疆农业大学老满城教学实习基地和乌鲁木齐县板房沟乡撂荒地同样条件下重复进行。

乌鲁木齐市老满城教学实习基地,海拔高度850~900 m,半干旱气候,冬季严寒,积雪覆盖,春季升温快,夏季酷热,年平均温度6.5℃,年绝对最高温度41.8℃,年绝对最底温度-41.5℃,年降水量220~240 mm,蒸发量2 570 mm,土壤为荒漠灰钙土和灌溉灰钙土,11月中旬结冻,3月中旬或下旬解冻,无霜天数可达165 d。乌鲁木齐县板房沟乡农民撂荒地,海拔高度1 300~1 500 m,半干旱气候,冬季严寒,积雪覆盖,春季升温快,夏季热,年平均温度5.5℃,年绝对最高温度38.8℃,年绝对最底温度是-39.5℃,年降水量270~340 mm,蒸发量2 370 mm,土壤为荒漠灰钙土和灌溉灰钙土,11月中旬结冻,4月上旬或中旬解冻,无霜天数可达155 d。

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

和田大叶苜蓿,种子来源为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千粒重1.8 g,发芽率为95%。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处理

两个试验区分别设12个处理,即从8月份开始到第2年的7月份共12个播种期(每个月的1日)播种,每个处理种6行,重复3次。

2.2.2 播种方法

试验地分别在夏季和春季深耕,耕后平地呈待播状态,按设计逐月播种,行距30 cm,每行播300粒种子,播种深度1~2 cm,冬季雪上播种时不覆土。

2.2.3 观测及计算

所有处理播种后20 d测定出苗数并计算出苗率,等到7月底测定成活株数并计算出成活率。

3 试验结果和分析

两个试验区各处理种子出苗及成活情况见表1、图1和图2。

3.1旱作条件下8月、9月、10月、3月和4月播种的种子15~25 d后出苗而且出苗较好,其中4月和9月播种的种子出苗率和成活率最高,达到47%~55%和38%~48%。这是因为4月和9月旱地的土壤水分条件最好,土表疏松又开沟播种覆土,这些都有利于种子萌发出苗和扎根成活。

3.2从11月到第2年2月播种的种子都集中到4月中旬出苗,但出苗率很低(2%~20%),尤其是成活率很低(5%~10%)。种子雪上播种又不覆土,春夏土表易干,种子发芽较难,发芽的幼苗容易受损,造成成活率低。

3.3 10月份播种的种子虽然出苗率较高(29.3%~39.3%),但成活率很低(6.6%~16.0%)。10月出的幼苗较弱,不耐寒,早春又遇到虫害,从而成活率降低。

3.4 5月、6月和7月份播种的种子出苗最差而不能成活。6、7月份降水少,气温高,土表干燥,种子得不到水分,不能发芽或不能成活。

3.5老满城教学实习基地试验结果和乌鲁木齐县板房沟乡撂荒地试验结果总的趋势和规律是基本一致的。这说明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是正确的。

4 结论

4.1紫花苜蓿在北疆冬季积雪的半荒漠地区旱作条件下8月、9月、10月、3月、4月和5月播种均可出苗较好,其中4月和9月播种成活率高。

4.2无灌溉旱作条件下广大农牧区旱地雪后和炎热的夏天播种均失败。

4.3该试验结果只能应用在北疆冬季积雪而春、夏、秋季不浇水的旱地,有灌溉条件地区苜蓿的播种期有待另行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闵继淳,肖凤.苜蓿旱作栽培品种比较试验[J].新疆八一农学院学报,1992,(2):35-38.

[2]库尔班.尼扎米丁.驼绒藜旱作建植技术的研究[J].新疆八一农学院学报,1992,(3):82-84.

[3]王坤.苜蓿产业化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4]韩瑞宏,卢欣石.苜蓿抗寒性研究进展[J].中国草地,2001,27(2):60-63.

[5]时永杰.紫花苜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越冬性能的研究[C].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北京:中国草原学会,2001:96-98.

旱作试验区 第6篇

从2009年开始, 大机械深开沟、秸秆深还、覆膜保水耕作技术在全县开始试验示范, 到2012年已逐步推广到万亩以上的面积, 取得了一定的抗旱增产效果。2013年, 在这项技术的基础上, 将秸秆制成持水吸肥的载体, 通过加工、置入、覆膜等技术的密切结合, 形成一套旱地高产、培肥、保水的新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载体制作

经测定得出秸秆吸水比例为3∶8, 吸水时间为48小时。按照吸水比例, 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得出需要施入N:18kg/亩, P2O5:8kg/亩, K2O:6kg/亩, 磷肥用二铵作基肥施入, 剩余氮肥和钾肥选用尿素 (46%) 、硫酸钾 (50%) 被秸秆吸附后施入。挖9个不同规格的坑, 做好防水, 注入水和肥料, 按配方施肥量计算肥料浓度, 待肥料完全溶解后将每个处理加入相应的秸秆, 充分吸水持肥后埋入开好沟 (深度40cm) 的农田里, 然后覆盖地膜。

1.2 载体置入

试验在辽宁省建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园进行开展, 人工开沟, 沟为梯形, 上底宽为60cm, 下底宽为40cm, 沟深40cm, 开沟后将持水载体用农用车放入沟内, 然后合垄, 载体确保埋入垄台中间。

1.3 种植模式

种植作物为玉米, 采用大垄双行设计, 每小区4条大垄, 每条大垄1.2m, 小区宽4.8m, 长6.0m, 小区面积28.8m2, 设3次重复, 随机排列。品种选用辽单565, 株距25cm, 密度控制在4 400~4 500株/亩, 施基肥磷酸二铵17.39kg/亩。具体设计见下图1:

1.4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期、不同处理土壤墒情的变化

采用FDR法, 测定层次为0~5cm、5~10cm、10~15cm、15~20cm、20~25cm、25~30cm。

由于有秸秆处理长势好, 水分吸收和蒸发量较大, 因此6月24日后各处理墒情基本持平, 此时全县已经进入雨季, 土壤水分得到有效补充, 玉米秸秆充分吸水, 持水功能得以继续。8月18日, 由于伏天的严重干旱少雨, 处理1、处理2墒情不足, 出现干旱, 处理3、处理4、处理5墒情适宜, 处理5墒情最好。处理1、2叶片干枯, 处理3轻度干枯、处理4、5相对较好 (见表2) 。

单位:相对含水量%

2.2 不同处理玉米生育时期调查

在播种期相同的情况下, 处理2出苗期与处理1相同, 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比均比处理1提前1天, 说明深开沟、复合肥深施可以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使各生育期略有提前, 但对出苗影响不大;处理3、处理4、处理5的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比处理2提前, 且处理5提前的天数最多, 说明秸秆吸水持肥比深开沟、复合肥深施更能促进玉米生长, 其中1 250kg/亩秸秆量效果最好;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5成熟期基本一致, 比处理1成熟期提早1天 (见表3) 。

月/日

2.3 不同处理玉米生育性状调查

株高最高为处理5 (248cm) , 相比对照CK高出22cm;秃尖长度最短处理为处理3 (1.27) , 比最长处理1、处理2少0.73cm;小区穗数最多为处理4 (99个) , 比CK处理多出15穗;穗粒数最多为处理4 (489个) , 比最少处理2多出58粒;千粒重最大为处理4 (324.1g) , 比CK处理高出69.4g。

2.4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经秋季小区实打实收, 风干至标准水 (14%) 后测产:处理4亩产最高, 达729.07kg, 比CK增产269.12kg, 增产率高达58.51%。说明处理组亩还田持水吸肥秸秆1 000kg, 增产效果最好 (见表5) 。

3 结论

玉米秸秆持水吸肥深埋技术具有以下两大作用。

3.1 增强土壤保墒供水能力, 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播种期、苗期、拔节期 (6月25日以前) 降雨稀少, 玉米生长主要依靠土壤中自身的水分, 各持水吸肥处理玉米长势明显好于对照, 其中处理5 (秸秆持水吸肥还田1 250kg/亩) 在生育时期和生育性状上表现最好。6月25日以后由于作物生长较快, 水分吸收和蒸腾量逐渐加大, 各持水吸肥处理土壤水分开始小于对照, 但全县此时已经进入雨季, 土壤水分得到有效补充, 深层秸秆又开始充分吸水。

3.2 改善生育性状, 提高玉米产量

从株高、秃尖长度、小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生育性状来看, 秸秆吸水持肥处理好于深开沟、复合肥深施处理, 深开沟、复合肥深施处理好于常规耕作。其中秸秆持水吸肥还田1 250kg/亩株高最高, 秸秆持水吸肥还田750kg/亩秃尖最小, 而决定产量的小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最大为秸秆持水吸肥还田1 000kg/亩, 亩产达729.07kg, 比常规耕作增产269.12kg, 增产率高达58.51%, 与邻近水浇地产量基本持平, 值得大面积推广和应用。

旱作试验区 第7篇

一、材料与方法

㈠供应材料供种玉米品种共6个, 其中 (1) 金穗7号 (白银金穗) 、 (2) 金穗8号 (白银金穗) 、 (3) 瑞丰1号 (河南农大) 、 (4) 登海3622 (登海种业) 、 (5) 澳玉3202 (澳瑞金种业) 、 (6) 沈单16号 (CK) 。

㈡试验方法试验设在洮阳镇闫吴家村李家窑社陈志平的旱地梯田地里。海拔高度1900m, 年降雨量500mm。年平均气温7℃, 土地类型属于山坪旱地。前茬作物为马铃薯, 试验地块土层深厚, 耕性良好, 肥力均匀、前茬作物收后翻耕晒垡, 纳雨蓄墒, 耙耱收墒, 达到地绵墒足。播前耕翻使地块达到深、平、绵、细的要求, 同时结合整地一次性施入腐熟农家肥60t/hm2, 起垄覆膜时按小区面积, 施尿素0.831kg, 普通过磷酸钙2.77kg, 化肥均采用“中心沟”施肥方式。在玉米生长至大喇叭口期距植株10cm附近每小区穴施尿素0.554kg。即达到了尿素450kg/hm2, 普通过磷酸钙900kg/hm2, N∶P=1∶0.5。

试验共设6个处理, 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对照 (CK) 品种为沈单16号。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18个小区, 小区面积4.4×7=30.8m2。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 大垄宽70cm、垄高10cm、小垄宽40cm、垄高15cm、带幅110cm, 玉米在垄沟内播种, 形成宽窄行, 宽行70cm、窄行40cm, 株距32cm, 亩保苗3800株左右。每小区种植4带幅, 保苗176株。覆膜时间4月8日, 播期4月10日, 4月20日出苗, 5月10日间苗, 6月20日追肥, 其他田间管理同大田。收获时每小区随机抽取10株考种, 小区单收计产。

二、试验结果及分析

㈠生育期通过观察记载, 中晚熟品种瑞丰1号、金穗8号、登海3622、澳玉3202、沈单16号 (CK) 的生育期在142d~149d之间, 中早熟品种金穗7号, 生育期130d。由于4月24日受到严重霜冻影响, 生育期有所延长。

㈡主要农艺性状从表1中看出, 参试品种株高高于沈单16号 (250.2cm) 的品种有瑞丰1号株高307.7cm (比对照高57.5cm) , 澳玉3202株高264.5cm (比对照高14.3cm) , 登海3622株高262.5cm (比对照高12.3cm) , 株高低于对照的有金穗7号 (215.4cm) 、8号 (209.8cm) 两个品种;穗位高于对照沈单16号 (102.3cm) 的有澳玉3202 (比对照高17.7cm) , 登海3622 (比对照高16.3cm) , 其他品种穗位均低于沈单16号;穗长长于沈单16号 (20.1cm) 的有登海3622 (比对照长3.4cm) , 澳玉3202 (比对照长3.1cm) , 金穗7号 (比对照长0.6cm) , 其他品种均短于对照;秃顶全部少于沈单16号 (2.4cm) , 其中澳玉3202少0.8cm, 登海3622少2cm;穗行数多于沈单16号 (14行) 的有澳玉3202 (比对照多6行) , 登海3622 (比对照多4行) , 其他品种少于或等于对照;穗粒数多于沈单16号 (504.6粒) 的有澳玉3202 (比对照多于288.8粒) , 登海3622 (比对照多于178.1粒) , 金穗7号 (比对照多于69.4粒) , 其他品种均少于对照;单穗粒重重于沈单16号 (229.3g) 的有澳玉3202 (比对照重于45g) , 登海3622 (比对照重于1.5g) 其他品种均轻于对照。

㈢产量表现从表2看出, 中晚熟品种澳玉3202折合平均产量16591.5kg/hm2, 较对照沈单16号增产28.7%, 居第一位;中晚熟品种登海3622, 折合平均产量13506kg/hm2, 较对照增产4.76%, 居第二位;中晚熟品种沈单16号 (CK) 折合平均产量12892.5kg/hm2, 居第三位。中晚熟品种瑞丰1号折合平均产量11577kg/hm2, 比对照减产10.2%, 居第四位;中晚熟品种金穗8号折合平均产量11220kg/hm2, 比对照减产13%, 居第五位;中早熟品种金穗7号折合平均产量11172kg/hm2, 比对照减产13.3%, 居第六位。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 品种间差异极显著 (F=678.5>F0.01=3.11) , 进一步通过多重比较前三位品种产量之间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

三、小结

通过一年试验, 产量结果结合农艺性状:在临洮县海拔1900m~2100m, 年降雨量500mm左右的旱作农业区进行全膜双垄沟播种植中首选品种是中晚熟品种澳玉3202、其次是登海3622。

创新旱作技术发展旱作农业 第8篇

1 现有的6种旱作农业技术模式

1.1 玉米整秆半覆盖模式

玉米整秆半覆盖模式主要特点是将秸秆整株隔行覆盖地表,冬季秸秆自然腐烂,不仅省工、省时、省力,而且保墒增肥节水效果明显,当地群众覆盖积极性非常大,已经连续10年在长治市推广,面积超过4万hm2。

1.2 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模式

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模式主要特点是通过机械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有效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而且起到了较好的蓄水保墒作用,在干旱之年显示出了明显的增产效果,已成为长治市重点推广的旱作模式,面积达到7.67万hm2。

1.3 玉米整秆沟埋覆盖聚肥蓄水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秋收后将玉米秸秆开沟深埋,浇灌圊粪,覆土保墒,春季加地膜覆盖进行播种,同时,解决了干旱、低温、缺肥等问题。目前,已在长治市推广0.33万hm2。

1.4 地膜秸秆二元覆盖模式

这项技术的特点是把秸秆覆盖与地膜覆盖相结合,不仅蓄水培肥,而且提高了地温,有效地延长了作物生长期,成为冷凉地区较为理想的旱作措施。目前,在长治市推广面积达到1万hm2。

1.5 旱井集雨节水补灌技术模式

旱井集雨节水补灌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把非生产季节和非生产耕地上的降水蓄积起来,人为对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进行调控,在春季特别干旱时或者作物需水的关键时期进行补灌,通过自然资源的叠加利用,提高了降水的利用率。应用作物由原来的蔬菜发展到现在的粮食作物玉米、谷子等,操作机具由人工操作变成了机械化操作。到目前长治市已发展到0.07万hm2,为丘陵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走出了一条新路。

1.6 秸秆异地覆盖模式

秸秆易地覆盖模式主要针对长治市大部分果树分布于干旱丘陵山区,这些地方无灌溉条件,科技人员就把秸秆覆盖应用于果园管理中,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减少果园水分蒸发,又增加了土壤肥力,从而保证了果树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目前,推广面积已达到0.53万hm2。

2 秸秆地膜二元双层覆盖的综合利用

气候旱寒、土壤瘠薄是制约高寒山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有效地解决了旱寒问题,而秸秆深埋技术的推广打破了土壤瘠薄制约农业生产的瓶颈,秸秆深埋和地膜覆盖的有机结合是继地膜优种结亲上山之后又一重大技术创举,既满足了玉米杂交种在高寒山区种植对温度的需求,又使瘠薄的环山梯田越种越肥沃。

2.1 蓄水保墒提高水分利用率

覆盖田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表冲刷与径流,明显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覆盖田耕层土壤含水量比不覆盖田高3%~5%。1 ml降水增产粮食0.2 kg,水分利用率提高了20%以上。

2.2 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土壤肥力

秸秆是一种很好的肥料资源,通过深埋覆盖的已还田、多年深埋的覆盖田,土壤有机质为23.6 g/kg,比对照田增加4.5g/kg,土壤容重1.2 g/cm3左右,比对照田低0.3~0.5 g/cm3

2.3 增加产量改善品质

覆盖田0.067 hm2增产粮食60~120 kg,土壤肥力的提高减少了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资的投入,对农产品质量的改善起到了很大作用。

2.4 改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社会效益

覆盖技术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可有效地减少雨天水土流失,明显制约风天尘沙飞扬。不仅减轻化肥、农药的面源污染,而且也减少了因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及森林火灾。

2.5 节支增收增加农业效益

覆盖田0.067 hm2节约投资60元,增加产值100余元,0.067 hm2均节支增收160元。因此山区群众视秸秆为宝,斤粮必争,重视覆盖技术如命,废食而埋之。

通过树立样板、典型引路,在长治市不同类型的旱作区,先后采取了试验示范、指导全面的办法,培育和推广了壶关县晋庄、屯留县王公庄、长治县荫城、壶关县四家池、潞城市翟店等36个示范典型,这些典型都具有完整的技术体系和很好的实际效果,对长治市农田节水技术的大面积、大范围普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尤其是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区,引进先进技术,创新覆盖模式,丰富旱作内涵,有力地推动了长治市农田节水技术水平的较快提高。

摘要:长治市属北方旱作雨养农业区。在全面总结历来具有鲜明特色的长治农田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归纳出6种旱作农业技术模式,重点阐述了秸秆地膜二元双层覆盖的技术特性和效益。

上一篇:自适应神经模糊控制下一篇:台湾的当代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