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2024-09-20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精选12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第1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门科学性较强的专业,因此,进行系统的有条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必要的。同时也是进行该专业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来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必须对本专业学生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优化,才能满足市场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高职人才新的需求。

二、课程教学的难度

该专业学生入学初,主要是基础课程的学习,要到二年级才能接触专业相关课程。由于前期专业铺垫不够,再加上该专业的知识内容又比较抽象,使得后期课程的实施遇到很大困难。比如通信原理课所讲述的内容时分抽象,笔者发现有时为了讲清楚一种现象,甚至要连带讲很多的内容,但知识点一多,学生就会觉得无聊,听不懂,慢慢的就会失去兴趣。对于高频电路这门课程是一门基于职业能力分析,以典型电路为载体将无线电电路分析思维与方法训练有机融合的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就电子信息这个专业而言,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理解通信过程,以及相关设备的认识是很有帮助的。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差,过多的电路原理以及分析计算给学生增添了很大负担。

三、优化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

(一)通过基础平台课程,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设置与不断优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动手能力,最终适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大一时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以及一些人文选修课,使工科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放在专业培养之上,加强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情商等方面的培养,塑造具有文学艺术修养且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二)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提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

为了让学生提前对所学专业有一定的认知,而不是盲目的学习。避免出现学生每天上课,却不知道自己学的专业将来会有怎样的就业形式。杜绝学生因缺乏对专业的了解,而产生厌学的状态。从2015年开始该专业通过学习应用电子专业大一学期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大一下期,便开设了模拟电子技术、电工技术基础、电子产品工艺三门专业基础课,让学生了解该专业会接触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结合系部应用电子专业大一学期项目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从2015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开始,该专业也将进行大一学期项目的综合实训,即将之前的三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教学内容优化,在理论课程结束后进行综合实训。采取从感性认识入手上升到理性定量认识的结构。让学生形成知识能力认知、技能训练、市场研发三层递进的知识体系结构。在综合实训中引入企业新技术和最新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三)减少专业课程比例,重点在拓宽学生知识面

大二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深层次的认识,但从笔者与研究团队在企业调研了解的情况看,高职院校的学生,所学的专业课,对进入工作岗位后技能方面的帮助不大。企业的核心技能,都是到了企业后,进行专门训练学习的。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那么进入企业后自身提升空间会非常大。因此在大二第一学期通过将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路、EDA设计、电视机维修四门课程整合后,在理论课后进行项目化综合实训,让学生自己设计以这四门课为背景的项目课题。因为此时的学生经过大一学期项目的学习,对以团队形式进行项目训练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可以自己组建团队完成老师的要求。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给学生太多限制,这对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会有很大帮助。这种方式迫使学生主动去搜集信息完成课题内容。无形中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到更多课堂以外的知识。大二第二学期理论课结束后通过印制电路板设计、单片机、现代通信技术基础、计算机网路与综合布线四门课程对学生发出综合项目课题要求。让学生以这四门课为基础,设计出针对本专业的项目课题,但这次会要求学生设计出的项目必须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相关。这样无形中要求了学生既要掌握以上课程知识,同时又要了解本专业就业需要掌握的技能。为大三课程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以赛代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到了大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课程知识的要求就不是那么高了,所以主要开设两门课程现代交换技术及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看似课程内容不多,但实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由于大三第二学期学生就要进入企业学习,在校学习时间不是很多了,所以我们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通过组织各种比赛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研究团队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竞赛保障机制,以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设置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同时职业技能竞赛对课程建设也具有指导作用。在课程教学中,可以根据职业技能竞赛的发展趋势,调整教学内容。通过优异的竞赛成绩,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这样不管是从精神面貌还是专业技能储备都为就业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应使课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比性。为此笔者与研究团队将密切关注课程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加强交流与合作,广泛采纳先进的教学思想、手段和方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立体化教材体系,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使该专业课程设置更合理。

摘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我系的重点建设专业,从2006年开设至今,教研室为了找出适应我国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结合系部生源特点,从连续5年开设的课程结构特点做出分析,希望能够为该专业的后续发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电子信息,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余东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电子制作,2014.

[2]李莉,李萍,牛欣欣.整合课程设置突出职业技能[J].劳动保障世界,2015.

[3]乔闹生,雷立云,黎小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科技信息,2014.

[4]留岚兰.实验课程设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第2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厂设备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能力。

1.能够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

2.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3.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4.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5.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自动控制原理、感测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计算机上机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般要求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30周。

1.知识理论系统性较强。学习本课程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作铺垫且又是学习有关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2.基础理论比较成熟。虽然电子技术发展很快,新的器件、电路日新月异,但其基本理论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系。有限的学校教学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要把学习重点放在学习、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分析、设计方法上。

3.实践应用综合性较强。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讨论的许多电子电路都是实用电路,均可做成实际的装置。

该专业是前沿学科,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等都与电子信息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全国各地从事电子技术产品的生产、开发、销售和应用的.企事业单位很多.,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这样的企事业单位会越来越多。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大专层次学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适应现代电子技术发展的要求,从事企事业单位与本专业相关的产品及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销售及售后服务、新产品技术开发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有着广泛的就业前景。

注重培养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具有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及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一般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应用能力;具有对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和维护管理能力;具有对通信设备、家用电子产品电路图的阅读分析及安装、调试、维护能力;具有对机电设备进行智能控制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具有阅读英语资料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包括生产实习和室内实验)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并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高等数学、英语、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基础、C语言、Java基础设计、电子CAD、高频电子技术、电子测量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网络与办公自动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子系统设计工艺、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操作系统(linux)、微机原理等课程。

高等数学 ----(数学系的数学分析+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讲的主要是微积分,对学电路的人来说,微积分(一元、多元)、曲线曲面积分、级数、常微分方程、傅里叶变换、拉布拉氏变换在后续理论课中经常遇到。

概率统计 ---- 凡是跟通信、信号处理有关的课程都要用到概率论。

数学物理方法 ---- 有些学校研究生才学,有些学校分成复变函数(+积分变换)和数学物理方程(就是偏微分方程)。学习电磁场、微波的数学基础。

还可能会开设随机过程(需要概率作基础)乃至泛函分析。

电路原理 ---- 基础的课程。

数字信号处理 ---- 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分析、信号的数字变换、数字滤波器之类。

基本上这两门都需要大量的算法和编程。

通信原理 ---- 通信的数学理论。

信息论 ---- 信息论的应用范围很广,但电子工程专业常把这门课讲成编码理论。

电磁场与电磁波 ---- 天书般的课程,基本上是物理系的电动力学的翻版,用数学去研究磁场(恒定电磁场、时变电磁场)。

模拟电路 ---- 晶体管、运放、电源、A/D、D/A。

数字电路 ---- 门电路、触发器、组合电路、时序电路、可编程器件,数字电子系统的基础(包括计算机)。

高频电路 ---- 无线电电路,放大、调制、解调、混频,比模拟电路难

微波技术 ---- 处理方法跟前面几种电路完全不同,需要电磁场理论作基础。

微机原理 ---- 80x86硬件工作原理。

汇编语言 ---- 直接对应CPU指令的程序设计语言。

单片机 ---- CPU和控制电路做成一块集成电路,各种电器中都少不了,一般讲解51系列。

C c++语言 ----(现在只讲c语言的学校可能不多了)写系统程序用的语言,与硬件相关的开发经常用到。

软件基础 ----(计算机专业的数据结构+算法+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编译方法+软件工程)也可能是几门课,讲软件的原理和怎么写软件。

c语言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计算机语言,是计算机应用人员应掌握的一种程序设计工具。

c语言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方便,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至性好,既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有具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因此,c语言特别适合于编写系统软件。

c语言诞生后,许多原来用汇编语言编写的软件,现在可以用c语言编写了。

初学是切忌过早的滥用c的某些容易引起错误的细节,如不适当的使用++和--的副作用。学习程序设计,一定要学活用活,不要死学不会用,要举一反三,在以后的需要时能很快的掌握一种新语言。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一一门科学,高等数学有其固有的特点,这就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抽象性是数学最基本、最显著的特点--有了高度抽象和统一,我们才能深入地揭示其本质规律,才能使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严密的逻辑性是指在数学理论的归纳和整理中,无论是概念和表述,还是判断和推理,都要运用逻辑的规则,遵循思维的规律。所以说,数学也是一种思想方法,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数学这门科学的广泛应用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到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使得数学的应用领域更加拓宽,现代数学正成为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因此,学好高等数学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然而,很多学生对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感到困惑。要想学好高等数学,至少要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理解概念。数学中有很多概念。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弄清楚了它是如何定义的、有什么性质,才能真正地理解一个概念。

其次,掌握定理。定理是一个正确的命题,分为条件和结论两部分。对于定理除了要掌握它的条件和结论以外,还要搞清它的适用范围,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在弄懂例题的基础上作适量的习题。要特别提醒学习者的是,课本上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有助于理解概念和掌握定理,要注意不同例题的特点和解法法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作适量的习题。作题时要善于总结---- 不仅总结方法,也要总结错误。这样,做完之后才会有所收获,才能举一反三。

第四,理清脉络。要对所学的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及时总结知识体系,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会对进一步的学习有所帮助。

是通信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其中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通信、自动控制、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等领域。

本课程针对网络课程的特点,采用了图、文、声、像、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使内容生动活泼,易于理解。课程以网络技术为支持,以学生自学为主,结合教师答疑,学生讨论等形式使该课程体现出交互性、开放性、自主性、协作性等特点。

本课程从概念上可以区分为信号分解和系统分析两部分,但二者又是密切相关的,根据连续信号分解为不同的基本信号,对应推导出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分别为:时域分析、频域 分析和复频域分析;离散信号分解和系统分析也是类似的过程。

本课程采用先连续后离散的布局安排知识,可先集中精力学好连续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内容,再通过类比理解离散信号与系统分析的概念。状态分析方法也结合两大块给出,从而建立完整的信号与系统的概念。

本课程除了大纲要求的主要内容外,还给出了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分析,离散傅立叶变换、FFT等内容以扩展知识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第3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改革;创新;实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子、电气、家电等行业亟需大批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而我院原有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生源先天素质低。2.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方法总滞后。3.原有课程体系与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反差。这严重影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也制约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深化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课程改革和教法改革。通过课程改革,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新课程体系;实行基于工作工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加大学生实践时间。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目标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状况和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以职业标准为依据,提高动手能力为核心,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职业标准,实行“先学后讲,先做后教”的教学方法,加大实训比例。

(一)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密切结合信息类行业背景,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积极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电子设计大赛,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专业定向,校企结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改革考核体系,激发学生自信。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双师型”队伍

师资队伍是改革的关键。建设一支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实践能力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

综合素质集中反映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感知、观察、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整体水平。

二、电子信息专业改革方案

(一)课程设置改革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全面整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拓宽公共基础课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业创新、心理健康以及法律法制内容的比例;2.改革学科专业课程。精简课程内容,精简课时,增加专业选修课;3.增设人文素养基础课程,扩大学生学术视野,提高学术素质;4.强化专业课程,大幅度地增加专业课程的门类及课时比例,增加实训课课时。

(二)教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内容、实施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以及实现师生互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途徑。第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第二,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改革。改变课堂教学依靠“教材十课件十黑板十粉笔”的局面,实施课堂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主体化教学。第三,结合工程应用背景进行教学,即项目教学法。第四,大力压缩理论教学的学时数,加强实践教学。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应用和创新素质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突出特点是工程应用性。学生技能训练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抓好课程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第二,重点抓好学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技术课程设计”,藉此可综合训练学生电路设计、原理图绘制、电路仿真以及印制板设计等能力。第三,突出对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特别是“PCB设计”、“单片机应用”,与专业技能应用工种证书相结合。

(四)依据系统、科学原则,完善考核评估标准

三、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学习与培训

课程改革,关键在教师,师资培训工作要与课程改革同步推进并适度超前。以任课教师为重点开展专题培训工作。通过意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和企业实践相结合、学习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等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课程改革过程同时成为先进教育理念的普及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二)建立健全课程改革的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成立系部和教研室负责人组成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本专业的课程改革工作,具体包括总体设计我专业的课程改革的思路;研究制定课改工作总体方案,协调处理课改工作涉及与教研室、企业和行业的关系,并争取相关人员的支持;做好课程改革的指导工作、宣传工作,以及课改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组织制定课改相关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课改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和实施;审定各专业的课改方案,指导课改工作小组开展课改研究;做好课改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的审定工作,解决课改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落实课改中所需的经费,做好人、物的调配和使用工作。

2.物质保障

为保障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要拿出必要的课程改革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设备添置、资料编印、教师培训、学术交流研讨、课程改革的办公经费等。对参加课程改革取得优秀成果的个人,也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只有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教学改革,也符合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和课程体系计划”精神。

【参考文献】

[1]周建超.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2,(04):7 11

[2]赵子婴.电子工程实验教育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06)

[3]林训超.浅谈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特色改革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02):102-106

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思考 第4篇

我国高校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以培育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但在最近几年提倡综合型和设计型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的教学也逐渐对实践性更加重视。然而盲目增加实践性课程设置, 因此在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工作的过程中, 还要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现状

虽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经存在很多年, 但是仍然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创新能力有限, 创新对电子信息工程有重要影响, 工程及工程人员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是提升竞争力的主要依据。但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较为欠缺;第二, 实践能力偏差,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性非常重要, 但由于教育现状的约束,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理论水平较高, 但实践能力偏弱;第三, 综合素质水平偏低, 社会大众及教育界会认为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应该具备专业技术, 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要求转变为文化、技术与社交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但实际上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2.1 教材内容宽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材内容设置的较为广泛, 无法适应当代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需求。虽然在最近几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有所更新和改进, 如模拟电子技术的课程内容改为晶体管和集成基本单元电路, 数字电子技术的内容以逻辑门电路和集成器件功能为主。但是, 课程范围过于宽泛, 没有针对更深入的理论进行研究, 理论与IT发展现状也不适应, 导致学生学习过程感觉知识领域广泛, 但实践中操作性很差。而且,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速度很快, 使用的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无法满足技术发展速度。

2.2 难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课程设置少是我国教育中各个学科普遍存在的问题,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的实验课程是依附于理论课存在的, 且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 无法体现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理论、方法及电子技术发展趋势等。然而, 最近几年各大高校开始对实践性和综合型更加重视, 因此出现对实践教学的高度重视, 且这种重视程度及发挥水平走向一个极端, 实践性课程种类繁杂、数量多, 如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课程设计等, 还会组织各种地区性、国家级或校内的竞赛, 这导致原来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重实践轻理论, 同样是一种极端。学生无法将理论和实践融合为一个整体, 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理论基础普遍较弱也导致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无法提高。

2.3 教师适应能力的局限性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让人感到振奋的同时, 给教师带来的更多的是茫然。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的难度很大, 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 面对新技术的接受和掌握需要时间, 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也较为缓慢。而对于年轻教师来说, 虽然能够很快接受并理解新技术, 但是系统设计的实践较为缺乏, 而且目前很多教师都是毕业后未参加产品设计和研发过程, 缺乏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 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思考

3.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内涵的扩展

要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不能将电子信息工程人员看做单纯的技术人员, 不仅要让他们对电子信息工程实践的人文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深入理解, 还要重视电子信息工程中人的重要作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内容要进行划分, 主要分为自然学科教育和人文社科教育, 将培养人才的知识理性和价值理性同样重视。目前, 在实际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中其社会性和复杂性特征日益明显, 因此对于该学科的教育不仅要重视理论基础, 更要重视综合知识及实践能力。如果技术是社会基础手段的基础, 那么技术与综合知识的融合必将是教育的发展趋势, 这样才能符合其工业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3.2 完善课程建设

成为电子信息工程人才不仅要掌握电子技术, 同时还要掌握计算机应用级数理基础技术, 以及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最新处理技术。针对该学科的教学内容、教材编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进行更新, 强调信息系统控制、电子电路、计算机和电磁场等重要课程的地位, 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综合型人才。首先建立特色课程体系, 在加强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 重视专业特色, 如气象电子或广电等, 以特色专业为培养目标, 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其次, 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 从不同视角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3 毕业设计方式的改革

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时必须经历的, 大部分高校毕业设计只给学生三个月左右的时间, 很多学生会为了节省时间或省事, 毕业设计甚至利用“Matlab (一种用于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及算法开发等的教学软件) ”来完成, 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 毕业设计方式需要改革, 可以鼓励高年级学生去企业参与实际的开发, 并与理论知识相融合以增强综合能力。

3.4 完善导师制度

虽然目前各大高校都已经采用导师制度, 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但是导师水平差异较大, 且每位导师面对多名学生, 因此效果会有所影响。对此, 高校可完善导师制度, 如采取不固定的导师方式, 也就是每位学生都有一位固定的导师, 但同时还有其他辅佐性的导师, 多名导师同时教学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 不会被某一位导师的思想过多的影响或者说局限。

结束语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也就意味着电子信息工程教育面临更多挑战, 如何培养企业所需且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也成为关键。面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和技术的快速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师还需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电子信息工程与技术专业描述介绍 第5篇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电子信息产品的安装、调试、检测、维护能力,具备电子信息技术的开发、设计、推广、应用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要求学生掌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必须的基础知识;掌握数字通信系统、电子设计自动化必须的知识;具有手工焊接的扎实基本功、掌握电子电路的`测试、分析和排故方法;熟悉先进的电子设备和仪器的操作、使用。

三、课程设置

普通物理学及实验、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单片机设计原理、网络工程等。

四、就业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第6篇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九五”以来一直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出22个百分点,成为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合理的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使毕业生有较宽广的就业渠道,提升专业的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界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原电子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广播电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电子与信息技术、公共安全与图像技术等10多个专业重新调整后新的宽口径专业。其主干学科为:信息科学、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对主干学科,社会需求预测,结合我院实际,我们制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好,知识面广,能够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等领域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人才。毕业生应获得基本的知识与能力包括:

(1)具备工程师的能力和素质,包括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备较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具有进一步学习相关工程专业知识所必须数理基础。

(2)掌握信息的获取、分析、转换、传输、处理等基本理论及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设计、应用通信设备、通信系统的能力;懂得如何设计和开发复杂的技术系统,能胜任跨学科的合作,具有复合型、前瞻性、全局性、创新性目标素质。

(3)较系统地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具备分析、设计、应用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4)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应用计算机解决处理信息、电子和控制等领域的问题。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渠道的界定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的是为了适应中国目前经济高速增长情况下对人才的特殊需求,目前中国的GDP上万亿的规模,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千亿元经济总量的规模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产品设计工程师、产品制造工程师、产品应用工程师、产品安装与调试工程师、产品销售维护工程师等具体岗位。

3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的实施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在课程设置上遵循“注重学科基础、宽专业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强调毕业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

3.1合理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平台

(1)公共基础平台;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律基础和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历史,热爱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2)专业技术基础平台;应该覆盖电子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这些主干学科。

(3)专业平台;我们确立应用电子技术作为主要方向。以CPLD(FPGA)芯片、DSP芯片、MCU芯片三大主流芯片的应用开发作为主要硬件平台课程,以相应的软件开发工具的应用作为软件平台,结合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C语言)提供现代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软硬件基础,以电子系统设计课程来阐述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的思想与方法。专业选修课程以传感电子技术(传感器与应用、电子测量与仪器)、消费电子(电视原理、音响技术)、信息电子(现代交换技术、现代通信系统、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语音处理、移动通信、光纤通信)。

3.2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平台

我们可以通过由基础实验环节、提高环节、实际应用环节、科技创新环节四个环节组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1)基础实验环节是常规的实验操作部分,应该去掉简单实验,抓住重点实验,让学生将来工作时,自然去注意什么,工作内容有哪些关键点,从而保证学生工作时少犯原则性的错误少走弯路。

(2)提高环节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系统级的功能实现实践环节,包括各种电子系统的设计,通信系统的功能及系统构成。

(3)实际应用环节是专门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的实践环节,应该考虑通过校外实训完成。校外实训基地是应用型本科学生学习阶段的必要补充,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走出校门,选择合适的生产、运行企业进行“亲密”接触,拉近与生产实际的距离。

(4)科技创新实践环节是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体现。学生经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配合课程实验、专业实习等训练环节,已有了基本的系统知识。可通过学校设置的创新课题、安徽省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的大学生电子竞赛和工程训练中心的开放的课题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4结束语

深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第7篇

根据近年来国家对信息产业的发展政策做的相关调整来看,我国的信息产业越来越受到广大企业发展的重视,这对广大坚守在信息产业岗位上的人们来说,就是划破黎明的第一道曙光。为了巩固并继续发展信息产业,坚决执行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政策尤为重要。自从国家调整了本科专业的设置,电气类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范围涉及了通信、计算机、电子和自动化等多个领域。但随着新的专业格局的形成,许多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 :在通信与信息工程系中,有三个本科专业是属于电气信息类的,它们分别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这就很难去界定各专业的范围,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盲目和从众。怎样确定信息专业的发展方向?怎样构建专业特色?怎样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所有这些都是目前研究项目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如何构建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式,加快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各大高校都应该重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积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多能人才。

2.1 课程体系应该有规范的模块化结构

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四个模块组成 :即学科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四个模块紧密结合,相互联系,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首先,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电子信息概论和电子技术基础,因为考虑到学生刚刚步入大学,对这些专业课程和专业的性质都不太了解,所以借助学科基础课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性质、学习目标、就业方向等问题。其次是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中包含了社科与人文素质、自然科学基础、外语、计算机基础四大知识平台,各大平台又有各自的分科,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从而达到锻炼学生应变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第三是专业课程,这是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最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基础两个内容。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构造一个完整的电子信息系统的结构,在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中特意开设了“通信原理及通信技术”、“射频电路设计”、“电磁场与电磁波”和“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学会计算机的编程和信息存储技术,还能接触到电子信息领域中最新的技术和相关应用,让学生能够站在信息技术最前线看待电子信息专业的发展。在所有理论课结束后,就到了实践环节,学校特意开展了如模拟电子技术的大型实验、单片机大型实验等大型的实践课,为学生提供好的实践环境和动手实地操作的机会,充分锻炼学生硬件调试、软件编程等方面的能力。为了将课程体系的模块化结构更能清晰明了,给出下图1,显示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图。

2.2 课程体系应该具备其特有的专业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一门非常热门的专业,必须具备其特有的专业特色,才能响应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扩大发展。但现实中很多该专业的大学生都有类似的反馈,就是不清楚本专业的特色和特长,对于学习方向定位比较困难,更加不懂得专业的就业方向等问题。所以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专业特色的确立。电子信息专业主要学习的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通过这几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采集数据、处理信息、传输控制资料等,所以结合专业实际,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就是采集和处理信息、设计和研发电子信息系统和控制传输信息等方面。

3.3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在学生完成了所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通过了信号与信息技术设计和电子线路设计的考察之后,对学生最后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考察。考虑到在毕业阶段,大部分学生已经进入了工作单位进行了相关工作的实践,对就业的性质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所以在进行毕业设计时,能够在设计过程中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更有助于系统知识的理解。

3进一步优化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参考了上文所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之后,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仍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丰富实验环节,强化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知识的综合应用只要体现在信号与信息技术设计、电子线路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方面。

图 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3.1信号与信息技术设计

该环节首先是老师给出设计信号,学生对该信号进行采集和整理,在设计完成后借助计算机对收集的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旨在考察学生对信息处理技术的熟练程度。

3.2电子线路设计

该环节主要要求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的数字、模拟、高频电子技术等知识,借助电子CAD工具对老师提出的课题进行单独设计,旨在检验学生对电子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熟练程度。

4 总结与补充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第8篇

为了适应汽车电子行业的人才需求, 南京航空航空大学金城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设立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我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具有较为明确的针对性, 它主要面对汽车行业。为了在本科教学中体现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 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 特别增设了《汽车电子系统》课程。为了适应本专业的培养定位, 对《汽车电子系统》课程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 要求掌握传感器、电子控制和通信等技术的内容和它们在汽车上的应用, 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设计制作汽车电子系统,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以下改革。

1 “汽车电子系统”课程结构改革

《汽车电子系统》课程开设在大三下学期,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培养定位, 结合汽车电子技术的主要特点, 《汽车电子系统》课程有三个模块组成, 即理论教学模块、课内实验教学模块和课程设计模块。

1.1 理论教学模块

新的电子技术不断涌现, 为了能让学生学到真正实用的汽车电子新技术, 配置课程内容制定大纲时, 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重点研究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状况和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 随着法规的日益严格和人们对汽车性能要求的提高, 汽车电子系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技术复杂程度上都大大提高。据此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配置, 理论教学内容安排如图1 所示。

1.2 课内实验教学模块

《汽车电子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光靠课堂任课老师的语言描述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的内容, 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实验课是学生在校内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

1.3 课程设计模块

课内实验大多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步骤先搭好实验系统, 再按步骤观察各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以及测量各重要的传感器信号和控制信号, 根据观察结果和测量结果验证课堂所学的知识。对于电子控制系统是如何设计制造出来的, 学生还处于理论认识阶段。为此, 在实践上增加课程设计环节, 任课老师给定学生任务书, 让学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和所学习的汽车电子知识完成课程设计。

2 “汽车电子系统”教学方法改革

好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汽车电子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 主要采用实物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研究性教学法三种教学方法。

(1) 现场实物教学法。对汽车的某一部分进行电子控制, 先必须对控制对象的结构有一定的认识, 对于控制对象结构和电子控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 以及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等知识的学习, 单靠语言和多媒体当中的图形, 学生很难理解, 更不能对结构和工作过程有个直观的把握, 将教学过程转移到实验室, 利用实际的电子控制实验平台进行现场实物教学, 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

(2) 任务驱动教学法。老师将每一次课的上课内容作为一个任务, 每一次课上完后, 给学生提出下一次课学习需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预习下节课所上的内容, 通过预习, 让每一位学生准备好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 每节课开始时抽查一部分学生, 了解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些问题就是这次课所需要完成的任务。通过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法, 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能进行有目的的教学, 让学生从被动的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高学习的效率。

(3) 项目研究性教学法。在讲授某电子控制系统时, 模仿企业完成项目的过程, 把某一电子控制系统看成是一个项目, 在老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以工程设计人员的身份, 尝试着如何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构造知识, 研究如何利用电子技术设计这个电子电子控制系统。再进一步进行功能描述和方案设计, 最后老师在从电子控制系统的前景调研、功能描述、方案论证、中间环节的样机开发、功能验证, 再到最后的标定、测试等过程进行全方位的介绍。

3 “汽车电子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的本科生主干课程要求必须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闭卷考试以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为主, 强调记忆力和理解力。这样就把学生引导到追求高分上去, 不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体现不出学生的创造性。课程结构多元化, 教学方法多样化, 这就要求考核方式也要随之改变, 考核内容更加多元化。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创新活动及表现、学习过程情况、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情况和团队合作情况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该门课程考核采用期末成绩占50%, 实验成绩占20%, 课程设计占30% 的比例权重进行成绩的评定。

4 结论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第9篇

1现阶段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实验室的硬件设施不配套: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是评价实验室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参数,若是相关的硬件设施都不能保障,那么实验室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尤其是对于电子信息工程这种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有较高要求的专业。其实这里的不配套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相关的资金投入不够,致使实验室许多必要的设施缺乏。这种情况首先要从领导方面找原因,相关的领导不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不能认识到实验室在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而拨给实验室的建设款项就十分有限。试想,学生们在进行实验时连相关的元器件都找不到,那么还谈何能力的发展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呢?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就发现了不少这样的情况:学生们想进行一个电路的实验,找了半天却找不到一个二极管,真是令人感到悲哀。当然也有的学校确实资金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积极寻求当地政府的资金帮助。另一方面则是相关的硬件设施不配套,这种情况的突出特点就是不缺乏相关的元器件和硬件,可是购买的硬件虽然多,花费的金额虽然较大,可是硬件的种类十分有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没有有效的管理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没有形成相关的体系,对于实验室已有的、缺乏的、 崭新的或者已经损坏的仪器没有一个把握,这就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往往是花了不少钱买进仪器,还是要什么没什么,或者就是某些仪器被闲置。

1.2实验室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实验室的管理机制是实验室建设的软件,也是评判实验室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参数,有效的实验室管理机制能够合理的安排实验室,并且能够对实验室进行及时的维修和管理。首先让我们明确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从宏观上把握它。实验室管理工作包括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教学仪器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现实生活中通常会拟定专门的机构具体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这些工作包括教学仪器设备物资采购、供应、调剂、 保管、维修、报损、报废、管理及实验室建设等,只有合理的安排实验室的日常工作,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室的功能。而实验室管理工作方面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管理制度的混乱。实验室管理工作要么过于松弛,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即对外任意开放。这样相关的实验器材损坏后都找不到责任人,也就更加无法追究其相关的法律责任了。要么就是过于严苛,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就发现某些学校的实验室在课余时间不对学生开放,学生们想自己做点实验都无处着手。这两种做法都是过犹不及的,十分不可取。

2提高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水平的有效措施:

2.1搞好实验室的硬件措施建设:要想搞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建设,首先要从资金抓起,只有具有充足的资金和清晰的建设思路,才能将实验室建设的水平提升到一定的档次。所以首先要提高相关领导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使其手下的员工不敢懈怠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在筹集了足够的资金后,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购进实验器械了,在购进实验器械之前,需要对实验的硬件设施进行一个清点,了解现行实验室硬件的情况,哪些是缺少的,哪些是已经购进的,哪些是损坏了的,哪些还可以正常使用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复购进造成实验器械冗余的现象发生。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购进器械时要对器材进行横向的对比,不要以为一味的贪图高新器械,而要根据自己实验室的需要购进性价比较高的器械。

2.2做好实验室的硬件管理工作:实验室购进相关的硬件设施后,要对其进行相关的有效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其长期有效的使用。那么如何做好实验室的硬件管理工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在使用实验室的相关仪器之前,要切实做好相关的实验仪器使用登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根据相关记录对实验室仪器的使用情况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并且在实验室硬件损坏时有依据可依。其次则是要做好实验室仪器的摆放工作,实验室仪器较为繁杂,若是将所有的实验仪器随意摆放,那么在进行实验时寻找起来是十分麻烦的。所以摆放实验室的仪器时要根据其功能对其分门别类的存放,并且在使用过后要记住放回原处, 只有这样才能方便下次的取用。最后则是日常的维护工作了,笔者建议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可以在实验仪器上粘贴一些纸条, 介绍实验仪器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相关人员因为不知道实验仪器使用方法野蛮使用而对实验仪器造成不可逆损坏的情况的发生。

2.3健全实验室日常工作的管理机制: 只有建立健全了实验室日常工作的管理机制,才能有效的保障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在一定的轨道上高效的运转下去,才能保障实验室发挥出其最大的效能,为学生进行实验提高更加便捷的条件。而如何健全实验室日常工作的管理机制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实验室的值班制度,把具体时间段的值班人员的名单公开,并且对值班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使其明白自己在进行实验室值班时所应尽到的职责:如管理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实验室的卫生清扫等。只有这样才能将相关的职责具体到个人,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才能追究到相关负责人,避免出现踢皮球等不良的现象;确定实验室开放的具体时间,并派相关的实验室老师进行值班,这样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们一定的空间进行相关的创新实验,从而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派老师进行值班, 可以对学生使用器械进行相关的指导,避免学生野蛮使用机械对实验硬件造成的损害。

3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第10篇

1 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意义

1.1 培养应用型人才

就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来看,现代社会的人才大致可分为4类—理论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则是将成熟的理论及技术充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型人才。和其他类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围绕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计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在课程的设置和教材建设环节上,非常强调基础应用,并重点传授成熟适用的知识类型,对学科体系中最高端知识点的追求以及未知领域的拓展却不那么重视。

1.2 提升多维能力

多维能力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能力及国际视野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结合,培养提升多维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高校在进行专业技能教学时,要积极开展和社会实际高度相似的实践活动,以实习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国内高校也可以充分借鉴并引进国外优秀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并积极走出去,参与到国外学校组织的教学实践中去。

1.3 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级专业人才,满足电子信息行业的多样化需求,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贡献自己的价值[1]。高级专业人才的特点包括极广的知识面、国际视野以及快速处理工作的能力,此类人才需要在上岗不久就能够迅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常用的各种工具和应用软件,具有实际研发的能力,能够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设计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职业素养高。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 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

应采用按类招生,“二一一”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方式,具体为打破专业的界线,充分满足共性的需求,首先进行为期两年的大学科培养,主要教学内容为具体专业所属大类的整体认识;从第三年开始,将学生根据自身意愿进行分类,并针对具体的科目进行详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特长,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第四年,也就是大学的最后一年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将学生放到社会环境下,直接进入企业,在工作中积累经验,适应行业需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2 开发综合化课程体系

具体为基础平台和专业模块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划入电气类或电气信息类,将同一类别中各专业、各领域、各学科的共同点梳理出来,构建基础平台,打通基础并对课堂的内容进行整合,扩展专业的口径[2]。基础平台也就是通才的教育平台,按照电气信息的大类设置基础的公共类课程和学科的基础课程,应强调基础的学科内容而不要过于深入,教师也应以学生的终身学习为出发点,挑选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反复用到的最普遍、最重要的理论进行讲解。专业模块重点在于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核心的课程为重点内容,对课程的所有内容进行整合,强化课程间的衔接与协调。

2.3 优化改革思路与设计

实施多层次、多类别的教学体系:构建由学科基础、综合运用、实践技能以创新实践4个层次组成的教学体系,建立以计算机基础和各实践、实验组成的多种类活动相互结合的教学体系,在此系统中循环渐进地提升学生对电子信息工程的认识,并提升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以及工程设计能力。在学科基础平台上,必修模块为电子技术基础类、计算机技术基础类以及电气信息基础类课程,而选修模块为电子技术应用类、计算机技术应用类以及相关学术讲座等。在公共基础平台上,必修模块有思政教育类、英语、理工基础类以及计算机文化基础类,选修模块有人文艺术类、社科类、自然科学类。

2.4 校企合作的设计实践

多层面、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的设计实践,主要为学校和企业相互了解、渗透服务,企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充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实际应用能力。校企的浅层合作分为企业配合和学校配合两方面,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而学校利用自己的人才资源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3]。校企的中层合作包括企业入校、实体融合以及订单培养:企业提供设备改进学校的实验基地和实训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培训等服务,双方在多方面深入合作;学校以企业需求为教学目标,培养即用型人才。而校企的深度合作有研发共建以及智力合作:校企共同建设产品研发基地和研究中心;双方合作的主要内容为智力资源,引进企业智力资源及学校教学,吸收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与产品研发。

3 改进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3.1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维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模式改进措施,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多维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电气信息类各专业的教学质量都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提升,成效显著[4]。学生在新教学方式的培养下,自身的整体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明显加强。

3.2 提升毕业生的社会认同程度

在改进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充分培养与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在社会和企业也得到了广泛好评,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因此,学校也和他们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联系,包括大量著名企业以及国家级的科研单位等。

3.3 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改进教学模式,不仅培养出了大量应用型人才,提升了学生的企业和社会适应能力,还提升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能力[5]。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不仅要顾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要顾及人才培养的本科层次,因此,学校教师必须具备更强的教学水平,更高的人才培养能力,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4 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需要大量具有很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社会及企业需求,因此,改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当前各大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改进教学思路,开发综合化课程体系,优化改革思路与设计,以及加强校企合作则是目前教学模式改进最有效的4个方向。

参考文献

[1]郭业才,王友保,胡昭华,等.以电子信息专业类协同建设为契机,构建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4(3):53-55.

[2]韦宗发,覃焕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设计能力分层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93-94,95.

[3]赵勇.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5(20):145.

[4]罗秋实.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J].求知导刊,2014(4):96-97.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研究与建设 第11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课程群建设;课程体系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对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建设,更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群以及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建设。由单一课程建设向综合优化的课程群及课程体系建设方向转化,是专业课程建设由微观向宏观发展必由之路。文中讨论了课程群及课程体系的内涵,分析和设计了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课程群,为新的教学计划的改革和修订奠定了基础。

1.课程建设与课程群建设

高校每年都在进行着一些重点课程的建设,并且有很多教学研究都是针对某一门课程来展开的,对高校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来说,这当然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重点课程建设,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可更加有效地保障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但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每一门课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知识结构中仅仅是部分而不是全部。

为了更加全面的构建能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群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关于课程群的内涵有多种讨论[1],概括起来,课程群是指在教学计划中,内容上有关联、性质上相接近,满足同一专业的多门课程或不同专业的系列课程所构成的课程群体。

在针对某一专业的课程群建设中,需要将相关的课程组合起来进行整合,删去陈旧内容和课程间的重复内容,注重各门课程的相互衔接,统一协调处理各门课程对某一相同知识点阐述上的差别,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程建设所达不到的规模效益。

课程体系建设以整个课程体系为对象,主要针对课程的结构、比例、模块等进行宏观的指导,实现专业教学的目的和培养目标。课程群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在培养目标层面的具体化,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基础[2]。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应用宽泛的专业,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局限于石油行业。毕业后应具备设计、开发、应用电子设备和电子信息系统能力,并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开发软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因而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专业特色,也应建立“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3]。课程群建设应该在已有的重点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综合考虑,调整好课程群中各门课程间的关系,并且把重心放在课程间的内容协调整合上,进而实现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效应。

为此,针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了课程群的设计。在专业课程群中,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群的课程均为必修或指定选修课,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主专业方向;而信息处理课程群和测控技术课程群为学生辅助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在二者之间选择其一。

(1)专业基础课程群——数理基础课程群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和英语基础,此处所谓的数理基础课程群,不是指工科学生通识性的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外语,而是指为学习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在通识性基础课之后进行的相应数学物理基础课程。

具体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学物理方法等。通过课程群建设,协调开课时间和开课内容,使得这些课程与专业结合得更加紧密。

(2)专业基础课程群——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群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群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侧重学生对电工、电子、通信经典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各门课程间衔接比较紧密,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作为一个课程群,各主讲教师需要在每学年结束前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讨论各门课程下一学年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实现课程群的整体效应,使得教学效果最优化。

(3)专业课程群——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群

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群主要包括电子线路CAD、单片机原理及应用、EDA技术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系统设计、电子系统设计等。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群侧重培养学生电子技术应用及电子设计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以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获奖者的事迹激励学生,鼓励学生进入创新实验基地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将来从事电子技术设计及应用打下良好能力基础。

(4)专业课程群——信息处理课程群

信息处理课程群主要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DSP技术及应用、语音信号处理等。信息处理课程群侧重培养学生进行信号与信息处理的能力。在课程群建设中,从教与学两个角度研究并更新各门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协调处理好各门课间的关系,在课程教学中引入适当的应用案例,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兴趣,还能带给学生明晰的处理过程,进而掌握原理知识及概念。

(5)专业课程群——测控技术课程群

测控技术课程群主要包括测控电路、电子测量技术、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控制论导论、虚拟测试技术及应用等。测控技术课程群侧重加强学生在测量控制和信号检测技术方面知识修养,引导学生在测量控制技术上取得初步的基本知识,开阔知识视野,拓宽学生就业领域。在课程群建设中,合理分配各门课的学时,安排好课程的先后顺序,协调处理好各门课程内容上的相互衔接关系,力图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课程建设与课程群建设的关系,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给出了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为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慧仙.论高校课程建设[J].江苏高教,2006(6):73-5.

[2]郭必裕.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对比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4):78-81.

[3]龙胜春,沈永增,何通能.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0(1):45-48.

基金项目:东北石油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体系建设与研究”。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第12篇

一、国内外高校电信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1. 国外高校。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国外大都划分在电工类, 也有归在计算机科学类当中。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 其电信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可以分为电路、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及电磁场4大类。 (1) 电路类。电路类的体系结构以苏联和欧美体系最具代表性。其中, 苏联体系注重理论基础, 重视分析方法, 授课内容强调其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欧美体系注重课程的实验教学及其工程应用性。国外的电路类课程教学体系多, 教学内容涵盖面广, 教学安排具有层次性, 强调实验教学和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 以工程应用为背景。同时, 注重电路的工程应用背景、注重计算机技术在电路中的应用、注重电路问题的电磁场基础。 (2) 电子线路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了“电路和电子学”、“微电子器件与电路”、“模拟电路”等课程及相关实验。英国剑桥大学通过本科前两年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 在之后的专业课程设计中, 更强调实践类课程的比例, 开设了“电气和纳米材料”、“先进远程通信”、“电子传感器和检测”、“微电子机械系统设计”、“图像处理和图像编码”等课程及相关实验。 (3) 信号与系统类。国外信号系统类课程的建设在注重数字技术发展对体系的影响的同时, 注意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及时跟踪未来技术及其可能对课程产生的影响。 (4) 电磁场类。欧美大学的电磁学类课程的教学主要分为三步走:基础课程教学阶段、核心课程教学阶段和扩展课程教学阶段。基础课程教学阶段主要讲授电磁现象最基本的物理规律和特性;核心课程教学阶段主要讲授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特性;扩展课程注重的是与工程实践的接口。

2. 国内高校。

国内有442所高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其中辽宁省有29所。主要开设电路分析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基础、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通信电路、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电磁场理论、随机信号分析、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专业主干课13门。

二、我国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近年来, 国内市场电子类发展方向主要有信息服务, 电子元器件及集成电路, 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 新型显示和数字电子及“三网融合”, 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产业及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2014年1月, 国内就业市场对电子信息工程类方向的职位需求占总需求人数5.7%左右, 到2014年7月, 电子信息工程类方向的职位需求增长到总需求人数的1/5。可以看出, 电子信息类人才, 在国内市场的需求量非常大, 且呈现逐月递增的趋势。

三、培养目标的确定

1. 基本定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将电子类和信息类紧密结合的宽口径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存储、处理、显示和利用等技术, 接受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培养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系统与网络的软硬件开发及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基于该基本定位, 在制定大连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分别建设了理论类与技术实践类两大课程群, 在强化理论类课程的同时, 依托工程背景, 突出实践应用, 形成理论和实践并重、分析和综合并重的专业特色, 具体做法是:厚基础——加大主要专业基础课学时, 确保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牢固扎实, 为今后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宽口径———加开“随机信号处理”、“现代通信技术”、“数据通信”、“DSP技术及应用”和“EDA技术及应用”、“卫星通信”等任选课,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重应用———增加实验比例, 特别是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同时将电子系统设计、创新项目等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2.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 掌握信号与信息处理、传输、交换及控制技术, 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 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制、生产与应用和开发能力, 可在信息产业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就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四、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培养大纲制定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工程实践和应用的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制、生产与应用和开发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确立了理论类和技术类两条专业课程主线。

1. 理论类课程群建设。

专业性和综合性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 我们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也应该朝着专业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开展改革, 也就是在保证理论教学效果的基础上,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工科类专业的发展方向。结合我们的自身特点及优势, 制定了大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结构和实践类教学体系结构。理论类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课外,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 信息与系统和信息与通信两大课程群。信号与系统课程群包括:电路原理 (含实验) 、信号与系统 (含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 (含实验) 和信号检测与处理;信息与通信课程群包括: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 (含实验) 、通信电子线路 (含实验) 及电磁场与电磁波。

2. 技术类与实践类课程群建设。

确定了理论体系结构之后, 我们又开展了技术与实践教学体系论证,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 以市场需求为指向, 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与理论体系结构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完成了计算机四年不断线计划, 建立了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创新实践、毕业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五大技术与实践类课程群建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群包括:高级语言课程设计和高级语言编程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群包括:模拟电子技术 (含实验) 、数字电子技术 (含实验)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工艺实习;EDA技术及应用课程群包括:EDA技术及应用 (含实验) 和EDA技术课程设计;微机与单片机课程群包括:微机原理与接口 (含实验)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含实验) 、电子系统课程设计、印制电路板设计;创新实践课程群包括:工程项目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学生机器人擂台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

五、培养方案的特点

经过多次调研、分析、修改完善及研讨, 并经有关专家审核, 最后形成大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4年的培养方案。其特点如下:

1. 提出课程群建设的思想, 完善课程体系结构。

整个培养方案共分为两大类 (理论类、技术类与实践类) 、7小类 (信息与系统、信息与通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子技术、EDA技术及应用、微机与单片机、创新实践) 课程群。课程群思想的提出使得电信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变得十分清晰, 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一目了然, 便于师生理解和执行。

2. 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与就业市场的直接接轨, 必须对现有电信专业的技术实践类课程进行改革。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 注重以工程背景为实践类课程设置的核心思想, 力求建立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及应用、电子系统综合设计、E-DA技术、DSP技术、嵌入式技术等相关课程建设, 采取稳扎稳打、稳步推进的原则。

3. 计算机四年学习不断线。

为了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就业市场的需求, 在课程设置中还注意设计了四年计算机学习连续化, 实现计算机四年不断线学习[2]。

大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4整个培养方案的修订贯彻人才战略的培养目标, 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并获批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加强理论教学拓展, 保持综合性、专业性的专业教学优势。坚持本科教育与工程教育接轨的教育思想, 建设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 编写注重工程应用的教材,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实现分类施教、差异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更强, 系统观念、整体观念和分析能力都得到较好的培养, 并且对自身的认识和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形成了独特的专业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学洪, 张军, 曾鸿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 2011 (6) :37-39.

上一篇:足球文化下一篇:海洋石油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