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

2024-06-28

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精选12篇)

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体育科技,结合实践,分析和讨论

一、中学体育教育和体育科技

1. 中学体育可以继承、保存、传递体育科技技术。

中学体育教育可以有效的继承、保存、传递体育科技技术, 中学体育教育的这种功能只有在高科技背景下才能存在。也就是说, 只有在高科技的社会下, 中学体育教育才能具备继承、保存、传递体育科技技术的功能。不仅如此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和体育科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中学体育教育离开不体育科技技术, 而体育科技技术在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管理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

中学体育对于学生的身体和创新精神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而目前我国很多中学学校都缺少必备的物资和基础设施, 学校的教师队伍仍不壮大, 并且中学生的体育意识还未完全成型, 而在这种情况下, 能将体育科技技术和中学体育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就显得非常难能可贵。

2. 体育科技技术对中学体育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 体育科技技术也随之迅速发展, 而这种发展对于中学体育的冲击很大。体育教学的理念、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等都在发生巨大的改变。 (1) 在体育科技技术的影响下, 学校体育逐步的转向终身体育。目前中学体育已经无法单独的达到教育目标, 所以中学体育教育正在逐渐向适应信息发展革命和社会职业化的方向转变, 也就是说中学体育必须做到将集中和分散进行结合、将集体和个体进行统一, 由此才能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在体育教育中找到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2) 中学体育要朝着多目标进行改革发展。中学体育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应当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丰富知识的创造性人才, 由此才能保证学生在未来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中学体育教学必将朝着多元化、多目标的方向发展。

二、中学体育教育和体育科技有效结合的形式

1. 强化中学生动手创造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存在很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学生不同于思维固定的成人, 中学生的思想还为被众多的文化和规定所禁锢, 所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远远的高于成人。而体育教师恰恰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有关体育科技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活动中不断加强自身思维的创造力。

2. 培养中学生利用高科技手段来提高体育训练水平。

身为现代体育老师必须要掌握一定的高科技技术来进行教学, 并且有效的帮助、引导学生利用高科技技术来提高训练水平。网络、多媒体等高科技技术已经应用在生活、工作中的各个方面, 对于教学的影响也很大, 对于运动队员技术水平的改进也有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在中学生的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高科技, 指导学生利用高科技技术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水平, 例如对于篮球队的队员, 教师可以组织大家一起观看有关篮球比赛的视频, 让学生从比赛中逐渐的发现运球时间最长的就是组织后卫;传球之前必须要确定队员是否在最佳的位置;什么样的步伐才是正确的三步上篮动作;篮球比赛是团体运动而不是个人运动, 所以配合才是赢得比赛的关键。通过观看视频, 加上教师的稍加点拨和指导, 学生就会从中逐渐的了解到体育知识、并且自己也会通过高科技术手段不断的增加自身的技术能力以及团队配合能力等, 由此学生的印象会更加的深刻。

3. 帮助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随着课改的进行, 教学也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变成今天的交流式和研究式。很多学校也随着课改的进行开展了很多研究性的课程, 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实际中学体育教学中, 教学目标由自己学生设定, 而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在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如果学生出现目标无法确定的情况, 教师就必须给予一定的指导, 体育教育研究的范围很多, 可以是最新科技的篮球鞋、球星、比赛、体育发展等, 所以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去研究、去思考, 并且采用正确、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 最终才能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果。

我国高科技技术正在高速的发展, 体育科技技术也在不断的改变, 所以教师应积极的利用体育科技技术, 将其和中学体育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将中学体育教学推到另一个高峰, 让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有所得、有所获, 对于学生的未来起到一种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斌.中学体育教育与体育科技的结合实践[J].科技与生活.2010 (04) .

[2]葛晓松.体育科技创新特点及发展趋势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 (35) .

[3]蔡知忠.运用体育科技成功之道体育实践的意义[J].体育事件.2008 (06) .

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 第2篇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根本目的必修课程。通过对盐城市部分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和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改善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现状提供一些依据和帮助。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盐城市部分中学的100名从事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教师。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卷94份。

(2)调查法与访谈法:调查访谈的内容主要涉及学校体育与健康教材、教师、影响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因素、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管理等。

二、调查的结果与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1.体育与健康教材

体育与健康教材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在调查中,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教材中富有直观的、趣味性强和贴近生活的内容感兴趣,而对抽象、理论性太强、离生活较远的内容不感兴趣。现行《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内容大部分是体育理论,只有少量、零碎的心理知识或卫生知识,它实际上只适合体育课用,不适合健康教育课使用。

很多教师建议在编写体育与健康教材时首先要突出教育性原则,要使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次要把增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最终追求的目标;再次就是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运动技术内容系统性的做法,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

2.体育与健康教师

调查发现只有小部分教师参加过不同形式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课程培训。新课程实施以来,部分教师在角色转换上还存在偏差,至今仍扮演的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执行者这一角色,还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

当前,在中学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是缺乏师资。当务之急是要快速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途径有三种:一是在各类体育或师范院校开设健康教育专业,加强其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体育与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培养后备力量;二是鼓励在岗的体育教师自学医学、心理学知识,尽快担负起学校健康教育的重任;三是加大对承担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现任教师专业培训力度,帮助教师转换角色,将他们培养成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堂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以提高健康教育课的质量。

3.体育与健康课时

由于受应试教育中升学考试的影响,使得不少学校的体育课与体育锻炼既不能开齐又不能开足,根本不能确保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部分学校为完成任务或迎接检查,虽然将其列入了课时安排,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却不多,常常被用来安排语、数、英等课程或活动,学生身体活动减少,体质与健康水平大大下降。

各学校要确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必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课时,要广泛开展大课间活动,多开展小型多样的、群众性的、学生喜爱的体育课外活动,真正落实学生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

4.学校健康教育活动与学校卫生服务

调查表明,目前中学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得不很理想,能进行正常课间操的还不到60%,能进行健康知识宣传的只有25%。教师反映目前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与原来体育课的教学没有多大的变化,这是实施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障碍。学校对体检、传染病的预防和伤残学生的医学服务较为重视,但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医学服务比较薄弱。调查表明,72%的学校对学生进行定期体检,对传染病的预防和伤残学生的医学服务很重视,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医学服务较少。

体育与健康教育课、课间保健操、体检、专题讲座、卫生检查、健康知识竞赛等是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开展一些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和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质量。

中学体育教育与体育科技的结合实践 第3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育;体育科技;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22- 0112-01

1中学体育教育与体育科技的结合实践的基础

1.1中学体育具有继承、积累、传递、和保存体育科学技术的功能

现代中学体育具有继承、积累、传递、和保存体育科学技术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建立在以新科技革命为背景,以高科学技术化,高度组织化,大规模,高效率,高速度进行再发展。其发展同中学体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因为体育本身需要科学技术,在教学、训练、管理向科学技术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另外,中学体育对中学教育更应提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科技的精神。在中学尚未能提供必要的物资基础条件。并且科学研究队伍能力尚未完备,中学生尚未成材的情况下,将中学生体育教育和体育科技实践的结合更加难能可贵。

1.2体育科技对现代中学体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当今体育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体育产生的种种影响。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在发生和即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1)学校体育转向终身化教育。中学体育已不能独立完成教育任务,它要求教育要适应科技信息革命和走向社会职业生活的变化,要求体育是分散和集中相结合,个体和集体相统一,以适应每人的个性兴趣和爱好。要求体育是超前的,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

2)体育教学改革要向多目标发展。中学体育教育应该把学生养成具有广博合格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中学体育教育改革将更重视价值的多元性,教学的多目标,教材内容也将纳入更多的现代化成果。

2中学体育教育与体育科技结合的几种形式

2.1注重培养中学生动手制作的创造能力

中学生有很好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教师可以对此加以鼓励和制造机会,进而开展科技小制作的活动。教师可以搜集资料向学生描述高科技体育用品。比如向学生介绍自行车运动员骑用的由六家公司花三年时间研制的超级自行车;最新式的密织合成泳衣:各种各样帮助训练的网球机器人,柔道机器人,来鼓励学生有大胆的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兴趣,和为未来奋斗的理想。一名初三学生在听了教师介绍的搜集篮球的捡球机器后,联想到乒乓球选手在训练中还要用扫把和铲来收集乒乓球。开动脑筋,反复设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收集乒乓球的器具。这种器具结构简单,设计却很巧妙,一根木柄,一个箱子,几根结实的尼龙绳,构成了一个不用弯腰便能收集一百几十个乒乓球的工具。构思极富想象力,这起中学生体育科技的成功实践活动,是和教师对学生的科技教育分不开的。

2.2培养学生借助科技手段提高体育训练水平的习惯

教师应该是掌握科技,指导学生运用科技的带动人。在当今电脑、录像、电视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应把这些作为改进运动队训练的手段之一。我国48公斤级举重选手张祥森的挺举动作,从发力到举起杠铃,身体重心前后移动15厘米,从俯视角度看,重心左右移动也较大。根据这一诊断提出改进意见,使挺举成绩大大提高,取得了奥运银牌。在学生的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用科技手段进行指导,诊断,提出改进意见。在中学生篮球队观看CBA联赛的教学中,学生得出个人运球时间70%是在一个队的组织后卫手,而接到球的第一反应是观察本队队员是否有更好的进攻位置。从而减少了队员的盲目运球,增加了队员传球的连续性和进攻的流畅性。这种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到的宝贵经验使学生掌握篮球技战术的科学合理方法,并且印象更加深刻。

2.3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开展研究性质的课题

现在很多学校在高中年级中开展了研究性质的学习课程。这种学习课程正是培养学生用一种科学的严谨作风去探索问题。得出有建设性、有价值的结论。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很多学生往往很有雄心壮志,一开始就报了很大的题目做研究目标。往往忽略了实际条件和时间及资料方面的限制。教师要给予具体的指导。进行题目的分析,方法的选择,研究偏重方向。不少学生选中的题目还是非常有价值和趣味性的。如《中学生的篮球鞋》从品牌,款式、价格各方面做了社会调查。对于以中学生为消费主流的鞋商无疑极具参考借鉴价值。又如《贝克汉姆为什么会成为万人迷》该研究显示这已不是一种体育现象,而上升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贝克汉姆成为万人迷,不仅因为他的外型,更由于他的气质,不平凡的成长经历,曲折跌宕的足球生涯,以及引人注目的金童玉女式的婚姻。此研究結论相信对与研究该课题的学生,不啻为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教师曾给学生一个研究题目《近二十年优秀守门员身高变化趋势》题目虽简单,但研究结果却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对于守门员的选材,各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重要性的主次都得出了科学性的结论。这些活动,都成为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创造科技的实践。

3体育科技在中学体育实践发展中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明确揭示了现代科技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体育科技的指导作用,养成依靠科技提高运动成绩,完成体育的各项工作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体育教育事业中主要因素是人,是从事体育工作的老师和教练员,提高体育工作者的文化科学素质水平,培养科技意识,运用科技能力的手段。对从事的教学、训练工作能得到创造性和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效益。在现代,体育工作者掌握体育科技知识与方法是充分发挥其职能必须具备的条件。随着社会迈向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社会经济基础的不断增长,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健康观念意识开始的转变,学校体育也相应面临各种问题,如何在学校体育中通过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提高提高全民族素质,这将给予我们体育工作者提出更大的挑战空间和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王秉彝.关于大学体育与体育科技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规范探析 第4篇

上好每节体育与健康课,教好每个学生,是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标之一。经历了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要成为一个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称职教师,必须坚持体育与健康教学规范。回顾我的执教经历,规范课堂使用以下八法,自感效果显著。

一、备课周密法:

备课前认真阅读钻研课堂标准和教材,确定好教学目标,分清教材重点与难点,选择好的教案格式、教学手段,编制技术要领口诀,安排好练习次数和组数。另外,对天气、气温等自然条件和学生的水平差异要做到心中有数,场地器材选用要兼顾全局。这样才能写出一份比较详细周密的教案,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运动负荷、备场地器材……

二、行为楷模法:

体育与健康教师的师德品行、穿着、举止是自我形象的塑造,因为其行为规范、上课着装、讲话态度、面部表情时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故不论是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教师都应起到以身作则的楷模作用,让学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领悟到名师出高徒的道理。

三、语言规范法:

首先,要坚持使用普通话上课。坚持普通话的使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优化教学环境也是尤为重要的。其次,教学中的语言运用要简明扼要。建议使用规范的动作术语和教学口诀,这样可节省时间,又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示范优美法:

教师的示范动作是为学生提供直观教学的良机,因此教师示范力求准确无误、优美潇洒、动静相宜、快慢分明。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尤其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更要示范准确才能增强学生练习的信心和勇气。

五、锻炼科学法:

体育与健康课是通过有效锻炼来增强学生体质的,但由于中学生的身体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安排上必须充分体现科学化。既要有合理的密度、运动量,又要控制好强度和学生最高心率的限度及出现的次数、持续的时间。千万不可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防止造成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事故发生。所以体育与健康教师既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又要在教学中练就一套应变本领,以防不测。

六、竞赛公平法:

当今游戏、竞赛法普遍出现在课堂教学之中,我观摩过不少公开课和日常课,发现竞赛不公平的例子经常发生。如人数不一致,规则不统一,教师对学生“投机取巧”不指正,男女无区别,一时以快决胜负,违反“公平、公正、公开”三原则,这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也是不利的。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力求竞赛达到公平的有效目的。

七、分组合理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课的类型,选择灵活多样的分组形式,如耐久跑教学时按健康状况强弱分组,球类教学时按水平高低分组,艺术体操和广播体操学习时按男女分组等等。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各得其所,避免失落感和自卑感的心理现象发生。

八、场景美化法:

学生上体育与健康课一看到宽敞的场地或新颖的器材就会在心里产生一种享受感和求知欲,自然萌发出跃跃欲试的学习动机。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师必须在课前周密设计、准备好场地、器材。即使是与前一节课上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不时改变场景,突出一个新字。如进行速度跑可设计圆形、放射式、对角式场景,切忌临渴掘井,草率马虎,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以上自我执教规范八法的运用,不但使课堂教学纪律严明,效果好,而且密切了师生关系,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互相关心、学会创新锻炼的良好习惯。

摘要:常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体育与健康课的课堂规范,是经过多年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完善起来的,对体育与健康教学课堂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起过积极的作用。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是体育与健康课一个应有的也是必要的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也谈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误区 第5篇

也谈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误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体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体育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现代的体育教学以强身育人为目的`,以“健康第一”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锻炼习惯,提高他们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

作 者:张永敏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陡沟中学,江苏,灌云,222211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23)分类号:G623.8关键词:中学 体育教学 误区

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初探 第6篇

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是所有体育教师梦寐以求的事情。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依据课程标准,更要结合学情,因而教学策略(方法)选择必须灵活多样,既遵循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遵循不同的教学规律和要求,选择教法和学法力求扎实有效,从而促进所有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身为农村中学任教多年的体育教师,我将自己的实践与探索整理如下:

一、器材新颖化

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利用体育课上的亮点,吸引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欲望。上实心球课时我利用了轻器械让学生每人制定了教具,用塑料瓶装沙,课中还设置了打保龄球的游戏。学生对器材喜爱不已,使学习实心球技术变得生动化了,学生不仅掌握技术要领更快,又体验了器械在生活中的娱乐性,让投掷技术变得不再枯燥无味。好课必须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下功夫,要注意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那些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其产生迷惑、兴趣、求解的问题,才有可能使学生打开思路、积极思维,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比赛升级化

众所周知,教学比赛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在班内举行的,若是有条件可以考虑跨班级进行,这样会大有收获。就像运动员国家冠军和奥运冠军的幸福指数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道理。一次偶然机会,两个班合堂,课的内容是快速跑,我灵机一动,展开友谊赛,所有学生都很兴奋,比赛过程非常激烈,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发挥到了极致。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集体荣誉感还有被人肯定的需要。预设的场景变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和中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既觉得富有挑战性,又能展现自己本班的风采,实现了他们和人对抗的希望,有一种竞技的成分在里面。一节体育课的运动量或者运动强度提升了,达到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

三、过筛子化

一改过去“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四个班级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让吃饱的学生自主选项,让饿的学生想法继续努力。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进行达标设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层面的闯关。这样学生会各得其所,有了前进的动力,还能体现课的灵活性,让学生真正喜欢体育的同时爱上体育课。

四、难变简化

体育课上让学生乐学、会学是我们的目的。一节技能学习课,应使学生掌握动作的技术要领和练习方法;如果是一节游戏课或者体能发展课,就应使学生在达到锻炼身体的基础上,通过这些游戏等形式找到锻炼身体的方法。

比如:练习立定跳远,中学生对这项技术掌握的并不好。在练习中我是这样做的,利用跳绳来练习充分地蹬伸。设计的过程是,由学生组合搭建桥让学生逐步的加大难度系数,开始跳一个桥,然后跳两个桥,再后来提高桥的高度,这样学生兴趣大增,让学生在乐学中找到蹬伸展髋的技巧,掌握了跳远中的难点。这比单独的讲解示范简单明了多了,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效果,让学生掌握提高弹跳力的一种手段。

五、新异刺激化

课不是一上就成了好课或者说优质课,而是要不断地改进才能取得效果。我平时在上完课后会简单与学生交谈,问他们的感受,进行调查问卷,然后总结进行改进。为了下次在其他班上课时更奏效,一个教案在不同班级授课会有变动。进行耐久跑、计时跑时,我根据了解的情况,发现一班平时要远远好于二班,一班我采用的是男女分别计时,在二班我采用的是男女同时计时,只是跑距不同,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可最后出乎所料,后一个班测试的成绩竟好于前者,这正是因为大家都爱面子,不愿意落在别人的后面,被人套圈,尤其是异性间。从人的发展来看,人有很多本能,比如说对刺激的、惊奇的东西,很容易就产生好奇或兴趣。讨论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先思考一下,学生对什么不感兴趣。

六、自然开放(有选择性)化

在上耐久跑课时我采用了学生课前“自设路线跑。”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每个学生在领跑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置路线难易程度不同,同时赋予他们领跑责任,让他们既体验了领军人物的角色又有了成功感。

在体育课上,让学生在运动中得到快乐,更要让学生乐于学习,也就是说应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教师主动地教,学生勉强的学。这才是上好一节体育课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学生乐学,那么,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他都会主动通过体育运动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 第7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本溪市平山区、明山区、溪湖区、南芬区4个区的在校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200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

对学校体育理论研究的有关专家、学者、中学体育教师、教研员进行有关问题的调查和访问,以获得有关信息、论证相关结果。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收集阅读国内外有关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关的研究论文,并阅读整理教育学、学校体育学、健康教育等专著,广泛了解与吸取前人的研究结果,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

对本溪市4个区的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总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84份,剔除无效问卷19份,有效回收率为97.1%。

3. 访谈调查法。

利用教研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向学校体育理论研究的有关专家、学者、体育教师、教研员等进行有目的访谈,以了解当前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状况、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二、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调查现状与分析

(一)中学生对健康含义的理解

在调查的1200名学生中,认为健康就是身体好、没有毛病的有43名学生,占总比例的3.69%;认为健康就是身体好、心情愉快、能很好的与他人相处的有689名学生,占总比例的59.14%;认为健康就是跑得快、跳得高、掷得远的有433名学生,占总比例的37.17%。

以上调查数据说明:中学生对健康含义的理解还有偏差,虽然传统意义上的健康含义已逐步被淘汰,但仍有少部分学生依然存在错误看法。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健康的理解停留在“跑得快、跳得高、掷得远”。

(二)中学生健康知识的来源情况

在调查的1200名学生中,认为健康知识来源于学校的有406名学生,占总比例的34.85%;认为健康知识来源于父母的有178名学生,占总比例的15.28%;认为健康知识来源于看书、读报、观看电视或收听广播、上网的有495名学生,占总比例的42.49%;认为健康知识来源于其他方面的有86名学生,占总比例的7.38%。

以上调查数据表明:学生的信息来源已不是传统的仅教师一面,电视、网络对教师的挑战性很强,但学校教育仍是中学生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

(三)中学生上体育课的情况

在调查的1200名学生中,认为上体育课就是应付考试的有28名学生,占总比例的2.40%;认为上体育课是要学会各种运动本领的有512名学生,占总比例的43.95%;认为上体育课是希望身体健康的有625名学生,占总比例的53.65%。

以上调查数据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本领,促进自身健康的发展。这对我们体育教师来说是一种激励和动力。

(四)中学生日常卫生情况

对中学生睡眠时间的调查。在调查的1200名学生中,睡眠不足8小时的有195名学生,占总比例的16.73%;睡眠在8~10小时的有826名学生,占总比例的70.91%;睡眠在10小时以上的有144名学生,占总比例的12.36%。

对中学生挑食或偏食习惯的调查。在调查的1200名学生中,挑食的有639名学生,占总比例的54.85%;不挑食的有363名学生,占总比例的31.15%;严重挑食的有163名学生,占总比例的14.00%。

对中学生做眼保健操情况的调查。在调查的1200名学生中,认真做好的有585名学生,占总比例的50.21%;做得一般的有548名学生,占总比例的47.04%;不认真做的有32名学生,占总比例的2.75%。

以上调查数据表明:中学生的卫生习惯存在严重的问题。睡眠时间的不足、挑食和偏食的习惯对学生体质和学习效率有严重的影响,而对运动卫生、用眼卫生的常识了解的并不是很清楚。

(五)中学生每日运动时间及自我锻炼习惯的情况

对学生课后体育活动时间的调查。在调查的1200名学生中,保证每天锻炼20分钟的有409名学生,占总比例的35.11%;基本能保证的有471名学生,占总比例的40.43%;不能保证的有285名学生,占总比例的24.46%。

对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调查。在调查的1200名学生中,选择一个运动项目,并保证每周三次以上的有415名学生,占总比例的35.62%;每周1~2次的有565名学生,占总比例的48.50%;没有自我锻炼习惯的有185名学生,占总比例的15.88%。

以上两项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基本能保证每天锻炼20分钟,并且每周能进行1~2次的长时间运动。但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的锻炼多为自由活动,并未形成一定模式的锻炼行为。

三、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结构构成

(一)结合的目标

1. 原有中学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的目标相结合。

两者相互结合,共同的目标是中学生的健康。但是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各自有着自身领域所要实现的目标,两者不可替代,且要保持各自的特性。

2. 两者相结合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学生的健康。

学校体育受竞技体育的影响,并未把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与健康联系,即使在目标中设立了“为学生健康服务”这一条,但在评价手段中也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健康并未在实施过程中有所落实,“健康”成了口号。因而,造成一大部分学生认为: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就是体育好,体育好的就是身体好,身体好当然就是健康。这种错误的认识会导致认知与目标的偏离。因而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健康的正确认识。

3.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加强和关注,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忽略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则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因此,在平日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促进,这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二)结合的内容

1. 健康教育内容与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结合。

依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所需要的健康教育内容绝不是简单的形式化,健康教育虽然是依据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特点设置相应的教育内容,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健康是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前提。本研究提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健身、养身、炼身相结合,加强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把原体育课程的知识部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以及中学的生理卫生部分,都列入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课程的理论部分,并在实践部分的内容中渗透理论课的知识,从而学以致用。

2. 注重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实现,内容的设置是为对象服务的,只有了解学生特点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因而,必须针对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充分认识健康的重要性,只有健康,才能快乐地生活和学习。

(三)结合采用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以课堂为主,课内外教育教学一体化”的方法。“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内一体化:

这是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系统自身整体性的要求,强调课堂教学各要素之间,体育与健康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是课外一体化:

这是对课外系统自身整体性要求,强调的是课外体育活动的强化及与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的协调配合关系。

三是课内外一体化:

这是对课内外组合系统之整体要求,强调的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教学与课外活动、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目标互通与互补的关系。

四是教育教学一体化:

这是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及学校教育整体的结合,强调的是学校教育整体功能与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功能的整体发挥,其他学科与体育学科协调配合的关系。

学校、社会、家庭是体育与健康教育实施的三条主要途径。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和补充。无论从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是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都需要在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作用,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承担培育身心健康的中学生的责任。

(四)结合的评价标准科学、合理

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课程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搜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合理的评价对教学是一种反馈和促进,否则依据不合理的评价方法即使对同一对象进行评价,也会得到相去甚远的结果。合理的评价标准也会对素质教育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正确的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应将过程与结果、主观与客观,动态与静态等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多层次性。

1. 评价内容。

以往的评价实际上只是围绕着知识进行的,体育教学中则主要以运动项目的“达标”作为评价的内容,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很难对学生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新的评价观要求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际关系等非体力因素。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的,教师以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评价学生;而素质教育则倡导开创精神,鼓励学生努力思考,注重学生努力的程度。另一种观点认为,过去的体质/能力式评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新的评价观点是不仅要评价学生的体质状况,而且要对学生的平日课堂表现、学习的态度、努力程度、与他人团结协作的能力和精神进行评价。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目标为依据的全方位的评价机制。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

第一,本研究的运动技能是对健身技能、锻炼方法掌握的评价。技能学习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及一般性锻炼的特点,必须把它作为评价的内容。在技能选择上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评价与内容挂钩,教什么考什么,直接反应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的情况。

第二,非智力因素指标(情感、态度、个性等)的评价一直被认为是主观性较大的评价,没有具体的标准,或至多以学生的出勤率作为参照标准,占一定的成绩比重,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本研究建议采用等级评定制,把这些非智力因素作为具体的目标和评价内容,使过去体育课程在这方面提出的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的要求变为可以观测的行为表征,即便于中学生学习时自我的认识和体验,可明确知道自己哪方面做得不错,哪方面做得不足,也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价。

2. 评价的类型。

依据评价的功能可分为三种类型: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诊断性评价重视评价的功能,要求把评价的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其目的是通过评价控制教学过程,从而达到督促和鼓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的作用。过程性评价是重复性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使教学过程不断优化。在过程性评价中,要注意横向与纵向方法的结合。

如前所述,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无论在智力或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水平上都不尽相同,如果用同一个标准作评价,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信心,而另一部分学生发展不足。因此,结合纵向评价方法来激励不同水平学生的成长,以自己的发展状况为参照,让他们能实实在在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是进步还是退步了,一段时间以后再作横向比较,以其他同学的发展状况或整个年级的平均水平为参照,帮助他们提高一个比较层次,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在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再展示终结性评价,不仅能有效地实施教学的总目标,而且还可以有效地调节教学的各个阶段,使教学过程进一步趋向合理。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的内在联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目标包括: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掌握健身方法、掌握体育卫生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目标;发展学生个性的目标。

第三,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内容包括:注重体育和健康教育内容的有机统一;依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具有较高健身价值和便于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运动项目作为内容主体。

第四,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采用的方法包括:课内为主、课内外教育教学“一体化”;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协调一致、相互配合,营造一个体育的良好氛围。

第五,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评价标准是: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移;淡化统一标准,采用个体评价的方式,由师生共同参与,采用多元评价方法。

(二)建议

一是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二是充分发挥家庭体育、学校体育两个领域的作用,二者协调、配合,促进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完美结合。三是要建立健全符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学校体育设备,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加强利用现代化体育教学技术和手段,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 第8篇

关键词:体育院校,体育教学,课程,研究

1 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定的。《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解决好体育院系教学改革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接轨,本文以陕西省中学体育教学的状况为出发点,寻求两者结合的最佳途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该实验的对象为陕西省对陕西省西安市、宝鸡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榆林市、安康市、兴平市、韩城市10个地级市的中学体育教师280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检索查阅有关文献,详尽阅读相关研究资料。

2.2.2 逻辑分析法

通过文献综述对所获文献资料进行逻辑归纳与分析。

2.2.3 问卷调查法研究

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设计了陕西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调查研究问卷,对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编制《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的主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价值取向等进行了问卷设计,问卷发放300份,回收问卷280份,回收率93.3%。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0.0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行的课程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其弊端和不足严重阻碍了体育课程的发展。这些不足与弊端表现在: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和标准的不科学约占80%;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73%;教学内容以竞技教学为主70%;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和强制化约占50%;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约占65%。这说明陕西省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还存在以竞技教学为主的现象,这不仅不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改革,首要的任务是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切实把学生当作体育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自身实践中体验、领悟运动技能的诀窍;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利用体育活动自身所蕴涵的吸引力,通过合理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体验愉悦;改变评价标准与方法中学体育教学中单纯地以“达标”作为评价标准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体育教学应试教育倾向。

3.2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目标(见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95%的人认同《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树立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教育观;56%的人认同以能力发展为本的教育质量观;68%的人认同以健身、娱乐为目标的终身体育教育观;80%的人认同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育观;60%的人认同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的目标已由单一的目标发展成为多元的目标,学校体育的目标不再停留在增进身心健康的这个层面上,而是在此基础上,实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多元化目标的结合。

3.3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有80%的人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健身价值;有66%的人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有健心价值;还有超过半数的人认同它的实用、文化、娱乐等价值。这说明,大部分人的观念已经开始转变,不再片面地认为体育课的价值仅仅在于发展体能,而且充分肯定了其娱乐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实用价值,并且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4 体育院系教学改革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接轨

4.1 教育观念的转变

观念的转变是指要求广大教师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转移到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上来。要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改变“三基”教育的传统目标,突破以传授竞技体育项目技术为主的教学体系,树立以终身体育为主的多种体育形式并存的教学观念。体育教学思想由单一的增强体质,发展到以体育为一种手段,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不仅对学生是必需的,而且对人的一生都是不可缺少的。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身体发育规律,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的教学思想应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学,将成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4.2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材由“一纲多本”向“多纲多本”方向发展

教材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出理论知识、运动项目及身体练习的层次性,要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要抓住教材的主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降低基本教材的容量,避免教材的低级重复以及单纯追求运动技术。建立、健全教材一体化的新体系。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个性一体化的教材,即实现学校体育目标,适应当今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灌输终身体育思想,就要建立、健全培养学生一体化的教材体系。体育教材的编订要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体育教材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体育教材将由目前的“一纲多本”向“多纲多本”方向发展;重视体育教材的结构建设,发挥教材的整体效益;体育教材内容将向多样化、简单化方向发展;体育教材的研究将逐步过渡到体育课的研究。

4.3 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现代体育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根据课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创设教学情境,采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创设不同的情境,如在教学“50米跑”时创设“享受成功”的情境,改变以往的单纯分组跑的教学方法,采用“反50米跑”的教学,即学生第一次跑50米时,非第一名的学生记下第一名到达终点时与自己的差距,在后面的练习中,则在起点向前延伸这点差距,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得第一。这样平等的教育中,“优生”与“差生”此时此刻的积极性和愉悦的心情都是那样的接近与相似。又如在教低年级“站立式突发信号起跑”时,创设“趣味活动”情境,即由做趣味游戏开始,先让学生扮演猫和老鼠,做猫捉老鼠的游戏,再做虎、狼、羊、兔等角色的游戏,分四组做突发信号的起跑,在趣味游戏中及时激励学生,让学生在玩中学,耍中练,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鼓励学生提出新方法、创造新游戏。坚持标准的统一性和运动项目及运动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特质和独特性。

4.4 树立娱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

娱乐体育教学是老师向学生传授各种体育锻炼的方法以及掌握体育和保健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学生为主,以快乐有趣为中心,身心愉快地进行双边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老师亲身参与到学生的各种活动中,能全方位地给学生以身教影响,并能体现出体育课的教育意义和作用。通过教师“角色”的恰当定位,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为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和谐的发展奠定基础。终生体育教育思想告诉我们,体育运动不是人生某一阶段的生活内容,而应是贯穿终身的。也就是说,人们在自身的生活中,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享受运动的乐趣。因此,学校体育应朝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成为终身体育的启蒙或一个过程。

4.5 体育与健康课的评价方式应由单一的运动技能评价向综合体育素质评价方向转化

传统的考核评价主要以运动技能为主,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以及运动能力的不同,如果仅靠运动技能来评价,使得一些学生不上体育课也能达到及格。而相反,一些身体素质差学生无论怎么努力也很难达到标准,这样使优生得不到优化,差生得不到提高。同样也挫伤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无论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育人的角度,都应该从体育教学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加强学生运动技能进步度评价,建立和完善教师教的评价体系。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首先要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树立娱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优化教学内容结构;进行教材体育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建议体育与健康课改革要求体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业务水平,合理取舍教学内容以及考试办法,加强场地器材设备、教学管理等,重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龚德贵,等.“转型期”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发展与探索[J].体育与科学,2003,(1).

[2]陆作生,吕菊,董翠香.对我国体育教学目标人文性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57-15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王健.新课程理念下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与重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3).

[5]刘昕.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4,(1).

[6]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 第9篇

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中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社会的发展, 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 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深深感到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或单纯的身体锻炼的低层次上止步不前, 普遍忽视对中学生体育精神要素的挖掘, 忽视对中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中学体育教学离不开传授体育的技能知识, 离不开身体锻炼, 这毋庸置疑, 问题是我们应该把追求的目标定在何处, 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 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中学生的人格形成, 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人格精神起到重要作用, 这应是中学体育教师思考的重点, 是中学体育教学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社会学家曾证言, 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现象, 当它仅仅体现技术时, 它是低层次的、不成熟的。当它进入到人的精神层面与意识层面, 并影响到人的人格、心理、意识和行为时, 它就进入了成熟的科学的阶段。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都没有摒弃体育的教育功能, 视体育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 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 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什么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忽视, 应积极挖掘。

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全面教育、全面发展, 对中学生人格精神的价值在于:培养中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 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 发展个性, 规范个人行为, 有责任感, 与同伴合作的精神, 竞争、拼搏、信心、荣誉的信念, 公正地看待问题, 遵守规则和规定, 遵从社会法规。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 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 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 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 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 这是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 我们应当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 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三、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中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应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发展社会认知, 在体育的社会交往中培养中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是社会的细胞, 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 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教师应让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 从而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活动中让中学生学会竞争, 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让中学生学会尊重, 学会合作, 培养中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 将会成为一个人的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二) 自尊、自爱、自强不息, 培养积极参与意识, 发挥中学生的自主精神。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 教师都要让中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 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 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中学生学会独立地观察判断, 独立地应付赛场变化, 充分发挥中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 发展个性, 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三) 培养中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体育运动是在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 教师要教育中学生遵从规则与规定, 正确认识问题、辨别是非, 不斤斤计较, 不小肚鸡肠, 不装孬使坏, 不投机取巧;尊重事实, 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 错的就批评摒弃, 培养中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四) 注重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 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体育运动是一种对抗游戏, 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对抗, 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教师要让中学生学会辩证、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实事求是, 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 趋近事物的本质;学会靠真才实学、真正实力、智慧技巧、人格精神去战胜对手, 取得胜利;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 实现人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

(五) 培养中学生吃苦耐劳, 不怕困难, 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都要求参加者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 需要接受艰苦的磨炼。教师要让中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 在疲劳时咬紧牙关、坚持到底, 在困难时坚韧不拔、持之以恒, 在失败时绝不气馁、再拼再搏, 在胜利时冷静处之、绝不得意忘形。坚强的意志, 是人格精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体育运动是培养中学生坚强意志的一片沃土, 有待中学体育教师的深耕细作。

中学体育教学与情感教育研究 第10篇

情感教育是目前全世界的教育学领域的学者都关注的课题, 它是一个理论问题, 同样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情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进行人文教育与自然教育的桥梁, 它使诸教育实现了功能性的统一。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真正需求, 以及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理念的变化与形成, 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 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 帮助他们对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认识与情感体验[1]。如今的学者更多的把情感教育当作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而不是一种断裂的、独立的教育形式。

2 情感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

2.1 中学体育教学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体育教育是学校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中学生未来的大学生活甚至整个人生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起步期, 这个时期他们最容易被外界的信息与观念所左右。目前,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阵痛期, 多元化的伦理道德观与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形式, 使得传统的道德观正在逐渐消逝, 再加上我国中学教育体系中情感教育的薄弱, 于是, 有一些中学生在社会观念上发生了价值观的缺失, 自私、冷漠、消沉, 对社会、集体、亲人、朋友, 充满了抵触与对抗。情感教育则倡导理解、沟通、信任与关怀, 关注学生的真实情感[2]。通过情感教育, 可以加强了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和谐沟通, 使师生与同学之间充满理解与信任, 增强教学凝聚力, 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

2.2 中学体育教学融合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中学体育不同于小学体育, 小学体育更多的是帮助低龄儿童能够快乐而全面的成长, 趣味性较大, 而竞争性较弱。中学体育则拥有传授体育项目多, 重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习惯的养成, 以及发展身体机能与提高身体素质, 为未来的体育运动参与打基础的特点和功能。通过体育教学, 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增加生活乐趣, 培养学生敢于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品质。体育所拥有的公平与公正的特点, 则为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提供了最佳的环境。在体育比赛中, 学生通过施展自己的体育技能, 克服困难, 可获得一种成功感与满足感, 活跃情绪, 提高自信心。体育还具有外显性的特点, 在体育运动中, 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需要进行必要的语言或肢体的交流, 通过这种无拘无束的交流, 可以增进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感情, 调剂学生的情感。所以, 在中学体育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行的。

2.3 中学体育教学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完善的人格是指人格的各构成要素如情感、性格等, 均健康、和谐的发展。在各构成要素中, 情感是形成完善人格的第一要素, 它对个体的智力、性格等人格要素的发展具有催化、整合的作用[3]。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可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情感, 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情感反映了个体对客观世界满足自己需求的程度, 由于客观事物与人之间的千差万别, 他们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从而造成满意度的差异。当个体的满意度达到一定的程度后, 就会形成积极的态度, 并使人产生一种快乐、满足、肯定的情感。反之, 就会形成消极的态度。体育课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既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又能品位失败的失落的平台。对一个缺乏自信心且运动天赋又差的学生来说, 可能刚参加运动时会因为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而变得更加的不自信和厌恶体育, 但是当他经过一段的刻苦锻炼与学习, 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后, 他就会对体育运动产生热爱喜爱, 并产生强大的自信心, 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

3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措施

3.1 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 加强自身情感修养

体育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体育教师自身的情感特质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 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加强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至关重要。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正确认识体育教育的总体目标, 从教学实际出发, 从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 加强对情感教育的学习与认识, 提高对情感教育理念的理解。体育教师要善于综合运用丰富的知识、睿智的语言、到位的形体展示, 来创造一个欢快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稳定的情绪。

3.2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立和谐的师生与生生关系

和谐的体育教学环境是孕育学生良好情感的温室, 而和谐体育教学环境的建立则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生生关系的建立。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 体育教师应重视、尊重、尽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这个情感需求可能是低层次的生理需求, 也可能是高层次的心理与精神需求, 而教师则应的重点是满足学生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即道德感、成功感、审美感的满足[4]。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 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 能够无拘无束的、轻松的进行心灵与情绪的自我培养与成长。

3.3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正确运用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内容是承载体育教学目标、方法、理念的载体, 选择适宜于实施情感教育的教学内容, 是取得情感教育成功的第一步!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应当使体育课融入一定的生活元素, 或者是回归生活, 毕竟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 生活可以为情感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此外, 体育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动性, 培养学生发现知识与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提高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

综上而述,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要做到体育教学中真正的“以人为本”, 就必须加强与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注学生情感的成长, 运用现代化的人文管理方法, 建立和谐的体育教学环境与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生生关系,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使我国的中学生们能够健康、快乐的度过美好的中学时代。

摘要:情感发展是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之一, 而体育是中学教育的一部分。本文从情感教育的概念出发, 阐述了实施情感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并探讨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一些措施, 旨在为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晓伟.情感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陶然.受伤的翅膀——青少年心理成长札记[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3]杜井宏.让人格在情感体验中得以完善[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1) :23~25.

如何上好中学体育与健康理论课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教学方法

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是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许多人认为理论课不重要,没什么好讲的,讲了学生也不愿意听。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认识。我认为,我们应该把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和青春期自我保护知识的教育,更好地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理论课

中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活泼、好动,许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只想上室外课参加活动,对室内理论课非常不理解,甚至不愿上。为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把理论课为什么要上,它对学生身体健康有哪些好处,体育理论如何在运动中更好地指导运动实践这些问题仔细地向学生进行讲授,并在实践课中加以运用,使之对理论课有正确的认识。

二、合理选择教材

体育与健康课理论知识以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为目的。首先,教学内容应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问题,联系日常生活从实际出发。目前,中学生近视问题比较严重,好多患近视的学生对用眼卫生和眼保健问题比较关心。我们可以在体育锻炼与健康成长课题中适当增加一些关于眼保健的内容,这样不但能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好处,还可以使一些学生了解一些卫生小常识,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其次,结合教材,领会教材思想性,制定品德教育具体任务。如,在观看教学比赛录像时,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勇于进取、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三、制订明确的核心教学目标

制订教学目标对于理论课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目标明确,我们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教学目标存在显性教学目标与隐形教学目标之分。隐性目标多涉及学生的兴趣、态度、爱好、情感、直觉、灵感、想象、顿悟、积累、底蕴、心智模式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在实际教学中不好把握。因此,要重点放在制订核心教学目标上,核心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做到可观测、可评价、可操作,能够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有效落实。

四、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师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应适当采取各种有效方法进行教学。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练习法等各种方法相互结合来提高理论课教学效果。例如,在《生活方式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讲授法与讨论法结合运用。教师首先应提出明确问题“什么是健康”,然后學生针对这一问题分组展开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充分讨论后分小组发言,教师将各组学生的观点写在黑板上,归纳并总结出正确的健康概念。

五、教师理论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理论课的讲授往往按照课本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感到乏味、无聊甚至有厌倦情绪,所以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而且要做到语言生动、通顺、易懂,并对平时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进行解答。如,有些学生在理论课中对近视形成原因了解后,还会提出远视、散光等一些常见疾病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对讲授内容非常熟悉,而且对一些和本课题有关的一些问题也要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只有更好地学习使自身理论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将理论课讲授得更加生动具体,才能使学生对理论课的讲授更加感兴趣。

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之中,多媒体设备和大量的多媒体教材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学生传授各种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技能、使形、声、文字结合,教学形象更加直观,图文并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如,在讲授《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时,可以采用PPT课件,播放一些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中受伤的片段,结合受伤部位的图片以及紧急处理过程的视频使学生对运动损伤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从而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有足够的了解与认识,为学生正确预防和紧急处理运动损伤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只有我们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及时总结理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作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了解学生,重视学生在理论课堂上的自我调控和评估,才能将体育与健康理论课上好。

参考文献:

[1]刘俊强.如何上好体育与健康知识课[J].快乐阅读,2011(7).

[2]张鹏.谈体育与健康课的改革与创新[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校,2010(2).

浅谈体育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第12篇

1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 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能够适应社会, 与社会同步。众所周知, 中学生正处在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但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及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致使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显著和突出。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表明, 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 是国家未来的支柱, 因此,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2 中学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2.1 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 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心理健康的发展, 需要依赖于健康的身体, 而体育运动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保持身体健康, 因此, 体育教育为心理健康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同时, 大量研究表明, 体育活动能够降低学生焦虑、抑郁的心态, 提高学生积极情绪状态, 因此, 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 也在构建和塑造学生和谐的心理。

2.2 改善学生情绪, 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健康和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学习和工作保持积极的态度, 而在体育教育中, 教学形式都是将游戏、竞赛和娱乐融为一体, 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消除消极情绪, 从而改善学生的情绪。中学生应该具备勇敢、拼搏、顽强等意志品质, 而这些意志品质通常是在困难中磨炼出来的。在紧张、激烈的运动环境中, 更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保持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2.3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大多数体育运动都需要学生互相合作配合才能完成, 体育运动总是伴随着口号、手势、身体接触等动作, 学生在活动中共同进步, 相互竞争, 团结互助, 相互交流。通过体育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增强学生的交流和表达,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 体育教育中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3.1 教师和学生转变健康观念, 强化心理健康意识

体育教师和学生都要意识到: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而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首先, 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平时还要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并把这些知识内容巧妙地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 使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身心同时得到发展,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其次,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比较和调整, 帮助学生对心理改善的情况做出自我评价。同时, 教师还要理解和认可不同的观点意见, 并适时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造愉快和谐的氛围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而紧张、冷漠的气氛则会大大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在体育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造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体育教师应改变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形式, 比如在做准备活动的阶段, 教师可以通过带着学生一起做小游戏来代替慢跑, 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充分舒展身体, 又能促进师生关系,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同时, 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灵活多变, 语言表达幽默风趣, 多给学生正面积极的鼓励,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学得好, 学得懂, 学得轻松。这样才能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减轻学习压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3 体育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情绪变化较大,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特别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首先, 不同的学生兴趣爱好也不同, 有的喜欢篮球, 有的喜欢羽毛球等, 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自由选择空间, 让学生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中去, 这样才能发掘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体验到良好的自我价值。其次, 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 例如班级篮球赛, 拔河比赛, 趣味运动会等, 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在比赛过程中体验到体育运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最后, 对于小部分体质较弱, 平时不喜欢运动的学生, 在体育课堂上经常出现畏难、萎靡、不愉快等心态, 教师更应该加强引导, 并且用适当性的言语鼓励他们, 给予肯定和表扬, 帮助他们增强自信, 摆脱心理障碍。

3.4 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逆反心理, 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其进行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有的学生动作错误或者不规范, 教师对其进行纠正指导, 学生却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 这种现象就是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是由于学生认知障碍、认识能力的偏缺而产生的心理现象, 此时倘若教育不当, 学生很容易形成无所适从、粗暴易怒等不健康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地生气批评, 而要采取有效的说服方法, 让学生真正懂得对与错。例如进行篮球教学,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篮球比赛, 在比赛过程中, 学生由于动作不规范导致许多失误, 学生感到非常烦恼, 这时教师再对其进行纠正和耐心指导, 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意见。

4 结语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情绪变化较大, 再加上学习压力增大, 极其容易产生紧张、抑郁、烦躁等不良心理, 而体育运动却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减轻烦恼和压力, 调整不良心理情绪。体育教师应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 帮助学生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 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摘要:目前我国许多中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这些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该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白雪.中学体育教育与中学生健康心理养成[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6) :182.

[2]温桂全.学校体育教学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3 (3) :333-336.

[3]郑国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互相渗透[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1) :67-68.

上一篇:海外留学人才下一篇:商业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