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传输论文范文

2024-07-26

电视传输论文范文(精选12篇)

电视传输论文 第1篇

近年来,3D电视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为欧美等国3D电视频道的开播、3D电视系统设备的成熟、3D电视机的大规模生产与销售等方面。美国康卡斯特公司(Comcast)、美国直播卫星公司(Direc TV)、英国天空广播公司(BSky B)、法国电视一台(TF1)、韩国天空卫星电视公司等20多个国家的相关机构开播了3D电视频道;日本的索尼、松下与英国的宽泰等公司已生产出3D摄像机、3D电视拍摄校正设备、3D转播车、3D切换台、3D监视器和3D节目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全面涵盖3D节目采集、制作、编辑、播出等制播环节,并已应用于3D电视节目制作播出中;国际标准组织积极开展了3D电视相关工作,其中,ITU-R发布了3D电视视频系统技术报告,定义了3D电视系统的代次与级别划分,DVB标准组织发布了3D电视传输系统技术文件(A154),提出并规范了一种基于现有高清电视系统的3D电视传输系统方案。

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积极推动下,我国首个3D电视试验频道将于2012年元旦试播,春节正式播出。该频道由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天津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深圳广电集团等六家单位联合开办,各电视台分栏目制作3D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统一播出,采用卫星通道加密传输,在全国各地有线电视网络的基本频道中传送,拥有高清机顶盒和3D电视机的用户可以收看到3D电视节目。

为促进3D电视试验频道的顺利开播,广电总局进行了相关的工作安排,其中,在技术方面,发布了2项3D电视技术指导意见,分别是《3D电视技术指导意见——节目制作播出》与《3D电视技术指导意见——高清帧兼容3D电视信号传输》(以下简称“技术指导意见”),本文将围绕技术指导意见对3D电视信号传输的相关技术进行论述,首先从系统角度介绍3D电视的代次与级别划分,然后着重论述我国3D电视试验频道的相关传输技术,在技术论述的基础上给出3D电视传输试验的基本情况。

1 3D电视系统代次与级别划分

表1是ITU-R对3D电视系统信号格式的划分,从中反映出了ITU-R对3D电视系统发展线路的判断。

表1中,行表示了3D电视系统共分为3代,从佩戴眼镜观看一个视角的3D视频,发展到允许头部移动观看多个视角的3D视频,并最终演进为自然3D视频,即与我们日常视觉成像无异。第一代3D电视系统传输两路视频信号,分别用于左右眼的观看,因此传输的视觉信息中只包含有一种视差效果,观看者通常需要佩戴眼镜。第二代3D电视系统主要是多视点系统,采集、传输多个视角的3D视频,提供了多种视差效果,观看者通常不需要戴眼镜。第三代3D电视系统还需要很长时间去发展和完善。

表1中,列表示了3D电视系统兼容级别。Level 1不需要观看者购买新的解码显示等设备,只需添加一幅眼镜,称为高清显示兼容;Level 2需要观看者购买新的电视机等显示设备,但不需要更换机顶盒等接收解码设备,称为高清帧兼容;Level 3和Level 4需要观看者购买新的机顶盒以及显示设备,Level 3和Level 4级别3D电视相比高清电视没有频谱损失,Level 3是Level 2的扩展,称为兼容“高清帧兼容”;Level 4称为业务兼容,

因为传统的2D高清机顶盒可以从Level 4码流中提取出一个2D子码流,对其解码并在2D显示器上显示。

以下是第一代3D电视系统几个级别的技术特征。

第一代系统Level 1。该类3D电视系统的视频信号通过互补色方式生成。例如,左眼的视频信号通过红色滤波去除蓝/绿分量,右眼的视频信号通过蓝/绿滤波去除红色分量,之后将滤波后的两幅图像叠加在一起,形成一幅3D视频信号。观看者通过佩戴红-蓝/绿眼镜,获得立体感。该类3D视频信号可以用传统的机顶盒及显示设备进行解码显示。

第一代系统Level 2。该类3D电视系统的视频信号通过将左右两路图像拼接成一幅图像的方式来生成。主要拼接方法包括:左右拼接、上下拼接、行(列)交替拼接、棋盘方式拼接等。拼接之前,左右两路图像会进行下采样,因此该类3D视频信号会有频谱信息损失。该类3D视频信号可以用传统的机顶盒进行解码,但须更换3D显示设备进行显示。3D显示设备需要具有将一幅图像拆分为左右两路图像的能力。虽然接收解码终端不需要更换,但左右两路图像拼接为一幅图像的拼接方式需要额外定义。

第一代系统Level 3。该类3D电视系统的视频信号是在第1代系统Level 2信号的基础上增加了分辨率增强层信息,增强层信息用来提供第一代系统Level 2视频信号中丢失的频谱信息。该类3D视频信号需采用新的机顶盒及显示设备进行解码显示,但该级别信号格式兼容第一代系统Level 2,H.264可伸缩编码(SVC)可以作为该类信号的一种信源编码方式。

第一代系统Level 4。该类3D电视系统的视频信号包含两路具有视差效果的完整视频。可以采用H.264多视视频编码(MVC)作为信源编码方案。该类3D视频信号需采用新的机顶盒及显示设备进行解码显示。传统2D机顶盒可以解码该类信号的部分码流,获得两路视频中的一路视频,因此,该类3D电视系统兼容传统2D业务。

2 3D电视传输技术

根据ITU-R对3D电视系统代次与级别的划分,目前国际上开播的3D电视频道普遍采用第一代Level 2的技术体系,我国3D电视频道的技术体系也属于第一代Level 2,能够利用现有HDTV传输和接收手段,包括信源编码、复用、信道传输、接收解码等,实现3D电视节目的传输和接收。

如图1所示,3D电视音视频与高清电视音视频通过信源编码,与业务信息复用后,经广播传输信道到用户终端,具有立体显示设备(3D电视机)的用户可收看3 D电视节目,具有高清显示设备(高清电视机)的用户只能收看高清电视节目,不能收看3D电视节目。对于我国3D电视试验频道,主要面向如下两类应用场景。

A类用户:以现有HDTV机顶盒接收3D电视节目信号。现有HDTV机顶盒可正确接收解码3D电视信号,但在未经软硬件升级的情况下,通常不能自动识别3D电视信号格式,用户需要手动切换3D电视机的2D/3D显示模式,才能收看3D电视节目。现有HDTV机顶盒不支持EPG信息的3D显示,在观看3D电视节目时,如果需要查看节目菜单、节目列表等信息,需要手动切换3D电视机到2D显示模式。

B类用户:以3D电视机顶盒接收3D电视节目信号。这里的3D电视机顶盒是指在现有HDTV机顶盒的基础上,增加3D电视描述符和视频3D深度范围描述符解析功能,采用HDMI 1.4a接口。3D电视机顶盒可正确接收解码3D电视信号,同时能够自动识别3D电视信号格式,并将信号格式信息传递给3D电视机,支持EPG信息的3D显示,支持3D电视机的2D/3D显示模式自动切换,用户不需要手动切换即可收看3D电视节目。

图2是由技术指导意见给出,表示了3D电视节目信号传输链路,下面依次对预处理、信源编码、业务信息、复用做技术说明,现有的信道传输方式均适合3D电视传输,接收解码在上述A类用户与B类用户的应用场景中已作了说明。

2.1 预处理

第一代Level 2的3D视频信号的图像拼接方法包括左右拼接、上下拼接、行(列)交替拼接、棋盘方式拼接等,目前DVB规定了左右拼接和上下拼接两种,一般对于逐行扫描的视频,两种方式均适合,对于隔行扫描的视频,采用左右拼接比较适合,我国高清电视采用1920x1080/50i的格式,因此,技术指导意见规定3D电视视频预处理采用左右拼接的方式。

3D电视的伴音采用3D电视左路视频的伴音。

2.2 视音频格式

高清帧兼容的3D电视系统充分利用了现有高清电视传输系统,采用左右拼接的图像格式,因此,技术指导意见规定3D电视视频的图像格式在分辨率、场频、幅型比、色度格式等参数上于现有高清电视视频一致。

3D电视音频与现有HDTV音频格式相同。

2.3 信源编码

高清帧兼容的3D电视视频为拼接视频,视频编码采用高清视频编码技术即可。技术指导意见规定视频编码采用H.264,HP@L4,一般高清视频采用H.264编码在10Mbps码率下,可获得广播级的图像质量,3D电视的拼接视频比一般高清视频需要更高的压缩码率,为保证视频质量,同时考虑数字电视节目带宽的分配情况,码率不低于15Mbps。视频编码也可采用AVS,码率不低于15Mbps。

音频编码与现有高清电视一致,采用MPEG-1音频第2层或AC-3。

2.4 业务信息

技术指导意见定义了3D电视描述符与视频3D深度范围描述符,用于表示3D电视业务类型、3D电视组件类型、3D视频视差范围等信息。基于这些信息,3D电视机顶盒可支持3D电视机2D/3D显示模式的自动切换,可支持EPG信息的3D显示,同时不影响现有HDTV机顶盒接收3D电视节目。

对于HDTV电视节目,其传输流中的SDT表或EIT表中不包含3D电视描述符;对于3D电视节目,其传输流中的SDT表或EIT表中包含3D电视描述符。此外,对于3D电视节目,SDT表或EIT表中的业务描述符和组件描述符中的各字段均按照HDTV电视节目设置相应的值。在收端,现有HDTV机顶盒将忽略3D电视描述符,解析SDT表或EIT表中的业务描述符和组件描述符,将3D电视节目当作HDTV节目接收解码;3D电视机顶盒能够解析3D电视描述符,执行相应操作,包括支持EPG信息的3D显示、将左右拼接视频的拼接方式信息传递给3D电视机等。

视频3D深度范围描述符采用了DVB SI规范(ETSI EN300468)的相关定义,对于HDTV电视节目,其传输流中的SDT表或EIT表中不包含视频3D深度范围描述符;对于3D电视节目,其传输流中的SDT表或EIT表中包含视频3D深度范围描述符。在收端,现有HDTV机顶盒将忽略视频3D深度范围描述符;3D电视机顶盒解析视频3D深度范围描述符,基于所获得的最大和最小视差信息,可以在合适的深度位置上进行EPG信息、字幕、图形等的叠加。

2.5 复用

采用MPEG-2系统层标准对3D电视节目码流进行复用。

目前的MPEG-2系统层标准对PMT表中的AVC视频描述符(AVC video descriptor)进行了扩展,目前的H.264标准增加了帧拼接方式(frame packing arrangement)SEI信息,表示ES流中视频的3D拼接方式。技术指导意见没有规定这些信息,这是由于3D电视试验频道全部为3D电视节目,没有与高清电视节目混播,暂不需要以上相关信息。

按照技术指导意见的相关技术要求建立3D电视传输系统,不需要对传输系统前端设备升级或改变,仍可采用高清电视系统的相关设备,在终端方面,可同时支持应用场景的A类用户与B类用户。

3 3D电视传输试验

3D电视传输试验系统如图3所示,传输系统前端主要有3D电视节目源、编码器、复用器等,采用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传输试验,有线网分配合适的带宽供3D电视节目传输,终端由机顶盒与3D电视机组成。系统基本工作流程如下:

1.3D电视节目源送入编码器,其中视频已经完成了左右拼接;

2.编码器进行H.264高清视频编码与音频编码,生成3D电视节目TS流;

3.SI编辑器增加一路业务,生成相关业务信息;

4.复用器接收3D电视节目TS流以及SI信息,与其他节目一起形成传输用TS流;

5.在有线网中传输3D电视节目,机顶盒接收解码,3D电视机进行3D显示。

4 小结

电视传输论文 第2篇

【摘要】本文介绍如何改造模拟电视传输发射设备用于传送数字电视,并提供一个改造实例,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调频微波;电视发射机;QAM调制;机顶盒, 数字电视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和电视节目数字传输的商业化,模拟电视逐步转向数字电视。能否改造现有设备用于传送数字电视,以提高电视节目传送质量和频带资源利用率,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就福建省而言,现有电视微波站362座,微波线路七千多公里;大小电视发射台473座,电视发射机近八百台。这些设备若能改造利用,不仅能加快数字化进,还能节省大量投资。近期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一些可行的经验,供同行参考。

1 模拟设备传输数字电视可行性分析:

数字与模拟电视信号的传输方法都是把调制信号变为中频,然后再搬到相应的工作频段上,接收时,做逆向变频得到中频,中频信号经解调器或数字解调机解调还原信号。可见,数字与模拟电视信号的传输原理是一样的,由于数字与模拟电视信号的调制方式不一样,传输设备也略有不同。但,我们只要对模拟电视传输发射设备做必要的改造,模拟设备也能传送数字电视信号。

模拟电视传输发射系统如图1所示,调频微波主要用于点对点的远距离电视信号传输,其代表机器有WSF8-06微波收发信机,该机中频为70MHz、带宽为18MHz。电视发射机用于点对面的传输覆盖,工作于米波段或分米波段,中频为37MHz、带宽为8MHz。该系统用来传数字信号时,必须去掉微波发信部分(图1左边)虚线内的设备,将数字调制器的中频直接连微波上变频器。图1右半边虚线内的设备用70 MHz转34.25MHz(电视发射机中频中心频率)变频器代替。

2 改造实例:

由于国家地面广播电视传输标准尚未出台, 传输标准只能选DVB-S或DVB-C。考虑到DVB-C接收机(机顶盒)频率范围与电视发射机一致,因此,我们选择DVB-C标准的64QAM调制方式,传输符号率定为6.125Mbaud。试验地点我们选海拔九百多米的白马山电视微波站,该站距离宁德市区20Km,发射覆盖范围除市区和山区外,还能覆盖部分海上鱼排养殖区。因此,选定该站具有一定代表性。

2.1传输与发射设备选择与改造:

为了便于试验,我们取本省11GHz数字微波信号做节目源,该数字微波采用单载波多路复用QPSK调制方式, 传4套电视和4套广播节目数字,传输符号率为17Mbaud。传输系统见(图2)

2.1.1传输与发射设备选择

图2左边设备安装在宁德电视台机房,QPSK解调器型号为:CHINC1 10KD01; QAM调制器型号为:CHINC 10K502;微波发信机型号为: WSF8-06。图2右边设备安装在白马山微波站机房, 8GHZ/34.25MHZ变频器和34.25MHz中频AGC信号放大器是定做的`;电视发射机型号为: GSZ-3/5型7频道;机顶盒型号为:DBC2100B。

2.1.2 微波设备改造:

(1) QAM信号通过 WSF8-06微波发信机的限幅中放会产生畸变,因此,必须去掉限幅中放, QAM调制器中频输出直接与微波发信机的功率中放联接。

(2) WSF8-06微波机本振源采用介质振荡,虽说频率稳定度和数字机同一数量级,但数字微波对本振源的相位噪声有严格的要求,该噪声是逐站迭加,特别对于长距离,多站接力的微波电路,这一指标不容忽视。因此,需将普通介质振荡器改成锁相环介质振荡器。

(3)电视发射机的输入中频为34.25MHz,而微波收信机的输出中频为70MHz,从信号传输质量和设备可靠性考虑,我们另外定做了由 8GHz变为34.25MHz的下变频器和AGC放大电路组成的接收部件代替WSF8-06微波收信机(见图3)。

图3中下变频器增益为15dB,AGC电路增益为(30-50)dB,阻抗为50Ω,功率模块BGX885增益为17dB,最大输出电平60 dBmVS,输出电平10dB可调。AGC电路保证微波输出电平不受传输衰弱影响。

2.1.3电视发射机改造:

考虑到数字电视信号功率平均分布整个频道内,发射机的末级功放的平均功率比峰值功率低得多,为了提高发射功率,对北广7频道50W电子管电视发射机进行固态化改造,即用增益为20dB的300W固态功放模块替代发射机的电子管功放。该功放板采用飞利浦BLF278功率场效应对管组成甲类放大电路,每管静态工作电流为2A,最大输出功率达300瓦。开关电源输出DC50V(10A)带过流过压保护。具体做法如下:

(1)打开电子管电视发射机后门,将300W功放模块散热风扇和开关电源固定在合适的位置。

(2) 发射机改装后,原机电控系统不能用,信号线也须改接,因此,必须重新布线。发射机的信号线接法比较容易,只要将发射单元输出接300W功放模块输入,功放模块输出接电视发射机定向耦合器即可。改装后电视发射机仅需单相供电,原机的三相稳压电源可不用。电视发射机的发射单元供电为直流24V,接线时只要找到24V稳压电源单元CZ插座的8、9脚并将它们与原机接线剪断, 220V电源进线直接与8、9脚接(9脚接零线,8脚接火线);开关稳压电源进线经装在功放散热器上的65℃热继电器(功放过热保护)常闭接点接220V电源;散热风扇电源进线经装在功放散热器上的45℃热继电器(功放温度高于45℃风扇工作)常开接点接220V电源,总电源进线应装空气开关和漏电保护器(见图4)。

(3) 传输系统幅频特性将影响QAM信号的传输质量,因此,改装后必须对系统的幅频特性进行调整,确保发射机带内不平坦度小于0.5dB。

3 试验结果:

为了对微波传输和电视发射系统做些定量分析,我们以实际信号做测试源,用意大利乐华DL4模拟和数字频谱仪测试,对QPSK解调机和QAM调制器以及各传输单元的输出指标做了多次测试、经过分析从中挑选有代表性的数据如下:

3.1信号源的有关数据:

表1 QPSK解调器和QAM调制器:

机 器

符号率(Mbaud)

电平(dBμV)

载噪比(dB)

MER(dB)

BER (dB)

QPSK解调器

17.000

79.0

18.0

-----

<1×10-6

QAM调制器

6.125

95.3

37.5

34.1

<1×10-7

表中:电平代表数字多路复用平均功率;MER为调制误差比;BER为误码率

(1)从上表中数据可见QPSK调制信号的载噪比为18dB,比QPSK解调接收机门限电平5.5dB高12.5dB;误码率<1×10-6比临界误码率2×10-4将近高出两个数量级 ,可见信号源质量还不错。

(2)64QAM接收机门限为28dB、临界BER为1×10-4, QAM调制器载噪比为37.5dB,给传输系统留有9.5dB余量。

3.2为提高传输C/N,微波功率放大器都工作在临近饱和状态,现在用来传输QAM数字信号,必须采用功率回退法降低输出功率,以保证数字信号正常传输。表2是我们通过多次试验得出中结果。

表2不同微波发信功率对应的34.25MHz下变频器输出数据:

发信功率(mW)

接收电平(dBμV)

载噪比(dB)

MER(dB)

BER(dB)

96

94.2

30.8

27

<1×10-3

60

93.7

32

30

<3×10-4

40

93.5

37

32

<1×10-5

20

93.1

37.6

34

<3×10-6

从表2 可以看出:对于WSF8-06微波收发系统,功率回退系数可在(14-20)dB之间选定。本试验选17dB即微波发信功率为20 mW。

3.3 对于发射机功放,同样也存在功率回退系数选定的问题。表3 是不同输入功率所对应的电视发射机输出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出电视发射机输出功率小于50 W时,指标较为理想。功率回退系数可在(3-10)dB之间选定。本试验选10dB即电视发射功率为30W。

表3电视发射机输出数据:(检测电平为定向器耦合输出电平)

输入功率(W)

输出功率(W)

检测电平(dBμV)

载噪比(dB)

MER(dB)

BER(dB)

1.1

100

92

26.4

26.7

<2×10-3

0.81

75

90.8

28.4

28.8

<6×10-4

0.56

50

89

32.6

32.6

<7×10-5

0.34

30

86.8

34.6

34

<1×10-5

0.22

20

85

36.7

34

<8×10-6

0.12

10

82

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技术探讨 第3篇

【关键词】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技术;3G;SDH

通常情况下,数字电视将有电视台发出的声音以及图像方面的信号通过数字的调制以及压缩之后,最终会形成数字电视的信号,该信号通过地面的有线电缆或者无线广播以及卫星等进行传送,之后由数字电视进行接收。

1.基本概念

现阶段,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指的主要是将由信源发出的模拟信号进行信源编码之后成为数字信号,由终端发出的那些数字信号进行信道编码最终成为能够进行信道传输的数字信号,之后通过调制器在数字信道上进行信号的调制,最后将信号传输到对端以及信宿。

2.基本标准

最早出现的数字电视技术是在欧洲,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欧洲有着比较先进电视技术的国家就开始进行数字电视技术的相关研究,同时诞生出了三代数字电视节目的广播,那时已经算是比较先进的数字技术。在1995年时,数字电视的相关标准正式在美国通过。下一年,法国第一个进行了数字卫星电视的商业性广播,这就引起了数字电视技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发展。在2012年时,国际电信联盟通过了我国的地面数字电视的相关传输标准。

3.简单介绍3G和SDH技术及其特点

3.13G技术及其特点

我们知道,3G属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一个简称,指的主要是一种移动通信技术,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传输高速数据。该技术的服务可以对声音和数据信息进行同时传送。现阶段,3G技术主要有着四种基本的标准,分别为:TD-SCDMA,WCDMA,CDMA2000以及WiMAX。

相比于比较传统的电视信号的传输手段,3G技术有着很多显著的特点,具体包括:低廉的费用、传输设备以及操作比较简单、不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需要进行预约、实现无线可移动等。

3.2SDH技术及其特点

SDH技术属于是光纤传输的一种体制,主要能够实现模块的同步传送,其中模块主要由管理单元指针、段开销以及信息的净负荷组成,能够通过容器的方式来实现PDH体系的各种兼容。主要的特点包括有着比较高的横向爱你过的兼容性、灵活的网络、生存率高等。

4.总结

随着人们对数字电视要求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数字电视的快速发展。对数字电視的投入进行加大,创新科技。

【参考文献】

[1]王安琪.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3(8):56–57.

[2]于建平.浅谈数字电视传输技术及其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2):34–35.

卫星电视传输简介 第4篇

与以往地面信号传输方法不同的是, 卫星电视传输是赤道上空35800km处静止的卫星, 通过安装转发器和天线系统, 向地面转发能够大面积覆盖广播电视信号的一项技术。因为卫星具有与地面垂直高度的优势, 所以卫星信号可以不受领土、领空、地理和气候条件限制, 覆盖面积能够达到几万平方千米, 这对通信非常有利, 理论上三颗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范围的信息传递和交换。卫星通信也是微波通信的扩展, 能够将微波通信的中继站延伸到太空的通信卫星上, 解决了微波通信长距离建设多点中继站的困难和大距离跨海通信问题。因此使用卫星电视传输是实现广播电视信号大面积覆盖、投资少、见效快提高接收质量的最先进最有效的技术手段。

卫星通信的传输方式通常分为, 点对点传输, 点对多点传输和卫星广播。两个卫星地球站之前利用卫星链路相互传输通信数据 (声音、视频、数据等) 为点对点传输, 一个卫星地球站与几个卫星地球站同时传输通信数据 (话音、视频、数据等) 为点对多点传输。

通信卫星分以下两种:一种是主要用于通信的卫星, 叫通信卫星, 特点是点对点、点对多点的通信、数据传输, 如中央台对各省、市、站的电视信号传输;另一种是广播卫星, 又叫直播卫星, 主要用于广播、电视的直播, 是点对面的直播, 是直播到户的卫星。

卫星电视传输就是同步卫星上的通信设备把地球卫星地面站发射上去的上行信号, 经过变频、放大后, 再转发回地面的传输过程。卫星电视节目是由电视台提供, 电视台按需把信号进行编码、压缩、加密、加扰处理后, 通过微波或光缆传送方式送至上行发射站。接收经微波或光纤线路传送而来的一些列处理过的信号后, 上行站就要把信号解调出多路视频和音频信号, 经视频、音频切换器, 选出一路优质信号送经视频、音频分配器, 分成两路相同信号输出, 分别送往各自的小信号处理单元, 对信号进行调制、均衡、变频处理, 将基带信号变为高频信号, 放大功率后传送到馈源, 信号处理器和高功率放大器一般为两套, 为确保安全, 互为备份。最后由上行天线发射至卫星。卫星上有几十个转发器, 它将接收到的上行信号变频为下行信号, 以常用KU频段为例, 将14GHz的上行频率信号变为12GHz左右的下行频率信号。而且还要进行极化变换, 再经过天线变成下行波束, 覆盖一定区域, 由卫星地面下行站接收。

下行接收站由天线系统、高频头和接收机3部分组成。因为天线体统所接收的C频段和KU频段各有不同, 所以各自天线的组成也各有不同。高频头将天线接收到的微弱的下行信号变频、一级方法后传输到接收机。接收机再将信号解码, 解压、解扰、解密、二级放大后, 输出视频、音频信号, 传输到电视机。解调出其中节目信号, 再由当地转播台或有线电视台播出, 供用户接收。当电视信号不理想时, 可通过调整天线方位角、仰角、极化角, 使信号达到最强, 视频和音频达到最佳效果。电视台也可把有线电视本地台和无线电视台及卫视台合并, 一起用有线电视传送。

目前在我国, 卫星广播电视传输技术, 主要是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节目技术并存;Ku波段卫星电视信号传输和C波段卫星电视信号传输并存;以及数字加密电视和数字非加密电视信号传输技术并存;这三大主要现状。我国地理面积幅员辽阔, 为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让广大偏远地区人民能够收看到更多更好的电视节目, 国家广电总局早已于1999年成功启动“村村通”工程。并在“十一五”期间明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到2010年底, 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卫星广播电视直播会进一步扩大我国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 最后实现户户看电视, 人人听广播的宏伟目标。同时卫星直播业务也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各种产品升级换代, 扩大国内有效需求, 并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并最后有力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因此, 应用和普及卫星电视传输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需要我们在科学进步的浪潮中加快、加大对新兴卫星电视传输基础的研究和发展, 并且要着重对广播电视卫星传输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 提出升级发展方向和解决对策, 来保障卫星信号在输送中不受外界干扰保证信号输送质量, 提高电视节目质量。这就要相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 采用合理方式和方法, 在确保我国广播卫星电视发展的同时, 有效提高服务质量, 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摘要:20世纪90年代后, 随着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数字压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卫星数字电视直播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卫星电视系统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 并且具有节目容量大, 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强, 频带资源利用率高的特点, 迅速步入产业化和商业化, 并向全球迅速扩展。

关键词:卫星通信,广播电视,应用

参考文献

微波传输广播电视论文 第5篇

1.1便于信号存储

大规模集成电路是目前电子技术以及数字化网络基础发展的基础,而半导体存储基础是使得电视信号可以多帧存储,这种效果若使用模拟技术是无法达到的。例如在制式转换以及帧同步问题上通过帧存储器可以全面的实现,从而丰富了电视图特技效果。

2数字改造在干线微波中的应用

2.1调频模拟微波设备、数字微波收发信设备具有相同的工作原理。在中频信号调制中都使用的70MHz中频调制器,通过对信号进行上调,达到微波频率后进行传输,但是在微波传输中模拟微波设备还具有限幅中放,但是数字微波信号就免去了这一环节,对原理的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二者原理基本一致。在模拟微波期间中,现在使用的都是固态化的,例如原有的行波管被现在的线性放大器以及FET效应器所取代,因而推动了现代化的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发展。

2.2实际应用问题

频率稳定度方面遇到的问题。中频调频调制是模拟微波进行信号传输的主要方法,微波介质稳频设备是主要的变频本振设备,最大的稳频度数量级可以达到10-4,而在数字信号的传输中,电视信号主要通过数字微波传输,即采用中频数字调制,通过数字压缩技术对电视信号进行压缩,继而通过信号的QPSK调制进行信号的调制,通过将信号变至微博频率,从而进行信号的和传输。

这种信号传输需要发射器具有较高的线性指标,并且在微波本振源的要求上,频率稳定度相对较高,其稳频数量级应当大于10-6,并且稳频技术大多为双重稳频技术,即介质稳频+锁相稳频,从而达到规定的要求。相位噪声方面遇到的问题。在传输中,模拟微波传输主要使用的为调频方式,因而在系统相位噪声上没有太高的要求,但是数字微波传输过程中,主要采用的为相干解调的方式以及QPSK调制的方式,继而进行电视信号的传输,所以在相位噪声的要求上需要小于-70dBc/Hz。线性功放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在应用要求信号的调频模拟功放区域在非线性区域,因而在一开始的变频器上还会增加一个限幅放大设备,从而保证发射机的工作质量。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将模拟微波设备予以改造,转变为数字微波设备的方式是可行的,通过实践分析证实了这一理论结果。在我国的某些城市的广电局等单位已经率先进行了模拟微波改数字微波的尝试,开了一个好头。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产的1.4GHz、2GHz、7GHz、8GHz广播电视微波设备,改造起来是不难的,基本上和进口NEC的设备差不多。

20世纪90年代以前生产的1.4GHz微波设备由于不是线性放大器,改造难度要大一些。某省广播电视模拟微波改数字微波的一个具体方案先对一个模拟微波信道进行改造。原来传输1路电视信号、2路伴音信号,扩容到4路电视信号、8路伴音信号、1路数据信号。信号源前端采用压缩编码设备。目前国际上都采用MPEG-2国际标准来传输PAL-D数字电视信号,电视信号压缩到6Mbids,图像质量就能达到广播级的水平。因此确定信源按MPEG-2标准对PAL-D电视信号进行数字压缩编码,压缩的比特率为8.448Mbit/s,伴音信号按IEC268-15标准进行压缩编码处理。利用数字化传输进行信道传输。在经过中继站的转播后,为了保证信号中不累积噪声,提高节目信号的传输质量,消除传输距离的影响,其中频调制主要采用QPSK调制的方式,解调则采用同步相干的方式。虽然该种方式可能会产生一定得噪声累计,但是这种噪声低累计不会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在扩容升级中,改造方案能够快速辩解的进行升级,压缩编码码率的变化节目传输容量便可以根据其改变而改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结束语

刍议广播电视数字化传输技术 第6篇

【摘 要】本文对广播电视数字化传输进行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和研究,对其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广播电视;数字化;传输技术

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质量提升,是希望让观众可以获得更加好的视觉享受和服务,所以广播电视节目的技术质量就是广播电视台的竞争力体现,也是其竞争和生存的基本,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并非易事,要是其传输质量不好,就算是节目质量再高也不能够给观众获得良好的视觉体验。

1.广播电视数字化传输的优点

1.1频道利用率高

数字压缩技术是将模拟信号经过抽样、量化,变成数字信号(即模拟/数字转换),再经取样祥压缩编码,驱除信号冗余度,以一定的压缩比将信号频带压窄,将其调制到载波上,这样就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接收则以相反的过程进行:接收、解调、解码、数字/模拟转换,视频处理后还原成视频信号。国际上目前主要有两种gc=iz压缩传输标准比较流行,即MPEG-1和 MPEG-2。广播电视系统一般采用MPEG-2标准,它可以将速率为200Mbit/s的数字视频信号压缩到1.5-15Mbit/s。在这种标准下,如果对压缩信号采用64QAM调制方式,则CATV在每个8MHz带宽的模拟电视频道内能传送的码率为37Mbit/s,扣除FEC等因素占用的码率,净速率>32Mbit/so如果每千频道平均速率为 4.2Mbit/s,则一个8MHz模拟电视频道就可同时传输8-16套电视节目,10个模拟频道就能传输80-160套电视节目。省干线上的模拟微波均属于调频(FM)模拟微波,每套电视节目占有的带宽为f0±10MHz。实际系统设备带宽为 34MHz,如果压缩编码信号采用QPSK调制和相干解调方式,则中容量480路数字微波传输系统速率为34.368Mbit/s,它所要求的微波通道传轮带宽为f0±8.5MHz。实际系统设备带宽也为34MHz,如果每个电视频道平均速率为8Mbit/s,则省干线上—个模拟频道就至少可以同时传输4套高质量的节目。由此可知,广播电视数字化后可以成倍甚至成十倍地增加频道的利用率。

1.2接收门限电子低、传输距离远

原广电部GY/F106-1999标准中提出了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下行模拟传输系统要求载噪比C/N≥43dB。欧广联(EBU)给出了图像信号的5级评分标准,若要达到4级以上的良好质量,则要求信噪比SAN≥36.6dB。在模拟信号的传输中,为防止信号的衰落,必须有6dB的衰落储备量,因此模拟调幅微波传输链路中系统设计的载噪比必须口N≥49dB。在模拟调频微波传输链路中,由于S/N存在 18dB调频改善系数,所以C/N≥31dB就够了。

若采用OPSK相移键控调制,则只需(CYN) 18dB就可以得到高质量的图像质量。模拟调幅 (AM)微波与64QAM调制数字微波相比,门限下降了约20dB;模拟调频(FM)微波与QPSK:调制数字微波相比,也相差约l0dB。从上述分析不难得出数字微波比模拟微波传输距离远的结论。如果原设计模拟MMDS微波传输距离为 40km,在同样的有效发射功率、同样的天馈、同样的路由前提下,采用数字MMDS微波传输后,就能轻易地覆盖100km以上的距离。

1.3图像质量好,抗干扰能力強

数字滤波、数字存储和再生中继这几项技术的应用,让信号传递过程的噪声和失真影响得到了解决,排除了图像亮度的扰动,可以最大限度的将画面还原,即便是多级中继也不会对图像产生质量影响,所以数字电视传输的图像质量是非常高的。

1.4数字载波调制方式的比较

QPSK和64QAM是数字信号传输的载波调制方式,其中QPSK是相移键控,64QAM是振幅相位联合键控。有相关的研究显示,相位键控的抗噪性是最好的。

2.干线微波的数字改造

对模拟微波和数字微波进行信号收发设备对比。

两者具有同样的工作原理。70MHz中频调制器是这两种传输方式使用的调制器,两者的工作原理几乎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模拟微波在进行调频器调制后会有一级限幅中放,而这个是数字微波调制所不具备的。

一样的传输带宽。模拟微波和数字微波传输进行一套电视节目传输都是使用17MHz的带宽。

模拟微波系统对比数字微波系统来说,其对一些传输指标的要求要高一些,这样就给模拟传输线路改造为数字传输线路提供了基础。

现在的模拟微波器件都是全固态化的, FET场效应器件、线性放大器等代替了过去的行波管、高压盘,为模拟微波改数字微波铺平了道路。

3.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频率稳定度的问题。模拟微波传输信号只要求其频率稳定度在4个数量级以下就可以了。但是数字微波传输系统,在数字压缩后产生的多套电视数字信号复接后使用QPSK调制,这样就会要求微波发信机线的指标有所提升,并且对于频率稳定度的要求也要高于模拟微波传输信号,通常都是10-6个数量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使用介质稳频和锁相稳频联合使用。

相位噪声问题。模拟微波使用调频来进行传输,所以不会有过高的相位噪声要求,但是数字微波则不同,QPSK调制及相干解调是它的传输方式,那么对于相位噪声的要求就有一定的标准,一般都是要求低于-70dBc/Hz。将模拟微波系统的传输设备相位噪声控制在-95dBdHz以下,才能够符合数字微波传输的标准需求。

微波功放问题。调频模拟微波的功放工作在非线陛区,在早期发射机变频器的前端还要增加—4,限幅放大器。数字凋相(QPSIQ微波要求三阶交调抑制)20dB,因此要求功放必须是线由放大器。所以微波功放的线性度问题、微波频率稳定度问题及系统的相位噪声问题一解决,数字化改造就基本成功了。

在信道传输上采用数字化传输。使用QPSK调制来进行中频调制,同步相干解调,干线中继用再生中继,这样能够为线路改造节约资金,虽然会有一些噪声积累,但是并不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也能够保证信号经过中转和传输后不会有质量问题。

4.传输系统的日常维护措施

每周都要开展安全传输例会,通过对前一周的传输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寻找故障处理方式,不断的改进传输质量。

定期和不定期检修维护联合使用,确保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若是检修过程中需要进行调整设备或线路,应该要详细记录好。

机房维护检修工作实行日巡检、周检、月检、季检+年检制度。

检修配电机柜等电源时.一定要至少两个人配合进行。确保人身设备安全。

电视传输论文 第7篇

1 光纤传输系统的构成

随着光纤技术在各大通信系统中的广泛使用, 人们对于光纤技术的了解越来越多, 广播电视信号的中光纤技术也趋于成熟。光纤技术的传输系统是以光波作为载体, 以光缆作为传输媒介来进行通信传输的[1]。

1.1 光发射机

光发射机是光纤传输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光发射机是保障电信号到光信号的转换光端机。光发射机主要由光源、调制器和驱动器等设备组成的。它可以把来自光源的光波信号和来自电视音频的电信号进行转换, 以达到接收和调制光信号的目的。

1.2 光接收机

光接收机是光纤传输系统接收端确保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光端机。光接收机是由光信号检测器、放大器等装置组成的, 光接收机的主要作用是把通过光纤传输的过来的光信号重新转换成电信号。通过放大器和均衡器的共同调整来对电信号进行再次放大, 从而发送给用户的接受终端。

1.3 中继器

中继器的作用可以吧光纤传输过程中遭受扭曲的畸变的光信号进行放大, 中继器主要有光源、光检测器和再生电路等组成。如果脉冲中波形受到影响发生失真的现象, 光纤传输系统中的中继器就可以的对其进行持续不断的修正, 最终形成符合标准的光信号, 以确保在广播电视信号的中的通信质量。

1.4 耦合器和连接器

在光纤技术的使用中, 很容易受光纤光缆长度达不到标准或者光缆质量不合格等因素, 同时, 光缆的长度是有具体规定的, 一条光纤线路很可能会与其他光纤线路相互缠绕起来, 使得在光纤在信号传输受到影响, 为了保证光纤和耦合器能够相互连接, 光纤连接器和耦合器的存在对提高光纤的连接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

2 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光纤传输技术的应用

2.1 非压缩性传输

非压缩性传输是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应用方式, 非压缩性传输是利用终端设备的信号传输来完成光纤连接的, 非压缩性传输的基础是视频光端机。通过直连的方式将光纤连带高清信号都进行统一传输, 非压缩性信号的传输主要用途是在在对赛事的直播上, 转播装置和比赛场地之间的距离刚好可以信号传输的要求。在对比赛进行转播时, 将各赛场的信号和电视台的主播车设置成电视转播机房, 再通过光端机来完成电信号和光信号的转换最后将利用光缆将转换后的信号传输到IBC机房, 为了保障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质量, 建议光缆在设计之初就单独占据一个通道, 以保障赛场信号的覆盖率, 提高信号传输可靠性。

应用非压缩性传输技术, 为了提高广播电视信号的管理质量, 需要在公共信号的传输过程中采用1+1 主备用信号的传输的方式, 来保障信号的传输率, 通过终端设备端口的直接对接, 来达到光纤传输的目的, 充分发挥了光纤设备光缆传输的特点, 提高了光纤设备传输效果的成功率[3]。

在非压缩性传输技术中, 对于单边信号的传输工作, 都是采用用了双光缆和冷备设备来完成的, TOC用户只需要安装一个HD-SDI接口就可以将主备光缆和冷备设备设置在TOC和通信机房的中心位置。这样的话即使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主设备传输出现故障不能及时的播出时, 也可以通过切换至冷备设备来完成播出, 以此来保证信号传输的安全性。

2.2 压缩传输

压缩信号传输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具有非压缩性信号传输所不具备的优点, 它具有独立性。在实际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过程中, 将压缩性传输和非压缩性传输进行有效的组合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质量, 比如广播电视转播的质量就是两者结合所能达到的最好的表现。当广播电视覆盖的范围所涉及的区域数量较多时, 为了保障信号传输的质量, 就必须采用压缩和非压缩性传输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减少代宽的长度的来增大传输的速度[4]。

通过对各个地区的光端机设备和基带光纤进行直连, 对于偏远地区可以通过SDH进行信号的传输, 即通过解码器和接口设备来压缩和解码光纤信号, 并将处理过的光纤信号输送到机房中去, 这样通过压缩和非压缩性相结合的方式, 就可以进行不同大小的信号传输, 增加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质量。

一般情况下外地区域的信号汇聚点是中心机房, 通过传输电路直接联通至机房的范围, 其中HD-SDI信号通过光端机在两个机房间传输。在机房内用解码器对信号进行压缩解码, 获得ASI信号, 最终通过网络适配器将ASI信号传输到另一个机房中解码器进行最后的HD-SDI解码, 来实现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过程中的长距离信号传输。

3 结束语

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各种方式中, 光纤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也是性能最高的信号传输技术, 相对于之前的微波技术和卫星传输技术, 光纤技术可以实现对于信息资源的分类管理, 这是其他技术所不能完成的, 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工作不仅需要满足信号的高质量传输, 还要实现对于信息资源的切换, 目前只有光纤技术才能满足上述要求, 所以光纤技术是目前广播电视信号传播的最好选择。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当前时代正在进入三网融合的时期。光纤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光纤技术的应用, 对提高信号传输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光纤传输网络, 可以更好地提高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信号的质量, 增强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抗干扰性。

关键词: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光纤技术,传输技术

参考文献

[1]张伟, 赵林.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2) :35.

[2]李锦, 张联.浅谈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光纤传输技术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4 (6) :49.

[3]马忠智.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光纤传输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 (12) :74.

立体电视传输方法研究 第8篇

进入21世纪以来, 立体显示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 以《阿凡达》为代表的一大批立体电影的出现, 在全球掀起了3D立体风暴, 预示着3D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立体电视技术也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成为现代电视技术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一个完整的立体电视系统主要由立体视频采集、立体视频编码压缩、立体视频传输以及立体显示四部分组成, 如图1所示。

其中, 立体视频采集部分主要采用双摄像机拍摄、后期动画制作以及二维视频转三维的方式实现;立体视频编码压缩部分是采用高效率的编码压缩方案对立体视频进行编码压缩;立体视频传输部分包括对编码后视频流的纠错以及传输控制, 以实现立体视频在信道上的可靠传输;立体显示部分则分为佩戴立体眼镜的方式和自由立体显示方式, 完成对解码后码流的立体显示。本文将针对当前几种成熟的立体显示技术以及立体视频编码方案, 重点介绍适合当前应用的立体电视传输技术。

2 立体电视传输方法

对于立体电视系统而言, 立体电视传输是连接立体视频采集和显示的重要环节。随着高清电视的发展, 怎样在有限的带宽内传输高质量的立体视频成为了广播信道下立体视频传输的关键。当前, 立体电视传输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双路信号独立传输、主动式立体信号传输、被动式立体信号传输和“二维信号+立体元数据”传输。

2.1 双路信号独立传输

采用双路独立信号分别传输左右眼视频是当前最简单的立体电视传输方式, 也是此前进行立体电视试播电视台所采用最普遍的方式。这种方案需要对左右双路视频分别进行独立编码传输, 在接收端输出双路电视信号到拥有双电视解码器的显示器上, 再通过佩戴专业立体眼镜等方式进行收看。编码过程中可以应用运动补偿预测技术(Motion Compensation Prediction, MCP)以提高压缩比率, 减少传输比特率, 如图2所示。这种方式无需对目前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做任何大的改动便可承载这种信号, 但是传输所需的比特率也是普通二维电视信号的两倍。表面上看, 两倍的比特率也是勉强可以接受的, 但是随着高清电视的发展, 双倍高清电视信号同时传输对于当前的传输设备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 这种方式对于未来高清立体电视广播是不可取的。

2.2 主动式立体信号传输

主动式立体信号传输主要针对采用快门式眼镜的立体电视收看方式。快门式眼镜立体电视主要原理是需要在显示屏幕上交替地显示左右眼图像, 这就要求立体信号作为左右眼视图的交替帧进行编码。以高清立体电视信号为例, 主动式立体电视信号的传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2.2.1. 采用传统的1080p/100Hz的高清立体信号进行传输

由于立体电视传输的是左右眼双路视频信号, 为了实现每只眼睛都可收看50Hz的高清信号, 高清立体电视信号的传输就需要达到100Hz。该信号可以像传统的二维100Hz高清电视信号那样被编码, 为了减少传输比特率, 编码过程中可以采用视差补偿预测方法(Disparity Compensated Predication, DCP), 以去除左右眼视图之间的冗余。采用这种方法, 在传输过程中所需的比特率仍然远高于一个传统50Hz高清电视信号, 但会比双路信号独立传输方式的比特率低一些。国外相关实验证明, 在实现同样分辨率图像的情况下, 采用这种方法传输的高清立体电视信号所需的比特率是普通二维高清电视信号的1.7到1.9倍。另外, 需要对当前的高清电视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才能承载这一信号, 传输播放所需的成本也会进一步增加, 而立体信号将呈现传统的高清电视的分辨率, 帧速率达到100Hz。

为了实现更高的压缩比率, 减少传输的比特率, 可以采用时间可分级的编码方式。这样, 左眼视图就是基础层面, 作为一个传统的50Hz的高清电视信号被编码, 而右眼视图分别进行帧内的MCP预测和帧间的DCP预测, 并将二者相结合, 如图3所示。

采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降低了传输的比特率, 并且左眼视图可以由传统的二维图像解码器解码, 并通过二维显示器显示, 实现立体电视的后向兼容。基于上述技术, 若想观看立体视频内容, 观众需要一个工作在100Hz的可分级的视频解码器, 搭配一个能够接收和显示100Hz视频的显示器以及一副同步的快门眼镜。

2.2.2. 采用1080i/50Hz高清立体信号进行传输

如果不要求每只眼睛在观看时都实现全高清的图像质量, 则对立体电视信号可以采用1080i/50Hz标准进行传输。该种方式采用了隔行扫描技术, 将一个画面分为二个图场, 即单数扫描线所构成的奇图场与偶数扫描线所构成的偶图场。在传输过程中, 可以将左眼图像与右眼图像分置于奇图场和偶图场(或相反顺序)中, 如图4所示。

在显示端, 使用场同步快门式立体眼镜与之相配合, 将图场垂直同步信号当作快门切换同步信号, 即显示奇图场(即左眼画面)时, 立体眼镜会遮住使用者一只眼, 而显示偶图场时, 则切换遮住另一支眼睛, 如此周而复始, 便可达到立体显示的目的。该方法有效地将图像垂直分辨率一分为二, 保持全高清的水平分辨率。每只眼睛看到的是540p/25Hz的视频, 呈现立体的观看效果。以这种方式进行传输, 优点是现有的高清电视广播基础设施不需要升级就能够承载这一信号, 但是画面质量较差, 收看效果欠佳。

2.2.3. 采用720p/50Hz高清立体信号进行传输

同样, 对于收看图像质量要求不高的情况, 立体电视信号也可以采用720 p/50H z标准进行传输。显示端将左右眼图像交替显示在屏幕上, 使用帧同步快门式立体眼镜与这类立体显示模式搭配, 将垂直同步信号作为快门切换的同步讯号, 这样左右眼都会看到720p/25Hz的视频, 呈现立体的观看效果, 如图5所示。采用这种方式同样不需要升级现有的高清电视广播基础设施, 但是对于接收端的软硬件要求较高。

2.3 被动式立体信号传输

被动式立体电视主要是指采用偏振光原理收看立体电视的方式。立体电视信号采用双路分别传输左右眼视图, 两路信号并行传输, 可以通过高质量的MPEG-4或H.264标准进行压缩, 以减少传输过程中的比特率。这种传输方式除了要考虑编码压缩方式外, 更重要的是播放图像格式的选择。立体数据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组织起来显示在具有相匹配的微偏振技术的显示器上, 观看者佩戴偏振眼镜观看, 完全有效地将自然空间分辨率一分为二, 以达到立体收看的效果。在立体图像格式选择上有以下几种方式。

(1)“左右”排列方式(Side-by-Side)

在“左右”排列方式中, 屏幕的左半边显示左眼要看到的视频(也就是传输的左路视频), 右半边则显示右眼要看到的视频(也就是传输的右路视频), 这样将整个图像的水平分辨率一分为二。再通过偏光眼镜进行观看, 左眼看到左路视频图像, 右眼看到右路视频图像, 从而呈现立体的效果。

(2)“上下”排列方式(Top-and-Bottom)

在“上下”排列方式中, 屏幕的上半边显示一只眼睛要看到的视频(也就是传输的左路视频), 下半边则显示另一只眼睛要看到的视频(也就是传输的右路视频), 这样就将垂直分辨率一分为二。再通过偏光眼镜进行观看, 左眼看到左路视频图像, 右眼看到右路视频图像, 从而呈现立体的效果。

(3)“隔行”排列方式(Line Inter-leaved)

“隔行”方式是将左右两路图像信息在屏幕上隔行交叉排列, 奇数行显示一只眼睛要看到的视频(也就是传输的左路视频), 偶数行则显示另一只眼睛要看到的视频(也就是传输的右路视频), 以这种方式将垂直分辨率一分为二。再通过偏光眼镜进行观看, 左眼看到左路视频图像, 右眼看到右路视频图像, 从而呈现立体的效果。

(4)“棋盘”排列方式(Checker-board)

在“棋盘”(有时也称为“马赛克”)格式中, 分辨率损失由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摊, 但总的效果仍然是将空间分辨率一分为二, 再使用偏光眼镜观看, 实现立体效果。

以上介绍的几种视频图像格式的优点是对于现有的高清电视广播设施无需进行升级就可以承载立体信号, 而不足之处是立体视频的传输格式与显示格式密不可分。也就是说特定的显示格式需要特定的传输格式来进行匹配, 尽管从理论上而言, 从一种格式转为另一种格式是可行的, 但是图像质量上会存在严重的损失。例如, 传输端采用“左右”格式视频, 该格式具有高清电视一半的水平分辨率和完全的垂直分辨率, 到了显示端则采用“上下”格式显示, 这样, 从“左右”格式到“上下”格式的转换就会失去一半的垂直分辨率, 也就是说, 最终显示图像的分辨率会降至高清标准分辨率的25%。

2.4 二维信号+立体元数据传输

“二维信号+立体元数据”的传输方式最早是由荷兰飞利浦公司提出的, 这种方式早期的版本是采用“二维+深度信息”的方式, 即对传统的二维视频进行传输的同时配以相应的深度图, 深度图是一张256色灰度图, 视频处理中一般使用YUV空间表示一帧图像。Y代表图像的亮度, UV分别表示图像的色度信息。三个分量分别由8bit数据表示。换算成十进制就是由0-255中的某个值表示。灰度图是U=V=128的YUV图像, 每个象素的亮度值Y与二维图像一一对应, 0到255代表了对应点上二维象素和人眼的相对距离。由此可见, 深度图直观的提供了二维图中物体的深度线索。下图中显示的是二维视频序列和相应的深度图的例子。图中, 深色部分的像素表示物体离人眼距离较远, 而亮色部分的像素则表示物体离人眼距离较近。

采用这种方式, 仅有二维视频解码器的观众可以正常地观看二维视频, 实现了二维视频的后向兼容。如果拥有立体解码器, 立体解码器则会利用二维视频和相应的深度图中创建立体视频的左右眼视图, 实现立体观看的效果。

除了后向兼容, 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十分利于传输和存储, 只需要附加不多的信息量就可以实现立体观看的效果, 根据合理估算, 二维加深度信号需要的比特率是单独的二维高清信号的1.2到1.6倍。此外, 观看者还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调节深度感觉的程度, 这样有助于缓解眼睛的疲劳。但是, 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是深度图很难获得并且精度不高, 对于实时事件尤其如此。另外, 有些情况下由于量子化的原因, 深度图看上去会不很自然。因此, 如何获取高精度的深度图是这种方式未来发展的关键。

“二维+深度信息”方法的延伸是“二维+元数据”方式, 即二维图像加深度、遮挡信息和透明度数据。附加的信息能够支持承载多视图视频, 即从各个不同角度而不只是从静态的左右眼的视角观看镜头的信息。因此, 多视图数据集原则上可以让拥有合适的解码和显示装置的观看者获得更多真正的三维立体体验, 当观看者转动头部改变视角时, 镜头也会随之变化。当前, 有效支持此类数据表现形式所需的压缩技术仍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这种方式的困难在于实时地创建准确的深度、遮挡信息和透明度数据。此外, 能够支持立体及更多视点的显示器装置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以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出现在市面上。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立体电视传输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可以看出, 采用主动快门式眼镜收看立体电视是当前最为有效的立体电视收看方式。采用这种方式, 现有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并不需要进行升级, 用户也不需要更换现有的电视收看设备, 收看家庭只需拥有一台刷新率100Hz以上电视机, 外加一台用于控制信号同步的机顶盒外接设备(该设备可以直接连接机顶盒或者直接内置在机顶盒之内)即可。同时, 这种方式另一优点是可以实现二维视频节目的后相兼容。

随着3D市场的持续升温, 我国准备试播立体电视, 选择合适的立体电视传输方案, 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是我国立体电视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另外, 研究立体电视相关技术, 开发先进的立体电视系统, 才能保证我国占据立体电视技术的制高点, 促进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繁荣。

摘要:随着数字电视技术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 立体电视技术成为高清电视技术后电视技术发展的又一个热点, 目前我国也准备试播立体电视。本文将针对当前几种成熟的立体显示技术以及立体视频编码方案, 重点介绍适合当前应用的立体电视传输技术。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技术 第9篇

1 关于数字电视

1.1 数字电视传输媒介

根据传输媒介的不同,主要分为:地面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包括光纤、铜轴电缆和两者的混合网)、卫星数字电视、微波(MMDS、MUDS)等。

1.2 数字电视的优势

1.2.1 高质量的画面与音效

数字电视的画面与音效有着较为突出的优势,因为节目的信号较强质量明显得到了提高,画面就更加清晰,音质也更加优美。

1.2.2 内容丰富

数字电视的节目内容丰富可以自由地进行选择,数字电视提供了大量的视频点播和互动的节目,用户可以根据的自己的喜好来进行多方面的选择,收看个性化的内容。

1.2.3 服务领域极大的拓展

提供了电子节目指南、股票、便民信息等各种服务以及海量的信息,用户们就可以针对自己的需要来进行信息的选择,使生活更加便利。

1.2.4 强大的防干扰能力

消除了模拟电视中出现的“雪花”与“暗纹跳动”以及画面不稳定等种种问题,使画面感更加清晰明了,画质更加高清。

1.2.5 频道资源得到充分的释放

在之前的电视技术运用过程之中由于本身技术的限制以至于浪费了很多的频道资源,在数字电视的技术运用之中很多频道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可以收到更多的电视节目,用户最多可以收看到上百套电视节目,资源非常广泛。在模拟时代采取广播的形式供人收看,也就是采取了我播你看的方式。

2 DTMB的优势分析

2.1 美国ATSC数字电视标准

1998年美国ATSC数字电视真正开始实施,同时也揭开了数字电视的时代,美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数字电视广播的国家。其实美国的数字电视在发展初期一直是跟随着欧洲与日本的数字标准进行数字电视技术的设计。但是,在长此以往的发展中,由于日本与欧洲的数字电视标准不能很好地适应美国自身的发展所以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之中并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功效,所以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之中为了适应美国自身的情况与发展最大程度的研发适合于自身的数字电视发展标准开始对本国的数字电视技术的标准进行研发与改进。随着市场化的发展,美国意识到数字电视之中所存在的潜在的巨大市场开始试着研发新的数字电视标准。之后就研发出了适应美国整体国情的ATSC数字电视标准,现如今根据统计全球已经有30个国家开始推行使用ATSC数字电视标准,光是美国自身就有20多个地区推行使用。ATSC系统最大的优势就是很好的抗干扰性,可以将两层信号进行压缩,使得所接受到的图像更加清晰。还可以在进行地面传输的过程中进行干扰信号的排除,这样就减少了画面出现雪花点等现象。但是ATSC系统有一个极大的缺点就是移动信号接收能力的较差,在接收设备移动得较快的时候就会出现信号较差的问题或根本接收不到信号。所以在移动设备的推行上ATSC系统还是有着较大的局限性的。

2.2 欧洲的DVB-T数字电视标准

欧洲的数字电视发展相较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数字电视发展有着更好的远瞻性,发展的时间更早,起步也很早。在欧洲数字发展的初期其发展的重心并没有放在数字HDTV之上,从这一点上就与美国等其他国家区分开了,欧洲数字电视发展的初期重点放在了数字SDTV上,直至1997年欧洲才开始普遍推行DVB-T数字电视标准。欧洲的数字电视标准在发展的过程之中由于自身的特点以及优势,在发展推行的初期就受到了大范围的关注与推广。世界上大概有30多个国家都在使用欧洲的DVB-T数字电视标准。DVB-T标准的核心就是加入大量的导频与间隔保护,大量导频的插入就可以更好地完成信号频道的同步,导频加入得越多其同步性就越高。还有就是间隔保护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这在数字电视地面信号的传输过程之中可以较好地防御来自不同国家的信号干扰,很大程度地保证画质的清晰。但是也是因为有着大量的导频投入与间隔防护,在DVB-T运行的过程之中会给数字电视信号的频带会受到很大的损害,以这样的一种高额代价进行防护很显然并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但是,由于欧洲的DVB-T标准在使用的过程之中在混合型信号的运用基础之上较其他的标准更强,还有就是不用任何的技术改动就可以不受到其他信号的干扰,特别是在移动设备之上的运行效果也很好,所以在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还是较为受欢迎的。但是由于自身的损害过大,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行依旧受到了很多的阻碍。

2.3 日本的ISDB-T数字电视标准

日本虽然数字电视标准的研究很早的,但在发展过程之中为了追求适应于全世界发展的数字电视标准,追求技术的复杂化,日本在数字电视标准的研发过程走了很多的弯路。例如,在发展的过程之中过于急功近利而没有关注当今的整体数字电视标准的发展,一味追求本国技术的覆盖,所以在研发的过程之中比欧美国家落后降级四五年的时间。在1964年,日本就开始研究模拟HDTV。1985年建立了1125线、60帧的MUSE模拟制式。1988年率先在汉城奥运会进行试播。到1991年底,每天定时播放8小时。SONY公司发行了全球第一卷模拟HDVT录影带。但是在后期随着欧洲等地区的数字电视标准的逐步建立,日本的数字电视标准开始慢慢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在之后的研发中,日本都在尽力摆脱这种境地。经过多年的积累与研发,最终形成了ISDB-T数字电视标准,在这个标准的发展过程中,日本是朝着覆盖全世界这个目标进行的,所以为了照顾到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为了适应世界各地的发展,USDN-T这个数字电视标准较之于欧洲与美国就更加复杂,技术难度也更大。其中有着各种频号更多的分层,接收方面增加了部分接收和分层传输,将整个6 MHz频带划分为13个子带,,每个子带432 kHz,将中间一个用于传输音频信号,并大大加长了交织深度(最长达0.5秒)。增加交织深度将导致长达几百毫秒的延迟,影响频道转换和双向业务。

3 DTMB的优势分析

3.1 能够提供更多的数据

DTMB与欧洲的一些数字电视标准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会浪费很多的导频信号用来进行信息均衡,导频信号节省下来可以拓宽数据的传输力度。还有就是在相同的环境之下有效载荷的能力要强于欧洲的一些数字点数标准,这样较高的载荷能力就会导致在信号数据传输的过程之中在相同的无线频谱内所得出的数据较欧洲的数字标准要明显高一些,在这样的过程之中就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扩展了数据信息。

3.2 实现信号的更大覆盖范围

在DTMB的运作之中由于其接受信号的灵敏度较欧洲的一些数字电视标准来说更加高,即在相同的情况之下DTMB能接受更多的信号,其发射出的信号范围也就越广,也就实现了信号范围的最大化扩散。可以在保证相同的投资之下进行最大面积的信号覆盖,在覆盖的同时还能降低信号传送过程之中的电磁辐射的危害。

3.3 可以在各种高速载体中开展业务

因为DTMB采用了时域快速信道估计技术,使系统同步和信道估计速度比欧洲DVB-T加快约100倍左右,所以我国的DTMB系统在200 km左右的时速中依然能够保持画面的清晰度,保证画面不受速度的影响,在火车、汽车、轮船上都可以使用,使得高速运输工具中数字电视的使用变成了现实。

3.4 为数字电视的发展做好准备

DTMB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之前的很多问题,使电视画面更加清晰,在电视频道的利用上也越来越有效率。在之后的发展中,DTMB技术将与网络技术相联系,进一步扩展互联网的应用,增加各种相应的业务,推动便携式服务更快更好地发展,为此后数字电视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数字电视开始逐渐代替原有的有线电视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为了适应数字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推出了DTMB数字电视技术,结合我国的具体条件研发出了相应的技术手段。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开始逐渐增大。在电视技术的发展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接受到数据,得到最清晰的图案,一直以来电视技术都在不断改良。随着数字电视的出现,图像更清晰,画质更好,人们感受到了电视技术的发展。如今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技术就是在数字电视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的技术手段研发。这种技术的运用可以得到更为清晰的画面与画质,克服了易受干扰、图像质量较差等问题。

关键词:DTMB地面数字电视,传输原理,单频网

参考文献

[1]王永权地面数字电视跨海传输的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3.

[2]陈峰.高速铁路数字电视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 第10篇

1 影响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因素

目前,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主要是地面传输,这种方法具有技术简单、信号稳定、成本较低的优点,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但是,这种传输方式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例如:覆盖范围比较小,而且居民只需要安装一个机顶盒就可以接收到电视信号,造成了电视事业秩序混乱。正是由于以上两种缺点,在使用数字电视时,相关部门必须设置足够多的信号发射机,而且发射机之间的距离必须合理,才能扩大覆盖范围,这样不仅增加了建设成本,还不利于电视事业的持续发展。

1.1 噪声

噪声是影响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因素之一,由于信号传输需要调动系统内的多个部门,会产生一定的噪声。在这些噪声持续的作用下,信号就会产生不稳定状况,造成载噪比C/N指标下降。系统内的每一个部门和零件都会在运行中发出声音,这是无法避免的,有时光、电传输也会产生噪音,这种噪音人耳不易察觉,但是信号非常敏感,很容易受到影响。

1.2 传输损耗

传输损耗就是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被干扰因素破坏,造成功率下降的过程。由于系统在运行中无法避免噪声的产生,传输过程中也没有对信号进行重新调整,再加上电缆传输的方式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就会出现信号受损的状况。信号传输的介质和设备是造成信号出现损耗的重要因素,由于信号主要的传输方式是电缆传输,电缆的材质和使用情况都会对信号传输状况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光纤损耗就是一种典型的传输损耗方式,由于光纤材料的结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吸收信号结果,这种状况也是无法避免的。

1.3 非线性失真

由于光纤材料的结构和状态的影响,信号发生色散,造成电视画面和声音失真,这个过程就叫做非线性失真。另外,信号发射机和接收器运行状况也会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这是由放大器的运行失常引起的。

1.4 数模混合传输

当前,我国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技术还处在一个过渡阶段,很多区域都会使用数模混合进行信号传输,这种传输方式会使两种信号发生碰撞,有时会将一种信号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信号的结构中,产生电视图像失真。

2 提高数字电视信号传输质量的措施

2.1 科学调试

由于目前我国还是使用数模混合的方式进行信号传输,很容易使两种信号发生互相干扰的情况。数字电视目前主要依据误码率来判断传输质量,由于技术限制,无法将失真现象彻底消除。因此,只能通过科学的调试将误码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这就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具备调试信号的能力,在发现误差之后能够迅速采取措施,避免数字电视图像受到影响。

2.2 改善接收机的功能

试验证明,由于电视接收机和信号传输系统配合度不高,即使使用了数字电视,也无法保证电视画面的质量。因此,用户在使用数字电视之后,要及时更换电视接收机,选择技术更加先进的机器。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和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系统匹配的接收机,无法保证接受的信号百分之百完整,只能在选择技术水平更高的电视接收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试,来减少信号的损耗情况。

2.3 调整信号接收频率

由于数字电视信号的覆盖范围较小,如果没有适当调整信号接受频率就很容易造成用户无法正常使用电视系统的状况。另外,很多电视用户将一个信号接收器连接到多个电视机上,这样会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是也会影响电视图像的整体质量。

3 结语

目前,我国数字电视信号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在进行传输信号时也只能通过一些调节手段来减少信号的损耗情况。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电视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完善电视事业的管理制度,实现数字电视的更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电视传输论文 第11篇

摘要:2013年上半年吴江有线本地互动电视信息平台进行招标建设,并预期于下半年上线,平台中互动点播需占用频点12个,因频点资源紧张,规划使用了700MHZ以上的高频点段作为传输通道,但通过先期对本地网络的高频段信号质量进行摸底后发现此频段存在质量问题。

关键词:双向网络 高频信号 传输

1 吴江有线网络规划及状态(见表1)

为了确保2013年下半年份平台的顺利上线运营,2012年底,吴江有线前端在858 MHZ频点插播一路数字信号,对本地网络的高频段信号质量进行检测,发现部分区域高频段信号质量劣化严重,故障节点主要集中在光点至用户侧线路段一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HFC(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网络的“最后一公里”,这一段线路是最容易造成参数瓶颈及产生信号质量劣化的地方,因此对这 “最后的一公里”的高频信号质量进行了一次针对性的“摸底”。

以同里叶泽湖小区为例,在光点至用户这段干线上,测量了光点、分支器、用户端三个节点的信号(如表2所示)。

由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光点发出的信号MER(调制误差比)均在36以上,电平也较为平稳,但是经过光点至用户这一段,即约150米同轴电缆传输后,信号质量出现了明显的劣化,为此测量了的几处用户端,大部分高频信号质量低于MER<24,BER:〉10-3的射频信号服务底线,甚至部分用户高频直接无法锁屏,此时包括部分高清、省网互动,以及建设中的本地信息互动电视等高频信号所承载的服务在用户端已完全无法推广,为增值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障碍。

2 问题分析

通过对现场的勘察,发现问题主要是因为线路进水所引起的,电缆或者接头进水后会引起中间绝缘层介电系数变化,电缆衰减增大,尤其是对高频信号,在用户端即反应为高端信号变差。而造成线路进水这一现象的原因经过分析后总结出主要有三个:

①线路采用的是分支网的模式,虽然分支网设计和施工都相对简单,但是分支网线路节点过多,而节点越多,存在的故障隐患也就越大。

②所有分支器都放在地下,所处环境湿气过重,尤其当遇上梅雨季节的时候,部分分支器甚至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

③接头使用O型环方式,而线路施工维护人员工艺水平较为参差不齐,很多头子存在没有完全挤压进去,或者密封O型环没有压紧等问题,使得水气很容易就侵入到了接头以及线路中,无法有效的防水。

3 解决思路与实施

针对这些问题,该公司逐一进行针对性的整改优化,重新设计了一个以分配网为主体结构的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首先摈弃原先的分支网络结构,设计成分配型的网络结构,先将光点传输出来射频信号通过三分配分成三路,再按照近、中、远三个区域分别通过十二分配(近)、八分配(中)、四分配(远)将信号分配到用户处,理论估算得出信号衰减分别为:

十二分配(近):6dBμν(3分配)+14 dBμν(12分配)+5 dBμν(-9线损)=25 dBμν

八分配(中):6dBμν(3分配)+10 dBμν(8分配)+11 dBμν(-9线损)=27 dBμν

四分配(远):6dBμν(3分配)+8 dBμν(8分配)+17dBμν(-9线损)=30dBμν

此方案在保障所有用户电平指标都平衡的前提下,以多铺设电缆线为代价,减少光点到用户的节点,在此结构中所有用户到光点都只有两个节点。

然后,将三个分配器从地下移至地上,并设立分配箱,大幅降低分配器所处环境的湿气,减少了进水的可能。

最后将O型环F头逐渐替换成挤压式的F头,挤压式的头子无需在铜片上安装O型密封圈,也就不存在O型圈被损坏的风险,它是通过挤压一次性安装,压缩过程中触发密封,因此即使是新手也能把接头做的很完美,达到防水连接的标准。

4 总结

同里叶泽湖小区作为整改测试小区按照分配网方案的优化已完成,此小区网络的高频信号质量得到大幅提升,随着通过这次优化所总结的一些分配网络设计优化的经验在全区的逐步推广和执行,该公司有信心使吴江有线网络能在未来将本地互动信息平台的信号完好无损的从机房的送到有线用户处,为吴江有线的各项业务推广提供一条平坦优质的“通道”。

参考文献:

[1]苗同寿.现代住宅的有线电视线路设计[J].华章,2011(18).

[2]姜宏,于福志.浅论有线电视网络经营者与用户的行政解纷机制[J].黑河学刊,2007(02).

[3]赵文明.提高有线电视网络产业化发展竞争力的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2).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研究 第12篇

1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体系的现实状况

及时的了解广播电视使用人口的数量, 与此同时明确以及掌握受众人口分布的结构特征, 这是完善以及优化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体系的基础条件。据2014年有关数据调查显示, 我国大陆总人口数目为13.6亿, 累计家庭总数超过4.3亿, 总体的城镇化率在53%上下波动, 这就证明了此时我国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的城市人口数目与农村人口数量相当。

对于有线电视而言, 城市有线电视形成了双向化改造的格局, 在2014年2月之前, 我国的有线电视用户的数量已经达到1.72亿。借助有线电视, 人们大体上在家庭中就可以观看100多套标清电视节目以及一定数额的高清电视节目, 例如具有代表性的CCTV高清与标清频道, 省级卫视频道以及本县的电视频道等。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有线广播电视的应用率受到一定的挑战, 因为互联网等视听新型媒体的产生, 使有线电视用户的增幅日益减小。

此时, 地面数字电视的产生是对有线电视的创新, 在农村人们通过与直播卫星之间产生一定的关联, 从而接受广播电视提供的信息服务。地面数字电视在发展的进程中包含多个层次, 目前为止我国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已经有了雏形, 此时地面电视广播的服务模式得以正式的启用。基于此基础, 一些省市级地面广播电视台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积极的开展广电有线宽带网络的构建工作体系, 此时拓宽了宽带应用的空间范畴, 另外还有极少数地面广播电视台将广播电视节目的终端与互联网相关联, 实现业务的创新。其实在光电部门的不断努力下, 广播电视的覆盖率不断提高, 但是在多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下, 广播电视的服务还存在许多不周全的地方, 例如有的受众并没有切身的体验到广播电视提供的服务模式, 另外, 我国广播电视覆盖技术的分布存在不均等的问题, 这样城市以及农村居民得不到最优质的信息服务。

2有线电视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中, 有线电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的城市居民。但是城镇化的局势日益扩大, 那么此时更多的居民成为了有线电视的服务对象, 也就是说有线广播电视覆盖技术的应用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另外在信息化时代的指引下, 传统的有线电视进行双向化的发展与改革, 积极与宽带网络实现无缝对接, 基于此模式, 有线宽带网络得以有效的构建, 此时网络运用的模式得到完善, 最终实现优化的发展目标, 在这种环境下, 宽带网络走进千家万户, 有线电视的持久、高效应用有了一定的保障。

总之, 有线电视传输覆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有线电视有很大的几率发展成为互动电视;二是广电机构终会构建有线宽带网络体系, 宽带业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有线电视终究会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 为我国广大居民提供创新型服务。

3无线电视

从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全局来看, 城市与农村广播电视体系发展呈现明显的失衡模式。党的十八大会议报告中强调, 力争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发展的目标, 那么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刻不容缓的工作项目, 在该项工作中将无线广播电视的现实作用体现出来。

通过开展对无线广播电视覆盖技术的研究以及分析工作, 研究人员深刻意识到在无线广播电视覆盖技术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应该尽最大努力将数字无线宽带技术渗入进去, 是这一新颖的技术成为无线广播电视覆盖技术体系中的核心技术。在这种研发情景下,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直播卫星广播以及数字声音广播等多种广播系统之间实现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目标, 最终使无线广播网络具备双向交互的特殊功能。

4地面无线广播电视以及地面数字电视新技术

对我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开展研究工作, 技术人员希望实现地面无线广播电视体系具备规划性强以及协调性高的新型技术。这就需要研究者参照地面数字电视的技术特征, 同时结合技术覆盖以及运行的客观需求, 在一次次尝试中摸索全数字时代中使地面数字电视频率得到整体规划的先进技术。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以省为个体单位开展以全数字化为工作目标的规划项目, 在不断的探索中, 广播电视高频谱的利用率明显的提升, 与此同时各个省级、市级以及县级的地面数字电视设施在短暂的时间内实现了统一协调管理的目标, 此时资源浪费的数额得到有效的管控。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新技术的研发, 是对国际新型技术的借鉴与运用。该技术使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向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全面提高网络吞吐率的同时, 广播电视频谱的应用率也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

5结束语

现阶段, 有线电视技术覆盖城市、无线电视技术覆盖农村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模式已经基本形成, 为了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我国人民群体中均等的被利用, 人民有均等的机会去享用高科技技术, 因此应该对我国广播电视覆盖技术进行深刻的研究, 使其更深程度的推进我国城市与农村受众家庭实现信息化的目标。我们相信在先进技术的指导下, 未来的几年中, 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和直播卫星等多种广播覆盖技术会被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配合宽带技术、无线技术以及有线技术, 去使我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得到健全与优化。

参考文献

[1]杨知行.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技术演进[J].电视技术, 2014, 38 (2) :13-14.

上一篇:猖獗原因下一篇:ERP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