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社区双向转诊

2024-05-13

医院-社区双向转诊(精选9篇)

医院-社区双向转诊 第1篇

从1997年至今,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期间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双向转诊制度。因为只有解决了双向转诊制度问题,某些政策才能随之改变(医疗保险政策),人才问题得到缓解,“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才能够实现,“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也才可以初步解决。可以这样讲,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方略。

1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及宗旨

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是社区服务中一种最基本的、普遍的服务,是由全科医生为主的卫生组织或机构所从事的一种社区定向的卫生服务。这与医院的专科服务有所不同,它是社区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会参与及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低收入居民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的、经济的、方便的、综合的、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1]。

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病人、高危人群、重点保健人群,还包括亚健康和健康人群,其意义在于: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可以抑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有利于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2 双向转诊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双向转诊应该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综合医院双方面的“互动”,但从实际运转情况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反映在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大型综合医院的“单向转诊”占大多数,而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即一般常见、多发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大病则转向二级以上的大医院;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并不多见。

2.1 转诊标准难以确定

无论是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是对医院来说,向上转诊和向下转诊还缺乏统一的标准,转诊程序不明确,相应的规章制度也不健全,因而难以规范,这是非常现实且较难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真正贯彻落实双向转诊制度就失去了基础性的依据,从具体操作层面讲,会使医院和社区医生很难执行。

2.2 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利益的驱动

从一定意义上讲,实施双向转诊是转诊机构经济利益的分配活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在经济上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利益体,存在利益上的竞争关系。现实中,这些医疗机构都是按市场化游戏规则进行运作的,其自身的发展壮大,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等,都直接与医院效益相挂钩。因而,无论是大医院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很难避免经济利益的驱动,从管理上改变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趋利观念是很不容易的[2]。

2.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水平薄弱,信任机制缺失

双向转诊执行者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转诊制度的运作和落实。在有些西方国家的转诊制度下,全科医生可直接将病人送入专科医院病房。而目前在我国,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整体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是由基层卫生人员转岗而来,缺乏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六位一体”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工作需要。另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设备设施与其功能不相匹配,使居民对仅有一些简陋医疗设备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信任感[3],加之患者向下转出时,上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双向转诊变为单方面行为。这都无疑扭曲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形象,严重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顺利开展。

3 讨论与建议

3.1 明确转诊标准,调整上下级医疗机构间的经济利益

阻碍双向转诊正常运作的首要原因是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济利益驱动。因而理顺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在双向转诊中的经济关系非常关键。首先,要树立合理的转诊观念,加强有关政策的培训,使各医疗机构充分认识到双向转诊的重要性科学性,破除医疗机构对病人的独占心理,促使病人在三级机构间的合理分配和流动;其次,制定比较明确并容易执行的转诊标准,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规范各级医疗机构的行为,真正让双向转诊落实到位。

3.2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重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是开展双向转诊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双向转诊制度的完善需要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将病人留在社区,才能长期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双向转诊制度的运行和落实受制于转诊执行者的业务水平。因此,政府要加大对社区人力、物力、财力的投放,制定出全科医师培训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同时,要因地制宜采取实际措施,拨出培训专款,用于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培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教材开发,尽快培养出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包括公卫医生、护士以及其他人员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4]。另外,上级医院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指导,并安排社区医生到上级医院进行业务培训和进修,以加快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实现“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

3.3 大医院应认清发展形势,积极促进双向转诊制度落实

大医院领导层应该认识到双向转诊制度是国家社区卫生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协调发展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资源使用公平性和效率的需要;社区卫生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协调发展是合理分流病人,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和专科医院各自功能和优势的需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城市两级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大医院和专科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力军。社区卫生机构与大医院只有通过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才能合理分流病人,发挥各自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既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满足广大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减轻大医院门诊的压力[5],又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减轻居民负担。

3.4 组建医院集团,实现医院与社区的双赢

积极依托医院集团开展双向转诊工作是一项有力手段。组建医院集团,能够优势互补,通过资源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之间的流动,在降低患者医疗费用的同时也降低了医院的经营成本。此外,它还可以发挥规模和品牌效应,增强竞争力,通过内部的教育培训促进各学科综合实力的提高,并可突破医院原有管理体制[6],为医院内部改革提供良好的氛围。当然组建医院集团不是最终目的,只是引导病人进行有序流动的一种方式而已。

摘要:针对目前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为贯彻落实双向转诊制度探索解决途径,从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方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李鲁.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8~179.

[2]鲍勇.探索双向转诊制度模式破解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瓶颈[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5):1223~1225.

[3]尹文强,傅华,安妮,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SWOT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3):138~140.

[4]玄泽亮,王克利,魏澄敏,等.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利用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1):18~21.

[5]申一帆,李曼春,张宏星.1000名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及社区卫生服务意向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2):713~715.

2012医院双向转诊总结 第2篇

工作情况总结

为适应医疗体系改革,适应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环境,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院与多家医院开展了双向转诊服务工作,加强与上级医院合作,指导乡镇卫生院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成绩

2012,我院向上级医院转送病人364人次,各乡镇卫生院转送我院329人次,我院转送各乡镇卫生院32人次,转诊人次共计725人次。通过上转病人提前预约,解决了病人到上级医院就诊难的问题,解决了病人不了解病情看病走弯路的问题,加强了我院与上级医院的沟通;下转病人使我院与乡镇卫生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结合我院派驻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的工作帮扶下,使转到乡卫生院的病人能够得到连续、完整的治疗。

二、存在的问题

我院能够做到根据病情需要上转病人,并开具转诊单,能够实施医保报销;但上级医院为患者开具的下转单却很少。绝大多数病人认为上级医院主管大夫口头交代回当地治疗或患者自行到我院继续治疗。我院需要转至乡镇卫生院的病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接受转诊,致使我院下转病人困

难。这说明上级医院和我们,我们和乡镇的沟通还不到位,总体来说是对双向转诊工作认识不够。

三、应对措施

为优化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加强与上级医院的沟通,建立互信机制,使上级医院转出的病人愿意回到我院继续治疗。我院继续加强对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培训,提供业务、技术上的支持。才能够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不间断、连续的双向转诊服务,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县人民医院

医院-社区双向转诊 第3篇

1 政府起主导模式下的双向转诊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营权和所有权都属于政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没有隶属关系,双方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或者契约,实现医院和社区的双向配合,患者原则上转诊到对口医院,并在对口医院享受部分减免费用的优惠政策。

政府推动型模式适用于政府指导思想明确,有坚定地保障居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权利的意识和责任,并且有足够地财力能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协调运行和满足他们的利益补偿以及有医保等大量相应的配套政策。同时,政府要有相关的成熟地政策、法规、机制来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之间的资源利用,利益分配和运作协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归属明确,政府可以统一管理和支配。

2 管办分离模式下的双向转诊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有权属于政府,经营权属于医院。该模式做法通过产权与经营权分离,通过托管、兼并等形式,政府主动将社区卫生机构的资产整合交给当地大型医院,医院整合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形成以医院为中心的纵向联合模式。具体做法:政府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财及地方医疗服务市场整体移交委托医院管理,把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覆盖到社区,形成“三级医疗服务,一二级水平收费”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在坚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质不变、隶属关系不变、人员身份不变、职责不变,同时保持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和相关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行政、人事调配权和经营决策权委托给大医院。大医院全面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和业务工作开展。大医院托管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独立法人单位,并非大医院兼并办成医院分院,仍隶属辖区卫生行政部门领导;托管后中心的体制不变、享受财政拨款和各项财税减免政策不变、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性质不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不变、职工隶属关系及性质不变;托管后中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办法,财务核算纳入政府财政网络化管理;大医院派人担任中心法人或主要负责人。在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双方建立了信息沟通渠道,明确双向转诊的病种范围、适应症、转诊程序和保障措施,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医院设立专门机构,为上转病人设立绿色通道[2],制定优惠政策,创造便利条件,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并将适合在社区治疗和康复的病人及时下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托管后,医院加强对社区的对口支援工作,组织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定期到中心坐诊,并固定带一名社区医生,充分发挥老专家传、帮、带的作用,建立专家预约门诊,实行化验及各种特殊检查共享,提高社区诊疗水平。安排社区医务人员参加医院的学术活动,将中心医务人员分期分批送到省中山医院进行全科医学培训,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该模式主要特点:医疗资源的产权和所有权整合和重组,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有权属于政府,而日常经营管理权交由医院负责,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和重组。资源整合后,社区卫生服务双方的利益趋向一致,更有利于双向转诊工作的开展。

3 院办院管模式下的双向转诊

院办院管模式[3]即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同一医疗集团或者医院直接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医院的领导,机构的人员由医院聘用,属于医院的职工,人员工资和奖金由医院发放。该模式的特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营权和所有权都属于当地大医院,双方利益高度一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能被动适应医院要求,缺乏主动性和长期发展目标,院办院管模式充分发挥了医院优质资源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但容易造成公共卫生服务弱化,进而有可能退化成医院门诊部,形成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分离的局面。

4 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互动模式下的双向转诊

非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隶属于医院,是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机制灵活,但是由于其非公立身份,只能获得国家和当地政府规定的、正常的公共卫生补偿经费,而购置设备、房屋维护等方面则无法获得财政支持。非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则由双方自行协商,订立契约以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该模式的特点: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非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可以根据各自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进行双向自由选择选择,通过签订合同形式确定双方的责权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的互动灵活多样,既可以结成医疗集团或者战略同盟,开展较高层次的全方位合作,也可以仅就某一方面进行合作。在这种互动模式下的双向转诊,对政府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5 不同模式下双向转诊优点与存在问题分析

5.1 政府起主导模式下双向转诊的主要优缺点

主要优点:(1)通过契约关系,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医院与社区之间利益对立的关系,突破了双向转诊不畅的根本障碍,建立了双向转诊合作的基础。(2) 提高了医院与社区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使两者总体卫生资源总量得以相加。(3)调动了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的积极性。(4)不同隶属关系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得到更多综合医院技术指导的机会。增加了大医院专科医生与社区医生沟通的机会。通过培训等提升社区医生的业务水平。(5)医院通过社区医生的宣传,可以提高医院自身的知名度,通过社区医生的引导,使更多的病人到契约医院就诊。(6)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契约医院的技术支持和预约服务,提高其在居民中的信任度。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长期发展。

存在的问题:(1)契约关系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关系,签订契约双方由于没有法律和相关政策的约束,很有可能因为各自的利益关系随意退出和更改协议;(2)缺乏严格规范的上转、下转疾病诊断标准。不同专家的判别标准不同。(3) 缺乏与上转、下转的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导致下转病人少;(4)社区医生的业务水平不高,导致综合医院的医生、病人都不愿下转;(5) 如果监督考核机制没有建立,医疗保险政策没有与双向转诊衔接,则无法持久开展。

5.2 管办分离模式下双向转诊的主要优点与存在的问题

主要优点:(1)通过借助医院的品牌优势可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知名度、获得社区居民对其的信任;(2)医院派经验丰富的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以及坐诊,并对社区医生进行业务培训,或者社区医生到医院进修、学习,都会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从而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3)“三级医疗服务,一二级水平收费”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的形成,提高了社区居民就诊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有助于保障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4) 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后,双方经济利益趋向一致,双向转诊的阻力较小;(5) 医院可以借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优势拓宽医疗市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利用医院的资源优势可以较快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居民信任感,双方实现双赢。

存在的问题:(1)医院形成一定的市场与医疗服务垄断,长期以往,医院很可能将托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当作扩展医院医疗市场的权宜策略,有可能造成新的医疗集团垄断;(2)由于政府主导作用不明确,可能会出现对医院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造成医院会为了其自身的发展,在社区开展特色医疗服务而弱化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甚至出现诱导社区居民住院等医疗需求现象;(3)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交由医院,可能给社会造成政府推卸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责任的负面影响。

5.3 院办院管模式下双向转诊的主要优点与存在的问题

主要优点:(1)就医程序简单,为转诊患者节省费用。使医院的医疗、设备等资源都得到有效的利用。更利于建成高效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沟通网络;(2)在医疗技术方面可以获得大医院的医生指导,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水平的快速提高;(3)医院输出品牌和技术,可以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存在的问题:(1)医院的一直以来是以医疗为主要任务,对公共职能的认识和意识不足,如果由医院来举办和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能会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淡化;(2)医院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合以后,如何正确处理医院下派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隶属关系;(3)大医院的医生医疗任务都比较繁重,额外承担社区的治疗、防治等工作,会加大医生的负担,同时如果没有相应激励措施,医生没有参与社区医疗防治等工作的动力。而且医院的医生大多是专科医生,习惯于大型仪器的辅助检查。对于社区的全科治疗可能不能适应,而且专科医生到社区以后,很可能无用武之地;(4)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不能沿用医院自身的管理模式,因为两者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医疗模式不同;(5)缺乏比较客观的监督管理机制,虽然形式上做到了双向转诊,但实际上也不过是这些大医院再给自己多增加一些门诊患者而已,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医院创收和盈利的工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为患者着想的双向转诊。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医疗技术及设备条件的改善,有可能提高医疗费用;(6)缺乏相应的补偿机制。医院管理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履行了公共卫生职能,应该得到政府在财政上的补偿。

5.4 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互动模式下双向转诊的主要优点与问题

主要优点:(1)双方可以在法律框架内,在医疗市场中双向自由选择,灵活开展不同层次的合作;(2)由于双方可以自由选择,这意味着市场机制将发挥主导作用,可以很好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存在的问题:(1)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学理念薄弱,对公共卫生服务不够重视,六位一体功能难以全面发挥;(2)由于市场机制将发挥主导作用,可能会造成优质资源过于集中,形成医疗集团的垄断。

目前很多地方开始进行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探索,通过对不同模式下双向转诊的主要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有利于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现有模式的优点,有效处理所存在的问题。

摘要:通过对我国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同双向转诊模式的讨论,分析不同模式下双向转诊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城市的双向转诊工作持续性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双向转诊,医院,社区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谦,代涛,王小万,等.我国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资源互动整合模式与政策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0):688~692.

[2]张升超,吴伟,李宏,等.社区健康干预模式及其效果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6;13(6):1647~1648

医院-社区双向转诊 第4篇

蜻蜓项目正式纳入并通过北京卫生局首发基金项目

(2010年7月,中国北京)由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主办、百特协办旨在提高社区医院肾病防治水平,促进“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的北京市社区慢性肾脏病教育与干预项目(“蜻蜓项目”)日前获北京市卫生局首发基金项目确立并通过了首轮的招标申请。

据了解,“蜻蜓项目”始于2007年,至今已经实施了3年。自2007年开始,该项目为海淀区和朝阳区的100名社区医生提供了为期一年的慢性肾脏病教育与干预管理技能的系列培训。在强化包括慢性肾脏病的早期识别、预防、诊疗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2008年还在这两个区增加试点社区高危人群慢性肾脏病的筛查、建档、随访、转诊服务工作。众多三甲医院知名专家的加盟授课以及相应操作规范和管理办法的出台,为09年的《蜻蜓项目数据库管理软件》编纂提供了重要的专家支持和制度保证。“蜻蜓项目”的试点区域也同时拓展到城八区,并进入CKD(慢性肾脏病)患者“社区-三甲-社区”双向转诊试运行阶段。

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会长何永洁表示,(截止2010年5月底)累计从8000余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即慢性肾脏病高危人群)中筛查出CKD(慢性肾脏病)患者1370名、筛查阳性率达17.1%;社区医生固定随访管理500人,双向转诊45人次;项目CKD/ESRD患者救治率提高20%,项目社区医生对肾病认知诊疗技能提高56%;并全部纳入社区慢性肾脏病教育与干预管理。

北京市卫生局基层处副处长孙立光在日前举行的“北京市社区慢性肾脏病教育与干预项目总结暨双向转诊启动会议”上表示,CKD/ESRD(终末期肾病)患者“社区-三甲-社区医院”的双向转诊环状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工作成效,我们将会给予关注和支持。

2010年,蜻蜓项目将会继续致力于CKD/ESRD患者社区-三甲-社区医院的双向转诊环状管理的实施,共同推进将慢性肾病纳入北京市社区慢病管理体制。

据悉,肾病是一种“及早治疗”效果较好的疾病,慢性肾病病人如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与发展为尿毒症再进行治疗的病人相比,其一年的治疗费用可节省近10万元,并且也使患者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关于百特

医院-社区双向转诊 第5篇

1 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现状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于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解决群众关心的就医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从1999年开始,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目前共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00多家、服务站6789个,服务人口覆盖率达80%以上。2006年全省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居民提供诊疗服务5908万人次,比上年增加300余万人次,占全省各级医疗机构诊疗总人次的32%。

然而,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作为解决居民看病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的“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形式”,却仍未得到很好的实施与落实。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是指社区卫生机构遇到疑难杂症患者主动转向大医院,大医院遇到常见病、慢性病等患者,主动转向社区卫生机构。在北京、广东、四川、上海等试点地区,大医院与社区医院基本上建立了技术指导和培训关系,提高了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使得参与合作的社区医院其住院率和知名度也都有了较大提高,既减少了患者在大医院的复诊费、住院费,还减轻了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同时也实现了首诊和双向转诊的良性循环。然而,在其他地区,却仍以社区卫生机构自发、无序地向综合医院单向转诊为主,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双向转诊遭遇的瓶颈制约,具体如下:

1.1 经济利益的对立性

就我国目前状况,医院的收入取决于患者和服务项目的数量,由于当前我国上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因而双方存在着经济利益的对立性。有些社区医院因病源不足或资金短缺不愿主动将病人转至大医院,而许多大医院缺乏转诊意识,直到病人完全康复才予以出院。统计资料表明,术后或恢复期下转社区的病人只占5%。只有实现利益一体化,才能有效开展双向转诊。在比较成功试点的北京市模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汽南社区与北京市复兴医院其房产、财产、人事都是一体,后来发展双向转诊自然就不存在利益的冲突。

1.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短缺、硬件设施差、技术力量薄弱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大多是由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经过转型或分流而来,尚未接受系统的全科医学教育,其学历仍主要以大专和中专为主,职称偏低,知识老化、观念守旧、社区服务技能缺乏。据温州市鹿城区卫生局2006年对辖区内基层卫生院(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编卫技人员的调查,无专业学历者占34.4%,中专学历者占27.3%,大专以上学历者占38.3%;无专业技术职称者占37%,初级职称占57.2%,中级职称占5.5%,高级职称占0.3%。而且多数医院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由此可见,不论是执业资格、服务水平、服务能力都达不到目前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由此导致了群众对社区医疗机构的不信任,大病小病都到大医院就诊。

1.3 医保的区域性

医保的区域性非常强,有些参保的病人住院后,如果要转诊其他医疗机构,很可能就要自费。其次,有些医保药品在社区医院只限自费使用,致使患者在社区看完病再到大医院取药,大大影响了患者转诊的积极性。

1.4 转诊标准的缺失

无论是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对大医院来说,什么病、什么程度该由社区转向大医院,治疗到什么程度该转回社区医院?向上转诊或向下转诊缺乏统一标准,转诊程序不明确,相应的规章制度也不健全,因而大大阻碍了双向转诊形式的发展。

2 实行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对策

为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现有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促进病人合理分流,减少病人就医的盲目性,同时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保资金,强化不同级别医疗中心的服务职能[1],在有效开展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中,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外,还需积极发挥政府与公立医院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上的作用。

2.1 政府部门的规范管理

2.1.1 合理调整双方利益。

加强政策培训,树立合理转诊观念,建立医疗机构间能够接受的转诊规范,利用转诊规范调整转出和转进医疗机构的利益,并通过行政手段予以奖惩。

2.1.2 设立转诊管理机构。

如在医院建立转诊协调中心,设立专门人员负责对转诊患者的引导、安置以及医患之间的联络,并行使监督管理权。

2.1.3 与医保制度相结合。

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医疗保险的配套措施,把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并制定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型医院就诊实行差额较大的医药费用自付比例,引导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2]

2.1.4 组建医疗集团。

医院的集团化运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通过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在社区医院和大医院之间的流动,在降低患者医疗费用的同时也降低了医院的经营成本,这是一种国际趋势。[3]

2.2 公立医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1.1 实行结对帮扶,为社区卫生工作提供人员、技术帮扶。

公立大医院应承担起指导社区卫生工作的职能,加大对社区卫生工作的指导,积极承担加快发展社区卫生医、教、研发展的各项义务。通过支援基层,业务指导、协作托管等形式帮助培养基层卫技人才和管理人员,并要为基层医护人员的进修、培训创造条件。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开展传、帮、带、教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中心的业务水平,从而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技术及管理人员掌握质量管理、适宜技术等实用技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建立大医院与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联系挂钩制度,对社区卫生医疗中心进行结对帮扶。我院在帮扶的卫生院中,推出了“A+B”导师制,还为每所卫生院配置约10万元的医疗仪器,有效改善了当地的医疗环境。

2.2.2 开设绿色通道,及时完成社区急会诊。

依据患者自愿和病情需要的原则,在上、下级医疗中心之间开设对社区急、难、重、危病人转诊就医的“绿色通道”:下级医疗中心不能确诊的疑难病例、危重病例、急性传染性病例等实行向上转诊;病情稳定需康复治疗,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病人,以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人实行向下转诊。而在疾病诊治中公立大医院要建立普通会诊24小时内完成,急会诊4小时内完成。

2.2.3 提供预约服务,方便社区居民就诊。

公立大医院要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法解决的疑难复杂病人的转诊提供专家门诊、特需门诊等的预约服务。如社区居民需要转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通知转诊合作的综合或者专科医院,居民不必转院时再次挂号,可以直接就诊。患者在医院经过治疗后,根据病情可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上级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接受后续治疗。同时,支援医院应提供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不能开展的大型检查(CT、核磁共振等)的预约服务。

2.2.4 指导诊疗工作,提高社区医疗中心服务水平。

在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公立医院就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定支援合作协议,明确对口支援的任务、形式、内容,建立长期对口支援关系,除每年定期、定人次地向受援单位派出各级专业技术人员以外,还应根据工作实际定期或不定期派出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工作指导,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4],使其能有效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2.2.5 实行信息联网,提高工作效率。

医院信息系统中的相当部分数据关乎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关乎着医院的发展前途,而信息的复杂、繁多、获取的难度,更要求信息在收集、加工、传输、存贮、检索、输出上要做到及时、准确、适用、通畅。如何管好、用好信息系统,确保信息系统的稳定、准确、及时、有效,充分发挥其功能与作用,就显得极其重要。因此,有条件的社区可以与支援医院联网,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切实方便病员。我院让帮扶卫生院无偿加入医院的移动虚拟网以方便及时沟通,还为帮扶对象瑞安塘下镇中心卫生院安装测试PACS系统,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了院际影像远程会诊工作,收到了较好成效,这项举措在浙江省尚属首例,

2.2.6 建立双向转诊标准,保障双向转诊通畅。

由于公立大医院住院难的问题常年存在,门诊等候、需要住院的患者也非常多,如何保证协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及时转诊,如何把握在公立大医院住院,恢复较好又需进一步康复治疗的患者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个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建立适宜的双向转院标准和为社区病员保留一定的床位,以保证双向转诊顺利进行。

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项长期工程,除政府的大力支持外,也要教育广大医务工作者进一步提高对公立大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进一步完善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形式、内容等,建立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5]。

参考文献

[1]刘梅,陈金华,彭晓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实施双向转诊的意义及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4,(7):38-39.

[2]卫生部.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2002.01.1.

[3]刘达恩.组建医院集团的基础与政府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1):9-11.

[4]刘正炼.公立医院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社会责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8):550-551.

医院-社区双向转诊 第6篇

1 双向转诊的运行现状

1.1 双向转诊运行实践的成效

双向转诊的分类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医院与其隶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实行双向转诊, 二是医院与非其隶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实行双向转诊, 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双向转诊协议, 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在国家政策文件的引导下, 采用社区看病和大医院看病的医保控制的方法, 合理引导不同病情的患者向社区或大医院分流, 一定程度上已改变社区看病的居民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量, 危重患者和本机构无法诊断的患者转到上级医院, 能实现绿色通道或者转诊至大医院, 无需患者再去排队挂号, 极大地节约了就诊的时间, 且能减免部分费用, 减少了患者在大医院的复诊费、住院费, 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还能腾出大医院的床位、现代设备、优质服务等, 优化了医疗资源。各地医疗卫生机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制订出有关双向转诊实施的具体政策以及各具特色的双向转诊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建立技术指导和培训, 培养社区全科医生队伍, 提高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 从而实现首诊和双向转诊的良性循环。研究表明, 双向转诊不仅能节约大量医疗费用, 而且治疗效果与医院无差异。但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虽取得一定成效, 但仍存在诸多障碍, 仍需在实践运行过程中进一步总结和探索[3,4]。

1.2 双向转诊障碍

1.2.1 双向转诊不畅。

目前主要是以上转为主, 即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上级医院转诊为主, 下转的患者较少, 即由上级医院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的患者较少, 社区中心 (站) 上转率为8.95%[5], 公立医院下转率为2.44%, 这与医院对利益的顾虑有关或者社区中心医疗质量尚未受到患者认可, 双向转诊制度未能得到实际意义的践行, 造成社区中心医生转诊的积极性降低。

1.2.2 知晓度低。

通过对某社区400名医务人员和400名当日住院或门诊患者对双向转诊的知晓度和患者的转诊意愿调查结果显示, 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的知晓度分别为95.9%和70.3%。对转诊意愿的调查显示, 有85.3%的患者表示愿意转诊, 9.7%的患者表示不愿意转诊, 主要原因为担心医疗费用高而拒绝转诊, 但同时多数患者、上级医生及社区医生却不清楚双向转诊的程序、途径和方法[6,7]。

1.2.3 管理有待加强。

双向转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原因在于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设备陈旧, 且迟迟不能得到政府相应的补助经费;社区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在职称、福利待遇、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方面与大中型医院相比处于劣势地位, 高素质人才不愿到社区工作;未能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 全科医生在职和转岗培训工作的开展还有一定的困难, 真正在职的全科医生少之又少, 社区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未建立转诊管理的专门机构并明确专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工作、未建立相关的制度及考核标准、未构建基于远程医疗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双向转诊信息管理系统等, 导致上下级医院的患者不能及时有效转诊[8]。

1.2.4 宣传力度不够。

双向转诊知晓率和认可度与宣传力度密切相关, 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力度不够直接导致了患者的就医观念存在一定误区, 患者缺乏医疗服务信息, 对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缺乏信任, 普遍存在趋高心态, 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就医, 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门庭冷落, 患者预防保健意识薄弱, 仍习惯于有病才找医生。患者转诊时较少医生能告知患者转诊标准及社区就医的优惠政策, 医生在双向转诊宣传方面没有发挥出来, 因此, 应当定期举办社区卫生相关知识的培训, 提高医患的双向转诊知晓率和认可度[9,10]。

1.2.5 严重趋利因素。

医疗机构的经济利益驱动成为阻碍双向转诊的重要原因, 其最直接的竞争方式就是争夺病源。由于目前医疗服务结构的补偿机制尚未健全, 导致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经济利益驱动观念, 实施双向转诊实际是转诊机构经济利益的分配活动, 因此,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常在患者病情复杂或病情严重时才勉强往上转诊, 而大医院往往放弃向下转诊, 除非有法律法规或第三方约束。同时对社区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不认可或为追求本院经济效益, 令患者重复检查, 导致患者医疗费用增加形成患者上转容易、下转难的局面, 影响了社区医生双向转诊的积极性, 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11,12,13]。

2 双向转诊的模式

现阶段, 国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的常见模式有6种, 分别为政府推动型模式、社区为基础的模式、医院和社区双向配合模式、医院为主体的模式、疾病管理为基础的模式、资产整合为基础的模式。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隶属关系, 可进一步归纳为4种主要模式, 即政府起主导模式、管办分离模式、院办院管模式、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互动模式下的双向转诊。其中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模式又可分为三级医院直接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模式、三级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模式、三级医院兼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模式、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联合共同体的模式、三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模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立转诊中心, 积极摸索转诊中心与卫生部重点对口支援项目, 共计对口12家转诊合作单位, 同时医院还开展高端远程诊疗服务, 利用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开展异地、适时、交互式的医疗服务, 组建了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远程医学中心为核心, 连接各合作单位、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创造了巨大的制度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4]。珠海市人民医院调查了契约式双向转诊新模式的意义, 结果显示, 定向契约型双向转诊模式是符合当前医疗卫生现状的双向转诊模式, 但同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支持, 比如拉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医院的医保报销标准, 建立紧密的信息管理制度, 合理调整患者和医疗机构双方的利益关系, 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等[15]。湖北十堰市实行区域性城乡联动式双向转诊医疗模式使三级医院病源持续稳定, 二级医院发展突飞猛进, 一级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机构医疗技术更加规范, 因此完善了区域内以三级医院为龙头、周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城乡联动的“双向转诊”, 达到各司其责, 推动了县、乡镇卫生院的技术发展, 满足了十堰市周边县 (市) 农民或居民的就医需求[16]。

3 双向转诊的研究方向

3.1 医疗集团

目前医院集团的运作是未来双向转诊发展的一种形态, 部分城市已开始尝试运作[17], 形成基于集团内的双向转诊模式, 可以理顺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济关系, 形成利益共同体, 实现信息资源的沟通与共享, 从而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主要的模式有5种, 分别为松散协助型、联合兼并型、松散联合型、联谊经营型、资产重组型。医疗集团内部双向诊治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和收费制度, 建立统一的集团内部信息系统, 把患者的健康档案、病历、检测报告等信息纳入到系统中, 使其信息可以实现内部共享与利用, 在双向转诊时, 患者的病史和在社区医院的检验报告可相互共用, 同时保持双向的信息有效沟通, 相互配合提高卫生服务质量[18]。

3.2 临床路径

将临床路径引入双向转诊系统对于促进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高、规范诊疗程序具有重要作用。双向转诊临床路径是一个具有成本效益的有力工具[19,20,21],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三级医院专科之间实施2型糖尿病患者的双向转诊有利于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服务项目、节约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 并使服务具有连续性[22]。但考虑到目前社区医生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转诊指征只能作为参考, 尚无法严格执行[23]。

摘要:通过对国内双向转诊的运行现状及模式进行简单综述, 归纳和总结双向转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分析当前我国双向转诊存在的双向转诊不畅、知晓度低、管理能力不善、宣传力度不够、严重趋利因素等障碍, 指出双向转诊的医疗集团、临床路径两个研究方向, 希望能对双向转诊制度的科学贯彻提供借鉴。

医院-社区双向转诊 第7篇

1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进行社区医院与大医院双向转诊的意义

现如今我国医疗水平虽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及进步, 但仍有较多地区存在缺医少药的情况, 而且近年来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应用情况也愈趋严重, 上述种种弊端导致了如今社会“看病难”的现象。其主要的矛盾集中于“看专家难”方面。但实际上, 慢性阻塞性肺病属于临床上的常见病症及多发病, 就疾病本身而言并不属于疑难杂症, 故依据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将病情较轻的患者留置在社区医院进行治疗, 将病情严重的患者转诊于大医院进行有效治疗可在极大程度上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而且也可极大程度促使病情严重的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同时大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进行有效的双向转诊也可促使医疗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应用。

曾有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 慢性阻塞性肺病对于人体健康会造成较大伤害[4], 但大医院对于该病的治疗多侧重于晚期呼吸衰竭患者, 再加上人力及医疗资源所限, 大医院对于该病的早期预防及干预措施涉及较少, 而社区医院则更为重视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早期干预治疗。故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而言, 社区医院更适合为其进行防治。

2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社区医院与大医院双向转诊中存在的问题

2.1 大医院向社区医院进行转诊渠道不畅通

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双向转诊往往存在“基层向上转诊易、上级医院向下转诊难”的现象。曾有相关研究结果指出造成该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为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药物使用相对于大医院而言受到诸多限制, 再加上患者自身希望得到更好诊疗意愿, 故将患者转诊于大医院往往较为容易。反之, COPD病人受到就医观念的影响, 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信任, 对大医院存在惯性心理依赖。往往认为社区医院医疗水平不佳, 不愿意下转至社区医院就诊, 再加上居民转院会存在医药费用报销上的问题, 患者看病后无法进行费用报销等问题也大大影响到了COPD患者的顺利转诊[4]。转诊渠道的不畅通会无形中威胁到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生命安全。

2.2 双向转诊机制不完善及相关资源不足

现如今我国在大医院与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制度方面仍未制定完善的机制, 具体的执行细节在多数地区仍然处于空白状态, 少数地区则在进行试验阶段, 例如双向转诊的各项制度中多侧重强调医疗技术的合作及支持, 但并没有在病源上进行详细的交流及安排, 而对于医保衔接通知、验单检查互认、医疗收入分红等问题上更是语焉不详, 导致了社区医院与大医院分工定位不明确的问题。目前广州2015年出台并试行了新的双向转诊医保政策, 但是由于具有住院病区的社区医院相对较少及病床的紧缺, 因此康复期的COPD病患未能及时转入社区医院, 从而导致大医院医疗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而处于急性发作期的COPD, 则极易影响到患者的诊疗效果。

2.3 信息化建设问题

实现双向转诊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共享, 这要求双向转诊中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沟通平台, 但是因转诊制度仍未完善, 许多细节标准仍在制定过程中, 故社区医院与大医院之间的病患信息交接存在一定问题, 例如导致病患在转院后重复检查已经做过的相同项目, 这不但耽误了诊疗时间, 而且无形中浪费了医疗资源, 增加了患者的住院费用[5]。现如今电子病历在我国的应用仍处于发展初期, 多数社区医院仍未建立电子病历, 这在双向转诊的过程中极易造成病人诊疗信息的缺失, 故积极进行大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信息化的建设对提高病患转诊信息交流的有效性及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3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社区医院与大医院双向转诊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进一步落实并积极完善双向转诊的各项制度

积极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明确社区医院与大医院之间的分工, 社区医院医疗水平受限, 故其可接收病情较轻或病情平稳处于康复期的COPD患者, 对其进行疾病预防知识宣教与干预措施指导。而大医院则主要诊治病情危重或处于急性发作期的COPD患者, 这样不仅可以促使患者得到良好的诊疗, 而且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率。调整利益分配机制, 促使二、三级医院主动向下转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确地向上转诊, 要做到这两点, 只有让两者的关系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一体化关系上, 而不是竞争对手的关系。为此, 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改变卫生经费的投入方向, 增加社区医院病床的建设, 制定合理的补偿机制, 营造两者的区域利益共同体, 从而达到社区卫生服务站 (中心) 和大医院“双赢”的结果。

政府要合理调整价格制度, 有效促进双向转诊积极发展。在一定的经济收入水平基础上, 价格差别不大的医疗消费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差别不大, 在能够轻易支付的情况下, 他们宁愿花多点的钱接受更高级别医疗机构的服务, 以求心安。因此, 要通过控制某些疾病的总费用, 限制医保支付比例及合理的政府定价, 适当拉开一、二、三级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 从而引导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站 (中心) 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急性病症的康复。

3.2 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认同度

一是让公众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模式。政府、社会和媒体有必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 使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服务内容和模式深入人心, 改变公众认为社区卫生服务只是“开药、打吊瓶”的概念, 影响他们的就医习惯, 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首诊制”。

二是加大培训社区医护人员的力度。按照社区医疗的服务功能, 需要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疗、护理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有“实力”留住病人, 除了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全科医生培训大纲》、《社区护理人员培训大纲》的要求外, 同时也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职培训, 尤其是在患者出现各种危急重症发作时的院前的应急处理, 不断更新他们的理念、技术, 提高诊疗水平和卫生服务质量。

3.3 提高双向转诊的畅通度

大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可签订双向转诊协议, 建立诊疗绿色通道, 对于病情危重或处于急性发作期的COPD患者可经由绿色通道完成双向转诊, 尽可能免去不必要的手续及环节, 促使患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转诊。同时医护人员也要做好患者与其家属的思想工作, 对于存在治疗顾虑的患者, 医护人员应对其分析大医院治疗与社区医院治疗的利弊, 促使其积极配合完成转诊。

3.3 强化信息化建设及基础医疗数据的交流平台

因社区医院与大医院治疗侧重点不同, 如社区医院不仅要满足患者基础医疗的需求, 而且也要做到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及预后指导等方面的工作。病例资料是记录诊疗过程的信息, 社区医院与大医院之间对于这些信息的需求存在一定差异, 故积极强化双向转诊过程中信息化的建设, 构建基础医疗数据交流平台, 可有效避免COPD患者进行不必要的二次检查、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并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6]。

3.4 需要政府充分发挥监管作用

规范有序的双向转诊, 是包括医疗机构之间及医疗机构与病人之间和谐相处和良性互动的过程, 它既涉及到社区医疗机构的硬件建设, 更涉及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 政府能否真正进入角色, 能否在医疗资源配置、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对医疗服务进行全方位监管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将决定双向转诊制度的命运。

目前我国医疗水平虽有较为显著的进步, 但医疗资源的利用仍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大医院与社区医院双向转诊过程中仍存在双向转诊机制不完善、医疗机构之间的沟通欠佳等问题亟待解决, 另外因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情发展较快, 故对于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应尽快转至大医院进行积极治疗, 而对于病情平稳的患者则可下转至社区医院进行健康宣教及病症预防措施的干预治疗。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呼吸道病症, 其可预防也可治疗, 但近年来该病症的发病几率及死亡几率却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 成为致人死亡的第四大病症。目前我国基层社区医院对于该病的诊疗水平有限, 大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是提高该病症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但目前我国双向转诊的开展过程存在一定问题。本次研究将就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社区医院与大医院双向转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双向转诊,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陈锋, 徐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 2013, 39 (3) :227 ̄229.

[2]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的诊治指南 (2013修订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36 (4) :255 ̄264.

[3]白春学.慢性阻塞性肺病研究逐渐深入、前景光明[J].中华医学杂志, 2013, 86 (8) :2881 ̄2883.

[4]叶陈毅, 俊祥, 永春.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合并症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7) :1305 ̄1306.

[5]谢波, 林勇, 汤士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综合管理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7 (11) :1226 ̄1227.

医院-社区双向转诊 第8篇

1 糖尿病管理模式

1.1 组建糖尿病管理团队

为加强辖区内糖尿病患者的管理, 深圳医院和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共同组建了糖尿病管理团队。深圳医院由门诊专科医师、住院医师、主管护士及预防保健科人员组成;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糖尿病管理团队由社区全科医师及社区护士组成。深圳医院负责门诊和住院治疗, 建立病人档案, 确定治疗方案、转诊、随访和健康宣教。福田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负责糖尿病患者病情稳定后的辖区患者跟踪治疗、随访、常规监测及转诊工作。

1.2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深圳医院和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共同商议决定, 辖区内糖尿病患者在深圳医院专科治疗期间, 要经过糖尿病管理团队进行评估, 待病情稳定后, 再转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进行后续观察、治疗和管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专案管理医师负责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监测、分级管理、常规诊治和定期评估。对病情不稳定或出现新病情变化在社区难以治愈的患者, 及时转回深圳医院内分泌科进一步检查诊治, 确定新的治疗方案。

1.3 实行分级管理和常规监测

深圳医院对糖尿病患者分三级管理。一级管理:空腹血糖≤6.1mmol/L和餐后2h血糖≤8.0mmol/L且无其他伴发或并发证的患者, 每季度随访1次, 全年≥4次;二级管理:空腹血糖为6.1~7.0mmol/L和餐后2h血糖8.0~10.0mmol/L, 无并发证且病情稳定的患者, 每2个月随访1次, 每年≥6次;三级管理:空腹血糖为>7.0mmol/L, 或餐后2h血糖>10.0mmol/L, 有并发证且病情不稳定者, 每月随访1次, 每年≥12次。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负责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监测, 包括每日1次饮食、运动监测, 每1~2周1次血压、血糖 (末梢血) 、体重、腰围、腹围检查, 每2~4周1次血糖、尿常规、尿微量蛋白等检测, 每2~3月1次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检测, 随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做其他特殊检查。

1.4 加强健康教育

深圳医院成立了糖尿病患者俱乐部, 每月由专家对俱乐部成员进行授课。内容包括:糖尿病概况及综合防治管理, 糖尿病并发症和合理用药, 糖尿病饮食及运动疗法等。社区健康服务中通过日常监测和随访进行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宣讲。通过健康教育, 促进了患者及家属思想观念的改变, 他们意识到通过综合性的合理治疗, 可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从而可以保护患者的健康。通过俱乐部成员互相交流、互相鼓励, 也可达到心理治疗目的。深圳医院还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由营养科专家给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食谱, 保证了各种营养素的综合平衡。医院还根据病情或化验结果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并根据年龄、爱好和习惯确定运动方式, 促进了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2 结果

165例糖尿病患者通过在医院-社区双向转诊下规范化管理半年后, 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蛋白、总胆固醇等各种代谢指标显著下降, 经T检验,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糖尿病知识知晓率、饮食控制、规律运动、戒酒、遵医嘱服药、血糖监测等个人行为有显著提高, 经χ2检验,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明确了大型医院与社区医院间糖尿病患者的分级管理

双向转诊下糖尿病患者医院-社区规范化管理模式是指将患者纳入包括有基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上级综合医院的系统, 充分发挥两级医院各自的优势, 在患者病程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服务, 同时双方享有充分的信息交流, 以达到为病人提供连续的服务[2]。大型医院负责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确定, 充分利用综合性医院的优势, 糖尿病诊治以内分泌专科治疗为主, 但因为糖尿病患者多伴有其他并发症, 因此要同时结合相关科室如眼科、肾内科等进行综合防治,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之一, 结合医院营养科进行饮食调节也是治疗手段之一。而当病情稳定时则由社区医院进行跟踪治疗, 从而明确了两级医院间糖尿病患者的分级管理。

3.2 减少了大型医院就诊病人多的压力

近年来, 在大多数国家中,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逐步取代传染性疾病, 成为危害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杀手。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诊断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增加。我院作为综合性大型三级甲等医院, 患者越来越多, 医院因为患者多而就诊压力很大, 患者对等候就诊时间长也不满意, 从而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通过双向转诊下糖尿病患者医院-社区规范化管理模式将可以大大减轻医院的就诊压力, 间接也稍微减缓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3.3 促进了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糖尿病管理包括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帮患者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技巧;对糖尿病代谢指标及并发症监测及治疗;健康教育等[3]。而血糖控制达标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4]。但在单纯临床应用中由于较费时费力而没有很好的有效实施, 利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便利资源, 能够与居民密切联系, 建立较深厚的感情, 患者对社区医师的陌生感、心理隔阂容易消除, 信任感会比医院医师容易建立, 从而患者在社区科医师指导、督促下较能实现长期、规律用药。

3.4 提升了患者糖尿病防治知识水平

充分利用我院成立的糖尿病患者俱乐部, 每月由专家对俱乐部成员进行授课, 大大提高了患者糖尿病防治知识水平。有研究表明, 社区干预有利于近距离面对患者开展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 有利于患者掌握糖尿病系列知识和健康信息, 提高治疗效果[5]。

3.5 提高了糖尿病防治的效果

糖尿病治疗强调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及治疗个性化原则, 具体措施为治疗的“五驾马车”已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双向转诊下糖尿病患者医院-社区规范化管理模式体现以患者为出发点, 通过双向转诊的实施, 形成医院与社区之间畅通的双向无缝连接, 在转诊过程中所有的医护人员始终围绕着患者, 真正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双向转诊下糖尿病患者医院-社区规范化管理模式增强了糖尿病防治的效果, 同时对于有效促进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也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双向转诊下糖尿病患者医院-社区规范化管理模式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参考文献

[1]WHO.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d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detes Mellitus[R].Geneva:WHO, 1999.

[2]张丽红, 李瑞杰, 柳萍, 等.基于网络信息化社区-医院一体化糖尿病管理模式的建立和成效[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8 (13) :247-249.

[3]钱荣立, 项坤立, 尚红鼎, 等.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60-80.

[4]贾伟平.血糖控制达标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J].上海医学, 2005, 28 (1) :1-3.

医院-社区双向转诊 第9篇

关键词:三级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双向转诊

双向转诊指将病情危急、变化大的患者向上转入大医院治疗, 将大医院经过治疗病症减轻、病情稳定, 但仍需恢复的患者向下转入社区卫生中心进行康复治疗[1]。通俗讲即为“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 这种管理模式, 可充分发挥医院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节约医疗资源, 并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从三级医院挑选的病情稳定但仍然需要向下转入社区卫生中心继续康复治疗的127例患者和从社区卫生中心向上转入三级医院病情危急、患有疑难杂症的138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在双向转诊中出现的问题。

1.2 转诊流程

在向上级医院转诊时, 社区卫生中心医生需填写转诊单, 填写对患者疾病的诊断, 同时由主治医生在转诊单上签字盖章, 并且在电话上与分管社区转诊的人员沟通确认, 遇到病情紧急的患者, 社区卫生中心要派专人护送转院, 同时向接诊的医生介绍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相关的检查资料, 上级医院在接诊后, 需要填写接诊登记表, 同时马上为患者安排病房, 转至本院的相关科室, 在为转诊患者治疗期间, 接诊医生需将患者的治疗情况反馈到社区卫生中心。当患者症状减轻、病情稳定时, 接诊医生要及时将患者转回社区卫生中心, 并向社区卫生中心医生叮嘱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若病情再次加重, 仍需再次转院。患者可通过社区医生开出的检验单到相应的上级医院做检查。

1.3 调查指标

以社区卫生中心和上级三级医院符合转诊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了解上转、下转患者实际的转诊率、患者对转诊的满意度及影响患者转诊的因素, 满意度调查只针对上转或下转成功的患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上转患者的实际转诊率为100%, 显著高于下转患者的35.43% (P<0.05) 。对于双向转诊, 上转患者的满意度为63.04%, 显著高于下转患者的42.22% (P<0.05) 。社区卫生中心的医疗水平、医保制度、药物仪器、医院环境都是影响下转患者转诊率和满意度的因素。上转、下转患者实际的转诊率、转诊患者对转诊的满意情况以及影响患者转诊的因素, 见表1、表2。

3 结论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 医疗保障制度仍有待完善, 且社区医疗服务水平较差, 无法满足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 因此我国推出了建立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的方式,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其中, 社区服务机构负责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而大型医院则负责重大疾病、疑难杂症的诊治, 从而有效分配医疗卫生资源, 合理分流患者, 进而改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于大型医院的局面[2]。但是, 从本次调查研究结果得出, 双向转诊还存在很多问题, 具体如下。

1上转率比下转率高。本次调查显示, 从我社区卫生中心实际向上转诊的138名患者, 全部成功向上转诊, 上转率为100%, 但是从三级医院向社区卫生中心下转的45名患者, 仅占符合转诊总人数的35.43%, 下转率低。患者在治疗时更愿意向上级医院转诊, 这与社区卫生中心的医疗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是因为社区卫生中心的药物和仪器没有三级医院先进, 环境较三级医院差, 导致很多符合向下转诊的患者不愿意转院。相关研究指出[3], 社区医疗机构中, 精神病科、口腔科、肾病科、眼科的转诊率高达90%左右, 主要原因与社区医院专科建设不完善, 缺乏五官科、眼科等基本专科设置有关, 因此, 相关管理部门应提高对社区医院的扶持力度, 且对患有脑梗塞、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 需要相关卫生部门做好衔接, 保证社区卫生中心的医疗设备、药物与三级医院相同;2在转诊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问题。比如, 部分患者在社区卫生中心就诊后做了相关检查, 但是在上转后, 患者又需要在上转的三级医院重新检查, 这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 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 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3社区卫生中心的医护人员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社区医院缺乏高水平卫生人才是影响社区卫生中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部分社区医生的专业水平不高, 使得许多患者不愿意转到社区医院。在社区卫生中心工作的医务人员, 大部分专业水平较低, 只能为患者解决一些“小毛病”, 看大病还得去三级医院;加之, 许多社区卫生中心医疗设备、药物不齐全, 大部分患者不信任社区卫生中心的医疗水平;在医保报销方面, 也不如三级医院便利。除此之外,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没有主动服务的意识, 且部分居民缺乏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 因此上级管理部门需要积极地引导社区居民, 使居民正确认识社区服务中心的作用, 让居民更深入了解双向转诊这种医疗管理模式, 改变居民对社区卫生中心医疗水平的观念, 鼓励居民去社区卫生中心就诊。不仅如此, 上级管理部门应积极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 提高全科医生数量和素质, 保证全科医师不仅拥有医疗知识, 还具有管理知识、社会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并建立完善的社区卫生中心医保报销制度, 实现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医疗设备共享, 加强对社区卫生中心医护人员的培训, 有力地保证双向转诊模式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运杰, 王艳红, 张智勇, 等.三级医院与社区医院住院患者双向转诊路径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7 (17) :701-703.

[2]张明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运行的管理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9:59.

上一篇:农村金融现状下一篇:科学发展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