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模竞赛范文

2024-07-12

数模竞赛范文(精选4篇)

数模竞赛 第1篇

1. 主动适应数学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需要

科学和工程日益数学化的时代越来越需要数学技术的支持, 事实上, 随着数学运算软件的广泛使用, 计算机已经成为工程师应用数学解决工程问题的主要运算工具, 开展数学建模竞赛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系列活动, 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对数学教育的需求, 特别是从对手工演绎和运算能力培养的需求转变到结合计算机软件进行建模、求解和论证能力培养的需求。

2. 有效夯实建模竞赛活动理论基础的教学需要

数学建模竞赛活动要求学生能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资料, 观察和研究实际对象的固有特征和内在规律, 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 建立起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然后利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它不仅需要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想像力以及对实际问题的浓厚兴趣和广博的知识面, 而且需要学生具有深厚扎实的数学基础。做好常规教学工作的价值恰恰在于可以为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提供宽厚的理论基础。事实上, 普通工科院校开设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数理方程、离散数学、图论、最优化方法、随机过程等数学类公共课程, 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言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语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结构、JAVE语言等计算机类公共课程, 都有利于学生掌握大量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编程能力, 有利于夯实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3. 促进常规教学深入和应用的教改需要

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与常规教学的结合将有力地促进常规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有利于促进理工科大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比如, 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积极引入软件计算、将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融入到微积分等基本课程教学中。从知识层面分析, 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与常规教学结合促进常规教学深入和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模中的实例, 贴近生活, 直观有趣, 使学生在理解这些实例的基础上对数学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 并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进一步促进学习理论的热情; (2) 在解决数模问题时, 所用的数学方法不仅涵盖了学生以往所学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方面的数学内容, 而且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新的数学知识 (如:图论与组合数学、运筹与优化等) 需要学习; (3) 在数模竞赛的过程中需要学习的多种数学软件 (如MATLAB, Mathematica, Maple, SAS, SPSS) , 完成相应的数值计算和符号计算, 显示数学表格和图形等等。可见, 这些数学软件, 不仅是今后工作中的应用数学的一种工具, 更是学生阶段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种很好工具。

二、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运行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初步构建了一个由四层组成的金字塔形的数模竞赛活动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运行体系。

1. 把“数学建模”的思想渗透到数学公共课中——基础层

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一、二年级的数学公共课程的教学中, 推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一是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二是改革教学方法, 更加注重从实际问题出发, 通过数学建模导出相关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和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背景。教授过线性代数的老师都知道:第一次接触矩阵乘法的定义, 学生一般都很难理解, 若通过某些实例, 如:产品成本问题引入矩阵乘法的定义, 则可以化解这一教学难点, 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又如高等数学中:可以通过直线运动的速度引入导数的概念;通过曲边梯形的面积或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引入定积分的概念;概率统计中:可以通过产品的平均寿命或打靶的平均得分引入方差的概念;可以通过产品寿命这一随机变量与平均寿命的偏离程度引入期望的概念;随机过程中:可以通过杂交育种的稳定性引入Markov过程;数理方程中, 可以通过研究有界弦的微小横振动导出波动方程。通过这些引例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到所学习的定义、运算法则并不是符号游戏, 而是来源于某些实际问题的需要, 认识到抽象数学中所有知识点都有实际来源和应用背景, 今后专业学习离不开这些“抽象而难懂的数学符号”, 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独立开设“数学实验”实践性课程——普及层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一年级下、二年级上的学生, 开设了16课时的数学集中实践性教学课程---数学实验课。该课程在思想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与传统数学课程有很大不同, 我们采用授课和上机相结合方式, 通过“从实例出发 (包括学生自己设计的例子) →利用软件 (包括现有的数学软件) 在计算机上做大量的实验→发现其中 (可能存在) 的规律→提出猜想→进行证明和论证”的教学过程, 以实际问题为载体, 把数学知识、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应用有机地结合,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师引导下, 运用所学到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 借助相关数学软件, 分析、解决一些经过简化的实际问题, 并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 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激情,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体验知识发生过程, 还原本真的科学思维活动, 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形式, 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 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一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充分感受、领悟和掌握“数学实验”中本质内容, 并且在数学应用、计算能力和创造性等方面得到全方位锻炼。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精神, 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教学原则。在教与学过程中, 学生对学习活动积极参与, 营造了解决问题与协作学习良好思维情境和氛围, 印象特别深刻, 有助于理解数学知识实质。

3. 独立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深入层

对二年级下的学生, 开设了48课时的数学建模选修课。数学建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灵活使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 来探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旨在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利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传统的大学数学课程, 如高等代数、计算方法、统计方法、最优化方法等主要是由教师讲授相关领域的知识;而数学建模课既不是由老师教理论, 也不是由老师教计算机技术或算法, 而是通过教学, 启发引导同学学会如何“用数学”, 掌握怎样针对一个生产和生活中一个实际问题, 运用所学的初等数学及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层次分析等知识, 结合其他专业理论知识, 完成资料收集、条件假设、方案论证、模型设计、编程计算, 并能写出解决该实际问题的相关论文。一个是用, 一个是学, 两者的目标不同。数学建模课涉及的面广而且内容多, 又密切联系实际, 整个教学过程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想象力, 为今后参加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4. 组织选拔和培训参与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提高层

在参加数学建模选修课的同学中选拔出参赛队员, 并组织赛前培训。随着数学建模活动的深入和普及, 近年来我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人数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见图1) 。在数学建模课外创新活动中, 主要侧重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上, 要求学生3个人共同完成一篇论文, 题目可以由老师给定, 也可以自己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选定。经过查阅文献资料、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争论、相互协调、分工合作、求同存异, 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共同完成一篇论文, 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 (指导教师根据每一个小组做的每一个题, 给出具体建议及思路) 。这种群体作战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团队精神与协调能力, 对毕业后参加工作很有帮助, 是数学应用于实践必经之路。

从1998年至今的11年间, 我校学生在美国 (国际) 大学生数模竞赛中共夺得了一等奖10个, 二等奖15个;在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中共夺得了一等奖27个, 二等奖27个。从1994年~2007年, 全国所有高校在大学生数模竞赛中, 获得一等奖队数排名中, 我校在江苏省名列第1名, 在全国名列第8名 (数据来自数学中国网站) ;从2004年我校参加美国 (国际) 大学生数模竞赛以来, 参赛成绩在江苏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 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成为学校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数学建模竞赛和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互推动, 通过数学集中实践性教学及课外数学创新性活动开展, 构建了大学生自主探索与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教学模式, 按照基础、普及、深入、提高四个教学阶段, 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学实践与创新活动, 真正使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三、问题与建议

数模竞赛活动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好处多多, 但在当前教学体制下, 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个目标, 仍然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比如:可供教师结合课程和专业特长的教学单元还不多, 课时本来就很少要加进新内容也比较困难, 在师资队伍中面临的问题则更为现实, 以我校为例, 一方面, 近几年参赛学生快速增长, 如2007年参赛人数是2000年5倍以上, 但这10年来, 指导教师人数始终只有5~7名, 且长期从事此项工作的人数很少, 本身都有常规教学工作, 可用于数模工作的额外时间有限。此外, 数学建模竞赛本身就需要有一批数学基础扎实、对数学建模有浓厚兴趣、最好有一定数学建模实际经验、外文较好的教师, 特别是, 他们要有奉献精神和敬业态度, 组成一支教练员队伍, 然而现实却是相当多主干课程的教师对数学建模不甚了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需要关心、支持数学建模竞赛与常规数学教学的多方主体共同努力, 直面问题, 主动思考, 勇于实践。基于10余年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实践, 笔者对解决上述相关问题、克服相关困难的建议有:

1. 克服课时的限制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加强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在课堂中最优化运用, 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与效益, 同时, 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引导, 注意把部分课内内容向课外进行有效延伸。譬如数理方程, 虽然内容多, 课时有限 (32课时) , 但由于师生改进了教与学的方法与手段, 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不少学生会在课外自主性地延长学习时间, 自主深究数学在物理上的应用, 这就部分有效地补偿了课内课时的不足。

2. 数模活动的普及

可以开展校内或网络竞赛, 以学校名义进行宣传发动。建议设置与数模竞赛关联的“数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学习竞赛”, 列入学校相关部门工作计划, 做好竞赛设计、组织工作, 引导建立学校良好的学习风气。

3. 师资队伍的建设

注意培养年轻教师参加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的教学和培训过程;注意提高指导教师的竞赛指导水平, 为他们参加全国性骨干教师培训和交流搭建平台;注意强化“师生结合”、“教学相长”的意识, 使教师教、学、研一体化, 特别地, 通过教师团队的协作, 相关教研室的教师 (特别是数学系的教师) 可以组织一届接一届的学生共同继续研究已取得的进一步成果, 这不仅可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 为进一步发挥教师作用创造更好条件。

参考文献

[1]许立炜, 张爱华.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56~57

[2]许立炜.高校数学教育改革的初步尝试—“数学实验”课的开设[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 2002 (2) 19~22

2014年数模竞赛通知-创新杯 第2篇

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我校2014年“创新杯”数学建模竞赛即将举行,现将竞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协助通知到各位参赛学生(包括研究生)。

1.竞赛时间:2014年5月30日上午8点——2014年6月2日上午8点;

2.参赛题目于2014年5月30日上午8(密码可询问参加建模课同学或所在学院学生办),请参赛选手下载使用;

3.参赛选手务必于2014年6月2日10时之前将论文交到理学院B211,否则试卷无

效,不愿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同学请在论文首页上务必声明;

4.获奖选手将被推荐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5.除获奖参赛队员外,按成绩顺延15个队参加全国竞赛(每个参赛队的报名费由参赛

队员垫付,报名费为300元/队),同时其他同学也可自行组队自费参加竞赛;

6.自费各参赛队员若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报名费由理学院退还;

7.暑期培训时间:2014年7月5日——19日,不参加培训的同学将不能参加全国竞

赛;

8.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的同学,理学院给每人再奖励1000元,获二

等奖的同学,理学院给每人再奖励500元。

补充规定:有意参加全国大学生建模竞赛的同学务必参加2014年“深圳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夏令营活动。数学建模夏令营题目网址为http://

数学建模夏令营论文将于5月23日上午9:30—11:00交到理学院B211

数模论文写作要点 第3篇

数模论文;写作要点

[中图分类号]H15;O1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95-02

一、论文的结构清晰性

由于参赛人数众多,评选老师的工作会很繁重,所以老师花在老师花在每篇论文上的时间肯定不会很多,如果说论文的排版,内容安排不清楚会使评选老师批阅起来相当吃力,第一印象不会好,当然最终你尽管你的论文内容相当的精彩可成绩就很难尽如人意。反之,若你的论文的结构条理非常清楚,让人看了一目了然,老师当然会感觉相当的顺畅,自然印象会非常好,后面尽管你的论文内容不是怎么好。但你们的成绩可能会出乎你们的意料。

二、论文的规范性

论文的书写一定要严格遵循组委会的格式要求,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这个都做不到,那一切可以免谈了。

三、论文内容方面

数模论文共分:摘要、问题重述、问题分析、模型假设、符号说明、模型建立与求解、模型的优缺点、模型的改进、参考文献、附录这几部分。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摘要、问题重述、问题分析、模型的建立与求解的书写。这几个方面特别重要尤其是摘要更是重中之重!下面便来逐个分析。

1.摘要的书写。摘要是整个文章的缩影,是评阅老师了解论文的唯一直接的窗口,故尤其重要。

第一段一句话说明你建立了哪些模型,解决了什么问题,效果明显时可以说达到什么效果。实在觉得有需要可以在前面来一句在什么条件下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段回答问题一,熟练的同学尽量不用“针对问题一”这样开头表白,而是在最后恰当地方写哪个结果或方案或结论回答了问题一,这样便于这一段的前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白。首先写分析上的原因,当然如果在分析前有数据的预处理,在此之前可以说明,并提到预处理得到的数据用来做什么用,数据处理时尽量都能用无量纲的数据!然后写建立了什么模型,如果是优化模型,要提到目标函数是什么?多目标时要提到变成单目标时权重的处理是怎么处理的!预测模型的话一定要在之前和之后都要说一下理由!之前是说选这个或这些模型的直观原因或客观原因或其他依据,最后要有统计依据,也就是相关系数,残差等等指标性的值来表达结论。一定要提是用什么软件求解,结论或结果或方案是什么,对多个模型处理同一个问题的,一定要有比较,而且不能只说某一个好,否则让人感觉你为什么还要建另一个一无是处的模型!回答问题二和回答问题一的过程类似,但应该在最前面增加与问题一的联系是什么,也就是问题一的哪些东西在问题二中还可以,但由于什么原因而放弃问题一的模型二选用新的模型!也就是一句话增加每一段之间的关联,使各段落之间不是强行隔开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问题重述。问题重述不能简单的照抄原文,至少不能要原题的表格和原题的图以及附件!这三样东西在你文中不能拷贝过来,需要时只要提到原题表,原题图或原题附件就行。重述实际上要表达背景是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和数据、要解决哪些问题,可以把细枝末节的东西去除。

原题就像电影本身,而重述是你看完“电影”后评记忆的描述(可在问题的重述中加入自己的理解,自己觉得问题本质上是什么问题!)。

3.问题分析。问题分析实质上指的是做题前看完题目后你的所想,你的思路,同一个问题可想到几个思路,你在分析中可说到,并要说明你打算怎样选取、依据什么,用什么方法选取等等。这就是你在看完题目做题前的排兵布阵,大致安排。还有就是问题分析是各问切不可按“问题一……二……三……格式来写,这种写法是非常不合理的!切忌不要将问题分析分成各个问题来分析,在形式上追求各问题之间区分明显,格式上一定不要出现各问分开的格式书写。

4.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如果是优化问题一定要把每个单项,每个等式和不等式都用文字性的语句说明。目标函数也要说明,最后也要一个最终的完整模型表达。结果一般是数据性或图表性的一些东西,对结果做一个文字性的描述,让读者明白这些东西说明了什么。

5.内容要求。论文的内容要求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创新点是获得好成绩的必备要求。创新点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获取:

A.创新点可来源于假设的独特性。当我们的假设中考虑的很全面很周到,和符合实际,而别人没考虑到,这就是我们的创新。

B.做题有事可能你的思维并不比别人高明多少,但是你在别人考虑的基础上优化了更多的时间进一步深入考虑了所研究的问题,则你就比别人高了一个档次,想得更深入,这也可以。

四、总结

数模论文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书写的规范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评阅老师的眼中,结构清晰性、规范性、摘要完美性是必须保证的。因而要想获得好的成绩,大家一定要严格遵循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力求文章结构清晰思路流畅以及做到摘要的完美无缺。

[1]刘卫国.MATLAB程序设计与应用(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2]谢金星,姜启源,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叶云龙(1988.11—)男,汉族,湖南常德人,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桥梁工程。

数模竞赛 第4篇

消费是指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具体说来,消费包括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产生的原因、消费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的方式、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有关因素等。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至为重要的力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消费就没有经济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由此看出,扩大内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和重要。

但是近年来,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城乡居民之间收入水平、收入的稳定、生活的外部环境和消费支出范围等差异,使得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差异日益明显。许多研究分析指出,长期以来,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而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水平提高缓慢。

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乡统筹”就是以城带乡,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但是目前成都市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均衡现象都极大影响了成都市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这对进行城乡统筹的综合配套改革都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作用。

请有选择的使用近年来成都市有关的统计数据(参见附件数据及参考网站),就当前成都市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回答如下问题:

1.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反映成都市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数学模型。

2.建立数学模型寻找影响成都市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主要因素或指标。

3.利用数学模型分析在近几年的时间内成都市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是扩大、缩小还是维持不变?

4.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请从消费结构的角度出发,建立有关成都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数学模型,并根据此模型预测仿真未来三年时间内成都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

5.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和结果,对缩小成都市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提出你们的合理化建议。

参考网站:

上一篇:新鲜骨折下一篇:仔猪球虫病的诊疗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