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呼唤创新

2024-09-02

职业教育呼唤创新(精选12篇)

职业教育呼唤创新 第1篇

世界上每天都有无数的创新成果问世, 然而学习、分析这些成果的发明者所采用的创新方法, 无非是“加减法、重组法、模仿法、迁移法”等。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音乐创造教学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思维潜能的音乐领域, 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经验的重要领域。这个领域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来说,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 培养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而我国除了祖先留下的四大发明之外, 其他在世界科技之林就很难见其踪迹。难道我们现代人比古代人笨吗?事实上我国的教育体制压抑了人的自由, 扼杀了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与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应赋予学生自主、自由的选择权, 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师不再是支配者、统治者, 而是支持者和帮助者。教师要改变在个性发展问题上偏爱规矩顺从、不越雷池的学生的态度和做法。可以由学生去选择学习内容, 使学生更加积极愉快、自主创新地学习。如在歌曲的选择上, 不再局限于教科书, 而是让学生去选择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健康的歌曲。在教学方法也应改变一下, 可以由会唱歌曲的同学上来范唱, 再带着同学唱;或者改变过去一遍一遍地教、学生学, 而是由教师范唱后, 找出比较难的地方多唱几遍就可以了。在一些音乐活动中, 改变过去教师指定以小组为单位, 五人一组或三人一组的形式, 而是让学生选择合作伙伴, 这样既提高了合作效率, 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时, 最应注意的是给予学生以自由思维的权力。俗话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在学习中学生有自己独创的见解, 这是很正常的。马斯洛曾说:“独到的见解, 会产生创新的高峰体验。”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创思维, 从而使学生拥有创新思维能力。

二、通过启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有专家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 分别面对大学生和幼儿园学生, 在黑板上画个“0”, 问这是什么。大学生们先是沉默, 后是小声嘀咕, 最后, 一个学生说:“可能是零吧!”而在幼儿园, 孩子们却发言踊跃。有的说是太阳, 有的说是足球。小朋友思维十分活跃无拘无束。

由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 学校教学也是把双刃剑, 既能把人教“活”, 又能把人教“死”。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启发学生思维, 特别是启发创新思维, 日积月累, 学生才能养成创新的习惯。在教学中, 启发思维的方法很多, 有比喻启发、故事启发、直观启发、表情动作启发、设疑启发、类比启发、图示启发、点拨启发等。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教学的艺术, 他有一句谈启发式教学的至理名言:“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上的这些启发思维的方式方法。教师放下“架子”, 贴近学生、尊重学生, 不要迷信书本, 鼓励学生存疑、质疑, 教师必须努力在教材中寻找“启发点”, 调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迫切要求,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贯彻“三.三”原则, 即三个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教师;三个欢迎———欢迎学生质疑、欢迎学生提出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反驳的意见。在教学中, 设疑启发用得比较多, 如分析一首歌曲时, 教师提出几个问题, 由学生通过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故事启发多用在学习歌曲或欣赏中, 用讲故事的方法, 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

三、正确评价, 鼓励创新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 是鼓励创新的重要手段。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 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 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兴趣不断增大;而缺少激励的学生, 学习没有劲头, 学习兴趣降低。看来,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评价时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艺术。教师的评价要合理合情, 即使对待学生不足的评价也要“忠言顺耳”。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给学生以褒扬的词语, 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 享受到尊重。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足, 和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息息相关。教师评价学生, 对其不足, 既不能漠视不理, 又不宜斤斤计较, 要在学生不足的背后看到“亮点”。教师应时刻记住:每位学生身上都有亮点, 要在评价中让学生的每一个亮点逐渐亮起来。

音乐教学中评价的方式与方法很多,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它贯穿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 教师能采用正确合理的评价就能鼓励学生创新。如七年级安排的“我的创造”活动, 在第一次上时, 只要学生有新的想法, 教师就进行表扬和鼓励, 这样, 以后的类似活动, 发言的同学将会越来越多, 其中还不乏一些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否则, 就适得其反。因此, 教师应正确运用评价这一教学手段, 以此激励学生敢于创新。

四、通过创造性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要体现自己个性的创新教学, 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方法创造设计教学, 力求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为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 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教。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水平决定着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教, 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教材和教学环境的变化, 以及自己的教学个性, 巧妙地加以运用, 创造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求异性、新颖性, 教学不一定要遵循固定的程序与模式, 而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 根据实际情况去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和过程, 灵活地采取各种新的方式方法,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处理教学中的问题,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实践去发现, 去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途径很多, 可以说在音乐教学各项活动中都能达到这个目标:如在七年级下册“露一手”中, 为江苏民歌《杨柳青》重新填词并演唱, 让学生利用聪明才智, 发挥想象;在续写旋律时, 教师可以设计为“我也来当作曲家”, 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中, 教师可以加以提示, 如:能否把已知的曲谱, 抹去一些, 或增加一些, 再调整音值等, 并让学生小组合作, 发挥集体智慧。

创造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出发, 尽量降低难度, 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 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 使学生感到该创造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力所能及的事情, 让他们从中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喜悦。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精彩演讲稿 第2篇

稿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精彩演讲稿2007-12-18 14:13:3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精彩演讲稿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精彩演讲稿(2)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既面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拉大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严峻挑战。因此,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知识和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赛的最大资本。我们必须拥有足够数量、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每一个学校,既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一言以蔽之,中国呼唤创新教育。然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创新学习的能力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培养、训练的结果。学生的创新学习必须依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创新”人格和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正如教育部长陈至立所说的那样:“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思非常明白: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

教师要创新,必须努力实现自身的解放,去促进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要“解放眼睛”看形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不能老是沉浸在“春蚕”、“红烛”的赞誉声中,而要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中去;

要“解放头脑”敢为人先。在教育教学中勤于动脑,才能有新思路;更要“解放双手”去开辟。教育创新之路靠自己用双手去开拓。教育新理念、新创意、新事物靠教师自己用双手去创造;还要“解放嘴巴”多质疑。谈天说地话创新,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才能在求是中求真,在求真中创新;当然也要“解放空间”、“解放时间”。教师深入钻研业务是应该的,但不能固步自封。要超越固有经验乃至习惯的束缚,必须加强学习及时充电,从繁忙的业务圈子里跳出来,读书看报上网,迈出课堂,走入社会,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丰富自己。想想点子,练练技能,鉴赏鉴赏艺术。

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解放成为创新型教师,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任何一种教育都要受一定的教育观念的制约。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不仅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还有可能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生动活泼、感情丰富、思想活跃、身心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青少年成长因素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如果作为一名教师不研究对象本身成长的全部需要,只是把他们看作一种知识的容器,显然是远远没有看到教育的本质。简单地说教育就是成长。创新教育就是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所谓健康成长就是在人性固有的基础上,使各方面都得到有机的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畸形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和富有个性的而不是死抱教条和思想僵化的新人。这样势必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师与生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独立探索的机会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从而使其特长得以发扬、个性得以张扬、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只有将主体性活动与主导性活动

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成为学习过程中最鲜明的特色。其次,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念还应有创新精神,并体现在他的教育教学中。他会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安全自由、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坚持正面的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因为他知道,干扰与错误不再只是具有消极意义的因素,而可能成为引发学生内部认知重组的积极诱因,是通往创新的必由之路。他将发挥他的创新思维科学地处理教材、艺术地切入突破口、捕捉契机、灵活地变换角度,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创新学习动机。把继承性学习提升为创新学习。再次,具有了创新精神更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

他会遵从创新教育的置疑性原则,让学生思维处于一定的疑惑状态,提出诱发创新思维的问题。诸如:“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通过上面的例子,我相

信,大家能发现一条很有意思的规律。”他会紧紧抓住这些创新点,精心设计、巧妙诱导,让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及依据,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他一定也能领会置疑性原则的精髓,抓住创新教育的关键。不仅自己设置诱发性问题,而且更能诱导学生发现问题。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师,会鼓励他的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发挥逆向思维、延伸思维、发散思维,不惟书、不惟师、不惟权威,克服从众心理,勇于标新立异、大胆质疑、独树一帜、追求创新。语文老师布置

职业教育呼唤创新 第3篇

从本质上看,校长创新是指校长主体顺应时事、切合实际、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主动变革地应对形势和环境变化而积极地探索,创造性地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不断图强图优图新的核心发展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在理论基础、信息视野、观念意识、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内在构成、体制机制、系列与统筹等许多方面的不断变革与优化,显示出其中的最新思路、对策、战略、方针、政策和动力。

从根本特征上看,校长创新就是由校长主体在实际领导范围内创造出生机和活力,推动进步和发展,引领潮流,务实地进行创新。事实上,这是一种带动、发起、催生和推进其他创新的动力性、核心性创新,体现出最实质的创造性、先进性和光明性。

从领导学原理上看,校长创新就是现代领导的本质属性,领导的本质要求校长必须不断地创新。校长创新与校长领导过程和校长工作业绩息息相关,更与校长领导客体的命运福祉乃至校长本身的成败得失息息相关。

首先,创新校长(校长作为客体)。一是通过职务培训使校长自身素质创新,包括校长的理念创新、知识创新、素质创新、领导方式方法的创新等。二是校委创新。在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使学校领导班子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班子成员工作态度方式方法及领导艺术等创新。三是工作环境的创新。大环境包括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创新、上级主管部门业务指导上的创新、学校周边地区的生产关系的创新、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创新等。小环境是指教职工对班子的认同感和支持程度、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的高低、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师德师风等。

其次,校长创新(校长作为主体)。一是校长通过創新思想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预期的工作目标。二是通过狠抓校委班子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促进学校管理层的创新。三是通过校长产生机制、领导体制、管理体制、教工队伍建设等创新,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再次,校长创新应注意的问题(包括校长主体自身的创新及校长领导活动的创新)。第一,把握创新的思想前提——自觉带头促使教育理念的创新。第二,树立“非创新无以自强、非进取无所作为”的进取观念——坚定创新的信念。第三,强化创新的内在动力——不断提高校长的主体素质。第四,依靠创新的不竭源泉——汲取广大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第五,抓住创新的关键环节——树立优良的校风、领导作风、教风及学风。第六,优化创新的外在环境——良好的制度和氛围。第七,带动并发挥出最大的创新力量——在教科研方面实现理论突破、应用突破而创造出自己的或原创的知识产权。第八,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的全面育人原则——极大地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存发展力。第九,党政方面则更加增强凝聚力、影响力、先进性、创造性和综合力——真正能够站在政治潮流的前头。第十,校长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和实践——校长要以自己的强大活力、创造力、开放性、通达性、灵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适应性来面对校内外的一切。

最后,创新型校长。校长要以新的视野和角度,以新的勇气和胆略,更以新的智慧和创造精神,破除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束缚,突破本本,打破常规,超越传统,超越固有的模式、路径和影响,因时切境,灵活应变,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和发现,确定新的目标和思路,探求新的答案和出路,发明并运用新的方法和手段,采取新的措施和对策,进行新的行动与运作,更有成效地应对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创造新业绩,满足新需要,实现新的进步与发展,达到新的教育目标、境界与水平,构建教育的新模式、新框架、新理念、新内容和新形式。

创新教育呼唤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第4篇

1.1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我们知道, 由于受遗传条件、社区环境、学校教育、个性因素、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教师要承认每个孩子是不同的, 教育就在于抓住每个孩子的特点, 充分发展其个性。

传统的学校教育过分强调了个体对于社会的趋同,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个体保持自身个性的可能性。

马克思在驳斥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会时曾说:“每一滴露水都在太阳的照耀下, 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 “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 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蓝发出同样的芳香, 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创造要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 要求教师转变“学生观”, 即面向所有学生去发现每一个个体的独创个性。教师要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才能的均等机会和平等权利。

1.2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是人性的精华, 时代在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创造教育其实质是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中国人最缺的就是主体性。什么“不敢为天下先”、“出头的椽子先烂”, 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偏于保守的旧思想, 实际上成了束缚中国人头脑和手脚的羁绊和扼杀创新精神的刽子手。你要想创造, 你就得与众不同。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点特殊的想法, 也可能遭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但是, 如果一个人没有很强的自主性, 喜欢从众, 他就很难有创造性。“求异”才能独创, 所以, 没有自主性, 创造性基本上可以免谈。

学生是能说的, 他们也是会说的, 学生是会思考问题, 会解决问题的, 关键是教师要把说的自主权, 思考的自主权教给学生。要使学生真正起主体作用, 就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 教学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创造教学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更新教育理念, 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知识观、学习观

课堂教学创新、观念是前提。观念是行动的内在原因,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否促进学生的创造心理发展, 是与他们的教育观健康情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教师本人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 对学生创造力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 全新的学习观

传统教育偏重于维持性学习, 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 如仓库一般储存和积累信息, 并以既定的答案为最终和唯一的结论, 学生通过获得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当前已发生的问题, 重视学生的模仿继承功能。创造教育偏重于创造性学习, 提倡学生有目标、有选择地学习, 不满足于获得现在的答案和结果, 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

2.2 全新的知识观

人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 即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知识, 它们是浅层次的知识, 是比较易于遗忘的东西。隐性知识是学生发现学习到的东西。如学生通过体验、顿悟、自省、超越而得到的极易保持的、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的东西。

在当代社会, 知识的更新速度正在呈几何方式快速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 对于学生来说, 通过学校教育, 获得终身学习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所以, 教师十分重要的任务是, 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 培养他们在综合、分析、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能力。

2.3 全新的教学观

创造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由教“学问”转变为教“思创”。即在教学中, 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首先, 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密切配合的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敢疑、善疑。在现代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 发表独特的见解,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另辟蹊径, 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法。其次, 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借助直观教具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充分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教材总是将知识和方法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演绎将知识展开, 而省去了这些定论的观察、猜想、发现过程。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寻找“纸篓里的草稿”, 重现知识的思维过程。

3 营造自由安全的教学环境,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系统论认为, 环境是第一个在系统周围能够广泛产生作用的场所和条件。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培育创造型人才的肥沃土壤。只有环境和教育, 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 把荷马变成诗成, 把拉斐尔变成画家。

一个人创造力的开发, 会受到创造环境条件的促进或制约。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 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 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

托兰斯早就指出, 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 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所谓“自由”。就是减少对学生思维和行为的无谓限制, 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 就是对学生独特的想法多鼓励, 少批评。

所以, 我们反对教育中的强制, 倡导给学生以自由。给他一个空间, 让他自己往前走;给他一个时间, 让他自己去安排;给他一个问题, 让他自己找答案;给他一个权利, 让他自己去选择。使他在力所能及和别人所允许的范围内, 去发现他什么事能做, 什么事他不能做, 这样他就不至于枉费时间去做那些不可能的事情, 而把精力集中于可能的道路上去。教师将发现, 学生的自然性、活泼和创造性有助于教学。

宽松民主, 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 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 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产生创造精神生长土壤, 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 在有着绝对权威的教师完全控制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也完全处在教师的控制之下, 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走。学生的求异思维得不到发展, 创新精神得不到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师为创造而教, 把学生看成是未来的创造家, 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 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 给学生提供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给学生质疑的权力, 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 与学生打成一片, 把学生看作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 并不断鼓励学生超越自己。

参考文献

[1]钟祖荣.创造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5:45.

[2]丹晓莉.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8.

[3]陈德荣.现代语文教育理论[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7.

[4]徐辉.创新教育的理论及其哲学、人类学基础[J].教育研究, 2001, 1.

职业教育呼唤创新 第5篇

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是我国颁布的有关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是指导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从教育技术的“意识态度、知识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几方而提出了具体标准。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小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接的参与者,教师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同时,新课程环境、课程理念、评价标准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成为创造性发掘课程资源的向导,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者。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开展工作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问题。

一、教师教育技术创新索质的内涵

(一)教育技术创新意识,指人脑在小断运动变化中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自觉产生利用教育技术积极改变客观现状的创造思想和欲望,是种总想用新的教育技术思路、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

(二)教育技术创新精神,即创造教育技术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自信心、坚持力、探索精神和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的品质,是教育技术创造力的源动力。

(三)教育技术创新能力,即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课题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它是各种能力的复介体。一般来说,教育技术创新能力是山通过教育技术创造性地确定教育教学口标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等囚索构成的二、教师教育技术创新索质的主要内容

(一)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运用教育技术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而推进索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索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教育内容、教育环境、课程安排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囚人、囚事、囚时、囚地综介考虑各种教育教学的功能和价值,结介本次新课程改革的口的,针对新课程性质、口标、价值和理念,运用教育技术科学介理地安排教学、课余等活动,将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有机结介起来,推进教育协调一持续发展。囚而,教师首先要有运用教育技术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能够正确地结介现代教育技术描述教学口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例如,设计PrnverPoint,Authorware,Mash等课件。其次,在课余教育活动中,运用教育技术能力。例如,学校课余竟赛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在课余时问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教学知识延伸等。

(二)筛选、整介教育信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重要理念之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师小再只是课程知识和技能的简单复制者,学生小再是现成知识技能接受的空自容器,强调教师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重要资源。囚此,在推行新课程的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收集、筛选、整介教育信息,并具备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介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要善于把握有联系、有价值的信息,促进课程综介化;要善于从诸多信息中筛选出有创新价值的信息,进行整介,开发并利用教育活动信息资源。具体讲,教师应从以下两方而入乎:

首先,教师要具备筛选教育信息,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的教科书小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体系重视开发利用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这是保证新课程体系实施的基本条件。例如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出现了融文字、声音、冬形、动函、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网上教学节口、卫星节口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有了这些教学材料,学习者就一以随心所欲地从网络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信息与知识。用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得到了基础教育领域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同。所以,新课程中教师必须具备筛选教育信息,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具备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介信息能力的能力。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新课程主要口标之一。囚此,教师有筛选教育信息,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更要有培养学生筛选教育信息,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要重点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多媒体软件等技术乎段收集知识信息,指导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处理,使之变成有用的学习资源。

(二)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介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介”是我匡而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既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囚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介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实施课程途径之一。所以,《标准》要求教师小仅会使用电子音像、卫星电视广播技术,而要掌握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通信、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使用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介起来,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教师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介的能力,一是指作为课程的信息技术自身的知识整介能力,包括把信息技术课程各种知识之问的联系沟通,信息技术的知识与课程所含知识之问联系的沟通和星现能力。二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导媒体渗透到各种课程领域之中的能力。淡化科口界限,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将知识置于“虚拟”的真实情景中,将小同科口小同系列知识之问的有机联系揭示和星现出来,让学习者在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对“知识之问联系”的学习。二是指充分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信息化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信息化社会之中,深切感受应用信息技术寻找或创新以及应用必要的新知识的信息文化生活,激发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内在动机和需求,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四)自身教育技术创新能力

教师自身教育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综介能力,主要山教师的教育技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使用教育技术能力构成。首先是教师技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包括教育技术创造性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教育技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运用教育技术创造性教学能力,具体表现为把握教材时运用教育技术能力、运用教法选择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应变能力等方而。把握教材时运用教育技术能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运用教育技术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运用技术教法选择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现有知识,进行以培养学生为口标,综介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技术和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相结介进行教学设计。运用教育技术应变能力,要求教师根据教育对象和条件的变化,抓住最仕教育时机,运用有效的教育技术。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技术出现的突发情况,能够及时应变,正确处理,使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二、培养教师教育技术创新索质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技术创新意识

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首先要实现山传统的“标准件”型的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山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向索质教育观念转变;山师道尊严和教师说了算,向民主人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山单纯传授知识向重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实现山教到学的转变。

只有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刁一能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运用,树立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进而产生小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完善自身索质结构利用教育技术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态度。

(二)培养教师树立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思想是着眼于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而小只是对某种社会角色进行加工、训练。要激发教师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设计教学口标,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乎段,要从根本上革除有教育模式的弊端,山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山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既要突出课堂教学为主的特点,以现代教育技术如电视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网络教学等的培训为突破日,又要考虑学生一持续发展的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特点、新成果和新趋势,拓宽学生知识而。只有通过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刁一能让教师投身到对自身教育技术的学习掌握中去,激发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学习欲望,保证教师教育技术的小断创新。

(二)建立与完善与《标准》相适应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

《标准》的颁布实施是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新课程整介理念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提出,就需要将相关的、具有内在联系性的内容融介为跨学科综介性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口的性、灵活性和选择性。为小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人,促进新课程实施,在新课程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结构上,要调整培训内容、技能和工具的比例构成,要突破学科的界限,突破陈川意识的羁绊,突出教师技术培训,特别是能针对教育教学技术培训构建相对应的培训体系,对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创造索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采取自主式培训模式。这是指在教师新课程培训中,对教育技术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等方而山培训者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师自主选择,介作完成。自主式培训的基础在于:第一,小同的教师山于内在索质结构的小同而星现出教育技术多元发展趋势。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卜_别于他人的发展方向,适介一个人发展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一能小完全适介另一个人的发展。囚此,教育技术培训应鼓励教师采用自己偏爱的学习方式,实现自我选择的教育技术口标。第二,教师具有自我教育能力。首先,他们能恰当选择学习口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技术学习需要能做出适当的判断,他们有能力自我导向,并自主学习教育技术。其次,当教师开始并设计了自己的学习教育技术活动后,他们的使命感增强,囚而学习的效率高。最后,教师是根据个人的需求判断来选择自己的教育技术学习口标的,囚而,这种学习动扫是最强烈的,对教师的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

通过教育技术自主式培训,教师的学习小再是H。线式、被动式的反应过程,而是自觉参与和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师的最终学习结果也小只是达成预设的行为口标或掌握规定的教育技术知识技能,而是在当前和长远两个时度、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外显和内隐两个方而获得更多的发展与提高,从而达到教师教育技术增值的口的。

职业教育呼唤创新 第6篇

新课标下“以人为本,创新教育”就是在作文教学中体现人本意识,尊重主体——学生,张扬个性,开放课堂,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大胆想象勇于创新,这样既可以使语文教师从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又为培养学生创新写作提供先决条件,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创设情境,唤醒情感,感悟生活,培养创新写作兴趣

著名作家刘绍棠说:“要在熟悉的土壤上种自己的庄稼:生活是写作之源,寻找生活中闪光点为我能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人格、思维情感、兴趣爱好等。叶圣陶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实的果”。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以自己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生活,兴趣写作,并坚持不懈地用心感悟,思索,体验,给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感,可以让学生观察四季景色,熟悉乡村生活,追忆童年趣事,走近家禽野物,感受亲身经历,积累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凭自己的所好选择个性化的构思,观点,语言“为情造文”。摒弃那些远离生活实际无病呻吟的文字,提倡“用我心写我文,用我笔抒我情”。拓宽写作空间,抒写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受,这样写作就成了怡情悦心,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过程,从而也培养了写作兴趣。

二、以人为本,强化合作写作,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合作写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围绕写作内容相互讨论、交流、融合并使他们的思想交流、碰撞、融合产生智慧的火花而完成任务的写作。它不会产生个人写作的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无话可说,无材可用的状况。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不是学生缺少素材,而是缺少激发,正因为缺少激发学生储存的素材一下子找不出迸发的突破口,所以就会出现上述状况。如果是合作写作,由于有其他同学思想上的刺激,往往会激活学生个体大脑中的部分信息进而激发调动更多储存已久的信息,达到思路开阔,文思泉涌的境界。“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记》)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合作是学习写作高效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合作写作最好是让兴趣、性格成绩不同的学生在一起形成小组,调动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长处,带动一般的学生积极学习,实现自身价值,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事实证明:合作写作是创新意识培养的一种有效方式,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加以提倡和运用。

三、以人为本,重视原型启发,运用想象和联想,拓宽创新写作空间

“原型启发”就是教师充分利用优秀课文原型启发,对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的训练。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没有想象就无所谓作文,学生想象和联想力的培养,不仅易于打开学生的作文思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学习了《荷塘月色》就要让学生懂得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我与地坛》要懂得地坛周围,植物与动物对作者的启示,从而知道生命的伟大,学习了《故都的秋》就要知道作者对故都秋味的感情包涵了他对自己人生境遇的解读和诠释,这些都是想象联想在起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拓宽阅读范围,培养想象和联想力,使学生的创新作文达到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耐人寻味。

四、以人为本,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张扬个性,大胆质疑,让创新写作成为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命的必由之路

作文应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心灵的对话,天性灵气的展示,也是最具个体创新的作业,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张扬个性,培养学生的“表现自我”意识,不受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的为文法则。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写道“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练就一副机敏的“鹰眼”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使学生的写作欲望达到最大化,进行创新写作,教师还要让学生懂得“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的道理,更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正如朱自清所说作文“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这是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道理,而且应把这个道理贯穿在作文教学的始终成为创新作文的灵魂统帅所在。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中只有凸现以人为本、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写作兴趣,激发自由写作的感情,启迪学生的心智,优质高效地进行创新写作。

创新教育呼唤教师专业化、信息化 第7篇

实施创新教育, 需要教师养成专业角色意识, 转变教育观念。教师专业角色意识的养成是其专业形象塑造的基础, 也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基础。它首先要求教师应针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角色转换。同时,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 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因此, 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必须转变教育的观念和模式等。其一, 变传递型为引导型。教师将由事件的重述者和经验的传递者, 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刺激者和协作者。教师要做“领航员”, 提供变换学习方式的建议, 提出关于学习方向的重要指导和援助。其二, 变复制型为创造型。照本宣科、条条框框的教学方式必然被淘汰。创造型教师将具有敏锐观察力和强烈感召力, 善于质疑, 能够引发学生思考, 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 变专科型为通识型。只有具备了自我导学, 并能不断更新知识的通识型教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才能在全民终身教育的大潮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四, 变专制型为交流型。信息时代的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其开放特征使不同文化得以相互融合。这就自然要求教师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交流型教师。

实施创新教育, 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模式, 培养教学自我诊断能力。信息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所必备的素质:一方面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一切均取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自我诊断能力的培养。教师自我诊断能力的养成, 要求教师根据自我诊断指标系列的构成要素进行。这些要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职责、素质、效能三大部分。职责部分主要是指教师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的任务, 及其达成的目标和标准;素质部分主要是指教师要努力完成的各种职责或各项任务, 最终达成学校整体工作目标所应具备的思想品格、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文化知识水平以及心理品质等;效能部分主要包括工作效果诊断标准和育人效率诊断标准两类指标体系。这三大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阅读教学呼唤创新 第8篇

一、让学生真正读书——创新阅读教学的目的

让学生真正读书就是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读书,自由、正确地搜集处理信息并且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感悟,不要附加功利性的和人为限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真正读书往往会让学生阅读的兴趣更浓厚,思维更集中,感悟更深刻,教学效果事半而功倍。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要求学生真正读书,教师自己也要认真读书,一个没真正阅读经验的教师是难以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过程,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濡染、一种习得、一种积淀、一种心灵震撼、一种品格升华、一种潜移默化。当前,我们的阅读教学功利性目的太突出,为阅读而阅读、为写作而阅读、为应试而阅读的现象严重存在。把好端端的一篇文章硬生生地肢解分离为若干个琐碎而又繁杂的问题,然后再用一连串的所谓标准答案予以一一定位,活脱脱要把学生培养一部考试机器!这样的阅读不但破坏了文章血脉灌注的有机生命体,而且使阅读活动陷入僵化、肤浅化,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在生命及其营构的艺术真谛,把阅读当作是为了获取某些知识和技巧的手段,这与真正读书是背道而驰的!因为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充实人、提高人,重要任务是理解和发现。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努力做到“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苏霍姆林斯基)。

二、让学生关注生活——创新阅读教学内容

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撰文,发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忧思,指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1997年,由《北京文学》刊登的三篇署名文章,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影响深远的讨论,再一次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敲响警钟:语文教学已到了“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的地步!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比如,不注重母语的文化特征,导致学生对母语缺乏感情;阅读量少,阅读面窄,语言贫乏;教学程式化,从解词、分段、概括段意、到归纳主题和写作方法,生硬刻板,了无生气!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如何让学生不感到乏味不产生厌倦呢?

当前的阅读教学内容没有把课本之外但与阅读教学密切相关的社会、人生、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的资源纳入到阅读教学中来。课本成了阅读教学的权威、神圣而不可“侵犯”。同时,课本本身也如同一只茧,将语文阅读教学牢固地封闭起来,很少会有人去突破它的束缚去触及课本以外的有益的鲜活生动的知识。我们要创新阅读教学内容,就是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和捆绑,恰到好处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广阔天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风云变幻的大千世界、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酸甜苦辣的成长历程、沟通古今的灿烂文化……这样的阅读教学是生动的、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因为她充满人文关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阅读中成长,在成长中求知,善莫大焉。

三、让学生提高能力——创新阅读教学方式

创新阅读教学方法是指把阅读教学中由关注知识为主体转移到关注学生为主体上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行灵活的分层教学法,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同样一个单元同一种文体的教学,有的学生学习起来得心应手,有的学生则表现勉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这里面存在着阅读能力的个体差异。个别学生因为长期受到方言土语的影响,连朗读课文这个环节都练习不了,又如何让他理解课文呢?还有,个别学生连起码的文学常识都不具备,又如何要他“多读多写”呢?对于阅读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要个别对待,分层推进,由低到高,逐步帮助他们产生阅读的兴趣,树立阅读的信心,激发阅读的情感,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提高阅读能力。

四、让学生个性飞扬——创新阅读教学手段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学得容易、快乐。”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构建一套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我们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不要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时髦”和“现代化”,只要是符合学生认识过程的、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能发扬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手段,就是最好的教学手段。

总之,语文教师要给人灵性,教人感悟,要培养个性,涵养情感。唯其如此,阅读教学才能生机蓬勃、充满希望,学生的个性才能激情绽放、自由飞扬。

摘要:阅读教学要真正实现“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不是某种“模式”和“方法”可以决定的, 它需要不断地创新, 只有创新, 阅读教学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只有创新, 阅读教学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求知成长。

创新呼唤我们改造课堂 第9篇

一、对过于刻板的教学常规的反思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这本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话语。但如果过分强调“规”和“距”的话, 人潜在的创造才能, 很可能被无情地扼杀。传统的课堂教学, 制定了许多貌似“好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原则和课堂纪律, 以便于教师教育管理学生, 大量地接受统一的知识。然而, 在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期, 仅仅简单地拥有知识已远远不够。知识的力量正在衰弱, 取而代之的是“创造的力量”。教师作为教学原则和常规的具体实施者, 首先要有解放学生的思想, 对一些不科学、不合理、不符合孩子天性、不利于下一代长远发展的传统观念和规章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摆脱传统教学思想和原则的束缚, 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课、发表意见、读书交流不带有任何的自卑和胆怯, 只顾说自己想说, 谈自己所想, 有一种安全感, 这样学生思维才能活跃, 才能敏捷, 才能爆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对“教”与“学”的再思考

三百多年前, 夸美纽斯就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写道:“要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 使教师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种通过“少教”以达到“多学”的教学意识, 至今仍然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达到知识接受的最大饱和量, 教师疲于不停地“灌”, 学生忙于不停地“填”, 在艰苦的“教”与“学”的苦苦追寻中, 分数提高了, 能力丧失了。而今,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 必须赋予“教”与“学”以新的内涵, “教”应该是教会学习, “学”应该是学会创造。那么, 在课堂这块主阵地上, 我们又该作出怎样的努力呢?

1. 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蚂蚁和蝈蝈》一课的教学中, 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学习了这篇课文, 你喜欢谁, 不喜欢谁?为什么?旨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进一步的升华。一个同学如我所愿给了一个标准而满意的答案。然而当我唤起另一个迫不及待急于抢答的学生时, 他给了我一个出乎意料的回答:“我不喜欢蝈蝈, 也不喜欢蚂蚁, 因为他们不团结友爱。”这下真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与“团结友爱”何干?出于“保护”, 我没有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打击他“求异”的积极性, 也没有软磨硬泡往标准答案上“牵”, 而是微笑着问:“你为什么说他们不团结友爱呢?”受到鼓励的小朋友认真而自信地说:“蚂蚁看到蝈蝈不爱劳动为什么不劝他们, 帮助他们呢?”“真棒!”我发出由衷的赞叹。如果站在成人的角度, 我完全可以否定学生的意见, 并借此大讲特讲蚂蚁和蝈蝈的不同生活习性。然而, 当我们从一年级儿童的视角去看时, 就不能不赞叹这个孩子认识和分析事物的独创能力了。于是我又鼓励学生继续想象:假如你是蚂蚁, 你会怎么说, 怎么做呢?真诚的赏识使得他们大展想象的翅膀,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时学生的思维火花四溅, 学习的情绪高涨, 兴趣浓厚, 这不是创新意识得以保护的结果吗?

2. 提倡“成功是成功之母”

如果说, 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催化剂, 那么, 让学生尝试成功的体验则是创新的“稳定剂”。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 虽具有工具性, 但它不应该是筛选的工具, 不应该是过滤器。我们不应该经常让孩子们去体验学习的失败, 语文的问题往往具有多元性, 要允许学生超越教参的标准答案, 摒弃传统“一刀切”的“标准评价”, 改之以充满期待的辩证“模糊”评价。心理学研究认为, 随着孩子生理的成熟, 他已经逐渐学会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去分析事物, 表现出独立认识事物的强烈欲望, 这正是创造性的最初体现。因此在课堂上, 并不是所有的分歧都要归为统一, 因为有的问题本身就具有开放性。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任何一种见解,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成功愉悦的状态之中, 从而进一步诱发学习的动机。否则, 就会破坏学生探究的乐趣, 尝试失败挫折的情感体验, 久而久之, 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尝试。课堂民主无从谈起,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没有了根基, 谈创新就更不可能, 因此“失败乃成功之母”固然有其道理, “成功是成功之母”更值得提倡。

3. 享受学习乐趣, 变“苦学”为“乐学”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理论的核心就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而传统的教学, 学生学习的对象是知识, 目的是掌握, 方式自然是死记硬背。这种死记硬背不仅了无生趣, 而且非常艰苦。这样的学习是功利主义地追求学习的结果, 而不是享受学习的过程, 就很难有创造力的爆发, 因此, 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本身充满着乐趣, 实现以思维的快乐取代死记硬背的痛苦, 让“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成为历史的回声, 学习活动才会充分表现出它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4. 提高学生问题意识

有一位外国专家到中国一所学校听完课后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在课堂只看到老师提问学生, 而看不到学生给老师提问题?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只会回答而不会提问?其中的原因, 只要我们稍稍探究一下, 是不难发现的。

当今的教学, 教师“一言堂”和“一问到底”的局面虽然有所改观, 但功利主义和应试教育阴影下的课堂教学过程, 使学生的学习完全进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 完全沦为配合教师完成既定程序的陪衬随从。即使在课的末尾设置“质疑”环节, 也只是一种点缀罢了, 学生根本没有主动提问的机会和权利。长此以往, 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抑, 创造性思维就会难以得到发展。

我们知道, 由于种种因素, 师生之间的思维及其方式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再周密细致的设计也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解放学生的个性思维, 引导他们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调整教学, 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 让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相应的发展。以《有趣的发现》一课为例。初读课文后, 让学生质疑, 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问题。有同学问:“什么叫反复。”也有同学问:“达尔文为什么要到太平洋中的小岛上去考察?他为什么能够发现岛上昆虫的不同特点?海中的小岛上海水经常会漫上来, 为什么没有把没翅膀的都淹死呢?”这些问题有些是高质量的, 也有些是质量低的, 不管提问的质量如何, 却反映了各层次学生认知发展的不同需求。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质疑, 进行适时的点拨。这样, 长期下去, 学生的问题意识必将得到提高, 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会得以提高。

在创新中呼唤思考 第10篇

学习新的知识, 学生没有任何经验, 不知道应该如何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此, 教师要从学生新接触知识的第一天起, 教给他们正确的思考方法。例如:小学语文第一册的准备课, 要求学生看图并说出图中的意思, 但教师不能满足于此, 而要带领学生按照“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图, 表达图的意思。这样, 在学生第一次接触看图说图意时, 他们就可以初步形成一定的看图说图意的思考方法。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己任, 鼓励学生“敢思考”、教学生“会思考”。这是创新教学的第一步。

二、要让学生养成多问的好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常常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我认为,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留出空间, 培养学生多问的好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会“问”、想“问”。那么,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

1.让学生学会疑问, 才会思考。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会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 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 学生很少主动参与, 更多的是被动接受, 自我意识弱, 依赖性强。特别是在教师“满堂灌”时, 因为学生在答的过程中, 实际上还只是作为一个“信息受体”而出现的。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的诸多问题有可能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一种手段, 学生在这一个个问题面前难免有被“审”的感觉。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 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创造个性受到压制。相反, 如果我们能营造新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 成为一个“信息源”, 那么,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充分调动。因为, 发“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 正是从这个层面考虑, 教师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 不如让学生自己发现、“产生”一个问题。在学生有了“问”的机会后, 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问号”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 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发现问题, 大胆发问, 创设质疑情境, 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那么, 如何使学生产生“问号”呢? 我认为,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学生学会比较。因为“问题”产生于“疑问”, “疑问”产生于“差异”, “差异”产生于“比较”。只有通过比较, 人们才能在事物的众多属性中找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从而确定属于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当然, 发现差异, 有了疑问, 还要经过抽象和概括, 才能形成一个“问题”。具体来讲, 我们可引导学生将眼前的“问题”与生活实际进行比较, 与已有知识、老师或同学的观点、教材上的说法进行比较, 从“此”与“彼”的差别处发现和提出问题。

2.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提问。

教师要特别鼓励学生敢“问”、会“问”、想“问”, 悉心爱护他们主动发问的积极性, 即使在学生提出“傻问题”时, 也应耐心引导。教师要转变观念, 端正教学思想, 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 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 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只要教师实事求是, 有的放矢,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这些问题就可以解决。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提问, 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解决问题。经过长期训练, 学生就会具备一双“能发现问题的眼睛”。例如, 我在开始教学课文时, 每当板书完题目后, 没有急于往下讲, 而是停一下, 问学生: “读完课题, 你会对课文内容有什么疑问呢? ”学生各抒己见。然后, 我把这些问题分类: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 哪些是没有意义的问题, 哪些是当时能回答的问题, 哪些是学习课文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表扬那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学习课文 后, 我问:“对课文还有什么疑问? ”最后表扬那些敢于且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这样,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在学习每一课时, 都会提出不同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 从而养成好习惯, 同时也学会了思考。

三、师生一起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的职责是什么呢? 我认为就是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和学生一起思考。当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时, 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对他们提出的几种假说一一验证, 如果没有一种假说能得到证明, 那么学生会对所学课文兴趣更浓厚, 这时提供给学生可靠的假说, 他们就会惊奇地想到:原来这是很明显的事, 可是我们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 例如:在阅读练习《喜鹊》一文中, 当老师问:“为什么喜鹊的叫声在春天让人感到精神振奋? ”学生回答得不是很理想。老师带着学生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 让学生听了一段关于春天的音乐, 学生顿悟, 很准确地答出喜鹊在春天的叫声让人们感到春天的到来, 感到精神振奋。这样, 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 依靠自己的智慧, 获得了一些能够概括事实、现象和事件的知识, 这种知识是极其宝贵的。在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感到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会不安心, 而解决这个问题是诱人的, 饶有兴致地思考, 并由此学会思考的方法。

应对危机呼唤综合创新 第11篇

人们还注意到,此前几天,应对欧债危机的欧盟峰会结束,应对全球变暖的德班气候大会闭幕。两个貌似不相干的会议反映了人类正在积极解决当前全世界面临的两大挑战——环境危机和经济危机,会议取得的成果也再次表明应对危机需要综合创新。

两大危机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恶果

当前的环境危机和经济危机都是过去人类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恶果。自工业革命以来,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很多国家选择了一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威胁人类生存,其突出问题就是全球变暖。

过去几十年来,一些欧美发达国家选择了一种寅吃卯粮、倚重虚拟经济、维持过高福利的发展模式。这种建立在不平等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上的模式本身就不可持续,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大潮对旧有秩序的强烈冲击下,这种模式的问题日益突出,已对全世界造成巨大影响。

应该看到,两大危机的成因是历史性、综合性和全局性的,解决它们必然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不仅涉及环境与发展、增长与就业,还涉及经济治理和环境保护、重建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建立健全新的体制机制,涉及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创立新的思想理论,等等。

综合创新首先要解决应对危机、促进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对此全世界早已经形成共识——科技创新责无旁贷。解决环境问题,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例如,应对全球变暖,需要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高能效技术等节能减排新技术。德班气候大会再次呼吁各国要加大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绿色技术转让。

历史证明,战胜经济危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应当此次经济危机也不例外。目前欧盟已形成应对欧债危机、促进发展的根本思路,那就是在一切可能的领域依靠科技创新,特别是产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和以环保技术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本次欧盟峰会在决议第二条就指出科技创新对增长和就业至关重要,特别强调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统一市场”的重要性。

要战胜两大危机,还需要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创新机制体制,建立健全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防止环境危机恶化,减少债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在环保领域,世界范围的机制体制正在形成。在历届气候大会的基础上,德班气候大会在机制体制建设上又有新突破,大会决定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大会确定了绿色气候基金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框架下金融机制的操作实体。

欧盟认识到,在现有体制机制下的“救助”已经无法重建市场信心,更不可能彻底战胜危机,必须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与科技创新同样重要的战略举措一同实施,才能使欧盟经济走上复苏之道路。因此,本次欧盟峰会迈出了欧盟体制机制性改革的第一步,决定在欧盟 23国范围内建立“财政契约”,契约中的财政法规将成为签约成员国的法律,以实现更加强化的财政纪律、更完善的自动制裁机制和更严格的监管,为建立欧洲财政联盟奠定基础。

科技创新能够为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机制体制创新能够为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但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评判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这就像一辆发动机和底盘很好的汽车一样,如果没有方向盘和合格的驾驶员,就可能像脱缰的野马,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时代发展呼唤思想理论创新,呼唤能够指导人类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新思想、新模式、新标准。

应当看到,两大危机成因的共同点就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酿成两大危机的教训和应对危机的经验表明,节能减排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人类进步的思路、加强经济治理和注重实体经济的做法、勤劳致富和适度福利的理念等,都值得借鉴。

另外,我们也要看到,欧美发达国家是两大危机的始作俑者,但发展中国家却要为他们“背债还债”,因此无论在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创新(特别是构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还是在思路理论创新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乱象横生、跌宕起伏的 2011年是两种危机交织在一起的一年,也是全世界积极应对两大危机的一年。德班气候大会和欧盟峰会都取得一定的成果,在综合创新之路上前进了一步,无疑为 2012年增添了一抹亮色。我们坚信,正如过去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危机一样,人类必然战胜这两大危机,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2011年将作为一个重要转折年载入史册。

实施“科教兴盟”战略:欧盟应对危机的必然选择

随着欧债危机的蔓延,欧盟逐渐认识到应对危机必须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从稳定和增长两个方面双管齐下,走综合治理的道路。在促进增长方面,“科教兴盟”是其主要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对欧盟,也对全世界形成深远影响。

“科教兴盟”战略并不新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欧盟就提出类似战略。当时提出类似战略的还有美国、中国、日本、印度、韩国和巴西等。“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各国顺应国际竞争制高点从军事转向经济的重大举措,它的实施大大加快了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导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不过,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旧有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被逐步打破,全球技术、资本、劳动力和市场趋于“扁平”化,欧美发达国家建立在这种旧秩序基础上的相对优势逐渐减少。在这种大趋势下,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多年来实行的寅吃卯粮、借债度日、倚重虚拟经济和维持过高福利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爆发深度危机。

欧盟在发展模式上的结构性问题尤为显著,此外欧洲国家还普遍存在执行力不强的政治体制问题,好逸恶劳、不思创新的不良社会风气,因而危机更加严重,很可能出现科技论坛Technology Forum“失去的十年”。

欧债危机爆发 2年来,欧盟再次认识到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战胜危机的基础是实现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的是素质教育。为此,欧盟大力实施“科教兴盟”战略。

“科教兴盟”战略由包括过去一年半以来欧盟推出的一系列重大措施组成。

首先,实施一系列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教育的战略计划。 2010年6月,欧盟正式通过未来 10年发展战略“欧洲 2020战略”,要求到 2020年将其研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当时的 2%提高到 3%,其中七大旗舰计划中的“创新型联盟”、“欧洲数字化议程”和“能效欧洲”三大计划都与科技创新有关,“流动的青年”计划则与教育有关。

此外,欧盟委员会 2011年11月30日公布了“地平线 2020”科研规划提案,实施时间自 2014年至 2020年,预计耗资约 800亿欧元,是第七个欧盟科研框架计划之后欧盟的主要科研规划。 2011年11月,欧盟委员会发表《欧洲数学教育——共同挑战和各国政策》和《欧洲科学教育——各国政策、实践和研究》两份报告,呼吁加强数学和科学教育。

其次,在一切可能的领域利用科技创新促进增长,战胜危机。在大多数医疗保健政策中,健康是目的,但欧盟委员会 2011年 11月通过的第三个“欧盟健康计划”提案,却明确提出健康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增长,其根本动力则是科技创新。欧盟委员会认为,这一自 2014年到 2020年的计划对“欧洲 2020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健康的价值不仅仅限于自身,它还为经济增长和包容性社会的构建提高了强大的驱动力量。

第三,欧盟提出通过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欧盟委员会在 2011年10月14日的公告中强调“双转型”,即向创新型知识经济转型,向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转型。为此,欧盟将改善企业运营环境,减少企业的行政负担;发挥欧盟统一市场的优势,创新服务方式,减少企业运营成本;大力扶植中小企业,特别是在金融方面给予其帮助。

第四,更加务实,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策略重点推动工业科技创新。 2011年10月1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报指出,欧盟 75%的出口额来自制造业领域的公司,这些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整个工业研发投入的 80%。为实现“欧洲2020战略”制定的未来10年发展目标,必须加大工业科技创新力度。为此,欧盟将整合工业科技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创新的市场化,特别要加强在纳米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和工业用生物技术等高潜力技术领域的创新力度。

第五,推广国际科技创新的先进经验,加大风险投资力度,用资本运作手段促进科技创新。资本运作力度不足是阻碍欧洲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有鉴于此,欧盟 2011年底提出了有关制定实施风险投资计划的建议,充分发挥欧洲投资基金和其他金融机构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 2012年,将努力消除在全欧盟开展风险投资的法律和管理障碍,加大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 2013年以后,将在欧盟层面上启用新一代金融工具,以吸引更多的私人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第六,精简手续,充分发挥一体化的优势。申请“地平线 2020”的科研项目手续将大为精简,其规则统一,简单易行,审批门槛降低,平均而言申请时间可减少 100天。欧盟统一专利体系方案实施后,将大大节省申请费用和时间,发明人将只需在欧盟有审批资格的 25个成员国中任何一国申请,就可获得在整个欧盟内有效的专利,申请总费用将由目前在美国申请费用的 10倍降低到三分之一。

第七,整合资源,大力推动综合性科技创新。欧盟 2011年10月推出大规模投资计划“连接欧洲”就是要整合资源,全面实现欧洲地区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方面的互通互联。这一投资额为 500亿欧元的计划由“连接欧洲交通”、“连接欧洲能源”、“连接欧洲通信”三大项目组成,将发展交通、能源和通信网络,以确保欧盟的未来发展和就业增长。

助推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

应当看到,欧盟在科技创新领域具有雄厚基础和极大潜力,欧盟在基础研究、生物技术、新能源、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和纳米技术等领域具有较大优势。例如, 2011年科学家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和“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的可能踪迹,均是科学家利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设施完成的。正在法国兴建的“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也将为人类解决能源问题做出重要贡献。

即便欧盟不实施“科教兴盟”战略,在国际科技合作日益深化的今天,其他国家也会充分挖掘欧盟科技创新的潜力,从而间接推动欧盟科技工作。危机以来,欧盟逐步实施“科教兴盟”战略,这将大大加快欧盟科技创新的步伐,很可能形成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欧盟战胜危机、促进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还应当看到, 2011年欧盟和全世界形势乱象横生、跌宕起伏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科教兴盟”战略的影响,人们更关注对希腊等国的救援,伦敦、罗马、巴黎等社会骚乱,挪威、比利时枪击爆炸案等极端暴力事件等新闻热点,而忽视了欧盟在用科技创新和发展高素质教育促进增长的努力。

创新习作指导——学生心灵的呼唤 第12篇

习作课应该是有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 学生创造性习作的前提是创造性的习作指导, 下面我以一次习作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学生心灵的火花给了创新的灵感

习作应当是学生内心自我感受的自我表达, 这种表达充满了个性化的审美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情感态度对习作的影响, 突出地强调了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我觉得“珍视”一词用得再恰当不过了, 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人本理念。同时, “珍视”一词也向我们暗示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思维是充满灵性的, 不多见的, 有可能一闪即逝, 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这可贵的瞬间。因此, 习作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我觉得有效的“关注”不应当是一种旁观, 而是一种师生情感的互动, 心灵的沟通。教师首先要在心理上“屈就”学生, 甚至自己当一当儿童。

二、文前开源, 寻找自己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可见, 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带着情感去感受生活。我深知, 学生们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 于是我决定顺应儿童的天性, 引导学生到语言与思维的“源头”——大自然。事先我对习作的事一字未提, 知识说想带他们到大自然中找一找“自己”。学生一听兴奋而疑惑。“就是找一找自己的‘偶像’———自己喜欢的一种树。”我的话音刚落, 同学们迫不及待地纷纷发言。而有的学生则表示还没有想好, 需要看看再说。走出校园, 学生们就像出笼的小鸟, 在树林中, 小河边, 飞过来, 飞过去, 寻找着, 观察着自然界中姿态各异的树。同学们不断地向我讲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老师, 我看到槐树的果实了, 是扁扁的。”“老师, 你快闻一闻这片叶子!”“老师……”此刻, 我感到学生的心灵之门正向我敞开。我抓住了这一契机, 对学生说:“那么, 同学们就比一比自己心目中的树吧。”于是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赞美自己喜欢的树。看着同学们投入的样子, 我暗暗地高兴。看来, 大自然能够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激发出感情的火花, 如果再创设出良好情景, 便可以激活他们的表达欲望。

三、创设情景, 抒发自己

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只有善于创设情境, 提升学生心灵参与程度, 让学生真正地“自由表达”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为此, 我在第二天的习作指导中, 进行了精心设计。我先出示了习作题目《我是______》, 然后做了自我表现介绍:“我是一名教师, 我的爱好广泛……那么你呢?”学生顺理成章地想到了习作“介绍自己”, 他们的回答自然也是水到渠成。这时, 我话锋一转, “同学们都知道孙悟空有七十二变, 我也有一变, 你们信吗?”同学们大都微笑着摇头, 目光中充满着好奇, 有的同学故意“挑衅”说:“那快变吧?”“我是一棵梧桐树, 我生活在一条小溪边……”伴随着舒缓的音乐, 我的“自我介绍”打破了常规思维把学生带入一个想象的世界, 令他们眼前一亮, 犹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 立刻溅起美丽的水花。学生用目光告诉我他们喜欢这富于创造性的表达。于是, 同学们踊跃发言, 同样富有创造性地介绍了“自己”。我见时间已经成熟就补充说:“你们只是一棵普通的树不够好, 你们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 最好有自己的特点和思想, 你们想了什么?说了什么?在你们身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特别的事吗?”这么一说, 学生的思想闸门立刻打开了, 他们的发言也丰富起来, 他们有的描述了“自己”一年四季的变化“……秋天, 我的叶字逐渐变黄了, 不久, ‘小淘气们纷纷向我告别, 他们追逐着, 嬉戏着, 你撞一下我, 我撞一下你, 直到投入大地的怀抱他们才安定下来……”;有的倾诉了“自己”被砍伐的遭遇;有的想象了“自己”童话般的经历。普普通通的树被同学们赋予了新的生命, 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个性, 寄托了他们的希望。一节习作课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 学生们还觉得意犹未尽, 课后, 孩子们围住我, 继续和我交流着。

上一篇:生物学下一篇:医改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