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区域范文

2024-06-26

开放区域范文(精选12篇)

开放区域 第1篇

一、构建开放性空间,促进幼儿自主交流

在幼儿活动空间上,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应更加侧重于开放性和舒适性。这种开放性区域环境能为幼儿的创造力发挥提供环境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

幼儿教师可以根据角色安排活动区域,例如,在各个不同的场所如烧烤店、理发店、便利店、面馆及饮品店等店铺的前面设置小型的标志牌。虽然各个区域相对隔开,但是区域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幼儿可以看到各自之间的活动,并且相互交流。幼儿的注意力会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转移。比如,当幼儿在饭馆里面做饭时,发现饮品店门口围了好多人,天气太热,他们想喝水,因此正在做饭的幼儿就会放下手中的活加入到饮料的制作团队中。在此过程中又发现理发店的小朋友们手里拿的东西很好玩,那么他们又会选择加入到理发店中,如此不断地进行下去。幼儿在各个场所之间不断穿梭,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活动范畴,同时也加强了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以及交往的对象和场所。

二、利用开放性时间,引导幼儿自主选择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对内容选择随机且多变。所以,区域活动应具有主动性、自选性及自由性的特点。在时间安排上,可以采取灵活时间和固定时间相互交叉的方式。幼儿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可以适当地延长或者缩短幼儿活动时间,支持幼儿自己安排时间,给幼儿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例如,可以在短时间内穿插多个小游戏,第一个游戏是运彩蛋,两个幼儿一组,两人拉着手绢,放一个橡皮球在上面,然后让幼儿从起点运到终点,每次只能运一个,在限定时间内运得最多的一组获胜,并将获得小红花。第二个游戏是狡猾的狐狸。幼儿围成一圈,手拉手,闭上眼睛,教师在他们身后走一圈,然后随意拍下一位幼儿当狐狸,但没有马上说出来,等教师通知大家睁开眼睛后,幼儿问:“狡猾的狐狸在哪里?”此时被拍到的幼儿说:“狡猾的狐狸在这里。”其他幼儿就开始追这个幼儿。谁抓到就奖励一朵小红花,在规定时间内,没被抓到,就奖励扮演狐狸的幼儿。然后再根据幼儿的兴致及活动时间,与幼儿商量是否要再添加游戏。

三、活用开放性材料,激励幼儿自主探索

大多数的幼儿活动是通过材料完成的。若使用单一的活动材料会很单调,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需要以及兴趣爱好和教师的活动经验,为幼儿提供恰当的活动材料。但是儿童的探索欲望是随时变化的,教师在活动中放置活动材料时,也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素材,启发幼儿接触和探索。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组织“报纸真好玩”的活动。活动开始前,需要每位幼儿都拿着两三张报纸、萝卜卡片和兔子头饰。然后开始热身运动,指导幼儿用报纸做方向盘开汽车入场,在音乐的伴奏下,带领幼儿动起来。做完热身,问幼儿:“谁能想出报纸除了用来锻炼身体外,还可以用来干嘛?”鼓励幼儿思考还可以怎么玩,也可以鼓励幼儿思考两个人的玩法。在幼儿纷纷说出答案后,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一种新的玩法:“注意到我们的胡萝卜和小兔子了没有?我们现在要玩一个小兔种胡萝卜的游戏。”接下来,教师介绍游戏玩法,随着音乐响起,两个幼儿一组,需要合作并连续闯三关才算胜利。第一关是两只小兔要一起过用报纸做的独木桥,第二关是要跨越障碍物(凳子),第三关是投篮,要把框中的纸团投到固定的篮子。最后引导幼儿种上胡萝卜,然后跑回来。

四、遵守开放性规则,实现幼儿自主调整

幼儿教师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兴趣爱好设计规则,或者结合幼儿的主观意愿。对幼儿不能单纯依靠口语,而是通过形象化的描述或者标记展示给幼儿,提醒幼儿注意和遵守规则。往常的活动中,幼儿教师会按照设定好的规则把所有活动材料都准备好,直至活动结束。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发现,很多幼儿无法在规定时间内结束过家家、捉迷藏、搭积木等活动,否则就会表现出失落,积极性被打击,甚至闹脾气。

例如,在玩搭积木中,如果幼儿手中的积木还没搭好,或者幼儿还在挑选木块,或者正在思考就突然停止游戏,不让他们继续玩,他们就会生气,此时幼儿教师或者家长就应当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完成整个房子的搭建或是整体的设计。又或者幼儿喜欢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为了丰富幼儿的课堂内容,幼儿教师可以导入其他游戏,如玩沙子、做操等运动。石头剪刀布考察的是幼儿的反映和主动表现意识,而做操可引导幼儿学习模仿,从不同角度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五、设置展区,多样化地展示幼儿作品

为了鼓励幼儿发挥创造力,关注幼儿成长,可以将幼儿在开放性活动中的成品通过展览的方式呈现,这样不仅让幼儿家庭见证了孩子成长的记录,同时也满足幼儿的成就感。展览区的设置也应该考虑到多数幼儿的感受,尽量将大多数幼儿的成品以不同的方式展出。

例如,用积木搭一个个大台阶,用废弃的纸箱子经过改造后设计组合成一个展台,摆放不同的作品,可以有剪纸、绘画、玩具、手工艺品等等,部分易碎品或者容易损坏的东西可以用橱窗框起来展示。在墙壁上,可以将绘画等作品表框定在上面,也可以用鞋盒等小型盒子制作成各自不同的吊柜来展示。此外,可以用线悬挂不同时期幼儿的活动照片。这样的展览区就是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博物馆,展示着幼儿健康成长的方方面面。

开放型的区域统筹格局(袁波) 第2篇

根据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库尔勒市围绕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建设培育一批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在我市第七次党代会中明确提出构筑“百万人口”的“大库尔勒”,是建设新疆重要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必由之路,形成两大格局,倾力打造领先优势集聚的幸福梨城。打造开放型的区域统筹格局,形成“多圈城镇群”是库尔勒市实现新疆重要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目标的有力支撑点,城镇群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体形态,有利于突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联动发展,整体提升。

一、打造“多圈城镇群”的重要性

自治区“十二五”规划把库尔勒市—轮台城镇群列入“一核两轴多组群”城镇发展格局,并将我市规划为自治区的几个大城市之一。打造“多圈城镇群”将完善库尔勒市综合交通体系,从而更好的拓展对外合作领域,吸引一批能够提升我市综合经济竞争实力和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好项目,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河北对口援建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石家庄是联系与沟通,推动两地行业、部门、企业深层次、宽领域合作。

二、“多圈城镇群”发展的有利条件

随着库尔勒市“十二五”规划、“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库尔勒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的编制完成,结合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及自治州第九次党代会和库尔勒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库尔勒市打造“多圈城镇群”势在必行,构建以“大库尔勒”为核心,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指日可待。

(一)城镇化基础及实施措施提供有利保障

库尔勒市2012年坚持规划先行,留足空间,控制节点,促进“两带七组团”协调发展,城镇化率已达68%。综合交通枢纽列入国家建设规划,城镇群建设纳入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强化城市产业支撑,推进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规划建设,面向生产、生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重点推进老城区改造,加快南市区建设,完成城市3条道路7座桥涵、4座地下通道建设,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28平方米、供水普及率达96%、燃气普及率达98.7%、污水处理率达85.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州市应急指挥中心,“数字化城管”投入运行。

(二)城市未来发展及综合交通能力提升提供不竭动力 库尔勒市依托乌库高速公路及其延长线建设,巩固和提升库尔勒市的南疆公路交通推进出疆门户的地位;改善国道等高等公路路面状况,强化库尔勒对南疆地区的交通辐射功

能。

依托南疆铁路复线的建设,加强库尔勒与疆内各地州的联系;依托青新铁路的建设,加强库尔勒与疆外联系;积极推进客、货运铁路枢纽建设,巩固和提升库尔勒市新疆铁路枢纽地位。

努力推进实施库尔勒机场改扩建项目及库尔勒火车站站房改扩建工程,强化库尔勒市航空及铁路的区域辐射功能。

三、构建“多圈城镇群”的发展前景

以自治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示范市为契机,加快建设公路铁路民航管道国家级枢纽。坚持“完善区域快速路网,打开对外高速通道”,促进公路、铁路、民航“三位一体”有机衔接,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技术先进、安全环保”的综合交通走廊,为构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打造重要的“引擎”。

(一)构建综合交通枢纽

1、实现十分钟上高速。

结合国道218与314围合形成的扇状布局,合理规划“环线”连接对外高速通道。延伸建国路、北环路(连接国道218与314),在城区外围新建西环路,形成“三环”城市道路骨架。梳理中心城区骨干道路网络,畅通小区路网,完善人行通道、地下停车场,优化交通出行环境。力争实现

市区内十分钟上高速。

2、完善半小时联系通道。

结合“三环”骨架,规划建设塔指西路、铁克其路、机场快速路、库尉大道、东环路(开发区东侧)五条射线道路,形成“三环五射”城市快速路网。规划新线、扩建短线、利用快线,实施索克巴格路、老218国道跨杜鹃河桥建设等重点工程,提升农村公路等级,建立纵横交错的区间主干脉络体系。打通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间、各组团间的联系通道,加快实现中心城区至外围组团半小时到达。

3、建设一小时辐射圈。

力促巴仑台—库尔勒—若羌、尉犁—库尔勒—轮台高速公路建设,配合完成孔雀河大桥新建工程,增强对尉犁县、北四县及周边团场、州直农场等地的辐射带动力,保持区域发展领先优势,形成内外兼顾、贯通一体的一小时交通体系。

4、畅通四小时联系圈。

着力构建以铁路、公路、航空为骨架,多种方式高效运行的对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力配合吐鲁番-库尔勒二线、库尔勒-阿克苏铁路复线在建工程,积极推进库尔勒-格尔木铁路建设和库尔勒火车站扩建,打造新疆通往内地第二条铁路大通道枢纽和出疆物流的重要节点,打通以库尔勒为中心到乌鲁木齐、伊宁、喀什、且末、格尔木、敦煌、吐鲁番“七大通道”。力促库尔勒机场改扩建,增加航线,利用飞机等

现代化交通工具促进与北京、成都等四小时能到达的国内大城市的航线通达、运载能力强的干线机场。配套建设公路、铁路、航空客运换乘中心,实施公交共网,促进人流通畅,实现四小时通达疆内外大中城市。

(二)全方面拓展对外合作领域

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只要所在,必为我优”的理念,进一步加强与全州各地的合作,共同打造网络化服务体系。要以大气、大方、大利、大美之势,全方位、多领域地建立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物流、金融、旅游等方面协作机制,完善地方与兵团、是石油、铁路互惠互利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

(三)积极做好对口受援工作

加强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经贸合作、产业对接和科技文化交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配合实施受援项目,加快河北工业园建设力度,落实少数民族未就业大学生培养计划。全面实施援建工作,是中央新时期新疆工作总体部署和整体安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形成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

河北省石家庄市作为对口支援库尔勒市的城市,在新一

轮援建工作中,积极围绕“突出改善民生、促进长远发展”的原则,全力以赴最好援建库尔勒市的工作。

截止目前,四个河北援建项目进展顺利,其中:库尔勒市河北社会福利院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河北医院项目主楼、裙楼主体已完成,内外装修和设备安装完成总工程量的90%;库尔勒(河北小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4#楼已封顶,1#、2#、3#、5#、7#楼已完成四层墙体,10#楼完成二层墙体;库尔勒河北梨香中学项目已完成教学楼A、C区及学生食堂主体和运动场。

创新中国:区域中心的开放与发展 第3篇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虽然情况各有差异,但各地普遍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等结构性矛盾。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面对经济社会大转型,社会价值重新建构,原有的行为规范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区域治理体系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重大议题。

作为宁蒙陕甘毗邻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银川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发挥周边方圆300公里内的内经济圈、300~500公里范围的外经济圈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作用,发挥大银川的城市综合优势,打造更加开放的国际化城市?

基于此,11月12日,以“区域中心的开放与发展”为主题的创新中国系列论坛在宁夏银川召开。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徐广国出席论坛并致辞,银川市人民政府市长白尚成出席论坛。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国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刘云中等嘉宾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本届论坛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银川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新闻周刊、21世纪韩中交流协会承办。

李铁:区域发展的核心是城市

在城市化已经达到55%、城镇人口已经到了7.5亿的中国,李铁认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是城市。因而研究城市、尤其是研究中心城市,对于区域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李铁认为,城市管理者在制定发展路径时,需要注意城市景观和未来发展是否一致,如果都是现代化的建筑,就失去了城市本身的特色。同时,城市在开放过程中应该是包容的,需要更多借鉴东亚国家、发达国家的经验。就产业而言,应该提高服务业和就业比重,带动城市活力。

对于总人口309万(含流动人口),辐射整个宁夏自治区660万人口的银川来说,李铁认为,银川的对外开放要走多元化的路径,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的开放型城市发展路径。“借鉴的内容也要多元,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经验,还包括技术的学习引进等”。

李铁认为,银川的开放与发展要走多元化的路径,要重视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来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需求。

姚景源: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谈及刚刚结束的电子商务狂欢,姚景源深感创新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颠覆性,“昨天11月11日,中国的电子商务一天的销售额是912亿,什么概念?去年同一天是570亿。而在上海,不算连锁、不算集团,单体的大中型商场前年的销售额全年加在一起只有309亿。”

对此他建议,银川要努力成为创新的重要基地。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做到协调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先是城乡协调,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我们要做到城乡协调,要做到区域发展协调。”同时,姚景源还认为,“我们不仅要金山银山,还要绿水青山,而且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所以不能像过去一样高污染、高能耗,现在要的是绿色,让发展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根据刚刚出炉的“十三五”规划,姚景源认为,作为一个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西部城市,银川要把发展理念转到创新、转到协调、转到绿色、转到开放、再转到共享。

高国力:“四顶帽子”特别重要

在演讲中高国力说,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提到要加强建设主体功能区。所谓主体功能区就是把中国的国土空间根据每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定位给它戴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顶帽子”,以避免很多地区盲目发展、破坏生态的发展模式。

高国力认为,对于西部版块而言,西部开发绝不应长期停留在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必须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尽量减少“输血”式的开发,增强“造血”功能。

此外,他强调地方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时候,不要把所有对外开放的重点全转到“一带一路”来,还是要立足本省本市对外经贸的特色优势,首先巩固原有优势,再拓展“一带一路”新的增长点。

对于银川的发展来说,高国力认为或许利用好“一带一路一廊”的发展机遇更合适。除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还应该尽快对接“一路”的主战场,和沿海省份抱团出海。立足“一廊”,就是要加快对接中蒙俄的通道,争取在中蒙俄的经济走廊中发挥区位、资源、人文优势。

高国力还建议,地方在推进“一带一路”的时候,不要把所有对外开放的重点全转到“一带一路”来,还是要立足本省本市对外经贸的特色优势。首先巩固原有优势,再拓展“一带一路”新的增长点。

刘云中:高收入社会使区域发展更加多元

刘云中认为,2020~2030年中国将成为一个高收入社会,很多数据都可以证实这一点,比如国内旅游人数和人次在近几年的增长速度都是两位数。同时,航空运输的增长速度也呈现了两位数,反映了高端需求的变化。中国未来需求的变化让区域发展更加多元化,不同区域在发展过程中也很难复制原有粗放型发展的模式。

此外,未来区域发展将更加均衡。数据显示,2011年以后,长距离、跨省的人口比重已经低于人口的省内流动。在此情况下,区域发展就需要补齐人均资本的差异。

刘云中建议银川在集约发展的前提下,应该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吸纳能力,适当扩大人口规模。同时发展优势产业,加大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创新,将银川特有的穆斯林文化、西夏文化、移民文化发扬光大。

企业家建言:如何建设更好银川?

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宁夏的首府,基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宗教文化、中阿贸易枢纽等优势,银川正迎来“西部大开发”基础上的又一重要发展契机。在圆桌对话环节,银川市市长白尚成提出了银川未来发展的几大议题,“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当中,对于地处内陆的银川来说,如何定位?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机制体制如何变革?”为此,在座企业家纷纷建言献策。

绿地集团执行副总裁、绿地香港董事局主席陈军说,“中国现在整体的经济空心化非常严重,我们也曾经努力地释放了很多的流动性到市场上,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是举步维艰。”为此,他建议政府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发展金融行业,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据市长白尚成介绍,为了破解地市级城市融资难的问题,银川成立了金融工作服务局。“针对政府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银川成立了8个融资公司,又围绕重点产业的发展成立了10只产业发展基金,从而对新兴产业进行资本上的支持。

盛大游戏董事长兼CEO张蓥锋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在芬兰有一个手游公司,只有120人,每年的产值却有20亿美金,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一个小团队可以充分依靠成熟的互联网分发渠道,建立起服务全世界的企业。他认为,银川在互联网方面大有可为。

事实上,银川早已依托互联网发展了成熟的电子竞技产业。WCA2014世界总决赛去年10月首次在银川举办后,一跃成为国内最火爆的国际性电子竞技赛事。2015年,WCA赛事奖金总额更是从去年的2000万元提升到了惊人的1 亿元人民币。银川,已成为全球电竞玩家寻找到乐趣和成就感的梦想之城。藉由WCA的举办,银川相关电子硬件、软件、电信、娱乐等行业的发展明显提速。

“要想富,先修路。然而西部省份地广人稀,地面投资大,见效慢,发展航空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我们探索在宁夏范围内,选择几条作为通用航空客货运的试点,对将来航空培训、跳伞,乃至观光旅游的发展或许都有帮助。”北京通用航空公司总经理凌庄怀说。

目前,银川通航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与北汽集团合作,开工建设总投资200亿元、占地1.15万亩的航空产业园,建设西北地区小飞机交付中心,发展通用飞机制造维修、飞行培训、航空运动等相关产业。今年9月,通用机场将建成,届时还将举办西部航空展及跳伞节。预计到2020年,随着一批国内外航空器制造及相关配套企业落地,通用航空产业园区经济规模将达到850亿元。

今年7月,落户滨河新区的恒天如意科技产业城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占地7800 亩,总投资288亿元,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19亿元,可解决3. 3万人就业。山东如意集团董事长邱亚夫说,由于银川城市的高度包容和中心城市的准确定位,目前银川是如意集团在“一带一路”的节点上布局的12个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城市。

作为一家清真食品集团,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银川有广阔的产业合作基础和深厚的民族情缘。副总裁谢良民说,银川被国家确定为中阿博览会的永久会址,给企业搭了通向中东地区的桥梁。企业将借着这次机会,和市政府合作,打造高标准、高起点的清真化企业园区。

银川的“反梯度”发展

除了论坛上提到的产业,银川的特色产业还有很多:在银川的iBi育成中心里,电子商务产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而银川与中兴通讯合作的“智慧银川”解决方案则获得了2015TM Forum Live全球峰会的智慧城市总裁特别大奖。目前,银川正在建设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基地以及国内最大的工业蓝宝石生产基地。

从电子竞技产业到通用航空产业园区,从智慧城市建设到新材料,银川的发展正暗合了市委书记徐广国提出的“反梯度”战略。“反梯度”战略的核心,其实就是发展模式创新。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银川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工业占比一度超过50%,在传统行业普遍面临危机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现并培育新的增长点。徐广国认为,在新常态、新形势、新发展之下,银川很多产业和行业已经远远落后。“你在走,人家也在走,必须选择同一个起跑线、同一个起跑点,这就是新业态、新产业或者战略性新兴产业”。

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为更好地服务市场,银川市政府在体制创新上做了很多努力。银川“智慧政务”上线以来,已经实现了政府部门432项业务一站式审批,审批时限缩短78%,企业注册由5天压缩为1天,市民在一个窗口就能办成所有手续。从信息共享的角度来看,智慧银川通过涵盖平安城市、智慧交通等10大系统、13个单模块,实现了数据全覆盖、跨部门共享,成功解决了信息壁垒问题。

不仅如此,银川与 “封闭”“内陆”这些刻板印象截然不同。

进入银川市区,主要街道两旁遍布湿地和湖泊。银川拥有72连湖的环城水域,湿地5700多公顷, 湖泊200多处,阅海湖、北塔湖、鸣翠湖、鹤泉湖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2014年,银川以“生态之都,人居银川”荣获“2014 亚洲都市景观奖”城市综合奖。

从古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中阿博览会,开放,一直是宁夏人未变的梦想和追求。宁夏先后举办了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和一届中阿博览会,进一步扩大了宁夏与阿拉伯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作为中阿博览会永久会址的银川市,除了出色完成历届中阿博览会的服务保障工作外,更是凭借区位优势积极参与,用实践将银川市打造成“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这座有着“塞上湖城”美誉的城市,正朝着更加开放、多元的国际化城市迈进。

中山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第4篇

1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理论和成功经验

产业集群理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Michael E. Porter教授创立的。其涵义是: 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 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 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 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 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 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 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1]。产业集群体系进一步的升级发展, 集群创新的需求, 催生和伴随了区域创新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Cooke ( 1996) 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2]。随后Asheim和Isaksen ( 1997) 对区域创新系统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提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一系列支撑机构组成的区域集群[3]。这个定义突出了创新主体的多元性及创新主体间的相互关系。

企业、研发机构、政府作为创新主体, 分别衍生出不同类型的区域创新体系。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 也是开放式创新体系发展的内生力。美国硅谷以其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成为产业应用导向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国际典范。英国是知识带动、以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典范[4], 上世纪80年代, 英国政府鼓励研究型大学建立科技园, 英国46所大学举办了近20个科技园, 1987年发展到37个, 2000年则达到了53个。一些著名的科技园如剑桥科学园、艾斯顿科学园等, 为知识的生产和应用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科技园的溢出效应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升级和发展。韩国大田是国际上政府推动型后发地区创新体系成功的典范: 从一个落后的经济小镇发展到今天成为韩国全国科技中心, 经济实力令世人瞩目, 得益于韩国政府在创新体系建立初期的大力推动[5], 经过十几年的耕莹, 体系内的各主体要素具备了一定的自身造血和自我作用功能后, 体系内的政府主导作用过渡到政府引导作用, 通过颁布法律, 制定政策、措施, 引入更多、更有实力的研究机构落户大田, 一批批创新企业茁壮成长。大田开放式创新体系的成功, 推动了韩国经济由加工制造向创新产业的转型升级。

我国学者结合国内具体情况给出了不同的阐述: 柳卸林 ( 2003) 主要以技术应用为目标, 将区域创新体系界定为一个地区内由各类创新主体形成的制度、机构网络, 其目的是推动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转化和使用, 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成为一区十六园, 覆盖整个北京市[6], 北京科技园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为科技园区推动创新体系发展树立了典范, 为北京市的经济增长乃至国家的经济强盛做出了重要贡献。杨忠泰 ( 2008) 认为,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连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 深圳的市场经济程度在国内相对发达,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造就了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的优质企业, 企业升级、发展的自身需求是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 通过引进知识、人才和研究机构, 进行二次消化吸收和创新, 在满足市场需求和开拓市场需求的产业导向下, 深圳的创新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成为国内产业应用导向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典型, 突出了与地区资源的联系和地区特色。陈琪 ( 2009) 认为, 区域创新体系是在特定区域内, 促进创新的网络机构的总合, 是集成创新要素、创新政策制度、创新动力等的复杂系统[7]。 杨省贵 ( 2011) 在阐述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以及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基础上, 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利用后发优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可能性, 并就如何构建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8]。 高敏 ( 2012) 在对国外区域创新体系要素的研究中, 从主体要素、功能要素、环境要素三个部分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并初步得出对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9]。

开放式创新体系是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不能适应更好的创新质量和更高的创新速度的要求下产生和发展的。Henry Chesbrough ( 2003) 在 《开放式创新》一书中, 首次提出了 “开放式创新” 的概念, 并对其机理与应用进行了深入阐述[10]。如果以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 开放式创新可以理解为: 企业在期望发展技术和产品时, 能够也应该像使用内部研究能力一样借用外部的研究能力, 能够也应该使用自身渠道和外部渠道来共同拓展市场。开放式创新体系需要: 开放的创新环境, 开放的创新主体 ( 不仅包括企业本身, 还包括科研机构、新创企业、供应商、竞争对手、知识工作者、高等院校等) , 开放的创新资源 ( 企业内部、外部) , 开放的创新合作机制 ( 创意可以自用, 也可转让) 。国内学者对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也进行了研究和阐述。魏江 ( 2010) 以区域内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入手, 分析了要解决区域内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基础、 创新协同和创新动力等问题, 需要建立在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特征和系统构建, 分析了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机理[11]。魏政福 ( 2013) 从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上探讨了区域开放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分析了当前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构建区域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的战略任务[12]。

2中山科技创新发展现状、问题及意义

2. 1中山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近几年, 中山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政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一定的进展, 四次蝉联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在由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于2014年举办的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科学评价中, 位于全国地级市综合创新能力评价第四名[13]。

表1显示了中山2012年各相关创新指标的现状。从表中可以看出: 各相关指标在广东省的排名基本与中山2012年GDP值和人均GDP值在广东省第5的排名相吻合; 项目⑴、⑵、⑶、⑻反映了中山知识创造和技术创造能力; 项目⑸、⑹反映了中山知识、技术获取能力; 项目⑷、⑽反映了企业创新能力; 项目⑶、⑸、⑹同时反映了创新环境的情况; 项目⑺、⑼、⑾反映了创新绩效。

数据来源:广东科技统计年报2013, 广东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2。

数据来源:中山科技统计年报2013, 中山统计年鉴2013

表2显示了中山2012年各镇区相关创新指标的现状。从表中可以看出: 火炬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各项指标远高于其它镇区, 最具创新能力; 小榄镇、东凤镇、南头镇等在创新指标方面领先于其它镇区, 全市24个镇区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这也与各镇区2012年GDP的强弱大体一致。

2. 2中山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2.2.1知识创造和技术创造能力不足。

由于中国体制的惯性和中山地域的局限性, 具有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的高校及研究机构多集中于省会城市, 知识创造和技术创造能力先天不足。

在先天条件不优的情况下, 中山各创新主体对科技的投入未显示足够大的力度。从表1的第⑴⑵项中可以看到:虽然R&D的投入强度位于全省第四, 总支出位于全省第五,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位于全省第五, 是一种中规中矩的状态, 未能在后发措施上加大力度;从表1的第⑶项中可以看到: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和引进国外专家人员数均位于全省第六, 引进留学归国人员数也只排全省的第五, 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终究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与中山实现经济转型、保持持续发展的目标相比, 人才的储备仍显不足;表1中的第⑻项反映了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它是企业知识创造能力和技术创造能力的体现。中山在国家省市创新基金支持企业数和大学科研机构办企业数目上分别位于全省的第五和第六, 体现了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 还有许多工作需扎实推进。

2.2.2知识、技术获取能力不足。

知识、技术的获取能力对中山这样的城市来说尤其重要。表1中的第⑸项反映了中山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情况, 与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共建科技机构, 与高校共建科技机构, 合作项目非本单位投入人员, 政府投入资金等指标均位于广东省的第五, 但合作项目本单位投入人员以及项目合作经费的排名则只有第六和第七, 与中山的经济地位不相符合, 中山在先天资源不足的情况下, 未能更大力度地引进创新资源;

表1中的第⑹项反映了中山企业与港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的情况, 这是中山区域创新体系向境外范围的开放, 但在与港澳台合作项目经费及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经费上只分别位于全省的第八和第十位, 在利用外部资源提高本地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创造能力方面存在着力度不够的问题。

2.2.3企业创新能力不够。

中山企业家亲身体验了要素驱动带来的成功过程, 并得到了由此带来的一切成果, 形成了对要素驱动发展的自信和偏爱, 是典型的“路径依赖”现象, 阻扰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表1的第⑷项反映的是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情况。中山的原始创新项目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数位居广东省的第五位, 而项目总数和集成创新项目数分别位居广东省的第六和第七位, 反映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不足, 尤其是集成创新项目数落后, 反映了企业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 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的动态创新过程的能力落后。表1的第⑽项描述的是中山工程中心的主要指标。各个主要指标在全省的排名情况不容乐观, 在工程中心数量和工程中心职工总数上可以说是中规中矩, 但在专利受权数和专利申请数上分别排在广东省的第七、第八位, 尤其是在经费收入和经费支出方面的排名位居第十位, 可以看到, 工程中心的活跃度和运作质量不高, 创新效果不佳, 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企业创新能力的不够。

2.2.4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表1中的第⑶、⑸、⑹项从吸引外来人才、外来研究机构、国际先进技术到中山从事创新发展方面反映了中山创新环境的优劣。从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数、引进国外专家人员数位居广东省第六位, 从国内产学研项目合作经费、与港澳台项目合作经费、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经费分别位于广东省的第七、第八和第十一位来看, 中山在吸引人才、吸引外来项目投入方面明显不足, 人才、项目对未来的信心不足, 也就是创新环境给人才、项目展示的前景不明确, 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2.2.5创新绩效仍需提升。

创新绩效以各项申报授权专利的增加和以企业业务额的增加来测量。表1中的第⑺项列示了中山专利申请量和专利产品产出的情况:当年PCT专利申请量位列广东省第二位, 说明中山企业知识技术创新的活跃度在广东省内较高, 但当年境外专利申请量、当年境外发明专利申请量只位居广东省的第五、第六位, 说明企业的国际化意识或者国际化程度不高, 在专利产品销售收入、专利产品出口销售收入方面更是排名到全省的第七位, 显示了中山企业专利知识和技术的转化率落后于其它地区;表1中的第⑼项从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方面说明中山企业的创新绩效。中山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数、出口销售收入以及实现利税额均居广东省的第五位, 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和销售收入位于广东省的第六位, 对于中山来说, 要建立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指标必然有更高的要求, 需要有更高的创新绩效来体现;表1中的第⑾项是中山专业镇的主要指标, 它也是创新绩效的一种体现。中山18个镇级区域已有15个被广东省科技厅核定为专业镇, 中山的镇域经济是中山经济的主要来源。虽然从表1第⑾项的专业镇的指标上看, 无论是地区生产总值、企业数量, 还是特色经济企业数量、特色产业总产值都有第三的排名, 这与佛山、东莞的情况类似, 排名第三有其必然性, 但与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佛山、东莞相比, 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

2.2.6中山各镇区科技创新工作存在较大差距。

表2从五个指标说明中山各镇区创新水平的高低。火炬开发区起步早、起点高, 在政府政策、区位优势、产业组织优势下, 经过20多年持续的努力, 创新水平在中山遥遥领先是必然的结果, 但也应看到火炬区与全国先进的科技园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小榄、东凤、南头、石岐区、西区等地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以及合适的投资导向, 科技创新工作处于较好的水平;但也有一些镇区科技创新工作还处于萌芽、起步阶段, 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镇区, 政府决策者并没有意识到通过加大力度, 引进外来创新资源, 提高本地创新水平的可行路径。中山构建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面临区域内各镇区强者不够强、弱者差距较大的问题。

2. 3中山科技创新发展的意义

中山的科技创新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但还应该清醒认识到的是近几年中山GDP和出口额及同比增长率已经明显趋缓。尤其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国际大环境下, 中山的外贸出口受到较大的冲击; 以要素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后劲不足的问题已经显现。为了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 中山更需要构建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 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

2.3.1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增长。

依据PaulRomer和Robert Lucas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知识或者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本 (资本概念的外延) 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 而且存在着投资 (即资本的积累) 刺激知识的积累, 反过来知识的积累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 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增长理论鼓励新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在经济中的广泛运用;Richard.R.Nelson和G.Winter的演化经济学用动态、演化分析方法观察经济发展进程, 认为惯例、新奇创新和对创新的模仿在经济演化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中山经济在过去30年中的快速发展, 是国家开放政策引入外来资本 (物质资本) 的投入, 加上廉价土地、庞大的国内劳动力以及世界产业转移等的综合结果, 而物质资本、劳动力, 以产业化为特征的数量型增长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的性质, 这已经从近几年中山乃至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变化中有了体现。只有构建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 重视人才和知识及其应用, 才是保持中山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增长的正确路径。

2.3.2有利于在空间层次和空间范围的引入和溢出。

构建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 不断引入有利于中山发展的创新要素, 促进区域内创新要素的发展;不断到区域外的产业技术优势区域设立分支研发机构, 吸取新知识和新技术, 反哺区内产业;不断将区域内的优势技术和产业溢出到区外, 推进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应用, 共创区域优势产业的国际品牌。这也是“开放式创新理论”的要点, 可使区域创新获得更高的创新质量和更快的创新速度。

2.3.3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中小企业由于实力不足、创新环境的限制, 以及对创新缺乏足够的认识, 往往在创新方面对资金和人员的投入缺乏信心。构建中山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 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越的创新环境, 政府的支持可以使其以较低的成本进行技术开发和研究;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区内优质资源的共享;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引进创新资源的平台;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3中山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对策

不同的区域应该基于自身的特点, 在规避自然弱势、培育良好环境、发挥现有优势的原则下, 制定适合自身发展定位的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在对中山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后, 对中山创新驱动发展尚处于构建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这一阶段性特征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和判断, 建议中山以 “依托创新环境、开放创新区域、引进创新要素、构建创新网络、发挥产业优势、实现协同创新、 提升创新能力” 为创新目标, 以 “改善创新环境、 吸收创新要素、提高创新水平”为构建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工作重点。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上, 分析中山如何构建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由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三部分交互构成。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不仅包含区域内的三要素, 也应包含区域外有益于区域内要素发展的三要素。区域外包含了区域空间层次 ( 纵向) 和区域空间范围 ( 横向) 的拓展。

3. 1中山市级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中山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完备, 是首批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中国城市。中山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创新硬环境优势, 不断建设和改善体制、机制、文化、政府或法制调控等软环境, 充分发挥产学研政介 (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中介服务机构) 作为创新主体的相应作用, 走出去、带回来, 引进合作, 形成创新网络, 弘扬产业优势, 实现协同创新, 提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能力, 带动区域经济蓬勃发展。

3.1.1不断建设和改善创新软环境。

创新软环境包括了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文化环境和法制环境等。在区位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创新体制和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 创新体制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1产学研政介联动机制是创新体制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 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是企业创新的源动力, 需要建立企业创新的内在需求机制。

高校、研究机构是产学研政介合作的重要部分, 是知识与技术的生产基地。中山要发挥本地高校的优势, 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快速交流和应用。目前高校都已建立专门的产学研政介合作创新的协调机构, 但需要加强的是要让这些机构常态化地开展工作, 建立学校联合创新的自我需要机制, 企业的创新需求也是高校发展的自我需要。

政府在产学研政介合作中起着促进和保障作用。 建议中山市政府在更高层次上成立专门的产学研政介合作的组织机构, 建立并不断完善常态化的政府促进产学研政介合作的保障机制, 利于各要素之间的交流畅通, 同时在制度创新上给予保障。

高校、科研机构除了与企业定向的合作外, 还有很多开发研究成果需要通过中介服务机构寻找企业合作者; 企业也有许多需要研发机构帮助共同完成的合作项目。中介服务机构应建立市场需求机制, 具有灵敏的嗅觉, 共同建立投融资体制, 促进产业技术的发展。

区域创新体系中, 创新主体的相互作用是改善创新条件、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要实现其间的有效互动, 建立它们之间的联动机制, 是改善创新软环境的重要部分, 为区域创新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障。

2政府支持是形成创新体制和机制的保障。

中山2012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10. 10亿元, 位居全省第五 ( 表2) 。建议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 同时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和产业创新支持政策并切实执行, 充分发挥资金的投资效率, 为创新体系提供保障。

中山自2014年起在全国率先设立 “人才节”, 通过线上、线下双模式为中山的人才交流和人才聚集提供了一个常态化的平台。中山从支持人才、资助团队、扶持用人单位三大方面, 制定实施了 “1 + 22” 的人才政策体系。同时, 中山市坚持 “三个一样”广开进贤纳才之路, 真正打通引才、育才和用才的体制藩篱和身份障碍。

中山科技政策围绕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产学研政介合作、专业镇升级、创新平台建设, 加速重点优势产业 “双提升”和 “三个一百”战略推进, 同时, 瞄准新兴战略产业发展趋势, 扶持和培育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为产业高端化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虽然政府在保障推动人才聚集、产业升级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政策并通过实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从表2项目⑶、⑸、⑹反映的创新环境情况来看, 中山与先进城市比较, 仍然有自己的不足。建议中山在现阶段切实执行好现有人才政策和科技政策, 提高现有政策的执行率和落实效率。同时, 从执行效果上分析现有政策的不足和不适宜之处, 在与其它先进城市的对照学习中找不足点, 不断完善现行政策, 将政府在科技上的更大投入通过人才和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通过人才和科技政策的相互促进, 通过人才的聚集促进产业的提升和聚集, 通过产业的提升和聚集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聚集的良性循环, 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上发挥最大的效益。

3科技中介服务助力创新体制和机制的形成。

知识、技术的应用, 创新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目前中山的科技中介服务相对薄弱, 很多服务功能都是由政府主导的机构在行使, 科技中介机构的市场化是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趋向。随着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 科技服务业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以市场需求为机制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也会越来越多, 当然政府在初期的扶持也是必不可少。中山各镇区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是中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主要形式, 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 建议逐步脱离政府主导, 以市场驱动推动中介服务业的发展。为创业孵化企业提供技术产业化的必要设施, 提供科技成果鉴定、成果推广、市场调研、 市场开拓计划的咨询服务, 提供企业法定注册服务、 人力资源服务; 对应区内产业发展方向, 广泛收集区内外的企业、研究机构的相应信息, 建立网上开放的信息平台, 充分啮合企业的需求与研究机构的需求, 为创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和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技术快速创新铺平道路; 为创业孵化企业搭建创业投资平台, 将孵化企业的资金和产业化需求与风险公司的投资趋利需求进行啮合; 为快速、稳定成长期的创新企业提供银行融资、股权融资、资本市场融资的咨询服务, 让创新成果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

( 2) 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

文化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下的精神沉淀, 是长期积累下的一种自觉行为。创新文化就是形成创新的自觉行为, 这种自觉行为会激活区域内的创新, 有利于创新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山目前的区域创新体系还远没有形成这样的创新文化氛围, 企业 ( 尤其是中小企业) 、研究机构对创新投入信心不足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 政府在创新意识上仍然需要改善, 而且需要在舆论宣传和实际措施上同时发力。创新文化氛围的逐步形成将使区域内的人员个个都是创新者, 把创新当做自己的自觉行为, 增加创新的责任感和荣耀感, 即使失败, 也是在创新的进取中。

( 3) 加强创新法制环境建设

创新法制环境建设是创新体系健康发展的保障。 立法是国家立法机构的责任, 执法是地方知识产权机构的责任, 知识产权的应用则是区域创新体系内各要素之间在法律框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山的知识产权执法和应用情况可以从表2的第⑺项中得到一定的体现。借助每年的 “世界知识产权日”, 在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针对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的特点, 在国家、 省知识产权局的指导和支持下, 于2011年在古镇成立了中国中山 ( 灯饰) 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 构建了快速授权、快速维权、快速确权的三大快速通道。2013年, 该中心共立案306宗, 结案率98% , 其中成功调解260宗, 移送法院处理34宗。2013年古镇专利申请量4627件, 比增20. 9% ; 专利授权量3360件, 比增40. 9% , 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位居全市第一, 成为知识产权生产、保护、应用最活跃的地区, 也佐证了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作为古镇灯饰业的创新法制环境保障, 极大地推动了古镇灯饰业的创新发展。建议在产业集群突出的镇区或科技园区设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 依靠执法机构, 严格执法, 规范市场秩序; 激发创新者的创新热情, 鼓励、支持企业开发、购买和应用各种专利、版权、 商标权和商业秘密权等。

3. 1. 2发挥创新主体的相应作用。

( 1) 企业创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

首先企业要牢牢树立创新是企业内在需求的意识, 加大资金、人才、管理、组织在创新上的投入。 其次, 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的大小, 知识技术能力基础的厚薄, 确定以自身开发研究为主, 对外技术合作为辅或者以对外引进知识技术为主, 自身联合开发为辅的动态原则。大企业要站在同行中的制高点, 需要有自主创新知识和技术, 在已具有相当规模的研发团队的基础上, 吸取国内外同行的顶尖技术和人才合作开发; 中小企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需要引进研究机构的专有知识, 消化吸收再创新, 在此过程中, 逐渐培育自己的创新团队, 提升自己的创新水平。其三, 企业要创新研发团队的管理模式, 对研发团队实行个性化管理, 应该重视研发人员在精神方面的需求, 给予适当的自由空间去尝试各种大胆、不拘一格的设想, 也应该给予更多与外界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机会, 形成宽松的创新氛围; 项目薪酬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股权激励制度充分体现研发人员的资本价值, 推进知识资本化, 建立知识创新、技术项目创新与效益相结合的 “风险效益报酬机制”。其四, 企业要重视名标、名牌的创立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工作, 对国内外有利于自身提高产业水平的专利技术大胆引进; 对自身开发或联合开发的专有技术及时申请专利保护, 通过创新产品打造名牌产品, 通过名牌、名标推广创新产品。

( 2) 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创新活动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中山有三所高校。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大学, 具有以电子类专业为核心, 工、管为主干, 工、管、经、理、文、法、艺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是2所职业技术大学, 主要设置有与中山、中山火炬产业园区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近几年, 中山高校在政府的协调支持下, 向镇区、企业派遣科技特派员, 向产业注入更多科技要素。但仍然没有发挥到其应该可以发挥的作用, 许多方面仍需要改进。

首先, 政府需要增加对高校服务本地经济创新发展的评价要求, 加大与本地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领域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 改善项目经费投入管理制度,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建立符合科技活动客观规律的投入产出激励机制; 其次, 高校需要建立适应服务地方需要的科研管理体制, 要有针对性地按照地方产业需要组建创新平台, 在科研激励评价政策中, 体现与企业横向联合创新的价值, 将横向联合应用与纵向科研项目同等对待, 计入教师职称评定、教师职称聘用、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评价项目中; 其三,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地方产业需要, 设置专业和课程, 推行探讨式学习、互动式学习、应用中学习等方式,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想以及勇于改变和创新的精神, 夯实创新体系的根基; 其四, 建立和巩固校企合作联盟, 推动校企长期合作。建议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分别加入地方相应的行业协会, 发挥学校代表在相应行业协会中的作用, 在定期的会员会议中, 企业和学校相互交流双方所需, 根据需要召开专门的技术合作和创新对接会。

3. 1. 3开放创新体系, 形成创新网络, 实现协同创新

( 1) 向高校、科研院所全方位开放

创新体系的企业不能忽视与本地高校的联合, 但企业也需要全方位地向区域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开放。近几年, 中山先后引进了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国内名校在中山设立公共创新平台。但就目前的状况来说, 校企合作多偏向于大型名企, 占绝对多数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在这样的校企合作中受益, 政府需要加大引进区外创新要素的力度, 对应引入区域外研发机构在中山建立公共创新平台, 整体推进区域创新水平。

( 2) 到区域外的产业发达地区设立研发机构

大型名企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产业水平, 需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可以到国内外最好、 最集中的知识技术研究开发创新区设立研发机构, 利用当地的创新资源 ( 人才、技术) , 借助当地优越的创新软硬环境, 研究开发具有国际前瞻性的创新产品。同时, 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将这些先进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体制、法制环境的要求带回到区域内, 反哺区域内的各创新要素。中山的一些大企业已经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比如总部位于中山火炬开发区的中国明阳风电集团, 除了在企业内设立了广东明阳风电研究院外, 还设立了上海海上风电研究中心、明阳丹麦研究中心、明阳北美研发中心。 通过驻外研发机构, 提高了自身的产业水平, 也为中山更大发挥创新体系的功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建议中山有更多的大型企业沿着这样的路径, 取得更高的产业化水平。

( 3) 政府、高校、中介服务机构吸取区外发展的有益经验

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政府、高校、中介服务机构 ( 生产力促进中心) , 分别从各自的层面上为区域创新提供服务, 区域创新水平的提高与它们的服务水平紧密相关。建议由政府定期 ( 比如1次/ 年或1次/2年) 牵头组织, 联合高校、中介服务机构, 到国内外先进的区域创新体系考察学习, 了解、 分析、探讨、比对各自在运作体制、研究开发水平、 服务机制等方面的不足, 研究如何改进和提高自身的水平以及协同服务能力, 推动创新水平的提高。

( 4) 构建创新网络, 实现协同创新

创新要素因其稀缺性、独立性和可流动性使其在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流动成为必然, 创新要素总是从期望边际创新要素收入低的区域创新体系, 流向期望边际创新要素收入高的区域创新体系[14]。 构建中山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 有利于区外优质创新要素向中山流动, 聚集更多的人才、技术, 资金, 更好的创新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 在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 各创新主体围绕创新活动进行自由、有效的合作更加密切, 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交汇融合, 衍生创新成果不断增加, 创新网络良性运作, 实现协同创新。

3. 2中山镇区级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哈佛商学院教授Michael E. Porter认为, 一国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优势产业的建立和创新, 而要素条件是选择优势产业的重要依据, 区域优势产业选择是区域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1], 资源禀赋、 产业优势、技术背景、市场基础、文化传统等差异产生的竞争优势是区域创新体系个性形成的决定因素。中山24个镇区有15个省级专业镇, 1个健康医药特色产业专业镇, 每个镇都有其特色产业集群, 他们具有同行业的产业优势、技术背景、市场基础及行业文化传统, 决定了他们选择以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区域创新发展的路径; 火炬开发区是1991年首批设立的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形成了七大国家级基地和四大新兴工业园, 以科技园区, 产业基地为载体的区域创新体系正推动火炬开发区经济持续发展; 对于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 技术基础薄弱的区域, 则需要政府强势驱动, 利用资源优势或现有的龙头企业, 引进先进产业聚集, 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3. 2. 1产业应用导向型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数据来源:中山科技信息网

表3显示了中山市省级专业镇及相应特色产业情况。小榄五金、沙溪休闲服饰、古镇灯饰、三乡古典家具、大涌红木家具等, 在相应的领域, 具有明显的产业文化传统、技术背景、市场基础、行业优势及市场导向意识, 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主体, 以产业发展应用导向的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是其合适的选择。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中山各专业镇提升专业创新能力的步伐需要加大和加快。有的专业镇具有龙头领军企业, 本身拥有具相当实力的研发机构或对外联合研发机构, 除了加强和壮大创新资源外, 建议到产业水平更高的国内外设立研发机构, 为企业提供知识和技术;大多数的专业镇产业水平不高, 还属于低端制造业, 建议在市相关部门的统筹和协调下, 利用各自的产业优势, 加大两级政府的投入, 吸引几家有对应专业应用优势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在当地设立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或者联合产业相近的几个专业镇跨区域设立公共创新网络平台, 为企业、研发机构提供零距离对接。专业镇的产业发展内生力, 产业集群效应, 加上外来创新资源的融入, 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潜力巨大。

3.2.2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中山火炬区在一片片曾经的田地和海滩上, 以火炬之星可以燎燃之势, 以科技园区为载体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水平的提升。目前区内汇聚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 工业企业1000多家,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0多家, 世界500强企业近20家, 拥有七大国家级基地, 居全国高新区之最, 以及装备制造、节能和新能源、微电子和通讯、生物科技四大新兴优势产业。火炬区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开放式区域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成功路径, 成为中山乃至广东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示范。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与国内外先进的高新区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英国剑桥科技园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建议火炬区继续沿用以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开放式区域创新模式, 在自主创新、把握现代高科技产品、研发下一代未来产品方面, 依靠园区不断改善的创业创新环境, 继续吸引和大力支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人才和技术到园区孵化;在提升园区产业水平, 加大产品技术含量, 低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方面, 针对各大主题产业, 引进相应的研发机构, 建立专业公共创新平台, 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 加强科技成果的吸收引进开发再创新, 使这部分企业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 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

3.2.3后发地区政府推动型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后发展地区具有自身的后发优势:可以借鉴、引进先进区域成功的经验, 吸取它们曾经失败的教训, 通常具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或劳动力资源以及比先进区域更强烈的发展经济、改变落后面貌的意识。区域经济的梯度发展理论说明了区域经济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种梯度, 发达地区在产品、技术、思想上先发展一步, 形成高梯度区域, 然后逐步地向低梯度区域迁移, 当然, 只有后发地区主动承接这种扩散, 才有机会最大利用先进区域的成果。中山非专业镇和一些较弱的专业镇, 应该对自身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强调政府驱动, 建设创新环境, 培育创新文化氛围, 吸引创新要素。对某些仍然有土地等资源优势的镇区, 建议加大政府投入, 改善创新软硬环境, 吸引具有最先进技术的产业群落户, 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最大效率地提升产业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对某些已没有土地等资源优势的镇区, 建议政府主动出击, 为区域内企业牵线搭桥, 通过引进创新要素, 承接先进区域创新体系的扩散效应, 引进区内需要的产业先进技术, 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 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实现产业跨越、技术跨越, 缩小并赶上先进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摘要:基于加快中山创新驱动发展的目的, 运用相关创新理论, 在对中山市域和所属镇区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以提升中山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线索, 通过剖析不同模式的区域创新体系, 遵循创新体系动态变化的特征, 得出现阶段中山构建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

开放区域 第5篇

关键词:开放;开放战略;区域协调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之间差距不断拉大,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进入新世纪后,为了缩小区域差距,中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正是在这样的发展思路指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提高。总结发展经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互利共赢的开发战略,进一步提高中国各区域的对外开放水平。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既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不仅要对外拓展新领域和新空间,同时也要对内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加大开放开发力度,适应时代步伐,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来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

一、开放战略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放战略就是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发挥自身优势,参与世界、利用世界、分享世界,使自己不断发展和壮大。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实施积极主动开放战略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开放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缩小区域差距。实施开放战略,激活区内、区际以及国际贸易,发挥自己优势,获取贸易利益,从而为自己创造财富。大量吸收外来投资,吸引区外及国外的资本、技术、管理等发展本区域经济。通过开放策略发展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吸引区外、中外游客,不断扩大消费,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互利共赢,发达地区适当为欠发达地区在开放中适当“照顾”,缩小区域差距。二是开放战略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提高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区域开放给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而自由的环境,资源、资金、技术、劳动、信息、管理理念等生产要素在区际间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同时开放也能有效转变本地人民落后观念,通过人员的流动,人们在外不断接收新技术、新观念等,把这些新观念、新视野、新认识、新技术等带回本地区,使信息得到有效回流和传播。这不仅增长了自己的能力,还带动了其他人的不断提高,不仅使自己思想面貌焕然一发,还催生家乡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从而提高人们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三是开放战略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区域社会和谐稳定。中华民族众多,大部分民族分布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边界线漫长,社情、民情比较复杂。如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那将会各自为政,极大影响社会稳定。通过开放战略的实施,区域间相互交流,尤其是民间交流将会进一步深入。各族人民通过相互间的深入交往,不断融合,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沟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开放区域 第6篇

文章针对幼儿不同的求知欲望,尝试有计划地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环境,让孩子在一种开放性的环境中去探索,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促进了幼儿个性化的发展。通过孩子们喜欢的区域活动材料的合理提供、摆放、操作,实现了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求知,体现出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主体性 开放性 活动内容 区域活动

《纲要》已着重强调给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层次、具有选择性和自由度的,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接触到的环境,使幼儿通过用自己的方式与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发展。我们教师就要根据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因为集体教育实行同一目标、内容、过程、标准对不同的幼儿进行同一教育,所以它只能面向一部分,被忽略的一部分作为陪读则是一种“时间和隐性浪费”。满足不了多层次幼儿的个体需要,往往不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挖掘幼儿的潜力。而开放性区域活动能体现让幼儿通过主动活动来学习,满足多层次幼儿的需要,弥补集体教育中的不足,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

一、创设区域活动的环境,为多层次的探求提供媒介

开放性的区域活动区不是随意地摆放一些玩具或者游戏材料,而是幼儿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分利用空间为幼儿创设的学习、游戏和自由活动的区角,这样开展的区域活动能够有效实施对幼儿的个性化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很好地渗透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幼儿都能有一个较好的发展。

(一)有计划地创设区域活动

由于区角活动多数是自选活动,所以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特点设置。教师要考虑到你想让孩子有哪些方面的发展,然后去考虑设计什么样的活动,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范围以内,切合实际开展各项活动。

1.活动内容求特色。

区角活动首先要突出自己鲜明的特色,我们利用当地的民俗多方搜集资料,挖掘出民间的一些活动内容。如在“手工区”孩子们用秫秸编织各种物品,用尼龙绳织鱼网、刺绣等,用纱布、泡沫包扎成扬州的包子,这不仅强加了孩子的参与兴趣,而且弘扬了民问文化艺术。

2.活动开展求保证。

尽管我园因为受场地限制,没有区域活动的固定位置,但是为了使这样的活动正常开展,我们采取“活区域”的方式,定时提供区域活动的时间和环境。我们将活动室用桌、椅、橱、隔档分隔成若干个活动区域,合理利用每一个空间,让活动形式无处不在。楼梯拐角处,设置一个“小小新闻角”,让孩子及时交流新发现、新问题,增加他们的交往机会,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走廊尽头走动的人少,我们固定摆放一个建筑区,用地毯积木铺起来,这样方便孩子随时能参加建构游戏,同时累了的时候还可以蹲坐下来交流、讨论他们各自的不同意见。

3.区域搭配求合理。我们在游戏时考虑到了空间位置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例如:角色区不宜与阅读区相邻而置,因为角色区里幼儿来来往往的喧闹会影响阅读区幼儿的安静读书,动静反差太大。角色区可以和表演区、建构区安排靠近一点,这样,表演和建筑的孩子还可以品尝角色区里“爸爸和妈妈”做的饭菜呢!

(二)全方位合理地投入材料

材料投放是基础,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隐含在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交互作用中。也就是说,幼儿是在操作材料中得到发展的,因此,活动区材料的提供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我们主要从3个方面着手进行:

1.突出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材料和玩具的摆放,应分门别类,装在开放、低矮、不拥挤的架子上,或分类放在篮子或盘子等透明可见的容器里,让幼儿一目了然,借以潜在地邀请和吸引幼儿前来使用它们,并使幼儿能自行找到他们需要的材料和玩具,或是以材料和玩具的图或名称文字,在架子或容器上标示其存放的位置,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易于自行取拿和收放;保证活动自发进行,减少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区角材料的投放不仅要花样繁多,更要有难度上的区分。我在大班的区角投放了玉米秆,教师先引导幼儿认识,再进行整理上色,逐次过渡到排序、比较长短,进而进行手工制作,如眼镜、灯笼、小马等各种小动物,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充分体现了层次的递进。

2.体现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材料的提供要是能力范围内的东西,孩子的兴趣才能被激发出来,否则,幼儿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觉得活动索然无味,然后主动放弃活动。如科学发现区里,海绵吸水性强与木块形成对比,直观形象,适宜小班幼儿;灯泡为什么会发亮,从尝试中发现接通电路的方法,了解电池有正负极,了解电能使灯泡发光等原理适宜大班幼儿去探索,鼓励他们用各种方法尝试,从而将电池两极用电线与灯泡相连才能使灯泡发亮。在获得一定经验后,可鼓励幼儿用两节或三节电池进行尝试,发现灯泡会更亮,但如果电池两极放得不一致,灯泡就不会亮,这样越来越多的经验积累能满足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才能使活动更深入下去。

3.力求材料投放的可操作性。

教师对于提供的材料应事先考虑到是否便于幼儿操作,如为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训练手部小肌肉动作而创设的“刺绣”活动区,就应为其准备相匹配的撑子,以利于幼儿左手拿布,右手拿针,进行一针上,一针下的刺绣活动。否则,此活动便无法进行,行同虚设,失去了创设这一区角的意义。

二、有效指导,保障活动顺利实施

区域活动提供孩子自主选择活动的机会,教师并不是随便孩子怎么去玩,不管不问,这样只能是流于形式的活动、停留在肤浅表面的乐趣。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积累生活和学习的经验,那么老师就要做一个有心人,设法把活动引向深入,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1.教师以游戏伙伴身份进行指导。

教师要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游戏,然后才能组织指导游戏,教师要具有组织指导和游戏伙伴的双重身份。观察是指导的前提,观察在前,指导在后,教师的观察既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全面,也要有盯住不放的深入,还要有捕捉细微信息的敏锐,能抓住活动中的偶发事件,以自己的热情,机智感染教育幼儿。教师要及时抓住具有普通教育意义的偶发事件,调整幼儿的方式,促进全体幼儿在实践中获得发展。如在大班的手工区,甜甜创造性地将做成的纸裙贴在身上,做着有趣的时装表演。旁边几个区域的孩子也被吸引,教师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说:“我们来开一个娃娃时装表演会好吗?”她的号召一呼百应,正面、反面、转身、造型,有的还模仿时装模特表演的有趣动作,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表演过程中,下面的小评委们及时指出:芳芳的裙子最漂亮,丽丽的裙子颜色真好看……使幼儿既得到了仪表美的教育,又增添了对纸工的兴趣及创造的乐趣。这一活动之所以能如此丰富多彩,关键在于教师捕捉了教育契机,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依据区角活动记录表进行指导。

为及时掌握幼儿参与各区角的活动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幼儿进行活动前先填写区角活动记录表,在参加的区角里相应做好标记。教师根据记录了解幼儿各个区角的参与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保证各区角向每个孩子开放,以便在活动区大环境的宏观调控上占有自主性。教师通过一周的记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建构区经常是男孩子的天下,他们的好动在这里得到了满足,美工区几乎全是女孩儿,平时不善言语,性格较内向的孩子只喜欢在美工区这种动手操作区域里活动……这时,区角活动记录表犹如孩子的晴雨表,及时地展示在了教师的面前,它为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个性特点提供了依据。

3.结合时令选定主题进行引导。

在开展区角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把握主题选定,环境创设和有效指导三大环节,根据季节和节假日,结合教育活动不断变换区角内容,如:秋天到了,室内布置成一片丰收成熟的景象,利用秋天的落叶学习拼贴画,看到孩子们拼贴的蝴蝶、金鱼、鸭子,真的太富有创意了。我们把作品张贴在走廊里,孩子们一有时间就介绍自己的作品。元宵节期间,结合课题内容,幼儿在美工区进自制汤圆,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也让孩子在节目的气氛中了解到中国的习俗、民族风情等。

因此,开展开放性的区域活动,能使幼儿在开放的活动中“自我决定、自我发现、自我协调、自我交往,积极探索”,从而使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这也给我们深入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挑战,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教师如何摆脱集体教育活动行为的桎梏,转变角色在开放性区域活动中发挥好自己的指导作用,凸显个人魅力。我们应该针对难点、结合实际,让教师不仅应是开放性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更是开放性区域活动的指导者、有心的观察者、快乐的合作者,这样才可充分挖掘幼儿的潜力,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快乐成长,使区域活动成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开放区域 第7篇

一、开放战略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放战略就是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 发挥自身优势, 参与世界、利用世界、分享世界, 使自己不断发展和壮大。在区域发展过程中, 实施积极主动开放战略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开放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缩小区域差距。实施开放战略, 激活区内、区际以及国际贸易, 发挥自己优势, 获取贸易利益, 从而为自己创造财富。大量吸收外来投资, 吸引区外及国外的资本、技术、管理等发展本区域经济。通过开放策略发展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吸引区外、中外游客, 不断扩大消费, 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加强区域合作, 互利共赢, 发达地区适当为欠发达地区在开放中适当“照顾”, 缩小区域差距。二是开放战略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 提高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区域开放给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而自由的环境, 资源、资金、技术、劳动、信息、管理理念等生产要素在区际间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同时开放也能有效转变本地人民落后观念, 通过人员的流动, 人们在外不断接收新技术、新观念等, 把这些新观念、新视野、新认识、新技术等带回本地区, 使信息得到有效回流和传播。这不仅增长了自己的能力, 还带动了其他人的不断提高, 不仅使自己思想面貌焕然一发, 还催生家乡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 从而提高人们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三是开放战略增进民族团结, 促进区域社会和谐稳定。中国民族众多, 大部分民族分布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 边界线漫长, 社情、民情比较复杂。如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那将会各自为政, 极大影响社会稳定。通过开放战略的实施, 区域间相互交流, 尤其是民间交流将会进一步深入。各族人民通过相互间的深入交往, 不断融合, 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沟通,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的紧迫性

纵观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几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的朝代, 都采取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主动与外界交流。汉唐时期, 中国利用“丝绸之路”加强与中亚和欧洲贸易往来, 各种奇珍异物流入国内, 丰富人们的消费种类, 拓展人们的视野。中国宋元时期, 这时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达到顶峰, 市场活跃, 对外开放水平高, 不仅主动深化陆地“丝绸之路”的交流, 也开通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大力发展陆地边界“榷场”贸易, 政府还专门设立机构“市舶司”来管理对外贸易, 还主动通过海洋船舶与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开展贸易。正是在这样的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之下, 中国经济不断增长, 国力显著提高, 使中国成为世界各国极力膜拜的对象。

从国际视野来看, 本次金融危机波及世界, 使各国在这轮危机中都有或大或小的损失, 而这轮危机还未结束, 它仍然潜伏在我们身边。但是, 这次危机使我们面临极大挑战, 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不少发展机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西方国家受到的打击最大,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国际规则制定, 积极合理地进行海外投资、收购外国企业, 积极参与解决国际热点问题, 树立大国形象。在这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去争取, 主动走出去,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积极主动应对复杂的国家局势, 认真研究国外环境, 通过企业兼并、收购, 使中国获得积极主动权。在更大的程度和更大的范围内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取得国际上的接受和认可, 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

从国内实际来看, 中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社情国情比较复杂, 为了社会稳定, 必须首先得发展, 在发展之中解决问题, 而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来源于开放战略。在新时期, 面对国内出现的新情况, 如极端分裂活动、区域不平衡、民族矛盾等, 我们更应该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发展过程中解决这些发展的问题。中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区域协调发展相当紧迫, 一是落后地方迫切需要改变自己落后面貌, 紧跟时代步伐, 发展自己;二是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要想实现区域之间的共同富裕, 必须实行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历史发展的召唤,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在新时期中国经济需要更好更快发展, 在资源、环境等约束下, 我们更应开动开放这个强大“发动机”,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机不可失, 失不再来, 在这样的有利机遇期, 抓住机遇, 以更加紧迫之情迎接挑战。不仅使国家经济得到更好发展, 也使中国区域发展得到更好协调。

三、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

开放战略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 坚持对内对外开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长远之策, 为了平衡区域发展, 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我们应该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制定深入、广泛的开放政策, 以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发挥区域优势, 加强区内、区际以及国际间贸易。对于欠发达地区, 既要实时合理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更要加快培养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 深度加工自己优势产业, 延长自己的产业链, 提升贸易增值链, 提高出口竞争力。发达地区应该积极主动与欠发达地区加强贸易往来, 互通有无, 贸易互补。推进市场贸易多元化, 优化贸易结构, 促进欠发达地区转型升级,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二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在利用外资上, 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即“优化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质量”。欠发达地区应该注重完善自己的投资软环境建设, 切实保障本区内、区际以及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智力开发、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工作, 鼓励发达地区以及国外投资机构在欠发达地区设立研发中心, 借鉴他们的先进管理理念、制度、经验, 不断促进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拓宽服务领域开放范围, 扩大金融投资, 加强物流服务, 稳步推进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开放开发, 引进优势资源, 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开放战略不只是“引进来”, 更是要“走出去”。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原则, 欠发达地区要认真研究区外环境, 强化投资项目的评估, 鼓励各类企业向外拓展业务或到区外乃至国外投资, 抢占区外市场份额, 积极参与外部竞争。欠发达地区应发挥自己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在区外发展工程项目承包, 以“捆绑式”将劳动力一并转移, 工程既能获利, 也能提高输出地人民收入。积极主动与发达地区资源、能源合作, 拓宽自己增收渠道。四是加强区域经济治理和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加强经济区域合作, 共同治理区域问题。推进区域之间贸易机制改革, 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贸易体制, 破除地方行政贸易壁垒, 打破贸易保护主义, 使区域贸易自由化。区域之间加强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 制定合理补偿措施, 使大江大河上游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得到合理、有效补偿。加强中国西部边境口岸建设, 丰富边境贸易方式, 拓宽贸易范围, 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丰富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方式, 加大对口支援力度, 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定期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论坛, 形成协调发展机制, 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帮助, 从而更好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正确处理区域协调发展中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改革开放是中国过去经济社会得到显著发展的重要经验, 在这一政策之中, 我们实际工作是先改革后开放。从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特区政策开始, 我们先是改革税收、体制、机制等, 实施优惠政策, 逐步对外实施开放战略, 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理念。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实施区域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 政策强调改革开放, 虽然改革、开放力度都不足, 相对来说, 还是改革优先, 而开放滞后。在实际工作之中, 如果都想把改革开放政策“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但目前的把握政策和扭转乾坤的能力还不足, 这样会使工作效率低下。

经过世界金融危机冲击和洗礼, 当今世界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世界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再也不是一超独强或几个主体把握世界命脉, 而是由世界多极化、一体化和全球化主导世界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中国不仅要以国家层次参与世界, 而更多是要以区域性层次从中观和微观层次来参与世界, 分享世界资源和利益。这就使我们的区域发展一开始就要步入世界竞争行列, 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接纳世界, 加强区际之间以及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加大对外投资力度, 更加务实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不断加强区际之间、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开放为先, 以开促改, 使改革开放真正充分发挥它的动力。从而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服务, 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服务, 为中国的伟大复兴服务。

摘要:开放战略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形势下, 为了区域协调发展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势在必行。采取多种措施, 优化外贸结构,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强化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强区域之间交流与合作。不仅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也要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使改革与开放更好地发挥其应有效力。

关键词:开放,开放战略,区域协调

参考文献

开放区域 第8篇

航权 (Traffic Rights) 是指跨国航空运输的权利。它最早出现于1944年芝加哥国际民航会议, 并由最早的五大基本航权 (1) 逐步衍生, 形成迄今通常使用的八种航权[1]。从航权的发展历史和使用习惯上看, 它是一种“保护本国航空权益”和“本国利益”的工具[2]。

航权开放指一国对本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航空公司开放在本国的航权。目前, 第五航权开放是各国或地区航权开放的重点。第五航权的获得是以前四种航权, 尤其是第三、第四航权为基础。并且登记国必须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进行谈判。值得强调的是, 虽然航权属于国家主权的范畴, 航权谈判也在两国政府间进行, 但却是两国政府对特定城市的航权进行开放。因此, 在某种意义上航权是城市的垄断资源, 航权利用的程度可以影响城市的国际综合竞争力[3]。开放航权对特定城市和地区经济有很大的刺激作用。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称, “在芝加哥—北京这条航线上, 如果每周仅仅较现在多增加一个航班, 一年就可以给各自城市带来高达4亿美元的收益”。据国际机场协会的研究资料表明, 每100万航空旅客可为周边区域创造1.3亿美元的经济收益和2 500个就业岗位[4]。例如, 1995年菲律宾政府为了发展苏比克湾地区经济, 开放了该地区的第五航权。随后, 美国联邦快递公司用五年时间在此建了一座亚太营运中心, 中心的建成迅速改善了苏比克地区的工业发展。1995年该地区只有2 000多万美元的产值, 到2001年时已增加到10亿美元。

二、区域产业结构及依存条件

产业结构就是国民经济各类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诸部门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和外在数量关系。国民经济的产业划分是科学分析产业结构的前提和基础。通常的产业划分有[5]:

1. 马克思的两部门划分。

按照使用价值的差异, 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两大部类, 并借以说明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马克思对产业结构的划分是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基础。

根据两部分划分理论, 可以进一步将国民经济分为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两大部分:前者是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后者是人们为了本身的精神生活, 发展体力和智力以便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活动。二者之间存在着由物质生产发展到非物质生产的历史序列, 而且又有互相作用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 彼此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还有不同的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为区域产业发展规律分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

2. 标准产业划分。

标准产业划分是联合国和西方各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和西方各国自己的产业分类, 而制定的一种产业结构划分方法。 (2) 这种产业划分是为统一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而制定、由权威机关编制和颁布、包括全部经济活动在内, 从而具有广泛适应性、对不同区域具有很高可比性。

3. 三次产业结构划分。

三次产业划分就是把区域全部经济活动, 按照产业发展的客观序列和内在联系,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国民经济统计和分析中广泛运用, 也是研究区域产业结构演化规律和演化趋势最常用的分类方法。

4. 生产要素密集度划分。

按照劳动力、资金或资源、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中的集中程度, 可将区域产业划分劳动密集型、资金资源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划分对于衡量区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层次, 研究区域生产要素优势、规划区域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5. 产业功能分类划分。

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 考察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方式, 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的相对地位、作用和功能为标志, 将区域的全部产业划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 三者相辅相成。这种产业功能分类, 特别注重产业间的经济联系, 特别有利于组织合理的地域分工体系, 建立区域合理的产业结构, 因此在区域产业分析中被广泛应用。

6. 其他分类方法。

按产品加工程度的差异, 可把产业划分为资源工业和加工工业;按产业周期分为新兴产业、成长产业、成熟产业和衰退与替代产业;按产业发展市场导向的不同, 把产业划分为进口替代产业和出口导向产业等等。这些划分方法在产业分析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常涉及产业结构的内容是上述各种分类的综合运用, 对产业结构的分析也必然从上述不同视角进行。虽然产业分类多种多样, 但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总是受到一些共同因素影响, 这些因素即为产业机构的依存条件。一般而言, 区域内产业的依存条件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历史发展的规律。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受到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影响。从两部类划分看, 物质生产部门总是先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从三次产业划分看, 一二三次产业也总是逐次递进;从产业发展周期看, 产业必然经历产生、成长到衰退的过程。因此, 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究竟如何, 宏观和动态地看, 主要是考虑其处于历史发展的哪个阶段, 产业发展不能脱离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而凭空想象。

第二, 资源要素的禀赋。从区域和静态的角度看, 资源与要素的禀赋在区域产业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更为直接和明显。一个区域内生产要素密度优势在哪里, 其产业发展过程中就会倾向于发展那种产业;其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基本格局也就基本确定;从标准产业划分的统计口径上也可以对区域资源与要素禀赋进行印证。

需要强调的是, 要素禀赋和历史规律二者相互支撑。首先, 从任何一个区域最初的情况看, 其初始产业基本上都取决于资源拥有状况, 要素禀赋是长期基本的决定力量。其次, 从发展的角度看, 区域产业的演进本身又会对区域资源拥有情况产生影响。区域丰腴的要素资源可能会随着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本来处于资源劣势的区域则可能因为发展而逐步重要起来。最后, 区域的产业结构在特殊时候也可能具有典型的历史特征。人为的制度安排可能打破资源禀赋和历史发展基础而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比如, 在中国建国后工业发展“山散洞”的指导政策下, 很多区域产业结构受到影响;前苏联重工业、尤其是军事重工业极为发达, 其轻工业却相对落后。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及其优化标准

由于依存条件———无论是历史发展的基础还是资源要素的禀赋———都会因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变化, 这必然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我们把区域产业结构随着其依存条件的变化而逐步变化的过程称之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 基于依存条件的变迁表现为很多具体因子。这些因子包括社会需求、科技进步、制度安排和资源供给等[6]。把这些因子进一步细分, 从整体来看, 可能是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禀赋状况、政府政策及经济周期等;从个体来看可能是收入水平、需求结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国际贸易、资源配置结构、就业结构及外商直接投资等[7]。因此, 在实践中导致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因素众多。众多因子导致产业结构变化复杂化, 产业结构变化方向不是单调的优化, 以高污染的不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变化也广泛存在———产业结构演进是一个中性的范畴[8~9]。 (1)

但是, 我们关心的还是如何使产业结构在演进过程中得到优化。张立柱[7]等人对此进行了综述性研究, 认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应包括合理化、高级化和高效化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其中, 产业结构合理化强调三次产业比例、产业及产业之间增协调、产业与地区现在和未来长远发展一致等内容;产业结构高级化体现为产业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和高加工度化;产业结构高效化则要求在满足前两个条件的基础上强调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真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状况, 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 我们提出更直观、更易于掌握的产业结构优化演进应当满足的三个条件:

一是产业结构优化演进应当带来产出的数量增长。产业结构演进以促进发展为最终目的, 数量增长则是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因此, 产业结构优化演进应当以促进发展为基本条件:产出增长产业结构不一定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产出一定增长。当然, 产业结构优化演进在短时间内也可能带来产出的降低, 这里说的产出的数量增长应当考虑一个较长生产周期。区域产出的增长是产业结构优化演进的基础性条件。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演进应当带来更高的附加值。这里讲的更高附加值应当以区域内所有产业整体作为考察对象, 可以具体化为区域内产业的总体利润率, 其内容涵盖了张立柱等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容。但是, 采用附加值指标比综合考虑技术水平、集约化程度和加工深度更为直接有效。而且, 更为先进的产业技术、更高的集约化程度、更深的产业加工度并不一定能带来高的附加值———这样的演化并不优化。高附加值是产业结构优化演进的实质性条件。

三是产业结构优化应当具有可持续性。这里的可持续性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 可持续性强调短期和长期的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不但能够在短期内带来产出增长和附加值的提高, 还应该具有内在的良性成长机制, 从而带来长期稳定的增长。这种良性成长机制主要通过产业间互动机制实现。另一方面, 可持续性应当强调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外部性改进。这种生产外部性改进主要包括水、空气和土壤的使用减少和污染程度降低;噪音及其他有害物的排放减弱甚至杜绝等内容。可持续性是产业结构优化演进的必要补充。

四、航权开放对产业结构优化演进的影响

航权开放直接影响的是两国开放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这种影响进一步表现为以开放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变化。

1. 航权开放影响产业结构的机理。

不同国家两城市或者两个区域直接通航能够对两地经济带来影响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带来生产要素的流动。由于民用航空运输快捷的特征, 通过航权开放实现的两地直航, 特定生产要素可以迅速地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但是, 相对其他交通运输工具 (陆路和水路) , 空运方式的成本较高、也易受到运输空间和运输能力的限制, 其影响的生产要素也受到相应的限制:流动的物质生产要素须具有高价值特征, 管理等人力资本要素也以高级人才为主体。相应地, 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随着物质、管理等要素的流动而流动。

第二, 带来产品的流动。航权开放因影响市场范围的变化而带来产品的流动。这种影响具体表现有二:一是得益于航空运输快捷的运输特征, 使得时间敏感的商品, 主要是高度易腐的农产品能够及时到达市场, 从而为这部分商品带来开放城市所在区域的新市场。二是得益于缩短运距带来的成本节约, 使得原有利用航空运输的商品获益;原本受制于运输成本的商品也可以因直接航空运输而变得有利可图。

2. 航权开放、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

航权开放引致的生产要素和商品流动的变化都最终将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得以反映。这种调整从整体看是产业转移的过程, 从落后方 (通常也是产业转入方) 看, 同时也会是产业优化的过程。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产业转移常常以相关国家或地区间的投资、贸易以及技术转移活动等形式表现出来[10~11]。通常认为产业转移的原因众多, 在宏观角度有成本上升论、移入需求论、生命周期论、梯度转移论、产业成长演化论等五种观点;微观角度以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经济地理学中的企业成长空间扩张论、史密斯的企业赢利空间界限论和石奇的集成经济论为代表[12]。航权开放从成本、产业和企业演进等角度对产业转移产生重要影响, 形成产业转移———当然, 其影响显著的产业通常具有高价值和高时间敏感性等特征。

从产业优化的角度看, 由航权开放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落后地区满足了新产业高价值特征。新产业的企业演进和集群发展最终实现规模和持续增长, 完成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段元萍, 顾宝炎.全球航权开放的渊源和演进态势[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9) .

[2]刘伟民.开放航权是历史的必然[J].中国民用航空, 2003, (9) .

[3]彭荣国.试论航权开放的意义及与枢纽机场建设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11) .

[4]史必良.中国开放航权的成本收益分析[J].中国民用航空, 2004, (10) .

[5]朱孔山.区域产业结构划分研究综述[J].临沂师专学报, 1996, (6) .

[6]姜泽华, 白艳.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 2006, (10) .

[7]张立柱, 王新华, 郭中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及定量化方法研究综述[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

[8]刘刚, 沈镭.1951—2004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J].地理学报, 2007, (4) :364.

[9]邓晓益, 屈大磊.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 2005, (7) :227.

[10]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8) .

[11]胡俊文.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及变化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 2004, (5) .

开放区域 第9篇

关键词:对外开放度,经济区域,空间差异

对外开放度又称对外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对外开放或融入国际经济的程度,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国际经济多元化、一体化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各地区间经济的相互关联日益紧密,使得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开放程度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国内外机构和学者进行了不停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衡量经济对外开放度的指标体系。1987年,世界银行从贸易战略的角度提出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划分标准,如有效保护率的高低、运用诸如限额和进口许可证等直接控制进口的程度、对出口的补贴和鼓励措施、汇率定值的高低等,认为对国际贸易限制越少,对外开放程度就越高[1];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在“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指出,国际化程度是衡量各国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指标包括:出口商品与服务、进口商品与服务、出口年增长率、进口年增长率、贸易差额、吸引海外直接投资、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保护程度、进入国际市场、与外国公司的关系、保护主义倾向等[2];罗龙提出了用出口覆盖度、有形贸易关联度、劳务贸易关联度、部门间分工参与度、部门内分工参与度及资金关联度等6项指标来衡量一国实物经济部门的开放度即贸易开放度[3]。张焕明将对外开放度分解为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借款、进出口总额3个指标[4]。罗汉等选取代表经济开放因素的贸易开放度、资本开放度和生产开放度这3个指标,并分别给予0.3、0.4和0.3的权数[5]。胡智、刘志雄选取了贸易开放度、实际关税率、金融开放度、投资开放度和生产开放度5个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测算了我国的经济开放度[6]。许多学者如伞锋、兰宜生、闫浩和张燕文等在分析对外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采用“外贸依存度与外资依存度之和”来表示对外开放度的整体水平[7,8,9,10]。

1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本文按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安徽省划分为皖北(淮北、宿州、阜阳、亳州、淮南、蚌埠6市)、皖中(六安、合肥、滁州、巢湖4市)、皖江(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4市)、皖南(池州、宣城、黄山3市)四大经济区域,并以安徽省四大区域和17个地级市为对象(2000年安徽省由原来的15个地市和2个地区划分为现在的17个地市)进行了研究。本文的基础数据来自2000—2006年的《安徽统计年鉴》。

1.2 对外开放度的计算方法

对外开放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想对其做出完全描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是对外开放的两个基本部分。所以,本文将安徽四大区域对外开放度简化为外贸依存度与外资依存度之和。其中,外贸依存度是指某年该国或该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同期GDP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融入国际市场的程度;外资依存度指某年该国或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同期GDP的比,用来衡量资本开放程度,即:对外开放度=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其中,外贸依存度undefined;外资依存度undefined。

2 安徽省四大区域对外开放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2.1 皖北、皖中、皖江、皖南间的对外开放度差别

皖江、皖中、皖南、皖北四大区域之间差异显著,自中间向两边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表1)。从各地市对外开放度的排名来看,2000年排名前5位的地市中,皖江有3个、皖中1个、皖北1个;在排名后7位的地市中,皖北地区有5个、皖中和皖南各1个。而2006年在前5位的地市中,皖江有3个、皖中2个;在排名后7位的地市中,皖北地区有4个,皖江、皖中和皖南各1个(表2)。需要指出的是,在皖江地区,除了安庆排名靠后外,其它3个市一直占据前4名的位置。2000年皖江地区对外开放度平均为24.76%,皖中地区平均为15.21%,皖南地区平均为3.6%,皖北地区平均为2.6%。到2006年,皖江地区对外开放度平均达36.11%,提高了11.35%,而皖中、皖南和皖北地区对外开放度分别为15.73%、8.64%和4.51%,分别仅提高了0.52%、5.04%和1.91%,皖江地区与皖北、皖中、皖南地区的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2000年皖江地区对外开放度是皖中地区的1.63倍、皖南地区的6.88倍、皖北地区的9.52倍;到2006年这一比例分别为2.3倍、4.18和8.01倍,说明皖江地区与皖南和皖北地区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与皖中地区的相对差距仍在扩大。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以来皖南地区对外开放度上升较快,与皖中地区的差距正在缩小,说明沿江经济带辐射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

2.2 皖江、皖中、皖南、皖北内部的对外开放度差异

皖江、皖中、皖南、皖北四大区域内部,对外开放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表2)。2000年在皖江地区,最高的铜陵市对外开放度为43.04%,而安庆市仅为3.62%,两者相差11.89倍;皖中地区的合肥市对外开放度已达52.33%,而巢湖仅为1.86%,两者相差28.13倍;皖南地区最高的池州市对外开放度为4.42%,最低的宣城市为2.67%,两者相差1.66倍;皖北地区最高的蚌埠市对外开放度为6.78%,最低的亳州市为2.67%,两者相差2.54倍。2006年,在皖江地区,铜陵、马鞍山和芜湖的对外开放度均在20%以上,最高的铜陵达到75.03%,而最低的安庆仅为5.46%,两者相差13.74倍;在皖中地市中,合肥和滁洲对外开放度较高,分别为41.39%和11.21%,巢湖和六安较低,分别为5.06%和5.26%;在皖南地区,宣城、黄山和池州3市对外开放度比较均衡,最高的宣城仅比最低的池州高出2.17%;在皖北地市中,蚌埠和淮南对外开放度较大,分别为9.24%和6.81%,而宿州市最低,仅为1.63%,是全省对外开放度最低的地市。

注:()内为排序名次;对外贸易额采用按货源地统计口径;人民币与美元汇率2000—2005年按1∶8.28,2006年按1∶7.94换算。

2.3 安徽省各地市际对外开放度差异

地市际之间的对外开放度相差悬殊(表2)。2000年,对外开放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50%)的仅有合肥(52.33%)、铜陵(43.04%)、马鞍山(17.45%)和芜湖(10.17%)4个地市,而其它13个地市的对外开放度都在7%以下。到2006年,对外开放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31%)的地市仍然是铜陵(75.03%)、马鞍山(43.88%)、合肥(41.39%)和芜湖(20.06%)4个地市,而对外开放度低于5%的地市仅有4个,其它9个地市对外开放度处在5%—12%之间。说明到目前为止,安徽省只有少数几个地市对外开放达到较高水平,大多数地市对外开放程度仍然很低,正是少数几个市托起了全省的平均值。2000年,对外开放度最低的亳州市仅为0.38%,比最高的合肥市低51.95%,后者是前者的137.71倍。2006年,对外开放度排名最末的宿州市为1.63%,比最高的铜陵市低73.4%,后者是前者的46.03倍,表明对外开放度最高和最低地市之间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扩大。

3 对外开放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

为研究对外开放度与各地市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使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对2000—2006年各地市的经济开放度与各自的GDP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为:Y=a+bFO。式中,Y为各地历年GDP的数值,FO为各地历年的对外开放度,a为常数,b为FO的系数,回归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见,绝大多数地市的对外开放度与GDP的变动有着较强的正相关性。在分析的17个地市中,只有皖北地区的宿州、淮北、亳州、蚌埠和淮南5个市未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检验,修正R2在0.022—0.437之间,其它12个市均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一些市显示出很强的相关性。

注:括号里的数值为t值。

分地区来看,皖江地区对外开放度与GDP的相关系数R为0.961,明显高于皖中和皖北。本地区具有天然的对外发展的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对外贸易发达。4个地市中,安庆市的R值最高,达到0.973。安庆市的对外经济主要依赖出口,出口商品以纺织服装类和机电产品为主,附加值不高。铜陵市的R值高达0.968,虽然铜陵利用外资的规模很小,对经济拉动作用不大,但进出口贸易额增长很快,对经济作用很大,所以对外开放度(主要是外贸依存度)与GDP的相关系数较高。芜湖的R值为0.892,芜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都具有相当规模,已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新型建材和电子电器三大主导出口产业群。此外,芜湖市还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集聚和规模效应日益增强。马鞍山的R值为0.782,该市地处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带交汇处,是长三角轴线边的节点城市、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及皖江开发的重点城市,区域优势突出,已形成了以钢铁、专用汽车、高档纸板、新工艺炭黑、电子材料、生物制药、纺织服装为支柱的主导产业。

皖中对外开放度与GDP的相关系数R为0.850,4个市的R值均在0.80以上。其中,六安市R值最大为0.951。六安是农业大市,出口产品以羽绒及其制品、轻纺产品、机电五金产品以及农副产品为主,出口贸易对本地经济有重要影响。巢湖的R值为0.914,该市既受省会经济圈又受皖江经济带辐射,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增长很快,对其经济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合肥和滁洲 (2006年分别为41.39%和11.21%)的相关系数不高,R值分别为0.834 和0.853,这是因为在对外开放达到较高水平和经济发展达到较高阶段后,要注重启动内需,开拓国内市场,才可能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皖南对外开放度与GDP的相关系数R为0.971,4个市的R值也均在0.85以上。本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其中,宣城市R值最大为0.987,初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箱包、竹地板、卫生洁具等出口产业群。黄山的R值为0.947,黄山风景区驰名中外,第三产业发达,从而为增强经济注入活力。池州的R值为0.861,反映该市的外贸和外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较大。

皖北地区对外开放度与GDP的相关系数R为0.113,呈弱相关。该地区为农业大区,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非农业和第三产业人口比重很低,经济发展较慢。6个地市中,阜阳的R值最高,达到0.882,铁路、航空、高速公路和河道运输提升了阜阳资源优势、成本优势的价值品位,为塑造皖北中心城市提供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亳州的R值为0.729,亳州药博会已成为国内外客商开拓市场、寻找商机的理想场所,也是亳州市对外交流合作、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以及展示亳州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升亳州整体形象的重要窗口。R值在0.5—0.75之间的有宿州(0.555)、蚌埠(0.729)和淮南(0.645),说明外贸和外资对这3个地市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淮北(0.190)对外开放度与GDP呈现弱相关,缺乏有竞争力的大宗制成品出口,利用外资规模也不大,因此外贸和外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

从表3中各地区对外开放度的系数b可见,虽然皖中地区对外开放度比皖江低,但b值最高,达到190.525,即对外开放度每提高1%,GDP可提高190.525亿元,大大超过皖江地区b值58.573的水平;皖北地区b值达到68.530,大于皖南地区的b值53.578的水平。说明提高对外开放度对GDP增长作用是显著的,所以要加快皖中和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提高皖中和皖北的对外开放水平,从而增强本地区的经济整体实力。

4 结论与对策

2000年以来,安徽省对外开放度迅速提高,这主要得益于皖江地区和省会合肥的加速发展,正是少数几个市托起了全省的平均值,说明在安徽省实行渐进式的梯度开放战略是必要的和富有成效的。但安徽省对外开放度区域差异明显,不仅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很大,而且各地市际之间差异也很大。主要表现为:皖江和皖中对外开放度高,而皖北和皖南地区对外开放度低;从地区上看,皖江和皖中地区仍将在对外开放上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安徽省参与对外经济竞争的主力军。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对策:①加速皖江经济带的发展,实施点轴开发战略,充分发挥以芜湖为中心,马鞍山、铜陵为两翼的核心经济区域的优势,增强外向型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产业结构向高级的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转变;②增强合肥市的集聚和辐射力,加强与六安、巢湖和滁洲3市的合作,形成省会经济圈,增强该地区的经济互动;③皖南地区应加强以黄山市为中心的旅游区建设,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的第三产业群发展,建立旅游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促进皖南地区的发展;④努力打造“阜蚌”成为皖北地区的增长中心,充分利用该地区的交通优势、劳动力资源和煤炭资源,发展能源、化工等产业,逐渐转变为资源—加工混合型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R].1987∶35-36.

[2]World Economic Forum and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R].TheWorld Competitiveness Report.1994∶7-8.

[3]罗龙.当代经济发展中的开放度问题[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27-31.

[4]张焕明.地区差异条件下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3,(6)∶28-36.

[5]罗汉,艾燕琳,毛锦云.经济开放度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2004,(3)∶59-62.

[6]胡智,刘志雄.中国经济开放度的测算与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2005,(7)∶10-17.

[7]伞锋.试论我国三大地区的对外开放度[J].国际贸易问题,2002,(4)∶21-26.

[8]兰宜生.对外开放度与地区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2)∶19-22.

[9]闫浩.影响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3,(6)∶17-19.

幼儿园小班开放式区域活动之我见 第10篇

一、开放的区域设置

瑞吉欧认为, 开放的环境是幼儿园的第三位教师。因此, 应该变封闭式的区域设置为开放式, 强化教育环境设计中能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探索的重要方面, 增强幼儿自主游戏的意识。

1. 气氛上必须是开放的、非正式的、结构松弛的。

教室不能成为讲堂, 而是能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由游戏的场所。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区域的范围、布局和功用。开放的区域能使幼儿在游戏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胆、积极主动, 更富有创造性。

2. 区角活动的设置应是自由的、开放的。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区角进行活动, 在没有任何约束和负担的情况下, 自由交往, 还可以进行自我调节需求。

二、开放的材料投放

区域活动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 幼儿学习、游戏的物质基础。因此, 在幼儿自由探索时,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及时创设环境、提供相关材料, 并考虑怎样合理利用材料。材料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质量, 关系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在区域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丰富的、有层次的材料。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 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容易让幼儿玩得分心, 玩得花眼。因而, 在投放材料时, 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 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 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 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2. 有价值、可操作的材料。

幼儿的认识和能力都是在操作和活动过程中建构的, 通过探索、探究, 幼儿自己寻找操作材料的方法、步骤来归纳总结, 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3. 需要合作游戏的材料。

小班幼儿个人意识较强, 多是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合作意识, 常常会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所以对幼儿进行协商、合作教育十分重要, 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中, 教师虽然比较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 但针对性不强, 而区域活动的特殊性恰恰弥补了集体教育的不足。

三、开放中的教师指导

《纲要》中特别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由此可见, 环境的创设与教师的指导是幼儿能否在区域活动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

1. 改变提问方式, 变“封闭式”提问为“开放式”提问。

在区角活动中, 游戏前的导入部分和游戏后的讲评过程两者都很重要, 并且应该有各自的侧重点。在这两部分里, 教师应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幼儿, 让他们来说、来介绍。

如, “昨天我们玩了什么游戏?”“游戏中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做游戏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的?”等等,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我们的提问就给他们机会来诠释。

2. 改变引导方式, 变“单向”引导为“多角度互动”。

活动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在教师的反馈和组织引导中。我们通过材料的出示、话语的引导, 让孩子们在预设和生成中得到平衡的发展。“生生互动”是需要依靠教师来引发的。如, 教师在介绍瓶盖画制作时, 有幼儿不明白瓶盖作何用, 教师没有给他答案, 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其他的孩子, 让同伴来告诉他怎么办。随后在幼儿玩游戏之前, 教师提示孩子“如果你会玩, 你可以告诉你的好朋友你是怎么做的”。教师可通过“有什么感觉, 发现了什么, 遇到了什么问题, 想出了何种方法, 是怎么做的, 需要什么帮助”等引导语, 唤起幼儿对探索过程的回忆和体验, 并借此引发生生互动。在这样的互动中, 幼儿不仅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推广了好的经验, 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开放区域 第11篇

一、我园开放式运动区域的具体做法是:

1、区域内容的设置。通过全园教师的相互交流,结合三个年龄段幼儿运动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遵循幼儿的动作形成规律、身体机能适应规律、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制定了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六个运动区域,分别为:平衡区、走跑跳区、球类区、投掷区、攀爬区、主题游戏区、民间游戏区和车类区。

2、玩具材料的投放。在活动前,我们仔细分析每种体育玩具的玩法,根据玩法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身体部位也不同的原则,将材料投放在相应的运动区域中,再挂上醒目的显示牌,就使幼儿非常清晰明了自己的锻炼项目。

3、教师指导的定点。每个年龄段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八个区域的内容自由游戏,在八个区域中分别安排七位老师专门定点观察指导﹝因我园人数条件的限制主题游戏区和民间游戏区两个区由一位老师负责﹞,一位教师重点观察一、二个区域。这样老师的观察更有重点和目的,对本区域的幼儿的发展情况也更加了解,研究问题也更有深度。

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遵循的几个原则性问题

1、开放性原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地解放幼儿,还幼儿权利,给幼儿自主发展的时空。让幼儿获得更多自主运动空间的同时,在与环境中的人或物互动过程中达到锻炼身体,掌握基本动作的目的,形成对人、对事、对物的正确态度,促进其社会性发展,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快乐运动”。

2、适时性原则。在晨间开放式运动区域中,幼儿的个性、兴趣、爱好等得以充分表现,教师要以积极的状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并适时地引导幼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能予以干涉。在自由游玩的过程中,让每位幼儿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3、情境性原则。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当孩子们厌倦了自由开放的形式以后,教师就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幼儿结合材料开展游戏。当然开展的游戏形式可以是全体的,也可以是部分的,更甚至是两个幼儿之间的。如在平衡区中,简单的梅花桩行走对幼儿来说早已失去了兴趣,很多幼儿都不想玩,教师就可以加入踩着小桥过河的情境,即调整梅花桩之间的间距,以此加大难度,又富有游戏性。幼儿玩起来就更带劲了。

4、适宜性原则。哪些玩具材料是适合幼儿游戏的?在活动前虽然已经经过全园老师的讨论,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些玩具材料还是会不符合幼儿的游戏。如跨跳区的夹球跳,需要孩子们夹住球以后进行跳跃。在游戏中发现,小班的幼儿因为脚小,根本夹不住球不能玩;中班的幼儿玩的时候需要一人玩,一人扶;大班幼儿可以玩。所以在组织小班幼儿游戏的时候,该器械可不投放。

5、规则性原则。虽然是开放式运动区域,为了让幼儿更好的进行游戏,我们和幼儿共同商定了以下一些规则如:①每个班定好一个集中的区域,当活动结束后先整理好器械的幼儿可在该区域等候。②每个区域完好以后要将该区域的游戏材料收拾整理好以后才能到特定的班级集中地集中。③活动结束后要将自己的衣服等物品携带好再集中。④玩的过程中要爱护游戏材料,同时出现问题有礼貌地向他人需求帮助。⑤当你要更换区域的时候,要对该区域的老师说一声,再离开到别的区域中游戏。这样,幼儿在“收”、“放”、“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由运动的乐趣。

6、差异性原则。在提供材料的时候,我们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水平,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更要关注幼儿的实际运动水平,根据不同幼儿的运动水平,提出不同的运动目标。当材料的要求与幼儿的动作不相匹配时,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水平调整幼儿的活动方式。如:中班幼儿对于平衡的目标是能原地自转至少3圈不跌倒。但在具体的活动中很少有幼儿就转了3圈就好了,因为这个目标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因此,我对主要目标进行了调整,幼儿可自由选择自转5圈、3圈、2圈,以适应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求。

7、一物多玩性原则。在投掷区的沙包可以投,发展投掷能力;可以顶,发展平衡能力;可以抛接,培养同伴间的合作性;可以夹着跳,发展跳跃能力等。又如:球类区的皮球可以拍,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可以踢,锻炼脚的连贯性和力量性;可以滚,培养方向性等。

8、适量性原则。合理科学地安排和调整幼儿的体育活动中的活动量,使设计、组织幼儿体育活动的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幼儿的活动量,进行适当的控制。如看到个别幼儿运动量较大了,教师可请他适当休息,如出汗用小毛巾垫上;对于个别幼儿运动量没有达到的,教师可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锻炼,使该幼儿尽快达到运动量。

我园的开放式运动区域的实施还刚刚开始,在开放式运动区域中,每个年龄段、每个班、每个幼儿的运动水平、生理机能水平也是不同的,教师要针对这些不同有目的的进行指导,争取使每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以提升,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肯定也不止上述的八个原则,还有待于我们不懈的探索。

开放区域 第12篇

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更是把我国区域发展问题放在国际国内的大势中加以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善于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善于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内大势”;我们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并且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乃大势所趋”。正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大势的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上海自贸区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这些战略既是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延续和深化,又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新的内涵。

一、倡导区域开放合作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区域发展思想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把中国区域发展问题和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放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势中谋划。为此,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芝麻开门,这门已经开了你就关不上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乃大势所趋,中国顺应了这样一个时代潮流,坚定不移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向世界各国表达这一思想。2013年3月27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发表的“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主旨讲话中指出,中国致力于实现两大战略目标的发展既是开放的发展,又是合作的发展。2013年3月29日,在刚果共和国议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同非洲国家团结互助,扩大对非贸易和投资、加强对非务实合作。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将致力于促进亚洲和世界范围的区域合作。将在国家间的互联互通建设、地区性融资平台搭建以及区域内经济融合等方面努力推进,以提高地区竞争力。对于亚洲区域合作以及亚洲之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区域或次区域合作,中国也将积极参与和推进。2013年6月5日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中指出,我们将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坚持改革开放,谋求共同发展,将更多的发展机会带给全世界。2013年9月5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中指出,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2013年9月13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将寻求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在致力于实现各方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发挥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潜力,促进共同发展繁荣。2013年10月7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发挥沿海沿边内陆的开放优势,实现开放优势互补,使这些开放区域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带动区域发展。我们将致力于构建横跨太平洋两岸、惠及各方的地区合作框架。在亚太经合组织的作用下,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理念。各国共同建设好区域合作框架,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思想共同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2013年10月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提出,有关安排应该倡导合作而非对立、开放而非封闭、共赢而非零和的理念,共同致力于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希望亚太地区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开放式发展,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区域开放合作的重要实践就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9月7日,他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为了紧密联系欧亚各国经济,使它们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各国可以创新合作模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愿意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地区国家———东盟各国的海上合作,把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使用得更好,使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得更好,大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个战略,一个致力于大陆,一个致力于海洋,一个连接于欧亚,一个连接于东南亚,都以周边国家为基础同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开放,都是本着合作共赢的精神,构想交相辉映,提出之后在国际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区域开放合作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危机以后,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更高标准的国际自由贸易协定在框架、内容、要义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与规定,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贸易规则、标准和格局,挑战现有贸易规则体系。因此,必将提高非自贸区国家的进入门槛。而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政策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WTO多边贸易框架体制下,在新一轮区域自由贸易谈判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中国如果不积极应对,可能会影响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2013年8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筹备工作汇报;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就强调,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一项国家战略,要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重视对外的开放合作,也重视对内的开放合作。2000年,他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时,就在《发展研究》上发表的《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努力提升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文章中指出,要在增强开放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因为对外开放是强国富省的必由之路,为此,要在大开放中谋求大发展,在大融合中实现大提高。2005年,他在浙江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注重内源发展与对外开放、外向拓展相结合,坚持以我为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本土经济的竞争力”。同时,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也都体现开放合作的精神。

二、强调区域协同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在强调竞争的机制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在这一机制主导下,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较严重的后果:经济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各地不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难以整合区域内产业分工与经济协作,实现区域内部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区域协同发展问题。早在主政浙江时,他就强调,“资本跨区域流动其实是一种能够实现双赢的举动。广大浙商在‘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中,不仅为国家统筹区域发展以及所在地经济作出了贡献,而且延伸了浙江的产业链,推动了浙江产业的梯度转移,促进了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2013年7月,他在视察武汉新港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努力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4年4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再次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2013年5月,他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写好京津这篇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双城记”。2013年8月,在北戴河主持会议时,又再次指出京津冀要推动协同发展。此后,习总书记还多次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作出指示。2014年2月,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点要求。其中强调指出,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加快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编制,定位好京津冀三地功能、各自产业分工、城市整体布局、基础设施配套以及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要形成具体措施,体现在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及项目安排等方面。着力推动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京津冀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冲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束缚,一起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努力。着力促进产业对接协作,把三地产业发展链条理顺,努力形成良好机制,促进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对接好产业规划,避免同构性、同质化发展。着力促进市场一体化,使阻碍人才、资本、产权、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种种体制机制性弊端得以破除,推动各类要素在区域内按照市场规律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从以上的系列讲话中可以看出,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区域发展的协同观念,并从顶层设计、思想、体制机制等方面指出了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具有指导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普遍意义。

以城市群的构建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也是习近平同志区域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城市集群发展是一个国家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城市集群发展可以带来很好的协同效应。大都市能通过城市群发展解决交通、环境等“大城市病”,同时,也可以通过产业转移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使它们之间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中小城市通过融入城市群,也能强化优势、弱化劣势,增加更多的发展机会。我国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及构建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城市群等7个城市群。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及《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成渝城市群、黔中和滇中区域性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五大城市群。2016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同意,这也是我国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对于城市群的建设,习总书记也作出过明确指示:要调整优化好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分工和协作水平,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努力提升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及内涵发展水平。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而至的城市群发展也必将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

中国地域广阔,区域间城乡间经济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几代领导人都致力于区域的协调发展。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谈到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他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并强调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就是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这一问题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其提出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打破了原有的横向空间布局,使处于东中西三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同处一个带状经济体中,可以促进带状经济体内的区域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强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形成错位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习总书记关注区域协调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他在福建省工作期间就对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和农村摆脱贫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浙江省工作期间,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并受邀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介绍浙江省致力于城乡统筹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影响广泛。到中央工作后,习总书记就统筹城乡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问题赴各地进行了多次考察调研,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他还指出,消灭贫困,改善人民生活,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有关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问题作出了部署。其中,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的说明中指出,要注重健全体制机制,努力形成以工业促农业、以城市带乡村、工业和农业互惠、城市和乡村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让广大农民在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平等地参与进来,对于现代化的成果共同分享。并提出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改革的三大举措。习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思想对于我们高度重视并解决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问题,缓解社会经济矛盾,激发新的增长潜力,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三、重视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走什么样的道路非常重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习总书记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一直秉承这一理念,并将其融入到区域发展的诸多方面。

在地方工作时,习总书记就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可持续发展。在担任正定县县委书记时,他就主持制订了《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时,就强调要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提出建设“具备发达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的省份”的奋斗目标。主政浙江省后,提出要打造“绿色浙江”,并认为显著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从而使整个社会迈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到中央工作以后,他就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更高的层面来认识。认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对于困惑许多地方干部的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习总书记鲜明指出,我们要自觉地推动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不要为了一时的经济增长而去牺牲环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习总书记也特别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在谈到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时指出,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扩大湖泊、湿地、森林等土地占比,提高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确保生态安全。当谈到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时指出,城镇化建设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牢固树立天人合一的理念,要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让城市真正融进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谈到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时指出,进行城镇开发时,要根据其所处区域的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要尽快划定每个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开发边界,把城市布局在大自然中,让城市居民也能享受绿水青山。

对于国土空间开发,习总书记强调“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国土开发必须秉承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要致力于整体谋划,对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要科学布局,留给自然更多修复空间。要矢志不渝地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城镇建设用地上,要按照集约高效、宜居适度、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促进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

参考文献

[1]孙久文.习近平区域发展观新内涵[J].人民论坛,2014,(14).

[2]魏后凯.习近平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支点与特征[J].中国经济周刊,2014,(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0).

上一篇:继任发展计划下一篇:高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