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免疫功能范文

2024-05-22

体液免疫功能范文(精选10篇)

体液免疫功能 第1篇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

由内蒙古某公司提供牛初乳片,外观为乳白色片状,实验时将样品研成粉末。

1.2实验动物

选用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清洁级雌性昆明种小鼠(许可证号:SCXK(冀)2003-1-003),实验动物合格证号为SYXK(冀)2005-0043,使用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小鼠全价营养饲料;小鼠体重18~22g,按体重随机分组。

1.3剂量设计

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及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经口灌胃试验组剂量分别为1.0、2.0、3.0g/kg(配制:分别取样品10、20和30g加去离子水至200ml),对照组灌胃去离子水;试验时按所需浓度用去离子水配制,采用等体积灌胃法(0.2ml/10g体重)1次/d,连续灌胃30d。

1.4试验方法

1.4.1细胞免疫[5]

1.4.1.1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试验

小鼠腹腔注射2%(体积分数)绵羊红细胞(SRBC)0.2ml致敏后4d,测量左后足跖厚度,然后在测量部位皮下注射20%SRBC(20μl/鼠),注射后于24h测量左后足跖部厚度,同一部位测量3次,取平均值。以攻击前后足跖厚度的差值(足跖肿胀度)来表示DTH的程度。

1.4.1.2脾脏淋巴细胞转化试验(MTT法)

脱臼处死动物、称重,无菌取脾和胸腺并称重,将脾脏制成单个细胞悬液。经200目筛网过滤,用Hanks液洗2次,每次离心10min(1000r/min)。然后将细胞悬浮于2ml的完全培养液中,用台酚蓝计数活细胞数(应在95%以上),调整细胞浓度为3×106个/ml。将细胞悬液分两孔加入24孔培养板中,每孔1ml,一孔加75μl ConA液(相当于7.5μg/ml),另一孔作为对照,置5%CO2、37℃培养72h。培养结束前4h,每孔轻轻吸去上清液0.7ml,加入0.7ml不含小牛血清的RPMI-1640细胞培养液,同时加入MTT(5mg/ml)50μl/孔,继续培养4h。培养结束后,每孔加入1ml盐酸异丙醇,吹打均匀,使紫色结晶完全溶解。倒入96孔培养板中,在酶标仪上测定,波长570nm。

1.4.2体液免疫[5]

1.4.2.1脾脏抗体生成细胞检测(Jerne改良玻片法)

取羊血,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每只鼠经腹腔注射2%SRBC 0.2ml。将SRBC免疫5d后的小鼠处死,取脾,制成细胞悬液。将表层培养基加热溶解后,与等量双倍Hank's液混合,分装于小试管中,每管0.5ml,再向管内加50μl 10%SRBC(用SA液配制),10μl脾细胞悬液,迅速混匀后,倾倒于已刷琼脂糖薄层的玻片上,待琼脂凝固后,将玻片水平扣放在片架上,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中温育1.5h,然后用SA缓冲液稀释的补体(1∶8)放入到玻片架凹槽内,继续温育1.5h后,计数溶血空斑数。

1.4.2.2半数溶血值(HC50)测定

取绵羊血,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每只小鼠腹腔注射2%(体积分数)SRBC 0.2ml。5d后,摘除眼球取血于离心管内,常规方法分离血清。用SA缓冲液将血清稀释200倍。取稀释后的血清1ml置于试管内,依次加入10%SRBC 0.5ml,补体1ml(用SA液按1∶8稀释)。另设不加血清的对照管(以SA液代替)。置37℃恒温水浴中保温30min后,冰浴终止反应。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1ml和都氏试剂3ml于试管内。同时取10%SRBC 0.25ml,加都氏试剂至4ml,于另一支试管内充分混匀,放置10min后。于540nm处以对照管作空白,分别测定各管吸光度值。

1.5仪器与试剂

二氧化碳培养箱、超净工作台、酶标仪等,RPM 1640细胞培养液、小牛血清、刀豆蛋白A(ConA)、异丙醇、MTT、绵羊红细胞(SRBC)、鸡红细胞(自备)等。

1.6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用SPSS 11.5forWindows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

2.1牛初乳片对小鼠DTH和脾脏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的影响

见表1。由表1可见,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牛初乳片30d,足跖肿胀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80,P=0.005);低、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P<0.01)。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A差值)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24,P=0.312),各剂量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见表1。

2.2牛初乳片对小鼠脾脏抗体生成细胞数及半数溶血值的影响

由表2可见,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牛初乳片30d,其抗体生成细胞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2,P=0.031);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P<0.01)。HC50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3.676,P=0.019),中、高剂量组HC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3牛初乳片对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见表3。由表3可见,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牛初乳片30d,脾脏和胸腺的脏器系数经方差分析,各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SRBC免疫的小鼠脾细胞悬液与一定量的SRBC混合,由于补体的参与,使分泌抗体的脾细胞周围的SRBC溶解,形成肉眼可见的空斑,其数量反映抗体生成细胞数;用SRBC免疫动物,产生抗SRBC抗体(溶血素),其凝集SRBC的程度可以检测溶血素水平[5]。免疫学研究表明,当致敏T淋巴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T淋巴细胞发生活化而释放多种淋巴因子,产生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性反应,表现为皮肤红肿、硬结,DTH试验以此原理设计;A差值(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升高与降低也反映了T淋巴细胞的增多与减少;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动物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6]。

本研究通过小鼠DTH试验(足跖肿胀度法)、胸腺和脾脏脏器系数测定、脾脏淋巴细胞转化试验(MTT法)等细胞免疫反应及体液免疫反应的脾脏抗体生成细胞检测、HC50测定研究了牛初乳片的免疫功能。结果显示,牛初乳片的3个剂量组均能明显增加小鼠足跖厚度,且随剂量的增加,其功能有增强趋势;此外,体液免疫反应方面,牛初乳片的中、高剂量组小鼠脾脏抗体生成细胞数以及HC50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提高。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该牛初乳片对小鼠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都有显著的增强作用,本研究为牛初乳片作为保健食品推广和应用提供了一些基础数据。

摘要:目的 研究牛初乳片对小鼠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清洁级雌性昆明种小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及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给药途径为经口灌胃。牛初乳片剂量分别为1.0、2.0和3.0 mg/kg,对照组灌胃等体积去离子水,1次/d,连续30 d观察小鼠的迟发型变态反应(DPH)、脾脏淋巴细胞转化、脾脏抗体生成细胞数、半数溶血值(HC50)和脏器系数。对4组实验数据进行F检验。结果 3个剂量组小鼠的足跖肿胀度分别为(0.84±0.22)、(0.93±0.26)和(0.97±0.26)mm,分别与对照组[(0.61±0.26)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和高剂量组的HC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脾脏和胸腺脏器系数无影响。结论 该牛初乳片可以显著增强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

关键词:初乳,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参考文献

[1]陆东林,张丹凤.奶牛初乳及其开发利用[J].草食家畜,2000,108(3):46-50;2000,109(4):42-48.

[2]曹劲松.初乳功能性食品[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29-155.

[3]孙侃,俞茂华,史虹莉,等.牛初乳短链IGF-Ⅰ对STZ糖尿病大鼠物质代谢及肾脏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7,13(2):162-166.

[4]万忠晓,张峰.牛初乳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21(3):235-23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S].北京,2003:22-34.

体液免疫功能 第2篇

血液和体液的局部循环障碍,包括①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包括充血和缺血;②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包括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③水肿和积液。

第一节 充血

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一、动脉性充血

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arteial 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原因

凡能引起细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都可引起局部器官和组织的充血。

体液免疫功能 第3篇

手足口病是儿童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诱因也比较多,临床上认为该疾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传染病,患儿发病时多表现为发热和手、足等部位出现皮疹等。治疗后,大多数患儿临床症状改善,但少数病情严重的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损害,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预防和诊治该疾病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探讨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对我县自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报告的40例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endprint

手足口病是儿童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诱因也比较多,临床上认为该疾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传染病,患儿发病时多表现为发热和手、足等部位出现皮疹等。治疗后,大多数患儿临床症状改善,但少数病情严重的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损害,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预防和诊治该疾病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探讨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对我县自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报告的40例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endprint

手足口病是儿童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诱因也比较多,临床上认为该疾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传染病,患儿发病时多表现为发热和手、足等部位出现皮疹等。治疗后,大多数患儿临床症状改善,但少数病情严重的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损害,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预防和诊治该疾病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探讨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对我县自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报告的40例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endprint

体液免疫功能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手术病人120例, 术中均有输注红细胞4个单位 (200m L为1个单位) 以上。输血前后均未使用影响免疫功能药物。每例病人输血前取外周血5m L, 输血后第2天、第5天及第10天各取外周血5m L。

1.2 仪器与试剂

用罗氏Modula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免疫球蛋白检测, 血细胞检测用Diana-5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1.3 检测方法

输血前取标本分别做免疫球蛋白、补体、血常规检测;输血后第2天标本做血常规检测;输血后第5天及第10天标本做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

1.4 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输血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免疫功能变化见下表1, 2。

**与输血前比较P<0.01

*与输血前比较P<0.05, **与输血前比较P<0.01

3 讨论

体液免疫是机体抗感染的主要机制之一, 因而体液免疫功能的减低可能是导致术后感染的主要因素。输血所致的免疫抑制可带来术后感染和病死率增高等弊端。异体输血是创伤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唯一危险因素, 危险性的增加与输血量有关。有报道认为术后急性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比未输血患者要高出4倍, 而且接受手术的患者输血量与感染率呈现正相关关系[1]。

本资料显示输血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下降, 反映了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实验结果表明输血后第5天Ig G升高, 与输血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机体体液免疫功能增加, 这可能是因为血液作为异物成分进入机体后刺激引起, 但体液免疫功能增加可能只是机体在输血后暂时改变[2]。但输血后第10天, Ig A、Ig G、Ig M与输血前相比有明显的下降。说明输血对机体体液免疫功能产生了抑制作用。补体也是体液免疫的又一类重要物质, 是正常存在于体液中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广泛参与机体防御反应及免疫调节, 是抗体实现活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因子。实验数据显示补体C3、C4数量下降, 与输血前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 这可能与血液保存过程中血细胞产生的条件抗原物质及库血老化, 免疫复合物 (IC) 过多, 红细胞负担过重有一定的关系。现已知血液储存过程中释放的某些物质包括组胺、纤维蛋白酶原、因子、过氧化物、由嗜酸粒细胞及嗜碱粒细胞释放的阳离子蛋白等均能增加免疫抑制[3]。综上所述, 输血能够抑制机体免疫功能, 因此临床医师在决定输血时要综合考虑。

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前后患者淋巴细胞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20例手术中有输血的患者测定其输血前后免疫球蛋白、补体、血常规等指标。结果输血后第2天淋巴细胞明显低于输血前,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输血后第5天及第10天免疫学指标与输血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结论输血能够抑制机体免疫功能, 临床上要合理用血, 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输血,血常规测定,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邱颐, 金阿荣, 郭晓秀, 等.围术期自体输血对血清炎症性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2 (1) :39~40.

[2]宋桂芬, 谭业克, 郝继海.105例恶性肿瘤患者输血前后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06, 4 (5) :84~85.

体液免疫功能 第5篇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液流动,阻塞血管管腔,这种现象称为栓塞(embolism)。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最常见的栓子是脱落的血栓,在少见的情况下,脂肪、空气和羊水也可引起栓塞。

图3-7 栓子运行途径与模式图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体液免疫功能 第6篇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童,玉屏风颗粒,免疫球蛋白,补体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约占小儿肺炎的20%,其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还可并发多系统器官功能损伤。多数学者认为,免疫学发病机制起重要作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可致患者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补体、细胞因子等表现异常[1],导致病程长,病情迁延,且易重复感染并存在耐药性,敏感抗生素治疗前提下,探索免疫调节剂在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治疗作用有重要意义。玉屏风颗粒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是中药免疫调节剂,本文对支原体肺炎患儿采用玉屏风颗粒辅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补体(C3、C4)指标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以探讨玉屏风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11月于我院门诊及住院确诊患儿68例,诊断均符合《实用儿科学》关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年龄3~6岁,平均4.12岁,病程1~2周,病原学检测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患儿血清MP-Ig M均为阳性(180)~(1∶1 280),无其他病原学感染证据,排除其他免疫性疾病,未用大环内酯类、激素及其他免疫制剂治疗,入选时无肺外并发症,既往健康。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3例,男19例,女14例;观察组35例,男18例,女17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主要临床表现、X线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相关检验、治疗。选取我院门诊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健康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6岁,平均4.8岁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阿奇霉素8~10 mg/(kg·d),静脉点滴,使用4 d,停3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改口服用药1个疗程。观察组:阿奇霉素用法同对照组,加用玉屏风颗粒,5 g/次,1日3次,疗程为3周。玉屏风由广东环球制药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30036)。两组患儿根据临床表现给予其他对症治疗。3周后评价临床疗效。

1.2.2 免疫学检测指标及方法

两组患儿在用药前及用药3周后采空腹静脉血3 m L,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进行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检测,采用桥联酶免疫检测法检测补体(C3、C4),试剂盒由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提供,仪器为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的IMMAGE 800免疫化学仪。

1.3 疗效评价及判定标准

1.3.1 评价指标

记录患儿咳嗽症状消失时间;治疗1周后统计发生肺外并发症病例数,主要累及肝脏、心脏、脑、皮肤等。

1.3.2痊愈判定标准

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X线胸片检查肺部阴影完全消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正态性W检验和方差齐性Leven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不满足条件的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体液免疫特点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与健康组比较,外周血Ig A、补体C3、C4水平降低,Ig M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Ig 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Ig A、Ig G、Ig M、C3、C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免疫学指标具有可比性。见表1。

注:与健康组比较,aP<0.05

2.2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前后体液免疫变化

治疗后对照组Ig A、Ig G水平升高,Ig M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C4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g A、C3水平升高,Ig M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 G、C4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g A、C3水平高于对照组,Ig G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 M水平低于对照组,C4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指标更接近健康组。见表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cP<0.05

2.3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咳嗽消失时间少于对照组,肺外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能自行繁殖的最小原核生物,在细胞外寄生,很少侵入血液及组织内。肺炎支原体感染占各种原因引起肺炎的10%,占非细菌性肺炎的1/3以上,集中居住的高危人群中,其发生率占所有肺炎的20%~50%,可呈流行趋势[2]。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其主要引起呼吸道炎症,有关重症支原体肺炎及肺外并发症的研究报道不断增多,可有神经、消化、循环、皮肤、血液、泌尿等多系统的病变[3,4],严重影响患儿健康,重者危及生命。支原体感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现有研究显示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肺炎支原体直接损伤机体细胞;二是人体心、肝、脑、肾、平滑肌等存在与支原体相似的抗原成分或引起宿主细胞膜抗原结构的改变,产生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免疫细胞,导致自身免疫损害,引起人体组织病理免疫反应,机体免疫功能减低,免疫调节功能发生紊乱[5]。Reddy等[6]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体液中IL-2受体浓度升高,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体液免疫亢进,Ig A、Ig G、Ig M升高,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正常。而肖春燕[7]观察295例MPP患儿Ig A、Ig G、C3水平显著降低,显示MPP患儿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本研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免疫功能指标与健康组比较,Ig A、补体C3、C4水平均降低,Ig M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认为MPP患儿存在体液免疫紊乱,与文献报道相符。本组资料Ig G升高不明显,可能与采集标本时患儿病程短有关,因肺炎支原体感染多于2周后出现Ig G升高。

目前支原体感染治疗主要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多数患儿病情恢复,而少数支原体肺炎的患者即使合理使用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病情仍会进展或迁延,重者可危及生命,遗留后遗症。Wang等[8]报道,重症支原体肺炎可引起支气管闭塞,导致肺不张而长期不愈,需行肺切除治疗,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因支原体感染后机体存在免疫功能损害,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与改善对治疗有重要作用,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在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学者重视。齐建光等[3]、Lee等[9]对重症支原体感染患儿加用糖皮质激素,其他文献分别报道用干扰素[10]、丙种球蛋白[11]、脾氨肽[12]辅助治疗支原体肺炎,均取得满意疗效,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产生,但价格昂贵及相关不良反应限制了儿科的临床应用。

玉屏风颗粒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是金元名家朱丹溪《丹溪心法》中的经典古方,为中医“扶正固表”的传统名方,具有益气固表、扶正止汗、祛风御风功效,20世纪前多用于小儿易感及止汗治疗,21世纪后西医学者通过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发现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是中药免疫调节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含多糖、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白术主要含有挥发油、果糖、甘露糖和白术内酯等,能够增强机体的抗病力,抗疲劳;防风主要含有酚类、多糖类等,具有解热、抗炎和抗菌等作用,三味药都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抗炎、抗过敏、提高免疫作用[13]。玉屏风为国家基本中成药,收载于《中国药典》,方中黄芪、白术、防风相互配伍,很好的发挥机体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稳定的功能。梁月晴等[14]阐述玉屏风主要作用为(1)增强免疫功能:该作用途径较广,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运动,增强吞噬细胞对入侵异物的吞噬功能,提高白细胞诱生干扰素的能力,不仅对体液免疫使Ig A、Ig G升高,Ig E下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T淋巴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增强作用,而且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神经免疫有增强及调整作用;(2)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抗细菌黏附作用;(3)增加肾上腺皮质功能;(4)增强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

近年来玉屏风免疫调节作用得到重视,儿科临床主要用于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赵红立等[15]用玉屏风颗粒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80例,疗程8周,患儿Ig A、Ig G、T细胞亚群显著增高,显效及有效率(60.0%、28.8%)亦高于常规治疗组(33.3%、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林娜等[16]用玉屏风颗粒(1次5 g,1日3次,每服20 d间歇7 d,疗程为12个月)与泼尼松联合用药治疗小儿肾病综合症45例,患儿Ig A、Ig G水平及CD3+、CD4+细胞、CD3+/CD4+比值高于单用泼尼松组,继发性感染发生率、复发率分别为60%、48.89%,显著低于单用泼尼松组78.05%、73.1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黄建秋等[17]用玉屏风散治疗小儿哮喘39例,疗程60 d,连服2个疗程,治疗后患儿Ig E、C3、C4水平降低,Ig G、Ig A升高,总有效率为89.7%,高于常规组的74.4%,免疫指标及有效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上述研究结果均提示玉屏风能使患儿体液、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机体免疫力提高,预防继发性感染,防治病情反复与复发,疗效满意,其在许多伴有免疫功能异常疾病的治疗及配合治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对照组Ig A水平升高,Ig M降低;观察组Ig A、C3水平升高,Ig M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经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免疫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后观察组Ig A、C3水平高于对照组,Ig 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Ig A、Ig M、Ig G、C3水平更接近于正常同龄儿水平。由此推论,玉屏风颗粒可改善患儿体液免疫学指标,有助于受损免疫功能恢复。在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后Ig G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Ig 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经玉屏风治疗后的患儿其Ig G水平更接近健康儿童水平,与多数文献报道不一致,原因可能是玉屏风存在双向免疫调节作用,能使细胞内环核苷酸(c AMP)升高者降低,降低者升高,c AMP参与免疫细胞代谢与功能的调节,通过细胞水平调节免疫功能使支原体感染后紊乱的免疫指标渐趋正常。本组患儿年龄3~6岁,于病程1~2周时服用玉屏风颗粒1次5 g,1日3次,疗程为3周,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表现咳嗽时间缩短,肺外症并发症减少,治愈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无副作用,疗效满意,这与玉屏风颗粒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体液免疫功能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8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喘息患儿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伴有喘息患者, 其肺部存在可闻以及哮鸣音。将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1例, 研究组中男25例, 女16例, 年龄1~6.5岁, 平均年龄为 (3.41±1.25) 岁;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哮喘、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对照组中男23例, 女18例, 年龄2~5.3岁, 平均年龄为 (4.25±1.22) 岁。MP指的是肺炎支原体感染, Ig M指的是免疫球蛋白M, Ig A指的是免疫球蛋白A, Ig G指的是免疫球蛋白G。

1.2 诊断标准

(1) 颗粒凝集法 (PA) 测定MP抗体标准:双份血清, 间隔一周至两周, 在其恢复期抗体下降至原来的四分之一或者是上升至四倍。;单份血清特异性Ig M抗体滴度会持续上涨, MP-Ig M>1:160[1]。 (2) 咽拭子MP-DNA (+) 3标准。 (3) 血清MP-Ig M定性检测 (+) 标准。

1.3 检测方法

使用淋巴细胞亚群以流式细胞仪 (FCM) 完成检测工作。同时使用反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水平。观察指标: (1) 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标准, T淋巴细胞亚群:CD3+-总T细胞, CD4/CD8-Th/1r S, CD19+-总B细胞, CD3+CD8+-T抑制毒细胞, CD3+CD4+-T辅助细胞, CD16+CD56+-NK细胞。 (2) 体液免疫指标:Ig G-调理作用以及中和毒素;Ig A-黏膜屏障以及吞噬ADCC作用的调理;Ig M-结合补体作用和防御作用。 (3) 采取样本时间:在患儿入院后进行常规的抗炎联合抗肺炎支原体治疗, 如果患儿出现发热情况就需要及时的予以降温处理, 坚持对症支持治疗, 在患儿入院第2天, 晨起空腹抽取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同时抽取免疫球蛋白, 之后并送检测部门[2]。上述两组患儿在进行取血前1个月之内不存在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史。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7.1软件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比较

CD3+、CD3+CD8+、CD19+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组患儿的CD3+、CD3+CD8+较对照组患儿低, 但CD19+则较对照组患儿高。其中, 两组患儿的CD3+CD4+、CD4/CD8及CD16+CD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免疫球蛋白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儿免疫球蛋白A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 两组患儿免疫球蛋白A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而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免疫球蛋白M以及免疫球蛋白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导致喘息的机制:认为肺炎支原体侵入患儿机体之后会直接对气道上皮造成严重损伤, 最后造成气道高反应性以及气道慢性炎症的出现, PI蛋白在呼吸道的上皮和纤毛上黏附及固定。与此同时还促使过氧化氢以及核酸酶等毒性物质的生成, 造成氧化/抗氧化严重失去平衡, 最后导致患儿使上皮细胞出现明显的坏死、肿胀、脱落及溶解现象[3,5]。与此同时还相应的减缓了微纤毛的运动速度, 摆动停止。并且炎症介质的释放会直接对气道黏膜的完整性造成破坏, 导致支气管壁大量充血肿胀, 很难顺利排出腔分泌物, 形成狭窄管腔。肺炎支原体感染同时还会影响到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细胞因子的释放, 导致Thl/Th2失去平衡, 最后引起喘息, 导致患儿肺功能下降。

哮喘 (Asthma) 指的是跟T细胞免疫异常有关同时还跟红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相关的气道慢性炎症, 分析相应的文献报道得到,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儿童, 其体液免疫功能以及细胞免疫功能就会相应的发生免疫变化[6]]。。表现为:T抑制细胞功能的增强、T辅助细胞功能则降低, CD3+、CD4+、CD8+CD28+表达呈明显下降趋势, 而Ig E则明显高于正常标准[7]。但是, 在临床的分析上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同时也没有确定免疫调节药物治疗方法。肺炎支原体会导致患者存在气道高反应性以及气道慢性炎症导致喘息发作。

肺炎支原体是目前为止能够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上可以顺利生长以及繁殖最小微生物种, 肺炎支原体其大小一般在病毒跟细菌之间,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度多形性。在肺炎支原体的一侧有特殊的末端结构, 末端结构是肺炎支原体附于宿主细胞的结合位点, 在这个位置存在一个对胰酶敏感的膜表面蛋白质。上述蛋白具有显著的抗原性以及免疫原性, 对黏附以及致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肺炎支原体是一种特异性抗原, 其本身会对抗体以及相应的细胞因子进行诱导, 使他们参与哮喘致病机制。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呼吸道上皮细胞以及黏膜屏障形成直接的破坏以及损伤。有利于结合外源性抗原体以及刺激性配体。肺炎支原体还会直接影响到免疫球蛋白的分泌、B细胞克隆活化等。与此同时还对T细胞发挥着多克隆激活作用。在患儿产生肺炎支原体感染之后, 会升高总的Ig E水平, 跟Ig E的水平以及反复过敏原的刺激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导致喘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 同时也是导致喘急性发作长期难以缓解的主要原因之一。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 具有自身的临床特征, 患者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会出现双重紊乱, 主要表现为辅助性T细胞功能明显增强, 但T细胞功能则逐渐降低[8]。其Ig E水平以及Ig M水平明显比正常标准高。一部分研究学者得到, 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肢体上存在类似的免疫学变化。在进行胞免疫应答的过程中, CD3则指的是周血成熟T细胞的总量, 如果CD3增多则表示T细胞免疫功能变强, 两者呈现正相关联系;CD4一般会辅佐诱导性T细胞亚群, CD4增多则表示细胞免疫功能变强以及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增多;CD8则指的是制性细胞/细胞毒性细胞亚群, CD8如果在呢更多就表示存在免疫抑制情况;计算CD4/CD8比值主要是表示制性细胞跟诱导性T细胞亚群的比值, 这是目前体免疫系统中最为稳定的指标之一。CD4、CD8细胞间相互诱导性、相互制约性。CD4、CD8两者构成的T细胞网络对免疫应答调节及免疫自稳维持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综上所述,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 一般会直接通过呼吸道上皮细胞损伤以及破坏, 促使释放生长因子、细胞因子以及炎性介质等, 诱导Ig E的出现, 与此同时诱导神经调节等机制产生, 最后造成免疫功能出现紊乱。对患儿机体施以刺激作用, 使其产生特异性Ig E, 产生Ig E介导I型变态反应, 之后造成哮喘早期反应以及哮喘晚期反应。肺炎支原体是引发支气管哮喘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 患儿在接受相应治疗的同时需要积极的转变期机体的免疫功能, 保证符合常规标准, 有效的调节患儿的免疫功能, 促使患儿病情快速恢复, 提升患儿的生存治疗以及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田婧, 车广华, 潘薇, 等.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12 (4) :748-749.

[2]蒋健飞, 黄红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0 (9) :777-778.

[3]张国华, 罗素云, 王琴, 等.0~5岁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支原体抗体滴度分布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12 (12) :574-579.

[4]吕高梅.肺炎支原体感染对气道反应性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 2010, 12 (24) :1114-1115.

[5]欧宝莲.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的临床研究进展, [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3 (14) :658-659.

[6]柯莉芹, 王凤美, 李银洁, 等.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3, 12 (1) :557-559.

[7]曹岩, 刘红, 卢晟晔, 等.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血清中TNF-α、IL-6、IL-8和IL-10浓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8 (18) :447-448.

手足口病患儿体液免疫检测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2011年7月收集在笔者所在医院传染科住院的123例患儿,所有病例均符合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之南(2008年版)》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69例,年龄在5个月~6岁,女54例,年龄在6个月~9岁,平均年龄2.2岁;对照组为同期本院儿科门诊健康儿童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2.4岁。

1.2 方法

检测标本为入院第1天静脉血标本,HFMD患儿和对照组儿童常规静脉采血2 ml于促凝血管中,离心分离血清,避免溶血,采用散射速率比浊法,仪器为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的IMMAGE特定蛋白分析仪。

1.3 统计学处理

检测结果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儿童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水平测定结果显示,HFMD患儿免疫球蛋白中IgG、Ig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IgM、补体C3、C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之一,引发HFMD的肠道病毒有7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7、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两种病毒感染常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重要病原体。人群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占发病总数的85%~95%,笔者所在医院123例HFMD患儿中3岁以下占89%,与以上数据相符。大部分患儿症状平和,1周内可以痊愈,少数患儿患有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1]。

人类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对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大意义,IgG是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抗体,约占血清总抗体的75%~80%,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在体内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免疫效应。IgG(IgG1、IgG2、IgG3)的CH2能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并可与巨噬细胞、NK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ADCC作用等。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抗病毒抗体均属于IgG,IgG水平低下降低了机体抗病毒的免疫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中IgG明显偏低,说明手足口病患儿对病毒的抵抗能力较低。分泌型IgA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中,参与黏膜局部免疫,通过与相应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结合,阻止病原体粘附到细胞表面,从而在局部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泌型IgA在黏膜表面也有中和毒素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患儿IgA水平下降,降低了胃肠道和呼吸道防御能力,使病毒更容易侵入机体而致病。IgM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在血中含量在很短时间内消失,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补体是血清蛋白的正常组成部分,也是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主要机制之一,并对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在本研究中手足口病患儿血清IgG、IgA明显降低,IgM无明显改变,与王跃飞等[2]研究一致,认为血清IgM未见明显升高可能与患儿的B淋巴细胞功能不完善有关。补体C3、C4水平未见明显改变,与刘亚敏等[3]报道一致,可能是由于患儿IgG水平低下,无法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导致补体C3、C4水平无明显改变,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通过对123例HFMD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C4水平检测结果分析,显示IgG、IgA明显偏低,IgM、补体C3、C4水平未见明显改变,说明手足口病患儿由于病毒感染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存在体液免疫的改变。提示在手足口病的诊治中应该注意免疫功能的改变,在治疗中,除采取对症处理和抗病毒治疗外,在适当的时机,应使用丙种球蛋白和免疫调节药物治疗,以促进病情恢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15(6):46-48.

[2]王跃飞,郑瑞,陈葆国,等.手足口病相关免疫学指标检测的病例对照研究.浙江预防医学,2010,22(10):15-21.

体液免疫功能 第9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药品

试验用猪瘟疫苗,选用市售河南某公司生产的高效猪瘟活疫苗(细胞源)和配套稀释液,黄芪多糖注射液由北京某公司生产,猪瘟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检测试剂盒由法国Biochek公司生产,北京天之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猪白细胞介素-4(IL-4)、猪干扰素-γ(IFN-γ)、猪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酶联免疫分析检测试剂盒由北京永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试验设计

选择出生日期相近的28日龄断奶仔猪101头,随机分成2组,饲养同一条件下。试验1组:用高效猪瘟活疫苗(细胞源)100头份+100m L黄芪多糖注射液,30日龄仔猪首免肌肉注射1.1m L/头;60日龄二免肌肉注射1.5m L/头,共免疫50头。试验2组:用高效猪瘟活疫苗(细胞源)100头份+100m L配套稀释液,30日龄首免肌肉注射1.1m L/头;60日龄二免肌肉注射1.2m L/头,共免疫51头。

1.3样品采集

分别在仔猪免疫前28日龄和首免后40、50、60、70、80、90、120日龄前腔静脉采血3~5m L,分离血清,用于测定猪瘟免疫抗体Ig G值和细胞因子IL-4,IFN-γ,TNF-α浓度。

1.4猪瘟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的检测方法与判定标准

抗体检测按照ELISA检测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试验成立的条件:阴性对照孔平均OD405nm<0.35,(阳性对照孔平均OD405nm-阴性对照孔平均OD405nm)>0.15。判定标准:S/P≤0.499,判定为猪瘟抗体阴性;S/P≥0.500,判定为猪瘟抗体阳性。

1.5 IL-4,IFN-γ和TNF-α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的检测方法与判定标准

取上述血清,严格按照猪白细胞介素-4(IL-4)、猪干扰素-γ(IFN-γ)和猪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酶联免疫分析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常规加底物显色,于酶标仪上测定各孔OD450nm值,根据各自标准品OD450nm值绘制各自标准曲线,然后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待测样品中IFN-γ,IL-4和TNF-α的浓度。

1.6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PSS18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试验结果

2.1猪瘟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由表1可知,母猪免疫前、仔猪免疫前及首免后10d猪瘟抗体S/P平均值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均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仔猪猪瘟抗体S/P平均值首免后20d提高33.96%,差异不显著(P>0.05);首免后30d提高87.04%,差异不显著(P>0.05);整个一免试验期提高39.51%。且试验组抗体产生快,可以维持更长时间。二免后10d试验组仔猪猪瘟抗体S/P平均值提高7.69%,差异不显著(P>0.05);二免后20d提高16.67%,差异不显著(P>0.05);二免后30d提高6.92%差异不显著(P>0.05);二免后40d提高15.69%,差异不显著(P>0.05);整个二免试验期提高11.87%。

注:同行肩标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2.2猪瘟免疫抗体阳性率检测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母猪和仔猪免疫前各组猪瘟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与仔猪免疫前相比,首免后10d猪瘟抗体阳性率试验组下降32.5%,对照组下降36.67%;首免后20d猪瘟抗体阳性率试验组和对照组仍维持低水平;首免后30d猪瘟抗体阳性率试验组已恢复至免疫前水平,对照组仍维持较低水平。二免后10d猪瘟抗体阳性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已恢复至免疫前水平,二免后20d和30d猪瘟抗体阳性率试验组达到100%,比对照组均高12.50%,二免后40d猪瘟抗体阳性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较小,比对照组高9.72%。

2.3免疫前后不同时间各组血清中IL-4含量的变化

由表3可知,免疫30日龄断奶仔猪后,仔猪在40日龄、50日龄、60日龄、70日龄、80日龄时,IL-4含量均为对照组高于试验组;90日龄时,IL-4含量为对照组低于试验组;整个试验期,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IL-4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

注:同行肩标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2.4免疫前后不同时间各组血清中IFN-γ含量的变化

表4可知,免疫30日龄断奶仔猪后,40日龄时,试验组IFN-γ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50日龄时,对照组IFN-γ含量显著低于试验组(P<0.05);60日龄时,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IFN-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试验组IFN-γ含量高于对照组;70日龄时,试验组IFN-γ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80日龄、90日龄时,对照组IFN-γ含量低于试验组,差异不显著(P>0.05)。

2.5疫前后不同时间各组血清中TNF-α含量的变化由表5可知,免疫30日龄断奶仔猪后,不同时间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TNF-α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40日龄时,TNF-α含量:试验组<对照组。50日龄、60日龄、70日龄时,TNF-α含量均为:对照组<试验组。80日龄时,TNF-α含量:试验组<对照组。90日龄时,TNF-α含量:对照组<试验组。

3小结与分析

黄芪多糖是黄芪中最重要的天然有效成分,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环保的免疫增强剂已经在兽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具有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巨噬细胞活性、诱导干扰素产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具有辅助增强多种疫苗免疫的效果。

抗体水平是反映体液免疫的指标,用黄芪多糖注射液直接稀释高效猪瘟活疫苗的试验组,比用配套稀释液稀释高效猪瘟活疫苗对照组,统计分析整个试验期,试验组与对照组Ig G抗体S/P平均值和猪瘟Ig G抗体阳性率S/P平均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二者在提高体液免疫方面的作用是相近的,但在每个检测阶段,猪瘟免疫抗体S/P平均值和猪瘟抗体阳性率都有一定的提高,说明黄芪多糖对猪瘟疫苗的体液免疫是有增强作用的。沈美玲等研究也发现,黄芪多糖能增加机体的抗体生成细胞数,在体外可增强小鼠脾脏细胞对LPS的应答反应,而在体内黄芪多糖却抑制了脾脏细胞对LPS的应答反应,这可能由于给药后脾脏中对LPS不敏感的增生细胞所致,由此认为黄芪多糖有刺激B细胞功能的作用。Kujimura K报道,黄芪可提高大鼠抗体含量,具有提高体液免疫的功能,程志斌等研究报道,黄芪多糖能促使小鼠脾脏内浆细胞增生,促进抗体合成,从而增强机体体液免疫。这些都与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含量是反映细胞免疫的指标之一。IL-4主要由活化的Th2细胞产生,有维持Th2细胞增殖的作用,可提高机体对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能力。本试验结果显示,除90日龄外黄芪多糖注射液组在免疫后的各个时间点的IL-4含量均低于疫苗专用稀释液组,说明黄芪多糖注射液可降低猪血清IL-4含量,对IL-4的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有增强细胞免疫的作用。

γ-干扰素(IFN-γ)是由Th1细胞和NK细胞等合成和分泌的一种低分子量的可溶性糖蛋白,IFN-γ属于Thl型细胞因子,可诱导机体免疫反应向Thl型转化而抑制Th2型免疫反应,对细胞免疫有上调作用而对体液免疫应答产生下调作用。本试验结果显示黄芪多糖注射液组在猪50,60,70,80,90日龄的IFN-γ含量均高于疫苗专用稀释液组,且在猪50,70日龄都显著高于疫苗专用稀释液组,说明黄芪多糖注射液可促进IFN-γ的分泌,有增强细胞免疫的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特异性免疫应答与急性炎症反应之间的一种重要介质,是介导和调节天然免疫的细胞因子。本试验结果显示,黄芪多糖注射液组的TNF-a含量在猪50,60,70,90日龄都高于疫苗专用稀释液组,说明黄芪多糖注射液可促进TNF-a的分泌。解慧梅等将不同浓度的黄芪多糖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大鼠肠粘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用ELISA法测定TNF-a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大鼠肠粘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在黄芪多糖的作用下,细胞分泌的TNF-a增多。邱河辉等研究证明APS对IL-2、IFN-γ和TNF-α的m RNA表达有显著增强作用,APS能促进脾淋巴细胞TH1型细胞因子m RNA表达来整体调节促进细胞免疫,说明黄芪多糖注射液有增强细胞免疫的作用。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黄芪多糖的确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可有效的增强猪瘟疫苗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提高猪瘟疫苗Ig G抗体水平,增加猪干扰素-γ(IFN-γ)、猪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低猪白细胞介素-4(IL-4)的分泌,对疫苗有辅助增效的作用。这与朱钱龙等的研究相一致。而朱辉等研究发现黄芪多糖注射液虽然不能完全取代猪瘟疫苗专用稀释液,但在某些方面优于猪瘟疫苗专用稀释液,说明黄芪多糖可以作为猪瘟疫苗佐剂和改良现有疫苗专用稀释液。这些都说明猪瘟免疫配合使用黄芪多糖,可以改善猪机体免疫机能,减少免疫抑制的发生,防止野毒感染,降低发病率。

马立克病毒感染对鸡体液免疫的影响 第10篇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日龄SPF鸡150只, 购自青岛某鸡场。

1.2 种毒

MDV-RB1B病毒株, 由山东农业大学崔治中教授惠赠, 液氮中保存, 备用。

1.3 疫苗

La Sota株NDV弱毒疫苗、NDV+H9N2灭活苗、HVT马立克病冷冻苗, 均市购。

2 方法

2.1 试验设计

将150只1日龄SPF鸡随机分为攻毒组、空白对照组和疫苗对照组, 攻毒组60只, 空白对照组和疫苗对照组各45只, 隔离饲养。在1日龄时, 攻毒组每只SPF鸡腹腔接种0.2 m L MDV, 相当于1 000 pfu/只, 空白对照组注射0.2 m L生理盐水, 疫苗对照组注射HVT马立克病冷冻苗。各组SPF鸡于2日龄时注射NDV+H9N2 AIV灭活苗, 0.25 m L/只;7日龄时以La Sota NDV弱毒疫苗饮水免疫。在14, 21, 28, 35, 42日龄时, 无菌采集各组SPF鸡血液25份, 分离血清, -20℃冷冻保存, 备用。

2.2 血凝/血凝抑制试验

翅静脉采血, 常规离心分离血清, 利用V型血凝板检测血清中NDV和H9N2 AIV的血凝抑制 (HI) 抗体效价, HI抗体效价用以2为底的对数 (lb) 表示。1%鸡红细胞悬液的制备、病毒的血凝/血凝抑制试验按照常规微量法[3]进行。

2.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1.5软件的One Way ANOVA对试验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MDV感染对NDV疫苗抗体水平的影响 (见表1)

lb

注:同行数据肩标,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由表1可知:攻毒组的NDV HI抗体效价在21, 42日龄时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疫苗对照组 (P<0.05) , 在28, 35日龄时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疫苗对照组 (P<0.01) ;在整个试验周期内, 空白对照组和疫苗对照组NDV抗体效价差异均不显著。攻毒组HI抗体效价一直低于3.00 lb, 始终没形成高峰值。说明攻毒组SPF鸡一直保持较低的抗体水平, 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3.2 MDV感染对H9N2 AIV疫苗抗体水平的影响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攻毒组的H9N2 AIV HI抗体效价在21, 28, 35, 42日龄均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疫苗对照组 (P<0.01) ;在整个试验周期内, 空白对照组和疫苗对照组H9N2 AIV抗体效价差异均不显著。攻毒组H9N2 AIV HI抗体效价一直低于3.00 lb, 始终没形成高峰值。说明攻毒组SPF鸡一直保持较低的抗体水平, 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注:同行数据肩标,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4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证明, MDV感染雏鸡后能影响机体对NDV和H9N2 AIV疫苗的免疫应答, 在21, 28, 35, 42日龄攻毒组与疫苗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 均差异显著, 说明MDV对NDV和H9N2 AIV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显著。在整个试验周期中, 空白对照组和疫苗对照组NDV和H9N2 AIV抗体水平差异不显著, 说明MDV疫苗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不显著。

从表1和表2结果可以看出, MDV对H9N2 AIV疫苗的抑制作用高于对NDV疫苗的抑制作用, 原因可能是MDV能选择性地抑制对某些疫苗的免疫应答[1];也可能是7日龄鸡群接种过La Sota株NDV弱毒疫苗, 其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验证。在2日龄注射NDV+H9N2 AIV灭活苗, 7日龄接种La Sota株NDV弱毒疫苗;28日龄后, NDV+H9N2 AIV的抗体效价均下降;35日龄时, 接近具有保护作用的临界值 (4.00 lb) , 由于本试验以SPF鸡作为试验动物, 临床上白羽肉鸡或黄羽肉鸡的试验数据还需进一步验证。

MDV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性病毒, 鸡群感染MDV后, 正常免疫反应受到抑制[4], 对疫苗的免疫应答下降, 使疾病控制更加困难。对MDV免疫抑制的机理人们进行了许多研究[4,5], 动物致病性试验是一种基本和必须的研究方法, 本试验希望能为MDV免疫抑制机理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摘要:为了验证和探讨马立克病毒 (MDV) 对肉鸡的免疫抑制作用, 同时对比研究MDV疫苗和强毒株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 试验通过人工攻毒MDV, 建立MD模型, 各组SPF鸡于2日龄注射NDV+H9N2 AIV灭活苗, 7日龄时以LaSota株NDV弱毒疫苗饮水免疫, 在SPF鸡14, 21, 28, 35, 42日龄时, 各组无菌采血25份, 分离血清, 利用血凝/血凝抑制试验研究各组ND和H9N2的体液抗体水平。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周期, 疫苗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NDV和H9N2 AIV抗体水平差异不显著;攻毒组SPF鸡在2142日龄时, NDV和H9N2 AIV抗体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

关键词:马立克病毒 (MDV) ,新城疫,H9N2亚型禽流感,体液免疫

参考文献

[1]周淑萍, 崔治中.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鸡对新城疫疫苗和法氏囊疫苗免疫反应的影响[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3, 25 (6) :473-475.

[2]金文杰, 崔治中, 刘岳龙, 等.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料中MDV、CAV、REV的共感染检测[J].中国兽医学报, 2001, 21 (1) :6-9.

[3]姚火春.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4]刘忠贵, 高荣, 李庆章, 等.鸡马立克氏病免疫抑制机理的研究[J].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5, 80 (1) :19-21.

上一篇:水情预报系统下一篇:药品质量事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