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消费结构范文

2024-06-28

食品消费结构范文(精选9篇)

食品消费结构 第1篇

1 武汉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变动趋势分析

长期以来城乡收入和人口结构、城市化和消费观念、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社会保障体系等这些因素造成武汉市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存在着明显差距。改革开放30年,这种差距一直存在,进入21世纪后,由于中央及武汉市相继出台惠农政策,武汉市农民收入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城乡食品消费水平的差距在逐渐缩小。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面小康值 (8000元) 的36.9%,到2007年已提高到全面小康值的67.1%。

从表1可以看出:

(1) 武汉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2000~2007年间,由2953元增加到5371元,累计增长81.9%,年平均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881.6元增加到4218.6元,累计增长124.2%,年平均增长12.2%,食品支出由962.3元增加到1865元,增长93.8%,年平均增长9.9%。由上述数据同样可知:2002年开始,武汉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属于小康水平。可见农村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农民收入有所提高,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同时农民收入增幅较高,直接影响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需求也逐年提高。

(2) 农村恩格尔系数稳步下降,城镇恩格尔系数趋于稳定,并且农村恩格尔系数在2000~2007年间下降7个百分点,城镇恩格尔系数基本稳定。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从消费额上也可以看出,200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600元,比2000年增长了74.5%,而2007年武汉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为4218.6元,比2000年增长了124.2%。

由上述分析可见,这种相对结构的变动说明了城乡居民在食品消费模式和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2 武汉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内部结构的变化趋势分析

由于粮食类数据无法统计,食品类数据如表2所示,数据表明:除粮食外,按消费量的排列,农村食品消费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油脂和肉禽类。2001~2007年间,农村各类食品消费量的整体结构比例变化不大,保持稳定状况,消费排名为蔬菜、水果、肉禽、水产品、油脂和蛋类。在2000~2005年间,农村蔬菜消费呈递减趋势,油脂类消费量变化很小,其它类食品的消费量都有增加,增加幅度排名为糖果糕点、水产品、蛋类、肉禽类和水果类。这些数据都说明了武汉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明显提升,膳食营养有一定的提高,一些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开始在农村被受青睐。

3 武汉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与其它地区比较分析

中国幅员辽阔,由于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存在着较显著的地区差异,加之不同地区的城乡居民在食品消费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因此食品消费的内部结构呈现一定的地区差别。本文选取东、西代表性的省会城市与中部的武汉食品消费内部结构进行比较,以分析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内部结构的地区特点。

表3数据表明:从东、中、西部代表省会农村居民主要食品消费量可见,中部农村居民蔬菜消费水平高于西部东部和西部,这和各地气候特点有关,农村居民蔬菜大部分来自于自产消费,湖北气候适宜,利于蔬菜生长,农村居民有条件消费较多的蔬菜;油脂类消费从东到西逐步增加的趋势;肉禽、蛋类和水产品都呈现出东部和中部省会农村的消费量要明显高于西部。说明在饮食结构上,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较西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人体营养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农村居民近几年在肉禽、蛋及水产品的消费量上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量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武汉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各类食品消费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武汉农村居民的平均营养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 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1) 武汉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持续增长,农村与城乡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武汉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2000~2007年间,由2953元增加到5371元,累计增长81.9%,年平均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881.6元增加到4218.6元,累计增长124.2%,年平均增长12.2%,食品支出由962.3元增加到1865元,增长93.8%,年平均增长9.9%。由上述数据同样可知:2002年开始,武汉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属于小康水平。

(2) 武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日趋合理,食品消费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农村恩格尔系数稳步下降,城镇恩格尔系数趋于稳定,并且农村恩格尔系数在2000~2007年间下降7个百分点。

(3)武汉市农村在食品消费内部结构中,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更加营养、科学和多样化。水产品、蛋类、肉禽类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消费量在农村逐年提高,农村居民的食物营养结构有了改善。

(4) 从地区比较看,膳食营养结构上存在着较显著的东、中优于西部。蔬菜由于生产地区气候的特点中部高于东西部,肉、禽、蛋、水产品等四类食品的消费量均是东中部高于西部。武汉农村居民的各种食品消费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武汉农村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应该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

4.2 政策建议

武汉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在2005年已经处于温饱阶段并在向小康阶段逐渐靠近,表明武汉市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普遍在提高,消费总量用于食品消费的部分在逐渐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汉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相比较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而言,武汉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尚有待进一步改善。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对促进武汉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良性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统筹武汉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武汉农村与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差距,主要在是在本地企业的工资收入,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武汉县域经济不发达,半数隐性失业农民在本地无法实现充分就业。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发展兴县是第一要务”。另外,可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更为重要的是要彻底消除就业歧视,统筹协调好发展、改革和就业的关系,构造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真正实现城乡居民就业机会平等。

(2) 在武汉建立更为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小居民消费的不确定因素,提高农民食品消费结构调整的信心。首先,建立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明确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保障生活困难的家庭、无劳动能力和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其次,逐步建立农村社会福利制度,解决孤寡、残疾的社会保障问题。另外,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主,调动农民参与社会保险的积极性,解决农民的养老之忧。引导农民在年轻、自身有收入时就开始积累养老金。同时,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和机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农村卫生保健体系,因地制宜确定农村医疗保障方式,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如合作医疗、医疗保险、医 (下转P125)(上接P97)疗补贴和大病统筹等形式。

(3) 改革武汉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疏通流通环节,培育和完善农村消费市场。首先,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特别是粮食市场,使各地区生产的农产品能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让农民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生产条件自由地进行结构调整。其次,针对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分布范围广,交通不便,农村经销终端多,但规模较小,流通不畅等情况,减少中间渠道环节、与中间商联合等措施疏通流通环节,加强农村流通渠道建设。最后,还应加大农村市场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

(4) 加强消费教育,倡导科学的消费观念。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武汉市农村居民生活正从坚持保障食物数量安全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阶段。由于生活习惯的因素,长期形成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食物消费特征将在一段时期中继续存在,一方面要鼓励国民增加动物性食物消费、加强食物营养构成改善;另一方面要减少农民因过量摄入动物性食物所导致的生活疾病的高发。因此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要引导居民注重膳食营养均衡,注意多向农村居民宣传科学的食品消费知识,帮助他们确立合理的食品消费期望, 鼓励适度消费、健康消费和文明消费,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促进农民身心健康,确保整个民族食物消费结构合理和身体安康。

本文为2008年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武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批准号08040) 和湖北省教育厅200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制约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和对策研究》 (批准号2008q077)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居民的食品消费水平是决定居民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 是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武汉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接近40%, 由于政治、经济上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存在着明显差距, 但由于近几年各种支农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武汉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选择武汉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消费经济理论, 在大量占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武汉市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 并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食品消费水平进行比较, 通过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武汉市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比较

参考文献

[1]张明宏、方晓军, 我国农村居民主要食品消费结构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04, (2) :34-35.

[2]李锐,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数量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03, (5) :12-17, 44.

[3]黄季焜, 食品消费的经济计量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5, (2) :54-62.

[4]封志明、史登峰, 近20年来中国食物消费变化与膳食营养状况评价[J], 资源科学2006 (1) :2-8.

[5]周津春,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AIDS模型研究[J], 中国农村观察2006 (6) :17-22.

[6]罗良国、王艳, 日本食物消费结构演变及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07 (8) :108-109.

[7]常春华, 湖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及其对消费的影响分析[J], j经济管理2008 (10) :76-78.

食品消费结构 第2篇

有机食品-21世纪食品消费的主旋律

崇尚生态、崇尚自然已成为时代主题,有机食品正迎合了这一理念,将可能主导21世纪食品消费市场.目前,在发达国家,有机食品已占据了重要地位.特别是欧洲,有机食品的生产不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也是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之一.

作 者:郭雪霞 黄静 作者单位:刊 名: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英文刊名:APPLIED ENGINEERING TECHNOLOGY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

食品消费结构 第3篇

2004年以来,随着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对食品的绝对支出逐渐增加,从1 855.4元增加到4 607.47元。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人均收入增加,食品占消费支出的比例即恩格尔系数会有下降趋势。 河南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情况基本符合恩格尔定律,2004年恩格尔系数为35%,到2012年下降为33.6%(见图1)。 根据西方经济学观点,恩格尔系数为30%~40%时为相对富裕水平,说明河南省城镇居民生活已经迈入相对富裕水平,消费由吃穿为主的生存模式变为发展模式。与2004— 2012年全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相比较,河南省恩格尔系数数值上平均低于全国恩格尔系数,说明河南省城镇居民生活富裕程度略高于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从食品消费的内容来看,河南省城镇居民大米、小麦等粮食消费量下降明显,由141.71k/ 人g下降至36.9kg/人;与此相反,猪肉、牛肉、羊肉等肉禽制品呈现递增趋势,由22.7kg/ 人上升至41.12kg/ 人。同时,河南省城镇居民在蛋类、奶及奶制品和水产类等的消费量不断上升。说明居民们的食品消费已经由数量向注重质 量的方向 发展 ,讲究多元 化均衡饮食。

二、河南省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 ELES 模 型分析

(一)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

ELES是经济学家Luch在美国经济计量经济学家Stone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于1973年推出的一种需求函数系统,具体的函数模型为:

其中,Vi表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的消费支出额,Pi表示第i种商品的价格,Xi表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PiXi表示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Y表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βi表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

βi满足条件:

对表达式(2.1.1)进行变换,得到以下模型:

如果采用的样本数据为截面数据,则不同收入阶层商品价格可以视为相同,因此上式(1)中价格P是一个已知常量, 利用最小二乘法可以求出待估参数 αi,βi的估计值。进而推导出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PiXi:

(二)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13年)提供的2012年城镇居民七种收入等级(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较低收入户、中间收入户、较高收入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截面数据建立五种主要食品(粮食、肉禽及制品、蛋类、水产品、奶及奶制品)的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由于不同收入等级分组之间差距比较大,针对截面数据易存在异方差的问题,本文采取加权最小二乘法处理异方差的干扰。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解释变量、五种食品分别为被解释变量,借助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参数估计结果(如表1)。

进行检验:(1)经济意义检验,各种食品β赞i在0和1之间,且符合经济意义。(2)统计检验,各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都在0.97以上,说明各回归方程拟合效果比较好;在检验水平 α=0.05时,t检验临界值t0.0025=2.306,五种食品的t检验值均大于该值,都能通过t检验,认为各回归系数显著不为零。因此,这说明河南省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适合用ELES模型进行分析。

(三)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静态分析

采取同样方法,运用《中国统计年鉴2013》提供的2012全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情况进行分析,并与河南省进行比较。

1.基本消费支出分析

将估计值带入到公式(4),可以计算得到各种食品的基本消费支出PiXi(如表2)。

(单位:元)

从表2可以看出,五种主要食品的基本消费支出排在第一位的是肉禽及制品,其次为粮食、奶及奶制品,说明河南省城镇居民对肉禽及制品支出最高,而粮食已经不是最首要的支出。河南省城镇居民基本需求总支出1 187.3元,而最低收入户实际总支出为1 233.8元,高于基本需求46.5元。其中肉禽及制品超出基本需求支出幅度最大,只有水产品未达到基本消费支出,低于基本需求支出为31.94元,这说明河南省城镇居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居民消费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与全国相比较,河南省基本需求总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差364.8元。五种食物的基本需求支出中,只有蛋类的基本需求支出高于全国水平,而与全国相差最大的是肉禽及制品和水产品,说明河南省城镇居民在蛋白质食物(即肉禽、水产品)消费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升空间比较大。

2.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含义为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用于消费支出的数额,反映新增购买力投向的问题,由ELES模型估计参数表1中可得各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β赞i(见表3)。

由上页表3可得,河南省主要食品边际消费倾向之和说明河南省城镇居民新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将会有2.76%用于食品消费。上页表3中可以看出,排在第一位的是肉禽及制品,其边际消费倾向为1.36%,说明居民新增购买力的投向重点是肉禽及制品。粮食、奶及奶制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处于中等位置分别为0.39%和0.59%,而蛋类边际消费倾向处于偏低的位置,仅为0.15%,说明城镇居民对奶及奶制品的消费倾向明显高于蛋类。

相对于全国水平,河南省城镇居民主要食物的边际消费倾向之和更低。这说明,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河南省城镇居民满足了主要食物基本需求之外,更倾向于在衣着、住房、交通等其他方面的精神消费。在各项食品中,河南省在水产类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较大,说明河南省对高蛋白高营养的水产类的消费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3.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含义是由于单位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消费需求量的变化,设第i项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为 ηi需求收入弹性含义是由于单位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消费需求量的变化,设第i项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为 ηi,计算公需求收入弹性含义是由于单位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消费需求量的变化,设第i项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为 ηi,计算公式:,其中Qi为第i项商品消费需求量的平均值。计算结果(见表4)。

对于需求收入弹性:从表4可以看出,五种食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都是正值,说明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对各种食品的需求量会随之增加,但增加幅度有所不同。 河南省各食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接近。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最高的是水产类,说明城镇居民对水产品的重视程度比较高。肉禽及制品和奶及奶制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处于中等水平,说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时,会比较多的考虑购买肉禽及奶制品。而收需求入弹性比较低的是粮食,主要因为这些食品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四)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动态分析

运用相同方法,对2008—2012年河南省、全国的基本消费支出、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进行比较分析。

1.基本消费支出趋势分析

(1)2008年以来,河南省城镇居民主要食物基本支出规模不断地扩大。其中水产品从30.90元增加到94.44元(见表5),增加了205.6%,肉禽及制品和奶及奶制品的消费增加量也很大,这代表着城镇居民的更加注重水产品、肉禽及制品的消费,而粮食、蛋类增加幅度比较缓慢,说明粮食属于必须消费,而蛋类的消费已经基本稳定。

(2)就增长速度而言,河南省城镇居民对于粮食和蛋类的消费增长速度与全国大致相当,肉禽及制品、奶及奶制品的消费增长速度略高于全国水平。而水产品的消费增长速度为315%(见表5),几乎达到全国平均增长速度168%的2倍。这说明河南省城镇居民主要食物的消费水平提高速度大于全国水平。

(单位:元)

(3)与全国相比较,蛋类的基本消费支出五年来平均高于全国消费水平,奶及奶制品消费支出与全国基本相当,但水产类和肉禽及制品一直低于全国水平,说明河南省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有优化空间。

2.边际消费倾向趋势分析

(1)从下页表6中可以看出,河南省与全国城镇居民主要食品边际消费倾向之和都有下降趋势,说明居民收入增加时,对主要食品的消费比例逐渐下降,转移到住房、交通、通信等其他生活方面,食品消费由注重数量到重视质量改变, 居民消费水平逐渐提高。

(2)河南省城镇居民粮食边际消费倾向在2011年不降反增,而2012年的数值也比2010年要高,全国粮食边际消费倾向数值也出现这种特征,这可能是由于居民的消费观念改变引起的。近年来,为了丰富营养、多元化饮食,人们对健康的粗杂粮需求不断增加,这可以解释粮食边际消费倾向波动。

(3)2008年以来,河南省的各种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全国相比较,水产类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差最大。原因有如下两点:一是河南省作为中部城市,一般居民没有水产类的消费、饮食习惯;二是河南省城镇居民对水产类的消费重视不及全国平均水平,水产品营养成分高,蛋白质含量丰富且脂肪含量较低,河南省居民需要合理的引导来增加水产类消费, 优化消费结构。

3.需求收入弹性趋势分析

(1)2008—2012年间,河南省城镇居民对肉禽及制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基本未发生改变(见表7),粮食的需求收入弹性先降后增,这可能是粗粮健康饮食观念造成。蛋类、奶及奶制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逐渐增加,说明河南省城镇居民对蛋类、奶及奶制品的消费需求增加。而水产品、奶及奶制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居民对此类食品消费比较敏感。

(2)河南省和全国的主要食品需求收入弹性都小于1(见表7),属于缺乏弹性商品。其中粮食、蛋类的需求收入弹性总体最低,说明二者符合城镇居民的生活必需消费品的特性。 在水产类和奶及奶制品的消费上,全国需求收入弹性五年来一致高于河南省,说明河南省城镇居民对水产类、奶及奶制品的消费敏感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河南省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河南省城镇居民的主要食物基本需求支出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而显著增加,食品消费结构的增加和优化则能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提高河南省经济水平可以提高消费水平,进而优化城镇居民对食品的消费结构。并且,要重视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现在城镇低收入户消费水平基本高于温饱水平,但食品消费支出的大部分仍是生活必需品。如果这部分家庭收入增加,将会释放出不容小觑的消费潜能,从而促进食品消费的增长,向食品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巩固肉禽、蛋奶的供给,着力发展水产品相关行业

在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营养饮食的需要。水产品营养丰富、富含优质蛋白质,居民对水产品的需求相对旺盛且增长空间大,所以应加强水产品的养殖。对于肉禽制品、奶制品,则应完善畜牧业的发展,对猪、家禽的规模化养殖的产量和质量加以提高,引导居民优化消费结构,使居民饮食丰富多元化。

(三)加强食品营养知识宣传,倡导绿色消费观念

引导居民走向合理消费,增加居民对奶及奶制品、水产类等优质食品的消费,对于新兴的健康粗粮饮食方式加以倡导,提高消费层次,使居民食品的消费更为合理、健康。绿色消费则是勤俭节约、珍惜一米一粟来之不易,抛弃奢侈浪费的消费习惯,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四)加强对食品的安全监管,发展高质量的食品

食品餐饮消费调查表 第4篇

(调查日期:2014年6月16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从食品安全角度:一是了解校园周边食品餐饮消费安全状况;二是宣传食品安全相关法规和知识;三是对校园周边无证照经营食品餐饮的态度;四是配合监管人员调查了解本区域内食品安全状况;五是关注食品安全自身能采取的措施;请你积极参与本次调查!(调查区域:)

1、您的姓名(签字):

联系方式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进一步理顺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农业、质检、工商、卫生部门分别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餐饮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对此您知道吗?是□否□

3、您对调查区域食品餐饮经营的感觉怎样?

放心□不放心□一般□其他□

4、您认为食品安全最大的隐患在哪一个环节?

种植养殖环节□批发零售环节□餐饮消费环节□3其他□

5、您消费食品餐饮最关注什么?

安全性□价格□包装标识□品牌□口感□其他□

6、、您认为提高本地食品安全水平最有效的办法是:

监管取缔□规范引导□群众支持□综合治理□强制迁移□

7、您在消费中关注食品安全所采取的措施有:

看证照□看品牌□看卫生□看环境□看标签□

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异现状分析 第5篇

根据国际经验, 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时, 居民消费结构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将从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显著标志是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恩格尔系数下降, 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促进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变。我国由于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在消费结构变化阶段, 城乡居民之间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消费差异。在食品消费上也表现出不同, 对于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业和相关联的市场建设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 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状况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处于变动明显的时期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变化总体情况

(1) 1978~1991年, 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大于城镇居民。在这一阶段,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1991年的708.6元, 增长了4.3倍, 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11.16元增加到1991年的1700.6元, 增长4倍, 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6%。到1991年, 城乡居民的家庭恩格尔系数都已小于60%, 可见解决了温饱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主要缘于农村改革在先, 农村的活力被大大激发, 同时, 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提高也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

(2) 1992~2000年, 实现总体小康, 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农村居民。在这一阶段,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91年的708.6元增长到2000年的2253.4元, 扣除物价因素, 年均增长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1年的1700.6元增长到2000年的1670.13元, 扣除物价因素, 年均增长6.8%。在这一阶段, 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增速明显加快, 主要原因是城市改革的全面铺开。根据《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测算, 到2000年, 全国小康生活水平实现程度将达到95.6%。

(3) 2001~2008年, 全面建设小康阶段,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2366.4元增长到2008年的4760.6元, 扣除物价因素, 年均增长6.4%, 2009年又突破了5000元大关。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1741.09元增加到2008年的3660.68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6859.6元增长到2008年的15780.8元, 扣除物价因素, 年均增长高达9.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5309.01元增长到2008年的11242.85元。城乡居民收入都有明显的增幅, 但城市居民收入增幅仍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1]

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从20世纪90年代起达到3倍以上, 进入21世纪以来始终在3.5倍以上, 其中, 2003年、2004年达到3.8倍。可见,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明显扩大 (见图1)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2.21世纪以来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距拉大, 恩格尔系数显示城乡居民生活处于不同水平

根据国际经验, 在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以后, 生存型消费 (包括食品和衣着消费) 的比重会逐步下降, 主要表现为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 发展享受型消费 (居住、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医疗保健、旅游等消费) 比重不断上升。[2]而我国由于城乡发展水平差距, 虽然人均GDP有较大增长, 但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却有所不同, 显示出城乡居民处于不同的富裕程度上。

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见表1) 看到, 从1980年到1992年的12年间, 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差距一直在4~5个百分点之间, 从1993年开始, 明显加大了差距, 差距达到了7个百分点左右。在富裕程度上, 城镇居民家庭在1996年恩格尔系数已达到50%以下, 进入小康阶段, 而农村居民直到2000年才进入这一阶段。不仅如此, 城镇居民在2000年恩格尔系数已达到39.4%, 进入了富裕阶段, 而直到2008年, 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还没有降至40%以下, 与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差距仍在拉大。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8) 》。

二、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现状及差异分析

我国一直以来对农业都非常重视, 食品供给能力也不断提高, 至2009年, 粮食年总产量实现6连增, 连续多年粮食产量超过5亿吨, 肉类和禽蛋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奶类比1996年增长近4倍, 蔬菜、水果、水产业迅速发展。由于食品供给量与人均收入都在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总体数量上得到满足, 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对食品的多样化需求也不断增加 (见图2)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8) 》。

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持续拉大, 城乡饮食消费习惯有所不同, 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也有一些差异, 主要表现在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种类更多, 副食及外出消费比例更高。

1.粮食、蔬菜的消费差别

从粮食消费来看, 城镇居民粮食消费量从1978年至1990年明显上升, 但近年来已经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 如1990年人均消费粮食130.72公斤, 1995年下降到97公斤, 2007年又下降至77.6公斤。而蔬菜消费数量则变化不大, 1990年为138.7公斤, 1995年下降至为116.47公斤, 此后基本不变, 在114-117公斤之间浮动。

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食品中, 粮食、蔬菜、食用油也呈下降趋势。粮食从2000年的人均消费250公斤下降到2008年的199公斤。蔬菜从2000年的人均消费107公斤下降到2008年的100公斤;食用油从2000年的人均消费7公斤下降到2008年的6公斤。

但是比较而言, 城镇居民消费的粮食在21世纪以来不足农村居民的一半, 是所有食品消费中差别最大的, 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更趋多样化。

2.猪牛羊肉、家禽、水产品、鲜奶产品等的消费差别

从猪肉消费来看, 近60年来, 我国城乡居民猪肉消费量除个别年份外一直稳步提升, 2007年, 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为36.42斤, 是1950年的2.2倍。但是, 城镇居民家庭对于牛羊肉、家禽、水产品、鲜奶产品的消费则呈现比较明显的增加趋势。食品种类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食物消费更加追求搭配和注重营养健康, 在收入较高的城镇地区, 居民人均禽类、蛋类、水产品、酒类、鲜乳品的消费大大提高 (见图3)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8) 》。

农村居民对于肉禽蛋、水产品、奶、水果等人均消费增加, 但均低于城镇居民。家禽从2000年人均消费2.8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4.4公斤, 增长55.2%;蛋类从2000年的人均消费4.8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5.4公斤, 增长13.9%;水产品从2000年人均消费3.9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5.2公斤, 增长33.9%;奶及奶制品从2000年人均消费1.1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3.4公斤。

3.外出就餐的消费差别

城乡居民在外出就餐比例上都有比较快的增长, 但城镇居民的外出就餐明显多于农村居民。2008年, 城镇居民人均在外就餐支出已经达到878元, 占食品支出比重20.6%。2008年, 农村居民外出就餐为209元, 占食品支出的13.1%。两者还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这主要在于农村居民收入相对比较低, 而且农村地区餐饮娱乐设施相对来说比较少。

三、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异的影响

1.城乡居民膳食营养水平不同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2002) , 随着动物性食品消费的增加, 我国城乡居民优质蛋白摄入量明显增加, 动物性食物提供的优质蛋白质所占比重超过35%, 蛋白质营养状况有所改善。但是, 城乡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脂肪摄入量为76.2克, 而城市居民的这一摄入量在1982年为66.8, 1992年为77.7, 这都明显高于农村的39.6和48.3。直到2002年, 农村居民的脂肪摄入量才达到72.7, 仍不及10年前城市居民的水平。城市居民的平均每标准人日维生素A摄入量和每标准人日钙摄入量也都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见表2) 。

数据来源:《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从不同年龄结构的人群来看, 城乡居民也有很大的差别。如根据2002年全国营养普查结果, 1~2岁和2~3岁城乡婴幼儿生长迟缓率仍达18%和15.1%, 其中:农村分别高达20.9%和17.3%, 城镇也在8%左右, 城乡差别仍很大。在3~7岁少年儿童中, 农村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13.8%~15.5%, 同年龄城镇少年儿童仅为2.5%~4.5%。在成年人中, 农村居民生长相对城市居民来说, 迟缓率高、肥胖率、超重率低。

2.农村成为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灾区

近些年来,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影响食品价格乃至影响食品产业的事件多发, 而由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 往往受伤害较多的是农村居民。比如在安徽“毒奶粉”中的“大头娃娃”以及“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受伤害的婴儿, 大都是在县及县以下家庭的孩子。而劣质食品也往往由于农村的食品安全监管不严格而更多见于农村市场。调查显示,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儿童食品添加剂严重超标、酱菜类添加剂严重超标、营养成分严重不足、奶制品的蛋白质含量严重不足、肉类食品 (主要指火腿肠) 大肠杆菌严重超标 (有的样品检测出致病菌) 。在乡村级小卖部还经常出售过期的、变质的以及三无儿童食品。因此, 加强农村食品市场加工环节的监管, 提高食品市场和流通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3.对农产品加工、食品工业的影响

由于存在城乡两个不同的食品消费人群, 由此也产生了有差别的两个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市场。这不仅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 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农产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也不利于食品工业水平和档次的提高。

四、政策建议

1.促进农民增收,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持续扩大内需

食品在农村居民的整体消费中还占有很大的比例, 而在食品消费中还存在消费水平低、生存型消费占比高的情况, 仅靠城市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是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消费的基础是收入, 缩小消费差距关键还是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在农村居民的人均现金收入里, 外出打工收入占了40%, 售卖农产品等家庭纯经营的比重是49%, 打工收入和售卖农产品为主的经营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89%, 要想比较快的提高农村居民的现金收入, 只有持续地在尽快提高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上做文章。[3]

2.改善食品加工与运输环境

我国的食品消费结构处于转换和升级的过程中, 对于食品安全和多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且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同。因此, 调整食品产业结构, 提高食品质量, 既有利于保证国内的食品供给, 也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3.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 提高食品质量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食品质量也被赋予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近年来的部分食品安全问题上可以看出, 食品安全需要从源头上抓起, 因为食品产业链比较长, 从种植和养殖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加工业、制造业、流通、包装等直到最终的消费环节, 涉及面广, 每一个环节有疏漏都可能影响到食品安全。对于农村市场, 更需要加强监管力度, 提高农村市场食品质量, 保证农村居民的饮食安全。

4.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加强农业信息支持, 防止食品价格大起大落

由于城乡的消费差距, 食品市场也形成了城乡有别的两个市场, 因此, 应尽快完善市场软硬件建设, 争取做到消费有差别, 但产品供应效率和产品供应质量有保障。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宏观调控, 保证食品的有效供给, 同时, 应对食品加强信息支持, 为包括农户在内的生产者提供预测服务和生产指导, 防止价格急剧波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2]房爱卿, 范剑平, 朱小良.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和消费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消费者如何选购绿色食品? 第6篇

如今, 绿色食品成为大部分消费者的首选, 说明我国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正不断增强。但绿色食品实际上是一个特定的概念。2003年1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中对于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制订了非常严格的认证过程。

一些商家违规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首先会误导消费者, 如果它本身的价格等于或低于其他没有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消费者肯定会选择有标志的产品, 物非所值, 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就会受到侵害;另一方面, 如果产品没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要求, 就有可能危害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为此, 有关专家介绍, 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时要做到“五看”。

一看级标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将绿色食品定为A级和AA级两个标准。A级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 而AA级则禁止使用。A级和AA级同属绿色食品, 除这两个级别的标识外, 其他均为冒牌货。

二看标志

绿色食品的标志和标袋上印有“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字样。

三看颜色

看标志上标准字体的颜色, A级绿色食品的标志与标准字体为白色, 底色为绿色, 防伪标签底色也是绿色, 标志编号以单数结尾;AA级使用的绿色标志与标准字体为绿色, 底色为白色, 防伪标签底色为蓝色, 标志编号的结尾是双数。

四看防伪

部分绿色食品有防伪标志, 在荧光下能显现该产品的标准文号和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人的签名。若没有该标志便可能为假冒伪劣产品。

五看标签

消费者食品标签使用问题探讨 第7篇

食品标签是指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图形、符号及一切说明物。[1]“一切说明物”包括吊牌、附签或商标, 即食品包装和包装附着物上的所有信息构成了食品标签。标签的基本功能是介绍食品的真实属性, 它是对食品质量特性、安全特性、食用说明的描述。无论是预先定量包装, 或装入 (灌入) 容器中, 还是未包装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食品, 都应在食品上标示清楚。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示应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 (或) 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质量 (品质) 等级、辐照食品、转基因食品和营养标签。

食品标签是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一种信息传播手段和沟通渠道, 通过这种信息沟通可以使消费者通过食品标签标注的内容进行自我识别、自我安全卫生保护和指导消费。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 绝大部分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会查看食品标签, 能够不同程度地使用食品标签,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 查看标签太简单

绝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食物时都懂得查看食品标签, 但其中有些消费者只会简单查看生产日期, 常会忽略标签中的其他内容, 例如配料表、营养标签等。实际上, 标签内的所有内容都有助于消费者正确选择食品。

除单一原料的食品外, 食品标签上必须标有配料表, 配料表中所有配料按加入量从多到少依次排列, 其中的复合配料按其原始配料从多到少一一列出, 如复合配料已有国家标准或法规, 其加入量小于食品总重量的25%时, 则复合配料的原始配料不必详细列出, 但其中的食品添加剂必须列出。因此, 消费者可以从配料或成分比例和含量上初步判断食品质量, 从而选择自己需要的食品。另外, 对于食品包装上没有过敏提示的产品, 消费者关注食品标签上的配料, 还可以避免食用含有过敏原的食物, 这样才能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很多消费者没有阅读产品背面营养标签的习惯, 不重视或看不懂食品营养标签。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 能引导和帮助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做出有利于自身健康的选择、促进均衡膳食, 尤其对于有特别饮食需要的人群, 还能降低肥胖等一些营养性疾病及慢性病的发病率。例如, 通过查看营养标签中的钠含量, 一些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就可以控制钠的摄入量, 避免有可能从食品中带来的危害。2013年1月1日起, 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正式施行, 速冻水饺、速冻汤圆、饮料、薯片、咸菜、酱油等预包装食品均需强制增加营养标签, 否则不得销售。新标准的实施加强食品标签管理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食品营养标签认识水平。

2 被词语“陷阱”误导

有些消费者看到“无糖”、“低脂”, 就认为这样的产品热量低, 吃了不会胖, 其实是个误区。“无糖”、“低脂”食品只能保证没有添加蔗糖或脂肪含量低, 但很多依然含有大量的淀粉等高热量成分, 所以吃得多了依然有可能发胖。

有些食品的名称比较含糊或相近, 容易使消费者产生是同一种产品的错觉。例如:“纯牛奶”、“鲜牛奶”、“学生奶”, 有些消费者认为都是一样的产品, 实际上, 这些产品的主料来源、辅料配方都是有区别的。那消费者如何区分相近的产品呢?这就需要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通过查看配料了解食品组成差异, 通过查看营养成分表了解产品的营养含量的不同, 选取最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

有些消费者不能正确理解营养标签的含义, 误认为营养成分表中的物质“含量”是整个产品中该物质的含量, 实际上这里的“含量”一般指每100g或每100mL食品中营养物质的含量。例如一瓶饮料, 净含量600mL, 从成分表中能了解到碳水化合物含量为8g/100mL, 意思是每100mL该饮料中含有碳水化合物8g, 那么一瓶饮料提供的碳水化合物总计为48g, 也就是说喝完这瓶饮料会摄入48g碳水化合物。根据营养成分表, 配合食品的净含量, 消费者就可以计算出从该食品中摄入的营养成分总量, 有助于了解自己的膳食营养状况。

3 看不懂专业名词

看不懂食品标签中的一些专业名词是很多消费者在查看食品标签时的一大困惑。例如:很多坚果类食品在标签中会标注使用了“TBHQ”, 没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消费者看不懂了, 其实, “TBHQ”是食品添加剂特丁基对苯二酚的英文简称, 属于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可以在食品标签中仅标注TBHQ。又如:营养标签上的“营养参考素价值 (NRV%) ”, 很多消费者完全不明白其含义。营养参考素价值是中国食品标签营养素参考值的简称, 是专用于食品标签的、比较食品营养成分含量多少的参考标准, 是消费者选择食品时的一种营养参照尺度。在营养标签上, 以营养素含量占营养素参考值 (NRV) 的百分比标示, 即“NRV%”。简单的说, “NRV%”是食品中的营养物质占中国营养学会给国人推荐的每日营养物质摄入量的百分比。例如, 某人进食某食品200g, 营养标签上每百克提供蛋白质占5%NRV, 也就是从该食品中摄入的蛋白质为日需要量的10%, 另外占日需要量90%的蛋白质可以从其它食物补充。

广大消费者绝大多数并不掌握食品标签专业知识, 而且, 对他们来说也不认为自己有必要去深入了解, 所以解决消费者看不懂食品标签中专业名词的问题, 可以一方面加强食品标签相关知识的宣传讲解, 另一方面需要标签规范制定更加通俗易懂。

4 分不清各种标识

现在销售的食品在食品包装上或多或少都印有各种图形的食品安全标识, 这些标识的含义、作用许多消费者都理不清。例如:很多消费者就不明白绿色食品AA级和A级有何区别, 那种更好。A级绿色食品是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 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 按特定的操作规程生产、加工, 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 并经专门机构认定, 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AA级绿色食品是指在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 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 按特定的操作规程生产、加工, 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 并经专门机构认定, 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2]AA级绿色食品标准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有机食品的基本要求。显然, AA级绿色食品比A级绿色食品品质更高。

食品标签上标示的各种安全标识是企业向消费者提供安全信息和保证, 最直接地向消费者传递食品的“安全信号”, 具有显示食品品质的功能, 如绿色食品标识、无公害食品标识、QS标识等。这些安全标识已逐渐为广大消费者所认识, 其作用在一定的区域和一定的程度上已被大众所认可, 并且影响到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心理, 这是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建设进程中可喜的现象。但是食品安全标识的内涵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消费者在认知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和误区。目前, 这类标识种类繁多, 其作用取决于消费者的认知和认可度。[3]加强食品包装上标识的宣传讲解, 多数消费者应该是可以认知的。

5 总结

据统计, 食品标签信息关注度、信息源信任度、信息充分度以及消费者个人特征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4]因此, 消费者合理使用食品标签有助于正确购买决策的形成。我们应向食品标签管理制度先进的国家借鉴经验, 加强食品标签知识的普及宣传。[5]需要特别指出, 正确使用标签的引导教育对象, 除了成年消费者, 还要关注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一般都缺少食品标签知识, 但他们却是最需要被保护的群体。总之, 消费者在日常选购食品时, 充分了解、正确使用食品标签, 有助于正确选择自己需要的食品。

摘要:本文对我国食品标签的规定和消费者食品标签使用情况做了简要介绍, 针对消费者食品标签使用中存在的查看标签太简单、看不懂专业名词、被词语“陷阱”误导和分不清各种标识四个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食品,标签,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2]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最新中国绿色食品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3]何炘, 王玉琴.食品安全标识对消费者购买影响力的调查研究[J].商品与质量, 2011, 09.

[4]张传统, 陆娟.食品标签信息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研究:以婴幼儿食品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2, 09.

洛阳市保健食品消费现状分析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2家大型连锁超市、4家药店、3家保健食品专卖店。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5年4月1日-9月1日在上述单位购买保健食品的消费者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统一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2)消费行为问卷,获取保健食品信息的渠道、所购买的保健食品具有何种功效、购买保健食品的目的、影响购买的因素,对其安全性是否有顾虑及原因,将来对保健食品的需求是否会增加。(3)知识问卷及建议,是否了解保健食品与药品、食品的区别,对监管部门或者保健食品所具有的功效的建议。

1.3 数据处理

调查问卷的数据收集整理及计算,由SPSS21.0完成。使用四格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此次研究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有效问卷为571份,有效率为95.2%,其中中男性257人,占45%;女性314人,占54.99%。保健食品消费年龄跨度较大,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82岁;消费年龄主要集中在35~55岁,占61.8%;消费群体主要为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和个体商户,合计占64.1%;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月收入1 000~5 000元,占48.6%;消费人群文化程度较高,大专和本科学历人员占40.6%。见表1。

2.2 消费行为

消费者获得保健食品相关信息途径主要生活广播电视广告,占35.4%。保健食品消费最高的是补充维生素、元素类保健食品,占27.1%。从保健食品购买目的调查看主要是给父母、长辈等亲人,占49%。从购买保健食品最主要选择依据来看主要是品牌影响,占42.9%。另外,有78.2%的消费者表示将来对保健食品的需求会增加。

2.3 知识问卷及建议

调查有52.5%的消费者能够正确认识保健食品的作用,明确表示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42.8%的被调查者对保健食品的作用表示不是很清楚,只认为吃了肯定有好处。4.7%调查者认为保健食品应该能代替药物,吃保健食品可以不吃药或少吃药。45岁以上年龄被调查人员197人,正确认识64人,正确认识率为32.5%,45岁以下年龄被调查人员374人,正确认识236人,正确认识率为63.1%,两者比较,χ2=48.4989,P<0.05,即小年龄组的知识问卷的合格率明显大于高年龄组的。

3 讨论

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洛阳市保健食品消费人群主要是中老年,学历较高、收入中等偏上、企事业单位人员居多。说明中老年人对保健食品需求较多,另外,学历较高、企事业单位人员相对掌握保健食品知识多,且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中高收入人员也是保健食品消费的主要人群。消费者获取保健食品信息主要来自广播电视广告,其次是他人推荐,其余来自杂志、推销、网络等途径。从保健食品消费目的来看所占比例最大的是补充维生素、元素,其次是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等。说明保健食品消费最多的仍然是补充营养成分、改善身体状况等保健作用,而辅助治疗疾病如降脂降糖等还不是保健食品消费的最主要目的[3]。多数消费者优先考虑购买品牌保健食品,说明人们对大品牌保健食品相对较为信任,对保健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存在担忧情绪。购买保健食品多数是为了孝敬父母、长辈、亲属等,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中老年人是保健食品消费的主要人群。

从知识问答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保健食品保健作用认识不清,尤其是中老年消费者,存在保健食品应当可以代替药物的糊涂认识。分析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中老年人获得相关信息渠道有限,且与社会交流较少,加上部分保健食品生产销售企业夸大保健食品作用,并宣传药物长期食用有害身体健康,保健食品药食同源,没有任何副作用等等,诱导甚至欺骗消费者[4,5]。因此,提示相关监管部门和全社会要高度重视保健食品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应当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保健食品卫生知识宣传力度,使消费者正确认识保健食品的积极作用,引导消费者选择正确、适宜、有效的保健食品。

此调查只对洛阳市保健品市场进行了初步抽样调查,从中发现了一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今后应当进一步开展保健食品的消费状况的持续调查研究,规范保健食品市场,保障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

摘要:目的 了解洛阳市居民保健食品消费现状,为规范保健食品市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各类保健食品销售场所,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洛阳市保健食品主要消费人群是中老年,学历较高、收入中等偏上、企事业单位人员;4.7%的消费者认为保健食品应当可以代替药物;45岁以上调查人群保健食品知识知晓率明显低于45岁以下调查人群。结论 应当加大保健食品知识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保健食品作用,合理食用保健食品,保障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

关键词:保健食品,消费现状,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弛,杜庆鹏,白玉萍,等.我国保健食品违规广告发布情况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5,27(2):282-285.

[2]李春雨,孙鑫贵,沙博郁,等.保健食品中总汞含量的检测[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2014,30(2):167-169.

[3]黄丽娜,董宇,那海秋,等.中药类保健食品中二氧化硫残留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3,25(6):558-560.

[4]黄丽娜,董宇,那海秋,等.中药类保健食品中二氧化硫残留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3,25(6):558-560.

食品消费结构 第9篇

一、理论回顾

国外学者对食品安全与食品消费关系研究如下, Brewer等 (1994) 通过消费者的购买经历指出, 大部分购买过劣质食品的消费者, 更倾向于购买质量相对较高的绿色食品, 并从此更关注食品质量问题[1]。Raab和Woodbum (1997) 研究表明, 根据1986-1996年的数据显示, 消费者仅仅知道食品中毒会对自身造成很大的危害, 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健康的食品。Finch等 (2005) 通过调查不同消费者来获取消费信息, 得出消费者的经济水平与思想认知水平越高, 对绿色食品的购买力越大。而影响绿色食品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很多, 国内学者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多方位研究。曾寅初等 (2007) 通过调查北京市消费者, 得出结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消费意识不强, 但当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后, 大多数消费者会对绿色食品消费高度重视, 并且产生购买绿色食品的意向。张英 (2014) 根据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分析得到, 食品安全问题会让消费者在消费时更多倾向对绿色食品的购买, 从而会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因此, 食品安全是影响绿色食品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 国内学者对影响绿色食品消费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大多采用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统计说明。本研究则重点关注虚拟变量回归下的食品安全对绿色食品消费的影响。

二、大庆市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前景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 根据2015年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 大庆市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50万亩, 绿色食品企业发展到30家,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0个, 绿色食品产品种类100多个。因此, 大庆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潜力较高, 可长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近年来, 大庆市前加随着市政府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扶持, 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使大庆市绿色食品消费量也逐年提高。

三、数据及模型分析

(一) 数据说明

本文所选数据来自《大庆市统计年鉴》及大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所选年份为2004~2015。其中要说明食品安全与绿色食品的消费关系, 需引入食品安全变量。但食品安全是定性变量, 则要通过虚拟变量模型进行分析。虚拟变量模型是有效结合定量与定性变量的分析工具之一。即将定性变量进行“0”和“1”赋值来量化分析。虚拟变量常用D来表示。虚拟变量的引入有加法和乘法两种方式。本文选择乘法引入。

(二) 模型分析

其中F值表面所建立的方程总体是有效的, R2值接近1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 且D.W.值显示方程不存在自相关。在1%的临界值水平下, 所有系数均通过检验。即大庆市城镇居民收入对其绿色食品消费有显著影响。大庆市城镇居民收入每提高1%带动城镇居民绿色食品消费提高0.79%。但是在关注食品安全的转折年前后, 其绿色食品消费虽然有所增加, 但增加幅度不高。这说明在食品安全的背景下, 人们刚刚意识到绿色食品消费的重要性。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基本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 大庆市消费者收入水平与绿色食品购买量成正比趋势上升, 当消费者收入越高时, 其对绿色食品购买量越大。其次, 大庆市消费者由于食品安全问题更加注重绿色食品消费, 当食品安全问题威胁到消费者自身健康权益时, 消费者会增加对绿色食品的购买。因此, 食品安全因素是消费者绿色食品消费的推动剂。

(二) 政策建议

1、完善大庆市绿色食品生产销售的监管制度。大庆市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政策, 对大庆市绿色食品市场进行全面整改, 大力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增强各部门人员的法律意识, 提高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 绿色食品的食品安全信息要更加严谨, 制度更加完善。要有效保障大庆市绿色食品产业的产业安全性, 政府应通过新闻媒体等科技手段对大庆市绿色食品市场进行追踪监督, 开展绿色食品讲座, 宣传绿色食品产业, 使更多消费者关注绿色食品, 减少消费者的利益侵害。对一些不法商贩采取惩戒措施, 以此来维护市场秩序并保护更多消费者的健康权益。政府部门人员应以身作则, 杜绝执法过程中的徇私舞弊现象。绿色食品企业内部应加强绿色食品生产管理, 提高绿色食品质量, 确保优质产品进入市场, 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食品。

2、加强大庆市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引导其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管理。消费者应加强食品安全意识, 在购买食品前选择正规的, 含有QS质量安全监测商标的食品。在购买绿色食品时, 要选择正规绿标认证的绿色食品。同时, 消费者也应该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了解相关法律知识, 增强维权认识。当消费者购买到假冒伪劣的绿色食品时应及时具备, 采取合法手段来保护自身权益免受侵害, 以免被不法商家欺诈。要建立起消费者与监管部门投诉、沟通的渠道, 使二者同时有效监管绿色食品。

3、建立多元化的绿色食品宣传和销售渠道。目前, 仍有部分消费者不了解绿色食品。因此, 各大绿色食品经销商应大力宣传旗下绿色食品, 使更多消费者关注绿色食品消费, 绿色食品经销商应开展多元化销售模式, 不仅仅通过实体店销售, 更要利用网络优势发展网络销售, 打造多方位网络销售平台, 开展实体经营与网络销售相结合模式, 让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更加方便快捷, 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相关监管部门也可以为绿色食品厂商进行宣传, 以增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度, 使更多消费者选择有保障的绿色食品。

参考文献

[1]Brewer M S.Consumei attitudes toward food safety issues[J].Journal of Food Safety.1994, 14 (1) .

[2]Raab C A, Woodbum M.J.Changing Risk Perceptions and Foodhanding Practices of Oregon Household Food Preparers[J].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and Home Economics.1997, 21 (02) .

[3]Finch, James E.The Impact of Personal Corrsumption Composite Values and Beliefs on Organic Food Purehase Behavior[J].Journal of Product Marketing.2005, 11 (04) .

上一篇:计数器装置下一篇:甲醛检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