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类核心期刊

2024-08-04

地球科学类核心期刊(精选10篇)

地球科学类核心期刊 第1篇

地球科学作为七大基础学科之一,是以地球系统的过程和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1],而地球科学类核心期刊作为服务于地球科学领域出版行业的专业媒体,为广大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工作者从事基础研究、展示科学研究成果、开展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为推进我国地球科学理论、应用和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窗口作用[2]。本研究是根据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3],对地球科学类36种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行了排序,选取了其中排名靠前的10种期刊作为统计源,来比较其学术影响力,同时还选取了2010-2014年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3,4,5,6,7]的7项计量指标进行统计评估分析,通过对这10种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分析和比较研究,能够使从事地球科学类编辑出版各期刊认识到各个期刊的优势和不足,认真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同时也可以为地球科学类的编辑出版研究提供一些量化数据的参考,也可以为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广大科研人员提供本行业领域期刊的动态变化结果。

2资料来源与评估方法

2.1资料来源

资料主要采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3,4,5,6,7]中收录的地球科学类36种核心期刊中比较具有影响力的10种地球科学类核心期刊的7项计量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动态评估模型[8]进行评估分析研究,对10种相关核心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的动态变化进行评价。

2.2评估方法

地球科学类核心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采用何学锋等[8]提出的“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动态评估模型”对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估,并且多数研究者认为此评估方法可以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n为评估年限;Iy为期刊的年度学术影响力评估值,即

其中:Ay为单年度来源文献量;Cy为单年度海外论文比;Sy为单年度基金论文比;Gy为核心即年指标;Ry为年度核心总被引频次;Fy为年度核心影响因子;Oy为年度核心他引率;下标Y指的是统计年份。

科技期刊的相对学术影响力的评估值为

其中:I为期刊Iy的平均值;Ic为10种重要期刊I的平均值。

进一步可以得到该核心期刊学术影响力增长率为

然后根据各年度期刊的统计数据,由公式(1)~(4)可分别计算出10种地球科学类核心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估结果。

3结果与分析

3.1期刊基本情况

为了使统计结果更为准确、客观和动态地评估各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文中所选的10种期刊的统计年限为5年(2009-2013年),在表1中也分别显示了10种期刊的创刊时间、周期,这样会使得统计数据有助于从事期刊出版及研究的相关工作者了解近5年来地球科学类期刊编辑出版的发展规律与变化趋势,为本学科期刊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选取的10种期刊全部为中文核心期刊,他们是国内地球科学类期刊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几种期刊。其中《地球物理学报》、《第四纪研究》、《地球科学》创刊于20世纪60年代以前,创刊时间最早的是《地球物理学报》,创刊于1948年;《地球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中国沙漠》及《地球科学进展》创刊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而《地学前缘》和《古地理学报》都创刊于20世纪90年代,最晚的是《古地理学报》,创刊于1999年,但他们进入核心期刊比较及时,说明《地学前缘》和《古地理学报》比较注重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办刊特色。期刊周期除了《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为季刊、《地球物理学报》和《地球科学进展》为月刊外,其余7种期刊全部为双月刊。

3.2期刊计量指标

以下从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主要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海外论文比、基金论文比、核心即年指标和核心他引率等7项主要计量指标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3.2.1来源文献量

来源文献量,又称载文量,指来源期刊在统计当年发表的全部论文数[4]。从表2中可知,除《中国沙漠》的载文量每年呈上升趋势外,其他9种期刊的载文量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变化。《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为双月刊,在2014年载文量最低,为52篇,其载文量的平均值也最小,为63篇;《地球物理学报》为月刊,2013年的载文量最高,为423篇,平均值最大,为373篇,这主要与它的刊期、开本及印张数有关,同时也与该期刊所刊载论文篇幅的长短有直接关系。如果能在缩短论文篇幅和增加信息量方面努力,这一指标必将得到明显改善。

3.2.2核心总被引频次

核心总被引频次是指该核心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它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近5年地球科学类10种主要核心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10种期刊的数据存在着极显著差距,这可能与各个期刊所承担的学科分布不同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除《中国沙漠》和《地学前缘》的总被引频次在2012年和2010年有明显下降外,其他8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地球物理学报》的总被引频次连续5年居于首位,总被引频次均大于4000次,且基本处于逐年连续增长的趋势,《中国沙漠》次之,《地学前缘》居于第三,这说明这3种期刊所刊登的论文对从事地球科学研究者来说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也显示出了此类期刊在地球科学类核心期刊中所处的学术地位和受重视的程度;同时,《地学前缘》作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创建的期刊,其学术地位也不容小觑。

3.2.3核心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作为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评价指标,可克服各种期刊由于发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通常情况下,该期刊的影响因子越大,它在本学科中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力也就越大。从图2中可以看出,《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和《地球科学》的影响因子均在下降,《地球物理学报》《古地理学报》《地球科学》这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变化不大,基本上保持平稳的态势,前两种期刊可能与2013年来源文献量增大的统计结果有关,而地球科学进展可能是由于其来源文献量保持平稳,但总被引频次在逐年增加。影响因子排在前三位的是《第四纪研究》、《地球物理学报》和《中国沙漠》,其逐年影响因子均处于1.5以上。这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相对来说大于其他几种期刊,说明这些期刊即使在同一个专业领域内,总被引频次的多少对其影响因子的大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各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与该期刊所刊载论文的质量和发表周期有直接的关系,发表周期越短,论文的时效性就越强,被引用次数就会越多,影响因子相应就会越高。

3.2.4海外论文比

海外论文比作为一个衡量期刊国际交流程度的指标,主要通过来源期刊中海外作者发表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来进行计算[4]。从表3可以看出,只有《地球物理学报》、《第四纪研究》、《地球科学》和《地学前缘》3种期刊的海外论文比相对较高,其余期刊的海外论文比较低。总体来看,这10种期刊的海外论文比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状态。此情况说明可能是由于国内各机构对于论文来源的评价体制或评价政策的原因,导致我国目前在地球科学研究方面与国外的合作研究成果很少通过中文期刊来体现。

3.2.5基金论文比

基金论文比是反映论文产出性质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从表4可以看出,10种期刊基金论文比均处于比较平稳的态势,并且从逐年的基金论文比数据情况来看,各期刊对基金论文的重视程度都比较强,说明这几种期刊对基金课题产出的科研论文给予了较高的重视。

3.2.6核心即年指标及他引率

即年指标作为反映论文被引速度的指标,主要描述该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4]。由表5可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学报》、《第四纪研究》、《地学前缘》和《地球科学》的近5年来平均即年指标均大于0.2,大于其他同类期刊,说明这5种期刊的被引用速度最快。但从10种期刊即年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地球物理学报》和《地球学报》的即年指标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说明在这2种期刊发表的文章在同行业中其专业性和可参考性强于其他期刊。

他引率作为反映期刊被同行认同性的指标,指该期刊的总被引频次中,被其他期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4]。通常他引率越高,说明该期刊被同行的认同性就越高,学术交流的范围越大、程度就越深。由表5可知,在统计的10种期刊中《地球科学进展》和《地学前缘》的他引率在0.9以上,《地球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球科学》和《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4种期刊的他引率在0.8~0.9之间,其他几种期刊的他引率则处于0.6~0.8之间。总体来看,这几种期刊的他引率都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并不能由此说明这10种期刊的学术地位绝对等同,因为期刊发表文章的真正的扩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所引用期刊的性质来决定。他引率越高,说明期刊被引用的速度在加快,期刊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同时也反映了目前科学研究的广域化、开放化、合作化程度加强,科学研究成果的生命周期也在逐渐延长。

3.3学术影响力评估

从表6中地球科学类核心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估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各期刊5年间单年度学术影响力评估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总体上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各期刊相对学术影响力的评估值Ir和学术影响力增长率I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地球物理学报》的相对学术影响力评估值Ir分别为5.095,远大于其他几种期刊,《中国沙漠》和《地学前缘》的相对学术影响力评估值Ir分别为1.376和1.076,其他几种期刊的相对学术影响力处于0.058~0.762之间。从学术影响力增长率I值可以看出,《地球物理学报》、《古地理学报》和《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增长率高于同行业其他几种期刊。也从侧面说明《地球物理学报》和《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作为创刊时间早,办刊时间长、来源文献量较大的成熟期刊,目前已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而《古地理学报》作为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新创刊的期刊,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其在出版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4结论

通过对10种地球科学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指标的统计比较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期刊的创刊时间、来源文献量和学术质量密切相关。期刊的创刊时间早、来源文献量大及学术质量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就必然大。单凭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指标来评估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不全面、不公平的。采用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动态评估模型能够较全面、客观、动态地反映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当然,这种评估体系也存在着局限性,如海外论文比和基金论文比的统计数值带来的人为因素将直接影响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估。为了更好地提高地球科学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促进期刊的健康发展,建议缩短论文的发表周期、扩大期刊的刊载信息容量、提高期刊的办刊特色和整体学术水平、促进期刊的国际化,应作为期刊今后共同发展的努力方向。

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期刊管理部门、主办单位、办刊人员、作者、读者等社会各方统一认识,不断探索与实践,需要长期共同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总之,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优秀的稿源是学术质量的保障,在网络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如何争取优秀稿源、办出期刊特色、办出风格是编辑部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期刊竞争力而立于不败之地。在提高中文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过程中,提高期刊文章质量和学术水平是基础,提高服务学术共同体的能力增加期刊显示度是途径,提高编辑部的能力建设是支撑。

参考文献

[1]孙成权,曲建升.国际地球科学发展态势[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3):344-347.

[2]徐国红.2006~2010年7种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482-486.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6]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7]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民国时期农学类期刊论析 第2篇

[关键字] 民国 农学 期刊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5-0100-07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griculture professionaljournals.Analysis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journals published during this period and its characteristics.Thin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gricultural journals publishing trend since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memorial hall.They are to spread the advanced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for their pursuit.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many deficiencies, but th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difficulty will provide a great help.

[Key words]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1949) Agronomy Journal

民國时期,随着西学传播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现代学科体系的逐渐完善,加之西方殖民经济对我国农业冲击的进一步加剧,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农学对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大批知识分子一改传统中国知识阶层根深蒂固的鄙农观念,毅然投身农学研究领域,试图用自身所思所学挽救业已凋敝的农业经济。这期间,一大批旨在推进农业新知传播、农业技术普及的农学类刊物得以创办。本文即对这一时期农学类专业期刊进行汇总,并分析这一时期农学期刊出版的整体状况以及办刊特点。

1 民国农学期刊概况

为便于考察,笔者在收集农学相关原始期刊文献、分类目录索引的基础上,经广泛阅读并全面梳理,通过定性分析,确定“民国时期农学期刊名录”(以下简称“名录”,见表1),共159种。所用的农学概念,专指狭义的农学,即包括作物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植物保护学为基础的农作物生长科学。同时,“名录”未包含刊载农学文章的综合性期刊,以及具有农业政治类和其他一些专科性期刊。

以上就是民国农学期刊的大体情况,从表1统计可以看出,民国农学期刊除《农学旬刊》《农村杂志》《农民通讯》《农学丛刊》4种刊物创刊地暂不知其详外,其他155中刊物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湖南、广东、广西、湖北、河南、福建、浙江、山西、黑龙江、台湾等省市地区。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农学类期刊创刊地以江苏居首,有29种,约占总数的18.23%,其后创刊数量超过10种的依次为广东15种占9.43%,福建12种占7.5%,四川11种占6.92%,北京、台湾各10种,占总数的6.29%。其余省市,除上海有9种刊物外,大多创刊数为5种以下。

若从七大地理方位考虑,东北地区共办刊物4种占总数的2.58%;华北地区21种占13.61%;华中地区19种占12.26%;华东地区45种占29.03%;西南地区15种占9.68%;华南地区43种占27.74%;西北地区6种占3.87%。见图2。

另就创刊时间而言,若以每十年作为一个统计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920年前仅有10种农学刊物创刊占总数6.33%,而1920年到1929年则有刊物33种占20.89%。1930年到1939年创刊66种占总数41.77%,整个1940年代有49种刊物占31.01%[1]。见图3。

若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战胜利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进行统计,则可发现,从辛亥革命胜利肇造民国到北伐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12—1927),共计十五年时间,在这期间创刊的刊物有33种,占总数的20.89%,而从1928年始至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十年间计有66种占41.77%,抗战期间(1937—1945)有32种占20.25%,而抗战胜利后直至国民政府垮台(1946—1949)这四年内有27种刊物创办,占总数的17.09%,见图4。

民国农学类刊物的主办单位一般有如下几类,第一类为高等院校农学院或各类农业职业学校;第二类为涉农公务机构如农业厅、农民银行、昆虫局等;第三类为各种官办农业技术推广所、实验农场及专门研究机构;第四类为部分农资公司、出版社及社会组织;第五类是独立运营的农业类杂志社等。详细统计数据见表2。

通过数据分析、内容梳理,可以发现民国农学期刊的创办,一方面顺应了当时期刊创办的潮流,体现了当时期刊的一般特点,如刘峰、范继忠所言,期刊与学术事业相并而行,办刊者具有强烈救亡图存意识等[2]。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一些有别于其他刊物的独特样貌。

2.1 从办刊空间及时间来看,农学期刊分布不均衡

首先,从农学期刊办刊的空间视角来看,这一时期所办刊物主要集中于华东、华南、西南地区,东北、西北地区分布较少。江苏、广东、福建、北京、上海、四川、台湾等地所办刊物,占到农学期刊总量的一半左右,其中尤以江苏为最。笔者以为出现这种状况,一是由于江苏地区所在南京市大部分时间作为民国首都存在,具有汇聚人才、吸纳资源的先天优势。再则该地区本身农业基础较好,文化又较为发达,易于吸收先进科技因子。其他如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区也基本处于民国政治、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中心的地位,自然会成为信息、学术期刊编辑传播的中心。至于福建,由于该地区地理相对闭塞,受战争影响相对较小,且民国时期掀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在福建开始时间较早,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得较为深入彻底,故而在农学领域以及期刊建设上能取得较大成绩[3]。四川、台湾地区分别作为抗战及内战时期的大后方,是特定时期内各界关注的重点,这一阶段“知识分子大量内移,因此农业改进的人才,也大都集中于此”[4]。同时也是国家着力建设的地区,此类因素当是两地农学期刊众多的原因之一。

nlc202309051702

其次,从时间角度考虑,民国农学期刊创刊数量略呈曲线发展的过程。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国内军阀混战、局势不稳,因此长达15年时间仅仅有33种刊物创办。自1928年国民政府完成国家统一至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之前,这将近十年时间里农学刊物创刊数量得以井喷式增长,达到66种。对于这种数量上的变化,当时人就已有清醒的认识。如1935年创刊的《农学月刊》在第一期《发刊词》中,编者刘运筹就直言:“去年号称‘杂志年’,全国出版的定期刊物非常之多。即以各公私学校的出版品而论,也不在少数。今年的情形自不亚于去年,刊物仍是风发云涌。我们想要在图书馆里逐一地取来批阅,大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势。”此后的数年,因抗战及内战因素,农学刊物在创刊数量上已远不及战前。

2.2 从期刊主体来看,办刊多不规范

民国农学期刊在规范化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第一,期刊栏目不固定,变化繁复,动辄出现与办刊宗旨不符情况。如国立广西大学农学院所办《广西农业》杂志,1940年创刊之时,刊物设置《专著》《论坛》《调查报告》《译文》《书评》《农业消息》《附录》等栏目,但从第二期开始《译文》《书评》等栏目就已经不见踪影,一年后栏目仅剩《论著》与《农业消息》两种,而且文章容量也由创刊时的三十余篇,锐减至不足十篇。第二,刊物出版时间不固定。一些刊物创刊时表明自己是月刊或季刊,但是实际上出刊时并不能做到按期出刊。如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创办的《一农半月刊》办刊之初,拟定“每逢月之一日及十五日各发刊一次”,为此还编祝词歌诀:“四月一号,吉日良辰。半月刊出,教育维新。七栏安定,议论清真。棉林推广,聚精会神。班班科学,务去陈陈,始终如一,敬祝同仁。”[5]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每期均不能于固定时间内推出,短则数日,多则月余,致使刊物不得不于1925年以“稿件积多,排印迟缓,以致出版必不能在规定之时间”为由,推出一两期合刊号。第三,农学期刊虽以农学为名,刊载文章却多不专以农学。《通农》杂志于论文中夹杂诗歌、随笔等文学形式,《湖北农声》甚至专门设置文艺栏目,用以登载诗词、小说。第四,刊物出版形式不统一。例如,一些刊物有些时候采用铅字印刷,有时则使用石印、甚至木活字印刷,创刊于南京的《农家通讯》一度是以手抄的形式出刊。另就文体形式而言,这一时期的期刊大多没有整齐划一的要求,部分刊物内,有文章是以白话写成,也有文章则是纯文言论述。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首先应是局势使然,刊物出版缺乏安定的外部环境,其次则是农学期刊普遍资金短缺。如《湖北农声》即曾于1936年第2期刊发启事:“因经济困难,经干事会决议改为季刊……一俟经费增加,即恢复原定计划(出版月刊)”[6]。其他诸如《农学记录》《新农会刊》《农村杂志》等也都出现过这种状况。此外,许多刊物普遍缺乏专职或专业编辑人员,要么以农科学生为主力从事编辑工作,要么以兼职或临聘人员担当刊发主力,这样自然会使刊物始终无法向专业化靠拢。

2.3 刊物辐射范围来看,刊物受众群体偏狭,地域色彩浓烈

由于农学期刊相对而言专业性较强,农学期刊的主办者只是集中于“中国少数知识阶层、实业救国论者和部分统治阶级中企望在中国建立近代农业的人”[7]。客观上造成大部分农学刊物,只能是内部交流或学术成果汇集的工具。另外,大多数刊物出于经费考虑,印刷数量往往很少,虽于刊中明确标明价格,但难以真正进入书刊市场,期刊的流通更多是靠赠刊、换刊等形式进行。期刊出版周期普遍不固定,而且很多期刊均较为短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对刊物的接受。

此外,如前文所提及,农学期刊办刊地域的失衡,自然很容易造成农学刊物关注对象的极度地域化。纵观这一时期刊物,无论是栏目设置还是信息发布,亦或是知识普及,多以刊物所在地的农业发展来作为考量重心,地域色彩明显,这就使它们根本不具备大范围辐射、传播农学成果的能力。而至抗战时期,随着大批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南迁,农学期刊主阵地也转移到西南一隅。这种因局势带来的信息沟通阻滞,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学刊物的有效传播。

3 民国时期农学期刊的影响

民国农学期刊虽存在种种不如人意的地方,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时的农学期刊作为农学学科研究领域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及时传播新式农学思想、农业技术甚至农业政策的一种重要形式。农学期刊的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传统农学的思考方式,为农业技术人员及农校学生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园地,也为民国农业的某些方面起到助力添彩的作用。

3.1 初步搭建了农业技术传播的平台

民国時期,尽管国内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仍然是农村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生产技术也是沿袭传统农耕的经验和模式[8]。这种情况已不能适应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要改造传统农业,关键是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而大量出现的农学期刊,正好在推广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方面扮演了“传播者”的角色。如《农事月刊》《发刊词》即言:“今思所以提倡而改良之者,惟先之以劝导,然后授之以新技术。使人人皆知农业之重要。并知不改良不足以增生产,俾其乐于振奋,方易收提倡实效,故本刊本此意旨循进。”[9]同《农林新报》一样,民国时期大部分农学刊物均秉持传播农学技术的办刊思路,试图改变我国传统农业格局,为抵御外敌入侵,发展本国经济贡献自身力量。如《湖北省农会农报》即开设《论说》《图书》《学艺》《法令公牍》《报告》等栏目,介绍作物良种、新式农机具,选登国内外农业新技术研究成果及宣传政府农业政策信息。又如《西北农报》《发刊词》云:“我国农民知识时间之不足,文字效能,每难普及,故本刊之读者对象,尤着重各地农村实际工作人员与中小学教师,盖尔等服务地方较久,素获农民敬仰,本刊将本院师生实验所得之良好结果,透过尔等而转达于农民,较之直接推广于农民,实事半而功倍。”[10]同样,民国时期创办的《农学月刊》《农声》《农友》杂志等,也都无一不以传播农业技术为己任,为当时农业技术的介绍与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nlc202309051702

3.2 为民国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及农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前文已述,民国农学期刊主办者,高等院校与职业技术院校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而民国农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如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的董时进教授所言就是“培養出多方面的专门人才,如农业技术人才、农业教育人才、农民领袖人才、农业行政人才、农业经营人才(如县知事)”。因此,学校所办农学刊物,也多本着此类目标。1922年创办的《金陵大学农林科农林丛刊》就开宗明义地说,“兹因华东教育会之需求而有本刊,辑其立意并非由深奥之科学方面为入手”。为了能使学生们在学习之余,及时了解农学新知,大学所办农学刊物不但多开设了专门的新农业思想、技术介绍栏目,还利用自身优势,邀请有名望的农学家、农业教授等开设专栏讲授农学知识。同时,这些刊物也多设置有学生交流讨论专栏,鼓励学生发表习作,以此来达到提升学生农学素养的目的。除此之外,有关农学学科理论、课程划分文章及国民政府及地方当局所出台的农业政策也是刊发的重点。

其他机构如各地农学会、各机构所办实验农场、专科研究院等所办刊物,虽没有明确将农学教育作为办刊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由于大部分刊物本身就以新农学理论及知识普及为己任,故而也很容易起到助推农学教育的作用。像1940年代中期创办的《新农民》杂志就连续多期以《我们的要求》为题,发文呼吁农业研究人员及农学专业教师深入农村中小学,指导农村孩子学习农业新知识。又如广西农林实验场所办《农林汇刊》就寄语广大农民,“凡有农事上之困难问题发生,希望来函来场,当尽量解答”[11]。

3.3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一般认为民国时期农业虽发展缓慢,但亦有数十年之进步,特别是被有些历史学家誉为“黄金十年”的1927年到1937年,农业发展较为迅速。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威尔明顿校区助理教授陈意新将这期间所取得的成功,归因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商业化和国际化、集约使用劳力、以及在部分地区采用良种、新肥料和机器”四个方面[12]。这其中良种、新肥料和机器的使用就正是农业技术进步的表现,技术的进步则与农学期刊在知识传播、技术推广方面的作用密不可分。故而从上述角度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农学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对民国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是有助推作用的。如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农业推广较有成绩的中农所、各农事试验场以及各农科院校将改良作物品种作为工作重点,所办的《农业推广》《农业革命》《农专旬刊》《浙江农业推广》《蜀农季刊》等基本每期都会刊登有关稻、麦、棉等良种推广以及病虫防治等方面的科研论文或研究报告。以《浙江农业推广》为例,该刊隶属于浙江省农业技术人员推广养成所,该所农技人员大多投身浙江各地农村生产一线,指导农民进行技术改进。所内所办实验农场,则负责新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与研发。每有新品种、新作物问世,即于所办刊物发布消息,廉价出售。这样以刊物为平台,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养成所在数年时间就将本所技术与作物,在江浙一带大面积铺开,至1939年“浙江省新农业几成跃进之态”[13]。当然,这一时期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量提高的绝对不仅仅只浙江一省。笔者据许道夫所编《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一书所列数字统计,战前农业各项指标年增长指数均可维持在3.67%左右[14]。而另据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农情报告汇编》所列1931年到1934年全国农业数据,粮食作物总量增幅更是突破9.24%,特别是被政府及研究单位重点关注的棉花、茶叶、玉米等,在全国各省普遍维持着一种增长的势头[15]。可以说,以上成绩的取得是与当时农学刊物技术推广与信息传递密不可分的。

4 结 语

总的来说,民国农学期刊的创办一方面延续了晚清以来农学期刊的办刊趋势,另一方面也顺应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大办期刊的时代热潮。这一时期,在“科学救国”的理念引导下,广大新式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以及大批农业领域爱国人士,以革新技术、传播新式农学思想、促进学术交流为宗旨加入农学期刊创办队伍。一时间,大批农学期刊得以步入成长的快车道,而且这种发展趋势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爆发。同时,由于贯穿民国始终的国内局势动荡,加之外敌入侵,以及传统农业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农学期刊并没有保持一种持续向上的发展。加上这一时期农学期刊规范化程度不高、学术水平有限,一些刊物所登载农业技术,仅仅停留于国外技术的引入,并不能完全适应当时农业现状。以上因素最终导致当时的农学期刊数量虽众,但无论是对农学学科的发展,还是对农业技术的传播,以及农业整体实力的增长,影响都是有限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注 释

[1]杨文钰.农学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57

[2]刘峰,范继忠.民国(1919—1936)时期学术期刊研究述评[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3)

[3]李在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建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分析[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3)

[4]郭敏学.把握时机[J].农林新报,1924(1-3)

[5]张剑.祝词三[J].一农半月刊,1924(1)

[6]刊物编辑部.启事[J].湖北农声,1936(2)

[7]张静如,刘志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39

[8]龚会莲,刘文瑞.民国时期的农业问题及其启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9]张世雄.本刊发刊章程[J].农事月刊,1922(1)

[10]章文才.发刊词[J].西北农报,1946(1)

[11]广西农林试验场.本场启事[J].农林汇刊,1934(3)

[12][美]陈意新.重新认识民国时期农业经济:对中国学者近年论著的评论[C]//中国学术(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2,218

[13]李仁柳.浙江新农业跃进姿态[J].浙江农业推广,1939(2)

[14]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337-342

[15]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农情报告汇编(1934)[J].1936(第13号特刊)

(收稿日期:2015-01-03 )

地球科学类核心期刊 第3篇

一、妥善处理期刊与数据库的关系

学术期刊的读者对象,主要是科技工作者。目前在网络环境下,网上阅读已成科技工作者的阅读主渠道。也就是说,学术期刊目前主要是通过网络传播在与读者接触。这一点,无论是已集约化集团化的期刊群体,还是走其他途径的期刊个体或联合体,都是要一样面对的。近期在出版业发达的美国相继出现的《读者文摘》、《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芝加哥太阳时报》等媒体申请破产保护的事件,从另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出版业遭遇到网络阅读时代狙击的结果。近年来,学术期刊单靠发行量来维持生命者,已经极其罕见了。造成这一事实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各种数据库,比如,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引证报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数据库的发展,是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化传播发展的必然产物。无论对使用者还是对科技的发展,它都是非常有益的。它的便捷性,加速了人们阅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以及纸质学术期刊发行量的减少。而同时,它也将入库的学术期刊变成了数据库这本“大型综合期刊”的固定作者,或者说把这些入库的期刊社变成了它收购产品的“代理站”和“介绍所”。由这些“代理站”将稿件编辑加工为成品后,送到它那里(甚至还要缴纳入库费),数据库经过重新分装,再反手出售。这其中,一方面,这些入库刊社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制造产品,但其人员、场所、设备、资金等均由刊物主办单位负责承担,数据库并不负担这笔成本,也就是说由各入库刊社出人、出钱、出地、出力、出产品,由数据库来负责收钱。另一方面,虽然入库期刊与数据库的合作有一个小比例的利益分成,但由于网上阅读服务不能对学术期刊实际的下载量进行统计,编辑部不能监督实际使用量及其销售情况,期刊电子版全文阅读的实际费用无法计算,不能像纸质订阅那样获得效益[1],故就连这一小比例的利益分成也得不到保障。而且,这部分利益分成实际上是数据库支付给作者的稿酬,刊社在数据库和文章作者之间,只是充当了一个“二传手”的角色。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术期刊在经济上付出的是成本和劳动创造,得到的利润几乎是零,支出与收入未能合理匹配。对数据库来说,这些入库的刊社就像是免费的雇工。那么,学术期刊如果不入库,在目前中国期刊管理、人才选拔等机制尚未合理完善的情况下,也会对刊物生存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这就使入库期刊在数据库面前,成了弱势群体。

学术期刊要生存和发展,无论是否走集约化集团化的途径、无论是否走联合或合作办刊的道路、无论是否已在期刊市场细分化中占据准确位置,作为期刊群体也好,个体也好,都要处理好与商业数据库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护自身利益,又要谋求共同繁荣。解决的方法,就是要大力发展具有自主权的期刊数字化。期刊的生存首先要适应时代发展,而不能首先由期刊的发展来改变时代。在数字化方面,技术手段是实现目标的必需。具体的操作路线,首先应在纸质出版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并有部分或全部的网络化出版。尽管这样做还有不少问题[2~3],但这是生存的一个方向。在期刊个体、联合体或由各期刊组建的期刊出版集团网站的基础上,再与数据库谈合作,就比较好一些。这时数据库的身份,应该只是学术期刊的一个“代销点”和“对外转接点”。学术期刊的实际下载量、使用量及销售情况,由刊社网站来直接控制和掌握,数据库名副其实地成为刊社网站即学术期刊的一名读者。这样的关系的理顺,可能需要期刊界共同的努力以及机制改革的促动。

二、走第三方承资路线

学术期刊不同于大众读物,其主要创收渠道不是期刊本身的发行收入[4]。这是由其特殊的读者群体和刊物本身的内容限定的,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源非常丰富的时代。这一点对学术期刊来说,无论是纸质版、电子版,还是网络版,都是大致相同的。那么,在一旦失去国家资助的情况下,如何继续维持学术期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选择之一,就是走第三方承资路线。

所谓第三方承资路线,是指期刊的出版采取主要由除读者、出版者以外的第三者付费(其他两方不付或少付费)的出版模式,以维持刊物的生存运行,它不同于目前通常的主要由读者付费的出版模式。当然,这里面第三方的含义,包括个人作者、商业、企业、机构团体、广告或赞助者等。主要由第三方付费的出版模式,是学术期刊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它的存在形式有三种:一是依托网络的开放存取(OA)期刊;二是传统纸质期刊;三是有偿数字化期刊。三种形式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共存。这一模式的存在机制,主要为以下五点:(1)社会需求。公众和读者热烈欢迎这一方式。(2)项目需求。有些研究成果需要社会承认或传播,主要是一些有资助背景的研究项目。(3)个人需求。主要与人才选拔和考核制度密切关联。(4)单位需求。涉及管理考评、等级评估、品牌宣传、自身建设等方面。(5)商业需求。有关企业形象、商品品位、大众影响等需要。因此,学术期刊要做到让第三方自愿地付费,刊物就要得到第三方的认可,满足市场的需求。

刊物要得到第三方的认可,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我们认为归根结底首先要成为精品期刊。从存在机制来看,目前中国占比例较大的是个人需求。就此而言,我们认为无论从中国当前的人才选拔考核机制来看,还是今后的发展来看,哪怕有一天淡化了人才选拔与论文的关系时,一个高质量的精品期刊,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走第三方承资路线的关键是办精品期刊。精品学术期刊的特点,是刊物内在质量尤其是学术质量水平高、发表周期短、信息来源广、专业影响面大。因此,就要从这几个主要方面出发,下大力气狠抓建设,把刊物办成精品,打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说,这也是一条以质量求生存的路线。以个人需求为例,如果一个学术期刊在人才选拔和考核等机制中不被认可,那它不管是采用OA形式也好,还是采用其他形式也罢,在国内走由作者付费这条路,就都会受到影响。

此外,走这条路还要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精品期刊要有高水平的稿件,精品本身就是少数,如果过分要求质,势必影响到量,也就是说影响了赖此为生的主要收入,就需要乘优质优价这辆车。但若一味追求量,如采取增刊、增页、扩版、缩短刊期……的手段,增加版面费收入,优质[5]的问题就令人关注。没有质的量,也不会持久和增长,就需要下大力气来保证优质。

总之,在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尚有一定经费给予资助的条件下,刊社要抓住机遇,夯实基础,努力营建社会注意力资源,积极探索支柱产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使学术期刊能在发展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摘要:讨论了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的生存路线、创收途径和发展基础。就期刊与数据库、出版模式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期刊要有自控网站,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再与商业数据库进行有偿合作。同时,可采取主要由第三方付费的出版模式,但前提是要有高质量的精品期刊。

关键词:学术期刊,生存,经费,数据库,期刊网站

参考文献

[1]李静然,魏丽惠.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编辑之友,2009,(4):37.

[2]徐明秀.如何拓展期刊在网络时代的作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71-172.

[3]骆瑾,王昕,方立国.湖北省高校科技期刊网络化现状分析与思考[J].编辑学报,2009,(2):153-155.

[4]顾志玲,胡如进《.水泥》杂志生存发展之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5).

教育类核心期刊一览 第4篇

1.教育研究 2.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3.比较教育研究 4.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5.教育与经济 6.教育科学 7.教育理论与实践 8 教师教育研究 9.全球教育展望 10.教育学报 11.中国教育学刊 12.外国教育研究 13.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14.当代教育科学 15.电化教育研究 16.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17 教育评论 18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19.中国电化教育 20.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21.教育探索 22.教育学术月刊 23.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4.思想理论教育 25.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26.教育财会研究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综合类)

1、课程、教材、教法 2教育研究与实验 3.教学月刊中学版 4.上海教育科研 5.人民教育 6.教育科学研究 7.外国中小学教育 8.教学与管理 9.中小学管理 10.现代中小学教育

(政治)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语文)1.中学语文教学 2.语文建设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外语)1.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百货类电商的核心竞争力 第5篇

三大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物流系统、信息系统、财务系统是百货类电子商务网站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物流系统是百货类电子商务网站的最大瓶颈和软肋。电子商务的服务品质70%是由物流决定的。现在京东自有的配送量约占70%,可是30%的第三方配送量是自有配送投诉的12倍。这个数字说明,京东必须自己建设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现在京东大概6000多名配送员,2012年预计招12500名配送员。

今年京东商城融资1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都是投向物流设施的建设。已经建成的是6个一级物流中心,12个二级物流中心。二级物流中心就是大家电仓库,287个配送站。京东将来5年要在中国建10个一级物流中心,建80个二级物流中心,要建2500~3000个配送站。京东主要花钱在一级物流中心上,10个一级物流中心大概需要80亿~100亿。

三级物流中心是投钱很少,开个配送站就是5万多块钱。配送站难就难在管理,而不在于投资,因为这么多配送员天天骑车出去,能否保证服务质量,管理者监管很难。

全世界的物流体系,跟电子商务一样也是分为三种。一种是B2B的物流体系,比如家乐福、沃尔玛、国美、苏宁等,就是从仓储配送到门店,然后消费者自己到门店自提;第二种模式是C2C的模式,比如邮局、UPS、顺风等,这些公司都典型的是C2C的物疗体系,全国有很多配送点,每个点既能够收货也要送货,所以这个体系是网格状的,网格状的物流体系导致管理难度很大,干线和支线^数都非常复杂,成本也很高;第三种物流体系就是B2c的模式,是京东一直在做的物流体系,伴随着B2C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而应运产生的—种新的—种物流需求,既不同于沃尔玛、家乐福,也不同于深圳圆通,从仓储直接到消费者家里去,是一点对多点,是一种放射状的。而每一个点之间,并没有任何错误的交叉。

当当网最大的短板就是物流,这是战略上的失误,导致永远被竞争对手京东甩在后面。中国为什么不可能产生第三方的B2C物流配送大公司呢?原因有以下几点:物流建设是最烧钱的行业,京东未来3年内将投资100亿元用于物流建设,此外,还将在未来5年内投资200亿~300亿元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个城市自建物流。

同时,物流行业净利润只有百分之几,利润非常低,由于B2C物流建设的时间长而复杂,同时对管理的精细度要求非常苛刻,绝对不亚于对富士康对工人管理的精度,最关键的是净利润只有百分之几,毛利润仅30%,还没用银行的长期存款利息高。所以想到某个团购网站宣传说耗资1000万去建设物流,实在是九牛一毛,解决不了物流的任何问题。

此外,业务来源的不稳定性,决定了投资的风险很大,就算有人投资几百亿去建物流,但是业务来源不稳定性,隐藏着非常大的风险,京东商城的物流70%自己做了,淘宝商城的也几乎自己包了,所以业务的来源就非常有限了。

信息系统也是电子商务公司的三大核心纽带之一。信息系统管理着公司的人、物、钱。配送员走哪一条路线最优化是由信息系统设置的。打包员一个月下来之后浪费了多少胶带,信息系统都一清二楚。卖的产品,放在库房放在哪个位置,放在哪个货架上,放在第几层,或者放在哪个格子里面,也是由信息系统决定的。每一天每一个站每一个配送员,多一分钱少一分钱在六点半前,信息系统都可以拿到报告。

信息系统自动设置所有商品的价格。信息系统得到价格优先级的指令之后,每隔半个小时,会把京东所有竞争对手网站的价格抓一遍,抓过来,进行一次比较,然后根据他们的成本价,依据价格优先级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定价。

财务系统也是京东商城的三大核心竞争力之一。除了完成一个传统的财务管理之外,也解决了现金流的营运管理问题,因为电子商务行业,跟零售行业一样有大量的现金流。例如2010年的沃尔玛,它全球净利润的40%,是来自于他现金流的再投资收益,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利润是来自于现金流的再投资。当当网2009年全年净利润中有33%是来自非主营业务的利息收入。

团购行业中的PPG

凡客诚品曾经的榜样PPG如今早已破产倒闭了,分析PPG倒下的原因对从事电子商务还是有颇多益处。

PPG在2005~2008年的衬衫销售数量分别为1逐鹿4万件、8万件、33万件、25万件,按每件衬衫单价接近200元计算,即使是PPG发展最高峰的2007年销售额只有不到6600万元,远低于其一度宣称的7亿元(李亮曾有10亿元的说法)。后来李亮对国内媒体坦承,PPG到手的融资总共仅为3600万美元,也远低于原先公布的8000万美元。PPG所获融资尚且不足支撑PPG在06年和07年的广告投入,收入更不足以支撑公司创立3年多来除广告外的各项经营成本,早已陷入严重的亏损状态。

其中由于广告的投入产出比极度不对称,最后只好通过压缩产品成本的方式来弥补,这样就导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以下的四个失误对一个公司而言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同时在这几方面都出现战略上的失误,所以最后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个失误:广告成本控制不严是PPG运营中最大的失误。PPG的广告投入太多,很多都投在昂贵的电视广告上,而这些投入带来的实际收入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多,这就意味着公司的资金链很可能会断裂。学会“取巧”地避开了传统媒体,而更多选用按效果点击的互联网广告方式,以此节省下了大笔广告支出,是电子商务公司的上策。

第二个失误:产品没有质量保证,普遍出现质量问题。PPG曾经推出一款买四送一的促销产品,但由于质量问题,被众多消费者所诟病,这使得后来PPG的质量问题饱受质疑。企业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会造成致命的打击,尤其对PPG这种依靠网站销售为主题的企业,负面信息将随着媒体的不断传播而迅速不满网络。

第三个失误:消费者售后服务没有进一步跟进,用户体验差。在售后跟进方面,PPG虽然对已有消费人群建立起了数据库,但由于并没有有效的信息互动(只有单向的手册邮寄和短信促销通知)和售后服务跟进,使得这些PPG消费者极容易流失。PPG的官网甚至没有评论功能,而评论功能对于购物网站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消费者的投诉和赞美直接呈现在网站上,对于用户体验由非常大的帮助。

第四个失误:产品种类单一,没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导致客户大量流失到竞争对手公司。据悉PPG网站销售的产品都是由其创始人根据自己喜好定夺的,并没有参考市场的实际需求。PPG即使在辉煌的时候也是以衬衫为主要销售品种,秋冬季节大家需要更多的应季产品,而这些PPG都无法提供,所以导致很多用户转投竞争对手那里。

地球科学类核心期刊 第6篇

本刊继2002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于2004年被评为教育类核心期刊后, 2008年再度被评为教育类核心期刊, 入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本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表明了政府对本刊的认可;本刊被权威学术部门评选为教育类核心期刊, 表明本刊的质量经得起科学的鉴定。这些荣誉的获得, 离不开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与厚爱, 这些荣誉是对本刊同仁的莫大鞭策。我们在向关心和支持本刊的广大读者和作者报告这一喜讯的同时, 决计本着“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的精神, 将本刊办得更好!

地球科学类核心期刊 第7篇

本刊继2002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4年被评为教育类核心期刊后, 2008年再度被评为教育类核心期刊, 入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本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表明了政府对本刊的认可;本刊被权威学术部门评选为教育类核心期刊, 表明本刊的质量经得起科学的鉴定。这些荣誉的获得, 离不开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与厚爱, 这些荣誉是对本刊同仁的莫大鞭策。我们在向关心和支持本刊的广大读者和作者报告这一喜讯的同时, 决计本着“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的精神, 将本刊办得更好!

地球科学类核心期刊 第8篇

本刊继2002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4年被评为教育类核心期刊后, 2008年再度被评为教育类核心期刊, 入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本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表明了政府对本刊的认可;本刊被权威学术部门评选为教育类核心期刊, 表明本刊的质量经得起科学的鉴定。这些荣誉的获得, 离不开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与厚爱, 这些荣誉是对本刊同仁的莫大鞭策。我们在向关心和支持本刊的广大读者和作者报告这一喜讯的同时, 决计本着“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的精神, 将本刊办得更好!

地球科学类核心期刊 第9篇

本刊继2002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4年被评为教育类核心期刊后, 2008年再度被评为教育类核心期刊, 入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本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表明了政府对本刊的认可;本刊被权威学术部门评选为教育类核心期刊, 表明本刊的质量经得起科学的鉴定。这些荣誉的获得, 离不开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与厚爱, 这些荣誉是对本刊同仁的莫大鞭策。我们在向关心和支持本刊的广大读者和作者报告这一喜讯的同时, 决计本着“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的精神, 将本刊办得更好!

地球科学类核心期刊 第10篇

本刊继2002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后, 于2004年被评为综合教育类核心期刊, 入编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合编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

本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表明了政府对本刊的认可;本刊被权威学术部门评选为综合教育类核心期刊, 表明本刊的质量经得起科学的鉴定。这些荣誉的获得, 离不开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与厚爱, 这些荣誉是对本刊同仁的莫大鞭策。我们在向关心和支持本刊的广大读者和作者报告这一喜讯的同时, 决计本着“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的精神, 将本刊办得更好!

上一篇:增产潜力论文下一篇:艺术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