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经营范文

2024-07-25

图书出版经营范文(精选6篇)

图书出版经营 第1篇

一、纸质图书的媒介形态不会被电子图书所替代

电子图书的媒介形态难以完全代替纸质图书,这是由媒介系统的历史发展规律和不同媒介形态的独特功能所决定的。

1.媒介系统的发展规律表现为新旧形态叠加

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主体符号系统是一样的,以静态的文字符号、图像符号为主,它们只因介质不同而形态有异。媒介系统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新的媒介形态、媒介工具对旧的媒介形态、媒介工具只会叠加,不会取代。“新的传播革命爆发后,人类在旧的传播革命中所使用的传播手段不会被随之抛弃,而总是以一种新的面貌又出现在新的传播活动之中。它们的生存与发展似乎不遵循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法则,好像更符合互动互助、共演共进的原理。”⑤

任何一种新媒介技术推生的新媒介形态都对倚赖原有技术的传播媒介形成过巨大冲击,电视的新兴一度引起人们对广播生存的疑虑,网络的横空出世也对电视市场产生了一定争夺,无线互联网络的飞跃发展分流了固定互联网络上的访问量,但传播媒介的进化不适用丛林法则,每次媒介变革的结果都是共进、互补,有时一种新的媒介取代了传统媒介的某些使用领域,但也会激发传统媒介形态的自身演进。新的媒介技术也会给传统媒介的延伸提供新的机会,例如电视借助新的介质由无线电视发展到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以及网络电视,广播在网络介质上也找到了新的伸展空间。

纸张媒介经历了电子媒介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在固定网络时代创造了出版量和销售量的双高,在移动互联时代,纸张媒介有一定的分化,但不会被简单地替代。在网络技术的耀眼光芒下,印刷工艺也在不觉中突飞猛进着。循着历史的经验和规律,我们相信:电子图书也许将分离纸质图书的部分占有域,但纸质图书形态不会因此而消亡,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将长期共荣、复线发展。

2.每种媒介形态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所有新旧媒介共处共存,构成了一个开放的、不断丰富的媒介系统,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会带来媒介系统内媒介功能的调整和整合,但媒介系统内的每种媒介形态都由特定的技术手段为支撑,都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优势。新的媒介迅猛冲过来时,我们容易看到旧有媒介的缺陷,而冷静下来,我们一定会发现它起着许多默默无闻、我们长期因习惯和想当然而忽略的独特作用。一种媒介的优势凸面,往往是另一种媒介的功能凹面。

具体到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使用,我们可以体验到它们不同的功能优势。纸质图书的优势面在于:稳定长久的保存、自然环境下无条件便携、能呈现高精度的图片、注解笔记方便、对书籍历史形态的承载等,所以在无电条件下的便携书,需要反复勾画、视觉消耗度高的学习书,以及精美度要求高的画册、电子文档的校对备份、古籍文献保存等领域,纸质图书具有它难以替代的应用地位。

而电子图书的优势面在于:信息密度大、存储空间小、可随机检索、可异地快速传输、自然物质消耗率低等。所以,需要方便检索的工具书,在有网络覆盖时的联机下载,有电条件下的多本次便携阅读,纸本书籍的备份存储等领域,电子图书具有它独特的应用地位。

不同的媒介满足了人的不同细分需要,使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有了更贴近需求的选择。我们想快速检索时会求助电子书,陪孩子读童话时会选择纸质书,办公室的我们、城市里的我们也许常常在看电子书,而在自然野外的无电环境下旅行,我们恐怕仍然得用纸质地图。有戏剧意味的是,我们在生产电子图书的过程中,必然消耗多份纸质打印本用来校对和审读,正是不同媒质的独特功能带给了我们不同的细微满足。

二、电子图书出版仍然将遵循出版传播的固有规律和体制

电子图书所倚赖的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具有多向发散性、交互性、传播便利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传媒机构的传播垄断,使得大众有了相对自由和平等的发表渠道。由此,网络媒介的资本方和网络传播的参与者都开始构建这样的理想:每个人都能成为自由发表的作家和出版者,个人将与机构一样成为出版主体甚至取代机构。这个理想真能成立吗?答案是否定的。电子图书的出版仍然将遵循出版传播的固有规律和体制。

1.完全的发表自由将导致信息泛滥,侵害公众接受合理信息的权利

发表自由、出版自由是在观念市场严重受禁锢的历史语境下提出来的,思想禁锢的危害不言而喻,但是在表达渠道多元化、相对传播自由的环境已经建立的网络时代,绝对的发表自由所带来的危害更加不容忽视。

完全的发表、传播自由,意味着绝对的信息泛滥成灾。信息泛滥将致使真实的、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被大量虚假的、无关的、无使用价值的信息所淹没;将致使大量为搜索、筛选信息而付出的人力、物力、资源白白浪费;最终将严重侵害公众在合理的时间接受合理价值信息的权利。正如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所说,“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不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⑥

学者们在20世纪80年代对信息泛滥忧心忡忡时,他们面对的主要是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而这些上一代电子媒介所发射的信息与当今网络媒介所生产的吨量信息相比只是九牛一毛。藉由电子媒介的自我发表、自助出版、自由散播,张扬了个人表达的愿望,也产生了太多无用的垃圾。无用信息是泛滥之源,是对他人的侵害,遏制无用信息的产生需要传播体制的约束,需要媒介组织、传媒机构的过滤和协调控制。

2.单纯的媒介技术不会改变出版传播的固有规律,电子图书的出版主体仍然将以专业的出版机构为主

新的电子媒质为一直对传统出版体制、机构颇有微辞的社会公众进行门槛较低的个人发表提供了可能,而资本吸引能力强的互联网企业为了更多赢得原创的内容资源,也纷纷开发自助出版平台,如亚马逊公司的Kindle Direct Publishing平台,巴诺连锁书店旗下子公司推出的Nook Press平台等。

个人自助出版不同于简单的网络张贴发表,出版就意味着作者要保证内容的编辑质量,要精心设计制作版面,要制定价格,要维护版权,要市场宣传,要准确分发,要扩大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从事自助出版的个人也是微型出版机构,但个人代替不了出版传播组织所必须负载的公共功能、专业功能。

出版传播机构,无论是公营还是私营,它都是一个社会公共机构,动用了一定的社会制度、法律、经济资源,同时也必须负有社会效益责任,它起着对信息进行检查、评价、提炼、加工、导向等正确过滤的作用。

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所倚赖的媒介技术不同、媒质不同,但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实质没有变。图书出版机构必须执行对文字、图片进行编辑、修正、技术规范处理的专业功能,还要遵循市场规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宣传、推介图书产品,进行一系列的营销服务,协调这些功能并完善执行,需要专业分工、集体合作,这样才能生产高质量的出版作品,保证知识信息的有价值传递。

在自助出版发展的早先阶段,我们看到它的优势是——出版周期较短,作者有主导和控制权,作者最大化拥有版权,版税较高、支付较快,而它的劣势是——生产过程复杂使作者压力巨大,难以进行实体销售,质量不佳。⑦但随着自助出版品的数量越来越多,作者们发现自助出版的某些优势变得难以言说,比如以作者为主导权付出的代价是一颗操碎的心,作者的所谓最大化拥有的版权和版税其实处于网络平台日益垄断的阴影之下,不知名的普通作者即使付出巨额的营销费用,也难以让自己的作品不被淹没,而它的劣势依然严峻,“很多人还在庆幸进入平民出版时代的同时,自助出版行业的泡沫已经大量存在”,“因为自助出版的很多作品质量平庸,存在严重的虚假繁荣。”⑧过度的自助出版,就是一种新形式的信息泛滥。

自助出版是传统出版模式的多元化的有效补充,但个人化、去机构化不可能成为出版的主流。随着自助出版的发展成熟,可以预见,这种个人出版模式本身将越来越被专业机构所左右,单纯的媒介技术不会改变出版传播的固有规律和体制,电子图书的出版主体与传统图书的出版主体不会有什么本质不同。

结语

电子图书出版对纸质图书出版的替代性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电子图书的媒介形态能否代替纸质图书,二是电子图书出版能否形成不同于传统图书出版的模式和体制。实质上,这一是关联到社会生产力的问题,二是关联到社会生产关系的问题。媒介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没有脱离政治、经济关系的生产力,没有脱离政治、经济因素的媒介技术,新的媒介技术总是最终被控制社会的政治、经济力量所掌握,技术本身不能左右它的社会效用的方向。认为新媒介技术的交互性将带来媒介形态和媒介机制质变的观点,本质上是一种夸大媒介技术社会作用的类似电子乌托邦的思想。

从媒介形态和媒介机制两方面来说,电子图书出版都难于全面替代传统图书出版,电子图书出版对纸质图书出版的替代不仅是曲折而缓慢的,并且最终将是局部的,纸张介质和纸质出版将长期存在,电子图书出版将在传统图书出版的侧翼并行发展。

摘要:电子图书出版对纸质图书出版的替代性,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电子图书的媒介形态能否代替纸质图书,二是电子图书出版能否形成不同于传统图书出版的模式和体制。本文认为,新的媒介技术的社会作用不可夸大,从媒介形态和媒介机制这两方面来说,电子图书出版都难于替代传统图书出版。电子图书出版对纸质图书出版的替代不仅是曲折而缓慢的,并且最终将是局部的,电子图书出版与纸质图书出版将长期并行、复线发展。

关键词: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出版

注释

1叶颖.国外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J].出版参考,2000(19):14

2(3)(4)[美]迈克尔·塞勒.移动浪潮:移动智能如何改变世界[M].邹韬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49,63,65

3(5)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3

4(6)[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梅艳译,姚琮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3

5(7)刘蒙之.美国自助出版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评析[J].现代出版,2012(06):63-67

出版经营管理 第2篇

T21514043张丹

在中国消费市场上,作为吸引、协调和联络客户的重要渠道,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新品发布会举行;而在图书出版领域,新书发布会也是出版机构与读者建立联系的重要通道之一。

作为打响图书营销战役的“第一炮”,长久以来,新书发布会在拉动图书销量和树立出版机构形象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因此成为出版业最常见的行业活动之一。

新书发布会出现的历史我们无从追溯,但出版机构举办新书发布会的价值非常明确:为了昭告天下新书出版,把新书的出版价值和背后故事分享给读者,并借此有效聚合一批与图书或出版社价值观相契合的粉丝,通过丰富的文化给养,使其最终转化为消费者。诚如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马来所说:“沟通读者,增强社会认可,就是举办发布会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不同类型和不同销售渠道的图书,新书发布会的形式和受众群体自然不同。

通常,大众出版的新书发布会大多带有阅读推广的意味,出版机构通过前期有针对性的宣传和造势,吸引目标读者自发前来参加,借助一场阅读盛宴为新书聚人气。也有不少大学出版社借助母体大学的资源优势,在大学生中以讲座或对话的形式,进行新书发布。

但是目前,千篇一律的新书发布模式早已让与会者倍感疲惫,传统对谈、讲座等形式的新书发布会,对读者和媒体的吸引力日渐减弱。大家对新书发布会的举办目的众口一词:传达图书信息、沟通与读者的关联、促进销售、实现社会价值等等。但被问到上述价值是否能真正实现时,大家给出的答案也出奇的一致:大多不能。

但是成功的例子也并非没有《看见》的发布会在我看来就极为成功,当然我们也必须要看到柴静所拥有的超乎一般作者的能力,这一次发布会柴静请来了她的亲朋好友,张立宪、崔永元、白岩松、罗永浩、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导演),周云蓬等等。这些人与她自己就足以抓住媒体的眼球,带来大量的读者。

但是除开这些作为名人的光环,这场发布会依然是十分成功的,这场发布会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朋友间的沙龙,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一场最重要的优秀的演讲,其他人或朴实或幽默的演讲,还可以搀着些朋友间的调侃。

尽管比起现在的新书发布会,当时的那个发布会花样少太多,但是却完美做到了一场新书发布会应该做到的事情,当然这并不是指现在的加入许多心思的发布会就不好。只是在如何传达作者的思想上,仍然存在一些障碍。

个人认为,柴静的演讲应该是所有看过发布会的人印象最深的一部分。她的演讲稿向我们明确传达了她的思考她的变化她为什么要把这一切记录下来,并且她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对她的经历她的思想感到震惊,然后被证据说服。这份演讲让潜在的读者知道哦,这个记者想把她看见的东西传达给我们,然后对这份经历时间与事实炼化的思想感到好奇。在我们对她的思想产生了想了解的欲望的一刻,这个发布会就已经完成的任务。

在我看来,令人们感到无聊的从来都不是传播的任意形式,而是传播者的思想是不是令人感到无聊。但不可否认,传播的形式的确可以在初期达到吸引眼球的能力。

我国每年出版新书20余万种,即使仅有十分之一的新书举办新书发布会,也足够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作为图书行业的产业媒体,“出版商务网”近一年来,共发布了大大小小480余条新书发布会相关新闻资讯,此外,还有大量新书发布会由于交通不便、时间冲突等原因未能参加并报道。

如此多的新书发布会并不是每一次都能让人感到兴奋的,正如某大众出版社营销编辑文草青(化名)所做的划分:

传统新书发布会“套路”分为三种:其一,有作者或明星大腕签售,能够现场收获图书销量的新书发布会;其二,没有作者签售但能够召集大量记者,提升图书媒体曝光度的新书发布会;其三,是既无法做签售又没有媒体吸引能力的新书发布会,她直言,“这类通常就是为了交差而已。”而当前第三种新书发布会越来越多时,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卢俊认为,出版业的图书发布会已演变为一种低效陈腐的推广方式,不少出版人和媒体记者对这一说法深以为然。

基于图书馆数据的出版经营策略探析 第3篇

[关键词] 数据驱动 图书馆业 出版业 经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2-0072-03

Analysis of Publishing Business Strategy Based on Library Data

Liu Xian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Library Journal,Shanghai Library,Shanghai,200040)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largest volume of business volume cumulative Shanghai Central Library book circulation data, personal data, annual readersreading data, real-time data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fresh data derived from the mass of information can give the topic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push, all these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promotion of reading, book marketing. At last,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bottleneck of the publishing house which needs to break through the use of library data.

[Key words] Data driven The library industry Publishing Business strategy

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改变,中国传统出版业经历了黄金期的发展后,进入增速放缓的深度调整期。一方面,信息载体从纸质向磁光介质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阅读模式和阅读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另一方面,我国传统图书出版企业传统信息获取方式导致经营方式与策略的不适应日益显现。信息多样化和阅读模式的改变也使图书馆面临读者流失的窘境。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出版业和图书馆业带来深刻的影响,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1 大数据对出版业和图书馆业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的疆界变得日益模糊,数据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对出版业来说,在信息调研、内容选择、资料存储、选题策划、美术设计、印数确定、价格核算、目标市场选择、仓储管理等环节充分进行科学管理的数据分析,能使图书生产活动精准化和管理前置化,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1]。

随着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内部产生了大量统计数据,有数据库资源数据、读者身份信息、借阅记录、音频视频资源等结构化数据,还有纸质印本的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FRID)信息、读者移动互联数据、订座系统历史数据、图书馆网站搜索和浏览历史数据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图书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多类型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是新时期图书馆开展知识创新服务的关键所在。

2 图书馆数据与出版经营方式创新

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会呈现三大趋势:数据成为资产、行业垂直整合以及泛互联网化[2]。行业垂直整合趋势在大数据时代越发明显,这种趋势首先体现在信息产业,而且越是靠近终端客户的公司在产业链上越是具备竞争优势。哈佛大学奥廷格(AOetinger)曾说:“电子通信、信息处理、广播、出版、教育、图书馆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所有行业将进入融合的时代[3]。”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它与出版业同属信息垂直行业,并且是信息产业链的终端客户,其产业形态的变革对出版业的发展和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海图书馆是由原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合并成立的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和行业情报中心,也是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总馆。截至2015年底,已有成员馆258家,服务网点304个,有效读者卡持有量377.8万人,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5年全年书刊流通量6326.9万册次。自2013年初以来,上海图书馆依据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整体运行数据推出了一系列面向读者的新型数据服务,如流通分析报告、读者年度个人阅读账单、年度阅读报告、实时数据展示等[4]。下面分别从图书馆的这些创新型数据服务出发,来探索和分析它们对出版社经营策略的影响。

2.1 出版社可以依据图书流通分析报告进行选题策划

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之前,由于图书零售市场信息反馈周期较长,导致出版社不能及时掌握当前的阅读趋势。出版社的选题主要靠编辑的出版经验或通过销售数据来确定。靠编辑以往经验确定的选题不能对读者未来心理需求和市场状况进行准确分析与预测,没有精准的市场分析数据做基础,这样的选题成功与否很难掌控。通过销售数据确定的选题大部分只是以本社的销售数据为依据,无法知晓其他出版社的销售数据,更无法获得图书出售之后其二次、三次转借,甚至多次转借的详细数据。即使可以获得这些转借数据,有限的抽样调查也难以确保数据的科学性,难以为后续图书选题提供科学依据[5]。出版流程对市场数据缺乏精确把握,容易造成图书品种多但精品少、库存量大、重印率低等弊端。

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之后,可以获得图书馆图书的借阅种类、借阅次数、借阅时间、借阅地点、借阅方式等数据,使得一本图书出版后的所有借阅数据方便、快捷、全面地呈现出来。

上海图书馆的流通分析报告就是基于读者阅读图书数据所做的详尽深度分析报告。该报告总结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作为国内最大的一卡通通借通还的图书馆系统的总体运营数据[6]。根据成人/少儿不同的图书,通过中图法22大类,对年度流通数据进行详尽分析。对于大类中的热点,层层过滤至下一级子类(最多细分到三级类目),寻找每个大类下的热点分类、热门关键词、热门作者、热门出版社,发掘各类图书的阅读热点。

2015年,上海图书馆年度总流通量达到6326.9万册次,上海图书馆从超过6000万册次图书流通量中获得的流通分析报告,可以为出版社的选题策划提供更多参考。上海一位资深出版人说:“阅读大数据如同信息金矿,如果开发得好,的确能产生相当的商业价值[7]。”

2.2 出版社可以利用读者年度个人阅读账单进行信息推送

传统出版业是内容产业,优质的内容是其核心竞争力。随着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出版的门槛越来越低,出版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出版业日益由内容提供商向知识服务商转变,所以,出版社要研究读者需求,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上海图书馆根据读者借阅数据,为每位读者制定了极具个性化的年度阅读账单。年度阅读账单分为“大众版”和“个人版”。“大众版”包括当年每人平均借阅册数、借阅量最大的读者借阅册数、借阅频率最高的书被借阅次数、“逛馆达人”到过的图书馆数量、借阅分类情况等数据。“个人版”年度阅读账单包括当年借阅册次、到过的图书馆数量、借阅偏好等,根据阅读偏好,分别赋予“文青”“极客”“书虫”等富有特色的称号[8]。2015年“个人版”阅读账单在动态展示的页面中还穿插交互内容,读者可以从中获得新书推荐、周边馆推荐等信息。“大众版”账单也从传统的贺年卡片升级为富有设计理念的信息图,信息图的设计参考了国画横幅卷轴的意境,将图书馆运营的数据与书架等图书馆常见建筑相结合。

出版社可以根据图书馆读者相关阅读信息,通过个人查询网站,定期推送新书出版、促销活动、签名售书等信息。

2.3 出版社可以根据年度阅读报告进行阅读推广

阅读推广是出版业肩负的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如何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用信息化的手段有的放矢地宣传阅读、推广阅读是出版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上海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报告以信息图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形成面向阅读推广的阅读白皮书。报告中不仅有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整体情况介绍,也有中心图书馆所有读者的构成与相关属性分析,还有图书流通册次的历史对照、热门作者、热门图书分类、热门出版社、热门关键词等[9]。通过上海图书馆及上海市中心图书馆读者证管理系统可知,截至2015年底,在持有效证377.8万人中,25岁至40岁的青年读者是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的主要读者群,其中女性略多于男性。中老年读者中,则是60岁左右男性读者较多。读者来自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加拿大、美国、墨西哥、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

这种对年度阅读数据的详尽分析,以全部数据代替抽样调查,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系统内图书馆用户的阅读状况,可信度高,对系统内的阅读推广活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4 出版社可以根据即时数据展示进行馆配开发

出版业生产图书不是目的,扩大发行、实现销售才是根本目标。一方面,随着阅读方式的转变,图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国家公共文化建设速度加快,公共图书馆和各类学校图书馆成为图书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城镇化速度加快,也使城镇基层图书馆(室)成为馆配市场增长的新引擎[10]。 馆配市场规模每年100亿元左右,以前不被重视的馆配市场已经成为各个出版社争相竞争的重要领地。

上海图书馆即时数据展示屏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利用信息可视化手段,采用多媒体交互展示上海图书馆阵地服务、流通业务、借出/归还书刊的封面等即时情况[11]。通过图标按钮,可以切换到整个上海市地图界面,通过选择相应图书馆,可以实时显示该图书馆的书刊流通即时数据[12]。出版社根据这些数据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馆配市场开发。

3 出版社利用图书馆数据时需要突破的瓶颈

3.1 寻找数据开放的渠道

图书馆的各种运行数据是出版社合理决策的有效依据,然而,出版社如何获取图书馆的各种数据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上海图书馆自2013年就开始制作《数据汇编》,并在《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媒体上公布相关数据。在2016年2月4日公布的2015年的阅读数据时,除了大家熟悉的“借阅热书排行榜”外,还推出了“借阅冷书榜”,公布了自2010年入库后,几乎从没被读者借阅过的100本书。为了扩大数据影响,上海图书馆还在其主办的《图书馆杂志》上详细发布《上海市公共图书馆2014年阅读报告》《上海市公共图书馆2015年阅读报告》,这个报告会在每年的4月配合“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持续发布下去。出版社可以从这些渠道获取详细的数据信息。

3.2 激发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的意愿

图书馆是公共文化事业,采购优质资源,使读者有效利用馆藏提高文化水平是其宗旨。上海图书馆进行的各种数据服务是希望通过数据分析找出读者的阅读兴趣所在,指导图书馆采编人员更合理地采购和配置图书,满足读者的需求[13],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出版业是具有社会效益的文化产业,推进全民阅读、追求经济效益是保证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目标。出版社和图书馆同属书业产业链中的上游和下游,作为生产者的出版社如何激发作为消费者的图书馆与其长期有效合作,合作中如何保证共赢也是摆在出版社面前的重要问题。

3.3 提高从海量信息中获取有用资源的能力

与传统数据相比,图书馆大数据具有海量、处理快速、多类型、难辨识、不可预测的特点。大数据时代,如何有效地采集、处理、存储和挖掘大数据,并安全、科学、经济和可视化地分析大数据,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关系决策科学性、提高读者满意度的重要课题。

注 释

[1]杜建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出版业发展趋势[J].编辑之友,2014(3):22

[2]石佳靓.大数据:出版产业的机遇与实践[J].中国出版,2014(11):44-45

[3]包鹏程.产业融合:出版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出版发行研究,2009(7):8

[4][8][9][11]杨佳,梁永平.创新型可视化数据服务:上海图书馆的实践[J].图书馆杂志,2015(2):12-17

[5]姚宝权.大数据时代出版品牌塑造与提升[J].中国出版,2014(11):49-50

[6]杨佳,赵斌,宋歌笙,等. 上海市公共图书馆2014年阅读报告暨创新型数据服务汇编[J].图书馆杂志,2015(4)

[7][13]吴越.“阅读大数据”如何转为“金手指”:上海图书馆提供的“流通分析报告”告诉你图书产业市场在哪里[N].文汇报,2014-06-08

[10]王玉梅.三问馆配市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10-28

[12]赵斌.数据可视化在上海图书馆数据展示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馆杂志,2015(2):23-29

图书出版合同 第4篇

著作权人(甲方):通信地址:邮编:

联系方式:

出版社(乙方):

通信地址:邮编:

联系方式:

作品名称(及作品所属丛、套书名称)

甲乙双方就以上图书的出版达成如下协议 :

第一条甲方享有上述作品的著作权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乙方享有上述作品在中国大

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和其他国家和地区以纸质图书(包括各种版本形式)和

电子图书形式出版发行的专有使用权(包含信息网络传播权)。

第二条甲方保证具备著作权人主体资格,享有作品著作权,有权授予乙方专有出版权。

因上述权利的行使侵犯他人著作权的,甲方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因此给乙方造成的损失,乙

方可以解除合同。

第三条在本合同有效期内,未经乙方同意,甲方不得将上述作品的全部或一部分或将其

内容稍加修改以原名或更换名称或以其他载体形式授予第三方另行出版和传播。甲方若违反

本规定,应赔偿乙方全部经济损失,乙方可解除本合同。

第四条甲方须在出版前一个月内前将须出版作品的书稿交给乙方,书稿必须是完整、清

楚的定稿。甲方不能按时交稿的,应在交稿期限届满前10日内通知乙方,双方另行约定交

稿日期。乙方在收到书稿后一个月内出版该作品,如若延期乙方应履行通知义务。

第五条甲方保证上述作品符合下述要求:

1.作品中不含有以下内容:(1)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2)危害国家的统一、主权和

领土完整的;(3)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4)煽动民族分裂,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

惯,破坏民族团结的;(5)泄漏国家机密的;(6)宣扬淫秽、迷信或渲染暴力,危害社会公德

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7)侮辱或诽谤他人的;(8)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2.作品必须符合出版质量要求并做到:(1)齐、清、定,即正文与附件(如序言、后记等)

一次交齐;用统一规格的稿纸誊写清楚;其中图稿(纸制品稿或电子文稿)要符合图书出版

印刷的要求;正式定稿。(2)全书体例统一。(3)计量单位必须符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量

和单位国家标准》。(4)引文注释必须符合出版规定,即依次注明编著译者、作品名称、版次、卷次、页码、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

第六条

1.甲方负责上述作品的录入、排版、出片、打样工作,所需费用均由甲方承担。排版的体例

格式应符合乙方的规定,软片质量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要求。

2.甲方按每千字人民币三元稿费计算方式向乙方支付上述作品的编校费用。

3.甲方负责上述作品的封面设计、出四色软片、打样工作,所需费用由甲方承担。

4.甲方负责上述作品的印刷工作,且承担印制费用(晒、上版费、印刷费、装订费、材料费

等出软片后的各项费用)。甲方可自行选择上述作品的承印单位,经乙方考察认可后由乙方

监印。乙方应在上述作品中每本图书出版的同时向甲方开具图书异地转印证明、印制委托单

及图书发行委托书、增值税发票。

5.上述作品的作者稿酬由甲方承担。

6.乙方不得自行印刷合同约定的上述作品,上述作品中每本图书出版后,如果乙方从甲方调

货,折扣、账期另行商定。乙方发行渠道按双方约定为新华书店系统及图书馆配送,甲方不

进入乙方发行渠道。

7.甲方享有在上述作品中每本图书首次出版后,根据市场形势和相关内容的变化对图书进行

修订再版。如若涉及到图书定价、封面、内文进行的修改,并且修改幅度大于百分之三十时

甲方应向乙方通报告知,乙方向甲方收取修订再版管理费按总码洋的百分之二收取,并免费

更换条形码,除此之外乙方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甲方任何费用。

第七条为支持上述作品的出版,甲方支付乙方出版资助费人民币每本元。乙方在收到

款项后相应开具增值税发票给甲方。

第八条图书首次出版后,甲方应赠乙方样书册。以后每修订再版赠样书册。

第九条如乙方在合同有效期内允许第三者以摘编、选编、翻译和购买出版权形式出版上述

作品的纸制品书,应事先征得甲方同意,将与第三者签订的合同及其他有关文件的复印件寄

给甲方,并将从第三者所得报酬的40%付给甲方。

第十条如一方认为对方违反合同条款,可由双方协商解决,或向双方同意的上级主管部门

或省级出版管理机构调解,或向甲方公司注册地法院进行起诉。

第十一条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10年。任何一方要求延长合同期限应由

双方商定后决定。

第十二条 本合同签订后:

1.由于甲方的原因不能出版或不能按时出版上述作品或不能履行合同约定的其他义务时,甲

方应向乙方支付违约金人民币拾万圆整,本合同终止。

2.由于乙方的原因不能出版或不能按时出版上述作品或不能履行合同约定的其他义务时,乙

方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人民币整,并将上述作品的所有书稿归还甲方,本合同终止。

3.甲方由于不可抗力因素不能出版上述作品时,应向乙方说明情况,本合同终止。

第十三条本合同条款需补充、更改,由双方商定。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为凭。

甲方:乙方:(签章)(签章)

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

开户行:开户行:

帐号:帐号:

小众图书出版开发与出版品牌塑造 第5篇

[关键词]小众图书;出版对策;选题策划;品牌塑造

[作者简介]黄晓彦,上海大学出版社。

大众出版向小众出版转型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趋势,小众图书出版现已成为中国出版业一种全新的出版模式,并被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所认可[1]。出版人赵斌先生曾说,“我们时时见到一些有志向有眼光的出版人,不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出版社趋之若鹜的方向上,而是细心注视一些二线题材,发掘出阅读的价值,最后二线成为一线。”[2]开发“二线”题材,实质就是开发小众图书;而“最后二线成为一线”,恰是小众图书出版也可以大有可为的最好阐释。众所周知,系列图书出版对于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和品牌塑造意义重大。本文结合自身编辑实践,以上海话图书出版开发为例,浅谈如何进行小众图书出版开发以打造出版品牌。

一、寻找市场切入点,创新开发小众图书

根据相关测算,在整个图书利润总额中,选题策划的利润贡献率一般在50%,有时甚至高于50%[3]。在出版产业化、竞争日益严峻的今天,必须对读者进行市场细分,这是小众图书策划出版的立足点。把细分的小众服务好了就是把大众服务好了,毕竟庞大的人口数决定了中国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众”,任何小众都是“大众”[4]。寻找图书出版“空白点”并做足文章,满足细分小众需求以牢固占领市场,逐步形成出版品牌,或许是中小出版社品牌打造的不二选择。

经过市场细分的优质小众图书,好比股市中的小盘绩优股,往往能带来超预期收益。谁能抢先“定义”细分的小众市场,谁就有可能成为细分小众市场的代名词,从而在该细分市场独领风骚。关键是寻找介入小众市场的“切入点”,然后是怎么做与如何做足做深。这里以《自学上海话》(1999年)一书为例,与业内探讨。

《自学上海话》定位为上海的外来人员,这是一个典型的小众群体,他们渴望在上海生活、工作、学习像在家乡一样方便,渴望融入这座城市,结交更多的朋友,渴望在上海成功,但困扰他们的却是无处不在的语言交流。这个小众群体有明确的个性需求,其数量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且当时市场没有为外来人员学说上海话定制的图书,即这个细分市场没有出版涉足者。基于以上情况,该书初版8000册并于当年实现重印,随后一直位列同类书市场销售榜首,现累计销售十几万册。更为重要的是,该书一经出版即引爆“上海话”热,引领学说上海话成为时髦,以至当时社会上至少出现三家上海话培训机构,上海主流媒介强烈关注、争相报道,并引发“提倡普通话与学说上海话”大讨论。如此,小众图书不仅在小众圈子里流行,而且在圈子以外的地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以小众化方式达到大众化传播目的。可见,小众图书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转变为大众畅销书。

小众图书出版实质就是阅读的“私人定制”。在编辑实践中,创新开发小众图书,重在市场细分,找到一个市场“切入点”尤其重要。再者就是坚持“内容为王”,以满足细分读者需求,并想方设法制造市场“引爆点”,尽可能获得读者认可。这是打造小众畅销书的必然之路,这些因素考虑得越周全,越容易成为畅销的小众图书。关键是要创造“概念”,打造第一,以抢占最大的市场份额。

二、由点到面延续出版,培育壮大小众板块

经过市场细分成功找到一个市场“切入点”后,应充分利用好这个“点”,借助良好市场氛围及时推出相关主题图书,有意识地主打“系列”牌。通过单本书或系列书的成功营销,不仅可以扩大出版社的影响,改观出版社形象,还能带动其他图书的销售。而不断的成功营销积淀,不仅有助于树立出版品牌,而且有助于出版社经营运作的良性循环 [5]。

一是挖掘现有作者潜力。“切入点”就是方向,大方向正确了,以下就是开发具有市场潜力并为读者接受的产品,加固并夯实该主题,以强化出版品牌。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关注现有作者是否还有相关著作,能否进行重新出版,以便把话题延续加热。《上海话流行语》就是《自学上海话》作者的作品经过包装重新出版的,很受读者青睐。

二是挖掘早期相关主题素材。本着效率第一、保持市场预热的原则,为“多快好省”强化主题,不妨把眼光聚焦过去,尤其应关注早期是否有相关主题作品并具有一定影响的素材。民国作品《上海俗语图解》的重新出版就是基于此思路,出版后市场反响不错。

三是物色新作者开发新产品。图书的出版成功,作者功不可没。在某小众图书乃至板块市场反响较好时,要注意开发新的作者资源,不能只靠单一作者,否则出版社会很被动,同时也容易造成选题缺乏新意、内容重复,不利于品牌打造。出版社应有意识地去挖掘潜在的作者资源,培育新的增长点。《学会上海话》就是约请新作者撰写,出版后不久即重印,为上海话出版特色增色不少。

在编辑实践中,成功开发一个小众图书后,要紧紧围绕“切入点”,由“点”到“线”,然后呈“面”,借助“东风”推出与主题相关图书,有意识地打造小众品牌,并顺藤摸瓜地延续做出一个系列产品,不断实施“圈地”战略,拓展主题外延,培育壮大主题板块,从而使其市场权重不断加大,以强化出版特色并逐步形成出版品牌。

三、由面到体深度挖掘,抢占图书市场份额

任何一部图书的畅销,都会出现跟风者,小众图书也不例外。不过换个角度想,既然涉足者如此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催化或者唤醒了消费者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意味着完全可以再进行市场细分。小众图书出版开发重在创新,凸显个性特点以准确定位,从而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特色。

一是以树状结构形式细分已经细分的小众市场。树状结构是学科裂变的较好方式,对选题策划、出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上海话的受众群体可以再细分,如小学生、新上海人等,如何细分出版有效要结合社会需求。如《小学生学说上海话》被誉为“首部小学沪语教材”,首版8000册两个月内售罄并重印,引发“上海话是否进课堂”的大讨论,且引爆持续时间长,见诸媒体频率高,后逐步引发有关“方言如何保护与传承”的相关讨论。《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则是全方位为新上海人量身定做的,这里上海话受众再细分为更小的小众群体,该书就是差异化需求而定制的个性化图书产品。

nlc202309031315

二是实施丛林战术以巩固并拓展出版“领地”。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不要指望草原上出现大树,即使是大树如果孤立依然力量有限。运用到出版领域,就应持续开发相关主题图书,强化出版特色,巩固并拓展出版空间。正是基于如此思路及树状结构细分,上海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以上海话文化为主题、彰显上海话语言魅力的《妙趣横生上海话》和《上海话流行语新编》。

三是以“出版织网”网聚出版品牌影响力。在一个日益细分的市场,必须使得品牌战略至上,让对手产生敬畏之心,不敢轻易涉足。“织网”是使板块构造严密的最好方法。如《西方传教士上海方言著作研究》可以说市场受众细分到极限,该书学术价值大,并获得文化资金资助,是吴语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在编辑实践中,当某小众市场涉足者越来越多时,则意味着该小众市场已经具有“大众化”的趋势。这时需要以战略者的思维,对该小众市场进行再次细分,从而细分出一个更小的小众群体,并不断地以细分的行业理念唤醒消费者,让这个模糊的小众市场逐渐变成清晰的小众产业。然后由“面”向“体”不断深度开发产品,以满足细分的小众群体需求,在小众市场需求新的突破,从而做到步步领先,强化出版品牌。

四、做精做强小众出版,打造出版品牌特色

出版品牌打造实质就是寻找图书出版的“空白点”,并在“空白点”上做足文章,力求做到“一招鲜,吃遍天”,在图书市场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占领读者的“心智”[6]。经过多年摸索实践,特别是通过“挖掘出一个点,拓展为一个面,塑造成一个体”的有序出版开发,上海大学出版社的上海话图书出版战略初见成效,更以多个首创“概念”引领第一,实用上海话图书的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现并抢占一块相对空白的“领地”已不易,如何完善、巩固亦难,更不要说创新。市场是残酷的,作为曾经“空白点”的小众图书地位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因此爆米花营销整合应常抓不懈。

一是精心维护出版品牌,延长品牌生命周期。打造一个“亮点”后要注意“保鲜”,不能顺其自然,否则很容易自生自灭。如《自学上海话》出版十年后,虽然外来人员越来越多,同类书也没多大变化,但其销售却直线下滑。经过市场反馈,原来主要是没有与时俱进,图书配磁带已经不适合当前形势。于是出版社及时对该书进行修订出版(《新版自学上海话》2010年),封面代以新上海新形象,重要的以MP3光盘替代老式磁带,使得该书重新焕发青春。如今,该书每年依然有五六千册的销量,生命周期得以延长。

二是强化出版品牌意识,围绕核心做足文章。品牌意识至关重要,具体到上海话图书,即以实用上海话图书为主打,辅以上海话文化图书。基于这个思路,上海大学出版社着手策划出版“上海话故事汇”系列实用图书,争取在细分市场中再拔头筹,壮大该主题板块;同时着手策划出版“上海话俗语图说”系列文化图书,进一步拓展主题外延以扩充“领地”。

三是心存品牌危机意识,做好“二次创业”准备。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图书出版同样如此。这就要求编辑心存危机意识,关注出版动态,了解最新的出版前沿。如随着二维码技术在图书中的广泛应用,语言类图书采用二维码技术是必然趋势,应与时俱进。再如,语言类学习日益网络化,需要思考如何进行图书出版与网络培训的嫁接,以实现市场共赢。

分析上海话图书的出版,会发现一个“生态域”开始形成,且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有(参天)大树、小树,也有灌木丛。于是由最初的“点”,开始呈现为“线”“面”,最后为“体”,形成一个小规模的“领地”,逐步构筑上海话图书出版高地,出版品牌渐趋成形。“畅销书机制”做大有市场,“小众化机制”做小也有市场,这说明只要进行市场细分,采用差异化策略,满足小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小众图书出版同样可以大有可为。

重视少儿图书出版 第6篇

我刚从南非回来,这次去参加开普敦国际书展,同时考察南非的出版业。在书展我看到的景象是,几乎大半个江山都在做少儿图书,包括牛津出版社、剑桥出版社,还有若干国际上比较重要的出版社。我们考察了南非最大的出版集团——“穿越非洲”,这个出版集团过去以教育为主,现在也大量地开发少儿图书,包括数字版少儿图书。从南非书展和南非出版机构的发展来看,业者显然是看准了少儿是未来的市场。

从欧美发达国家出版业的发展状况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经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状况往往体现在少儿出版,当然还可以体现在多方面,但是少儿出版可以反过来证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丹麦的出版公司长期给我发送他们的各种宣传品,我感觉他们热火朝天地在做少儿出版,而且在数字出版方面也有大的跟进。在纸介质出版面临困惑的情况下,少儿出版前景很好。我们国家出版业的状况也是如此,少儿出版在“极左”时期几乎枯萎僵化掉,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少儿出版社属于无教辅无书的尴尬境地。到了新世纪,优秀的童书精品书或者少儿精品书、少儿畅销书一路发飙,已经占据排行榜与阅读界很重要的地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给人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总之,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越来越重视少儿出版领域,这个趋势非常明显。

我们国家是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教育的国家,可以相信我们在少儿出版方面会越来越好。也许有若干出版领域由于数字出版的介入增长速度有所变缓,但是无论数字如何进展,少儿正需要数字,内容是它的核心。因为少儿出版关乎人类进步,关乎社会长远发展,关乎国民素质,关乎人们全面发展,关乎文化市场的持续发展。

如今,少儿图书出版在出版产业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我国出版产业中举足轻重的板块,4万种图书,14.6%的品种,全国少儿图书选题占全国图书选题总量的20%,少儿读物拥有3.67亿未成年人的巨大读者市场,还包括家长。我国每年销售少儿图书近6亿册,开卷公司提供的相关零售数据也支持了这个判断,2009年少儿图书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所占的码洋比重、品种比重持续上升,少儿图书对全国整体图书市场的增长贡献率高达28.86%,超过了社科类图书贡献率。尽管社科类板块很大,总量目前排第一,但是少儿图书贡献率更大,成为2009年拉动图书市场快速上行的重要力量。

上一篇:未来会计下一篇:第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