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思考

2024-06-26

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思考(精选8篇)

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思考 第1篇

近年来,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经济总量现已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二, 并且已为世界最大外汇储备国与出口国, 这些都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基础。爆发于08年的金融危机使人们反思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 中国政府自那时起就频频出台货币改革的措施, 积极实施“人民币国际化”这一重大的国际金融战略!

2008年7月, 国务院设立了职能包括“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汇率司, 正式拉开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帷幕。

继2008年12月我国推出“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措施以来, 最近我国政府更是将人民币结算国际贸易和服务交易的试点推广到更多省份。我国政府也频频与境外国家或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2008年12月中韩签订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2009年1月, 我国内地与香港签订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270亿港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同年我国又分别与马来西亚、白俄罗斯签订较大规模的货币互换协议, 这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在推动贸易投资的同时, 也推动了人民币“出关”, 迈出人民币走向世界储备货币的第一步!

近期我国政府又积极推出措施以扩宽国际投资者使用人民币的范围, 本年7月, 政府宣布允许离岸银行之间从事人民币转账业务, 显示出对人民币转移的约束已经放松, 之后我国政府又宣布允许离岸银行和各国央行投资中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 这一系列的措施拉开了国际投资者投资于人民币的序幕, 也推动了人民币走向国际储备货币。

我国政府今年6、7两个月份共计减持近540亿的美元国债, 而于7月初, 我国购买了西班牙欧元国债并增持日元国债。尽管这些决定可能出于对冲汇率风险的目的, 但客观上却有利于中长期人民币有效汇率机制的形成, 而这种促进有效汇率形成机制的外汇布局新举措结合前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推进, 将会逐步地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进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2 人民币走向国际储备货币的障碍

自2005年汇改以来, 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开始受到关注, 从当前国际货币格局来看, 美元未来较长时期内霸主地位仍难以动摇, 随着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 欧元的地位将更加稳固, 而日元国际化近年来有所倒退。所以此时我们更需要理性地思考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 以免做出错误的金融战略决策。现在看来, 人民币走向国际储备货币尚处于萌芽阶段, 人民币最终实现国际化还面临很多的障碍!

人民币能够自由兑换是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首要条件, 那么中国必须完全开放其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 这样人民币账户的开放势必会使我国更易受国际资本的冲击。首先这会使我国的金融市场受到冲击, 届时金融市场上将会充斥着大量来路不明的国际投机资金, 如果我们不能够很好地处理, 那么就很有可能重蹈上世纪“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的覆辙。一旦中国的资本市场完全开放, 那么一直对我国金融市场垂涎三尺的国际投机资本会大举向我国的金融市场入侵 (2006年年底-2007年年初, 工商银行这样的超级大盘股飙涨暴跌的局面让显示了国际投资资本的巨大能量) , 伴随着西方长达数百年的金融史, 残酷性决不亚于硝烟战场的金融战场造就了大批高智商、高超资本运作手段的顶级国际投机资本巨头, 而我国只有不足20年资本市场发展史, 客观而言, 我们缺乏与他们周旋的经验与智慧, 所以现阶段看来, 关好大门, 限制国际投机资本的入侵以专心练好“内功”不失为明智之举!再者, 人民币账户的开放会削弱我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通, 势必会约束我国国内货币政策的实施及预期目标, 也就影响到了国内宏观调控的效果, 比如, 人民币的自由流动, 可能会对我国国内银行平稳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产生破坏作用, 在经济繁荣时期国际金融投机资本借势兑为人民币制造流动性泡沫, 在经济形势出现局面恶化时又将人民币兑为其他货币抽身而出, 同时也切断了信贷供应, 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恢复, 银行业再不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工具 (正如它在危机期间遵照政府宏观调控指令, 大举向市场投放流动性那样) , 届时银行业恐怕会成为经济动荡加剧之源而非药方。因此, 目前我国不可能同时开放人民币经常与资本账户, 这也就成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首要障碍。

从当今现实来看, 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与人民币国际化有着天然的矛盾。尽管“贸易立国”的说法并未提上纸面, 但对外贸易依然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并且占有很大的比重 (我国的贸易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可以说明这一点) 。如果人民币的国际化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相冲突, 那么人民币的国际化就难以获得突破性发展。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 我国需要对汇率做一定的干预, 但是本币国际化则需要一个相对自由的浮动汇率机制。而根据国际贸易“三元悖论”, 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流动及独立的货币政策三大目标。货币政策独立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是本币国际化的前提, 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要求浮动汇率制, 对外经济往来中, 其他国家出于储备的需要会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 也就导致在浮动汇率制下本币的升值将贯穿本币国际化的全程。从这个角度而言, 人民币国际化与保证出口比较优势存在一定的对立, 而这种对立的消除需要等待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但这种改变并不能一蹴而就。

人民币走向国际储备货币还面临“价值依托”的难题及外部约束。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人类社会进入纸币制度时代, 货币的发行不需要实物资产做依托, 但是, 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其内在价值还是要充分考虑, 比如:黄金与美元价格负相关, 除了黄金之外, 石油和美元也有类似关系。国际储备货币要与实物资产挂钩,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持有这种货币的人提供贬值风险的对冲工具。像美元, 全世界都愿意接受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美元持有者可以用黄金或者石油来对冲手中美元的贬值风险, 其实, 欧元和日元之所以直到今天仍无法与美元平起平坐, 这个原因占了很大比重。从这方面而言, 现阶段人民币还无力扮演其作国际储备货币的角色。同时, 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的过程, 就是参与激烈的货币竞争的过程。一国货币的崛起, 必然伴随其他货币竞争力的相对衰落。所以, 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道路之后, 必将会面临他国货币的强烈反击, 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所确立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固定汇率制已经解体, 但由该体系确立的美元在全世界的霸权并没有就此终结。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的研究, 在银行之外流通的美元, 其中大部分是美国境外国家和地区将其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而持有的, 只有10%-15%的美元在美国境内流通。这不仅使美国有能力承受巨额的经常收支赤字, 也使美国得以影响甚至左右其他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正因为如此, 美国是最不情愿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国家, 这同时也意味着, 任何挑战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努力, 均会遭到美国的反对和打压。

3 人民币宜以渐进方式逐步走向国际化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其路漫漫, 面临很多问题和障碍, 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必须以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具体的实现路径, 笔者认为应积极稳妥地分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首先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最初阶段, 主要表现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计价范围的扩大, 人民币必将成为一般贸易中的计价货币和交易媒介, 贸易关系的加强, 贸易量的扩大必然导致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数量和对人民币需求的大幅增加。随之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二阶段——人民币成为境外借贷资产。在境外累积的人民币数量达到一定程度, 对于人民币的借贷需求必然产生,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发展与完善国内金融市场, 同时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合作。最后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高级阶段——人民币成为各国的主要储备资产。当人民币成为国际经贸活动和金融活动中的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后, 人民币不仅会成为个人和企业的储备资产, 也将成为政府调控市场的干预资产, 人民币成了储备货币的组成部分, 人民币的国际化达到了高级阶段, 。但是, 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要求中国政府要承担更大的金融稳定的责任;要在关键时能够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中国的金融市场要更加开放, 人民币将自动成为一些国家货币的名义锚。

摘要:“强国有强币”, 如今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近期我国也推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民币的改革措施, 人民币走向储备货币的问题再次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如何认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进程是我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一重大国际金融战略所要慎重思考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三元悖论,金融市场,宏观调控,渐进方式

参考文献

[1]姜波克著.国际金融新编 (第四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关思考 第2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汇率风险;机遇;挑战

一、什么是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市场上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现在,人民币境外流通数额不断扩大,这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是大势所趋,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之所以提出国际化是因为我国作为一个庞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外贸易关系、对外货币方面的合作很多,具备了良好的国际化基础。人民币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它在国际市场上应具备的3个功能:日常的定价结算货币、交易货币和储备货币。这一举措提升了人民币在交易投资领域的功能,也就能更好发挥人民币日常结算的功能。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将会看到更多的货币和人民币实现直接兑换。

二、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增强使人民币国际化已渐成趋势

近几年来,人民币流通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像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均使用人民币作为流通的货币,这说明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正在蔓延。2013年4月6日至8日,在中国海南省博鳌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8日表示,澳大利亚已与中国就允许两国货币直接兑换交易达成协议。这使得澳元成为继美元和日元之后,第三个与人民币直接兑换交易的货币。她称,中国央行已授权西太平洋银行和澳新银行为人民币和澳元直接交易的做市商。人民币与澳元直接兑换,这是继去年6月与日元直接兑换后,从4月10日起,绕开美元,人民币可以直接兑换的货币又增加了一种--澳元。专家表示,人民币直兑澳元,对推动两国双边经贸关系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民币国际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1、节省外汇储备,规避汇率风险。

目前来说,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货币主要为美元这一国际通用货币,我国政府每年都会储存大量的美元作为外汇储备,我国几乎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量最多的国家。这不仅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会使我国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当国际市场上汇率发生变化的时候,会使我国受到汇率风险的影响,给我国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失。如果我国人民币作为国际化的货币,那么我国就不必储存大量的外汇,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当市场上人民币流通过多或者过少时,中央政府可以即时调整政策来控制人民币的流通量,从而节省了外汇储备所浪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使我国市场规避了汇率风险。

2、减少汇价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减少因汇价变动带来的资金损失,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开展,提高了我国对外投资的积极性。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及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导致了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大,为了应对汇率波动的宏观金融风险,政府也必须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剧增导致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剧增,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的劳务输出,同时会抑制我国产品的出口,从而会影响到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如果人民币国际化,它是我国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主动权就会由我国来控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就会小一些,增大我国企业家投资的积极性,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3、可以提升中國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

人民币国际化后,首先从政治上来说,我国的国际地位会提升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显然会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和一些国际事件的表决权。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中国就拥有了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也将随之增加。同时,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会给我国带来诸多有利的影响,比如:一些国家会主动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使我国同各国关系牢固并且取得跨越式进展。从而我国对世界经济所做的贡献是不容小觑的。

四、人民币国际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货币国际化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国际化,它对发行国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收益的同时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成本。

1、增加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

人民币国际化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如果贸易国相当一部分、至少有一部分跨境交易是用人民币结算的话,这样如果人民币汇率变动,也会使我国国内的货币政策,比如利率调节相应发生变动。因为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中国的人民银行是在为全世界提供流动性,发行的人民币不仅要在境内流通,还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在中国境外流动。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后的中国央行既要拥有对中国国内经济的调控能力,又要兼备对于全球经济的驾驭能力,这就要求中央银行的管理者要有敏锐的眼光来洞察市场上人民币的流通的情况,这就加大了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

2、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不畅,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一是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不畅,不能满足境外对人民币的正常需求。比如:随着中泰经济、文化往来频繁,泰国境内金融机构一般都愿意持有一定人民币头寸,用于满足重点客户的需求,在曼谷用人民币在金融机构兑换泰铢很方便,但用泰铢兑换人民币很困难。二是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不畅,人民币正常回流受阻,妨碍了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当前绝大部分是通过入境人员携带现金和地下通道回流境内,境外居民在我国境内金融机构开立账户也受到了实名制等方面的限制,境外金融机构向中国指定金融机构进行人民币结算的渠道也还未打通,导致境外机构、企业及个人不敢大量持有人民币资产,人民币在境外流通受到较大的约束。

3、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考验。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得益于高额的出口。而人民币国际化将进一步增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以后,单位人民币用外币表示的数额相对就会增多,这时人们就不愿意为同样的商品支付更多的现金。如果外国人民对我国的商品有需求,当人民币升值以后,就会转向消费本国的商品或者在其他市场上寻求替代品或者减少对我国商品的购买,尤其是对奢饰品来说影响更显著。这就削弱了我国商品价格上的国际竞争力,而要使出口产品的价格保持不变,就势必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这就不可避免的对出口企业造成冲击。

【结论】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它取决于法律制度安排和市场需求及其二者的统一,一国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国内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是联通的,在这一进程中,国际资本会更多地流入中国市场进行投资,同时,中国的国内资本也将不断涌入国际市场。但是,我国国内资本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够透明、暗箱操作等制度缺陷,这样就导致资本市场很容易被冲垮,或者很容易出问题。因此,推行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我们不断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完善金融市场的运营机制,建立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只要我们保持经济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终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刘仁伍,刘华。人民币国际化:风险评估与控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张礼卿。应该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 (0):24-28

【3】周琳,温小郑主编。货币国际化[M]。上海财经出版社,2001。

【4】赵庆明著。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及国际化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 第3篇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

(一) 国内金融体系不健全, 金融业开放度不高

目前国内金融市场规模较小, 部分市场参与主体受到限制 (如银行间市场) , 债券、资产支持证券、远期、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发展落后, 这不仅制约了境外人民币的回流规模, 而且也难以应对国际金融市场上巨额资本带来的冲击, 从而增大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滞后, 境外人民币金融需求难以满足。由于资本账户管制放松短期内无法完成, 出现对货币离岸市场的需求, 中短期需要在境外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目前在香港, 人民币存款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大量的人民币从国内流出, 并聚集到香港, 但是人民币从香港到内地的回流机制还不健全, 现有的回流渠道如人民币债券发行量小, 同业拆借市场的进入才刚刚开始。

(二) 国内金融管制过于严格, 制约人民币的流动性

我国资本账户不能自由兑换, 使得境外人民币难以自由兑换为其他货币, 其实是增加了人民币的交易成本, 降低了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人民币的积极性。如果货币不能自由兑换, 则货币持有者的交易成本上升, 从而降低当事人选择该种货币的积极性。随着货币国际化向高级阶段 (区域化和全球化) 的发展, 将越来越受到货币不可自由兑换的限制。

(三) 金融风险更为复杂, 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 给央行的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规模的增大, 对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干扰也越大, 要求我国央行必须具备出色的对内和对外的双重调控能力。此外, 境外人民币现金需求和流通的监测将加大央行现金管理的难度, 非法资金跨境流动将增加反假币、反洗钱的难度。随着境外流通的人民币规模日益扩大, 一些新的风险可能随之而来。大量跨境流动的人民币资金, 尤其是境外人民币投机行为可能会对我国金融市场形成较大的冲击。这对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水平提出更大的挑战, 需要加强对跨境投机资本的监测和管理。

(四) 亚洲货币合作开展不够深入, 制约了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

国际货币的垄断竞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货币合作的发展。但是由于亚洲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 亚洲货币合作一直处于初级阶段, 存在合作不够深入、合作形式比较松散、合作缺乏约束力和持续性等问题。目前我国在许多方面参与或推动了亚洲货币合作, 包括参与清迈协议、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10+3”内部的货币互换、参与建立亚洲储备基金、参与亚洲信贷合作、参与亚洲债券市场建设等。但是在推进亚洲货币合作的其他方面上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包括亚洲汇率协调机制、亚洲货币基金、亚洲货币单位的筹划等。

二、人民币的国际化路线

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战略, 显然更适合中国金融现实和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分为以下三步。

(一) 实行渐进式汇率改革, 逐步与国际接轨, 成为可兑换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只能从汇率改革开始。任何一个国家都想在汇率决定问题上取得自主权, 这是一种国家本能。中国既然不能再固守旧体制, 那么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 选择一种最能保证中国国家利益的新体制, 那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并且应是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所谓“与一篮子货币挂钩”就是多元本位。而我们所能做的最优选择就是:多元本位下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

(二) 走日元国际化道路, 成为区域性直至国际性“硬通货”

事实上, 人民币已经选择了日元国际化的模式做作为自己的第一步国际化的路径, 这种模式总体上讲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近年来, 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雄厚的国际储备成为人民币坚挺和国际信誉的基础, 这些过硬的指标, 正在大大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社会中, 人民币只有依托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来实现国际化, 一步步接近国际“硬通货”的目标。

(三) 在以人民币与日元为基础货币的前提下, 推进东亚元 (或亚元) 的诞生

当人民币在不久的将来从事实上到名份上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性流通货币之后, 我们马上就会发现自己处在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与日元并立。解决的办法当然不可能是短期内看谁挤垮对手自己胜出, 也不可能要求谁自动出局。那么,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尽早协商, 让双方都从各自的利益视野中跳出来, 从双方最大的利益公约数出发, 搁置各自的政治歧见, 让渡各自的货币主权, 再与韩、港、台等国家和地区一道协商, 推进东亚元的诞生。

参考文献

[1]陈雨露, 王芳, 杨明.作为国家竞争战略的货币国际化:美元的经验证据兼论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J].经济研究, 2005, (2) .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几点思考 第4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益处 不利 准备

要控制一个国家,就要控制其金融;要控制一国的金融,就要控制其货币。可想而知,货币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货币—-人民币其走向国际化更是引起全世界的热议。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跨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交易媒介、支付手段、计价尺度、价值贮藏手段等职能,并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中被广泛使用和持有的国际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的源由还应该追溯到2008年。2008年,美国的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倒闭,引发了次贷危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后,全球储备货币美元大肆贬值,近年来美国更是多次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肆意掠夺他国经济发展成果。中国虽GDP世界第二亦深受其害。鉴于此,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大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再次成为国人的企盼。

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充当国际货币的主要有美元,英镑,日元,欧元等。而从这些货币的国际化进程来看,要使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要能够自由兑换,要有稳定的币值和健全有力的宏观调控。根据国际经验,一国经济强大之后,必然会力图使自己国家的货币走出去,我国经济增长较快,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经济依旧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率,对世界经济的增长有着很大的提振作用,尽管2013的GDP增长目标下调至8%,但相对其他国家,还是保持着较快的增长;人民币币值稳定,汇率机制不断改革完善,同时我国的金融体制也在不但发展完善,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也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美国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复苏缓慢,美元币值不断走低,欧洲也深陷欧元区的阴霾,复苏前景难以预测,世界对币值稳定的人民币充满了期待。那么人民币国际化到底有哪些益处?有哪些弊端?我国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益处主要有:

1.有利于国际货币体制的改革和促进国际的公平正义

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全球化的大部分好处被发达国家所占有,而有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还借助自己的经济和货币优势干涉别国内政,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所以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国际货币体制的改革,有利于增强发展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体制中的话语权,从而更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2.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增加铸币税收入

中国可以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获得铸币税收入,铸币税收入是相当可观的,以美国为例,广义的铸币税收入占美国GDP的比重可以高达10%左右。同时发行国还可以依靠发行纸币来利用外国的物品和资源,从而更好地为本国的经济发展服务。而更好的本国经济发展又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币国际化的地位,从而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3.可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适当减少外汇储备的存量

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持有美元对于一国参与国际经济贸易,保持对外清偿能力,稳定一国货币汇率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中国目前的高额外汇贮备主要以美元为主,不仅承担了美元贬值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而且还便利了美国对中国经济资源的利用。所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挥人民币的国际计价、流通、 清偿以及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能力,能够使中国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减少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汇率变动的损失。

4.降低企业收汇风险,减少交易成本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能为企业营造一个更加稳定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如推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能够消除企业收汇风险,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出口和对外投资。

5.进一步促进中国边境贸易的发展。边境贸易和旅游等实体经济发生的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边交往中结算手段的不足,推动和扩大了双边经贸往来,加快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另外,不少周边国家是自然资源丰富、市场供应短缺的国家,与中国情况形成鲜明对照。人民币流出境外,这对于缓解中国自然资源短缺、市场供应过剩有利。

6.人民币国际化后,有利于政府的采购,不用担心外汇的使用问题。同时,也不用为了增加外汇储备而牺牲进口。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为我国带来诸多的益处,但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刀”,同样对我国具有不利影响。

二、人民币国际化不利的影响主要有:

1. 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使中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货币国际化后如果本币的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出现偏离,或是即期汇率、利率与预期汇率、利率出现偏离,都将给国际投资者以套利的机会,刺激短期投机性资本的流动,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2. 人民币国际化后,由于对境外人民币现金需求和流通的监测难度较大,将会加大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现金管理的难度。同时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可能会加大一些非法活动如走私、赌博、贩毒的出现。伴随这些非法活动出现的不正常的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一方面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反假币、反洗钱工作的困难。

虽然人民币国际化有其不利的一面,但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的迎接这一天的到来,我国要做好相关的准备。

三、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我国应该从以下方面做好准备:

1.维护较高的人民币国际信用,努力使人民币成为“硬通货”。

从1941年1月起,中国改变了原来的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0多年来人民币十分稳定。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稳定了亚洲经济。更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为世人树立了“硬通货”的现象。

2.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意识,为人民币国际化“松绑”。减少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政府障碍,逐步取消人民币现金出入境的限制,让人民币走向世界。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为人民币自由兑换奠定基础。构建人民币“回流机制”增强境外居民和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信心

3.让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大量流通,目前中国已与越南、蒙古、朝鲜、俄罗斯、老挝、尼泊尔等国签订了双边结算与合作协议,主动建立和参与区域合作组织,参与区域合作组织,可以在组织内部扩大人民币的作用,提高人民币的地位。扩大人民币的实际使用范围,在对外交往中应尽量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和结算工具,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积极鼓励对外投资。

4.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促进经济、资本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深化经济市场化改革,增强经济增长内动力。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中国经济的特点,可以采取一种双轨制,渐进式人民币国际化步骤。

5.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国际化融合。促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建立,间接地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增加QFII和RQFII的额度,伦敦的又一个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建立,与亚太一些国家的货币互换,不断增强的货币储备职能,人民币对日元的直接交易,汇率双向浮动加快,对国内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等等。

总而言之,一国货币国际化像一把双刃剑,既给该国带来各种成本,同时也给该国带来诸多的利益,但是国际化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成本。中国要取得全球金融市场上的话语权,就必须要加入到货币国际化的角逐中,但同时也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国内金融市场,使之不断成熟,抵抗风险的能力不断提升,从而实现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蕾、王昊哲:《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现代商贸工业》2010.5

2、杨长勇:《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宏观经济管理》2010.5

有关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理性思考 第5篇

一、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现状

在上世纪90年代, 我国开始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在初期, 人民币的国际化现状并不容乐观, 因为国际市场对人民币需求较少, 所以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发展得比较缓慢。近些年, 我国的经济保持着高速稳定的增长, 在多次经济危机中, 我国政府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 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因此, 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声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受到了更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认可, 并开始被人们接受用来作为国际清算手段和交易货币, 使得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数量大量增加。

从以上可以看出, 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前景非常光明, 然而, 人民币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还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其国际化进程。

二、人民币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受到的制约因素

(一) 落后的金融市场

人民币要想成为世界货币, 就必须能够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的兑换, 就必须建立先进的金融市场。因为货币兑换越自由, 货币风险就越小, 那么国外的人民就越可能使用和获得人民币。但是,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比较落后, 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投资者在获取和转让人民币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跨国流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此外, 我国金融产品品种较少, 质量和金融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交易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 资产总量不足, 金融市场滞后, 因此, 制约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二) 滞后的金融监管水平

人民币国际化将会增加我国的金融风险, 因此, 在人民币的国际化过程中, 我国一定要提高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然而,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缺少宏观调控的实践经验和运用政策工具调控的经验, 还缺乏熟练的操作技巧, 因此, 人民币国际化还是存在一些难度。

(三) 未完全市场化的汇率和利率

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 就必须建立相对自由浮动汇率制和利率市场化, 因为利率的市场化能够真实反映货币借贷资本的市场供需状况, 利率一发生波动, 金融产品价格就会发生波动。建立相对自由的浮动汇率制, 能客观反映外汇市场供需状况, 真实反映货币代表的价值量。但是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全市场化的汇率和利率制度。

(四) 国际层面制约因素

人民币国际化受到的国际层面制约因素是指国际政治斗争和美元惯性, 虽然, 这些年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我国遭受的政治阻力也越来越大, 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施加了不少政治阻力。

三、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有效措施

(一) 继续加快经济的持续发展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就必须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使得市场自发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对此, 我国应该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 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 我国还应该协调中、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最后, 我国还应该坚持继续扩大内需的经济方针, 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 降低对出口经济的依赖性, 增强我国经济的内生性。

(二) 稳定人民币对内对外币值

我国要建立稳定的人民币对内对外币值, 建立完善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保障人民币价值的稳定, 增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人民对人民币的信心。稳定人民币汇率并不是说对汇率不进行变化, 而是指要保持人民币的双向浮动弹性, 防止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

(三) 加快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的进程

我国必须坚持放松外汇管制的理念, 在资金流入方面实施外国直接投资兑汇自由;在资本流出方面简化和调整审批程序。还有必须建立多层次人民币的跨境流动机制, 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要建立人民币跨境流动机制, 可以先增加跨境贸易人民币的结算试点, 使得试点的范围扩大, 逐步从沿海的发达省份向内陆省份和边境省份转移, 也使人民币的影响力逐渐地由周边国家渗透到其他亚洲国家, 从而提高人民币的境外使用率。

四、总结

人民币的国际化对我国是既有利又有弊,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 我国要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 并且制定有效的措施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此外, 人民币的国际化可能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风险, 因此,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 我国还要逐渐建立人民币风险的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彦.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障碍与相关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1 (02) .[1]张彦.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障碍与相关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1 (02) .

新形势下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 第6篇

(一) 中国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国力大幅度提高。2003年中国累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535亿美元, 首超美国成为利用外资的第一大国, 并多年来一直保持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的头号大国地位;2005年中国贸易总额达1.422万亿美元, 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达8537亿美元, 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2007年中国GDP现价总量为257306亿元, 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日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此外, 根据IMF最新估计, 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 超过20%。信用货币流通时期的货币价值必须有强大的实物商品支撑, 即强势货币是以强势经济为基础的, 一个大的经济体, 特别是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 本身有推动本币国际化的能力, 并且本币国际化也将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美元、英镑、德国马克以及日元等国际货币的形成, 无不伴随这些国家经济的崛起和综合实力的强大。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实现货币国际化的根本保证。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成为国际事务的主要参与者

中国国际经济与政治地位日益提高, 就国际货币事务而言, 从2008年各国在IMF中所占的份额和投票权来看, 中国在该组织的代表性列第六位, 分别为3.997%和3.807%;且随着此次金融危机迫使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中国在IMF中的份额和话语权将进一步提高。就国际政治事务而言, 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 中国在国际政坛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要, 如组织解决朝鲜核武器问题的六方会谈, 参与伊朗核问题六方会谈, 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以及成员国之间的合作, 积极加强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合作。此外, 中国军力日益增强, 加大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 在亚太地区及国际上的地位及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已得到了广泛使用和流通

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的自由流通已受到“第二美元”的待遇,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居民还把人民币作为一种储藏手段。人民币在一些国家非常受欢迎, 以至于在一些国家的流通现钞总量中占了很大比例, 更有一些国家的领导人甚至在不同场合提出要鼓励国民使用人民币。从东亚、南亚以及毗邻中国并与中国有较密切经济往来的一些国家来看, 人民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欢迎, 在有的国家人民币甚至可以全境通用。在老挝、柬埔寨、蒙古和缅甸北部, 人民币是疲弱的本地货币的代替品, 成为主要贸易货币。在中国游客中人气较高的新加坡, 可以用人民币购物的购物中心和商店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人民币在韩国的兑换不受限制, 已成为“准硬通货币”, 银行、个人所设兑换点广泛分布于国际机场、商业区、旅游风景区及宾馆等地。这表明人民币获得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认同, 形成区域内的“良币”形象;同时, 经济高速稳定增长支撑下的人民币强势表现, 增强了人民币在区域内的信誉, 也赢得了区域内市场对人民币的信赖和需要。

(四) 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剧烈震动, 美元的价值与其独霸地位受到置疑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各国对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多种弊端的深刻反思, 鉴于这种单极国际货币体系的利己性、缺乏约束制衡机制、权利义务不对称等内在缺陷, 各国在不断比较与衡量打破美元惯性的收益和成本, 当打破现有货币体系的收益大于成本成为一种持续预期, 美元将无法再维持最主要国际货币地位。世界贸易呈现出的多元化开放格局, 以及世界金融储备体系和世界贸易结算体系的变化趋势, 促使全球货币体系必将作根本性调整。当然, 世界经济格局短期内很难因一次危机而彻底改变, 短期内美元仍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国际货币体系在未来一段时期有可能出现欧元和美元争夺主导权, 日元和人民币伺机出击的局面。但最终能否出现多强鼎立的局面, 仍将取决于博弈各方的力量消长, 但从单极到多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国际货币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

(一) 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方面

1.获得铸币税收入

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好处是中国可以从中获得铸币税 (Seigniorage) 收入。本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进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对货币发行国是十分有利的, 发行国可以要求其他国家接受本国的国际收支逆差, 从而把这种逆差作为对国际贸易进行融资的必要手段。铸币税也称为货币发行收入, 即当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时, 由于该国货币被非货币发行国持有作为储备货币, 发行该货币的国家由此获得发行收益。美国每年获得的铸币税约占其GDP的2.5%。如果人民币实现了国际化, 则意味着中国可利用很小的纸币发行成本来占有和使用国外的物品和资源, 也就相当于获得无息贷款, 从而获得了额外的国际资金来源。

2.减少汇率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能减少汇率风险, 有利于中国对外经济的健康发展, 提高中国国际金融竞争力。近年来, 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企业持有大量外币债权和债务。由于货币敞口风险较大, 回价波动会令企业蒙受损失。人民币国际化后, 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被广泛接受, 中国企业、投资者和居民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可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 其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所面临的汇率波动风险和货币交易成本也随之降低, 而这种双重收益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 降低外汇储备规模

2008年, 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近1.95万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已经给中国货币政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解决外汇储备增长与国内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 放松对资本流出的限制已成为中国货币可兑换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当前看, 人民币境外流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对缓解中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具有一定作用。尽管其作用程度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但毫无疑问, 鼓励人民币流出, 既是出于长远的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战略考虑, 也是短期内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途径之一, 即所谓的“泄洪减压”方法。另外, 人民币国际化也可减少中国对美元等其他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 有助于降低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

4.有助于提升我国国际地位, 增强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

货币国际化是一国综合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从当今世界主要国际货币来看, 美元、欧元、日元等货币之所以能够充当国际货币, 是美国、欧盟、日本经济实力强大和国际信用地位较高的充分体现。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 中国就拥有了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 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发言权也将随之提高, 那些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和地区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中国经济的依赖, 中国的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变化也将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产生一定影响。同时, 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可以改变目前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减少国际货币体制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使我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二) 人民币国际化的不利方面

1.使我国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 增加宏观调控难度

根据“三元悖论”, 资本的国际自由流动、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三者无法同时满足。一国金融制度选择了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国际自由流动, 就必须放弃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人民币国际化后, 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 其在国际间的流动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 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比如, 当国内为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而提高利率时, 国际上流通的人民币则会择机而入, 增加人民币的供应量, 从而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

2.恶化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 必须要保证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由于别国需要增加对人民币的储备, 中国进口增加的速度将可能快于出口增加的速度, 从而恶化中国国际收支。中国越是以赤字方式提供人民币资产, 越会影响到持有人民币的国家对人民币清偿能力的信心, 出现一国货币作为国际货币时的清偿能力和信心之间的矛盾, 即“特里芬困境”。美元是目前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货币,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借款国, 这也是为什么欧元和日元的国际化地位不如美国的原因, 因为两者都是净贷款国。目前, 中国也是净贷款者, 多年的双顺差和大量的外汇储备使中国为周边国家和地区提供人民币资产时并没有面临以上问题的冲突。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强, 中国的国际收支必然会受到约束。

3.增加了套利的可能性, 威胁我国金融的稳定

一国货币国际化后, 当境内外利率出现差异时会刺激短期投机性的资本流动, 引发国际巨额游资的套利行为。当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高于境外储蓄存款利率时, 套利资本进入, 呈现账面上储蓄、外汇存款同时增加;而当国内利率水平比境外利率水平低时, 套利资本又会外逃, 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兑换成外汇, 导致外汇储备与人民币存款增幅同时下降。储蓄存款和外汇存款同增同减所形成的泡沫, 会严重扭曲国际收支内外均衡的格局, 从而威胁国内金融的稳定。此外, 国际化后的货币将很容易作为一种传导工具自他国引入经济危机、金融风险, 使本国经济遭受外来冲击。

4.承担维持国际金融稳定的责任

由于人民币首先在亚洲实现区域化, 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很大的影响, 人民币成为亚洲储备货币也意味着中国政府在亚洲承担更大的维持金融稳定的责任, 在该地区出现投机冲击的时候, 中国必须以大国的形象出现, 在必要时还要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三、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一) 积极推进经常项目下用人民币计价、结算, 并为经常项目下人民币的流出与回流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在我国经常项目开放、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条件下, 经常项目下的本币资金和资本项目下的本币资金非常容易混淆, 这对制度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建议央行、银监会和商务部在积极组织引导外贸企业、商业银行用人民币计价、清算的同时, 建立经常项目下本币清算中心, 确保经常项目下本币的流出和回流。此外, 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各类外贸人民币信贷工具, 如在我国出口的买方信贷中, 使用人民币作为借贷货币等。

(二) 创造有利条件, 实现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

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国际性货币主要取决于其发行国的经济实力, 可自由兑换是重要的技术性条件。货币可兑换取决于一国对本国外汇管理制度的选择, 而货币国际化取决于他国对本国货币的认可。因此, 我国应继续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实施配套措施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 如完善现行法规, 有效管制资本流动;增强央行调控能力;完善货币政策决策调节机制;加快微观经济主体的市场化步伐。在市场准入与运行方面, 在完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 (QFII) 的同时, 进一步引入资本市场开放工具;逐步放宽境内机构和个人以适当方式对外投资股票、债券的限制;积极支持实施“走出去”战略, 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放宽个人合法资产对外转移的限制等等。

(三) 逐步开放金融市场, 建立开放式短期外汇借贷市场、人民币清算市场以及外国人民币债券市场

开放金融市场有两层含义:第一, 是由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参与的市场;第二, 是居民和非居民参与的市场。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内外一体型的离岸金融市场, 是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过渡性市场形态。短期外汇借贷市场的建立, 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外汇资金运用, 外汇资金的筹措具有提高收益、降低成本的积极意义。人民币清算市场的建立, 可以为国内外企业提供高效率的清算服务。外国人民币债券市场, 对非居民的资格审查以谨慎为原则、以购买中国成套设备为主要目标, 外国人民币债券应该遵循先私募后公募的步骤进行。

(四)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我国的金融市场近年来发展很快, 但与健全成熟的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相比, 还存在较大差距。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 包括发展短期国债市场、长期资本市场、期货市场等等。各种金融市场要有先有后, 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从近期来看, 最紧迫、最重要的是发展我国的短期国债市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国际化的人民币“资产池”作为支撑, 大力发展短期国债市场, 一方面可以增强国债本身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形成和扩大中央银行相对于国际投资者的永久性的最小动态负债;另一方面可以使国家财政更好地获得融资。中央银行可以凭借发达的短期国债市场迅速有效地调控货币流通量和影响物价水平, 而相对低的通货膨胀水平和有利的经济增长形势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加紧建立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 允许居民、非居民在离岸金融中心自由进行融资活动, 对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对比国际经验, 日本在1986年12月建立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后, 在短短几年内就为日元国际化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香港作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 具有自由兑换的货币体系、稳健且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及时的信息流动、高效的金融监管等优势, 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较为理想的选择地。此外, 培植国际化的金融机构主体, 积极推进我国银行的国际化。

(五) 积极推动人民币成为亚洲区域性货币, 并逐渐成为国际货币

首先, 中国内地应该和香港、台湾地区等一起形成一个大中华货币区。大中华区域内文化相似, 都说中文, 交流起来非常容易, 且互相间经济联系异常紧密, 对中国大陆依赖性强;大中华区整体的GDP已经超过日本, 区域内的贸易、资金、劳动力的流动程度已超越欧元区, 从理论上看来, 大中华区最有条件成为货币区。其次, 推动东盟十国加中日韩三国建立东南亚货币区。东盟10+3机制中拥有共同货币储备基金, 其已增加到1200亿美元。该基金的使用原来与IMF的规则挂钩, 在建立东南亚货币区后, 可明确提出两者脱钩, 使共同货币储备基金独立于IMF之外。最后, 使货币区扩及整个亚洲。整个亚洲进出口总额占全球进出口总额的1/3, 其外汇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的42%。如果构建亚洲区域经济体和货币区成功后, 人民币将逐渐成为国际货币, 可能和美元、欧元三足鼎立, 成为世界主导货币之一。

摘要: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世界上已经开始酝酿美元、欧元、人民币构成国际货币体系的设想。特别是此次金融危机引发了各国对以美元为核心的全球金融体系多种弊端的深刻反思, 全球货币体系变革也正悄然展开,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中国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获得铸币税收入、减少汇率风险、缓解高外汇储备的压力, 但同时也对我国金融安全带来了一定威胁。我们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货币体系,流通

参考文献

[1]鲁炳荣.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现状和原因浅析[J].金融研究, 2008 (9) .

[2]钟伟.略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J].世界经济, 2002 (3) :56-59.

[3]王思程.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 2008 (8) .

[4]李瑶.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思考 第7篇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是否相符令人瞩目。国际金融格局需要在美元之外, 有更稳定的硬通货来支撑国际贸易活动。人民币国际化将从成为区域性贸易结算货币开始, 逐步成为区域性的投资和储备货币。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率先在上海等城市进行, 贸易结算对象主要是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 俄罗斯、韩国等我国周边国家。人民币已经实现了准周边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以及美元在未来5年整体走势偏软, 中央政府将大力鼓励和推动对外贸易以人民币结算, 人民币将由准周边化发展为正式周边化, 有望成为区域性结算货币。

人民币币值稳定且存在升值预期, 将有利于形成较大规模的人民币离岸市场, 加速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 也增大了对投资人民币金融产品的需求, 催生境外人民币产品投资市场, 特别是对人民币债券的需求。

尽管中央政府在金融业开放方面十分谨慎, 人民币跨境流动仍会产生大量的境外人民币资产。内地要对人民币实行流动性、信贷规模监控和管理较为困难。套利活动会对内地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形成冲击, 频繁的资本流动还会引起外汇供求变化, 使汇率变得不稳定。从国内的基本情况看, 在短期内, 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只能采取试点的做法, 开放的范围和程度都将严格限制, 不可能采用完全的市场机制。

国内短期内可以做的是在境内逐步实行资本账户下渐进式的可兑换, 可允许海外高质量的企业在内地发行人民币债券或股票。从中长期看, 人民币没有不升值的理由, 我国按照自己确定的时间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 要考虑一些重要的因素, 如沿海出口产业升级, 出口企业转型, 欧美放宽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限制, 取消对华贸易保护措施, 人民币资本账户下可兑换, 利率市场化改革等。人民币不可能在外界压力下升值, 欧美日需要与我国作出相应的让步和妥协, 才能打破僵局, 实现共赢。

香港与上海: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题中之义是我国需要有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英国、美国一样, 我国在超日赶美的过程中, 应会伴生出类似伦敦、纽约那样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香港在回归之前是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 经过2000年之后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 目前IPO融资量已经超过纽约, 位居世界第一。而上海经中央政府确认, “到2020年, 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这一消息公布后, 引起反响最大的既不是上海, 也不是国内其他省市, 而是香港。有人认为, 香港是现成的国际金融中心, 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远远超过上海, 弃香港而选上海, 反映出香港进一步被中国经济边缘化的趋势。上海政府官员则出面解释, 表明上海和香港之间的关系是合作而非竞争, 上海要向香港学习。

上海上升为国家战略定位中的国际金融中心, 主要表现为庞大的规模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相适应。上海将拓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多元化, 成为我国大陆产品最全的金融交易中心, 但受制于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开放的局限, 其国际化程度仍无法达标。

香港与上海在2020年之前的互动关系会是什么样的, 通过一些关键要素的分析就不难得出结论。从金融市场的完备程度、发展水平和规模、聚集程度、人才配套、开放度、法律体系等方面比较, 无论香港还是上海, 现在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

从上表可以看到, 虽然上海的金融业态在大陆明显处于领先地位, 具有比较优势, 但相对香港所具有的国际资源而言, 不在同一层次。上海只能算是初具金融中心城市的雏形。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上海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提升金融市场的完备程度、规模以及聚集度, 但开放度和法律体系这两项受到人民币国际化限制以及改革进程的影响, 可能在2020年之前都无法赶上香港。换言之, 香港的优势正在于货币自由兑换和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软环境。这两种优势如果能合作共享, 是可以实现共赢的。

在对境外公司上市的吸引力方面, 上海不亚于香港, 但是否会对后者形成威胁, 视国际板规模和推进速度而定, 这方面不仅要考虑证券市场容量, 还需要关注政治层面的影响, 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少量外资企业会在A股上市, 更多的则是我国在境外上市公司的回归。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对上海而言, 最有效和最有利的途径是推动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国际因素虽然不可或缺, 但在资本项目未开放的情况下, 奢谈国际化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上海首先要将人民币产品“做大做强”, 大力发展人民币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市场, 完善和规范市场各方面建设。与其弃长就短地与香港争夺市场份额, 造成两个市场都不能正常发展, 不如把力量放在自己的优势方面, 提高资本市场效率, 通过渐进的人民币国际化来实现向国际金融中心的转变。上海应该通过合作和学习, 提升管理素质, 培养金融高端人才, 打造软环境, 实现与香港共同发展。

香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突破口是健全期货交易市场, 发展商品期货交易, 通过人民币离岸结算业务和人民币债券业务提升债券市场地位和规模, 股票市场进一步加强对海外公司来港融资的吸引力, 并打造财富管理中心。

得益于国内经济巨大体量和发展速度, 上海的股票市场规模有望扩大并在短期内领先香港, 商品期货方面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债券和金融期货市场的扩大取决于政策因素。因为资本项目未开放和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 外汇和货币市场基本无法发展, 商品期货也暂时无法对外开放。上海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 障碍在于所有金融审批权集中在北京, 这就使得上海仍主要面向国内投资者, 对外开放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对外交易规模无法在很短时间内大幅提高。

香港和上海未来5年中的发展重点存在错位, 并不是完全的竞争和替代关系。在中短期内, 香港的直接竞争对手是亚洲的其他几个国际金融城市。与上海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争取内地上市公司资源和人民币离岸结算规模。比如, 上海的商品期货市场目前主要是非贵金属和A股指期货, 未来还可以大力发展能源期货, 香港则在黄金交易方面较有优势, 两个市场可以错位发展, 以共同应对新加坡的黄金和能源期货市场。上海开办国际板, 其规模和吸引力在中短期对香港没有影响, 不会形成利益冲突。

在资本管制的现实下, 协助国内企业获取国际资金对上海而言仍是艰巨的挑战。上海需要获得许可, 考虑到亚太其他金融中心在能力、网络及声誉方面的巨大优势, 短期内完成这一任务可能性不大, 而且代价太大。香港有完善的多币种结算体系和证券市场管理制度, 可以继续担当国内企业的境外融资平台的角色, 并做大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 共同为境内富裕个人提供财富管理服务。在资本项目未开放之前, 香港还可以成为人民币投资产品的境外销售平台。因此, 香港在5年之内不仅不会受到上海的冲击, 而且有发展壮大市场范围和规模的机会。香港需要向中央政府争取的是政策支持, 如允许内地机构和投资者参与香港资本市场投资, 逐步放开内地机构来港发行人民币债, 增大在港发行国债的规模等。

粤港合作: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必然选择

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 在2020年之前, 比肩香港的可能性不大。香港具有先发优势, 并完全可以在10年时间里, 合纵连横, 打出一片新天地。

金融中心的形成依赖强大繁荣的经济基础, 包括大规模的经济腹地、快速增长的贸易量和内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然也要走这条路, 即首先将其金融功能的发挥与长三角经济的一体化相结合, 加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于全中国经济主体的辐射与服务, 立足于人民币资金市场, 形成内需主导型的金融中心策略, 为人民币未来的国际化和本地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沟通融合提供主导性的服务。

上海有的条件, 香港其实也具备。香港背靠珠三角, 紧邻我国第二大证券市场深圳, 也可以走与珠三角经济一体化之路。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总量庞大, 并拥有湖南、江西等广阔的中部内陆腹地, 西部与广西接壤, 与东盟陆路相连, 南部由海路直通东盟。

往内看, 在CEPA框架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覆盖的合作地域里, 深圳拥有我国内地第二大证券交易所, 也是创业投资、私募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的一个重要集聚地。香港应充分利用这些地缘优势, 向中央政府争取政策支持, 获得香港金融业参与深圳证券和资本市场业务的机会, 此举可极大地提高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向外看, 香港必须依靠已经形成的国际金融地位, 向外扩张, 积极吸引其他国家的公司和资本来港。香港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并在积极推动国际化, 已经有俄罗斯、蒙古等国企业来港融资上市。港交所可以将目标设定为国际投资者眼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交易所, 以及内地投资者眼中最具国际及全球视野的交易所。

回顾香港所走过的路, 可以发现, 香港的今天和我国内地的发展联系紧密。香港金融、旅游、物流和制造四大产业中, 制造业已经迁往内地, 与珠三角和内地其他地区紧密融合, 物流也因为转口贸易减少而逐渐萎缩。亟待发展的高科技和创新产业, 目前已经成为近邻深圳的优势产业, 并具备独立向外出口的实力。如今, 只有金融有了长足发展, 也是源于我国内地经济崛起过程中需要这个对外的金融窗口, 恰逢A股在2001年~2005年低迷不振, 包括银行金融股、资源股、地产股的大量内地企业来港上市。

香港失去的优势产业并没有远离, 还在CEPA覆盖的地域之内。今天看来, 香港仅有的优势是货币可自由兑换, 资金可自由进出, 以及良好的商业和金融环境。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背后必须有雄厚的实体经济支撑, 这一点在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可以看得更清楚。香港所需要做的不是自我抛弃和与内地疏离, 而是应积极融入。香港有条件且有必要主动与广东融合, 并进而延伸到经济基础较好、发展空间广阔、人口和市场体量大的内陆腹地。

在CEPA安排中, 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措施主要集中在银行业和保险业, 力度相对较大, 而证券业和资本市场的开放力度较小, 从中长期来看, 深圳与香港在金融服务业领域合作的更紧密安排对粤港都具有重要意义, 有必要在CEPA框架下加快对香港开放资本市场。具体而言, 深港应该首先合力改变目前股票市场分割的局面, 争取让两地金融企业、金融资源、金融活动和产品跨境流动的改革试点政策。

以我国经济庞大的体量和广阔的地域, 金融中心城市不会少于两个。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未开放之前, 只有香港具有与大量国际资本进行融通和对接的能力。预计2015年之前, 这一根本性的约束条件很难改变, 在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上, 香港远远走在国内城市前面。香港的机遇和未来发展的后劲在于和内地经济进一步一体化。

编辑后记

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思考 第8篇

关键词:“广场协议”,汇率政策,货币政策独立性,人民币国际化

1 日、德与“广场协议”的“仇怨”

1.1“广场协议”签订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美国经济进入停滞状态, 进出口贸易逆差逐年扩大, 财政预算赤字。在此背景下, 美联储的加息导致国际资本流入美国, 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 危机逐渐扩大, 美国政府为了加强本国产品的竞争力, 期望美元大幅贬值, 从而有效解决赤字。

1.2“广场协议”内容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1985年9月, 美国、联邦德国、日本、英国和法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 达成一揽子协议, 包括扩大内需、抑制通胀、减少贸易干预, 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

尽管“广场协议”宣称的口号是实现世界经济在无通胀基础上平稳较快发展, 遏制贸易保护主义, 扩大自由贸易, 解决主要参与国的经济失衡问题等等, 但“广场协议”的关键是“汇率应该在调整对外经济失衡中发挥作用”, “各国能够在适当时机对汇率进行协同调整, 主要非美元货币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元汇率进行有序升值”, 也就是说, 美国能够对其他国货币施压是“广场协议”的关键所在, 从而进行美元殖民策略。日本与联邦德国是美国的主要贸易逆差国, 所以, 美元主要是对日元和德国马克贬值。

2 广场协议后日本与德国的政策选择比较及相应的经济表现

从1985年到1995年, 即“广场协议”之后十年, 日元与美元的汇率平均每年上涨了5%, 国际资本纷纷涌入日本, 其股票、房地产炽手可热, 其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保持5%, 但是远远落后于股市和房地产的, 经济脱实向虚, 泡沫化愈演愈烈, 商品房一时奇货可居。直到1989年, 日本政府开始意识到泡沫的严重性, 开始紧缩银根, 虽然经济泡沫得以戳破, 但股市和房地产已经开始双双崩盘, 日本经济步入衰退期已经无法挽回。因此, 许多专家学者将日本的衰退归因于“广场协议”。不可否认, “广场协议”是造成日本衰退的一个原因, 但我很奇怪:同样是签订“广场协议’同样是货币升值, 为什么日本陷入了十年的衰退, 德国的经济却能保持稳定的增长呢?

2.1“广场协议”后日本对于货币升值的应对与结果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 日元迅速升值20%。美国为了进一步刺激经济, 下调美元利率, 同时迫使日本和德国下调官方利率, 以形成利差使欧洲美元回流。迫于美国的压力, 日本在一年之内连续五次降低官方贴现率, 由1986年初的5%降到1987年2月的2.5%, 并一直维持到1989年5月, 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 美元对日元贬值达50%。为了应对日元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 日本政府大胆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大量投资基础建设。然而, 日元升值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从日元一开始升值的时候, 美国政府当局和专家没就不断对美元进行口头干预, 表示美元兑日元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在日元将持续升值的预期下, 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日本, 争抢日元, 却并没有投资于实业, 而是都进入了日本股市和楼市;同时, 日本政府的扩张的货币政策提供了巨大的流动性, 银行大量的剩余资金也投入到了股市和楼市, 从而慢慢形成了经济泡沫。

1988年7月, 美国突然发难, 借口防范金融风险, 率先就银行总资产中自有资金比例的标准与英国达成双边协议, 变相胁迫日本、德国等国都签署“巴塞尔协议”, 要求各个国家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到1992年, 必须达到8%以上的资本充足率。这无疑给了日本经济当头一棒, 迫于压力, 日本政府经过与各国的再三协商, 总算虽争取到了“四五折的优惠” (将银行总资产的45%折算为实际资产) , 但是这跟当时日本金融的泡沫程度相比却是改观不大, 短期内很难做到8%的资本充足率。虽然不情愿却也不得不这样做, 于是从1989年开始, 日本央行不断提高贴现率,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体现率从2.5%迅速上升到6%;另外, 日本政府还不断紧缩信贷, 限制各大银行向房地产贷款。无独有偶, 在国际银团贷款中, 日元的融资比例由1987年的10.8%下降到1990年的1.8%。在重重打击下, 日本国内的流动性急剧下降, 多年累积的经济泡沫终于被刺破, 日本经济进入长达10年的衰退期, 经济学界称之为“失落的十年”。

2.2 面对“广场协议”德国的不同应对与结果

同时签署“广场协议”, 同样是对美国大量贸易顺差, 同样面临协议签署后本币升值带来的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然而相比日本, 德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之道, 经济不但没有出现大的泡沫, 反而持续稳定增长, 这让我不得不来探究其中的原因。

首先, 在货币政策方面, 德国由于曾经遭受过恶性通货膨胀, 一直很注意控制物价, 货币政策更加自主、主动, 在执行“广场协议”的同时, 1987年果断拒绝了美国“胁迫降息”的无理要求, 并按照自身经济运行规律, 从1988-1992年将马克贴现率由2.5%提高到8.75%。另外, 在应对“巴塞尔协议”关于8%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时, 从本国的经济现状出发, 态度强硬地将泡沫资产作为“隐形资产”, 不将此部分计入自由资产和总资产, 这给了国内银行业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最终避免了经济的硬着陆。正因为如此, 虽然1989年德国统一后央行大量发行货币以及之后欧元区成立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但德国经济整体上一直保持了稳定增长。

其次, 对于持续贸易顺差带来的大量外汇储备, 日本没有根据新的形势改变策略, 仍然将大部分外汇储备用来购买美国债券, 这也是日本一直维持与美国利息差的原因, 使得投资于美国国债的外汇储备能够持续盈利, 而且, 日本政府还积极引导民间资金也购买美国国债, 虽然美国国债一直在贬值。而德国充分认识到了本币升值带来的变化, 将大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境外实业, 并积极推动国内大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鼓励在“美元区”设厂, 规避本币升值带来的巨大风险, 通过盘活外部经济的循环运行, 有效缓解了泡沫持, 引导国内企业疏散了压力。正是这样大量盘活账目资产, 大量缩减外汇储备, 减轻了本币的升值压力, 使得国际游资偃旗息鼓。

再次, 在货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上, 日本政府寄希望于通过日元的持续升值刺激日元的需求, 借机大力发展日本离岸金融市场和欧洲日元市场规模, 增强日元在世界货币体系的影响力, 加速日元的国际化进程。然而, 日本没有充分认识到日元国际化的同时带来的外部冲击风险, 为国际投机资本进入日本提供了便利, 给经济泡沫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相比日本的激进, 德国选择通过加入欧洲共同体的货币汇率联系机制, 扩大德国马克在欧洲的影响力, 先实现德国马克的“区域化”, 然后在谋求真正的国际化。这种循序渐进的国际化策略将货币国际化进程依托于贸易, 而不是简单的纯资本输出, 不但会大大增强货币的影响了, 还能刺激国际贸易, 进而增加进出口总额, 繁荣了实体经济。

最后, 在出口导向方面, 德国选择分散化的策略, 不同于日本的出口集中于美国市场的情况, 德国政府另辟蹊径, 维持美国市场的同时大量扩大同欧洲各国尤其是欧洲共同体诸国的贸易, 这直接导致到1985年德国对欧洲共同体内成员国出口的总额升至67.3%, 远远高于对美国的出口。另外, 德国政府积极引导国内出口企业丰富出口的产品, 在机器、汽车、电器、化学品等行业, 且均不超过25%;而日本集中出口美国, 并且产品种类比较单一集最主要的就是机电类商品。而且, 在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选择上, 德国出口商出口的商品80%以上的商品都以马克结算, 有效规避了外汇风险。

2.3 小结

面对同样的遭遇, 日德两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最终的结果也天壤之别。由此可见, “广场协议”并不是导致日本“失落的十年”的真正原因, 不能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 合理制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坚持一国政策制定的独立性, 才是日本经济衰退的真凶。

3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新形势下的几点政策建议与评价

3.1 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 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方面越来越广, 外汇储备迅速增长, 截止到2014年9月, 外汇储备已经达到38, 877亿美元。虽然中国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 但年内外汇储备达到4万亿美元已无可争议。2005年7月21日, 中国人民银行进行汇率改革,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汇率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但效果有限。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央行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流动性, 是国内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汇率政策, 大大降低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持续的流动性大部分流入了楼市和股市, 房价急速上升, 股市迅速膨胀, 形成了巨大的泡沫, 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中国紧急启动4万亿投资, 虽短期内貌似效果不错, 实际上却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导致中国经济面临众多的隐患。在当前情况下, 完全放开人民币汇率不现实也不可取, 但应该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 降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国内流动性, 控制物价水平稳定, 密切关注热钱的流向, 防止再次形成经济泡沫。同时, 中国应该尝试改变投资美国国债的单一外汇储备投资策略, 学习德国, 动用外汇储备大力支持在“美元区”投资设厂的中国企业。

3.2 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同时, 密切监控大额资金流向, 防止形成巨大的经济泡沫。

08金融危机之后, 中国政府也意识到房地产过热到了不得不调整的时候, 先后出台了“国九条”和“新国九条”, 各地政府也相应地推出了限购政策。经过长时间的调控, 截止到目前, 房地产行业过热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鉴于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经济整体中的重要性, 随之而来必然面临经济增速下降。而且, 房地产的低迷导致了各大银行的坏账大量增加, 流动性迅速下降, 央行随机应变启用短期流动性工具SOL向五大行注入流动性, 保持银行业的稳定。不得不提醒的是, 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同时, 一定要监管好资金的用途流向, 避免其大量流入股市和楼市助推泡沫。

3.3 人民币国际化要注意策略

自从2007年6月首只人民币债券登陆香港以来, 人民币离岸市场迅速发展, 人民币已经被作为许多国家的支付和结算货币, 特别是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 但离世界货币还很遥远。在美国不断对人民币施压的同时, 国内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其中不乏居心叵测者, 中国政府应该认清当前形势, 在推动人民币走向全球的时候注意策略的运用。我们不能像日本一样, 为了人民币国际化而国际化, 要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使汇率政策服务于货币政策, 首先要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在此基础上, 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 逐步放开国际资本管制, 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范幸丽, 王晶.“广场协议”、日本长期经济萧条与人民币升值[J].世界经济研究, 2003 (12) .

[2]王允贵.“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 2004 (01) .

[3]黑田东彦, 王宇.日本汇率政策失败所带来的教训——以“尼克松冲击”和“广场协议”为例[J].国际经济评论, 2004 (01) .

[4]张斌, 何帆.如何应对经济崛起时期的汇率升值压力——日本、德国的经验与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 2004 (03) .

[5]夏令孜, 刘阳.从“广场协议”看人民币升值问题[J].经济论坛, 2007 (12) .

[6]童展鹏.德日在汇率升值中的经验教训[J].中国外汇, 2008 (15) .

[7]王人辉.“广场协议”前后日元升值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论坛, 2008 (12) .

[8]韩莉.日元、马克和人民币升值策略的比较研究[J].中国市场, 2008.

上一篇:结构裂缝病害下一篇:静电的危害及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