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书缘范文

2024-08-06

母亲的书缘范文(精选3篇)

母亲的书缘 第1篇

一、相隔万里, 书缘未断

1949年10月, 一位嗜书如命的女作家海莲, 偶然在一个《星期六文学评论 》 广告上看到关于伦敦马科斯与科恩书店“善于经营绝版的书籍”, 尽管在她的认知中绝版和昂贵是紧密相连的, 她还是像看见沙漠中的绿洲般寄出信件给这家书店, 她嗜书如命, 不放过任何能得到自己渴望书籍的机会。 海莲是一位穷困潦倒的美国纽约女作家, 她非常偏爱于旧书, 她曾用一个早晨跑过纽约的四家书店, 还是失望而归。 一方面是价格昂贵她难以负担, 另一方面是美国的现代版图书使很多经典书籍丧失传统的底蕴。 翻拍的电影里, 海莲经典的一句话就是:纽约难道没有人读英国作品吗? 她对英国文学的热爱和纽约图书市场的限制更是一个促使她寄信给伦敦的马科斯与科恩书店的契机。

第一封信带着海莲急需求购的书单从纽约飞越大西洋到达伦敦, 开启这段书之旅。 海莲和弗兰克的第一封信, 是请求弗兰克帮忙找一些书, 弗兰克则回复她关于书的情况。 因“女士”这一称呼, 勾起海莲的好奇心, 海莲便回信说:“希望在你们那边, 女士的意思与我们这边指的是两码事。 ”海莲的直率幽默使她和这家书店的联系并未中断于第一次的商业化信件, 就像是天生契合的半圆, 海莲在另外一个半球找到属于自己的小书店。 海莲对书籍的渴望没有断过, 她和伦敦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的书缘因此而长久地持续着。 书店里的弗兰克先生总能满足她那些绝版书的要求, 不断地给她找书供书。 她厌倦了那些用惨白纸张和硬纸板大量印制的美国书, 她对那有细致的皮装封面和米黄色的厚实内页的书籍爱不释手。 遇到不满意的书籍, 她亦会脱口而出:“这算哪门子的新约圣经, 简直糟蹋了有史以来最优美的文字。 ”看到用旧书内页作封皮和包装纸, 让她直想跑到书店告状。 遇到特别好的书, 她会极力称赞, 欣喜若狂, 会欢呼得像个孩子一样。 从《新约全书》到《哈慈里特散文选》、《牛津英语诗选》、《大学论》、《朝圣之路》 等, 海莲涉及各类书籍, 可见她对书的热爱。 可能是因为春天快来, 她想读点儿情诗, 她说:“别给我寄济慈或雪莱! 我要那种深情款款而不是口沫横飞的。 怀亚特还是琼森或谁的, 该寄什么给我, 你自己动点儿脑筋……” 从一开始商业性的书信往来, 渐渐到轻松愉悦、自然随意的语调, 是书缘慢慢地诞生, 这是一段或浅或深的缘分。

二、情缘切切, 莫逆于心

何为情缘? 有人说是海莲和弗兰克之间柏拉图式的爱情之缘, 而更多的人认为是这位女作家和书店的德尔先生及其他人之间的友情缘分。 一面是两个人的书缘情缘, 长达二十年的精神之旅, 另一方面是海莲和查令街十字84号店员们的浓淡友谊, 患难见真情, 即使海莲自己穷困潦倒, 也仍然在五十年代初英国战后困难时期对书店的人们伸出慷慨之手, 为她带来真挚、淳朴的友情。 我更偏向的是海莲和弗兰克之间的情缘, 两人同是知识渊博、有幽默感的人, 在一次次的书信往来中, 有了深厚的情感。 海莲曾说, 他是最了解我的人, 而每次弗兰克收到她的来信, 都会跑到一边静静地看。 海莲·汉芙在查令十字街84号购书近五十种, 数目虽少, 却维持了二十年的书信往来, 每封书信的间隔时间或长或短, 不确定的时间也挡不住和弗兰克的书信, 这便成为海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友情就像酒一般, 时间越久, 越香越醇。 本来只是简简单单地寻书人与书商之间的关系, 但海莲在50年代英国困难时期的慷慨解囊之举, 让她与书店的关系无形中转变。 一个从未相识的陌生女子, 在困难时期寄来一个六磅重的火腿, 这无疑让这冷冷的伦敦圣诞节, 有温暖与欢笑。 她时不时给马科斯与科恩书店寄火腿、鸡蛋和丝袜, 渐渐地建立他们之间的友谊。海莲与书店的人的书信往来, 让书店里的人都对汉芙小姐有了深深的情谊与浓浓的好奇感。 流转在友情之间的是海莲和弗兰克的书情, 爱缘。 两个人没有逾越的言语, 有的只是相互的理解和尊重。 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 海莲的慷慨大度, 回报她的是弗兰克先生寄去的精美刺绣, 让海莲爱不释手。 弗兰克四处为她寻书, 在书与书交流中, 有了共鸣, 两人不仅仅结下书缘, 更是难以言喻的情缘。 海莲曾写道:“我想, 当爱情以另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 也并非被撕去, 而是被翻译成一种更好的语言。 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 名叫机缘, 名叫责任, 名叫蕴藉, 名叫沉默。 还有一个, 名叫怀念。 ”即使两人最终未能见上一面, 但这段情缘早已埋藏在彼此的心里。 有缘有情, 这二十载的书信往来, 传递的是温暖, 传递的是情缘。

如果不能相见, 那么情感如何继续? 二十年的书信来往但彼此却不曾见过一面, 不禁让人感叹两人感情的简单和纯洁。最后的相见却是永生的不能再见, 因书结成的缘分, 薄弱却又珍贵, “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 代我献上一吻, 我亏欠它良多”。

摘要:《查令十字街84号》以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伦敦书店的一位店员弗兰克长达二十年的书信来往为背景。以书结缘, 以信结情。二十年人未见, 二十年情未断, 二十年相隔万里却莫逆于心。

关键词:书缘,情缘,万里,《查令十字街84号》

参考文献

我的书缘初二作文 第2篇

星期六,太阳已经爬到了屋顶上,正打着哈欠;而我,还拉着厚实的窗帘呼呼大睡。在朋友的邀请下,我穿上衣服,刷牙洗脸,啃了两块饼干,匆匆奔向篮球场打球。

篮球场的旁边站着一个收废品的大叔,正在他那辆“瘸腿”的.三轮车中全神贯注地找着什么东西。

“莫非是什么宝贝?”我想。于是,带着好奇心,我走近瞧了瞧。大叔全身黝黑,露出洁白的牙齿;炯炯有神的眼睛深陷进去;几条皱纹似乎更适合他那张苍老而又有活力的脸。他身上所有的衣服颜色单一得很。

大叔抬头笑了笑,似乎摸到了好东西,抽出手。哦,是一本杂志。他用自己的衣服十分认真地擦拭着书,然后跃上三轮车,架着二郎腿,津津有味地翻阅着这本破烂不堪的书。

不时,他还发出轻轻的笑声;神情专注,一点也没有被周围喧嚣的声音所干扰。也许,鸟儿叽叽喳喳的吵闹就是动听的乐曲;汽车的喇叭就是高昂的伴奏。

我吃惊极了……一个收废品的人也能如此热爱学习和阅读,并且如此痴迷。刹那间,太阳从云朵里溜出来,金黄色的光线照在他那壮实的后背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刹那间,我的某些思想好像完完全全地改变了。

这时,我回想着自己舒服地躺在软绵绵的床上;穿着昂贵的衣服;享受着丰盛的食物……可书架上的书都已封存很久,已经沉睡。我的心像打翻了五味瓶,有说不出的酸甜苦辣交织在一起。

从那以后,我试着打开那沉睡已久的书本,静下心,慢慢走进去和书中的人物对话、辩论、做游戏。我,有了无比的乐趣,有了信心和耐心,更有了一颗对书的喜爱之心。

一年后,他仍旧穿梭在小巷里不停地吆喝,我喊住他,从楼上,拿了一本厚实的书送给他。

作为师生情缘的书缘 第3篇

最近从卫方兄的博文中获悉,他从石河子回京后到海淀图书城闲逛中国书店,“看到一个桌子上摆放了周一良和王重民两位先生的部分藏书出售……不免有些惊喜,就买下其中的两本以为纪念。”我不是周先生的学生,但我读研究生时的老师和不少同窗好友是周先生的得意门生,因此对周先生也就格外的尊重。既然先生的书有售,我当然不能错失良机。于是,根据卫方的指点,我于8月3日下午专程赶往中国书店三楼,一进门就看到卫方描述过的桌子上摆放着待售的周先生的部分藏书,约有30种,售价从50元到1800元不等。我带的现金有限,就选购了其中的三种——《胡适思想批判文集》(第一集)、《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世界史文集》和《求索斋书法——罗荣渠墨迹选》。

这里专门谈《胡适思想批判文集》(第一集)。该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55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从版本信息看,全书29.52万字,印4613册,大32开本,定价一元六角二分(中国书店售价是200元,而且是一口价,不能还价)。封面上有周先生的手迹:“一九五五年五月收到”,并有“一良”的印章。扉页有“周一良所藏书”、“毕竟是书生”等四个印章。鉴于该书收有周先生的大作,因此可推断本书乃是出版社给作者的样书。

根据该书版权页“内容提要”的说法:“这是一本批判胡适反动思想的书。本书是从全国近来报刊上所发表的有关讨论和批判胡适反动思想的文章汇集成的。本辑重点是批判胡适反动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历史观点。”该书“出版者的话”说:“胡适,这个头等战争犯虽然早已为人民唾弃了,但他的反动思想,在我国学术界中却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恶毒影响。因此,从各方面来批判胡适的反动思想,肃清胡适和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在各个学术部门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我们思想战线上一次重要的思想批判运动,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建设中一种重大事件。”全书22篇文章,除《学习》杂志社的评论《开展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的批判》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师座谈会发言摘要《批判胡适主观唯心论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外,其余文章的作者大都是当时业已鼎鼎有名、后来在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专家学者,如《胡适的政治思想批判》的李达、《揭露美帝国主义奴才胡适的反动面貌》的侯外庐、《论胡适反动思想的流毒》的夏康农、《胡适实用主义哲学的反革命性和反科学性》的艾思奇、《论胡适派腐朽的资产阶级人生观》的胡绳、《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方法批判》的任继愈、《两点批判,一点反省》的贺麟、《胡适唯心论观点在史学中的流毒》的稽文甫、《从实用主义到改良主义》等二篇的王若水、《批判胡适哲学思想的反动实质》等二篇的孙定国。收入书中的周一良先生的作品是《批判胡适反动的历史观》。

《批判胡适反动的历史观》一文(第373-381页),原载《光明日报》1954年12月9日。在此文中,周先生断定胡适“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代表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他在学术思想上坚持唯心论的观点,必然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相敌对的营垒中”。从有关中国古代史的观点,作者指出“胡适的十足的买办性”,“我们在胡适身上还嗅得出一点点中国人的气息吗?”在作者看来,“胡适不但不承认封建主义的存在,尤其丧心病狂的是否认百年来帝国主义对于中国人民的压迫和毒害,否认帝国主义对于中国封建军阀的操纵指使”,“从而否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就是根本歪曲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胡适是美帝国主义的走狗,事实彰彰在人耳目,无待论证”。作为毕业于哈佛的北大著名历史学家,周先生独出心裁地发了如下议论:“胡适自封为历史学家……胡适在历史方面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属于整理国故范围内的辨伪工作,根本不牵涉到历史。”胡适对于《水经注》的研究,按照周先生的判断,乃是把“这部伟大著作加以肢解割裂”,“是对于《水经注》的侮辱,也是考据学的错误应用的典型”。作者批评说:胡适的整理国故,是企图“摧毁青年们的民族自豪感,死心塌地地从思想上去投靠帝国主义”,其“终极目的又是在替中国人民的敌人一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资产阶级起帮凶作用了”。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进行了自我批评:“胡适的唯心论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他的提倡考据学,对于我们这一辈人的恶劣影响是很大的,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解放之前不久,我曾替反动分子张其昀所主编的《现代学术文化概论》写过一篇‘现代史学的特征’,其中第一点就举出胡适‘大胆假设,小心考证’的八个字。今天看起来,他的‘大胆假设’是唯心论的、主观的假设。‘小心求证’是实验主义所承认的‘一点一滴作到的进步’。这八个字和胡适在政治上提出的八个字‘多谈问题,少谈主义’,基本上是同样的反动主张。而我就义务地替他宣传了反动的实验主义的方法论。在研究工作中,我也受到‘辨伪’的影响……都有待于以后继续深入地自我检查、批判和肃清,以便能正确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从事历史研究工作。”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对于胡适先生的大规模批判,已成为当代中国学术政治史的重要一页。无论是周一良先生的《批判胡适反动的历史观》,还是这本《胡适思想批判文集》,抑或三联书店出版的八辑、近200万字《胡适思想批判》,作为文本,其本身都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据文献记载:《文史哲》1954年第9期发表李希凡、蓝翎批评俞平伯先生的专论《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后,毛泽东说:“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同年12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部和中国作协主席团扩大联席会议通过《关于批判胡适问题组织计划》,并成立了一个由郭沫若、茅盾、周扬、邓拓等组成的高规格的委员会,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不同学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胡适批判运动。事实上,周先生的上述文章就是这一批判运动的结果之一。基于对于历史的同情之理解,我们应该像考察任何历史上的文本一样,不能脱离当时具体的历史时空来评价包括周先生的文章在内的这200万字的胡适批判文字,而且也不能满足于简单地算历史的总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遮蔽历史的真实存在。因此,作为史界晚辈,我们固然一如既往地尊重周一良先生及其同辈人,但不能规避出自这些前辈手笔的上述批判文章,因为这是曾经真实地存在过的历史事实。同时,我也注意到,周先生生前编定出版的五卷本《周一良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并未收入这篇当时史学界批判胡适先生史观的有影响的作品。

难能可贵的是,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周先生,晚年曾对自己的学术人生做过深刻的反思。在谈50年代中期的批判文章时,已洞彻人生真谛的周先生并不避讳:“‘批判胡适唯心史观运动’中,我曾写过文章,作过报告,参加了批判。现在回想:第一,当时确实是诚心诚意,认为自己作为新中国知识分子,应当改造思想。‘不破不立’,应当根据自己理解进行批判,即使是过去所敬重的人。第二,确实认为,历史长河从总的看,从大处看,从长远看,应当是有规律可寻的,是有其必然性的。但另一方面,历史上千百年来的人和事千变万化,又有无数偶然性,是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规律来解释的。因此,历史的进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地相互作用而发展的。这个看法,我今天仍然相信其能够成立。话又说回来,胡先生说,历史犹如十七、八岁女孩子,任人涂脂抹粉加以打扮;或如一百个大钱,任人随意摆布。这些话,今天看来,也并非全无道理。世界上多少伪造的历史,包括伪造的当代历史,不就是这样写成的吗?古今中外胜利者所写历史,都逃不脱胡先生所指出的现象,此秉笔直书的董狐南史之所以可贵也!”而对于他在文章中曾批判的观点,也终于实事求是地加以拨乱反正:“关于胡适之先生所谓的‘考据癖’,我认为根源在于知识分子的求知欲……由此也想到胡先生的名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两句话后来受到种种无理非难与批判,其实本属至理名言,是作学问必经的步骤。犹如把对学生的教学比作应当给猎人一杆猎枪而不是给一袋干粮一样,都是真理而被错误地荒谬地批判。”(《追忆胡适之先生》)

上一篇:叛逆下一篇:自我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