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措施范文

2024-06-15

意识措施范文(精选11篇)

意识措施 第1篇

1 终身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终身体育是一种最新的体育思想, 法国的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提出来的终身教育理念为终身体育提供了理论发展基础。终身体育教育最早是在日本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出现, 其明确规定了终身体育教学的工作目标。终身体育在我国实施的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 1987年由国家教委制订颁发的全日制中学体育教育大纲中首次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概念。终身体育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体育锻炼要贯穿到生命的整个过程, 明确了终身的目的性;二是体育锻炼在终身体育观念指导下, 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提供各种体育锻炼的过程。

2 学校开展终身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学校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掌握体育技能的关键期, 学生在学校的体育教育情况直接影响着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与执行, 同时终身体育意识也主要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树立的。但就目前对学校体育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学校体育教育关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的内容非常的少, 其主要表现在:学校一直将体育技能掌握作为体育教学的重点与焦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体育技能的学习, 而忽视学生关于体育认识的意识培养, 尤其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 学校不会将终生体育意识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导致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了解终身体育的现实意义, 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体育的激情, 结果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学生抵触体育锻炼的情绪。

3 终身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开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3.1体育教学是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的。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手段, 分数是学校进行人才选拔的主要依据, 因此学校的体育教学也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分数为目的的, 这样导致在学校将体育教学看作一种教学课程, 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而终身体育则强调的是体育教学的自由性, 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因此现行的教育体制与终身体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3.2忽视学生的体育参与性。终身体育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性, 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以参与激发他们的激情, 提高他们对体育的热爱, 而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则更多地是表现在强制性, 学生对体育项目没有选择权, 因为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就是以后考试中要涉及到项目, 这样的单一选择模式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的, 其结果也就是学生逐渐的失去了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3.3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在学校体育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等原因使得学生对教师会产生一种惧怕的心理, 而教师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他们在教学中将自己置身于教学活动的主体, 这样的师生角色定位会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 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处于紧张的状态, 不利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感受体育所带来的快乐, 而终身体育强调的就是让学生在体育中感受体育的快乐, 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体育锻炼, 因此师生之间关系的疏远也不利于终身体育的发展。

4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措施

4.1课堂体育教学应注重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首先改变单一的体育锻炼项目, 学校要尽可能提供更多地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 并且在体育教学中尽可能的应用先进技术, 将先进技术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其次要构建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体系, 改变传统的体育考核标准。根据教学任务安排, 在体育教学中要尽可能提供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 比如设置基础课程、专项课程、选修课程等, 提高学生的选择性, 同时要改变体育考核以分数为依据的模式, 建立多种形式的考核制度。

4.2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终身体育强调的就是学生要掌握自我锻炼的意识, 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体育意识的培养可以促使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 充分发挥个体能动性, 自觉形成锻炼的习惯。同时在锻炼中培养个人的坚强意志, 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活动, 并最终将其演变成一种伴随一生的自觉行为。因此, 学校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 就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

4.3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体育能力, 因此体育教育过程要侧重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应用技能, 还要让学生懂得运用体育技能的方法, 具有将理论体育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 应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摘要:终身体育是体育教学发展的方向, 体育教学并不是要培养学生掌握某一项专业的体育技能, 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意识。本文以终身体育教育的发展起源为切入点, 阐述学校开展终身体育教育的现状以及导致原因分析, 最后提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措施。

关键词:终身体育,意识,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智伟.课程新型考核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4 (1) .

[2]熊文义.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科教创新, 2013 (12) .

宗旨意识淡化整改措施 第2篇

篇一

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但伴随着社会急速发展,少数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问题日渐突出,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以下所列脱离群众表现当引起注意,并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加以纠正。

高高在上,其身不贴近群众。个别党员干部长期与群众“保持距离”,在工作单位、工作范围内多局限于办公室,联系基层多通过电话和书面汇报,很少深入基层一线,极少直接接触群众,难于了解群众实际情况。特别有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受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思想影响,即使到了基层也高高在上,不肯或不能与群众做深层次的交流谈心,无法掌握群众所思所想,党群干群关系程式化,逐渐疏远。

浮于表面,其心不牵念群众。一些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只做表面文章,不求实效。有时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急功近利,并不从基层和群众实际情况出发。有的干部虽然参加单位或党组织的理论学习和组织活动,但多是蜻蜓点水,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工作更是纸上谈兵,使自身工作与群众实际脱节。还有些党员干部虽然身处基层,但不与基层群众同心同德,没有带真感情为群众办事,在心理和情感上脱离群众。

作风不正,其言不亲近群众。部分党员干部爱打官腔,善讲空话、套话,但不会说“老百姓的话”,与群众难以亲近。还有些党员干部在群众中言语失范,说一些诋毁群众、影响党和政府形象的言论,降低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如前段时间被曝光的承德市一镇党委书记边接受宴请边辱骂群众的事件,正是其自身作风不正,导致其言语上伤害群众感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无所担当,其行不服务群众。当前,一些党员干部责任意识淡薄,对工作马虎应付,对失误、疏忽不引以为戒,令群众产生许多不满。在处理一些群众关注度高的问题时,一些党员干部没有摆正自身位置,有畏首畏尾、不敢负责的倾向,采取拖延、躲避等方法,导致矛盾越积越多,群众意见越来越大。

追求私利,其事不造福群众。一些党员干部到了工作单位不是研究如何把岗位工作搞好,而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甚至利用手中职权谋取私利,在集体资金、资源和资产管理处置中,违规侵占、损害集体和群众权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

篇二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实践充分表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不断取得一个个伟大胜利的一大法宝。越是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越要坚持群众路线,越是在离梦想最近的时候越要重视群众路线。当前,要切实改进作风,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需着力解决好四方面问题。

认识方面的问题

从当前我们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作风方面的不良现象分析,根源上还是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背离了党的性质宗旨,对群众路线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对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认识不足,以至于淡忘了群众路线,淡化了群众观点,淡漠了群众感情。因此,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高度重视和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基础理论的教育,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根植于党员、干部的思想中,着力从三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

一是从群众路线的由来及各个时期的发展中来讲清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与和平环境中,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外部压力减小,特别是没有了生死攸关的危险,党群之间相互依赖性减弱,这使得一些党员干部容易淡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观念,特别是一些年轻党员、干部,生活在改革开放环境、成长于市场经济时期,容易多一份对自身价值的关注,少一份与群众的自觉联系。因此,必须要从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源讲起,从党的宗旨信仰教育抓起,深入扎实的补好这一党的基本理论课,让老党员、老干部在重温中不断校准和坚守群众路线,让新党员、新干部在学习中不断提升和坚定对群众路线的正确认识。

二是从国家社会进程中群众的重要贡献和卓越表现中来认识群众的伟大。新中国成立发展至今,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这一切奇迹的取得都是人民群众与党一道努力拼搏与共同奋斗的结果,正是得益于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才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因此,必须要从我们民族、国家的伟大实践中,来认识人民群众的重要贡献,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实心实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三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肩负光荣的历史使命中来弄清群众路线和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力量。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必须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奋斗。

作风建设方面的问题

干部作风是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不良作风既制约干群联系,更影响党群关系。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在贯彻群众路线中的不良作风主要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人民群众对此反应强烈,意见很多。因此,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应在深入坚持中央“八项规定”的基础上,重点放在解决“四风问题”上,对其种种表现要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进一步强化三个管理:一是强化自我管理。自觉对照党章,对照廉政准则,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对照群众期盼,对照先进典型,查找自己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的不足,主动地“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自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锻炼品质,增强党性,净化心灵,主动地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自发地在作风建设上实现自我净化和自我改进。二是强化组织严管。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管理,特别是在选用干部方面,切实把作风优秀的干部、群众叫好的干部选上来、用起来;进一步加强惩治腐败和维护党的纪律严肃性,切实把那些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突出的干部及时予以严肃查处。三是强化社会监管。充分发挥新媒体力量和人民群众监督作用,在大力宣传优秀党员干部的好作风,不断推进党的正能量的同时,也要及时曝光那些作风不正不实不好的党员干部的行为和问题,反促其他党员干部的作风改进。同时,要注重发动人员群众,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构织一个全天候、全方位的干部作风监督网。

能力方面的问题

能力不足,不但直接影响着为群众办事服务的实际效果,而且也制约着为群众谋利益的发展速度。因此,必须要把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能力抓紧抓实,重点提高三种能力:一是调研能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和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调研中,能够沉下身子搞调查、静下心来做研究,坚决防止和克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调研,真正学会并善于到群众困难的地方查找原因,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梳理思路,到群众问题最集中的地方研究办法等等,提高调查研究、掌握实情能力。二是决策能力。把“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防止和克服情况不明、个人独断、强迫命令等现象,把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能力体现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上来,体现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更大威信上来。三是服务能力。各级党组织要在全面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各种学习培训、交流提高活动,克服一些党员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不会办群众的事和办不好群众的事等问题,提高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沟通群众能力,掌握与不同群众交流对话的本领;提高党员干部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能力,处理好各阶层群众的利益诉求;提高党员干部发展经济能力,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和让老百姓得实惠。

机制方面的问题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保障是健全的制度。从党的群众路线的确立、发展、成熟到新的丰富发展历程来看,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时期,每一阶段,我们党都及时根据时代的发展、任务的变化,赋予其新的内容,不断提出群众路线的新要求、注入群众路线的新内容、创新群众路线的新制度。因此,必须正确分析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现状、特点以及问题,认真探索与新形势党的群众工作相契合的有效制度,着力建立健全更加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等一系列的党的群众路线机制。把在日常工作实践中特别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提炼出来,总结推广出去,并形成好的制度坚持下来,推动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常态化、长效化,推进新形势下党与人民的鱼水关系,密切干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篇三

存在的问题:

1.理想信念动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

2.对群众缺乏感情,不关心群众疾苦,不真诚为群众服务;

3.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不愿做、不会做、不敢做群众工作;

4.严重背离了党的宗旨,违法乱纪,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等。

整改措施:

1.增强宗旨意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2.增强宗旨意识,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高中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及培养措施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学生 责任意识 现状 培养 原则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57-02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的责任感要求更高。高度责任意识是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责任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着高中生的成长,有利于推动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中生的责任意识,是现代教育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1. 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人的责任意识是主体意识的表现。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过程中,学生是教育主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第二,渗透性原则。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完整生命,而责任意识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是支撑学生生命的决定因素。生命的完整性决定责任意识培养的统摄性,这种统摄性教育是通过渗透的方式开展的。因此,社会实践和学校教育都是通过渗透方式完成的。第三,实践性原则。人的责任意识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在教育过程中,从生活小事抓起,日积月累,养成负责的习惯。另外,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给予学生体验责任、承担责任的机会。第四,发展性原则。现代教育的显著特征是着眼于个体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以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保证学生能适应时代发展。

2. 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及措施

2.1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家长非常宠溺,充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和精神需求。长期以往,孩子形成这样的观念:我是所有人的中心,所有责任都是别人承担。学生责任意识非常淡薄,因此,家长需要转变观念,逐渐向“家庭教育者”角色转变。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家长要做好榜样,言传身教。要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家长需要先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家长都需要体现责任精神。父母在对待身边亲戚朋友时,也要体现出负责态度。长期以往,父母在孩子眼中是一个负责任的形象,孩子会不自觉地模仿、认同、内化父母的言行,从而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意识。

第二,给予孩子一定职责。信任孩子,给予孩子一定的职责,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如果父母安排好孩子一切事务,孩子则会失去负责对象。比如,在家庭教育中适当增加劳动教育,平时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长期坚持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巨大作用。因为每个孩子都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任务,要对自己负责。一些细微的任务,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孩子对自我价值的积极态度。当孩子完成任务后,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评价和支持。

第三,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选择是一种权利,是努力的体现。孩子喜欢选择,选择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为什么给予孩子选择权利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从生命发展终极目标的角度上看,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从某种意义上看,人成为自己的主人之后,才能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从个人存在的价值和需要角度上看,人要活出尊严,需要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利,能提高孩子做任务的积极性,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第四,在交流过程中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现在很多家长都忽视了与孩子正确的沟通。家长可以多向孩子讲述身边的人和事、家庭花销、人事来往,让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或提些意见,虚心向孩子请教,给予孩子具体生活情景。

2.2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经历的学校教育中,如小学、中学所受的教育,如果让你谈谈自己在学校教育中收获到什么,可能说不清楚所学的各学科系统知识,但是除了具体知识外,学校教育直接影响着我们性格、心理发展、人品以及精神的就是责任。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给予学生信念: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要想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需要培养教师的责任意识,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要关爱每位学生,对所有学生负责。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使优生更优,还需要促进后进生的进步。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该耐心辅导,改善其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对于行为落后的学生,不能迁就或忽视,应该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实际生活,帮助他们改正自己的不足,给予他们自己的信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中生的各种行为都是在观察和模拟中逐渐形成的。教师播种信念,收获行为。责任意识信念是学生付诸责任意识的行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能力和自我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没有自我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而集体生活能够充分展现自我教育,因此,需要加强班集体建设,在集体主义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了解和认识他人,磨练自己,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新生容易接受教育,且自我意识开始增强。想做新人,学校可以组织“迈好中学第一步”活动。比如,开展“推销自己”演讲比赛,根据《学校规章制度条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开展各种知识竞赛活动,评选“责任转变”典型和“自我责任”标兵,开展集体达标活动,评选行为达标生和行为达标组,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让学生正确定位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形象。在班委会工作中,确定合理的班级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点滴小事,培养学生爱班级的责任意识。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完成任务后要自我反思:“自己做得对吗?自己努力了吗?”每位学生都是集体的一份子,应该为集体争光,集体的荣誉就是学生的荣誉。每位学生都需要制订明确的奋斗目标。“擂台赛”是学生最喜欢、最关注的评比活动,通过学生日常学习表现,给予学生准确的评价和相应的奖励,保证每月期末评选工作落实到位。在建设班干部队伍过程中,班委人数没有限制,只要符合规定要求就能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在个人奋斗目标和集体奋斗方向中,学会做事的目的是让班上事事有人做。开展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实现自我价值。每位学生都想做一个人格完美的人,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能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另外,应该在全校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建立完善的军训制度。军训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精神,提高学生的耐力,最终达到挫折教育的目的,同时,军训也是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2.3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虽然学校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主要场所,但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需要拓展教育空间,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检验知识,将社会实践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实现责任意识的内化。

3. 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生不能忘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当你在奉献社会时,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父母也要以身作则,注意自身言行。另外,学生应该多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

注:基金项目: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一般微型课题《普通高中学生责任意识现状的研究》(编号:130704422,主持人:徐建东)

[ 参 考 文 献 ]

[1]潘小颖.论高中生的责任意识培养[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4,11(4):43-44.

[2]李凤兰.新课标下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刍议[J].速读(下旬),2014,12(2):82-83.

论增强公民法治意识的途径与措施 第4篇

一、增强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意义

首先, 能够使公民逐渐自觉的遵守法律、崇尚法律并且坚决捍卫法律的有效性, 从而构建比较良好的社会风气, 使社会逐渐成为公平、有序并且正义的健康环境。其次, 政府以及国家在建立法律法规时, 能够根据人们的意愿进行民主的制定, 使法律的产生以及使用均比较科学、程序和规范化, 减少政府与公民之间意见不统一的摩擦。最后, 有利于公民和有关部门对执法机关进行及时的监督, 使其真正做到为公民依法办公, 有利于对公民形成一定的规范。另外, 有利于培养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自觉遵守法律, 并将其逐渐的作为一种构建和谐社会的正能量进行传播[1]。

二、公民法治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

(一) 缺失对法治的全面认知

公民在现今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 其维权意识逐渐增强, 由此出现了众多法律都无法进行解决的维权案件。在公民维权意识逐渐增强的同时, 其并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亦对我国的法律以及利用法律维权的问题缺少了一定全面的认知, 使得利用报复或者比较极端手段解决问题的事件逐渐增多。由于众多公民对法律认知的不全面, 使其只能够看到指针的个人利益, 并不能够对他人的合法权益充分的思考。

(二) 缺少弘扬公序良俗的自觉

在文化不断创新的基础上, 公民的意识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但是亦讯在这部分公民并不重视对公序良俗的正确弘扬。首先, 部分公民缺少了一定的诚信意识, 例如“皮屑胶囊”、“地沟油”以及“毒奶粉”等。其次, 公民并不能疯狗积极的进行守法活动, 却又岑载着一定的权利滥用现象。例如无缘无故毁坏公物、扰乱公共秩序等。更有甚者会出现缠访或者是越级访等事件, 造成了严重的政府职能不能够有效发挥的现象[2]。

(三) 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我国现今部分公民只注重个人利益的享受, 却并为及时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直接导致了公民的社会意识比较薄弱, 法治观念比较落后。目前, 大多数公民均比较重视维权, 对自身的合法权益比较看重, 但是忽略了对这回秩序的维护, 例如出现了暴力事件、违法事件和暴力讨债、讨薪事件等, 更存在着;利用一定暴力和违法手段进行绑架等恶劣的时间, 造成了一定的社会管理以及事件处置难度。

三、增强公民法治意识的途径与措施

(一) 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

首先应该强化响应的普法责任制, 建立比较完整的普法教育队伍, 提高相应的普法人员素质。其次, 应该建立比较健全的社会媒体公益普法宣传制度, 将网络与媒体作为宣传普法的重要媒介, 开展普法教育活动, 增强公民法治意识。最后, 加强国家以及政府学法用法制度的健全, 使其成为各个学院法学专业的课程内容, 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

(二) 完善守法诚信引导与奖励制度

第一要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系统, 对公民的信用档案进行管理。第二应该加强网络立法与监督[3]。第三应该加强各类媒体对公民诚信的监督制度建设。第四应该创建健全的反腐机制, 强化法治的权威。第五要强化公民对法治的畏惧性, 使其能够遵法守法, 构建法治社会。

(三) 健全法制制度与规则

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实施体系, 为公民守法提供保障, 使法律在使用的过程当中能够完全透明化, 对公民产生一定的威慑力度, 同时具有一定的知情权, 从而树立比较正确的法律意识。其次, 要促使公民具有一定自律意识, 严格遵法守法。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增强我国公民的法治观念, 能够有效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并且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对公民法治意识的增强, 建立比较有秩序的法治社会, 使政府能够充分发挥其依法执政的功能, 有利于我国在建设法治社会的道路上收获更加伟大的成绩, 书写宏伟的篇章。

摘要:我国提倡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能够使公民的个发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亦可以说, 公民利益是依法治国需要重点考虑的对象。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是一项比价艰巨的任务, 需要做好长久的计划, 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的同时, 政府以及司法机关能够在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当中严格依法执政, 从而加强对公民法治意识的普及, 使社会逐渐变为法治意识能够不断成长的健康社会。本文从增强公民法治意识的意义入手, 对目前我国公民法治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进行了阐述, 提出了增强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有效措施与途径。

关键词:法治意识,依法治国,法治社会

参考文献

[1]赫崇飞, 王继辉.论“法治中国”实现背景下增强法治意识[J].鸡西大学学报, 2014, 12 (07) :75-78.

[2]唐书俊.增强法治意识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J].大连干部学刊, 2015, 07 (02) :9-11.

意识措施 第5篇

【关键词】文本意识;课堂教学;文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委王必胜提出短篇小说创作的文本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众所周知,茅盾文学奖是我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这说明即使作为专业的写作人才,文本意识的缺乏也是很难避免的“常见病”。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何学生们会对语文阅读试题做出各式各样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硬套“模式”的回答。例如2011年江苏省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这是你的战争》第11题: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很多学生背熟了中间段的作用,大笔一挥“承上启下”四字跃然纸上。殊不知,题干就是问承上文何启下文啥,落脚点就该是文本内容。上文的事就是征调动员大会,而下文的人则是不同的学生。此处的失分恰恰体现着学生文本意识的缺乏。即使经过高三整整一年的阅读强化,即使做了不下千份的阅读材料,学生们还是无法自觉关注文本内容。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我们且挖一下文本意识缺乏的根源吧。

一、文本意识缺乏的原因

文本意识,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等文本内容自觉关注的心理倾向。[1]追本溯源,1995年果鲁伯柯夫在《文学教学法》里提出了文学教学的整个过程:起始、背景和作家简介、研究课文的方式(包括主人公分析、艺术手法分析、作品结构、文学语言等)、结束、总结、巩固知识、考查等。[2]这种步步引导预设的教学模式加深了作为受众的高中生思维的惰性。

首先,学生本身普遍缺乏对文学文本的深度解读能力,在老师好心搀扶下(一系列的文本背景深度介绍)勉强地在文本浅层次“滑行”,不需要主动付出积极的思考与揣摩,以致裹足不前,更谈不上“关注”。例如解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教师交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后,学生感受到了父对子的深爱,却无法深入文本,感受到这种父子之爱之所以感动人心是因为其写出了人类共通性,那就是这种隔代的爱是有隔膜的,但这爱不因隔膜而削弱反因隔膜而伟大。[3]

其次,这种前理解固然完善了对作家和文本真相的解读,却削弱了学生阅读的探究兴趣,加深了依赖性。学生一旦遇到陌生文本就茫然无措,体会不到探究文本的乐趣,因而谈不上“自觉”。例如江苏2012年高考阅读题《邮差先生》多少考生读出了“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套用旅游卫视的宣传词: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他们对文中的暗示和文末所交代的年代视若无睹。学生还觉得很冤枉,因为平时交代时间背景那都是老师的事啊。此外,这种步步预设的课堂,缺乏“缪斯女神”的灵光一闪,很难让学生体会到与文本间审美层面的沟通与交流,文学审美心灵和情感始终无法得到开启和深化。

所幸历经多年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后,呆板的文本分析、肢解式的文本解读已被大多数语文老师所摒弃,语文阅读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但也有语文老师矫枉过正。如今,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玩法”,用图像、音乐、动画、幻灯等形形色色多媒体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情境,将看电影、放录像、说相声、演戏剧、搞合唱、赛辩论等教学形式演绎得如火如荼却只得到了所谓的“眼球效应”。为了追求课堂的多样性和新异性而刻意为之,这样看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实则把语文的“语”丢了,没有“语”,“文”之焉附?语文课成了艺术课、文化课、思想课,就是看不见“语言文字,”谈不上“文本内容”。

另外,有一些阅读教学中,学生没有时间细读文本,追随着教师层出不穷的问题进行探究型学习,用平日生活视角回答问题,还被教师美其名曰“个性化解读”,课堂中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一派虚假的繁荣,因而研读《背影》时出现朱自清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解读也不就奇怪了。

总而言之,最后学生在面对陌生文本时十分茫然,不知如何走进文本内部,缺乏阅读的文本意识。更何况考试时往往时间紧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要面对篇幅较长的文本,急躁的情绪使他们浮光掠影地读完全文后带着以往的阅读经验似是而非地答题,分数可想而知。此外,确实有些选文的作者确实不愧为“文艺青年”或者“文艺老青年”,让学生们恨不能拍案而起大声疾呼:说人话!文本意识成了无源之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4]可是文本意识的缺乏使学生们成了脆弱的鸡蛋,与文本这块硬石头一碰便落花流水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并使之具体化呢?

二、具体解决措施

一是指导学生站在作者角度,揣摩文本中作者的情感,散文和小说都有情感的考查。散文的要害就是作者自己的情思。小说是通过对生活场景的展示来对生活的体察。“托遗响于悲风”,要把握文本内容,必须揣摩作者情感,情感寄托于语言文字,因此要“还原”文字符号。其中的重要手段就是“读”。书声朗朗只是形式,关键是调动多感官从形式入手进入生本对话。生本对话是文本解读的始点和终点,“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给生本对话形成一个良好的对话场,是推进生本对话进程的催化剂。”[5]一旦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学生就能顺藤摸瓜对文本整体有深层次理解。

二是指导学生站在命题者角度,了解命题者的意图,联系考纲考点,学会如何审题。找到题干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包括例如“文章第几段”等这样的内容限定词和例如“概括说明”等这样的命题限制词。根据内容限定词快速找到信息筛选的有效区间。根据命题限制词找出关键性语句,像文眼句、中心句、警策句、抒情议论的句子、富含哲理的句子等再进行思维加工。

三是指导学生如何读文本,如何筛选信息,如何答问题。用圈划的方式对文章中重要信息进行筛选、概括或整合,切记答案在文中一定要查有实据,绝不可有主观色彩。如果淡化或脱离文本,就必然导致“空对空”,解题时只能是盲目瞎抓,跟着感觉走。

四是指导学生提高文体意识。文体意识: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去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可见,文体意识是人们文本意识趋向成熟的标志。[6]关注文本自然要以文本体式为依托。文本体式决定着阅读姿态、阅读方式。不同的文本体式,文本阅读姿态、阅读方式是不一样的。再进一步,训练固定文体写作。读,是“入”,是吸收;写,是“出”,是倾吐。读影响和制约着写,而写又反过来促进着读。读写结合,训练学生写不同的文体使其能够更好理解别人的文章。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永远是语文教学的第一生命力。

南京师范大学的吴锦教授曾说:所有的命题都是具体的,所有的题目都要到文章中找答案,一定要从材料出发生发,具体化。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去亲近、去品味、去思考、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杨仕威.文本意识与文体意识[J].中学语文·教师版,2009(12).

[2][苏]鲁伯柯夫.文学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3]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倪文锦, 欧阳女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金振邦.文体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对策和措施 第6篇

一.营造社会氛围, 提升大学生参与国防的社会成就感和历史使命感

笔者曾经看了一篇无法忘记文章, 这篇文章是一名日资企业老板的中国司机所写, “这位司机在一次去幼儿园接老板9岁的孩子时, 因堵车迟到了十多分钟, 当他赶到时, 看见这名9岁的孩子正在顶着小学门厅里的一副世界地图看。司机上前问, 孩子你能看得懂吗?谁料想, 孩子的回答犹如晴天霹雳, “炸晕”了这位中国司机, 孩子说, 你看中国和日本离这么近, 你们中国这么大, 却我们日本那么小, 而且又是岛, 四面是海, 你说我们不打中国打哪儿啊?……”可见日本民族的忧患意识是何等强烈, 他们国防意识教育如何在开展, 令我们深思!因此在开展国防教育中, 各级政府、军事机关和高校应携手共享资源, 共同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 分析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复杂性, 唤醒他们的忧患意识, 使他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居安思危的紧迫感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

二.落实监管机制, 加大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

(一) 完善高校国防教育体制, 提高国防意识教育成效

要依法建立切实可行、保障高校国防教育有力开展的“三级”领导体制。应按照“领导机构军地一体、组织协调以军队为主、保障工作以地方为主”的原则构建三级领导体制, 即省 (自治区、直辖市) 一级应成立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联合领导小组, 军地分管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 省军区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任成员。其主要职责是统一协调国防教育资源, 保障国防教育需求, 检查监督国防教育工作落实。各县 (市、区) 也应参照省 (市、自治区) 的做法成立相应的国防教育工作联合领导小组, 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和军分区领导任组长, 由涉及开展国防教育工作的军分区、武装部及各单位主要领导任成员, 办公室可设在人民武装部, 军地要有专人分管, 使军地各部门形成保障军训工作的合力。普通高校必须成立武装部, 专职开展高校国防教育工作, 只有构建虚实结合的三级领导体制, 才能真正实现国防教育工作的全方位领导, 才能充分利用地方国防教育资源, 营造良好的国防教育社会氛围, 确保国防教育成效。

(二) 加大投入力度, 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

高水平师资力量是保证高校高质量国防意识教育的有效措施。目前, 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国防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人员缺编、少编、职级职称待遇低等问题成为严重制约和影响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第一大难题。因承担高校军训任务的教官没有上级领导部门的统一部署, 出现驻军少或没有驻军的地方高校教官难请, 外市承训部队抬价为高校军训增加巨大成本压力, 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军训的积极性和社会怀疑军训目的的现状。同时, 也为一些人借机组织社会闲散退役军人, 利用部队废弃营房大揽军训任务, 从中谋取利益, 严重挑战了人们对国防教育严肃性的认识, 挫伤了他们支持国防教育的积极性。因此要加大投入力度培养校内国防教师队伍。

三.创新教育方式, 提高大学生参与国防教育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一)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提高学生参与国防活动的积极性

在开展全民国防教育中, 网络以其渗透性强、覆盖面广、时效性高、教育效果明显等独有的特点占有不可取代的优势。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充分利用好地方志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和单位的信息资源优势, 发挥已有的宣传平台的作用, 拓展信息化宣传的途径和手段, 另一方面用以国防知识、民族精神、经济建设和传统文化教育为体裁的节目取代充斥人们视野的广告、言情和暴力等只为赚取收视率、获取个人利益的低俗节目, 发挥媒体弘扬正气、教育民众、舆论导向的真正职责, 扩大国防教育的覆盖面。同时由国防教育权威机构建立官方网络平台, 开发具有战略战术、先进武器介绍、主权与领土交涉、外交谈判、地理、历史文化等国防教育意义的网络游戏, 让布满挑斗文字和诱惑图片等下三滥内容的网络从此洗新革面, 回归它传递信息、教育民众, 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纯真使命。

(二) 准军事化管理, 巩固军训成果, 培养大学生良好习惯

学生在短暂的一个月的军训期间内, 严格的军事训练, 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和卫生习惯。而当同学们谓之的“军训精神”逐渐开始在他们身上开始表现出来时, 军训结束了, 教官离校了, 军训的氛围从些在学校里荡然无存, 自由和散漫又慢慢将学生们身上那点脆弱的好习惯侵蚀怠尽, 如何将这种精神发扬广大呢?唯有准军事化管理, 逐年交替, 培养出一批不走的教官, 这支学生教官队伍即可以在次年的新生军训中配合部队教官施训, 也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承担学生干部职责成为老师们的左膀右臂。这支由学哥、学姐们组成的教官队伍不仅可以受到新生们的青睐, 同时也可为其他高年级学生做出榜样, 起到提高师生国防意识的效果。军训结束后, 这支队伍还会经常出现在校园中, 活动在师生眼前, 持续将这种军训精神传递下去, 从而将军训成果得以有效巩固。

(三) 创新国防教育形式,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国防教育活动

1、优化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可将国防教育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结合起来, 做到“广而有用、宽而适度”,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能将专业知识与国防知识相联系,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可提高学生的国防观念, 增强国防意识。

2、结合最新形势, 开展国防时事教育讲座。开展国防教育要结合最新国防时事动态, 如“台湾问题”、“钓鱼岛”等国防时事焦点, 邀请军事专家或地方部队专业人员到校开展专题讲座, 通过专业的国防知识讲座, 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 培养超前意识以密切关注未来战场的变化, 不断更新观念, 牢固树立和不断提高现代国防意识。

3、丰富和创新国防教育手段, 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结合国防日、国庆节、建军节重大节日举办讲座、报告会;开展国防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组织参观历史遗址、革命纪念馆的方式等形式;组织学生参观军营, 参观不涉密的先进武器装备;开展“军营一日”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验军营一日生活等。通过这些日常活动, 营造高潮的国防教育氛围, 把国防法规、国防科技、国防军事等变成学生关心的时事, 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尚武精神和民族自立自强精神, 提升国防意识的目标。

四.构建奖惩机制, 提升国防教育成绩优异者在社会活动中的“待遇”

为广泛提高大学生参与国防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可将国防教育列入评价毕业生成绩的硬性考评指标, 同时将国防教育结果纳入参与公职考试和任用考核指标。

参考文献

[1]陈云金、沈有生主编.《高校国防教育教程》 (第二版) [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2]张明仓.军事价值论[M].昆明:云南出版社, 2004

试论油田安全环保管理的意识和措施 第7篇

为了能够使得油田工作顺利进行, 这就要注重其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在油田环保工作中, 要将安全环保工作抓细、抓实, 从而使得油田安全管理落实到位。由于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因此要不断加强全员的安全环保意识以及责任, 确保企业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不断发展。

2 安全环保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开采油田的过程中, 要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工作的各项要求, 并且要高度重视安全环保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能够确保油田的安全以及稳定的发展。然而在油田安全环保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第一, 没有将相关的责任落实到位, 并且少数基层单位领导承包要害部位的安全检查没有落实到位。一些基层领导对承包点存在的问题只提出了整改意见, 却没有将整改意见落实到位。提出的问题不具有针对性, 缺乏严格的安全教育制度, 从而使得一部分员工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 最终不利于油田开采的顺利进行。第二, 在隐患排查以及治理中存在许多的问题, 重大隐患有专项资金投入, 整改及时, 但是零星隐患一方面重视程度不够, 主动性不强, 另一方面, 零星隐患众多, 没有专项资金解决。比如:隐患治理项目的进度比较缓慢;部分的设备以及设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第三, 消防管理以及基层单位的应急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消防设备以及设施管理的不到位, 预案的编制不经过有效评审和通过开展演练进行修订, 同时各级组织的演练最为一种表演, 经过反复筹划、模拟, 失去了真正意各类事故事件突发性的特点, 并且缺乏准确的应急演练记录内容以及不严密的程序, 从而使得员工缺乏一定的的应急意识和防患意识。第五, 对危化品的安全管理不到位。第六, 环保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油田开采工作大多数是在沙漠、隔壁、农田进行生产作业, 环境污染时有发生, 油田各类危废物的处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 加强油田安全环保管理的措施

3.1 在油田安全环保过程中, 要不断加大宣传, 注重培训, 使得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在油田开采过程中, 始终要坚持“安全第一, 以人为本”的理念, 并且要树立“生命和健康高于一切”的安全观, 从而能够保证员工的生命安全。在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 要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生产执法以及安全生产治理等工作, 从而使得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与此同时, 要不断加强以及完善相关的体系建设、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以及安全文化素质建设的工作, 从而能够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大力推进“班组自主化管理”工作, 从基层员工培养主动预防的安全文化入手、从岗位上主动消除隐患, 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以及员工的安全综合素质, 而且能够使得安全发展理念更加深入每一位员工的心中。

在油田开采的过程中, 要通过不断强化安全培训, 从而能够使得员工的安全生产素质得到提高。

3.2 建立安全长效机制, 使得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在开展油田环保工作的过程中, 要紧密结合当前的环境, 并且要认真贯彻上级的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 紧扣上级的安全部署, 从而促使安全管理工作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建立安全长效机制的时候, 要进一步完善应急体系, 从而要不断推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以及安全标准的顺利执行, 最终能够使得广大员工的生命健康得到保障。目前, 随着管理机制的转变, 这就使得原来的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安全管理的需要, 所以, 油田企业要不断进行创新以及不断更新自身的安全管理体制, 最终使得油田的安全管理工作向着制度化、程序化以及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 在不断完善管理体系的过程中, 要不断加快安全长效机制, 从而能够促使油田向着健康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 在建立安全的长效机制的时候, 要进行合理的投入, 减少资金的浪费, 从而能够保证油田的安全生产[3]。

3.3 不断提高安全环保水平

为了能够提高油田的安全环保水平, 这就要在施工之前、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后进行合理的监督, 确保油田工作的安全进行。在油田环保工作施工之前, 相关的负责人员要做好风险评价以及危害识别的工作, 确保油田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油田环保工作施工的过程中, 要落实相关的安全防范措施, 并且要坚持“谁的工作谁负责”的原则, 从而能够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位。在进行安全生产考核的工作中, 要不断加大奖惩力度, 从而能够督促每一位员工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在油田环保工作施工之后, 相关的监管部门要对环保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 以便各个环节的质量得到保证。对于那些老化的设备以及设施, 要不断加快治理速度, 从而使得设备能够满足油田环保工作的需要。为了能够使得油田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要建立一支高素质、负责人的环保队伍建设, 并且要不断完善环保组织机构, 确保油田环保工作的正常进行。

4 结束语

在油田发展的过程中, 油田的安全管理起着一个基础性的作用, 并且油田安全管理的好坏, 严重影响了企业以及全体员工的经济利益。油田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起点, 却没有终点。在油田安全管理工作中, 要针对油田工作中存在的隐患, 采取合适的措施, 并且要准好相关的安全生产, 最终能够促使油田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级组织要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管理的教育, 确保油田管理工作向着健康化以及稳定化的方向发展。在油田安全管理工作中, 要搞好安全生产, 从而能够营造一个和谐的生产环境, 最终使得油田向着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增辰.关于改进油田安全工作的思索[J].大庆社会科学, 2012, (4) :67-68

[2]赵勇.加强油田安全环保管理意识与举措[J].维普资讯网, 2010, (6) :87-88

意识措施 第8篇

关键词:油田安全,环保管理,意识措施

近些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中国的石油企业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石油企业的逐年增加,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中国的石油企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在石油安全管理的过程中, 不断的加强油田企业的安全环保管理的意识。提高石油企业的安全环保管理的意识、加强设备管理水平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关注。

1 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制度不健全

大多数油田企业管理人员对安全环保不甚了解, 造成安全环保管理不受重视, 没有施行责任制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针对油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油田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向施工单位提出, 但是却“虎头蛇尾”, 不关心问题解决的后来走向, 如果施工单位实际上没有解决问题, 就会造成很大的隐患;再者, 企业缺乏对员工培训的重视, 可能仅仅是通过宣传教育向员工输送安全环保管理知识, 员工对于安全环保工作仍然一知半解, 何谈将安全环保管理意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1.2 安全隐患众多

油田企业为了降低成本, 尽可能增加经济效益, 不愿意更换设备, 部分企业为了提升生产效率, 让设备处于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中, 造成使用寿命大大减少, 这些都是安全隐患的组成因素;再者, 油田开采中会产生较多的报废井, 并且会随年限逐渐增多, 对于长停井、位于环境敏感区的报废井等, 显然油田企业缺乏足够的重视, 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治理或者没有封井, 造成安全隐患的产生。另一个是石油企业作为密集型企业, 设备众多、种类复杂, 更新换代快。在专用的设备和运输设备上, 投入的资金比重较大。但是由于企业的特殊性, 设备的资金投入是非常必要的, 并且设备将越来越多。同时设备又具有维修难度大, 维修成本高的特点, 在设备的经济管理上, 很难做到全面管理。

2 加强油田安全环保管理的措施

2.1 建立专门环保管理组织

对于石油企业环保管理的改革, 需要改变以往的以部门为单位的管理组织, 将任务更加细致的分配下去, 落实到每一个人。对环保管理组织进行重新的定位划分, 提高环保管理组织的效率与质量。其次依据相关管理人员的能力与技术的特点, 对环保管理部门的任务进行明确, 做到权责明确, 权责对等。此外, 一个独立的环保管理部门的建立, 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相互合作, 共同进步。在团队式的管理中, 找到自己的定位,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服务意识, 完善环保管理组织, 促进石油企业的长效发展。

2.2 完善油田环保管理体制

完善油田环保管理体制, 例如设备采购管理制度、设备运行制度、设备维护制度、运作成本审查制度等, 将环保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一方面调动相关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环保管理组织的系统化管理。只有调动全部因素, 建立健全石油企业环保管理机制, 完善环保管理系统, 才能在日常的油田勘探的工作中, 真正将环保管理落实到实处。提高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 推动中国石油企业环保管理能力的提高, 同时为中国的石油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提高油田环保管理人员素质

建立专门的石油环保管理组织, 完善设备环保管理制度, 最终的还需要提高环保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在油田环保管理的过程中, 将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人, 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保证设备管理的正常运行。需要做到, 首先, 加强相关管理培训, 一个合格的企业需要定期的为员工进行相关的设备管理培训, 在宣传与教育中, 强化每个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 建立奖励机制, 建立奖励机制, 对于一些表现出色的员工进行奖励, 激发员工之间的竞争意识。通过奖励机制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热情。除此之外, 加深员工对环保管理的理解。

3 结语

为了营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更好的建立健全油田安全环保管理的意识管理, 推动石油企业的长效发展, 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首先就要加强相关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 提高人员的道德素质与环保意识。其次, 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想结合的思想指导下, 有关政府部门与监管部门结合起来, 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减少贪污腐败的现象发生。同时, 开阔创新, 与时俱进。加快油田安全环保管理的意识建设, 从各个方面努力, 提高人员的素质和道德观, 不断完善环境监督体系。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保证石油企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推进中国经济的长效发展, 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丹丹, 姜志.关于加强油田安全环保管理的意识和措施的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 02:230.

[2]米秀峰.关于加强油田安全环保管理的意识和措施研究[J].化工管理, 2014, 32:278.

[3]朱承纲.如何加强油田安全环保管理的意识与应用[J].化工管理, 2015, 08:206.

[4]宋波, 王生炜, 岳龙.油田安全环保管理的意识和措施[J].石化技术, 2015, 09:249.

意识措施 第9篇

1 现代传染病的特点

1.1 新型传染病随时可能发生

2003年流行的'非典', 全球感染8422例, 病死率11%;国内5237例, 死亡349人;香港1755例, 死亡300人。波及32个国家和地区。虽然经过医务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得到了控制。但是, 仍然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而其中最大的受害者竟是为患者治疗的医生和护士等众多的医务人员。随之而来的禽流感, 以及近期发生于墨西哥的甲型H1N1流感, 在全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共发生了15500余例, 其中近百人死亡。我国部分地区也被传入, 而且发生了'第二代'传染和'本土'病例。虽然还没有死亡病例, 但是, 我们仍不可以掉以轻心。特别是传染科护士的自我防范。

1.2 隐匿型、变异型、临床表现不典型、散发性传染病不断增多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 在全国各族人民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在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治疗上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 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已经受到很好的预防和控制。虽然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被根除, 但是, 许多传染病逐渐转化为隐匿型、变异型、临床表现不典型、难治性以及散发性的传染病。如肝炎系列患者及带菌者;不典型结核耐药患者;如:伤寒、副伤寒、钩体病、痢疾、狂犬病时有发生;同时, 爱滋病、尖锐湿疣等系列性传播疾病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

2 传染科护士的自我防范意识

2.1 提高认识注重自我防护

高度重视传染病的自我防范工作, 充分认识自我防控工作面临的形式;同时明白自己所处的高危环境, 时刻警惕自己每天接触的都是具有传染危险的患者。既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进行自我防范性护理工作;同时, 也要落实各项自我防范措施。对入院患者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既要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一个传染源会给周围的人群带来危害。让其很好地配合医生护士在整个治疗期间的防护工作。

2.2 防护性接触融洽护患关系

在工作中, 要让患者相信医院、相信护士。在可能的情况下多与患者接触及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在与患者的交往过程中, 既要重视自我防护, 同时又不能让患者感觉到你对他们的歧视与防范。必须以诚相待, 掌握良好的、恰当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同时要重视信息反馈, 及时将患者所需要的信息反馈给患者, 使其觉得护士是可以信赖的。总之, 护士与患者要做到的是, 在防护中接触与治疗, 在接触与治疗中更好地防护。

3 防范措施

3.1 一般性防范措施

传染病的防治主要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作为一名传染科的工作人员, 为了有效的预防传染病对我们自身的侵害以及避免其在院内引起交叉感染, 必须增强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加强传染病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熟悉各类、各种传染病的好发及流行季节以及它们的防治措施。保持工作、生活环境的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多参加体育锻炼。上班进入工作区域后, 注意自我防范。包括:防护性着装、护理治疗中各类物品的防范性接触。特别提醒的是对于从患者身上采集到的标本要特别防范, 及时送达并进行妥善处理。一旦疑有不慎接触到传染源, 要及时的进行有效处理。下班离岗时认真对自己进行清理检查, 注意处理污染及废弃物品, 做好离科、离院消毒。

3.2 特殊的防范措施

我们知道, 长期在医院工作的医生和护士因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可以说是各类传染性疾病侵害的高易感人群, 传染科显得更加突出。因此, 对能够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疾病控制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加强自身计免防范, 努力提高常规性、季节性、针对性的免疫接种率。防范于未然, 消除工作中的隐患。

3.3 消毒与隔离

消毒与隔离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在传染科护士的自我防范中显得尤为重要。主要的消毒对象有:出入院患者及其随身携带的物品、生活用品, 不同病区的空气、环境、配置物品、医疗器械、采集的标本、医疗废弃物、患者的排弃物及分泌物等, 均应根据病情实施常规的、针对性的、确实有效的消毒措施。

只有做好了上述工作, 才能使传染科护士的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坚持不懈, 再接再厉, 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大的力度, 严防传染病对本科护士的侵袭与危害。

投稿小知识

标题和图表

意识措施 第10篇

关键词:青少年;孝意识;淡漠;原因;措施

当今社会,有的青少年不关心、不孝敬、甚至打骂父母;有的青少年不尊重、不帮助,甚至蛮横、欺辱老人等。据对南京八所小学四所初中的调查表明:父母累了或者病了,只有不到一半的孩子能主动端水送药。[1]又据日本某青少年研究所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其对象是日本15所中学的130 名高中生、美国的13 所中学的1052 名高中生、中国大陆的21 所中学的1220 名高中生。问卷中问道:“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谁?”结果日本的学生认为第一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美国的学生认为第一是父亲,第二是球星,第三是母亲;而中国的学生头十位最尊敬的人里面竟没有养育他们的父母双亲![2]中國青少年崇拜的偶像中很少是他们的父母,而是某些歌手或明星,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哀。2005 年度“超级女声”冠军李宇春的“粉丝”被称为“玉米”,亚军何洁的“粉丝”称为“盒饭”。如果你还不知道“玉米”、“盒饭”的含义,就会被青少年嘲笑为“老土”。另外,一个关于追星的极端例子就是杨丽娟从十几岁开始仅仅为了见歌坛天王刘德华,竟然倾家荡产,最后逼得老父投海自杀。实在令人心寒。孝是中国原发性道德规范,有着深厚的群众根基。但当代中国青少年这种孝观念淡漠的现象值得反思和研究。

一、当代中国青少年孝意识淡漠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原因

1.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是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社会结构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后,与它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亦即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纪律和规章制度等都会发生变化。

封建社会的孝道是与宗法制农业社会、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家族本位和皇权专制是封建孝道具有崇高地位的客观保障。保障既失,被保障者的衰落乃成必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整齐划一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而现在,我们由单一的公有制又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制并存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思想道德意识方面的变化,孝观念的内涵及地位自然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2.历史批判和“左”的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孝文化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御用文人的“改造”而成为历代封建统治维护封建秩序的工具。消极作用突出表现为愚民性、不平等性、封建性和保守性等。所以对孝文化的封建性,愚民性进行批判是必要和正确的。但在批判过程中对孝文化的内核缺乏科学、理性的研究,出现良莠不分,矫枉过正的问题,而且这种批判的后果对于广大民众影响就大大超出了政治思想范围。如胡适写的《易卜生主义》一文,要求人们首先向娜拉学习,勇敢地走出家庭;其次要向斯铎曼医生那样,特立独行,敢说老实话,敢向恶势力作战。此文言论在当时的知识界及青年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人们的非孝言行提供了正面的理论武器,使一些人误认为孝就是懦弱、胆小,没主见,这样孝文化的合理成分也被丢弃了。

极“左”思想对意识形态的长期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十年浩劫,对孝道文化进行了全面批判和全盘否定,致使那一代人“谈孝色变”,连同孝文化的精华一起丢弃了。当然批判的后果具有后延性,也就不会只影响那一代人。

3.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促使人们的社会观念变革与更新。市场经济的观念大大激发了人们创新、竞争、平等的观念,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但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作用也冲击着青少年敏感而多变的神经。比如一些青少年产生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价交换等想法。他们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最高尺度。“金钱就是上帝”;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就属于‘上等人’;“认钱不认人,有钱才是老子”,父母没钱就不应受到尊敬的思想。有的孩子仅仅为了片面追求自己的所谓自在活法,花钱如流水,当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不惜去偷去抢甚至杀死自己的父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4.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那种以血缘关系组成的联合式大家庭走向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大量“核心家庭”的出现,也是造成孩子孝观念淡漠的原因。过去,大人一个,孩子一帮的家庭格局使孩子们在相互摩擦中形成顾全大局、相互照顾的良好品格;现在,孩子一个,大人一帮的格局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忽略对孩子的孝悌教育和爱心培育,致使他们孝观念淡化。同时也使孩子从小就成为备受照顾,备加受宠的角色,久而久之孩子们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就是为他们服务的,并不充满感激。

5.教育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忽视了对青少年的伦理思想教育,从而使得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极为淡薄。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青少年根本不懂什么是“孝道”,更无从谈起如何实施“孝道”。湖南省有位13 岁的中学生用菜刀砍死了正在沉睡的父亲。他不知道这是大逆不道,当审判员问他时,他说:“他(父亲)为什么批评我,骂我?”[3]我们不能不引起关注,不能不深思孝德教育的缺失和弱化。诚然,小学和中学政治教材,都把“孝敬父母”作为美德予以肯定,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教材中列举的英雄形象中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中还缺少“孝敬父母”这一传统美德。其实青少年孝观念淡漠不是他们本身的错误,是教育的缺失造成的。

二、拯救措施

1.加大法制保障力度

“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德治”必须有一定法律作保障。所谓以法促孝,第一,在保留孝道形式的基础上,把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孝道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孝道价值得到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双重确认,增强其约束力,发挥道德与法律的互补作用。这样,通过法律对其倡导或禁止某些行为的宣示,有助于产生社会共识,形成新的道德标准。非强制性的孝道规范要以法律的强制性规范为后盾才真正有力。一个社会,如果仅仅有道德规范而无法律规范,就会造成一方面,少数不良分子将泯灭良心,肆无忌惮,甚或为非作歹;另一方面,还有更多的人步其后尘,这样,整个社会就会显得“世道浇漓,人心日下”。所以孝道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法律既能扬善又能惩恶,即通过监督保障机制保护孝道行为,禁止直至惩罚不孝的行为。

2.加强舆论监督

青少年自尊心强,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我们要用积极的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来影响和感化他们。舆论是可以用来抑恶扬善的无形工具。它通过对人的思想意识的影响作用,控制人的社会行为;通过对人们相互关系的评价,控制社会不良现象的发生;通过对新人新事新风尚的歌颂,引导公众共同建设良好的社会

道德风尚,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水准的提高。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媒体在全社会进行新型孝道理念、精神的宣传,规范人们的孝意识,树立新的孝道精神。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力量,宣扬典型的孝行事迹,谴责不孝的言行。使青少年心中认识到孝敬父母是无比光荣的,不孝敬父母是可恶可耻的。

3.注重宣传教育

孝德教育不是单单由家庭或学校或社会来完成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要“言傳”更要“身教”,不但要善于抓住时机进行孝的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树立榜样,感染孩子。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中有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公益性广告:当年幼的孩子看到妈妈为奶奶端水洗脚时,孩子不声不响地也为自己的妈妈端水洗脚。最后的广告词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教育。

学校要发挥教育优势,加强学生的孝心培育。除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外,还应在教材中增加有关的内容。

充分运用报刊、杂志、影视等各种宣传媒体,把理论讲述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人人都是父母的孩子,几乎人人也都会成为孩子的父母。所以孝的教育自然也是关系到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全社会要通过法制手段、舆论宣传、社会教育等方式培育青少年的孝意识。

总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结合,孝道才会发扬光大,并升华为关爱他人的爱心。我们要由家庭教育入手,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家庭规范教育,与爱社会、爱国家、爱他人的社会公德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和修养水平,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以实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目的。

4.孝心表达方式朴素多样

孝敬父母关键是对父母的真诚挚爱。青少年没有经济来源,表达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不在于物质,更主要在于精神,也就是那份“孝心”或“感恩的心”。像《常回家看看》、《一封家书》之类的歌曲之所以那么受欢迎,是因为它唱出了天下父母的心声。

《中国青年》杂志曾策划了“今天你孝了没有?”这样一个专题。讨论中有人认为,孝重要的是要和父母分享艰难和快乐。有人认为尽孝就是以自己事业和精神的进步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做一份弥补和回报,以适当的物质和尽量多的情感安慰善待父母。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志认为:离家在外的人尽孝就是少让父母提心吊胆。其实,行孝方式因人而异,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只是对父母的挚爱的表达,都只是一种方式。在家里,力所能及地帮父母干点活;在学校,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在外时,常给父母写封信,打个电话报平安,经常与父母谈心,免让父母挂念,能体谅父母的辛劳等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

虽然经济环境、家庭结构、道德教育、文化修养等因素都会影响孝的内容,但不会影响孝的本质。从古到今,孝敬父母,关爱老人不分贫富、贵贱、远近。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碗饭,一杯水,一个简单的动作,甚至一句关怀的话语都是孝心的表达,都会让含辛茹苦的父母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参考文献:

[1]于云兰,于年湖. 农村家庭养老:挑战与对策[J].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3).

[2]甘仲国.加强孝的教育的必要性[J]. 思想道德教育2002,(5).

提高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的对策措施 第11篇

低碳生活 (low carbon living) 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 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 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 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 从而减少碳的排放量, 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 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 你就可以加入到低碳生活的队伍中来。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 而不是能力, 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 从点滴做起。当然, 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 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 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 同样能过上舒适的 “低碳生活”。

二、大学生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在本文的调查中有96.32%的在校大学生都听说过低碳生活, 然而针对低碳生活该如何去做有许多学生就非常困惑了, 所谓低碳生活其实很简单, 你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可能都与低碳息息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要实现低碳最重要的是养成一种低碳观念。在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要考虑其是否对环境产生危害。只有将这种低碳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中, 才能去规范人们的行动, 做对环境有益的事情。低碳生活, 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态度, 是一种习惯, 也是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的生活方式。如今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越来越突出,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应当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许有人会说大学生的活动大部分都局限在校园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一些高污染高消耗高排出的企业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低碳生活对我们来说关键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习惯。低碳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媒体的宣传, 更离不开普通老百姓的实际行动, 大学生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当然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养成低碳生活的良好习惯, 相信水滴石穿, 绳锯木断, 平时所做的一点一滴必然会达到质的飞跃。

三、大学生低碳生活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问卷方式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190份, 有效189份, 回收率99.5%, 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 采用半封闭性问卷形式, 共设计问题27个, 封闭性26个, 包括学生低碳意识, 学生低碳行为实施程度, 影响低碳实施障碍等调查;开放性1个, 是关于学生对学校在低碳生活方面的意见建议。调查选择泰山医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主, 采用分层抽样法, 大一、大二、大三各发放了60份左右, 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对多个学校进行调查, 以自填问卷法为主, 结合结构式访谈进行调查, 本课题对于数据资料, 组员自行统计数据, 并进行定量分析, 对于文字资料, 采用定性分析。

结果显示, 目前大学生低碳生活存在的基本问题有:大学生对低碳生活认识度欠佳、一次性物品使用泛滥、着装方面的消费误区、过度包装产品消费频繁、水资源的肆意使用、不合理用电现象常见、作息不规律、书本纸张利用不合理、有的学校植被覆盖率比较低、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缺乏有效引导监管不力等。

四、提高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的对策措施

倡导低碳生活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 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去参与。针对大学生低碳生活应该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政府完善政策法规保障

政府作为行政管理机关, 在加强宣传, 引导人们树立低碳观念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 进行有效的引导, 充分运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 宣传低碳生活的重要意义, 使低碳观念深入人心。制定一系列关于低碳环保的法律法规并严格去执行。例如我国已于2008年6月1日颁布施行“禁塑令”起初效果还不错, 而如今塑料袋又在大肆使用, 其原因就是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管, 制定的法律法规如果不去严格执行永远都是一个空头文件。政府应加强监督管理, 建立多层次的节能监督管理体系。

2.学校加强宣传教育

调查中有62%的同学认为学校在低碳生活方面做得很一般, 甚至有25%的同学认为学校做得不好。作为学校应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 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作用, 让在校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在低碳生活方面所做的工作。 (1) 努力增加学校的绿化面积, 积极打造“绿色校园”“园林化学校”。 (2) 学校校领导及老师应该给学生做好表率, 鼓励教职工上班尽量少开车, 坐公交车, 骑自行车或以步代行, 适当增加校车数量。 (3) 加强学校低碳宣传工作, 在学校建立“低碳社团”并给予其充分的支持, 促进其发展壮大。设立“低碳宣传员”鼓励其开展一系列关于环保低碳的活动, 并借助社团和低碳宣传员的力量宣传低碳生活的重要意义。将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设为“校园低碳周”, 并将该项活动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至全省乃至全国各大高校, 因为到目前为止全国没有一项正规大型的关于校园低碳的宣传活动。 (4) 在学校实行“自行车租赁制”和“图书捐献借阅制”, 而所谓的图书捐赠借阅制就是当一个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将课本捐赠给图书馆, 图书馆为此设立专门的教材书库, 新生入学时不用购置新的课本而是需要什么教材直接到图书馆借阅或者是由院系统一安排, 高年级的学生直接对口将课本送给下面的学弟学妹们, 这样不仅可以建立彼此间的友谊又省了一大笔钱, 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资源。 (5) 在校园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 如太阳能等。现在很多学校的宿舍里都安装有热水器, 而热水器是用电加热的, 有的宿舍一个月就用上百度电。热水器在给同学们带来很大方便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大力发展太阳能, 让太阳能替代部分电能, 例如在楼顶上安装太阳能集热板, 这样一年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另外, 在校园中也可以推广使用太阳能路灯。 (6) 在调查中有51.35%的学生认为经常上课的教学楼存在着水电浪费的现象, 而且很普遍, 所以这就要求学校的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对于一些无人的教室及时关闭电源, 建议在教室供暖系统上设立总开关, 在晚上教学楼无人时, 将暖气片关闭, 不再对其供暖, 这必将会节省大量的煤炭资源, 减少碳的排放。现在在教学楼, 宿舍楼楼道中大多是长明灯, 经常亮一晚上, 应当推广使用声控灯, 这样就不会使灯泡独立孤单的亮着了, 还有大力推广节能灯, LED灯, 逐步取代传统的白炽灯和日光灯。在用水方面, 安装水表, 每月规定一定的用水量, 对超额使用的予以收费, 对电的使用亦是如此, 这样学生就不会对水电的使用肆无忌惮了。

3.大学生强化低碳生活意识

大学生是校园低碳生活的主要力量, 应大力发挥其主导作用, 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 为低碳校园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 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如筷子纸杯方便袋等。因为两万双筷子就需要砍掉一棵大树。现在一所全日制综合大学的在校生一般三四万, 如果每人一日三餐都选择使用一次性筷子的话则一所大学一天至少要消耗4棵大树, 所以为了保护有限的森林资源最好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外出就餐时最好自带筷子, 一是干净卫生, 二是低碳环保。如果必须使用一次性筷子, 则在使用完后将这些筷子不要乱扔放在规定的地方, 以便重新回收利用, 这些筷子回收后可以作为造纸原料。一只塑料袋也许只有两角钱而它所造成的污染也许是两角钱的一百倍。一个塑料袋也许只需几分钟就能生产出来, 而将来大自然用于分解它所需要的时间也许是上百年甚至几千年。而且它也是用石油提炼出来的。 (2) 大学生在生活中还要注意节电节水, 比如在宿舍中要做到随手关灯, 电器不用时要及时拔掉插头;尽量少使用热水器, 热水器可是耗电大户。合理使用电风扇不要一开一个晚上, 这样对身体既不好也不利于低碳;在宿舍洗衣服时一定要做到节约用水, 不要因为自来水不花钱就肆意使用, 这不仅出于环保方面的考虑同时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同学们日常洗刷后所用的水不要随意倒掉, 可将其用来冲厕所等, 充分发挥水的使用价值。 (3) 在调查中有68.4%的学生出行时选择乘公交车, 只有3%的同学选择出租车。我们知道交通运输工具在运行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我们平时少选择一次乘出租车则会减少相当数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近距离出行时最好选择骑自行车或是步行, 这样即做到了低碳也锻炼了身体。 (4)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有很多地方做到节能低碳, 比如说电脑使用过程中减少待机, 复印资料时最好复印双面, 买二手教材课外书参考资料等。

有人说低碳好像是政府的事, 那些重污染企业才是需要整顿的对象。大学生在生活中产生的碳好像对环境没有多大影响。然而勿以恶小而为之,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会或多或少产生碳的排放, 更何况全国有接近2800万的大学生, 再小的数量乘以2800万也会变得很大很大。低碳生活是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 它做起来非常的简单, 不需要我们平时拿出大量的时间去处理, 只要我们稍加留心, 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摘要:本文在对大学生的低碳生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大学生低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从政府、学校、学生自身等角度提出了多种相关建议, 同时阐述了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实现低碳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针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特点着手研究, 对整个社会实现低碳生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低碳生活,大学生,措施

参考文献

[1]胡玉东, 瞿丹丹.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现状及对策调查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6) :196~197.

[2]吴旭, 张清.建设资源节能型校园校园节约水电运行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 (10) :68~71.

上一篇:危机管理意识下一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