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工类范文

2024-08-26

非理工类范文(精选9篇)

非理工类 第1篇

一、非理工类大学生的就业瓶颈

从宏观角度分析, 非理工类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普遍比理工科大学生高, 这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特殊性有直接关系, 目前, 我国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过渡发展时期, 第二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 这突出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因此对理工类大学毕业生需求量加大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作为吸纳大多数非理工类大学生的我国第三产业, 虽然近些年发展总体呈明显上升态势, 但不及我国的老基础工业发展稳固, 因此相比之下, 对于非理工类毕业生的需求量无法迅速增加, 而随着教育的普及, 非理工类毕业生的数量却在增加, 因此供大于求的局面就产生了。

从微观角度分析, 非理工类大学生的就业瓶颈不仅仅在于与社会供求关系不一致这一点上, 也体现在其综合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这一点上, 单单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相比, 其非理工类毕业生的素质方面就相差甚远, 普通高校的非理工类大学生在意志品质、知识结构、沟通交际等方面一般明显不及重点高校学生, 而, 大型国企、大专院校、知名民企等行业虽然也为绝大多数非理工类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但往往最后在学历学校等方面往往会选择知名高校成绩优异的学生, 因此也从另一方面造成非理工类大学生签约率低的局面。而大部分非理工类大学生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许多人无事可做。即便是在签约的人群中, 大多数重要岗位也多以理工科学生为主。近年来, 应聘的学生普遍反映, 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许多招聘直接打出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的要求, 因此仅具有学历是远远不够的, 综合能力强, 可塑性高, 文理兼顾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炙手可热。比如同样是英语专业, 那些与其他专业结合更紧密的计算机英语, 金融英语, 法律英语等专业的大学生更加受到企业的欢迎。由于企业对于人才综合性的需求, 便催生了考证一族, , 但由于各种证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分, 因而也不能引起企业的兴趣。此外非理工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 不如有许多企业在开始之出会把招聘的大学生安排到基层工作, 许多非理工类大学生便不屑于这样的企业, 这也是近些年来非理工类大学生就业率较低的原因。

一般来说理工科专业学生与非理工类专业学生专业互通性较大, 理工科专业知识通用性较低, 掌握难度通常较大, 相反, 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 非理工科的专业难度较小, 通用性也较大, 因此即便是理工类专业的学生也很有可能具备非理工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也从一方面抢占了非理工类学生的就业机会。此外非理工类专业就业形势之所以如此严峻, 业余普通高校的非理工专业的女性比例远远大于理工专业的女性有关, 由于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影响, 使得一些行业对女性应聘者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而高峻局势更加突出。

二、非理工类大学生就业瓶颈产生的原因

首先, 从世界整体情况看来, 多数国家对于理工科人才也是相当的偏好, 这是因为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对于社会的发展起推动性作用。而人文学科专业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往往呈隐性, 其使命往往是传承文化精神、管理社会、为社会运转提供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尽管非理工专业也是无可或缺的, 但他们在社会中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并不明显, 因此在人们的心中, 非理工专业的工作也就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万金油。此外, 社会对于有些专业, 例如政治、历史、哲学等专业认识不到位, 加之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促使许多毕业生将眼光盯在收入高, 退休有保障的机关事业单位, 这也无形中压缩了文科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和市场。

其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市场化的过程中, 缺乏科学定量的思考是造成非理工类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 非理工类专业与理工类专业相比较不需要投入大量的培养经费, 培养成本相对较低, 对于政府而言属于投入少见效快的教育资源, 自然对于非理工类专业的扩招乐此不疲, 众多高校也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升学率以及在国家政府高等教育普及的压力下, 选择从扩招非理工类专业下手。所以我们才看到了一个怪现象的产生, 在众多理工类性质的高校中, 非理工类专业人员数量迅速壮大, 但是虽然理工类院校的学生人员增多了, 但师资力量并没有完整的配备, 也没有引起校领导的主要重视, 造成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轨, 不仅学生本省成为了就业的弱势全体, 其的高校的理工性质, 也成为了非理工类学生的就业瓶颈。

最后, 家长的对学生的择业观和择业心态也起了消极的影响。据高校就业工作者分析, 除了少数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外, 许多学生都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理想的工作。非理工专业的毕业生签约的机会与其自身素质和水平有关, 其自身人文素养, 综合素质越高, 就越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家长对其影响主要在于择业观和择业心态上, 在就业方面, 多数非理工类学生家长会鼓动学生选择离家较近的企事业单位, 或者是沿海的大城市, 知名企业。而对于偏远山区或农村多数呈强烈的反对或阻挠的态度, 并且这一态度会从教育初级阶段加以灌输, 加之非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多数具有小资或浪漫奢侈的情怀, 自然不会选择那些偏远辛苦的岗位, 更加造成非理工类学生的就业面狭窄, 而非理工类毕业生多数会高估自己的实力和水平, 进而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也造成了非理工类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三、总结

非理工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目前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这一问题存在并扩大给非理工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该从教育本身思考, 在无法及时从根本上解决的情况下, 要及时调整教育手段和方式使其与社会接轨。而国家和政府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发展教育, 力求从根本上来达到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双提高, 真正走出非理工毕业生的就业瓶颈。

参考文献

[1]季海群.浅议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2]周文明.文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1.

非理工类 第2篇

学校简介:

江西理工大学(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江理”,创办于1958年,原名江西冶金学院,1988年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学校曾先后隶属于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共建高校。

江西理工大学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工结合,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宝钢教育奖评审高校;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和钢铁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被誉为“有色冶金人才摇篮”;是江西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校本部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赣州市。

非理工类 第3篇

1 从办学理念上重视实践教学

当前, 高校已将将教育观念由传统的专业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体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观念, 树立了因材施教,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 树立了教学层次多样化、培养途径多样化的观念。相应的, 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学科理论与方法相结合, 在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的同时, 更要引导学生勤思考、常动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又造就学生创造能力, 使学生在基础理论、科研素质、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真正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 首先要从办学理念上加以重视, 这将成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2 优化课程结构, 形成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能力的培养必然是一个系统, 它不可能通过单一的方法或模式就可以培养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各实践环节应相互调整, 加以整合, 即需单独制定一个实践教学计划, 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在设计实践教学计划时, 应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目标分解成各个子目标, 并落实到实践教学的各具体环节中去, 并注意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改变当前实效较差的、零散的、平均分配学时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设计相对集中的实践教学活动模式, 同时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将实践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实践能力相吻合, 使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3 整合全校的实践教学资源, 搭建实验实训平台

3.1 保证资金的专项专用

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设立实验室专项基金, 努力改善实验室条件, 增加实验室投入, 在更新仪器设备的同时, 鼓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自主创新, 自制仪器。但需要注意的是, 实验室的建设应解决好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添置的仪器、设备应尽可能贴近实际应用, 满足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二是以整体优化为出发点, 满足相关专业内涵与外延拓展的需要;三是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 着重点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整合与重构, 以达到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方法、控制实验过程的目的, 满足社会对相关人才培养要求的需要。

3.2 加强实验室的开发和管理

实验室建设是整个实践教学构建的基础和核心, 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开发, 首先要提高各类实验的开出率, 增添实验室的设备, 对受益面大的公共基础课程, 如计算机应用课程和相关专业实验室进行重组和建设, 改善这些课程的授课实验条件, 引进与专业实习相关的情景模拟试验系统, 如银行业务模拟系统、贸易公司业务模拟系统、股市模拟系统等, 以便有效地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本专业的业务流程和实际操作实务, 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其次, 实验室开放是一个新的运行模式, 既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提高办学效率, 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技能, 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通过开放实验室, 结合有针对性、开放性实验课题的探索, 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 培养学生对制订实验方案、模拟实验过程及实验评价等能力得以提升。

4 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包括校内校外两部分, 经管文法类专业校内实践基地主要是指在实验室运用各种模拟软件和程序进行操控以此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相渗透和有机结合, 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在做好校内实践基地的同时, 还必须积极地开拓和建设校外实践基地, 因为实验室的条件即使再优越, 也不能取代社会和企业的教育功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于系统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还要积极开展开放式办学。实现学校与相关的企业、翻译机构、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之间的联系, 建立签约和挂牌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学生参加实践的新思路、新模式, 坚持与各类公司互利合作, 共同发展, 与之建立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全面合作关系。学校通过为企业培养人才、向企业输送人才、开展科学管理咨询、提供相关的技能支持等方式为社会为企业提供服务, 同时, 企业也通过为学校提供科研经费等方式资助学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 从而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5 建立水平较高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经管文法类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采取“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的办法:一补充专职实践教室队伍, 可以引进理论功底扎实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充实专职实践教师队伍。二是采取“请进来”的办法, 丰富兼职实践教师队伍, 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实习实验指导教师, 如聘请高水平律师带领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实践等。进而组建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三是鼓励教师“走出去”, 到相关的对口部门参加工作, 如律师咨询、项目开发或员工培训等, 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四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 教师与科研人员应密切沟通, 开展相应的科研合作, 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平台。这种做法在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的同时, 也有效增强了教师的实践素质, 从而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地方高校应重视实践教学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本文阐述了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非理工类专业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 提出了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习基地,师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林根.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 2004 (6) .

[2]王金涛.构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26 (4) .

[3]张炳生, 陈志刚, 王正洪.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 2006 (1) .

[4]朱清贞, 汪涛武, 等.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系统的改进[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5 (3) .

[5]郝建平, 王成涛.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6 (3) .

湖南理工类大学排名 第4篇

9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

10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

11南华大学船山学院

12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13湖南信息学院

14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15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延伸阅读:

常言道:七分考,三分报。孩子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怎样能有效最大限度利用分数,报取理想的学校,需要家长协助,家长应早做准备,信息收集越早,分析越透彻,就越能使自己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对于高考来说,填报志愿更是决定人生的一大关卡。那么,在知道高考成绩后,如何填报志愿才能做到既不因报得过低而留有遗憾,又不会因为目标过高而名落孙山?

查看历年各地录取批次线,大学录取分数线,录取人数,专业录取平均分,专业之间分数级差,来确定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在填报志愿时能够取舍得当。志愿填报成功的关键就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特点和未来发展的学校。因此,要做到要科学定位,准确定位。

关于报志愿是重学校还是重专业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家长和孩子们,选专业建议先看孩子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干自己喜欢的事,是幸福的快乐的。如果孩子有自己特别明确喜欢的专业最好,如果没有可以采用排除法选出大概的专业范围。先选专业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种先确定专业范围,再反查学校,倒着选的方法,可以缩小学校范围,因为如果先找学校,而这个学校没有想报的专业,就白找了,耽误时间。

有了大致的专业方向及定位后,下一步该选学校了。高考填报志愿最重要的是选好目标院校。怎样快速的选出哪些学校是和自己孩子分数匹配的,有自己要报专业的学校呢?适合孩子分数区间的大学或许有很多个,到底选择那个呢?那就要比较,要比较就得有资料啊,下面就说说,选学校,应该搜集了解哪些内容?

1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一:信息搜集

一、搜集信息内容:(一般有以下5个方面)

1、政策信息

2、招生形势

3、招生章程

4、批次线和学校调档线

5、相关科目成绩

2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二:挑选专业

第一种方法:按性格选专业

第二种方法:按排除法选专业

3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三:挑选学校

学校的办学特色,师资力量,校园文化

学校历史招生数据,学校历年招生计划数、实际招生人数、最低分、平均分

依据学校档次、排名

总之呢,要早下手,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到时匆忙草率,误报错报,遗憾后悔。填报志愿,家长是参谋,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愿家长们做好高参,帮助孩子报好志愿。

非理工类 第5篇

语言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有效达到某一个语言学习目的而对学习方法所进行的选择。它包括:制定远期目标, 近期目标,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选择学习方式, 合理利用学习资源, 对学习方法进行改善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等。

根据教育部《英语新课程标准》中采用的分级目标体系, 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学习的一年级新生至少应掌握的语言学习策略可分为:元认知策略, 调控策略, 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内蒙古工业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四百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338份。男生189人, 女生149人。农村生源201人, 城市生源137人。运用的调查工具为蒙诗茜开发的英语学习策略调查问卷。该问卷调查了学生在元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方面的使用情况, 共18道题目。本研究采用李科特五点量表, 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本研究按在本班级的英语综合水平、听说水平、英语学习努力程度、持之以恒的精神、对英语的兴趣性别、城市或者农村生源几个方面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了分组。以期考察不同特征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 英语综合水平等几个分组特征的设置还可以检验问卷本身的效标关联效度, 保证调查研究的科学性。

3 调查结果

3.1 元认知策略

调查结果显示, 元认知策略的平均得分为2.8, 低于五点量表的中等水平。55.7%的同学元认知策略的得分低于中等水平, 只有15%的同学在元认知策略方面表现较好。0.8%的同学元认知策略方面运用得非常好。

在具体的元认知策略中, 能够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借助情景和上下文猜测词义或推测段落大意这一策略同学们表现最好, 平均得分为3.139, 超过了五点量表的中等水平。其余策略的得分均低于五点量表的中等水平。在借助联想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一策略方面, 48.4%的同学未达到中等水平, 只有3.3%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策略。在利用推理归纳等逻辑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策略方面, 37.7%的同学未达到中等水平, 只有3.3%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策略。在善于总结所接触语言材料中的语言规律并加以应用策略方面, 56.6%的同学未达到中等水平, 只有4.9%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策略。在善于抓住重点做好笔记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策略方面, 36.1%的同学未达到中等水平, 只有9.0%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策略。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借助情景和上下文猜测词义或推测段落大意策略方面, 28.7%的同学未达到中等水平, 只有12.3%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策略。在借助图表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或表达策略方面, 42.6%的同学未达到中等水平, 只有4.1%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策略。

3.2 调控策略

调查结果显示, 调控策略的平均得分为2.635, 低于五点量表的中等水平。64.8%的同学调控策略的得分低于中等水平, 只有24.6%的同学在调控策略方面表现较好。0.8%的同学调控策略方面运用得非常好。

在具体的调控策略中, 所有策略的得分均低于五点量表的中等水平。在根据需要制定英语学习的计划这一策略方面, 44.3%的同学未达到中等水平, 只有4.9%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策略。在主动拓宽英语学习的渠道策略方面, 49.2%的同学未达到中等水平, 只有4.9%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策略。在善于创造和把握学习英语的机会策略方面, 42.6%的同学未达到中等水平, 只有2.5%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策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知道如何获得帮助策略方面, 42.6%的同学未达到中等水平, 只有3.3%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策略。在与教师或同学交流学习英语的体会和经验策略方面, 59.8%的同学未达到中等水平, 只有12.3%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策略。在评价自己学习的效果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遵循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策略方面, 44.3%的同学未达到中等水平, 只有4.1%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策略。

3.3 交际策略

调查结果显示, 交际策略的平均得分为2.31, 低于五点量表的中等水平。75.4%的同学交际策略的得分低于中等水平, 只有13.1%的同学在交际策略方面表现较好。0.8%的同学交际策略方面运用得非常好。

在具体的交际策略中, 所有策略的得分均低于五点量表的中等水平。在课外活动中积极用英语与同学交流与沟通这一策略方面, 65.6%的同学未达到中等水平, 只有3.3%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策略。在善于借助手势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提高交际效果策略方面, 52.5%的同学未达到中等水平, 只有4.9%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策略。在交际中善于克服语言障碍维持交际策略方面, 56.6%的同学未达到中等水平, 只有0.8%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策略。在善于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方面, 66.4%的同学未达到中等水平, 只有0.8%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策略。在在交际中注意并遵守英语交际的基本礼仪策略方面, 66.4%的同学未达到中等水平, 只有2.5%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策略。

3.4 资源策略

调查结果显示, 资源策略的平均得分为2.467, 低于五点量表的中等水平。

在通过资源获得更广泛的英语信息扩展所学的知识策略方面, 52.5%的同学未达到中等水平, 只有3.3%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策略。

4 结论

总体来看, 同学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元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认识不足, 在学习中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来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在四类英语学习策略中, 同学们运用交际策略来进行学习的情况最差。大多数同学只是偶尔运用一下该类学习策略。

在英语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方面, 大多数同学属于中等偏下水平, 只有极少数同学能有意识的运用相关的策略。

在英语学习的调控策略方面, 大多数同学属于中等偏下水平, 只有极少数同学能有意识的运用相关的策略。

在英语学习的交际策略方面, 大多数同学属于中等偏下水平, 只有极少数同学能有意识的运用相关的策略。

在英语学习的资源策略方面, 大多数同学属于中等偏下水平, 只有极少数同学能有意识的运用相关的策略

在四类英语学习策略中的各项具体学习策略方面, 均没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达到中等偏上水平。表现最好的具体学习策略是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借助情景和上下文猜测词义或推测段落大意策略, 也只有12.3%的同学能很好的运用这一策略。其他具体策略方面, 均没有超过5%的同学能很好的运用这一策略。

5 讨论

我国英语学习策略专家文秋芳教授总结了成功的英语学习者和不成功者的学习策略方面的主要差异:成功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能力, 经常设立学习目标和制定计划, 对学习情况和策略的成效进行反思, 并及时做出调整。他们不仅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能力, 而且有突出的微观调控能力。不成功的英语学习者在策略上有明显的弱点。[1]程功的学习者善于应用认知策略,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交际中, 积极寻找各种机会与用所学的语言, 同时能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大一新生英语学习策略来说, 应有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认识自我, 了解自己使用的是什么策略, 并能自觉使用策略;第二个是改善多种策略的比较, 选择适合自己使用的最佳策略;第三个是完善自我, 调整策略以适合自己甚至是设计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

摘要:语言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有效达到某一个语言学习目的而对学习方法所进行的选择。它可分为:元认知策略, 调控策略, 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 该研究调查了学生在元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方面的使用情况, 研究结果将对大学新生学习语言提供一定的参考, 同时也为大学英语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策略情况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非理工类 第6篇

就全国范围来讲, 目前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育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 国际化水平不高, 不能满足国际学术交流的要求;2) 教育偏重理论性和学术性;3) 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相对落后;4) 投入不足, 教学资源紧张等等。

具体到河南的理工类院校, 这些学校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育一方面具有上述的共性问题, 又由于理工类院校学生所具有的一系列特点 (如:1) 个体上基础比较扎实, 但英语各项技能发展失衡。2) 总体水平参差, 差异较大等。) 另外, 河南省的理工类院校招收研究生的时间都不是太长, 在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 有必要对这类院校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一方面能让其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的改革探索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1 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河南省理工类院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涉及到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中原工学院、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五所高校河南省内主要理工类高校, 接受问卷调查的均是2011级的学生。

调查方法:主要是调查问卷的形式。问卷采用课堂填写回收的形式, 要求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看法如实进行选择。本次调查共发放350份问卷。共收回350份调查问卷, 其中有效问卷为340分。问卷有效率为97%。

调查内容:研究生英语的生源状况、学习兴趣、学习目的、课程设置、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学生对目前研究生英语教师及教学的看法等。

2 调查结果

2.1 生源基本情况

如表1所示, 在五所高校接受调查的340名2011级硕士研究生中, 应届毕业入学的研究生共计202人, 占59.4%, 往届生 (含有长期工作经验的, 即大学毕业3年以上) 共计138人, 占40.6%。应届毕业入学的研究生6级通过率为56.4%;而往届生 (含长工龄) 的6级通过率仅为8.3%。

由此看出研究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意味着在教学要求的制定中需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 因材施教。

2.2 学习兴趣

从表2可以看出,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存在着显著差异, 其中只有21.4%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而令人担忧的是78.6%的学生学习“兴趣一般”或“没有兴趣”或“感到乏味”。

2.3 学习目的

在调查问卷中允许学生多选, 所以从表3可以看出, 学生的主要学习目的是作为研究专业知识的工具, 这说明大家的学习目的还是比较明确的, 另外从“学会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工作实际需要”两项的排名比较靠前也可以看出学生还是比较重视英语的应用和交流的。

2.4 课程设置

被调查学校开设通常有精读、听力、口语、等传统基础型课程, 精度和听力一般是两个学期, 口语通常是一个学期, 也有个别学校听力和精读只开一个学期。另外, 有的学校还开设写作和翻译等课程。

2.5 教学重点

表4的数据显示, 大约有2/3的学生认为研究生阶段的教学重点是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 其次, 16.1%的同学认为提高翻译能力很重要, 这说明大多数研究生已经很重视自身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了。

2.6 教学方法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多数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英语课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很少有时间、有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因此, 87%的同学对于现在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满意, 他们比较认可的授课方式是组织学生课堂活动 (如讨论等) 。为了配合他们满意的授课方式, 大部分同学在课堂组织形式一栏选择的是按程度好坏分层次小班教学。

3 问题及整改措施

从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河南省理工类院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育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从而启示外语教学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1) 改善课程设置, 调整教学重点。

从以上的调查过程中不难发现, 一方面, 这些院校开设的研究生英语课程比较单一, 不能满足研究生阶段学生希望拓展知识面的实际需求, 因此, 学校应当尽可能多开一些诸如《英语国家概况》、《学术交流英语》和专业英语 (法律英语、经贸英语、科技英语等) 等课程。这些课程被调查院校学校都没有开设, 而这些课却恰恰是学生很期待开设的。另一方面, 即便是现在已经开设的课程, 诸如听力、口语等, 通常都只有一个学期, 其数量也远不能满足同学们想要在研究生期间重点提高自己的听说等应用能力的需要, 因此建议这些学校加大听力、口语等课程的开课数量。

另外, 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学校会定期举办研究生英语竞赛, 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这对课程设置的不足多少能起到一些弥补作用。

2) 改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兴趣。

从表二可以看出除了21.4%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以外, 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笔者认为这与我们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 多数学校采用的是大班上课, 这样的条件下, 课堂教学只能是以教师讲解课文为主, 难以开展讨论和小组活动。当然也有部分院校尝试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活动, 但由于学生人数多, 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 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淡了。

另外,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网络教学和学习方面, 同学们几乎没有什么概念。目前, 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的交互性和智能化, 为学生英语学习提供很好的网络平台, 这应该可以给研究生的英语教育提供一些参考。同时, 在研究生英语教育改革逐渐向大学英语改革靠拢的大趋势下, 河南省的理工类院校应该在网络英语教育方面多下功夫。

3) 加大师资投入,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水平。

要对现有的研究生英语教育进行改革, 无论是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 还是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等等, 这些都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水平。教育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需要教师的大量投入。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对研究生英语水平的要求, 师资的改革是关键。一方面, 教师应从提高自身英语水平、丰富知识结构、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等几个方面着手, 通过阅读、讨论、观摩、讲座、培训等各种形式来丰富和更新知识, 提高综合能力。另一方面, 学校的主管部门和教研组织要为教师进行科学提供支持, 研究创造必要的条件。

4 结论

作为研究生阶段很重要的课程, 要提高研究生英语的教学质量, 使研究生英语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改革势在必行。依据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 硕士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 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 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对听、说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 可根据需要, 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我们有必要从课程设置、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改善师资等方面入手, 对河南省理工类院校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并为其改革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从而达到培养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的实用型研究生人才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

[2]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 (1978-2008)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3]孙建华.河南省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8 (4) :79-81.

理工类院校人文教育初探 第7篇

一、人文素质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物质的不断丰富, 我国当今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精神追求迷茫、道德价值观念衰落、审美趋向畸形。这一系列的问题体现在人文教育上, 就出现了重功利、重实用的做法和缺乏发展的眼光。特别是在大学教育中, 出现了重视技术教育, 轻视人文教育的现象。究其成因, 不仅仅是院方的责任, 作为受教育者在第一任职需求的市场规律作用之下, 也有这样的要求。但是, 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型的人才, 仅仅具有专业技术不能立足于未来的竞争和发展,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目前院校中学生成分组成相对比较简单, 大部分来自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中小学阶段接受的是“应试教育”, 绝大多数人是高中文理分科教育模式中人文知识缺失的受害者;大学阶段接受的人文教育非常有限, 距离素质的完备还比较遥远。以上种种原因, 都造成了大部分学生人文知识的缺失, 从而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是专业技术知识充满大脑, 另一方面是人文知识有着极大的空白。这种知识结构的缺陷妨碍了他们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全面发展。在现实实践中突出的表现就是:只会管物, 不会管人;只能干活, 不能干事。虽然优秀的技能为他们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其综合素质的缺陷却阻碍着他们的持续性发展。

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是人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科学教育侧重于智慧、理性和能力的发展, 通过求真, 使其行为符合客观规律;人文教育侧重于人类社会价值、规范、情感的形成和确立, 通过“求善”, 使其行为合乎本真人性。一个完整的人, 既需要有理性的力量, 又应该有人格的力量。忽视了人文教育, 必然会影响到他的人格力量和全面发展。

(一) 人文教育可以完善自身素质

自然之美是人类非常向往的, 举凡秀丽的山川、雄伟的江河、历经千年风雨的人文古迹、变幻莫测的自然神奇, 都是自然之美的组成。对于它们的审美会形成一种审美体验, 其中包涵着审美主体的情感和思想。美好的景物可以使人形成对祖国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自古以来, 民族英雄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都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在他们的身上洋溢着为崇高理想奋斗的精神之美。人文教育, 可以使学生以之为关照客体, 充分体验, 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使其中的精神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美德, 这是中华民族主流精神的组成和体现。人文教育中劳动人民的形象都可以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美的熏陶。

(二) 人文教育可以完善精神人格

人文教育中的理想教育, 可以培养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奠基阶段, 也是理想的强化阶段。人文素质的理想教育可通过正确的引导, 对他们今后形成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人文素质中的挫折教育, 可以培养抗挫的心理品质。当今的学生, 缺少苦难的磨炼, 其成长过程中容易在心理上受到挫折和伤害。但如果教育得法, 挫折也会形成动力。寓挫折教育于人文素质的教育过程中, 让学生正视挫折、了解挫折中的期待、帮助处于挫折心态中的学生释放体内的潜藏能量, 通过疏导学生弥补心理上的创伤, 开辟一条希望之路。

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自我教育, 可以培养自主自立的心理品质。一个人的心理依赖程度越高, 其承受能力越低。应当帮学生克服依赖心理,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自我教育过程中, 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让学生自己进行自我管理, 以减低心理依赖程度, 形成自信、自强的品质。

(三) 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发展创新思维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可以以辩导学, 以猜启思。人文教育所提供的认知既有真理性, 也有形象性。所以, 这种认知常常带有模糊性, 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 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实施辩论式教学。通过辩论, 使学生在交流、争论中学会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人文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创新型教育。人文可以洞悉、改造世界, 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人类的实践和发展来看, 人文既是一种文化内涵, 更是一种社会准则, 影响、制约着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的内在素质都源于人文的熏陶和体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 更重要的将其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思想和观念。

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重要的学科因素。

(四) 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替代

在任何学校教育中, 都有思想教育课程, 其目的就是实施对学生的世界观、思想观的教育塑造。然而, 这不能取代人文素质教育。二者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不能相互取代。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思想教育以说教为手段, 将直接的思想观念和伦理诉求置于教育之中, 目的性过于直接, 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有待商榷;人文教育的价值观教育是以“文以载道”的形式进行的, 是“诗教”———在教学中隐含着审美形成和道德教育, 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的。它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传授, 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完善。学习个体在对某一个人、现象、事件的分析判断产生赞成看法的同时, 就会将诵读对象的精神理念植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 人文教育可以实现在审美过程中完成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

非理工类 第8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新时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而理工类独立学院由于学科专业的特点, 学生所学课程多为自然科学, 其人文素质训练机会较一般文科类高校或综合类高校少。人文素质教育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它关系到学生成才的质量。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丰富学生的情感智慧, 还有益于学生学习生活品质的提高, 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从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浅析如何提高理工类独立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 辞海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 泛指各种文化现象。素质, 字面意义为事物本来的性质, 通用解释为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人的素质, 一般指一个人身体的健康程度、文化水平的高低以及家族遗传于自己惯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等的综合体现。因此, 人文素质应理解为人类各种文化在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或者说各种文化现象对个体发生作用后, 个体表现出来的文化特点。也可以理解为, 人文素质指的是一个人在受到各种文化 (特指文、史、哲、艺) 影响后, 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涵养和精神品质。

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 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 热爱和追求真理, 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儒雅的风度气质, 等等。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 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 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个体经后天习得的人文知识, 比如文学知识、历史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道德知识、宗教知识、语言知识等, 并且获得这些知识的陶冶, 均属人文素质的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大教育观念的逐渐普及, 人们已认识到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 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 有助于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健康高尚人格、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理工类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质类课程设置现状

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途径多种多样, 其中, 课程教育是主渠道。通过对广西4所理工类独立学院的走访调查, 初步得出理工类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质类课程设置现状如下。

(一)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主, 完成在校生的人文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被调查的几所高校, 基本完整的开设了国家规定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来完成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这类课程一般为公共必修课, 是每位大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对于培养大学生基本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具有普遍意义。

(二) 以人文选修课为辅, 完成在校生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

调查发现, 理工类独立学院均在公共选修课中普遍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 比如《大学语文》、《古代诗词赏析》、《影视欣赏》、《音乐欣赏》、《书法》、《伦理学》、《心理学》等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完成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类课程一般为选修课, 种类较多, 涉及文学艺术类内容较多, 能增加学生的文艺素质。但学分要求不高, 普遍在2~6个学分之间, 因此, 学生选课率不高, 受益面有限。

(三) 个别专业通过专业选修课补充专业人文知识

个别理工类专业也考虑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于是, 在课程设置中开设类似于《建筑设计史》、《书画欣赏》、《现代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 在增加学生专业拓展知识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但这类课程一般开设较少, 而且大多与本专业有关, 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比较有局限性。

三、理工类独立学院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的改进思路

(一) 增加普识性人文类必修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位在校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是大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基础。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大学生能掌握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思路, 掌握基础法律, 掌握思想品德修养, 能学习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 能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 而这些知识都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 因此, 我们应在确保这类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努力提高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 还应增设比如《大学语文》、《中国文学》等能提高学生基本语言、文字能力的必修课,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 丰富公共选修课的种类

目前, 现有的公共选修课大多集中在文学、影视方面, 而历史、哲学、法律方面的比较少, 因此应适度增加这类课程。比如增加《中国古代史》、《外国史》、《古典哲学》、《经济法》、《民法通则》等, 增加学生人文知识, 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在专业选修课中增加人文素质类课程

理工类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以自然科学类的课程为主, 鲜有人文类课程的设置。比如, 某独立学院15个理工科专业, 除了思想政治课、大学英语及其他与专业相关的概论类课程外, 几乎没有其他人文类课程。其实, 理工科学生如果能适当修读些人文类课程, 能弥补他们理性有余、感性欠缺的不足。而且, 人文和理工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人文素质好的理工科学生, 在其专业方面也更容易取得成绩。因此, 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 除了要考虑专业性外, 还应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比如:计算机类专业的选修课可增加《传播学》、《IT发展史》等课程, 土建类专业的选修课可适当增加《古代建筑史》、《房地产发展史》等课程。

(四) 不定期举办人文素质类知识专题讲座

理工类高校的国学教学探析 第9篇

一、理工类高校进行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理工类高校通常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 比如主要推行专业技能教育, 对学生人文教育起步较晚, 人文氛围相对较弱;学生更关注知识的实用性, 对人文知识了解较少, 忽略其价值等。这种情况下, 推行国学教育教学就显示出必要性和意义。首先, 理工类高校中的国学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有重要作用。这看似老生常谈, 实则需要进一步认知。关于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历来都众说纷纭。有的观点认为大学教育在于传授知识,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还有观点则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培育社会精英, 培育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西方启蒙运动中“工程取向”和“道德取向”的抉择对当下大学教育仍有启示意义。现在看来, 大学教育绝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高校中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要有良好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品质、较高的文化素养等人文层面的素质。对于理工类高校来说尤其如此, 可能以往的理工教育的侧重点是知识和技能, 但缺乏人文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学生不仅个人的未来发展会受到限制, 而且对于社会的贡献和价值也会大打折扣。通过在理工高校开展国学教育教学, 使学生真正理解国学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并且自觉将这种人文精神内化自身之中, 有助于培育其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使大学生成为专业技能扎实而且有深切的人文关怀的人。其次, 在理工类高校中开展国学教育教学对提升学生的道德品格具有重要作用。当今社会的物质化倾向已经非常深入地渗透到高校之中, 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等消极思想已经对当下的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很多学生对人性、对价值标准产生了怀疑。不少理工类院校, 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历史传统, 往往都比较注重实用性, 因而就更容易倾向于物质化。在这样的背景下, 如果缺乏正确的思想文化引导, 学生极有可能陷入思想混乱, 丧失方向, 最终会形成扭曲的价值观, 这对于社会发展必将是不利的。但传统国学中所包含的有关德性教育、礼仪教育、人格教育的丰富内容, 都可以为道德教育提供宝贵的财富。再次, 国学教育教学在培育和提升理工类高校的校园文化中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可以说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灵魂, 它对于构建一个学校的氛围、塑造学校的形象、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和地位都会具有重要的帮助。校园文化可能会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但人文精神是必不可少的。理工类院校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 校园文化通常具有实用性特征, 人文精神相对淡薄。这种校园文化在特定的时期对于培养出大量的专业人才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就不太适应。国学作为浓厚的人文精神的积淀, 国学教育的开展对于理工类院校健康合理的校园文化的建构必定会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最后, 中国一些高水平的理工类大学目前都试图向综合性大学转变, 都在尽其所能地发展人文学科, 本身就体现了它们充分认识到理工类院校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要建设综合性大学, 加强人文教育, 开展国学教学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它不仅有利于理工类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也有助于理工院校综合实力的提升。现在国外一些著名理工类大学, 比如MIT、伦敦大学科技与医学皇家学院等, 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很多学校都把重读经典作为必选课程, 甚至还将外国政治、文史哲等都纳入学生学习范围, 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 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高度。“通过经典研读课程, 拓展大学生生命的高度与深度”[1]。总之, 种种因素都表明, 在理工类院校中开展国学教育教学是必要的, 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理工类高校当下国学教育之现状

根据实际观察和教学实践, 我们发现目前理工类院校的人文教育、国学教学虽然较之以往已取得了较大进步, 但是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此对我们这些问题进行简单梳理。首先,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 我们发现理工类院校的很大一部分同学还是认为学习国学是缺乏实际用处的, 对于自己未来的工作也没有帮助;不少同学认为国学都是过时的东西, 它们与现代生活已经完全脱节, 甚至有同学认为国学都是一些糟粕, 在当今时代是应该全盘抛弃的;也有一些同学认为, 思考诸如人生、社会以及价值、意义等问题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或是杞人忧天, 因而对人文思考不屑一顾。正是因为对国学持有如上一些看法, 所以很多同学上人文课、国学课, 完全是为了挣学分, 应付学校的要求。这些观念和现象之所以存在, 一方面可能是源于市场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普遍的物质化倾向, 这一倾向的渗透之下大学生的思想趋于功利性和实用性, 一切以利益和实用为标准;另一方面可能跟理工类院校自身的传统和风气有关, 由这种传统形成的重理轻文的学术氛围, 其改变不是很快就可以实现的。其次, 从教师的角度看, 在理工院校从事国学教学的教师多数是纯文科专业的老师, 他们在承担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之外, 为理工科学生开设通识课之类的国学课程。这里存在一个问题, 常常是由于本专业教学、科研压力的存在, 他们通常很难把重心放在整个学校的国学教学上, 对国学知识普及教育显得精力不够。同时, 这些文科专业的教师, 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 通常很难真正做到根据理工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国学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上做出恰当的调整, 比如不能设置跟理工类学生的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案例等等。这就往往导致所教授的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效果往往也就不佳。而另一方面, 理工专业的教师则又往往认为人文学科无用, 或一定程度上看不起人文学科的教师。他们通常“只对学生进行理工课程教育, 只是关注专业本身带来的经济利益和价值, 却很少关注自身专业领域之外的东西, 如社会环境、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等等方面的问题”。[2]这就使理工院校的国学教学陷入一个悖论和困境, 难有成效。再者, 我们发现在国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上, 理工类院校的国学教育也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教师对于在理工类院校中如何进行国学教学也缺乏相应的经验, 处于探索的状态。在理工类院校从事国学授课的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 有时候很难根据理工科学生的实际特点, 采取更容易为理工科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 因而也往往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这些问题都是在理工类院校的国学教学中客观存在的,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理工类院校国学传播的不利因素, 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认知, 我们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克服这些问题, 推动理工院校的国学教学。

三、理工类高校国学教学的对策分析

1.教学目标的重新界定及明晰化。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在理工院校中展开国学教学, 首要的一点, 就是必须理解清楚我们展开国学教学的切实目标。就国学教学本身而言, 它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目标, 基于不同情况, 教学目标的侧重会略有不同。理工院校的特殊情况决定了这里的国学教学跟其他学校或领域的国学教学相比, 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在理工院校进行国学教学, 只有教学目标的明晰、准确, 考虑到理工学生的实际, 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理工院校的国学教学, 首先的一个目标是知识层面的, 也即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准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对国学有正确的认知, 这是基础。其次是智慧层面,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明确地告诫学生, 提倡和学习国学, 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汲取国学中的人生智慧, 从国学经典中努力去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智慧, 并借助这些智慧提升自己应对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再次, 理工类院校的国学教学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目标应该是人格养成层面的, 国学教育针对的是“人的心灵世界, 是关于塑造人精神世界熏陶人心灵的学问”, “应注重心灵的培养和教化”[3]。前文提到理工类院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关注起步较晚, 学生对此也认识不足, 这决定了我们在开展国学教学时, 应该阐明国学对于人文精神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并力争使学生通过国学的学习, 逐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培育优良品格。最后, 针对理工院校的实际, 我们认为还应特别注意通过国学教学培养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从而培养其在从事专业工作时必须具有的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基于对教学目标的清晰界定, 有的放矢地对理工科学生展开国学教学, 是改变当前理工类院校国学教学现状的重要基础。

2.重视国学教学的社会性价值指向。这主要是指在国学教学中,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国学教学与社会的联系, 从而使学生不仅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 而且又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识。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当下社会需要的人才, 是国学教学中特别需要注意的价值引导方向。国外一些著名理工类高校对于理工教育的社会价值倾向极为关注, 并专门为此设置了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 比如美国高校中的STS教育, 即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这种教育的开展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工程师不仅要了解工业技术变革对环境、社会和文化的长期的、直接的冲击……工程师也要懂得管理的技术, 具备一些人际关系和群体社会方面的知识”。通过这种教育使学生能批判性思考支配当代思想和公众政策中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预设, 使学生懂得在运用知识前, 会反思知识为谁而用, 最终要达到什么结果[4]等等, 这些都是极为关键的问题。这种教育具有明确的社会价值指向, 理工类院校的学生接受这种教育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我们理工类院校中缺少适当的课程来实现这一目标, 国学教育基于自身的优势, 比如它的社会反思精神, 应在理工院校中积极地承担起此种教学责任。通过这种具有明确的社会性取向的国学教学, 使理工科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各种关系, 理解自己的使命和担负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 从而可以在社会中更为正确地使用这些知识。

3.教学方法上的革新。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 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理工类高校中展开国学教学, 理工类高校及理工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和探索, 以便摸索出立足于理工科实际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 我们认为在理工高校展开国学教学, 方法选择上的一个首要原则就是要根据理工科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知识储备等客观因素, 来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课程等等, 而不能对不同专业和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讲授完全相同的内容, 否则国学教育教学就难以达到其应有的目的。其次, 我们还注意到, 在国学教学中必须重视经典的阅读, 让学生自己有机会接触国学的经典。由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转变到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身体会相结合, 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体会经典, 诸如庄子“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论, “心斋”、“坐忘”以达到精神自由的“逍遥游”等, 使学生可以获得切实的生活启示, 更加通达人生, 从而更加理智和健康地生活。再次, 国学教学中为了做到密切联系现实, 可以注意采用案例教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 把国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 国学的知识才能真正活起来, 展示其当代价值。

4.教材设计及选用。在国学教材的应用上, 我们发现如果要对理工院校的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也必须认真地设计和选择。我们要充分考虑到理工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科特点, 国学教材的选择最好能跟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程度的联系, 这样才能保持知识的连贯性, 容易使理工科学生从专业知识过渡到国学文化, 发现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关联, 并能自觉地对专业技能进行人文的反思。如果没有现成的适用于理工科学生的教材, 我们可以尝试去编订, 比如我们可以从国学典籍中搜集与科学、技术等密切相关的内容, 以及经典对此的人文认知和反思;或者从《梦溪笔谈》、《天工开物》、《九章算术》等科学类典籍入手, 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这样相对更容易激起理工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有利于展开国学教学。

总而言之, 随着国学研究在社会上的不断兴盛, 高校中也逐步强化着国学和人文教育, 很多理工类高校也都逐步开设了一些国学课程。在理工类高校中展开国学教育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为它对于提高理工科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使其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 理工类高校基于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学术传统, 往往更加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 注重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在一定程度对国学教育并不是非常重视。理工类高校的这种氛围使很多学生认为国学或人文教育是没用的。此外, 理工类高校的国学教育教学普遍还都处于起步阶段, 无论在教学的模式、教学方法, 还是教学理念等方面都还缺乏成熟的经验。针对这些问题, 作为理工类高校的国学教师, 我们可以通过努力, 采取合理措施来改变现状, 如针对理工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 以国学教育推动理工学生的社会和人文关怀, 采用适合理工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设计或编写有针对性的国学教材等等。我们相信, 通过我们的努力, 一定可以有效地推动理工类高校的国学教学。

参考文献

[1]何跃, 李晓萌.国外理工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 2010, (1) :106.

[2]李倩.理工院校国学教育价值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 2012.:26.

[3]李倩.理工院校国学教育价值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 2012:20.

上一篇:产妇手术下一篇:手术和非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