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务工人员范文

2024-07-26

外出务工人员范文(精选11篇)

外出务工人员 第1篇

通山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 全县人口44万多人, 是一个集库区、山区、老区、贫困区为一体的贫困县。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渠道狭窄, 改革开放后, 该县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已由当初的几万人发展到目前的10多万人, 超过了全县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 全年务工收入10多亿元, 占全县农民纯收入的70%, 成为湖北省闻名的“打工大县”。近年来, 该县有3000余人携带5亿多元回乡投资兴业, 创办各类经济实体3200多个, 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 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通山长期有10万余人在外务工经商, 其中一部分人历经数年打拼, 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该县审时度势, 大力实施回归工程, 注重用乡情、友情、亲情感召和引导“人才回乡、资金回流、企业回迁、信息回馈”, 努力搭建回归平台, 让回乡创业人员回得来, 留得住, 发展快。

该县成立工作专班, 在北京、西安、上海、深圳、福州等通山外出人员比较集中的城市, 建立20多个分商会和5个办事处, 加强服务和联系, 利用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 通过举办团拜会、推介会、恳谈会、项目对接会, 县主要领导带队慰问有影响的企业家、商界能人等办法, 邀请他们回乡投资兴业。

该县把优化软环境作为实施回归工程的第一要务。先后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会计核算中心、招投标中心和企业投诉处理中心。所有回归企业所需报批的全部手续由县行政服务中心负责代理, 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 投资者只需递交申请表即可;企业投诉处理中心, 专门负责制止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该县还实行挂牌保护制度和回归企业25天安静生产日制度, 确保企业“安静”生产。同时, 为方便回归者投产创效, 通山县还投入5000万元, 完善新城开发区、石材工业园区、冶金工业园区等创业园区“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

该县还为回归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和优惠政策。对回归经商办企业所需的生产经营用地, 一律优先安排;对纳税大户一律给予奖励;对县级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予以减免。同时, 对回乡经商办企业者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予关心。目前, 已有100多名回乡创业人士当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荣获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 还有300余名优秀外出务工经商能人回乡担任村干部。

通山县回乡创业人士在回报家乡的同时, 主动邀请其业界朋友到通山投资兴业。该县在外经商的一批商界人士, 就先后邀请10多位外地企业家投资1亿多元到通山办厂。

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对当地发展的作用

该县大力实施“引凤回巢”工程, 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和打工人员以各种形式创办经济实体, 形成了“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雁归经济”效应, 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支柱产业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对发展“园区”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推动了经济发展。

返乡人员在创业过程中, 跳出了外出务工前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观念, 或扩大生产规模, 或创办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 发展成为企业家、种养专业大户和个体经营户。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2.拉动了“园区”建设。

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返乡人员大多将创业地点选择在交通便利、经济活动比较集中的城区或工业园区。同时, 为数不少的返乡人员在城镇购房并安家落户, 这对解决城镇建设中资金短缺和产业支撑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3.促进了农民增收。

返乡人员创办的企业, 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解决了大批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008年, 通山县返乡创业经济带动农民人均增收80-90元。

4.加快了开放步伐。

外出人员大多在沿海地区务工, 返乡创业不仅带回了资金和技术, 也带回了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思维和管理, 大大拉近了与沿海地区的时空距离, 加快了开放开发步伐。同时, 不少返乡人员主动牵线搭桥, 为家乡建设引进外商外资, 带动了外向型经济发展。

三、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融资困难:

大部分务工人员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但是无论是新创企业还是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规模养殖都还是不够的。据调查62%的创业人员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资金问题。创业者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足额的资金, 而且农村创业者难以应用像风险投资基金、保单质押贷款、信用卡透支服务等现代融资手段。很多人只好通过地下钱庄获得贷款, 这就增加了资金使用的成本和风险。在东拼西凑勉强筹集了启动资金后, 流动资金也不宽裕, 经营过程中一旦出现意外, 就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畅, 导致创业的失败。

2.政策风险:

一些地方为了鼓励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 但在执行中, 一些职能部门不仅不能为回乡创业民工提供及时高效的公共服务, 反而把公共服务作为自己敛财牟利的手段, 诱使创业民工请客送礼, 甚至出现了强制地参与利润分配的现象。部门领导人的变动会使原先的一些资金、用人和用地的承诺不能及时到位, 也会使创业活动中断。除此之外, 政策风险还表现在项目的选择上。创业者往往只考虑经济利益, 不考虑到社会的长远发展的方向, 而投资到技术含量低、污染大及社会效益差的行业, 这些企业的发展常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约束。

3.经营风险:

农民创业者文化素质以中学和小学程度为主。回乡创业者有75%的经营企业的创业者大多没有经营企业的经验, 在策略的选择、人员安排上往往会操作不当造成巨大损失, 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的创业者也会由于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势力较小等方面的原因在经营中受到损失。

4.技术问题:

根据《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提供的调查数据, 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 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4%, 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2%, 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4%。由于没有必要的技术, 在产品生产加工、规模养殖、种植过程难免会碰到技术上的难题。

四、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建议及对策

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制订切实可行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政策, 提高创业成功率:

1.探索融资渠道, 破解返乡创业融资瓶颈。

一是尽快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制订促进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良性运行的税收、信贷优惠政策, 协调好银、企关系。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应选择市场化担保机构模式, 这样有利于发挥中小企业的主体作用, 尽可能多地解决返乡创业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扶持那些抵押品不足但有前途的企业。二是建立县级创业扶持奖励基金。由县财政每年安排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作为专项基金, 重点用于鼓励创业和奖励先进等;制定《鼓励金融机构扩大投入奖励办法》, 具体安排专项奖励基金, 专门用于奖励资金投放力度大, 支持地方经济好的金融机构。三是依托农村信用联社做活小额信贷。农村信用联社享受了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 应真正办成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银行, 提供更多、更灵活的金融产品, 拓宽小额贷款覆盖面, 扩大对返乡创业人员的小额信用贷款额度, 并简化贷款程序, 建立高效的返乡企业贷款审批机制。

2.优化“服务环境”, 留住返乡创业人力资源。

一是切实落实扶持返乡创业人员的优惠政策。在审批环节上简化手续、在创业初期的税费上予以减免、在子女入学上与城镇同等。二是建立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基地。搞好工业园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规划、建设好符合消防、安全等要求的标准厂房, 并对资金紧张者实行分期付款购买或租赁, 减轻返乡创业的负担。三是加大民工技术培训力度。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 筹集专项基金, 有计划的对返乡民工进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 让更多的农民工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现代企业人才。

3.创立“现代公司”, 引导返乡创业做大做强。

外出务工人员在外乡有了资本原始积累后, 回家进行扩大再生产, 多数是家族式企业和家族式管理。如何改变传统观念, 把这些企业引导成为“现代公司”是一个新的课题。同时要把零散产业做大。通山县现有大理石加工企业200多家, 如果把它们组织规范好, 并引向工业园区, 不仅可以解决民工就业问题, 而且还可以扩大规模, 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 形成品牌效应。

4.搞好宣传工作, 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通过报纸、电视及其它新闻媒体, 为在外创业有一定规模, 又具备在家乡发展条件的外出务工人员营造出一种“外出创业光荣, 回乡创业有功”的浓厚氛围, 提高他们回乡创业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韩俊, 崔传义.我国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困难及对策[N].经济纵横, 2008, (11) :45-47.

[2]胡明文, 黄峰岩.谢文峰.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现状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65-66.

[3]庄道元, 高西军.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风险及其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22) :39-43.

[4]梁义娟.论回乡创业资本[D].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2) :86-87.

外出务工人员培训总结 第2篇

活动总结

为贯彻落实市禁毒工作会议精神,在春运期间开展富有针对性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流动人口、外出务工人员和青少年抵制毒品能力,我镇根据市禁毒委《关于集中开展春运期间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及做好禁毒“流动课堂”活动的通知》的精神,结合某某镇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禁毒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从春节期间至2013年3月5日,围绕新春这一时间节点,在全辖区范围内以禁毒“流动课堂”为主题,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禁毒宣传活动。

一、领导专题研究,工作高度重视

为使我镇的禁毒工作落到实处,2013年1月,我们成立了禁毒宣传活动领导小组,由镇综治办专职副主任、镇禁毒办主任

为组长,派出所长

同志任副组长,镇禁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镇综治办副主任

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此项活动的落实。

二、提高认识,制定计划

2013年1月我们对某某禁毒宣传活动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法律知识培训,对禁毒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方针政策、以及毒品基础知识等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认真地去贯彻执行。

三、紧扣主题,大力宣传。

我镇根据《某某镇集中开展春运期间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及做好禁毒“流动课堂”实施方案》的精神,在辖区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

(一)组织本镇公安、教育、文化、工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成员单位深入开展了禁毒宣传进学校、进村组、进单位、进场所、进家庭、进农村等“六进”活动。从2月15日至2月25日,每单位提供一台宣传车,录制宣传磁带,利用扩音喇叭,共出动宣传车58台次,在全镇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镇有线电视台不间断播放了有关禁毒宣传内容。

(二)各村、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增强集中宣传的影响力,切实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禁毒工作,积极参与禁毒工作。共刷写标语1500张,制作横幅30幅,印发禁毒宣传页10000余份,由镇包村干部带头,到村组、集市、车站、城乡结合处等地点,分发到每家每户,特别是针对春节期间回乡探亲人员,给他们讲解毒品的危害及如何识别抵制毒品,使广大群众都认识到了毒品的危害,全民行动起来,积极抵制毒品。

(三)突出重点。在面向全社会开展宣传的同时,把青少年和社会无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及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等吸毒高危人群作为集中宣传教育的重点,我们大力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做到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努力减少禁毒宣传的死角和盲区。

在这次“流动课堂”的禁毒宣传活动中,我镇虽然在禁毒工作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最大的决心、最有力的措施,扎实开展工作,牢牢把握禁毒斗争的主动权,大力开展禁毒宣传工作,以扎实有效的禁毒工作,认真开展各项禁毒宣传工作,大力宣传“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口号。

当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娘家人” 第3篇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广西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务工人员不远千里外出务工,他们凭着广西人特有的朴实、智慧、勤劳品质,发扬奋发有为、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为家乡及输入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这支劳务输出大军身后,有这样一群人,不辞辛劳,默默奉献,为漂泊在外的桂籍务工人员排忧解难、保驾护航,他们就是广西驻外劳务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1992年至1996年,广西驻粤劳务办事处及深圳、珠海、中山、东莞、惠州、顺德等7个劳务工作站先后成立;2006年9月,广西驻浙劳务办事处成立。仅2012年,广西驻外劳务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就为全区各地发回招聘用工信息357条,提供就业岗位75827个,组织劳务输出2587人,与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联系业务、协调关系共计397次,接待来人来电咨询劳动就业政策法规4508人次,下企业收集、核实用工信息222次;处理劳资纠纷90起,处理工伤亡事故61起,处理劳务突发事件35起;协助处理务工人员被非法中介机构骗钱事件1起,救助有困难劳工27人;深入驻地用工企业看望桂籍务工人员3288人次,探望工伤、住院病号81人次。

妥善维权解纠纷

2012年1月,广西驻粤劳务办事处主任、驻中山工作站站长汤建明接到来自广西贵港务工人员家属的投诉,反映该工人在中山打工期间意外死亡,用人单位以遇难者不是工伤为由,只愿给少量补偿,而且态度非常跋扈。为帮助遇难者家属维权,汤建明多次与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用人单位沟通协调,最终,用人单位同意给予25万元的赔偿。但由于遇难者的家庭关系复杂,用人单位对其赔偿的受益人提出质疑。为此,汤建明又不辞辛劳与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一起专程赶赴遇难者的家乡贵港市覃塘区北山乡,实地调查遇难者家庭成员及婚姻情况,走访了乡政府、村委、派出所等部门,摸清了遇难者的相关情况,消除了用人单位的质疑,使遇难者家属最终获得了赔偿。

像汤建明面对的这种纠纷层出不穷。为外出务工人员维护权益、解决纠纷已成为广西驻外劳务工作机构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每一次维权,都是一次直面困难的考验。但每次遇到困难,驻外劳务工作机构的同志们总是迎难而上,确保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驻浙江劳务办事处主任黄焕布笑言自己是个“急性子”,务工人员遇到困难时他比谁都急,忍不得,等不得。在浙江省就业的桂籍务工人员约有36万人,为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黃焕布经常主动上门向浙江省劳动监察总队的领导汇报情况,适时进行座谈和协商,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由于工作出色,2007年及2009年,驻浙江劳务办事处获得了杭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驻杭办事机构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在维权历程中,驻外劳务工作机构的同志们为外出务工人员调解纠纷数不胜数,仅2012年1—11月,驻粤劳务办事处就为桂籍外出务工人员追回劳务报酬及各项赔偿高达92万元。

架桥搭台促就业

“我叫刘丽,是广西驻粤劳务办事处驻珠海工作站站长。以后大家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来找我。”在与珠海桂籍务工人员的座谈会上,刘丽向到场的务工人员代表派发了自己的名片。在珠海桂籍务工人员眼里,这位年轻、泼辣而又干练的女站长,犹如一朵火红的杜鹃花,让漂泊在外、无依无靠的他们感到亲人般的温暖。在刘丽的带领下,珠海工作站在省际合作、校企对接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根据珠海优质企业大量招工的时间及广西各高职技校毕业生实习就业情况,珠海工作站在每年学生大量毕业前,都会带企业到南宁、贵港、柳州预招毕业生,待学生毕业后再组织分批次进厂。同时,为使广西的学校与珠海的企业能长期合作,珠海工作站分别带领佳能珠海有限公司、珠海藤仓有限公司到广西的学校建立“佳能珠海班”及“藤仓珠海班”。此举不但解决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而且企业还为学校提供相关学习设备和助学金,切实做到了互惠共赢。2012年,珠海工作站被评为“珠海市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刘丽也获得了“珠海市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的嘉奖。

为尽最大努力促进就业,驻外劳务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们积极走访、调研、交流,与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商讨新形势下出现的企业招工、劳务输出和农民工维权等新问题,寻求新的对策。惠州工作站敏锐地抓住近年来惠州市仲恺高新开发区大批高科技型企业迅猛发展、急需技术型人才的良机,积极与该开发区人才交流中心联系商谈。2011年,惠州工作站站长李光宁带领该中心领导到广西20多个学校走访、宣传,随后又带领该开发区人才交流中心、某光电有限公司等企业到专业对口的几所学校举行校园招聘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共有94名毕业生到这些公司就业。2012年5月6日—11日,惠州工作站带领惠州市仲恺高新开发区社会事务局及13家品牌企业,分别在南宁市、玉林市和北流市与当地的部分职业技工学校进行了校企合作洽谈会。随后,南宁市中南电子职业学校等学校共向惠州市仲恺高新开发区用工企业输送了270多名毕业生。

东莞工作站则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更好地为广西中职校学生实习、就业提供平台上。在实地考察企业的过程中,东莞工作站积极为中职学校寻找合作伙伴,加强与东莞市知名企业的联系,并成功与桂林农校等多所院校对接,促使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同时,东莞工作站抓住东莞市一年一度的大型校企洽谈会这一契机,配合东莞市就业服务机构,组织区内十多所大中专院校前往参会,促使广西与东莞校企合作上一个新台阶。

热忱倾力解忧难

帮助漂泊在外的务工人员顺利工作、幸福生活,使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是驻外劳务工作机构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期盼,他们对务工人员的关怀,远不仅止于维权、调解和促就业,而是用实际的行动,从方方面面为农民工排忧解难。

许多务工人员由于盲目外出打工,人生地不熟,对企业用工情况不甚了解,有的一时找不到工作,经济陷入困境。各地工作站在接收到困难务工人员后第一时间在经济上施以援手,同时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寻求招工信息,帮助他们尽快找到适合的岗位。仅深圳工作站在2012年度就先后为10名农民工解决了短期内生活费用的困难,为8名务工人员联系了工作单位。刘丽告诉记者,珠海工作站的办公点曾经铺满地铺,收留暂时无业的务工人员,工作站人员被务工人员赞誉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广西驻粤劳务办事处副主任苏民江说:“在这里,我们就是桂籍务工人员的‘娘家人’,能给他们多一点关心和帮助,让身在异乡、无依无靠的他们感到一点慰藉,再累也是值得的。”2012年8月,苏民江和广州站工作人员在国庆、中秋节前到广东省康复中心进行慰问,给桂籍员工发放了慰问品,并对有关工伤保险、福利待遇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答;还到病房看望了重伤的桂籍务工人员,与他们聊天谈心,鼓励他们积极治疗,争取早日康复。这些慰问活动,既把党委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了桂籍工伤务工人员的心里,增强了他们战胜伤病、重获新生的信心,又借此机会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工伤保险、福利待遇等有關政策,看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希望,同时还增强了驻粤劳务办事机构与当地康复机构的相互了解和联系,为今后更好地帮助广西工伤务工人员康复拓宽了渠道。据统计,仅2013年1-5月,广西驻粤劳务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共看望桂籍务工人员86人次;探望工伤、住院病号98人次。

2010年6月,广西组织家乡关爱团进驻深圳富士康集团,开展对桂籍3.5万务工人员的安抚访谈工作。广西驻粤劳务办事处及深圳、中山、东莞工作站都派员参加了关爱团的工作。其中深圳工作站站长曾令初的女儿正面临高考,但接到关爱访谈任务后,曾令初决定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时间紧、任务重、工作条件困难、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大家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切的关爱心,加班加点,超负荷运转,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说起这件事,曾令初虽然遗憾,但并不后悔。他虽然缺席了女儿高考这一重要时刻,但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桂籍外出务工人员——来自党委和政府的关爱从不缺席!

外出务工人员 第4篇

20世纪末,伴随着大规模的农民涌入城市,农民工成为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苏北B县农民也大规模的向苏南等地涌入,与中国其他地区农民不同的是,B县农民一直就有外出务工的历史传统。“文革”期间,很多农民寻求制度漏洞外出流动,常常被以‘投机倒把”的“罪名”加以惩处。80年代中期,依托苏南等地经济的快速发展,B县农民开始了大规模的持续向苏南等地的流动,也曾一度被一批批遣返回原地。可见,B县农民流动的历史相对整个中国农民流动的历史要长了多年。经过20年的外出务工,今天的B县农民已经发生了巨大变迁,很多人通过多年打拼在扩展经济资本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社会资本。

近年来,由于苏南等地工业用地的饱和,江苏省政府开始将部分重点工业向苏北转移,同时大力发展苏北经济,由此带动了苏北道路、桥梁、城市建设、服务等行业的蓬勃发展。苏北地方政府也积极拓宽渠道吸纳资金、技术,地方政府不仅向外资和大企业招商引资,还通过大众传媒召唤在外务工农民回乡参与建设。地方政府此项举措主要考虑的是在外务工农民经过十至二十年的发展,他们不仅拥有较高的技术、相对充足的资金,而且他们在思维观念、心里状态、社会视野等方面也更趋向现代性,这对于发展地方经济所需成熟的劳动力和冲击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具有双重的现实意义。外出农民出于对扩展自身利益的考虑也积极响应地方政府的召唤,在系统考察、综合权衡后有步骤的回乡参与建设,近年来出现的“乡土回流”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外出农民回乡参与建设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苏北地方经济的发展,各项优惠措施给他们提供了获取更多经济利益的契机,另一方面,回乡建设可以扩大在家乡的社会资本。这两点考虑折射出外出务工农民在追求经济理性的同时,也越来越追求社会理性,虽然他们还抱有一定的传统性观念(比如“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但首要考虑的是自身利益的得失,传统性观念只是附带性产品,反映了他们现代性的增强。

二、务工经历对B县农民现代性自觉的影响

现代性首先是人自身力量的发现,是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按照哲学的术语来说,现代性的后果就是主体性原则的确立。本文所指“现代性”是与“传统性”相对立的概念,现代性是个人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一种新状态标志。获得现代性则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去“乡土性”的过程,也是人的现代化过程。苏北B县农民近二十年的外出务工经历使他们去“乡土性”特征越来越明显,现代性特征越来越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离开家乡的频度。

传统人趋向安土重迁,现代人则愿意体验和适应新的生活,谋求自我发展的机会。英格尔斯认为,传统人不太愿意接受新的观念、新的感觉和新的行动方式,而现代人则恰恰相反。苏北农民越来越喜欢向苏南等地流动,利用血缘、地缘、业缘和正式的劳动中介组织等社会网络,获取新的流动信息,不断的向更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地区流动务工。他们平时很少回乡省亲,一般只有春节才会回到家乡做短暂的停留。

(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传统人习惯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规范,对新环境及新社会关系的适应能力较弱。现代人不仅能理解和尊重传统,更重要的是他们具备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自我发展、自我跨越的机会。苏北B县农民外出务工经历表明,在外时间越长,流动频率越高,他们就越能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各种工作关系,而且他们也更愿意留在苏南等经济发展好的地方生活。

(三)生活方式的转变。

苏北B县外出务工农民外出前后在衣食住和闲暇生活等方面有了很大变化。外出务工后的农民衣着打扮时髦,四季比较分明,讲究潮流与款式。回乡盖房的农民在房屋设计方面追求结构合理,款式新颖,而且装修相当精致。闲暇生活时他们喜欢看电视、报纸、杂志,还经常到村文化活动中心参与各种活动,诸多方面体现了现代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四)对子女教育的期望。

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比较重视子女教育,期望子女有所作为,超越他们现在的生活模式。苏北B县农民以往不是十分重视子女教育,一般认为只要读到初中毕业就可以了。通过外出务工,他们意识到无论做什么行业都要有文化,在外打工,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收入就相对较高,反之就低。因此,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把子女接到教育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去上学,对子女的要求也比过去严格,反映了他们的教育视野更趋现代性。

(五)获得技术与个人成就感。

传统性强的人比较满足世代相传的生活经验和生产技术作为基本的谋生手段,缺乏学习新技术的愿望和动力,现代性强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善于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不断谋求发展机会。苏北B县农民在外务工学到了很多新技术,比如,裁缝、车床、机器维修等。在获得这些技术的过程中,他们的观念也在逐步改变,市场意识、技术观念、自我实现感逐渐深入到他们的思想深处。

(六)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传统农村妇女家庭地位低微,主要操作家务和农活,外出机会很少。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现象现在很少出现在苏北B县外出务工的妇女身上。她们多数和丈夫一同在工厂打工,由于上班时间的严格限制,她们没有过多的时间操持家务,常常是下班后和丈夫一起操持家务。同时,她们为家庭所贡献的经济收入明显增多,经历世面较广,观念变化也较快,她们趋向追求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和个人自由及自我发展的空间。

三、B县农民现代性自觉下的乡土回流

苏北B县农民经过近二十年的外出务工,他们身上传统的“乡土性”日渐淡化,多年的流动使市场意识已经深深内化到他们的思维深处,他们的务工流动也非常明显的显现出了以纯粹的经济收益为流动指向,不再是十多年前的那种盲目的感性流动。2002年,江苏省政府开始大力推进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从人、财、物等方面加大对苏北地区的投资力度,苏北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加强软环境建设,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地方经济。B县地方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以往不断外流的农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乡土回流现象,而且这种乡土回流不仅仅是单纯的回乡务工,而是带着新的技术、资本和新的理念积极回乡创办企业和经商。有些人还拉上外地资本雄厚的商人一同回乡参与投资。B县政府对这种现象给与了格外关注,他们制定了多种方案,通过多种渠道召唤在外务工农民回乡参与建设。地方政府意识到,这股乡土回流热潮对苏北经济发展所需成熟的劳动力、技术和资金具有深远的影响,是发展地区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外出务工农民现代性的增强也使他们更加理性的流动,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他们也热衷乡土回流。理性的乡土回流进一步反映了苏北B县外出务工农民现代性的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职业期望。

职业观念是农民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当前职业与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社会声望直接相关;其次,农民实际上对职业的选择范围有限,尤其是对有助于实现社会垂直流动的职业变动。B县外出务工农民选择乡土回流的行为,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职业观念,职业的选择主要看能否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虽然,回乡创业或务工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但是B县外出农民敢于挑战这种高风险性的职业,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二)进取观念。

乐天知命是人们对传统社会小农心态的描述,在根深蒂固的中庸思想影响下人们体现出了极大的保守性,特别是传统农民,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观念,习惯于安定和清静的生活。乡土回流现象表明B县农民对命运能够比较理性的看待,绝大多数农民已经具备一定的进取意识,他们相信自己对命运的把握,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从社会化角度而言,当前B县农民在外出务工过程中越来越体现出现代性倾向,注重谋求自身的发展空间。

(三)相对剥夺感。

这方面内容主要是对外出农民对自身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对流入地的认同感和对社会政策的公平性等方面的考察。研究发现,苏北B县外出农民目前对自身的生活状况多数人持比较满意的态度,在务工地也没有明显的过去那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这是因为,一方面,务工农民的确促进了务工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流动农民自身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视野越来越开阔,心里状态也越来越健康积极。他们认为只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各种政策,就能够很好的维护自身的利益。B县外出农民之所以持这种观点,主要是因为这些年政府各项政策的改革和落实,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流动农民的利益,流动农民的现代性特质增强也使他们不再畏惧流动,选择乡土回流行为就很好的论证了这两方面的因素。

(四)扩大社会资本意识。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样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是已故费孝通老先生对“差序格局”的经典阐述。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就处在这样一种“差序格局”当中,农民的交往行为一般都是以“己”为中心,以血缘和地缘为半径,逐层向外推延而形成的一种非正式交往。然而,调查和访谈发现,B县外出务工农民的社会交往方式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转型。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理性选择倾向迅速延伸向流动农民的观念深处。调查发现乡土回流农民在交往对象上逐渐发生了等级化,那些地位高、经济条件好的亲友成了他们拜访的首选对象,在婚丧嫁娶方面所出的礼金也根据交往对象的不同而多寡。当然,恪于乡土传统,一些日常交往仍然保持着,但常常被表面化了。B县外出农民选择乡土回流主要是基于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扩大在家乡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这两点考虑折射出回乡农民在追求经济理性的同时,也越来越追求社会理性。

四、简短的结论

苏北B县外出务工农民在不断的流动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现代性,现代性的获得使他们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在他们身上,“乡土性”日渐衰微,传统性越来越弱化,现代人具备的特质越来越强。这对冲击传统乡村社会的“差序格局”和实现乡村社会“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性已经自觉到了苏北B县外出务工农民的观念深处,他们乐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敢于挑战新的职业,相信自己对命运的掌握,注重学习新的技术和技能,注重谋求自身利益的获得和个人发展空间的扩张,这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现代性。务工经历对他们现代性的获得产生了很强的助益作用,现代性的获得又支配他们更加理性的流动,这二者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选择乡土回流正是这种现代性增强的突出表现和有力论证。

摘要:苏北B县农民在内在经济冲动力的驱动下外出务工,在务工过程中不断获得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现代性的获得又使他们更加理性的流动,越来越以经济收益为流动指向,利用他们获得的技术、资金和各种社会资本积极探寻新的流动途径。在江苏省大力发展苏北经济的热潮下外出务工农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乡土回流,反映了他们现代性的进一步增强。

关键词:外出务工,流动,现代性

参考文献

①英克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②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③李培林:《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相州镇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培训 第5篇

春节临近,为继续做好远程教育服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继续深化学习,提高认识,坚持宣传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扎扎实实做好远程教育服务创优争先学习实践活动等工作。

一是及早着手,对回乡的外出务工党员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台账,按照“标准不减、质量不降、灵活组织、注重实效”的原则,制定方案,确定学习内容、时间和责任分工。

二是及时为返乡党员提供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关文件、书籍、材料,建立社区党委与返乡党员结对帮学制度;积极组织返乡党员开展“三个一”活动,即进行一次集中学习、上一次党课、开一次组织生活会。

三是通过上门谈心、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向返乡党员通报相州镇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

外出务工人员 第6篇

一、康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结构及从业情况

根据统计年报资料, 康县2012年底有21个乡镇, 350个村, 1640个村民小组, 共有46617个农户, 农村人口173273人, 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124161人, 占家庭农村人口的71.65%, 其中:乡村从业人员102100人, 在校学生5700人, 从事家务劳动13901人, 其他2460人。

在乡村从业人员102100人中, 男劳动力56200人, 占55.04%;女劳动力45900人, 占44.9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9500人, 占9.3%;初中程度31900人, 占31.2%;小学程度51500人, 占50.5%;文盲、半文盲程度9200人, 占9%;从事第一产业劳动71094人, 占69.6%;从事第二产业劳动5591人, 占5.5%;从事第三产业劳动25415人, 占24.9%。在从事第一产业劳动71094人中, 农业生产67304人, 林业2578人, 牧业1202人, 渔业10人;在从事第二产业劳动5591人中, 工业1091人, 建筑业4500人;在从事第三产业劳动25415人中, 交通运输业2012人, 商饮业3494人, 其他19909人, 主要为在外从业人员18186人, 有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3522人, 占从事第三产业劳动25415人的53.2%。

二、康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

由表1可得, 2010年康县外出务工劳动力2.9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11.6万人的25%;2011年康县外出务工劳动力4.37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11.4万人的38.3%;2012年康县外出务工劳动力3.4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12.4万人的27.4%;2010年、2011年、2012年三年均占全县总劳动力的25%以上。

2012年康县农村劳动力外出比例高于20%的乡镇有14个, 占全县21个乡镇的66.7%, 具体乡镇见表2。

表3为豆坪乡李安村劳动力资源、从业和外出务工情况调查表, 全村165户, 601人, 有劳动力411人, 其中:在校学生12人, 占3%;从事家庭经营278人, 占68%;外出务工121人, 占29%。外出务工121人收入117.6万元, 其中季节性外出96人, 占79%, 收入57.6万元, 占49%;常年外出25人, 占21%, 收入60万元, 占51%。从事第一产业64人, 占53%;从事第二产业32人, 占26%;从事第三产业25人, 占20%。省内务工23人, 占19%, 省内务工收入37.6万元, 占32%;省外务工98人, 占81%, 省外务工收入80万元, 占68%。年收入158.6万元, 其中家庭经营收入41万元, 占26%;外出务工收入117.6万元, 占74%。

表4为岸门口镇街道村劳动力资源、从业和外出务工情况调查表, 全村205户, 785人, 有劳动力354人, 其中在校学生10人, 占3%;从事家庭经营162人, 占46%;外出务工182人, 占51%。年收入179万元, 其中家庭经营收入32万元, 占18%;外出务工收入147万元, 占82%。

调查表明, 外出务工人数不但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占25%以上, 而且已是康县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三、康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几个特点

㈠以熟人、朋友介绍引路实现输转是康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形式多数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 通过政府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占总数的43.6%。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 部分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

㈡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康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新疆、青海、珠江三角地区的广东、长江三角地区的江苏和上海等省 (市) 。

㈢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特点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低下, 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 属季节性转移。农村家庭劳动力较多的农户, 在外务工人员工作时间就较长, 反之则较短。据调查, 2012年康县季节性外出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去新疆的摘棉工就是康县劳动力季节性外出务工的典型。

㈣从事纯体力劳动仍然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 技能单一, 而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快速转变, 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 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是工作难找、钱难赚, 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据调查统计, 康县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以建筑业、电子产业为主。

㈤以短期职业技术教育后进行输转和未能升入高中学习的农村子女自行输转, 形成康县年轻一代农民工

四、康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㈠转移方式上仍存在盲目性自发性转移仍然是农村外出人员最主要的方式。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无序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 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 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 增加了流动成本, 一些急于实现流动就业的青年, 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 也不办理相关证件 (如务工证、计生证) , 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 其结果是皆因各种原因或“无业”而返或上当受骗, 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不应有的损失。此外, 无序化的流动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㈡就业缺乏完全可靠的保障如在就业机会上, 与城市劳动力相比, 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且就业也相对不稳定;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 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 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 而且没有保障。

㈢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 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 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 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据调查的豆坪乡李安村和岸门口镇街道村统计, 初中文化以下的497人, 占两村劳动力总数765人的65%;高中以下文化217人, 占两村劳动力总数的28%;高中以上文化51人, 只占两村劳动力总数的7%。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 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 而且从各地经济发展的长远看,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 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

㈣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对流动人口的控制以及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 对素质较低的纯体力型民工做了一些限制, 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对外来劳动力需求量减少。二是近几年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的兼并重组, 企业正向集团化推进, 生产和管理手段的日益现代化使企业的用工岗位数量日趋减少, 同时因分度调整而引发的城市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不断增加, 城市面临安置就业、再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

五、做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㈠健全组织, 搞好服务无论是现在还是今后一定时期内, 农村转移就业仍将是解决就业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 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 要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 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 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 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 帮助他们具体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 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㈡下大气力搞好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例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各级政府和劳动教育机构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 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 按照市场需求, 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 积极发挥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优势,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 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 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提升人力资本含量。

㈢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 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 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环节, 增加农村的劳动力就业机会。二是要进一步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好民营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

㈣狠抓招商引资工作,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本县转移要进一步制定完善优惠和鼓励政策, 大力扶持县外投资企业和县内各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 如项目建设的支持、用地、贷款等, 鼓励学习技术, 了解信息, 有一定资金基础的务工人员充分利用本县的劳力优势, 在家乡创业发展, 形成链条经济, 拉动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增加就业岗位,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

外出务工人员 第7篇

笔者重点围绕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现状,及如何引导服务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就业创业与基层各级团干部、外出务工返乡青年代表进行了工作座谈和深入探讨,详细了解了我乡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鼓励、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一、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现状及原因

据统计数据显示,衡南县2008年的外出务工人数为28万人,其中跨省外出务工人数达20.2万,省内务工人员为7.8万人;在2008年春节前,全县共有19.3万农民工返乡;截至2009年3月底,已有19.17万人重新外出务工。2010年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加,目前全县共有创业农民工1428人,另有一部分人正在准备创业之中。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外出务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一)因金融风暴影响返乡

2008年初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深受影响,许多中小私营企业纷纷倒闭或停产裁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因为金融危机,工厂倒闭或裁员、减薪返乡的青年占返乡总数的75%左右。

(二)因季节性等因素返乡

一是春节期间返乡探亲;二是水稻种植进入插秧、收割季节而临时返乡;三是在北京、广西、东北等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因为气候原因提前返乡。按比例推算,因季节返乡的占总数的15%左右。

(三)受中央惠农政策影响

近年来,中央陆续出台粮食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粮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的补贴政策,直接提高了种养殖业的平均利润。另外中央还出台了粮食收购、土地流转、林权证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保证了农民的长期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在调查发现因政策返乡的约占总数的2%。

(四)主动返乡创业

很多农民由于文化程度低,又缺乏“一技之长”,外出务工只能依靠“运气”,出卖苦力。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从事危险、有毒如建筑、制鞋等行业的占60%以上,而且大部分是17岁-25岁之间的农民,在影响身体健康回报率却极低,50%以上的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收入在600元/月以下,所以返乡创业是很多人的梦想。随着外出务工青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资金的积累,经历过城市工作与生活的“洗礼”,学到了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掌握了熟练的技能技术,主动返乡创业,该部分占总数的3%左右。

(五)自身原因返乡

农民工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低,调查表明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民无固定的组织、无固定的地点、无固定的工种,工作不稳定,收入无保障。有些务工青年因文化素质过低,不能适应岗位技能要求;还有些人因为结婚、盖房,或赡养老人、照顾子女,或解决夫妻分居,或不习惯外地生活、思念亲人、心理成本大等原因而选择返乡,他们带回了或多或少的资金,约占总数的5%。

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农民工返乡创业尚处于自发、起步阶段,创业难度大,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

(一)融资贷款难,投资创业资金紧张

返乡创业人员虽然在返乡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但远远不能达到创办企业、搞活生产性经营的需要。然而当前的金融制度和服务还不能满足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需要,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农民工大部分也无财产抵押,更难找到担保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单户贷款额度小,利息高。而小额担保贷款尚未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范围,因此,导致农民工返乡创业很难获得所需资金方面的援助。

(二)技术含量低,生产技术人才缺乏

返乡创业农民工所创办的实体大多属微利项目,规模不大,产品单一、技术含量较低,工资待遇、工作条件以及创办地的生活水准、环境和物质文化条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导致本地人才和优质劳动力大量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掌握了一定生产技能的技术人才流动性更大,即使工资待遇与本地企业差不多,他们也更愿意外出务工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积累更多的资本。

(三)文化程度低,经营管理能力薄弱

由于许多返乡创业者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专业技能知识和管理水平受到了限制,缺乏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很多人营销观念落后,市场开拓能力差,缺乏长远眼光。其所创办的企业大部分处于小规模、低效益的状态。管理也不够规范和完善。很多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不规范的管理导致了生产效率不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同时对于各项政策理解不透也导致了这些小型企业存在着一些违规行为,导致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低下,很难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

(四)投资盲目大,经营信息不够畅通

一些返乡创业人员在外打拼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返乡后对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不能准确把握,不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更好地经营及管理,造成其企业管理与当地实际情况不相适应。对产品的营销也存在着信息不畅通的现实情况,营销手段因此缺乏。在投资上有一定的盲目性,达不到最佳的效果,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弱,后续发展困难。

(五)创业服务少,投资环境不够宽松

相对沿海地区的成熟经济环境,内地的激励机制的健全程度尚不能完全满足返乡创业者创业的需要。创办企业的手续办理比较复杂,有的部门对待返乡创业者的优惠政策尚不能完全落到实处。

三、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城乡总体规划,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

建议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农民工返乡创业生产经营场地和后续发展用地纳入城乡发展总规划。鼓励投资兴建各类专业市场、综合市场、标准厂房等。近年来,衡南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衡茶吉铁路、湘桂铁路复线、潭衡西高速公路、衡桂高速公路、县城污水处理厂、毛塘垃圾处理场等在建项目将掀起建设高潮,衡云干线公路、衡桂高速县城连接线、衡阳南岳机场、土谷塘电站、千吨级航运码头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这些上千万、上亿元的项目必将助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也吸引更多的外出人员返乡创业。

(二)制定创业优惠政策,优化创业的经营环境

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支持和扶植,为返乡创业者开辟绿色通道。在金融方面,对符合市场要求、有发展前景、效益好的企业,可以放低贷款门槛,在贷款额度、时限上适当放宽限,满足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在用地及税收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在行政审批、信贷等方面提供优质、方便、快捷的服务。在行政收费方面要给予一定的优惠,对返乡创业企业要规范收费项目,制止乱收费行为,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返乡农民工李良俊创办的湖南锐奇皮具有限公司,经县政府协调,获得了减少贷款利息5万多元的优惠。近半年来,李良俊的企业安排了500多名返乡农民工就业。目前衡南县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形成了制鞋、机修、种养殖、皮具加工等产业,由创业带动了6000多名农民工再就业、再创业。

(三)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创业者的经营水平

不仅要对外出务工尚未创业的农民进行创业培训,已经创业的农民及即将创业的农民更要进行创业能力的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特别是创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对政策知识的理解。2009年衡南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3400人,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5万人,给全县13万返乡人员每人发放一份免费技能培训通知书,凡是有培训要求的可直接到职介中心或通过乡镇劳务站进行登记,然后分类组织集中免费培训。

(四)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营造创业的良好氛围

对返乡创业的典型事迹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大力的奖励及支持,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形成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良性互动格局,实现返乡创业“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良性循环。衡南县在2008年开展了首届“青年创业之星”评选活动。经过基层推荐、评选办公室资格审查、媒体公示、评审委员会终审等程序,该县县委、县政府决定授予王耀辉等二十位同志为衡南县首届“青年创业之星”荣誉称号,这一举措进一步营造支持和关心青年人才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

总之,对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在人才引进、资金支持、政策扶持、教育培训、政府奖励方面要优化服务。各部门应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大力推进“回归工程”,将引导、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切入点,为衡南经济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和活力。

摘要: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优化经济结构,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农民工在返乡创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地方各级应积极完善城乡发展总体规划, 制定创业优惠政策, 加大创业培训力度,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在人才引进、资金支持、政策扶持、教育培训等方面优化服务, 鼓励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

外出务工前莫忘交纳电费 第8篇

许多农村青壮年纷纷相约结伴外出务工, 其中不乏夫妻同行、全家老小一起外出等。在此, 笔者建议:外出务工前, 莫忘交纳家里的电费。

电费能否按时足额交缴入库, 不仅直接关系到供电企业正常的营销秩序, 而且影响到客户自身的正常用电。对于外出务工人员而言, 如果因为或这或那的原因, 未能及时交纳电费, 不仅会产生电费滞纳金, 而且根据《供电营业规则》相关条款规定, 对超过周期仍未交纳电费的客户将采取停限电措施, 再用电时还将收取复电费, 在无形中增加了不必要的损失。而对于管理电工而言, 因为辖区内少数的外出务工家庭电费不能按时解缴到位, 直接影响到其个人工作业绩及工资收入。为了通过企业内部的电费回收责任制挂钩考核, 个别管理电工往往采取私自先行垫付, 等到该户有人回家时再一并收回的方式。试想:辖区内只有一两户这样的家庭, 或者数十元的垫付电费, 倒还能应付, 可如果多了, 对于工薪阶层的农村电工而言, 那也就成了一项沉重的负担了。

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面临问题与思考 第9篇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达53.7%, 而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5.7% (1) (清华大学2013年中国户籍城镇化率研究数据为27.6%) 。未来二十年, 城市化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源泉, 我国的城市化率每年提高约一个百分点左右, 将有约13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9亿, 外出农民工1.66亿, 其中80、90后青年占农民工总数的70%以上 (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如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现状怎样, 特别是占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比例最大的青年群体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什么, 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二、当前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面临的突出问题

1. 城市融入及市民化问题

当前、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城市融入及市民化意愿与现实状况之间矛盾突出;一方面, 相对上一代外出务工人员, 他们缺少对农村土地及其生活的留恋, 相比较他们希望在务工城市长期稳定生活的意愿非常强烈。据调查数据显示 (3) :当代农村外出务工青年认为自己是“农民”的只有32.3%, 较上一代外出务工者低22.5个百分点, 认为自己是“工人/打工者”的占32.3%, 高出上一代外出务工者10.3个百分点;有55.9%的人准备将来“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 远远高于17.6%的农业流动人口整体水平。他们未来生活的愿望是如何更顺利融入城市而真正成为城市人。另一方面, 由于城乡二元制结构的阻碍, 尽管当前他们希望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 但真正要融入城市, 他们不得不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比如, 价值冲突与社会歧视问题, 户籍制度的制约、子女教育以及城市购房压力等等问题, 现实使得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社会。当前农村外出务工青年“他们城市工作适应、人际适应都处于中等水平, 而生活适应处于较低水平。他们虽然进城了, 但并没有在城市‘生根’” (4) 。有学者将其称为游离于城乡之间的“双重边缘人”, 他们境况往往是既无法很好的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城市居民同时又无法正常返回农村去从事农业生产。

2. 权益保障问题

权益保障问题是当前社会所关心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 当前集中表现在:一是多数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就业渠道狭窄, 就业行业有限, 多数难以获得政府劳动部门及其职业中介提供的相应培训和就业服务, 就业流动性大且自发盲目。二是与城市劳动者相比呈现出工资薪酬低, 同工不同酬, 劳动强度大, 工作条件差, 环境恶劣, 安全无法获得有效保障, 工资增长缓慢, 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其工作贡献明显不相符等特点;三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 短期合同签订比例远高于长期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合同, 合同形式中“霸王条款”、“格式条款”普遍;四是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满足, 社保参保率低, 一旦患职业病、因工受伤或伤残后无法获得及时的治疗和赔偿, 以及权益被侵害后相关救济和援助不足等。由于二元制结构的存在, 相关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 行政执法部门监察不力, 以及农村青年自身法律和维权意识相对淡薄等因素交织作用, 现实中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劳动权益常常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3. 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问题

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保障问题, 是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面临的尴尬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是与其户籍挂钩的。在二元制结构下, 农村青年外出务工进入城市, 他们虽然生活居住在城市, 但由于其户籍仍然为农村户籍, 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由于城乡经济水平差异, 他们在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子女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和其他领域享有的基本公共资源和服务明显落后于城镇居民, 对此、樊纲、郭万达等学者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认为, (5) 正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民工在享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主要市民化待遇方面与城市职工存在很大差异, 才出现农民工相对过早地退出城市劳动力供给市场。本该正常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提前过早的离开城市返回农村, 而出现“农民工早退” (6) 现象。当前必须设法通过农民工市民化待遇才能有效避免出现“农民工早退”现象。

4. 农村留守问题

关于留守问题主要涉及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等问题, 有人将其比喻为“留守族”或“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目前由于留守造成的很多问题已非常明显,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父母的外出导致家庭生活不完整, 子女无法得到正常亲子家庭所给予的照料、关爱和教育, 往往容易带来心里失衡、性格扭曲、缺乏安全感以及学习成绩不好等问题, 致使子女教育面临着各种成长风险;家庭中丈夫外出务工, 留守妇女不得不独自承担家庭生产劳动、抚育、赡养责任, 身心负担加重的同时, 长期的异地分居更挑战了婚姻关系的稳定;而子女的外出, 大量土地留给留守老人耕种, 随着年龄的增加, 劳动能力下降, 健康状况堪忧。同时子女长期不在自己身边, 缺乏亲情和情感抚慰和关怀, 不同程度失落、无助、孤独和寂寞, 并伴随身体与心里一同衰老, 极易引发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精神和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受到侵蚀, “养儿防老”日渐成了年迈父母们遥不可及的愿景。这些问题看似只是农村家庭自身的问题, 但事实上已经超越了家庭的范畴, 更是我国当前无法回避的新的社会问题。

5. 情感、精神困境

大量农村青年离开家乡, 带着美好的梦想进入城市, 大多在个体、私营企业工作。呈现出流动性大、劳动强度高、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 竞争压力大等特点。企业为获取更大利润, 往往忽视或很少关注员工情感、精神需要, 他们正值人生交友、恋爱和婚姻的黄金期, 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需求强烈。但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限制, 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等因素影响, 农村外出务工青年社会交往范围窄、休闲娱乐方式贫乏、生活单调。与上一代外出务工群体相比, 这一代人对城市融入意愿强烈, 但现实的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问题, 又让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 常常因为面临这些问题无法排解而陷入迷茫、孤独和无奈。如果得不到很好引导, 个别敏感、脆弱的人最终会选择极端方式, 甚至走向犯罪。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 “感情孤独”已成为当代农村外出务工青年面临的主要困惑, 超过七成将“感情孤独”作为困难的首选 (7) 。对当前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面临的这些情感精神问题, 国家应给予以关注和疏导。

三、关于解决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面临问题的思考

1. 政府、政策与制度

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 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规律。政府行为、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应适应这一趋势, 加快创新和变革。首先, 要强化法制的作用, 及时清除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 加快推进和改革城乡二元制结构,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机制, 合理配置城市公共资源, 为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和环境。特别是对涉及就业培训、子女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生活等民生问题要及时纳入当地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市民化进程, 切实赋予他们和城市劳动者相等的权利和义务。还要及时调整和统筹就业政策, 打破现有劳动力市场中的城乡壁垒和地区分割格局, 降低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就业成本。进一步加大培训和服务力度, 强化技能培训,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使他们成为新型劳动力人才。

2. 社会、城市与企业

企业和用人单位要依法用工, 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按时支付工资报酬。这些既是企业和用工单位在实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条件下必须履行的义务, 也是企业所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各级劳动部门及相关监管单位应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对有些单位和企业为逃避合同约束, 违法用工, 恶意欠薪等行为坚决予以打击。企业和用人单位还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加强人文关怀, 逐步改善农村外出务工青年的工作生活条件, 关心其成长。

城市社会应将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及时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其融入城市步伐做到务工青年与本地居民享受相同服务和管理。教育培训、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公共福利和权益保护等方面, 实行与本城居民同样待遇, 让他们从心理和生活上切实体会到平等的公民待遇。

全体社会应给予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市民身份的认同和关注, 努力维护这个群体利益和尊严。还应当关注他们当前面临的情感、精神困境, 关注其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 关心其成长, 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3. 农村外出务工青年自身问题

近年来, 农村外出务工青年自身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水平相比上一代有所提高。但与城市人口相比, 在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城市就业生活技能、就业竞争力等方面, 仍然整体偏低。由于学历低、劳动技能竞争力不强, 自我保障意识低, 职业目标不明, 与城市生活方式存在距离, 他们大多只能从事简单的低级劳动, 要扭转这样的局面, 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必须提升自身从业能力和素质。

摘要: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流动就业, 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妥善解决他们外出务工面临的瓶颈问题, 出台科学合理的就业政策, 净化劳动用工环境, 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言实出版社, 2006.

[2]黄传会.中国新生代农民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3]程姝.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3.

[4]杨丁丁.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3.

[5]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理论月刊, 2006 (10) .

[6]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J].东岳论丛, 2009 (8) .

外出务工人员 第10篇

多少人到中年,收起倦容,回望来路,故乡依稀,感叹梦想那么远,我将再拼搏……

这样情怀、这样的奋斗,是广西600多万在粤务工人员共同的经历。在外出打工人的行列中,一直默默跟随着一支来自家乡的“引路人”——广西壮族自治区驻粤劳务办事处12位工作人员,他们成为众多打工人的“守护神”,而现任办事处主任曾令初就是其中一员。

广西壮族自治区驻粤劳务办事处建立24年,曾令初就在珠三角工作了20年。让时光带着我们,重溯他浸透汗水的足迹——

搭桂粤用工信息的“彩虹桥”

1992年1月,自治区就业局(前身是自治区劳动服务公司)分别在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珠海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驻粤办事处驻广州、深圳、珠海劳务管理处,派驻专门工作人员。之后按照广东省政府要求,上述劳务办事处统一规范名称为广西驻粤劳务办事处(以下简称“广西驻粤办事处”),并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惠州、顺德设立7个工作站,目前常驻工作人员12人。1996年7月,自治区就业局派曾令初任东莞工作站站长,那一年,他的女儿才三岁,挥别心爱的家人、作别温暖的家乡,曾令初毅然赴任。1998年11月,曾令初调任深圳工作站站长,2015年起担任办事处主任。

广西驻粤办事处的使命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上世纪九十年代主要开展协调管理、跟踪服务、信息收集、劳务输出、协助处理劳资纠纷和突发事故、协助慰问务工人员、依法维护桂籍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以及为两广劳动部门间的省际劳务协作、广西务工人员跨省(区) 的有序流动、广西贫困地区的扶贫劳务输出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异地转移牵线搭桥等;“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办事处的主要工作重点是广泛收集企业招工信息,扩大务工人员的输送数量和规模。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不断学习新业务,才能更好地为桂籍在粤务工人员提供优质服务。”曾令初全力夯实对《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广东省职业介绍管理条例》等有关政策法规的学习。

“收集用工信息,组织劳务输出”是广西驻粤办事处和各工作站的重要工作任务。从1998年起,时任深圳工作站站长的曾令初积极与深圳市劳动保障部门加强联系,密切保持与深圳市有实力、有信誉、知名企业的互动关系,先后10多次协助深圳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200多家企业、3.5万人的招聘岗位,到广西开展“校企合作洽谈会”“深圳—南宁、百色、巴马等劳务合作洽谈暨现场招聘会”。同时,曾令初多渠道收集用工信息,认真细致做好用工调查,严把信息考察关,用心搭建桂粤用工信息的“彩虹桥”,把有效的招聘信息传递回广西相关劳务输出单位组织输送劳务人员,并介绍200多家知名企业赴南宁、柳州、桂林、龙州等市(县)考察招聘劳务人员。

为了帮助广西大中专技校联系深圳市劳动部门、企业,曾令初先后5次协助深圳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龙岗区劳动部门与广西部分就业服务机构、100多家大中专技校共同参加深圳市“校企合作、订单培训劳务合作暨人才交流大会”,仅2008年,曾令初先后邀请20多家诚信企业到桂林、柳州、玉林、八步等市(县、区)劳动部门及学校联系招工事宜,提供用工信息50条、需招用岗位7800人。

2015年,曾令初带领广西驻粤办事处向广西各地发回用工信息1612条,向全区各地提供就业岗位129435个。

建广西劳务输出的“致富桥”

“劳务输出工作是个行善积德的工作。”曾令初说,广西是欠发达地区,在广大农村,一个人外出打工可以让一家人脱贫,一个人可以带动一个村、一个村可以带动一个乡,外出务工成为贫困地区“吹糠见米”的脱贫路子。因此,曾令初带着办事处同仁用心搭建广西劳务输出的“致富桥”。

多年来,曾令初亲身感受珠三角经历金融危机、企业倒闭、大批工人失业等不利因素,他不断因势利导,开拓劳务输出新路子,收集、考察反馈回广西的企业用工信息563条,招聘人数8.2万人,成功协助区内输送210批次10200名广西籍农民工到深圳工作,这些务工人员每年都将大部分收入寄回家乡,为家乡经济建设、摆脱贫困发挥了良好作用。

曾令初还积极为广西各地开展的“春风行动”寻找用工信息,参加灵山、扶绥、玉林等40多场农民工招聘大会,先后组织和代理120家用工企业参加招聘大会,提供用工岗位6500个。

珠三角用工企业偏好招用女工,而广西的剩余劳动力多为男性,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曾令初积极收集招用男工的企业信息,挑选出劳动强度适中、生活工作条件较好、工资待遇较高的企业合作,先后介绍深圳美利达自行车制造有限公司、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成霖(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到广西招聘8批男劳力,取得较好效果。

深圳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十分普及,保姆、月嫂月薪在3000-6000元,是广西农村妇女脱贫致富快捷之路。曾令初对深圳20多家家政公司进行调查了解,筛选有实力、规范性好的桂东、佳居乐等10家家政公司推荐为自治区就业局与深圳开展家政服务合作的定点输送单位,先后向深圳输送52批近千名家政服务人员。

曾令初还向广西各大中专、职校提供160家企业用工信息,提供用工岗位16000个,成功协助学校输送2300人到深圳就业,助力毕业生尽快经济独立。

架维护务工人员权益的“连心桥”

2014年1月1日,在深圳打工的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农民工于松飞向深圳工作站紧急求助:其弟在深圳市某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上班时全身被火烧伤,住院治疗两个半月,公司支付40多万治疗费,还需一大笔钱进行康复治疗,家属准备组织老乡到厂维权。广西驻粤办事处原主任苏民江和曾令初当即放弃元旦休假赶到深圳劳务部门了解情况,又马不停蹄赶到医院看望病人,打消家属准备采取的过激行为,促成伤者家属拿到工伤认定书,伤者转院至广东省工伤康复治疗中心治疗。

nlc202309090134

2014年3月14日,广西钦州市那蒙镇农民工黄建拨通曾令初手机哭着说,他在深圳市某实业有限公司打工的哥哥下班后在宿舍猝死,企业只愿给死者家属赔偿1.5万元……第二天,曾令初与办事处领导一同看望死者家属,带他们到劳动管理所了解当地职工非因工死亡的赔偿情况,又陪同他们到企业协商,最终让死者家属得到较满意的赔偿。

“广西有600多万务工人员在珠三角打工,我们办事处和各工作站要架起维护务工人员权益的‘连心桥’,当好广西籍务工人员的娘家。”曾令初带领办事处、工作站12位同仁积极开展对桂籍在粤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维权工作,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达前来求助的每一位务工人员心上。

跟踪维权服务工作既烦琐又艰苦,做得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劳务输出工作的成败,关系到政府的威望、社会的和谐。多年来,曾令初“修炼”四个妙招——

第一招:妥善处理农民工的咨询、投诉。为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曾令初不分上班、下班,四处奔波积极配合当地劳动部门、企业处理好各宗投诉及纠纷。对来访民工,曾令初热情接待,问清目的,做好解释,介绍相关劳动法规,引导他们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曾令初接待来人、来电咨询劳动政策法规及投诉2.4万人次,平均每年有1200多人次,协调劳资纠纷300多起。

第二招:尽力处理好突发事件。遇到工伤、劳资纠纷等突发事件,曾令初都会力争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助企业做好思想工作,配合当地相关部门把事件妥善处理。桂籍农民工小莲在一个周末晚上被人下药灌醉后带到某旅馆迷奸。苏醒后痛不欲生的小莲打电话求助,曾令初带着工作人员乘最早班车赶到80多公里外的坪山镇安抚小莲并报案,并将小莲暂时带回工作站安顿,细心引导,让她重树信心,并重新安置小莲到深圳南山区某电子厂工作。从此,小莲假日常回深圳工作站,她说:“工作站就是遮风挡雨的娘家,曾站长就是亲人。”

第三招:尽心救助有困难的务工人员。多年来,曾令初带领工作人员先后救助桂籍务工人员352人,探望工伤、住院病人120人次,协助处理被社会职介所欺骗事件30起,帮助劳工追回被骗钱财1万多元。

第四招:坚持到企业看望务工人员,稳定输送成果。如何确保输出的务工人员留得住,回访跟踪服务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务工人员刚进企业接受培训、试用这一不稳定期,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多年来,曾令初下企业看望广西籍务工人员1600人次,实现“输得出、稳得住”的目标。

筑艰苦奋斗的“亲情桥”

两广虽山水相连,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一直缠绕曾令初驻外工作的20载岁月。

从1996年起,曾令初从广西南宁远赴广东东莞工作站,每年才能回邕三四次,妻子带着3岁的女儿独自承担全部家务,“我爱人默默扛起一个家,一扛就是20年,从无怨言,这份无声的支持,对我是最珍贵的。”

2010年6月,女儿参加高考,盼望父亲回邕助阵,而曾令初接到局里指令,要他陪同“广西家乡关怀团”赴深圳富士康集团慰问3.5万名广西籍员工,每天工作至深夜,等慰问活动结束赶回南宁,等待曾令初的是女儿理解的拥抱。忆及往事,曾令初双眸湿润:“没能陪女儿参加高考,是我对孩子最大的亏欠。”

远离家人和同事,孤单寂寞总会袭上心头。曾令初要求在广西驻粤办事处工作的同事: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本性,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单位负责。

如今,自治区就业局对驻外机构工作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让驻外人员没有后顾之忧,工作干劲更足了,更有信心同心共筑艰苦奋斗的“亲情桥”。目前,广西向广东省劳务输出总量622万人,务工人数在广东省的排位由过去的第五位进至第二位,由于服务农民工工作成绩突出,广西驻粤劳务办事机构先后被当地政府或人社部门评为先进单位或先进工作站。

曾令初说:“20年驻外工作,我饱尝了为务工人员服务的酸甜苦辣,辛苦并快乐着,为弱势群体服务就意味着无私奉献。 我愿掬一汪清泉,滋润求助务工人员干渴的心田;捧一缕阳光,照亮困难求助民工愁苦的心房。”

外出务工人员 第11篇

一、信阳市实施“回归工程”、发展创业经济采取的主要措施

1. 美化家园, 让回乡创业者“回得来”。

以前, 信阳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老区、穷区, 有些务工人员即使想回来, 也觉得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和舞台。近些年来, 信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并先后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全国创业之城。信阳的环境美了、形象好了、名气响了, 广大外出务工人员也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 信阳市委、市政府通过发挥亲情、友情、乡情的纽带作用, 采取外出慰问、召开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 增强家乡亲情纽带的“磁场效应”和农民工的归属感, 让他们感到在家乡创业同样大有舞台。

2. 创优环境, 让回乡创业者“留得住”。

优越的“软环境”是发展创业的温良土壤和必备要素, 是吸引力, 是向心力。信阳市成立了劳务输出和回归工程领导小组, 出台了《关于加强劳务输出实施回归工程的意见》等优惠政策, 制定了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21个文件, 强硬手腕抓干部作风建设, 严格执行“五禁止、十不准”规定和首问负责制等, 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放宽准入条件, 减免税费, 简化手续给予信贷扶持。全市树立了“市外资金都是外资、回信阳投资都是外商”、“吃亏就是解放思想, 让利就是转变观念、放开就是最大开放”的回归创业理念。

3. 筑巢引凤, 让回乡创业者“干得好”。

舞台有多大, 发展就有多快。市、县两级分别设立回归创业工业园区, 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如市里设立了工业城, 固始县设立了规模较大、标准较高的工业园区。特别是从2009年信阳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以后, 更为返乡务工创业者创造了施展身手的宽广舞台。他们通过鼓励农民工返乡投入试验区建设, 不限投资规模、产业类型、经营形式,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 引回了大批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如商城县返乡农民工余家华创办了商城高科农机农艺服务合作社, 新疆鹏隆 (集团) 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涛在淮滨县固城乡建设了高标准的楚寨新村, 光山县泼河镇务工成功人士汪明宽集中流转土地700余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等。广大农民工在农村金融、农业、卫生、社保改革发展等诸多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奖优扶强, 让回乡创业者“回得值”。

让农民工精神上获荣誉、物质上得实惠,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奖励, 也是实现他们个人价值的重要手段。信阳市出台意见, 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务经济能人, 让他们政治上有地位, 经济上得实惠。每年专门召开务工有成人士表彰大会, 为他们披红戴花, 极大鼓舞了他们回乡创业的热情。固始县还专门开辟了20亩地, 把创业有特别贡献者的姓名和业绩雕刻在大理石上, 把创业成功人士的照片做成灯箱悬挂在主干道上, 让回乡创业者荣耀故里, 也感染和激发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二、实施“回归工程”取得的积极效果

信阳市通过实施“回归工程”, 鼓励引导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 不仅推动了当地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而且有力推动了劳务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变, 在全市掀起了全民创业热潮, 更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建设魅力信阳和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1. 农民工回乡创业带回了生产

力, 加快了工业化步伐, 成为以工促农的有效载体。农民工回乡创业, 创业者自身的经济地位得到了有效提升, 更重要的是创业者在实现自身富裕的同时, 把先进的生产力带回了家乡, 吸纳了当地大批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不但使他们得到了锻炼, 增长了见识, 改变了收入结构, 而且为当地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了新生力量, 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更加快了当地工业化发展步伐, 这种牵动型效应的载体就是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一个又一个的实体。近年来, 信阳新上的工业项目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农民工回乡创办的。比如, 光山县实施回归工程, 已有8300多人回乡创业, 总投资额达7.7亿元。投资额在100万以上的有12个, 安置下岗工人和富余劳动力3.2万人, 带动1万多人脱贫致富。新县农民工郭秀文利用在外打工积累的资金, 学到养殖技术, 返乡投资兴建了占地30亩良种猪养殖示范基地, 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 2008年7月正式工商注册成立新县荣泉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 吸收大批社员, 辐射带动4个乡镇农民养殖户386户, 年出栏生猪3万余头, 产值达3900万元, 年创利润1200万元。

2. 农民工回乡创业促进了小城

镇发展, 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为新农村建设聚集了新的能量。农民工回乡创业一般集中在集镇和县城, 增加了集镇和县城的实际人口, 增大了县城的消费人群, 增加了经济总量, 扩大了税源, 成为一条低成本的小城镇扩张之路。例如, 劳务经济大县固始县, 城镇建设资金的80%是回乡创业人员投资的, 由回乡创业人员投资兴建和购置的住宅小区占60%以上, 固始县城由1996年的7.5平方公里扩张到现在35平方公里, 城镇常住人口由原来的10多万人增长到近40万, 被称为一座由“打工仔”托起的现代化新城。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先进理念, 都是农村难以自发产生的, 既需要外力注入, 又需要内力吸纳。农民工返乡创业, 能够把外力与内力有机结合起来, 把打工时掌握的资源与家乡的资源整合起来, 为当地新农村建设聚集了新的能量。如商城县外出务工人员徐忠礼, 在家乡率先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尝试, 自2004年以来累计捐资近1000万元, 先后整修了乡村、村组到户道路, 整理耕地400亩, 整修万方大塘4口、水渠6000米。浉河区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引领回乡创业人才投身试验区建设, 目前, 该区回乡创业人才带头成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66个, 农业产业化企业61个, 回乡创业人才已成为该区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3. 农民工回乡创业开拓了就业

上一篇: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下一篇:环境会计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