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艺活动范文

2024-06-17

高校文艺活动范文(精选12篇)

高校文艺活动 第1篇

在高校现场扩音工作中, 我们往往会将演出效果的不佳归咎于硬件设施不到位、演出环境存在缺陷等客观因素, 却忽略了由于“不合理布局”所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可以说在音响工程中, 硬件因素与场地因素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合理的场地布局方案必须是严谨和周密的, 并且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 必须是对实际情况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计算以及测试后方能得出。那么, 对于高校中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的非专业团队来说, 就更要对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时刻保持关注。

一、常见的调音区布局问题

1. 调音台位于舞台侧面 (或舞台后部)

这可能是最常见的布局之一, 但绝对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区域。首先, 音箱对于声音的投射是具有指向性的, 即会在其正前方形成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指向角度, 这决定了音箱在工作中必然存在有侧后方向上的阴影区, 且由于音箱的摆放必须要面朝观众, 因此在这个区域之内, 调音师是根本无法感知声音的属性的。这种情况在室外条件下尤为严重, 由于舞台对面缺乏实际的反射面, 因此在这个区域内, 调音师只能听到足够低的低频声音, 而对于高频以及中频声音, 则几乎完全听不到;同理, 在室内环境中, 调音师所听到的大部分高、中频声音都是经过反射和衰减之后的失真产品, 这必然会对调音师的判断产生严重的干扰, 如果调音师根据自己的听觉去调校相关的频响, 则很容易给听众造成刺耳难耐的感觉。

2. 调音台近距离置于扩音设备前方 (单侧)

这是一个会对调音师产生严重听力损伤的区域, 笔者就曾经深受其害。当调音台被近距离置于音箱前方时会造成三种严重的情况

首先, 调音师在如此巨大的声压下会迅速造成听觉的迟钝和损伤, 轻者会降低耳朵对声音细节解析力, 重者会产生严重的刺痛感, 甚至丧失对声音属性的基本判断能力。

同时, 由于人的听觉系统对1k Hz~4k Hz的声音最为敏感, 那么当音量过大时, 会首先在这个区域造成听觉系统的过载, 其直接表现就是调音师感觉3k~4k Hz的声音大得刺耳。那么假如调音师在这个频段进行大幅衰减的话, 后排的观众会明显感觉到声音发虚, 缺乏支撑感, 尤其是人声将会丧失亮点。

其次, 由于双耳效应以及哈斯效应的存在, 人耳在声场中可以对立体声进行声像定位的范围非常有限, 根据上述原理, 当人耳位于单侧音箱前方, 使得两侧信号存在有大于15毫秒的延迟时 (两音箱到达耳朵的距离之差超过4.71m时) 原本的立体声信号将会剥离成两路具有时间差的单声道信号, 在此条件下, 所有基于立体声条件下的音频效果器都将失去调节的依据。

[3]《文化产业发展论》丹增著.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1.[4]《姓名与中国文化》何晓明著.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7.

[5]《姓氏文化—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资源》张雷.《中国国情国力》1995年第5期.5月28日出版.

[6]《浅论姓氏研究的意义》杨圣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二期第28卷.

3. 在设计不规范、施工不达标的监听室内进行调音

由于种种原因, 我们的很多基建项目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声学方面的缺陷;同时, 相对于大厅本身的建筑声学评估而言, 附属的监控室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 而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在少数。假如我们在尚未对监控室进行专业评估, 或者明知监控室存在有明显缺陷的情况下贸然使用, 就很容易对观众的观演以及演员的正常发挥造成不利影响。

二、音箱的摆放问题

音箱的不合理摆放往往会造成一些列难以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一些缺乏理论依据的“经验之谈”往往会令整个工作小组陷入困境。一些典型的失败案例就很能说明问题:1.将音箱近距离置于舞台侧后方并使其指向舞台容易引起严重的啸叫;2.音箱放置过低会阻碍声音的正常传播, 对中、高频信号造成严重衰减;3.将音箱前部垫起, 使其指向天花板甚至天空会使所有听众丧失声音清晰度, 甚至会令大部分人听不到声音;4.将返听音箱置于远离舞台的大厅后方或侧墙壁会带来严重的声信号串扰, 严重影响歌手的判断力以及听众的清晰度。

事实上, 音箱的合理摆放有这一套严格的依据可以遵循, 除了通过相对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之外, 还需要依靠调音师根据现场条件进行严格的测试与反复的调校, 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三、观众区的设置问题

可以说调音师及其团队的任务就是确保听众获得最佳的听觉感受。而对于听众区域的精确设置也恰恰就是使前期各项准备得以发挥最佳效果的必要条件。在理想条件下, 听众区域的布局和面积必须和硬件设备布局相关联, 并且要通过周密的计算和调试来完成, 那么对于小型演出而言, 我们可以通过避免下列两种情况来使听众获得相对好的效果

第一, 尽量避免在音响系统的覆盖面积之外安排观众席, 具体来说首先是要量力而行, 在硬件设备有限的情况下, 不要盲目邀请过多的听众参与, 原则是尽量让所有听众享受到可控制的良好效果;其次, 尽量确保观众处于最佳听音区, 而不是舞台侧方或后方这种设备难以投射到的阴影区。

第二, 有效控制前排观众与音箱的距离, 有一些典型的案例就是校园摇滚乐队在没有抬高音箱和设置箱体俯视角度的情况下邀请台下观众尽情的靠近舞台与之互动从而使前排观众完全阻挡了声音的传播, 这样的后果就是前排听众震耳欲聋, 而后排几乎听不到声音。

高校扩音工作不同于专业化的扩音工程, 它更小、更简单, 也更特别。虽然这些设备简易的非专业小型团队无法达到专业化的扩音标准, 但却能很好的适应高校文化活动的随机、多变、流动性强等特点。因此, 与其抱怨, 不如积极的发现和总结问题, 寻找和归纳解决之道, 这将会对高校的文化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7]《中国姓氏文化》关永礼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9.09.01.作者简介:

赵亚 (1990-09-) , 男, 籍贯:江苏省高邮市, 现职称:无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摘要:在扩音工程中, 对听众场地及调音师的工作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是保障演出质量的首要前提, 合理的布局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 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他不利因素所造成影响, 避免给听众带来不适。本文结合了笔者实践当中一些经验教训, 对高校扩音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论证。

高校科技活动 第2篇

精仪学院学生科技活动月在第26教学楼A座启动,“973”首席科学家刘铁根教授、精仪学院党委副书记袁源、校团委和学院科协指导教师及各年级学生代表参加了启动仪式。

校团委科协指导教师张志超就天津大学科技活动月与大学生自主科研的相关安排做了整体介绍。院科协指导教师李一昂就学院学生科技金字塔体系及本次学院科技活动月的具体安排作了详细介绍。院党委副书记袁源从国家、学校、学院三个层面就为什么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如何加强第一、第二课堂学生科技活动的联系等方面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并提出希望。

启动仪式结束后,刘铁根教授做了以“科研探索”为主题的报告。他首先和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感悟,用平易幽默的话语介绍了高校教师的任务与自身的科研经历,启发鼓励学生们在注重学习积累的同时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活动,不畏困难、踏实工作,积极进取、把握机遇。他从“探索科研规律”、“探讨科研来源”、“如何做好科研工作”、“如何做好入门科研项目”等四个方面,结合案例为学生们讲解了如何进行科研活动并提供了要遵循科研规律、慎重立项、抓关键技术、提倡大协作等建议。报告结束后,刘教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

以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桂林理工大学人才培养的重点。学校探索出了一套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全新模式。“一”是坚持一个中心,即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以育人为中心,以群众性和广泛性为基础,以促进专业学习为重点,在全面普及科学知识,努力提高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培养重点创新团队和学生创新能力。“二”是依托两个平台,即科技教育和科技竞赛平台。前者以科普教育、学术讲座、科技论坛为主要形式,开设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创新思维培养》等选修课程,是学生深入了解专业领域,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思维的交流平台;后者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优势,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以校内学科竞赛为基础,以全国全区科技竞赛为重点,是学校推动学生专业知识应用、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团队精神的实践平台。

“三”是立足三个创新,即工作理念创新、活动形式创新和活动载体创新。理念创新上,学校确立了“以活动促创新,以创新促成才”的理念,逐步实现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两个重要转变,即由“自发型”向“自觉型”转变和由“竞技型”向“普及型”转变;形式创新上,为满足不同学生对科技活动的不同需求,组织开展了科技立项研究、贫困生助研(即参与教师课题)、科谱展览、科技讲座、学科知识竞赛、技能(仪器)操作大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载体创新方面,积极发挥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网络、社团协会等载体的作用,成立了电脑协会、电子协会、网络协会、电子商务协会、创业协会、营销协会等科技型协会,目前拥有会员1500多人,成为学生参与科技服务和创新性活动的主阵地。

“四”是强化4个作用,即宣传舆论导向作用、学生主体作用、教师指导作用和效果评价作用。一是舆论导向作用,通过悬挂横幅、出版专刊,举办专题广播节目和主题展览,发放科技宣传手册等形式,积极宣传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科技活动氛围;二是学生主体作用,学校组织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始终把学生发展成长摆在科技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做到“勤学、乐学和善学”,不断受益;三是教师指导作用,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安排指导教师,使学生获得专业化、全程化指导;四是效果评价作用,建立了科技活动成果效果评价与激励机制,先后制定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施办法》、《大学生科技竞赛奖励办法》等制度,有力保障了学生科技活动效果评价工作的进行

近年来,河海大学的学生科技工作紧密围绕“树立科技意识,弘扬科学文化,活跃学术气氛,开展科学研究,致力科技发明,推广科技成果,培养科技人才”的宗旨,以实施创新训练计划为载体,以举办校园科技节为平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开拓了思路和视野,提高了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既体会到创业的艰辛,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在近日召开的河海大学学

生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对获得2010年度学生科技活动先进称号的14个集体和77名学生进行了表彰。

----以实施创新训练计划为载体,激发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河海大学在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为促进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三元结合,于2007年制订并实施了“河海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训练计划采用项目申报立项的方式,每年立项150项左右,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向学校申报,不同专业学生合作、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项目优先。学校对每个立项项目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求有效改变以往学生单纯接受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形成。学校整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创新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相关资源,作为学生创新训练的支撑平台。学校还设立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基金,对立项项目的资助经费额度为一般项目3000至4000元,重点项目5000至8000元,由专家评审确定。项目研究周期为1至2年,由专家进行两次验收,即中期检查验收和项目结题验收。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训练计划,学校还规定,参加创新训练计划的学生每学期可获得3个课外学分,并可优先推荐免试研究生;对在活动中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指导教师以及优秀组织单位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使更多的学生更早地接受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动手和创新能力,立项项目质量也不断提高,先后有200多个项目入选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以举办校园科技节为平台,组织开展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每年举办一届、每届为期一个月的校园科技节,是“学校搭台,学生演戏”,成为大学生展示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大舞台。如2009年第二十一届校园科技节以“扬河海灵韵,展科技之光”为主题,2010年第二十二届校园科技节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成就未来”为主题,分别举办了“坝气十足”坝型设计大赛、“桥夺天工”桥梁设计大赛、“登峰造塔”水塔设计大赛、节约型校园布局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节能减排大赛、科普知识竞赛以及环保主题征文大赛等数十项活动,使

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都能参加到与自身能力和兴趣相适应的活动中来,从中产生了一大批参加各级科技竞赛的作品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由水电学院、商学院4名女生合作的“Nature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全国最高分获金奖;在第七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参赛的3个团队获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个,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有6件作品获江苏赛区一等奖并在全国决赛中全部获奖,团体总分列全国高校第24位,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学校机器人足球队在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中国机器人大赛等国内比赛中获10多项冠军,在近几届FIRA世界杯机器人足球大赛中多次获第三名和亚军并创造中国参赛队最好成绩。2008以来,在校大学生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0余项,其中6项发明专利参加了第六届国际发明展览会,江苏省知识产权局于2010年批准河海大建立全省高校中唯一的“江苏省专利技术创造与运用实践基地”。

“ 旧 物 改 造 ” 科 技 活 动 策 划 书

电子信息工程系 通信 092201H 王国辉 2010 年 10 月 26 日

为了能够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环保的意义,我们科技部准备申请 主办一个以“旧物改造”为主题的科技活动。或许在字面看来“旧物改 造”的主题没有多少新意,但是我们知道,2010 年无论是时尚界还是 科技界离不开的主题就是“未来”,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把注意力 放在“和谐”这个主题上。我们的生命不仅仅是为了延续祖先的嘱托,我们的高尚不单单是标榜知识的“学富五车”,我们的信仰应该是让未 来的子子孙孙还可以跟我们一样拥有海的辽阔,山的磅礴。一次活动 的举行主要的并不是表面的光彩炫目,重要的还是其更深一层的意义 所在。

活动目的: 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环保的意义,更多的加入环保行列。大赛主办单位: 大赛主办单位: 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学生会 承办单位: 承办单位: 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学生会科技部 具体策划如下: 具体策划如下:

一、活动方式。活动方式。

1、参赛对象:华科学院全体在校学生。

2、作品要求:

1、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新改造,如:废弃的易 拉罐,塑料瓶,没有用的毛巾等等,都可以利用到本次活动中来。

2、要有一定的艺术性或实用性,来宣传环保的重要性。

3、要是原创,不可以有抄袭现象,否则取消比赛资格。

3、活动形式: 第一阶段,宣传工作,向各个系宣传此次活动,由宣传部制 作海报,指明活动内容,订出活动措施,阐明科技艺术节的意义,张 贴于学校各处,积极鼓动同学的参与,引导学生具备积极参与科技艺 术节活动的意识。第二阶段,摆点报名,各系也可以做表格,统一将报名表交 至承办方。第三阶段,收集并整理各系参赛者的作品。第四阶段,将作品统一展出,并由同学投票选处优胜的作品,在展出期间,会有我系的同学就专业而言于外系的同学进行专业问题 的讨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比赛时间:宣传时间:

二、比赛时间:宣传时间:12 月 01 日---12 月 5 日 报名时间: 报名时间:12 月 01 日---12 月 7 日 作品上交时间: 作品上交时间:12 月 15 日---12 月 20 日展出及评比时间: 展出及评比时间:12 月 25 日---12 月 28 日

三、工作安排

1、海报宣传。一是负责活动前期作品征集的海报设计,二 是负责作品展的海报设计。

2、会场设计。主要负责展厅的作品分区及作品展台设计。

3、投票箱的设计制作。

4、场地申请。关于展点的地点申请,以及所需物品的申请,并负责所有借用物品的保护。

5、会场布置。主要是展品的摆放以及投票箱的安放。

6、作品征集,分类,评比。

四、评比方式:同学投票。为每个作品编号,分别以编号 评比方式: 设置投票箱,同学们可以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五、奖项设置: 奖项设置: 设置 一等奖一名:篮球一个及奖状 二等奖两名:台灯一个及奖状 三等奖三名:羽毛球拍一副及奖状

论高校保卫工作与育人活动 第3篇

关键词:保卫工作管理服务育人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高校的治安保卫工作越来越突出地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要保证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就必须重视高校的治安保卫工作,加强高校治安保卫的队伍建设。诚然,高校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本文仅就高校的保卫工作如何与育人活动有机结合,谈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增强法治意识,在教育中塑造人

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是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骨干与中坚,因此,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应当受到一定的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特别是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猛烈冲击下,社会治安出现了新的形势,高校的治安保卫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随之大量的治安问题在高校也时有发生。而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制观念、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学生更有必要强化法制意识,进行法制教育。在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中,要教育他们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自觉地遵守国家法纪,遵守社会公德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努力成为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模范。

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中,除他们接受法制课教育,普法教育外,保卫处设立的安全教育教研室还要密切联系当前的社会治安形势,密切联系校园的治安现状,密切联系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到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中央《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也指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律教育。”要采取知识性、趣味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有声有色的法制教育,“通过法制教育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升华其人生理想,使其成为四有新人。”在宣传教育中要做到七个结合,即职能部门教育与基层部门教育相结合,全员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典型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一般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经常性教育与阶段性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打击防范与宣传教育相结合。从而把法制教育貫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做到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既开展得扎扎实实,又能收到明显的实效,达到在法制教育中塑造人的目的。

二、提高主人翁意识,在管理中规范人

在高校,大学生是受教育者,当然,他们也是学校的主人。在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唤起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既要在治安管理约束规范自己,又要在增强法制意识的同时提高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应该看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对校园的影响和冲击己日趋严重,昔日安宁静谧的高等学府很难保持往日的安静。各类商贩见校园商机较大,也围堵在校园及周边地区。社会上的流氓不法分子时常滋扰校园;一些犯罪分子在校园盗窃抢劫,在公共场所寻衅闹事;社会上的闲散杂人也往来穿梭于校园之中,顺手牵羊,扰乱治安;一些学生纪律涣散,法制观念淡薄,时因一些小事打架斗殴;因酗酒、赌博等酿成事端,甚至造成人身伤害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措施,严格管理,坚决打击校园违法犯罪,加强对违纪人员的处理,加大依章管理、依法治校的力度。在高校治安管理中既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执法执纪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使职能部门的治安管理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有机结合。要努力创造条件形成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一方面,要建立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机制,要完善组织,形成网络,通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实践,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自防自治意识,提高自防自治的能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群防群治,以维护高校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在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过程中,要给予有力的扶持和及时的指导,要引导他们不断总结自我管理的经验,不断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水平。高校保卫人员在实施管理中,还要引导大学生增加辨别能力和免疫能力,让他们在治安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实践中学会正确处理遵纪法和个人自由的关系,反对无政府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倾向,自觉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既要自觉守法,又能敢于护法。只有把规范人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才能取得管理育人的最佳效果。

三、引导忧患意识,在输导中教育人

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勤于思考,富于开拓创新精神。他们关心社会变革的进程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赞成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改革开放,他们对社会上出现的腐败丑恶现象深恶痛绝,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这是他们的本质与主流。应该看到,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的意识和热情是好的,应予以鼓励和倡导。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大学生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在思想上政治上还显得不够成熟,往往表现出虽有爱国热情,却缺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虽有民主自由的愿望,却缺乏组织纪律的法制观念。因此,当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时,一些学生则缺乏政治辩察的判断能力,往往出现摇摆、偏激的思想倾向。特别是当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和颠覆活动始终没有停止,对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的争夺也始终没有减弱,加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等的影响,大学生也容易出现迷惘、空虚的消极情绪。因此,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加强形势教育,国情教育,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保卫工作人员要把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增强政治识别力当成自己的重要职责,要深入到学生之中,与大学生广交朋友,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努力掌握第一手的信息,及时发现各种不安定因素,化解矛盾并解决在萌芽状态。诚然,高校的保卫组织主要承担着安全防范和打击犯罪的重要任务,但是,它也同样担负着育人的神圣使命。积极捕捉情报信息,化解矛盾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竭尽全力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大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引导到正确健康的轨道上来,引导当代大学理性爱国同样是保卫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对高校中出现的影响政治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不能回避,要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开展有效的工作。要坚决揭露和严肃指明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和颠覆活动的险恶用心及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影响的危害,要用鲜明的实例和祖国快速发展的现实向大学生做耐心细致的输导工作,使他们明白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在对大学生进行输导中,一要注意克服态度生硬、批评训斥等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二要避免就事论事的教育方式。要做到“晓之以理,以理解其惑;动之以情,以情暖其心”。让他们知道,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哪些活动是法律范围内允许的,哪些行为和活动是违法的,这些只有靠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循循善诱的说服启发,“入情入理入耳入脑”,才能达到输导的良好效果。事实证明,对大学生的教育中,高校的保卫工作人员同样可以成为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路标和可以值得信赖的朋友。

四、加强服务意识,在工作中感化人

要实现社会主义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全员发动,齐抓共管,为教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保卫工作人员同样可以在维护高校校园治安秩序和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由于高校保卫队伍宠杂,文化层次、思想素质不

一等客观情况,往往影响制约了育人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实现高校保卫工作人员也要育人的目标,首先就应加强保卫人员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其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思想水平和文化业务水平,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努力增强政治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要严肃警容警风警纪,增強组织纪律观念,提高保卫人员在高校师生中的形象,以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从而为全面履行育人职责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增强服务意识上,保卫工作人员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坚持“热爱师生、保卫师生、服务师生”的宗旨;二是在行动上要“言必信,行必果”,以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来影响教育学生。为此,在与学生接触中要特别强调保卫人员的自觉主动,通过保卫人员真诚的服务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感化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感到高校的保卫人员也是他们成才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保卫人员与大学生接触不仅仅让他们学会守法,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学会怎样磨炼自己的意志,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挫折,甚至是在痛苦的教训面前,怎样重新振作,勇往直前。保卫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因而自然也会触摸到他们的思想脉搏,发现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只要力所能及地予以反映和解决,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竭尽全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障和维护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千方百计地帮助其排忧解难,也像人民警察那样,做到“有困难找干警”,就能成为高校的忠诚卫士和大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做了就可以唤起他们的热情,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也更加激励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在为学生的服务中,要体现温暖、挚爱、友谊、真情,以自己良好的服务,高尚的职业道德,高效率的工作业绩赢得大学生的信任和尊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之,高校保卫工作人员只有全心全意地为大学生服务,才能在保卫校园、保卫师生平凡而又崇高的事业中,为培养新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取得执法与育人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王智新,冯时林主编.论大学生法制教育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出版社,2002.

[2]蔡培元.从安全需要的变化中寻求对策保卫学研究,2002.

[3]黄胜泉.大学生安全教程.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高校教研活动改革探索 第4篇

关键词:教研室活动,教学与科研水平,人才培养,改革

高校教研室活动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科研的交流平台, 教研活动开展的好, 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促进教研室老师间的交流与感情培养, 从长远看来甚至会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 高校开展教研活动很有必要, 开展高效、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是每位老师心中长久的期待。然而, 经过调查发现, 很多高校教研活动的开展不尽如人意, 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教研活动的高效开展, 或是活动的开展没有朝正确的方向进行。因此, 对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加以提出、分析, 并对教研活动的改革进行探索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教研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 教研室活动空有计划, 虚有其名

高校各教研室一般都有各自的教研活动计划, 但是很多都没有落到实处, 只是象征性地开展一下活动, 甚至有些根本就没有开展。其实, 出现这种情况, 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积极性不高。

教研室成员对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是主要原因, 很多老师对教研室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够[1]。可能教研室成员之间平常都很少有教研方面的交流, 都只关注自身眼前的发展与利益, 觉得做好自己就行了。教研室活动的开展光靠教研室主任重视, 个别老师积极对待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得不到全体教研室成员的支持, 活动计划必然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2、学校对教研活动的要求力度不够。

有些高校虽然规定教研室必须开展教研活动, 但是只停留在表面的强调, 到各系部教研室去检查的时候也是停留在本本上, 看一下教研室活动计划及活动记录, 有时明知是没有开展教研活动, 面对教研室临时捏造出来的教研室活动记录也不置可否。学校的不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打消了教研活动开展的积极性[2]。不仅如此, 还可能使得教学系部为了应付检查, 将心思只花在了怎么去制定看起来比较完美的教研活动计划, 花大量的时间去整理教研活动材料来应付检查, 这样就更加淡化了老师们对教研活动的重视, 也就磨灭了个别老师对教研活动的满腔热情。

3、时间冲突。

教研活动计划安排与上课时间或是系部的例会时间相冲突, 这样可能使得教研活动经常人数都凑不齐, 从而空有计划, 很难落实。

(二) 教研室活动形式单一, 内容欠丰富

经过调查了解, 现在高校教研室活动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研室活动形式比较单一, 很多高校的教研室活动就是教研室成员之间相互听一下课, 然后坐下来开会, 教研室成员就听课情况发表自己的意见。显然, 这也是一种应付式的教研活动。除此之外, 也有的教研室开展讲课比赛, 评奖评优, 然后开会交流讲课经验。大多数的教研活动也就局限在以上两种形式。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过分重视讲课比赛。

高校把教师讲课比赛获奖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一项加分依据, 这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参与讲课比赛的热情, 对提升教学技能的确有益, 但是否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实际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深思。老师们的思路都停留在讲课技能的提高这个层面上, 所以只要提到教研室活动一拿上议程就是听课, 评课。这样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肯定大有帮助, 但是教研活动针对教学这一块, 教研室更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呼声, 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为目标。

2、应付式完成学校的任务。

听课然后讨论, 这是比较简单的一种应付式教研活动。虽然, 这样形式单一的教研室活动看似简单, 若是开展起来没完没了且没有实际效果, 不仅仅显得枯燥乏味, 而且会使得绝大多数老师厌烦, 一提到教研室活动就都唯恐避之不及。

3、单一形式的教研活动花费最少。

开展教研活动形式越单一, 开销越小, 很多院系为了省钱, 教研活动的开展始终局限在自己的教研室, 成员永远是自己教研室的几个老师, 内容依然是停留在相互听课评课, 因为这几乎是零花费。

(三) 开展教研室活动缺乏必要的资金

教研活动若想开展得有声有色、形式多样, 必需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资金的落实面临困难。

1、教研室主任缺乏信心。

很多教研室主任其实非常清楚一系列教研室活动的开展需要经费, 但是缺乏信心, 不去尝试代表教研室直接向学校提出申请, 认为就算申请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如果教研室自己都不提出困难, 那么教研活动的经费永远得不到解决。

2、院系不太重视。

院领导可能对各教研室经费的需求关注不够, 而是将重心落在整个学院的发展上。如果能以学院系部的名义来向学校申请经费或许会比较容易。

3、学校支持力度太小。

很多教研室甚至院系向学校提出教研活动经费的申请, 但是很少能得到积极的回应与支持。很多高校只一味强调教研活动的重要性, 要求各教研室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但是对于教学系部的教研室活动只有极少量的经费支持甚至没有任何资助。如果开展教研室活动需要老师自己凑钱来开展的话, 估计老师们积极性会极大地降低, 这样老师们更愿意自己教研室成员相互听课评课来省钱。当然, 学校不给足够的资金支持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大多数的教研室教研活动没有做出特色, 没有做出成绩。这样就成了一个矛盾, 没有足够的资金很难开展教研活动[3], 自然也不可能做出特色, 更谈不上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了, 而做不出成绩, 学校就不会重视,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以上提到的几方面问题往往同时存在, 并且原因相互交织, 互为因果。针对这些问题, 高校教研活动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二、高校教研活动改革设想

(一) 结合教务安排, 制定强制计划

1、合理安排时间, 科学制定计划。

教研活动时间安排与教研室成员的课表安排应该同时考虑, 尽可能安排在所有教研室成员都没有课的时间段, 还应该避免与系部例会时间相冲突。但是, 这样制定的教研活动计划仅仅只能保证教研活动的时间设置合理, 而不能保证教研室成员一定都参加。

2、针对活动计划, 强制施行。

既然文中提到教研室成员不一定都遵照计划参与教研活动, 那么可以考虑每个教研室的活动计划都上交学校教务处, 教务处不定时去教学系部检查, 把教研室活动当作查课一样严阵以待, 对于无故缺席的个人按教学事故处理, 对没有按计划切实开展教研活动的院系通报批评并予以扣分。虽然这样的强制实施一开始大多数老师可能都不乐意, 但只要教研室活动一开始坚持下来了, 确实落到了实处, 老师们的确感受到了教研活动带来的益处, 那么以后教研活动的开展也就像吃饭穿衣一样自然了, 而并不一定非得靠学校的强制要求才去开展。当然教研活动开展也不宜过于频繁, 虽然高校教师不用坐班, 其实平常时间也是比较紧的, 课前要花时间备课, 课后还要批改作业, 完成班主任工作以及做科研等等。这样, 制定科学的教研活动计划, 强制施行, 必然能将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而不会只空有计划。

(二) 转变观念, 丰富活动内容

大多数人都认为开展教研活动就是为了提高老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提升教研室的整体水平。所以很多教研室活动就是以听课评课为主, 并且学校衡量一个老师的课讲得好不好就是教学比赛成绩, 除了听课评课, 就是自己教研室成员坐在一起聊一些重复的话题。我们应该转变观念, 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与内容[4]。可以探索以下的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可行性。

1、邀请班级学生代表参与教研室活动。

就教学而言, 教师的课讲得再好, 课件做得再精美, 若是学生不愿意听或讲台下睡倒一片但是老师当做没看见, 那这样的课又有何意义?教研室活动中, 很多老师集中去听一位老师的课, 被听课的老师必然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看到有很多老师在后面听课, 也必定会比平常收敛, 课堂秩序自然要比平常好, 听完课开会讨论一般也就很含蓄提提意见或是相互夸奖几句, 相互聊聊所谓的授课技巧, 那么这样的教研室活动可以说是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 我们应该尝试改变思路, 邀请学生参加。学生班级可以推举学生代表收集学生愿望, 具体到每门课程希望老师哪个地方需要再详细讲, 或是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讲, 学生代表参与到教研室活动, 可以与老师一起讨论、交流, 这样师生能及时沟通, 起到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桥梁作用, 这比起学生直接去向教务处提老师的意见要好得多。

2、将课题申报、发表论文的讨论列入教研活动。

教研室活动要以提高教研室整体的科研水平为目标, 比如申报课题, 每次申报课题结果揭晓后, 教研室主任可以在教研室活动中就申报课题情况开会讨论学习, 提出申报成功的课题为什么能申报上, 提出有哪些好的方面值得大家学习, 同时也指出落选的课题, 提出不足之处。这样不仅仅充实了教研活动的内容, 而且使得课题申报评选更加公开透明化, 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老师课题申报的积极性。又比如教研室有老师发表了比较有档次的科研文章, 可以在教研室活动中向大家介绍经验, 并且可以提倡对一些重要课题、科研项目可以组织教研室成员齐心协力, 共同研究, 多发文章, 以提高教研室整体的科研水平。

3、教研室成员集体观看优秀教师系列宣传片。

很多被人称颂的优秀教师, 不仅仅是书教的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学习, 他们还经常教学生如何做人, 甚至更多的是他们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 那些优秀教师的师风师德值得我们效仿。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 而应该是教书育人。所以教研室活动可以将师德师风建设重视起来,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4、开展教研活动可以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思路。

所谓“引进来”, 一方面可以偶尔邀请有经验的企业骨干精英或部门主管来参与教研室活动, 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甚至一些应用性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 还可以向这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请教如何将讲课理论与实践很好结合;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教学名师来参与教研室活动, 组织教研室成员向他们学习。“走出去”就要求我们不要太局限教研活动一定是在自己的教研办公室开展, 可以考虑以教研室为单位, 所有成员集体去走访其他高校, 去了解别的高校是如何开展教研活动, 去学习别人的科研经验、专业建设, 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

5、排课、备课可以融入教研室活动。

每个教研室的专业课程一般都有很强的关联性, 教研室的老师可以利用开展教研室活动大家都聚在一起的机会, 详细研究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 还有每门课的讲授章节, 避免不同课程里相似内容重复讲授, 也能保证前后课程更好衔接。

(三) 做出成绩, 引起学校重视

教研活动一旦开展起来, 就要追求成效。只有有了特色, 取得成绩才能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 教研室才能获得更多学校的经费支持。有了学校经费支持, 教研活动能更加顺利更加丰富开展, 必然又能取得更大成绩, 这成为良性循环。

三、结语

教研活动不能仅仅以促进教师的专业进步与职业发展为目的, 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需求。教师教育学生, 绝不能只体现在教书授课上, 因而教研室活动也绝不能只将重点放在教学技能上, 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学生的整体质量上升了, 教研活动的开展与延续才显得有意义。然而, 现在高校的教研活动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的存在使得教研活动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文例举了教研活动的开展常遇到的问题并做了针对性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教研活动的改革做了以上探索, 提出了一些教研活动改革的设想, 希望能给其他高校教研室活动的开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禹宏.发挥教学督导功能, 提高高校教研室活动质量[J].魅力中国, 2009, (19) :42-42.

[2]王飞, 肖婧.教研室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7, (5) :38-39.DOI:10.3969/j.issn.1671-8305.2007.10.017.

[3]梁娟.新升本科院校教研室有效管理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 2010, 29 (11) :120-122.DOI:10.3969/j.issn.1671-9743.2010.11.032.

各高校优质活动收集 第5篇

各高校优质活动收集

1.武汉大学

春英诗社灯谜会

活动简介:

将写着谜语的彩色字条和灯笼挂于其上,彩带灯笼前放置一块宣传板,一面画的是水墨仕女图,一面用毛笔正楷书着辛弃疾的《青玉案》上阕。灯谜用清秀或刚健的的毛笔字写在一张张小纸条上,密密麻麻地挂在不过几米长的绳子上。一些小巧别致的透着亮的灯笼的点缀,使灯谜会更显得别有韵味。

这些灯谜条多达650条,并且全部都是由春英诗社社员原创,每道题都别出心裁,墨笔书就,各有韵味。这些灯谜分ABCD四等,每条都有编号。猜谜者想出答案后可取下谜条去工作人员那里核对,若答对了谜条即作废,猜谜者按相应等级获取书签,A等4支书签,B等3支,依此类推,每三支书签可兑换一个笔记本。若答错,谜条要被放回原处,可以重复多次猜。

灯谜多半是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两个字,内容涉及文学、历史、艺术、自然科学、经济、日常生活等多方面,但多半与文学、历史相关,有猜诗句、词牌、字、历史人物、诗人、学者、小说的,还有很多需要对名著的熟悉,如猜《红楼梦》中的人物,《西厢记》、《尔雅》、《诗经》里的诗句,《聊斋》的目录等等。这些灯谜并不都是文绉绉的,有考察物理、化学、生物、商业的专业性术语题目。有些也颇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比如有猜三国杀中武将术语的、猜麻将术语的,还有猜武大老师或地名的。

活动特色:优雅别致,富有感染力,趣味性

2.湖南师范大学

‚变废为宝‛主题活动比赛作品展

成功与科技相辉映-1-科联携你我共腾飞

活动简介:

每件作品都寓意深远,创意巧妙。来自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班的杜秋桂同学将自己压积已久的牛仔裤制作成三种样式各异的‚牛仔酷酷装饰袋‛;哲学班的赫美玲同学则用布条制成五个‚中国福娃‛;还有选手用一次性杯子做成的风铃、纸卷做成的新型bus、空汽水瓶做成的太空瓶飞机、废彩纸巧编成的玫瑰花等等。其中,以‚山河破碎,环保‘壳’不容缓‛命名的作品,参赛选手巧用碎鸡蛋壳拼成中国地图,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小块鸡蛋壳都差不多相同大小,取材新颖,寓意深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活动特色:宣传环保,展示创意

3.中国科技大学

岱山湖希望小学之行

活动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强社的45名社员在学生工作处处长董雨老师的带领下,带着科大全体同学捐赠的30多包衣物,100多套文具等用品来到了岱山湖希望小学开展爱心捐赠活动。

岱山湖希望小学地处肥东县古城镇,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该希望小学由迎客松烟厂出资45万国家出资30万共同建成,学校有学生近200人。

在简陋的办公室内,双方举行了简短的捐赠仪式,董雨老师作了简要讲话同学们能够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人才。并代表自强社向受赠方岱山湖希望小学老师们捐赠了文件夹等办公物品。岱山湖希望小学校长代表小学全体师生向科大的老师同学表示由衷的感谢。

捐赠仪式结束后,自强社的社员分组进入各个教室。给每一名小学生都赠送了本子,橡皮,尺子,自动笔,圆珠笔等文具用品。小学生代表发言,谢谢大哥哥大姐姐为他们准备的文具和衣服。他们一定会好好学习,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接下来举行了大小学生互动活动,有的教室里,孩子们从诗歌朗诵到歌曲演唱,一些社员也忍不住即兴表演了唱歌等节目,一个又一个节目让在场的人员掌声不已。

也有的教室里,大朋友和小朋友做起了游戏。笑声一阵又一阵…… 之后,孩子们围着社员就他们好奇的问题进行了提问。从做人处事、学习方法到大学生活,无所不提。让

一些社员不禁感慨:‚这些小孩真懂事,我那个时候根本不会问这些。‛窗外凉风习习,室内暖气洋洋!

活动特色:关注儿童教育,回报社会

万宽宽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第6篇

摘要: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大学是培养青年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青年人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青年人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的恒久主题应该是“校训”,具体实施应该调动校、系、班等三类管理机构,以“官方、非官方”形式立体交叉举行,建立校园网络文化,同时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的基地共建文化,从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特定群体、特定区域的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活动是体现这种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窗口,而校园文化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水准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窗口,而校园文化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水准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那么怎样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呢?

一、紧扣校训内涵,在文化活动中传承和发扬校园精神

所有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主题思想,高校文化活动同样需要在一个大主题下开展。在高校发展的历史沉淀过程中,最能反映一所高校校园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是校训,校训基于校园文化并引领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校的灵魂与精髓。高校的校训精神内涵对社会进步以及自身校园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展示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历史贡献。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与学校固有的文化环境相结合。而校园文化又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无疑,物质文化对于活动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最核心的是反映学校精神的价值文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活动要在活动中体现和巩固校园精神,真正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培育学校个性的重要形式和载体。这样毕业学子走上社会时,打上鲜明的校园文化印记。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既以鲜明的文化个性赢得亲赖,又将校园文化特质辐射社会,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

二、开辟多种途径,立体交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生源的素质随着扩招变的更加复杂,文化需求更趋多元。这就要求学校有对应的庞大的文化活动指导队伍和足够的场所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按照目前高校的管理模式,建立以校、系、班三级立体交叉的文化活动管理体系,由职能部门、院系二级单位、学生组织等,共同担负起文化活动的策划和指导,更能满足学生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按照文化活动的规模、重要性、交融性,三个层次的活动应该各有特色:首先,由学校团委、宣传部、学生会等组织并直接承办的大型活动主要是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大型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电脑节等,这些活动涉及面广,需要校级部门共同联手实施。其次是系级活动。近年来,随着高校管理重心向二级部门倾斜,围绕专业特色开展的系级文化活动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流。这样,系科特色的彰显更加明显,活动的社会化趋向更加明显。这类活动由每个系的党团组织、教工团体、学生分会以及各社团策划开展。第三是由班级、团支部、小型社团负责承办的小型活动。这种活动往往以兴趣为导向,灵活多样,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三类活动如果能够交叉轮流开展,那么学生就能拥有丰富多彩、活力四射的大学生活。

三、建立网络文化,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最强音

随着大学信息化、社会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校园不再是一块净土。互联网走进高校生活虽然短短10来年的时间,却以惊人的速度得到普及和发展。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目前大绝部分高校已经实现了教学区、图书馆、宿舍区网网通。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进入校园,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但网络文化并非一方净土,如何进行引导和实施有效的监管,正成为学校德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如何突破,就要加强研究,努力构建健康文明、艺术化的、蓬勃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既获得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具有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的基地共建文化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对于地方一般性高校,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口号,目的是强调一般性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市场需求,使学生学有所用。从素质教育角度看,学校在育人过程如果能够注重实践环节的培养,能够将社会化教育贯穿在学制的始终,那么教育效果会得到提高。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她努力避免学生“死读书”,积极倡导“走出去,请进来”,让学生在各种类型的活动中接受经验教训,迅速实现社会化。作为地方高校,要为学生建立更多基地,方便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同时不能忽略对于地方文化中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的借鉴与吸收。从文化融合角度虚心借鉴地方文化的精华,借助地方文化的优势来提高自身文化的档次。学校可以邀请地方文史专家讲述地方文化史、革命史,请政府官员讲经济发展史、治理方案等,为未来几年更好地学习地方文化作铺垫。同时,学校广泛收集信息,有针对性建立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每到节假日,将学生分批送到实践基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接受各种锻炼教育。为传递校园文化、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和增长学生见识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不可能用一固定的模式、手段来完成,要使高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想在新时期有所作为,取得更大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沈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15(02):6-8.

[2].夏宏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6):63.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研究 第7篇

1 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 如各类艺术节、科技节、歌咏比赛、诗歌朗诵会、辩论演讲大赛、书画摄影展、体育比赛等等。

2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现状解析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 一方面提升了高校本身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校园文化活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常新的, 在传承优秀校园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要能够保持永恒魅力, 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 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 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而在实际中, 各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 往往只注重传承校园优秀文化活动, 而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发展方面却略显不足。

2.1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方向性错误

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所包含的地理环境、建筑布局、景点、传播设施、现代化的教室和实验室等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性的、根本性的组成部分——精神文化, 却隐含在物质文化中, 其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现如今, 个别高校搞混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主次地位, 一味强调硬件的建设而忽视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之大, 非大楼之大, 乃大师之大。”

2.2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缺乏统一规划

现如今, 各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层出不穷, 但在追求数量和种类的同时, 往往忽视了校园文化原本所应该发挥的作用, 造成盲目上架, 以次充好。更有甚者, 在还没有充分做好组织准备的情况下, 着急上马, 结果这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往往是半路夭折, 有头无尾, 浪费了人力、财力, 更严重的是由此而带来的对于其它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负面影响。合理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是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的带领下, 结合时代特征和学校师生特点, 形成统一规划, 调动相关部门群策群力, 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 负责研究和布置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 分析校园文化的动向和问题, 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2.3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职责缺失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首先要明确“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为主”的职责。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初衷应该以符合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 所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以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学生实际发展为出发点。然而, 目前有些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 过多的强调活动的种类、规模和档次, 缺乏实际内容的支撑, 与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宗旨渐行渐远, 更多的是以参奖、拿奖为直接目的, 本末倒置。

2.4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甘做“井底蛙”

目前, 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 无论在内容上或者形式上多局限于校园内传统文化活动模式进行。如各类艺术节、科技节、歌咏比赛、诗歌朗诵会、辩论演讲大赛、书画摄影展、体育比赛等等, 在形式上没有突破, 在内容上也没有创新, 在活动的开展上遭遇了瓶颈, 特别是对于活动开展参加对象缺乏吸引力, 往往是曲高和寡, 形成了“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

2.5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

高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 各高校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纷纷加强校风建设, 而在硬件配备方面也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而目前高校竞争的评价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导向错误, 譬如在教师队伍建设、校园学风文化活动建设和学校软硬件设施配备等方面的比例平衡问题处理上有失偏颇。因此, 在评价机制的引导下, 各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出现了重在为评价而包装, 实质无内容, 造成学生被动参加, 且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文体化现象严重。因此, 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出现了“虎头蛇尾”、只见开幕式和闭幕式, 不见中间过程的奇怪现象。

3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对策

建设与创新高校校园文化, 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推进高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需要。因此, 要突破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的桎梏, 创新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合理的设计,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正确导向功能, 从而更好的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3.1 明确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方向, 统一领导和指导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研究, 首先, 要明确各自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导向, 不能照搬照抄, 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否则会形成“东施效颦”的困境;其次, 要弄清楚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和对象, 结合高校专业发展特色和培养目标, 在制度上形成统一规划和领导, 形成专门的领导班子, 研究、指导和监督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最后, 要形成校园文化活动的反馈机制, 经常性的开展学生民意调查, 针对校园文化活动, 举办学生座谈会, 了解学生的所需和所求, 不断创新和完善校园文化活动。

3.2 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明确校园文化活动职责

校园文化活动的最主要职责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 以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主要目标。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者——高校教职工, 对于校园文化活动能否行之有效的开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 广大教职工在明确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的情况下, 更要明确服务育人的职责, 切实利用好校园文化活动这个平台, 在活动中将3种育人方式相结合,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3.3 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学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 是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主体。学校任何工作的归结点都是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 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目的和归宿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而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是学校联系学生、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纽带, 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依靠力量。在领导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过程中, 必须加强对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组织与指导, 并通过他们来开展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

3.4 走出校园, 将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化

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无法满足这类群体。因此, 要不断地创新这些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就要给校园文化活动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要坚持“请进来, 走出去”的原则, 加强校园文化、社区和社会之间的交流, 把优秀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请进校园, 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渠道和空间, 把学校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传播到社会, 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如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的活动, 就可以和社区联系在一起;法学专业的活动, 可以深入检察院、法院等单位。同时, 也可以邀请这些人到学校里开展活动, 相互交流。

3.5 构建行之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评估体系

高校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 已成不争事实。然而, 盲目的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苦心研究”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评估体系, 显然也成了今日高校的一大怪现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已经失去了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和高校竞争两方面的平衡点, 轻前者而重后者的现象日趋严重。因此, 如何使校园文化活动科学而有效的开展, 必须从高校评估体系这个源头问题上加以解决。一套科学、可行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评估体系, 不仅能评价、考核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成效, 对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作出定量、定性的分析和价值判断, 找出问题和差距, 还能引导、督促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帮助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 对保证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方向和提高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水平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摘要:校园文化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作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更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面对新的条件、新的情况, 现如今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显现出疲态, 比如在校园建设中, 一味强调硬件的建设而忽视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而在校园文化活动举办方面也是重量不重质、良莠不齐, 特别是在传统强势校园文化项目建设中, 也是举步维艰, 难以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 突破原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制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登恕, 田艳丽.和谐校园行为文化:中国高校文化的实践与弘扬[J].绥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赵立香.社团建设——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天地[J].大学共青城, 2002 (2) .

[3]齐晓华.浅议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性[J].科教论丛, 2002.

高校工会活动要突出人文特色 第8篇

1 高校工会活动要突出社会主义文化特色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是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职能的社会主义大学的使命。学校的一些工会是大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织机构, 在教师中, 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 要不断加强这部分组织的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抓紧抓好。我们都知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的思想, 以及对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 高校工会活动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开展活动, 不仅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教职工头脑、指导工作, 更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使教职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懂、真信。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尤其要从真正收到实际效果上下功夫。老师这个群体在接受人们的思想政治方面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大学校园中的工会的建设很重要, 应该要不断举行一些符合政治文化的建设的报告会, 多创办一些文艺活动。让全体师生都能够系统的体会思想政治思想的内容, 我国国家的发展动态等。因此, 要选择合适的本土化的报告者, 才能收到很好的效益。选择的报告不一定追求高职称和高学历, 而是看他能否把报告讲的通俗易懂好记, 能否做到深入浅出, 贴近生活、贴近校情, 让作报告真正成为引导教职工深入思考, 真心接受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过程。对于一些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家学者进行讲述, 进而推动整个教育的社会主义的体系的建立。使得教师职工的思想进步, 进而外化为行动,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地生根。同时, 进行一些活动的评选, 如评选"三育人"、"巾帼建功"标兵等, 同时, 还应该经常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读书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 在这些比赛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贯穿其中, 要求参赛者说好人好事、写新事新风, 用身边典型教育身边职工[1]。

2 高校工会活动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一些高等教育学校, 所办学的地方都是在大城市中建设的。针对于这些城市, 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方。每个地方都有着本土化的历史, 发生过很多历史事件, 出现过很多历史人物, 留下了很多不朽的文化遗产, 逐步形成了每一个地方独有的特色,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 高等学府的创办, 将会受到历史文化的滋润, 对于本土的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 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 所以, 在每个城市中, 高等学校的工会组织必须进行不断的思考, 对于当地的文化遗产进行调查, 清楚地指导这种文化对当地的高等学校有什么样的影响, 这样, 才能在开展工会组织的时候, 使得各项活动能将本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进去, 体现本土的文化遗产特色。不仅体现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 而且也可以让非物质文化进入大学校园, 下面我们以张家口市的河北北方学院为例。这所学校是河北省省属地方高等院校, 在塞外名城张家口创办, 这里曾经是一座古城。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文化资源。曾经泥河湾古人类遗迹大约是在200万年的遗迹;拥有大约据历史记载的5000年前的之间进行征战的文物古迹;还有一些秦汉至明朝的古代历史长城, 逐步积累下来的草原文化, 比如现在在张北建立的一座供人类参观的--元中都;还有张库商道, 那里驼铃声声, 北通亚欧;这里也是军事要道, 曾经发生过很多的战乱, 牺牲了无数的革命先烈, 洒下了他们的热血。在历史文化长河中, 这里留下了很多文化名俗, 如具有时代特色的剪纸文化, 人们可以剪出各种花样的物品, 窗花;还要戏曲文化, 二人台, 山西梆子, 人们互相唱着, 表达自己的喜悦。到了现代, 建立了京张铁路, 为我们的交通事业带来了方便, 后来, 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给我们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形象, 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伟大的人, 对社会有用的人。通过历时长达八年的战争, 多少不屈的抗日英雄, 在战场中英勇的壮举, 引发了我们的斗志, 以狼牙山五壮士的跳崖豪举, 董存瑞为了胜利舍身炸碉堡, 他们为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建立, 留下了遗迹。新中国成立后, 无数的人在社会主义道路上, 不断摸索, 建立了第一座官厅水库, 兴建了很多造福于后人的防护林, 以及在抗震救灾中, 具有奉献精神的人物。大家在抗击2001年的"非典"中所表现出的无畏精神。现在都在倡导的"三年大变样",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河北北方学院的工会组织, 也在时刻响应党的号召, 近年来, 不断进行各项活动的开展, 在开展活动时, 非常注重将地方文化元素于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结合的方式, 促进学校的文化思想政治的培养。进行了以下的措施:第一, 举办一些能够真实反映张家口的历史文化特色的节目;第二, 聘请一些对于历史文化有相当研究的学者、专家进行给学生的讲座。第三, 每年组织不少学生到县区进行调研的活动, 增长他们的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2]。

3 高校工会活动要突出学校自身人文特色

每一所高等学校都有着很长时间的办学经历了, 甚至可以追溯到民国时代, 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 高等学校在每一个时期中, 都会面临很多时期, 他们为国家的富强作出了很多的贡献, 在不断的贡献中,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体现了人文精神, 同时, 也反映了高等学校成长的每一步脚印。因此, 在高等学校的工会进行相关活动的时候, 我们应该不断加强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本校的历史也要让学生了解,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于本校的热爱, 在这样的环节下, 才能更好的学习, 多为学校作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组织活动时, 应该加强本校特色的人文精神教育和校史教育。河北北方学院, 这所本科院校已经有了90年的历史了, 以前的学校的名称是察哈尔实业学校, 开始建立的时候是由张砺生先生创办的, 他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建国后他担任了国务院参事职位。在河北北方学院曾经出现了很多的知名人物, 编撰了很多的历史著作, 产生了不少的研究作品。因此, 可以说河北北方学院, 这所学校不仅是河北西北部高等教育的源头, 也是当代现科技文化事业的龙头。鉴于上述的文化成果, 河北北方学院工会作出了很多的努力, 他们现在致力于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 主要是进行联合举办活动, 利用学校的历史和精神文化, 激励学生不断在教育中的探索精神, 设置了很多专栏, 里面包括了很多历史事件, 使得校史文化鲜活起来了, 同时, 创办了一些学生学习组织, 进行学习, 让广大的师生明白这所学校的历史, 指导学校这几年来的历史重大事件的发展, 懂得学校未来的发展前景, 懂得以后感恩母校。

摘要:高校工会组织作为高校的重要群众组织, 具有宣传职工、教育职工、凝聚职工的重要职能。这就要求, 不仅要用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教职工, 更要通过教职工群体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文化, 提升大学的人文层次, 提高育人质量。

关键词:高校,活动,人文特色

参考文献

[1]王扬.论高校工会在师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实现途径[J], 辽宁师专学报, 2010 (03) .

高校管理活动过程的伦理分析 第9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伦理,分析

道德原则反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基本要求, 贯穿和渗透于人类社会的所有管理活动和过程, 高校管理活动的道德实践主要体现在决策、激励、协调等方面。因此从伦理视野出发, 对高校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决策、协调、激励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就十分必要。

一、决策的伦理分析

从管理学来看, 决策是为了实现一定目标, 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 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1]决策是管理的核心, 贯穿管理的始终。从结果来看, 决策是对某个相对最优的选择, 而在选择方案过程当中, 决策人的价值观的支配是影响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F·E·卡斯特概括了五种价值观对决策的影响, 有廉正、和谐、快乐、忠诚、生存、合法性。[2]从伦理的角度分析决策十分重要。伦理分析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做出决策时, 除了进行传统的技术分析以外, 还要进行伦理分析和评价。弗雷德里克·B·伯德和杰弗里·甘兹对伦理决策大为赞赏, “如果管理者能更多地意识到他们的价值观、社会准则和伦理规范, 并把它们用于决策就可改善决策;如果决策时能考虑到社会分析和伦理选择, 那么对管理者本身、企业和社会都是有益的;各种伦理分析工具能帮助管理者做出更好的决策, 更清晰地向利益相关者解释其行为的理由”。[3]在高校的管理活动中, 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始终, 存在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对高校管理决策进行伦理分析, 可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国外较为成功的大学经验证明:应组织由学者、管理人员、学生及系统外人员组成的咨询机构, 以保证决策公平性、科学性。[4]高校的决策内容必须符合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要求, 同时还满足公众利益的要求。政府、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等构成高校的利益相关者。如果高校的决策忽视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 都会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和高校信誉的积累。在我国现有的公办高等教育体制中, 政府是举办者和管理者。高校制定决策时理所当然地尊重与考虑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目标、政策, 并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地输送人才。

在现代大学中, 学生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尊重学生的权利和权益越来越重要。纳伊曼指出, “应当朝着把学生当作成人这样的教育制度发展, 把互相教育的任务交给他们, 使他们从被教育的对象, 成为充满活力的主体”。[5]科尔也认为, “学生们对学生问题的影响比通常认为的要远为重大, 选修课制度有助于他们决定大学的哪些领域和学科得到发展, 他们的种种选择像消费者一样, 引导着大学的扩张和收缩”。[6]不管是从教育投资的角度, 还是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作用, 学生都应当是高校管理决策的重点考虑的对象。高校有必要建立一个学生参与管理的独立机构, 这个机构应该代表大多数学生的声音, 反映学生的公共利益, 同时还应在制度上享有一定的决策影响权。当高校做出重要决策时, 这个机构应当不被排除在外。但是, 高校的高层管理者对决策的影响力是最大的, 所以在决策上主要还是依靠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决策的考虑。作为结果, 高校高层领导者在决策时, 除了论证科学性和其他技术分析外, 还要进行必要的伦理论证, 考虑到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然后选择最优的方案。

二、协调的伦理分析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管理大家孔茨和奥唐奈指出:“许多权威人士把协调当作主管人员的一个独立职能。然而, 把它当作管理的本质看来更为准确, 因为使个人的努力与所要取得的集体目标协调一致是管理的目的。每项管理职能都要进行协调工作”。[7]组织由不同需要、不同个性的人群组成, 这就构成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 组织要获得生存与发展, 就必须协调个体和组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高等学校管理直接面对的是学生、教师, 管理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发展。高校管理的协调活动更应体现人性, 重视人文色彩, 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高校教师崇尚科学、讲求民主、追求真理是高校学校文化的特点, 教学和科研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因此对于专制独裁、家长作风、一言堂等等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感, 甚至对一些命令、权威和服从也不以为然。教师队伍相对轻视权威, 尤其是行政权威, 而服从于真理和学术的权威, 因而高校行政的权威受到学术权威的挑战。这就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冲突, 也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难题。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说, “学术系统的顺利运行成了所有管理中最艰难的管理工作”[8]。另外, 学生也是属于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群体, 在这样一个系统中, 确立行政的权威有一定难度。高校协调的特殊性使得高校管理者协调难度加大, 对管理者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因此, 掌握切实可行的协调手段, 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 以目标凝聚人, 协调不同思想和价值观念。目标协调是最根本的协调。高校是一个松散连接的组织系统, 崇尚多元文化和不同价值观。但是作为高校管理者, 要善于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创建共享的价值, 引导教师和学生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上来, 朝着实现共同的目标方向前进。其次, 以道德管理感召人, 协调各种利益差别。从根本上来说, 矛盾存在是因为有利益的差别。在高校管理中, 在人员任免、经费分配、改革方案实施等方面都存在利益冲突, 这种利益的差别在一定的时间是不可能消除的。但是对于组织来说, 最大的利益只有一个, 要使各个群体利益和组织利益有机协调起来, 除了从机制上调整好个人和集体利益之外, 利用道德的影响力, 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众所周知, 无论怎样完美的机制, 都不可能使系统内所有成员都达到自己的最大利益, 一定的牺牲是系统存在和发展必需付出的成本。引导属下以集体的最大利益为重, 领导者的道德感召力是至关重要的。以自己的这种影响力, 形成一个正气弘扬的环境, 激发师生群体的道德感, 就可以消解冲突于无形之中。

三、激励的伦理分析

在组织行为中, 激励的含义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 使人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 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在管理活动当中, 激励可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提高工作业绩和推动既定目标的完成。激励一直被看作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激励源于人的需要。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 人类是有需要的, 而且需要是人产生工作的动机, 也是激励他们工作的因素。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这五种需要是由低到高依次排列, 只有排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 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因此, 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 较高层次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划分符合人的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 为我们的激励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伦理的角度来看, 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公正、仁慈、关怀、利他等就是道德的重要内容。所以, 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道德的范畴, 换而言之, 这些需要也是道德的需要。因此, 充分认识到高校管理中的这种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高校管理活动中, 激励的两大对象是教师和学生。众所周知,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也是院校之间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是高校管理的重大任务。所以, 正确分析高校教师的需要是激励的关键。由于高校教师在年龄、教育背景、性格等方面的不同, 所以在需要的满足上存在差异。有的教师希望得到房子, 有的教师希望在学术和工作上得到肯定, 有的教师希望得到晋升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有的教师则希望改变工作环境。归结起来, 这种需要可以看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而且教师的需要是综合和多样的。但一般来说,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 高校教师具有明显高出于一般人的政治素养、道德修养, 具有较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他们决不会仅仅满足于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因此, 如果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只注意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 不断提高工资待遇, 不断增加津贴的做法, 甚至一切管理行为均与经济利益挂钩的做法, 其激励作用可能不如管理者所期望的那样。事实上, 它还有可能打击高校教师的尊严。对大多数教师来说, 马斯洛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这个低层次不是他们需要的首选。对于高校教师来说, 其最关切的需要可能是:希望在科研上能取得成果, 具有强烈的成就需要感;希望其科研成果、科研水平和学术质量得到人们的承认;希望其研究课题取得进展并获得成功, 体现自身的价值。其主导需要为成就、尊重需要。因此, 管理者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承认和肯定他们劳动的艰苦和重要, 改变工作环境, 创造机会让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满足他们被认可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确实, 高校教师渴望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说, 高校教师对道德的需要更为强烈。

笔者认为, 马斯洛提到的“尊重的需要”应该引起重视。任何人都有尊重的需要。马斯洛认为, 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马斯洛指出, “最稳定的, 因而也是最健康的自尊是以别人给他应得的尊敬为基础的, 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名声、荣誉或谄媚”。[9]24比较而言, 高校教师的“尊重的需要”是十分强烈的。他们大多知识丰富, 学识渊博, 有人甚至成为知识理论的创造者和道德修养的楷模。有时, 别人的尊重甚至成为他们的第一需要。这样一种心理特征, 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不能不加以注意。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校管理者的管理技巧体现于能否尊重教师。尊重教师, 最重要的是给教师以自由。马斯洛还是觉得, 自由也许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他说:“众所周知的临床材料告诉我们, 一个懂得真正自由的人 (这自由不是牺牲了安全得来的, 而是建筑于充分的安全的基础上的) 不会自愿或者轻易让别人夺去他的自由”。[9]45如果没能尊重教师, 减少了教师的自由空间, 从本质上看是不会产生激励作用的。

但对于高校教师来说, 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理想的境界。马斯洛说, “从人的天性中可以看出, 人类总是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 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实现。从自然科学意义上说, 这与一粒橡树种子迫切地希望长成橡树是相同的”。[10]64这指的是人在天赋、能力、创造力、智慧以及性格方面的不断发展的欲望和要求。马斯洛直接说, “所有的证据 (大部分是医学上的证据, 但现在也已有了其他方面研究的证据) 都表明, 实际上每一个人 (无疑也包括几乎每一个新生儿) 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 一种希望发展, 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10]64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需要。而作为高校教师, 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表现得最为强烈的成就需要。那么, 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 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 尊重民主、公正、人道的准则, 在满足了教师作为人的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后, 更应该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的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这些需要的尊重应该渗透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高校文艺活动 第10篇

1.1 广泛性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 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呈现出教育内容和参与者这两方面都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广西大学在“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中开展了“同参与, 共发展”十佳班级心理辅导评选、现场心理测验、辅导员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等丰富的活动。

1.2 间接性

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开展过程中, 大学生无意识地主动学习了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并且在过程中乐于分享, 将这种积极的情绪传达给周围的同学, 形成一种良好的“第二课堂”的教育活动氛围。在这种学习与教育的环境里, 大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 大学生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地完成受教、自教、施教的过程, 提高了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1.3 时尚性

校园文化活动是多种多样的, 保证内容的新颖和时尚是提高大学生参与率高的重点。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中加入了现场心理测验、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加入了时尚的元素, 深受学生的欢迎。现场心理测验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树立了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和达到健康心理的积极理念, 在游戏中学习到了心理健康的知识。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大学生专业上面的理论基础, 还塑造了合作观念和健康的竞争意识。

1.4 对象全面性

校园文化活动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 校团委都进行了强力的管理保证活动中大学生接触到健康、有效的教育活动。5月17下午, 我校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专题培训举行。材料学院、商学院等学院的研究生导师、党委副书记、研究生秘书、研究生辅导员共70人参加。广西大学在“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开展了“同参与, 共发展”十佳班级心理辅导评选、辅导员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由校团委管理负责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保证了在大方向上的一致性和上下一心的对象全面化。

2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构建原则

2.1 德育主导性与先行性相统一

“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是对课堂教育的补充和拓展。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德育重要的载体, 运用好这个载体对高校德育建设有巨大的价值。在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 首先考虑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德育发展的要素, 注重载体建设的思想性适应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 并在活动的设计中将德育理论知识蕴含于活动之中, 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强调德育的主导地位和功能的实现。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 将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突出, 鲜明地表现出德育主导性与先行性。

2.2 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统一

历届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内容和形式都不落窠臼, 推陈出新。仅仅讲求趣味性是远远不够的, 将校园文化活动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升华自己的理论知识, 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技能。在此届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中, 通过收集学生的评价, 大家普遍认为在此次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更能在生活当中注意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如何去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达到育人的功能, 具有实际的价值才能保证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当前大学生主要是“90后”, 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部分学生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不同的成长环境形成了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 在校园文化活动的选择上会受到个性和功能需求的影响。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根据这些具体的情况开展了三种不同的活动, 现场心理测验活动参与的人数最多, 面对的对象范围最广;其次是团队辅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 这两项活动参与的大学生多是具备基础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概念, 渴望在活动中获得心理健康方面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的机会。最后是心理情景剧大赛, 这项活动对于心理健康知识和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大学生通过自己选择剧本、确定剧中角色和刻画表演人物全面地深刻地完成了一次短期的心理健康知识之旅。

2.4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从第一届到第八届, 每年长达一个月的活动都是有声有色。在第七届“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期间, 广西大学举行了“阳光心语”传递、“心情演绎”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心海拾影”心理电影展播、“心栖云端”心理健康讲座、“心翼互助”团体辅导活动、“画言心语”心理漫画展、“手舞心语”手语歌比赛、“心海畅游”班级心理方案评选、心理委员工作坊等系列活动。第八届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继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中心, 孜孜不倦地大胆创新, 因此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3 高校德育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

3.1 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

大学校园是传授知识、培养全面综合人才的圣地。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 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以丰富的内容和创新的形式间接地普及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活动, 广泛地宣传了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 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心理健康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2 塑造健康的大学生人格

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时间持续一个月, 大学生在活动开展的气氛环境中会在潜意识里受到心理、行为和思想上的影响。这次活动中的心理情景剧大赛在帮助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心态方面产生了很好的人格培养效果。从教育的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理论发展过程可以看出, 德育一直在都是在寻找互动的教学模式, 追求“对话”、“交往”的教育模式。但是这样的模式是需要建立在平等的人格基础上才能较好地实施。作为教育主体、客体的大学生, 如果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 就会阻碍教育的顺利进行, 给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广西大学开展的心理健康系列活动一定程度调节了校园紧张的学习生活, 为德育的高效性铺平了道路。

3.3 锻炼大学生与社会接轨的能力

大学生最终都会进入到社会这个大熔炉,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 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远远不足以处理初入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大学校园教授的是文化知识, 在教授文化知识的背后是“受之鱼, 授之于渔”的技术和能力。大学生逐渐形成个体独立的人格,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才能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游刃有余。校园文化活动是以隐性教育的方式给予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活动的参与中逐渐地培养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和管理的能力等等。现在社会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两手都硬”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陶冶和提升, 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综合性人才。

4 高校德育校园文化活动的思考

以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为例, 活动的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 主题是“5.25”——“我爱我”。将大学生意识的着眼点由他人、社会转向自身上面, 提醒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关注自我, 这一口号明确响亮, 直指人心。大学生是兴趣广泛、充满活力的群体。把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点放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趣味性强, 才能激起广大大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获得更多大学生的关注与参与。

但是, 系列活动进行过程中, 单个活动的宣传力度远远达不到理想当中的学生覆盖面。在单个活动与系列活动的整体性与连续性的宣传处理得不够细致和连贯, 部分学生对于系列活动保持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观印象。高校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当更新运作程序, 引进项目化管理机制。将各种资源合理、有效地整合配置, 从而达到一种项目设计最优的状态。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己与社会上企业的沟通、谈判与合作培养了自身的独立性、工作积极性, 锻炼了自己的创业实践能力;同时让社会、企业能够更直接地与这些学生进行交流和了解, 对于他们选择储备人才起着堡垒作用。通过项目化管理, 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得到更多的校外资源, 能够在经济基础与管理技巧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使校园文化活动的资金与智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坚实的扶持作用。

参考文献

[1]侯丹丹.浅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6) .

[2]张科, 佘万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7) .

高校图书馆开展读书阅读活动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读书活动问卷调查

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大学生励志省思是基本要求,快乐读书是基本途径,育人成才是根本目的。创新文化育人的新领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路径,也是发掘读书活动育人功能的归宿。开展读书活动不仅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有效途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它还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改善服务体系,做好服务工作”。根据规定,高校图书馆要针对大学生阅读倾向来指导阅读,鼓励大学生多读并且读好书。同时开展图书的预防和辅助治疗等的阅读疗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使大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我励志省思,我们把读书作为大学生励志、省思、成长、成才的基础工程来抓,在近几年开展的系列读书活动中,始终牢牢把握文化育人的主导方向,打牢了文化育人的思想基础。

1高校开展图书阅读活动的基本情况

高校阅读活动正积极的开展,丰富的图书馆资源,活跃的阅读状态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但是高校阅读活动还没有做到最好,仍然存在几个问题,首先是活动效果不太好,效果和花费不成正比,活动影响面太小,甚至学生被强迫参与,使学生产生反感;其次是阅读活动总体上缺乏计划性,举办活动时不够严肃,计划不精确,使活动开展的没有条理和头绪。

2高校图书阅读活动的调查问卷

笔者认为,要评价高校阅读活动的效果,最终都要归结于大学生读者,也就是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收益和满意程度两个指标,所以问卷组织了5所高校的1080位大学生,针对一些关于阅读活动的问题展开了问卷。

2.1问卷的设计内容

本次的问卷问题设为三部分:第一是引入问题,大学生阅读的现状认识以及阅读存在的问题;第二是态度题,初步了解大学生读者是否了解图书阅读活动的一些影响因素以及阅读活动的评价;第三是探讨内容,了解读者对活动形式和方式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内容如下:

高校图书阅读活动的调查问卷:

①对大学生的阅读现状评价(单项选择)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D很差

②大学生阅读存在的最大难题(多项选择)

A不会选择图书B图书馆书目少C读不懂名著

D课余活动占据课余时间

③影响图书馆开展阅读活动效果的因素(多项选择)

A读者的参与B外界的参与C开展的时间

D图书馆对阅读活动的重视程度

④以下的阅读活动方式各有什么特点?(问答题)(1)图书推荐活动;(2)展播经典视频;(3)名著影视欣赏;(4)名家讲座。

⑤您认为还有那些活动方式可以开展,以及您的建议。(问答题)可以随意发挥,语言不能有攻击性。

2.2问卷调查过程

本次的问卷调查,依托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大学生阅读委员会对委员所在的10所高校的1080位大学生进行现场的问卷调查,开始时间为2012年8月9日,结束时间为2013年3月1日,全部同学均认真的填写了问卷。

2.3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分析

2.3.1对大学生阅读的了解

对于第一个问题,近86%的高校大学生的评价是当前阅读现状“一般”,只有8%的同学认为满意。对于第二个问题“大学生阅读存在的最大难题”,总结的结果是“不会选择图书”和“业余活动占据课余时间”是答案选择率的前两位。可以看到,经现代信息丰富快捷,而且有“书目导读”,但是在选择图书上仍是大学生的棘手问题,此外大学生活的全部几乎就是专业课的学习和极少的课外实践活动,所以阅读的时间几乎全被占用。经过对问卷结果的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都普遍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市场经济时代把他们的将来和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决定着他们的就业与生活状态,更是决定着他们自己的未来。

2.3.2对开展阅读活动效果的影响因素的意见

评价阅读活动开展的效果,在前两位的是“读者的参与”和“图书馆对阅读活动的重视程度”。大学生对于开展阅读,首先必须可以给自己带来收益,学到一点有用的东西,否则不会选择积极的参与,即使被强迫参与,也不会达到满意程度。此外是对图书馆的要求,希望图书馆在开展阅读活动时计划性的开展各种活动,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参与读书活动的机会,举行高质量的读书活动。

2.3.3对于高校阅读活动的建议

通过调查问卷,笔者看出大学生对阅读活动的一些要求,图书馆开展阅读活动要考虑大学生对文化的需求,尽量组织一些有广度和深度,让学生满意而有效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在开展时都不是些费力的活动,如“图书推荐活动”,“展播经典视频”,“名著影视欣赏”以及“名家讲座”等活动,都是可以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兴趣的活动。此外,针对调查问卷的结果,总结了几个最受欢迎的阅读活动:第一个是读书论坛,邀请知名的作家、编辑,某个方面的专家学者,讲解当今社会的热点,专题论坛报告会,引起学生对文化的探讨兴趣。第二个是阅读大赛,组织个人及团体进行快速阅读大赛,采取快速阅读和口头复述的形式,并抢答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团体赛可采取辩论模式,现场快速阅读和辩论,进行综合考察。

图书馆除了搞一些阅读活动外,也应多搞些读者互动的活动,如:“英语沙龙”活动,让大学生以班或团体为单位,定期举办英语沙龙,每次的沙龙主题由大学生自由选定议题,自行筹办沙龙所需的事项,图书馆提供场地及适当的经费,让大学生全面参与进来,除了对文化知识的补充,还对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实操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如:“艺术长廊”活动,大学一般都有美术系,以与美术系联合举办的形式,定期展出学生的优秀作品,既能装饰美化图书馆,又能展现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3结语

当今的信息时代,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只有多读书,即时获取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才可以在人才洪流中有立足之地。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掌舵人,阅读的实用性以及有效性等特征极大地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的目光,而且经济商贸、现代管理以及金融类的书逐渐成为了大学生所追求的阅读热点,此外为了考证和升学,一些考试指导类的书也受到追捧。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通过阅读图书获取知识,进而提高整体素质,全副武装应对挑战。高校图书馆是教学和科研机构,也是文献信息的资源中心,被称为“第二课堂”。高校阅读活动正积极的开展,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几个问题,活动总体上缺乏计划性,活动开展的没有条理和头绪。所以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阅读的需求,就要开展相应的问卷进行阅读活动的调查。在进行问卷调查时,首先要有合理的思路,其最终目标就是让读者满意。其次是合理的评价指标,被调查对象要有代表性。最后分析评价的结果,希望可以对开展阅读活动有一些参考意见。总之,读书可以明理,读书可以励志,读书可以愉悦身心。在开展系列读书活动中,我们把倡导大学生快乐读书、快乐生活、快乐成长,作为丰富文化育人时代内涵的基本路径,全面发掘读书活动的愉悦身心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波.图书馆阅读推广亟待研究的若干问题[J].图书与情报,2011(5):32-35.

[2]杨婵.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反思与重构[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2):58-61.

[3]岳修志.基于问卷调查的高校阅读推广活动评价[J].用户研究与服务推广,2012(5):100-101.

[4]周向华.引导阅读健全心理营造书香校园———当代大学生阅读倾向分析及阅读疗法的实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9(14):282-285.

[5]袁珍英.关于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阅读指导的思考[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6]黄少龄.高等院校图书馆阅读指导之读书活动研究[J].图书馆,2009(4):90-92.

作者简介:

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 第12篇

受众理论及其视阈下的校园文化活动

受众是一个集合的概念, 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收者的社会人群。受众理论作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更加注重在具体、现实、操作层面上研究“接受问题”, 而且率先对教育接受活动、尤其是以大众传播方式进行教育的接受活动展开研究。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不变的基本特点就是有学生参与的文化活动, 多是由学校或者团体发起组织, 而学生是最终的到达对象, 即学生是这场传播活动中的受众。从受众理论视阈来理解校园活动, 就是要把握大学生的新特征, 从受众分析开始进而对整个“接受活动”全程进行设计与创新。

校园文化活动的受众分析

受众不再“单纯”, 常表现为“固执”。校园文化活动名目繁多, 纷繁复杂。在新生刚入学的时候, 新生报名情况热火朝天, 应接不暇。但久而久之, 大众传播改变受众的态度, 左右受众的选择, 传播的效果也越来越弱, 新生不再是“魔弹论”下的受众。不少校园文化活动, 无人问津。学生一般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才会前去观看, 没有兴趣的, 即使相关单位做再多的动员, 也根本不愿理会, 因为他们认为时间需要合理分配, 活动是次要的, 他们还有很多事要做, 诸如学习、读书。大众传播的效果越发显得脆弱, 受众不再是百发百中的“靶子”, 他们对自己参加的活动, 会进行精心的选择, 而对不愿参加的活动则会无动于衷, 变得越发的固执。鲍尔的“固执的受众”理论便是其真实的写照, 他认为受众是顽固的, 不是受人摆布的。信息不是被动接受的, 而是被主动发现的, 媒介不可能随心所欲摆弄受众, 魔弹论也无法成立。 (1)

受众不再“从众”, 而是“小众”。经济学上, 认为从众心理会引发消费。传播学上, 也有相通之处。反映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 受众会随流或遵从群体的意见, 屈从群体的压力, (2) 进而选择活动参加。每所高校每年都会开展形形色色的校园活动, 规模最大的莫过于学校运动会了。当学生在校园内、课间, 大家都在讨论校运会时, 那颗按捺不住的心, 一下子就激发了。但从众去参加活动的同学, 不少是不愿意、力不能及, 而为了和大家有共同的语言交流, 强迫自己参加的, 往往适得其反。部分同学在运动场上, 由于体力不支而倒下;也有的训练时意外受伤……这对于那些本不愿参加的同学来说, 便会懊悔不已。同学中, 逐渐开始细化、分化, 那些本身从众的同学, 逐渐变得不再从众, 他们开始合理地支配自己的生活, 寻求“理想”的支点, 对自己联系紧密、所喜爱的活动, 会积极参加, 其他的一些活动, 则会敬而远之。他们选取活动的方式也就变得“小众”起来。

受众放弃“挑剔”, 选择“逆反”。校园文化活动由于种类繁多, 不可能每次都参加。因此, 同学们会精挑细选参加一些活动, 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校园中, 一部分同学对校园文化活动有着严重的逆反心理, 对校园文化活动充耳不闻。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校园文化活动没有及时更新。不少学校举办的活动, 年复一年, 仍然在“老路”上前行,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 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如有些高校的运动会仍然停留在一些传统的田径项目上, 没有增加一些趣味性、群众性的活动, 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因为这样对于一些非竞技选手来说, 这并非是他们的强项, 自然觉得索然无味。受众在接受传播时, 都有一种自由选择的要求, 即要求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如果此种自由受阻, 不能获得满足, 也就可能诱发逆反心理。第二是许多校园文化活动带有强制性。不少学校, 双休日邀请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 这本来是利校利生的好事。由于学校怕出现冷场现象, 有损学校的形象, 于是强制要求相关专业班级的学生听讲座。同学们一遇到这种情况, 就“头痛”, 心中不想参加, 但迫于辅导员的压力, 不得不参加,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

受众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措施

(一) 改进活动内容, 提高传者关注和受者关注的弥合度

符合而不迎合。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要符合当今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 另一方面应该尊重作为受众的学生的需要特点。对于学生所热爱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引进, 但决不迎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些不良的思想在学生中得以萌生。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不完全成熟的阶段, 他们所热爱的一些活动, 并不完全适合他们。学校应加强规范引导, 对于学生喜闻乐见, 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应加以引进;反之, 应坚决予以取缔。

细化而不分化。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设置上, 应充分考虑到绝大部分同学的需求, 把有需要的同学都能聚集到活动中来。根据细分理论可知, 每位同学由于知识水平、家庭背景、兴趣爱好、为人处世、所学的专业以及所参加的社团、组织的不同,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 这就需要对同学们作出细化的分析, 要根据不同的受众来组织、安排、设置合理的活动内容, 以求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 但并不只是考虑到一小部分受众的利益而设置活动, 做到活动细化分析, 但不分化学生群体。

(二) 改进活动方式, 为受众提供参与、表达的平台

现场平台。校园文化活动中, 每场活动除了参赛选手外, 还有大量的观众同学。纽科姆的ABX模式认为, “趋向均衡的努力”的意见双方在对第三方的态度上需要保持一致。人际之间要求态度与关系一致的压力将刺激传播, 在ABX三者关系处于不均衡条件下, 传播交流活动会更加频繁。人们总是注意与其现存立场相一致的信息源, 并寻求能支持和证实他们实际行为的信息。 (3) 那么在校园文化活动设置中, 我们可以根据纽科姆的ABX模式进行现场平台的设置。在具体的活动中, 由于参赛选手都各自隶属于一个团队、一个群体, 参赛过程中, 不同的选手代表不同的团队, 各团队都希望各自的代表获胜, 由此各团队之间便形成了ABX模式。活动方式、策划中只要充分注意这一点, 刻意塑造出一种气氛, 便可吸引大量的非选手的同学。最简单的来说, 在一些比赛中, 设置最佳人气奖、最佳道德风尚奖, 吸引大量的观众同学参与, 把这些观众同学的表现作为评选这些奖项的必要条件。通过这种方式, 提供了一种现场的平台, 让校园活动的效果最大化。

舆论平台。校园文化活动中, 种类繁多, 有刺激的、竞技类的、风趣类的、温情类的等。每位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 都有自己关注的选手、对象, 都渴望知道台前、幕后的一些故事。学校的舆论平台, 如校报、网站、校电视台、广播电台、论坛、公共文化栏, 都可以面向同学们开放, 构建一种舆论平台, 做到“一人参赛, 千人关注”的良好局面。活动之前, 通过校园媒体进行造势, 寻求同学们的感官刺激。活动进行时, 免费为学生开辟一些专栏, 作为他们参与的平台。并对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人物进行报道。活动结束后, 可以抓取学生们一些打动人心的感受, 以达到活动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功效。

(三) 改进活动效果, 有效规避受众的逆反心理

趣味亲近性。校园文化活动要具有趣味性, 涵盖面广, 体现活动的多元化。不仅要有通俗的文化活动, 也要有高雅文化;不仅有同学的参与, 也要有老师的参与;不仅开心快乐, 也要有所收获……同时对于一些带有强制性的活动, 要体现学校对学生的尊重和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的关爱和关心, 让学生感觉到活动的可亲近性, 消除学生内心的隔阂, 让学生自觉、主动、乐意地参加到活动中来。因此成功的活动, 应两者兼而有之, 既体现活动趣味, 又体现学校的亲近, 自然会有效规避逆反心理。

共振适度性。凡事均需有度, 超过一定的度, 必然招致反感。校园文化活动的量也一定要有一定的度, 坚持适度的原则, 一旦超过了学生的负荷, 必然导致逆反心理。同时, 校园文化活动中, 还需注意, 在主办者和参与者之间寻找出共振点, 有共振点的活动, 往往会事半功倍, 有序开展, 从而有效地规避逆反心理。

结语

高校的校园生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学习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与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活动, 也是促进大学生心智、素质成长的重要平台。在受众理论的指导下, 可以从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效果多方面来关注受众的需求变化, 对症下药, 从而不断推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参考文献

[1][3]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年版。

上一篇:氢气控制下一篇:会计决算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