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开发范文

2024-05-04

校本开发范文(精选12篇)

校本开发 第1篇

一、《枫泾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中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程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英语时代、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每个地区都有它特有的历史文化、物产资源和风土人情,加之学生熟悉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故土,在学英语时也很乐意学一些关于自己本乡本土的东西。所以,将英语学科教学与乡土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我校地处枫泾古镇,这里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来此旅游。而作为枫泾的小主人,学生在说和写的时候都苦于无法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此背景下,我校围绕《枫泾英语》校本课程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思考。

二、《枫泾英语》校本课程建设过程

1. 调研阶段

在课程开发之前,我们经过大量的调研发现:在许多课堂,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的依然是学生对知识经验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受,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亲历性、过程性和自主性重视不够,学生主体意识淡薄,创新意识欠缺,为今后的未来发展带来许多障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真实任务的策略,通过情景的创设或开展一些拓展活动,努力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联系,但收效甚微。因为许多任务都是在教师控制下完成的,学生的主动性还是不能得到发挥,而且学生对本土文化特色或特产资源方面缺乏系统了解,也不知如何用英语来表达,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建设阶段

2008年起,我开始负责我校的师训工作和三类课程建设,围绕前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开设了《枫泾英语》拓展课程,采取自主拓展的形式,每周一课时,配备了固定的师资,教学内容由执教教师自主设计,但一年多实践下来,效果却依然不尽如人意。反思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三点值得思考:一是自主性拓展课程的开展有难度,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课,导致生源不稳定;二是没有固定的教材,也没有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教学形式单一;三是对课程、教师和学生都缺乏有效评价。围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校全体英语教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后来,我们接受了专家的建议——以科研引领课程建设。

2010年4月,由我领衔的课题组在对《枫泾英语》校本课程先期工作做了认真的梳理后,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申报了区级课题《体验学习法在上海郊区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该课题的特色创新之处在于运用体验学习的理念来开发校本课程,再围绕课程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逐步形成适合农村中学英语发展的体验学习范式。课题顺利立项后,我们按照既定的课题研究计划,分别在三类课程中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针对以往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制订了具体的研究方案,其中《枫泾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就成了课题组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英语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课程改革的物质保障。然而,校本教材的开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适应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等。所以,为了让教材更符合我们的学情、教情和校情,我们聘请了专家对教师进行指导、培训,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即“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结合本土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提高综合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师生发展,创建学校特色”。在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实践、不断完善,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枫泾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制工作,课题研究最难攻克的山头终于被拿下来了,课题组所有的教师如释重负。

3. 实施阶段

教材有了,该如何去实施?这是摆在课题组教师面前的又一大难题。课题组经过认真讨论后决定采取自主拓展和三类课程统整相结合的方式,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同时,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校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有了更为具体的规定:教学内容要分层,逐级递增,必须制订授课计划和写好总结,必须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必须有考核评价且关注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除此之外,我校鼓励教师充分发挥拓展课、探究课课型的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小小导游、英语节主题活动、知识竞赛、课本剧等,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育人,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我校的课程领导力得到了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学生的生存意识、自立意识、自主学习、自主研讨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由此可见,校本课程的建设真正促进了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校本开发 第2篇

为了让研讨活动更加高效,本次活动创新地采用了分享汇报、学科教研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多种教研形式。教研沙龙上,郭海燕老师、李昶慧老师、李朋老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优秀实践者,分别分享交流了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经验。郭海燕老师分享的《生活研究院――快乐Show》、李昶慧老师分享的《创意生活DIY》和李朋老师分享的.《同行 同思 共成长》都赢得了老师们的热烈掌声。校本课程中那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异彩纷呈,体现了学校“培养明理品正、自信阳光的快乐学子”的育人目标。活动中,李晓蕾校长为她们颁发了奖状,并对三位老师的辛勤付出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老师们交流分享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点点滴滴“勇敢尝试――实践反思――完善改进――实践收获”的历程,在精心的分享中收获,在快乐的点赞中前行,教研沙龙好不热闹!

佛小“童真”教育里,一行人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不断追逐着佛小人心中的“童真”教育梦!

立足校本合理开发 第3篇

因此,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选择了以纸浆画为主体来开发校本艺术活动课程,并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确定了纸浆画艺术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目标。纸浆画艺术校本活动课程的开设与美术学科课程的教学既有藕断丝连的联系,又有侧重点不同的区别。纸浆画艺术活动课程是属于美术工艺类内容,我们开发纸浆画艺术活动课程的目标主要追求的是让学生在想、画、粘、贴等活动过程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学会一些做事的方法原则、技能技巧,训练做事要耐心仔细、认真负责的品质,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创造力、发展审美力、获得成功感,逐渐形成纸浆画艺术特长,形成学校艺术教育特色。

二、紧扣“四个层次”,合理设置纸浆画校本活动课程开发的内容我们围绕纸浆画艺术校本活动课程开发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按照基础、初级、提高、文化传承四个层次灵活设置了活动内容。

1基础篇——走进纸浆画。初步认识色彩的基础知识体验作画步骤,使学生对美术专业语言有相应的认识和理解,以便更好的从事后续教学。

2初级篇——植物。粘贴多彩多姿的植物,如向阳花、向日葵等,使学生掌握暖色、渐变色的运用,丰富色彩知识。

3提高篇——动物。通过教学跳舞的鸵鸟、小狐狸露西、爱吃水果的牛、鱼儿游游、河蟹号、大展宏兔等内容,使学生认识和感受艺术魅力,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

4文化传承篇。通过京剧脸谱、社火脸谱、国瓷——青花瓷的教学,热爱身边传统文化,寻求结合点,表达自己对传统艺术的独特理解。扩宽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尝试新鲜事物的能力培养艺术鉴赏能力以及改造瓷盘的装饰能力。

三、坚持“五个原则”,实施纸浆画艺术校本活动课程开发的策略

1坚持主动参与性原则。主动参与是个性发展的核心,我们要创设条件,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纸浆画艺术校本活动课程的学习——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敢做;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作;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愿做;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要做。校本活动课程体现一个“活”字。只有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学生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所以学生都非常喜欢参加纸浆画艺术校本活动课程的学习,觉得很有意思,很有乐趣。

2坚持愉悦体验性原则。活动课程就是让学生既“活”又“动”,不“活”不“动”就不能算是活动课程。通俗一点说,活动课程就是让学生“玩”起来,会“玩”,“玩”得开心,“玩”得成功。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掌握活动的方法,让活动给他们带来一种积极的情绪和愉快的心情;让学生通过活动取得进步或获得成果,让学生有成就感。成功的活动课程,二者缺一不可,二者间是相互联系的。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粘贴技法时,先从引导学生学粘熟悉的简单的动植物入手,使学生初步掌握色彩的运用,学生每粘贴完一幅习作,个个都高兴,人人都快乐,他们觉得是在玩,玩得很开心。兴趣有了,接下来,我们又慢慢提高难度使粘贴颜色渐变、粘贴复杂的图形、围绕主题创作、想象创作等等,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掌握了纸浆画的粘贴方法。实践表明,掌握活动方法是取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和取得成功的前提。

3坚持差异性原则。在开发纸浆画艺术校本活动课程的内容和方式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基于这一点,我们采取了小组分进度、内容分层次的措施来具体开发。设置了不同程度的活动小组,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既照顾了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使特长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坚持合作性原则。我们在开设纸浆画艺术活动课程中除了引进小组竞赛、个人积分、夺红旗、争红花等竞争性激励手段外,还注重小组内的互助与合作,这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训练,使学生们意识到只有合作默契,才会有竞争力。在活动过程中,我还鼓励粘得快粘得漂亮的同学帮助粘得慢不熟练的同学,使他们体会到帮助他人也是很开心的事,从而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学到相互学习、通力合作的精神。

校本开发 第4篇

《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 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 具有重要价值。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包括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艺术教师要充分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因地制宜, 多渠道、多方式地加以开发和利用。笔者认为, 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利用本地资源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欣赏》校本课程, 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进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整合资源, 科学开发

在开发《艺术欣赏》校本课程时, 教师应以学生兴趣培养为出发点, 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 把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按照不同地域、民族、艺术门类等编排教学内容, 制定好不同年级的学习主题和课程框架, 每单元教学内容应以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主, 并适当引入一些其他艺术领域知识, 以使校本课程的内容更具广度和深度, 更具科学性。

二、循序渐进, 注重实效

《艺术欣赏》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循序渐进, 既要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求, 又要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具体要求为:一、二年级课程主要是采用大量鲜活有趣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真善美, 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三、四年级课程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模仿等方式, 使其初步了解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拓展学生视野, 以培养其初步的艺术理解能力;五、六年级课程则要求学生通过艺术作品欣赏、改编、表演等形式, 深入理解相关知识, 并能够初步进行对相关艺术知识的研究, 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兼收并蓄, 内容多样

1. 以地方戏曲为基础, 增强学生文化底蕴。

地方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式多种多样, 涉及内容丰富多彩, 影响长久而深远。因此, 在开发《艺术欣赏》校本课程时, 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地方戏曲内容, 如, 秦腔、黄梅戏、越剧、豫剧等, 可选取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代表性选段作为欣赏内容, 充分介绍其艺术特色, 发挥其良好的育人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 并编写寓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于一体的校本教材, 以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2. 引入民间歌舞, 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情趣。

民间歌舞是产生并流传于民间, 以自娱自乐为主要功能的即兴表演艺术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歌舞, 由于受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 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其形式多种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如, 兰州太平鼓、安塞腰鼓、东北秧歌、彝族芦笙舞、山西绛州盘鼓、安徽凤阳花鼓等民间歌舞形式, 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艺术欣赏》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 教师要深入挖掘不同民间歌舞的艺术特色和社会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其强烈的时代内涵。

3. 引入民间工艺文化,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 第5篇

(一)准备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4月)重点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1、主要工作(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明确责任及分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3)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学校教科室);(4)召开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会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5)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全校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教科室);(6)形成校本教材开发指导手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2、阶段成果(1)《东西湖职校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2)《校本教材开发指导手册》。

(二)研究阶段(2009年5月----------------2010年6月)重点抓好教材开发重

1、主要工作(1)确定校本课程开发试点专业或学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2)制订校本教材开发计划(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3)发布研究子课题,组织申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4)开展校本教材研究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聘请专家指导工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5)阶段小结,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及做法(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三)总结阶段(2010年6----------------2010年10月)

1、主要工作(1)做好结题筹备工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2)完成研究论文、总结的编辑成册工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3)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教科室);(4)召开课题结题评审会。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第6篇

【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发展和完善了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校本课程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形成、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其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

【摘要】素质教育 校本课程 开发 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发展。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发展,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和创造性。校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具体体现在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和丰富性。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比国家课程更加丰富的问题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而且在活动中,学生会不断地接受各种新的刺激,遇到不同的问题,从而不断地变换思维方式和角度,培养和发展思维的广阔性、灵敏性、深刻性和敏捷性。

(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传统的课程强调学科知识,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实体验。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主体,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国家课程强调统一性和普适性,很难考虑到个别学校、学生的差异,难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而校本课程就要求开发者注意学校实际,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发挥,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就能得以实现。

(二)校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的需要出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学生实际需要什么,成人不一定清楚,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之一就是学生自己,更能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个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有课程决策的权利。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课程内容和结构都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经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一个空间。

二、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

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底层,教师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这样无疑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潜能。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了教师的课程决策权。

(一)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校本课程立足于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资源优势,将每一位教师视为具有研究潜力的创新人员,充分信任教师,实现学校自我构建。教师在不断的从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致力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解决问题,勤于思考,大量阅读书籍、文献、报刊杂志等,更新了知识结构,扩展了视野。问题的解决反过来又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和研究能力,促使教师为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继续研究、学习,在这无限的循环往复的研究、学习、再研究、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

(二)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们的合作意识。教师们在传统的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孤立的开展教学,校本课程主张以学校为整体,集体协作共同决策和开发,要求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研究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案。教师们在合作过程中会增强合作意识,提升了合作能力。

(三)校本课程开发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可以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本体性质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一般可以在高校学习中可以获得。只是本体性知识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不再是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显著因素。条件性知识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但更多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渐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的去把握和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加深。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面临实际的课程开发和课程事实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只能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获得。而教育情景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所以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知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

三、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基尔贝克(M.Skilbeck)早就指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 对学校而言,校本課程的开发把学校推到了课程改革的前沿,学校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独特的实体,校本课程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特色化课程的建构是实现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创建学校特色。学校具有特色,也就意味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性。开发校本课程,其最终目的就是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使他们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校本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校情开设课程,是可体现校际差异的课程。差异是什么?差异是学校之间的不同,也就是特色。有差异才有开设校本课程的必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创建学校的特色奠定了基础。

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校本开发 第7篇

一、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校本课程体现了当地特色

校本课程要求以当地的人文资源为教育素材, 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 因此, 地域性是其最大的特色。我们的《古树名木》校本教材就体现了这一特色。学校所在的安吉县杭垓镇, 有挂牌古树群7处, 单棵挂牌古树名木竟达457棵之多, 遍及全镇27个行政村。这些古树是一笔宝贵的生态财富, 杭垓镇的祖先们能将它们遗留至今, 证明他们早就有了朴素的生态意识。所以可以说, 杭垓镇的生态佳境是一部生态环境教育的活教材, 我们没有理由不将其开发。事实也正是这样, 我们的行动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政府拨专款将我们校本教材中涉及的29种古树照片制成了展板, 镇团委还组织团员学生带着展板上街向群众做宣传, 遇有来宾, 政府还将我们的《古树名木》校本教材作为宣传杭垓镇的材料赠送给他们, 这本校本教材俨然成为一面宣传杭垓镇的生态镜子。不仅如此, 媒体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除了作为新闻报道外, 县电视台还应邀作为国际交流节目制作了专题片, 以反映中国中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一次学生综合实践活动, 一本山区学校的校本教材, 能引起这样的轰动, 最根本的原因是体现了杭垓镇的生态地域特色。

二、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校本课程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2006年9月17日的《浙江日报》第一版, 有篇题为《“生态”课本孩子自己写》的报道, 着重介绍了我校《古树名木》校本教材与众不同的“诞生”过程:学生自己动手调查, 自己寻找素材, 自己参与编写, 自己阅读欣赏。学生亲自参与调查、收集、编写的内容, 对他们来说有新鲜感, 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阅读自己的教材, 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些内容并非学生所需要和感兴趣的, 校本课程设计属于课程的生成过程,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自下而上地构建的。这种构建过程必须最大程度地尊重每一个个体的需求和选择, 学生的积极参与, 体现了较强的民主意识, 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正因为如此, 校本课程才能成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依据的原则之一。参与是培养兴趣的前提, 有了兴趣就具有了持久学习的动力, 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主动学习才是学习的最佳品质。可以说学生的参与, 使他们的个性发展空间得以真正开放。

三、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校本课程切合了教学实际

一所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 最终是要面对自己的学生的, 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 从学生特点出发, 开发出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基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之上的校本课程开发, 肯定切合教学实际。因为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才有可能进一步被校本课程所整合利用。这样的校本课程,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是对同龄学生已知经验的总结, 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课程活动化, 活动课程化”是让学生摒弃死读书、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我校《古树名木》校本教材一年来的使用情况, 成功证明了这一点。

四、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校本课程促进了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我们知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没有教材的国家课程, 每一所学校必须要开设, 而且是要保证课时的。每年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 都将带来新的主题、新的内容, 为校本课程开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资源。《古树名木》校本教材源自于“古树名木调查综合实践活动”, 从活动选题开始我们就有将其开发为校本课程的打算。在制订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时候, 我们就基本做好了开发校本课程的准备。

首先, 选题要有新意。活动之所以选“杭垓镇古树名木调查”为题, 是因为我镇古树名木多, 人们对古树的保护意识还不够强。学生是杭垓未来的主人, 他们的保护意识加强了, 家乡的古树才有保障, 家乡的生态环境才会越来越好。我们觉得这个选题从本地出发, 从学生身边司空见惯的古树出发, 把握住了“生态”这一举世关注的大主题, 有新意、有价值, 大有文章可做。

其次, 方案要周密。目标的确定, 要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完成能力, 计划的安排, 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实施的过程中, 小组成员的分工要做到具体细致。

最后, 材料要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第一手材料, 是开发校本教材的基石。活动记录、活动照片、采访录像、活动总结、采集的标本、网上搜集的资料, 这些学生亲手制作的成果或亲身经历的过程, 正是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的见证, 一旦开发成校本课程, 将成为他们最美好的回忆。

校本开发 第8篇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 开放的、民主的决策过程, 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 采用“实践—评估—开发—实践—评估”的课程开发方式, 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在这个开发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那就是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课程资源。所以说, 校内外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绝不容忽视。

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并能为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良好条件。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条件,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它是校本课程开发能否成功、能否坚持下去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必须认真关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利用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知己知彼。知己, 即了解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知彼, 即知晓学校周边的课程资源及其教育价值, 这涉及诸多分析因素。就学校外部而言, 需要分析: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家长的期望、社区价值观;社区资源、自然资源;教师教育机构的服务能力;地方教育研究机构的科研支持力量;等等。就学校内部而言, 需要分析:学校发展历史文化、现实困难与需求;学校硬件条件;学校教师的知识素养、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及困难;学校教育氛围、与校外机构、人士的配合情况等等。

二、语文类校本课程开发

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分支———语文类校本课程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体系中的重中之重。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性。生活中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许多内容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素材,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 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 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 应积极利用和开发。”“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 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 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 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密不可分。学语文如果离开了我们具体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 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课程资源具有其他学科不可相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因此, 语文课程资源可供开发的空间是无比宽广的。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学校的文化传统、教师的自身素养和阅历、学生的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情感体验等, 都是语文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和学习渠道, 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SWOT分析

当前, SWOT分析模式在学校管理领域十分流行, 成为学校管理者了解学校现状的有效工具。其中, S即Strengths, 表示实力, 学校强项和优势;W即Weakness, 表示缺陷与不足;O即Opportunities, 表示机遇;T即Threats, 表示危机和威胁。

我们不妨也借助SWOT模式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情景分析。如此一来, 可以系统认识学校课程开发的内外部条件, 便于开发者把握机会, 预测挑战, 有助于“因地制宜”, 发挥学校优势, 避免障碍, 使课程开发可行而有特色。应该说, 这是一种较好的分析手段。以下笔者就以浙江省永嘉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类校本课程实践为例, 对课程开发的前期评估作一SWOT分析。

(一) 地理环境

1. S (优势)

(1) 永嘉县为“中国山水诗的摇篮”, 千年古县, 人文底蕴深厚。我校地处永嘉县历史文化名镇岩头镇。

(2) 校园附近有丰富的古迹文化资源, 繁荣的校园文化和浓厚的人文气氛。

(3) 地处国家四A级风景区楠溪江中心腹地, 政治、经济、文化气息浓厚。

2. W (劣势)

(1) 学校地域狭窄, 缺乏发展空间, 影响学校活动的开展。

(2) 学校与车站毗邻, 周边交通拥堵, 环境嘈杂, 影响语文学科校外活动的开展。

3. O (机会点)

(1) 学校附近的“天下第一水”楠溪江以及陶公 (宏景) 洞、谢公 (灵运) 祠、芙蓉 (国家级文保单位) 苍坡 (省级文保单位) 等古村落、丽水街、红十三军旧址等历史文化资源都可以作为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素材资源, 有助于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2) 岩头镇作为本县旅游经济发展中心, 可以预示社会需要的发展方向, 以便于工作确定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4. T (威胁点)

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

(二) 社区资源

1. S (优势)

(1) 学校所在地历史文化名镇岩头镇, 是较大规模的成熟社区。

(2) 文化气息浓郁, 充满人文情怀, 各种设施基本齐备。

(3) 社区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与学校形成良好互动。

2. W (劣势)

部分社区资源未能有效整合。

3. O (机会点)

社区可以提供丰富的语文学科课程素材资源与条件资源, 共同负担教育的责任。

4. T (威胁点)

(1) 社区总体规划理念仍待整合。

(2) 社区教育观念不到位, 对校本课程开发观念了解不够。

(三) 学校规模

1. S (优势)

(1) 学校创办于1938年, 是具有70年的办学历史的名校。

(2) 目前学校规模较大, 教学班38个, 在校生2000余人。

2. W (劣势)

目前学校正在翻新扩建, 学校教学资源紧张。

3. O (机会点)

(1) 学生众多, 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研究机会。

(2) 学校底蕴厚、基础好, 已形成办学特色, 发展有基础。

4. T (威胁点)

(1) 师生活动空间不足 (校园面积仅30余亩) , 不宜形成学校文化氛围。

(2) 教师暂时缺乏研究空间。

(四) 硬件设备

1. S (优势)

(1) 软硬件设备基本充足。 (2) 图书馆、阅览室等设施基本达标。

2. W (劣势)

(1) 图书馆藏书量不足而且陈旧。

(2) 电脑机房设备较落后。

3. O (机会点)

(1) 学校正在改扩建中, 扩建后达到3万平方米。

(2) 建设完成后相应设备将达到永嘉县中学的一般水平。

4. T (威胁点)

(1) 目前, 学校改扩建校舍过程中, 教室明显不足。

(2) 校园网极不稳定, 无法很好利用网络资源。

(五) 教师资源

1. S (优势)

(1) 语文组被评为2006年度县优秀教研组, 师资优良, 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 有活力, 教师乐业敬岗。

(2) 大部分语文教师的认知水平和专业素质较高。

(3) 部分语文教师教科研意识强, 重视教学反思, 善于思考与革新。组内现有省级课题2个, 市级课题5个。在近三年各类评比中频频获奖, 连续2年获得浙江省教科研论文一等奖、连续3年获得温州市教科研论文一等奖。

(4) 部分语文教师切实重视学生的主体, 具有一定课程意识。

2. W (劣势)

(1) 中年教师 (35~45岁) 缺乏。

(2) 青年教师经验不足, 班级管理存在问题。

(3) 课程拓展缺乏师资。

3. O (机会点)

(1) 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硕士或研究生课程班培训学习, 进修研究生学位 (组内目前有4位教育硕士) 。

(2) 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成员和谐、气氛融洽。

(3) 大部分语文教师工作踏实, 且对课题研究热情较高。

(4) 与高校 (浙师大、温大) 、教科研单位 (市教研院、市教科室、县教研室、县教科室等) 联系密切, 可以寻求有效的学术支持与指导。

4. T (威胁点)

(1) 班额过大, 大部分教师担任三个班级的课程, 教学负担很重。

(2) 部分语文教师观念意识滞后, 安于现状, 畏惧困难, 缺乏危机感。

(3) 学校固有教育体制、评价机制、教材等限制教师的创造性发挥。

(4) 缺少教师合作和学科教师整合, 教师专业发展不够。

(六) 行政人员

1. S (优势)

(1) 大部分行政人员素质较高, 业务能力强。

(2) 认真负责效率高。

(3) 处、室间配合好, 团结协作, 有敬业精神。

2. W (劣势)

工作量大, 压力大。

3. O (机会点)

(1) 行政领导责任明确。富有团队合作精神;

(2) 兼有教学工作管理—教学一体化, 有利于理解、支持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

4. T (威胁点)

行政人员工作琐碎, 客观上导致对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关注不够、理解不够。

(七) 学生

1. S (优势)

(1) 学生活泼且有一定专长。

(2) 对学校期待值较高。

(3) 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兴趣。

(4) 语文学习主体意识较强, 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信与愿望。

2. W (劣势)

(1) 学生学习生活习惯不佳。

(2) 学习功利化倾向明显。

3. O (机会点)

(1) 学生可塑性强。

(2) 学生活动能力较强, 容易互相影响、相互学习易于形成一定规模的特色效应。

(3) 学生参与意识较强。

4. T (威胁点)

(1) 学生受不良文化影响。

(2) 挫折容忍度低。

(3) 家庭教育效果不佳。

(八) 家长

1. S (优势)

(1) 家长素质较高, 热心、积极主动协助、支持学校发展。

(2) 价值观多元。

(3)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2. W (劣势)

(1) 对教育改革理念认识不够。

(2) 功利化倾向明显。

3. O (机会点)

(1) 肯定学校的努力。

(2) 可以提供经济、合理的课程资源。

4. T (威胁点)

(1) 家长工作忙碌与学生沟通少。

(2) 部分家长把教育学生的全部责任推给学校。

四、相应的行动策略

通过上述全面而深入的评估分析, 我们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拟定了相应的行动策略。

(一) 地理环境方面的策略

在地理环境方面, 我们拟采取如下策略: (1) 充分利用本校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 发挥其合理、有效的语文课程目标, 以实现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 (2) 发挥地区名校、核心校的优势, 挖掘周边中小学的语文课程资源, 同时也可以扩大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力。

(二) 社区资源方面的策略

在社区资源方面, 我们拟采取如下策略: (1) 建立学校与社区资源辅导网络; (2) 参与社区活动, 渗透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3) 配合社区教育, 传承社区文化、配合社区文教活动推动校本课程开发。

(三) 办学理念方面的策略

在学校办学理念上, 我们拟采取如下策略: (1)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 努力营造人文精神浓厚的校园文化; (2)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 实现国家课程目标的校本化, 突出办学特色。

(四) 学校硬件方面的策略

在学校硬件设备上, 我们拟采取如下策略: (1)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 (2) 建设和利用一流的设备, 以语文学科为核心, 高效地进行课程整合, 以实现跨学科综合课程开发。

(五) 教师资源方面的策略

在教师资源方面, 我们拟采取如下策略: (1) 通过校本培训, 充分开发语文教师资源; (2)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3) 充实优秀师资, 减轻教师负担; (4) 老、中、青教师搭班, 形成优势互补; (5) 提倡教师的反思性教学; (6) 调整学校内部的机构体制, 适当改变评价方式, 赋予相关教师一定的主动权; (7) 与高校、教科研单位密切合作,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培养教师队伍。

(六) 行政人员方面的策略

在行政人员方面, 我们拟采取如下策略: (1) 畅通沟通渠道, 渗透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建立最佳互动模式, 以便支持、参与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 (2) 利用领导与教师齐心协力, 思想认识一致的优势, 寻求最大限度的支持, 做好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

(七) 学生方面的策略

在学生方面, 我们拟采取如下策略: (1) 规划多元教学及社团活动让学生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2) 积极倡议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八) 家长方面的策略

校本教材开发“三忧” 第9篇

一忧:校本教材的科学性

笔者曾参与“优秀校本教材”的评选活动, 由于评选活动的等第与学校年度考核挂钩, 所以各校都不甘示弱, 校校参与, 轰轰烈烈。有不少学校甚至不惜重金制作装潢精美, 但仔细翻看内容, 却让人不敢苟同, 大倒胃口, 真可谓“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不少校本教材粗制滥造, 漏洞百出, 不仅字、词、句、标点符号错误连篇, 连观点、章节的编排、内容的选择都有原则性错误, 这样的校本教材如果用于课堂教学, 定会误人子弟。

科学性是校本教材编写的首要原则。校本教材开发必须谨小慎微, 从教材立项、资料收集、文字编写到教材的打印、校对、装订, 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草率马虎。为了保证校本教材开发的科学性, 各校要成立校本教材的研发小组, 由校长任组长, 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的第一责任人, 为教材把好质量关。编写人员要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 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 严格以《标准》为标准, 对所需资料进行认真筛选,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力求使教材内容准确, 观点鲜明, 确保校本教材的“含金量”和可信度。校本教材开发要量力而行, 因校制宜, 决不能搞“一刀切”和“大跃进”, 对于没有条件编写校本教材的学校决不能仓促上马、拔苗助长, 以免制造“文字垃圾”, 贻害学生。

二忧:校本教材的实用性

笔者发现, 有的学校的校本教材只是将现有教材的顺序略作调整, 涉及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改变;有的学校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偷鸡摸狗, 将别人的教材改头换面窃为己有;有的校本教材只是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同主题的内容, 然后“复制加粘贴”, 剪辑拼凑;不少学校本无实力编写校本教材, 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评比而不得已“赶制”校本教材, 林林总总, 不一而足……

实用性是开发和编写校本教材的重要原则。编写校本教材是为了教学, 而不是为了观赏, 不是为了应付。校本教材的编写必须根据实际需要, 能真正用于教育教学, 在课程改革中发挥实际效用。同时, 学校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必须充分考虑并正确处理好校本教材和国家教材、地方教材的关系, 以国家教材为主, 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为辅, 既不相互脱节, 成为互不相干的封闭体系, 又不能喧宾夺主, 重复、冲淡国家教材的内容。校本教材选编要围绕国家教材的主导地位, 为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起补充、铺垫作用, 要给学生以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技能,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

三忧:校本教材的目的性

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有的学校兴师动众地编写校本教材, 其目的只是为了能在评比中获奖, 至于实际用处则少有考虑, 以至出现有的校本教材只是“样本”或者“孤本”;有的只是教材知识和练习题的搬家或汇总, 其功能只是卖给学生充当练习册……

浅析校本课程开发 第10篇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没有教师个体的发展, 就不会真正促进课程的发展。要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教师必须从意识层面和知识层面来塑造自己, 提升意识、培养能力和发展创造性思维。

一、实行开放式的教师人才培养体制,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要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 就要建立开放的师范教育体制, 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办学模式和理念, 在传统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尽量拓宽专业口径, 协同多方面教育, 让教师在得到基础教育的同时, 还能够在相应的专业里学习相关的学科课程, 成为真正的一专多能。

这种教师培养模式有效地保证了学科门类的齐全, 可以做到培养目标多样, 课程设置灵活, 培养出来的教师学术水平和学科程度高, 适应能力强, 有创新意识。他们很容易从课程的被动执行者, 成为课程的创造者, 并且在此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和本地实际情况, 成为能融通和组合各种教育要素的开放型的教师。因此, 要让他们学会彼此尊重、赞赏、合作, 并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习惯, 这样, 他们才能够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校本课程开发, 用深厚的文化素养去实践校本课程开发。

二、改变传统的师资培训方式, 发展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结合教师的实际工作, 实行周期性培训、等级性培训和不定期性培训。只有这种培训方式, 才能满足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 在教师的主动参与下, 由专家指导, 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反思, 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教师研究活动有效结合起来, 推动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在培训的过程中, 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在培训的内容上, 通过整合大中小学的教师资源, 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针对客观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培训, 使培训的内容与教师的实践相结合, 避免理论脱离实践;在培训的途径上, 要开发提供一条教师经过自身的实践、反思、研究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这才有利于开拓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三、制定科学可行的工作目标, 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

要把教师培养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向多元化, 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决策者和开发者。教师有权参与学校总体课程方案的讨论、规划与设计, 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解释并开展课程活动, 以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科学的工作目标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 是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起导向和控制作用的。学校管理者应该从学校持续发展的高度确立教师教学和科研双重性长远奋斗目标, 然后针对学校的实际和教师自身的多方面因素有层次地制定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发展目标, 让教师个体和群体逐步成熟;能够科学地完成目标, 并提出新生的有建树的目标, 使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相辅相成, 鼓励全体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去搞好校本课程开发。总之, 在全体教师主体性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 目标的引导也就成为教师发展的根本动力。

四、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 培植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情意

专业情意体现在各个方面, 主要表现为教师本质力量的增强, 它具有自身的特性, 难以用一般尺度进行衡量;在培植教师专业情意的过程中, 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 在注重定量检测的同时必须加强定性分析评论, 注重结果的同时也加强过程的指导。这个过程中还要采用发展性教师评价策略, 这种由教师参与的双向教育评价模式, 是建立在评价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 在评价过程中能够确保气氛和谐、沟通舒畅, 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区别于传统的教师评价, 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教师的自主参与, 注重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尊重教师的个性和专业价值, 着力提高教师提高自我和业务创新的能力, 发挥全体教师积极性, 推动学校形成团结、合作、科研的课程开发的新气象, 有利于课程建设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不应该简单地对教师的工作划分等级和评定优劣, 应将重点放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上和科研能力上, 通过发展性和综合性评价来促进教师的发展。当然, 目前我国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 仍在探索中, 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标准, 但以评价促进教师的发展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实践证明, 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专家开发的课程离具体的教育对象较远, 因此学校中的教育共同体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进行学校层面的课程创新十分重要, 这也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 调动全体教师的开创意识,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 形成教育合力, 同心协力地实现既定的目标,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总之,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创新, 教师要意识到在这一举措中自己所要承担的课程责任, 更要体会到这是对自身素质的挑战, 这既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也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已开始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 作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之一。这种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课程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等的一整套活动为内涵的校本课程, 迅速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与要求。与此同时, 教师个体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者和参与者, 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 这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误区 第11篇

【关 键 词】校本课程;开发误区;教师角色

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的第8次大规模课程改革,通过调整与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承载着提高国民素质,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如何构建一种合理的课程管理体制是其中一个不可规避的重要课题。

一、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政策提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到文化体制都学习苏联的模式,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中央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这在国家成立之初,有利于迅速恢复教育发展,教师同时教授许多学生,保证了受教育者基础学力的获得,有利于预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全世界卷入全球化的潮流当中,原有课程体制所培养出来的标准化人才,很显然已经不符合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所幸,国家与社会认识到了教育要先行于社会的发展,“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1]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写道,“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中,“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可以看出,这15年来,国家一直重视着课程结构由中央集权制向多样化的结构转变,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下位概念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基本国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针对传统大一统式的课程结构模式,校本课程开发的提出是国家将课程管理权下放的政策,是对过去课程体制的突破。那么,在我国的具体教学环境中,校本课程开发能够给社会与学生带来什么正面的意义呢?

(一)使得课程走向“适合学生”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以及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即使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也必然会存在着个别差异,他们的需求与兴趣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教育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何照顾?校本课程开发为这个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深入学生实际,听其言而观其行,全面了解他们各自的发展背景与水平,了解他们的智力水平、学习基础、个性特征、思想道德等品质,从而使得学生的个别差异得到尊重,因材施教的校本课程开发令学生的优缺点得到长善救失,具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能够得到特别的辅导而不致趋于平庸,某方面能力欠缺的学生也能得到专门训练而达到常模。

(二)教师逐渐成为“专家型”教师

在20世纪70年代,施布瓦在阐述他的课程观点时,指出课程开发的的基本方法是“审议”。课程审议的主体,即课程主体由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组成。而在这其中,教师与学生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尤其是教师,毕竟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还没有发展完备,课程开发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兴趣与特长等个性,但是他们确实很难自主开发出富有逻辑、合乎标准的课程,所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承担了大部分责任。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做出明智的判断,更要在课程的开发上做出创造性的劳动。

由课程的消费者到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师自身发展的一种突破与超越。校本课程开发就为教师提供了这样一种解放主体性的平台,使得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他反思着自己的态度、信念与知识技能,并渐渐达到成熟,由以往无法显现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专业型教师。

(三)形成学校“品牌”

校本课程开发的英文名称为“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顾名思义是课程的开发基于每一所特殊的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处于特定的时空范围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之中。就学校内部而言,它的器材设备、师资力量、校风等各种硬件、软件力量是否能支撑它发展起自己的特色?再将目光投向校园之外,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社会期望是否给学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这是学校能否形成品牌的重要方面,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这些因素都被综合考虑,校本课程开发基于学校,更基于学校所处的环境,它将学校周围有利的因素都整合起来,为学生的发展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而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将使学校形成独特的气质与特色。

三、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不完整的分析看来,校本课程开发是必要的,也是教育全球化形势的趋势所向,但凡事都不是完美无瑕的,校本课程开发不可能解决所有课程中的问题,甚至它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与问题,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把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换教材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课程不等于教材,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所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教材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它本身只能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工具,而不是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并不是说我们学校开发出了多少本教材,就是实现了校本课程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人才是最主要的因素,要从教师的能力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重视的是课程内容的创生,期望学生的能力得到生成与发展。

nlc202309011214

目前市面上的教材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但是真正能经得起考验作为校本课程教材的又有多少呢。有的学校甚至直接采用“拿来主义”,将国外的英文教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还标榜是自己学习独有的特色,这真的是特色吗?不说课程主体没有参与课程开发,改编选用好的教材也未尝不可,但是这种把外国孩子所学的教材直接教给中国孩子,就没有考虑到环境以及从小所受教育的差异性,只让人感觉到跟风随大流,反而失去了“校本”的初衷。

(二)把校本课程开发与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同

三者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比如都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程开发主体重合、课程资源交叉等等,这就造成了实施过程当中的概念混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对,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它们代表的是课程的类型,但是校本课程开发是作为课程管理体制提出来的一项国家政策,校本课程具有更广泛的含义与范围,它可能是必修课程,也可能是选修课程,既包括学科课程,也包括活动课程,它更深刻地蕴含着教学要走向适合学生的理念。

(三)升学制度、考试制度的限制

新课程改革可以说是开展得风风火火,但是很多学校仍然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考试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考试不考的科目就成了副科不受重视,校本课程就常常徒有其名然形同虚设。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里,占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高考科目受到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重视。学校与教师为了自己的发展,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对升学率的关注度从未降低,人为地增加这些科目的课而压缩校本课程的课时,使得校本课程的实施没有争取到广大社区范围内课程主体的支持,甚至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课程主体的一份子。中考、高考这种终极性评价,是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发展的,如何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将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也是值得去探讨的问题。

(四)教师能力、精力的局限性

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线,他们的观念与能力对校本课程的研发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高水平的要求,不仅要对课程专家提供的教材与标准有深刻的认识,还要能够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景创设出自己的课程。这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理论有深入研究,否则就只是朴素的经验堆砌,而不能称之为课程。我国长期以来推行的国家课程使得教师没有课程开发的经历,没有可参照的标准,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阶段中必然会遇到激流险滩,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质才能站稳脚跟。

另一方面,教师的工资水平差异大,经济发达地区教师的工资远高于偏远地区的教师,然而统一的高考制度所带给教师的任务与压力是一样的,甚至偏远地区教师的生活压力更大。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去学习新理念,钻研校本课程如何开发,对他们来说,可能在精力与时间上是不充裕的。

这只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存在的问题所作的尚不全面的思考。除此之外,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比如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课程组织与实施等方面都是一片等待继续探索的广袤森林。有的区域前人已经揭开面纱,使得我们看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枝繁叶茂与勃勃生机,有的部分还云雾缭绕,需要我们运用从前人继承得来的知识与经验来具体分析我国当代社会制度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如何顺利推行。

注 释: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6.

参考文献:

[1]吴刚平.高中新课程方案中校本课程的开设问题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04(14):16~17.

[2]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8):32~35.

[3]徐佳,吴刚平.校本课程的政策意义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7(16):9~14.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

[5]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75~76.

动漫校本课程开发思考 第12篇

关键词:动漫意识,动漫思维,动漫绘画能力,开发,校本课程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制造, 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名人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话引起我的思考: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怎样的有利于发展创造力的教学环境呢?我们学校坐落在城乡结合部, 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美术基础较弱。学校在高二年级开设美术“设计”选修模块, 同学们对老师布置的设计作业往往采取模仿和抄袭的做法。怎样“让学生远离模仿和抄袭”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尝试与反思, 我发现, 在农村高中美术“设计”模块教学中, 巧用问题解决学习模式、善于创造性使用教学内容和大胆使用自编设计课程, 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创意设计思维和独创设计能力, 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学思考与尝试, 在此与大家一起来探讨:

一、巧用问题解决学习模式, 培养学生的动漫意识

面对象白纸一样的同学们, 农村“设计”模块教学何去何从?现代教育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目标, 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中的美术课程“设计”这一模块, 在其内容标准中明确指出:“帮助学生广泛地接触材料, 认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 提高策划、设计、绘图、制作能力和形成创造意识”我在教学中发现, 巧用问题解决学习模式, 解决“设计要怎样思考”的问题, 可降低课程难度, 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

“所谓‘问题化’, 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适当的问题,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更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课前预习、课内讨论, 自己提出和解决问题。”

首先是一课一问, 训练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和探究。如在《设计与生活》一课中, 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 提出问题:“你发现这件设计作品与生活有何关系?”引导他们关注社会与生活, 养成以设计者的眼光和艺术思维的方式看待周围环境和物品的习惯, 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设计意识。

其次是利用名作欣赏, 教会学生从功能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中, 多引导学生欣赏设计名作, 并与生活中的设计问题相结合, 经常性地进行设计学习, 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尝试从功能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是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的有效举措之一。

最后是提出问题假想, 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我认为可利用问题假想的方法, 提出一个与结果截然相反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角度思考设计问题,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

二、善于创造性使用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动漫思维

美国哈佛大学的罗博特·海斯教授曾预测:“15年前, 企业靠价格竞争, 今天靠质量竞争, 明天将靠设计竞争。”由此可见设计的重要性。我们知道, 设计讲的是创意, 在设计的功能基础上追求创意和个性。创造性地使用教学内容, 适当增加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能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思维。

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集中体现在设计活动中, 只要对创造性有所追求, 就可能多角度发展创意设计思维。当同学们穿着自己设计的班服、戴着自己设计的班徽、在自己绘制的校庆标志前进行班级风采展示、参加校运会、参加班际合唱比赛和篮球赛时, 他们感受到设计的魅力。

三、大胆使用自编动漫课程, 培养学生的动漫绘画、制作能力

“新课程注重了学生可以终生使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从只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和认知图式的构建, 到关注起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 并真正地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从而使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统一。”我把握这一教改发展的新方向, 积极探索, 精心设计, 在设计课上大胆使用自编特色课程, 提升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的独创性设计能力。

为了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在教学中尝试把综合艺术、本地文化资源、校本资源与高中美术“设计”模块相结合, 把设计与生活相结合, 设计了《牛仔服装设计》、《班服设计》和《发型设计》等自编设计课程, 大胆在课堂掀起“设计风暴”。

记得有一次笔者去上一节高中美术课, 一位女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笔者穿的牛仔裤问:“老师, 你的牛仔裤在哪买的?好看, 我也想买一条。”笔者不禁想到, 在这个年代, 同学们大多喜欢穿牛仔裤, 普罗大众也喜欢穿牛仔裤。穿牛仔裤好看又方便, 还很“潮”。如果要自编一个有关“牛仔服装”的课程, 教学资源不是问题, 因为我们学校地处增城, 这里有特有的节日“新塘国际牛仔服装节”、在增城的新塘镇和学校附近均有布料市场, 有便宜的各色牛仔布出售 (大概6元一斤) , 学生可轻易买到牛仔布在课堂上使用。于是, 我马上自编了《我们设计的牛仔服装》课程。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 设计草图, 挑选牛仔布料, 剪贴与装饰。很快, 一件件极具独创性的牛仔服装设计剪贴作品完成了:有牛仔休闲服, 有活泼的学生装, 有可爱的童装, 有性感的晚装, 有时尚百搭款式……同学们后来还在学校艺术节展演中表演了一场“牛仔时装秀”,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

综上所述, 在农村高中动漫校本课程教学中, 无论是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的应用, 还是自编动漫课程的使用, 又或者是创造性使用教学内容的尝试, 其目的都是培养欣赏美、发现美的眼睛, 培养能思考、会创造的学生。农村高中动漫校本课程的教学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3]范凯熹.艺术设计方法论[M].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 1996.

上一篇:传统就业模式下一篇:疏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