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2024-07-11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精选10篇)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37例, 女性患者31例, 年龄37~75岁, 平均年龄 (65.2±4.2) 岁。原发病类型:17例股骨颈骨折;15例股骨头坏死;27例股骨干骨折;9例骨盆骨折。采取双盲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34例) 与对照组 (34例) ,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骨科术后常规护理模式, 包括由护理人员详细向患者说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性, 帮助患者每日进行翻身, 3~4次/d, 并变换体位;对静脉输液通路进行管理,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进行股静脉穿刺;对套针管进行留置, 并确保其处于通畅状态, 合理控制留置时间, 降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观察组:重点实施护理干预, 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 采取有针对性的分层护理方法, 具体如下。

(1) 术前护理:针对>60岁以上且具有吸烟史、体重超标、糖尿病及血栓发生史的高危人群进行健康宣教, 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原因、后果进行详细说明, 加强患者对深静脉血栓的重视并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应教育其尽量戒烟, 尼古丁对末梢血管具有一定的影响, 戒烟可有效减少其收缩血流, 进而改善由血管内膜变化引起的胆固醇沉着发生情况;对术后正确的活动方法进行讲解, 告知患者应对术后活动加强重视。

(2) 术后护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帮助患者抬高双下肢, 进而促进静脉回流, 不应在膝下垫硬枕, 避免由于过度屈髋对静脉回流造成影响。在护理过程中采取间歇性压迫法, 小腿充气能够提高深静脉血流速度, 并将静脉完全排空, 对瓣膜功能进行保护, 同时经实践证明该方法具有增强下肢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因此对下肢气囊进行间歇性压迫, 能够达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此外, 在患者意识清醒的状态下, 可指导患者自行进行足管关节运动。

(3) 用药护理:对患者用药过程中患肢肿胀情况、色泽、知觉、浅静脉充盈等进行密切观察, 重点观察术后出血的发生情况, 主要包括伤口、患肢、牙龈及泌尿系统的出血或渗血情况, 判断其是否由肝素用量不合理导致, 可采取等量鱼精蛋白进行对抗处理。针对老年患者应合理控制右旋糖酐的输注速度, 避免出现速度过快或输注过量引起的肺水肿。

(4) 肺栓塞的预防护理: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易引发的并发症中, 肺栓塞的发生率较高, 且多于患者术后2周左右发生, 集中在患者卧床休息阶段, 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提高警惕, 若出现咳痰呈血样泡沫、呼吸不畅、气喘等症状应及时处理。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 在帮助患者定时进行变换体位翻身的基础上, 应适当加强下肢锻炼。首先, 进行腓肠肌挤压, 在患者家属与护理人员的帮助下, 将患者下肢抬高, 对其腓肠肌进行规律性地交替挤压, 以S1为间隔, 持续进行5 min左右, 每日进行2~3次。其次, 进行足踝的被动运动, 将患者踝部固定, 对前足做踝部关节运动, 包括外伸、内屈、足内外翻等环转运动, 每次30 min左右, 每日进行2~3次, 进而促使静脉回流。

(5) 疼痛、饮食护理:手术使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对其自身的免疫功能及凝血功能造成很大影响, 继而导致血栓形成, 疼痛即应激反应的主要表现之一。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疼痛的不同程度使用镇痛剂, 并通过聊天等方式分散其对疼痛的关注。同时, 告知患者应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 多饮水, 使大便通畅, 进而降低由于用力排便引起的腹压增加, 使深静脉血液回流。

1.3 疗效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临床护理效果,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n/%表示, 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共发生2例 (5.88%) 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较于对照组7例 (20.59%) 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 (100%) 明显优于对照组 (91.18%) , 差异显著 (P<0.05, 表1) 。

3 讨论

Virchow (1856) 最早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 认为导致其发生的因素主要包括[3]: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血流速度降低或出现涡流时, 血管内膜会出现血小板沉积现象, 此时凝血酶等凝血因子被激活后会形成局部凝血浓度, 进而形成血栓。同时, 由于骨科术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 从而出现静脉回流障碍, 加之麻醉作用造成的静脉容量增加, 使得血栓发生率升高;②高凝状态。高凝状态的形成与手术、机体应激状态及由休克、脱水等引起的血液浓缩等具有紧密联系, 患有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脑卒中史等会导致血小板聚集增强, 进而提高血液中雌激素含量, 出现高凝。据相关文献资料报道, 相较于避孕药中雌激素含量,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约高出3倍[4];③静脉壁损伤。该因素与创伤性操作具有直接关系, 在静脉壁损伤后组织凝血活素被大量释放, 此时血管收缩、损伤及外源性凝血栓会增加血管内弹力板断裂的发生率, 各种细胞集聚及在纤维蛋白、血小板的沉积共同作用下血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在护理过程中应从环境、饮食、患者体位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护理:①环境。为患者提供舒适、温湿度适宜的环境, 做好保暖措施, 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5℃左右。②饮食。指导患者尽量少使用高脂肪、高热量食物,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低脂食物, 从而降低血液粘稠度。③体位。在卧床休息2周左右后帮助患者抬高肢体, 应避免对下肢进行过度伸展造成的静脉回流阻塞。④疼痛。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患者下肢会出现局部疼痛、胀痛, 应通过抬高肢体的方式对疼痛进行缓解, 告知患者不应自行进行按摩。⑤血管保护。在输液过程中应避免对深静脉进行置管或穿刺, 在浅静脉注射时应选择合适药物, 降低其对血管的刺激。穿刺部位发生炎症时应立刻重新建立静脉通道。⑥出血。根据医嘱使用抗凝药, 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及给药时间。⑦心理护理。患者在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会出现患肢疼痛、胀痛现象, 应帮助患者疏导心理, 进行相关知识教育, 帮助患者建立预后信心。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共发生2例 (5.88%)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100%,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1.1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显著的预防效果,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 (34例) 与对照组 (34例) , 两组均采取相同的药物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共发生2例 (5.88%)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100%, 相较于对照组的7例 (20.59%) 、91.18%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科,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靳彩霞.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7) :5-7.

[2]边美玲, 王宝鹏.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山东医药, 2014, 57 (37) :106-107.

[3]张建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1 (8) :301-302.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2篇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 对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例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 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临床价值较高,应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6.167

为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效果,促进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康复,本院对接收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具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接收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年龄最小25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34.9岁;其中26例患者为自然分娩,46例患者为剖宫产;病程最短5 d,最长29 d,平均病程12.2 d。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行抬高患肢、卧床休息、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患者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护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因抗凝、溶栓治疗难度较大,恢复时间长,且费用较高,加之需对新生儿喂养模式进行改变,极易导致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的倾听患者倾诉,并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安慰;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耐心的向患者讲解下肢疼痛、肿胀等现象发生的原因、治疗方式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其不良情绪,使其积极主动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

1.2.2 体位护理 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严格卧床休息,并且应适当抬高患肢,通常应抬高20~30 cm,膝关节屈曲15°,且不可在膝下垫枕,保持髂内静脉呈松弛状态,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血液淤滞,从而达到缓解肿胀及疼痛的目的。

1.2.3 患肢护理 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制动肢体皮肤是否有破损现象发生,保持患者皮肤完整。同时护理人员应认真对患者皮肤颜色、周径、温度的变化情况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进行观察,且应加强对患者患肢保护的重视,不可碰撞挤压,以防因皮肤损伤而引起感染。血栓溶解后应及时利用50%硫酸镁对肢体患处进行湿热敷,以达到消肿及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目的。

1.2.4 抗凝及溶栓时护理 给予患者抗凝及溶栓治疗时应尽可能减少创伤性检查及治疗,且静脉穿刺时应合理调整止血带,不可捆扎过紧,且应尽可能采用静脉留置针,从而尽可能减少静脉穿刺机会;拔针时应嘱咐患者局部按压5~10 min。另外,护理人员在抽取患者血样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时应做到一次成功,且应确保标本满足检测需求,避免因反复操作增加患者痛苦。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认真观察患者是否有便血、尿血、皮下瘀血等现象发生,且应确保静脉通路通畅,以保证溶栓剂顺利滴注。

1.2.5 饮食及运动护理 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饮食要以清淡、低脂、高热量、高纤维、高蛋白食物为主,且应摄入充足的水分,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流速度增加,通常术后6 h可进水。另外,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导致腹压增高而对患者下肢回流情况造成影响。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但应嘱咐患者不可长时间站立、走动。结果

本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讨论

深静脉血栓主要是指在深静脉中出现血液凝块,对血液的正常流动产生阻碍的病症[1]。深静脉血栓多发生在大腿、骨盆、小腿等部位,患者多伴有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局部疼痛、行走时疼痛加剧等症状[2]。临床研究表明大手术、肿瘤、怀孕、分娩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其约占据了全部深静脉血栓的0.6%~1.5%,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肺栓塞,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3,4]。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及早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临床上治疗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用方式主要为抗凝、溶栓及手术治疗[5]。而治疗期间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体位护理、饮食护理、患肢护理、抗凝剂溶栓护理等可逐渐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处理及操作,从而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

综上所述,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的促进患者康复,临床价值较高,应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3篇

[关键词] 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1-138-01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是妇产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部分患者因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导致死亡[1],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如何预防、诊断治疗和观察护理非常关键。现对15例DVT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妇产科术后共发生DVT l5例,年龄32~68岁,平均(38.2±5.6)岁。15例患者中剖宫产术5例,子宫肌瘤4例,子宫颈癌 4例,子宫内膜癌1例,卵巢畸胎瘤 1例,合并症:高血压病3例,糖尿病3例,高血脂4例。手术时间 2~6 h,平均(2.9±0.8)h。输血患者共10例,术前2例,术中8例;DVT形成 :左下肢 8例,右下肢 7例,无双下肢病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肢肿胀伴胀痛不适,肢体较对侧增粗,皮肤温度较正常低,部分患者足背动脉搏动触不清,腓肠肌握痛试验阳性,活动后加重。彩色多谱勒显示:患肢深静脉管腔内有实性回声,血流消失或明显减少,加压后管腔无明显塌陷[2]。

1.2 治疗方法

均采取常规处理,溶栓用尿激酶,10~20万U加入5%GS 250 mL中静滴,2次/d,连用7~10 d;抗凝用肝素,6 250 IU 加入5%GS 250 mL中缓慢静滴,1次/d,用药期间检测凝血时间,维持凝血时间在15~20 s之间,持续用药5~10 d。祛聚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入复方丹参20 mL静滴,1次/d,10 d为 1个疗程[3]。

2 结果

15例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后,临床症状均在用药 2~3 d后明显减轻,4~5 d后小腿疼痛及肿胀消失,全部患者均在1个疗程内痊愈出院。治疗过程中均无出血倾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无其他后遗症发生。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DVT确诊后,患者及家属往往认为是手术所致,报怨医生和医院,心理压力大,常表现恐惧及焦虑情绪,对疾病能否痊愈顾虑很大。护理时做好解释工作,动员家属陪伴,减少患者的孤独感。做好DVT知识的宣教工作,消除患者顾虑,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治疗上积极配合,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2 饮食护理

血液黏稠度增高是诱发DVT形成的重要原因,应进食低脂肪清淡之物,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给予富含高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导致排便用力过大,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3 患肢护理

严格卧床休息,患肢抬高 15°~30°,高于心脏水平 20~30 cm,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血液淤滞,缓解肿胀疼痛。为利于小腿深静脉血液的回流及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可鼓励患者做足背伸屈活动,借助腓肠肌群的收缩挤压起作用。不得用力按摩和剧烈活动,以防栓子脱落。注意下肢保暖。严禁冷、热敷,热敷促进组织代谢,增加氧耗量;冷敷会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解除疼痛和建立侧支循环。保持皮肤清洁,观察制动的肢体皮肤有无破损,保持皮肤完整性注意观察肢体不同平面的围径、皮温、色泽、足背动脉搏动及消肿情况,以便采取积极的措施,必要时可及时通知医生[4]。

3.4 用药观察及护理

抗凝溶栓疗法使用过程中有很多不良反应。护理时要严格掌握肝素和尿激酶的滴入速度,观察患者切口、牙龈、鼻、尿有无出血倾向和出血发生,定时检查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高度重视肺栓塞的发生,对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的患者,应立即上报医生,并积极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DVT发生的主要有血流缓慢、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3个因素[5]。而妇产科手术的过程中常常导致这3个因素。如手术前需要禁食、灌肠,后果是机体水分不足、血液浓缩;手术过程血管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术后治疗应用止血药可使血液凝固性增高;需要输血的患者,因血液中红细胞碎片、颗粒可诱发静脉血栓形成;术后需要卧床休息,导致下肢血流缓慢。由此可见,妇产科手术后DVT发生可能性的大大增强[6]。笔者也观察到部分患者本身就患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发疾病,也同时增加了患者发生DVT的几率。

为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在手术前要注意询问个人及家族有无静脉血栓形成史,对患有原发疾病的高危人群术前进行血栓形成倾向的評估;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中操作轻柔,术后注意及早被动活动下肢,保持大便通畅 ,补液充足等可有效预防DVT的形成[7]。对患者及早采用抗凝、溶栓、祛聚的治疗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DVT患者,医务人员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采取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患肢护理、用药护理等系统化的护理,加强宣教工作,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愈率,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 朱丽丽.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10,39(12):1211.

[2] 胡爱明.妇产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与护理[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7,6(12):77.

[3] 孙名芳,于爱玲,高翠美.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07,5(4):61.

[4] 李会莉.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6例护理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15(3):131.

[5] 李振香,李萍.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6):1637.

[6] 蔚秀荣.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8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2):59-61.

[7] 王丽,杜乐英.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7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5):64-65.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下肢骨折病例128例, 男86例, 女42例;年龄28~76岁, 平均 (57.8±7.6) 岁。所有病例术前3~4个月无血栓性病史, 无凝血功能障碍,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下肢无DVT。患者于术后3~4d使用彩色Doppler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 彩超加压后纵切和横切不压迫血管, 血流及声音消失为超声诊断DVT的标准。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各项指标先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本组128例患者术后发生DVT60例, 按DVT的发生率进行临床分类变量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骨科下肢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卧床时间、麻醉方式、抗凝药使用情况及术后双下肢功能锻炼。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年龄、BMI、抗凝药使用情况及术后双下肢功能锻炼是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其中高龄、BMI>25kg/m2使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增加;术后双下肢功能锻炼及术后抗凝药物应用使术后发生DVT的风险降低, 见表1。

3 护理对策

(1) 全面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 (1) 高龄、体重指数高、有吸烟史、卧床时间长等患者均为高危人群, 尤其是合并多个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重点观察。密切注意观察并记录患者双下肢皮肤有无色泽改变、皮温、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等现象出现。正常皮肢颜色呈淡红色, 有光泽, 富有弹性, 发生DVT后, 由于组织缺血、缺氧, 肤色苍白, 有时皮肤出现青紫花斑;同时因下肢静脉回流受阻, 患肢皮温下降, 与健侧肢体相比可能超过3℃, 尤以肢端为重;每日测量双下肢肢体定点周径2次, 因发生DVT后静脉瘀滞后浅静脉充盈而至肢体肿胀, 这也是DVT的主要体征。 (2) 对卧床及髋部手术患者应作为重点观察对象, 重点观察下肢肿胀疼痛程度。 (3) 术前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 D-二聚体、AT-Ⅲ、凝血酶原时间、下肢血管彩超等检查, 术前及术后动态监测各指标的变化。 (2) 术前护理:对择期手术患者进行有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健康教育, 使其了解静脉血栓形成的有关知识, 知道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 怎样在床上做有利于健康回流的运动, 教会患者做下肢、足和趾的主动运动, 使其能够在术后尽早进行下肢主动运动训练, 从而有效避免静脉血栓的发生。 (3) 术中护理:静脉输液及麻醉给药通过上肢静脉, 避免下肢静脉。 (4) 术后护理:回病房6h即鼓励患者做下肢、足和趾主动活动, 加强腓肠肌按摩, 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术后6~8h可下床活动。卧床时做深呼吸及大声咳嗽, 以利于静脉回流。 (5) 药物的预防:对于DVT高危患者, 入院后及时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检查, 特别是有脑血管病史者应预防性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复方丹参、红花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静滴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4 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 单一因素不能独立致病, 常是2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静脉血栓的形成。骨科手术可造成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高凝状态, 易形成血栓。如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导致很高的DVT发生率。因此, 对于具有DVT易患因素的高危患者应特别注意加强预防和积极护理, 针对患者的危险因素而制定的预防性护理措施能有效地降低DVT的发生。

本文对骨科下肢手术患者发生DVT危险性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 结果表明年龄、BMI、抗凝药使用情况及术后早期活动是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患者合并危险因素越多, 发生DVT的危险越高, 术后双下肢功能锻炼及术后抗凝药物应用使术后发生DVT的风险降低。骨科护士应结合发生VTE的危险因素, 主动及时准确地评估病情, 并制订最佳护理计划, 采取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 避免DVT的发生。

总之, 尽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下肢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但只要我们尽早评估, 在术前护士要了解患者的认知接受情况, 术后及时发现问题。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采取各种活动方式加强静脉回流, 减轻静脉血流滞缓情况下, 有效避免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成胜.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4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2]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5篇

【关键词】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药;预防;辨证施治

【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557-02

近年来,国内多有报道使用中药来预防DVT,但绝大多数是配合西药同时进行治疗。我们辩证给予中药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显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观察病例220例,均为本院骨科术后病人,手术种类为:单侧髋关节置换、下肢严重多发骨折、骨盆骨折、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骨折并脊髓神经损伤,排除凝血功能障碍、肿瘤、糖尿病等与全身凝血状态有关的疾病,符合极高危标准[1]。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110例,男60例、女50例,年龄32-79岁、平均57.2岁;西医对照组110例,男67例、女43例,年龄31-78岁、平均57.6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种类及手术医师组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中药治疗组:术后第一人除了术后常规性用药之外,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分期给予中药治疗,1剂/d,2次/d,早晚分服,共14 d。具体方案:①早期(术后1-7 d):辨证为气血瘀滞、瘀湿郁热,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退瘀,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桃仁9g、红花6g、当归12g、川芍6g、赤芍6g 、牡丹皮9 g、栀子6g、益母草24 g、牛膝9g。 ②中期(术后8-14 d),辨证为气虚血瘀,寒湿凝滞,治以温阳利水,活血化瘀,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生黄芪30g、赤芍15g、地龙12g、炒当归9g、川芍9g、桃仁9g,红花6g、泽泻24 g、制附片15g、白术15g、地龙12g、三七粉6g。西医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钙(4100 IU/支),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生产,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100 IU/次,2次/d。两组均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疗程2周。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

2 结果

经临床检查和下肢彩超证实,220例患者术后共发生16例DVT,发生率为7.27%,其中中药治疗组4例(3.63%),西药对照组12例(10.90%),两组比较中药治疗组发生率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静脉内血凝块阻塞性疾病,是骨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Liew 等报道,1996-2002 年亚洲人骨科术后 DVT 发生率为10%-63%。2003 年英国伯明翰举行的国际血栓与止血学(ISTH) 第21 次会议上发布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亚洲包括中国骨科大手术病人的DVT 发生率为43.2%(120/278)[1]。其中,髋、膝关节置换或髋部手术40%-60%; 严重创伤为40%-80%;脊髓损伤为60%-80%[2]。国内报道的发生率为18.1%-40%,近端DVT 形成发生率为15%-25%,致命性肺栓塞发生率为 0.2%-5%[3]。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原因是血管内壁受损、静脉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DVT主要发生在下肢,且根据创伤和手术的不同,发生率也不相同,高危因素如年龄、肥胖、骨折、手术及人工材料的植入等,很少是由单一因素引起,各种因素综合、相互混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4]。

骨科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重在预防 [5]。中医本病属“脉痹”的范畴。主要是由于血液的气化功能失调、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致经脉壅遏不通或因风寒湿邪、损伤经脉而脉痹血凝、阻塞脉道所致。笔者根据中医理论将其分为2个阶段辨证论治,收到明显效果,与国内相关报道[6]一致。表明辩证给予中药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可以达到与低分子肝素钙相同的预防效果,且较为安全,可避免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等抗凝剂的出血风险[7]。

参考文献:

[1] 邱贵兴,戴尅戎,杨庆铭,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J].中国医刊,2006.41(1):31-35.

[2] GeertsWH,Pineo GF,Heit JA,et al.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the seven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py [J].Chest,2004, 126:338-400.

[3] 马云辉,张寿.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预防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7):134-136.

[4] 肖红卫,王素伟.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 2010,23(8):3046-3048.

[5] 刘丽,焦玉爽,王庆周.中西医防治深静脉血栓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4):122-123.

[6] 單勇,陆江.早期中药干预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7例[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0,13(6):446.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6篇

摘要:阐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 综述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参考文献

[1]Simmons S.Deep vein thrombosis[J].Nursing, 2011, 41 (8) :33.

[2]Bandyopadhyay G, Roy SB, Haldar S, et al.Deep vein thrombosis[J].J Indian Med Assoc, 2010, 108 (12) :866-867.

[3]Cheng G, Chan C, Liu YT, et al.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Hospitalized Chinese Medical Patients and the Impact of DVT Prophylaxis[J].Thrombosis, 2011, 20 (11) :329-338.

[4]Strijkers RH, Cate-Hoek AJ, Bukkems SF, et al.Management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revention of post-thrombotic syndrome[J].BMJ, 2011, 34 (3) :59-61.

[5]Rathbun SW, Stoner JA, Whitsett TL.Treatment of upper-extremitydeep vein thrombosis[J].J Thromb Haemost, 2011, 9 (10) :1924-1930.

[6]Galanaud JP, Bosson JL, Quere I.Risk factors and early outcomes of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distal vs.proximal deep-vein thromb-osis[J].Curr Opin Pulm Med, 2011, 17 (5) :387-391.

[7]Brunelli A.Deep vein thrombosis/pulmonary embolism:prophylaxi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Thorac Surg Clin, 2012, 22 (1) :25-28.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59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患者年龄为35~71岁,平均年龄(52.2±4.8)岁;体质量47~71kg,平均体质量(56.3±6.1)kg;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4例,肥胖合并高血压5例;患者中子宫肌瘤76例,异位妊娠26例,卵巢囊肿57例。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1)52例、对照组(2)54例,观察并分析三组患者DVT发生情况及诱发因素。三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排除标准

排除患者长期口服避孕药;排除患者曾有静脉血栓史。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采用腹腔镜下手术,全身麻醉,C O2气腹压调至12~14mm Hg。子宫肌瘤行剔除术;卵巢囊肿患者行卵巢囊肿剥除术;异位妊娠患者行保守手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脉冲气压治疗仪预防DVT,对照组(1)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对照组(2)患者采用术后下肢弹力绷带,观察三组患者的DVT发病率及临床治疗情况,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

1.3.2 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脉冲气压治疗仪,取平卧位,下肢戴空气压力套筒,调整松紧,使之适度,每次治疗60min,每6h进行一次,至术后72h,如患者病情允许,可鼓励下床活动;对照组(1)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术前12h及术后10h内,使用低分子肝素0.4m L,脐周皮下注射,连续使用5d;对照组(2)患者术后使用弹力绷带,双下肢人工按摩。

护理5d后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确认或排除DVT病症,监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

1.3.3 DVT护理方法

本组14例患者并发DVT,患者均于术后5~30d内出现不同程度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患肢皮肤呈青紫色,腓肠肌压痛,皮温低,其中1例患者呈轻度凹陷性水肿,全部患者患肢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

发病患者确诊后行非手术治疗,建议卧床,抬高患肢,早期患肢制动,穿弹力袜;溶栓并抗凝,给予脐周皮下注射0.4m L低分子肝素,每天1次或2次,静脉滴注20万~30万U尿激酶,连续使用5~10d;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必要时给予一定止痛剂。

给予对应治疗后,11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出院,3例患者治疗后改用华法令,每日1次,口服2.5mg,连续使用2个月。用药期间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原活性。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凝血功能,测量膝盖上下周径是否出现变化,注意有无栓子脱落的现象出现。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经护理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查,观察组2例患者并发DVT,对照组(1)并发3例,对照组(2)并发9例,观察组、对照组(1)患者发病率与对照组(2)患者发病率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14例并发DVT患者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无明显肺栓塞症状出现。经相应治疗后痊愈出院,出院后15d、1个月和3个月复查,全部患者病情无恶化、无复发。

注:与对照组(2)比较,*P<0.0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妇科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管壁损伤是形成血栓的三大因素,目前关于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研究说法不一,但多发于下肢。正常下肢静脉压为2~5mm Hg,而当行腹腔镜手术时,气腹压达12~15mm Hg,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增加了DVT的发生率;由于腹腔镜手术时气腹压增大,CO2吸收,术后禁食、禁水等均可导致患者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增加血栓风险因素,增加DVT发生;患者下肢静脉内压增高,血管内皮发生微撕裂,易在注气过程中造成酸中毒,而本身组织细胞破坏后会产生凝血活酶,加之麻醉药物的刺激,均成为血管内形成血栓的重要因素。以上均为腹腔镜手术易诱发DVT的病理因素。另外,如患者本身合并有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症状,也是DVT发生的高危因素[2]。

本组159例患者中,14例出现不同程度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发病率为8.8%,其中全组肥胖合并高血压的5例患者,合并糖尿病4例患者均出现此类症状,并成为诱发术后DVT的高危因素。因此预防DVT的首要环节是治疗患者的基础病症,有效控制血糖、血压,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

本组研究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1)均采用一定的预防措施以防止DVT发生,并取得较好的成效,对照组(2)仅采用按摩等方式,其DVT发病率远高于两组,由此表明,接受腹腔镜手术患者采取一定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措施非常必要。临床上一般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本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脉冲气压治疗仪进行预防,两种方法均有效降低了DVT的发生率,脉冲气压治疗原理是在肢体上周期性施加空气压力,以促进肢体静脉回流,改善血流速,从而防止凝血因子的聚焦及血管内膜的黏附作用,降低DVT的发生。较人工按摩,省时省力,易于被患者接受[3]。

总之,腹腔镜手术后静脉淤滞是客观存在的,对于术前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状等血液高凝状态患者,要注意其术后并发DVT症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脉冲气压治疗仪、应用低分子肝素等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朱江帆.普通外科内镜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0.

[2]莫咪蓉,沈佩娟,陆连芬.妇科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评估及预防[J].现代实用医学,2010,7(22):825-826.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8篇

1 临床资料

23例骨科术后DVT患者, 男15例, 女8例。年龄16~83岁, 60岁以上17例。全髋关节6例, 股骨动力髋钢板4例, 股骨干髓内钉4例, 股骨髁钢板8例, 足趾骨折克氏针1例。均为单侧DVT, 发生时间为骨科术后16h~3周, 平均3.2d。

2 治疗方法

经下肢静脉造影明确诊断, 即刻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健侧股静脉穿刺, 滤器置于下腔静脉内, 顶端位于右肾静脉开口下方1cm处。顺行溶栓, 在患侧踝上10cm处扎止血带, 足背浅静脉穿刺, 缓慢推注溶有50万u尿激酶的生理盐水50m L (30min) 1次/d, 连用3~5d, 同时抬高患肢30°。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 1次/d, 连用7d。溶栓结束后口服拜阿司匹林0.1g, 1次/d, 连用3个月。监测凝血功能。每月彩超检查, 对深静脉通畅情况随访。

3 结果

23例中, 死亡1例, 为第1足趾骨折内固定术后13d突发DVT并肺栓塞, 紧急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肺动脉插管碎栓溶栓术, 无效死亡。23只滤器释放到位;血栓完全溶解17例, 部分溶解5例;平均尿激酶用量240万u。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 无再次发生DVT。

4 讨论

DVT是指在深静脉血管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凝结, 好发于下肢骨科手术后。DVT是肺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 肺血栓栓塞症 (PTE) 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脱落随血流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 可导致低氧血症, 甚至猝死。治疗DVT的目的是溶解血栓、恢复血流、防止血栓再形成及肺栓塞的发生、最大限度的保留静脉瓣的功能以防止血栓后综合症的发生。

以往认为DVT多发生于骨科大手术后, 但本组病人中有1例为16岁男性, 足趾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后13d, 下床大便后发生DVT, 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报告为肺静脉大面积栓塞。教训深刻。

传统的全身溶栓方法逐渐被局部微创治疗法替代。尿激酶的溶栓机理是激活血栓和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 使之转变为纤溶酶, 进而水解纤维蛋白使血栓溶解, 其溶栓作用不取决于剂量大小, 而取决于尿激酶与血栓的接触面积和有效接触时间[3]。有报道患肢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缩短了尿激酶到达溶栓靶点的时间, 使得溶栓药物尽可能聚集到血栓部位, 增加了靶点局部药物浓度, 提高了溶栓效果[4]。

我们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再经足背浅静脉推注尿激酶的方法能够使得溶栓作用从远心端静脉向近心端静脉进行, 提高了溶栓效果, 阻挡了直径较大的栓子, 防止了严重肺栓塞的发生, 具有溶栓充分、疗效明显、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并发症, 若未行任何预防措施, 发射率为50%, 致命性肺栓塞发生率为2%~3%[1]。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有效拦截栓子、防止肺栓塞, 还可应用溶栓药物治疗, 具有重要意义[2]。

关键词:DVT,溶栓

参考文献

[1]卢伟杰, 余楠生, 林志雄, 等.周期性充气加压预防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0 (3) :129.

[2]符力, 罗鹏飞, 陈晓明, 等.下腔静脉滤过器的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 2000, 15:4~6.

[3]严秦川, 吕增发, 王振国, 等.小剂量尿激酶顺行静脉溶栓临床分析[J].中国微循环, 2005, 9 (4) :278~279.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9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 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 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国外报道其发生率达30%~50%, 我国仅2.6%[2]。由于开胸手术是在全身麻醉甚至在体外循环下进行, 手术创伤大, 卧床时间长, 中老年病人所占比例大, 基础疾病多, 手术后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而且病人因术后留置多条管道、不敢翻身、体力不足及伤口疼痛以致不愿意主动活动, 最易并发DVT。DVT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护理不当, 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 故开胸术后早期预防、实施护理干预十分重要。本组156例开胸术后病人均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56例病人中, 男103例, 女53例;年龄40岁~74岁, 平均56岁;为食管癌根治术后、肺叶或全肺切除术后、瓣膜置换术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纵隔肿瘤切除术后;其中16例合并高血压病史10年, 7例合并糖尿病史3年~5年;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 控制生理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择期手术, 5例冠心病史7年~10年, 2例脑梗死病史5年。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评估

术前对病人DVT进行评估, 对易引起DVT高危人群 (长期卧床、肥胖、高龄、下肢外伤史、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进行评估, 有助于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做好术前宣教, 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使得病人消除恐惧, 积极配合, 预防术后发生DVT[3]。

2.1.2 针对DVT病因采取预防措施

DVT病因为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内膜的损伤, 前两者为主要原因[4], 故术前要针对DVT病因采取预防措施。本组病例中对于高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危人群, 遵医嘱使用活血或抗凝药物, 使用此类药增加出血的危险性, 因此要加强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做好凝血功能测定。

2.1.3 长期输液者护理

对长期输液者应尽量避免下肢输液, 保护其静脉;避免在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 并且持续输注不应超过48 h[5]。应严格掌握输入药物的性质, 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要给予稀释, 避免药液外渗, 除非必要, 不宜加压输液, 液体输入不畅不可挤压, 以免损伤静脉内膜, 要保护血管壁的完整性[6]。

2.1.4 其他

嘱病人禁烟, 以防烟中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 影响血液循环。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

开胸手术的病人均在全身麻醉, 甚至体外循环下进行, 术后待麻醉清醒, 生命体征平稳后取半卧位, 尤其是DVT高危人群, 要抬高双下肢20°~30°, 以促进血液回流。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病人大隐静脉的患肢要抬高并用弹力绷带自足背向大腿方向加压包扎, 以便血液回流, 但松紧度要适宜, 以减轻肢体肿胀和疼痛。

2.2.2 保暖

开胸手术的病人, 由于手术暴露时间长, 术后可能出现体温不升现象, 术后要给病人适当保暖, 可改善局部血流, 切忌直接给予热敷或冷敷患肢, 以防肢体耗氧量增加或组织缺氧[5], 影响肢体血液循环。

2.2.3 病情观察

开胸手术的病人手术创伤大, 而且术前紧张、焦虑、术中麻醉甚至体外循环的影响, 再加之是DVT高危人群, 故术后应持续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四肢活动度、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末梢皮肤温度、色泽, 并注意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比容变化, 胸部及其大隐静脉侧肢体伤口有无渗血等情况。

熟练掌握栓塞发生的症状和体征, 运用“6P”评估法对术后病人腿部进行评估, 即评估病人有无腿部疼痛、苍白、麻醉、变冷、感觉异常、无脉搏, 当这些症状出现时提示病人DVT形成, 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当病人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血压、血氧饱和度下降, 说明栓子脱落, 形成肺栓塞, 应尽快实行溶栓治疗[6]。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DVT。

2.2.4 活动

开胸术后的病人由于留置的各类管道多, 加之伤口疼痛, 所以病人往往不愿意主动活动。但为了疾病的康复, 要向病人解释早期活动的重要性, 给予心理疏导, 并指导从术后1 d开始, 虽然是卧床休息, 但可以做深呼吸、有效咳嗽、被动活动四肢、下肢抬高训练, 应鼓励并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做跖屈和背屈运动、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7], 减少静脉血淤滞, 有助于预防DVT;术后2 d~3 d, 可床上坐起叩背, 主动活动四肢;术后4 d~5 d, 床边站立5 min, 每天3次;术后6 d~7 d, 下床扶床活动, 每天2次, 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活动量[8]。

2.2.5 应用抗凝药物护理

对术后应用抗凝药物治疗病人, 应了解其药物的作用, 观察有无自发性出血, 静脉注药避免在患肢行静脉穿刺。

2.2.6 预防感染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取大隐静脉的患肢局部敷料要保持干燥, 避免受压, 影响血液回流, 保持床单干净平整, 同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2.7 饮食护理

给予低盐、低脂、富含维生素、高蛋白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 影响下肢静脉回流[9,10]。

3 小结

开胸术后的病人常常将注意力集中于手术部位及原发病, 从而缺乏DVT主诉, 即使病人有下肢不适主诉, 也有可能被忽视, 特别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病人往往被认为是手术创伤反应, 所以要强化风险意识教育, 尤其对DVT高危人群要提高警惕性。此外, 开胸手术创伤大, 病人术前、术后均有不同的顾虑, 要针对不同手术方式的病人做好心理护理, 帮助实施合理的康复训练, 包括心理调整、健康教育、运动程序等, 这样对预防术后并发症、恢复健康起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54.

[2]黎介寿, 围手术期处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3:629-630.

[3]吴雪梅, 樊丽梅.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8C) :2199-2200.

[4]石美鑫, 熊汝成, 李鸿儒, 等.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948-949.

[5]童玛玲.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1997, 13 (12) :637.

[6]王凤英.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6, 20 (4C) :1081-1082.

[7]陈廖斌, 顾洁夫, 王华, 等.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于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 2001, 21 (3) :145.

[8]梁继娟, 诸蕊玉, 张志兰, 早期康复训练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6, 20 (5B) :1262.

[9]程凌燕, 耿莉华.骨科围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4, 18 (12A) :2086.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8月~2009年12月妇科肿瘤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年龄31~72岁(平均56.7岁),体重49~78 kg(平均59.7 kg)。良性肿瘤5例,均为子宫肌瘤;恶性肿瘤16例,其中宫颈癌7例、子宫内膜癌3例,绒癌1例、卵巢癌5例,所有恶性肿瘤患者均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全组患者手术前检查血常规、血液黏度、出凝血时间等项目,指标均属正常,均无卧床超过1周病史,均无下肢静脉曲张病史及下肢静脉穿刺史,住院时间7~30 d,平均15.3 d。

1.2 临床表现

发病时间在术后3~15 d。21例患者均出现患肢肿胀增粗、充血、疼痛、浅静脉曲张等症状,17例手术后持续发热(体温37.8~38.6℃),血象偏高或正常;4例并发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喘憋、胸痛、胸闷等非特异性呼吸系统症状。

1.3 诊断标准

对临床有症状的可疑深静脉血栓患者,通过双源CT、彩色多普勒超声或静脉血管造影确诊。诊断标准[2]:(1)双源CT下肢深静脉成像、下肢静脉造影于阻塞部位可见血栓造成的充盈缺损影,远端静脉扩张,近端静脉狭窄甚至闭塞,造影剂从下肢浅静脉回流,周围可见增生的侧支循环血管影;(2)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静脉管腔内无彩色血流信号及频谱信号,静脉加压后管腔无塌陷,或者使用压力袖阻断肢体静脉后放开后记录静脉最大流出率;(3)伴有非特异性呼吸系统症状的患者行肺动脉双源64层CT血管造影确诊;(4)血小板、纤维蛋白原(Fbg)、血D-二聚体定量检查较正常值或术前明显升高。

1.4 治疗方法

1.4.1 支持治疗

确诊的DVT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肢体肿胀。急性期发病的患者在2周内应避免活动,以防止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并给予大剂量的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1.4.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溶栓、抗凝、祛聚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等。(1)溶栓对病程不超过72 h,且无出血倾向的病例,常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在溶栓的早期需要进行辅助抗凝祛聚治疗和配合低分子肝素及阿斯匹林等。治疗期间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活动,严密观察有否出现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2)行抗凝肝素持续静脉滴注或者间歇注射;(3)祛聚用肠溶阿司匹林;(4)降低血液黏稠度应用低分子右旋糖肝配复方丹参,具有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液,降低黏稠度,防止血小板聚集作用。

1.4.3 手术疗法

常用于下肢DVT,特别是骼、股静脉血栓形成且病期不超过48 h的,行髂、股静脉切开取栓术,术后要继续行抗凝溶栓治疗。若病情持续加重或已出现下肢青肿征象的患者,即使病情较长也必须采用手术取栓,以求挽救肢体。

2 结果

20例深静脉血栓者予溶栓、抗凝、祛聚和降低血液黏稠度治疗后,1~2周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肢体功能恢复。1例手术取栓,术后予抗凝、祛聚治疗2个月,无再发。3例并发肺栓塞患者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一种严重的威胁生命的疾病。临床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患者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深静脉血栓(DVT)是妇科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DVT脱落和蔓延会引起致命的肺栓塞,早期治疗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扩散,避免发生肺栓塞及防止血栓的复发及后遗症。

3.1 DVT形成的因素

DVT的病因很多,发病机制复杂。

3.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解剖因素

(1)由于左下肢静脉跨过中线回流入下腔静脉的行程较长,且右骼总动脉跨越左骼总静脉处、腹股沟韧带的压迫点处为两处狭窄部位,此两处压迫易造成左下肢静脉回流阻力增大,影响静脉血液回流,减缓静脉流速,易形成血栓,所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左下肢。(2)转移性淋巴结癌、动脉瘤等外来病变压迫骼总或骼股静脉,使管腔出现一定程度的狭窄,容易并发血栓形成。(3)骼股静脉在腹股沟内通过,前面有腹股沟韧带形成瓶颈状狭窄通路,再加上骼股静脉内可能有静脉瓣膜,也会减缓静脉流速,易形成血栓。上述解剖因素均可能发生血栓形成。

3.1.2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

研究表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的患者是并发DVT的高危人群,目前公认的妇科肿瘤术后并发DVT的主要原因与术后制动静脉回流缓慢、血液呈高凝状态及可能的静脉内膜损伤有关。

3.1.2.1(1)血流改变:中老年、肥胖、麻醉后血管扩张、手术后制动卧床、静脉血流减缓等因素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本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且较肥胖;术前禁食、灌肠且补液不足,易导致脱水、血液浓缩;由于肿瘤切除手术时间一般较长,会导致麻醉时间长,麻醉后周围血管扩张,静脉血流减缓、淤滞;术中失血导致血液浓缩;术后卧床制动,下肢肌肉长期处于松弛状态,减小了对下肢静脉的挤压;术后腹带加压、尿潴留、腹痛、腹胀及半坐卧位等各种因素均导致腹压增加,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流缓慢,促进血栓的形成。(2)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织裂解产物可导致血小板数量的增加,凝血因子含量随之增加,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肿瘤细胞还可以表达和分泌一些与纤溶抑制有关的蛋白,使血栓易于形成;肿瘤组织本身出血坏死也会产生大量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活酶,促使血栓形成[3]。术后止血剂应用也是导致血栓形成的一种因素。(3)静脉内膜损伤:妇科恶性肿瘤手术范围一般较大,特别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使骼血管壁及其周围支持组织受损,启动了内源性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4]。同时,肿瘤组织本身出血坏死也会产生大量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活酶,促使血栓形成。

3.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妇科恶性肿瘤DVT患者一经发现,为防止肺栓塞和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必须立即住院治疗[5]。采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等一般处理方法,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选择抗凝、溶栓、祛聚或手术治疗。抗凝、溶栓、祛聚治疗开始越早效果越好,血栓形成72 h内治疗效果最佳[6]。本组病例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与病情发现及时和早期正确处理有关。

3.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由于DVT并发症严重,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手术前后的预防很重要。除了对患者原发病的治疗外,要充分重视恶性肿瘤患者可能存在的高凝状态。术前应对老年人、肥胖,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正确及时补液,纠正因禁食、灌肠等引起的脱水;发现凝血异常,及时纠正。术中操作轻柔,减少组织损伤和对血管的挤压、挫伤,减少失血,输血尽量用新鲜血或成分输血;术后尽量不用止血药物,采用上肢静脉输液。术后采取措施防止腹胀、腹痛、尿潴留等情况的发生,加快恢复肠道功能;鼓励患者早下床活动或床上被动活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作为早期排除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方法,要加强动态监测血小板、凝血时间、D-二聚体。通过检查,如发现亚临床的静脉栓塞征象,应给予及时治疗,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Oates Whitehead RM,D’Angelo A,Mol B.Anticoagulant and aspirir prophylaxis for preventing thromboembolism after major gynaecologica surgery[J].Br J Perioper Nurs,2004,14(7):285.

[2]李燕华,王文福.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38例分析[J].解剖与临床,2005,10(2):142-143.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2-645.

[4]贾桂英,青友芬.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J].西部医学,2008,20(5):1023-1025.

[5]黄梅,曹波,王欣,等.妇科恶性肿瘤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9例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09,36(12):686-687.

上一篇:水平固定管下一篇:教师提问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