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的人文关怀

2024-05-09

体育课堂的人文关怀(精选12篇)

体育课堂的人文关怀 第1篇

一、大学体育课中的“人文”体育关怀

在知识经济时代, 我们是以广义的理解来界定人文内涵的。人文是指人类的各种文化形象, 它涉及到科学所涵盖的全部领域。因此, 科学家总认为, 各门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 一贯是交叉学科或新兴学科的生长点这就是势所必然的。

大学体育科学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哲理, 这应当引起我们体育教学的关注。1968年, 在墨西哥奥运会的百米赛道上, 美国选手吉·海因斯撞线后, 转过身子看运动场上的记分牌。当指示灯打出9.95秒的字样后, 海因斯摊开双手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话:“上帝啊!那扇门原来虚掩着。”因为, 自欧文创造了10.3秒的成绩之后, 医学界便断言, 人类的肌肉纤维所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每秒10米。三十年来, 这一说法在田径场上非常流行, 他也以为是真的。但是, 在“我想我该跑出10.10秒的成绩”的信念驱使下, 他每天以自己最快的速度跑50公里。最后, 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好成绩。这一生动的事例, 说明了“在这个世界上, 只要你有真实的付出, 就会发现许多门都是虚掩着的”这样一个哲理。这一从体育中获得的哲理甚至可以延伸到爱情、学问、商界等领域。总之, 在我们这个多彩的人间, 除了牢门是紧锁的, 其他的门都在虚掩着, 尤其是成功之门。

二、大学体育课是“艺术”与“体育”的融合

“艺术”在《辞海》中的解释为:“人类以想象和情感为特征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再现现实或情感……”而“体育”一词, 广义指体育活动, 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 以促进身体健康, 增强体质。这两个概念表面看似无关, 但仔细琢磨, 他们还是有联系的。艺术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大学体育是力与美的结合, 是人们追求美的一种手段。因此, 可以说大学体育也是一门艺术。一说到艺术, 人们往往会缩小它所包含的范围, 只把绘画、音乐、舞蹈等归为艺术的范畴。其实艺术远不止这些,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艺术, 处处都体现人对美的追求。体育也是从生活中来的。人们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生存, 我们需要好的身体;为了成长, 我们需要不断地锻炼自己;为了充实生活, 我们以体育作为娱乐。可见, 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体育。当人们把大学体育从生活中提取出来, 加之以更高的要求时, 即成为竞技体育。谁也不能否认, 竞技体育是源自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人们对速度与力量的追求, 对人类极限的追求, 在竞技体育中都体现出来了。可见, 体育具备了艺术的条件。自从有了人类, 就有了艺术, 就像人生来就有眼、有耳, 知道饥渴一样。在澳大利亚最荒芜的地方, 最原始的人们不知道盖房子住, 做衣服穿, 其智力有如和他们孤独作伴的动物, 但他们也有他们的艺术。从来没有一个民族会完全没有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是多数人的艺术, 艺术家只是将多数人的艺术集中、抽象、概括, 使之看起来成为少数人所能欣赏的艺术。其实, 当我们去欣赏艺术家的作品时, 虽不能完全理解其精髓, 但也能从中找到美, 这也是我们欣赏出来的艺术。同样, 体育也是具有普遍性的, 任何人都有权进行体育活动, 任何有能力的人都可以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没有国界, 中国人会跑, 美国人也会跑, 非洲人同样也会跑。奥运五环标志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世界各国人民都爱体育, 都有着体育的激情。因此, 体育是一门艺术, 它符合艺术的条件, 具有艺术的性质, 它应属于艺术的范畴。如果艺术是从精神上对美的追求, 那么体育就不光从精神上, 也从身体上去追求生活之美。“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体魄。”人类追求的是自身力与美的完美结合。从我们的体育课联系到现实, 也不是简简单单地锻炼身体、达标检测, 体育课也同样是一门艺术课, 他不仅肩负着“野蛮体魄”的任务, 同样也承担着“文明精神”的使命。不能把体育简单化, 这样就失去了它的艺术性。我们要在体育锻炼的同时, 感受到美的教育, 不光增强体质, 还要体会到源自生活的那种艺术。这样的体育课才是成功的体育课, 才是符合体育本真内涵的体育课。

三、大学体育是一门特殊的思想品德课

小学的时候, 我们曾经上过思想品德这门课。在这门课中, 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图画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 虽然我们不再有思想品德课, 但在大学体育课中, 我们却在潜移默化地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在辛亥革命后,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曾任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他认为, 共和时代的教育应实行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把这五种教育概括为体育、智育、美育和德育。现在, 大学体育的内涵不断扩大, 体育课的内容也不仅仅是强身健体,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而早已扩大到自身爱国情感、意志品质的教育。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完善, 大学体育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也日益渗透于运动项目中, 且更加具体化了。首先是大学体育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 我们曾被称为“东亚病夫”, 因为我们在世界体坛的竞争中毫无建树。纵使中国人具有被外国人刮目相看的“中国功夫”, 但却不被世界承认。在现在的体育课中, 我们还在学习武术, 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 我们并没有因为武术没有被列为奥运会项目而放弃它, 而是不断地把武术发扬光大。现在的中国人已今非昔比。自许海峰获得中国历史上第一枚奥运会金牌, 中国选手的成绩开始闪耀在世界体育的大舞台, 中国运动员的成绩与精神也被带到了体育课中。同学们在不经意地与国手、国脚们做着比较。在打乒乓球的过程中, 有同学讲邓亚萍刻苦训练的故事, 鼓励其它的同学认真学习打乒乓球所需要的技术与耐力。在踢足球的时候, 同学们一边不惜体力地奔跑, 一边开玩笑的喊到:“中国的足球靠咱们了!”话虽夸张, 但也表现了同学们希望中国足球“冲出亚洲, 走向世界”, 这也不失为一种爱国的情感。

有一个小型的调查:“在体育课能涉及到的各个项目中, 你是否能举出几个著名的中国运动员的名字”。在接受调查的32个学生中, 100%的人都能举出例子, 72%的人在某些项目上可以举出三个以上的中国运动员名字。这当然也与受调查者的体育爱好有关, 但这也可以说明同学们对中国体育的关心。在体育课的各个项目练习中, 我们也时刻以优秀运动员为榜样, 虽然在同学中几乎没有可以登上领奖台的人物, 但是这也显示了同学们的爱国心。其次, 是对自己意志品质的培养。同学中大多数人的体质并不差, 但是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薄弱点。如有的人可能弹跳力差一点、有的人可能耐力差一点。在体育课中所涉及的练习中, 有的同学可能会对某个项目感到吃力, 这就是锻炼同学毅力的时刻。社会的竞争是激烈的, 班集体这个小舞台的竞争也是激烈的, 大多数的同学都不甘落后。对于自己的薄弱环节, 大多数同学都会给自己开点小灶, 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在不知不觉中, 培养了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 也在同学中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气氛。班集体中不仅有竞争, 也有同学间的互相帮助。这一点在体育课上, 不仅得到体现, 而且得到发扬。体育课中一些技术动作, 如单杆练习不是一个同学可以完成的, 它需要其它同学的保护和帮助, 这时就要体现出团结互助的精神。在保护和帮助中, 同学既感到了助人为乐的快感, 也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 在完成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同时, 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我们可以看到大学体育课不仅仅是增强体质, 也是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训练我们吃苦耐劳的意志, 培养我们团结互助的品质。可以说, 大学体育是一门特殊的思想品德课。

四、大学体育是德、智、体、美、劳的综合体现

德智体美劳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德育属伦理道德范畴, 目的在于培养对“善”与“恶”的辨别能力, 解决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 其方式偏重于说理。智育主要通过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培养, 以启示人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其方式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体育以运动为基本手段, 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对“美”与“丑”的鉴别能力, 其方式是运用形象思维, 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 以情动人, 产生审美效果。在上述四育中, 体育是其他三育的基础, 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没有强健的体魄, 其他三育只能是“画饼充饥”“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这是显而易见的通俗道理。再者, 其他三育之中也与体育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孔子说过:“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主张“寓教于美”“寓教于乐”。乐的达成必通过形体的运动来完成 (整个身心的剧烈运动或部分肌肉的运动如微笑等) , 这是德育。在体育比赛中, 我们既要重视比赛成绩, 特别还要强调体育道德 (如中国武术虽有多种流派, 但讲究武德却是具有共性的特征)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就是我国提出的响亮口号。据此, 我国以“乒乓外交”冲破了中美关系的坚冰, 开创了小球推动大球的壮举。

美育与大学体育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完美的人, 不仅内在的精神世界应当是美的, 外在的形体也应当是美的。所以, 柏拉图说:“身体美与心灵美和谐一致, 是最美的境界。”我们开展体育运动, 在某种程度上说来也是为了使形体美。整个体育运动, 甚至每项运动包含的每个单一动作, 无不充分显示出美的魅力。广播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平衡木、跳水、单双杠、高低杠、吊环等等体育项目之所以人们喜欢欣赏, 就在于他们都是美的展示和诠释。体育的美还具有直白朴素的底蕴, 它不需要人为地刻意雕琢和过度包装。这与最近几年在某些城市的街头出现的人体彩绘表演、将几吨苹果倒入水池让其腐烂变质以观察艺术演变流程等自我标榜的后现代前卫艺术是大相径庭的。人体的形体美, 就是健与美的和谐统一。毫无疑义, 美育与大学体育也有必然的联系。通过审美教育, 提高人们对于健美的正确认识, 树立健康向上的健美观, 以此推动体育运动和健美运动的发展。通过体育运动, 使人的体魄更健康, 体能更强壮, 体形更匀称、协调、俊美, 同时感受到健与力的美。体育运动的节奏、速度、技巧、力量, 以及所表现的美的姿态、旋律、造型、色彩等, 无不具有审美作用。同时, 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人的毅力, 锻炼人的意志, 使人们自然美和内在美和谐发展。由此可见, 体育教学课堂, 事实上就是审美实践的课堂。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 就从生产劳动的实践出发分析人的审美活动的根源和本质, 从而对西方传统的审美理论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理论进行了根本改造, 建立了实践的美学论。可惜, 这一重要问题, 多年来被人们淡忘了。至于体育与智育的关系, 不单是简单地开发智力可一言以蔽之的, 而是体育与多种学科的问题。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既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必须充分把握各自的特点和规律, 才能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

赏识激励,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第2篇

内容摘要:赏识激励,注重合作,大胆尝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始终贯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养成教育的培养为指导,以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为目标,以“开放、热烈、高效”为特色,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课堂的评价方式。坚持不渝地追求“三个合作”:学生课堂上合作,教师研讨中合作,师生互动中合作;“三个激励”:养成教育的随时激励,课堂学习的竞赛激励,阶段评比的持续激励,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赏识合作开放人文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智慧和学生才艺能力充分展现的场所。要想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积极参与、激情互动、合作交流缺一不可。作为教师,恰如其分的赏识激励,如和煦的春风,能够及时的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能够更加信心百倍的探索新知,使课堂更加精彩。课堂的赏识激励不同于一般的夸奖鼓励,要在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理念、课堂环节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和学生和谐相处,平等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贯彻两条线索:学生的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和教师的交流、争鸣、释疑、归纳,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教师要从“独奏者”-1-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这时,课堂呈现的是人际交往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画面;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课堂呈现的是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与以学生为代表的儿童文化相互沟通、整合的画面。教师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如引导学生呼号:我能行!你真棒!还可以坐在学生中间,和他们同探讨、同发现、同求知、同解答,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教师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话语,都是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和学生真诚沟通,平等交流,这样的赏识激励才更有份量,更被学生看重。

二、让课堂充满情趣,灵活开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然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民主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程。班级里充满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多一些轻松,多一些幽默,多一些欢声笑语,多一些神采飞扬。学生们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使知识在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在这样充满情趣、灵活开放的课堂上,教师的赏识激励可以给学生以力量、以启迪、以期望、以关心、以暗示,使学生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欣喜。如“再想一想,别着急,你肯定行”、“去吧,和好朋友沟通一下,你不会让大家失望的”、“让大家唱首

歌对你的成功表示祝贺”“看着我的眼睛,我将引着你找到答案”、“表演得这么好,下课后和老师谈谈你的经验好吗”等语言及动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悠然心会”、“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这时,赏识激励才达到了最大的效果。

三、从内心真诚赏识,由衷赞叹。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相信人具有自发学习的天然倾向,但他只对能够大有影响于个人行为的知识才感兴趣。”根据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对其行为大有影响的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重要在于他人对自己的赏识。因此,赏识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赏识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言语赏识,表扬、夸奖、对学生发言的复述与品析、对学生的采访与请教,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愉悦与心灵的共鸣,有一次测试后,一个平时贪玩、成绩平平的小学生成绩破天荒得了第一名,我明知道他的成绩不够真实,但我在和他父亲交谈时,对他大夸特夸,没有说一句缺点,他父亲十分高兴,而他站在旁边脸色绯红,打那以后,他不再贪玩了,学习积极,成绩突飞猛进,期末时真正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当着全班学生表扬了他,他脸上露出的是舒心的笑容。二是体态赏识,适时的鼓掌、点头、竖起大拇指、摸摸学生的头、轻拍学生的背,学生会在老师的由衷肯定中增强自信心。我班有几名学生个人卫生极差,头发脏而乱、衣服很长时间不洗,其他老师和学生对他们敬而远之,我每天检查他们的作业时,手总要轻抚他们的头,或拉好戴歪的红领巾,说几句勉励的话。时间不长,他们的头洗干净了,衣服穿整齐了,笑容开始出现在他们的脸上,同学们也喜欢他们了。三是文字赏识,教学中,学生最

珍重教师对自身的书面赏识。教师赏识性的评价有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思维发展的作用。因此,教师批阅小学生作业时,坚信“学习没有失败”的赏识教育理念,多鼓励,多表扬,也许你的一两句夸奖语言就会让学生进步神速、学习兴趣高涨,在批阅学生的作业时,我对那些成绩一般的适时写一些评语:“今天你写的字好多了,继续努力”、“你能想出这样一种解法,真聪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份才。老师用这句名言和你共勉”等。作文上评语更多,多鼓励,不批评。一学期结束后,我发现部分学生将我写的评语在作业本上小心剪下来贴在日记本上,精心珍藏。

四、多方面进行评价,长效激励。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的社会性需要。小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赖于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是与荣誉感相通的表现自我、炫耀自我的心理需要。然而如果一直靠赏识就会使学生产生赏识疲劳,对老师的表扬不够重视。所以老师要营造一种良性竞争的激励机制,为学生提供自我实现的平台和动力。在我校探索出的合作激励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中,我们将全班同学分成程度相当的两个团队,取了队名,想出了呼号,在团队中互相合作,在团队间开展竞赛,老师上课时充当出题人和裁判员的角色,对两队学生的发言、回答、表演、展示等通过积分、小红花、小红旗等评价手段进行激励,充分挖掘、肯定每一个人的优点,每节课结束时汇总成绩,评出本节课优胜队,每周、每学期对优胜队员均进行阶段性奖励。在这种合作激励氛围下,学生的好胜心、求知欲、表现欲得到最大发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才艺特长得到充分表现。

在分享成功的喜悦中会感到异常兴奋和自豪,课堂气氛会空前活跃,教学效果也会十分显著。

人文的课堂 人性的关怀 第3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初三语文;人文关怀

引言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一直以来,鲁迅的这一句至理名言,激励着我在一线的教育岗位上践行着一名普通教师的职责,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农村中学初三阶段的学生,可以说正处于一个人生的分水岭,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同时也备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特别是对于一些成绩较不理想的学生来说,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调节也尤为重要。提到人文关怀,人们也能很快想到初中语文课便是践行人文关怀的一个较好的机遇。以下,是笔者对于农村中学初三语文课堂如何实现人文关怀的一些思考:

一、“借题发挥”:通过教材文本实现人文关怀

语文课是开展人文关怀的一个良好的契机,通过课堂上的一些优美的课文,通过对课文的鉴赏、讲解、赏析,通过对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有助于学生在教学中感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中得到熏陶,形成健康的人格。

比如在讲解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享受生活》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被海伦·凯勒坚强的性格所感染。作者在文章中说道:“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采的世界。”我让学生们结合课本中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一个有缺陷的人”能够感受到“多姿多采的世界”,学生们纷纷思考,“因为她善于倾听,眼睛看到的是黑暗的世界,但是用更加敏锐的耳朵倾听周围的世界。”“因为海伦·凯勒遇到过一个很好的老师,这位老师对她的影响很大,鼓励并引导她走出黑暗的世界。”“我想是源于海伦·凯勒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她能够坚强的面对自己所面临的现实,并且弥补缺陷。”

我在总结中说道:“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就像课文中说到的,忘我就是快乐的,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一个残疾人可以如此坚强,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是健全的人,所以我们在面对任何困难的时候,应该更加乐观、更加坚强。”同学们深深的沉默,若有所思,联系当前的初三生活,我补充说道:“初三是我们每一个人求学生涯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但是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学习海伦·凯勒的坚强性格,所有的坎我们都能过去。”

通过结合语文课本案例,达到“借题发挥”的作用,既让学生明白课文中内容,又得到了思想上的教益,可谓一举两得。

二、“水到渠成”:通过和谐师生关系关爱学生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效率课堂的重要保证,也是拉近教师与学生距离的重要途径,在初三这个特殊的阶段,学生的心理是比较敏感、脆弱的,他们面对着升学的压力,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多重压力下,往往这个时期的心态需要适时做好调整,而教师是这个过程中的领路人。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成为助学者,更要成为研究者、心理辅导师,积极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这一关怀的前提和保证。

笔者班上曾经有一名学生,笔者从初一一直教到初三,但是这名学生在初三的时候,突然成绩一落千丈,并一蹶不振,了解原因后,原来这名同学几经考试,对未来失去了信心,以至自暴自弃。几次家访下来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后来,笔者通过业余课间时间与这名学生多交流,比如跟她谈心,并且告诉她一些我经历过的案例,现身说法,告诉她成绩并不代表一切,曾经我班上的学生,有的成绩很不好,但是十多年后,就成了事业有成的被大家公认的成功人士。经过多次心理疏导,我与这名学生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遇到任何困难时,学生很快会想到我,与我进行沟通,而后这名学生渐渐走出了“阴影”,乐观面对初三学习中的各种压力,成绩也稳步提升。

通过这样一件小事,笔者发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阴影的重要保证,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走进学生内心,了解问题所在,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结”,引导他们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顺水推舟”:通过作文练习实现精神关怀

作文练习是初三语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作文练习,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探索,也有助于教师随时发现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引导,并且通过学生在作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意见、语言等,可以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励学生奋发向前。

比如有一次,我布置了作文题目《我爱我家》,学生们通过回忆父母这么多年对自己含辛茹苦的培养和付出,表达出自己深切的感恩之情,联系目前的初三生活,表达出自己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期望。还有一次,在当堂作文课上,我让学生讨论“成绩能不能代表一切”这样的话题,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最后得出结论: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但是现在学好成绩有助于为以后铺路,而尽力了,即便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也无须失望和气馁,因为未来依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通过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学生调整自己的身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此外,我还会通过作文评语来对学生进行鼓励,通过多方面的互动来实现精神上的关怀,让学生渡过初三这个关键的时期。

【参考文献】

[1]郭婷婷.论“人文关怀”在初中语文作文批改中的实现,[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1,(11).

[2]徐开明.让初中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09).

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 第4篇

一、以人为本, 打造生态语文课堂

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以来, 此观点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认。但对此观点的理解和应用, 却往往带有太多功利主义的色彩。在实际教育当中, 很多教师是“以分为本”。但是,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指向的活动。对此, 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生态语文课堂要充分体现教育的人文价值, 要将培养健全的人格放在首位, 应该关注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否是全面和谐的发展, 是否具备独立的人格;应该强调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个性的解放。其所培养出来的人, 不仅仅只是一个劳动者, 更要是一个有明确生活目标、高尚审美情趣的人。

作为语文教师, 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很多需要, 教师则要想办法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并找出这种需要, 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驱动力。同时教师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 激发起学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 从而让学生充满做人的自豪与幸福。

另外, 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习者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都有自己的个性存在。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 每一位学生都应当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本质就是尊重, 而且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不必对所有学生都提出过高的要求, 而应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 增强自身的素养。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利用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帮助有天赋的学生找到并发挥自己智能的最佳点, 这样就可以做到个体与群体的兼顾。

教师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实行“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 广泛落实以尊重人、尊重人的人格、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尊严的教学模式。这样就使得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信任的氛围中, 通过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 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二、回归生活, 让教学内容真实可感

语文, 是以语言和文字为根基的, 而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 作为语言和文字系统性的外在产品——文学也就和自然与生活有了密切的关联。所以说, 语文离不开生活, 只有那些来自生活的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才最富有吸引力,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语文。唯有回归生活, 才能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因此, 教师应该树立语文就是生活的观念, 将语文教学置于一个开放、自由、宽广无边的空间里。

人文关怀要求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生态语文课堂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生学习新知识要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注重从学生的社会经验入手,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加深学生对各类知识及其所处社会的理解。德国现象学大师埃德蒙德·胡塞尔 (EdmundHusser) 曾有观点认为, 生活世界是最值得重视的世界, 是通过知觉可以直观体验的世界, 是一个人能参与其中, 保持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而教育恰恰是发生于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 所以教育只有向生活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 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

三、呼唤人文意识, 理性提升人文关怀

文学, 是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语文教材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它们或豪迈、或婉约、或悲壮、或清新……教材中的很多优秀作品本身就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芒:屈原的忠君爱国、李白的纵情豪放、鲁迅的深刻犀利、朱自清的优雅细腻……在教学中, 课本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是以文字为媒介的, 是以语言为手段所进行的生命与生命的相遇, 精神与精神的碰撞。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实际课堂上要做到披文入情。

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在现代学生的认知心灵、情感体验和民族精神的大悲悯、大关怀之间, 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不仅需要情感的指引, 更需要理性的提升。假如我们的语文课堂没有美的情感润泽其中, 教师只是冷冰冰地宣讲与解读, 学生也是冷冰冰地被动接受, 那么这样的课堂也就毫无美感可言, 更不会有深切的人文关怀。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呼唤语文课堂凸显人文关怀。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倾注充沛的精力和真挚的情感。情动于衷而溢于言表, 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 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 熠熠放光彩, 打动学生的心,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受到强烈的感染。”让我们所有的教育者, 以情感为中介, 让每一位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世界里织就美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李秀举.让语文教育充满人文关怀[J].《现代语文》, 2006 (26) .

[2].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 第5篇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课堂不仅仅传播语言知识与培育学生技能,更承载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渗透文化意识的综合功能。然而,放眼当今英语教学课堂,应试教育的思潮依然大肆充斥课堂,本应透着浓浓人文魅力的语言工具变成枯燥的机器零件,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深感枯燥无味。如何感悟,渗透,落实课标,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境界?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包括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与素质、使用多媒体、设置逼真的语言情境、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等等。不过,有一点虽探讨得较多可在平时的英语课堂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那就是人文关怀的渗透与培养。

[关键字]: 英语 课堂 人文关怀 渗透

前言: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特别是英语,它作为一门语言,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而其中情感这个因素尤为关键,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具有激智、动力、调节、感染和移情功能。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和教学法教授Krashen曾指出,学习外语要集中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理解输入问题,二是解除心理障碍问题。他认为情感因素起着对输入进行过滤的作用,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第二语言的习得。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与关注学生情感于一体?这是新时期英语学科要求下摆在广大英语教师的迫切任务。

一、人文关怀是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对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尊重、关注和提升,它关心的是一个人安全感的保证、自信心的获得、自尊感的养护、幸福感的体验、成就感的确立和价值观的形成。它对一个人良好个性的形成,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基本态度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而学生是否参与和合作,这不仅仅是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气质性格等心理品质来决定。许多教师把学生仅仅看是知识的接受体和技能的操作者,希望学生知识掌握得越多越好,技能训练得越熟练越好。现实的情况是,教师用心良苦,学生的表现却令人失望。不仅学生质量不高,而且厌学情绪相当普遍。这种状况值得广大教师对以往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所有教师都应清醒认识到,学生并不是存储知识和技能的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丰富而敏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这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更是达成其它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的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又称课堂气氛,是学生或教师对所处时空的知觉或感受,是决定学生发展的潜在因素,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笔者以为,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环境是民主平等、愉悦宽松、探究创新的课堂,是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放在中心位置的课堂,是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中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不断健全学生人格的课堂。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前提。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随处可见人文教育的火花。只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平等的,教师不仅仅以导师的身份出现,更多的是以学生的朋友、伙伴、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师生的思维在碰撞,情感在融合,心灵在贴近。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开放的,它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学生得到的不只是知识,提高的不只是能力,而是更多的思索、发现和顿悟;师生在交流中激活的是思维、放飞的是想象、发掘的是潜能、点燃的是激情。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温暖的,学生得到的是老师真心的呵护、真切的关怀、真诚的赞赏。我们听到更多的.是“Let’s do it together”、“You can do it”、“Would you like to share you opinions with us”、“Don’t worry. Try again!..”等等话语。老师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位学生抬起头来面对学习。

2、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是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关键。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学生是主人,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恰如布鲁纳所说:“教学过程是会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应该创设人人参与的氛围,每位学生在学习活动的没一个环节中都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独到的见解;允许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评价中,对自己、伙伴的学习机教师的教学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

(二) 对英语教材人文内涵的挖掘

我们的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每个单元所选编的一篇篇美文,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范本,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范本,包括人性的激情、人品的精华、人类的亲疏、人情的意蕴、人生的价值。所以,教师首先应立足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有人格魅力的“人”。Book1 Unit5中的Nelson Mandela,把一生奉献给了非洲人民的斗争,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毅然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Book2 Unit4中的Daisy尽自己所能地去保护野生动物。所有这些人物形象是学生学习做人的榜样。

――有文化色彩的“事”。The Olympic Games 这个单元讲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展示了各国多姿多彩的节日文化; Body Language 呈现的是各国生动有趣肢体语言及其文化差异;a Taste of English Human 让我们在为英语的幽默捧腹大笑的同时感受英语文化的多彩……

――有文化内涵的“景”。the United Kingdom 带我们浏览了美国各具特色的美景;Canada 又让我们领会了别样的北美风情。

――有哲学启蒙的“理”。Wildlife Protection 告诉我们“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必须保护他们”;Healthy Eating 让我们了解健康的饮食和健康地生活;the Power of Nature 让我们感受自然的力量等等。

由此可见,英语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在涵养性情、陶冶健康个性和培养审美情趣上对学生有特殊的作用。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将其中饱含的审美情趣传递给学生,实现人文主义的终极关怀:展示人的个性,塑造人的心灵,贴近人的生活。

(三)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袁正光教授(曾任中国科协办公厅主任、中国科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等职)曾在北大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为题,给北大学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他指出,观念与文化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科学观念的核心就是尊重规律;人文观念的核心就是尊重人。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享受课堂生活的文化交往过程,因此教师鼓励性的外在言语和暗示语言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表情和眼神都是一种情感源,时刻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念三个方面进行塑造。因此,在英语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除了要充分利用“Good!” “wonderful!” “OK!” “You are clever!”等话语肯定和激励学生之外,还要注意交流的情意性,真正与学生的感受融合在一起。例如,教师的聆听态度、教师对学生奇思妙想问题或回答的态度,以及教师对学生语言错误纠正的态度和教师对学生的暗示效应等等,都将是构成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的要素,它们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与学生是否真实享受课堂文化生活的幸福指标。尤其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尚待成熟,因此他们学习的动机和意志还非常脆弱,他们需要老师的关注和激励性的评价。而基于真情实意的评价,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正面影响。著名的语言学家Krashen关于对语言学习的“情感过滤假设”中提到,“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他们尽量较少精神层面上的焦虑。因此,情感的关注反映的是深层文化的内涵。

(四)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质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说过:“师生关系的本质不是知识的传授关系,而是教师人格和学生人格在教育中的相遇”。教师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人生观、教育观、价值观不仅影响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习惯、情致、审美和心理品质的形成。作为教师,我们要像学生期待的一样,要不断的学习进步,提高人文素养。要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三、结语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努力构建好教与学的文化,在和谐宜人的课堂文化交互中,变教与学的过程为师生共同享受的生活文化交往过程,让教学成为师生共同享有的生命活动过程,让良好的课堂文化不断激活生命,丰富生命,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因此, 让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凸显人文主义关怀,奏响人文主义的美妙旋律!

【参考文献】

1. 金兴海.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C]. 学校人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155-159.

2. 周弘. 赏识教育丛书[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 4.

语文课堂呼唤人文关怀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情感交流;人文关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节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情感,师生要建立平等、互信、和谐的关系,一起沟通交流,让人文关怀充满整个语文课堂。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文化知识,同时也能在沟通与交流中提升品格,净化心灵,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为语文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下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实施“人文语文课堂”的几点尝试。

一、让课堂充满纯真的笑容

每次走进教室都能看到孩子脸上充满了笑容,有一次在课前我忍不住问学生:“什么事情让你们这么高兴呢?”学生说:“因为看到老师高兴,我们也高兴。”听到学生的回答我内心被深深的震撼。原来沉闷的课堂,课堂气氛不活跃,不仅是因为学生不积极的原因造成,老师的情绪对学生的感染是巨大的。接下来的日子,笔者带有更多的笑容走进课堂,带着微笑耐心地讲解,多给学生激励性语言,树立学生的自信。

二、关注弱势学生,让课堂充满朴实的爱心

创建人文语文课堂,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帮助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一般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这时教师要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学生,用爱心、耐心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找出原因、走出困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要发动集体力量,发动全班学生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

三、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怕被老师批评、嘲笑,他们需要情感安全的课堂。因此教师要带有一颗爱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中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轻松愉悦的教育氛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宽容地对待学生,让师生之间成为朋友,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见解,但是这些见解不一定正确、合理,这时教师不要急于批评、否定,而是需要用鼓励、表扬的话语来激励学生,用宽容的心包容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只有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总之,作为教育者,要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成长的氛围。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第7篇

一、关注学生的情绪表现

1. 体育课既是技能课, 也是心理健康课

在课程中实施的每一个环节, 教者需细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表现, 因为年龄及知识的局限常常会使很多孩子难以很快摆脱智能学习中的挫败感, 带着一脸的阴晦走进体育课堂。如遇之, 我们应予以特别的宽容和关照, 尽量让他们能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找到运动的成功感。例如: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 如长跑、短跑、跳跃、投掷等, 难免显得单调乏味, 一些身材瘦小、体质较弱的学生, 常常只能呆在“被遗忘的角落”, 无法在运动中一显身手。如何唤醒他们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呢?我们可以让他们跟别的同学一起学习一些新的、简单的运动技能, 比如:排球的下手发球。这时大家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 如果我们能在特殊的关照下给他们一定的鼓励, 我想他们应该会很快掌握这个技术, 从而让他们获得成功感, 更快地从智能学习的挫败感中走出来。

2. 体育课不仅可以创造运动环境, 也能创造人际交往环境

在体育教学中, 注意利用同伴之间的互动优势, 以一帮一, 以乐帮忧, 为他们创设宽松的努力氛围, 让他们在老师和同伴的友好期待中, 化忧郁为动力, 完成达标任务。而对于体育教学本身给学生造成的心理障碍, 例如:鱼跃前滚翻, 这个动作比前滚翻的动作难度大、技术性要求高。这就要求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并且我们要强化自身的示范与指导, 利用室内课时的多媒体演示及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深化学生的感知, 利用有效分解的方法逐步传授和指导, 再加以综合, 从而达到化解难度, 熟练掌握技能的目的。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发展

体育作为一门学科, 其内涵也是丰富多彩的, 从基本的跑、跳、掷到组织正规的各种赛事, 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孩子自身也是千差万别的, 他们中的许多人常常在普通的常规训练中也能闪现出动人的光彩, 表现出特有的天赋。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体育教学者能特别注意发现、挖掘这种天赋, 从小细节开始培植信心, 激发兴趣, 并注意在大众水平的基础上强化指导, 拔高要求, 从而帮其实现自身素质和特长的质的飞跃。

1. 培养学生在克服困难中学会坚强

中长跑重在锻炼学生的耐力, 几乎所有学生在运动过程中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难受, 如呼吸困难、身体疲劳等, 但这类运动也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最佳途径。练习800米时, 我没有把要求一下子定得很高, 而是把难点分散, 在500米、600米、700米处分别插上标志, 采用“小步子”原则, 引导学生逐渐提高, 各个击破。当学生跑到500米时, 记2分, 到600米、700米和800米处再加上相应的得分, 这样学生觉得每次进步都只要克服100米, 他们就会增加胜利的信念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多次练习后, 800米终究会被征服, 并且成绩越来越好, 而学生的坚强意志也在这个锻炼的过程中不断形成。

2. 培养学生在挑战自我中不断创新

过去的体育活动中曾流行过这样的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 我就跟你这样做。这让人想起“教师教, 学生记”的那种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 学生趋于模仿, 抑制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类似的指令性语言, 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求实, 在挑战自我中创新。

三、关注学生的性格塑造

新时代的体育教者不仅要继承以往教学的各种方式和经验, 还要能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德、智、体三者的发展又是有机联系的,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 也常常涉及如何育人, 如何辅助完成学生的性格塑造问题。

1.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现在的孩子多受家庭溺爱, 任性、自我控制力差, 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或参赛失利以及遇到种种不顺心的事情时, 情绪很容易发生波动, 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迎面接力跑比赛气氛活跃, 竞争激烈, 失败一方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失败, 或垂头丧气, 或指责胜的一方违反规则。为了改变学生这种心理, 教师要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改变教学方法, 教育学生认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 这次输了下次可以争取胜利, 这个项目败了其他方面我能赢。同时可以让那些身体素质差、责任心较强的学生担任裁判, 他们“秉公执法”, 从同学们的尊重中找回了愉快的情绪, 消除了灰暗、挫败的心理,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养成了遵守规定的习惯。

2. 在活动中教育学生关爱伙伴

能在活动中观察并说出同伴的成功或失败, 也是学生情绪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 这有助于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 正视自己的不足, 学会自我暗示。如在进行短跑测试时, 学生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 发现一些个子矮或体形胖的同学由于身体素质方面的原因, 测试的成绩不够理想, 但他们起跑的姿势、跑步的动作做得认真到位, 值得大家学习。为了鼓励他们, 大家建议设定两条起跑线, 让跑得较快的学生在后面, 跑得较慢的学生在前面, 同时起跑。这样让跑速快的学生在后面追, 既增加了运动量, 又增添了比赛气氛, 大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体育课堂的人文关怀 第8篇

某日下午去朋友任教的小学听课, 这是一堂英语课, 课堂的前五分钟通过老师提问的方式复习前一天的内容, 并对回答正确的同学予以奖品奖励。 在提出第一个问题后, 有个男同学犹豫了一阵还是勇敢地举起了手, 可能这个同学平常不是特别积极发言, 所以老师并没有喊他回答问题, 而是喊了另外一个担任班干的同学回答问题。 提问第三个问题的时候, 那位同学又举起了手, 老师叫他起来回答了问题, 也许是紧张或者知识不大牢固的缘故, 结结巴巴地竟然没有回答出来, 老师没有对该同学进行提示并启发他得出答案, 却挥手示意其坐下, 让别的同学回答。 随后, 该男同学失望地坐下来, 脸红红的, 有点紧张还有点不好意思, 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左顾右盼, 注意力很明显地被分散了。 虽然, 在随后的新课授予过程中, 老师也有提问, 但该同学的积极性明显受到了挫伤, 有时候想举手, 但还是犹犹豫豫地红着脸又将手放了下来。 在这个案例中, 很明显, 此英语教师在课堂中没有很好地关怀这位学生, 使得该学生在整个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 或许还会削弱他对之后的英语课的积极性。 虽说新课改进行了多年, 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也在贯彻中, 但其理念所诠释的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 追求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1], 在当下的课堂中并未得到有效的践行。

二、课堂中教师人文关怀之内涵浅析

课堂, 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 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场所, 更多的是师生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和交流的场所, 他们在这里共同演绎一段生命经历。 课堂中, 教师的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能对学生的行为态度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 所以, 在课堂中, 教师不仅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完善自身, 更要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人看待, 给予其充分的人文关怀。

“关怀”一词常被解释为“关心”, 而对“关心”的解释则多是“留意”或“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2]。 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将这两个词混用。 其实“关怀”比“关心”有着更深的涵义, 一般认为, 关怀是一个价值性的术语, 它与爱、责任相关联, 意味着对某人某事负责, 保护其利益, 促进其发展, 它是人的生命本体意义上的概念[3]。 诺丁斯强调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她认为, 关怀不是一种美德, 而是一种关系[4]。 这种关系并不是一方施予另一方接受的关系, 而是双方都有付出和收获的平等互惠的关系。

这种关怀关系在学校中演绎为师生之间的关怀, 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 更要重视学生的被尊重和被承认。 教师在这段师生关系中不仅仅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 还需要扮演好关怀者的角色。 人文关怀, 更加深化了关怀的内涵, 其核心在于肯定人的价值, 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 尊重人的理性思考, 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等。学生本身是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有着精神需要和文化需要的完整的“人”, 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更应该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 不仅仅在学业上给予重视, 更应该在其情感诉求、情绪变化及心理健康发展等多方面都予以深度关注。

三、课堂中教师的人文关怀之意义初探

在课堂中, 教师的人文关怀可以让师生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在的发展动力, 这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 教师的人文关怀满足了学生的情感诉求, 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注, 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 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 及早发现学生的需要和问题并予以关心和引导, 对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大有裨益。 另外, 教师的人文关怀对于建立和谐的课堂也能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课堂的和谐往往在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回顾我们的学生时代也有同样感受。 喜欢这个老师, 他上的课便会格外积极认真, 相应的, 和教师的交流也会更多, 这门学科便慢慢地成为自己的强势学科。所以, 教师在课堂中的人文关怀对于和谐课堂的构建至关重要。 再者, 教师的人文关怀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而专业情意方面, 则需要教师付诸自己的爱心和耐心, 宽容及其理解之情来日积月累地养成习惯, 教师的人文关怀正是将教师的专业情意最直接的表现。 最后, 教师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道德的养成及多方面的发展, 促进其全面发展。 我国的教育仍然侧重于知识教育, 对学生情感、心理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关注不够。 教师的人文关怀及其言行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能够润物细无声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养成、心灵的洗涤, 使之发展成完整的人。

四、课堂中教师“关怀冷漠”之现象透析

以上所谈的案例, 或者是其他我们在课堂中看到的教师人文关怀冷漠甚至缺失的现象, 不少人将其归咎于教师经验不足, 教学忽视了生活或是教师缺少智慧等原因。 然而, 仔细推敲思考便可发现, 为什么在师生构建的课堂中需要关怀的个体被视而不见, 需要照顾的情感被活生生地掐断, 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课堂中缺少对人的关注, 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突出。

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应该体现在充分理解学生, 真正尊重学生, 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 体现出“人”的价值。 而在文中的案例中, 教师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 并没有进行启发诱导, 帮助他得出正确答案以便获得心理满足, 而是叫其他同学回答, 只为寻求到正确的答案。 该教师忘记了提问的初衷, 也忘记了教育的应然使命, 即对成长中个体的关怀[5]。 在此过程中, 教师未能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考虑, 与其进行情感交流, 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主体的“人”的价值需要。

2.关怀的重点不当。

放眼当今课堂, 很多教师非常关心学生, 但一些“关心”却往往招致学生的反感, 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很多教师关怀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知识能力上, 而非学生的精神情感方面, 所以说这种关心只是片面的, 关怀过度的话只会适得其反。 如案例中教师只是关注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而并未关注到对其自尊心的保护。 自尊是对自我的评价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价值感[6],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表现。并不是说课堂中教师不应该关注其知识的学习, 而是应该以内在的“精神和情感关心”为支撑点, 对知识和情感及精神共同关心, 给学生缔造完整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

3.关注广泛度不够, 甚至存在关注歧视现象。

教师需要关注的对象是全班同学, 而非个别学生。 案例中的教师很明显地没有关注到一些没有举手的同学, 其关注度局限于那些发言活跃、表现积极的学生身上。 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归属感与自我实现的需求, 而这种关怀冷漠则使学生产生了自己被忽视的消极想法, 极其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更有甚者, 有些教师对某些成绩好的、乖巧听话的学生予以高度关注, 经常提问和谈话, 多多少少对其他同学存在着歧视现象, 而学生的情感世界又是极为敏感脆弱的, 这样会给他们的情感带来很大的伤害。

五、让课堂溢满关怀之情之些许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中指出 :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一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7]。 这就要求教师不单只要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如何在课堂中形成教师的人文关怀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加强师范教育阶段中的情感教育, 培养情感型教师。

我国的师范教育注重师范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培养, 而在情感体验方面关注不够。 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 应该加强情感素质方面的培养, 传授沟通技巧, 获得情感体验, 从而使得师范生能够在未来的课堂中善于与学生交流。 而在现实课堂中, 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往, 使得课堂变成了知识灌输的场所,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中小学生的情感已经很丰富了, 教师如果未能关怀到他们的情感诉求, 则很可能导致学生情感需求的缺失, 从而造成学生的冷漠及自卑心理, 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因此, 加强师范教育阶段对师范生宽容之心、爱心、沟通能力等情感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2.推行教师课堂教学多元评价手段, 注重对教师人文关怀的评价维度。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应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 , 而是应该对 教师课堂 教学进行全 面评价 。 对于教师 人文关怀这一 维度的评 价应该受到 重视 , 可以通过 学生感受、教师自评和学校领导评价等多渠道展开。 而这一维度的评价则可从师生情感是否牢固、教师是否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等多方面进行。 当部分人文关怀冷漠或者缺失的教师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就有利于教师通过反思, 使之成长为更富有人文精神关怀每个学生的优秀教师。

3.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互动, 并真正的理解学生。

课堂师生间的互动与交往, 只有师生共同真诚地参与到课堂之中, 并进行深度的交流, 才能保证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互动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意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交流的内容不仅仅在于学习内容, 更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而理解, 则是情感交流的基石, 教师不仅要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经验及处理问题的方式, 更要理解学生的个人体验与思想情感,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 这种师生之间的理解扩大了关怀的内涵, 对于教师人文关怀精神的形成大有裨益。

4.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关怀教育, 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课堂中的人文关怀, 还体现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关怀教育。 因为教师的人文关怀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更在于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与其交流, 尽可能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不同身心特点而因材施教, 将其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8]。 让学生具备人文素养, 具备关怀他人的能力, 这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除了这种关怀教育之外, 教师还应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等方式, 对学生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进行训练, 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 这样, 学生以后再面对关怀缺失或是其他挫折时就能很好地应对。

摘要:本文从解析人文关怀的内涵出发, 结合实际案例对课堂中教师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进行透析反思, 并提出以下建议以期改善现状:加强师范教育阶段中的情感教育, 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情感型教师;推行课堂教学多元评价手段, 注重对教师人文关怀的评价维度;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互动, 真正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关怀教育, 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关键词:课堂,人文关怀,教师

参考文献

[1]史巍莎.构建“关怀型课堂”—从诺丁斯的《学会关心说起》[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11) .

[2]候晶晶.关怀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吴小鸥.关怀型课堂:生活世界的还原与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2) .

[4]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声音[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10.

[5]吴小鸥.论关怀型课堂[J].江西教育科研, 2005 (11) .

[6]方福熹, 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有效的数学课堂更需要人文关怀 第9篇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 教学效果.教学的有 效性包括 如下三重意蕴.(1)有情感,是指教学活动必须呈现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愉悦度,课堂教学的和谐程度.(2)有效率,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即能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 值的体现,具体是指 教学目标 与特定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

在这有效课堂的“四有”中,恰到好处的人文关怀,能成为有效课堂的催化剂,使教育教 学的效果 更高,使课堂师 生关系及学习氛围更加融洽.

一、人文关怀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使课堂教学 更有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情感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数学的关心和喜欢.(2)自信心和意志力.(3)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在充满了激情和人文关怀的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情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一课中,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个规律时,教师充满激情的配乐朗诵:“学生,你们的发现很了不起,你们知道吗?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 出圆的周 长在它直 径的3.1415926倍和3.1415927倍之间.这是当时算得最精确的圆周率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你们发挥 你们的聪 明才智,走了一番 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的道路,你们就是祖国的希望,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学生激动了,学习数学的情感被激活了.

情绪心理学中也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个学生的大脑象一个沉睡的巨人,只要教师深情地将他唤醒,学生的潜能定会全部释放发挥出来.如,二年级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中,学生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后,教师给出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列出加、减混合的算式,明确计算的顺序后,教师说:“孩子们,愿意尝试 着列竖式 计算一下吗?”于是,孩子们的学习 能动性被 呼唤出来.在孩子们 的尝试中,教师也欣喜的看到,孩子们能用正确的方法计算出结果,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情感促学习的过程,使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有情有效.

二、人文关怀能促进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命之秘,日月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与数学有重要联系.”多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领会数学知识蕴含的丰富资讯,更好地利用数学知识服务于各个领域.在“轴对称图 形”一课中,摘录了如 下几个片段.

1.教师给学生欣赏两幅图画:蜻蜓和蝴蝶师:观察这两个图案,有什么共同点?

生1:两边对称.

生2:他们都很美,他们都是有生命的.

2.师:在数学中,存在很多的轴对称图形,想想,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举例:课桌,门,剪刀,红领巾……

师:在我们的汉字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轴对称图形呢?

生:中国的中.

师:是的,对称轴在哪里呢?

师:你还能举出这样近似于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生:凹、凸、口、日、十、田……

师:学生举了很多例子,真不错.那么你知道,中国的汉字为什么要都是方块字呢?这与汉字的演化过程是有关系的.课后,学生有兴趣的话,可以查书,问教师,上网……,寻求答案.

3.在课即将结束时,师:学生,在建筑、服饰、图案、美术等作品中,常常要用到轴对称图形,想想,为什么在这些领域中都要采用轴对称图形呢,课后,学生可以去调查一下,写个调查报告,一起交流.

一位哲人说:“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在课堂上随时向学生指出数理科学的美,因为那是一种‘点金术’,是阿里巴巴叫开山洞大门的神秘符咒.”音乐能激发或抚慰人的情怀,绘图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数学则可以提供以上一切.在“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几个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者的人文观念,使数学课堂中融合了多门学科的有机整合.知识的整 合,不仅使学 生获得了 知识和方法,使学生的数学应 用思想得 以向课外 延伸发展,更使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得 到了提高,使学生更 好地学习 数学,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在这样的课堂上,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学生享受到了最大 化的学习 成果,使课堂教 学的效率 达到最优.

三、人文关怀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使数学课堂 出效益

1.鼓励多种方法

传统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个答不上再多问一个,答对了,就算全班都懂了.其实,这样的一问一答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懂了,也不意味着 此问题就 这一个答 案.因为大部 分学生都没有发言的机会,纵使有不同的想法也得不到教师的肯定或否定,只好放弃了.这种强制、封闭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容易养成学生一种服从、保守、循规蹈矩的人格特征.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教育者应多一些人文的色彩,要善待新奇的想法,鼓励学生“别出心裁”.

例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出现了这样一道题:15-9=?,教师很注意鼓励学生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先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去探索.有的学生用破十法,先算15-10,再算5-1;有的拆减数,把9拆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4;也有的想加算减;还有的利用学具小棒,一根一根去数来减,做到方法多样,人人参与.当学生得到各种不同 的算法之 后,教师安排 了学生间 的交流活动,通过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较简便的方法,使学生有机会展示个性,乐于探索,勇于创新.

2.善于激励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 的过程;要关注学 生数学学 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 动中所表 现出来的 情感与态 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需要 教师适时 对学生进 行肯定和表扬奖励,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树立信心.

如,在小数混合运算中,出示3.2÷2.5÷0.4让学生观察,生:“我觉得2.5与0.4相乘正好等于1,而3.2除以2.5不太简便”.师:“你有这样的感觉真好,我们在拿到一个式子或问题时,应该对数、对数学方面的内容产生感觉,有了感觉,我们再去分析、思考,就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通过教学评价激起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 中体验成 功的喜悦,获得进取 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享受人文的关怀,发现生命的灿烂,迸发创新的火花.人文,塑造人的道德价值;创新,培养人的科学精神;有效,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多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教学契机,赋予人文关怀,定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素养,给沉闷的,工具化的数学教学带来鲜活的生命力.

摘要:有效的数学课堂,一定是一个关注学生学习效率的课堂,也必定是一段关注学生身心成长的过程.如何使课堂教学更优,达到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换来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可使用的方法和措施很多.在这里,人文的关怀是有效课堂的催化剂,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以和谐发展.通过三个方面做法的阐述,引导教师抓住合适的时机,利用合理的教学内容,及时有效的进行人文的关怀和评价,达到教学氛围的高度融洽,教学成果的及时高效.

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第10篇

一、课堂教学中人文关怀运用于高中数学教育的意义

(一) 经验性与演绎性结合

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需要经验性与演绎性的有机结合。康德曾提出了数学是先天综合判断的理论, 认为数学和自然科学是来自经验的, 都具有可靠性, 是人类知识的完美典型, 只有必然严格的普遍性。而拉卡托斯则以为数学是拟经验的, 数学理论是按照“问题———猜想———证明———反驳”的模式发展的。

(二) 人文关怀的意义

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 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 因此要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 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 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发展, 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发展;是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或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 是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

二、运用人文关怀增强高中数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 利用课堂时间, 加强人文关怀

1. 文化领域里教学

课堂教学是追求人文价值,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主渠道。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相关人文知识的链接, 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价值因素, 把教学内容设计在文化领域中。

2. 关注情感发展

其实,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渴望成功, 渴望有快乐的情感体验, 而当前的大多数数学课堂, 却一次又一次地泯灭了孩子们的情感需求。面对学生对数学学习情感日渐低落的残酷现实,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理念: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智力的培养, 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 而且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来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良好情感体验, 使数学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注入更为丰富的育人品性, 让情感关怀伴随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

(二) 加强审美和人文关怀

美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艺术教育和技术教育, 而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 人的基本素质教育。通过美育, 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最终是要美化人自身。在学校加强美育教育, 可有效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审美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 是人们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1世纪的今天, 审美教育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

(三) 重视作业练习, 培养人文关怀

为了“让孩子爱上做作业”, 教师可尝试布置“我自己的作业”, 在内容上把“选择权”还给学生,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他们最大限度的自主性。例如, 数学教学中, 让孩子每周都做一道自己拿手的难题, 条件是必须是自己会做的, 而且要能准确、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教师在“每日一题”这个栏目中, 指导学生轮流从“我自己的作业”中选出一题考考老师和同学, 交流解题方法和技巧。这一安排, 大大增强了学生挑战难题的热情。

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所有伟大发明、发现、创造和所有成功事业的巨大动力。没有自信心, 就没有成功。不妨假设, 当一个学生对数学毫无兴趣, 丧失克服困难的意志和自信心, 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很难想象他能够学好数学, 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懂得我们一定要学好生活中的知识, 激励他们的成功欲和求知欲, 并善于发现学生们的好奇心和闪光点, 培养他们奋发向上, 勇往直前的学习精神, 使其形成健康的个性。

四、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不仅可以调节认识的加工过程, 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达到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积极不断地为学生营造“情感源”, 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 获得情感的充盈和趣味的纯真。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唤起学生对教材情感的共鸣, 从而达到认识和情感共同发展的目的。例如, 在教学生认识时间时, 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 在钟面上拨一拨;然后让学生在1分钟或2分钟内做一些事情, 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能做多少事。这样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会珍惜时间, 体会人生价值。在巩固练习中, 可设计动手制作活动, 让学生制作自己“一周生活时间卡”。通过制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 能使学生从中感悟守时、守信和守纪的生活情感, 养成有规律地生活、学习的良好习惯。

摘要:高中数学教育作为高中学科教育的基础, 要在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对人文价值的追求,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中数学教育的价值。由于应试教育的兴起, 人文精神的丢失已造成严重的后果。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人文关怀在教学中的投放已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教师应从课堂教学出发, 积极探索数学教育, 挖掘人文价值因素, 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精神, 体现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数学教育,人文整合,增效策略,学生观,学生情感

参考文献

[1].曹一鸣, 《数学教育中的科学人文精神》,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1

[2].邓明立、陈雪梅, 《重视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中学数学教与学》, 2003

[3].瞿国相, 《中学数学教学的美育探微》,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体育课堂的人文关怀 第11篇

摘 要 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越来越趋向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也对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人文关怀的缺失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是大学体育教育中的永恒主题。在本文中分析了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几点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旨在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可以更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大学 體育教学 人文关怀 策略

一、大学体育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体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和呵护人的生命力,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的优雅生存。大学的存在就是为了给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优秀人才,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大学的教育问题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人文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可以在人文教育的氛围内全面的认识和完善自己,树立起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形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下身心获得全面发展。大学体育教学中也离不开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存在可以实现体育的最终目标。在体育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扮演的主体地位,发展个体意识,因此应该对每个个体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可以在进入社会后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缺失的表现

(一)对大学体育教育关注度太低

新课改的大学体育教学普遍来说都只是摆设,并没有充分重视学时和学分,也没有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学生在完成课业的同时并不会选择去进行体育锻炼,导致体能素质明显下滑。传统的体育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关怀青少年身体强健,以及陶冶心灵和健全心理。实际与现实的落差导致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并不高,大学的体育教学的人文关怀也处于缺失的状态。

(二)体育经费和学科建设没有得到重视

我国国内大部分的大学都不够重视体育教学,没有足够体育锻炼的场馆、缺乏锻炼教材、天气等诸多原因造成了上课变成了放羊课。南北方的天气差异,在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学生们都会面临太阳的炙烤和冬天寒冷的冷风,对学生来说体育课就是一种煎熬。大学不能给学生们提供足够面积的体育场馆,学生们去上课就变成了只是应付老师应付考试的状态,长期下来上体育课的积极性都会被打消。

(三)特殊群体没有得到足够的照顾

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群体,学校不能提供足够的人力資源和硬件设施,有障碍的学生很难参与到体育课程中,和健康的同龄人相比,这些特殊人群更需要人文关怀,更需要体育锻炼。

三、大学体育教学人文关怀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关怀的能力

学生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关怀自己和关怀他人,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价值,才可以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活动中,营造出一个快乐、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延伸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帮助自己帮助别人。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人文知识水平

师资团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大学的发展,这样的形势推动下,大学的教师队伍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的完善自身专业基础的能力,还要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知识渊博、多才多能的教师。教师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在教学课堂上老师才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用自己的魅力,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课堂上弥漫着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

(三)重视个体之间的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短板,这就要求大学老师在日常的授课中要依据个体的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特长、体育学习能力、领悟能力、自身发展特点能方面进行差别对待,例如800米长跑,对于擅长的学生来说可以完成任务,对于身体较弱的学生老师应该适当做一些调整,尽可能最大程度的让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老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个个体,有层次的进行体育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身体上的锻炼,切记一刀切,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自信心,达到体育锻炼的最终目标。

(四)设置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内容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课程中,老师们可以设置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内容,吸引学生的眼球,还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增加趣味性的小游戏和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大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现实情况,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尽量使用人文化的教育方式,选择更加新颖、更加有趣的体育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活跃整个课堂氛围,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健康意识,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不要忘记体育锻炼。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的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拥有自己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完善自己的品格,最终获得身心全方面的发展。

社会的迅速发展下,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层出不穷,对于人才定义的标准也是越来越高。大学是一个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不仅仅局限在日常的教师授课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还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给予一种人文关怀,提供更加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模式,保证人才的整体质量。大学学校不应该将注意力仅仅放在身体素质上,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品质、人格、智力等方面的完善,渗透人文关怀的理念,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观.高职学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2] 杜电电.论加强体育素质教育与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综合能力[J].科技信息.2009(16).

体育课堂的人文关怀 第12篇

增强学生人文关怀,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 解放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想以及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在高校开展一些与学生兴趣相符的, 充满人文关怀的体育活动, 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帮助学生建立对体育的热情, 使其个性和心理得以更好的发展。为了促进体育活动顺利开展, 首要是将传统的思想进行解放, 传统的体育活动往往过于单一, 在开展体育活动的时候, 高校应注意运用适合学生的模式, 为学生提供有创新感的体育活动环境, 在活动中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营造出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 这对于高校的和谐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 可以使促进学生的身心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得以暂时的放松, 长期保持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

2. 促进高校体育活动开展策略

以人文关怀为主, 开展高校体育活动, 应以学生为主题, 创设有意义, 趣味性浓的体育活动, 在活动中体现出团结友爱, 互相帮助, 团队精神的活动, 是体育活动的主旨。

2.1 学校提供资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性

丰富的体育器材与运动场地是每个高校都具备的, 充足的体育资源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教师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自发的组织一些有益于其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 从体育活动的准备到顺利开展的过程, 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这时候教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 让其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的独立创作性。

例如, 学生可以以院系为单位, 由学生会组织以“锻炼身体, 彰显青春活力”为主题的早操活动, 整个活动的实施过程如下:首先和学校申请试用体育馆作为活动场地, 然后由学生会的成员组织所有同学开会, 会议主要向同学传达体育活动之于人们的益处, 调动同学参加早操的积极性, 之后通知同学每天的早操时间为早上6:15—7:15, 活动的内容是大家在体育馆内先进行800米的慢跑以培养学生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然后组织大家做广播体操, 舒展并放松身心, 该早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协调性, 促进血液循环, 对于振奋精神和预防疾病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参与到这项早操活动中, 与学生融为一体, 这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和谐与平等, 也体现了体育活动开展中的人文关怀。

2.2 开展趣味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

除了学生独立组织的活动以外, 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趣味性的体育活动, 给学生提供一个体现其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的空间,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该项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同学之间的友谊得以更加深厚, 构建和谐友爱的校园气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精神。

例如,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友谊, 从运动开始”为主题的趣味运动会, 该活动的实施流程如下:首先是会前的宣传和筹备, 可以制作多份大海报, 将其张贴于各教学楼和寝室楼之间, 进行告知性宣传, 与此同时, 对比赛场地进行精心布置, 以此来渲染活动气氛, 除此之外, 还要做好对裁判员及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然后召开赛前会议, 向参加比赛的同学说明每项活动的规则, 如游戏齐心协力的规则是参赛选手通过配合, 用不同的身体部位将气球弄破, 弄破最多的小组获胜, 而合作运球的规则是参赛选手左右脚互绑, 将篮球拍打至终点, 用时最少者获胜, 在大家对规则有了了解之后, 让其进行抽签分组, 安排赛程;在比赛全部结束后, 学校可以为获胜的同学颁发精心准备的奖品, 对其进行鼓励, 这充分的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3 开展传统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传统性体育活动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活动中, 可以激发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 增进班级的凝聚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例如, 学校可以开展以“增强体魄, 享篮球快乐”为主题的三人、篮球比赛, 篮球这项传统的体育运动一直深受高校学生的喜爱, 其也是体育教学中的重点项目, 所以该项体育活动的开展行很高, 其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是赛前的组织与宣传, 可以通过校园广播以及张贴海报等方式进行告知性宣传, 并接受报名, 根据报名队伍的历史资料和实力评估选出种子队, 再将其他队伍进行抽签分组, 然后召开赛前队长会议, 比赛预计招收32支参赛队伍, 分为小组赛和复赛, 抽签分为8个小组, 每组有4队, 胜场积3分, 平场积1分, 负场不计分, 小组积分第一名的进入复赛, 若积分相同则加赛一场, 复赛则采用单场淘汰制规则;在比赛进行的过程中, 要注意维护比赛的现场秩序, 每轮比赛过后要做好赛果宣传;在整个比赛结束后, 要对获胜的同学进行奖品与奖杯的颁发, 鼓励其继续发扬体育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体育活动的开展中, 存在些许安全隐患是在所难免的, 所以各高校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在活动开展之前, 教师要对其进行体育安全教育,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并确保体育运动前, 学生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避免出现肌肉拉伤等情况发生, 运动结束后, 教师也要组织学生做好放松运动。其也要经常对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进行相关的维护与保养, 防止因为器材老化等原因造成学生受伤等情况的发生。除此之外, 各高校的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学习一些突发情况的处理方法, 要保证自己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 有备无患, 在意外情况发生时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这些都要求教师要有高度责任心以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之心。

3. 结束语

增强人文关怀, 促进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全面贯彻了新课标的各项要求, 把学生作为体育活动开展的核心与主体, 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校园氛围中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充分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呵护与培养, 很好的诠释了增强学生人文关怀对于高校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

摘要:本文以增强学生人文关怀为目的, 探讨了在高校校园开展体育活动, 比如, 学校提供资源,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性, 开展趣味性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等策略, 以此来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校,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祝菁.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

[2]王冬冬.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活动课程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观察社会下一篇:公民意识培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