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平台范文

2024-07-26

课程建设平台范文(精选12篇)

课程建设平台 第1篇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由于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改变了传统课程内容固定、结构化的特征, 让教学资源从单一资源转变为课程和教学等多方面资源, 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从简单线性转向复杂化、网络化[1], 因此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讨论[2]。近年来, 国内学术界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纷纷对其开展试点工作, 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3,4,5,6]。但从现有文献看, 从技术层面针对MOOC平台设计与实现方面的研究仍不多见。鉴于此, 笔者结合本单位基于MOOC的实践, 针对MOOC课程平台的功能设计进行讨论, 以期为当前国内高校的MOOC实践提供参考。

1 MOOC课程平台建设背景

南京审计学院是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 学校设有28个本科专业, 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近15 000名, 研究生127名 (含10名留学研究生) 。现有教学平台经过多年建设,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功能体系, 对学校相关的教学门户、网上课堂、教研活动、形成性考核、毕业设计等业务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技术支持。但是随着南京审计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 以及新型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 现有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已逐渐无法满足当前的业务需求。因此, 南京审计学院适时提出MOOC教学平台建设项目, 希望通过网上教学平台的建设, 解决现存的教学数据孤岛、教学体验不友好等问题, 实现全网上教学与移动教学, 并达到降低教学成本、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师生满意度的目的。

2 MOOC课程平台建设可行性分析

2.1 数据准备可行性

南京审计学院多年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坚持使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教学资源, 包括:以课程为单位的教学视频、教案、教学文档、题库等。这些教学资源的积累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准备。另外, 南京审计学院已建设并使用的网络考试平台可有效解决线上教学过程的考评需求, 正在建设的数字化校园公共数据平台、统一门户平台等可解决底层数据交换难题, 为全网上教学平台项目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准备。

2.2 技术可行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3G/4G等技术的普及, 加上学校现有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 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的建设与应用提供了完善的技术支撑, 人们随时、随地、随心进行网上课程教学已成为可能。特别是随着数据集成技术和SOA技术的发展, 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提供了成熟的技术保证。

2.3 用户行为可行性

首先, 南京审计学院的学生是具备完全自学能力和意愿的群体, 而且多年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有较高接受度;其次, 大多数在校学生都有笔记本电脑、IPAD或智能手机, 为MOOC课程平台中移动功能的实现奠定了用户基础;最后, 南京审计学院的教师有着丰富的线上教学经验, 为MOOC课程平台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2.4 人才准备可行性

近年来, 通过大量信息化工作实践和探索, 南京审计学院培养了一批既懂学校现状, 又熟悉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 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3 MOOC课程平台功能设计策略

3.1 总体策略要求

考虑到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基础情况, MOOC课程平台项目除支持课程全网上教学模式之外, 还需支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线上教学为主+线下教学为辅或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 。因此, 在平台功能设计上, 需采取如下策略: (1) 功能范围需要支持全网上教学相关所有功能, 可以给所有课程提供对应的功能支撑; (2) 针对不同课程, 支持对各个功能点的灵活选择使用并提供不同的设置策略, 从而为不同教学模式提供差异性的功能支撑。例如课程采用全网上教学模式时, 可以选择使用平台提供的全部功能;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时, 可仅选择使用其中的部分功能。

3.2 O2O线上线下一体化策略

对于某些课程, 由于存在一定特殊性, 某些教学活动无法通过网络或不适合通过网络进行, 如课外活动、课后实践等, 相关教学活动仍需通过线下进行。这些课程则需采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以实现O2O线上线下一体化。因此, 线上线下相关的数据、规则等需保持一致性, 包括: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学大纲、课程章节目录、教学进度安排、院系数据、面授教师数据、学生班组数据、课程题库、课程考核标准等。

O2O线上线下一体化, 还体现在线上和线下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 具体如下:教师根据线上教学统计数据 (调查问卷、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测试情况、提问和讨论情况、学生评论信息、网上行为统计信息等) , 了解学生的基础和背景信息、常见问题、学习难点等, 然后针对性地制定线下面授辅导方案, 以提升线下辅导的目的性和教学效果。例如可针对学生提问较多的知识点或错误率较高的测试题进行线下重点辅导。

教师通过线下的面授辅导, 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可以更好地了解在线上难以了解的信息, 如每个学生的详细情况和特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意见和建议、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在线学习的具体场景等。通过线下了解到的信息, 可以帮助教师不断优化在线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在线学习体验, 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

3.3 在线支付支持策略

学生用户在学习课程时还可以选择付费学习, 系统需提供试学习功能, 预览部分课程后再选择是否支付继续学习。若支付, 系统能够保存试学部分的学习进度, 同时, 系统提供在线支付功能, 支持用户将选中课程加入订单。

3.4 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策略

系统可提供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 具体要求如下:

(1) 提醒服务:提供站内消息、邮件、短信等方式的提醒服务。

(2) 相关支持服务, 包括: (1) 技术支持服务:主要提供平台使用过程中与技术相关的问题支持; (2) 热线电话支持:提供电话人工支持服务; (3) 在线客服支持:嵌入全网上教学平台在线人工支持服务。

(3) 课程助学服务, 主要提供课程学习方面的支持, 包括: (1) 即时助学服务:师生之间等通过Web IM工具, 实现在线交流, 教师向学生或学生向学生提供课程助学服务; (2) 非即时助学服务:学生在线提交问题, 平台给教师发送问题提醒, 教师登录平台回答学生问题后, 平台再给学生发送回答提醒。其中, 除教师回答学生提问之外, 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回答提问。

(4) 完善的线上帮助系统。通过以上设计方案, 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使用全网上教学平台时更加简单、方便, 有问题也可以随时寻求支持, 获得帮助, 从而消除了用户后顾之忧。

3.5 学习激励策略

网上学习因为缺少学习同伴和教师监督, 对学生自制力和自学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需要设计一些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以提升网上学习效果。一些参考的激励机制如下:

(1) 积分制度:学生通过网上学习的相关行为 (访问次数、学习时长、笔记、提问、回答等) 获得一定积分, 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以升级。

(2) 奖励制度:学生获得的积分可以用来兑换奖励, 可以是实物或虚拟物品, 或是成绩加分及兑换学分。

(3) 竞争机制:设置各种学习排行榜 (访问次数、学习时长、学习进度、作业/考试成绩等) 并向所有用户展示。向学生展示其他学生的学习动态 (学习进度和学习成绩等) , 可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并对各种排行榜前若干名的学生提供实物或虚拟物品奖励。

(4) 词语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平台根据应用场景, 向学生展示一些激励词语。比如学习完一章之后, 显示:“恭喜, 您已经学习完第一章了!您的学习进度打败了全校80%的同学!”

3.6 视频直播支持策略

全网上教学平台除视频点播外, 也可以观看视频直播。通过南京审计学院提供的独立视频直播系统, 给全网上教学开放视频直播接口, 从而实现在全网上教学平台上观看视频直播的功能。

4 MOOC课程平台功能设计体现效果

4.1 体现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建设理念

MOOC课程平台在设计上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 同时兼顾管理者需求, 与现有平台以管理者为中心的模式相比, 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功能上突出面向学生的学习功能和面向教师的课程资源建设功能, 给学生提供视频学习、学习动态、主题讨论、问答、笔记、WebIM等强大且系统化的网上学习相关功能, 给教师提供简单、易用的可视化、渐进式的在线课程制作工具, 教师不需要专业的IT知识即可很快上手。同时给教师提供强大的在线资源库功能, 让其可以很方便地管理资源、建设课程。

(2) 在界面和交互设计上, 采用美观、简洁、统一、实用的风格, 优化导航, 减少页面信息层级及窗口跳转, 并给教师和学生提供统一的平台登录及功能操作入口, 从而让学生专注于学习、教师专注于课程建设和教学, 减少其它不必要的干扰。

4.2 支持全网上教学模式

MOOC课程平台把线下教学的全套过程都搬到网上, 提供网上导学、促学、助学、教学管理等完整的线上教学解决方案, 真正实现教学过程全部上网: (1) 教学过程全网上:包括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开课、课程选课、课程学习、课程笔记、课程问答、课程讨论、随堂测验、章节测验、课程作业、模拟考试、结课考试等; (2) 学分认证全网上:通过网络提供学分认证的素材构成, 包括课堂交互、课外资料、主题讨论、单元测试题、考核方案等; (3) 综合成绩全网上:课程的成绩由各种网络教学活动的综合成绩组成, 包括学习时长、互动情况、单元测验、结课考试、课程作业等; (4) 支持服务全网上:通过网络方式 (IM、微信、网页、短信、呼叫中心、邮件等) 提供各种支持服务, 包括:教学支持服务、在线督学服务、在线技术支持服务等。

参考文献

[1]李华, 谢艺, 等.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3 (3) :28-33.

[2]王鑫, 李磊.慕课MOOC在线教育平台技术架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 (13) :215-216.

[3]宋德清.MOOC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基于开放大学建设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6) :68-74.

[4]王海荣, 张伟.国外大规模开放教育资源设计理念及启示——基于Coursera平台MOOC课程的体验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 2013 (9) :32-36.

[5]马新强, 黄羿, 蔡宗模.MOOC教育平台技术及运营模式探析[J].天津电大学报, 2014 (1) :5-9.

村级平台建设汇报 第2篇

平台建设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对各位领导来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地欢迎!对市局各位领导多年给予巴彦就业工作的支持和厚爱表示诚挚的谢意!

下面,就我县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以简要汇报。

一、村级平台建设工作情况

我们巴彦县有18个乡镇,116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7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3万人,属于农业大县。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把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大事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全县116个行政村已全部建立了机构、配备了专人、落实了场地,全部挂牌开展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五项工作。

(一)建立健全了村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去年以来,我局积极主动的向政府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汇报,协调有关部门,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在全县116个行政村普遍建立了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并于去年10月份统一 1

制作扁牌,同意挂牌。建站率达到了100%。

(二)加强了村级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队伍建设。一是落实了人员。我们指定村会计作为协管员,每月给予150元的工资补贴。二是加强了培训。我们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对村级协办员进行了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村级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服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都能初步掌握政策,运用政策,热情为各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服务,真正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窗口和桥梁纽带作用。三是建立了以群众满以为标准的竞争激励机制。实行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将考核结果与奖惩、工资等环节挂钩,做到奖惩严明,从而在基层劳动保障队伍中形成人人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树立了人社部门的良好形象。

(三)完善了村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制度。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完善和实施了五个方面的制度,即就业服务和具体管理工作制度(含劳动力供求资源管理、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维权保障),社会保障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基层协调劳动关系工作制度和劳动监察工作制度,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考核管理制度,规范服务行为的内部管理制度。并统一制作了揭示板,悬挂上墙。

(四)加强了村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的基础建设。

全县116个行政村都落实了办公场所,兑现了岗位补贴,稳定了队伍。

(五)加强了对村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的管理考核。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村级服务平台建设,把村级服务平台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纳入了责任制、纳入目标考核,确保了建站率达到了100%。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村级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按省厅和市局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基础建设投入不到位。办公必备的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电话等办公设备都没有配齐配全。二是信息网络建设不到位。全县116个行政村信息网络还没有与县级联网。三是村级协管员的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三、下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6项工作:

第一,坚持为经济发展中心任务服务。我们将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制定贴近经济发展、贴近农民增收的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帮扶、社会保障、维护权益工作规划计划,确定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主动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中心工作。使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第二,坚持做好劳动保障法规政策服务。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乡、村两级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村级协管员的整体素质。开展劳动保障法规进企业、进工地、进学校、进村组、进农户活动,千方百计把劳动保障政策宣传服务到位,促进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执行到位,推动党和政府的劳动保障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第三,坚持做好劳动保障基础台帐服务。要积极推进劳动保障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建立健全乡、村两级劳动保障基础台帐、数据库和档案资料系统,及时更新,动态管理,保持畅通,全面、及时、准确的为上级劳动保障部门、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和相关部门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为制定政策和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依据。

第四,坚持做好农村就业服务工作。要继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加强与输入地劳动保障部门的联系和劳务派遣单位的协调,组织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规模的转移就业、稳定就业、维权就业、无后顾之忧的就业。

第五,坚持做好农村社会保障服务。认真落实省政府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主动协调有关部门积极主动的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宣传咨询、参保登记、信息变更、社会保险费征缴记录、社会保险费发放等服务工作及老农保问题的解决衔接工作,做好辖

区内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参保对象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跟踪一生的数据档案体系。为全面加快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步伐,为更多的农民群众提供社会保障优质服务。

第六,坚持做好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服务。要宣传贯彻《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督促引导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合同、定工资、参保险、履合约,依法规范劳动关系。及时调解处理工资拖欠、参保缴费等劳动争议纠纷,协助开展劳动监察执法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劳务纠纷问题的发生,最大限度的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课程建设平台 第3篇

[关键词]教学创新平台建设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113-02

一、优化整合,建设课程体系平台,协同推进学科专业建设

交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联合申报并成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群,课程群系统集成并优化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控制和交通安全工程5门专业课程,对学科专业的品质建设、内涵发展和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精品课程群基本涵盖了交通工程专业特色技能培训的主干部分,贯穿了交通工程“前期建设规划—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运行管理”的四个阶段,实现了交通专业“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在一个综合性平台上分阶段、分层次地实施。

课程群搭建了一个从了解交通工程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交通工程系统分析与职能划分,再到充分理解交通工程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的理论方法与工程技术方法、提升对交通工程的系统认识和整体观念,为交通工程专业系统服务的课程平台。

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拓展学生整体认知交通学科的规划、设计、管理控制、安全运营的思维和能力,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走“工程培养与技术创新”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联合课程教学团队在实施基于系统化、模块化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由整体(交通工程)到部分(交通工程的组成系统)、由部分(交通的组成系统)到分部分(各子系统)的系统教学模式。匹配建设交通规划、交通控制、交通安全等实验实训场所,优化整合教学资源。

二、加强内涵建设,融合关联课程,构建集成创新教学体系

通过课内外结合、软硬件兼备、实践与虚拟互补的教学方法,提升品质内涵、改善教学效果。建立基于案例教学分析的课程教学环节;“理论讲授+实践实训+创新性+综合性实验”的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完善教学资源,推进精品课程群平台各子系统模块之间的无缝衔接。

(一)“三位一体”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全面启动课程群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丰富教学手段,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推动交通类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工作的不断发展。

课程群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不断的创新和深化改革,转变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能力要求,整合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构建了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专业素养、具备多方面综合专业能力、精通工程方案设计和善于工程管理,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

(二)“一种模式,两个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

五门课程通过教学实践形成一整套“一种模式,两个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并针对每一门课程的特点,将这一创新教学体系融入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将课程群建设的共同成果和每门课程的特点有效整合,推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该体系的建设体现了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教学理念。

“一种模式,两个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是指课程教学为综合教学模式,以教师指导平台、实验实践平台两个教学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其中采用了基于案例教学分析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及“理论讲授+实践实训+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体系针对性强、效果突出,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

(三)“系统化、模块化”的教学模式

1.构建新型模块化教学模式。联合申报课程整合优化后,相关课程间可以按交通方面的相关结构内容,按交通各主要结构为模块化组织教学,使得教学组织更加有效,学生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更深入地学习交通基础理论、交通工程方法(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控制)、交通运行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等。

2.构建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展现场教学和自主设计实验,课程开设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自由开展实验的双重开放型实验教学。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实验,并在与教师的讨论过程中改进实验方案。

3.探索模拟实际工程设计和答辩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与教师反复讨论,并多次到规划设计研究院、交警部门、公交公司、道路施工实地参观学习,课程结束时每组学生面向全班进行汇报和答辩。

4.完善促进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辅助条件和实践环境。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老师们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精心制作课程的教学录像,传授与交通工程相关的知识;二是更新实验设备;三是建立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

5.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本课程群的教师团队非常重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课程组教师指导交通工程与交通运输专业的大学生申请科技创新项目。近几年,先后申请到了十余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题目与课后大作业或者与教师的科研题目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包括:优化完善网络课程网站,实现在线教育模式,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运用QQ群、BBS等开辟学习论坛,并将相关课程模拟教学软件与课程网站对接,开通网络虚拟实验室。建立“在线教育”栏目,链接许多国内外优秀的专业网站,包括: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国内外交通技术论坛等。

1.现代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教学手段从过去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方法,已逐步转化为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的有机结合。

2.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授课中,学生可进行讨论或争论,提出解决方案,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从中领会教师思路,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论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满堂灌”方式,广泛采用启发、讨论、学生展示、课堂讲评和案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求新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整合优化后的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课程整合优化,形成新的专业课程教学理念,不断寻求新的不同课程之间的结合点,实现分类实施、差异培养的人才教学目标。

第一,在教学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相结合,拓展了创业教育途径,提升了对学生现代交通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培养水平。课堂教学满意度超过95%。

为使学生能够整体认知交通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控制、安全运营的整个过程,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联合课程团队在实施基于系统化、模块化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由整体(交通工程)到部分(交通工程的组成系统)、由部分(交通的组成系统)到分部分(各子系统)的系统教学模式。整合建设交通规划实验室、交通控制实验室、交通安全实验室等实验实训场所,优化组合教学资源。

第二,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功能补充,提升教学内涵与水平。课程群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已具有各类丰富的教学资源,课堂理论教学之外,建立了相关模块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以及多个校企实践基地,通过课内外结合、软硬件兼备、实践虚拟互补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学内涵、改善了教学效果。

第三,通过联合课程团队联合建设和整合优化,完成了五门课程的网站建设,并利用QQ群、BBS等开辟了学习论坛,并将相关课程模拟教学软件与课程网站对接,开通了网络虚拟实验室。建立了“在线教育”栏目,该栏目网站链接了许多国内外优秀的学习网站,包括:国内外精品课程网站、国内外交通工程网站、国内外交通类热门期刊网站、视频网站等。

第四,通过设立交通工程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实现了联合团队成员的优化组合,近年来共承担省部级教育科研课题6项,主编出版《智能交通》、《运输枢纽与场站设计》等教材,获得省、市级表彰7次。

[参考文献]

[1]曲大义,陈秀锋.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J].教育学刊,2012,(3):15-16.

[2]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3]陈淳,杨征,苏弟华.对高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科学发展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117-118.

[责任编辑:左芸]

课程建设平台 第4篇

一、高职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基本内容

1. 创业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结合

创业是指人们根据社会需要, 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立一种事业, 或在工作中有所创造、创新和发展。创业精神就是勇于创新并敢于承担风险的一种精神状态, 它是促使人持续发展的成长动力。大学生创业教育决不能狭义的指培养学生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 它不是企业家的速成班。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人, 使之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技术、社交和管理能力[1]。创业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人数上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其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已被社会广泛接受与认可。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 为培养具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必备的支持。

不难看出, 以创业素质培养为目的的创业教育与高职的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如果就业是民生之本, 创业就是就业之源, 是一种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充分利用高职教育的改革成果, 将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培养具备创业素质与能力的创业人才, 正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 提升教育与就业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2. 高职创业教育的核心素质与能力目标分解

根据调研, 笔者总结了成功创业者应该具备7种递进的能力 (见表1) 。

3. 创业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还不到毕业生总人数1%, 而创业教育发达的美国占23%~25%[2],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则更低。这是我国创业教育开展严重不足的表现。高职院校由于科研水平与学术研究氛围弱化, 科技创新性创业机会较少, 同时多数专业学生就业界定在技能型工作岗位, 势必造成学生创业欲望不强。另外, 一般学校创业教育限于创业基础课, 利用社团组织与课外活动开展创业模拟大赛等活动, 创业教育的普及度及深入性均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要求。一些教师停留在“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上, 对创业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

要培养学生勇于挑战风险、敢于创业的精神。善于创业, 能够组建、管理企业成功创业必须依靠一个运行有效的科学的体系。目前的校内创业体系如模拟大赛、软件操作、社团活动等初具形态, 而校外实践平台建设则还不成体系, 学生创业实践多为纸上谈兵。

二、校外企业创业实践平台的功能定位

高职教学“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原则下的“项目教学”“学做结合”等改革贯穿于教学整体系统, 校外实践基地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支撑。借助校外企业生产实践资源, 搭建校外创业实践平台为高职创业教育提供了捷径。校外企业创业实践平台的功能应定位为:利用企业生产实践平台, 深化高职教学改革成果, 提升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创业素质, 提升学生创业率与创业成功率。

三、校外企业创业平台的内涵建设

1. 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创业实践平台

校企合作, 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高职教育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门校外实习基地, 应该选择合作历史较长, 共赢目的明确、管理较为规范、具有一定专业相关性的企业作为创业基地。专业关联性、管理规范性、合作深入性成为选择的必要因素[2]。

(1) 大型企业一般是校企合作的首选企业, 大型企业在创业教育中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规范管理、严守契约、先进技术等方面更为重要。具有企业家潜质的雇员在企业内工作一段时间, 学习到企业运营的相关技能之后, 就可能离开雇主自行创业。据统计, 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500家小企业中, 71%都是由那些从大型企业辞职的雇员创办的, 其创意则大多来自原企业, 或者直接复制原企业的生产方式[3]。

(2) 连锁经营企业可以成为创业实践基地的优选, 连锁企业一般具有经营地域广、用人多、分店多的特点, 并且每个店都有一个相对完成的管理框架。学生到企业后可以很快适应内部管理, 进而关注其采购、销售、品牌经营等问题, 升职空间也较大, 得到锻炼的机会多, 经过一年的实习基本可以胜任基层管理甚至小店店长的职位。就职的经历、规范的管理、成功的经营模式都将锻炼学生的创业信心与能力。

(3) 符合专业特色的基层中小企业也可成为创业基地。一般中小型与专业相关的企业[4], 甚至与专业科研相关的产学研基地[5], 更适合锻炼创业精神与能力, 为学生提供科技创业机会。比如社区宠物店 (畜牧兽医专业) 、小型花店 (园艺专业) 、牙科诊所 (口腔专业) 、旅行社等,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这些专业特色较强的企业更能为学生提供创业的经验与常识。

2. 校外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机制

(1) 校企合作原点基础上提升创业支持度

校企合作互有需求:院校借助企业资源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双师型教师, 集合企业一线专家, 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 共建实训室和生产型教学基地, 解决学生的就业;企业需要提前将企业文化向社会进行渗透, 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解决企业未来员工招聘问题, 降低未来企业员工的入职培训费用与时间, 承接部分应急任务, 优先满足用人需求等。校企合作共同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院校首先要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才能提高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只有合作紧密才能在就业锻炼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型人才。校外实践平台合作最终表现为订单培养、共建企业等多种共建机制。管理上体现为:在学生实习、师资培养、人才共育、学生就业等方面达成共识;在文化交流、师资共享、基地共建、资金支持、资源共享等深层次开展合作。校企真诚相待、互融共建是提升就业基地为创业基地的关键因素。

(2) 校企合作中的难点

校企合作要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然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在教学经费保障、成本支出、协议履行及学生的安全保证、企业实践教师的教学水准、院校教师的实践技能与社会服务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 还需要学院对校企合作的制度规范, 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深入认识, 政府与社会对校企双方合作积极性的法律性规范等。

3. 分阶段将创业教育理念引入已有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现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目标

(1) 第一阶段:职业规划

教育目标:创业入门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

活动形式:企业选择, 市场调查, 框架了解。

教学内容与手段:通过专业基础入门课程的学习, 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平台, 引导学生认识本专业相关企业的基本架构、简单业务流程、岗位分布、企业文化与历史, 学会撰写企业调查报告。

学习方法:教师引导 (企业案例平台提供) ;学生自主走进企业开展调研, 利用网络等手段查找资料;团队合作, 相互配合完成调研报告。

检验方式:利用一年级假期选择企业调研, 完成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做出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2) 第二阶段:技能培养

基本目标:通过具体岗位认知, 培养专业技能及诚实守信、踏实肯干、甘于奉献精神。

活动形式:学做结合, 岗位任职, 亲身到企业锻炼。

教学内容与手段:通过专业实践课程学习, 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岗位实践。

学习方法:结合专业课的项目教学,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团队合作、岗位实践、勤工助学等形式自主锻炼、学习。

检验方式:利用二年级假期完成专业重点岗位实践课题。

(3) 第三阶段:综合实践

基本目标:全程跟踪, 岗位实践, 培养创业实践能力。

活动形式:深入企业, 顶岗、轮岗;完成毕业设计与论文撰写。

教学内容与手段:全面思考岗位职能与要求、业务流程与规章、企业精神与文化、选址与整体布局等基本情况;完成一个企业产供销人财物的管理架构认知;分析企业资源、风险机会的捕捉、市场占有及战略前景;市场开发、产品研发、利润增长点;企业的短期与长期发展战略等问题[6]。

检验方式:毕业论文与实践, 创业规划设计。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锻炼, 完成从职业规划到创业规划的递进过程学习。

四、校外实践平台建设保证措施

创业教育高于就业教育, 校外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与项目的实施必须有一定的校内外环境支持与保障。

(1) 校内教学改革氛围的形成是创业教育开展的前提条件。敢于创新、独立思考、团队合作、良好沟通、甘于奉献、诚实守信等创业必须的素质都是在新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

(2) 校企合作基本办学体制是校外创业企业平台建设的基础。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学生实习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必备条件, 是自主学习、善于管理、风险承担、成功创业更是在不断地企业实践锻炼中得来的。

(3) 教师创业教育意识的提升、校外企业家资源的引进是创业教育的保障。专业教师的思想解放程度, 他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对创业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活动中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创业教育的开展。校外企业家的引进是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而拥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 拥有管理经验的管理者, 拥有创新意识的技术人员都应引入校园, 为学生定期开展讲座、座谈, 建立企业家校园俱乐部都是很好的教育形式。同时这些企业人员应来自基地企业一线, 能够在企业胜任指导学生们的实践活动。

摘要:“哑铃型”创业实践平台是校企政三方共同构成的创业实践平台组合模式。一方是利用高职院校内部资源建立的校内创业实践平台;另一方是以行业、企业为主, 依靠市场以及社会资源搭建的校外创业实践平台;第三方是以政府和NGO为主的行业企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 是校企联结的纽带和桥梁。文章主要从校外企业资源为主的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建设角度, 首先明确创业教育基本内容, 再从企业实践平台的功能定位、内涵建设、保证措施三个方面, 研究如何做好高职生创业教育, 培养高职生创业素质, 提升创业成功率。

关键词:高职创业教育,“哑铃型”创业实践平台,校企合作,校外实践

参考文献

[1]田真平.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23) :192-293.

[2]王晓华.创业教育与实践结合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G].职业时空, 2008 (6) :35.

[3]KBA创业经济研究所 (中国) .全球创业型经济研究报告[R].中国创业网, http:/www.548818-19.

[4]黄文光.地方高校创业实践教育时间研究——以宁波为例[G].当代教育科学, 2009 (1) :47-48.

[5]方蕾.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G].教改探讨, 2009 (106) :19-20.

城市防汛平台建设方案 第5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防汛指挥管理工作的经验基础上,研究并建立现代化的防汛指挥系统对于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及时、正确、科学、合理地实施抢险指挥调度,有效地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背景

当前我国城市处于高速扩张期,城市洪涝灾害的频度和强度日益增加,造成交通瘫痪、重大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为防御和减轻突发性暴雨可能引发的内涝、水浸等自然灾害,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以及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城市安全运行,特此建立防汛指挥调度系统,系统综合运用物联网、数据库、专业模型和3S等一系列新技术,实现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和管理汛情信息,提供与防汛指挥决策相关的信息层面和模型层面的决策支持,提高防汛指挥活动的正确性、实时性和有效性。

二、建设目标

防汛系统建设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原则,实现以下目标:

1、针对城市河道、立交道桥、低洼地带等汛情易发地区,提供实时、完整的各类汛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展示,包括水雨情、工情险情、气象、视频等。

2、提供强大的人机交互支持,实现多部门异地多媒体群体会商,实现水情调度、抢险调度、命令发布等方面的自动化,为各级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建立具有“视频监控”、“水雨情监测”、“数据采集、整合、分析、预报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城市防汛系统,为指挥调度、抢险救灾工作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三、建设内容

1、运行环境建设

网络环境建设,实现防汛各职能部门的网络互连,实现指挥平台与无线防汛终端、视频监控、监测设备的无线网络互连。

硬件平台建设,包括机房装修、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GIS服务器)、存储备份、网络安全、工作站等设备,雨量计、水位计、视频头等监测设备部署,防汛手机、PDA移动终端,防汛指挥车。

软件平台建设,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中间件及系统安全软件等。

指挥中心建设,包括指挥中心场地装修、DLP大屏系统、LED电子显示屏、综合布线、音响系统、供电系统、集中控制系统、呼叫中心系统等。

2、应用系统建设 汛情实时监测,包括:视频监控系统、水位信息管理、雨量数据管理、气象信息展示、工情险情监测,实现对河道、立交道、重点低洼地区的全方位、全角度监控。

指挥调度决策,包括:视频会商系统、指挥调度分析、防汛决策支持。

防汛资源管理,包括:防汛物资管理、防汛人员管理、防汛组织管理、防汛车辆管理。

移动防汛,通过手机、PDA移动终端,满足外出和现场处置时对水雨情、气象、视频、人员物资、预案等实时信息的查询需要,实现移动指挥办公。

3、数据库建设

建设两大战略平台 第6篇

环大亚湾新区

环大亚湾新区是惠州面南向海发展的战略拓展区域,是惠州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这一包括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惠阳区和惠东县8个乡镇的2168平方公里土地,未来将被打造成为世界级生态型石化产业基地、粤港澳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广东省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珠三角现代化高端制造基地、珠江口东岸现代服务业功能区。

今天,作为惠州“蓝色引擎”的环大亚湾新区已经挂牌成立一年多时间。新区的总体规划获得了省政府批准,9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已基本完成,3个起步区的详细控规中有2个已经印发实施。

两年来,环大亚湾新区经济呈现较快发展势头,新区内加快推进中海油惠炼二期、东风本田一体化、伯恩光学等龙头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招商选资,努力延伸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产业链,2013年至今年上半年,新区内新立项亿元以上项目274宗,计划总投资167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76亿元。

环大亚湾新区的阶段性目标是“2017年经济总量再造一个新惠州”,在重点项目的带动下,今年上半年,新区以全市近1/5的土地面积、1/4的人口,创造了约1/3的经济总量;此外固定资产投资、财政预算收入等经济指标增幅均高出全市平均水平。

惠州的“平台构建计划”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环大亚湾新区建立了跨县(区)重点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及时谋划和推进一批跨县区合作事项,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大亚湾、惠阳和惠东三个县区搭建网上招商平台,建立健全新区招商信息共享机制和项目相互推荐机制。三个县(区)已经相互推荐了50宗产业项目,总投资约958亿元。

潼湖生态智慧区

地处惠州仲恺高新区西部,位于东江之滨、毗邻东莞的潼湖湿地,是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放眼望去,水天相接。原生态的湿地风情,塑造了潼湖这块环境优美、几乎没有工业的宝地。如今惠州市正将潼湖周边约128平方公里的范围规划为潼湖生态智慧区。

据了解,潼湖生态智慧区将建成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使之成为支撑惠州未来10至20年发展的“绿色引擎”,进而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广东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实践区、珠三角创新要素集聚区、惠州智慧城市引领区,推动“惠州制造”向“惠州创造”转型。未来,惠州正是需要打造创新高地,来加速吸引科研院所、国际合作、科技金融、科技服务、高端人才聚集。

作为惠州的两大战略平台之一,经过近年的高标准规划,潼湖生态智慧区已完成了从一张白纸到绘就蓝图的转变。去年12月底,潼湖生态智慧区两大起步区—科融新城、国际合作产业园已全面启动建设。据介绍,科融新城主要发展总部经济、研发基地、创新中心等,该区域将以美国硅谷为蓝本,建成惠州的智谷;国际合作产业园则主要面向国内外,发展高端制造。

卡贝基金平台建设 第7篇

“2010年下半年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建立人民币基金网络和募集资金,我们刚刚完成苏州人民币基金的募集工作,所以现在有充裕的资本进行投资了。”卡贝基金创始人兼CEO大卫·卡贝(David Kopp)表示,“我们仍然继续和中国其他地方政府商谈成立合作基金的事情,如与重庆合作基金将在2011年晚些时候加快募集工作。”

对于已经过去的2010年,大卫·卡贝总结“应该是一个基金募集和平台建设年,而不是一个投资年”。

卡贝基金的基金募集工作在2010年的确大有斩获。卡贝基金成为继凯雷集团之后与北京市金融局等机构签订谅解合作备忘录的第二家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预计募集总规模为50亿元。“当然,我们将先开始第一期10亿元人民币基金的募集,这样更易操作性。”大卫·卡贝表示。

据大卫·卡贝透露,2010年10月启动的卡贝基金与苏州市政府合作的“苏州卡贝高登基金”,规模为3亿元,已经于2011年农历春节前正式募集完毕,卡贝基金的团队已经开始考察潜在投资项目,重点关注消费品、医疗健康、清洁技术、教育领域内在未来二三年内有兴趣在中国上市的企业。

不过,问及这支基金已经投资了哪些项目,大卫·卡贝显得很是为难,“在得到投资委员会同意以及相关文件完全签署完毕之前,我们不便透露相关交易。”但是大卫·卡贝表示,“下个月我们将有一些新闻公布。”

至于2 011年规划,大卫·卡贝很坦承,“我们2011年的计划是将募集到的苏州基金全部投资或承诺投资出去,然后我们与苏州政府还有一个另外的基金项目。”大卫·卡贝表示,“这个计划是投资那些特别希望到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这支基金将包括人民币和美元的投资者。”

其实早先大卫·卡贝接受《投资与合作》采访时便表示,其“一揽子”人民币基金计划中,并不止这些,除了北京、苏州、重庆等政府,卡贝基金还在与天津、杭州、成都等多个城市商讨人民币基金合作规划。“很显然,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的‘盘子’是很满的。”大卫·卡贝作了个比喻,意即收获将很丰富。

而且,卡贝基金是较为“西部化”的基金,在其关注的80多个潜在投资项目中,西部的项目比例已经占了总投资项目的20%左右,足以看出这支基金的偏好。

不过,从管理美元基金到管理人民币基金,再到管理多支人民币基金,也对卡贝基金提出了新的要求。“很明显,随着我们管理基金规模的增长,我们的团队必须不断扩大。”大卫·卡贝表示。

但大卫·卡贝也表示信心十足,“卡贝基金的合伙人过去已经投资了20多家公司,涉及消费品和清洁能源等领域,超过30亿元人民币,而且我们成功退出了所有投资,这也是我们为何现在要募集新基金的原因。”

课程建设平台 第8篇

自2005年年末《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以来, “顶岗实习”即“2+1”人才培养模式已在全国各高等院校普遍实行。此模式的具体实行方式为:高校学生在校学习4~5个学期, 其余学期到专业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并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 使学生得以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完成职业技能训练。这种使学生脱离学校, 提前进入企业实习的方式所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实习单位遍布全国, 学生实习过程和时间相对较长, 教师无法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之间实习的经验体会等不能很好的交流等等。有鉴于此, 在目前互联网普及程度超高的前提下,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船舶工程系于2007年11月以学院网络服务器为依托搭建了“船舶工程系‘顶岗实习’教学网络平台”, 以网络论坛的形式对外开放, 特设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进行网上教学、辅导, 此举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 拓展和完善了顶岗实习教学体系和内容, 还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实习热情和自主实习能力, 此外还实现了互动、高效、便捷、开放的管理方式。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1 针对建设目的确定合理规模、优化布局

网络平台建设首先应针对建设目的确定其规模和布局。“船舶工程系‘顶岗实习’教学网络平台”是专门为顶岗实习服务的一种网络系统, 目的性专一, 没必要盲目仿照各大门户网站投入过多成本, 建设重点应为扩大平台互动性及增加使用人员的认同感。布局方面主要包括平台系统类型设计、网页设计、内容模块设计、检索和信息库设计等, 建设中应注重多元化优化组合, 力求突出主题、层次分明、使用便捷。如平台系统类型除教师答疑和指导模块以外, 还应包括用户管理、学习资源下载、经验交流、通知公告、信息检索等;网页设计不仅要有方便的导航和帮助系统, 版面还要布局合理, 各级网页主题突出, 层次分明;内容模块设计可依据学生专业、实习时间、知识内容特点、同一单位实习人数等进行系统化设计和完善, 例如该平台就按专业不同分设“船舶工程技术”、“船舶舾装工程”和“船舶涂装工程”等五个子模块, 考虑到学生在“中远船务集团”、“渤船重工”等企业实习人数较多, 特设相应子模块, 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检索信息。

2 师生共建共管共用、教师注重引导和监督

顶岗实习网络平台应以学生为主要建设主体和使用对象, 师生共建、共管、共用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平台的实践应用效果。网络平台既要有学校和教师的空间, 也要有学生的独立空间, 使每个用户都能产生一定的网络归属感, 力求使每位老师和实习学生都能在该平台中找到自己的“家”, 网站的浏览次数才能不断增加, 从而汇聚人气, 进而大大提高网络平台的使用效率。

由于船舶工程系为学院主干系部, 教学任务繁重, 本系专职教师在完成专业教学和科研任务之余无法长期进行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维护, 造成更新滞后, 降低了教学平台的使用效果。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当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满足其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使其乐于享用自己的建设成果, 网络平台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自该平台开放以来, 学生对于工作中的问题经常利用手机、数码相机等现场记录, 再上传到平台, 大家共同讨论, 使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平台中还为学生提供个人空间, 使学生可以将每天的工作心得体会进行保存, 相对于传统的工作日志来说, 这种新形式的网络日志更易被学生接受, 并能提高学生记工作日志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平台中还设有学生专用讨论区模块, 在此模块中学生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船厂实际情况、学生在船厂中实际待遇等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热门话题人气过千, 跟贴数百, 学生各抒己见, 创造出了一个极好的学习、研究氛围。此外,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督, 确保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方向, 保证学生的网络活动内容与实习过程紧密结合。

3 体现船舶专业特色、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

船舶工程系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船舶工程技术”、“船舶舾装工程”和“船舶涂装工程”等内容。课程研究对象为具体船舶, 实践性很强, 而网络具有虚拟性, 二者存在一定矛盾。网络平台建设必须注重虚拟与现实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实践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结合。为此, 本平台中大量添加多媒体教学和实例教学的内容, 如钢材预处理、分段装配、船舶下水、船舶舾装件安装、船舶涂装等, 均建立了内容丰富的录像和图片信息库。为体现“船舶工程”特色, 增加网络平台的影响力, 建设中以“船舶建造”等内容为主体对其进行补充和包装, 实践证明这些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不仅提高了网络平台的档次和水平, 还增加了人气。更为令人欣喜的是吸引到了许多船舶工程专业人士的加入, 特别是该院的一些老校友, 他们大多数人已成为各船厂的骨干力量, 而他们成功的经验恰恰是现在学生最需要和欠缺的。在平台中, 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 从实际出发, 为应届毕业学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这样, 学生登陆该平台就等于有多个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师在身边指导,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4 动态化管理、开放式运行

渤海船院船舶工程系现有“船舶工程技术”等五个专业, 每年毕业学生为500余人。而“顶岗实习”是使学生都分散进入船厂, 如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将不可避免。教学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的先进、高效、便捷、资源共享等优势, 动态化管理、开放式运行有力地保障了“顶岗实习”教学的顺利开展, 增强了教学效果。目前“船舶工程系‘顶岗实习’教学网络平台”时间上24小时开放, 空间上全方位开放, 使用对象包括学院教师、在校学生、毕业实习学生及相关专业人士, 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5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目前“船舶工程系‘顶岗实习’教学网络平台”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责权不分, 教师是兼职额外进行工作, 常因科研、教学任务繁重而影响网络平台的建设、维护和运行;二是网络技术水平不够高, 网络平台建设质量还有待提高;三是平台的影响力还应进一步扩大。针对教学网络平台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建议采取以下策略进一步完善网络平台的建设工作:一是配备专职人员管理和建设网络平台;二是加强对专业教师的网络技术培训;三是扩大开放力度, 加强学习和交流;四是重视网络平台的长期管理和运行, 学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平台的建设、管理和维护, 以增加用户数量, 提高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文林.“船舶工程系毕业实践探讨与研究”[Z].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立项课题, 2008, 4.

[2]“船舶工程系网络教学专用平台”存档资料[Z].2007, 11-2009, 3.

建设项目审计实验平台建设探析 第9篇

一、国内建设项目审计发展概况

我国“建设项目审计”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浅入深”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期, 我国开始有“基本建设投资审计”, 也称“基建审计”, 其审计重点是建设单位财务收支审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将“基本建设投资审计”拓展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其中建设项目审计占绝大部分比重, 就目前我国三大主体审计的审计业务中, 建设项目审计耗时最长、内容最复杂、技术要求最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先后修订了《审计法》, 颁布了新的《审计准则》, 建设项目审计的发展态势在我国具有以下特点: (1) 审计目标从关注合规性转向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2) 审计内容从财务审计延伸到了勘察设计审计、招标投标审计、概预算审计、竣工结算审计、投资效益审计等多个方面; (3) 审计重点从建设单位财务收支审计转向工程质量审计和绩效审计; (4) 审计技术方法从传统手工审计转向信息系统审计; (5) 审计方式从事后审计转向全过程跟踪审计。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及信息技术理论的深入发展, 建设项目审计信息工程将会得到长足发展, 与此相对应的人才需求将会急剧递增。但目前我们开设的《建设项目审计》课程, 一是没有实验课, 教师只能在课堂上“纸上谈兵”, 学生很难想象以一个建筑物为审计对象, 如何实施审计程序;二是仅靠每周2课时、一学期的32学时, 根本解决不了大量的识图和工程量计算等问题, 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停留在概念和公式上, 课程考试结束所存的记忆为零。如果建立一个系统, 能够解决图纸与工程量计算的自动化问题, 建设项目审计信息工程的瓶颈就可以突破, 学生“难学、难懂、难应用”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而审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审计”实验模块的建设, 恰恰就期望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建树, 并能转化为审计生产力。

二、建设项目审计专业的应用前景

受建设项目审计独有的技术经济性特点之影响, 从事建设项目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的所有人员都热盼其审计过程能够从传统手工方式转向自动化, 就内部条件而言, 我校的会计实验室已经有较为成熟的计算机会计模块, 审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审计之星”教学软件, 已经建成了一个集手工模拟和计算机辅助模拟的“双模块”审计实验平台, 建立建设项目审计方向的实验平台, 有大量的背景资料可以充分利用, 实验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完善, 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从外部条件来看, 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有助于这一期望目标的实现, 首先, 审计机关和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建立了诸多审计信息系统, 比如当前较为成熟的“金审工程”的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其次, 建设项目审计部分内容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再其次,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工程发展十分之迅速。毫无疑问, 这些条件为发展建设项目审计信息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建设项目审计实验平台设计思路

建设项目审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审计, 遵循“先计划后建设、先勘察后设计、先设计后施工、先验收后使用”的原则, 对建设项目开工前期准备阶段—在建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基本建设程序开展审计。因此, 建设项目审计实验平台的建设可以按如下思路展开:

1. 模拟工程图纸设计环境。

学习建设项目审计, 必须要掌握工程识图知识, 因为它是工程造价审计的基础。通过审计信息工程实验室, 应用CAD绘图技术, 熟悉工程制图的基本原理;应用三维动画设计, 反映制图的基本流程;建立局部网络, 链接主要的设计院, 逼真地映像工程图纸实体, 感受设计环境, 以达到完整识图的目的。当前, 我校开设有《建筑工程识图》课程, 但困扰建筑工程识图学习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少实务训练环境, 一本教材加一只粉笔, 外加幻灯片, 都是“纸上谈兵”, 空洞、低效率;而实践中, 设计单位早已放弃了传统的手工绘图方式, 电脑绘图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 如果不通过信息工程系统改善教学环境, 已经无法满足建设项目审计实践的要求。

2. 模拟建设工地环境。

了解工程材料知识、工程构造知识、工程施工知识和项目建设管理知识是提高建设项目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保证条件, 在建设项目审计实验室时, 可以利用录像资料及计算机合成技术等立体地反映建设项目从开工前准备阶段到正式竣工验收阶段全过程的建设活动, 把建筑材料和工程构造引入实验室, 并随施工进度动态地反映现场平面布置、阶段验收、项目管理等综合知识,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判断能力, 降低审计风险。解决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任课教师尽力通过参观工地这种方式努力缩短项目建设实物与空洞想象之间的距离, 特别突出的问题是参观工地难以做到跟踪进行, 教学效果很难保证。此外, 参观工地还受许多条件的制约, 比如:安全性保证、时间保证、交通条件、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配合等, 这导致教师一般不愿意采用这个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3. 研究与开发工程量计算软件, 提高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工程量的计算是工程造价计算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特点是计算过程烦琐, 手工计算很难保证其准确性, 如何引入信息技术在输入图纸和计算公式的基础上直接生成工程量, 是建设项目审计实验平台建设的重点。通过研究与开发, 把图纸与造价确定链接起来, 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在努力而为之的一件重要事情。如果能够在审计信息工程实验室建设中完成这项工作, 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4. 引进并改良现有的定额应用软件, 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许多电脑公司研究开发了定额应用软件, 应用也比较成熟, 在建设项目审计实验室建设中, 可以适当引入使用, 并应审计教学的需要进行一些改良, 比如设计一些错误, 制造一些陷阱等, 应用在造价审计教学之中。

5. 模拟建设项目审计环境。

(1) 基建会计模拟环境的建立。建设项目审计涉及到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财务会计的内容, 因此, 需要选取不同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 收集一些相关的被审计单位的背景资料, 特别是会计资料, 如财务报告、账簿、原始凭证、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等, 并通过信息系统加以储存, 如果条件可能, 通过局域网络实现。我校开设有建设单位会计和施工企业会计课程, 已经具备这个实验环境建设的条件。 (2) 建设项目内部控制模拟环境建立。内部控制作为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 在建设项目审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供不同建设项目的如下内部控制制度:销售与收款控制制度;采购与付款控制制度;货币资金控制制度;投资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进度控制制度;质量控制制度等, 并通过信息系统加以储存, 如果条件可能, 通过局域网络实现。 (3) 工程管理模拟环境建立。提供不同项目的如下管理资料:项目建议书及批文;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文;工程设计文件;预决算资料;定额及有关计费文件;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设计变更资料;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施工签证;竣工验收资料;财务决算资料等。通过信息系统加以储存, 如果条件可能, 通过局域网络实现。 (4) 建设项目审计模拟环境建立。建设项目审计是一个包括项目建设程序、控制要素和利益相关者的审计, 主要涉及的: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活动, 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整个项目建设资金运动过程的财务收支及其状况、计划执行情况、财经法纪遵守情况;所有反映投资建设技术经济活动的财务收支计划和核算、统计会计资料以及计算机资料之外, 还要收集给相关部门调查和评价各种有关的建设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活动, 以及由此产生的经营管理效益的信息资料, 并将上述内容通过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的一些评价指标模式加以确认。

6. 建立计算机审计应用系统。

按建设项目的建设程序来设计计算机审计系统, 涵盖前期决策审计、招标投标审计、造价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内容, 并按不同的审计主体要求, 体现审计重点和审计方法上的区别。在已经形成的模拟环境中, 应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完成审计操作, 形成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链、审计报告等审计文书的模板, 注意设计安全保密系统, 如果可能的话, 再设计一套审计质量控制与评价系统, 为下一步开展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奠定基础, 并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可及时更新的系统。

建成后的建设项目审计实验室是一个多功能、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场所, 它既可以用于建设项目审计教学使用, 还可以用于与工程有关的多门课程教学使用, 同时满足学生实践之需要。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与审计实务的“零距离”对接, 开展审计人员后续培训, 为开展建设项目审计的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这必定为我校审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功能建设起到“如虎添翼”之功效。

摘要:根据本科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分析了建设项目审计课程的特点, 阐述了建设项目审计的发展概况和应用前景, 提出建设项目审计实验平台构建思路。

关键词:建设项目审计,实验,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海洪.计算机审计对审计人员的挑战[J].中国会计电算化, 2004, (10) .

[2]丁继安.构建以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4) .

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 第10篇

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平台可创建便捷的教学交流渠道, 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远程教学, 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具有时代性特征, 它对外表现为可共享的课程资源网站, 对内表现为参与日常教学的辅助教学网站。对学习者来说, 网络平台公开优质的课程资源, 学习者在校园网的任何一个终端都能利用, 学习者的网上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而更加自由、灵活。对教学交流来说, 不同学习者间、教师和学习者间均可通过网络平台的“论坛”、“讨论区”等围绕课程进行自由讨论与交流, 使师生互动和学习者之间的联系交流更直接。

二、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 电子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建立与

管理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必须以课程教学资源库为依托。课程资源建设应包括两部分:

1、课程资源内容建设。

课程资源在内容上可划分为两大类: (1) 常规学习资源, 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沿革、课程标准、教师队伍、授课教案、习题、多媒体课件、教学研究、考核项目、效果评价等多样化的课程教学资源以及为学习者提供的其他网

□文/何奎

络资源; (2) 特色学习资源, 包括课程定位、教学录像、演示课件、学习指南、模拟试题、在线测试、讨论区、师生交流平台、课程论坛和软件操作的Flash示范等, 特色学习资源应是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灵魂, 既要突出特色, 又要展示高校精品课程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2、课程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课程资源的管理系统建设包括资源的组织管理和资源的上传管理, 教师、课程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按标准规范将数量大、形式多、针对性强、分散、无序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对资源进行审核、上传, 并对上传资源进行再审核和修改。

(二) 功能结构设计。

高校精品课程资源支撑平台的建设主要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 同时对课程建设的所有内容进行合理分类, 将系统分为用户登录、学习平台、资源平台、备课平台、考试平台和在线辅导答疑六个大的功能模块, 它们是平台的一级目录, 一级目录下是二级目录, 二级目录是具体内容, 具体内容围绕课程进行特色组织。其中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1、用户登录。输入用户名和口令, 验证后根据身份进入对应的操作界面。

2、学习平台。

该栏目是模拟课堂教学环境, 对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 包括网络学习指南、同步学习、相关资源、问题求解四个子模块。

3、资源平台。

该栏目主要提供关于本课程的介绍性信息, 让学生通过认识这门课程的历史、在国内外的影响、该课程的教学信息以及该课程今后的发展规划, 从而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 以及本课程的特色, 具体细分为历史沿革、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和课程建设规划等内容。

4、备课平台。

为教师提供一个备课的平台,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学作参考, 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辅助学习。这些资源随时有更新, 也是本网站内容更新最频繁的地方。

5、考试平台。

该模块由每一章的测试题目及综合的测试题目组成, 为避免把题目与答案分开不好对应, 也考虑到弹出窗口分散注意力, 以及可能受到浏览器对弹出窗口的限制, 因此将答案隐藏起来, 点击“答案”则可以展开答案, 这样题目与答案相邻, 方便观看。

6、在线辅导答疑。

该模块主要是提供一个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的平台, 学生可以对该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 老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在线解答。

三、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注意事项

(一) 精心设计网络版面。

网络平台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展示和接受社会评价的窗口, 也是直接反映高校教学水平、关系到能否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焦点。所以, 在网络平台建设中, 网络版面的设计至关重要。设计版面时应充分依托美学理论, 运用的网页制作工具要先进, 教学资源要丰富多样、赏心悦目、阅读浏览便捷, 设计的页面要简洁优雅、富有特色, 元素布局合理、风格一致、色彩协调, 各种媒体表现合适, 导航元素统一, 链接灵活、畅通、安全, 程序响应及时有效, 插件先进、兼容而安全, 尤其是必须富有人性化、实现人机互动性, 创设的学习意境对学习者甚至社会各界必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 对教学资源进行经常性更新。

高校教学具有连续性, 但不同时代的学习者有不同的个性特征, 现在的学生开放、多

提要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 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人才培养活动是高校采取培养措施使培养对象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转变的过程。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责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是新时期对高校提出的战略要求, 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使命。

一、创新人才的概念

所谓创新型人才, 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他们是在科学技术创新和创造性应用方面, 在管理、文化创新方面做

变、有个性、有主见;同时, 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 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是当今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因此, 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时代特征和心理渴求, 紧跟学科新进展、把握学科发展趋势, 这要求教师应经常登录课程相关网站, 密切追踪国内国际专业动态, 及时更新网站资源, 缩小知识鸿沟, 促进新知识创新, 特别是高度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 始终以丰富的信息、崭新的内容持久地吸引更多的学习者。

(三) 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实现资源共享是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的, 现在高校多数精品课程资源均在网上向社会免费开放, 以实现大范围、高速度的资源和智慧共享。但是, 我国公众法治意识相对薄弱, 课程资源常被肆意、恶意下载、盗用或商业性开发, 严重侵犯了作者的知识产权。目前, 国家尚未出台针对精品课程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的任何法律、法规, 社会对此也不存在任何道德层面的约束。因此, 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利益缺乏合理的制度保障和道德约束, 各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文/张正伟

出较大贡献的人。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热爱科技事业, 德才兼备;要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 能够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要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进行研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广阔的国际视野, 能够准确地把握科技发展的创新方向;具有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

学校未免担心自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在“共享”中知识产权得不到尊重、保护, 甚至连品牌优势和核心技术也可能遭他人随意模仿、盗用。所以, 在网络平台建设时必须高度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

(四) 改革教学模式。

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为学习者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开辟了便捷渠道, 将学习者的传统学习方式优势和数字化学习 (即网络化学习) 优势结合起来, 形成了当代的混合学习新理念, 该理念是高校学习者学习理念的一种时代性提升, 使学习者的学习模式发生巨变, 也给高校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 网络平台常使学习者过高估计自己的学习自主性、过分强调自己学习的自由性而漠视传统教学的优势, 表现为过度或单纯依靠网络而随意旷课。因此, 教师应高度重视网络平台建设给教学带来的综合影响, 不仅要继续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 而且要充分利用在线教学, 将教学模式由针对集体为主转变为针对小组甚至个人为主, 做好与学习者的学前沟结构的方式, 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一) 高等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人才聚集, 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多学科交叉的影响, 这些特点使高等学校成为产生新知识、新思想的沃土。在我国“十五”期间, 高等院校承担了2/3左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大量的“863”计划项目, 依托高等院校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国总数近2/3。实践表明, 高等院校已经成为我国实施

通, 引导学习者充分、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自主学习。

四、结语

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把建设精品课程网络应考虑的因素及容易被忽略的一些方面罗列出来, 是为了引起精品课程网络建设者的注意, 使大家能建设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精品课程网络, 给学习者提供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 不断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l号文件.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2]匡海学, 杨炳友, 关枫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医教育, 2007.

打造园区平台 建设北方瓷都 第11篇

《经济》:刘书记,当前在全国陶瓷界,大家都知道东北辽宁有一个建平陶瓷工业园,建平县也因此有了“北方瓷都”这样一个已在国家工商注册很大气的美称,请问建平是如何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发展陶瓷产业的?

刘子余:建平发展陶瓷产业,可以说是历史和现实两大因素使然。从历史的因素来说,建平地处大凌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发源地,从化石上考古发现,这里不但是“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和“第一朵花”盛开的地方,而且也是陶制品的发源地之一。据这里出土的红山文化后期文物玫瑰图案彩陶筒座与彩陶盆考证,早在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崇山峻岭中烧制出了第一炉彩陶筒座,第一只彩陶盆。有了这样的厚重的历史积淀,这里的制陶业就从来没有终止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的陶瓷制品如缸坛盘碗到后来的马赛克、红坯体外墙,也曾小有名气。只是生产规模太小,产品工艺落后,市场销路不畅,以致逐渐被市场淘汰出局,最终于2000年跌入低谷。然而,建平的几千年陶瓷情结并没有因此而彻底中断。从现实的因素来说,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来,我们敏锐地意识到,实现建平的工业化,发展陶瓷产业仍是这里的首选,这也是经过我们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深思熟虑的。同时,在陶瓷产业的空间分布上,中国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尚是陶瓷产业的空白区域,加之建平的陶瓷产业原有的持续多年的生产基础,发展陶瓷产业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从发展县域经济的角度讲,只有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实现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的有机结合,才可以更好地发挥聚集效应,全面提升农村工业化的整体水平。因此,我们突出了工业的主导地位,树立以工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依靠比较优势,面向市场,加快建立具有产业优势的特色经济,打造区域经济品牌。在2004年我们提出了建设陶瓷大县的口号,并举全县之力加速推进其建设进程。

《经济》:发展一种产业,固然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机遇,但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产业发展所必需的优胜于其他地区的优势,建平是否有陶瓷发展优势呢?

刘子余:这种优势不但有,而且得天独厚。

——原料优势。建平县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有益矿藏就达55种。就陶瓷原料而言,我县原料具有两个100%优势,据辽宁省地质部门出据的勘探检测报告,陶瓷所有的坯釉料均可以100%就地解决,而且原料品质好、储量大,而且多为软质料,研磨时间不到10小时;据地质部门勘察,按年产两亿平方米测算,根据我县已经探明的原料矿山储量,100%的原料开采时间可超过一百年。同时,供矿价格也比较低,原料平均单价是全国的最低水平,这就保证了我县陶瓷企业能够低成本、高效益地可持续发展。

——能源优势。我县电力资源充足,园区设有66千伏的中心变电所,总装机容量25.6万千伏安,保证全年不停电,同时园区还为所有企业配置了双回路电源,保证全年供电满负荷运转;园区周边还有三大煤矿,北京岩出燃气科技有限公司的液化天然气项目已经入驻建平,可为陶瓷企业提供优质的环保燃料;这些条件都为我县发展陶瓷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生产优势。建平陶瓷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组织陶瓷生产,逐步形成规模。多年来随着陶瓷产业的发展,已经培养了一批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拥有实力雄厚的技术。同时也蓄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培育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在建平发展陶瓷产业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原料上看,中低档砖的原料人磨成本不超过每吨40元,中高档砖的原料人磨成本不超过60元。从劳动力上看,全县有富余劳动力6万多人,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具有一定专长的陶瓷产业工人。

——区位优势。我县位于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的交汇处。境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国道101线横贯县城,距锦州港仅170公里,正在修建的“京四”、“朝赤”“一纵一横”两条高速公路全部经过我县。这些优势为我县建设陶瓷工业园区,发展陶瓷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场优势。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既是陶瓷工业欠发达地区,又是陶瓷产品需求旺盛地区,每年需求量至少在3亿平方米,而本地产品所占份额仅占10%,这样为我县发展陶瓷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紧紧依靠运输优势和成本优势,就可以覆盖东北、内蒙古、河北等地的建陶市场。还可以借助口岸优势,实现产品出口创汇。

《经济》:建平有这么多的资源、地域等陶瓷业发展优势,真可谓得天独厚。县委、县政府又是怎样推进这一产业发展的?

刘子余:我们推进陶瓷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就是倾力打造建平陶瓷工业园这一平台,并坚持项目向园区集中的原则,形成园区的聚集效应、辐射效应,进而实施招商带动、项目牵动、政策推动战略,努力实现陶瓷产业优先发展、集群发展。我们委托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为建平陶瓷产业发展作出了全面、客观、翔实的规划方案,同时设计出了《建平县陶瓷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指导建平陶瓷产业的健康发展。2004年,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开发项目的建平陶瓷工业园区开工建设,园区规划占地面积6.784平方公里,计划到2010年建成,引进域外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年产各类瓷砖2亿平方米以上,预期实现产值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4亿元,使之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建筑陶瓷产销基地。在环境建设方面,由园区管委会负责为入园企业领办、代办相关手续,全程跟踪服务,并全部实行封闭式管理和挂牌保护。县政府为所有陶瓷企业家颁发了“荣誉绿卡”。我们就是要用这种最优化的投资环境,推进陶瓷大县建设,

《经济》:发展任何一种产业的最终目的是让它发挥效益,陶瓷产业作为建平县的第一产业,在发展上确实具有其他地区所没有的优势,那么怎样让这些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呢?

刘子余:这种效益很明显,而且日益明显。在刚才的介绍中,我也已经谈到了。要让我们的这种优势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认为关键还是要在发展规模企业上做文章,由于陶瓷企业都具有投资额度大、建设规模大、生产能力大三个特点,每个项目、每个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都在2000万元以上,一条生产线达产后产值最低都在4000万元以上。同时,发展规模企业不但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增加劳动就业人数,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到2005年末,全县陶瓷企业已容纳3500人就业,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预计到2010年,就陶瓷工业园这一块就可以安排15000人就业,到那时,陶瓷企业将成为我县就业和创业的第一载体。陶瓷产业的蓬勃发展和迅速崛起,对地方经济起到了强有力的牵动作用。陶瓷产业本身不仅实现了良性循环,而且还带动了建筑业、采矿业、运输业、商饮服修业、配套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经济》:建平陶瓷园目前运行态势如何?

刘子余:建平陶瓷园开工建设两年多来,已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园。截止到目前,园区基础设施总计投入8000多万元,修筑园区主干柏油路3500延长米,2条10KV高压双回路电源已接入园区,66KV高压防火电所已投入使用,主干路已进行了绿化、亮化,现在园区已入驻企业18家,累计合同引资额6.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8亿元,陶瓷总生产能力已达到1亿平方米。特别是今年福建闽清腾龙陶瓷有限公司投资1.04亿元建设的2条全国知名品牌“花开富贵”高档陶瓷地砖生产线,填补了东北地区无地砖生产的空白;北京盛康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590万元建设的年产20万平方米微晶玻璃砖生产线建设项目,填补了国内高科技领域建筑材料的空白。这2个项目的入驻,标志着陶瓷园的产品质量水平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发展中的建平陶瓷园同时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被确立为全省东北老工业基础振兴重点开发项目;省委书记李克强、省长张文岳、副省长胡晓华等领导先后前来视察,并提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建平陶瓷产业的要求。2004年11月,我们抢先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了“北方瓷都”的工商注册,2005年4月得到批复。工业园也通过了省级规划环评,省科技局、省技术监督局在陶瓷园区建立了省级陶瓷研发中心,质检中心的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运行中。截止到2005年末,已经有18家企业、20条生产线入园,陶瓷生产能力达1亿平方米,实际产量达到35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9%,实现产值3.5亿元,比上年增长345%。这18个企业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并产生了极大的集群效应。2005年,全县陶瓷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占全口径工业总产值的12%,预计到2010年,整个陶瓷工业总产值将达到40亿元,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份额将达到50%以上。陶瓷工业的主导产业地位日益明显,建平陶瓷园已步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经济》:在全国陶瓷产业上,您认为建平的陶瓷产业目前站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刘子余:20多年来,我国陶瓷业的发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而各陶瓷产业区的崛起,使得我国陶瓷业一日千里。从最初的“三山”格局到现在的“三山一海夹两江”的局面,从当初的品种单一、结构简单,到现在的种类繁多、产品丰富多彩,可以说经过20年的拼搏奋斗,成就了一个盛大的陶瓷王国。目前看,在这个陶瓷王国里,建平应该说还是小字辈,陶瓷产业还正处于创业和上升阶段,同广东佛山、四川夹江相比,规模是小了一点,陶瓷产量占到全国陶瓷市场份额的2%。但是可以说建平县发展陶瓷产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的,从我们目前引进的项目看,项目起点高、技术含量高、工艺先进、花色品种齐全。从各种优势上来看,从我县陶瓷产业发展的态势来看,我们具有各种其他地区所没有的优势和条件。中央提出建设社会新农村的号召之后,也给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和商机。可以自信的说,打造“北方瓷都”绝不仅仅是我们提出来的一个口号,我们会利用我们的优势和决心,使建平成为真正的“北方瓷都”。

《经济》:建平陶瓷园建设时间之短、发展速度之快令人震惊。对“陶瓷园”、对“北方瓷都”的进一步发展,您有何设想?

高职教辅平台建设探析 第12篇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正在迅速地改变我们传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式。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的成熟, 以及Internet的不断普及, 使得网上教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技术支持。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 建立以培养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定位的教学辅助平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提高计算机专业核心竞争力。

二、高职教辅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 我们的教学模式在不经意间发生着重大的改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教学观念由教师为主的观念, 改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方针, 树立了开放式教育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

⑵教学环境由课堂为主的教学环境改变为以课堂、计算机、网络等多种融合的教学环境;

⑶教学手段由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手段改变为以电子讲义、多媒体课件、网络交互教学的多种方式;

⑷教学方法由以前讲授型为主, 变成了主动式、协作式、资源型、研究型的方式, 对于现代教育方法的改革起到巨大的作用, 这是最重要的变化。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 使老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教与学,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 我们更要构建人性化教学辅助平台。

三、教辅平台的优势

教师可以把课件、讲义、通知、作业等发布给学生, 方便地在网上进行辅导, 管理学生、在线批卷、统计成绩, 解决了教师授课时间有限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比如下载课件, 在线测试, 观看教学视频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学生也能阅读到老师的讲课内容, 复习资料。实现个性化学习, 可以根据自己对课堂上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辅助平台进行选择性的学习。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都可以在聊天室进行交流, 答疑解惑。

四、教辅平台的构想及其功能分析

结合我们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对教辅平台进的功能模块构想如下:

针对上面的模块图, 举例说明教辅平台在高职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⑴高效备课

根据我们备课的两个环节, 选教材, 编写教案,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两方面实现:

A.按类别建立教材库

比如教师可以在教材库中按照某一课程或者出版社先将所有教材分类;按照自己的需求筛选条件, 比如价格、版次, 是否带有PPT等, 并选择班级、人数;所有条件都选好了, 就会在管理员处生成详单;管理员可根据不同的详单, 统计相同教材要订多少;管理员也可以随时查看书目信息, 进行统计记录, 了解教材库的情况。

B.教案的规范编写与交流

按照课程不同, 教师有统一的电子教案规范模板, 并且在模板中也可以有相关的工具。比如数学老师的模板中, 就有画图板, 可以轻松地画各种图形;计算机老师的模板中有像Visio一样的流程图工具, 可以帮助老师很好的描述程序流程。

⑵作业交互

对于老师而言可以添加作业及答案, 还可以上传作业相关的文件。作业布置完成后可以进行修改和删除;可以定期发送报表:这份报表是有关该课程的信息, 是系统根据作业信息来评估教师授课的情况, 以及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情况。而学生对于下发的作业, 可以根据自己做的情况, 选择保存或删除。

⑶作业批改

人工批改:对于复杂的设计题目或者主观题目, 教师可以根据答卷情况进行批阅, 给出成绩, 并且下发给学生;自动批阅:对于选择题, 比如英语科目中的选择题, 就可以实现即时给分;优秀作业:对于成绩在90分以上的试卷, 会自动传到展区, 大家可以下载优秀作业观摩。

⑷作业的统计

对每次作业, 会为用户提供一份详尽的分析报告, 这个报告可以采用各种图表浏览方式, 并可以方便自动生成并打印报表。对练习和作业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教师可以定期收到报表:这份报表是有关该课程的信息, 是系统根据作业信息来评估教师授课的情况, 以及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情况。

以上只是教辅平台的一部分功能的构想分析, 其他的功能我们在具体的实现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将其完善。

五、建设措施

我们可以组织计算机软件开发特长的老师, 组成一个项目团队, 经过大量的论证, 把平台搭建好;对于某些项目, 比如电子教案模版模块, 可以当做毕业设计题目, 由学生作为课题完成, 并由老师备案;这样一来平台会有很多个版本, 我们进行参照比对, 选择最合适的使用;对老师来说是一项工作成果;对学生来说在工作前就可以进行社会实践, 进行项目开发, 无疑会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质量, 从而提高计算机专业核心竞争力。

六、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建设教辅平台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比如当平台的使用体验, 不能满足需求, 需要升级, 那么这就要求这个平台具有开放性, 可扩展;或者我们要让学生做的部分能够拿来就用, 这就要求平台能够模块化, 可拆装化等等。

七、结束语

为了使高职教学能够很好地利用网络, 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们有必要构建人性化的教学辅助平台, 减轻教师的负担, 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质量。希望通过建设辅助教学平台, 对提升计算机专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利凯, 毛艳.基于校园网的辅助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 第19卷第5期, P82-87.

上一篇:广东佛山下一篇:汽轮机本体检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