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频广播新技术应用

2024-06-18

调频广播新技术应用(精选12篇)

调频广播新技术应用 第1篇

1 农村牧区广播覆盖的初始状况

新疆福海县下辖三乡三镇一场, 61个行政村, 在全县6.42万人口中, 农村人口过4.21万人, 11424户。福海县是以哈萨克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县, 人口居住相对分散, 还有相当一部分哈萨克民族过着游牧生活。而这部分过着游牧生活的人, 他们想要获取外界信息主要还是依赖于收听广播节目。截至2008年7月, 全县只有一个300W调频广播发射台向县城和周边的乡镇发射中央、省广播节目, 广播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偏远的农牧民群众无法收听广播节目。由此也造成了该县广播综合覆盖率始终处于低水平。

2 调频广播改造设计方案

2.1 改造前的情况

改造前的三台调频广播发射机功率分别为300W, 3台发射机使用了两套天线, 其中自治区的两个频点通过双工器共用了一副四层十字全向发射天线。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提高调频广播节目的覆盖率, 必须要对发射机的功率、天馈系统等方面进行整体改造。

2.2 调频广播发射机的改造

根据我台今后发展的需要, 经研究决定将两个共用一副发射天线的两个频点的发射机的功率分别由300W增加到1k W。经过于考察我们选择了无锡市华康广播电视设备厂生产的华立牌HTF-61000S型1k W全固态立体声调频广播发射机。该发射机整机由30W调频立体声激励器、四路功率分配器、四路300W功率模块、四路功率合成器、滤波器、检测器、高效开关电源等组成。该发射机具有以下特点:质量优、故障少、对整机维护技术要求低, 一般技术人员就能检查和修理故障。

福海县调频广播发射系统由卫星接收天线、数字接收机、音视频光端机、1k W全固态调频广播发射机、天馈系统、监听系统和稳压电源组成。

广播发射接收系统主要由地面卫星接收天线、功分器、接收机和音频处理器组成。由地面卫星接收天线将接收到的广播音频节目信号, 通过功分器送到接收机, 接收机将接收到的广播音频节目信号送到音频控制处理器, 音频控制处理器将处理后的音频信号传送给音视频光端机, 由光端机将信号转换成光信号, 再输入调频发射机将信号通过调频发射天馈系统将高质量的广播音频信号发射出去。

2.3 发射天馈系统

天线和馈线不仅是发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部位, 是保证发射机输出功率的最后环节。改造前本台原有的调频发射天线为四层十字全向发射天线, 经历长时间的风吹雨打和太阳暴晒已日渐老化, 并且与新发射机的功率是不相匹配的。为解决这一矛盾, 我们把这次改造的重点放在了提高发射天线的高度、增加天线的增益和减少馈线的损耗等方面加大了对天馈系统的改造。为进一步挖掘天线的潜力, 此次改造我们充分利用偶极子天线频带宽的特点, 选择成都成广电视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四层偶极子天线 。

2.4 防雷措施

做好铁塔、发射机房和电力系统的防雷是安全运行的重中之重, 搞好防雷设施是也是确保安全运行的首要之务, 因为发射铁塔自身的特点, 很容易受到雷电的“照顾”。为防止雷击首先要严格按照广电行业标准进行走线, 要保证室外的走线桥架, 所有连接机房的设备等各类暴露的线缆全部通过屏蔽的桥架进行走线, 对塔底基座铺设接地网同时对供配电系统、机房设备进行接地处理。其次就是做好电力线路的防雷, 由于电力线路也是露天架设的, 很容易遭受雷电侵入, 可以对电力线缆进行穿管走线桥架, 进入机房总配电柜后, 在分电到各个稳压电源通过稳压电源供给发射机, 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感应雷的侵入。

2.5 机房的改造

原来的发射机房是1988年建成的, 加上原来的发射机房比较狭小, 局 (台) 领导与相关人员经过论证决定新建一座新的发射机房, 并对发射系统进行了综合性改造。新建的机房是板房式的, 面积较大, 能比较宽裕地摆放四台无线电视发射机、3个频点的调频广播发射机以及6台150k VA三厢自动稳压电源。新机房专配了电源柜, 为规范走线我们对总的进线电缆和各设备的电缆都采用了走线缆架的方式进行布线。为避免发射机长期开机, 从而造成机房温度过高的现象我们还新增加了一台空调用于机房降温。

3 改造后的效果

2008年, 伴随着福海县广播电视发射台的改造成功, 使福海县以县城为中心的60km范围内的农村牧区群众都能听到中央和省级广播节目。覆盖面积扩大了一倍多, 这次调频覆盖工程实现了福海县广播电视发展史上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使福海县调频广播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 该县调频广播综合覆盖率达到了95.78%。信号开通后, 为了方便农村牧区群众听广播, 县局自筹资金购买了1000部便携式调频收音机, 免费提供给群众使用。这次的改造覆盖了福海县域的大部分区域,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4 结论

通过福海县调频广播覆盖工程改造的情况来看, 大功率发射, 是解决调频广播本地覆盖的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 其具有建设方便、省事省力, 见效快等特点。但从总体需求和为民办实事项目长期造福于民的角度看, 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当地农牧民群众来说, 收听到当地自办的汉、哈两种语言的广播节目的需求和愿望非常强烈。目前, 福海县只能自办当地的广播新闻节目, 本地节目的覆盖率几乎为0, 农牧民群众意见大。

摘要:福海县根据当地实际、采取因地制宜的技术方案利用调频广播无线大功率覆盖方式实施国家广播无线覆盖工程, 不但扩展了中央、省广播节目的覆盖范围, 确保了农村广播公共服务的要求。

关键词:无线覆盖,调频广播,优越性,效果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应用 第2篇

广播电视网络的快速性、全面性要求其必须大力推广网络技术,而网络技术的应用,也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信息传递。

本文将从广播电视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如何优化广播电视网络技术。

关键词:广播电视网络;信息化;播出模式;传输结构;

一、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应用的意义

(一)海量信息传递的需求

在信息化时代,广播电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海量信息的传递和传播效果上追求先进性和全面性,要求广播电视搭建网络系统平台。

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运用,可以丰富广播电视传播的有效性和全面性,还能丰富广播电视的功能优势,实现跨时空、跨地区信号传输,也是促使广播电视事业向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改变传统播出模式的需求

广播电视事业推进网络化,还可以实现交互式的信息传播,完善广播电视的节目质量和提升收视率,丰富播出手段,吸引大量受众人群,不断改进传统的播出模式,更利于广播电视事业向着健康的先进的方向发展。

(三)优质服务的需求

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事业中的推广与应用,并非一劳永逸的工作,因为网络技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变更与优化,而优化的网络技术,能够实现广播电视事业传播的快速化和优质化,还能给各级企事业单位:如学校、企业、政府等提供优质的接入资源。

另外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还能保证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质量,从网络的层面上来说,能够保障节目的运行安全,另外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可以保障广播电视在传输进程实现及时的维修与自动化监控的运行目标,确保收费业务的顺利开展及普及自动化,强化广播电视网络系统管理的现代化与智能性。

二、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的推广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电视事业的发展与优化,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的规划

我国广播电视网络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在使用初期,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整体设计。

这可能是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相比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与整体设计,导致在广播电视事业中,传输网络的结构模式缺乏合理性,虽然实现了网络应用,但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有脱节的现象。

部分区域仍在使用比较传统的结构与模式,如一些区域仍采用星树型结构。

另外传输过程中,关于信号安全问题无从保证,这样就难以满足人们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期待与要求。

此外,在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县级市,网络技术过于陈旧,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也不太合理,缺乏长期的系统性的规划和整体设计。

另外在主体信号的传输上,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差异。

(二)垄断经营不利于网络技术的推广

相比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是非常重要的舆情信息宣传工具,也是政府主要的舆论喉舌。

这就决定了广播电视媒体的政治属性,也受一些政策性的影响,在推广网络技术方面,广播电视媒体缺乏一定的自主权,难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推广应用网络技术。

另外,广播电视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受到政策性的影响,所以存在一定的垄断型经营,虽然垄断经营有利于提升广播电视事业的影响力,但在网络技术应用市场上,垄断经营的广播电视事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容易形成网络系统管理经营体制的滞后、管理经营意识不强、相关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主体运行机制则呈现出不灵活的一面。

(三)盲目投资注重扩大成本

广播电视事业具有垄断经营的性质,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盲目性地进行投资,扩大成本,而且受到政府政策性的优势,也容易出现扩充扩容的盲目性,片面追求设备总体的容量等。

三、广播电视网络技术优化的策略分析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优化策略来实现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的优化。

(一)网络传输结构模式的合理优化

在广播电视事业的市场竞争中,信息是竞争的主要内容,谁掌握的信息越具有价值,谁就拥有了赢得竞争的利器。

因此在广播电视事业中,信息传播的安全、准确、全面、高效是非常重要的。

广播电视在提供这些信息资源时,只有配备多功能的广播电视网络技术才能满足信息的多元化提供,也才能迎合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求。

而这一切的基础是网络结构模式的完善。

在广播电视事业网络结构模式中,存在两类的结构模式,主要体现在CMTS与HFC网络模式及EPON与HFC模式。

CMTS与HFC网络模式可以实现局域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及光纤入户段位于同一个同轴电缆之上,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与安全管理中,比较方便快捷,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信息多元化。

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网络稳定性不强,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噪音问题,如果使用这种模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大资本投入,无疑不利于广播电视事业网络技术的推广使用。

在实践操作中,一般会利用EPON与HFC模式。

这种网络传输结构模式,可以实现广播电视与用户之间的良性双向互动,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不容易产生噪音问题,可以确保网络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另外这种传输结构是最后才接入网络中,在传输过程中,可以有有效着地保证传输的效率,不需要花大价钱来进行维修管理。

(二)广播电视视频传输与编码技术的完善

在广播电视视频传输中,我们应该合理地改变编码技术,采用H.264并积极探索相关AVS标准编码的产业化发展与制定。

改变编码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兆宽,还可以提升网络传输的综合速率和效率。

另外,基于对下行QAM调制技术的改进有效提升系统容量与带宽至少百分之二十以上,进而全面优化广播电视视频传输效率。

(三)广播电视网络光节点分布

在现行的接入标注下,每个光节的用户量在五百左右,电缆价格要比光缆价格高一倍,而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前景,肯定是光节越小,越多传输效果越好,对于比较密集的城市或区域,可按照每个光节点四百户左右,对于一些分散型区域,可以根据不超过两级的区域进行设定,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电缆的投入与使用。

同样还应该对接入网络的方式进行优化设计,当然最合适的方式是采用全光纤网络入户,在业务发展的初期,应该保证接入速率最低为14mbps,这样能够满足基本的高清、互动、带宽接入业务的实行与运行。

当然不同的客户需求也不一样,随着经济收益的发展,每户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定期更新网络技术,探索适合家庭模式的多元化网络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关键的。

四、结语

广播电视技术应用发展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应用;发展

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时围绕超清晰映像呈现、二极管缩小,电视屏幕离子化,信号接收强度调整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进行解决分析,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研究,我国的广播电视技术集合国外先进技术于一身成功的发展出了现今的电视技术领域,但是在2012年初,全面的信息化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产生了对碰,2013年信息化网络完全横扫广播电视成为我国家庭主导,2014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广播电视市场占有从过去的96%一路跌至37%,现今只能锁定中老年观众,2015年最新一轮的普查结果表示,电视广播市场占有率同比去年缩水3%,可以说这一主导媒体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因此剖析他的技术成果,并分析其竟来的发展方向,对其有着重要意义。

一、广播电视新技术应用

固体化发射技术的引进。我国的信号覆盖主要技术手段有广播电视的发射、调频以及短波这些发射体统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有着体型庞大、耗能高、设各老旧、工作效率低以及小力便进行维护维修等缺陷,所以对于广播电视系统的维护工作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其工作量繁重,而且发生故障风险的几率大,对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维护与检测是广播电视节日播出的最终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如何有效、全而的解决这种安全隐患受到了各部门的重视随着科技的小断进步,广播电视引进了固体化设各技术,其具有高效节能低维护的优点,全国各地的电视广播信号发射台都纷纷引进了这一技术这项技术的引进小但缩小了机房的占地空间,较低了耗能,而且其高技术含量与可靠性也使广播电视的播出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动力

电视广播系统向数字化与多功能化的演变。有传统信号广播向数字音频广播(DAB)过度,而电视则过度向高清电视和DVH,综合来讲就是由模拟信号向数字化的过渡与转型在这个过渡期中,监控系统、播放系统、传输系统等将进行全而的数字现代化建设,而数字化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也将进化成为短时高效的数字压缩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也使传输信道成为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渠道,多通道的信息传输技术随着传输容量的递增、传输内容的扩大,而被广泛应用,在信息数字化的科技发展大趋势带动卜,广播电视技术中的图像、传输技术、信息技术等都迅速发展崛起,广播电视的功能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

国际卫星电视技术的发展。在80年代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卫星电视技术开始从C波段到Ku波段的过渡,从大口径集体接收到小口径卫星直播接收,由公众广播改革为收费电视体制,由于HDTV的技术进步,推动了卫星电视广播从模拟标准清晰度向数字高清晰电视过渡的中间阶段

二、广播电视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多元发展。这一方面我国发展最好的就是乐视TV,乐视TV是由乐视公司开发,针对现代互联网时代进行的一次大胆的创新改革,是我国本土唯一一家将广播电视技术,做到国际IPO的公司,因此其成功的现今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乐视在对广播电视技术进行改良的过程中,就最大程度的集合了智能化多元发展这一策略,乐视公司认为,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已经到达了它生命的尽头,先进的技术无非是在此提升电视的质量与品质,并不能将其从复杂的互联网环境当中解救出来,因此想要在此提升电视广播技术,再次让电视广播成为主流媒体,就要改变电视广播的模式,从多元化角度出发,从围绕智能化信息化角度出发,将电视广播技术于信息化互联网结合,做到网络同步观影无障,因此乐视公司在新一代的乐视电视技术当中参入了电子信息化技术,加入了游戏元素,加入了互动元素,成功融合了平板电脑以及电视机的优点,并提出多维立体影像构思,以及无触感红外线控制等先进的技术理念,将电视技术真正的推向了多元、趣味、智能、信息化的领域,反观长虹、TOC、佳能等国际知名品牌,依然停留在超越自身电视技术极限,呈现高清晰影响这一层次,发展本身受到了局限,因此近年来在技术市场当中屡屡败北,这是发展模式带来的硬伤。

符合信息化发展的专一领域发展。电视广播技术领域囊括方向过广,有些公司在困在传统的模式当中,虽然做到了针对专一领域发展,如长虹电视的稳定、佳能电视的成像等等这些都是单一领域当中的极致,但是这并不是符合信息化技術发展的领域,因此这些品牌现在在的市场竞争中往往输给一些互联网公司做出的电视品牌,并非这些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水平超越了以往的大牌公司,而是他们设计的理念全部贴切互联网,如广播技术当中“喜马拉雅”重新奠定了广播收听,依托互联网将所有的听众都变成了广播人,只要你的段子新鲜、口齿清晰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广播,即使没有扎实的广播功底,也可以凭借诙谐幽默的广播手段进行广播,它抓住的就是人们都可以成为广播人的这样的理念,结合信息化技术在这一领域当中做到极致,2015年上半年统计,喜马拉雅的用户已经超过2.3亿,这就是新理念带来的新革新。再比如百度影音在2013年推出的升级版“百度盒子”就是针对院线大片进行的升级改良,只是时时刻刻能够让用户搜索到最新的院线电影,就得到了热卖,而其配套产品可以适应任何的电视方面的厂商,这就将用户心态以及互联网理念进行了成功的融合。而其他软件方面百度影音并没有超出现有的广播电视技术范围,其热卖的原因就是符合时代发展复合信息化理念。

三、结语

传统的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已经不适用于现今的发展潮流,想要在这一领域当中做到最好已经不能单纯的比拼技术,重点在于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网络,对用户的心态进行把握衡量,如此才能使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发展得到新的升华。同时才能反方向的带动这一技术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

[1]尹贻林.电视广播技术的应用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刘伊生.电视广播技术基础理论与发展方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3]李慧明.电视广播技术在新时代的发展前景[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新型调频广播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第4篇

1 模拟共源调制调频同步广播技术的应用

共源调制的原理指同步广播网仅用一台激励器, 在基础层次上保持对信号的共同调制。比如某交通广播电台借助广播电视微波干线的8GHz模拟微波传输通道采用共源调制技术创建出101.8MHz全省范围内同步的广播网。该运营网产生之后, 在高速公路上也能正常收听, 这为此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共源技术虽然解决了调制度准确同步的问题, 但需要传输射频信号, 无法同时兼顾时间同步, 同时受制于现实的传输线路, 不能保证时间 (相位) 的完全同步, 因此对于立体声的传输和还原效果不佳。因此现在逐渐发展的数字调频同步广播技术应用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

2 数字调频同步广播技术的应用

2.1 数字音频同步

由于不同的发射台并不能完全保证在同一地理位置, 因此音频信号在路径传输方面的延时情况也不尽相同, 这就造成了音频信号传送到发射台时的相位也存在差异。要想解决信号发送过程中出现的延时问题, 需要借助同步编解码技术, 以此实现音频信号互相符合。

数字音频同步技术的关键点是利用同步编码器对四路输入的48千赫兹的AES音频信号编码压缩, 然后共同用一条E1线路传输。在进行压缩编码时加入在GPS基准源的秒脉冲信号。根据测算, 安排不同的对应预延时间介入到不同的同步解码器中, 同步解码器中的寄存器用于保管发送至解码器的信号, 发送寄存器内的信号, 与GPS基准源的秒脉冲信号进行比较, 一旦对比不符合, 则会删除对应的帧。

2.2 数字同步激励器

数字同步激励器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化产品, 基于DSP和DDS技术研发而成。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主要用于数字滤波、预加重、编码立体声、载波调制等, DDS为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 其主要功能是载波调制。利用全数字化处理技术, 用以防止模拟激励器低频响应度不高、同时模拟滤波器可能会产生相位失真的情况。

各个激励器间有各自不同的标准, 为了保证这些标准互相符合, 因此采用全数字化处理技术。通过使用数字同步激励器, 可以有效处理立体声同步广播的技术难点, 推动立体声广播的传输质量。

2.3 同步广播延时调整

在相同频率的广播网内部, A发射台与B发射台处于不同的位置, 因此必然产生延时差。经过实践验证, A、B两发射台形成场的场强值相差3d B, 实验者能够清楚地听到“呲呲”的响声, 使用两台型号相同的收音机获取A、B发射台发出的信号, 并将采集到的信号与双通道示波器进行连接, 通过示波器中便可以清楚的测算出二者之间的音频差。结合核算出的延时差, 利用同步激励器对其进行转换, 最终达到的目的是在合理范围内控制不同发射台产生的延时差。

3 数字调频同步广播技术应用的建议

3.1 保证最低可用场强强度

调频同步广播网采用无线电传播, 为了保证正常的收听效果, 对其最低场强有一定的限制, 此数据为46KB。对于单频广播而言, 就不需要约束其最低场强, 因为即使场强很弱, 也不影响其接收效果。

3.2 避免同步干扰区

在不同的发射台覆盖面内应该尽可能避免形成同步干扰区。如果出现同步干扰区的情况, 可以对发射台的功率和天线的朝向进行调整。为了满足这一需求, 需要推广GPS频率锁定技术, 这一技术的核心系统就是GPS接受系统, 可以提供相关的传输信息与基本准频率, 这一设备可以提供10兆赫的频率, 可以应用在导频频率的锁定与校准工作中, 有效提升系统频率的一致性。此外, GPS还可以完成信息输出功能, 在端口位置合成时间信息与音频信号, 获取到时延值, 利用延时器进行校正, 提升时延的一致性。

3.3 高频要用同一信号源

对于高频信号的同步传输网, 必须采用同一个信号源, 而且不同的发射台也必须使用同一个信号源。为此, 可以推广自动延时调频技术, 此项技术应用于调频同步广播中能够直接进行数字音频信号的输入选择, 保证激励器调制的稳定, 促进大规模网络的构建, 就当前实际运行的网络状况而言, 其主要问题在于相干区内射频易出现时延漂移状况, 时延的稳定性很低。

3.4 参数设置与远程监控设备

按照调频同步网的要求, 发射点处的同步激励器的参数设置应该统一, 但音频延时参数设置应该根据各发射点的延时情况单独设置。在同步网运行过程中, 应该保持对各个发射设备的远程监控, 保证运行参数的统一和不变。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 广播在传播空间上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调频广播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将来会在丰富人民生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调频广播属于声音传播媒体的一种类型, 利用调频广播, 人们可以获取到很多的信息, 音质优良、接收方便, 受到了很多受众, 特别是老年人的欢迎。但是在传统广播技术中, 资源浪费问题非常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有必要引入新型调频同步技术。本文主要针对新型调频广播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调频广播技术,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杨云君, 沈芳, 李红蕾, 许云昆.调频广播干扰航空通信常见原因及解决的方法[J].电声技术.2014 (04)

[2]万欣, 张国威, 刘晋.同步TS流传输系统在中波同步广播系统中的应用[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 (11)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与应用 第5篇

现阶段,应用于广播电台中的发射天线主要是立体声频道的发射机,这种发射机在功能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其作为一种先进的设备,可以通过直接调频和间接调频的形式在各个频道之间进行转换,操作更加方便,能够提供单声道调频和立体声道调频两个选择。

在频道的方面还具有多频道调频的优势,从而能够发挥更多的功能,多角度的满足广播电台的需求,有利于广播电台调整播出效果。

2.2 电视发射技术

在结构方面,电视发射系统与广播发射系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只是电视发射系统中需要通过电视发射机来完成最重要的部分,其中还包含基础设备天馈线、微波机、收转机、变电站、接收站和冷却设备,这些设备共同完成电视发射技术。

浅谈广播电视工程中接地技术的应用 第6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技术;应用

广播电视与广大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了解更多、更全的信息。为了保证广大百姓正常的接收到广播电视中的信息,前提必须是广播电视设备的正常运行,但广播电视却受着接地系统的影响而影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电视技术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的广播电视技术系统以及专业的设备具有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播出、储存、发布信息等特点,且具有高宽带及高传输速度的技术系统设备、工作频率和数据传输功能。现今我国的电视已进入数字化的高清晰电视,这对于电视的接地工作要求是非常的严格。AV设备及IT设备的广泛、大量的使用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使工作电压越来越低,以至于集成电路器件的击穿电压也越来越低。所以要不断提高对雷电感应及静电感应的要求。对于电视传媒大厦来说,对其防雷接地要求是非常的高。员工和设备安全与电视工艺及防雷接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关系到电视技术系统工作是否稳定、可靠和正常。若广播电视工程接地系统不良,会有干扰信号被引入,造成电视信号出现错误及控制信号出现错误等,从而引发设备错误操作,影响电视播出的质量。

对于电视台来说,技术系统、设备的工作频率和数据传输速度等具有着高宽带以及高传输速度的特征,大小电流、高频、中频和音频直至微波通信,是一个很强的通信传输集合体。为了避免各种干扰,各类电缆必须敷设在金属线槽内,且该金属线槽需做等电位连接,根据有关规定规范好线槽间的距离。

1.广播电视工程中接地的概念

接地技的电容是非常的大的,大地的电势一般是认为为零棗且以大地作为零电位,有保护设备及术是后来延伸、应用到弱电系统中的,之前最主要是应用在电力系统中的。接地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现代的电子设备中。“接地”其实就是系统与某电位基准之间建立了低电阻通路,被称为“接地”的是相同接地点之间的连线。在电子设备中的“地”通常会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连接“大地”,以地球电位作为基准,大地人员安全作用的是电子设备上的金属外壳和电路基准点与大地相连,如有通常被称之为“安全地”的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等。而另一种是“系统基准地”棗在弱电系统中的接地,它不一定是指真实意义上与地球相连的接地,它可通过提高屏蔽保护性及系统的稳定性来增强系统电磁兼容性的作用,可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作接“大地”处理。

2.广播电视工程中的接地类型

广播电视工程中接地主要分为安全接地、防雷接地和工作接地这三类。安全接地是为了防止电器装置的金属外壳和线路杆塔等带电危协到设备及人员安全而进行的接地。防雷接地是为了防止雷击以及过电压对其设备、人身造成危害,可通过雷电保护向大地放雷电流所设的接地,该接地又称为过电压保护接地。工作接地是根据系统运行所需要用的接地,它是为电路正常工作所提供的一个基准电位,且一般设定为零。

3.广播电视工程中发射系统设备对接地的要求

RF和IF的共用参考点是电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屏蔽及接地对雷电电磁的干扰有较好的防护作用,接地的好坏影响着设备的传输和可靠性,严重的会损坏设备部件及影响人员安全等。只要有良好的接地系统便可保证发射系统能稳定工作,以及人员安全得以保护。

如要有良好的接地系统则需满足的要求有:良好接地以保证发射系统的所有设备接地,接地装置和建筑物的距离应该保持在5米以上,防雷接地的电阻应小于5Ω,工作接地与保护接地的电阻均小于4Ω,当保护地线的截面积大于20米时,接地与接零要互不影响,且要分开。在重点发射设备需要隔離变压器进行有效的隔离,为保护重点发射设备的安全有效进行,不立相干扰和串扰。广播电视设备要想有可靠的保证则需规范好接地,且要不定期的对其电阻进行检查、测量,在安全、稳妥的情况下解决好接地问题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

4.广播电视工程中接地应注意的问题

在广播电视工程中接地应注意系统信号地和其他接地连接次序,音频和视频设备的连接次序,机房数字设备接地的规范性以及要使三相电源中性点电位保持零电位。

广播电视工程系统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出现比较严重的磁场、电场的干扰,特别是电源与导线之间的干扰比较的突出,其表现为电感性耦合、电容性耦合和电磁场辐射这几种形式,使系统建立与大地的连接,以此有效的抵抗干扰从而正常工作。对于接地电阻要求较小的是音频和视频设备安全地以及功率地,对于信号地的接地电阻则可以稍大,这些都要引起注意,否则可能会给系统在处理信号时带来一定的麻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对广播电视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广播电视中对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广泛。广播电视设备的正常运转与接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系统的调试工作和运行的质量受接地系统性能好坏的影响而影响,接地系统是广播电视稳定工作的前提条件。对于电视传媒大厦来说,对其防雷接地要求是非常的高。员工和设备安全与电视工艺及防雷接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关系到电视技术系统工作是否稳定、可靠和正常。若广播电视工程接地系统不良,会有干扰信号被引入,造成电视信号出现错误及控制信号出现错误等,从而引发设备错误操作,影响电视播出的质量。当机柜内设备过多的时候,考虑敷设几条互相并行及系统外壳的绝缘半环型接地母线,信号母线与屏蔽地及地柜外壳地母线。信号地母线要接地信号地螺栓上,要使母线电气性能良好,则需要尽可能小的电阻。当三相四线制电源供电时,出现三相不平衡的现象,则有可能是各负载用电量和用电的不同是性造成的。当单相供电设备因电压过高或过低而无法正常工作,则有可能是中性线接地不良,导致其电源中性线电位的偏移,严重的会出现设备损坏现象。为了保证电源中性接地安全可靠,则需要三相电源中性点电位保持零电位。

【参考文献】

[1]李良福.电子设备机房各类接地同—地网共母线与不共母线的对比分析[A].城市气象服务科学讨论会学术论文集[C].2001.

[2]熊力书.对移动通信基站接地问题的探讨[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

[3]陈锦云,杨铭泽.接地网敷设方式对接地电阻实测值的影响[A].全国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与接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调频同步广播技术应用与发展探究 第7篇

关键词:调频同步广播,基本理论,同频干扰,解决方案,应用

1 引言

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对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我国开始大力重振广播行业,提高无线广播网的性能,并且越来越重视扩大广播的覆盖面。然而,由于城市中建筑物愈发密集,在很大程度上屏蔽和阻碍了无线广播电波的传输,为了扩大覆盖面,只能选择增大发射功率,这也无疑加重了城市中的电磁污染,场强的不均衡也加大了信号交叠区的干扰。以上多种因素使无线广播的质量下降,进而造成了无线广播听众锐减的局面。

为了能够使无线广播的发展有一个质的飞跃,目前较为主流的方法是应用调频同步广播技术,它可以使若干部非大功率的发射机按照同一频率在交叠区域进行单频广播,“同步”覆盖。将调频同步技术应用到无线广播中,有助于减少广播频率资源的浪费,有助于扩大覆盖范围,使用户能够体验到更高质量的广播收听效果;对于像汽车这类广播受众,需要移动接收的用户端;也能有效地解决某些偏远地区信号接收效果差的问题。本文将对调频同步广播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基础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2 调频同步广播技术

2.1 调频同步广播技术的基本理论

所谓调频同步广播,是指用多部调频发射机按照一样的频率传输同一个节目的广播信号,并且用户端能够在所覆盖的叠加区域,高质量、无干扰地接收广播调频信号。调频同步广播所用的调频发射机,其特点是功率较小,但却能实现区域信号的全面覆盖,根据用户区域地形的不同,可以形成一个覆盖网;对于电磁环境,因同步调频发射机功率不大,因此造成的污染很小;一般来说,由于信号在交叠区域实现了均匀覆盖,所以同步调频广播的收听质量很高;且该技术采用长距离输送方式,可以延伸至数百公里以外的地方,便于听众无需更换频率的连续收听;实现调频同步广播的建设成本较低,又由于采用多部发射机共同工作,某部信号发射装置出现故障对于整个服务区域的影响很小,因此它还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是,当若干个发射机在多个地点,加载到同一个频率上进行发射时,接收装置在信号所覆盖的叠加区域会受到一定的同频干扰,同频干扰主要来自如下四个方面:

(1)载频偏差干扰。标称频率一样的两部调频发射机在发射时,实际载频会有偏差,对接收装置会产生差拍干扰,进而影响正常信号的接收。

(2)已调波相位差干扰。不同发射机发射的已调波信号相位不同,而且到达接收机的时间不同,不同相位的信号在接收机内叠加,会产生失真,这种失真的程度跟时延差和调制频率有关。

(3)已调波频偏差干扰。不同发射机发射的已调波信号的频偏不同,不同频偏的信号在接收机内也会叠加,而产生失真,这种失真的程度跟调制度偏差和调制频率有关。

(4)接收场强不足干扰。因电波干涉而产生的驻波对调频同步广播也会产生干扰,这种干扰极易作用于多部调频发射机传输电波所覆盖的叠加区,这是由于在相干区内,驻波的波峰相位相差较大,甚至会出现很窄的波谷电平接近零的区域,当波谷场强低于接收机的灵敏度时,便会出现严重的噪声。

因此,应用调频同步广播技术时,须重点解决上述问题,在保证同频、同相、同调制度的同时,还需达到接收装置所需场强。

2.2 调频同少广播技术的解决方案

(1)同频的实现方法

为有效减小同步广播中调频发射机的实际载频偏差,提高载频的稳定性,一种方法是应用原子频标,它的控制精度极高,这也就决定了它的应用成本同样过高,可以根据经济实力选择考虑实施;另一种方法是应用锁相环技术,这种技术精度相对低一些,但是应用成本很低,对于提高载频的稳定性而言,可以将其锁定在1×10-9Hz/24h的参考频率上。

(2)同相的实现方法

由于参与同步广播的各部发射机与节目源之间的传输距离不同,因此节目信号传输到各个发射机作为调制信号的时延会不同,如果用上述信号直接调制各个发射机,必然造成已调波相位差。目前,较为有效的办法是采用数字延迟线插入到传输通路中,通过不同位置插入不同延迟量的延迟线,使参与同步广播的各部发射机的调制信号的相位保持一致。

(3)同调制度的保证

参照GB/M112-2008《调频同步广播技术规范》,

调制频率在5~15kHz内波动,失真度应不大于1%时,同步系统对调幅度偏差不得大于5%,为保证上述要求,通常可以通过调整发射机的有关参数,达到上述标准。

(4)接收场强的保证

多部调频发射机在波谷两边所产生的场强会相互干扰,目前,接收装置内部都设有“削波”电路,它能够产生补偿场强。当两个信号同时出现在无线电接收机的输入端的通带内时,只有较强输入信号的调制信号会出现在输出端,即通过俘获效应减弱干扰。

3 调频同步广播技术的应用分析

根据国家GB/M112-2008《调频同步广播技术规范》规定,为保证同频、同相、同调制度,并达到接收装置所需场强等技术要求,目前我国调频同步广播技术应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采用GPS频率锁定的实现方式

为了使同步广播拥有基准频率,并且使广播节目源信号到达每部发射机的时间一致,该种实现方式应用了GPS接收系统,解调器输出的基准频率,可以校准调频发射机的发射频率。GPS接收系统还能提供时延信息,可以在广播电台端,把音频和时间信号整合到一起,发射机将提取整合信号中的时间信号与GPS系统提供的标准时间进行对比,进而形成时延信息,各个发射机的延时器按照时延信息校正时延,但是,GPS实现方式在校正时延时,音频信号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准的准确性,不过这种方案的应用成本较低。

(2)采用射频分发技术的实现方式

射频分发技术的系统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此种方案首先对音频信号源进行编码和调制,再用微波传输分配给各个发射机,最后参照GPS提供的标准频率,变频发射机进行射频变换。射频延时分发技术在调制度上可以保证无误差。

(3) DDS+自动延时的数字同步广播

数字同步广播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此种方案借助数字技术,首先将音频信号源通过卫星传输分配给各个发射机所对应的数字调制器,然后通过DDS (数字信号处理)与GPS提供的标准频率对比处理后,再输出控制信号发送给各个发射机。该方案可以构建大范围的同步广播网络。

4 结束语

由于我国正在大力重振广播行业,这无疑对无线广播是一个契机,实施调频同步广播,对于提高无线广播网的性能、扩大其覆盖面有很大帮助。然而,由于调频同步广播技术的应用方案有多种,因此,只有系统全面地制定一套符合不同地方自身无线广播行业发展条件的调频同步广播方案,才能保证当地广播行业的健康稳定运营。

参考文献

[1]齐浩,李佳新.调频精密同步广播覆盖总体解决方案[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0(10):87-188.

[2]彭良玉,徐长浩.调频同步技术在广播电视网络中的应用[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03):167-168.

[3]陶然,章如群.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的理论及应用[J].科技资讯,2009年21期.

调频同步广播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第8篇

调频广播属于声音传播媒体,内容更新速度快、收听方便、用户体验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调频波主要是通过直线的方式进行传播,单个调频发射台的覆盖半径(范围)很窄。鉴于此,调频同步广播技术得以发展,这项技术依靠在某一特定区域中安装多台调频发射机,利用相同的工作频率发送同一套音频节目,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覆盖[1]。

调频同步广播发射机和普通的调频发射机有明显的区别,不但要具备普通发射机的所有功能,还必须要符合下面几点要求:首先,在一个调频同步广播网中的各台同步发射机载频都应该同步于相同的基准源,从而确保各台同步发射机之间的频率相同;其次,网内各台发射机应该拥有对已调调频波相位进行调节的功能,且调节精度要高,进而确保不同两台同步发射机之间的已调波相位相同;最后,同一调频同步广播网中的发射机调制度应该精确标定且保证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进而让各发射机调制度之间的偏差尽可能小。

2 调频同步广播的主要优点

第一,能够增加广播发射覆盖范围,因为利用了多台发射机进行交叠覆盖,能够按照服务区的实际情况来组建覆盖网络,从而让电波更加均衡有效的覆盖;第二,对目前的电磁环境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因为交叠均衡覆盖,网内各台发射机的辐射功率相对较小,不仅能够满足最低可用场强,确保用户收听质量,也不至于产生高场强对电磁环境产生干扰;第三,长距离覆盖让用户得到更好的收听体验,调频同步广播技术的应用能够覆盖更大的区域,让用户可以不间断收听而不需要频繁的更换频率;第四,建设和维护成本较低,工作效率较高,小型发射设备的成本仅是单台大功率发射机的很小一部分,且多台发射机同步发射也会降低故障对正常发射的影响。

3 调频同步广播技术应用

按照广电总局所制定的调频同步广播技术应用GY/T154-2000中的要求,调频同步广播技术的技术标准为“三同一保”(单声道调频同频广播)或者“四同一保”(立体声调频同步广播)。现阶段,国内应用的调频同步广播技术一般有四种类型:GPS锁定频率的实现、STL调频同步广播、射频分发技术的调频同步广播、DDS+自动延时调频同步广播[2]。

3.1 GPS频率锁定的实现方式

在这一同步广播技术中,GPS接受系统作为其核心,为调频同步广播系统提供基本准频率与音频传输时延信息。GPS接收机解调输出能够提供10MHz频率,应用于对发射机发射频率以及导频频率的锁定与校准,从而确保系统频率的一致。GPS同时输出时延信息,在电视广播的演播室端口,把时间信息和音频信号合成之后进行传送,之后在发射端再把接收的这些音频信号的时间信息和GPS实时时间作出对比,从而获得一个时延值,利用延时器来实现系统的时延校正,从而更有效的保证时延的一致性。各台调制度分别实施校准能够确保调制度的一致。从实际作业效果来说,这样的方式无法确保调制度的一致性,发射机调制度、音频信号大小与调制特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样的办法即便是对调制线性进行了校准,也无法确保各个音频信号的实际大小。由于进入发射机的音频信号无法保证,所以调制度的一致性也不能保证。

3.2 STL调频同步广播

把音频信号通过不同的延时器,传输到各个发射站点,确保相干区的延时相同,利用GPS信号来对频率进行校准,确保频率相同。调制度分别校准保证调制度相同。这样的同步办法和GPS实现方法有很大的相似性,依旧存在上述的一些问题,建设投资成本也比较大,但是能够确保时延一致。

3.3 射频分发技术的调频同步广播

射频分发技术首先把音频编码调制于相对较低的频率中,之后利用微波或者光缆来向各个站点传输,在发射站点通过GPS标间频率来进行射频变换,能够确保频率以及调制度相同。按照传输路径的差别,已调波信号存在不同射频延时,射频延时器会自动进行调整来确保相干区音频同相位。射频分发技术的优势在于调制度不存在误差,频率准确性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仅需考虑调频同步广播相干区的射频同相。

3.4 DDS+自动延时的数字同步广播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DDS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在调频激励器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数字调频激励器的指标。DDS在调频同步广播中的实际应用,让其能够直接选择数字音频信号输入,确保数字调频激励器调制度的稳定性,能够帮助我们更轻松的建设大规模网络。从当前实际运行的各类型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网络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相干区射频时延稳定性较低,容易发生时延漂移[3]。

对于上述四种调频同步广播系统,前两种基本为淘汰的系统,一般不予采用,后两种为当前应用相对广泛的,对其的比较如表1所示。

4 调频同步广播技术的发展

4.1 数字化

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器、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和超高速数模转换器的广泛应用,让无线通讯以及广播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国外的FM发射机厂家已经着手研发并生产“数字化调频同步广播发射机”。数字化调频同步广播发射机的技术指标和过去所应用的发射机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其音质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因为DSP以及DDS技术的应用让立体声编码能够通过软件完成,FM调制也可以通过软件和DDS共同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发射机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让调频同步广播的技术指标有了明显提升,也让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的建设调试难度极大的降低。

4.2 网络化

因为调频同步广播发射机数量一般都比较多,同时分布在相当大范围的区域内,所以对发射机的维护管理工作就变得更加重要。新型调频同步广播发射机应该普遍配置遥控遥测软硬件接口,从而有助于利用通讯网络通道直接连接设置在监控中心的计算机。可以通过监控中心的计算机系统直接查看网络中发射机的正反向功率、工作电压、工作温度以及音频延时等参数,还能够远程遥控设置发射机的功率和音频延时量;同时,远程操作发射机的工作开关。这样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便于对发射机进行调试及维护,让调频同步广播系统更加安全稳定的运行。

5 结语

调频广播具有更加优良的音质以及抗干扰性而逐渐成为了我国城市广播覆盖的最佳方式,一直以来调频广播的覆盖主要为高塔(高点)覆盖,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发射台功率也逐渐增大。总之要认识到,调频同步广播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一项实用、成熟的技术,同时它也在不断的发展优化,只要正确合理的应用这项技术,必然会推进我国电视广播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焦新文.调频同步广播的同步方式[J].西部广播电视,2013,(4):48.

[2]顾宇平.调频同步广播系统集成建议[J].科技风,2013,(12):32.

广播发射天线技术的应用 第9篇

1 基本概述

人们可以不用连接网络直接从广播上获取外界信息,即使老人天天在家也不至于失去外界信息。发射天线在广播传输信息的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广播发射时主要是由信号传递,而发射天线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这个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噪音。因此,要加大传输的稳定程度,保证信息传递量。

1.1 技术支持

电磁波在广播向人们传递信息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传播时电场矢量会沿着同一方向或者根据一定的规律旋转,这个过程叫作电磁波极化,并且具有多种极化方式,如平面极化、圆极化等。通常情况下,广播发射时采用的都是中波发射,即将天线通过两种装置与铁塔相联系,为了防止阴雨天气天线发生故障,天线底端的制作材料一般选用绝缘型。信号传递的好坏与天线辐射率有直接联系,而大地产生的电流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损耗。因此,为了能将辐射率保持较高水平,需要在铁塔底端大概0.8m的深度埋设地网。地网以铁塔最低端为圆心,以1m为半径,天线正常工作时的效率受整个系统中的各个装置所影响。

1.2 选择合适天线高度

天线辐射是朝向水平方向的,且会呈现出圆形,其垂直方向必然与架设高度相联系,因此天线高度的设置也具有一定科学性。一般要根据当地实际状况确定天线高度,如果是居住较为集中的村庄可以将天线架设低一些,天线过高引起种种问题,如由于覆盖范围太过广泛而造成在信号传递时大量衰减,使得真正接收到的广播质量低下;如果是居住比较分散的山区,可以适当提高天线架设高度,以防天线过低传递信号范围小而使得有些地方接收不到。

2 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技发展不断增速,发射天线技术只有加快发展的脚步才能跟上社会的潮流,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要将广播在大众生活中应用,首先要尽可能地将广播电视普及普通群众,不能只在一些大型城市中安装数字电视,还要考虑到其它普通百姓的需求,将数据传输范围进一步扩大。广播在发射过程中会遇到信号干扰,只有将天线发射的技术不断优化,不断拓宽通信宽度,才能提高传输信号的保真度,保证无线广播质量。

广播电视自从问世便受到高度认可,其使用方便,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调频,如偏重于科技知识,就可以将其调为科技频道。这样久而久之群众的文化素质也会在无形中得到升华。

3 技术维护

广播行业刚出现时发射功率一般只有几十瓦,而随着发射技术的发展最高发射功率已达3kW。随着发射功率的增加,天线所架设的高度必须要跟着增加,为了不影响人民群众的平常生活,发射天线中的调频天线一般会安装在距地面一定高度的铁塔上。由于铁塔距离地面高度比较大,所以一定要将铁塔固定。这就增加了相关工作者的技术难度,不仅安装时不方便,也不利于天线的维护,且在铁塔上施工还具有一定危险性。目前,还没有办法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因此,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加强内部网络与外部实际的联系,将实际情况清楚的显示在内部操作机器上。这样通过监视器一旦发现紧急情况,就可以立即赶赴现场解决。由于天线架设长度比较大,所以在安装监视机器时,为突发情况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处理,最好是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监视办公地点。

另外,在遇到下雨等天气不好的情况时,有些损坏的天线会因为受潮而发生短路。因此,在天气状况良好时应当定期分段排查,遇到损坏的地方尽可能解决,解决完之后切记要重新密封,实在不行就及时更换新的天线,为突发状况提前做好各项准备。

4 结语

综上所述,发射天线技术在群众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大,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在城市化过程中,即使是普通群众也要不断接受科学知识,而广播技术的发展恰恰满足这一要求。天线安装的整个系统比较复杂,而广播能否较高质量的发出与整个系统中的各项装置都具有密切联系。然而,现阶段广播传输仍会因为城市建设而出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领域内专家通过实际分析,逐步探索解决方案。相信在政府的帮助下,天线使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将不复存在。

摘要:近年来,信息传播方式千变万化,广播电视应运而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广播电视的发展离不开发射天线技术的支持,所以本文围绕发射天线技术的技术支持、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维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传播方式,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

参考文献

[1]周国材.不断发展的广播电视天线[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4,(8).

[2]谭淑霞.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2,(23).

调频广播新技术应用 第10篇

当今社会科技日益发展进步,信息传递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无线传输技术的兴起在当时引起难以想象的轰动,到现在无线传输技术仍在使用中并不断发展着,信息的无线传输特有的性质也决定着它的广泛使用,尤其是在面对灾难等突发的特殊情况时更能体现出无线传输技术的重要性。

在众多的无线传输技术中值得一提的是调频同步广播技术,它是一种面对大面积区域,在多个基站发射机共同工作,从而覆盖大片范围实现信息的远距离大范围传输的技术。

2 调频同步广播技术的优势

2.1 传输距离远。

频道同步广播技术是利用多台发射站点的发射机同步进行的,同一频率下的信息的传输,众多的发射机同时工作不仅能够使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收到的损失减少从而提升信息传递的距离,而且,同一频率下的相同信息的传输能够使信号叠加,进一步提升信号传输的距离。

2.2 覆盖范围广。

调频同步传播技术打破了原来无线传输的信息输出源单一的局限,采用多地多个发射站同时发射信息的方法,增加了信号输出源的数量,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覆盖范围。

2.3 地形影响小。

传统的调频广播通常在传输信息时使用的是直线型的调频波进行传输,这种传输方式虽然具有信息损失较少的优势,但是在单一信号输出源的限制下很容易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地形如山川等高大物体的阻挡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发生反射而受到损失,从而造成了局限性。但调频同步广播技术能够很容易的克服这些问题,只需要在遇到这类地形的时候设计好发射站点的位置,就能从根本上杜绝信息传输过程中因阻碍而受到的损失。

2.4 成本费用低。

传统调频广播一般使用单台大功率设备作为信息输出源,所需费用极高,但是频道同步广播所有发射点的发射装置只需要很小功率的设备即可实现,在成本上极大地减少。但是由于发射点数量众多,分布范围较为分散,在后期设备维护以及故障维修等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

3 调频同步广播技术的技术类型

鉴于传统的调频广播存在种种问题不能够满足日益发展的生产生活要求,利用新的技术搭建的调频同步广播技术能够很好解决这种问题,在技术上调频同步广播技术的技术要领可以概括为“一保持,三同步”。

3.1 GPS技术

在调频同步广播技术中“一保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保持信息所在频率相同,这一难题一直是调频广播技术中较难攻克的。一般的技术手段很难制定统一的调制规则,这就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大小等都不能够保持一致,就使调频同步广播难以进行。然而使用GPS的接收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技术难点带来的麻烦,信号在经过GPS接收系统时能够锁定导播频率和发射频率,使信号能够在一个相同的频段规则下进行传递,基本上能够实现传输过程中频率相同。

3.2 STL技术

调频同步广播技术在传输的关键是同步,STL技术即信号延时器,是当信号传输到这一基准发射站时,使信号经过确定的延时装置,经延时装置进一步保证信号在传输上频率和同步性相同后在向相关地区发射站点发送,并且再次经过同步延时,进一步提升信号传输时的频率相同和信号同步性,从而极大程度上保证了信号传输的同步性。

3.3 射频分发技术

在信息传输过程中进行使信息通过延时装置进行延时同步之前要经过一个介质转化的系统,由无线传输到光缆等有线设备上进行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将无线接收到的信号在一个频率很低的频道上进行处理、加工、转化调制,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保证信号在传输时的同步性要求,通过有线设备进行传输后的信号到达各个信号转换发射站点时还有利用GPS等技术对信号进行进一步的调频,经调频后的信号基本上可以满足频率一致,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同步性。

4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种类繁多的无线传输技术的兴起,现代社会对于无线传输的要求不断增加,数字化技术以其传输信号强、传输速度快、信号稳定性强等优势不断被越来越多的无线传输技术使用,调频同步广播技术的发展也要经历数字化的这一过程,现代众多的发射机厂家也越来越注重数字化设备的革新,不断生产出众多的数字化设备,不仅使发射机在使用过程中稳定性越来越好,更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信号经过无线传输后,信息损失降低,信号保真程度高的优点。由众多软件和硬件共同构筑的数字化的无线信号传输网络给大众在无线信号接收体验上带来了极大的提升。

摘要:面对科技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今天,在无线传输方面再使用传统的调频同步广播技术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于无线传输的更进一步的要求,因此,必须出现一种新型的调频同步广播技术来打破原来的局限性,研究发现,当提高广播传输的频率精度并利用高速数字处理器对广播传输带信息进行精密处理后能够明显提升调频同步广播的精度和广度,从而达到大众对广播的要求。

关键词:调频同步,GPS技术,广播技术

参考文献

[1]胡伯乐.隧道调频广播信号同步覆盖方案设计与实践[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4,(7).

调频广播新技术应用 第11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项目;接地技术;类型;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N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8-0000-01

由于现代广播电视的设备大多数属于弱电设备,对其进行零线的连接、防雷、接地等措施,一般是有专门的建设部门或者政府主管来完成。但是实际情况是,部分部门或者机房的人员,不顾安全规范等,私自根据自己的需求设置地线,使得整个系统电路电压失去平衡,或者没有充分掌握设备的性能及状态等情况,将不同类型及接地要求差异较大的设备连接至相同的地面,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管理人员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规范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活动,才能使得其运行质量更高,更稳定。因此对该类课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接地的基本类型

(一)防雷接地。天气的状况对高大建筑物等设施的安全会造成一定的威胁,较为典型的为雷击,因此人们会在高大的建筑物或者高地上设置避雷设施,避免受到雷击,保护建筑物、设备及人们的安全。现代广播电视工程中,一般使用的是全固态发射机,其抗干扰性能不足,不耐高压,因此在广播电视工程中,需要采用有效的防雷接地方式,保障发射机的安全及运行稳定,也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性。

(二)保护接地。各类电器设备在使用时,其绝缘外壳会不断受到磨损,使得其设备表面带电,该现象直接影响到设施的正常工作,也会使得人员在使用中受到电流的威胁。因此需要将电器设备接地,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即为保护接地。一般的保护接地是把电器设备的导线金属外壳和大地连接起来,如果电器设备绝缘物损坏,可以切断电源,保护电路及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三)工作接地。某些系统电路的正常工作需要一个基准点位,需要进行接地,即为工作接地,其能够保障系统工作的电位较为稳定。在低压系统中,如果出现高压流入低压的现场,也能够减少其危险性。根据电路的不同性质,结合接地是否会对直流电位产生影响,可以把电路接地分为直流接地、交流接地两种;电路处理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数字地接、模拟地接两种。另外,广播电视工程地接技术的屏蔽地接,还包括静电屏蔽还是交变电场屏蔽,其均能够有效的阻挡外界的电磁干扰,保护电气的正常运行。

二、广播电视工程中接地技术的应用

(一)一般设备接地。在进行一般的设备接地时,并不仅仅是将设备的外壳连接到接地基准,还需要特别注意系统信号地及其他接地实施接地的顺序。在实践的接地过程中,信号地的接地电阻需要超过安全地及功率地的接地电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在设备的接地方式上,不同类型的设备其接地方式也有了较大的区别,接地技术更加精细化,部分数字设备具有单独的数字地及模拟地,其接地时需要选择有公共接地母线位置,信号设备外壳接地时,需要使用设备外壳地线,并与机柜外壳连接起来,而机柜外壳的接地需要使用机柜外壳地线,并和系统外壳连接起来。

(二)三相电源接地。由于三相电源性质较为特殊,其具备相对特性,各个负载用电量、输电时间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会出现三相电源不平衡的现象。该现象会使得三相电源中性线电位出现偏移,单项供电设备电压不稳定,使之无法正常运行,情况严重时甚至会损害到设备,需要其中性点保持在零电位的状态,才能保障三相电源中性线接地的可靠性,设备运行更加安全、稳定。机柜内部的工作接地线需要使用铜芯绝缘导线或者电缆,由于不绝缘的扁铁、扁铜带或金属丝编织管等材料,无法达到底线之间相互绝缘的目的,因此禁止使用该类材料。工作接地线、保护接地线应各自独立,在施工时需要先把接地极置入地表层,达到一定程度后,向其内部灌入盐水,并在底线的周边埋设碳粉,强化其导电性,禁止使用金属丝编织管等材料直接埋设接地。

(三)机房数字设备接地。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运用十分广泛 ,且技术复杂,机房的数字设备也较多。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该类数字设备的接地线往往集中在同一个空间,使得接地工作十分繁杂,容易出现失误,影响接地的可靠性,需要规范接地工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用相互平行的半环形接地母线,其数量根据数字设备的情况来确定,还需要与系统外壳绝缘。其中一条设置为信号地母线,并另外设置屏蔽地母线、机柜外壳地母线等。对数字设备的分为位置进行分析,遵循就近接地的原则,合理安排接地的布局,将系统内的屏蔽地需要、机柜外壳地需要和屏蔽地、机柜外壳母线连接在一起。最后在将接地母线汇集,并和相应的接地螺栓连接到一起,实现有序的接地。

三、结束语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接地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其形式更加丰富,应用范围更加广阔。广播电视工程中也需要运用到接地技术保障其各项设备运行的安全,提高广播电视工作的质量及安全性,因此做好该项工作对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各种类型的接地技术,并说明了其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实际的运用中,还需要技术人员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接地方案,使其质量达到相关的标准,保障广播电视工程运行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廖华冲,朱文兵,赵国玉.实用接地技术在电装中的应用分析[J].兵工自动化,2011(02):82-84.

[2]李家峰,秦建国,王滨.接地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121.

当前广播电视传输新技术的应用思考 第12篇

广播电视技术综合了信息、计算机、电子、通讯、空间等技术,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和外界进行交流,而传输技术可以有效地确保播出的声音和图像。当前,广播电视事业多元化发展,多层次和大规模设置广播节目和频道设置。不同于以前的有线和无线技术,广播电视行业应用数字化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深入研究和讨论数字技术,并且及时解决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改进新技术,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广播电视新技术的概述

广播电视新技术概念具有发展性。广播电视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其发展主要依靠技术的发展。所以,广播电视新技术指的是广播电视技术在某方面获得的发展,也可以认为是广播电视具体技术的新应用。广播电视传输新技术指的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存在方式。

首先,新型广播传输技术包括数字音频广播和电台数据广播,前者是广播模拟技术发展的成果,后者是实现无线信号传输信息,主要应用调制解调技术。数字音频广播技术是对以前应用连续波形式传送模拟信号方式的更新,将这些模拟信号转换成比特,主要采用了数字和压缩技术,简化了广播无线电波传输。在传播广播信号时,包括中波、短波以及调幅广播。调频广播具有纯正良好的音质,也能充分利用频率,同时也增设了一些频道,与模拟广播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数字音频广播以调频广播为基础,与通信卫星相结合,拓展了自身的功能,促使收音机既可以显示出文字,还能显示出图形。电台数据广播技术推动了传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中调制解调技术分类、排列数字信息已经被广泛应用。当前数据传播结合了图形和文字,不同国家进行不同的设计,促使其转化为本国独特的,满足本国人民需求的语言。这些具有大量广泛的信息,例如实时报道气象、新闻、娱乐等信息,紧密联系着群众的日常生活,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其次,电视新技术的发展类似于广播,结合了理论和实践。电视传输新技术有:有线电视、无线电视、高清电视、卫星电视等。电视传输技术迅速发展,在短期内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卫星电视利用卫星传输数据,使我国电视的覆盖范围扩大,各个国家当前的卫星技术的应用都是互通友好的。广播电视在使用卫星技术之后能够在全球播放电视节目,这是电视播放一个很大的进步。有线电视传输信号是利用电缆和光缆,然后再分配信号。广播电视在应用有线技术之后可以进行区域性的电视播放。光缆优化体现了电缆。有线电视当前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有线电视体系。有线电视具有大容量和高质量的节目,能够双向传输,同时能够连接网络。图文电视属于文摘形式电视,主要依靠电视解码器。图文电视可以存储大量信息和多媒体信息,也能够快速传输信息,较为实用。图文电视的最明显优点是应用性,当前最流行的一种电视技术是高清电视,而高清电视的最明显优势是图像清晰度。高清电视大大提高了画面对比度,可是,高清电视需要对应的电视设备。所以,高清电视在电视市场极具竞争力。

2 广播电视传输新技术的应用

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应用是一个需要进行探索和创新的问题。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包括光纤技术、波分复用技术、微波技术、GPRS技术、SDH数字技术等,广播电视行业在应用这些技术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首先,应用光纤传输技术。光纤传输是应用光纤的纤芯折射率传导。光纤传输包括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应用光纤技术之后大大提高了传输速度,消除了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阻碍。光纤传输技术在传播时规避了波段之间的矛盾,促使长波、中波、短波符合使用要求。光纤传输提高了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综合性,提高了信号的质量和稳定性,也更加安全和环保,在应用网络时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是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一种发展。

其次,应用波分复用技术。从有线电视开始发展,用户对有线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波分复用技术则是在一根光纤中进行多个信道的传输,并任意组合这些信道,在组合时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网络宽带业务应用波分复用技术扩大功能,提高高速通信的水平。波分复用技术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系统保留性。同时,波分复用技术促使传输实现双线回传,提高了网络运行技术,降低了网络建设成本,推动广电网络传输的发展。

再次,应用SDH技术。SDH技术是一种数字传输技术,结合了光纤技术。SDH能够进行线路传输,此外还能够实现交换传输,和传统传输技术相比能够双向传输。同时SDH技术能够在传输时复接信号,促使广播电视在信号传输时可以纠正错误信息。

最后,应用GPRS技术和微波技术。两者都是无线数据传输的方式,在国防科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无线传输技术是远程操控的一种关键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可以很好地进行保密,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国防。微波技术以现有的网络为基础,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广播电视传输在应用微波技术之后不再需要线路,可以覆盖更大的范围。微波技术简化了广播电视传输,也降低了广播电视维护的成本。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促使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由于无线发射技术应用高科技含量的设备和系统,为了充分发挥无线设备和系统的作用,就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有效的操作和正确的维护。所以,广播电视部门要加强培养和挑选人才,并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提高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

3结语

广播电视技术在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也获得发展,而广播电视行业在应用新技术之后也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可是一种技术有优点,必然也会有缺点,所以广播电视行业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也要不断改进新技术,并且积极培养人才,促使广播电视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广播电视传输新技术提高了网络传输水平和广播电视的播出质量,提高了广播电视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介绍了广播电视新技术以及其具体应用。

上一篇:贸易战略论文下一篇:自同步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