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命教育

2024-07-30

中小学生命教育(精选12篇)

中小学生命教育 第1篇

1 小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们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制《小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于2012月11月对杭州部分小学实施调查。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40份, 回收135份, 有效问卷129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 得出如下结果:

1.1 对自我生命的认识:

对于问题“对您来说, 最宝贵的是什么?”, 66%的小学生选择自己的生命, 而34%的小学生选择了最要好的亲人或伙伴、食物、玩具等, 这说明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并未特别看重自己的生命 (如图1) 。

1.2 对死亡的看法:

对于问题“人失去生命后, 是不是可以再活一次?”74%的小学生认为人失去生命后不会再回来, 26%的小学生认识模糊或坚信生命还会再来 (如图2) 。由此可见,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死亡缺乏正确认识。

1.3 对他人生命的态度:

对于问题“当看到或听到有的学生自杀, 你如何看待这样的事情? (可多选) ”70%的小学生选择“有些伤心”;15%的学生选择“不关自己的事, 没什么感觉” (如图3) 。由此可见, 多数人对他人生命怀有怜悯, 但仍有少部分学生的对他人生命的态度让人感到心寒。

1.4 生命保护意识:

对于问题“假如你不会游泳, 有一天身边的小伙伴不小心落水了, 你会怎么做?”, 有7%的小学生选择“跳下去救他” (如图4) , 这样盲目的作法实在令人担忧。

1.5 生命教育现状

对于问题“家长或者身边的人告诉过你生命的重要性吗?”调查结果是:48%的家长经常向孩子讲授生命的重要性, 16%的家长从不向孩子讲授生命的重要性。 (如图5) 。对于问题“教师经在课堂上讲过关于生命的知识吗?, 调查结果是:超过20%的教师从未讲授过相关知识” (如图6) 。由此可见, 部分学生家长从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学校生命教育状况也令人堪忧。

2 生命教育课程的认识及实践初探。

2.1 生命教育课程认识

由上述调查可以发现, 当前部分小学生缺乏对生命正确的认识, 而家庭及学校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又远远不够。那么学校教育应形成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育人理念,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有学者认为, 生命课程应该是一种综合性课程, 围绕生命的活动和生活的内容而组织。具体而言, 生命教育课程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 关联性。生命教育课程以生命为圆心组织内容。课程要统合学校课程中的品德、科学等课程中分割的学习内容, 使各个领域的学习得以关联起来, 以增加学习的意义及学习的效果。

(2) 日常性。生命教育课程对生命现象的了解遵循更多的是生活自身的逻辑。学生在家庭及学校中实际遇到的生命课题等都是生命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来源。因此, 生命教育课程应最大化地以学生生活为中心来进行设计, 使学生面对生命议题有正确的行为表现。

(3) 关怀性。生命教育是“人文性”的重要体现, 从保护生命到优化生命。学校的课程设置应实施人性化管理, 生命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关爱生命, 实现生命价值。

2.2 生命教育课程实践初探

结合谢艺泉的相关研究, 我们把生命教育课程分为三个层次:认识生命, 珍惜生命, 发现生命的价值。在具体教学实施中, 可分为三个专题实施该课程, 即:我和它, 我和你们, 我的安全。

对于“我和它”专题, 可采取如下具体做法:

(1) 班级组织观看宝宝出生的影片, 教师最好选择卡通形式的动画, 能清楚表现生命个体的形成、出生过程, 以及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

(2) 在教师的带领下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 对于低段的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一些简易的人体构造, 以免孩子之间应不懂男女区别而发生的误会尴尬。

(3) 营造温馨的校园生命环境, 让学生学习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在这样的氛围下组织一次班队课, 以知识竞答的方式, 说一说关于生命知道些什么。

对于专题“我和你们”, 旨在培养学生孝敬父母, 尊重师长, 与人友好。第一,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 请学生列出自己的优点, 同桌互列优点, 老师为学生列出优点。将这些优点集合, 教师提出要求:牢牢记住这些优点, 而且要一直保持下去。第二, 组织观看类似《妈妈, 洗脚》等公益广告和相关电影, 请家长带上孩子一起参加, 加强家校沟通。第三, 生命教育是一门实践课程, 鼓励学生走出学校, 走入田间、走进医院等真实环境, 让学生去听、去看、去感受。

对于“我的安全”专题, 首先, 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知识讲座, 分为几期来做, 贯穿小学低中高段。其次, 学校可以组织模拟地震、火场演练。实践是最好的教材, 有过亲身经历印象最深刻。最后, 教师组织学生召开班会, 讲述近年来小学生生命伤害事件, 引起学生共鸣。

另外, 学校除了以上具体的课程设置之外, 还可以在校园内张贴相关标语, 在走廊一角的休息区放一些相关的书籍, 图文结合能更好地吸引孩子。在一些重大节日, 如世界艾滋病日, 我国的5·12等, 学校可以联系家庭、社区开展活动,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到相关的自我防护的知识。

3 结语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期, 是事故的“多发区、敏感区”, 所以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对小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选择之一。只有我们转变教育观念, 落实生命教育课程,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才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进而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 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摘要:近年来, 小学生生命伤害事件屡发, 且呈现低龄化趋势。通过对小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发现, 部分小学生缺乏正确的生命观, 生命保护意识淡薄, 生命教育堪忧。学校积极担负起生命教育的使命与责任, 增设生命教育课程,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进而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小学生,生命,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谢艺泉.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思考[J].时代教育, 2009 (Z1) :135-136.

[2]姜大伟, 胡金平.关于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13) :29、40.

[3]李璇.生命教育:中小学生的必修课[J].成才之路, 2011 (16) :16.

守护生命: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 第2篇

作者:张克勤 发布时间:2009-08-03 摘要:日本重视学校安全教育。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制定具体的安全教育目标和内容,在各科教学教育活动中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编制教材,研究学校安全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

作者简介:张克勤/日本大阪教育大学学校危机与精神支持中心共同研究员,宁波市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宁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宁波315016)怎样开展安全教育,对我国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日本中小学开展安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实践方法,可以为我国的安全教育实施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一、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出发,制定具体的安全教育目标和内容(一)小学阶段

日本教育界认为,小学是最适宜进行安全教育的时期,因为儿童最易接受安全指导并转化为行动,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将会在孩子今后的人生中留下极大的隐患。这个阶段的儿童善于观察大人的行动并加以模仿,也很容易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安全教育时,采用实际的行为进行示范,比单纯用语言指导效果要显著。不过,小学生有时候容易受冒险心或从众心理的支配做出危险举动,自制能力较弱,到高年级以后,他们希望从伙伴那里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因此容易在看到别人的危险举动时不由自主或不得已地参与进去,这一点需要特别加以注意。还有,小学生的活动范围比幼儿增大了许多,使教师和家长难以照应,所以要教育孩子别到河边等容易落水的地方或人迹稀少的地方去玩。

虽然同为小学阶段,但小学低年级和中、高年级的儿童,其年龄特征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全校统一的安全指导工作之际,日本学校很注意加以区别对待。例如,在制订有关小学安全教育的目标时,就针对低、中、高不同年级

(二)初中阶段

中学以后,随着(三)高中阶段

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反抗心理有所缓减,他们开始考虑自己今后人生道路,与此同 时,他们对驾驶摩托车、汽车开始产生兴趣,考虑到这些特点,日本学校在进行安全教育时,就比较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l、高中是学生走向社会前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安全教育的最后机会,因此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和立场上,教学生懂得,保证自己与他人的安全,不仅是为了自身平安,而且也是对社会的贡献。要多让他们参与社区的交通安全运动和救灾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以此增强作为“社会人的自觉性,能在更高更广的视野上考虑安全问题。

2、除了“不要成为受害者”以外,还要教育他们“不要成为加害者”并提出具体的遵纪守法的要求,要让他们懂得作为社会一员应发挥怎样的作用,要强调照顾老年人、残疾人和少年儿童的必要性。

在日本,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活安全、交通安全和灾害安全三个方面,在实施安全教育之际,日本学校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年龄特征出发,具体规定了各个阶段的安全教育内容。

二、在学科教学教育活动中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

(一)以体育保健课为中心开展安全学习

在日本,学校教育活动包括各项教学科目、道德课、特别活动等几大方面,而各项教学科目中,体育保健课则是实施安全教育的中心谋程,这是日本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这里说的体育课,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单纯传授体育知识及技能技巧的教学,它还包含着保健和安全等重要内容。在日本,小学开设“体育课”,保健的内容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初中开设“保健体育课”,保健的内容所占比重相对增加,高中则完全把“体育课”和“保健课”分开,不过,在作为进行安全教育的中心课程这一点上,它们所发挥的作用是一致的。

小学阶段,体育课保健内容的教学重点是“防止受伤”,每个年级实施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例如,三、四年级主要围绕着“每天的生活和安全”和“成长中的身体与我”来进行。前者包括:A.一天的生活方法;B.身边的清洁卫生;后者包括:A.身体的发育、成长与饮食、运动等;B.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五、六年级主要围绕“防止受伤”、“心理健康”和“预防疾病”来进行,具体内容包括:(1)如何防止受伤:A.交通事故和学校生活事故等的原因与防范;B.受伤时的处置:(2)心理健康:A.心理发育;B.心理和身体的密切关系;C.如何处理不安和烦恼;(3)疾病预防:A.疾病发作的症状;B.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预防;C.由于生活行为导致的疾病的预防,等等。

初中体育保健课主要以“伤害的防范”为重点。例如初二的体育保健课内容主要是:(1)如何防范因自然灾害和交通事故等引起的伤害;(2)学习应急鼾方法(绷带包扎法、止血法、人工呼吸法)。

高中的保健课主要以交通安全教育为核心,内容包括:(1)现代社会与健康:A.交通安全。具体内容是:了解车辆特性、安全驾驶和安全步行的注意事项,懂得尊重自身与他人的生命,交通环境整备的重要性,交通事故发生时的责任和赔偿问题,等等;B.应急处置的方法和顺序:止血法、人工呼吸法、心肺复苏法等;(2)社会生活与健康:A.自然环境与安全(自然环境的污染);

B.环境与健康。

在具体实施安全教育的时候,日本学校要事先根据《学校保健法》制定《安全教育计划》,在计划中结合季节变化和学校各项活动,具体规定每个月的学习指导重点。如某高中的计划里是这样规定每个月体育课/保健课的安全教育重点的。

4月:(1)对体育设施和用具的安全点检;(2)把握学生的病史;(3)事故灾害及其防范。

5月:从定期体检中发现哪些学生不适合哪项运动,并对其进行指导。

6月:(1)通过让学生出汗进行卫生指导;(2)雨季体育馆和运动场的使用注意事项(主要

是防止滑倒摔跤)。

7月:(1)游泳安全指导;(2)中暑预防指导;(3)野外活动与安全;(4)体育设计用具的安全点检。

9月:(1)准备运动会;(2)体育设施用具的安全点检。

10月:运动会的事故防范。

l1月:(1)对体力和体育的思考;(2)精神障碍与健康的精神;(3)公害与健康问题。

12月:(1)冬季运动的意义;(2)体育设施用具的安全点检。

1月i(1)把握学生的健康状态;(2)体育设施用具的安全点检。

2月:(1)预防感冒指导:(2)职业生活与健康。

3月:对安全的反省与评价;(2)体育设施用具的安仝点检。

(二)在各门学科教学中穿插安全教育内容

除体育保健课外,日本学校还注意在其他科目的教学及道德课和综合学习的教学中,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具体实施时,注意根据各科教学内容的特点,有的放矢。例如,道德课注重养成对自身与他人生命的尊重态度,培养遵纪守法、互助互让、互相关爱体谅的精神和公德心;综合学习时间则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安全的专题,或者以实际发生过的事故灾害作为例子,开展安全教育;在有实验或实习的科目中,则就与安全直接有关的服装、行为、动作、用具的使用方法等进行具体指导,特别是在理科(物理化学)等与安全关系比较密切的科目教学中,更是注意进行严格细致的指导。例如,前面提到的安全教育计划里,就这样规定了每个月的理科中的安全教育内容。

4月:(1)器具器材的安全操作方法:(2)设施、设备、药品管理等的点检。

5月:实验中的一般注意事项及危险防范的注意事项。

6月:通过学习摩擦力。、运动量和圆周运动等,理解汽车安全驾驶问题。

7月:通过学习冲突、运动能量及能量保存法则,理解冲突问题。

9月:理解振动的共振原理,学会采取正确的处理和行动方法。

10月:理解煤气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的构造和救急处理方法。

11月:电器操作上的注意事项。

12月:大气污染、水质污染与公害。

1月:工业生产与公害问题。

3月:处理碳化氢类的注意事项。

(三)在班级活动、课外活动与各项活动中进行安全指导

日本的学校把班级当做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基地,每周的班会都是培养学生实际生活劳动态度、使知识技能转变为能力习惯、并养成自我教育能力的好机会。因此在班会中,教师常围绕有关生活安全、交通安全、灾害发生时的安全防范、尊重生命、环境问题等设定一些主题,与学生开展谈话讨论,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安全指导。在指导时,教师还根据季节的情况(特别是在暑期放假前),配合全校活动计划或者是抓住事故发生后的关键时机,以小时为单位进行指导,除了班会以外,在早会或放学前的终会上也很注意进行安全教育。

运动会、防灾洲练、春游、交通安全讲座等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的各项例行活动,也是进行安全指导的好机会。学校通过这些集体活动进行安全指导,使学生感受到集体归属感,学会采取安全行动的规律,学校还经常组织交通安全讲座和避难训练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验防火、防震对策和可疑分予闯入学校这类突发事件时的对策。在举办这类活动时,常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邀请有关人员和教育工作志愿者共同参加,使安全指导和安全实践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他们还注意到,这些虽然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机会,但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时候,所以在事先都要求制订周密的实施计划,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各种自主自发活动,另一方面也注意养成学生遵守集体规则的习惯,在活动前的准备和活动后的清理工作中也不忘记进行安全指导。

学生自发开展的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属于学校计划中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而且它与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都有关联,因此也在学校管理下进行。在这些活动中,学校都要安排教师负责照看,以防发生意外事故,平时有意识地让大家讨论“如何保证在校园中能安全放心地玩耍活动”等议题,让大家献计献策。他们还特别注意,不能只为了强调安全问题,单纯靠制定一些禁止事项或规定来约束学生,而更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发挥自主性,自由自在地玩耍,使儿童在保证安全并能发挥主体性的前提下,享受快乐的校园生活。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还可以通过学生自发、自治的实践,把学到的安全方面的知识能力进一步加以深化,转变为实践行动,以此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如组织大家对上学、放学路上的各种隐患进行实地调查,哪里行人稀少,哪里容易突然冲出车辆,哪里正在施工,等等,然后作成一幅“倒吸一口凉气地图”,贴在教室里,分发给学生和家长,以唤起大家的交通安全意识。

三、安全教育教材的编写与安全教育方法的研究(一)教材编写

下面再简单地介绍一下日本学校进行安全教育时的一些教材方面的情况。

在日本,各校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编写一些教材在进行安全教育时使用,另外,文部省也会编写一些手册颁发给各级学校作为参考资料。例如,1999年文部省为小学生编写的《防范予册》,图文并茂,很有特色。在为l至3年级的低年级学生准备的手册里,有这样的内容:

★你能说出自己家的住址和电话号码吗?

★和父母的约法五章:(1)遇到危险时大声呼:“救命啊!”(2)不一个人单独玩耍;(3)一定要告诉家里的人自己的去向(什么时候,和谁,去哪儿,去干什么);(4)一个人不走黑暗的夜路:(5)不随便吃可疑的东西。

★你知道吗:危险的时候可以求救的店铺或熟人家?

★有时间的话,自己练习大声呼救。

★和家长商量着写出以下的内容试试:

(1)到目前为止,有没有碰到过什么可怕或危险的事?

(2)家附近行人较少,较偏僻的地方是哪儿?

(3)有些人会拿食物或饮料搞恶作剧,自己应该如何提防?

(4)朋友当中如果有人拿着刀子玩耍,你看见了应谊怎么办?

★事先跟家长约定:(1)告诉家长平时常在一起玩的朋友的名字和家里的电话号码;(2)最晚几点钟回家;(3)家里没人的时候,有紧急情况跟谁联系,电话号码是多少?(4)遇到可怕或危险的事时,找谁帮助?电话号码是多少?

★平常需要经常练习的事情:(1)大声呼救;(2)学着记住汽车的颜色和车牌号码;(3)如何记住人的特征(服装.发型等等).在为4至6年级学生准备的手册里,有这样的I内容:

★与家长约法五章:11l危险的时候,大声呼救:(2)不一个人在外面单独玩耍;(3)外出的时候要告诉家里人自己去哪儿;(4)天黑以后不一个人出门:(5)不吃可疑的食物和饮料。另外,为了防止危险扩大,遇到可疑的人和事情时,应该马上告诉老师或家长.如果看见比自己小的小孩儿遇到危险时,应该大声呼救或者告诉周围的大人。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1)差点被人诱拐:(2)遭到暴力;(3)被很讨厌的人骚扰;(4)看见饮料被放在某个地方,但不知道是谁的.

★在什么地方你会觉得可怕:(1)一个人也没有的公园;(2)电梯里;(3)行人稀少的黑暗的道路:(4)游戏室。

★这种时候要小心:(1)有陌生人拿着游戏机邀请你玩:(2)陌生人邀请你上他的车;(3)

被人拿刀威胁:(4)在饮料自动销售机的出口发现没拿走的饮料。

除了面向学生的手册以外,还有专门为教师、家长而制作的手册,都是图文并茂,简明易懂。内容除了以上介绍的犯罪防范方法以外,还包括安全教育的各个方面。(二)安全教育的推进方法

乡镇小学有效实施生命教育探析 第3篇

一、站在战略高度实施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关乎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是学校所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它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站在“生命”的战略高度,从四个“一”入手,抓过程、抓细节、抓成效。

配一套班子:首先领导班子把生命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校长包校,班主任包班,教师包学生的生命教育责任体系。党政一把手亲自协调配合,层层有职有责,一级对一级负责,做到定期分析、定期研究、定期总结交流。

建一份档案:每学期初对特殊家庭的特殊学生进行摸底排查,建立个人资料详细档案,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研究相应对策,制定和落实跟踪教育计划。

多一份沟通:沟通的方式可以是校访,也可以是家访、电话联系、书面联系等形式。联系的时间是学生思想行为有异常时,及时与家庭沟通,了解异常原因,齐抓共管,把“异常”变为正常。

设一套考核机制:对特殊学生跟踪教育,具体考核是先由教师、家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学校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定,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教师学期绩效考核体系中。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实施生命教育

在生命教育实践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学科教学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科知识与生命教育的结合点,作为学科生命教育渗透的有效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有机整合,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科学学科教会学生认识生命的奥秘;体育学科教给学生生命运动的常识、保健的方法;艺术学科教会学生欣赏、表现、创造生命的美,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创造热情;品德学科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体,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保护自我,学会交往,学会共同生活。其次在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应用,教学过程实施中,教师都应寓生命教育于无痕中去关注、注入、落实,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张扬生命、释放生命活力的空间。

三、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生命教育

活动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生道德生命的基石,脱离社会性活动,就不可能成为社会化的人。通过生活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绚烂,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可贵,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对家庭、社会的意义。首先在主题班队会中围绕生命教育开展系列知识讲座,了解有关生命起源及孕育的过程,宣传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知识,掌握遇到突发事件时必备的生存技能。进行生命教育专题的反思、研讨、交流,感悟生命的短暂和珍贵,热爱生命,理解生命尊严,学会关爱自己和关爱他人。创设生活情境开设体验课。通过情景短剧、时事追踪、倾诉烦恼等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生命危机,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其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医院产房,一起见证新生命的诞生;带领学生瞻仰烈士陵园,体验生命的价值;组织学生去养老院,感受老人晚年生活的幸福;组织学生向福利院、贫困山区、困难群体捐款捐物体验生命的责任。同时课外活动也是学生体验生命、放飞生命理想的重要渠道。要充分利用少先队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升旗仪式、志愿者行动等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

四、以悦纳为抓手落实生命教育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再加之乡镇特殊家庭的教育缺失,极易出现不良心理。其特征表现为学习上焦虑、精神上忧郁、情绪上波动等,长期生活在一种焦虑、烦躁、自卑的心理阴影中,容易陷入自怜自艾、破罐破摔的恶性循环,甚至产生对生命的冷漠与无视等行为。关注这一弱势群体,让他们真正走出心理的阴影,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根据萨提亚情绪是行为驱动力的冰山理论,教师要引导他们自我悦纳,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当遇到心理困扰的时候,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不去否定自己的愤怒和恐惧,同时还要学会转化自己的情绪。比如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负面情绪,主动运用语言调节控制情绪等。其次教师要学会赏识、悦纳,主动去适应他们,要就事论事,不提旧账,还要规避“晕轮”,一视同仁,用辩证的眼光、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然后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发展他们的优势潜能,适度良性施压,把压力转换成动力。还要引导同伴悦纳、感召他们,从群体的某个点介入,有效把握契机,逐步施以影响,树立包容、接纳的集体舆论,引领问题学生健康发展。

乡镇小学生命教育具有系统性、长远性,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每一个义务教育工作者只有认真对待,有效出击,积极而为,才能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健康成长。

中小学生命教育蠡见 第4篇

如今, 生命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然而, 在教育实践中, 不能说领导、教师和家长不重视生命教育, 但似乎总感觉缺少点什么, 使得生命教育理念并没有很好地实施, 那么, 生命教育“缺什么”, 在具体实践中又将如何实施呢?

一、中小学生命教育“缺什么”

1. 自然生命:被教育所遮蔽。

保护孩子的自然生命, 是促其终身发展的基本前提。有的家长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 遮蔽孩子的自然生命, 去追求一种畸形的社会生命。如一则报道中说, 某女孩在连续八年的药物作用下, 身体日渐虚弱, 被诊断为“药物依赖”, 但其父母让她继续用药直到考上大学, 这是家庭教育的悲哀。同样, 教师漠视学生自然生命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如“杨不管”事件。

“小哪吒跑到海里玩耍, 搅得海水不平静, 东海龙王派自己的两个儿子来看个究竟, 谁知话不投机, 哪吒一下子把他们全打死了。”《哪吒闹海》以教育学生学习“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敢于同邪恶斗争的精神”为主题, 编入了小学教科书, 然而教师如果处理不当, 也会给学生带来“面对生命可以使用暴力”的负面影响。学生很容易把自然生命看得无关紧要, 以至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面对生命可以使用暴力”“我可以随意处置动物、自己甚至他人生命”的误解。一次, 我在一所小学听语文课《詹天佑》, 教师问:“‘京张铁路的修建成功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为什么用‘回击’而不用‘回答’?”一个学生说:“‘回击’有‘攻击’的意思, 他们藐视我们, 我们就应该攻击他们。”教师随后肯定了该生的回答。这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契机, 教师也抓住这个契机进行了民族精神教育。然而, 教师的处理还不是很到位, 他可以在学生回答后更明确地告诉学生:对待国家和对待人的方式是有区别的, 对待藐视我们国家的行为应该“回击”, 但对于人, 则不是必须用生命去对抗生命。教师在处理这个生成性问题时似乎有忽视自然生命之嫌。其实, 在教学设计时不妨改问题为“为什么用‘回击’而不用‘打击’”,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不至于集中在“击”上而是在“回”上。

自然生命有被教育所遮蔽的趋势, 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在有的学生看来, 只要是有害的, 我就可以处置它, 甚至结束它的生命。今天, 学生踩死的是一只毛毛虫, 或许有一天就会伤害身边其他的小动物, 也就很难保证他们不会把伤害的范围扩大到身边的人, 如弱小的生命或令自己厌恶的对象。

另外, 学校教育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 也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 部分教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学生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发展的理解和指导存在观念上的误区, 以至于有的学生到了大学还不懂如何从火灾中逃生, 还不懂青春期的生理知识等。这也是自然生命被教育所遮蔽的表现。

2. 精神生命:离课堂渐行渐远。

目前,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比较强, 特别是借助主题班会、专题教育等途径和方式, 取得了一些效果, 然而对精神生命的关注似乎离课堂渐行渐远。好的课堂在于精神生命的涌动。叶澜说, “主动性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本质特征……这一结论却常常被人遗忘、丢弃, 甚至违背、践踏。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性被剥夺, 在我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哪怕是在今日的学校里也还顽强地存在就是一例”。

这是由学生自己叙述的真实教育案例:“一次自习课上, 老师随堂辅导, 我先举手问问题, 隔我一排的小李后举手。老师的眼光滑过我, 却背转过身朝小李走去。我感到非常失望, 也很自卑, 原来, 老师的眼里没有我。后来, 即使我有了问题, 也不敢问, 慢慢地也就不愿问了。”“在上《加了一句话》一课时, 老师问:‘中午, 老妇人在街头乞讨, 却什么都没得到, 晚上, 过往行人纷纷给她铜币。这么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举手发言的同学不多, 于是主动站起来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我想肯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谁知, 老师看了我一眼, 说:‘还有哪位同学比他说得更好些?’我一听, 顿时泄了气, 这不是明摆着不认可我的回答吗?”在这里, 不是教师教学随意性带来的细节问题, 而是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问题, 因为学生感受到自己缺乏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

课堂是师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生的课堂生命质量直接决定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当精神生命离课堂渐行渐远的时候, 对学生而言, 直接影响其当前及今后的发展;对教师而言, 直接影响其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二、中小学生命教育“教什么”

人的生命包含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 然而从教育学角度看生命, 生命教育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形态。有学者提出“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第二个层次: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存在形态。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 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动, 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第三个层次: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生命教育是一个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而又包含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 因而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重要主题和领域。基于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 当前生命教育“教什么”呢?笔者认为, 生命教育应包括学会生存、关爱生命、享受生活三方面内容。

1. 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是人的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 学会生存是生命教育的第一要义。学会生存就是要让学生具备生存技能, 逐步学会处理生存问题, 为自己的终身发展负责。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生命起源教育、生存技能教育、生命安全教育以及保护生存环境的教育等, 如让学生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了解家庭用气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自我保护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突发灾害时的自救知识和技能;学习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 能够承受挫折与压力;积极锻炼身体,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生命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各种生存技巧, 而且要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之一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 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 他不得不继续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传授生存技巧属于“术”的范畴, 促进终身学习属于“道”的范畴。

2. 关爱生命。

只有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人才算真正拥有了生命。关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 诺丁斯认为, “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同样, 我们也需要关心他人”。要让学生乐于与同学交往, 懂得关心家人、尊敬老人;认识和体验生命的可贵;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 学会自我悦纳;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懂得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要求教育克服对生命本能冲动的不当压抑, 保持学生的生命活力, 呵护生命;关注个体的生命体验和个体独特的精神历程,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

关爱生命不止要有“爱”, 眼中更要有“命”。孔子把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 维护生命的成长, 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 在此基础上, 再授以知识和道理。孔子到卫国, 看到人丁兴旺, 高兴地感叹:“庶矣哉!”他的学生问, 既然已经人丁兴旺了, 还需要增加什么呢?孔子说:“富之。”学生问:“既富矣, 又何加焉?”孔子说:“教之。”“爱”是教育的自然流露, 眼中要有“命”, 即使没有产生爱, 对生命也不能漠视。

3. 享受生活。

享受生活是必要的生命情感体验。陶行知先生说:“什么叫生活?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息就叫生活。人生就是要‘活’——要‘生活’。”生活的根本内涵是生生不息的生命, 生命是生活的体现。杜威所建立的理论是世俗生活的理论, 关注的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人的世界、人的生活。他说, “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 这是生活的本性。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 所以生活便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在他看来, 生活就是经验的改组与改造, 就是生长, 就是人与环境间平衡的过程。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将“生活”搬进了学校教育中, 学校教育“生活”为生命活动提供了特殊的舞台。

中小学课程如何融入生命教育课程 第5篇

刘乃华

一、缘起

面对多元的社会,人际关系更形复杂,世界的距离越来越短,而新的价值系统也一再的变化,要使我们的下一代走出迷惑,生命教育的推动绝对是教育改革最核心的一环。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教导孩子活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成为一个快乐又负责的人。所以强调尊重、欣赏生命的「生命教育」自然成了办学的核心理念。

二、生命教育的定义

生命教育是一种整合性教育,它的目的是关注整个教育体系要有生命力,教导学生从观察与分享对生、老、病、死之感受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进而培养尊重和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怀。教育原本就是生命互动的历程,因此「教育的一切」本该就是生命教育的内涵,总体而言,学校的「一切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三、生命的核心概念

(一)、生命价值

生命价值是指个人对自己生活价值的肯定(吴庶深、黄禛贞,2001)。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能充实且有意义的成长,并奉献自己的一生,所有生命都有其生存的地位、目的和价值,生命的每一份子都是同等的重要(王佩莲,2001)。而青少年成长过程「不纯粹是生理上的变化,同时遍及智能、兴趣、态度、人格、适应、感情的调适、职业与学业性向,及信仰与道德观念的改变」。青少年在此巨变动荡的环境,其感触、反应、行动最是激烈,倘若社会能够满足他们自我需求、人格独立、兴趣发抒、获得尊重,并建立一套正确的价值观念,他们对于国家社会必有积极正面的帮助;反之,则容易陷入情绪不稳,忧虑恍惚、嫉妒自卑、浮躁反叛及恐惧迷惘之中。(江顺裕,1985)因此,教育的功能在实现个人的价值,个体的价值并非先天的秉赋,而是后天的创造,而教师扮演着引导的角色,分析个别学生价值发展的可能范围,指导他们认识社会文化价值,使进而将这些价值观念内在化而成为其自我的价值。

(二)生命意义

人为什么而学习?正是为了生命本身更美好的存在而学习;应该学什么?那些会使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学问;又该如何学呢?不是紧张、压迫的学习,1是让生命回归到原初喜悦、快乐的学习状态,更不是以考试作为学习的目的,而是以生命中的美好与良善为更有价值的学习,让我们对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有更多的尊重、珍惜与关怀(游惠瑜,2002)。生命意义的获得Baumeister(1991)提到人要觉得生命有意义必须要满足四个条件即:目标、正当化、有效能以及自我价值;所以只有当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有目标、认可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并且肯定自我的价值、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追求个人独特的使命及目标时,个人才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而这些考虑的因素正都是影响个人生命意义感的重要因素。Frankl(1986)则表示生命可以从三个方向来获得意义:

第一:从我们所给予生活的东西中,即是我们的创造物中。

第二:从我们对世界所求取的东西中,即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中。第三:从我们对命运所采纳的立场中,这一立场是我们深信不可改变的。

另外,从生存的悲剧性经验中,从痛苦、死亡和愧疚中也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引自刘翔平,2001)。而国内青少年生命意义来源依序为:活动、求知、学业、关系、服务、逸乐、成长、健康、工作、获取、信念(宋秋蓉 1992)。事实上,在国内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之下,学业成就常沦为评定个人价值的指针,有能力且愿意认同此目标的学生适应良好;反之则适应不良,因而对个人的存在产生疑问,于是对生命充满了负面的感受,而使得青少年缺乏生命意义来导引其生活的步履。宋秋蓉(1992)研究显示生命意义与学业成就有显著相关存在,且大致随着成绩表现的优劣程度,其在生命意义量表上的得分亦随着升降。

事实上,青少年正处于追求认同的关键阶段,成功的与失败的经验,会交错内化形成其自我概念与自我价值感,而外在的奖惩正是这样经验的具体标签,自然会影响青少年对生命的看法与体认。

整理有关影响生命意义感因素的文献中发现,影响国中阶段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因素有:人际关系、健康状况、满足感之获取、学业表现、参与活动、个人成长、外表。同时在另外的研究中也认为个人的责任感、无力感、自我超越性价值及对过去、目前、未来持乐观态度的时间知觉等都会影响个人的生命意义。

(三)生命态度

根据弗朗克的意义治疗理论,编制生命态度剖面图,归纳出生命态度的六个因素:求意义的意志、存在盈实(无挫折)、生命目的、苦难接纳、死亡接纳。而此六个因素,又可再抽出两个高层因素:「生命意义的追寻与肯定」与「存在的超越」。而个体看待生命的态度,可以从下列六点获得观察,分别是:理想、自主、爱与关怀、存在感、经验、死亡态度。大致来说,「理想」、「自主」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爱与关怀」是对他人的态度;「经验」、「死亡」态度是面对生命的处静与遭遇时,所表现的态度;「存在感」则是对目前当下所处境的一个指标,虽然可能受到环境与突发事件的影响,但可以大致忠实的表现当下的情形。谢曼盈(2004)从文献探讨中,归纳出生命态度涉及目标、责任、成长、经验、认

知、情感等方面的意涵,和年龄、职业效能的表现有明显的关联,和性别、信仰方面的关系因研究取向各不相同,而有不同的结果,但社经背景、就读学科方面,则无显著的差异。

综合以上所述,研究者认为生命态度是指人们对外在一切的感觉和行动,其根源于人的认知与情感,而其表现状态就人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追求。生命态度会因年龄的高低和职业效能的表现而有不同,而一个人生命态度会决定了他对生活的满意度和生命的价值感。

四、生命教育的实施

在探讨了生命教育的缘起、意义、内涵及目的,可以发现推展生命教育在当前教改纷扰与社会对立不安的年代,更显出其推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然而要使生命教育的推展具体可行,就必须有适当的实施方式,才能实现其目的。而生命教育涵盖层面很多,其落实不仅是正式课程的推展,整个潜在课程的设计安排更是相当重要,如教师的身教、言教、境教、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都可能影响到生命教育的推展(张淑美,1996)。孙效智(2000)则认为最好的实施方式应包含体验活动、正规理论课程以及融入式教学等,此外,从家庭、小区到校园也应提供一种尊重生命的环境。学校推动生命教育,必须从「环境设施」、「课程教学」、「教师素养」以及「学生文化」着力。事实上,任何教育政策的推行都必须涵盖行政层级、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环境塑造及家长认同等面向才能具体落实。以下就此五个面向分别探讨之。

(一)行政层级的面向

在教育行政方面必须透过相关法令,成立负责机构或研究单位、定期的邀集专家学者学术研讨、发行生命教育专刊、培训师资、编辑教师及学生生命教育手册、编列预算推展以及鼓励研究等资源,使生命教育的推展成为永续发展的教育目标。成立生命教育推动组织及学校生命教育研究中心,规划发展生命教育软件资源、督导各级年段成立生命教育执行组织、策订生命教育倡导计划并颁订学校生命教育实施要点。

1.研拟编辑有关生命教育主题的教材,配合东方国家之传统生死观点,建立本土化的系统教材,供师生教学或学习之参考。

2.落实生命教育各阶段之「衔接原则」,从幼教到初中小阶段应将生命课题纳入课程,开设生命教育相关学分供教师研习,让教师面对课程统合时能够协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3.在校园推动生命教育,须要校长的带领与坚持,还要各行政单位的合作与执行。也有必要成立一个推动团队,长期研发适合学校使用的教材与教学法,一起设计体验活动和学生活动。重新厘清教育的方向、校长应全力支持生命教育、行政单位应全力配合、教师应具备正确的理念、协助家长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以及让小区产生共识等。

4.校长的角色与理念在生命教育的推展上深具关键性,因此校长应具有正确理念,以身作则,真正诠释「全人教育」的理念,并且反省在校园中发生的违反理念的事。正视「生命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并经由实际行动使全校师生产生共识,并以学校实践全人化的教育为荣。

5.配合「学习型学校」(learning school)的推展,校长应重视教师的教育知能进修,教师于进修中可获得新的观念、做法,将有助于生命教育顺利推动。在学校行政方面,唯有校长具备正确的理念,愿意带领与支持生命教育的推展,并能整合教、训、辅、总各处室资源,从课程的执行、校园环境的规划、学生活动的设计以及学生辅导工作的配合等各个面向全方位的推动,才能使生命教育的理念与精神在学校里具体落实。

(二)教师参与的面向

务必先激发教师的认同与配合意愿、考虑学生的发展特性与需求,进而获得家长的全力配合,以达事半功倍。倘若全校的导师和任课老师都愿意投入生命教育的工作行列,这一份热情,会让老师们成为学生的生命楷模,当这一步完成,我们的学生成为「人」的质量会一代比一代出色。生命教育是生活化与终身化的历程,而非孤立与只有学生才要学习的课题。生命教育教学的成效存乎教师本身的信念。因此,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应在认知、情意与技能方面,多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能。增进老师的参与必须定期举办生命教育教学研究会及教学观摩会以全面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与辅导知能,并倡导人性化教学(辅导理念融入教学)协助导师经营优质班风,同时鼓励教师认辅适应困难及行为偏差学生并增进教师辨识学生行为问题能力。事实上,任何教育政策的推展,若得不到教学现场老师的认同与支持,都将是镜花水月空有其表象。

(三)课程设计的面向

推动生命教育宜有统整性的眼光与周详的设计,其原则宜以正式课程为催化剂,而以非正式课程为创造实施生命教育的校园文化机制。「生命教育」的教学目的、内容、活动,若只着眼于如何响应社会的近期问题,很可能只会是昙花一现。我们必须同时考虑深层社会文化价值,以免生命教育流于表面,只能治根不能治本。同时可考虑加入各种传统和文化背景(如国家、文化传统、办学机构、小区),使各价值有更丰富深厚的支持。所以生命教育未来应规划成一专门的课程,有特定的目标与一系列的课程内容,如此,教师才容易掌握其精神并持续的推动。生命教育并非局限于某一科目的教学而应采取科际整合的方式,不论是辅导活动、国文、美术、音乐、健康教育等皆可融入生命教育的教学中。Maglio&Robinson(1994)指出体验式的课程比指导式的课程更容易让学生去处理自己个人的问题。融合主体课程规划发展生命教育课程纲要、规划发展各年级生命教育教学主题、配合主题教学发展生命教育教学活动单并在上学期实施生命体验周活动及下学期推动生涯发展周活动。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的推展在课程设计的面向,应该考虑传统价值与文化背景,同时宜规划正式的专门课程,并以科际整合的方式融入各领域的教学之中,另外辅以主题教学与体验活动,才是最佳的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模式。

(四)教学实施的面向

1、在教学方式上

生命教育的教学,以感动学生为其根本,教学的方式应以活泼、生动与多样化为主,如反省教学、价值澄清、两难讨论、角色扮演、歌唱、投影片、幻灯片、小组讨论、影片欣赏、体验活动、专题研究报告、问卷调查等。其中以视听器材辅助教学最具成效,凡与切身有关社会时事之事件或例证,最能引发学生讨论并引起学习动机。其教学法可用于正式与非正式方式,包括「随机教学」、「亲身体验法」、「欣赏与讨论法」、「模拟想象法」、以及「阅读、指导法」。教法宜生动、活泼和有趣,不能使学生觉得生命是沉重的负担与乏味的,且应适时的结合学校教育与生活经验,因此参观、访问等,让学生从做中学都极为必要。

2、在活动实施上

生命教育的实施方式相当的多元化,所设计的活动方案应该兼顾认知与情感,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并采阅读、活动、体验、作业、想象与讨论等方式进行,是相当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不论是生活教育、生涯教育、环保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性别平等教育….或是校内各项比赛或竞赛活动、校外教学活动,都需要以生命教育为主轴,在生命教育的精神与理念下进行与实施,否则还是隔离式、外加式的教育,即使是体验活动亦然。教师可将生命教育课程融入各科教学中,并纳入学校正式活动如团体活动、晨间活动或辅导活动等,将有助于学生对生命之重视。

(五)在环境塑造与家长参与的面向

营造温馨、有人性的教育环境是必要的,因为唯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造接纳、尊重、温暖与关怀的环境,使学生能感受到温馨与有人性,才有成长的可能。也因此,生命教育切忌运用权威、独裁、压制、控制与支配等手段。邀请家长及校外人士的协助,因为生命是整体的、完整的,生命教育的实施并非只限于学校内,整个社会环境才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也是最好的生命教材。因此,除了学校的教职员工之外,学生家长及校外人士也必须有正确的生命教育观念。学校必须塑造生活化的教育环境,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同时校园环境的布置、课间活动以及一些制度、典礼的规划推行,应配合生命教育认知的建构,积极运用于校园生命环境的营造。

生命与生活息息相关,与周围环境以及人事物等密切联系着,生命教育绝非可以独立存在或是单独实施一项活动即能奏效。必须从「学生本位」出发,与生活经验结合,在师长与家长们的鼓励与支持下,最后再回归于日常生活的实践。

五、结论

教育行政推动生命教育,拟定生命教育实施方案及实施要点,宜统整考虑当前辅导计划有关方案的内涵与作法。再经过系统思考的「校务计划」,整合贯串教改理念与作法,直接带动教师在班级经营与实务教学上的改善与成长,始可克竟其功。而学校推动生命教育应重视正式及潜在课程的设计,并据以规划全方位的教学活动和活泼多元的教学方式,同时校长及行政单位必须重新厘清教育的方向,并取得教师的认同与共识及引导教师建立正确的理念,以建构实施生命教育的完整支持系统。另外也要协助家长及小区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愿意参与、融入,使生命教育回归生活的实践。

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强调回归教育本质-以学生为中心。「有效的教学」是最好的辅导。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能带给孩子学习的喜悦与满足。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能珍惜的表达关怀与尊重。哈佛大学商学院 约瑟夫.巴德洛克在『默默领导』一书中指出:『我观察到,最实际的领导者,很少是英雄。这些人不是知名度很高的优胜者,也不想变成那样的人。他们默默地、严谨地,为组织、为周遭的人、为自己,做正确的事。』「默默领导人每天耐心付出的努力,是让公司更好、也让世界更美好的关键所在。默默领导才是推动及改变世界的那只手」。而各位正是学校最让人尊敬也是最重要的默默领导人。

中小学生命教育 第6篇

[关键词]教师生命教育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07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思考生命问题、追寻生命价值、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教师是否具备生命教育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包括教师自身具备的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正确的生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欣赏学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能够设计和开展丰富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具备引导学生领悟生命意义的能力。南宁市中小学生生命专题教育课题组自立项伊始,就注重开展对中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培训工作。本文系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A类课题《利用本地校园电视、网络,开展中小学生命专题教育的研究》阶段性成果,立足在《南宁市中小学教师对生命教育认识的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南宁市中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观点。

一、南宁市中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整体现状

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低龄化,毒品、艾滋病等泛滥,面对危机事件或突发事件中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弱智、低能等现象,促使教育管理部门更加关注生命教育,进而开始关注中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质的提高。2014年6月,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了《南宁市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分别抽取了南宁市6县9城区的32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其中小学教师占39.5%,初中教师占24.7%,高中教师占35.8%。调查结果显示,我市中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养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师对生命教育缺乏深入认识,参与度和关注度不够

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应该加强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教育很重要的占93.2%,如果学校开展生命教育,选“积极参加”的教师占49.7%,选“服从安排”的占50.3%。在“当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时,您觉得该由哪些学科教师承担?”的多选题中,教师作出了如下选择:认为应由心理辅导教师承担的占92.2%,认为应由班主任承担的占77.3%,认为应由生物科学自然教师承担的占67.2%,认为应由语数外教师承担的占64.1%,认为应由体育教师承担的占59.4%,认为应由政治教师承担的占49.2%,认为应由物化史地教师承担的占40.6%。数据说明,一是教师对开展生命教育普遍持支持态度,但态度被动者略多于态度积极者,说明参与积极性还不高,对生命教育的关注仍需加强。二是大多数教师认为只有“心理辅导教师”、“生物科学自然教师”和“班主任”这几类教师具有要承担生命教育的责任。说明多数中小学教师对生命教育缺乏深入了解,没能认识到生命教育应该融入各学科教学中。

(二)教师对学生在生命成长中遭遇的困境关注不够,与学生沟通时间少、途径单一

在问及“教育教学时间主要使用在哪方面?”时,选择“传授知识”的教师占35.7%,选择“与学生沟通”的教师占23.6%,选择批改试卷与作业的教师占40.7%。在问及“你能主动花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成长困境吗?”时,有49.7%的教师选择“会在课间找学生谈心”,有31.6%的教师选择“这是班主任与心理教师的事情”,有18.2%的教师选择“没有时间了解”。

通过分析,我们明显感觉到中小学教师由于主观及客观的原因,普遍对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关注不够。中小学生身心正处于快速生长阶段,生理成长、心理问题和学业重担都给他们带来不适或惶恐,家长和教师如果不能适时进行引导,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就容易堆积,或许会出现紧张、抑郁、强迫症等心理问题。当下教师很少能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很难放下姿态去聆听他们青春的烦恼,更难以朋友的平等身份去和他们讨论生活中的困惑和人生意义所在。

(三)教师缺乏生命教育专业知识

在问及“假如请你参与生命教育,你觉得可能存在的困难”的问题时,有66.9%的小学教师、67.5%的初中教师和56.9%的高中教师选择“现有工作量已经很大,班级学生人数太多,没有多余精力顾及”,有57.5%的小

学教师、35%的初中教师和74.1%的高中教师选择“专业背景不够,担心无法胜任”。

关于生命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目前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而且教师当前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都比较大,在没有组织安排的情况下,很少能自觉腾出时间与精力投入生命教育的知识学习和资料搜集。造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意识不到位、技能缺乏,无法引领学生追求自身生命的美,无法开发课程之外的生命教育资源等。

(四)教师对学生个体关注不够,近距离面谈的交流方式减少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师生间的交往方式有了显著变化。一是语言交流数字化。教师通过发微信、发信息、发邮件等以文本方式的间接交流不断增加,面对面的倾听与交流在不断减少。二是师生互动整体化。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任务布置不断增加,师生个别互动、观察、交流在不断减少。三是师生合作任务化。教师与学生教学合作互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在不断增加,真正建立在师生感情交往上的合作不断减少。

二、问题根源分析

(一)缺乏有针对性的管理

一是管理部门重视不够。学校接受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与考评,管理部门根据自己的管理职能和意图,制定管理目标和要求,设置对学校的考评措施与内容。对学校而言,上级考评什么学校就做什么,怎么评价就怎么管。因此,管理部门的考评目标决定着学校的管理定位,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学校生命教育的成效。二是缺乏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各学校的生命教育都是以专题教育为抓手,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防灾避险教育”、“毒品预防教育”、“保护环境资源教育”……这些专题教育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往往随着各种主题节日的到来而开场,又随着主题节日的过去而淡化。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流于说教或走过场,并未上升到对生命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系统构架;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也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三是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当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时,您觉得该由哪些学科教师承担?”的多选题中,教师的选择结果呈发散状。此外,在调查“哪些事物是有生命的?”问题时,学生回答的正确率是小学为20.3%、初中为38.2%、高中为52.2%。说明生命教育还没有进入学校有效管理的范畴,虽然在科学、生命科学、生物、自然等许多学科和心理健康教育或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专题教育中有生命教育的内容,但这些不列入升学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落实。

(二)部分教师出现人文精神缺失

一是在全社会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调整力度增大,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也需要重建,教师的精神世界存在迷惘。与此同时,整个教育界的改革也如火如荼的推进,一轮又一轮的课改接踵而至,沿袭多年的教学思维要彻底改变,教师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理想目标、精神定位也产生了变化。二是当下的业绩观扭曲了育人的职业取向。现行的教育管理模式让教师普遍面临升学率比较、个人晋级和评优等越来越大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为了适应当前的管理,教师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些教师错把追求高分当终极目标,而淡化了教育本身“求真、育人”的根本,极端学科主义和功利主义取代温情的人文主义,以至于他们在迷惑、彷徨,在理想与现实交织的矛盾中迷失了作为教师最珍贵的人文精神。

(三)教育育人的全面性受到功利主义影响

首先,在功利主义的思潮下,教育受到物质、功利的诱惑,出现了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以不列入升学考试科目的美术、音乐、体育学科为例,学校在安排课时设置时,当出现时间安排冲突,首先牺牲的就这些科目。在校外给学生补课是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师吃香,学校的绩效考核中占优的是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师,在评优评先的各项评选中优先考虑的也是学生考试高分的教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能看得到成绩以外的人文关怀和育人的全面性则被边缘化,教育的任务实际上已经演变成提供给学生快速有效的、能够形成升学效应的实用知识。其次,教师的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经济收入等切身利益与学生的升学率和高分数直接挂钩,在这样的考评机制下,教师的教学动机可能就只剩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了。

(四)教育方式单一

在人文精神缺失、功利主义取向的影响下,说教和题海战术成为主要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理念固化在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上,而忽略了对身心健康和生命意识的培养。当前学生的生活状态大多如下:在学校,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听课;回到家,还要面对大量作业而挑灯夜战,往自己大脑填充知识成为人生的任务。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养老院、走进特殊教育学校、走进乡村的机会更少,无法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更没有在多样的生命体验中培养其面对困难的斗志和应对挫折的勇气,最终导致学生面对困难选择逃避,面对挫折轻言放弃。

(五)教师自身的生命质量不高

在我们调查教师对自己生活、工作状态的感觉时,中小学教师有5%对自己的生活感到非常不满意,9.3%感到不满意,34.7%感到满意与不满意相等,有43.7%感到满意,7.4%感到“非常满意”。在调查目前的工作压力来自哪里时,有33.7%的中小学教师选择“升学压力”,有48.6%的中小学教师选择工作量大,17.7%的中小学教师选择社会压力。从数据分析中我们感到,教师在这样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条件下,很难有激情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更谈不上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用爱心去温暖学生,用言行去感化学生。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养途径的探索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当前的教育,我们优先考虑德育是应该的,但如果生命不在,又何来德育。所以德育首先建立在对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基础上,将生命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当中,只要我们的管理部门重视,自然会有加强管理的举措。

(二)加强业务指导

1.设立指导生命教育实施的机构

纵观生命教育实施成效显著的国家和地区,其教育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生命教育,以下以借鉴性较强的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为例。台湾早在1997年就开始设置生命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学龄段,分别委托长老教会、晓明女中和得荣基金会设计了三个版本的教材,并组织教师进行培训、研修,于1998年在全台湾地区的各个国中开始推行。香港地区在教育署和禁毒处的共同认可下,于1994年成立了一个名为生命教育活动计划的慈善团体,每年为六万多名儿童提供生命教育常识普及服务。同样,我们也有必要在教育管理部门中设立负责指导生命教育实施的专门机构,以帮助广大教师提供生命教育素养。

2.加强教师队伍专业知识的培训研习

据调查,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到学校,对教师开展此类专业培训可谓凤毛麟角,应该引起重视。

3.加强生命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

首先每个教师都要在本学科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意识,特别对显性学科,如小学自然、品德与社会;初中科学和生命科学;高中生命科学、思想政治,促进自然知识和生命伦理道义的有效贯通。其次加强生命教育在专题教育上的整合,如思想品德教育、青春期专题教育等要加强研究,内容有侧重、有层次、有递进、无空白,不简单重复或叠加。

4.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

生命教育关注的不是立竿见影的考试分数,而是对学生影响长远的情绪素养与人文素养,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活动,让其进行反思,让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力求生动、活泼、实用,对学生有吸引力。而教师则应注重在日常教学行为和生活小事中,对学生开展随机教学,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和生命意识。

(三)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提高教师生活质量

如果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号召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理论知识学习,没有为教师提供相应的人文环境、专业支持、评价机制,很难有效提高教师的生命素养。建议:一是加强学校的人文管理。在学校中培养民主、平等、包容、自由的人文环境,尊重每一位教师,倾听教师的意见与需求,发挥师生的主动性,以校为荣,以校为家。二是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师生成长。学校建立管理机制,让教师之间既能团结一心、严谨治学,又能各展所长、公平竞争,为他们多创造晋升和求学的机会,让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对自身职业发展有明确规划,能从职业发展本身获取自豪感和价值感。

(四)教学关注点集中在学生知、情、意、行的改变上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教育都停留在知识的传递与输入上,而教育更深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去追寻与实现生命中的真善美。刘铁芳老师曾经指出“真正的教育是从照顾人的心灵入手,用陶冶与智慧的激发来‘照料人的心魄,使人的心智保持健康和良性运作的姿态,实现生命内在的和谐和心灵的善美,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人生的幸福追求”。教育是一个倡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过程,除了知识文化的传递以外,它更关注的是人的心灵与灵魂,它要培养的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责任感、道德良心,以及为人处世最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加强家校互动,形成全方位的生命教育合力

在生命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当前,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或对孩子教育的方式不恰当,对孩子的关注只停留在学业分数和吃穿用上,对孩子出现的青春期困惑、人际交往问题以及各种挫折没有深入了解,无法给予孩子及时正确的指引,导致孩子离家出走、厌学自杀等问题发生。因而,学校要帮助家长学习了解心理学知识,通过约谈、家访、讲座、电话、网络联系等各种途径,引导家长与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正确处理挫折与矛盾,配合学校做好生命教育。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生命素养是当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提升教师的生命素养是实施生命教育中最关键的一步。试问,一个对自身生命缺乏活力与激情的教师,如何去培养具备生命意识与生命激情的学生?一个对自身价值缺乏认同感的悲观教师,如何去培育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下一代?因此,提升教师的生命素养是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前提。期待全社会关心教师生活质量的提高,关注教师生命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肖川.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落实[J].基础教育课程,2008(1).

[3]冯建军.教育即生命[J].教育研究与试验,2004(1).

[4]刘铁芳.沉重的书包与教的权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

[5]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1).

[6]叶平枝.生命教育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建构[J].教育科学,2004(4).

中小学生命教育 第7篇

一、生命科学教育的现状

生命科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教育体系, 但由于高校和中小学这两个教育主体类型的差异, 导致生命科学教育在高校教育与中小学教育间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教育理念不明。没有一个明确的理念来指导生命科学教育, 致使高校生命科学教育侧重于专业性和技能性, 而中小学较重中侧重于应试性和简介性, 一个系统的生命科学教育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二是教育基础不牢。一方面表现出生命科学教育在社会意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但是在教育中尚取决于应试, 没有形成生命科学教育自主发展的社会意识基础;另一方面表现出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教师培养体系尚未形成;第三方面表现出教育经费不足, 试验性科目开展难度较大。

二、生命科学教育价值理念定位

进行高校生命科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协调改革, 必须要构建一个适宜当前不同教学阶段的生命科学教育的价值理念。生命科学主要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 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 能动地改造生物界, 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科学, 也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教育的价值理念的定位直接影响生命科学教育的开展, 从而影响生命科学的社会价值的实现。

生命科学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 (社会需要、个体需要) 和客体 (生命科学教育价值属性) 来分析。

从目前的生命科学教学状况看, 生命科学教育的社会需要尚未充分体现, 主要原因是高校生命科学教育与中小学生命科学教育出现了断层, 社会对两个阶段的教育没有明确的需求, 特别是在中小学生命科学教育中对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统, 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1]。笔者认为:生命科学的教育目标应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开放系统中, 从生命科学自身发展、生命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 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命科学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生命科学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命科学教材和教学方法, 提出了挑战。只有当生命科学的教育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 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这种内在需求才是持久的, 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因此, 生命科学教育的价值理念应当定位为:传播生命科学知识, 传授生物工程技术。

三、生命科学教育环境基础营造

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主题是素质教育、主要任务是“普及、发展、提高”、主线是协调发展。

1. 以素质教育为主题

无论生命科学教育是否纳入高考、技术职称、业务技能等考试范围与否, 素质教育已经不可否认的成为了教育的主题, 生命科学教育要发展必须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主题来开展[2]。目前我们对素质教育过多的偏解为人文素质教育, 而忽略科学素质教育, 科学素质教育是指人们在获得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因此生命科学教育必须注重生命科学研究中涵盖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 因为科学就是以其独特的方法和思想为特征的。

2. 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

普及就是普及义务教育, 发展就是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就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从普及上说, 生命科学知识的普及并不理想。国家行政学院综合教研部课题组完成的“我国县处级公务员科学素质调查和分析研究”报告基础数据表明:只有69.0%的处级公务员能够正确选择“DNA”概念。因此生命科学教育必须纳入义务教育范围, 扩大普及面, 并提高其知识性。从发展上说, 生物工程技术已经进入工农业生产环节, 但是其技术的掌握能停留在高端技术范围, 这就形成了人才需求与培养的断档。因此, 生命科学教育应当走进职业化教育的范围。从提高上说, 当前生命科学教育主要在于高等教育, 而且是专业化的高等教育。但是作为生命科学知识而言应当划定一部分内容为基础性知识作为高等教育中基础教育内容, 以提高高等教育的知识广度。

3. 协调发展为主线

在生命科学教育中协调发展的问题不是在于城乡的协调发展, 也不在于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而在于中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教育资源不能集中于生命科学高等教育, 应当将新增教育经费用于中小学生命科学教育的设备配置, 师资培养等方面, 缩小生命科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中的差异, 推动生命科学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四、生命科学教育协调改革方向

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关键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生命科学教育协调改革必须坚持其教育理念, 合理利用当前教育环境基础, 重点抓住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1. 教师队伍建设

生命科学教育的协调改革应该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一是要加快生命科学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 大力推进教师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 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3]。其基本含义是: (1) 教师专业化既包括学科专业性, 也包括教育专业性; (2) 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 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4)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二是由依附生命科学专业的师范教育转向独立的教师教育, 培养生命科学基础教育教师[4]。高校生命科学教育的改革必须将生命科学教师培养作为专业设置改革的一个方面, 只有建立完善的生命科学教师培养体系, 才可能有效的解决和提高中小学生命科学教育质量, 实现中小学生命科学教育服务于高校生命科学专业化教育的目标。三是由专业对口型向素质适应型转变, 提高生命科学专业教师综合水平。生命科学是承载在物理与化学等学科之上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也与很多学科交错形成边缘性学科, 生命科学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多门学科综合知识才能够适应教学需求。因此生命科学专业教师除学习本学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外, 还应该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专业中与生命科学相关的课程, 同时, 还要学习部分人文方面的知识。

2. 体制和机制改革

要是推进生命科学教育在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协调改革, 必须立足于体制和机制上的改革, 为生命科学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一是要着力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重点是推进教育管理企业化、军事化管理和法制化管理的改革;二是加大教育投入体制改革, 关键在于引入民营资本缓解教育经费不足等问题;三是大力加强办学体制改革, 重点是学术性教育与技能性教育的结合与分离。

体制改革和机制改革的核心是教育行政改革, 要打破政府对教育资源的垄断, 引入市场机制改善公共资源的配置、改善提供公共产品的途径和方式, 通过培育和发展教育市场扩大教育供给, 增加教育的丰富性、选择性和竞争性, 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要通过政事分离的改革, 推动政府依法管理教育, 在教育多元化、社会化、地方化的格局中, 重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5]。要通过制度创新, 分散和下放管理权力, 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化。要建立社会参与的机制, 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和片面性。

总的来说, 生命科学教育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还存在很多问题, 需要大力改革, 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方针, 根据现阶段的实际, 逐步推进生命科学教育的系统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周美珍, 郑鸿霖, 张代芬.中学生物学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2]裘伯川.生物学科高考的回顾与展望[J].生物学通报, 2000, 9

[3]姜娜, 许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英国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概述[J].教育科学, 2002, 4

[4]丁邦平.论美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

乡镇小学有效实施生命教育探析 第8篇

一、站在战略高度实施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关乎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是学校所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它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站在“生命”的战略高度,从四个“一”入手,抓过程、抓细节、抓成效。

配一套班子:首先领导班子把生命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校长包校,班主任包班,教师包学生的生命教育责任体系。党政一把手亲自协调配合,层层有职有责,一级对一级负责,做到定期分析、定期研究、定期总结交流。

建一份档案:每学期初对特殊家庭的特殊学生进行摸底排查,建立个人资料详细档案,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研究相应对策,制定和落实跟踪教育计划。

多一份沟通:沟通的方式可以是校访,也可以是家访、电话联系、书面联系等形式。联系的时间是学生思想行为有异常时,及时与家庭沟通,了解异常原因,齐抓共管,把“异常”变为正常。

设一套考核机制:对特殊学生跟踪教育,具体考核是先由教师、家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学校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定,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教师学期绩效考核体系中。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实施生命教育

在生命教育实践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学科教学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科知识与生命教育的结合点,作为学科生命教育渗透的有效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有机整合,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科学学科教会学生认识生命的奥秘;体育学科教给学生生命运动的常识、保健的方法;艺术学科教会学生欣赏、表现、创造生命的美,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创造热情;品德学科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体,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保护自我,学会交往,学会共同生活。其次在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应用,教学过程实施中,教师都应寓生命教育于无痕中去关注、注入、落实,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张扬生命、释放生命活力的空间。

三、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生命教育

活动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生道德生命的基石,脱离社会性活动,就不可能成为社会化的人。通过生活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绚烂,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可贵,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对家庭、社会的意义。首先在主题班队会中围绕生命教育开展系列知识讲座,了解有关生命起源及孕育的过程,宣传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知识,掌握遇到突发事件时必备的生存技能。进行生命教育专题的反思、研讨、交流,感悟生命的短暂和珍贵,热爱生命,理解生命尊严,学会关爱自己和关爱他人。创设生活情境开设体验课。通过情景短剧、时事追踪、倾诉烦恼等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生命危机,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其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医院产房,一起见证新生命的诞生;带领学生瞻仰烈士陵园,体验生命的价值;组织学生去养老院,感受老人晚年生活的幸福;组织学生向福利院、贫困山区、困难群体捐款捐物体验生命的责任。同时课外活动也是学生体验生命、放飞生命理想的重要渠道。要充分利用少先队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升旗仪式、志愿者行动等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

四、以悦纳为抓手落实生命教育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再加之乡镇特殊家庭的教育缺失,极易出现不良心理。其特征表现为学习上焦虑、精神上忧郁、情绪上波动等,长期生活在一种焦虑、烦躁、自卑的心理阴影中,容易陷入自怜自艾、破罐破摔的恶性循环,甚至产生对生命的冷漠与无视等行为。关注这一弱势群体,让他们真正走出心理的阴影,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根据萨提亚情绪是行为驱动力的冰山理论,教师要引导他们自我悦纳,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当遇到心理困扰的时候,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不去否定自己的愤怒和恐惧,同时还要学会转化自己的情绪。比如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负面情绪,主动运用语言调节控制情绪等。其次教师要学会赏识、悦纳,主动去适应他们,要就事论事,不提旧账,还要规避“晕轮”,一视同仁,用辩证的眼光、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然后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发展他们的优势潜能,适度良性施压,把压力转换成动力。还要引导同伴悦纳、感召他们,从群体的某个点介入,有效把握契机,逐步施以影响,树立包容、接纳的集体舆论,引领问题学生健康发展。

中小学生命教育 第9篇

一、挖掘教材资源, 让学生关注生命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 在这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优美的佳文, 有描写大自然绮丽风光的, 有讴歌世间真情的, 有阐发人生哲理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教学, 使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会认识生命, 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 欣赏生命, 学会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 不在课文结束时唱高调, 不只靠教师分析课文就能够达到。我们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 渐渐进入课本, 逐步实现目标。语文学科中渗透的生命教育, 应该是“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的。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用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在洛杉矶大地震中, 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 抱着坚定信念, 不顾劝阻, 历经艰辛, 经过38小时的挖掘, 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 我们更深层地看到了: 正是爱和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同伴获救。教学中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孩子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通过思考意识到:是他顽强的毅力, 是父亲给予他希望……由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有自信、有毅力的人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 这样, 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爱, 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 对生命的认可和关注。

通过这样的教学,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充满人性 (爱情亲情、友情) 的情感, 使学生认识到“情”的可贵, 认识到自己对家庭、亲人、朋友的重要性, 从而重生、乐生, 潜移默化地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二、设置教学情境, 让学生珍爱生命

生活是语文教学最广阔的背景。联系生活, 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生动、逼真的情境的创设能给语文教学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因而, 创设情境的语文教学课堂为生命教育的真正实现建构了平台。我在教学生作文时, 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 顺着学生的思路教学写作, 如几位学生在考试失利后, 灰心丧气, 我不仅安慰他们, 还找他们个别谈心, 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观看“5.12大地震短片”, 让学生感受许多房屋倒塌, 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 那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 那发自肺腑的对生命的声声呼唤, 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 让学生懂得人活着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 只有勇于追求胜利、抗争命运, 才能充分享受生命的价值与快乐。我借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观后感,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情境创设, 学生更加深刻地懂得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不管你的生命状态是怎样的, 都应该珍爱生命, 尊重生命。

三、预设动态生成, 让学生体味生命

动态生成即事物的发生、形成, 始终处于变化、运动状态。这一理念是符合事物的形成发展规律的, 正被广泛地引入各个领域, 包括教育教学。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 动态生成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 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 , 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关键。一位语文老师在将要结束课文《生命》时, 突然受一位学生所提问题的启发, 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说话题目, 要求每位学生为自己写一篇悼词:假设自己死了, 然后用悼词的形式, 追忆一生。在我国特有的忌讳死亡的传统文化影响下, 老师课堂上这一史无前例的“生成”看似很冒险, 实则最有效地做到了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体验, 感悟人生的不易和生命的珍贵, 从根本上让学生体味并意识到生命对于自身、对于家人和朋友、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 从而真正学会珍爱生命。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化教育,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老师有责任教会学生每时每刻感受生命的气息,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生命价值,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使其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懂得珍爱生命, 只有如此, 学生才是有个性的, 能创造的, 才会成为热爱生命的人。

参考文献

[1]肖川, 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6.

[2]范廷贵.关于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考试周刊, 2007 (35) .

中小学生命教育 第10篇

一、立足教材,挖掘生命教育元素

品德本身就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学科,无论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是教材本身的丰富内容,都含有大量的生命教育元素,可以说小学品德教材是生命教育最好的载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命教育元素为生命教育服务,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当然,还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是生命教育所希望并要努力达成的目标。

(一)在品德课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北师大版品德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温暖的家》中的《生活中的安全》和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了安全地生活》中主题四《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的主题内容,教师在执教时要从安全、文明、节俭等多个切入点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养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形成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

(二)在品德课中感悟友谊

一个人的一生必然会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仅可以同甘共苦,而且可以帮助自己解决许多人生当中的困难和麻烦,一个人的成功或多或少与朋友的支持分不开,可是现在常常听到一些人在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常常为一点点小事弄得面红耳赤,甚至出手伤人”,所以在品德课上引导学生体会友情带来的快乐很有必要。

(三)在品德课中感悟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但不是对未来的准备,而是一种真正的、明朗的、独立无羁的、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生活。”在学生对复杂的世界还流露出迷茫的眼神时,在他们对生命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物质的存在时,品德教育能让每一个生命体都能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并努力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品德教学过程中会欣喜地感受到学生在行为习惯、待人处事等方面的进步,他们能站好自己的小岗位,主动关心班级里的桌椅、电灯、电源、图书、花草,帮助身边的同学、长辈。他们不仅关注班级的事物,还关心学校的发展,关注学校里发生的一切,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四)在品德课中感悟生命真谛

北师大版品德教材中《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走进美丽的家乡》、《家乡的故事》、《家乡,我为你骄傲》、《穿越时空的生活》等文本内容和《法律读本》都有围绕“生命”的话题素材,通过这些生命文本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微笑面对人生的挫折,热爱生命给予的挫折和痛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和高度的责任感,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赞扬和激励学生,还要恰当地批评,让学生体会到挫折的滋味,锻炼其承受能力及受挫后的思考、调整能力。当然,在学生受挫折后要耐心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和面对挫折,进而在挫折中成长、成才。

二、重视节日元素,实施生命教育

品德教育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节日,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例如,清明时节中国人都会外出扫墓,纪念已逝的亲人或是追悼先烈。利用清明节缅怀已逝的生命,能让学生感受“活着真好”,“要好好地活着”;利用重阳节,学习孝敬老人、关爱老人,让学生学会尊重老人、崇敬生命;利用世界无烟日(5月31日)、世界禁毒日(6月26日)教育学生吸烟、吸毒有许多危害,要珍爱生命,远离诱惑;利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水日(3月22日)、国际保护臭氧日(9月16日)、植树节(3月12日)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及其生存环境,这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责任;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告诉学生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每年四五月份的“爱鸟周”一起来保护鸟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保护滩涂湿地就是保护鸟类的家园,从而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意识。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一起综合采用各种途径开发出一切有用的生命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成为一个珍爱生命、善待生命、懂得生命价值的人。

摘要: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小学品德课的课程特点、教学理念、课标内容、教材内容对生命的关注远超于其他学科,它特定的功能决定了这一点。在小学品德课程中进行生命教育,能提高小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使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生命教育,品德课堂,立足教材,节日元素

参考文献

[1]王清平.放眼生命的成长[J].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岱年.生命与道德[J].新华文摘,1995(12).

中小学生命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生命教育;有机结合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肖川先生曾有言:“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想我们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深切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可见,教育的起点是人,终点是人生的幸福,而过程则是生命的幸福成长。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幸福成长,这应当成为现今小学德育工作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

一、正确认识生命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人的生命包括生理生命、心理生命和社会生命三个层次,与之相应形成“活着”、“活好”和“活出价值”。 生命教育就是以教育的方式实现“三维”生命观。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由“活着”走向“活好”进而升华至“活出价值”。德育教育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教育人要认识人,理解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引导个体去感知、理解、珍惜、升华生命。因此生命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点,德育教育基于生命教育,只有德育生命化才能激活生命,促进生命发展与提升。个体生命的自由、健康、发展是生命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二、传统德育的功能偏差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为纯粹的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在师生不平等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接受枯燥的道德教条,导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用消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意志来对抗。

2.对德育进行量化管理,以分数评价品德之高低。学生想尽一切办法来获得高分,没有精力去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使得学生的个性抹杀,学生的行为完全受分数来调节和控制,无法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3.部分学校出现功利化的倾向,为获得媒体的关注和社会的认同,进行明显带有功利化倾向的德育活动。这些活动传递给学生的不是思想和信念,而是如何作秀,使学生的自觉行为降低为以赢得外界虚假的认同。

4.学校把德育视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以是否接受并服从社会规范、准则、伦理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以成人化的标准要求学生,如要求“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要牺牲自我”等等,把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到理想化的模式之中,主体精神的弘扬受到一定的抑制。

三、如何将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有机融合呢?

1.提高教师素质方面。小学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课程,对教师有比较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良好的知识结构、熟练的教育技巧、深厚的文化功底、闪亮的人格魅力,这既是对教师的极大挑战,又是教师成长发展创新的机遇。那教师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素质来创造性地完成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使命呢?

(1)教师必须建立先进的教育观念。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为了提升自身的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理论素养,教师要广泛阅读一些相关教育论著,在阅读和学习中,仔细搜索,才能发现有关的真知灼见。只有将这些理念和理论熟谙于心,才能将其用于指导自己的德育与生命教育实践。

(2)应该加强教师德育与生命意识,让其在教学中实施德育与生命化教学方式。开展德育与生命教育,教师必须拥有强烈的意识,拥有对品德和生命的无限热爱之情,并能用优良的品质和丰富的生命实践去锻炼学生。目前德育与生命教育有机融合在教育领域仍是一个新生事物,并没有现成的教师,因此加强教师的意识,开启教师丰富的情感,使其在重建和反思自己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基础上,努力成为教育的主体。

(3)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是提高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在我国的历史还很短,它的研究需要理论的指引,更需要教师们在实践中探寻、思考、验证、丰富、发展及至提升。

2.在教学内容方面

(1)与时俱进,更新德育工作目标。面对社会发展多样化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道德标准与道德观念也不断发展。德育教育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生命的质量,要把每个学生视为鲜活的生命个体,要做到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要把学生德育与个人生活幸福的关系作为德育工作的目标。因此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工作目标。在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传授正确对待失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做人准则及安全自我保护方法;与此同时,学校德育评价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在教师评价中得到快乐。

(2)创新德育工作,提高生命教育实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不能简单化,也要与时俱进。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教师教育训练出来的,而且还是良好的环境氛围、隐性文化熏陶出来的。当前社会大环境不好,加上网络时代“红黄黑”各种信息很多,都在影响我们的学生。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去营造一种氛围,去熏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①以丰富的形式强化养成教育。学生的各种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习惯一旦养成,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养成教育遵循“大事必先做于细,难事必先做于易”的理念,将对学生的长期培养目标和近期要求结合起来,细化成各种形式活动,并通过校会、班队会、红领巾活动、文明班评比、“小手牵大手”、绘画、演讲比赛等活动进行宣传教育,使其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②以“生命教育”为校园特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命教育”的育人环境,通过校训、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引领师生走上精彩的人生之路。围绕学校特色主题营造环境氛围,努力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能传达对生命的尊重,并贯穿班级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让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共同参与践行,共同感悟生命。

③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德育实践载体,塑造“阳光学生”与“幸福教师”。开展好大课间活动,保证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结合重大节日,举行丰富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继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享受当下幸福与美好;组织多彩的兴趣活动,让学生依照个人兴趣,自由选择、自主参加、主动发展。与此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展教师业务培训、鼓励教师自我增值等形式加强教师师德、业务等培训与提升,塑造“幸福教师”。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用生命影响生命”。

四、结语

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德育教育贯穿在人的整个生命中,生命教育也表现为对生活中的优良品质,教师应该以生命教育为基点,有机的融合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与教育[J],2006,(11).

[2]张振成.生命教育的本质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J],2012,(10).

中小学生命教育 第12篇

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缺失与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多年来, 我国的基础教育落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 一切唯应试和升学是从。“升学第一”的教育和教学理念, 使得许多中小学把分数和升学率摆在教学工作第一位。孩子们的成绩人人关注, 但是校园的安全管理和学生们的安全教育却无人问津。另外, 相关的教育部门与学校领导尚未认识到校园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提高学校的安全保护工作, 国家规定有关单位和部门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落实公安部八条措施和教育部六条措施。但是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上级部门文件层层发, 下面却敷衍了事, 推诿不办, 根本没有把安全工作放在心上。太平时期, 关心的是升学;出了事, 关心的是规避责任。

二、有效开展学校安全工作几点意见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生命不保, 何谈教育, 这是我们应当必须共同遵守的教育准则。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 绝对是一所不合格的学校, 一个不具备安全意识的老师, 绝对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教育部长的一句“生命不保, 何谈教育”, 正是道出了安全工作的意义。

(一) 以“疏”代“堵”

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后, 大多数学校能按照相关教育部门的要求, 从实际从发, 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和安保队伍建设, 提高学校的安保能力, 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是, 有些学校却采取了“封堵”的方式。出于安全考虑和自保心态, 学校对学生校外活动避之惟恐不及, 取消了公益劳动、政治教育活动。有的学校担心学生在操场玩耍容易出意外, 甚至规定学生只能在教室或楼道里活动, 喝水、上厕所、聊天, 但不许在楼道内打闹, 不许出教学楼。

作为“第二课堂”的课外活动, 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教学互相补充, 互相促进。学校一味采取封堵的方法, 虽然可以维持暂时和表面的稳定和平安, 但不是长久之计, 不仅不利于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相反容易导致学生压抑、不满情绪的产生。这些不良情绪如果没有及时疏导和宣泄, 当积累到一定程度, 必然要爆发出来, 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非常时期当然是要采取非常政策, 但是学校应该有长远眼光, 以“疏”代“堵”, 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各班班主任要经常过问、检查活动的情况, 各班班干部要随时要向老师报告情况, 而学校领导要严格审查各班的课外活动的计划, 安排好课外活动的课程表, 包括时间、地点等内容。该紧的时候紧, 该松的时候送, 这才是长远之计。

(二) 安全教育和工作形成常态、长效机制。

对孩子, 对未来, 对下一代这种关注应该是怎么着都不过分。安全教育要天天讲、周周讲、月月讲。首先, 普及安全教育知识, 增强师生安全意识, 让安全知识教育进入课堂, 纳入学生正常学时中:学校开设一定数量和实践的安全教育课程,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编辑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安全教育教材;利用校园广播、网络、黑板报等, 来传递安全知识, 营造安全教育氛围;组织学生听安全讲座、观看安全教育片, 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其次, 开展必要的安全自护演练, 让学生实际操练, 从而提高学生自救自护的技能:火灾逃生、地震应急演练、紧急疏散演练等安全演练。最后, 学校应定期对校园安全进行大检查, 工作要覆盖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做好检查记录, 并及时采取措施, 派专人整改存在的安全隐患。在开展校园安全工作的过程中, 学校要注意动员所在的社区、家长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 发挥各方的作用, 从而形成学校、家长、社会三者合作的长效机制。

(三) 重点做好农村学校的安全工作。

为了确保农村学校的工作安全、扎实, 首先在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教学场地、设备等方面, 国家还应该继续加大教育投入, 因地制宜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进一步完善教学硬件的建设, 改进教育民生, 让农村地区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添置和维修学生课桌椅及教师讲台, 新建及改造学生厕所, 建设改造学校饮水设施, 确保了师生饮用水安全、卫生……其次, 做好留守儿童的安全工作。农村学校中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60%以上, 问题学生中80%以上是留守学生。由于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以及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或是受到不法行为的侵害。因此, 做好留守儿童的安全工作是农村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任务:以农村社区为单位, 由村委会牵头, 由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有爱心的村民组成小组, 通过建立档案、派替代家长、帮扶结对等形式, 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监护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程方平.教育:国家安全的基础——关于教育安全的思考.教育科学, 2006 (3) .

[2]张克勇等.“安全教育”的忧患.法律与生活, 2004 (3) .

上一篇:配件需求下一篇:电气工程创优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