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目标教学管理

2024-05-04

课堂目标教学管理(精选12篇)

课堂目标教学管理 第1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目标叙写

一、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意义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技术是为更好地理解和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提供保证和服务的,因而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目标叙写是课程的需要

课程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运作并产生效果的。从课程的运作系统来看,课程的层级包括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教师理解课程、师生互动课程等。《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所列出的目标相当于“正式课程”,它具有全国统一要求的特点。《浙江省高中化学学科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是“教师理解的课程”,它具有全省统一要求的特点。而课堂教学目标指向“师生互动课程”,它具有“一个班级统一要求”的特点。做为教师,必须明确从《课标》目标到《指导意见》到课堂教学目标转化是课程的需要,是教学行为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二)课堂教学目标叙写是教学目标多元化的需要

从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其中存在较多的变量,而这些变量有些是可以控制的,有些则是无法控制的。如教师、学生这两个变量,是无法控制的,我们不可能让全省的教师一个样,更不可能让全省的学生一个样。

在同一个课程下实现不同的课堂价值追求,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堂的价值追求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不同层次的学校间,不同层次的班级间,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二、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策略

(一)策略一:使用目标陈述技术,规范目标的叙写

面对一个教学知识点,要实现多样化的教学目标,必须应用目标陈述技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结果,是一种行为性的目标,而行为性的目标叙写通常采用以下结构化的文字要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结果。

行为主体一般为学生,而行为条件是教学目标多样化的核心,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性,并由教师控制与实现。

如对于某一个物质化学性质的学习,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可能有以下不同的设计:

1.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学生需要观察来完成信息的获取,然后对信息进行辨认再做出判断或解释。

2.设计为学生验证性实验,学生需要独立操作,完成实验,然后对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

比较1、2两个设计,不同的行为条件必然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在不同的行为条件下,学习行为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行为动词是学生完成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描叙。《课标》虽有具体的陈述,但缺少清晰的对象,外化的行为过程也不明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要更为明确、更为外显。

如《课标》中“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仅是一种心理描叙,作为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则必须要清楚地表达如下:

1.认识电子层及每层的电子容纳数量;

2.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1~18号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

3.辨认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区分原子和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5.比较氮与磷、氧与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6.画出指定原子或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行为结果,即学生的学习结果,一种外化的、可测量评估的行为。这是实现课堂教学价值追求最为直接的证据。如:大部分学生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部分学生能归纳出稳定结构的基本特点。

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清晰地肯定,通过四个维度的差异性陈述,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二)策略二:明确目标叙写步骤,合理构建课堂教学目标

当准备叙写某一课时的教案时,我们必须先对该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进行逐一化解。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列出《课标》及《指导意见》中对该知识点的叙述,画出概念图。

第二步:设计出每个环节的学习条件、学习行为、学习结果。

第三步:叙写出完整的教学目标。

完整的教学目标叙写结果要让阅读者只通过目标的阅读就能清楚本节课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什么、学得如何等要素。

案例:《硝酸的性质》教学目标设计步骤。

第一步:列出《课标》与《指导意见》中相关陈述,画出硝酸性质概念图。

《课标》: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描叙非常模糊,不具有操作性。

《指导意见》:了解硝酸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指导意见》虽然比《课标》详细了些,也不具有直接的操作性或直接应用为教学目标。

硝酸的性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硝酸是挥发性酸,浓硝酸具有极强的挥发性,挥发时现象。

2.硝酸的不稳定性,浓硝酸易分解,分解条件、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3.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能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还原产物与浓度的关系,反应时相关现象及有关方程式书写。

第二步:设计学习条件、学习行为、学习结果。

1.硝酸的挥发性和不稳定性可以通过观看新闻类视频(硝酸泄露事件视频),硝酸的强氧化性可以通过实验(考虑污染可安排教师实验)。

2.对于现象可以用“说出”,对于方程式可以用“写出”,对于还原产物可以用“归纳”或“概括”,可以用“熟练书写”、“全体知道”、“准确描叙”等。

第三步:完整书写出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材料,知道浓硝酸是挥发性的酸,能准确描叙浓硝酸挥发时的现象。

2.通过观看视频材料,说明硝酸是不稳定性物质,能熟练地用方程式表示硝酸的分解反应,并能解释硝酸的保存与运输方法。

3.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能说出硝酸(浓、稀)与铜反应时的现象,并能根据现象判断生成物的特点,且熟练地用方程式表示反应,能根据以上结论,预期硝酸与其它金属单质的反应并用方程式表示反应。

三、案例展示

(一)案例一

教学内容:高一化学(苏教版)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

课程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知道工业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认识浓硫酸的特性,了解硫酸的应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设置:

1.通过观察课堂实验,结合产物的判断,能描叙硫酸与铜反应时的实验现象,并会用方程式表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2.通过观察课堂演示实验,会准确的描叙实验现象,并解释硫酸的性质与实验现象的关系。

3.会根据具体的实验情境,判断浓硫酸体现的性质(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酸性)。

(二)案例二

高一化学(苏教版)专题2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并小组讨论后,说出从海水中获得氯气的方法,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海水中制取氯气的原理。能用图示法表示生产过程。

2.通过观察实验,能描叙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操作步骤,能说明两极产物的检测原理。

3.阅读课本,了解阳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食盐水的基本特点。

4.通过实验,体验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第2篇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根据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知识和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知识与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要通过知识与技能来体现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它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课堂目标教学管理 第3篇

【 关键词 】教育目标 效率 优化 语文教学

现化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的教学成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并未教学评价提供依据,特别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优化教学目标尤其重要。因此广大教师一定要增强目标意识,从全册和单元、远期和近期的高度出发,在把握“新课程标准”要求,认真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突出体现其多元性、精确性、针对性、层次性、阶段性与和谐性。

根据素质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认为:教学目标不仅包括以知识教学为基点,以思维教育为核心,还包括以个性教养为标准,由“兴趣、目的、态度、精神、习惯”等构成的个性品质和由“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等构成的思想教育组成的“德育目标”……因此,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克服其单一性,体现其多元性。

布鲁姆认为:“教学计划和评价的第一步是清楚无误,毫不含糊的表述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对于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明确了,那么实现教学的目的要求,应该安排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也就比较具体了,教学重点就容易落实了。否则,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就难以落到实处,严重影响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为此,要克服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和模糊的弊病,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可评价、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并非难事,而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则不是易事。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动机,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会导致在学习同样的教学内容的具体进程与接受程度上的更大差异从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因达不到教学目标造成欠债、负重、落伍,进而厌学,造成语文教学费时多而收效少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要克服教学目标的主观随意性和简单盲目性,杜绝在课堂上用同一的教学目标去教学,将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去开发,针对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纵观新课程标准,对各年级教学的具体要求,我们不难看出:有关知识的教学分为“知道(认识)、理解、掌握应用(运用)”四个层次。因此,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根据啊“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既要有新课程标准教材规定的基本要求,务必人人达到下限目标,又要有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制定的上限目标。这样,学生就都能有所收获,取得一定的成功,学生的兴趣就会得到激发,学生的能力与水平也会得到提高,学生就有可能达到主一级的教学目标,从而进入较高层次。

小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一般都要通过从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胸怀长远训练的总体目标,弄清每一阶段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把握有关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使课堂训练有序进行,以保证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掌握有关语文学科基础知识。

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德育目标、认知目标、智力目标”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它们统一蕴涵在教材内容之中。认知教学是能力、智力发展的基础,智能的发展又有助于提高知识教学的质量,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学生,对于学生始终不会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地、自觉地、主动地追求新知,对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凭籍,找准“认知目标、智力目标和德育目标”等交汇点,来求其最佳的结合方式,突出教学目标的和谐性,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和谐发展。

制定好目标之后,落实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它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目标的落实也不能搞一刀切,应分层落实。(1)选标。因为学习目标是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立的,所以,出示目标之后,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自学能力、兴趣爱好等来选择目标,从而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信心。(2)自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核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主动发展。小学生自学的潜力很大,关键在于教师持之以恒的训练。自学前,可以为学生设计自学的步骤和方法,交待清楚自学的具体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自学后,教师应以自学情况作小结,指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3)讨论。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分组讨论是自学后的必要环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人人都会从交流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特别是后进生,他们会从讨论中对“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因此看来,分层次落实目标,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是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目标教学管理 第4篇

一、教学实践中, 目标制定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笼统概括。

每篇课文教学目标几乎都包括: (1) 学习生字词;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3) 体会作者的某种感情。既有知识目标, 学习生字词;又有能力目标, 培养有感情朗读;还有情感目标。可结果是教学没有目标:学习生字词, 哪些是学生易读错的?哪些是学生易写错的?哪些是难以理解的?我们在课堂上如何教学才更有效果?有感情朗读, 课文是否适合有感情朗读?有感情朗读的切入点在哪里?怎样切实指导?教师没有深入思考, 教学目标就形同虚设, 课上起来就茫然无序, 索然无味。

2.教学目标和年级段不相符。

(1) 高年级段重复低中年级段所做过的事。

有的公开课上老师教学目标中有识字教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中还请学生谈识字方法, 对于有个别字可以, 但大量通过谈识字方法的识字是不可取的。中年级和高年级课上都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教师指导的方法相同, 学生所犯的毛病相同, 分不出中年级和高年级, 重复而没有提高。其实记叙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也因文而异, 目标一定要清晰, 到底教给学生怎样的方法要具体可操作, 不能总是简单重复。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穷人》课的时候, 同学们概括主要内容:渔夫和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老师这样引导:“概括得不错, 但如果就这样概括, 看不出渔夫和桑娜是怎样的人, 如果同学们能这样概括会更好: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教师引导学生填上合适的词语 (不顾贫穷、虽然贫穷等) 让学生明白:好的概括不但要概括“事”, 还要见“人”见“情”。学生通过这节课的概括主要内容就会有一种意识:以后再概括一定要注意渗透情感。

(2) 低年级做高年级的事。

现在小学阶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很多教师习惯课上让学生做批注。低年级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吃透教材, 也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实际上,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以识字学词为主,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 不必过多的讲解, 更不必把词语理解上升到品词析句的高度。

(3) 教学目标的制定以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为主。

“语文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如何发展思维, 怎样培养能力, 在教学目标中得不到体现和关注。

(4) 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层次性和渐进性, 同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随年级的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高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标”中关于朗读的要求是有变化、有提升的, 低年级以“学”为主, 中高年级以“用和悟”为主, 以“学”为辅。可是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变化, 都是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细读“课标”低年级“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怎么学习?学习什么?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首先要学习正确的停顿, 认识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等标点符号并能够读出不同的语气, 学生要把这种认识带到中高年级, 中高年级教师就不会在课堂上再重复指导学生看标点, 读出问句的语气, 读出感叹语气。其次可以试着读出作者的情感, 比如《我们成功了》《欢庆》等文章读出喜悦之情。中年级“用”高年级“能用”, 就应该利用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基调、抓关键词语等方式整体读文。

二、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

1.研读“课标”, 对课程的价值取向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每个学科承载的能力目标和如何训练学生思维。

2.学期教学前, 研读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材说明”部分, 对整册书的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认识, 然后再在整册书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备课, 制定每课的教学目标, 就不会出现教学目标制定不符合年级段的情况。

3.把握单元训练重点, 争取每单元制定一两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师授课过程体现由扶到放。

制定目标要细致, 单元第一课可以指导或引导学生学习, 后几课, 可以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交流提升, 培养学生能力, 训练学生思维, 巩固所学。

4.教学每一篇课文, 可以先把所有知识点、训练点都找出来, 再进一步确定本文和其他文本相比最典型的特点作为本课的训练点, 即教学目标。这样目标制定更有针对性和综合性。

细化教学目标, 简化教学环节, 凸显学科特点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学目标存在着教学目标笼统概括、教学目标和年级段不相符等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 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目标阶段总结 第5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例谈 昭乌达小学 曲广波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题来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0课。课程内容:

语文新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高年级(5-6)的阅读教学,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并要进一步体会词句深刻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这些目标都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来确定的,有极强的层次和坡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遵循认知规律,一步一个脚印按阶段目标进行教学。教育目标:

能说明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点和方法,运用要点和方法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断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说明并评论其表达效果;

能在阅读中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能通过阅读说明并评论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推导出稳重的基本表达方法并做出自己的评论;

能在阅读叙事性作品时总结出事件的梗概,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明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选编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做出了阐释。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真理的发现,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然后,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

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学情分析:

作为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他们的各项语文能力已经比较稳定,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在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还要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由此我确立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规范的书写“澡、械、逆、玫、域”5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并规范书写“诞生、洗澡、机械、玫瑰、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8个词语。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概括说出文中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读出自己的感受。并用具体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能联系上下文解释“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无独有偶、锲而不舍”4个词语的意思。并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对“最后把‘?’拉直变成了‘!’,找到了真理。”“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含义深刻句子的感受。

4.能识别课文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即议论文的形式,并能仿照课文,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写一段话。摘抄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5.能在5分钟内默读课外拓展阅读材料。通过读文,能比较两篇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二、教学目标的实施

教学目标不仅制约着教学活动总的走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以教学目标为灵魂,以目标的有效达成为指向,精心预设相应的教学环节,如哪一个教学过程完成哪一个目标等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将教学目标贯穿于整节课的学习活动中。针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是这样来实施教学目标的:

(一)预习安排

除了安排认读生字词,读熟课文等基本要求外,还应进行以下几点预习: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理解课题的含义。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如:地球是怎么自转的?什么是石蕊试纸?什么是盐酸?

2、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找一找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

(二)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教学

主要任务:认识生字、理解新词,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大意;理清课文顺序,找出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根据课文内容学生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第二课时教学

(一)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感悟

1、出示学习要求,根据学习要求默读课文,做批注。

本环节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概括说出文中第一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为了更好的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让学生课前预习时必须查阅相关的资料例:地球是如何自传的?

2.学习第一个事例后,学生总结学法。然后再运用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个、第三个事例。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完成教学目标“用具体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学生运用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抓重点语句批注,结合课外资料,有感情朗读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目标达成自我评价

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自觉控制,使所有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来展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许多教学细节是无法预料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让课堂的生成是在教学流程调控下的生成,是朝着教学目标方向的生成,做到既扎实又灵活地落实教学目标。学生的质疑有时就不在教师的预设范围内,而这个问题又关乎教学目标的达成,此时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这个生成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要有处理课堂的应变能力。

课后看学生的作业反馈,及时发现落实不到位的目标,查看目标是过高,还是不符合本班学生情况,做好调整,以便今后不再出现类似情况。

总之,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由底到高,由散到整的过程,螺旋攀升的过程。只要教师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中,落实好每个教学目标,不断反思查找最适合学生的教法,能有效实施每一节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充实自我,踏实勤恳的走好每一步!

附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能正确规范的书写“澡、械、逆、玫、域”5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并规范书写“诞生、洗澡、机械、玫瑰、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8个词语。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概括说出文中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读出自己的感受。并用具体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能联系上下文解释“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无独有偶、锲而不舍”4个词语的意思。并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对“最后把‘?’拉直变成了‘!’,找到了真理。”“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含义深刻句子的感受。

4.能识别课文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即议论文的形式,并能仿照课文,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写一段话。摘抄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5.能在5分钟内默读课外拓展阅读材料。通过读文,能比较两篇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齐读),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现在老师看你们对生字词掌握的怎么样?

听写词语:诞生 司空见惯

机械 无独有偶

玫瑰 见微知著

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具体哪三个事例?(板书)

3、上节课我们围绕这些内容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把“?”拉直变成“!”就找到真理了呢?)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一起走进科学知识的殿堂。

二、精读感悟

1、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科学家谢皮罗是如何研究洗澡水的漩涡的?画出相关语句,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做批注。

2、个人汇报

(重点结合课外资料汇报第一个事例)

3、总结学法 A.抓重点语句批注 B.结合课外资料 C.有感情朗读

(运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另外两个事例,小组合作学习)

4、小组汇报第二个事例“紫罗兰的变色”

5、小组汇报第三个事例“睡觉时眼球的转动”

6、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学习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球的转动这三个事例,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板书:发现问题——反复研究——得出真理

7、理解重点语句“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指名说)

8、这就是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自己读一读课文的7、8自然段,作者认为找到真理还应具备什么条件?(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及搜集的资料来理解)

9、同学们,只要你发现问题,不断探究,人人都可以从事科学研究,只要锲而不舍,追根求源,人人都会有所成就。现在你认为这里的“?”和“!”各指什么?

10、由问号变成感叹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作者叶永烈形象向我们说明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齐读)像这样用典型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文章就是议论文,今后我们在习作可以尝试运用,会使你的文章有理有据。

三、拓展阅读

1、在5分钟默读课外拓展《读书贵有疑》,能大概说出短文主要内容?

2、通过学习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板书: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洗澡水的漩涡 紫罗兰的变色

睡觉眼球在转动

实践目标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第6篇

一、科学的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实践目标教学,开展高效课堂的教学研究,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断提升的需要。

依据什么来评判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中教师想方设法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目的又是什么?不言而喻,就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首先要求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适时点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检测、反馈了解学生目标达成情况,适度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凡是与学习有关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均属学情之列,充分了解学情是我们科学确定教学目标的关键,也是追求高效课堂的关键。

二、精心的教学设计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之后,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方案来达到目标,因此,备课组集体研讨十分必要,大家一起分析学情、研究教材、探讨教法、编制导学案。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适当增删调整,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以便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在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时务必把握好三大关系。

1.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主导为主体服务。当主体遇到障碍时、疑惑不解时、走偏失向时、无从着手时、茫然无助时,教师适时去引导、点拨、激发、唤醒。教师是参谋、是催化剂、是风向标,但绝不是主角;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学习的权利、机会、快乐还给学生。

2.知识与智力的关系

学知识、长智慧,知识是一个基础,是形成智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它不是目的。智慧、能力、技巧、方法才是培养人才的最终追求。所以,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自主地学、紧张地学、创造性地学。教师大胆放手,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快乐学习、高效学习。

3.把握与生成的关系

导学案的设计,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验、感悟要拓展到有新的生成,生成便是创新,生成便是应用,生成便是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变式训练,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延伸、独特的思维见解,甚至异想天开,教师都要给予关注,给予鼓励。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支撑

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着力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的工作,就其本质和逻辑来说,就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是爱的使者,应该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让学生在爱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励、调动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充满激情、语言幽默,营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创设轻松的情境来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追求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自觉实践目标教学,在研讨中清晰思路,在反思中提升自己,我们的高效课堂才能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冯凯,黄震.提升教学理念 追求高效课堂:读《解密高效课堂》有感.人民教育出版社.

[2]钱卫军,马长水.高效课堂——师生的共同追求:沧州一中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

[3]李永梅.探究学生学习心理 促进高效课堂改革:数学高效课堂改革的几点尝试.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

目标教学与语文课堂高效 第7篇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历来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推广与普及, 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位当年曾经起过重大历史作用的功臣。今天, 当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效果仍然不够清晰和明显的时候, 重提目标教学模式, 继续分析与总结目标教学的理论特征和实践经验, 对于突破语文教学改革的这一瓶颈, 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 目标教学以单元作为控制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将教材按照其内在的知识结构分为若干相对完整、独立的单元, 在整体设计和分节授课的基础上, 把知识单元系统化、结构化, 以单元达标作为控制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步子, 实现单元目标后, 再进行下一单元的教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包含有语言、文学、文章和文化等多种系统的科学知识, 因此我们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就可以而且也应该借鉴这种教学模式。因为它的科学性在于:如果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看, 每个知识单元都具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种模式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智能与个性发展的综合训练,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 单元教学是介于学期与课时之间的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最小教学单位。布卢姆认为, 以知识单元为单位组织教学, 便于系统地有计划地反馈调节;如果再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 知识单元是学校教学管理的相对独立完整的最小单位。以知识单元为基本单位控制教学过程, 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调控的及时性与高效性, 更有利于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控制。

但如前所述, 语文学科是一部百科全书, 既具有工具性, 又具有人文性。认知领域是智力活动因素, 目标教学在落实认知领域的“认知、理解、运用”等教学目标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有些教材以语文知识作为构造单元的线索应当予以肯定。但情感领域是非智力因素,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在一节或者几节课的时间内, 要实现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真正彻底的全部转变, 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主观幻想。而且也很难对这类目标进行数量或者程度上的计算和测量。但是目标教学强调目标指向, 每节课指向鲜明, 富有针对性, 教学效果肯定比没有目标要好得多。目前有些教材 (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系列) , 以人文话题组成模块, 突出了语文学科育人的人文性特征, 提高了对这种教育目标的课堂教学效率。这样的教材也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由于人文主题的无限丰富性和不便排序性, 加上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学生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 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及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文章的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而文体是最大的形式, 是文章语言形式的主导因素。因此, 以文体等语文知识组织单元, 更符合语文教学的根本规律, 更有利于提高其课堂效率。

其次, 目标教学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合目的性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本质特性, 教育也不例外。目标教学抓住了教育的这个本质, 建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 并且注重用教学目标规范教学流程, 从诊断性评价开始到反馈矫正终止, 每节课目标任务明确, 富有针对性。同时这也使教学有了统一的起点, 为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提供了目标导向机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不仅规定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总目标, 而且还从“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对总目标进行了具体化。这些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指南。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要实现教学的高效, 教学目标的设计还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小”, 即切口要小, 角度要小。其次要“少”, 虽然《课程标准》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的, 但具体到某一课, 没有必要全部兼顾, 要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 选取突出和主要的特色进行设计。再次, 文学作品的情感目标最好要“隐”。“隐”是为了“显”, 因为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建树, 不可能像知识传授一样被分割得清清楚楚地从技术层面的传授和训练而达标。它更适合“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和渗透, 在不知不觉中, 让学生被感动、被震撼, 从而主动吸收其营养。相反, 如果一味显露, 就容易败坏学生阅读作品的胃口, 使他们在作品面前过于冷静、过于理性, 以致不被感动, 甚至引起逆反心理。

第三, 目标教学以异步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尽管布卢姆相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校所教授的课程, 但他也承认, 由于认知缺陷积累和情感障碍积累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也造成了一些后进生。教师的教学只有尽可能适合每个学生的特征与需要, 才有可能使不同的学生学会同样的内容, 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为此, 必须把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结合起来, 必须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误进行及时的揭示和矫正, 消除缺陷积累, 逐步实现转化, 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同样也必须把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怎样结合呢?目标教学为当代教学理论宝库提供了课堂学习策略指导体系, 它为教师把课堂教学与个别学习指导统一起来找到了有效的途径:一是策略教育内容, 包括一般认知策略和学科学习策略。要求按学段分解为年级序列、单元要点和课、节训练要素, 学习策略教学目标编制建议和方法途径等。二是学习策略教学要求, 包括 (1) “四项原则”, 即过程性、训练性、分解性、一体性等原则。 (2) “五个结合”, 即课堂教学与专门训练、策略知识与元认知技能、掌握学习内容技能与信息加个技术、学习策略教授与学习策略训练、集体学习与个体学习等结合。 (3) “四个突出”, 即学会学习、有效学习、自主学习的氛围;情境条件、技能要素、自理技术等准确的任务分析和合理的过程设计的指点、解释;足够的练习与反馈;恰当的作业与矫正等。 (4) “四个进入”, 即学习策略教学要进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测评、活动等, 把课内外结合起来。由于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 它与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 学生因为各种因素所导致的差异最为明显。要想消除缺陷积累和障碍积累, 实现转化, 必须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课外学习, 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 要普遍采用合作达标教学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 在前置知识教学和单元矫正教学中, 要普遍采用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教学措施,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水平, 增加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四, 目标教学以可控变量作为优化教学过程的着力点。布卢姆在卡罗尔“学校学习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了影响学习效果的三个变量, 即教学的质量、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教学的质量是指教师的教学适合学生的需要的程度。认知前提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这是对学习成绩发生重大影响的变量, 它与学习成绩相关+0.70。因此, 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要使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 以便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新的学习任务, 取得好成绩。情感前提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动机, 积极的可以推进学习, 消极的则会妨碍学习。布卢姆坚信, 在教学中只要重视这些变量, 并加以适当控制和调整, 就可以大大缩小学生间的差异, 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取得学习的成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将教学的追求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高层次的目标之外, 仍然要注意夯实学生的“双基”, 从而保证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要促使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动机呈现积极的态势。在这些基础之上, 再使自己的教学尽量适合各种学生学习的需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水平,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五, 目标教学以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高效运行的保证。它借助教学评价建立的自我反馈矫正系统, 为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提供了监督保障机制。它包括五个方面: (1) 教学前提诊断性评价, 包括入学准备程度、认知前提、情感前提、后进生成因等方面的评价。 (2) 教学目标达成性评价, 包括课时级教学目标达成性评价和单元级教学目标达成性评价。 (3) 课堂教学评价。 (4) 教学质量评价。 (5) 学生发展性评价, 主要指对学生情感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 没有教学评价就没有目标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每一步都必须经过教学评价来判断是否有效。如果无效, 就采取相应的变革措施, 以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这样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实施, 到教学目标的达成, 都与教学评价紧密相连, 形成了以“目标———活动———调节——发展”为特征的教学体系。

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取得高效, 当然也离不开科学而有效的教学评价。但这里我们要强调两点, 一是评价要及时、全面, 能迅速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信息。二是评价之后要进行矫正补救, 即所谓的进行“补标”。正如布卢姆所指出的, 反馈的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以及教学进行矫正。这是目标教学实现大面积丰收的关键。也就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关键。

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 第8篇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在基础教育领域内,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 普通基础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们, 专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对教学目标在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相当数量的教师, 对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及教学实施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仍然处于“无知”状态, 影响教师教学行为最主要因素仍然是习惯的传承, 缺少理性的分析和理论的支持, 这从整体上制约了教师专业发展, 制约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制约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从课堂教学实施的层面来考察, 对于什么是“目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 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等问题还处在低效和混沌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学会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着手实不为过。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着手教学准备, 进行教学设计时普遍认为“教学目标”是多余的, 对教学实施起不了多大作用, 只是为应付检查才不得不完成这一环节。这种将教学目标虚化的主要原因是, 相当一部分教师不理解何谓“教学目标”, 不了解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知识, 不了解教学目标构成的基本要素和阐述的基本要领。那么, 将教育理论专家对教学目标的研究, 转化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操作行为, 让教师在备课时能正确地运用教学目标的陈述技术和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

教学目标陈述的误区

不论是结集出版的教学案例集里, 还是在各种教育网站中, 甚至是教科书的编纂者精心打造的教学参考书上不难看见, 所谓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中, 对“教学目标”的陈述出现的偏差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淆

教师在描述课堂教学目标时经常使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本课学习,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等“放之四海皆准”的表述, 看上去绝对正确, 但实际毫无作用, 人们戏称为“正确的废话”。

下面是关于《游历华夏》一课教学目标的陈述。

(1) 知识目标:掌握地形与气候的多样性, 区域的差异性及区域间的交流与互补, 理解各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和谐共进、爱国爱乡的情怀。

分析这一陈述, 我们可以看到“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和谐共进、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怀。”这不仅是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也是学习人文类课程的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不仅是人文类课程的目标, 也是自然科学课程追求的目标;不仅是初一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也是高中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甚至是人的一生学习都应追求的目标。这样的目标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 它已不是教学目标, 而是教育的宗旨、教育的目的。

目的和目标是不同的。目的是通过某项活动要取得长远的预期结果, 而目标则是通过某项活动要达到的近期效果。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 它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和稳定性。教学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客观要求, 是以指令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更多地带有强制性。而教学目标只是对特定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 由授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 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制定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它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和操作性。教学目标则较多地体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要求, 带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学目的是某一历史时期学校教学的规范, 不容许随意变更, 而教学目标则是一种策略, 可以由教师根据需要加以调整、变更, 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2.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混淆

教学活动可以分为课程、单元、课时等多个层次。因此, 教学目标就包括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多个层次。课程目标是指某门课程在教学上总体所要达到的结果, 亦即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从总体上所要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课时目标是对每个课时的具体要求, 即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 亦即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通过系列探究, 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培养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关心社会的主体意识。”这是一位教师关于《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一课教学目标的陈述。在这个陈述中, “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培养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关心社会的主体意识。”是学习《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 而非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任务。

3.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混淆

一位教师在教授《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时这样陈述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灾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 使学生对战争的危害有较深刻的认识, 培养他们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生活的观念。

对于这样的陈述, 且不说将教学目标割裂为所谓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是否恰当, 因为这三个方面是交织在一起的、相互渗透的。仅就“谁来完成教学目标”这一问题, 就使我们非常困惑了。谁“使学生了解”?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谁“提高学生对战争危害的认识”?显然, 这都是教师的行为。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发生期望的变化,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如果没有促使学生发生变化都是无效的。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说:“这个问题我都讲了五遍了, 学生还不会!这不能怪我。”实际上, 教学目标是学生要达到的目标, 而非教师要达到的目标。教师讲十遍、百遍, 学生没有发生期望的变化, 这种教学也是无效的。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对完成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认识有误。

4.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混淆

在对《开辟新的发展道路》一课的教学目标陈述时, 有教师写道: (1) 知识与技能:一战中的俄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苏维埃、土地法令。这是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 最常见的错误。这种表述不做任何学习行为、行为条件和学习程度上的界定, 只是将教学内容罗列堆砌, 把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

5.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混淆

教学活动是教学中发生的事件, 它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而不是目标本身。但是很多教师这样陈述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在图书馆、网络上等查找资料, 组织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把握课本知识, 形成学科能力, 养成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这种陈述错在将阅读课本、去图书馆、上网检索、课堂讨论等教学事件当作教学目标本身。

6.表述目标行为动词过于抽象

在对教师教学目标陈述的考察中我们发现, 在教师的词库里“了解”“掌握”“理解”“应用”四个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行为动词。当我们提出何为“了解”、怎样的行为表明已“掌握”、如何衡量“理解”与否、“应用”与“掌握”有何不同等问题时, 陈述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过于抽象的问题就显露出来了。如果使用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词汇是否比“了解”更具体呢?如果使用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词语是否比“理解”更容易理解呢?如果使用设计、辨析、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表述, 是否比“应用”更具操作性和更易反馈呢?回答是肯定的。

教学目标陈述的规范

1.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目标标的的作作用用又又是是什什么么?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预期的结果, 或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 是贯穿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 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三种功能:指导教学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指引学生学习。

2.基于行为主义的目标描述

1962年美国著名教学目标研究专家马杰 (R.F.Mager) 出版了《准备教学目标》一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陈述教学目标中发起的一场革命”。在这本著作中马杰提出了一种教学目标编写理论, 他认为一个优良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三个要素:一是行为, 说明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什么 (或说什么) ;二是条件, 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 即要求目标陈述提供什么样的刺激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行为 (反应) ;三是标准, 规定符合要求的作此标准, 指明学生达到什么条件才叫合格。在学习国外教学目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有学者提出了关于教学目标本土化的认识, 其主要观点是:

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四个要素, 即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

行为主体——即学习者。教学目标的设计, 其行为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 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要……学生应该……”等;

行为活动——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列出、认出、记住、辨别、比较、对照、绘制、解决”等;

行为条件——即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根据图表……看完全文后……”等, 对条件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 如“可不可以带计算器”;二是提供信息与提示, 如“在给定的统计图表中, 能……”;三是时间的限制, 如“在10分钟内……”;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 如“课堂讨论时, 能叙述……要点”。

行为标准——即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用于评测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写出三个事例”等。可见, 教学目标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归宿。由此不难看出行为主义的教学目标陈述理论, 在可操作性、可观察性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可以说是克服教学目标陈述模糊的一剂良方。虽然行为主义教学目标陈述理论存在着只强调行为的结果却忽视了内在心理变化过程, 遇到某些教学任务, 往往会使教师只注意学生外在行为的变化, 而忽视学生内在能力和情感态度变化的弱点。但是, 从现阶段教学实践中教师大多毫无理论支持的情形相比较, 这一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有理论指导与无否, 其教学的实际效果会截然不同。当然, 行为目标理论存在的不足还可以通过设计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加以完善。

3.基于行为目标理论的教学目标陈述案例

以下是一位教师依据行为主义目标理论对教学目标的陈述。

案例一《什么是市场》教学目标:

(1) 学生能举例说明广义市场与狭义市场的不同;

(2) 中等生至少能从商品的生产、营销、供求等方面解释市场;

(3) 学生能从给定的材料中准确判定市场和非市场;

(4) 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 注意观察人与市场紧密关系的事例, 感受“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人际关系准则。

案例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目标:

(1) 学生能举出三个身边实例, 说明“规则”的重要性。

(2) 学生能从所提供的制定“规范”的案例中, 归纳制定“规则”的三项基本原则。

(3) 学生收集制度的稳定性和合理性的相关资料, 感受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明确了行为主体是学生, 是学习活动结束后学生应发生的变化。

第二, 使用了“列举”“举出”“解释”“观察”“归纳”“收集”“感受”等较为明确、具体行为动词, 为评价反馈提供了标准。

第三, 提出了“从给定的材料中”“身边的实例”等行为条件。

第四, 制定了“从生产、营销、供求”三个方面、“举出三个实例”、“归纳三项原则”等行为标准。

把脉教学目标追寻有效课堂 第9篇

一、准确性——关注文本特点

品德课时的目标确定,应充分反映品德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文本有什么特点?这是备课首先要思考的。备课时,我们首先要细读文本,因为只有把文本研究深透了,才会深刻把握文本的规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如有的教学目标这样表述:学生要学会与父母沟通的技巧,知道家庭生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家庭幸福生活的源泉。(《父母——我特别的朋友》)这样的教学目标,肯定不是一两节课可以培养学生达到的,显得大而无当,当然就无法发挥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指导功能。

二、操作性——关注活动的预设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教学活动所要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实现目标的整个教学中,目标内容应该是可操作的,目标达成与否,又是可感知的。因为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既然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就要具体明确、可操作。

1.目标表述应清晰具体,指向明确

用词笼统和模糊的目标是无法操作的,是不能指导我们教学过程的。如一位老师给《小心“电老虎”》设计的教学目标写道:引导学生形成安全用电意识,培养良好的用电习惯。这里“引导学生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教师怎么引导?学生怎么形成?目标行为的主体如果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怎么“培养”“引导”,都不具有操作性。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教学要求,不如改为“认识违规用电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目标就更清晰明了了,教学中活动也越容易操作,教学目标的达成率也高了。

2.事先对达成目标的活动进行精心预设

如一位学员老师确定的《炎黄子孙》一课教学目标中写了“了解炎黄子孙的身体特征,知道人种的知识”。同样了解炎黄子孙的身体特征,有很多方法:看图片、谈话等等,那么预设的活动中,怎样最具有操作性,怎样才有效度?提示后,教师将活动预设为:把同桌当镜子观察一下,我们的身体有什么特征?完成了小表格(我的头发颜色、我的皮肤颜色、我的眼镜颜色),然后通过对三个不同人种的孩子图片比较,了解三种人种的外表不同。这样,教师再次修改这条教学目标为:能用观察的方法了解炎黄子孙的身体特征,用比较的方法知道一些关于人种的知识。较之前的教学目标,显然有了更强的操作性和指向性。

三、层次性——关注学生学习起点

我们清楚地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从开发到落实教学目标时都应认真分析他们的现有学习水平和所具有的潜在学习能力。因此,制定教学目标,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那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1.关注不同年级的学习起点

如果把整个小学品德学习的过程比做一次长长的旅行的话,那么,教师必须要随时了解我们的孩子从何处起步?他们现在在什么地方?他们将继续往哪个地方前进?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各个年级阶段已经掌握的和将要掌握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如“团结”教育主题,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多次涉及。第一册有《竞争与合作》,第三册有《你是我的好朋友》《集体力量大》,第五册有《让我们同行》。每一个内容都有共同点,但是它们又有侧重点,如《竞争与合作》,重在体会合作;《集体力量大》重在体会集体的力量大;《你是我的好朋友》重在知道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找到教学目标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既不过高,也不过低,使教学成为一个有系统的有计划的过程,保证学生持续发展。这也是课程标准“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意图,不仅指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涉及的社会领域可以是交叉的,还指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级中重复出现时,要求要提高,螺旋上升。

2.关注不同课时的学习起点

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课时教学中也应该有循序渐进的关系,体现层次性。以《失败怕什么》为例,第一课时,教学中主要围绕“他们的失败”逐项展开,让学生学习榜样,不要惧怕失败;第二课时重点讲“学生的失败”,要围绕学生自己的失败事例展开,了解很多“失败”不是“失败”,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解决自己困惑的“失败问题”。教师在划分确定课时目标时,始终要想清楚一个问题:这节课上好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到哪里了,下节课干什么?还要到哪里?

3.关注课时不同阶段的学习起点

学生的学习提高过程应有三个层级:感受过程,通过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认同过程,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等;内化过程,形成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如学生学习《小心“电老虎”》一课中,“认识违规用电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这在“经历感受”的层级上;“乐意安全用电”,这在认同过程中;寻找生活中的用电隐患,交流常用电器的安全提示,掌握一些常用电器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这在第三个层级领悟内化的过程中。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位为:(1)认识违规用电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认知目标);(2)乐意安全用电(情感目标);(3)寻找生活中的用电隐患,交流常用电器的安全提示,掌握一些常用电器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能力目标)。

四、发展性——关注整体提升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也就是说,就是学生在学习后,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新的收获。如浙教版第十二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不仅要了解计划生育,了解水污染和森林资源骤减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知道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还要了解世界环境面临的难题,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一开始,我将“了解水污染和森林资源骤减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作为重点,“计划生育”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想舍弃“计划生育”的内容,后来认真分析教材,去班级和学生“聊天”,才明白,“计划生育”也是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下的产物啊。并且,学生生活中,普遍认为水是可循环利用的,我们江南水乡,水资源丰富。针对学生的认知和教材的编排意图,我重新确立了教学目标:(1)感知水资源的宝贵,知道全世界都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2)关心生活中的水环境问题,能为保护水环境献计献策。(3)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节约水资源的生活小事。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展示后得到大家的肯定。教研员这么评价:内容“小”,就是“水”,但是挖掘有深度。这样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因材施教、量体裁衣,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了新知识,发展了新能力,不断丰富情感,完善人格,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摘要:明确具体的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教师应当具有教学目标的开发意识,根据教材、学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有效开发教学目标。教学中,我们应关注文本特点,准确把握目标;关注活动预设,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关注学生学习起点,注重目标的层次性;关注学生整体提升,注重发展性。以此促进课堂有效开展。

紧扣教学目标构建有效课堂 第10篇

一、教学设计不能无视教学目标的存在

在当前的一线教学中, 不论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 老师们在教学设计时, 都把精力花在课堂结构、教学环节和教学技术上, 很少关注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尽管教案里最醒目的位置里都写得是“教学目标”, 但实际情况是要么后面的环节和内容与目标脱节, 要么目标描述含混不清, 指向性不明确。我们都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导航灯, 模糊的、不指向学习结果的目标, 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的行为, 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效果。研究有效教学首先要研究教学目标, 尽管课时目标教参里都有, 但很多时候那只是一个笼统的目标, 还需要我们细化。如语文教参里总是出现“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的目标, 那么究竟领悟到什么程度才到位, 就是我们要研究和细化的问题。把目标具体到清晰的程度, 还需下大力度琢磨。长期以来, 就是因为老师带着含混不清的模糊目标走进了课堂, 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因此, 教学设计不能无视教学目标的存在, 目标明确了, 效果也会明显。

二、要正确处理好“大目标”与“小目标”的关系

有了清晰的“课时目标”还不够, 要使学生获得长足的智力成长和生命发展, 还要有清晰的课标意识。“课时目标”检测的是一节课的效果达成度, 而“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检测的是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当老师眼里只有课时目标, 没有课程目标的时候, 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没有了视野, 没有了宽度。如有个老师在教学“一颗”“一串”和“一串串”这三个量词的区别时, 左手拿了一颗葡萄, 右手拿了一串葡萄, 用实物比较的方法形象简明地让学生学会了区分“一颗”和“一串”的含义。然后又用课件展示葡萄架上一串串的葡萄, 区分了“一串”和“一串串”的含义。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课, 这种用实物比较和图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教学手段非常有效, 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三个词的含义。但是, 关于这三个词的教学就此止步, 就没有兼顾到大目标, 因为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 理解了并不代表就会用了, 如果老师眼里有课程目标, 就应该再多加上一个环节, 让学生用这三个词说一句话, 即尝试着运用语言文字。所以说, 教师不能把“课程目标”窄化成“课时目标”, 要站在学科视野的高度俯视“课时目标”, 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当前与长远的兼顾。如果我们把教学比作爬山的话, 心里有“课程目标”的人, 清楚地知道自己最终目的地是山顶, 爬到山顶就会风光无限;没有“课程目标”的人, 虽然也以同样的方式在向上爬, 但是不知道哪里是终点, 那么这个过程势必就会有迷茫、有迟疑, 就难免不会动摇。

三、三维目标要整合有度

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 融为一体。在教学中, 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也不能忽略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因此, 教学中要根据完整性、系统性与有序协调的原则合理整合三维目标, 任何一个目标都不宜偏废。2011版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下的定义:“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一性质定位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要达成一维、二维目标, 这就是近年来专家呼吁的语文要有语文味。在达成一维、二维目标的同时, 我们还要关注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为教育的本质是把人教得更有人性。当我们的学科教学在达成一、二维目标的同时, 千万不能忽视三维目标的达成, 因为教育首先要做到“把人教得像个人”。想想现在的“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等, 都不是农民一拍脑门就想出来的, 都是掌握高科技的“有学识的怪物、有技术的疯子或受过教育的纳粹”。阅读、写作、算术等学科只有用来把孩子教得更有人性时, 才算是重要的。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树立正确的目标意识, 我们的教学才会得到及时、科学的检测, 才能不断调整我们的策略和方法, 使之更趋于有效, 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优化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实效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有效教学;学生需求

实现教师的有效教学,最重要的是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科学合理地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正确处理的首要问题。

教学目标的定制仅仅是把教参上的照抄过来吗?教学目标大同小异,没有年段的区别,没有文体的差异,不禁让人质疑这样空泛目标下的教学实效性有多少。

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课的重大缺点之一就是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教学目标并且使之贯穿课的始终。那么,怎么样从教学目标入手,让课堂更有效呢?下面我以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夕阳真美》为例简单谈谈。

教参上本课目标是这样: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丬”,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夕阳西下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是每篇课文都要落实的教学目标,但是具体到不同的课文,又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从学生角度考虑:哪些是难写、容易写错的字,哪些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词,都要在教学目标中清楚地体现出来。字词目标清晰明了,字词教学才能扎实有效。

目标设计要以“学”为主,重点是把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目标。重视目标的探索和可操作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体目标,其中最难把握的就是有感情。感情是朗读的基础,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辞发,学生读文章更要情动于衷。

教材文本语言是平面的、简洁的、概括的,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将这些平面的语言构建成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能深入地体验、感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明白事理,形成自己丰富独特的精神世界。所以,本课第三个教学目标,即“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理解爷爷的话深刻含义,不仅指自热届的夕阳美,还指爷爷的晚年生活像夕阳一样幸福美好。”

反思我们努力追求的有效课堂,常常绞尽脑汁想制造一个亮点,精心琢磨每句教学语言,用心制作每张课件,浑然不觉我们把教学本身的目标丢弃了。其实,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我们更应该注重常态教学、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教学目标、关注扎实的训练、关注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目标教学管理 第12篇

一、备课指向策略:确定教学目标

1. 研究教材, 领会教材意图

设计研究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切实把握课程标准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为了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我们常常研读教材、翻阅教参, 而忽略了最不应该被忘记的课程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曾指出,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首先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因此,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必须来源于课程标准。

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 探明教学思路。从教材中提取知识点, 再将其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去, 研究怎样把教材信息转化为教学信息, 要收集哪些材料, 运用哪些教学手段, 促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去获取新知识、探索新发现。

从学生不同的智能活动点出发, 我们可以把数学教学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三大类。不同的学习类型反映了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递进, 要求达到的认识水平也由低水平上升到高水平。数学课程标准对此分别以不同的动词表示:用“了解 (认识) 、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性动词来要求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用“经历 (感受) 、体验 (体会) 、探索”等过程性动词来要求数学活动水平。对此,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2. 综合考虑, 有机统整目标

教学目标一定要综合考虑, 要有理论的支撑, 这是准确设计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 既不能单纯地考虑人知性目标, 也不能将发展性目标制订得面面俱到, 失之笼统;既不能将三个维度的目标简单叠加, 也不能将整体目标机械分割, 要在对教学内容、学生状态和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有机地统整三维目标。如设计教学“制作纵向复式统计图”教学目标, 若是定为简单的“学会制作纵向复式统计图, 并会简单地分析统计结果”, 就显得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目标, 缺少对学生认识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思考。要做到三维目标的整合, 目标阐述上既要注意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又要使学生在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中, 体会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同时还不能忽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目标指向, 从知识体系上看已经打破了“就画统计图教统计图”的单一被动模式, 将其纳入整个“统计系统”之中;从目标的维度上看, 已经将原来的单一目标变为了多元目标。

3. 了解学生, 结合学生实际

在目标的制订时, 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 即学生从事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应具备的心理发展状态, 它包括学生的记忆、观察、想象、注意、思维发展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指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或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

从学生的认知出发, 设计适度的目标。上课时内容的提炼, 既要符合课程标准、教材要求, 又要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目标应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如果确定在学生现实水平之下, 这个目标就没有意义了, 如果定在学生潜在能力发展之上, 学生有可能因无法达到而放弃目标。因此, 在制定目标之前, 必须了解学生现有的发展状况, 而这一点是不能主观臆断的, 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与分析。在教学目标的实施中,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程度的实际出发, 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 尤其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 首先要考虑到这一点。目标的设计不能过难, 也不能过易。过难, 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犹如让一个两岁的孩子拿100斤的东西, 东西再好再贵重, 他也是无能为力的。目标设计难了, 就不能完成教学目标, 久而久之, 会误了育人的事业。过易, 则无趣, 教学没有进步, 同样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

二、课堂引导方法:围绕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是形式, 而是对整堂课的提纲挈领。课中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学目标必须做到教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通过什么去做, 做到什么程度。有些老师根本没领会制订教学目标的真正意义和最终目的, 认为只是把教学目标写进备课本。殊不知, 教学永远在路上, 教学目标就是一个个路标。假如教学没有目标, 就会虚无漂渺、偏离方向, 最终只能“跟着感觉走”, 从而出现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现象。因此, 将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是成就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1.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

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把教学目标作为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的准绳。课堂教学中要实施、落实教学目标, 不仅要求教师首先设计出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而且还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首先, 教学内容要恰当地体现目标。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图时, 让学生在课堂中花大量时间去画单式统计图, 显然在教学设计上脱离了教学目标。其次, 教学内容要全面地体现教学目标。如在一次听课时, 教师教学对称图形, 并布置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教师在学生判断出对称图形后及时让学生总结对称图形的概念, 使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知识进行了巩固。第三, 教学内容要准确地体现教学目标。

2. 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

教学目标要结合教学活动具体化。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就好比路标和路的关系, 有路标而没有路, 路标则是空洞的口号;反之, 有路没有路标, 行走之人将迷失方向。因此, 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通过合理的教学活动才能得到顺利实现。教学时,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从教学目标看一个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从教学目标评测教学效果, 更是要求我们制订教学目标时, 不要空洞, 要有价值, 要与设计内容相一致, 要清晰明确, 还要抓住课文特点, 突出文本特色。

上一篇:漏失治理下一篇:老年心房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