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校园英语文化

2024-07-17

特色校园英语文化(精选12篇)

特色校园英语文化 第1篇

1文化塑魂,精神引领,彰显“农”字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在教育目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应有自己的特色。农业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服务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的实践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农业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努力凸显“农”这一特色与优势[1]。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75年来,虽然经历了中专、高职等不同发展阶段,但是肩负的使命却一直没有改变。学院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立足青海、依托行业、拓宽视野、面向现代化大农业、高起点、高标准、开放办学” 的办学思想; 坚持盯住“农”字创特色,打品牌,扩规模,争效益”的发展定位;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产品质量来兴校”的办学宗旨,围绕“创业、求实、奉献”的湟源牧校精神,着力培养师生的“学农、务农、为农”的爱农情结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价值观,将“高原精神的传承者、农业高职的排头兵、农牧技术的传播者”作为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坚定了师生学农、爱农、献身农牧业的信念,创造出适宜培养服务于“三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学院以“学农、爱农、敬农”的文化品位和校园文化的精神塑造了高原特色的农牧校园文化品牌,实现了农业高职院校自身独特的价值和社会功能。特别是2010年,在玉树抗震救灾中,学院组织灾区“科技兴农”实践团、志愿者服务团和灾后重建宣讲团,奔赴灾区开展志愿活动,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被青海省农牧厅党委评为玉树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团省委评为“玉树抗震救灾三下乡优秀团队”,并荣获2010年青海省大中专学生“玉树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宣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奖”。

2文化孕育,精神融合,凸显地域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生源地相对集中,大多数学生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这也使得他们在文化交流上较为畅通,地域性文化风格明显,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须与地域特色相适应形成自身的特色。校园文化的地域特色是通过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和社会服务体现出来的,高职院校向地方提供社会服务来发挥辐射作用的同时,校园文化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高原地区涉农专业高职教育办学特点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新形势下高原特色、青海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趋势,坚持以服务于青海农牧业经济为任务,以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草原与饲料及农业经济管理等优势专业为龙头,以宠物医学、景区开发与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物流管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等特色专业为抓手,坚持把农牧类专业做“精”、做“强”。同时,学院为区域产业的发展,积极搭建平台和拓展渠道,坚持科技服务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加强科技培训,在服务中找准学院的定位。近年来,学院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养殖业妇女骨干培训班等各类培训600余期, 培训人数近5万余人次。先后被授予“全国各族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先进集体”、“青海省农牧区妇女‘双学双比’先进集体”、“青海省十五创新立功竞赛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连续7年被当地政府评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突出贡献单位”。真正做到了在办学中服务,在服务中办学,使学院成为开放的多功能的人才培养基地、农牧民培训基地,以及技术传播、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基地,在现代农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了人才培养、技术支撑、服务引领作用。

3文化交融,校企互动,突出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具有专业对应职业特点的职业精神[2]。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更多地汲取优秀企业文化的合理内涵,同时通过校企间的有效合作突出职业特点,使文化与职业有机结合,在学生培养方面更多地融入企业文化的引导,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 寻求两种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的共性,根植于企业, 养成于校园,服务于社会,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特色文化的对接和相融,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特色。一方面学院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把学生的技能提升镶嵌在整个实践教学主线上,构建实施了畜牧兽医专业“技能递进五段式”、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季节性生产岗位轮训”、草原与饲草专业“生产主线、工学交替”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分块教学,技能递进1311” 等具有青藏高原农牧业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北京生泰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青海三江一力农业有限公司等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成立了“生泰尔班”、“民泽渔业班”和“一力班”。学院强化实践教学,将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引入教学,使教学过程与产品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围绕企业一线生产标准和工作要求,把课堂搬到牧场和车间,实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实施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实训一体、 任务驱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同时将校内考核与企业顶岗实习考评结合起来,通过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有效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企业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学院积极搭建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业、进企业、进农村牧区”的三进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到宿舍、到实训岗位、到学生团体”的三个渠道,开展了 “企业家创业与就业讲座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学生的职业观念, 认识理想职业与职业理想的关系,发挥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把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的职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自2012年以来,学院在全国农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 “农产品质量检测”、 “鸡新城疫抗体测定”参赛项目上连续2年荣获“第二名”; 在青海省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学生创作的《39o宠物会所》荣获二等奖; 在青海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中代表队获得了一等奖。

4文化树人,注重内涵,锻造品牌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既要根植经典的文化、根植学校的历史、根植企业的沃土,又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高职校园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核,凝聚师生归属感和创新精神。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文化引领,突出人文熏陶,立足特色强校,始终树立一种文化涵养一种精神,一种文化锻造一种品牌的建设思想,让校园灵动化、让墙壁思想化、让草木人性化,使校园文化环境富有象征性内涵,成为有生命的、有灵魂的育人基地。 一方面,学院将一幢50年代的教学楼改建为校史馆, 陈列学院发展历史、展示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职教的面貌,使之成为充分展示学院办学传统和精神积淀的场所,成为师生“知校、爱校、兴校、强校”的基地和对外宣传交流的窗口。同时,在全院师生中征集,对原来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及道路进行了重新命名, 冠之以“博文楼、学恒楼、毓秀居、翔宇轩”等蕴含传统文化内涵、符合学院特色的名称; 进一步完善校徽、 校旗等形象识别系统,在校园建造了黄炎培雕塑,设制了以职教名言为主题的路灯宣传灯箱,既装点了校园,又丰富了校园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另一方面,学院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以 “书香校园”建设为切入点,狠抓学生日常管理和行为文化建设,重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能力培养,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与党建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把文化品牌的建设融入主题活动中,打造 “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活动”、“晨读国学”、“阳光体育活动”四大品牌文化教育活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让校园文化的内涵深入到每位师生的骨髓, 内化为每位师生的行为中。在2013年第二届全省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中,2名教师获得一等奖,1名教师获得三等奖;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赛( 青海赛区) 比赛中,学院1名教师获得一等奖,1名学生获得三等奖; 在全省大学生“环保我先行”主题辩论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在高职院校中名列第一; 在“挑战杯”青海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选送的3件作品均获得三等奖。

特色校园文化 第2篇

传承文化精髓,打造唐兴校园文化 几年来,唐兴小学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笃学厚德人才,打造特色文化校园”为目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在大厅、走廊张贴牌匾等活动,着力营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独特校园文化。

在教学楼门厅上方树立标牌“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赤诚爱国,奋发成才”,两侧分别张贴了两块标牌:“育以尚德学为创新毓秀钟灵博才笃行”。教学楼每层走廊横梁全部张贴具有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宣传标语;在每间教室及功能室门口分别悬挂 “办学宗旨、品味古诗文、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安全教育”等牌匾,通过这次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内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了。借助这次校园文化建设我校将继续深入开展“古诗文诵读”等文学经典活动;继续开展师生齐动员,共建班级文化工作,注重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之,我校文化环境富于教育性、科学性、特设性,规划合理、整洁美观。

如何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第3篇

一、准确把握校园文化的内涵

要探讨校园文化,首先需要明确文化的概念。张岱年、程宜山先生在《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成果,又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和制度文明建设成果。而我们常说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特有的以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各类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即在长期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师生认同的有本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等,是区分这所学校与那所学校的显著标志。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环境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教学、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道路、树木、花草等所蕴含的文化功能;二是管理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原则、管理效果、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是保证学校教育活动良好运行的基础;三是课程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除了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包括课程传统、课程设施、课程特色等方面的内容,是學校教学实力的集中表现;四是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师生实践校园文化的行为特点、行为内容以及行为效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五是精神文化,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学习风气、办学理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

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五个方面既互为条件,又相得益彰。只有统筹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从不同的方面协调推进,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二、当前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并不遗余力地加以推进,但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1.重硬件,轻管理。绝大部分高中,尤其是示范性高中,都把学校硬件建设做为头等大事来抓,争取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用于改善教学条件、生活设施和美化环境,甚至一些学校还把重点投向了校园扩建,但对学校软件建设,如规章制度、思想教育、学科建设、师生管理等方面投入甚少,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却不注重学校发展的可持续性。事实上,虽然硬件投资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软件建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见效更快,也更能够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2.重共性,轻特色。绝大部分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千篇一律的现象比较突出,几乎没有例外地绿化美化环境、张贴名人名言、制定校训校规等,甚至学校的规章制度都如出一辙,对老师的考核始终采取唯分数、唯升学率的办法,缺少本学校的特点,即使地方特色文化也难以体现。

3.重升学,轻成材。每年的一本升学率、重点大学录取人数、清华北大录取人数等,固然是衡量一所高中的优劣的指标,但决不能仅以这些数据论优劣。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成材,重点在于倡导正确的成材理念,引导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这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初衷。而仅仅把升学情况大肆渲染,难免会走向唯分数论的歧途。

4.重学生,轻教师。师生同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两者不可偏废。而一部分学校管理者片面地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学风,就是学生的文化活动,而忽视了老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而实际上,老师的表率作用、组织行为都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离开了老师的引导、示范,校园文化很难取得全体师生的认同,很有可能事倍功半。

三、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推进,宜结合学校实际、地区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各方面的积

极性。在制度建设方面,不仅要做到体系完备、制度健全,使各方面的工作都有章可循,更要注重制度设计的科学化、人性化,注重教师的表率作用,特别是教师学生的考核激励机制,营造浓厚的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引导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要做到规划先行,无论是教学设施、生活设施,都应体现人文关怀,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形成本学校的特色,尤其应当注重细节,于细微处见文化,潜移默化全校师生的道德情操,能够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文体活动开展方面,应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放松,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行为准则、培养目标,转化成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

2.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协调发展。一

是统筹硬件与软件,既要考虑到教学条件的改善,又要考虑到管理制度的跟进,以硬件建设为契机,推进软件管理上水平。如要改善学生就餐、住宿条件,就要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避免硬件超前、软件落后的现象发生。二是统筹教师与学生,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重视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既要注重学校管理者的情感体验,又要注重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大家能够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措施、活动安排,发自内心地形成文化建设的合力。三是统筹当前和长远,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在文化活动设计方面保持连续性、统一性,避免时紧时松、时干时停,要紧紧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要求,时时处处体现其精神实质,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使其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一部分。四是统筹校内与校外,把校园文化建设与本地区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区域特色,彰显区域文化色彩,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社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避免闭门办文化、不切实际办文化现象,使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在互动中健康发展。

3.突出人文特色,倡导科学精神。

培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教育活动的主要任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为教育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既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又是必由之路。一方面,要以人文课程为基础,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应当说,人文课程的内容,本身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素材,在实践中可以依托课程内容来组织开展文化建设活动,这样既能够实现文化活动与教学活动的互相促进,又可以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文理分科之后,要加强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设计相应的文化活动,促使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知识的融合,切不可“老死不相往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学习压力、升学压力较大,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加强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并长期坚持下去,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研究 第4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研究的意义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对特色的释义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校园文化特色就是校园文化所表现的独一无二的风格。随着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到重内涵、讲特色阶段, 各高职院校越来越认识到唯有走特色发展之路, 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的长久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由于学校属性和专业属性之故, 比之于普通高等学校, 特色的内涵体现为培养目标的高等性和职业性;比之于同类型院校, 其特色内涵体现为办学模式的独特性和行业性。作为高等学校成员,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一样, 培养的是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体现为培养目标上的高等性;而作为高层次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必然地带有浓烈的职业性特征。作为高等职业院校, 由于大多为区域办学或行业办学, 其存在和发展更多地受区域经济、人文历史和行业发展的影响。因而不同地域的高职院校因地域差别而显现文化差异性;不同行业的高职院校因所依托行业不同呈现专业文化的独特性。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虽然经过几年的大力发展, 高职院校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但是, 大多高职院校存在对校园文化理解不透、定位不准, 甚至曲解的现象。究其原因, 是由于一些高职院校是通过转制或合并组建而成, 虽然对高职教育的大方向较为明确, 但对学校自身的定位并不明晰, 一方面盲目扩张, 扩大学校规模, 另一方面盲目追风升格, 向普通本科院校看齐, 表现为一种文化盲从现象;一些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而成, 没有多少高等教育的文化底蕴, 缺少文化指导, 缺乏创新意识, 出现定位不稳、发展不均衡现象, 表现出一种文化不适现象;一些行业或企业办的高职院校, 虽然有企业文化渗透其间, 但先天性缺乏高等教育文化熏陶, 常常积极致力于办学规模和招生政策以及师资建设, 其他方面无暇顾及或者干脆不去提及, 其学校发展和建设表现为一种文化随意现象。细析高职院校的这些文化现象, 无一不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极大的负面效应, 同时也严重影响着校园文化特色的形成。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研究的意义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一直是热门话题。然而, 纵观国内外关于校园文化研究理论, 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 还没有进行过多的研究, 或偶有提及, 但没有进行类型分析, 没有提出新形势下特色建设的新的思维。因此, 为了实现由特色文化指导学校发展, 必须加强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的研究。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进行研究, 有助于探索哪一种高职模式可以在哪一种特定的文化中生存和发展, 形成极其稳定而坚固的文化适应性;有助于相对独立的校园文化风格形成, 进而促进校园文化形成严密的封闭系统, 对高职院校建设、发展产生强大的文化惯性作用;有助于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实现品牌化战略, 实现名牌高校的长远目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类型分析

虽然高职院校发展至今尚属探索阶段, 但是不能否认大多高职院校通过几年或者几十年的发展, 校园文化风格已初步定型, 特色正逐步外现, 品牌效应已然形成。

分析各高职院校的文化, 其特色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 历史传承型

渊源历史, 传承文化, 并在传承中将文化发扬光大, 进而形成特色, 树为品牌。这种历史传承型校园文化特色, 不仅彰显着高职院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且时时处处表现出此种文化在新时代彰显出来的魅力和新的活力。

江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承继和发扬张謇的职教思想, 注重人文道德与科学精神比翼齐飞, 形成了“求实、创新、和谐、进取”的优良校风, 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殊荣。履践“将欲行之, 必先习之;有课本之学习, 必应有实地之经验”的职教理念, 注重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 既培养了学生的技能, 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秉承“学问兼理论与阅历乃成”和“以实践为主要”的职教要旨,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综合素质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连续几年就业率达百分之百。张謇, 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 191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纺织技术教育高等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学校几经传承, 1999年独立升格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承袭践行张謇亲笔题写的校训“忠实不欺, 力求精进”, 形成了“以张謇爱国情怀和创业精神励志, 以张謇的高尚人格和处世风范养德, 以张謇的责任之感和精进之心争荣”的特色鲜明而氛围浓郁的校园文化, 学校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成为江苏省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

“张謇教育思想”就是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校园文化。这种以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思想、精神传承的校园文化特色, 历久弥新, 风格鲜明, 内涵丰富, 分量重, 辐射强, 惯性大, 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内涵。我国高职院校多属新建校, 只有极少数有历史积淀的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属于此种类型。

(二) 区域文化型

立足地方, 依托优势产业,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 因而必须与区域文化融合, 建设匹配于区域的校园文化, 最终形成气息强烈的区域文化型校园文化风格。这种区域文化型校园文化特色, 与地方文化相融, 与区域经济律动, 处处显现出外向和冲动的气息, 体现出生机活泼和大气图强的现代文化气息。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坐落于浙江宁波市北仑区。宁波市是我国计划单列市, 属沿海经济较发达城市, 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十强。“立足港城、服务社会、产学合作、争创一流”,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从1999年建校以来, 准确定位, 统筹发展, 充分利用和发挥地处经济发展迅速、外向型特征鲜明的开发区的区位优势, 与产业发展互动, 引入企业文化, 融会地方文化, 形成适合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区域文化型特色校园文化。学院“三位合一”、“三方联动”的现代高职教育模式, 体现了区域产业结构特征;“学工交替”、“订单式培养”、“项目化教学”等多元化育人模式, 融合了区域企业文化因素;“3V”素质教育模式, 按照相关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多途径引入区域和企业文化, 对学生进行环境感知、舆论导向、现实体验几个环节的文化熏陶和理念引导;科技文化节、文化艺术节等各类学生文化活动, 也每每有企业参与, 由企业赞助, 让学生充分在区域特色和企业文化中尽情徜徉。2006年12月,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从全国1140多所高职高专类院校中脱颖而出, 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00所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

摸准区域经济发展命脉, 建设与区域经济文化相适应的校园文化, 从而推动学校事业的大力发展,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找准了文化立足点, 发挥了校园文化特色优势, 迅速成为宁波乃至浙江省高职院校的排头兵。当前, 高职院校多为地方办学, 因而区域型校园文化是大多高职院校的选择类型。

(三) 行业特色型

以行业为背景, 以产业为依托, 传承行业风范, 对接前沿理念, 形成鲜明的专业教育特色, 进而形成行业特色型文化风格。行业特色型校园文化, 有对行业历史的继承, 有对前沿理念的升华, 最终形成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 并在长期积淀中凝聚为文化品牌, 定格为一种校园文化特色。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打造现代纺织服装技术教育格式, 传承红帮历史风范, 将红帮传统与文化注入新时期新的内涵, 以“现代红帮”身份代言中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 演绎红帮新的文化特色。红帮, 是我国近代服装领域独具风格的一个流派, 是宁波的骄傲。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升华近三十年的办学经验, 秉承红帮“兴学、育人、传技、授业”的文化传统, 将红帮特色打造为学校的文化名片。在“修德、长技、求真、尚美”校训的指引下, 学校应时而变, 顺应区域行业发展要求, 构建了“一体两翼”专业建设格局, 形成了以纺织、服装、艺术设计为主体, 以机电信息、经贸管理为两翼的专业构架;实施了校企合作订单式、能力培养学创式、课程教学项目化、实践教学实战化的工学结合模式, 将企业的文化因素直接引入课堂, 让学生感觉企业氛围, 体味流行动态;衍化红帮“技艺立身、诚信立人”的精神文化品格, 学校积极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 与大型知名纺织服装企业合作办学, 创办了“雅戈尔班”、“罗蒙班”、“维科班”等行业专门人才培养班, 实现了与企业的文化互动;成立了红帮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开展了以纺织、服装和红帮文化为元素的各类文艺活动和文化建设, 校园里处处彰显着红帮文化, 处处显现出纺织服装流行文化特色。2008年8月, 学校以特色鲜明, 办学实力强劲而入选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

以专业建设为基础, 引入行业特色文化理念, 随行业发展而前行, 随前沿流动而渐进,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行业特色校园文化赢得社会公认。一般而言, 企业办或行业办的高职院校, 文化特色均属此类。

(四) 他校借鉴型

综观全国各高职院校, 以上几种类型并不能涵盖所有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类型, 因为高职院校的属性本身就参差不一, 培养的人才规格有的也大相径庭。那些没有历史积淀和没有依托经济实力强劲企业、行业的高职院校, 它们的校园文化便不像上述几种院校那么特色鲜明, 那么影响深远。也可以说这类高职院校有校园文化, 但无特色。其突出表现为, 校园文化建设虽然也搞得颇有动静, 但一般没有总的明确主题, 只是将其他高校的优秀做法拿来, 开展相同的或相类似的活动与行动, 算作自己的校园文化。因为是借他校的做法建设自己的文化, 因而其校园文化特色只能归结为他校借鉴型。现在, 随着教育视角的转移, 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成为各高职院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破口, 因而这种完全他校借鉴型的校园文化正在消亡中。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新思维

2005年以来, 各高职院校的全部注意力几乎不约而同地集中在国家级或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与其说是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力的较量, 不如说是文化特色的比拼。因此,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 要以新思维统领建设行动, 要创新建设载体, 使校园文化产生更强的辐射作用。

继承与发扬相结合, 在新时期赋予历史文化新内涵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一样, 既要有继承, 又要有发扬。历史继承的传统文化, 一般地表现为学校的个性文化特征。而处于高校丛林中的高职院校, 如果只注重个性特征, 不融入高职院校发展的共性校园文化中, 那么不仅对自身与时俱进发展是一个巨大约束, 而且会成为与时代校园文化特征格格不入的异端。因而, 校园文化传承, 要继承与发扬相结合, 要在新的时期研究和引入新的内涵,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产生新动力。继承和发扬相结合的校园文化特色, 既有历史积淀的厚重性, 又有生机勃发的时代性, 更具砥砺和促进作用, 是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和发展的最佳选择。

坚持一种校园文化, 让文化特色在积淀中凝聚凸显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 形成什么样的特色, 依然是当前困扰有些高职院校的难题。有的学校因转制, 丢掉了已有的校园文化;有的学校因合并, 摒弃了合并前的校园文化;有的学校因升格, 盲目学习他人的校园文化。其实, 校园文化建设与特色形成贵在坚持一种做法与风格。不管是转制还是升格, 已有的校园文化都是非常可贵的财富, 要以历史的眼光加以过滤、沉淀、挖掘、提升, 形成新的校园文化的丰富资源。学校合并也不应全盘否定某种校园文化, 而是要批判地吸收, 加以提炼、融合, 使其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催生元素。新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 无论历史继承, 还是学习借鉴, 只要这种文化适合学校的建设, 对学校的发展具有推动力, 就要坚持下去。

加强文化载体建设, 使校园文化特色更具辐射性校园文化建设载体是否有利是很重要的因素。对校园文化特色建设而言, 要想使其发挥更大的导向作用, 产生更强的辐射性, 必须加强文化载体建设。一般地, 校园文化建设载体按内容分为学术性载体, 如课堂、专业交流会、学术报告等;宣传教育性载体, 如校报、网络、广播、橱窗、校纪校规、心理健康指导机构等;文化活动性载体, 如文娱活动、体育运动、社团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物质环境性载体, 如标牌、图书馆、宿舍、餐厅等。除了加强这些文化载体建设之外, 特别地要以学校的重大活动或重要发展事件为契机, 多形式开展校园文化特色的研讨和宣传活动, 增强校园文化特色的辐射作用。

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 许多高校往往是通过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一方面为其在激烈的竞争夹缝里求生存;另一方面也为其发展成为名牌大学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正处在这样的趋势中。

参考文献

[1]张云初, 等.新企业文化运动[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

[2]黄立鹏.高职启航[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3]《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德育为先[C].2006.

[4]熊志翔, 等.高等教育制度创新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许庆书.关于高等学校育人环境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1, (2) .

优秀特色文化校园展示 第5篇

奋进中的梁家寨乡中学校

梁家寨乡山奇水秀,人杰地灵。其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地处两省三县的交会点, 东临河北省平山县,北通五台,西接定襄。滹沱河自西向东横穿腹地,形成依山傍水的地理形势,不仅有大自然造化的风景名胜之地,而且也成为历史上兵家扼守的军事战略要地。本乡人民淳朴、憨厚、勤劳、智慧,重教兴学,崇尚读书,文化根脉源远流长。

一、学校传承:

梁家寨乡中学是盂县最北端的一所中学,也是全乡唯一的一所中学,它最初建立于1958年秋,原名为御枣口中学,起初为县办中学。当年只招收一个初中班55名学生,与御枣口高小合为一体。1961年因国民经济处困难时期停办。1969年御枣口公社党委决定在御枣口高小增设初中班,遂成为一所七年制学校,隶属御枣口公社联校管辖。1984年公社改乡、镇,御枣口中学从联校中分出,单独建制。

北峪口中学建于1981年。1981年峪口高中撤销,北峪口公社将分散于石牛、黄树岩、活川口等地的七年制学校中的初中生,统一召回原峪口高中所在地建成北峪口中学。北峪口中学原是一所寄宿制中学。起初由于校舍紧缺在黄树岩、活川口设有分校,1983年分校撤并。1990年从北峪口村家和脑北麓的旧校址迁往北峪口村斜岸新校。2001年合乡并镇,北峪口乡归属梁家寨乡管辖。御枣口中学、北峪口中学隶属梁家寨联校管辖。2008年北峪口中学与御枣口中学合并,单独建制,改称梁家寨乡中学,校址在御枣口村西北角。

梁家寨乡中学虽位于盂县边远山区,但它依山傍河,风灵水秀,秉文化之儒雅,溶田园之淳朴,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梁家寨乡中学是盂县一所最为典型的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它总占地面积为8663平方米, 建筑面积3696平方米。服务半径达15公里。现有在校学生近200人,其中住校生158人。学校设有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后勤管理处等处室。学校教育设备较为完备,后勤奋服务机构管理健全,教育思想超前,学校有着五十多年的光荣历史,在建校五十余年来的积累和沉淀中,为各所高级中学,中专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人才,为当地培养了许多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学校师资状况:

2008年9月梁家寨中学与北峪口中学合并后,更加优化了教育教学资源,教师队伍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现在学校有在职教师27人,均具有合格学历,其中中小学高级教师2人,中小学一级教师7人,二级教师18人。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硬,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先后有25名教师获国家、省、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三、学校硬件建设:

现在使用的教学楼,于2010年9月工程开工建设,于2011年3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为1420平方米,总投资197万余元。至此,学校教学区与生活基本分离,学校格局初具规模。2015年,改薄新建学生宿舍、餐厅综合楼和学生运动场开工建设,工程于2016年11月竣工,该建筑包括了教师宿舍300平方米、学生宿舍1200平方米、学生餐厅460平方米、卫生保健室等共计建筑面积1970平方米,总投资共计490余万元,大大改善了师生的住宿和生活条件。

在教学设备方面,梁家寨乡中学现有五个教学班,班班配备有先进的白板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实现网络班班通;计算机多媒体教室一个,配备有51台计算机,学校生均计算机为0.25台;教师备课室三个,师均计算机1台;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仪器室配备室齐全,能保证教学中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要求。图书室藏书10791册,生均54册,2015年新增录播室一个,用于学校教研和教师录制教学课堂之用;此外还有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专用教室。

四、办学特色:

学校以“勤苦砺志,传承德馨,注重内涵,彰显特色”为办学思路,努力打造精品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 的教育原则;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本着“传承文化,崇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让第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我,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位家长都能分享孩子的成就,让我们的学校成为培育人才的摇篮”的办学目标;以“探索素质教育模式”为主线,以“研究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切入点,把“求知、创新、发展、责任感”作为学生培养目标,逐步形成了以“面向全体,分层教学,培优补差,人人成才”为主要特色教学模式,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都得到转化、提高和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对在校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建设平安校园,努力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坚持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谨治教的优良作风,自尊自信的崇高品德,自强自立的拼搏精神,团结奋进,求实创新”为办学方针,以“培养既有一定文化知识,又有一定基本技能的接班人”为办学宗旨,努力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从2015年以来,梁家寨乡中学重加注重对学校的育人环境的建设,力求让学校的第一面墙壁都能说话,学校

该校校风良好,是盂县最具特色的山区学校之一。

五、取得成绩:

特色校园英语文化 第6篇

一、挖掘名人资源。创建文化特色院

江苏常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古往今来涌现出了许多贤人志士。

常州的开山鼻祖季子博学多才、明礼仪、有仁德,曾经受封于延陵(今武进江阴一带),称“延陵季子”。历代常州人把季子尊为人文始祖,他“三让王位”、“季子挂剑”的故事传扬至今。“季子让位”体现了中国人谦让、淡泊名利的美德,“季子挂剑”是他一诺千金、生死不渝、诚信美德的见证。季子是一位具有高尚美德的家乡名人代表。

北宋文学名家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与我们洛阳镇有着很深的渊源,他的子孙后代在洛阳世代繁衍生息。秦观是一位文学艺术等方面具有很高造诣的家乡名人代表。

全国著名的新科电子集团公司就座落在江苏常州,其集团老总秦志尚就是一位利用科学技术带领洛阳镇人民奔小康的求真创新的家乡名人代表。

为此,学校整合以上家乡名人资源,以名人命名并设立了文化特色教育阵地“志尚科学院”、“季子礼学院”、“淮海书院”,为学生树立人生发展楷模。

志尚科学院:通过科技创新体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求真”意识。以科学院下属的“机器人”俱乐部、我爱飞翔俱乐部、漂移组俱乐部、箭鱼俱乐部、国际数俱乐部、科幻之笔俱乐部、小小发明家俱乐部、天眼俱乐部、绿天使俱乐部、地球布丁俱乐部等红领巾科技俱乐部形式开展科技研究活动。

季子礼学院:通过学习礼仪、养成习惯、美德等体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道德“崇善”意识。以红十字特别行动、爱心小超市、学礼工作室的形式开展活动。

淮海书院:通过读书习惯体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创美”意识。以淮海书院图书馆、苔花文学社、名人名作研究社、红蜻蜓艺术团等形式开展艺术活动。

二、开展主题活动。形成特色活动常规

每年学校对“三院”活动都有一个详细而周全的方案,并各举办一次相关的校园文化节,每个文化节又设有不同的主题。孩子们在“季子礼学院”感受生命尊贵,获得“善”的浸润;在“淮海书院”享受读书快乐,绽放“美”的色彩;在“志尚科学院”激发创造潜能。展现“真”我风采。

1在“季子礼学院”感受生命的尊贵,让生命获得“善”的浸润

六一前夕,我们通过开展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白“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人人争当“礼仪使者”,促使他们提高礼仪意识,自觉践行文明礼仪,全方位提高文明素质,用崭新的面貌迎接六一儿童节。礼学院还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阳光礼仪少年(天使)”评选活动实施方案。同学们认真学习评选方案。结合《洛阳中心小学文明行为规范要求》展开评比活动。各班评选出了76名班级“阳光礼仪少年”,并从中产生了14位年级组的“阳光礼仪少年”。在升旗仪式上,学校领导为三级“阳光礼仪少年”戴上了由同学自己设计的代表不同级别的红黄蓝三种奖章。

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有45%的学生来自新市民子女,许多新市民孩子缺少学习用品、衣着单薄,有的甚至难于御寒。在“季子礼学院”小院士们的努力下,2008年1月份,学校建起了武进区小学的第一所“爱心小超市”。在“暖冬手拉手”行动中一副副温暖的小手套、一条条色彩鲜艳的小围巾,一双双漂亮的袜子、一顶顶可爱的帽子由全校学生自发购买,并汇聚到“爱心小超市”。一张张真挚的手拉手友情卡,一句句暖心的新年祝福贺卡,把洛小学生的心与灾区和有困难的小伙伴们的心紧紧相连。

2在“淮海书院”享受读书的快乐,让生命绽放“美”的色彩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延续。读书,不仅能够延长生命的长度,而且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所以人的成长离不开读书。在“淮海书院”,学校开展了“让书香伴我成长”首届读书节系列活动。在读书节活动中,我们以系列的读书活动让同学们享受读书,在读书中找到心灵的美丽和生命的快乐。

学校举办了“经典童话伴我成长”故事大赛、“携手福娃共迎奥运”书画比赛、“走近佳作”校园课本剧即兴创编表演大赛、“奥运精神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我们心目中的‘读书小状元’”卡通形象征集、“名作家伴我成长”——与儿童文学作家冰波零距离见面会等活动,鼓励同学们做一个勤奋的读书人,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让读书成为每一位同学的习惯,用朗朗书声妆点学校,让校园处处飘溢着书香,让书香在每一位同学的心中荡漾。

苔花文学社,是为对写作有兴趣、喜欢文学的同学搭建的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爱好文学的同学们在辅导老师带领下一起切磋阅读习作的经验,在各种活动中获取习作素材,在一次次练笔中收获快乐,享受“我手写我心”的乐趣。同学们还通过“书香名人伴我成长”中国名作家小课题研究竞赛,对自己喜欢的现代作家冰心、巴金、杨红缨等名人做近距离深入的研究,学写研究报告和研究心得,快乐地学会了用研究的方式解读名作家和作品的方法。

3在“志尚科学院”激发创造潜能,让生命展现“真”我风采

在“志尚科学院”组织下,学校开展了主题为“营造绿色家园”“科技与新农村”“缤纷游戏,探索科技奥秘”等科技节活动、红领巾科技俱乐部活动,通过这些科技活动引领孩子们感受绿色环保的意义和作用,激发他们生命的创造潜能,从而感悟科学求真的意义,不断内化科学求真的态度。

在“变废为宝”的现场手工制作比赛中,在各班辅导老师和参赛选手们的精心准备和熟练操作下,同学们花了3个多小时的时间,用废旧物品制作出了一件件构思新颖、制作精致的作品。“科学幻想”绘画比赛是学校科技节活动的传统比赛项目,同学们通过了解环保知识、展开丰富美好的想象,创作了一幅幅构思新颖、想象独特的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科学幻想绘画作品。第四届科技节活动中,同学们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开展了“我讲农业科学家”故事竞赛、“我看新农村”考察报告竞赛、“我对未来农村的构想”征文竞赛、科技绘画作品竞赛、“我对现实的改变”小发明小创造作品评选活动;还评选出了校级的“新科小状元”“优秀科技辅导员”“新科小状元中队”。

综上所述,学校通过有意识地把美德教育、科技教育、读书艺术教育活动系统地贯穿于“三院”活动中,使学校各类文化教育活动井然有序,大大提高了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江苏常州213011)

构建高职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第7篇

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健身、娱乐、教育、激励等功能, 对于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自信心的培养, 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高职校园体育文化以自己独特的育人方式在高职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等形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其宗旨主要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 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并在此宗旨指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然而, 通过走访调研发现, 许多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并不重视, 现状堪忧。主要表现为:

(1) 许多高职院校把重点放在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上, 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校园环境的改善放其次, 对体育硬件建设常无暇顾及, 体育硬件建设相对落后。更谈不上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

(2) 体育观念、体育意识的环境在高职校还未形成。高职院校因学生入学时成绩较低, 各项素质有待提高, 学生中出现沉迷网络、厌学、混毕业等现象。学生因缺少锻炼导致体质下降。

(3) 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 特别是“90后”的学生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 责任感不强, 纪律较差, 团队合作、配合较少, 且生活习惯处于不良状态中, 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较少。

1 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显现。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体育锻炼取代上网聊天, 打游戏成为学生学习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校园成为学生运动锻炼的乐园。

作为身体教育的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手段对自身进行改造, 同时身体运动又给人带来了美感和快感及自身运动的各种体验和对人身体、心理的积极改造。因此, 体育教学、运动锻炼、体育竞赛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同取代的功能和价值。丰富了学生课外文体生活, 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1 . 1 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 锻炼习惯开始形成

人, 往往是随众, 从大流的。构建特色的高职校体育文化, 可以让学生在浓烈的体育锻炼氛围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锻炼项目, 从随大流地从事体育锻炼到慢慢地爱上体育锻炼, 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各种主题的体育活动, 将吸引各种不同群体的学生的参与, 学生也将从中学习了体育知识、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了解到体育锻炼将是管理自己一生健康的重要手段。实现了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过渡。

1 . 2 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 锻炼了意志品质, 健全了学生的人格, 促进了素质的全面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中, 竞争性是与生俱来的, 无处不在的。学生走出校门, 竞争也是无处不在。体育精神教育学生一定要在公平规则下进行。赛场是没有常胜将军, 冠军只有一个。落后、失败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只要努力了, 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在比赛中, 在落后时顽强拼搏, 不放弃的体育精神是今后工作中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1 . 3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 有许多运动锻炼项目是集体合作完成的。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大球项目。小球中的双打也需要协作配合。一些个人参加的项目也有团体赛。在集体项目、团体赛的竞赛中, 以大局为重, 协调配合、统一行动的集体主义精神将是今后工作中所必需的团队合作精神。体育活动是改变人。塑造人、教育人、成就人精神和品质的良好途径。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构建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抢占学生学习之余的闲暇时间, 是高职校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重要方式。

2 构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

2 . 1 加强组织领导, 构建校园体育文化领导管理框架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分管教学的教务校长应亲自挂帅, 工作主要以体育组牵头负责, 各职能部门必须共同协调配合, 像具体分管学生的各系部、学生处、辅导员, 分管学生社团的学院团委在开展各体育活动中要做到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各种活动要有计划、有落实、有记录、有反馈, 并纳入各部门各具有人员的绩效考核中。

2 . 2 优化体育教学, 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教学特色

体育教学课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渠道。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必须改革创新体育教学理念, 改变以往以掌握运动技术为主的教学观念, 重视培养学生管理自我健康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 懂得运用体育锻炼的手段来预防、减少和防治一些疾病。优化的高职体育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锻炼技能, 养成科学锻炼的良好习惯, 制定好自己长、短期的健康规划, 保证自己今后在高强度、大负荷的条件下也能为社会、为国家健康工作几十年。高职体育教学应贴近高职的职业特点, 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相结合来开展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的内容要能突出职业特点。要能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的特点, 根据专业技术和职业体能所需身体素质的不同, 有目的、有计划地选用突出职业特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来开展体育教学, 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2 .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增强学生的体质, 让学生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仅仅靠每周一次的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开劈体育教学第二课堂, 是构建高职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关键。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教学第二课堂是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 是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个性需求, 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培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高职校对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第二课堂应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考核机制。要能把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和体育教学第二课堂的过程记录在案。并将其纳入到体育课成绩的评价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 每周至少参加不少于三次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第二课堂、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各项体育锻炼。学校可它作为学生获取体育课成绩的必要条件。高职校在学生获得体育学分时, 可设置一些前置条件, 如参加何种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育代表队或自己平时参加何项的体育锻炼 (有记录, 有证明的) 。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 一定要加入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参照项, 而不仅仅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水平的情况。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初始阶段, 有时是要采取一些半强制的手段, 来把学生“扶上马, 送一程”, 学生若身处浓烈的体育锻炼氛围中, 自觉不自觉中, 也就参与到锻炼的群体中, 若从锻炼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自然也就爱上体育运动锻炼了。

2 . 4 培养扶植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高职院校要鼓励支持各式各样的学生民间体育社团组织;要管理支持学生组建大学生生体育俱乐部。让所有各种体育锻炼需求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组织, 都能有自己的体育锻炼圈子。由学校向学生提供体育锻炼所需的运动场馆和体育设施。并能指派专项教师负责辅导学生。学校要支持鼓励学生开展各种体育竞赛、体育交流。而不能以是否有上级主管部门的红头文件作为学生参与体育竞赛交流的条件。

2 . 5 设立学校体育锻炼指导员 ( 辅导员) 制度, 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高职校可以培训一些向学生传健身技能, 组织健身活动, 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的体育锻炼指导员 (辅导员) 。这些体育锻炼指导员可以是教师, 也可以是学生。可以是专任的体育教师也可以是一些运动项目技能水平较高, 较热心的其它科任教师。学生中的体育部成员、体育特长生, 体育积极分子也可胜任。学生的体育锻炼指导员应以志愿服务为主。教师可酌情计算相应的工作量。体育锻炼指导员可以解决专任体育教师人手不足和项目覆盖不够的问题。并且, 体育锻炼中有人组织、管理才能保证该项目的长期开展。

2 . 6 健全评价机制, 探索建立健身锻炼的激励机制, 激发学生锻炼热情

高职院校要改革原来的体育课考核评分办法。摈弃过分注重学生的技术水平和竞技成绩, 忽视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健康管理能力、进步幅度等方面的评价。在承认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来科学地构建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以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引导学生既能掌握一项或几项体育锻炼技能或技术, 又懂得管理自我的身体健康, 并且能自觉通过体育运动锻炼来强身健体。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 评价指标的构建要能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自觉锻炼情况、同比进步幅度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科学、公正、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能力, 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 . 7 改革校运动会, 举办特色的体育文化节, 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搭建交流平台

每年一届的校田径运动会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因为田径运动会的专业性、竞赛性造成了田径运动会成了少数体育尖子生的舞台。学校体育的宗旨是普及而不是提高。运动会要多一些学生都能参加的趣味游戏、体能拓展等项目, 而不是专业性强的标枪、铁饼等项目。田径运动会也可办成的有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的综合性运动会或全校师生均可参与的体育节。重点是尽量能以班级为单位, 人人都能找到自己兴趣的项目去参加。赛事时间不够可将及格赛, 预选赛放在平时的体育第二课堂里。精彩的决赛才放在全校性的体育节或体育综合运动会上。

2 . 8 组建高水平的运动代表队, 形成高职校的传统体育特色。=

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历史传统开展校代表队的常年训练是校园文化的延伸和发展。因为组建学校特色的高水平运动队, 不仅可以培养体育骨干, 展现学校的运动技术水平, 还可以扩大学校的名气, 彰显学校的特色风采。高水平运动代表队是高职校的广告和名片。学校代表队的训练对全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对学校体育运动锻炼氛围的形成有极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经过相应的培训, 学校运动代表队的成员就是开展体育锻炼最好的学生体育锻炼指导员。

2.9 开设特色的“体育角”, 以新颖的体育项目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90”后的学生, 个性鲜明,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需求, 创建一些贴近学生喜好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体育角”, 以新颖的体育项目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像滑轮、台球、小型高尔夫、攀岩、小型网球等等。体育运动锻炼项目不能永远老三样, 要与时俱进, 只要是能保证安全, 只要能增进健康, 陶冶情操, 学校就应大胆尝试。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中锻炼, 在锻炼中养成锻炼的习惯, 这就是“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理念。

2 . 1 0 建立微信体育群等多媒体平台, 大力宣传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等体育文化因素

体育理念、体育意识、体育精神的宣传和渗透是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推广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学校应借助广播、标语、图片、微信、网络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系统的体育知识、体育文体的宣传和教育。在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时, 也离不开媒体的造势宣传。

3 结语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 在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高职校的高层领导应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改变观念, 有所作为;学校各系部、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要制定建立激励学生健身锻炼规章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学校要扶植体育社团的发展, 改革校运动会为体育节;坚持校高水平传统代表队的常年训练;要用新颖的体育项目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大力宣传体育知识、体育观念、体育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它是学校体育人长期努力创建、遵守维护、完善坚持并使之延续下来的群体意识和行为取向。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为构建校园体育文化长期不懈努力。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等形式在高职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体育文化和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及特点。调研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剖析校园体育文化在高职校人才培养中对健全学生人格, 发展全面素质的价值, 提出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体育教学、健全评价机制、扶植体育社团、丰富课外活动、设立体育锻炼辅导员等有效措施来构建高职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特色,构建

参考文献

[1]童慧儿.基于个性发展的高校体育第二课堂模式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10) :153-154.

[2]李井刚, 吴宇薇, 徐辉.浅议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10) :115-116.

特色校园英语文化 第8篇

一、校本乡土教材建设———眼花缭乱应应景

当校本乡土教材建设成为时尚后, 以高邮为例, 多所学校以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 追踪溯源, 广搜博采, 编写校本乡土教材。高邮实验小学的《中国邮文化校本教材开发和利用研究》为江苏省规划办重点立项课题。全国有两千多个县市, 而高邮市唯一以“邮”命名的县市。全国共有古驿站四十六处, 沿着京杭大运河, 高邮就有两处驿站, 一是界首驿站, 一是盂城驿站。而盂城驿站是全国保存得最大最完好的明代驿站, 是国宝级文物, 高邮被命名为邮文化之乡, 集邮之乡, 中国第一、二、三、四届邮文化节都在高邮召开, 可谓高邮邮文化渊源之深, 历史之久、资源之丰, 特色之特和凸。高邮以实小为依托, 邮文化课题立项, 编撰校本教材《邮都读本》。天山中、小学位于淮南名山神剧山脚下, 地域风光有特色, 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汉代广陵王刘胥的墓葬更具有特色, 扬州市出重资建成的汉广陵王墓葬陈列馆在当时国家领导人江泽民陪同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 声誉鹊起, 各种媒体争相报道, 昔日寂寞不堪的出土文物“黄肠题辏”前游人如织。如今易名为“汉陵苑”的陈列馆在收集、研究汉文化资料方面成果较多。该小学靠山“吃”山, 编写了汉文化普读教材《山花烂漫》;天山中学也在着手编撰。蚕种场小学依凭学生父母多是蚕桑从业人员的先天优势, 抓住秦少游 (北宋婉约派词宗, 高邮人) 所撰《蚕书》是中国第一篇蚕学专论的历史闪光点, 汲取精髓, 古为今用, 赋予蚕文化新的时代内涵。龙虬初中利用1997年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龙虬庄遗址所开掘的龙虬庄文化, 凭着以龙虬庄遗址建成的龙虬文化博物馆在学校附近的地理优势, 借着博物馆已成为中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名牌效应, 把高邮编撰成书的多部龙虬文化普介读物加以删减整合,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编写出版自成体系的“龙虬文化简本”读物, 突出古龙虬人在农业稻种生产史的成就, 根据古代野生稻化石特点, 联系本地现今远销南北的高邮珠光大米的名牌创建过程, 开展龙虬古文化研究和稻作研究教学活动,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更有高邮中学的秦少游宋词文化、汪曾祺文化研究、王磐及王氏父子训诂及古文化古诗词古楹联研究。王磐是元代散曲大家,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清代训诂学大师, 汪曾祺是当代小说家, 他们都是高邮人的骄傲, 他们的文学与学术文化成就, 都到达了他们身处其中的那个时代的最前头、最高处。凡此种种, 一时给人以杂花生树, 满眼生春的感觉, 煞是热闹。

虽然一些校园文化积淀深厚的名校、老校编撰的校本教材档次上乘, 可是多半学校的校本教材, 细加研读不禁心生遗憾;而调研校本乡土教材的使用情况, 更是禁不住心口发凉:一是诸多校本乡土教材十分粗糙, 不成体系, 难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知识性与趣味性难以融合, 整本书没有统一的语式语调, 东拉西边扯, 有的仅仅是本校学生专题作文的汇编小册子, 质量都达不到教材应该有的水平档次。还有的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只是对校内文学社团活动成果改头换面的装潢包装, 甚至有些校内文学社团的活动路子就不对头, 比如在全国小有名气的川青小学芦花诗社, 教着一群活蹦乱跳, 天真烂漫的小学生做古诗, 让幼小的心灵戴着镣铐“驰骋”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亦感乎!二是不少校本乡土教材发放学生后未予有效使用, 安排的教学课时实际上被挤占挪用, 执教者大多是学校教学水平不好、难以胜过主科教学的中老年教师, 这些执教者限于繁冗的校务或精力, 经常把校本乡土课让给主课教师。教校本乡土课无需考核, 教师自然就没有教学压力, 落得个清闲自在, 顺其自然的, 这些校本乡土教材大多数在作为学生收费依据一次性“使用”后, 被束之高阁或被收破烂的收留了。

为此笔者建议:一、以县市为单位, 教育部门统一联系文化部门, 选聘当地专家学者型人员, 对各级各类校本乡土教材进行审阅, 反复讨论、研究、整理,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保持原汁原味, 彰显特色, 变一次性成书为细加工、多琢磨的科学合理的编写活动, 优化精品意识要在制度上加以落实。二、有条件的学校聘专家领衔挂帅, 所编校本教材或乡土教材要符合系统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原则。三、对校本乡土教材教学也要进行教学评估, 不能放任其流。编、教校本教材, 不仅是行政推动, 业务部门要全程参与、技术引领、质量监控。

二、民俗魅力课堂体验———多是声音少践行

初中, 我们执教沈从文《端午日》, 一堂多媒体新型课行将结束, 这时教者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及媒体画面的展示内容, 以记者采访的形式, 由女生组设计采访话题, 男生组准备接受采访。在组织实施过程中, 女生组的一个采访话题引起了大家深长的回味, 组织龙舟竞忆, 这是很“软”性的东西, 没有道德的约束与法律的规范, 完全靠日常生活的点滴熏染, 以随意插柳而成荫的方式得以传承延续。

贴近民俗, 作适当启示, 可以近距离比照, 也可作宏观上的俯瞰。回到原课文, 大多数同学对龙舟竞赛中那种千舟竞发、百舸争流的场面、对万人空巷、观者如堵的盛况心有感触, 对万民同乐、捉鸭尽欢的赛事余波回味无穷, 却不知道追捉鸭子其实是“即兴小品”, 别的地方其他年份的龙舟盛会不一定都安排此等内容——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 生活内涵的丰富, 传统风俗也灌注了新的内容, 一些蕴含封建礼教的习俗被淘汰取代了, 一些高新科技产品也适时进入了民风民俗的阵地, 比如把龙舟赛事摄制成音像制品、组织播放等等。进行这种不同时空的比照与俯瞰, 利于使学生们对本民族优秀习俗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对旧习俗则予以否定、抛弃。

这样的一番理解、延展, 学生来表现民俗就能高屋建瓴, 在完成《月到中秋》的作文任务之前, 班级进行中秋习俗的交流讨论, 有的同学谈到吃月饼, 拜月亮的好心情, 有的同学谈到了捣馅心, 做面饼的热烈气氛;有的同学谈到中秋节团圆节、丰收节, 新谷登场了, 月亮又圆了, 气候爽不冷不暖, 我们的先人选择赏心悦目、天地同感的此季此夜作为节日, 真是富有诗情画意, 拜月果品是很有讲究的, 取其谐音或取其实形, 讨个口彩。生梨不能供, 不吉利;月饼四只, 意思是称心适意, 团团圆圆, 芋头则遇好运遇好人, 石榴是子孙满堂, 香藕是佳偶呈祥, 芝麻是节节高升, 苹果则意味着平安的祝福, 菱角兴旺发达, 连一碗白开水也意味着喝下去不尿床……看看, 这些学生们, 思维已进入了民俗文化的深层, 活跃到象征语义的范畴内了。后来有同学的同题作文还发表在了《全国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上。

受学生启示, 我们写了《端午节溯源》一文发表, 其中有“把靠近家宅的苦艾全部割去, 让种稻的脚板不致被瓦砾硌着;把河沿密匝匝的香蒲全部割去, 使开河的腿肚不致被草叶缠起。这艾这蒲, 香香苦苦, 仿若生活。随手插几片在门头, 放一束于家神前, 久而久之, 便成了仪式, 图腾化了。艾蒲悬门的习俗代代沿袭, 生活便在此被诗化了。当我们把产艾生蒲的两地联系起来, 从家院到河流之间, 便理出了一条农作之路, 也就发现了我们农耕民族亲近在大河, 热爱水利、紧扣农业命脉的发展思路。先祖们悬艾插蒲的行为艺术, 表现的是我们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生活诗意啊。难怪邑人汪曾棋说:民俗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抒情诗。

后来这所学校把民俗节日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立项, 学生们也发表了几篇文章, 但是大头娃娃、河蚌舞裙、龙舟、龙狮道具等无钱筹办, 加之当时国家未把端午、中秋立为法定假日, 学生们整日在密不透风的围墙内埋头读书做题, 魅力四射的节日文化, 终于停留在课堂体验层面, 至多也只能凭想象力发挥, 做几篇纸上文章, 可谓是“多是声音少践行”。

笔者所知, 像这所学校这样的老师就算比较好的了。有的学校特别是中学恐怕连声音也没有, 更谈不上践行了。所以, 建议把民间民俗特色文化进课堂通过校本教研进行研究, 并研究如何进行考查测试。2008年语文高考试卷就选用了汪曾祺的《侯银匠》, 可见, 民间民俗特色文化进入考试也是势在必行、名正言顺了。

三、诗情画意前景乐观———笑看未来须专情

开发民间特色文化资源, 建设校本乡土教材, 着眼于民俗文化的开掘与研究, 渗入课堂教学过程, 是一项长效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在民俗文化的熏陶中认同了伙伴, 认识了自我的心性之源, 渐渐会形成一种文化身份感, 文化品位感, 以自强的眼光看世界, 以自由的眼光看天空, 以自信的眼光看未来。部分学校中的优秀学生赢得这种拥有文化自信心, 身心飞翔感, 得益于学校对校本乡土课程的专情开发打造, 对课堂教学渗入了民俗文化内容的自始自终的坚持, 更得益于家长对社会教学力量的优筹利用, 还得益于地方政府部门对本土文化的强势宣介, 推进与名牌打造工作。高邮南海中学趁着高邮市政府成功举办三届“中国邮文化节”的形势, 利用邮文化节的有效资源, 加以增删整合, 驾重就轻地编成《邮海泛舟》的校本课程材料, 请资深集邮专家进课堂, 约邮票设计大师搞讲座, 海内名流大手笔, 讲课规格既高, 又能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 深入浅出。南海中学被命名为第二批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 校内成立“少年邮局”, 组建“南海邮协”。学校邮协多次组织会员去南京、苏州、无锡、泰州等地观摩学习, 专情打造出成果, 该校在高邮市集邮知识竞赛暨征文活动中, 参赛率高, 获奖面大。

正是这些学校的校本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创新, 课堂教学一以贯之的融进、渗透地方特色文化, 包括民俗文化内容, 为无数梦幻少年铺设了金色的起飞场, 为他们铸造了放眼世界的胸怀, 熔炼出寻找光明的眼睛。

随着地方民俗特色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开发、利用, 申报“非遗”, 政府、学校充分重视、学校科研水平提高, 课题立项研究专心致志, 民间民俗特色文化校本教材的编、教, 校本课程合理科学的使用, 会渐入佳境, 大放异彩的。

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 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是高校的灵魂。目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的状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未能完全体现。高职院校在教育目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条件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有明显的区别, 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展示大学校园文化的共性时, 还应该展示自己的特殊性,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应当有自己的特色, 这样, 才能真正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定位

(一) 校园文化

“文化”一词有不同的含义。《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是:“从广义来说, 指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普遍认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下, 在培养人才和不断完善自身的实践中形成的以校园为载体, 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 通过传承和创造积累的具有本校特征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处于表层, 主要是指校园设施、物理空间的规划美化等物质条件构成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处于中层, 主要包括组织机构、领导体制、校规校纪等架构和运行规则;而精神文化深层次的则包括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价值观念等。其中,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强化, 共同对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师生产生凝聚力量、激发斗志、规范行为、导向目标、陶冶情操等深远持久的现实影响力和潜在影响力。

(二) 高职校园文化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及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同时, 高职教育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的任务。高职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 满足社会对就业者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 为个人将来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以能力教育为主、以素质教育为本的教育, 它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其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三个方面。面对市场需求和新经济的挑战, 为培养具有爱国、敬业、实践技能、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智能型劳动者, 高等职业院校力求在教育教学中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在校园精神、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上虽然具有高校校园文化所共有的特征, 但示范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更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理想追求、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 各显其能, 充分展示高职特色。

1. 科学技术与人文并重

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们对世界的征服和对物质的追求欲望越来越强, 这使人们对技术的要求和追求也更加重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技术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注重的是技术技能的训练, 轻视和弱化人文的修养和熏陶, 缺乏对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使受教育者成为实用技术的高级“机器人”[1]。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 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 使之不断地趋于完美。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是为了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使人不断地求真、求善、求美。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职业岗位 (或岗位群) 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具有专门技术理论、经验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 还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 促使学生技术的增长与人格的和谐健康发展。因而,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在教会学生求知、认知、做事的同时, 更要强调让学生学会做人。

2. 能力与素质并重

能力本位观指导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按照职业岗位设置专业, 以培养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受教育者具备一线生产所需要的较高的知识和技能。“素质教育是相对于现实中过分强调学生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工具性教育’, 以及过分强调上大学为个人就业谋生服务的‘功利性教育’而言, 坚持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身体、心理、人格等多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2]高职生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广泛的社会需要, 还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特别是有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的素质, 这就要求受教育者有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法律素养等素质。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相统一、健康心理与强健体魄相统一。

3. 职业文化特色与大学精神共性兼备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类型, 它具有两个主要特征:“高”和“职”。“高”指在办学层次上不同于中等教育, 是以现代生产、技术、管理知识为基础, 再结合较高知识含量的职业教育;“职”指在办学类型上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强调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这也就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高职特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大学更需要精神。这种崇高的院校精神从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校训、园林、厅堂和雕塑中显现出来, 从教育者、管理者和学生的眼眸中流露出来, 构成大学有别于其他任何行业的独一无二的风景线。”[3]“大学的生存法则, 永远不能偏离其自身的‘高’、‘精’、‘博’、‘新’特色和独善其身的气质风范。”[4]示范性高职院校更应体现自己独特的学校精神。既要具有高校校园文化所共有的特征, 又要体现出职业院校的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人文素质特点。强化高职校园文化在学校完成其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使高职校园文化形成与学校特色相一致的特征。

二、构建具有独自个性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实践

高职院校要通过建设特色鲜明的和谐校园文化, 凸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内心的和谐, 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环境,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以期在彰显办学理念、完善管理制度、营造学术环境、形成文化品牌、优化校园环境等方面形成标志性的成果。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构建和谐的高职校园理念文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展示学生才能和发现人才的有效平台,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 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师生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高职校园中多元文化不断涌现, 多元化的思想、多样化的行为方式、多层次的活动层出不穷。

学校理念是学校的灵魂, 是学校文化、校风的浓缩, 是学校形象的核心内容。在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灵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学生, 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 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重点, 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 树立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文化观, 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总体目标, 在道德情操的陶冶、知识技能的提高、思维方式的改变、心理素质优化和文化品位的提升方面, 开展一系列有思想、讲文化、展风采的特色活动, 形成活动目标多元化、活动内容系列化、活动途径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和谐、先进的校园文化。弘扬高雅文化, 引导流行文化, 抵制庸俗文化。

(二) 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由于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历史较短, 基础薄弱, 起点较低, 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故而创设以人为本的高职校园制度文化, 构建系统和谐的科学工作机制则显得更为必要。

1. 健全领导机制

组织领导重视是增强学校校园文化效果和提高活动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所在。用和谐理念统一领导认知, 在工作机制上, 建立工作责任制, 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实施“一把手负责制”, 形成以党委为核心, 以学生工作部、团委为支柱, 以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为基础的和谐工作网络机制。坚持“一把手抓, 抓一把手”的方针, 形成各部门齐抓共建、分层落实的领导机制和责任机制, 促进校园文化活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构建完善的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效率的工作制度

第一, 构建深入探索以政治文化为中心、以科技文化为重点、以娱乐文化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机制, 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 逐步规范和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的各项制度, 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实行分级管理、层层落实、组织与实施并重。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其他诸育有机结合起来, 寓教育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之中;通过开展校园活动, 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好校园文化, 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文化氛围, 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学校个性, 并通过它来影响和熏陶学生,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性,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 引进企业文化, 构建系统和谐、科学高效的高职对外办学制度。有效保证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

(三) 创建职教特色的高职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以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 是校园显性文化, 是校园的精神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 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现实中许多高职院校存在缺乏大学文化魅力与个性的物质文化, 从而使学校失去固有特色和吸引力。在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 要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环境, 用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师生的观念、言行, 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

一是创建高职校园环境品牌特色。高职校园环境建设要立足于学校实际,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生态与环保的理念上将自然环境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有机融合, 各色教学楼、生活建筑借庭台花园、水榭曲桥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同时, 融会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地方历史特色、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 创建校园环境品牌特色。

二是创建具有高职职教特色的文化环境。在校园建筑、壁画雕塑、教研设备、资料图书等方面的建设上, 从学校的办学传统、培养目标出发, 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环境, 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内涵, 在校园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中更多地体现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同时, 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三是把企业文化引入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熏陶, 促进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 增强学好专业技能的兴趣与信心, 激志励行, 树立起坚定的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 增强学生对学好专业的学习行为的坚持性和忍韧性, 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技能人才。

(四) 开展具有高职职业特色的行为文化实践

积极开展具有职业性特色的实践活动, 加强高职校专业文化建设, 有利于彰显其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 培养学生对学校、对职业的感情;强化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 增强职业氛围, 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 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 较快地形成科学的职业观;为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服务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在开展具有高职职业特色行为的文化实践中, 应努力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 使学院专业文化建设朝着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争取专业文化活动出成果、专业制度建设有特色, 使专业文化成为教育、激励全校师生和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5]。

1. 深入开展职业精神文化建设

第一, 重视教风建设。高职学生的生源特点要求教师教育学生尤其要注意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要注重质量文化的培育, 在学校精神与使命中注入教育质量内涵, 在学校工作中培育重视教育质量的意识, 在学校树立追求优质教育的风气, 制定每一项工作的质量标准, 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对教育质量负责[6]。

第二, 强化学风建设。严格管理,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大力提倡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学以致用的学风;开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服务意识、诚信意识的教育;在专业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

2. 有效推进教学和学术专业文化建设

教学和学术文化直接影响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 是学校生命力所在。要以育人为宗旨, 牢固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 尊崇教学, 大力倡导教研和科研, 形成治学的良好风尚。

第一,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从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按照“根据市场定专业, 针对岗位练技能”的理念, 不断推进学科、专业和课程教学改革,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第二, 创新专业课程文化建设。开拓创新, 创建符合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特点、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以培养能力为基础、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工学紧密结合的课程文化。

第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教学研究活动。定期举办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研究讲座, 各系、部门要鼓励教师定期参加教学研究活动, 形成良好的教学实验和改革氛围;要支持和鼓励师生员工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促进教学、科研中的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

3. 加强特色专业工作学习环境建设

根据专业特点, 分块建设和管理, 加强内涵丰富的专业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 创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师生工作学习的环境。让教室、办公室、功能教室、活动室内部设施体现专业化、人本化、校本化特色。

4. 铸造特色专业文化活动品牌

从高职的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各专业院系的学科特点和专长, 面向全校青年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 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专业文化氛围,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科技活动, 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品位,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 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强化其专业能力、社会能力, 着力培育职业能力文化和创新精神。

第一, 加强师生科技文化活动。以每年一度的科技学术节、技能大赛等活动为载体, 学院各分院、系部运用自身优势, 开展与职业或行业相关的学术活动、课外科技作品制作活动等, 将师生员工置身于这种学术实践氛围中, 通过感受、摹仿、维修、制作以及发明、创造等, 更多地发挥师生专长, 开发职业能力、培养职业兴趣和创新精神, 诱导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和研究, 营造学校学风建设的职业氛围, 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水平提高, 促进师生创新人才水平的提高。

第二, 创设学院专业文化专栏。为配合学校全面内涵建设, 加强学院专业文化建设, 结合专业特色开设专业文化建设专栏———“思想长廊”和“宿舍文化长廊”。各个分院、各个系在教学楼和宿舍楼以墙壁悬挂展板形式, 图文并茂地介绍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 彰显了专业特色和育人理念, 营造了浓厚的专业学术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第三,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场地, 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参加学术会议和校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专家到学校讲学、交流, 通过多类型、多层次、内容丰富的交流与合作, 开阔视野, 提高水平;支持各专业协会、专业学术团体开展学术活动。

第四, 开展专业文化论坛活动。为增强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 提高实践能力, 创造专业学习交流平台, 如开设“企业家论坛”和“专业讲坛”, 构建完善的课外学术实践系统。邀请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就专业问题做专题学术报告, “企业家论坛”可邀请企业老总或部门负责人结合实战经验做专题讲座;“专业讲坛”由学院专业老师就专业学习的热点、 (下转267页) 难点问题做专题讲座, 并开展讨论交流。既注重学术思想, 又注重实战经验, 凸显学院特色, 为学生学术思想的汲取和实践经验的吸收搭建平台。

总之, 示范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 应以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旨, 以人文修养培育为底蕴, 以培养人文素质突出、精专业、厚能力、具有现代教育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为目的, 坚持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弘扬主旋律, 突出高品位, 立足实际, 重在建设, 和谐发展, 彰显专业特色。让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有力地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明星, 刘晓.科学发展观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效性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 :33.

[2]董泽芳, 朱行书.试析大学文化的一种价值追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3, (10) :39.

[3]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9.

[4]王健, 潘林.新建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9) .

[5]陈正祥, 廖炜春.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7) .

关于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之构建 第10篇

校园文化的表现形态

从文化学的观点出发,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种具体的表现形态。这在大的范畴上是没有问题的, 具有类似定式的作用和效果, 但具体落实到校园文化这一点上, 便显得有些不够直接和生动。文化的精髓是其主体的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教师怎样教, 即教师对“教”这种行为的整体性认知和实践;其二是学生怎样学, 即学生对“学”这种行为的整体性认知和实践;其三是教师和学生在校园里怎样生活, 即师生对“生活”的整体性认知和实践。基于此, 笔者认为, 校园文化又可以分为教师的施教文化、学生的学习文化及师生的生活文化三种形态, 而其他的形态都可以归属于这三种主要形态。这样划分, 可以直接面对校园文化所面对的内容, 可以更有利于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和构建。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特定类型, 其校园文化也自当如此划分。

根据高职教育特点构建特色高职校园文化

(一) 高职教育的特点

就业导向是我国高职教育突出的、核心的特点。就业导向就是学校的所有理念和行为都必须服从于学生就业的需要, 即只要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事就努力去做, 不利于学生就业的事坚决不做。学生就业情况就是衡量学校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尺子, 换句话说, 高职教育办得好与坏, 不是由学校自身来评价, 也不是由政府来评价, 而是由用人单位来评价。高职教育在就业导向这个核心特点之下, 还有四个具体的特点, 即实践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发展性。

实践性是指突出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学习。为此, 学校要为学生设置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积累经验获得技能, 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在这种理念下, 传统意义上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野被冲破, 在一些课程的设计中, 根本无法计算它们的比例关系。更重要的是, 学生将有一年左右的时间要在全真的工作环境中顶岗实习, 在专业面向的岗位的工作过程中学习, 而且高职教育特别注重这个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而不是专业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其目的就是直接为学生的就业服务。

开放性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对专业面向岗位的相关企业的开放。值得强调的是, 这种开放是双向的:一方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员工培训服务。开放性既是实践性的前提, 又为实践性服务, 没有开放性, 实践性就无法落到实处。

灵活性是指学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专业自身和专业面向的实际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和标准、教学管理机制等进行自主选择。教育行政部门对此并不作整齐划一的管理要求, 给学校留有充分的空间展示自己的特色,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空间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内容。

发展性是指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尽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职业培训、高职教育区别于中职教育的重要标志。

(二) 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途径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 其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为:构建就业导向下的教师团队的施教核心价值体系、学生整体的学习核心价值体系及师生共同的校园生活核心价值体系, 并以此为圆心规范师生教、学、做以及课余生活中的各种行为, 开展各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形成施教文化体系、学习文化体系和生活文化体系。

构建就业导向下的施教文化体系施教文化的主体是教师, 其具体内容包括施教理念、施教方法、施教心态和施教氛围。构建就业导向下施教文化体系自然也要从这四个方面展开。首先, 要积极开展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研讨活动, 调整施教心态, 不断强化教师对现代高职教育核心价值目标的认同。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一支思想混乱的教学团队是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的。我国目前的一千多所高职院校, 绝大多数都是由基础较好的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的, 还有一少部分是由各类成人高校规范而来。这期间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难以转变, 即便是通过管理制度进行强制性规范, 其心理上的抵触也难以消除。高职教育才刚刚起步, 许多事情都需要广大教师齐心协力去做, 想不通则事难成。因此, 必须创造条件, 使广大教师完成理念的更新和升级, 使他们认识到现代高职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是学生的职业技能, 而不是他们精心打造多年的学科体系;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而不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专门人才。这既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 也是施教文化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 要明确培养目标, 深化教学改革, 形成正确的教学价值观和方法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必须围绕这一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 (群) , 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 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 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 归纳出相应的行动领域, 再转换为学习领域。这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也是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路。高职院校应该使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这种教育教学改革中去, 使他们清楚确定教学内容的推演过程, 群策群力地在学习领域里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 探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评估整个教学过程的得失, 将教学改革不断推向纵深。在这个繁杂的取舍整合过程中, 教师正确的教学价值观和方法论会自然形成。再次, 要创建弹性教学管理体制, 营造良好的施教氛围。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 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管理体制,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 这个教学管理体制应该是弹性的、灵活的, 能够有效地支持各种教学模式, 使学生享有对生涯发展进行自我规划的自由。由于国家允许各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寻求个性发展, 各校的教学管理也应该各具特色, 比如学分制、小学期、周课表等。只有教学管理体制与教学实践相协调, 教学管理工作才能井然有序, 教师才能愉快地工作, 学校才有可能获得方方面面的教学成果。最后, 要树立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理念, 开拓施教的广阔空间。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教育在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 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应体现在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上。方法能力主要包括: (1) 收集、分析及组织信息的知识与能力; (2) 计划和组织工作活动的能力; (3) 确认工作角色, 运用合作方法, 优化工作流程的能力; (4) 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和技能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及工作评价的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包括: (1) 较好的政治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体能素质、团队精神、吃苦精神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 较强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规范个人言行的能力及责任能力; (3)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4) 人文常识、企业文化常识 (特别是企业业务管理常识) 。这些能力的培养措施与途径应写进人才培养方案, 使其制度化。教师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下, 应利用一切机会, 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施教的空间从课堂扩大到校园, 扩大到实习基地, 扩大到用人单位。

构建就业导向下的学习文化体系学习文化的主体是学生, 具体内容包括学习心态、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和学习氛围。首先, 应调整学习心态, 建立强势学习心理。现阶段, 与其他院校相比, 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时整体素质较差, 人生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力缺乏, 自卑感较强, 学习多处于被动状态。因此, 要教育学生调整心态, 明确人生目标和学习目的———成为自食其力的, 对国家建设有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清楚学习内容———掌握职业技能, 包括专业技能、方法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要懂得高职教育完全不同于学科体系教育, 高职教育把职业行动知识的掌握作为构建基础的核心, 把具有扩张基础功能的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作为重心, 与以往所学知识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学习目标比较容易完成, 只要努力, 就不会比别人差。学校应以此为突破口, 激发学生强势的学习心理。其次, 应更新学习方法, 注重实践的学习过程。要使学生懂得, 高职教育的学习过程与专业面向的岗位工作过程相一致, 学习方法主要是“做中学”和“学中做”, 目标就是掌握完成岗位任务所需的各项技能。入学前多年形成的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已经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实际, 因此, 必须在新的学习理念下, 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的提高来学习, 否则三年的学习生活将会收获甚微。再次, 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养成, 追求可持续发展。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能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 未来就业岗位的选择性、挑战性和发展性决定了高职学生还应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如职业兴趣、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竞争意识、心理承受能力、职业习惯等。这些都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就业及其发展状况。因此, 学生应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机会, 充分锻炼自己, 使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趋于平衡, 人格趋于完美, 为以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最后, 应努力营造浓厚的团队协作的学习氛围。高职教育的一些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虚拟的或真实的工作任务的过程。在这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一定要讲究整体意识, 讲究团队协作, 要在意识上将虚拟的工作任务真实化, 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过程真实化, 将企业文化的精髓引入学习过程。这样, 团队协作的学习氛围才能形成, 高职教育的学习特点才能彰显。

构建就业导向下的生活文化体系生活文化体系的主体是学校的全体教工和全体学生, 这里侧重谈涉及学生的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生活内容、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首先, 应明确高职生活内容上的特点, 养成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生活习惯。与其他院校相比, 在生活上, 高职教育更强调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团队协作, 而组织纪律是团队协作的必要条件之一,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十分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主要方式是鼓励学生成立各种课余组织、协会、团队, 并且促使其良好运作;严格执行早间操和晚自习制度;坚持文明寝室、卫生寝室评比制度;适当进行相应的拓展训练等。同时, 由于学习空间的扩大, 高职学生在生活上更具有流动性, 往往是上午在教室, 下午在实训基地, 这一周在学校, 下一周在工厂。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遵时、守纪、沟通协调、团结协作的生活习惯。其次, 应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为“零距离”就业做好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高职生也是大学生, 同样有自己广阔的发展空间, 切不可因为是高职生而产生自卑心理, 更不可妄自菲薄、盲目沉沦。高职院校要通过理想教育、责任感使命感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崇高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 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上做好就业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物质准备主要是指身体条件, 学生应该加强身体锻炼, 切不可沉迷于烟酒、色情和网恋。心理准备包括团队意识、服从意识和不怕挫折的坚韧意志。有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必要的准备, 学生才能在近一年的顶岗实习及其后的实际工作中处理好各种关系, 与社会生活相协调, 为自己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美国当代哲学家马尔库塞认为:人是由精神和物质两个向度构成的, 现代化的生活极容易造成人对以现代科技为代表的物质的过度追求, 从而导致其精神的萎缩和丧失, “人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半个人”。高职院校如果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 最终真的有可能使学生“变成半个人”。构建与教育类型相适应的现代高职校园文化, 就是要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是紧紧围绕学生就业这一特定需求展开, 其渠道是着重从施教文化、学习文化及生活文化三个方面共同构建。这样的校园文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当然,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远不止这些, 本文论及的只是区别于其他校园文化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些局部, 共性的部分涉及很少。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 其校园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 表现为就业导向下的校园文化。其建设途径是紧紧围绕学生就业这一特定需求, 着重从施教文化、学习文化和生活文化三个方面协调共建, 以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构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马树超, 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多元智能教育成就特色文化校园 第11篇

多元智能特色的确立

广征博采,去粗取精 我校创建学习型组织,一是开展师生大讨论,广泛征求意见;二是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三是加强自我反思,力争自我超越。学校用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指导,创建多元智能教育特色学校。

素质为本,全面发展 我校以落实素质教育为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至少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

内容具体,操作性强 一是理念务实。多元智能教育使素质教育以人的八大智能发展需求为本。二是项目推进。多元智能教育使我们更便于采取项目管理和项目操作。即:多元智能校园文化、多元智能教师专业发展、多元智能学生教育及八大智能等方面。

立足现实,最近发展 我校立足现实,着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每一名学生对照多元智能找到自己的强势智能。“最好的学生也有最差的智能,最差的学生也有最好的智能”成为学生公认的道理,使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在主观上得到实现。

多元智能特色的实施

科研引领,分步实施 2007年末学校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学校,追求多元化发展”的办学思路,并制定了《昌图县实验小学振兴发展规划》,确立了以《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特色学校创建》校本科研课题,并经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为省级课题。具体分为三大板块:建设多元智能教育校园文化,打造了多元智能型教师团队,培养了多元智能学生,设置了多元智能校本课程。

项目驱动,突出主导课程 我校根据《铁岭市中小学创建特色学校活动方案》,反复探究,确立了八大项目作为实施多元智能的主导课程,即:语言智能之“清泉源头读书活动”“中华经典诵读”;数理逻辑智能之“生活中的数学”;音乐智能之葫芦丝课、管弦乐队;身体运动智能之“阳光体育活动”;视觉空间智能之“空间思维绘画”;自然观察智能之“科普发明制作”;人际交往智能之“我与自己、我于师长、我与他人”礼仪感恩与诚信教育;自我认知智能之心理健康“日记与反思”等一系列课程。

全面实施,相辅相成 多元智能的培养,我们建立了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以教研组为单位加强教研,采取“专家指导,子课题引领,小组典研,同伴互助”的办法。汇总教研组及教师的活动方案,论文总结,在教师论坛大会交流,汇编成册。另一方面,以课外延伸为补充。如乒乓球队、羽毛球队、小作家基地、小发明基地等特色队伍,对学生多元智能培养起到良好促进效果。

多元智能特色初见成效

理念生根,让教师教有特色 学校用多元智能评价,“星级班” “金牌班”“智多星”周周月月有展现。利用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立项学科多元智能子课题12项,全校教师编写多元智能教材8种18册:《中华经典诵读》《成语接龙》《葫芦丝演奏》《古诗配画》等;论文集三部共计315篇,市《教育信息》发表11篇,承办各级教研会议十几次,体育教师四人被评选为县中小学校园集体舞教练;音乐教师每年都在市县教师节庆祝会上演出;美术教师作品被昌图县职工书法美术作品收藏并发行出版。

评价多元,让学生个性飞扬 教师从多元智能角度培养,学生都呈现出自己的强项智能。学校《新绿》校刊改版为《七彩虹》校刊每月一期,发表学生作品总计达2000多篇,并且在市“清泉源头”读书活动中,有6篇文章发表在《书海拾珍》上。两年多来,428名学生分别获得国际美术大奖赛金、银、铜奖。第十七届全国“威盛中国芯”计算机大赛辽宁赛区,6人次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第十九届辽宁省计算机大赛中55人次分获一、二、三等奖。在第十六届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辽宁赛区,2人次获得铜牌奖。2010年,在第四届中华情艺术风采国际交流展演活动中,王晴园同学获琵琶、声乐专业少年B组省一等奖,全国金奖。耿佳妮同学获琵琶专业少年A组省一等奖,全国金奖。刘芍杉同学获琵琶专业少年A组省一等奖,全国金奖。李墨卓同学获钢琴和声乐专业幼儿组全国总决赛金奖。

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 师生多元智能成果每年集中展示两次,上半年在六一艺术节,下半年在元旦联欢会。学校经常邀请专家指导,提高教师多元智能才艺层次;25人代表昌图参加市省基本功大赛,歌舞作品经常在各大节日庆典上演出。学生多元智能由大规模到班级小组到个人特异功能分层次展示,受到高度评价。

总之,以“多元智能教育”为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才刚刚起步,面对多元智能的多元落实,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我们坚信:无论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多少困难,实验人都会继续探究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为素质教育做出最好的诠释。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彰显职校特色 第12篇

1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中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 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 加强中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有利于形成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 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导向作用。中职生年龄小, 加上文化基础比较薄弱, 要提高其综合素质, 就必须很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六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的意见》的精神文件, 办好有特色的中职教育, 从校风、教风、学风上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1 校风建设

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因素, 是全校师生行为规范、综合素质、精神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而校风建设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突破点和支撑点, 因此加强校风建设, 提高教师对校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教师对校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使教师自觉地把“让学生在我们手中成才, 让质量在我们手中提升, 让学校在我们手中变样”作为精神坐标,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充分调动他们为学校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和发展, 创新办学特色, 培养优良校风。

1.2 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素质的综合表现。加强教风建设, 注重教学实效, 充实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突出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教师以高尚的师德, 向学生倾注爱心、耐心和信心, 换取学生的信赖和支持, 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

1.3 学风建设

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影响到校风、学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及社会形象。因此加强学风建设,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学校管理的主要任务、关键因素, 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1) 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坚持从严治教, 强化管理。

(2) 成立学校全员值班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 开展全员值班, 在校园、教室、宿舍等场所巡查, 掌握学校运行情况, 抓好学生管理工作, 做好值班情况记录, 对存在的问题定期开会, 集中讨论解决。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开展“校园110”报警、服务工作制度, 设置校园警务室, 24小时值班, 负责受理报警、求助及校内突发事件的处置。

(3) 成立德育专业委员会。由学校德育教育骨干与行业专家组成德育教育教学委员会, 专门研究德育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模式, 建立科学的德育教学成效评价体系。

(4) 建立心理咨询室, 配备心理辅导教师, 把握学生心理状态, 开展心理辅导, 为学生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不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5) 加强考风考纪管理。在考试工作中强调“四严格”, 即严格考试要求, 严格考场纪律, 严格巡考检查, 严格评分标准。定期总结表彰学生中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典型, 弘扬正气。

通过学校的严格管理,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形成良好的学风,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 重视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是学校师生在教书育人、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行为文化受精神文化的指导, 又在各种活动中影响和创造着新的精神文化。因此, 行为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2.1 注重教师行为建设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要执行者, 其行为便是一部无声的教材。因此, 要重视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要率先垂范, 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以良好的师德形象, 独具特色的教书育人行为感召学生。

2.2 注重学生行为建设

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与养成, 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部门、共青团、学生社团等部门和组织的作用, 以常规活动为基础, 以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为重要突破口, 广泛开展科技、文化、体育类活动, 开展爱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 开展技能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 让学生在朝气蓬勃的氛围中, 陶冶情操, 增长见识。扎实践行“5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管理理念, 实现学生日常行为与企业日常管理行为的对接, 实现学生职业行为的养成,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促进学生养成更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的行为习惯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3 注重师生关系建设

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成为学生的朋友;师生间互相理解, 互相激励, “教学相长”, 形成“校以育人为本, 师以敬业为乐, 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风尚。

3 构筑校园物态文化建设

3.1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美化校园环境

中职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积极吸纳优秀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 充分利用光、声、电、图片、标语等载体, 在学校大门口、教学楼、图书馆、实训楼、公寓、食堂等公共场所, 精心设置富有职业特色的电子展板、橱窗、标语等, 展示企业和本校毕业的劳动模范、创业典型、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职业风采, 建设模拟职业场景的实训场所, 建造富有职业特色的雕塑、碑铭等, 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增强就业创业信心。

3.2 加强校企合作, 推动企业文化进校园

确立“依托行业、校企合一、重德强技、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 结合当地产业发展, 围绕产业办专业、围绕岗位设课程、围绕工厂建基地、围绕“双师”树团队, 不断丰富办学内涵。把学校建设成产业特色鲜明、培养模式先进、校企深度交融、基地建设领先、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强的中职学校, 具体体现:

(1) 产业引领, 改革模式。

成立校企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委员会, 积极推进“产业引领、岗位对接、德技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校企“共同拟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过程管理、共同进行质量评价”的教学模式。构建产业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与职业标准高度对接。

(2) 对接场景, 建设基地。

重点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现实训场景与生产场景对接, 不断提升基地建设的规模与质量。

(3) 引用“5S”管理模式。

转变观念, 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 把企业“5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管理模式引入到学校校园文化中来管理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 让学生无论是在教室、实训场所、还是宿舍, 均能时刻体验“5S”理念的存在。

(4) 校企共建, 深度合作。

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培训中心、共建学校, 使教学对接于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 探寻“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构建校企共招、共建、共管的办学机制。

(5) 就业导向, 重德强技。

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3.3 构建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 发挥网络育人作用

(1) 加强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开发和建设。构建稳定的网络使用、维护流程, 建立网络服务调查与调整机制, 提升学校数字化信息服务能力, 拓展网络服务行政办公、教学管理、档案管理、学籍管理、资源共享、科研开发、校园信息互通等功能。通过构建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 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 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2) 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作用。加强网上正面宣传, 建设融思想性、职业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 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 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密切关注校园网电子公告栏、留言板、贴吧、聊天室等网上动态, 了解学生思想状况, 加强与学生网上的沟通与交流。

(3) 建立与区内对口支援兄弟学校网络教学资源交流的机制, 充分发挥共享教学资源库的辐射作用。

4 推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强化管理机制。校园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 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来保障, 以制度文化为载体, 以严格管理为龙头, 实现精细化、科学化、高效化的常规管理。具体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是全方位的, 做到处处有制度, 时时有管理, 事事有章可循, 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制度内容具体, 分工明确, 职责分明, 考核到位, 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 赏罚分明, 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除此之外, 校园制度文化还要体现职业性, 一切围绕学生的“技能型、应用型”来健全各项制度。在实践教学中, 要把实习实训的操作规程、安全要求、注意事项张贴到实训场地, 用浓浓的制度文化来教育、感染和规范师生的言行,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总之, 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职业特色,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内涵、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营造氛围、加强校园物态文化建设奠定基础、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健全体制, 让校园文化建设以其独特的魅力贯穿于学校发展始终, 突出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 体现学校特定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精神环境和品味格调。

摘要: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 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 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 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彰显职校特色。

关键词: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上一篇:船舶出口下一篇:碳纤维约束混凝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