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汽修模块化教学

2024-07-19

中职汽修模块化教学(精选12篇)

中职汽修模块化教学 第1篇

关键词:中职汽修,模块化,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最终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精尖性的人才, 中职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 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培养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着重培养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模块化的教学应当以任务为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中职教师应当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效率。 随着我国汽修行业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中职汽修专业需要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有效调整, 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中职汽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中职汽修专业和普通高校的比较看, 中职学生并不占据很大优势, 高等学校不断扩招, 这对中职学校而言有极大的冲击, 很多学生和家长并不愿意接受中职学校的教学, 这导致中职生变得越来越少。 一些中职学生由于中学时期的物理基础底子较弱, 在开始学习汽修的时候都带有厌烦情绪, 这将严重阻碍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汽修理论知识, 中职学校本身就缺乏一定的师资力量, 在专业课程方面的安排做得不到位, 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 这导致学生汽修方面的知识严重欠缺, 不能做到连贯掌握, 也没法形成模块化的知识结构。 中职学生的在校时间是三年, 一些教师讲课的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中职汽修模块化教学的优势

1.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模块化的教学模式, 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使得学生能够将理性和感性同步认识, 学生逐渐加深对汽修专业的整体认识。

2.促进师生交流。

模块化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从另一个角度看, 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融合, 让教师更直观地了解学生。

3.内容丰富,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模块化教学以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学习起来很有新鲜感, 反复进行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得到不断更新。

三、中职汽修模块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1.设计以培养学生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块设计。

教学应当以学生为本, 教师应当依据汽修专业培养人才的特点及专业课的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础, 将汽车的构架和维修两部分很好地结合起来, 并将其渗透在教学模块中, 对相应的技能知识进行分解, 当大部分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之后, 再设计相关的技能性训练。

2.引入情景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中职汽修专业而言, 理论应用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 教师应当注意在课堂上引入情景式教学, 只有将学生引入到情境中, 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十分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指导并对相应的生产场景进行复原, 这样便能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加强实践。 例如在学习减速器的作用和原理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营造氛围, 向学生展示减速器的工作过程, 让学生在学习中职汽修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相关学习技能。

3.及时完善调整学习内容, 优化课程结构。

要想在中职汽修专业的教学中更好地实施模块化教学, 教师首先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 汽修专业应当以职业岗位为基础和核心, 紧跟时代的脚步, 调整教材内容, 优化课程结构, 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 加强电子技术的原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汽车的诊断技术等方面的教学, 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得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汽修行业, 不断地为中职学校蓄积能量, 提高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4.加强校企合作, 让学生得到实训。

校企合作是新课程标准下鼓励的中职教学政策, 之所以要加强校企合作, 是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汽修人才,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增强, 才能顺利毕业,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 中职学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只有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才能保证学生提高汽修技能。 只有通过模块化的教学, 才能让学生有更加扎实的基础, 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只有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锻炼, 也可以更快融入企业, 这将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

5.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是最大的问题, 只有有强有力的教师资源才能让学生获得更丰厚的专业知识, 并且能够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 目前, 一些中职学校在教师资源方面仍然十分匮乏, 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让教师多出去学习交流, 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为了进一步适应当前市场的人才需求, 中职汽修专业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一定的改变, 模块化的教学方式, 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还能够正确面对当前的就业难题, 学生会减少就业恐慌, 只有通过模块化的教学模式, 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建设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邵泽增.中职汽修模块化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 2014, 95:180.

[2]朱光田.中职汽修专业模块化教学的探索[J].考试周刊, 2011, 23:158-159.

[3]孙杨.中职汽修专业教学的模块化之我见[J].科技与创新, 2016, 04:126.

[4]曹玉兰.中职汽修专业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探索[J].广西教育, 2012, 23:144-146.

中职汽修专业教学反思 第2篇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私家车保有量急剧增加,汽车售后服务的人员缺口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汽修人员的缺口有80万之多。中国巨大的汽车市场引来国外众多汽车集团的加入,使我国汽车车型、品种等迅速更新换代,轿车市场“老三样(桑塔纳、捷达、富康)”时代已过,换来的是车型众杂、技术先进的汽车新时代。汽车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要求汽车售后服务人员素质必须迅速提高,维修技能不断更新才能满足汽车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劳动保障部已把汽修人才确定为紧缺技能型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国内众多的中职、高职学校都相继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我校也开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听课,结合现行汽修企业生产、人员状况、发展趋势等,我对现行汽修人才培养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理论课讲授的思考

1、课程内容必须与现代车型接轨

现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材内容从车型、维修技术等都落后于现行汽修企业,计划经济时代汽配物资较为紧缺,汽车维修作业大都以修复为主,耗时间、效益差。而现在汽配丰富、采购方便,汽车作业以养护、更换部件、调整为主。以前的汽车电子元件运用较少,汽车电路相对简单,但维修量大。而现在汽车大量使用电子元件、集成电路、电脑板等部件,结构复杂,但维修量少,诊断量多。原先的基础维修技能逐步淡化,原先的听诊及经验判断已被仪器诊断所替代。综合这些因素,作为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人员必须在中职教材的基础上作一定的调整,在理论教学中必须渗入新车型相关内容;在实训设备上须配备新型的汽车解码器等诊断设备,要突出强调现行汽修业是“七分诊断、三分修理”的状况,这样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才不会与现行汽修知识脱节。

2、理论课要坚持“理论够用”

现在的中职汽修教材理论都很全面,而且很细。而现代汽车修理中都以换件修理为主,有相当多的汽车部件只要知道其功用即可。由于汽车上大量使用电子元件,其原理相对较复杂,理解起来相对较难。现在的中职学生在学时间短,基础薄弱,如果一味追求片面高深的原理,学生学起来困难、吃力,而教师由于耗去大量时间,势必占用一定量的技能实训时间,对完成中职汽修整体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影响,而且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差。我认为理论课要坚持“理论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并且尽可能的要结合实物展示教学,如有教学条件的最好在课堂上边拆解边讲解,使学生学起来不抽象,不要什么都要靠想象,很多部件结构很复杂,仅依靠想象是很难理解的。就算有图纸,对于初学者也是很难懂的,所以必须依靠实物展示、拆解、组装等手段辅助学生来理解课堂内容。现在中职汽修教材过于全面、细致,作为专业教师要把教材内容概括、精简、通俗化,要把书读薄突出重点内容,必要的理论要让学生读懂、读透,这样才能把够用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决不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了很多似懂非懂的理论,到实际工作岗位好象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

二、实训课要坚持“技能为主”

现在汽车修理作业中,很多时候都是不问过程只问结果,对技能的熟练、经验的丰富要求很高。作为中职汽修教育对汽修经验的教学很难做到的,经验需要长时间的总结、积累,而中职学生在学时间短,实训课程本来就有限,而有的学校由于实训条件有限,实训课开展就更少了,因而出现了“在黑板上修汽车”的现象。由于社会车辆急增,汽修业务量也多起来,汽修企业希望中职学校毕业生立马能顶岗操作。基于这种情形,要求我们中职汽修应加强基础汽修技能训练而且要“实车实兵实战”,实车是指实训车辆要尽可能的接近现代车型;实兵是指实训设备要用现代的汽修设备;实战是指要按现代汽车修理方式进行操作实训。在实训过程中要做到保量,即每位学生要保证做到一定的维修工时量,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技能的熟练程度,而不是“花拳绣腿”的招式。作为维修经验只能利用后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过程加以总结、积累。

三、汽修职业心理课不能少

现在汽修业门坎相对较低,从业人员的进出较容易而且频繁。而现今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汽车技术含量在急烈的角逐中也越来越高,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操作及理论水平也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从业人员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低学习能力差,在汽修企业从业数年仍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而纷纷放弃改行他业。整个汽修业从设备、人员等竞争惨烈、优胜劣汰,人员结构“金字塔现象”严重,要想从汽修市场中、汽修职场中胜出必须做到:

1、要全面认识汽修业的现状

作为一线汽修专业的教师,我们必须如实介绍汽修最新状况,从企业构建、设备、技术、人员配置等都要详细讲解,让学生在校期间对汽修企业有一定的了解。

2、要有良好的汽修职业心理

由于传统的汽修企业存在“脏、乱、累”等现象,造成现今的学生不愿意进入汽修企业就业。现今汽修企业已经变得更加整洁、设备技术更加先进、作业基本上实现机械化、气动化、液动化,与传统汽修企业相比已有很大的改进,而且现今汽修企业迫切希望高素质、强技能的本科人才的加入,整体薪金水平也较高,职业前景看好。我个人对中职汽修学生的要求是:在校期间打好理论基础,强化基础技能操作训练;顶岗实习强化汽修专项技能(机电一体化、专业电工、专业钣金、专业油漆)等。力争中职三年成为汽修专业的一个合格的专项专业人才。有条件和基础好的学生将来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效果会更好。

3、要有一个行业内职业规划及吃苦精神

作为中职汽修学生要结合自身情况作一个较详细的行业五年职业规划:前三年(含在校及顶岗实习)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汽修行业合格的专项专业人才;后两年要对本专业进行理论深入、经验总结积累,争取成为一个名汽修企业内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技术人员。在整个五年规划中首要条件是:肯干、肯钻、肯吃苦。

四、汽修实训基地建设应与现行汽修企业接轨 作为中职学校的汽修专业必须配备汽修实训基地,由于汽修实训基地投资大、运作费用高,所以在基地建设中要了解汽修各专项专业之间的互通性、组合性等,尽可能的精简费用,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必要的方面去,我个人有以下几点要求:

1、实训场地布置应模拟汽车修理企业设计。

2、实训设备应与现行汽修企业一致。

3、实训车辆及部件尽可能采用较新车型。

4、实训作业流程应与汽修企业生产流程一致。

5、实训课程最好实行维修工时制。

浅谈汽修专业的模块化教学 第3篇

摘 要:根据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向,结合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特点,探讨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教材组织、实施方法,论述了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必要性及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汽修专业;模块化教学;教学法

中职教育现在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各类职业学校都在把我国传统职教模式与国外职教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以求摸索出一种符合社会需求、务实高效的教学模式。经过对我校汽修专业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的分析研究认,:模块化教学比起传统教学方式,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教学效果良好的特点。

一、汽修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中职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种,即传统教学模式、双元制、理论与理实一体化教学和模块化教学模式。

1、传统职教模式的不足。传统职教模式是先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完成理论课内容后,再进行实习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不同步,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结合。例如汽修专业,学生入学后,先用一年的时间学习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剩下的一年进行实习教学。在学习理论课时,使用的教材很多是多年前编写的,未能跟上汽车行业进步的步伐,即使教师利用教具、挂图和实物,但并不是所有实物都可带进教室,加上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对汽车的了解也并不够深入,理论课后不能及时进行实习,很快就把所学的知识给遗忘。一到实习的时候,就会出现一问三不知,实习指导教师不得不将理论知识重讲一遍,浪费时间,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好。

2、“双元制”职教模式存在的问题。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自从引入我国后,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德国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双元制”模式在推广的时候遇到了学校自身很难解决的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企业参与程度不足。学生的实训基本都在学校,由于企业本身的生产制度学生很少能在学习过程中到企业进行实训或者顶岗实习,因此并未达到“双元制”中最基本的宗旨,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教学媒体相对匾乏。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汽修专业的教学媒体并未受到重视。由于没有适合的教学媒体而使许多方案无法实施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低,投入的资源不足,只要学校能提供技术人才,却对培养人才不予重视。

3、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將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实习教学同时进行,是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合二为一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对理论理解掌握和专业技能的提高。由于两者的结合造成容易教学重心的把握不足,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合适匹配教材,教材与实物不相符等问题,教学效果虽有改善,但不够明显。

4、模块化教学法的优势。(1)培训目标明确,除了总体目标外,每个模块都制定了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保证了学生在每个模块都知道该学些什么,要掌握哪些技能。

(2)由于教学方案是模块化的,可灵活组合。由于将学习内容分成一个个模块,模块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学生的学习目标将以技能为主,理论为辅,不再一味的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模块教学强调用什么、学什么,其中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为技能培训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不再阐述亢长的原理公式,按需施教,学用一致。

(3)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选择学习的内容,而不再是一刀切,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相应的技能.

(4)学生实训场所理论知识和实操训练是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的,理论知识为实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实操训练又加深了理论知识的了解。实践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看书、查阅资料和集体讨论得以解决。模块教学将内容切割后,工时较短,内容新鲜,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利用,学习效果十分显著。通过以上分析,模块化教学法在中职教育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代替传统教学方式是势在必然。

二、汽修专业模块化教材的组织编写

现在有很多知名出版社和学校都出版了大量的中职版的汽修专业教材,教材内容看似非常全面而深入,但实际内容枯燥,难度偏高,并不适应培养中职技术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科研型人才。显然模块教学法不能使用这些教材。那么作为专业教师,必须把这些内容精简再精简,结合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只需要将中职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留下来,而把那些看似重要,实际超出学生能力水平的内容予以整合甚至删除,以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

在编写汽修专业模块化教材时,根据劳动部门对汽修专业技能水平的鉴定内容,并参照中职院校汽修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职业技能形成特点,本着“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精神,坚持“有用、够用、实用”的原则,根据汽修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将专业知识划分成若干教学模块,明确学习目标、技能目标、完成条件、操作步骤和考核题目,详细列出教师的指导材料,学生学习的辅导材料,设备、教具材料清单,模块成绩考核方案等内容,确保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具体划分是按照汽修中级工考核内容分成四个大模块,分别为模块一汽车总论、模块二汽车发动机、模块三汽车底盘、模块四汽车电器设备。每个大模块底下又有分支,每个分支都有各自详细的操作方案。

三、汽修专业模块化教学法的实施

模块化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组织专业教学的实践经验、熟练的动手能力、高级工以上的职业等级证书。这样才能在模块教学中进行规范、准确、熟练的系统讲解与操作演示。模块化教学的教师还必须熟悉教学设备的使用和保修方法,及时对工具、设备、教学用具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维护。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从理论和实践操作上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

模块教学用实训设备的配置应该与模块教材相呼应,要有一定量,形成一定规模,教学中用到的工具应配备齐全,培养学生科学使用工具的习惯。模块教学场地应该有独立的教学区与实训区,教学区应配备有多媒体设备及各种示教板等,而实训区又可分为实训操作区与工量具材料准备区等。实训区的规划应以安全、方便、贴近社会生产实际为原则。

根据模块教学方案所规定的各模块的先后顺序,抽出各模块所编辑的内容,然后根据模块内容中所确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教学。每个小模块按10名学生安排,配备一位教师。在每个小模块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考虑所有小模块时间的一致性(但不强求),以便学生在各模块上的循环,提高教师、设备、时间的利用率。学习结束后每个小模块的学生循环到下一个小模块进行学习。

按照此方式循环时,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任一模块工位时都可提前考核。经考核合格,可提前进人下一模块工位的学匀。到预定时间经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可留原工位继续学习。此外,学生在模块工位学习期间,还可以在汽修厂顶岗学习。汽修专业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和深人分析;对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获取有关教学质量的反馈信息。根据教学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深人分析原因和毕业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对教学方案加以改进和完善。

模块化教学能够有效地将汽修专业课程统一贯穿起来,使学生对汽修专业的课程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做到“学”与“用”相结合,真正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从而学以致用,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的汽车维修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国亮.汽修专业模块化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0年34期

[2] 尼福燕.浅谈项目化教学模式在汽修专业课中的应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

中职汽修专业模块化教学的探索 第4篇

近年来, 我校对汽修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全面整合和改革, 突出了实操技能训练, 确立了模块化教学模式, 构建了一套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检测、服务、管理的课程体系。这种模式重视个体的经验, 强调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 坚持把“以学为本, 因学施教, 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练为主线”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经过教学尝试, 模块化教学使学校和师生都尝到了甜头, 培养出了汽车行业所需要的一线中、初级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一、背景分析

1. 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弱, 系统分析能力和

空间想象能力不足, 学习专业课感到颇为吃力。大多数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感到难学易忘, 怕学厌学心理严重, 靠死记硬背来应付专业理论考试。进入专业课实操教学阶段, 由于专业理论知识当初掌握不扎实, 以致现在只能限于模仿性的机械操作, 而无法做到理论指导实践, 难以形成系统技能。

2. 专业技术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 同一个汽车总成

教学往往被拆分为两个学期, 理论与实操两部分被人为分割、各成体系, 并分派两套师资实施教学, 致使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有机结合, 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统一, 教学资源不能合理筹划安排。

3. 以专业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 容易产生“重理论

知识传授, 轻职业技能培养”的不良倾向, 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 又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

二、模块化教学的探索

针对存在的教学问题, 我校汽修专业在模块化教学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1.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建立

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 有机整合理论和技能教学内容, 把学科型系统性的课程结构调整为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块。这体现了“一对一、三渗透”的结构内涵:“一对一”即理论与实践并重, 而且相对独立;“三渗透”则指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课程相互渗透, 紧密结合。

模块建构原则是“重基础、活模块、分阶段、重实训”, 三个学年对应五个模块:现代汽车发动机、现代汽车底盘、现代汽车电气设备、汽车附件和车身修复五大模块。每个模块都由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考核三个阶段构成。

2. 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模块化课程以职业能力形成入手, 遵循理论知识、操作实习、生产服务相融合的原则, 强化了职业意识, 将汽车修理与运用专业的专业课所包涵的各项技能, 一项一项地基本独立起来, 一项专业技能作为一个教学模块。其课程特点如下:

(1) 每个模块相对独立, 各自有自己的起点和终点, 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

(2) 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确定, 实用性、应用性强。

(3) 不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 而强调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成为核心目标。

(4) 每个子模块讲究“必须、够用”, 针对性强, 注重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5) 模块之间能灵活组合, 每个模块进行组合时有明确的行为目的和具体要求。

(6) “宽基础、活模块”。“宽基础”强调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着眼点在“学会发展”。“活模块”是模块更新率高, 能使学生具有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 强调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生存”。

3. 模块化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内容上, 我们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整合, 既不以学科为中心, 又不以学生为中心, 而是从职业岗位实际需求出发, 围绕一个能力或一项技能编定教学模块。各个模块的主题明确, 要求具体, 使学生对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有全面、具体的了解, 从而使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更具有真实性和可行性, 摆脱了“职业教育不职业, 专业学生不专业”的弊端。具体做法如下。

(1) 按照“两变两不变”的原则修订教学计划。我们以部颁计划为依据, 在基础、专业课时比例不变, 在专业课程不变的前提下, 调整课程的先后顺序, 加大实践课程比例。

(2) 把握“三个依据”开发校本教材。我们以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为依据, 以理论实操并进、知行结合的认知规律为依据, 以技能形成由简到繁为依据, 在教材改革和教材开发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试验, 自编了《现代汽车发动机》、《现代汽车底盘》、《现代汽车电气设备》、《汽车附件》、《汽车英语》等校本教材, 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保证条件, 对学校的专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3) 采用“三个方面”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多次、多样的模块化考核模式:一是一个模块进行一次理论考试, 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水平;二是采用教考分离的方法, 通过对汽车故障的判断、分析和排除, 从应知应会两方面检测其运用技能的能力;三是参加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技能考核, 让学生取得汽修等级证书和上岗证。

专业理论试题库涵盖了教材的全部内容, 每个考核模块都包含填空、判断、选择、简答、问答等几种题型。实训考核题则选择与职业岗位技能关系密切、操作性强的项目作为考核对象。

(4) 按照“四个具备”进行师资培养。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中, 关键是有一支专业水准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 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丰富的组织专业教学的实践经验, 熟练的动手能力, 高级工以上的职业等级证书。这样才能在专业教学中进行规范、准确、熟练的系统讲解与操作演示。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师资培训, 我校的汽修专业教师已经初步把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两种能力融合为一体, 基本达到了“双师型”教师要求。

(5) 遵照“两个必须”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实验实习基地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根本保证, 是进行专业实践的重要物质基础, 因此必须使实验实习设备现代化, 建设健全的实验实习基地。

(1) 按汽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配齐实验、实习设备, 创建国内一流实训基地。

(2) 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比例为2∶3, 并做到实验、实习的分组率、开出率均达100%。

(3) 通过校际、校企合作办学, 建立相对稳定、先进的校外实习基地。

(4) 校内应有足够数量、质量的专业书籍, 以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

(5) 及时更新和添置教学设备, 进一步完善本专业的配套教学设施。

(6) 建设完善的电化教学设施, 建立校园信息网络, 共享教学资源, 掌握国际最新汽车维修技术。

4. 模块化教学的成效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经历了孕育、实验、借鉴、深化的探索实践过程, 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在2009年汽车维修中级工职业技能考核中, 合格率比往年明显大幅度提高, 中级工鉴定考核一次性通过率从2008年的80%提高到95%以上。2009年的汽修专业毕业生能力明显提高, 在实习期间就能顶岗工作, 就业率从2008年的80%提高到98%。经过近三年的模块式化教学尝试成效卓著。

(1) 学生成才率大面积提高, 经过模块教学训练的学生既有一技之长, 又有多种适用技能, 能迅速适应各种汽车后市场工作, 就业面宽, 顶岗能力强。

(2) 教师真正成为“复合型”教师。教师依据自身情况, 不断完善自己, 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执教水平和教学质量都获得提高。我校通过实行理论实操教学全面负责到底的制度, 调动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 提高了教学效率。

(3) 实现了“四个”链接:与汽车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链接;与职业岗位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的链接;与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链接;与学生现实水平和终身学习的链接。

三、模块化教学的要点

通过多年来的模块化教学课程改革尝试与探索, 我们在教学质量上取得了较大提高, 但在一些局部方面还稍显不足, 要全面贯彻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需解决以下问题:

1. 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 又要有熟练的

实际操作技能, 这类“双师型”教师目前紧缺, 我们必须加强现有专业教师 (含实习指导教师) 的综合业务能力培训, 提高教师业务素养。

2. 从“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出发, 对现行的课程标准、课

程大纲、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修改、开发, 以努力适应汽车维修市场职业岗位的要求:拥有系统理论知识、熟练使用工量具、独力拆装零部件、正确使用现代维修专业仪器、掌握功能测试与检修的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国洪.汽车维修工[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8.

[2]雷正光.职业教育现代化教学特点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 :23-24.

浅谈中职汽修专业教学改革 第5篇

在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安排上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中职学校为了使毕业生有广泛的适应性,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往往进行模糊化、扩大化处理。如将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毕业生可在各类汽车制造业、维修业和销售业工作。设置文化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文化课针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课时比重超过1/3;专业课针对机电维修工作岗位,课时比重约占1/3;选修课设置成专门化方向,主要针对钣金、商务等工作岗位及汽车特定技术,课时较少。这种培养模式易造成学生学得广而不精,动手能力不强,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

学生入校后,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课程,而是在学校课程表“安排”下学习,即使学生发现学校安排的课程不是自己喜欢的,或者在学习中遇到自己无法逾越的困难时,也没有另行选择的余地,这时,学生往往会失去学习积极性。学生不能选择课程,更不能选择教师,这正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不妨改变一下教学思路,采用“选择式”教学。“选择式”教学是一种预约式教学模式,由学生先提出学习请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再进行教学安排。“选择式”教学总体上包含设计课程、学生选择课程、根据学生选择作出教学安排等三个环节。

设计课程是“选择式”教学的基础,也是“选择式”教学改革的核心,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是教学改革成功的第一步。课程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课程的培养目标能满足企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二是课程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三是课程适合目前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充分了解企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邀请企业的行业专家一起设计。

学生选择课程是“选择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由学校推荐的适合自己的学习课程。对学生而言.选择了课程就意味着选择了将来的就业方向,正确的选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学生暂时作不出选择,可让学生试选试学,若能适应则继续按照选定的方向和课程学下去,若不能适应就要及时调整,重新选择其他方向和课程。

根据学生的选择作出教学安排是“选择式”教学中最复杂的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管理部门要根据学生对学习课程的选择,综合考虑学校的师资因素和实训设施条件,最终作出一种权衡式的安排,包括学习课程安排、任课教师安排等,学生在选择学习课程的同时会形成自己一个学期的课程表,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选择,会形成众多的课程表,教学管理部门要从学生众多的课程表中综合出各教师的个人授课表,达到学生的课程表与教师的授课表相互协调。

“选择式”教学改革实施要点

(一)开发“选择式”学习课程

根据企业岗位设置的特点,中职汽修专业大体上可向学生推荐三个专业学习方向和一个专业延伸学习方向。即机电维修方向、钣金喷漆方向、美容美饰方向和汽车商务方向。机电维修方向主要针对企业的汽车发动机维修、底盘维修和电气设备维修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要求,要求选学者基础比较扎实,知识比较全面,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钣金喷漆方向主要针对企业的车身整形、调漆、喷涂工作岗位,均是汽车维修企业技能型工种,要求选学

者有较好的体能和耐心。美容美饰方向主要针对企业的汽车防护、饰品与附件安装工作岗位,其定位偏向于技能方向,要求选学者有一定的电学基础。汽车商务方向主要针对企业的整车与零配件销售、汽车保险理赔、仓库管理等工作岗位.是汽车维修的配套及上游工种,适合性格外向、社交能力强的学生选学。

(二)学习预约

入学预约是指新生入学后,为自己制定在校期间的学习计划,一般要求学生入学两周后作出决定。学校通过摸底考试、面谈等形式多方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体格等实际情况,提出恰当的选学建议。例如对知识比较全面的学生,建议选择机电维修方向,对知识缺陷比较明显而体格健壮的学生,建议选择钣金喷漆方向,比较瘦小则建议选择美容美饰方向。

学期预约是学生为自己制定未来一个学期的学习计划,是针对教学提出的一项学习约定。除第一学期外,其余学期都要求学生预定,即前一个学期结束时就要递交下个学期的学习预约,包括学习课程、学习内容、时间表、课程表等.使教学管理部门能有足够的整理时间。这种选择能起到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这也正是“选择式”教学改革积极的一面。

学习调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预约失败型的,一种是学习不适型的。前者是学习预约与教学安排不能统一,要求学生重新作出选择:后者是学生本身不能适应原来的学习,自己重新作出选择。

(三)教学安排

教学安排是“选择式”教学改革的最后一道程序,由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的学习预约或学习调整作出安排,主要包括编排学生学习班级和安排授课教师两个内容。编排学生学习班级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预约.把一周中在同一时间段选择的学习课程、学习内容、授课教师相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个“临时”学习班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班级以小班为宜.如15~20人,最多不超过30人,如超过30人,需增设学习班级,另派授课教师,也可建议学生另选学习时间,增加原被选教师的授课课时,安排授课教师实际上是进行比对和调整,在设置课程时除了把课程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外,还把授课教师确定下来了。因此,教师已有固定的授课表,教学管理部门主要是统计选择同一教师的学生人数,判断是否超标,如果超标要及时与教师协商增设班级,增加教师授课课时,并把学生名单交给教师。

(四)教学管理

“选择式”教学以学习课程和教师为中心组成学习班级,学习班级总是一种拆分、组合的不稳定状态,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有效地调控教学.需要构建一套“以目标管理过程、以过程促成目标”的弹性教学管理体系——目标管理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是针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双向管理体系,是一种由目标调控教学的管理体系,通过设置目标、完成目标、检查效果、反馈信息来实现教学管理。目标设置包括三个方面,即学历目标、考工目标和就业目标。“选择式”教学改革的条件

(一)师资条件

师资是“选择式”教学改革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具备一定的师资条件,才能顺利地开展“选择式”教学。

首先,教师数量要充足。“选择式”教学采用的是小班制教学,一般在15-20人。因此,师生比例要与此相称。学生有几个学习方向选择,学生会更分散,某些学习班级人数会低于15人,会需要更多的授课教师,要求师生比例更高一些。

其次,教师要具有综合能力。一方面,要求基础课程教师熟悉核心课程,教学要紧密联系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教师要具备“双师”水平.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都要有较高水准,能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利用教师资源,要求教师在单、双学期分别承担至少一门课程,有时根据学生学习预约的变化,可能需要一个学期担任两门甚至三门课程,因此,教师要具有从事多学科教学的能力。

(二)教学设施条件

实训设施是开展“选择式”教学的物质基础,只有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均达到一定条件,才能顺利开展实训教学。

中职汽修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 第6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目的不明,奋斗目标缺乏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本专业的现状和就业形势不甚了了,认为汽修就是拆拆装装,是很轻松的事。其实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修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维修操作技能,才能适应现代汽车维修的需要。学生一看,汽车维修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容易,自己的学习基础又那么差,因此,马上失去了学习的激情,没有了奋斗目标。

(二)学习动力不足,态度不端正

中职学校的生源不容乐观,汽修专业也不例外。学生一进入中职学校,家长的期望就一落千丈,认为孩子毕业后能有份工作就行。学生也就变得异常放松,看看周围都是纪律涣散、不爱学习的人,自己也就自暴自弃,同学之间没有竞争,课堂学习氛围不好。课堂上不想学,课外更不用说了,玩电脑、谈恋爱、打球,就是学习没兴趣动力不足。个别学生作业不做,甚至顶撞教师,根本没有认识到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将来才会有一份好的工作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教法单一,兴趣不浓

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的一体化,是现在大部分技校汽修专业都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对实习教学中的简单拆装和检测等兴趣较浓,对于理论学习则不感兴趣,学生硬着头皮听教师讲,没有自己的思考,学习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另外,即使在实习教学中,学生参与操作也是被动的,教师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基本上是技能模仿,将技能的学习只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操作上,其自觉性和积极性不足,从刚开始主动的“我要学”逐渐蜕变为最后被动的“要我学”。

二、相关的对策

(一)认清专业前景,增强学习内驱力

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动力不足的最大原因是学生对汽修专业的认识不足。因此,教师有必要在一开学就加强这方面的宣传,讲我国经济的发展,讲汽车人均拥有量的增多,讲汽修人才的欠缺,讲汽修专业人才美好的就业前途,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内驱力,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拥有一技之长是走向社会拥有美好生活的前提。要让他们认识到,进入职校是自己学习生涯的新起点,这个起点和其他进入重点高中的同学一样,是人生新的一页,自暴自弃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二)采取分层教学,增强学习自信心

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我们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必然会挫伤部分同学的学习兴趣。面对学习积极性本来就普遍不强的中职学生,采取分层教学,是让每一位中职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的好办法。教师应具体深入地研究班级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帮助他们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得,都有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学有所得。

教师在教学“火花塞”维修技术时,就可出示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火花塞的构造和功能;火花塞的工作原理;火花塞的维护和保养;火花塞出现故障的检测判断;改装火花塞的作用和方法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确定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学习目标,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的评价就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来进行,并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只要努力了,就给予表扬,以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在一个个小小的进步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够的情况,教师应转变观念,改革教法,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或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兴味盎然的情感和认知活动中,学得知识,掌握技能,培育思想。

为了更好地实现汽修专业教学的一体化模式,即把汽修教学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教学,防止两者的脱钩,有必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轮胎的修补是汽修的一个常见项目。我们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一是现场观察判断,即现场为学生准备了需要修补的轮胎,让其观察判断漏气情况,二是播放汽车轮胎在气不足或没气的情况下行驶时的状态和危害,最后,师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轮胎修补的教学,在此情境下,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明显增强,教学效果自然就好。在我们的实训项目中,教师要根据汽修学科的特点,善于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思考、探究,把汽修教学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真正取得教学的实效。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中职学校汽修专业的教学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提高,但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探索和浇灌,这朵职业教育之花将开得更鲜艳。

中职汽修模块化教学 第7篇

汽修专业的学生有些是对专业感兴趣,立志干本行业。但有更多的是基础不好,只是爱好汽车,嫌脏怕累,因分数低选择的本专业,所以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如何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是学校面临的一大问题。而分层教学是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

提出采用分层教学应用到汽修实践中去,主要有以下意义:分层是素质教学过程中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的一种探索,是针对学生差异的实际实施同班教学,分层发展、分层达标的教学策略。汽修实训项目的教学只有实施分层教学,才能实现让学生每个都能动手、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技能、让每个学生都热爱汽修专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和分层指导,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尊重和开发,使每个学生能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分层教学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学生分层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层为基础组,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B层为普通组,掌握教材的必学知识,C层为提高组,要求AB层所学的都要会,还要求理解选学知识和课外相关知识。根据教师对学生的摸底,本着学生自愿报名的原则,让学生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并随课程进行可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要充分调动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满足感。

二、教学计划书分层

结合我校实际,学生彼此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达到普遍提高、全面培养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制定具体课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式到教具准备等各方面,都应坚持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使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抓住三类学生。此外,在计划书中,对学习基础差、底子薄的学生,应制定出以掌握实用性的、动手操作为主的知识和技能方案,而理论部分的知识则要精简。而对基础好、求知欲强的学生,则要理论和实践并重。所以,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教学目标。

三、训练分层

2009年3月开始,我们选定了2008级汽修班,按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项目实施方案开展考工实训课项目教学,将班级分为两个大组(20人/组左右),每个大组分为四个小组,由两位教师负责一个大组的专业课教学,各组学生定期(一周)轮换。我们主要进行以下的探索实践:课堂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课外作业也应分为几个层次,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以供学生选择,其中必做题要求A、B、C层次的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允许学生不全部完成,或几个同学一起研究共同完成。这样,在学生中形成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每周一练的题目可分为“简单、复杂”两种,印在同一工单的正反两面,方便学生选择。比如同样是汽车电气中关于汽车ABS电路的问题,可以设置简单问题,认识基本电路元件和复杂问题,罗列几个ABS的故障,让学生根据故障查找电路。

四、评价分层

分层测评是衡量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分为基础测评、一般测评和提高测评三部分,A层要激励,突出闪光点;B层以发现突破方向为主;而C层应在高、精、尖上下工夫。目前,通过分层教学后,在汽修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效。

(1)针对学生的特点,个性化培养成果显著。

通过分层教学,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学生中优生更优,差生也得到一定的培养,掌握了工作基本技能,比如,学生通过对各总成的拆装、故障排除等操作训练,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专业课的浓厚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积极性,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学生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认可。

有多位学生参加市级、省级举办的“汽车维修技能”“汽车二级维护”“汽车钣金”等竞赛项目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校学生在学校的支持下开办了汽车保养中心,免费为学校的有车一族老师服务,赢得老师一致好评。同时在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校汽修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良好,保证稳定就业率平均保持在95%以上,在大众4S店、一汽本田4S店、斯柯达4S店、汽修厂等汽修相关服务行业都有我们学生在工作。

但在分层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定的问题。比如解决学生的分组站位问题、学生自我感受以及教育工作量的加大问题等等,这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分层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壮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我们面对现实、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稳步前进,为职业教育打开一扇全新之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综合素质、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新一代“渔夫”,让学生能轻松地得到自己想要的“鱼”,我相信这是每一名汽修专业教师都孜孜以求的目标。

摘要:随着我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的系统教学。顺应社会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汽车运用与维修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合格毕业生,是中职汽修教育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分层教学法的出现,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挖掘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本领,全面培养学生汽车维修技术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中职汽修模块化教学 第8篇

一、汽车行业市场需求状况和我校汽修专业学生就业情况

汽车工业是我国的朝阳支柱产业, 伴随着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 带动了相关机械加工和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 随着技术服务人才需求量的增加 (每年需求近40万人左右) , 也给工科职业院校带来大的发展, 汽修专业也因此成为各工科职业院校竞相开设的“重头戏”专业, 规模逐年扩大。从汽车行业市场需求情况来看, 目前汽车行业主要需求以下五类人才:第一类:研发设计类人才, 负责研制开发工作, 主要由高校培养。第二类:生产制造类人才, 主要从事汽车的生产、零部件的加工及安装等工作, 主要由职业院校培养。第三类:汽车营销人才, 含汽车零配件销售人才, 由高校和职业院校共同培养。第四类:汽车售后服务人才, 主要跟踪汽车售后服务工作, 从事汽车检测、调试、维护保养和美容等工作, 主要由职业院校培养。第五类:汽车维护维修人才, 从事汽车的修理维护工作, 主要由职业院校培养。综观以上五类人才, 后四类人才均涉及职业院校培养。我校近五年汽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大致情况如下:从事汽车制造生产类 (含相关配套生产厂) 岗位占35%, 从事汽车营销类岗位占8%, 从事汽车售后服务类岗位占15%, 从事汽车维护维修类岗位占30%, 从事非汽车类岗位占12%。从学生的就业岗位趋向看, 虽然绝大多数汽修专业学生从事了与汽车相关的工作, 但真正涉及从事维护维修工作不超过一半人, 仅占4 5%左右,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太专过窄, 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 应注意相近和扩展能力的培养。根据以上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趋向, 汽修专业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方面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底蕴, 能利用文化基础知识进行学习、阅读、交流、总结、探讨和提高。第二方面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有较好的通用能力, 即能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事, 善于交往和联系, 能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等。第三方面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扩展知识能力, 尤其是机械基础和机械加工能力。第四方面能力:具有一定的营销技术能力, 了解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型号含义, 性能价位对比, 营销基本技巧等。第五方面能力:具有使用仪器设备能力, 能利用仪器设备进行维修、检测、调试等。第六方面能力:具有拆装调试能力, 能借助必备的工具和仪器熟练正确进行拆装调试。第七方面能力:具备维修能力, 能借助维修工具进行维修工作。第八方面能力:具备一定故障判断能力, 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常见故障进行判断排除。以上市场需求为构筑汽修能力培养模块奠定了基础。

二、汽修专业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构筑

推行三段式教学模式, 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 创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根据我国现行职业院校生源情况和学校实际情况, 我们将汽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汽车行业, 能从事第一线生产、维护、维修、售后服务和销售等技术服务职业的专门人才。汽修专业培养模式构筑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能力要求为本位、构筑汽修能力培养模块, 整合教材, 以模块式和项目式教学代替传统学科式和课程式教学, 以综合能力考核代替单一试卷考核, 融“教、学、做”为一体, 以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汽修专业培养模式构筑的指导原则是:1、专业知识技能为主, 相近扩展知识技能为辅, 既专又有一定的扩展性和延续性。2、遵循“需用为准, 够用为度, 实用为先”原则, 坚持基础知识为专业知识服务, 公共基础知识“够用为度”, 专业必修知识“需用为准”, 专业选修知识“实用为先”, 合理安排模块教学内容。3、坚持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着重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 注意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通用能力融入当中, 培养学生既会做事, 又会做人。4、坚持理论为实践服务, 以实践引领教学的原则, 将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始终。依据指导思想和原则, 我们将汽修专业分为以下九大教学模块:第一模块:文化课模块, 将德育、体育、语文、数学、英语、汽车专业英语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进行压缩, 着重从服务专业, 够用、实用考虑安排。第二模块: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模块, 主要讲授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 职业规划与职业指导, 公民道德与行为规范, 安全文明意识等知识, 结合实践与活动培养和锻炼。第三模块:汽车基础模块, 将机械制图、机械CAD、金属工艺学、机械基础、汽车概论等课程整合, 突出汽车零部件、金属材料、金工实训等内容, 除作为本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外, 还作为将来从事机械行业工作的扩展知识和技能模块。第四模块:汽车营销美容模块, 主要涉及汽车材料, 汽车零部件型号与性能, 营销管理, 汽车美容等知识。第五模块:汽车检测保养模块, 将汽车使用与检测, 检测与测量技术, 汽车保养进行整合, 突出检测仪器设备的使用、检测操作程序及维护保养项目的讲授和实训。第六模块:汽车构造与维修模块, 讲授汽车构造与汽车维修课程内容, 作为本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之一。第七模块:汽车电控技术模块, 将汽车电工和电子技术, 汽车电气设备, 汽车空调, 现代汽车技术等知识进行整合而成, 作为本专业高级核心能力模块。第八模块:汽车故障分析与判断模块, 着重从汽车常见故障案例结合现场进行讲授。第九模块:摩托车构造与维修模块, 作为本专业的扩展专业模块。

三、完善条件, 以技能实训为主线, 实施模块式教学

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贯穿教学计划的始终, 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是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以项目为引领, 以实践为主线, 融“边讲、边学、边做”为一体, 实施模块式教学。由于模块式教学属于新的教学模式, 与传统课程式教学存在一定的区别, 不论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还是在考核评定方式上, 都有一定的差距, 需要场地、设施、师资、教材、考核评价方案等作支撑。在场地设施建设方面, 除建立传统意义上的理论教室外, 还要建立专业教室, 并着重建立和完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业教室内摆放各种教学所需的教具模具及投影设备, 使教学尤其是专业教学做到边演示边讲解, 力求形象生动、直观易懂, 为实施一体化教学奠定基础。在没有专业教室的情况下, 可用理论教室或实验场所兼作。注意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顶岗期间的学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由于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发生改变, 教师已从原来承担单一课程教学到承担一定模块的综合课程教学, 并掌握一定的实践能力。教师是实施模块式教学的决定性因素, 在教学模式改变的驱动下, 教师必须适应教学需要相应改变, 具备和实现以下能力转变。第一、具有较宽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 实现从只能承担单一课程教学向能承担一个模块综合课程教学转变, 对知识、技能的实用度、需要度和够用度把握准确, 并能灵活处理加以运用。第二、具有“双师型”教师素质, 实现从理论实践分离式教学向“边讲、边学、边做”一体化教学转变, 并能示范和讲授专业职业素养和职业规范。第三、能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案, 实现从主要以单一试卷考核评定成绩向主要以综合能力评定成绩转变, 善于设计反映专业模块能力的课题, 并根据学生完成课业的成果和过程评定成绩, 注意从专业能力结合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综合评定。在教材建设方面, 教材建设是实现从课程式教学向模块式教学转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 同时也是困难点。由于长期以来采用课程式教学, 造成教材主要按单一课程领域进行编写, 而涉及多课程领域、编写精炼、内容实用的教材较少, 尚未形成规模, 目前主要由各实施模块教学院校组织编写, 从相关课程内容内摘选。模块式教材的编写应注意围绕模块能力点进行编写, 根据大模块内需要几个知识点和技能点逐一编写, 确保突出反映能力点的同时又不失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使教材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便于理解使用, 同时具有一定的扩展性。教材可最初由讲义代替, 成熟后编成教材。教材的素材除来源于原先的统编教材外, 还应注意从企业或制造商获取。如编写企业制度与文化内容时, 可向相关企业收集材料;在编写汽车美容和汽车保养项目时, 亦可到相关汽车美容店和保修厂收集。在考核评定方案方面, 综合式评定与模块式教学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动的。实践证明, 光凭一两次出卷考试而定成绩的考核评定方案不适合职业教育特点, 有些落入应试教育俗套, 其往往只考核学生的知识层面, 而在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技能方面涉及太少, 而后者正是职业教育培养的重点能力, 是学生将来能否很好就业的关键能力。推行模块式教学必须伴随考核方式的转变, 但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教师要做大量细致的准备和记录工作, 故目前执行起来主要采取试卷考试+平时表现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实验实习成绩方式进行, 各部分所占的权重由各校确定, 把握点就是不要把试卷考核成绩定得过高, 教师注意将平时考核成绩和实验实习考核成绩记录在案, 以备评定之用。以上模块确定后, 以突出技能培养为主按以下安排组织实施。第一学期安排第一、九模块教学, 让学生一入校就接触专业知识,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该学期主要以摩托车拆装和调式作为技能训练项目。第二学期安排第二、三模块教学, 以第三模块为主, 第二模块内容还将穿插在以后各学期进行。该学期技能训练主要以金工实训为主, 为将来进行维修工作和从事相关机械加工工作打下基础。第三学期安排第四、六模块教学, 以第四模块为主, 着重进行汽车技能和修理实训, 兼到汽车零件销售店了解销售情况。第四学期安排第五、七、八模块教学, 以第五模块为主, 在着重训练汽车电气的同时, 注意利用校外基地训练检测设备及故障判断项目。最后一年顶岗实习期间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

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着教育模式的改革, 伴随着三段式教学体制的出笼, 必须出台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实施模块式教学模式和以项目式 (或任务驱动式) 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是较为可行的教学方法, 随着这一模式在汽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必将使汽修专业教学质量上一新台阶。

摘要:实施三段式教学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能力要求为本位, 确立教学能力模块, 构筑能力模块教学体系, 以基础知识为支撑, 以技能实训为主线, 以综合能力为目标,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施教, 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三段式教学,能力模块,任务驱动式教学

参考文献

[1] 赵英杰.探索BTE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机械职业教育.2007.2

中职汽修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 第9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学习目的不明, 奋斗目标缺乏

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学生对本专业的现状和就业形势不甚了了, 认为汽修就是拆拆装装, 是很轻松的事。其实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 汽修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维修操作技能, 才能适应现代汽车维修的需要。学生一看, 汽车维修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容易, 自己的学习基础又那么差, 因此, 马上失去了学习的激情, 没有了奋斗目标。

(二) 学习动力不足, 态度不端正

中职学校的生源不容乐观, 汽修专业也不例外。学生一进入中职学校, 家长的期望就一落千丈, 认为孩子毕业后能有份工作就行。学生也就变得异常放松, 看看周围都是纪律涣散、不爱学习的人, 自己也就自暴自弃, 同学之间没有竞争, 课堂学习氛围不好。课堂上不想学, 课外更不用说了, 玩电脑、谈恋爱、打球, 就是学习没兴趣动力不足。个别学生作业不做, 甚至顶撞教师, 根本没有认识到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将来才会有一份好的工作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 教法单一, 兴趣不浓

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的一体化, 是现在大部分技校汽修专业都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对实习教学中的简单拆装和检测等兴趣较浓, 对于理论学习则不感兴趣, 学生硬着头皮听教师讲, 没有自己的思考, 学习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另外, 即使在实习教学中, 学生参与操作也是被动的, 教师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 基本上是技能模仿, 将技能的学习只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操作上, 其自觉性和积极性不足, 从刚开始主动的“我要学”逐渐蜕变为最后被动的“要我学”。

二、相关的对策

(一) 认清专业前景, 增强学习内驱力

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目标不明, 动力不足的最大原因是学生对汽修专业的认识不足。因此, 教师有必要在一开学就加强这方面的宣传, 讲我国经济的发展, 讲汽车人均拥有量的增多, 讲汽修人才的欠缺, 讲汽修专业人才美好的就业前途, 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拥有一技之长是走向社会拥有美好生活的前提。要让他们认识到, 进入职校是自己学习生涯的新起点, 这个起点和其他进入重点高中的同学一样, 是人生新的一页, 自暴自弃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二) 采取分层教学, 增强学习自信心

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如果我们采取一刀切的办法, 必然会挫伤部分同学的学习兴趣。面对学习积极性本来就普遍不强的中职学生, 采取分层教学, 是让每一位中职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的好办法。教师应具体深入地研究班级学生,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利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帮助他们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得, 都有成功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 学有所得。

教师在教学“火花塞”维修技术时, 就可出示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火花塞的构造和功能;火花塞的工作原理;火花塞的维护和保养;火花塞出现故障的检测判断;改装火花塞的作用和方法等,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确定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结束后, 教师的评价就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来进行, 并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只要努力了, 就给予表扬, 以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 增强他们学习的成就感, 在一个个小小的进步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 创设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主动性不够的情况, 教师应转变观念, 改革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或氛围, 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兴味盎然的情感和认知活动中, 学得知识, 掌握技能, 培育思想。

为了更好地实现汽修专业教学的一体化模式, 即把汽修教学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教学, 防止两者的脱钩, 有必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轮胎的修补是汽修的一个常见项目。我们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是现场观察判断, 即现场为学生准备了需要修补的轮胎, 让其观察判断漏气情况, 二是播放汽车轮胎在气不足或没气的情况下行驶时的状态和危害, 最后, 师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轮胎修补的教学, 在此情境下, 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明显增强, 教学效果自然就好。在我们的实训项目中, 教师要根据汽修学科的特点, 善于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帮助学生思考、探究, 把汽修教学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 才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真正取得教学的实效。

中职学校汽修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第10篇

1 汽修专业的教学现状

(1) “一多两少”。即学生人数多, 教师数量少, 实训场地和器材少。这个现象在全国各职业院校中普遍存在。就生师人数比例而言, 有些地区的职校甚至高达300∶1, 而全国的平均比例也达到24∶1。另一方面, 在学生对设备的占有率上, 由于需要大量的投入, 各地的比率普遍都偏低, 有些地方甚至难以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这“一多两少”是目前制约汽修教学质量提高的客观瓶颈。相对而言, 汽修企业在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时, 由于学徒人数少, 实操机会多, 在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上比职业院校要强很多。如果中职的学校想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毕业生, 必须加大投入, 增加教师数量, 从而在基础条件上为提高教学质量铺平道路。

(2) 教材陈旧, 模式落后。汽修的专业设计与教学模式已沿用多年, 专业设计面面俱到, 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与社会对职校生的要求相去甚远;而教材大都内容陈旧, 互相抄袭, 对职业行为指导少, 偏重理论讲述, 并不适合职校生使用。

(3) 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汽修的专业教师相对缺少, 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职业学校在短时间内招生人数增长过快;另一方面汽修合格的专业教师比较难招。目前汽修招聘的专业教师呈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是大学毕业生虽有学历, 但缺少实践经验;二是从事维修行业具有实践经验的修理人员没有对等学历, 门槛关难过。而且为了把新聘的教师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专业教师又需要较长时间, 更加重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难度。

(4) 学生的基础差, 学习积极性不高。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是普通应试教育失败者, 他们自信心不强, 养成诸多不良习惯;文化基础差, 学习兴趣不高;而专业知识难而枯燥, 因而学生的厌学现象比较严重。

(5) 学生就业质量不高。汽修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汽车维修的并不多, 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走向汽车制造以及配套企业的生产一线当简单的操作工人, 技术含量低, 待遇差。因为一开始难以胜任技术性强的汽车维修工作, 大多数的学生在就业之初就被维修企业拒之门外, 使他们失去了在这个行业成才的机会, 不能发挥专业所长, 无法体现自身的价值, 因而大都碌碌无为, 就业质量堪忧!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 必将对后续的招生形势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 如何对汽修的教学进行改革, 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2 汽修教学模式改革的设想

(1) 以就业为导向设立课程。

第一是中职学校汽修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 不同的地区根据当地的经济与社会条件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比如:海口地区, 因为有汽车制造企业以及相关配套厂家, 需要对汽车有一定了解的一线生产工人, 因此可以吸纳大量的汽修专业毕业生;汽车维修企业因为规模小, 接收汽修学生的人数反而有限。又比如:有的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汽车以及汽车用品需求量大, 因此又需要大量既懂汽车又懂营销的人才。从事不同的职业需要具备不同的知识与技能, 对于职业学校, 在有限的时间内, 不是为社会培养通才而是专才。因此, 在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条件进行调查的前提下, 合理的设立或调整专业课程, 是汽修教学改革的第一步。

第二是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分班, 打破以往“一锅炒”的做法。比如:分成“维修班、营销班、制造生产班”等。甚至可以分得更细, 如把“维修班”又分为“丰田修理班”和“大众修理班”等。分班的多少以及人数根据市场调查而定, 并随市场变化而逐届调整。

第三是根据分班设立课程和教学内容。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和专门课程, 公共课程基本上是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三门;专门课程根据就业方向而定, 如“丰田修理班”可增加丰田车型与维修规范作为教学内容, “制造生产班”则可增加汽车流水线生产等科目。课程分得很细, 因而针对性强, 带有为企业培训性质, 贴合企业需要, 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较强。但这无疑给校方带来挑战, 师资等教学资源配置必须跟上, 这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所在。

(2) 理论教学实践化。

有一种观点认为, 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 从事的工作机械简单, 不需要过多的理论学习。这种观点不无道理, 但也有失偏颇, 关键学生学的是何种理论!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 能做了, 还要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这个“道理”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理论。中职学校必须把实践教学放在第一要位, 把以往“学而做”的模式改变为“做中学”, 摈弃空泛的理论讲授, 突出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培养。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自然明白, 不明白的道理因为有了感性认识, 通过一定的讲解也易于理解与掌握。要做到理论教学实践化, 第一是要把理论课堂搬到实训车间;第二是根据职业需要编制实习项目。把教学当作岗前培训, 学生才能学到真的本领, 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的所谓“零距离”就业的要求。

(3) 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

提高国民职业素质是职业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职业素质中最重要的是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这在汽车维修行业尤为突出。多年来, 汽修行业中违背职业道德的经营行为屡见不鲜, 坑害顾客的不良行为也常见诸报端;在修理企业内部, 从修理、服务到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规范甚至混乱的现象。这些现象一直困扰汽修行业, 阻碍其有序地发展。虽然这是社会现象, 非一己之力、一时之功所能改变, 但作为职业从业人员的启蒙机构, 不突出这方面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因为素质低下的技术工人不可能为企业带来长远的效益, 最终被企业所淘汰;而培养这些工人的学校在社会上的口碑也可想而知。因此, 要把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并在整个在校职业教育中一以贯之。

如何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 空洞的说教是没有意义的。第一, 必须把这方面的教育贯彻在实习操作中, 设计成一定的场景和模式, 在做中感悟和养成。这方面国外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 对汽修从业人员的培训, 从修理、服务到管理, 都制定了严格的规范, 甚至设计成一定的模式, 让学员模拟实习。第二, 把这方面的内容作为考评要求, 并把考评成绩记录在学生的个人档案, 与就业挂钩。这方面的教育是长期的, 但意义重大, 应予以高度重视!

(4) 大力开发校本教材。

由于同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存在较大差异, 不同的班级在课程设计时均设有针对性很强的专门科目, 这些科目没有现成的教材, 必须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发。还有各个学校自行设计的以满足企业需要的教学内容也要编成教材, 以方便教学需要。即便现有的很多教材, 由于与现实情况脱节严重, 也需要改编或重编。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汽修教学改革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校方面必须高度重视, 在人力物力给予大力支持, 甚至要调动社会的力量, 使教材的质量不断完善和提高。

3 汽修专业前途大有可为

汽车的大量应用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人类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汽车。虽然汽车的排放对环境有不利的影响, 但作为一种难以替代的交通工具, 必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研发新能源汽车, 以解决石油能源枯竭及环境污染问题, 但作为汽车的基本架构与技术并没有改变。可以预见, 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 汽车必将以环保、安全、可靠、人性化等高性能服务于人类。

汽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工业产品, 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与服务, 这就需要大量的懂技术的从业人员。现在这些从业人员的培养有两种途径:一是汽车制造厂家与维修企业联合培训, 主要针对自身员工, 采用短期轮训制, 针对性强, 培训效果显著;二就是职业院校的专业学习。汽修专业要想发展, 除了紧盯汽车的发展方向, 还要密切结合企业模式, 把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人才作为目标, 大胆改革教学模式, 使这个专业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那前途定将大有可为!

摘要:该文通过分析中职院校汽修专业的教学现状, 探究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提出汽修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设想。特别是以就业为导向, 细化班级设立, 并开发相应的教材。教学课堂模式工厂化, 理论知识具体化。突出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培养,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中职汽修模块化教学 第11篇

一、任务引领

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教材内容围绕工作任务来选择,使理论服务于实践。教学活动也围绕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这一中心进行,从而形成一系列的教学“项目”。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而不强求教材的系统性。以教材中的机械制图部分为例,该部分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识读常用的汽车零件图和装配图。与机械制造专业的机械制图相比较,对学生的制图能力要求并不高。因此,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该删除就删除。例如对点线面的投影、轴测图等相关内容就可以省略不讲。教学也以识图为重点内容。这样,机械制图部分总共40学时就可以完成。而机械制造专业的制图需要两学期。这样既解决了时间问题,又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一些专业课教师由于长期从事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对汽修专业《汽车机械基础》的教材处理感觉无从下手,甚至认为这样处理教学根本无法进行。在此,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要认识到汽修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与以招工和对口高考为目的的教学是不一样的。

二、突出实践

《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应该突出实践的主体地位。以蜗杆传动部分为例,机械制造专业《机械基础》只是简单介绍了蜗杆传动的特点、应用、类型、基本参数、涡轮蜗杆的材料和结构等基础知识。这样的教学内容必然不能满足汽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在《汽车机械基础》里的教学中,除了讲授蜗杆的基本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蜗杆式的汽车装置和维修用的发动机翻转架。如前所述,以此为任务来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为了突出实践,可以安排两次教学活动。一是蜗杆蜗轮的旋向和转动方向的判定,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蜗杆传动机构的组成、蜗杆的类型、蜗杆传动机构的应用、蜗轮蜗杆转向判定,在理论教学之后就安排相同课时的实践课,可以使用蜗轮蜗杆教学模型让学生判定蜗轮蜗杆的螺旋方向和转动方向。二是蜗杆式发动机翻转架的使用,教学内容围绕这一任务,主要讲授蜗杆传动的特点,用一节课完成理论教学,第二节课就进行技能训练,指导学生使用蜗杆式发动机翻转架,重点要求学生注意蜗杆传动的自锁性。这样以完成工作任务安排教学过程,学生有紧迫感,并且因为接触到的是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实物,增强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完成教学任务,最好由具备很强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来任教;二,尽量采用现场教学,以任务为核心,以便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三、专业特色

在《汽车机械基础》的教学中,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技能训练,都要体现汽车专业的特色。例如上面所举的蜗杆传动机构,在理论教学时,教师应该多举汽车中的例子,例如蜗杆传动在转向器中的应用。技能训练也是以发动机翻转架为训练器材。再比如,在讲轮系时可以举汽车手动变速器为例,在讲凸轮机构时可以讲发动机的配气机构。另外,教学中所用的挂图、课件、模型等也应尽量采用汽车中的零件和机构,这样才能让学生融入“汽修”的氛围,而且在教学中所举例子就是后续课程中将遇到的,这也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而在机械制造专业《机械基础》里,这样的例子是很少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

由于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增强了成就感,端正了学习态度,最终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

中职汽修模块化教学 第12篇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创新,汽修,绘图

1 现代中职《机械制图》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 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这对中职教育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即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以及面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职业学校的教育如何保持与时代发展一致, 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真正地适合社会需要, 而不仅仅是得到一纸文凭。这也是现代职业学校能够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现代中职《机械制图》课程存在一些客观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现在中职教育中, 由于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 学习习惯较差, 并且机械制图课程需要学生发挥想象空间, 无形中让学生感觉该门课程较难, 产生学习上的抵触情绪, 为教师的授课增加了难度。其次, 本门课程的设置, 主要是强调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制图相关的原理和制图方法, 但是对学生识图能力训练不足。并且, 《机械制图》课程需要培养学生能够具备实践能力, 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而目前的授课, 很少与实践结合, 往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再次, 汽修专业《机械制图》课程具有强烈的实用型, 需要学生能够将机械识图、制图与汽修有效结合, 但是由于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衔接不足, 导致了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设置具有一定偏差, 与就业结合不足, 实用性不高, 影响教学效果。

2 对《机械制图》课程的改革

在《机械制图》课程的设置上, 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了对学生的培养成效。现在应该及时调整《机械制图》的课程设置与教育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 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建议。

2.1 确定学生是主体的意识

在任何教育活动中, 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 教师首先就需要建立这种意识, 这种意识的建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的教育中是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这种教育意识往往导致教师是主角, 而学生仅仅是被动接受, 学生往往呆板的接受了知识, 但是缺乏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并且对学生实践能力培训不足, 现在必须建立学生是主体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意识。

建立学生是主体的教育意识, 才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有利于塑造一个宽松、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浙江斯超亚

2.2 增强《机械制图》课程的实践性

提高《机械制图》课程实践性的目的, 就是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能够适应用人单位、社会的需要, 成为技能型的人才。而要提高本门课程的实践性, 需要将授课与实践结合,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首先,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实物、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通过选择与新课有关的模型直接演示, 使学生能够对实物有直观的印象, 这样深入浅出, 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其次, 鼓励学生上台互动教学。比如在学习绘制组合体三视图时, 请上几位同学, 按照所摆放的实物模型, 分别安排他们进行模具测量、画图及讲解该组作图过程的分析和主视图、基准选择的思路。而其他同学可以对上台的同学进行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情况, 及时把握亮点进行鼓掌、激励。再次, 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如在讲述三视图投影规律时, 可以让学生闭上眼镜, 将教室想象成三投影面体系, 黑板、地面、右墙分别为V面、H面、W面, 再让学生想象讲台上的木模相对于三个投影面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方位关系等等, 然后假设将其展开摊平, 进一步研究其投影特性。另外, 在《机械制图》实践教学中, 教师通过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 调整理论与实践的授课比例, 改变之前仅仅传授理论的现状, 培养学生从一般绘图到能够独立完成一套工程图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机械制图》课程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并且提高绘图和识图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信心。

2.3 认真做好备课, 为授课打好基础

做好备课, 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 也是一门课程创新的基础。首先,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心理, 熟悉教学规律, 并且不断学习以保持和社会发展同步, 通过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以有利于对学生的授课教育。在《机械制图》课程上, 教师需要对自身机械方面的知识保持更新, 并且能够设计图。这样教师才能够具备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才能够做好备课。在实践中, 教师需要熟读教学大纲, 深度钻研教材,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来设计教学方案, 让教学方案一方面体现出共性, 即适合相关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并且教案要体现出个性, 通过清晰的条理和完整的内容以及鲜明的个性抓住学生, 为良好的教学和圆满的教学成效打下基础。

2.4 调整教学内容

《机械制图》课程的目的, 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专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 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对组合体视图识读, 能够看懂汽车构造里一般零件图和简单装配图, 了解诸如变速器、离合器等零部件组成与工作过程。因此在教育中, 不能仅仅对学生进行理论方面知识的讲授, 而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将知识与技能训练结合, 体现出本门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在实际的授课中, 首先需要引导学生以识图为主, 让学生有能力识读中等难度的零件图、装配图, 并且将识图教育与绘图教育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空间构思能力, 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形体的空间平面转换关系, 并且能够进一步解决较为复杂的形体识图、绘图。在教学中, 要讲究实用为主, 对一些难度大并且不实用的内容进行删除, 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让学生保持轻松、自由的学习兴趣。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内容,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结合来进行授课, 比如利用多媒体课件、Auto CAD等来进行辅助教学, 帮助学生分析, 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提高教学质量。并且通过系统的项目讲授汽车机械, 自然带出零件图、装配图等教学内容, 为学生分析零件在整体装配中的作用和装配关系, 还原学科全貌, 讲授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通过体现系统知识的整体性, 有利于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产生联系, 对整体有系统的把握, 加深印象, 并且对日后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大有促进。

3 结束语

本文浅要分析了在《机械制图》教学的改革, 希望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 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 要改进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需要教师有创新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积累, 并且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勇气, 才能够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 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提高学习成效, 增强学生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利润, 耿健.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6) .

[2]巫修海.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9) .

上一篇:畜禽养殖场下一篇:归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