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状范文

2024-08-10

社交恐惧症状范文(精选7篇)

社交恐惧症状 第1篇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淮阴工学院张贴广告形式发布通知,得到有社交障碍的同学主动求助。共有185名同学前来报名,采用社交恐怖症量表( SPIN) 对求助者进行初步筛选,共将36名具有社交恐惧倾向者作为团体心理辅导对象。被辅导者分布如下: 男生19人, 占52. 78% ,女生17人,占47. 22% ; 大一学生26人,占72. 22% ,大二学生10人,占27. 78% 。所有被辅导者平均年龄为19. 6岁。由团体辅导者从所在学校一、二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36位具有正常人际交往能力者作为控制组,具体分布如下: 男生18人,占50. 00% ,女生18人,占50. 00% ; 大一学生21人,占58. 33% ,大二学生15人,占41. 67% 。平均年龄20. 3岁。

1.2研究方法

采用对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后测的客观测量对照设计,详见实验描述。

1. 3研究工具

( 1)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ASLEC)[7]: 该量表由刘贤臣等人编制,由27项负性生活事件构成,量表包括人际关系因子、 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以及其他等六个因子。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5级评定,即无影响、 轻度、中度、重度或极重度; ( 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7]: SSRS是肖水源等编制,该评定量表共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 ( 3) 抑郁自评量表 ( SDS)[7]: SDS测验的分数越高,抑郁倾向越明显; ( 4) 焦虑自评量表( SAS)[7]: 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正向计分题A、B、C、D按1、2、3、4分计,反向计分题按4、3、2、1计分。标准分值越小越好,分界值为50; ( 5)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 SAD)[7]: 量表含有28个条目,其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定社交苦恼。评分采用“是-否”方式。( 6) 自尊量表( SES) [7]: 该量表有10个条目,采用四级评分。得分范围: 自尊最低分为10,自尊最高分为40。

1.4团体辅导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每周日上午8点开展活动,连续八周,每次两小时。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旨在增强被筛查对象的社交自信心,通过交互影响,促发积极交往行为,具体实施方案见表1。

2结果

2.1团体心理辅导前的实验组与控制组基本状况比较

调查发现,在未正式进行团体辅导阶段,实验组与控制组成员在社会支持评定得分、社会回避及苦恼、抑郁自评和自尊得分等方面显著性高于控制组( P<0. 01) 。而两者在生活事件总应激和焦虑自评得分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结果见表2。

( 注: * P<0. 05,**P<0. 01)

2.2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得分与控制组得分比较

在经过4个阶段、连续八周的系统的团体心理辅导后发现,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调查者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生活事件总应激、社会回避及苦恼、抑郁自评、焦虑自评和自尊等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3。

( 注: * P<0. 05,**P<0. 01)

2.3实验组前测与后测的得分比较

调查发现,在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在实验前后在社会回避及苦恼、自尊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1) ; 而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生活事件总应激、抑郁自评、焦虑自评等量表上的得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或P< 0. 01) 。结果见表4。

( 注: * P<0. 05,**P<0. 01)

3讨论

研究发现,实验组被调查者在团体心理辅导后,社交回避及苦恼、自尊等方面的得分均有显著的正向改变,这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社交恐惧倾向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尊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上述结果与陶金花等人[8]的相关研究结果较为接近。这可能因为团体心理辅导中为参与者提供了安全、 温暖和接纳的集体氛围,使团体成员更愿意开放自己,探索自己,无条件相互接纳与尊重他人,在良好的团体互动中进行大量的自我暴露和情绪的宣泄,从而降低其心理负担,并且当成员发现别人跟自己有相同的经历或相似的困扰时,会减少焦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他们不必要的自卑心理,增进了人际信任。

张淑红等人的对照研究[9]发现,心理居于弱势地位者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成员从实验前与对照组在社会支持评定、社会回避及苦恼、抑郁、自尊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系列活动的开展,团体辅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这四个量表的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社交恐惧状况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本次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采用合理情绪疗法[10]进行的积极情绪训练,成员之间通过相互支持和提振信心,学会了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澄清非理性认知,积极寻找并有效利用社会中的主客观资源,有效帮助自己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当然,团体辅导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相比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安全感仍然不足,暴露带有个人隐私的深层次的心理创伤仍有一定思想顾虑,因此需要与个别心理咨询相配合,随着本研究的深入,该方面的不足将逐步得到完善。

摘要:目的: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的社交恐惧水平。方法:对淮阴工学院36名大学生进行了8次系列团体辅导,在辅导前后利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和自尊量表(SES)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前测和后测,并对两组的得分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团体辅导前实验组与控制组成员在社会支持评定、社会回避及苦恼、抑郁自评和自尊得分等方面显著性高于控制组(P<0.01),实验组在实验前后在社会回避及苦恼、自尊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调查者在社会支持评定、生活事件总应激、社会回避及苦恼、抑郁自评、焦虑自评和自尊等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社交恐惧状况,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社交恐惧是对自己的恐惧 第2篇

每当我面对社交恐惧的人时,我的内心会充满对文化的敬畏。有社交恐惧的人内心都有那么一个超然、完美、权威的我,它用苛刻的“必须”来控制自己,当社交中稍有不完美,一种强烈的自我否定、贬低、谴责油然而生。是谁让人内心产生这么强大的超我,自然是动物们不具有的文化。文化激发人对自尊、理想化自我、荣誉的过度追求,结果导致一种反向,对自己产生一种神经质的压抑与否定。东方文化的耻感可能是造就自我排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社交恐惧黄种人多,日本的心理学家干脆把它称为恐人症。

不过,社交恐惧还有更深层的意义,一般聪明的、敏感的、有些神经质的人容易陷入这样的困境,而这类人恰好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正如蜂群只需要一个蜂王一样,自然淘汰会让那些可能成为蜂王的蜜蜂早早被排除出局。神经症冲突是达成自我毁灭的捷径,优秀的人经这样的折磨变得平庸而失去竞争力,

那么自我如何解读社交恐惧就很重要,如果你认为你的社交恐惧是一种病,你得到沮丧、病态行为和失败。如果你解读为我不爱社交,那么你得到时间、知识和内心宁静。社交时要花精力的,哲学、政治、文学、科学上有成就的人,多半是不喜欢社会的一群。

对社交恐惧的治疗多半不是针对恐惧本身,而往往是针对如何接受恐惧,并克服对社交环境的回避行为。我在医科大学精神科实习的时候,在门诊接待了一个22岁的女孩。她的问题是不敢谈恋爱,每当有人要跟她介绍朋友,她会因惊恐而晕厥。带习医生已诊断她为社交恐惧,因为社交恐惧开始只是针对某种特定的人发作,然后恐惧泛化到很多人。心理治疗时,开始女孩跟医生谈她的问题时还很流利,后来医生就指着我对那个女孩说:“好,你现在就把他当成你的男朋友做脱敏吧。”话音刚落,她突然非常紧张,脸涮的一下就红了,眼睛埋了下去,声音也颤抖了,人仿佛快不行了。

女孩的妈妈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下个礼拜要她去会会,怕她犯病,所以前来求治。医生对女孩说:“你先不要急着跟他谈朋友,你去跟他见一面,问清楚他的名字和年龄,回来告诉我就可以了。”复诊时,妈妈说这次她的表现不错,跟那个男孩谈了有半个多小时。女孩谈到当时情景时说:“因为我想的只是去问他的名字,没想那么多。”实际上医生是在做渐进性脱敏治疗。只是医生把女孩子们去见男友这个行为的意义改变了,过去她见男朋友是为了结婚,而现在见是去问医生想知道的信息。医生通过重新建构相亲的意义,转移了她内心的焦虑,使她的社交恐惧减轻。

异性恐惧实际上是社交恐惧 第3篇

那时,我正上初中三年级。告别凭小聪明就能取得好成绩的历史,我全身心投入到初三的总复习中。可就在最后阶段,偶然一次,我发现自己的眼睛不对头——害怕正视异性,看他们时眼光中却有些不正经。此后,我一直害怕与男性对视。我凭着顽强的毅力、刻苦的精神,考上了重点高中。我一直试图在刻苦学习中克服掉我那充满迷惑甚至挑逗性的眼神,指望它不再背叛我的“良知”,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的那双眼。每当我不自觉用那种眼光直视别人时,我都这样安慰自己:“这不关我的事,我很正经,请不要怪我。”现在想起来我还一直觉得那是一种罪恶。

在课堂上,我一边使自己集中注意力听课,一边尽量避开老师的视线,尤其在听男老师讲课时,我几乎都是羞愧满面,痛苦不已,甚至难受得不得了。这种神态引起很多人的误解,包括我的老师,尤其是我的语文老师。这位老师与他的妻子感情不好,由于我视线不正经,他对我总有些特别关心。其实,我不是有意要这样的。我总觉得对不起他们。

上高二时,我的眼睛又引起了一个男孩的误会,他三天两头往我这里跑,有事没事都想接近我。可我根本没有那种意思。我尽量克制自己,可是受不住英俊男孩的诱惑,我的成绩直线下降。同学嘲讽,老师责怪,家长失望,都让我痛苦万分。每当傍晚,我一人独坐教室里,心很痛,头很痛,情感更加痛。但我还是勉强通过会考,进入高三。

一进入高三,我撕掉了所有的日记,毁掉了能唤起我回忆的一切东西,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我成为班里最好的学生。可是那些英俊的男孩瞅过我的眼神之后,又一个个开始追求我。我盡力克制,尽量抵抗,我恨死了我那总是背叛我的眼睛!

高考落榜。我复读一年后,考上这所普通的大学。由于落榜的挫伤和心理的扭曲,我经常感到万念俱灰,感到孤独、寂寞、无助。我经常独自到大街上瞎逛,体味那种失落、流浪、无奈、苍凉的感觉。我对所有男孩都保持着高深莫测的疏远心态,没有男孩敢接近我。我在潜意识里保护着自己不受骚扰。我的一些闺蜜女友都说我是患了“异性恐惧症”,因此每当我想起将要走上社会,面对很多男人还有很多男女之间的事,我就心烦意乱,于是常常想逃避,我真的很痛苦……您能告诉我:我真是患了“异性恐惧症”吗?那么我还有救吗?

恐惧的到底是不是异性

我看了这封信之后,心里很沉重,对这样花季的孩子的不幸深表焦虑。

异性恐惧症大多发生在14~17岁这一年龄段的女性身上。这一年龄段是关系到女孩子前途命运的上学和升学最紧张的时期。害怕有关性的妄想,害怕这类妄想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压抑、抵制自己成熟的性本能,就是这一年龄段要强女孩的沉重的精神负担。那位女生的信里,始终贯穿着的就是“学习生活”和“情欲生活”之间剧烈的矛盾冲突。如果这种理性与本能之间的矛盾、性妄想与性禁忌之间的冲突形成的心理漩涡反复出现,消耗的心神能量超越限度,就会激发成对异性的恐惧症。

异性恐惧症来自无意识的性妄想。“性成熟”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春情发陈”,相当于雌性动物的初次发情期。性成熟后的“春情”首先表露为性妄想。性妄想是性的本能活动,从社会角度评价,它是“邪恶”,从道德角度评价,它是“阴影”。女孩春情发陈期出现了带着“邪恶”与“阴影”意念的目光,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自我意志都不能控制,确实是非常令人尴尬、羞愧和恐惧的。而过激的性妄想、性恐惧造成对异性接触的特别敏感,就是所谓的异性恐惧症。

这种带有性妄想与性恐惧色彩的“春情发陈”,可以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是自己能意识到的。调查表明,许多少女还不到婚姻年龄,就梦想自己是一个成熟的男人的玩物,想像着淫荡的、秘密的场景。一个女孩承认:“在我的梦中,没有一件卑劣的可耻的事我没有做过。”外向型的女孩以这种色情的、狂妄的想像来作为情欲需要的补偿。第二种是自己意识不到的。性妄想在心理深层即潜意识中完成,等到表现出来时,理性的挣扎已无济于事,身心异常反应已经形成。内向型女孩的性妄想和性恐惧常常属于这一类。

异性恐惧症恐惧的正是自己的性妄想。女孩尤其是那些被过分谨慎地抚养起来的、本本分分的女孩,从来没有受过性教育的女孩,她们情窦初开,妄念丛生。性妄想作为“想像的事实”使她们总是病态地胆怯,害怕男人接近和凝视她们,把男人那种接近和凝视视为一种精神折磨。恐惧的心理和眼睛表达的就是这些内容。

异性恐惧是一种心理倒错,本人恐惧的不是外在的性对象,而是她自己内心的性妄想。这种倒错首先从视线中表露出来。正像上文信中所说的:“偶然一次,我发现自己的眼睛不对头——眼神中有些不正经。”这就是“邪心的驻留”;以后便是她对语文老师的误解,把语文老师对她的关心视为爱情,把自己想像成他们“夫妻感情不好”的插足者;后来又是她对同班那个优秀男孩的误解,认为他是她的追求者和危害者。

异性恐惧实际上是社交恐惧

只要我们做冷静的分析,就能看出这些都是莫须有的事,是她的妄想造成的误解,虚构的成分比例很大。至于她“尤其是在上男老师的课时,我几乎是羞愧满面,难受得不得了。”那更是纯粹的误解。显然,讲课的男老师们没人会当众专门对她作什么性的表露,她这种羞涩的、性感的回应纯属她在妄想中的色情误解——也就是说,她的感觉、她的眼睛、她的焦虑,与其说是男人对她的误解,不如说是她自己对男人的误读,是“想像的事实”而不是“真实的事实”。这就是青春期女孩的妄想带来的感觉倒错。

异性恐惧症激化对性妄想的压抑。女孩的精神压迫感来自强加于自我的压抑的厌倦。心理学家们说:“没有一个女孩不想扮演成为好女孩;也没有一个好女孩不想将自己放纵于可怕的性妄想与性欲念之中。”隐瞒别人,隐瞒自己,正如女孩在同性面前也不肯脱光衣服。女孩最害怕被别人看到自己赤裸的心灵,害怕展示自己心里的秘密。异性恐惧症实质上是一种社交恐惧症,具有异性恐惧的人大都性格脆弱、孤僻、腼腆、要强、爱面子以及爱虚荣,传统道德观念很强,十分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议论和评价,然而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因此,当他们刚进入青春期又涉世不深,在生理和心理上一旦造成更大创伤,就会引起对人的恐惧心理。

如何克服异性恐惧症

朋友印象:社交恐惧症患者做社交 第4篇

二十岁那年, 栗浩洋有社交恐惧症。为了向同学请教问题, 他端着盘子在食堂游走了一周也没敢和人开口交谈。

如今, 在各种论坛、演讲、路演的场合, 他甚至有不间断发言六小时的纪录。

作为克服社交恐惧症的受益者, 他深感社交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但是, 如何将这种社交关系更好地建立起来, 是他近几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年前他有一次长时间的禅修, 那段时间他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在他看来, 人们之所以会交到错误的朋友, 遇到不适合的伴侣, 甚至和不靠谱的人合作, 都来自于一个核心——“人的信息透明化”还未被建立。

“淘宝和京东建立了商品信息的透明化, 而人的信息透明化还完全没被开发。这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市场。”栗浩洋认为, 让一个人花十到二十分钟对另一个人产生清晰深入的了解, “是对人们的生活可能带来颠覆性改变的事情”。于是, 他决定通过创业将想法落地。在他正式成立公司做“朋友印象”时, 就得到了俞敏洪和正和岛的种子期投资。

陪伴昂立从“吊车尾”到排名前十

创业前, 栗浩洋是昂立的高管。加入昂立时, 昂立还是一家只做成人教育的教辅机构。上世纪90 年代, 外语潮在上海已极为风靡, 加之90 后这一代独生子女较多, 每个家庭都相当看重对孩子的教育。栗浩洋知道这对教辅行业来说是很好的机会, 光做成人教育市场毕竟有限, 要看到用户的需求。这也就使得昂立从一个只做成人教育的机构变成了涵盖学前、小学、初高中甚至大学等各个阶段的教育机构。

如何将决策落地是个问题。好在加入昂立前栗浩洋已经有过一次创业经历, 而且同样是做教育, 他将自己在创业时期研究出来的“游戏教学”在昂立试行。在今天看来这可能并不新颖, 可在当时的教辅行业“游戏教学”却极为少见。栗浩洋说, 在教学当中设置游戏只是第一步, 要想提高续报率, 课堂质量相当重要, 比如一节课在什么时候设置游戏, 怎么根据不同的年龄层设置不同的游戏, 什么样的知识点利用什么游戏最能变得简单易懂而且有趣。在昂立的课程上, 这是他倡导和狠抓的地方。

后来, 昂立在教辅行业的续报率从他加入时的“吊车尾”一跃成为前十。

前瞻性也是他在昂立对自己的认可。“当时我在昂立是最先预见到教育行业要结合互联网的。”那时教育行业还处于线下争抢生源的激烈竞争中, “但我意识到上海地方那么广、学生那么多, 要想让昂立的教学点开到每一个地方,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到适合自己的课程, 线下短时间内是很难实现的。”栗浩洋设立了在线教育, 他在昂立的同事如今提及他仍旧赞誉有加, 甚至有员工在自己的微博发声, 称其为偶像。

让陌生人的兴趣、爱好、经历变成透明的

再次创业, 起初栗浩洋只想做一个关于人的信息透明化的事情, 具体是一款怎样的社交软件, 他并没有清晰的构想。于是他几乎下载了时下所有的社交软件, 成为深度用户, 从用户体验开始一点一点琢磨这一类软件的形成和痛点。

栗浩洋以前没用过陌陌, 后来为了了解市场他开始成为陌陌的用户。用过之后才明白, “尽管都是做社交, 但我们想做的事情和陌陌完全不同。”

他认为, 在陌陌里面, 人与人的沟通还处于一个较浅的层面, 而且用户对于了解一个人的需求在那个平台上并没有被放大。“不管你的目的是什么, 沟通和了解一个人都是有必要的。”正因为自己曾经有过社交恐惧症, 所以看别人在社交软件上生硬搭讪时, 内心会焦躁不安, “特别替他们着急, 让我想到曾经的自己, 非常感同身受。”而假如你对一个人的信息知道得多一点, 了解程度深一点, 就不会出现生硬尴尬的搭讪现象。从这点, 他确定了自己要做的社交软件——让陌生人的兴趣、爱好、经历变成透明的, 甚至能帮助用户从这几点出发, 去找到更能成为朋友的人。

很多人不光是不会搭讪, 可能连搭讪的勇气也没有。怎么办? 他想到了“匿名”的方式。“社交软件并不只是给会社交的人用, 一定要考虑到对这方面不擅长的人群。”“匿名”也是朋友印象的一大特色, 但是同类型的“秘密”就受到了一定的诟病。栗浩洋认为, 尽管都是做匿名, 但“秘密”的匿名信息有断裂层, 也就是说这个匿名消息到底是谁发出的没有人知道, 而朋友印象在后台的监管上会特别注意, “有特别过分的做法要负法律责任”。

着手做朋友印象的时候, 他深知自己在技术上的短板, 得找个合伙人才行。在朋友的介绍下, 他结识了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合伙人魏志成。

对于两人的合作契机, 栗浩洋回忆起来, 觉得最大的促成因素还是两人脾气相投, 对产品的想法一致, 做人做事的风格也比较契合。从魏志成的经历来看, 他与年少时期的栗浩洋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大学毕业之后就创业, 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略微叛逆, 有一颗想做点与众不同的事情的心。

魏志成是85 后, 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以及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系, 11 岁开始做个人站长, 12 岁开始写游戏脚本, 17 岁做Windows Mobile手机软件、运营港漂学生论坛, 并且创业做过女性社交应用“薇蜜”, 拿到了创新工场的投资。栗浩洋青睐他的能力, 也看好他在互联网营销策划方面的才华。“最近朋友印象会有一次病毒营销, 就是我们一起商量主导的。”

给朋友印象取名字的时候, 栗浩洋原本想取名叫“阅人”, 魏志成觉得这名字不适合网络传播。“我相信这是他对网络和年轻人群喜好的判断。”目前栗浩洋主要负责公司的管理和资金运营, 魏志成则负责产品和营销策划。因为还缺少一个专业技术上的人才, UI亟待完善。

移动社交软件市场一直硝烟四起, 很多产品却只是创业者的自嗨狂欢。栗浩洋觉得生活中最有价值的人脉往往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 这个团队看到了二度人脉的价值, 通过大数据算法专门推荐精准的二度人脉。其次, 小到借贷、租房, 大到交朋友、寻找伴侣等问题, 人的信息透明化都可以提供一个更为成熟清晰的判断标准。

至于如何维持社交软件的长久性, 他认为用户的动力更多是在非对称关系中产生, 栗浩洋把这归结为炫耀心理。为了证明人类有分享的欲望, 栗浩洋研究了各种平台上的用户分享行为, 大众点评上一个3 块钱的煎饼也有数条评论, 时光网上一个不知名的电影竟有数百条评论, 其中还不乏长影评。虽然他也认为这些皆属长尾行为, 但至少证明了一个问题, 大众点评、时光网、豆瓣的确给了大家一个“评论”的场景。像点评之于餐厅一样, 朋友印象想创造一个“评论”人的场景。

拿到俞敏洪的投资

今年四月, 朋友印象获得了俞敏洪、正和岛的种子轮融资。栗浩洋说自己多年教育领域的工作经历让俞老师对他比较熟悉, 俞敏洪也录下视频表示, 在使用朋友印象的过程中, 自己也在成长, 通过朋友与自己的互相评价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朋友。

2015 年初栗浩洋去拜访俞敏洪, 发现他因为滑雪摔断了腿, 靠拐杖才能走路, 但仍然坚持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 周末也不例外。一个身价几百亿的人还如此拼命地工作, 这让栗浩洋非常震惊。栗浩洋说, 如果把这个故事发表在俞敏洪的朋友印象主页上, 相信大家会对他有更深刻和生动的认知。而俞敏洪在朋友印象上会对哪位大佬朋友做评价, 这也是值得期待的亮点。

拿到俞敏洪的投资, 栗浩洋有“刷脸”的便利。获得正和岛的资本, 主要是人的信息透明化这一特点被看重, 正和岛认为这一特点能够在信贷端有所作为, 与当下的“熟人信贷”异曲同工, 对借贷者更加了解, 借贷的准确率会大大提高。

怎样克服社交的恐惧 第5篇

可能的话,从可疑的干扰源走开至少20英尺。看看是不是舒服多了?不要因为不想冒犯他人而勉强自己。在聚会上不要挨着“能量吸血鬼”坐。身体上的亲近会增加你的共鸣。

克服社交的恐惧的方法:感受自己的呼吸

如果你怀疑自己正在受别人影响,那么就用几分钟来关注你的呼吸——这有利于你集中并感受自己的力量。与之相反,屏住呼吸会使负能量在你体内堆积。要过滤掉恐惧和痛苦,你应当释放压力,吸收平静的能量。想象一下:不健康的情绪像一阵雾霾离开你的身体,取而代之照进了纯净的健康之光——这种想象能即刻产生效果。

克服社交的恐惧的方法:游击式冥想练习

聚会之前先冥想一下,集中注意力,感受精神,感受内心。这样你就能变得坚强。如果在某一场合遇到了情绪或身体上的压力,迅速做出反应,冥想几分钟。可以在浴室或空房间进行冥想,如果厕所是公共的,就关上隔间的门。冷静下来感受积极的力量。这种方法成功地帮助人们多次从感到颓败的社交场合中被解救出来。

克服社交的恐惧的方法:为自己设立健康的范围和界限

与充满压力的人呆在一起时,控制聆听的时间,学会说“不”。在自己与他人之间明确地划清界限,一旦他们开始产生负能量就将其拒之门外。记住,“不”就足够了。

克服社交的恐惧的方法:设想身边的保护

研究显示,设想是一种治愈身心的技巧。健康医师应对棘手的病患以及其他许多人都会采用这一实用的方式,比如假象有一束白光围绕周身。或者,在与情绪重度污染的人呆在一起时,设想有一辆警车正在巡逻,随时确保你的情绪场不被入侵。

明确并尊重你的情感需求

保卫你的敏感。情绪冷静集中的时候,列出你情绪波动最大的五个场所。然后设置一个能帮你在这些场合控制情绪的计划。下面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看看如何提前干扰移情。

克服社交的恐惧的方法:礼貌的说“不”

当有人对你索求的太多,礼貌的说“不”

没有必要解释拒绝的理由,正如谚语所说“No就足够了,去用它。”社交时保持舒适的时限最多为3小时;即使是与你喜爱的人;自己开车,或者有备选的交通方式;这样你的心情就不会受到影响。

如果人很多,在去之前先吃好一顿高蛋白的餐点

(这能给你支持),坐在远点的角落,比如在剧院或者聚会上,千万不要坐在中心。

有些移情者对香味极度敏感

如果你也对香味敏感,比如香水,那就要求你的朋友与你在一起时不要使用。如果你不能避免,那就到窗户附近吸收户外的新鲜空气来缓解一下。

克服社交的恐惧的方法:淋浴

社交恐惧症状 第6篇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从盐城师范学院和盐城工学院两所盐城高校内随机抽取大学生样本93人, 随机抽样方式为将问卷发放到学校各宿舍楼内以及自习教室中。删除无效问卷后, 实得有效问卷72份, 问卷填涂有效率为77.42%。有效问卷中男女各36人。

2、研究材料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测量采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的白羽和樊富珉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 (CIAS-R) ”基础上进行修订后的总量表, 内部一致性达到0.90。总量表有两个分量表:“网络成瘾核心症状 (IA—Sym) ” (10个题) 和“网络成瘾相关问题 (I-A-RP) ” (9个题) 。根据总量表所测的总分界定出正常群体 (小于46分) 、网络依赖群体 (46至53分) 与网络成瘾群体 (大于53分) 。[2]

社会交往恐惧测量采用社交恐惧症自测量表, 共10题。将得分累计, 便是最后得分。1—10分:放心好了, 你没有患社交恐惧症;11—24分:你已经有了轻度症状, 照此发展下去可能会不妙;25—35分:你已经处在社交恐惧中度症状的边缘, 如有时间一定要求助心理医生;36—40分:很不幸, 你已经是名严重的社交恐惧症患者了, 快去求助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

3、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由网络依赖量表可知, 属于网络依赖群体的有9人, 占总体的12.5%;网络成瘾者有3人, 占4.17%;其余60人即83.3%为正常群体。

由社交恐惧自测量表可知, 无社交恐惧症的有5人, 占6.94%;轻度恐惧的有59人, 占81.94%;中度恐惧的有8人, 占11.12%;没有人严重社交恐惧。

1、大学生网络依赖与社交恐惧的相关分析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

由上表可知, 大学生的网络依赖和社交恐惧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 社交恐惧得分越高, 网络依赖测量总分就会越高, 网络依赖程度越严重。

2、大学生网络依赖与社交恐惧的性别的差异分析

由上表可知, 大学生的网络依赖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差异。

由上表可知, 大学生的社交恐惧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差异。

3、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现象

本文所指的网络依赖 (Internet Dependence) 并不是指的伴随人们对新的交往工具的掌握和使用所产生的正常的依赖心理, 而是指一种对网络的过度依赖, 以致于沉湎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离开网络以后感到非常难受, 更愿意在网络上活动而与现实生活逐渐疏离, 从而影响现实人际交往和学习工作的一种严重依赖现象。[3]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 大学生的“网络依赖”是存在的, 尽管完全没有网络依赖的占83.2%, 网络依赖的占12.6%, 网络成瘾的占4.2%。此比率远远低于美国研究者 (K·Young) (1996) 报告的25%—59%, 但和埃格等 (1996) 报告的10%的网络依赖的比率很相近。导致比率相差较大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 中国的网络较美国而言没有那么的发达, 网络使用者也没有美国那么多。 (2) 杨的研究并非针对大学生进行。 (3) 样本小, 取样也可能存在误差。

虽然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男女之间在网络依赖与社交恐惧方面没有差异, 作者认为在性别上应该有一定的差异。因为, 男性的攻击性较强, 男大学生对于竞争性、输赢性的网络游戏比女大学生偏爱、迷恋的更持久;而且, 女性的心理比男性成熟的早, 女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4、大学生网络依赖与社交恐惧的相关分析

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网络依赖和社交恐惧有显著的正相关。很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前, 都给自己设计了美好的人生计划, 四年的奋斗目标、工作计划、未来、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老师的赏识、同学的欣赏等等。但是, 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总会遇到这样抑或是那样的挫折, 再加上大学生还未成熟的心理, 所以, 他们在受挫后将大量的时间、金钱花费在网络上, 想借助聊天、游戏来逃避现实、摆脱苦恼。在虚拟的网络环境里, 他们可以宣泄被压抑的不良情绪, 表达压制在心灵深处的情感, 同时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理想、不如意都可以在网络中得到满足。久而久之, 他们的人际关系变得冷漠, 自己也陷进越来越深的孤独之中。

三、缓减大学生网络依赖与社交恐惧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网络依赖与社交恐惧的相关研究与分析表明, 大学生的网络依赖和社交恐惧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差异, 同时大学生的网络依赖和社交恐惧有显著的正相关, 即社交恐惧得分越高, 网络依赖测量总分就会越高, 网络依赖程度越严重。网络依赖是一个由轻到重逐步形成的过程, 它既能促进大学生的成才, 又能带来社交恐惧等负面影响。

1、帮助大学生制定合理的生涯规划, 加强目标管理

“空虚、无目标感”是大部分网络依赖者的共同特征, 所以他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中寻找刺激和发泄。目标管理就是帮助大学生进行人生规划, 建立明确的短、中、长期目标和实施措施,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真实世界中的存在价值, 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并为之奋斗, 获得成功。在老师的指导下, 帮助大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逐步建立规范的生活, 合理地安排上网时间, 并以职业规划为核心的发展方向, 防止由于目标迷失、空虚寂寞等导致网络依赖。提醒他们在上网之前要明确自己的目标, 要做到“三思而后行”, 有针对性地浏览信息, 避免做“网络上的迷途羊羔”。

2、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大学生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原因产生社交恐惧心理, 而沉溺于网络之中, 久而久之, 人际关系冷落, 最后只能依赖网络生活。我们可以开展一些如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 让大学生从失序的上网行为与生活中回归平衡, 合理地上网, 合理安排上网时间。还可以在学校建立“朋辈心理咨询”, 帮助大学生更有效的解决自己的问题, 进一步融洽和他人的人际关系,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更好的面对未来。学校还要定期开展心理卫生讲座、心理卫生咨询等活动, 提高每个同学的心理健康意识,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使他们正确地了解自己的心理, 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防止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减轻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排解心中的忧虑。同时还可以建立心理学网站, 创办心理学报, 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等等。

3、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的和错误思潮的冲击。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塑造他们真、善、美的心灵, 构建他们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 确立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uploadfiles/doc/2009-7-16.

[2]白羽, 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 (04) :99-104.

[3]张静.青少年网络依赖的成因及干预策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 (05) :19-23.

一例大学生社交恐惧症的案例报告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基本信息:小磊(化名),男,20岁,大学一年级学生。家庭背景:小磊是农村长大的,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与邻里关系处理得不好。既往病史:无重大躯体病史和家族遗传病史。主诉:小学五年级时,他和邻居孩子打架,两方父母也因此打在一起,从此,父母不允许他跟邻居孩子玩,告诉他“不交往就不会有问题”。活泼爱动的他变得沉默寡言了,跟其他同伴的交往也很少。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比邻居孩子做得好,但成绩不断下降。初一时有次被老师叫到黑板前做题出错,同学们笑话他,他感到很羞愧,当时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从那以后,做很多事情都会感到紧张,脑子里想好了手却紧张得写不出字来,走路时会紧张,说话时会紧张,特别是当众发言,有时紧张得都说不出话来。本来打乒乓球打得不错,可参加比赛时有同学围观,结果打得一塌糊涂,感觉自己很无能。很少与人交往,害怕交往,与同学关系一般,自己内心感到越来越孤独,情绪时好时坏,影响了学习,感到痛苦,所以前来咨询室寻求老师的帮助。咨询师观察:刚开始说话时显得很紧张,害羞,脸红,不敢与我有目光接触,两手交叉握得很紧。心理测验结果:经来访者同意,进行了SCL—90身心症状自评量表测验,总分192分,人际关系敏感3.2,焦虑2.7,恐惧3.2,其余结果在正常范围内。

二、评估与诊断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欲望,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异常等精神病的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判断标准,来访者初始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达六年,内容泛化,心理痛苦无法自行摆脱,严重地影响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可判断为神经症[1]。做事情时害怕周围有人观看,因害怕自己出错而过分紧张,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根据这些症状诊断为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2],又叫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损害社会功能,自发缓解可能性极小的慢性精神障碍,是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持久的强烈惧怕(显然异常地过分和不合理)和回避行为。其基本特点是害怕被别人注视,患者害怕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言谈举止或表情尴尬,在恐惧情绪出现的同时,患者有典型的自主神经功能释放的表现,如脸红、心动过速或心慌心悸、发抖、呼吸困难等。在将要与人打交道时,同样有预期性焦虑并伴有自主神经症状。

三、咨询方案

(一)咨询方法。

主要采用的咨询方法是认知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

认知疗法[3]的理论基础是阿龙·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提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内心体验和反应。认知理论的出发点在于确认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恐惧表现的产生是习得性的,即最初对恐惧性境遇采取了逃避退缩等不适当的方式回避不良情绪的袭击,以获得安全感,从而逐步形成对某些境遇或场合的回避。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来访者的认知改变他的不良情绪和行为。

系统脱敏疗法[4]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沃尔帕认为,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或恐惧情绪状态是一种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主要是诱导求助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或恐惧的情景,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对抗这种焦虑或恐惧的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或恐惧的习惯的目的。

(二)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来访者的紧张、焦虑情绪,纠正错误的认知方式,建立正确的社会交往模式。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帮助来访者习得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尽可能全面恢复社会功能,促进其心理健康,最终达到人格完善。

(三)咨询时间。

安排为每周三下午,每次一小时,共8次。因来访者为在校学生,所以不收费。

四、咨询过程

(一)了解来访者一般情况,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第一次咨询)。

通过关注、共情、理解建立信任和情感协调,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向来访者介绍咨询的原则、性质,并了解来访者的一般资料、成长经历、重大事件,进行心理测验,作出评估与诊断。

(二)帮助来访者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改变其错误认知(第二、三次咨询)。

来访者告诉我,做事情时如果有人在场就会很紧张,害怕自己做不好会出丑,害怕别人笑话自己,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往往做不好。来访者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认为在他人面前出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对自己的表现及事情的结果非常看重,往往做事之前就开始紧张,当事情不能按照预先设想的发展时会更加紧张,对紧张情绪的体验程度远大于对事情本身的关注程度,形成了恶性循环。

童年时期父母灌输的“不交往就不会有问题”及对来访者交往的限制,阻碍来访者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对自我要求过于严格带来的紧张情绪影响了他的表现能力。运用认知疗法修正他的不合理认知,帮助他重新看待过去“在黑板上做题出错”负性事件的影响,对过去有客观准确的评价,减轻心理压力。

让来访者全面地评价自己,学会接受自己,悦纳自己,认识到当众发言,参加乒乓球比赛有观众在场时适度紧张都是很正常的,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不要过分关注紧张情绪。

家庭作业:找关系较好的同学了解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否对自己的紧张有很明显的觉察,交流当众发言或参加比赛时的心情。

一周后,他告诉我,找两位同学诉说了自己的痛苦,并询问了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一位同学说他“比较内向腼腆,学习很认真”;另一位同学说他“不爱跟别人交往,但老实稳重,没有大的缺点”。他们都表示对他的紧张没有察觉,只是觉得他不太自然,是他自己太关注了,而且表示自己当众发言或参加比赛时也会紧张,这些大大减轻了来访者的心理压力,对问题的解决有了信心。

(三)指导来访者学会放松训练(第四次咨询)。

放松训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变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治疗方法。

过程:放松前,让来访者尽量舒适地靠在沙发上,采用渐进性肌肉放松的方法。指导语如下:“首先握紧右手拳头,把右拳逐渐握紧,在您这样做时,您要体会紧张的感觉,继续握紧拳头,并体会右拳、左手和右臂的紧张。现在,放松……让您右手指放松,看看您此时的感觉如何……现在,您自己去试试全部再放松一遍。……再来一遍,把右拳握起来……保持握紧,再次体会紧张感觉……现在,放松,把您的手指伸开,您再次注意体会其中的不同,……现在,您左手重复这样做。”以同样的方法用于放松左手与左臂,接着放松面肌、颈、肩和上背部,然后胸、胃和下背部,再放松臂、股和小腿,最后身体完全放松。

此外,指导来访者学会深呼吸的放松方法,使用此方法可以帮助他缓解当众发言和有人围观做事时的紧张情绪。

(四)使用系统脱敏疗法帮助来访者逐步克服社交恐惧(第五、六、七次咨询)。

1. 建立焦虑等级层次表

找出所有使来访者感到焦虑、紧张的情境、事件或刺激,并报告出对每一事件他感到紧张的主观程度,然后将患者报告出的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建立焦虑等级层次表。

(1)在校园里一个人走路。(2)在宿舍跟大家谈话。(3)跟陌生人说话。(4)有同学观看时参加乒乓球比赛。(5)当众发言。

2. 进行脱敏训练

引导来访者进行放松训练,进入比较放松的状态。让来访者想象焦虑等级层次表中的第一个场景,实在无法忍耐而出现严重紧张时,引导其进行放松训练,使自己可以控制在此情境中的紧张。逐一进行系统脱敏,直到达到最高级紧张事件的情景也不出现惊恐反应或反应轻微能忍耐为止。一次想象训练不超过4个等级,如果在某一级训练中仍出现较强的情绪反应,则降级训练,直到完全适度。想象脱敏完成后,我又指导他进行现实场景的脱敏训练。

(五)进一步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第八次咨询)。

讨论人际交往的技巧,并与来访者采用分角色扮演的方法,真正把人际交往技巧与重新树立的合理信念应用到人际交往中。

来访者参加了我们组织的自信心心理训练和人际交往心理训练,刚开始他在众人面前发言时还显得有些紧张,但经过三次活动后,紧张程度明显减轻,发言也非常积极。

五、咨询效果评估

两个月后通过电话回访,来访者说其他同学在场时做事情的紧张情绪有了明显的缓解,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所提高,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信心。同学和老师们也反映,来访者与他人交往时变得主动了,参加活动也变得积极了,人际关系有了较大改善。

本案例基本达到了咨询目标,这与来访者的积极配合及自身努力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许又新.神经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166-168.

[2]李敬阳, 葛鲁嘉.社交焦虑障碍流行病学特征与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 (52) :10644-10647.

[3]BECK.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M].翟书涛.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15-21.

上一篇:如何保证下一篇:公司的融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