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消费的障碍分析

2024-07-24

绿色消费的障碍分析(精选7篇)

绿色消费的障碍分析 第1篇

绿色电力是指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绿色电力在生产过程中不需要消耗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 因而不会产生或很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排放物。生产绿色电力须利用特定的发电设备, 把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能源转化成电能。绿色电力有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发电、生物质能汽化发电和小水电等。

二、中国绿色电力发展的障碍分析

1. 缺乏平等竞争机制与规模效益, 价格偏高。

目前, 绿色电力价格偏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缺乏平等竞争机制。在实际经济活动中, 绿色电力与煤电的比价仍不合理, 煤电实际享受的优惠待遇更多;二是绿色电力开发刚刚起步, 缺乏规模效益。

2. 可再生能源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市场需求与开发能力不足。

我国绿色电力资源丰富, 但这些资源的80%~90%均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与通信不便的西部省份或自治区, 而这些省份或者地区往往缺乏有经济实力的开发商和供应商, 限制了绿色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 相对统一的绿色电力市场尚未形成, 行政分割依然存在。

由于绿色电力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较贫困、落后地区生产的绿色电力产品很难在本地市场完全消化, 这就需要建立跨省交易的、相对统一的绿色电力市场。但是, 当前这一市场尚未形成。

4. 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

一些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条例在实施中缺少刚性, 未能发挥出巨大的推动作用。

5. 缺乏相应的市场运行机制。

我国绿色电力价格高和规模小的情况导致在现有的管理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下, 开发商与电网之间难以就电力的供应达成协议, 抑制了绿色电力的发展。

6. 缺少达到政策目标的配套制度。

中国曾出台了一些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 如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贴息政策、研究开发政策等, 但政策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7. 缺乏强大的制造业作绿色电力产业发展的支撑。

中国大部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生产厂家由于长期投入不足, 无专业化的制造厂, 生产规模小, 集约化程度低, 工艺落后, 从而严重阻碍了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制造的本地化和商业化进程。

8. 缺乏借助外力、盘活资金的勇气。

中国目前在能源技术上相对落后, 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并很大程度受制于体制性约束, 这些情况都需要国家一定程度上的扶持, 尤其在相关法律的细化、产业政策、税收优惠方面都应该有实际的配套措施出台。

三、中国绿色电力的发展策略分析

1. 强化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绿色电力意识。

通过各种媒体介绍绿色电力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及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使社会上更多的人支持绿色电力的发展, 积极使用这种清洁无污染可持续利用的能源。

2. 鼓励电力公司向用户提供绿色电力

产品, 对绿色电力高出普通电力部分的价格给予电力公司一定的定价权, 这部分的价格反映的是绿色电力的环境效益。

3. 提供优质绿色服务。

通过提供绿色服务, 在增加绿色电力销售的同时, 还可以引导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 努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改善生存环境。

4. 注重宏观与微观政策的配套, 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

微观政策作为宏观政策的必要补充, 既保证了宏观政策的持续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又增加了可操作性。应该既有宏观性的论述, 又有与之结合的具体政策规定。

5. 鼓励电网根据用户的需求以招标的

方式选择绿色电力供应商, 并制定相应的招标规则, 以保证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用户获得最大效用。

6. 综合采取强制性收费和补贴政策, 对绿色电力产业进行调控。

按照消费者使用的电量征收系统收益费形成可再生资源基金, 对绿色电力的开发、使用、生产、建设进行补贴, 鼓励人们致力于绿色能源的开发与使用。

7. 根据绿色电力市场发展的情况, 可逐步考虑建立绿色证书交易系统, 以促进跨省区的绿色电力交易。

8. 加大研究和开发投入力度, 占领绿色电力技术的制高点。

绿色电力的发展与R&D活动密切相关。成功的R&D活动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 增强绿色电力市场竞争力, 而且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并创造出不菲的市场价值。

9. 配合《可再生能源法》条款, 制定和

完具体的规定和措施, 形成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政策体系, 加强与之配套的政策体系的建设, 出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1 0. 不断缩小绿色电力差价。

目前, 风电投资成本高是制约绿色电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快风电设备国产化生产的进展, 降低单位发电投资。

1 1.加大对绿电行业的上游制造业的科研投入。

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各种设备的制造成本, 进一步加快绿色发电设备的国产化, 以降低绿电发电成本, 提高绿电与常规电力的竞争力。

1 2.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相结合。

建立绿色电力认购销售的长效机制, 完善法制建设, 强化技术支撑, 加强政策引导。广泛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对绿色电力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营造全社会关心绿色电力发展的氛围, 从而扩大绿色电力规模, 形成绿色电力的良性循环。

1 3.拓宽绿色电力资金渠道。

积极筹措资金, 鼓励私人投资, 建立绿色电力发展基金, 用于中国绿色电力的投资或补贴, 实施绿色电力建设项目招投标机制。

1 4.实施绿色电力配额。

强调发展绿色电力人人有责, 体现公平、合理负担的原则, 通过全社会力量逐渐消化绿色电力差价, 拓展绿色电力认购渠道。

1 5.降低绿电行业的进入门槛。

继续通过减免进口关税、减免所得税、增殖税优惠、贴息贷款、财政补贴等多种办法, 鼓励企业和个人向绿色电力产业的投资, 降低进入绿电行业的门坎, 鼓励潜在进入者的进入绿电行业, 扩大绿电行业的市场容量, 形成规模效应。

1 6.建立激励机制。

将绿色电力的环境效益逐步转化为经济效益, 出台配套政策;对认购绿色电力指标的单位和个人, 在授予荣誉证书和发放绿色电力标识的基础上, 实施其他的激励措施;通过建立“绿色电力证书”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 促进绿色电力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吉鹏:分级客户代表制在供电企业应用的探讨与实践.商场现代化, 2007 (17) :203~204

绿色消费的障碍分析 第2篇

摘要:绿色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作为绿色营销的推动者、执行者和拉动者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确保绿色营销的顺利展开。本文围绕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绿色营销中所承担的职责,对三者的现状和存在的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为确保绿色营销的顺利展开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营销政府企业消费者

0 引言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实现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市场主体根据科学性和规划性的原则,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及同其他市场主体交换产品价值来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管理过程。作为21世纪发展的主流,绿色营销离不开政府、企业和消费者这三大支撑力量,通过正确处理消费者需求、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把三方利益协调起来,统筹兼顾。但目前国内绿色消费需求尚未形成,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意识较为淡薄,政府的环保机制不够健全、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为了确保绿色营销的顺利展开,使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三者间利益能够协调统一,必须明确各自在绿色营销中所承担的职责。

1 政府:绿色营销的推动者

绿色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观念,对协调企业、消费者、社会利益具有重大作用,它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为了防止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世界各国政府都制定了有关政策法律,对企业“三废”污染的排放及产品废弃物处理等都做出了明文规定。如法国规定从1993年起上市的消费品有一半的包装必须回收利用。美、日、加从1988年就开始实施绿色标志。进入90年代,已先后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手段实施了绿色标志制度。当前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民生问题高度重视,也加大了对环保的投入力度,为绿色营销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财政支持,科技部已制定出“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100亿元人民币科研经费并调动全社会500多亿元人民币的投入,实施科技节能减排工程。为推动绿色消费,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绿色购物袋有偿使用;餐馆不得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餐盒等。从目前的状况看,我国的环保规则虽已初步构成体系,但还不完善,一些细节尚不明晰,特别是缺乏可操作性和执法不利。我国也实行了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对企业排污做了明文规定,但由于范围有限,各种措施还不够完善,导致政府不能很好地从宏观上调控企业实施绿色营销。

环境保护和绿色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绿色营销的推动者,政府扮演着重要的宏观调控者的角色。在实施绿色营销过程中,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建立绿色管理组织,负责对我国绿色营销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制订全面完善的“绿色标志”制度;组织开展“绿色”宣传;开展各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促进企业增强环保意识,监督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提供各种“绿色”服务,如绿色技术的引进、绿色信息的收集与发布等。

完善绿色法规管理。要按照绿色营销的要求健全环保法规体系,从严执法,为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我国应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参照国际惯例,适时修改环保法规,培养一支独立的高素质的环保执法队伍,并强化监督检查,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加大管理力度。在已实施的发放“三废”排放许可证、限期治理、污染集中控制等行政干预的基础上,更应着力推行以预防为主的“三废”减量化制度,同时加大经济政策的份量,做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要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管理的力度,尽可能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

2 企业:绿色营销的执行者

长期以来,国内企业追求短期的高效益,奉行经济的高速增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缺乏环保意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生产经营者的心目中,是否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取决于它带来的利润能否超过普通产品,绿色价值观还只是表现在绿色产品所能带来的利润上,企业很少或是根本没有考虑环保本身的价值因素,缺乏绿色营销理念。在营销策略执行方面,企业普遍缺乏开发过硬的绿色产品的紧迫感,产品的包装很少考虑所用材料的环保性;企业在制定绿色产品价格时,缺乏全面考虑;在销售渠道的选择上,未充分简化分销环节,以防止绿色产品在分销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促销方式陈旧,没有负担起绿色信息的传播者、宣传者的责任,缺乏引导绿色消费、开辟绿色市场的时代创新意识。

企业作为我国开展绿色营销的行为主体,在消费者需求的拉动下,在政府政策的规范与推动下,应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大力加强企业自身的绿色营销观念,而企业的营销策略也应该围绕着以传统营销的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为基础,冠以绿色内涵而展开。

2.1 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营销观念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直接关系到企业营销的成败和企业的兴衰。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就是要求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更要考虑公共社会利益和对环境的影响。在经营过程中,切实把环境保护贯穿于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包装、使用以及服务等各项环节中。在企业形象上,应积极参与环境整治活动,提高本企业的环保标准和产品的环保水平,以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

2.2 完善绿色营销策略 企业必须在确立绿色营销观念的基础上,制定企业的绿色计划,并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各个环节上严格贯彻绿色原则,推行绿色管理,并科学地予以组合运用。开发绿色产品,要从产品设计开始,包括材料的选择,产品结构、功能、制造过程的确定,包装与运输方式,产品的使用及产品废弃物的处理等都要考虑环保因素。根据“污染者付费”和“环境有偿使用”的现代观念,企业用于环保方面的支出应计入成本,成为价格构成的一部分,但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原材料消耗来降低产品成本,从而使绿色产品价格逐步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建立与绿色产品分销相配套的绿色通道是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既关系到绿色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又关系到绿色营销的成本。而绿色促销的核心就是通过充分的信息传递,来树立企业和企业产品的绿色形象,使之与消费者的绿色需求相协调,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

2.3 推行绿色管理 “绿色管理”就是融环境保护的观念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活动之中。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研究(Research):把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之中,重视研究本企业的环境对策;减消(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异物的排放;再开发(Rediscover):变传统产品为“绿色产品”,积极争取“绿色商标”;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保护(Reserver):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宣传环保意识,树立绿色企业形象。企业只有在绿色管理原则下,才能加快向绿色企业发展转变,推动企业采用各种环保技术,实行清洁生产,生产出符合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绿色产品,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消费者:绿色营销的拉动者

绿色营销是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产生的,企业绿色营销的前提是消费者绿色意识的觉醒。有效的、足够的绿色消费需求是绿色营销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一定规模的绿色消费需求量作保证,企业发展绿色营销就无从谈起。因此,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是企业开展绿色营销深层的、内在的拉动力。

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消费者素质不高,绿色消费意识尚未形成。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环保意识较差,还有相当多的人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不知道什么叫绿色消费,什么是绿色产品。再者,绿色产品的消费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收入水平的影响,对一些收入水平不高的人和家庭,他们还不能去购买由于成本高,其价格不菲的绿色产品。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绿色消费意识多数停留在初级阶段,他们主要希望自己“不受环境污染”,而不是“不要污染环境”。

研究绿色营销的发展策略首先应从消费者出发,因为消费者的消费并非纯属个人行为,个体消费者必须对全体消费者承担义务,现代消费者必须对未来消费者承担义务;崇尚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消费方式,能有效的促进企业绿色营销的开展,因而绿色营销中的消费者策略的研究是有效展开绿色营销的先导。

3.1 强化绿色营销中环保NGO的作用 环保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作为消费者的一部分是社会中对环境问题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时刻关注环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对政府和企业施加压力。我国自从1994年3月31日首家环保NGO——“自然之友”成立以来,各种民间环保组织也不断涌现。作为消费者自己的群体组织,植根基层,应倡导绿色生活,积极引导民众认识环保,关心、参与环保,开展各种环保活动,通过活动教育消费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强化绿色消费意识,同时通过活动发动、联系更多的环保志愿者和支持者,形成一种声势,对污染严重企业或单位形成一种压力,从而让广大消费者感受到绿色消费的潮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环境改善受公众关注,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消费信心。

3.2 发挥消费者在绿色营销中的作用 绿色营销作为企业的一项经营活动行为,主体理所当然是企业,但绿色营销的最终实现离不开政府创造的良好外部条件和提供的必要政策支持。消费者作为企业绿色营销的对象,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消费者可以利用手中的购买权利促使企业改进其对环境的行为,对那些被公布的环境不达标企业的产品不予购买,对过度包装或包装物污染环境的企业产品谨慎选择。同样,消费者也可对政府对企业绿色营销中的虚假行为是否进行惩治、对环境保护是否严格、对“三废”治理是否有效等等进行监督,确保自己的绿色消费利益,以实际行动促使绿色营销的实施。

3.3 形成健康消费意识 消费者本身的消费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一特定市场营销活动能否成功。消费者自身应当顺应市场营销变化的方向,补充环保知识,丰富头脑,增强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消费意识。同时,由于消费者之间不存在地位或等级上的强制性压力,更愿意接受、采纳彼此的建议,让环保意识强的消费者自发形成宣传教育队伍,对那些环境道德差、环保行为习惯不好、社会责任感缺乏的市民进行教育、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绿色消费观。

总之,绿色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系统中的各个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才能使绿色营销在中国得以有效、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后芬.绿色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张雪慧.制约我国绿色营销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企业活力.2008(8):28.

[3]陈晓明,刘录敬.绿色营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07(16):58~59.

[4]姚丹.浅议我国企业的绿色营销战略[J].北方经贸.2008(5):61~62.

绿色消费的障碍分析 第3篇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 每个社会成员必须增强危机意识,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相应的, 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同时, 除了强调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还要加入环境这一因素, 重视环境与经济的双重发展, 确保在供应链链条的整个生命周期里注入“绿色“的理念, 这是现今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经之路, 也是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有效手段。在今后的市场中, 不再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将会演变为绿色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的竞争。

2 绿色供应链的基本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个新鲜的概念, 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首次提出。但是十多年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 本人在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认为比较准确的定义应该界定为:绿色供应链是从资源开发到产品的消费过程中物料的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使用到报废处理、回收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 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消费者、环境以及社会等要素的组成, 通过链中各个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 加强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知识流的控制, 使整个供应链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

3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1 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实施绿色管理, 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 注重从源头出发进行生态设计,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引入全新的设计思想,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最终产品的回收再利用使用绿色技术, 从而节约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成本的降低, 资源的节约, 环境的相容, 都离不开绿色设计的支持。

3.2 打破国外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阻碍。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旨在保护本国环境和消费者健康, 运用非关税手段———绿色贸易壁垒, 设立一定的障碍, 如苛刻的环境条列、法律、规章制度, 来达到限制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的目的, 对中国一般企业尤其是实施绿色程度较低的中小企业来说设立了一个较高的准入门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内企业无形的资产, 为打破国外贸易壁垒的阻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现今绿色经济风靡全球, 使得绿色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绿色产品可以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和品牌形象, 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并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标志。绿色供应链管理逐步成为企业获得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利武器, 我国企业要想提升自身形象, 提高经济地位, 必须走绿色化道路。

4 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障碍分析

4.1 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企业过多或不愿供给。

正的外部性溢出, 导致创新的技术和知识被外界其他企业模仿和利用, 以低于技术发明的最初成本使用, 使得一些企业不愿意或没有动力去研发与绿色管理相关的技术与新知识。负的外部性将会使企业的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 经济行为主体会过量供给, 浪费资源, 造成代际与代内不公平。

4.2 信息传递障碍带来的不确定性。

信息传递不畅畅导致内部性, 存在投机行为主义与欺骗隐瞒。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不透明, 消费者由于信息的内在隐蔽性, 无法获得产品的真实, 而且一般产品与绿色产品在性能和外形上并无多大差异, 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绿色产品无法体现自身的价值, 最终被淘汰。

4.3 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目标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之间的矛盾。

一般企业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采取的管理措施也会趋同与这个目标, 如考虑环境因素, 将会增加企业负担, 企业在自身利益得不到最优保障的情况下, 不会主动考虑环境因素。如果实施绿色管理要将环境与资源因素都考虑进去, 不仅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 还可能由于知识技术的外溢导致企业丧失自身的发展优势。

5 提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寻找治愈绿色供应链管理弊病的良方, 据调查和收集资料, 本文认为应该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个层面着手解决。

5.1 政府层面。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通过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无形的手管制着市场中企业的竞争秩序, 政府支持将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5.1.1激励与惩罚措施双管齐下。运用物联网信息网络, 实时跟踪产品, 从产品的设计研发开始直至最终的消费, 再到回收再利用整个过程进行射频识别技术监控, 确保产品绿色化程度较高, 对绿色化程度高的企业进行公开褒奖, 包括建立绿色星级制度, 给予绿色程度较高的企业颁发奖状, 并授予一定的星级, 同时提供一定的财政和税收支持;对于采取与环境不相容的手段的企业, 政府要对其进行监督管制, 适当惩罚也是必要的。5.1.2加强绿色管理宣传力度。目前, 我国绿色管理体制不太健全, 宣传力度也不到位, 要打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旗号, 必须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 从而激起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 进一步影响传统企业的管理战略。5.1.3培养绿色管理人才。无论是正在发展壮大还是已经如日中天的企业, 都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绿色供应链的实施管理也不列外, 如今国内不仅缺少管理方面的人才, 尤其缺乏对绿色供应链实施管理的人才。人才是企业的立业之本, 要再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来对这方面人才进行培养。

5.2 企业层面。

企业的绿色观念很重要, 是影响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5.2.1与其他供应链成员达成战略联盟关系。绿色管理单靠企业个体的力量是无法产生竞争力的, 只有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从战略上共同进行绿色管理。形成绿色管理带来的优势, 共同研发、信息与知识的共享与透明传递有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保证供应链链条间的无缝管理, 与上下游企业达成共识, 构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有利于企业主动积极参与进来, 提高该供应链与其他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力度, 打破传统的企业自利观念, 保证客户源。5.2.2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减量化生产, 以最节约的资源生产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的。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与再制造生产, 循环生产, 使废弃物最小化, 达到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高效利用目标。

5.3 消费者层面。

企业生产的目标是产品的最终消费, 因此消费者的肯定才是保证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前提, 一般企业之所以没有动机去生产绿色产品, 其中有部分原因是由于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淡薄, 对于绿色产品和一般产品不加以辨别, 因此企业不会主动去生产成本高, 在功能和性质上与一般产品不存在太大差异的绿色产品。所以, 消费者制造绿色消费关卡, 无论对于自身福利还是企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消费者一旦发现对消费者健康和环境存在损害的产品, 立即向有关部门如消费者权益保障协会或工商管理部门举报投诉, 经调查结果证明确实如此的, 该生产企业将受到严重的谴责。

结论:总之, 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大势所趋, 除了企业自身加强管理力度, 还依赖于政府政策与消费者观念的支持。只有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个主要市场角色的结合, 才能更好的发挥我国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兰兰.企业导入供应链的影响因素分析[J].采购与供应链, 2011, 9.[1]顾兰兰.企业导入供应链的影响因素分析[J].采购与供应链, 2011, 9.

[2]杨明.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环境分析[J].经营管理, 2011, 7.[2]杨明.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环境分析[J].经营管理, 2011, 7.

[3]张曙红.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J].物流技术, 2010, 2.[3]张曙红.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J].物流技术, 2010, 2.

房地产绿色营销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第4篇

目前房地产市场上的绿色营销状况不尽人意, 诸多原因导致房地产企业不能很好地实现绿色营销,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了解消费者对绿色营销的需求。因此, 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为基础的房地产绿色营销问题变得至关重要。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分析

1. 消费者行为的定义

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 其架构及意义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及市场营销学等领域, 是这些学科的整合。因此,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观点来定义消费者行为, 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Nicosia (1966) :消费即是以非销售为目的的购买行为。Peter&Olson (1987) :人们在他们的生活交换过程中, 对于认知、行为及环境结果的动态交互作用。Schiffman&Kanuk (1991) :消费者为了满足需求, 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产品、服务、构想的寻求、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置等行为。Engel, Miniard&Blackwell (1993) :消费者在取得、消费、处置产品或服务时所涉及的各项活动, 并且包括在这些行动前后所发生的决策在内。

2. 消费者行为分析

(1) SOR (Stimulus, Organism, Response) 观点

S O R源自于早期心理学家的学习理论, 如今已被普遍引用到各种特定反应主体的行为研究中。S (Stimulus) 代表导致消费者反应的刺激;O (Organism) 表示有机体或反应的主体;R (Response) 表示刺激所导致的反应。

(2)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环境影响因素:包括文化, 家庭, 情景, 社会阶层, 个人影响。个人差异因素:包括知识, 态度, 激励与涉入, 消费者资源, 人格价值观, 生活形态。心理程序因素:包括学习, 态度, 行为的改变, 资讯处理。

三、从消费者角度对房地产绿色营销进行分析

1. 绿色消费者的概念

绿色消费者是指那些关心生态环境、对绿色住宅和绿色服务具有现实和潜在购买意愿和购买力的消费人群。根据人们消费选择中所体现的对环境关注的程度由低到高的一个连续不断的状态, 可以将消费者大致分为浅绿色消费者、中绿色消费者、深绿色消费者。

2. 影响绿色购房者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1) 个人因素

收入是实际购买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绿色住宅定价时要把保护环境所支出的成本纳入其中, 或者采用新工艺、新材料, 所以价格相对较高。教育水平对人的行为影响巨大。一般来说,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能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更具有社会责任感, 更能接受绿色消费的观念。个性因素也能影响购房者对绿色消费的态度和行动。一个人的个性可以划分成内在控制型和外在控制型。在关心生态问题上, 内在控制型的购房者可能会积极看待绿色生活方式, 从而更可能购买绿色住宅。

(2) 心理因素

绿色消费行为源于购房者追求生活品质的动机。人们的态度与绿色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德国学者巴得加的研究认为, 一个购房者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会影响他对环保的态度, 对环保的态度又会影响他对绿色生活方式的态度, 对绿色生活方式持积极态度的人会参与绿色产品的购买和消费活动。

3. 绿色消费心理和房地产绿色营销的结合分析

上面所提到的绿色消费者的特征, 既是我们辨别绿色消费者和发现房地产绿色消费市场的重要指标, 也是影响消费者对房地产产品的绿色消费行为的因素。

(1) 购房者的认知过程

购房者购买行为的心理活动, 是从住宅的认知过程开始的。购房者从广泛的途径获取有关绿色住宅的各种知识和信息, 在心理上产生刺激, 从而形成绿色住宅的片面的、孤立的和表面的心理印象;接下来, 随着绿色住宅和绿色知识的不断传播, 从而形成记忆、思维、想象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

(2) 购房者的情绪过程

购房者对绿色商品和绿色消费的认知过程, 是采取购买行为的前提, 但并不等于他们必然采取购买行为。而人们的消费需求通常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绿色住宅或绿色消费恰恰能够极大地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所有这些都会在购房者心理上产生良性刺激, 同时再辅以良好的消费环境和优质温馨的服务, 使购房者产生愉悦的心理情绪, 从而刺激购房者的购买欲望。

(3) 购房者的意志过程

在购买活动中, 购房者表现出有目的和自觉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 努力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和情绪障碍, 实现其既定目的过程, 这就是购房者的心理活动的意志过程。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有明确的购买目的;二是排除干扰和困难, 实现既定目的。绿色购房者心理活动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是购房者决定购买绿色住宅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统一, 是密不可分的三个环节, 对我们进行绿色营销研究与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现代房地产企业只有在充分了解消费者行为的基础上实施绿色营销, 才能推动企业营销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促进企业的营销活动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有机协调。

摘要:当前环境问题己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房地产业开展绿色营销己是当务之急。加强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为基础的房地产绿色营销研究, 将有助于房地产商更好地把握消费者心理, 迎合消费者需求, 提高房地产绿色营销效率。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房地产绿色营销

参考文献

[1]Charter·M.G reenM arketing:A Responsible Approach to Business?[J].Greenleaf 1992,  20

[2]聂志红 崔建华:消费者行为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3]王向阳:绿色消费的心理分析及对绿色营销沟通的启示[J].北京商学院学报, 1997, 5

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调查与分析 第5篇

1 调查方法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 问卷内容借鉴参考了在国内外研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新环境范式量表, 主要涉及“大学生们对绿色消费的认知情况”、“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态度问题”、“大学生关于绿色消费的具体行为”三个方面的16道选择题。基于数据获取方便的考虑, 根据便利性原则, 本文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地徐州市的某一高校的30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问卷281份, 废卷19份, 有效回收率为93.7%, 符合统计学标准。调查过程中, 为更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绿色消费现状,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问卷采取无记名的形式。

2 调查内容及数据分析

2.1 绿色消费的认知情况

绿色消费是一个综合概念, 根据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观点, 绿色消费至少包含以下四个方面:消费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低、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最少、消费结果不会妨碍到消费者或他人的身心健康、消费结果不会危及人类后代的发展需求。调查结果表明, 有6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绿色消费的认知情况一般, 他们认为绿色消费所涉及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方面;2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绿色消费的相关知识, 认为绿色消费的内容包含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提倡消费者在消费时要注重选择没有被污染的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食品;12%的大学生认为对绿色消费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对于绿色消费行为的理解, 61%的大学生认为绿色消费行为应该包含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等各个方面, 30%的大学生认为绿色消费只是一种消费行为, 近10%的大学生认为绿色消费行为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由此可见, 大学生对绿色消费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对于绿色消费的具体内容理解不够全面, 认知还存在差异, 对于绿色消费行为缺乏深入的理解。

2.2 绿色消费的态度问题

绿色消费态度是消费者在消费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 这种倾向会对环境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 消费者积极的绿色消费态度, 会对其绿色消费行为有着正向的作用。在调查中发现, 有42%的大学生认为进行绿色消费、购买绿色产品是非常有必要的, 49%的同学认为进行绿色消费、购买绿色商品是有必要的;而认为没有必要购买绿色产品、进行绿色消费的不足1%, 当然还有小部分同学对此持有无所谓的态度。由此看出, 超过90%的学生对绿色消费持有肯定的态度, 并且88%的同学表示愿意影响家人、朋友及周围的人一起实现绿色消费;有70%的同学表示愿意参加环境保护之类的活动, 但对于是否会在意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影响, 只有52%的同学作出肯定的回答, 40%以上的同学认为其消费行为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或认为没有关注此方面。

2.3 绿色消费的具体行为

当前, 随着全球环境的急剧恶化, 全社会对绿色消费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时首先考虑健康、环保等因素。据不完全统计, 62%的荷兰人、82%的德国人在消费时会考虑到环保问题, 66%的英国人为了购买绿色产品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 85%的瑞典人为了环境保护不惜支付额外的费用。但是, 我国目前的绿色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 虽然大部分消费者有一定的环保意识, 对绿色产品也有一定程度的偏好, 却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成本, 属于浅色的绿色消费者。

在我们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这一项的调查中发现, 只有21%的大学生表示在日常的消费中经常从事绿色消费行为, 56%的大学生表示只会偶尔进行绿色消费行为, 而1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极少进行绿色消费行为, 另有8%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未进行过绿色消费。在对绿色消费行为比率比较低的原因调查中表明, 大学生没有进行绿色消费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于绿色消费相关知识的缺乏, 在消费中没有购买绿色产品是因为对于绿色产品不了解, 调查显示, 只有33%的受访大学生是根据产品包装上的绿色标识来判断所购买的商品是否为绿色产品, 有45%的大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 7%的大学生是根据营销人员的宣传进行选择, 还有15%的大学生无法判断是否为绿色产品。当然, 由于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主要源于父母的供给, 每个月可以支配的资金有限, 有部分学生觉得绿色产品价格过高, 这也是影响他们购买绿色产品的原因之一。

3 调查结论

大学生对绿色消费有一定的认知和关注, 但总体来看还是处在认知的低级阶段。主要表现为很多大学生不了解绿色消费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对绿色产品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 大学生虽然接受的是系统的高等教育, 但目前为止没有接受过专门针对绿色消费方面的系统教育或培训, 他们获取绿色消费知识的途径大多是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体的方式。因而, 当代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绿色消费的含义缺乏深入具体的了解。

4 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出现了污染、浪费、不可持续等许多制约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坚力量, 更要注重经济发展问题, 绿色消费理念的推广势在必行。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念。

4.1 学生自己要增强绿色消费意识, 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学生自己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我们要从根本上认识到盲目、攀比等不良消费是一种错误的消费理念, 杜绝这种错误的消费行为。生活上低于别人并不可耻,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竞争, 树立正确的竞争态度。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还可以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其次, 我们学生要学会正确认识金钱和消费, 学会理财, 有计划, 有目的进行消费。这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和金钱观,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促进其全面发展, 提高竞争力。然后, 学生要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 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是生活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优良的生活作风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 还可以影响感染他人, 我们也可以相互督促, 将绿色消费进行到底。学生过着群体性生活, 当优良的生活作风形成后, 还可以影响到周边同学, 最终形成共同的、良好的校风。最后, 我们学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应把重心转移到学习上来, 不能盲目、攀比消费, 要学会珍惜每一分钱。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 手机、电脑等查看有关绿色消费的知识, 积极学习, 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

4.2 高校要加大对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

高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 在促进学生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具有独特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把帮大学生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作为重要目标, 持之以恒。首先, 学校可以邀请专家举办演讲、座谈会等, 向学生深入讲解绿色消费理念, 使学生在意识形态上对绿色消费有着正确的认识。学校可以开办定期理财讲座, 帮助学生提高理财意识和理财水平。其次, 学校可以利用校报、期刊、照片、板报等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利用诙谐的文字, 生动的故事, 形象的照片, 增加学生的兴趣, 促进其传播。然后, 学校可以举办一些类似绿色消费理念知识竞赛, 调动学生绿色消费自主性、积极性。最后, 学校也要奖罚并行。对于师生中积极学习绿色消费, 并践行绿色消费的, 要突出表扬, 给予适当奖励, 提高学生热情;对于还在铺张浪费, 盲目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应提出批评, 对情节严重的可以适当惩罚, 并通过报刊等进行反面教材宣传。

4.3 社会要注重推广, 引领正确消费理念

政府有关部门、环保组织等可以通过利用自身有利条件, 积极宣传绿色消费理念, 从多个角度让大家深入了解绿色消费理念的意义、行为、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让大家从内心接受这一积极健康的消费理念, 并指导人们日常消费行为, 优化消费结构。要摒弃奢侈浪费等错误消费理念, 通过立法监督, 促进绿色消费理念的推广。要引导厂商、商家使用可循环材料, 生产绿色环保商品, 促进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消费习惯成为新常态。

摘要:伴随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大,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不断壮大。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但大学生的消费理念与其实际的消费习惯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在绿色消费逐渐成为消费趋势的潮流下, 大学生的绿色消费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通过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调查, 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绿色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学生自身、高校、社会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绿色消费,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林.大学生绿色消费认知、意向及行为实证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14 (9) .

[2]白光林, 李国昊.绿色消费认知、态度、行为及其相互影响[J].城市问题, 2012 (9) .

[3]王越芬, 郑娜.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养探析[J].经济师, 2014 (3) .

从绿色品牌角度分析消费者行为 第6篇

1 绿色品牌

绿色品牌又被称为生态营销或者环境营销,其属于比较新的研究范围,在世界上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国外的学者在研究中表示绿色品牌属于环境友好属性与生态友好属性,比较注重如何打造绿色品牌的具体过程,而国内的学者注重绿色品牌的自然生态环境之外的范围。绿色营销推动了我国低公害、先进技术含量结构的发展,为我国促进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定的基础,绿色营销理念包括很多专业性知识,有生态经济学、绿色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

2 影响消费者对绿色品牌选择的因素

2.1 社会心理的因素

社会心理的因素包括环境意识、绿色产品认知水平、消费者效果感知、消费者习惯转型、角色群体压力、参照群体效益,都和环境意识有很大的关系,据采访发现:大多消费者选择绿色品牌的时候是因为环境因素而选择的,所以消费者对环境的认知程度会影响环境保护态度,从而间接地影响消费者行为。消费者效果的感知是指如果消费者认为绿色消费行为可以保护生态环境,那么绿色品牌营销会非常的成功,消费比例也会随之提高。

绿色产品认知的水平是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辨别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消费者绿色产品的认知是以被动告知的模式来实现的,所以一般的绿色消费品都贴有权威机构认证的标识。消费者习惯的转型是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一种习惯行为,并且会保持这个过程,消费的习惯能够有效的影响消费者偏好与态度,甚至是一系列的消费行为。参照群体的效益是指应用典型的参照群体为消费者展现消费的方式与生活的方式,使得消费者群体改变以往的消费模式,从而产生新的消费购买行为,其中群体示范的效益最为明显,有效地刺激了消费者的仿效潜能,让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呈现出一个一致的现象。

角色群体的压力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会受到相同因素的影响,使得消费者的消费模式、水平、需求、结构都是一样的,尤其是在道德规范方面,能够让消费者受到角色群体压力,这些无形压力对消费者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在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合理的应用角色群体压力这一因素,才能有效地促进绿色品牌营销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2.2 情境的因素

情境的因素包括绿色认证、绿色信念、可得性、绿色产品质量四个因素。其中,绿色认证是表示绿色环境特征,是一种无形体现,消费者不能通过视觉来观察得到,所以很容易发生“柠檬”现象,导致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绿色产品实施鱼目混珠的行为,称自己产品是绿色产品,这样容易导致消费者产生疑惑的心理,但是通过第三方认证可以解决这一项问题,从而加强对消费者的说服力度。

绿色产品质量是指现在很多食品都存在添加杀虫剂、添加剂,甚至有的是高毒农药,这些都对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食品行业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话题,因此只有绿色产品的质量高于传统的产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2.3 经济的因素

目前我国绿色品牌产品的价格都非常高,所以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负需求的绿色产品,这就严重阻碍了消费者选购绿色品牌的产品。价格因素是影响消费者最主要的因素,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会把绿色品牌产品和非绿色品牌产品的价格进行比较,如果产品的性质相同,中等以下收入的消费者会选择非绿色品牌的产品,这就导致了绿色品牌不适用于中等以下收入的家庭和人群,因此,在推广绿色品牌的时候如何降低成本,增加消费者的意识,成为了绿色品牌营销的任务之一。

2.4 社会人口的因素

消费者行为还受到社会人口的因素影响,社会人口因素包括性别、家庭结构、受教育程度、个人可支配收入、职业。经调查发现,年龄越大的消费者越容易选择绿色品牌产品,而年龄偏小的人绿色品牌消费意识非常的薄弱,对生态环境和自身健康问题没有太多的关注,家庭中已婚的消费者更加容易选择绿色品牌产品,其对产品的安全知识比较关注,并且如果家中有儿童、少年都会影响绿色品牌营销的实施。受教育水平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如果消费者具有比较高的学历,并且竞技水平也比较良好,那么这类消费者比较喜欢购买绿色产品,而学历较低的人对绿色品牌的消费观念没有太多的认识。职业和个人可支配收入也是重要的因素,如果职业和绿色产品有关系,那么其在选购绿色产品时的识别度非常高,对于收入较低的消费者往往不会选择绿色品牌的产品,并且对于食品的营养、安全没有太大的关注。

3 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绿色品牌战略的基础

3.1 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消费者追求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方式是指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能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杜绝资源的浪费、减少污染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基础是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生态、经济、社会的相互平衡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加强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知,能够有效地促进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从而间接地促进了绿色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3.2 可持续理念能够有效地推动绿色品牌的发展

绿色的生产方式在利益上比较注重环境效益,而传统的生产工艺比较注重经济效益,所以可持续理念强调资源与能源的节约,最终推动绿色品牌的发展,绿色生产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把资源变换成物质财富,人类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生产中用更有效的方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绿色生产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树立正确的绿色环保观念,在绿色营销中无形的推动绿色品牌推广的实施。

4 企业绿色品牌营销的对策

4.1 培养消费者对绿色产品价值认同感

要想让消费者充分的形成绿色消费习惯,就得培养消费者对绿色产品价值的认同感,在培养消费者价值观的同时还要和传统的价值观相互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绿色品牌的知晓度,让消费者充分地了解到绿色产品存在的价值,树立良好的绿色意识,创造更好的绿色消费需求,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做好绿色品牌营销工作,也是为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4.2 激活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相关调查发现,收入高的、已婚、家中有儿童、职业属于医疗卫生行业、教科研机构的消费者更容易选择绿色品牌产品,所以企业要充分的激活消费者的非经济层面的消费需求,所以企业要把目标客户充分的普及到,让这些目标客户成为企业绿色品牌产品的宣传者,消除消费者感知的障碍,企业自身要不断地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增强其附加值,最大限度地消除消费者对于绿色消费的顾虑。

4.3 政府要大力支持绿色品牌营销

政府要大力支持绿色品牌营销,制定完整的绿色法规,提高对绿色品牌产品的监督力度,严格控制绿色品牌市场,严格执法,加强绿色品牌产品知识的宣传,加强消费者绿色消费的价值观念,政府要搭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平台,让绿色品牌企业有足够的空间去发展绿色品牌产品的营销工作。环保NGO组织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工作,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传输给人们,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还要帮助绿色品牌企业进行科研,包括研发、生产、流通、消费方面的科研成果,都应该首先应用到企业绿色的生产中去,积极执行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

5 结论

对于绿色品牌的营销要做好SWOT战略分析,对其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都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这样绿色品牌产品企业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追求创新,发挥出自身最好的优势,激发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取得良好的竞争优势。企业要想更好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要采取最直接、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在消费者定位、绿色品牌销售渠道上都要做好规划,才能更好地促进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

总之,绿色品牌营销是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条件之一,绿色品牌企业要充分的调动起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热情,能够传输给消费者正确的绿色消费理念,绿色品牌企业要结合消费者的实际情况来寻找消费者的需求点,企业要与消费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友好关系,提高对顾客的承诺,加强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意识,让消费者成为绿色品牌企业产品的宣传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绿色品牌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地球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绿色营销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很多企业实行起了绿色品牌营销,而人类也逐渐地受到了绿色消费观念的影响。绿色营销是企业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营销观念,绿色品牌营销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结合品,绿色品牌营销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但是目前我国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程度较低,导致绿色消费水平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所以企业绿色品牌营销中要加强文化价值观对于个体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工作。绿色营销称为生态营销,但是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绿色营销观念的重要性,没有树立正确的绿色营销理念,在营销目标上还处在一个刺激消费和扩大市场的状态,甚至有的企业只是把绿色营销作为一个诱饵,表面塑造一个绿色形象,但是根本上还是传统的营销模式,这对发展绿色品牌营销有很不利的影响,所以针对存在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促进绿色品牌营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绿色品牌角度,消费者行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斌,李晓丽,竺文斌,等.达坂城区农副产品绿色品牌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新疆农业科技,2012(3).

[2]孙丽华.整合稻米资源打造绿色品牌[J].吉林农业,2014(7).

[3]江西洪门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依托绿色资源打造绿色品牌再铸企业辉煌[C].第八届中国蛋品科技大会论文集,2009.

[4]杨晓龙,封琳琳.企业绿色品牌资产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2012,31(11).

绿色消费的障碍分析 第7篇

一、物联网背景下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张佶 (2010) 指出, 物联网的射频识别技术和电子产品编码技术能消除在纺织行业中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断层。李建伟 (2011) 研究了物联网技术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具体运用与优化。王曼和邵锋 (2011) 介绍了射频识别技术和电子产品编码技术在供应链中工作的原理, 指出了建设物联网存在成本过高等五大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桑娟萍 (2012) 指出, 物联网可以快速反应并满足顾客需求的个性化, 提高监控水平, 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智能集成化和高度敏捷化。尚培培 (2013) 等指出, 通过EPC技术可以对不合格的牛肉溯源追踪。桂波 (2011) 分析了竞争战略、物联网战略和供应链战略的匹配程度, 指出了我国构建物联网的瓶颈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措施中指出, 建立物联网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同时也要重视环境, 使物联网绿色化。

综上所述, 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射频识别技术和电子产品编码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各个环节的应用。物联网可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反应速度, 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智能集成化并从技术水平上使得监控水平得到提升, 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建设物联网成本过高需要政府的扶持。在物联网对环境的影响方面研究比较少, 也忽略了消费者对供应链的影响。消费者对自身的生存环境及所使用产品安全性的关注度在不断上升, 但消费者不愿付出较多的额外成本购买低环境影响产品, 所以政府需要对消费者进行一定的补贴。

本文通过分析物联网对供应链绿色化的影响及政府监管部门、供应链企业和消费者行为策略对供应链企业物联网建立的影响, 降低传统供应链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物联网对供应链绿色化的影响

(一)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指的是将任何物品按照约定的协议, 通过射频识别装置等信息传感设备与物联网连接进行通讯, 不仅能实现智能识别、定位、实时监控, 而且能实现企业可视化、透明化管理的一种网络。

(二) 物联网对供应链运行环节的检测

在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 可以使用相应的传感器, 对产品及产品所处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进行检测。一旦发现, 系统就会发出警示, 促使人们做好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措施。

(三) 物联网对供应链运行环节的监测

从原材料的供应商到最终的销售商, 所有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在产品所处的各种环境布置传感器, 随时监测产品制造、运输等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是否超标。同时, 在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上也要布置传感器, 监测产品本身是否受到污染。一旦发现数据超标, 系统自动发出警报, 提醒相关人员及时处理, 避免造成损失。

(四) 物联网对供应链产品的溯源

使用物联网后, 每个产品都有唯一的标识, 通过标识能够对所需物品进行快速的识别并记录其从采购、加工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的所有信息。供应链企业和消费者可以根据标识对产品溯源, 查询产品的来源、加工、物流、污染与被污染的所有信息。

根据上述分析, 物联网可以融入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 通过设置相应的传感器, 进行检测和监测, 提醒人们在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哪些行为会对产品和所处环境造成污染, 经过工作人员处理后, 降低对产品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因此将物联网加入供应链可以有效地实现供应链的绿色化。

三、物联网背景下政府、供应链企业、消费者三方动态博弈模型构建

(一) 模型假设

假设1:博弈的参与方———政府、供应链企业和消费者都是理性经纪人。

假设2:博弈的行动顺序为:政府—供应链企业—消费者。

假设3:政府对供应链企业建立物联网进行监管为行为策略Z1, 成本为C1, 概率为P1;若供应链企业不建立物联网, 政府需要进行号召为行为策略Z2, 成本为C6, 概率为1-P1。

假设4:供应链企业建设物联网为行为策略Q1, 的成本为C2, 收益为R1, 若处在政府的监管下还能得到政府的补贴W1, 概率为P2;若供应链企业不建设物联网为行为策略Q2, 运营成本为C3, 收益为R2, 若处在政府的监管下, 会受到处罚为A1, 概率为1-P2。

假设5:消费者的行为策略X1:消费者接受建设物联网的供应链企业生产的产品成本为C4, 间接收益为R3, 获得政府补贴为W2, 消费者接受一般供应链企业提供的产品成本为C5, 间接收益为R4, 概率为P3;消费者行为策略X2:消费者不接受任何产品, 概率为1-P3。

假设6:0≤P1≤1;0≤P2≤1;0≤P3≤1。

(二) 政府、供应链企业、消费者三方博弈的收益矩阵

根据上述假设, 建立物联网环境下政府部门、供应链企业、消费者三方博弈模型, 用收益矩阵表示如下表。矩阵中按行别表示政府部门、供应链企业和消费者的收益。

(三) 政府部门、供应链企业、消费者三方博弈的均衡分析

通过收益矩阵可以得到政府部门、供应链企业和消费者采用不同策略的期望收益。

政府采取监管策略的期望收益为

政府采取不监管策略的期望收益为

供应链企业建立物联网的期望收益为

供应链企业不建立物联网的期望收益为

消费者接受产品的期望收益为

消费者不接受产品的期望收益为

对博弈的三方各自来说, 当采用不同策略时所得到的期望收益相等时, 便达到了均衡, 通过这点可以确定出P1、P2和P3。

当EQ1=EQ2时, 得到

当EZ1=EZ2时, 得到

当EX1=EX2时, 得到

从 (1) 可以知P3是关于W1、A1、P1和C3-C2的增函数。其他函数值不变时, W1增加, 供应链企业为了获得政府的补贴更愿意去建设物联网;A1增加, 供应链企业为了避免政府的惩罚, 会建设物联网;P1增加, 供应链企业为了获得政府的补贴, 同时避免惩罚, 也会建立物联网;C3-C2增加, 即不建立物联网的成本比建立物联网的成本增加得更快, 或是不建立物联网的成本比建立物联网的成本减少得更慢, 供应链企业为了节省开支会建立物联网。在上述的情况下, 市面上在物联网监控下的产品数量会增加, 消费者购买相应产品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同时也可以看出, P3是关于R2-R1的减函数。其他函数值不变时, R2-R1增加, 即供应链企业建设物联网比不建设物联网收入增长得更少, 或是减少得更多, 这时供应链企业将考虑不建设物联网, 市面上相应的产品也会减少, 消费者购买的可能性也随之减少。

(3) 可以转化为

可知P2是关于R3-C4、W2和P1的增函数。其他函数值不变时, R3-C4增加, 消费者接受物联网监管下的产品收益增加时, 消费者会购买相应的产品;W2增加, 由于接受物联网监管下的产品会获得政府的补贴, 消费者会更愿意购买相应的产品;P1增加, 消费者获得补贴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在上述情况下, 消费者更愿意购买物联网监管下的产品, 供应链企业建设物联网的概率也随之增加。

从 (4) 还可以看出P2是关于R4-C5的减函数。其他函数值不变时, R4-C5增加, 即消费者接受普通产品的收益增加时, 消费者更愿意接受普通产品, 因此供应链企业提供的普通产品增加, 建立物联网的概率就降低了。

从 (3) 可以看出P1和P2成正比, 即政府进行监管的概率和供应链企业建立物联网的概率是成正比的。A1增加, 供应链企业会更加倾向于建设物联网, 因而政府也会更倾向于监管;如果政府仅考虑经济利益时, 不监管的概率会增加。目前, 由于建立成本和运营成本的问题, 很少有供应链企业会主动建立物联网, 因此要促进物联网的建设与实施, 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引导和监督。

四、结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通过物联网的实施, 可以促进供应链的绿色化。通过使用物联网的实时检测、实时监测和溯源的功能, 供应链企业可以掌握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 大大提高了供应链的透明化, 从而保障生产低环境影响的产品, 同时降低传统供应链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 实现供应链的绿色化。

二是设置相应的政府奖励和处罚会促使供应链企业建立物联网, 实现供应链的绿色化。通过对政府、供应链企业和消费者三方的行为策略进行分析, 得出供应链企业在谋求发展的同时, 为了获得政府的奖励及避免政府的惩罚, 会提高建立物联网的可能性, 通过物联网在供应链中的实施, 降低了供应链企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三是存在的问题。从长期看来, 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如相应的产品价格体系, 加入物联网后供应链运营成本的核算与降低等。在后续的研究中还需要结合博弈的结果, 对政府设置的奖惩适用性、实用性进行分析, 以提高供应链企业建设物联网并实施的可能性, 最终实现供应链绿色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佶.物联网技术在纺织行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毛纺科技, 2010 (09) .

[2]李建伟.物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J].河南农业科学, 2011 (08) .

[3]王曼, 邵锋.物联网在供应链中的应用及对策研究[J].武汉金融, 2011 (05) .

[4]桑娟萍.关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商贸, 2012 (01) .

[5]尚培培, 林国龙, 马占鑫.物联网环境下食品供应链安全探究[J].食品工业科技, 2013 (07) .

上一篇:生态旅游农业管理下一篇:煤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