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专业范文

2024-09-19

康复专业范文(精选12篇)

康复专业 第1篇

一、调整教学顺序, 培养学生的兴趣

针灸技术是传统康复的特色治疗技术, 其的主要内容为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 教材一般是按照经络腧穴———刺灸法———针灸治疗的顺序进行编排。然而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教学, 则使得学生进入操作环节的时间较晚, 并由此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缩短了教师对学生实际操作的培训时间, 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人根据针灸学实践性强的特点, 采用刺灸法—经络腧穴—针灸治疗的顺序进行教学, 避免了这样的不良结果。具体如下: 先给学生发放针灸器材, 并详细讲解针刺的准备工作、操作手法、进针角度、深浅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晕针等, 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具有操作能力。当学生熟练掌握针刺技能后, 可让学生在同学身上或自己身上练针, 以亲自体验不同的补泻手法和不同腧穴的针感, 并鼓励学生用针灸自己或同学身上的常见病, 如感冒, 失眠、便秘、腹泻等, 也鼓励市区的学生运用所学的针灸知识帮助家人治疗疾病, 解除痛苦。有了处理常见病的能力后, 学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充满成就感, 产生自信心。首先为自己, 同学及家人治疗的方式也能让学生明白古人学医的目的: “上以疗君亲之疾, 下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长全”, 增加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因此, 这种教学顺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成就感, 牢固竖立对针灸治疗的信心及对传统康复医学的热爱。

二、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鼓励学生进行自学

在日常教学中间我们的教师经常性的鼓励自己学生要不断的自我学习, 比如: 更具讲授的课程安排, 有目的的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自我去查找网上相关疾病的最新信息、最佳治疗措施和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等, 为课堂讲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授课过程中预留给学生讨论和思考问题的空间, 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学习方式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促进学生主观思考, 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对今后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学习都将会有很大支持和帮助。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后, 临床需要将进一步促使学生扩大学习范围, 当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疑难后, 他们将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查找资料、与同学交流或请教老师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不仅是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可以提高了学生们对针刺操作步骤方法的正确认识感, 又对提高学生针刺技能训练水平提高, 起到培养学生的临床能能力大有裨益。

三、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开课之初, 向学生传递“医院要求治疗师自己完成针刺、艾灸、拔火罐等医疗操作”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让学生明白学好操作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目前的形势也将促使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对于针灸这个内容,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 让学生开始用纸垫或棉球练习手法和指力, 然后再在自己或实验学生身上实践。在教授学生练习的过程中, 我们进一步发现学生那些不规范的操作, 都能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在学习经络循行和腧穴定位时, 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及智能人体针灸模型上的演示进行模仿, 口述的同时并在自己身上或模拟人上手画、指点经脉体表循行和常用腧穴定位。

四、丰富教学形式

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等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 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促进其理解和记忆。如演示经络的循行路线和穴位定位时等可利用图片、动画、塑料模型等方式展示; 在介绍针刺方法时, 将各种进针方法、补泻针法等操作手法制作成视频或Flash动画, 按照消毒、进针、行针、针刺补泻、留针及出针等治疗流程一一给学生讲解,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针灸作为传统康复的特色疗法, 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疾病需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指导, 因此, 我们在讲解针灸治疗时, 常常自觉地使用中医理论来解释使用相关治疗措施的原因, 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例如: 治疗面瘫时会取患病的对侧合谷穴, 我们会向学生讲解, 这是因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头面部的循行是“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的缘故; 治疗因感受风邪而致皮肤瘙痒时取血海、膈俞, 是基于“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的古训。

五、积极组织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针灸操作大赛, 成立各种提高针灸实践技能方面的协会或学生社团。通过教学论坛、QQ聊天群等网络工具加强师生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 形成良好的实践学习氛围, 实现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整体进步和提高。

六、合理设计考试形式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环节, 对教学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为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我们采取笔试和技能操作考试两部分相结合的考试方法, 避免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引导学生成长为实用型人才。设计为笔试成绩占40% , 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占30% , 平时占30% 。通过实施这种综合的考试方法, 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得到了提高, 而且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 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各导向作用。

总之《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合理安排授课顺序, 丰富授课形式, 注重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采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自主训练,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成为有竞争优势的实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原.中医高职护理专业针灸学教学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02:104-105.

[2]黄思琴, 陈洁, 张丹.《针灸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0:51-52.

[3]秦侠, 杨金侠, 杨善发, 赵林海, 丁宏, 胡志.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支持系统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2:42-43.

康复专业自我介绍 第2篇

来自农村的我有着非一般的吃苦精神,坚韧不拔,成为家里人的顶梁柱,属于弹簧型,喜欢挑战,压力越大弹性越大。

面对未来,我会以作为一名优秀运动员的精神面对一切,相信自己无论去做什么,都会以一个运动员的心态去干所有的事情,对自己有绝对的信心!失败算什么,大不了重新再来!

已往的辉煌追求更快,更高,更强。

新世纪康复治疗专业教育方向探讨 第3篇

【关键词】康复治疗 国际接轨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11-01

康复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它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共同构成了全面医学,被称为是现代医学的四大支柱之一。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提出,要在现有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中开设康复课程,有条件的应设置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专业,并纳入教育和卫生部门的计划。

1.我校康复治疗专业基本概况

我校的成立时间不长,是由六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的,特别是康复专业由07年才开始建立,学生虽然都为高职生,但部分学生起点较低,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相对其他本科院校的康复专业学生也有一定差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实施,不能一味的学习其他重点院校的教育模式,应根据自己院校的实情来制定较强、较好的教学大纲。

2.建立良好的康复专业培养模式

2.1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培养目标是人才的成才方向和规格, 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是行使每个教学环节和内容的依据。许多学校在原有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办康复医学教育,有的把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照搬过来,再加上一些康复知识,就称之为康复教育。

2.2康复治疗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对象不同:临床医学处理的对象是疾病,康复医学处理的对象是残疾; 重点不同:临床医学注重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康复医学着重于功能的评定和恢复,以及残疾的预防;

目的不同:临床医学的目标是治愈疾病,康复医学的目标是使其尚存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及设法代偿那些已无法恢复的功能,使其达到生活尽可能自理,重返社会;

手段不同:临床医学主要是通过药物和手术的方法,康复医学主要应用训练、教育等手段。

医生的能力要求不同:临床医生只要求掌握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要点、治疗方案就可以了,但康复治疗师不仅要求是一名康复医生,还要是一名心理学家,艺术家,教育家。

2.3制定合理完善的教育教学计划

该专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其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此專业需要有扎实、牢固又要系统掌握各种康复治疗技术, 而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均是为学好康复治疗技术打基础,在开展教学计划时,第一年应让学生学好临床各科基础知识,比如解剖学,生理病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西医诊断学、内外妇儿、神经病学、生物力学等课程,第二年在掌握临床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康复专业课程,比如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技术(包括运动疗法学、物理疗法学、作业疗法学)、社区疗法学、言语疗法学,除了这些专业课程外,还应开设康复心理学,艺术学(包括音乐、书画、制作)、教育学(包括学前教育)等学科让我们的康复专业的学生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全方面康复人才去适应广大的康复市场的需要,密切的与国际康复市场接轨。

3.如何实现完整的教育教学计划

在我们已经明确了康复专业的性质、地位、教学内容后,我们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完整的实现它?是按照原来的方式,或是照搬其他院校的教育模式还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3.1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康复专业人才实际上是一种应用性人才,它必须是要建立在实际的运用中的,临床见习、实习是康复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康复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又直接影响到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康复临床教学基地应有比较健全的康复科室(如PT科、OT科等),有能满足教学需要的病员和病种,还应具备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和见习场地,如电教器材、多媒体教室、示教室等。

3.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当前,因为教师资源的缺乏,我校的康复学科专业教师大多数为临床专业的教师,虽然教师们基本上都为本科毕业,有部分老师还从教多年,但因为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学科,自身对康复治疗技术的实践掌握还不太完善,所以要想发展康复专业,必须要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素质水平,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这样才在未来的时间里培养出品德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学有专长、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康复医学教育刚刚起步,各方面条件均不太健全,康复医学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只有培养大量品学兼优的康复医学人才,才能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造福于社会。为此,我们将会继续努力,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专业建设的思考 第4篇

1 康复护理专业发展前景

康复护理 (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 CBR) 是相对于机构康复 (Institution-Based-Rehabilitation, IBR) 而提出的, 它与机构康复同属于现代康复医学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两种不同的康复形式。机构康复是以院所为基地的康复, 由专业人员应用机构内拥有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康复, 如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或独立的康复机构。但目前机构康复普遍存在着资源有限、费用较高、服务面小, 仅能满足少数疑难、复杂病症患者的康复需求, 而大多病、伤、残患者得不到及时的康复。

目前我国现有康复医学方面的医技人员大约在8 000~10 000 名左右, 根据发达国家的资料, 康复医师需求量为 1/10万人口, 物理治疗师为15/10 万人口, 作业治疗师为8~10/10万人口。据此推算, 我国康复医技人员总需求约为31.2万。其中, 康复治疗师等技术人员约占96.15%, 显然, 现有的康复医技人员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 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求。

如何发展我国康复事业,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这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章第十四条指出:“康复工作应当从实际出发, 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以康复机构为骨干, 康复护理为基础, 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 并开展康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因此, 大力发展康复医学教育事业和积极推广社区康复是推动我国康复事业, 解决多数病、伤、残者康复需求的两项头等重要大事。

2 康复护理专业办学思想

康复护理是一项全新的康复形式, 康复护理专业也同样是一个全新的专业。笔者认为康复护理专业办学思想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康复需求。为此, 要办好康复护理专业就必须充分地认识康复护理的性质和工作原则;明确医学在康复护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以我国传统康复医学和现代康复医学为依托, 以实用技能和技术为主导的办学思想。

2.1 康复护理的性质和工作原则 康复护理是一种基层康复, 它的优势在于低成本、覆盖面广。据国外统计, 机构康复人均费用为100美元, 仅覆盖了20%的康复对象, 而康复护理人均费用仅9美元, 却覆盖了80%康复对象。

2.2 坚持以传统康复医学和现代康复医学为依托, 以实用技能和技术为主导 按照上述办学指导思想, 将极大地拓展康复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康复护理专业是一个技术操作性很强的专业, 每一项技能学习和技术训练, 都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空间。笔者认为社区康复专业至少可在几个领域谋求到就业空间。 (1) 康复治疗师。笔者最近调查了湘潭市数家二级和二级以上医院的康复医学科, 发现它们有较高层次的专业康复医师, 但康复治疗师几乎都是由有多年护理经验的护士转岗培训而成, 极少有较高层次专修康复治疗的康复治疗师。这就暗示着即使是正规的康复机构, 其康复治疗师也同样人才匮乏。 (2) 社区康复的护理者。社区不乏行政康复、护理人才, 但缺乏既懂康复又会护理的人才。本专业的学生掌握了较扎实的康复护理理论与技术, 又熟知护理工作, 且同时掌握了一定的社会工作技巧, 应该说, 他们是最理想的社区康复护理者。 (3) 未来的医学社会工作者 (简称“医学社工”) 。 (4) 保健按摩师。 (5) 老年人服务工作者。

3 康复护理专业建设的设想

鉴于目前国内康复医学任务繁重、培养滞后、人才匮乏和康复事业亟待快速发展的局面, 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多层次、多渠道加速康复技术人员培养的对策, 选准了专业, 但并不等于办好了专业。面对着已经开始并即将形成的康复教育热大潮, 必须把握机遇。笔者认为加快我院社区康复专业建设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 借助医学院校的康复医学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水平。 (2) 加快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 (3) 加大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4) 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5) 加快康复护理专业教材建设。 (6) 加快实习基地建设。 (7) 加快图书资源的投入。 (8) 成立对外服务的康复护理中心, 加快康复医学科学技术研究。 (9)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摘要:本文对我院兴办康复护理专业的办学前景、办学思想、学生就业方向及专业建设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把握机遇, 加大投入, 加快康复护理专业建设步伐的思想, 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 把康复护理专业做大、做强, 使之成为我院教育事业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点,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康复技术人才。

关键词:康复护理,专业建设,残疾人,人口老龄化,康复治疗师

参考文献

[1]陈仲武.我国现代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历程 (J) .心血管康复医疗杂志, 2000, 9 (4) :3-5.

[2]卫医发 (1996) 第13号,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 (S) .

[3]励建安.物理与康复医学的内涵发展与学科建设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1, (1) :5-8.

保健康复专业求职简历 第5篇

保健康复专业求职简历

个人简历
姓名: CNrencai 国籍: 中国 照片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江西 身材: 164 cm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2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医院/医疗/护理/美容保健类:保健按摩师 文教法律类 私人教练,私人陪练
工作年限: 3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均可 可到职- 随时
月薪要求: --3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 上海姗娜娜有限公司

2006-至今 广州解放军四五八医院体检部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 2006-07-01
所学专业一: 保健康复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2006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保健康复 中级按摩师、营养师、健美操四级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良好    
国语水平: 优秀 粤语水平: 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健康与快乐同行,预防与保健为我们的健康护航。
 
详细个人自传
  月薪要求:3000元

希望工作地区:广州天河区

 
个人联系方式

康复专业 第6篇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归纳法,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所出现的现状进行论述,以学校培养保健康复方向人才的策略和就业市场需求为关键,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对其专业发展前景进行预测。

关键词 社会体育保健康复 现状分析 解决措施 前景预测

社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在社会体育延伸下产生的一种体育与医学相融合的学科。它着重于在培养社会体育人员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运动技能、教学能力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具备懂得人体在运动中各生理功能变化、心理机能表现、运动的本质特征,将医学知识同运动相关联,力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并试图将社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人才由学校体育市场过度到社会市场并服务于社会市场之上,达到一种休闲型、精神需求型和保健养生型的生存效果。

一、学校社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计不科学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兴起的将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对于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讲,了解并掌握相应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远远超出于对医学知识的认知水平。从专业设置的角度出发,最终要达到的效果是既能掌握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又能对体育中所出现的伤病进行诊断、治疗,起到预防和保健的作用。然而,最终评价这一目标的关键取决于对技能的掌握和正确的运用医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高效性。

科学的设计教学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学校在设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教学大纲时,并未充分的考虑学生学习的可行性,一开始就让未成接触过医学知识的学生,在还不具备一定医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设一些较专业化、抽象化的局部解剖学、生理学、针灸学等,进行强制性教学。这种教育模式体现了学校在学科课程设计上的不科学性。不合乎逻辑的教学,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蹴而就就形成了一种学生学不懂、老师教学难、知识掌握力度差的局面。

(二)缺乏合适的实践教材

古人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標准”,这一观点充分展示了实践的重要性。就现阶段的高等院校而言,虽然都在大力倡导理论与实际双抓,寻求能给予学生实践的好体材、好场所,但是因专业的多样化和新型化,还是存在着因没有实际的教学体材而继续从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就社会体育保健康复这种需要拥有足够的医学知识的学科而言,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对于大多数医学院或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校来讲,在进行实践技能教学时,都会存在因缺乏真实、能反映具体情况的实践教程或教材,导致教师只能以常规思维,趋于“以假代真、假设”的观念进行教学,学生也只能在这种模拟思维当中进行学习、练习。缺乏真实的实践教学教材,即给老师的授课带来困难,又使学生在学习中不能亲自感受现实体材所表现出的特征,未从学习中建立丰富的经验,进而造成学生在日后的实际操作中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更为普遍的现象是当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从何入手。同时,教育机构尚未结合各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编排适合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教材,这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趋于盲目性。

(三)学科知识多样化促使知识掌握情况差

社会体育保健康复所面临的主要市场是社会上的人群。学校在针对社会体育保健康复教学的同时,力求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出发,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对社会“体育”保健康复在体育中的认识,趋于“体育化”占主导的学习,也充分的将这门学科与社会上的康复医疗机构、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需求相结合,将社会上兴起的一些新型职业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足疗等治疗保健疗法和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健身气功相融合,构建出一套系统化、全面化的知识网。这种与时俱进的举措一方面,丰富了社会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面,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将来的择业拓宽了就业渠道。但这种知识多样化的出现也误导了一大批学生在学习中过分的去“追求知识广,而摒弃专业精”,最终导致学的与专业知识有联系的学科学的杂乱无章,学生感觉自己很全面,但一旦运用到实践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二、社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发展改进措施

结合对保健康复专业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发展存在缺陷和不足。为了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拥有一个好的发展势头、确实有效的达到其专业价值,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一)科学的设计教学课程

知识的学习应该遵循的原则为:先基础化,后专业化和系统化最终形成融会贯通化。学校在制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教学大纲时,不能盲目的按着先前的教育模式进行重复式教学,有必要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广泛听取学生的建议,组织教师建立教学课程探讨小组,研究一套可行性、高效性、创新性的教学体系。从专业基础知识着手,逐步向专业教学过度,待学生具备基础知识后转化到系统的学习中,使学生在知识掌握情况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与社会合作解决实践教材缺乏的困扰

事物有无价值,主要取决于其在社会环境中能不能起到实际作用。对于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而言,学好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得能正确的运用到实际情况当中去。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充分的将学校中的实践课程与社会上的医院、养老院、福利院等服务机构的合作相结合起来,建立起相互合作,互利互助的协作机会。对给学校提供教学题材的机构赋予适当的经济回报,让彼此各有所得;另一方面,多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参加一些义务性的实践活动,寻求更多的实践教学项目;在专业教材上,各类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校应该在充分了解本校办学模式的情况下,结合相关专业老师的建议和有合作往来的兄弟院校、以及社会市场对人才需要情况合理的编排其教材。

(三)建立正确的舆论指导

社会上各种舆论越来越普遍化,学校做为教育机构,担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学生一旦错误的理解舆论,将会给学校、学生自身带来无法预测的灾难,因此,学校应当不定期的开设社会舆论指导课、讲座、论坛等,对近期一些最流行、关注度高的舆论进行科学的指导,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社会舆论。学生自身也应该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充满信心,广泛的阅读各类书籍,从书本中丰富自身的学识,从实践中增长自己的见识,不断追求真理,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

(四)强化社会市场管理体制建设

管理制度是约束社会事物生存与发展的缰绳,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趋猛进,许多高科技设备逐渐运用到社会管理层当中,但实际起到的效果却很差。由此我们要加大对社会市场管理在人力、物力、科学设备方面的投入,制定出系统的知识网,让社会的每个角落都能在国家的管理下进行。实行严密的人力管理,充足的物力支持和高效率的科学一体化系统。在处理违反国家法律、有损社会道德准则行为的案例时,要做到人人平等、严惩必究,对做的好的事迹要进行表扬和倡导。

三、前景预测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职业病的产生,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健康的不可忽视性。原本不大重视自我健康的人群,也开始以“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理念”将自己的部分闲暇时间花费在了健康上,积极投入到了养身、健身、修身的社会体育保健队伍当中,本着以休闲、精神享受为辅借以想达到保健的疗效。综合学校培养社会体育保健康复人才策略来讲,学科知识与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实行“德才兼备,一专多能,响应社会需求并服务社会”的特设办学,给学生毕业后进入养老院、福利院、体育运动队、社会保健康复场等所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因此,随着小康社会的逐步实现,健康将成为21世纪中人们最重要的追求,然而这种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享受的行业真是社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可以说社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值得广大学子认真学好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高职学校康复治疗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第7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职学校,康复治疗专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对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越来越重视。为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 高职学校康复治疗专业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对课程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合理设置, 重点突出各种治疗方法和技能的学习, 达到改善人体功能和促进身心疾病康复的目的, 使教学更具独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评估性, 使学生在就业中更具备优势, 能够拓宽其专业口径和就业渠道等内容, 均包含在康复治疗专业课程的改革方案中。

1 专业前景分析

WHO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全世界约有占人口总数10%的各类残疾人, 并以每年1 500万的速度递增。我国残疾人占人口总数的6.4% (含语言、智力、视力、肢体和精神残疾者) , 分布于18%的家庭中 (未包含慢性病、内脏病、老年退行性病变而致严重功能障碍者) 。从数目上看, 我国现有8 300万残疾人, 若将慢性病和老年退行性病变所致功能障碍者计算在内, 需要康复服务的人数已经超过2亿。而目前我国的康复治疗师不足2万人, 以现有医疗机构数量为基数, 到2010年, 我国康复治疗师的需求量是35 000人, 而目前尚有1.5万的缺口。从世界范围看, 康复治疗师的需求情况是:每10万人口需要康复治疗师56.7名。而我国目前每10万人只拥有0.4名康复治疗师。照此推算, 未来的15年我国需要康复治疗人员30万人, PT (物理疗法) 师18万人, OT (作业疗法) 师9万人, PO (假肢与矫形器制作) 师3.5万人, ST (语言治疗) 师1.5万人。由此可见, 对康复治疗人员的培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课程改革原则

以加强专业基础教学、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拓宽就业途径为原则, 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精选教学内容,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形成知识、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3 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技能型康复治疗专业人才,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 树立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

4 课程改革的任务

高职学校办好康复治疗专业, 为社会培养具有康复专业知识和治疗技能的康复治疗专业人才是社会发展赋予高职学校的重要任务。高职学校对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多方位、多渠道和多层次的, 因此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以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学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本位, 最终使学生学会专业基础知识, 掌握各种康复治疗方法和技能。

5 课程改革措施

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抓起, 最终以其就业为目标, 具体措施分3个层次。

5.1 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1) 激发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高职学校专业课程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引入专业模块教学。将临床最为常见的功能障碍性疾病以模块教学的方式引入专业课程学习, 强化学生对疾病康复治疗技能学习的系统化。

5.2 突出课程的专业特色

通过专业课程改革, 更加突出康复治疗专业知识, 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专业知识以外的拓展性相关知识和技能, 符合学校教育的要求和培养社会所需要合格专业人才的标准, 使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工作能力。

(1) 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观。学校教育是阶段性的, 但人类对知识的掌握需要不断积累和更新, 它以终身学习为基础。因此, 高职学校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观, 使其不断充实自己, 更新专业知识, 今后服务于康复治疗事业。

(2) 课程设置涉及5个领域:文化基础、专业知识、康复技能、知识拓展、身心健康。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专业知识和治疗技能的全面发展的实用型康复治疗专门人才。

(3) 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技能环节教学。操作技能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在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加大对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

(1) 以选修课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我们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实操选修课, 如增加针对中风偏瘫、骨关节疾病、脑瘫、脊髓损伤患者的系列康复模块教学, 使课堂理论教学得以深化, 并更具专业性及特色性。

(2) 加强实验室建设, 保障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保证实验室有足够的空间, 设立各种疗法的独立空间, 有助于避免教学中的相互干扰。进行运动疗法PT室的设备要集中摆放, 以便于各种操作的直观教学;进行作业疗法的OT室、中医传统康复治疗室 (含中药熏蒸、推拿) 、言语治疗室、心理治疗室、蜡疗室、理疗室、康复评定室、小儿脑瘫治疗室等均独立设置, 这样有利于教学的专业化和管理的系统化。

(3) 校院合作。利用合作医院的临床资源, 增加实验场景教学, 安排学生利用暑假进行为期两周的临床教学实习, 使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4) 课程设置向执业技能考试靠拢。本专业的办学思路是培养以职业技能为目标的高职康复治疗人才, 应立足于训练学生的实用性治疗技能。学校与当地的省、市属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 课程设置向执业技能考试靠拢, 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相关执业资格证书, 拓宽其就业面。

(4) 采取多种方法, 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对康复治疗专业教学的评价各高职学校多采用传统方法, 在学期中和期末进行考试, 这种方式容易失去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 在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方面收效甚微。这样的评价方式也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因此, 应在以下方面对专业课程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1) 突出教学过程与阶段考试并重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专业课的学习过程, 结合课堂提问、技能操作考核、课后作业批改、阶段性测验等手段, 形成多元化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2) 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专门人才, 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强调技能教学, 严把技能考核关。

(3) 强调课程结束后的综合评价。坚持基础理论知识考试与专业技能考核相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评价。

(4) 评价形式多元化。一是基础理论考核以闭卷形式为主, 小测验等为补充;二是操作技能考核由技能考核小组对学生的专业治疗技能进行综合评价;三是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结合。

5.3 多方向培养, 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康复治疗主要是针对残疾人的功能障碍实施治疗, 使其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我们在康复治疗教学基础上, 开展多方向培养, 并设置了儿童康复治疗方向、社区康复治疗方向、体育保健康复方向的模块教学课程, 拓宽了专业口径和就业渠道, 增强了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和竞争能力。

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探析 第8篇

1 深化校企合作, 走紧密型产学结合之路

1.1 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机制

专业建设过程中, 始终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 以就业为核心, 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 努力寻求校企合作, 坚持走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成立了以安徽省运动医学行业、相关企事业和各运动训练管理中心专家为主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定期召开相关会议, 全程参与专业建设。

我院与安徽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安徽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等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进行办学及人才培养的全面合作。2009届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毕业生占全体毕业生的34.5%。依托康复保健相关行业和部门建立了安徽省武术拳击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田径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体操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射击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和安徽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等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合作单位的专家在专业定位和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与改革、“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与我院进行了紧密合作, 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形成了紧密型产学合作教育局面。

1.2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以“三块并重, 二层深入”教学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三块并重”即主干课程、实验实训、职业资格证书同步要求、同步进展, 主干课程强调实验实训, 尤其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安排教学内容, 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紧密结合, 将能力培养主线贯穿全程;“二层深入”即实训、实习环节层层递进, 抓落实, 促质量, 逐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 使其学以致用, 学能致用。

通过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深入分析, 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 制订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一条主线, 三个循环, 二个阶段, 三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见图1) 。

一条主线, 即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三个循环, 即实训、见习和毕业实习层层递进。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前5个学期, 按照专业培养方向,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 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第二阶段即最后一个学期, 让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进行毕业 (顶岗) 实习,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三个方向, 即把就业岗位定位在运动保健、康复治疗、公共健康指导3个方向上, 突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大力推行现场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 努力探索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投入了大量资金, 着重进行了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依托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从第二到第五学期, 每周进行至少6学时的专项技能训练。学校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技能训练为辅, 实训基地学习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学习为辅。全程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线, 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文化教育、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特点。

1.3 开发校本教材, 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产学合作, 与运动管理中心、康复治疗部门等合作单位共同开发了《运动伤科推拿学》《运动伤科推拿学实践指导》《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等体现专业特色的校本实训教材, 并开设运动解剖学、康复护理、创伤急救学等专业核心课程, 使课程教学真正体现职业岗位要求。

我院与行业、企业间通过人员互兼互聘开展广泛合作。聘请合作单位的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 主要承担专业技能课教学任务;定期邀请专家开办学术讲座, 进行就业指导和成才教育, 对学生实行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目的的技能培训。同时, 专业教师积极为体育行业、康复机构开展技术服务与培训, 加强了专业教师与行业技术人员间的业务交流, 为教师创造了提高业务能力的机会, 促进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2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本的课程体系

2.1 构建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安徽省体育行业和康复治疗市场需求状况, 结合我院办学特色, 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较全面体育保健与康复治疗基本知识和技能, 能服务竞技体育并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康复保健等方面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定为专业培养目标,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本的课程体系。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定期调研、讨论, 不断修订、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目标, 按照运动保健技能、康复治疗技能、公共健康指导技能3个培养要求确定3个子模块, 进而形成专业技能模块, 据此开发出专业基础、综合实践、基本素质、职业素质拓展四大课程模块, 从而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本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见图2) 。

理论教学体系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选择内容, 基础课突出应用和适度, 专业课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4个重要环节构成, 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 相互渗透, 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线, 不断调整课程结构, 如较大幅度地调整了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课结构, 将运动医学课程细化为运动医务监督、营养学和运动处方课程。

2.2 实施“双证融通, 一教多证”教育

将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与相关职业资格、技术等级培训和鉴定相衔接, 进而形成专业特点突出、教学效果良好的“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格局。如学生在运动伤科推拿学课程结业时必须达到相应技能考核标准, 同时还可考取保健按摩师中级证书;营养学课程结业后, 可考取公共营养师资格证;体育技术课结业后可根据自身特长, 考取健美操、跆拳道等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在已毕业的3届学生中, 85%以上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取得了按摩师证、营养师证、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层次, 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实施, 使教学过程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更加紧密, 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 又促进了核心课程建设, 使运动伤科推拿学、运动解剖学等核心课程依据职业岗位需求, 不断调整, 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

3 不断改革, 打造特色

3.1 立足体育行业, 服务竞技体育

以“立足体育行业, 面向康复保健市场, 培养高技能人才, 服务竞技体育, 服务大众健康”为指导思想, 在我院积极推进教科训一体化建设中, 充分利用独特教学资源为竞技体育服务。专业教师为奥运会冠军邓琳琳、奥运会亚军许莉等运动员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为备战全运会的运动训练队担任队医。这些服务工作的开展, 为安徽省竞技体育“奥运夺金、全运突破”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学生顶岗实习连续几年承担了安徽省举重队、体操队、跳水队等多个运动队的推拿按摩与运动恢复及运动创伤康复与治疗工作, 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也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实现了“双赢”。

3.2 面向康复保健市场, 培养“一专多能”技能型人才

立足体育行业, 认真探索体育与医学间的内在联系, 灵活把握培养目标, 根据独特资源优势, 将本专业建设成为体育与医学结合的特色专业。

(1)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 突出“体医结合”和以中医传统保健康复为核心的中西医结合2条主线。在医学知识和技能方面, 重点突出传统医学, 如推拿学、针灸学等;在体育学科方面, 突出健身体育、保健体育、康复体育、娱乐体育等体育锻炼方法。

(2) 将相应技能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择、师资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全过程, 使学生具备人体科学、体育科学、传统医学、运动医学和保健康复医学知识和技能, 充分体现“服务竞技体育, 服务大众健康”的专业教育理念。

(3) 我院开设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伤科推拿学、运动医务监督等一批体医结合的特色课程, 使学生在防治运动创伤、运动性疲劳恢复、人体运动机能评定等知识和技能方面特色明显。

总之, 运动保健、康复治疗和公共健康指导等多方向课程体系设置突破了传统体育院校窄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使学生成为“体医结合, 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 学生就业面较宽, 发展空间较大。

康复专业 第9篇

1国内运动康复和健康专业教育现状

1 . 1运动康复和健康专业简介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发展史很短,并没有老牌专业那样具有几百年的追溯。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开展的源泉是在体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体育保健康复专业。20世纪80年代首都体育学院首先提出创办提出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想法, 后一年收到国家教委关注并委托与上海体育学院一起开办体育保健康复专业,通过一系列的走访、调查,揭示创办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经过一年的试点调研,1989年教育部决定在高等本科院校增设体育保健康复试办专业,开启了该专业的纪元。20世纪就90年代初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建设正式建立,开始招生。之后几年经历了教育部的调整,将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和体育生物科学专业两个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重命名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世纪初,高校对康复治疗专业招生,初步设定为本科4年学制,学历为学士。南京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2所高校成为全国第一批开办此专业的学校,2所学校一同编制了教学大纲、教学书和相关计划。从此,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在各高校陆续成立,招生数额逐渐扩大。

1 . 2运动康复和健康专业教育现状及就业前景

很多学校都认为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比较好,就建立了和康复相关的专业,但是专业建立后在教学实践开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康复相关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的办学比较零乱并且质量较差、专业办学不完整也不规范、专业名称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名称、没有实现专业分类培养等。人体科学教学方向主要的就业方向有健康指导、社会体育教导员、运动队医、营养师、运动科研研 究人员、高校教师等方向,这些工作的需求人才的数量也越来越少,这就导致专业办学的困难也越来越大,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表面上就业范围广,但实际落实到工作岗位却少之又少,所以目前该专业的就业去向主要以进一步学习为主(考研、考公务员), 少部分毕业生选择老师、康复治疗师职业。

2加强运动康复和健康专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2 . 1完善课程设置, 提高实践课及实习课时比例

运动康复和健康专业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综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学生的能力直接对今后的工作状况产生影响。因此在设置运动康复和健康专业课程中,应该做到合理分配各个学科所占的比例, 尤其是运动生物学和医学基础学科之间的比例,确保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能够接受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防止在以后参与工作后再进行额外欠缺知识的学习。目前很多不同的高校在进行运动康复和健康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都考虑自身学校优势具有各自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师资队伍以及学科优势进行设置专业课程,这就会导致不同学校设置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的比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除此之外,学校在设置课程过程中应该要结合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情况进行,不断的进行课程的优化和改进,发挥不同课程的优势,确保课程整体结构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根据市场对于专业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保证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兴趣爱好进行专业课程的选择,保证选修课程能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学校还要适当的进行延长实验学习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手操作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因此,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2 . 2完善校内实验室设施, 增加校外合作实习单位数量,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在开展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为了做好此方面的工作学校应该加强对实验室设施和设备的完善建设工作,学校要加大对实验室资金的投入,加大实验相关仪器和设备的购置和完善工作,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实验室基础设备和设施,才能够带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以及专业学科的建设,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保证学生能够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除企业之外,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实习机会,必须加大和校外单位的合作关系,增加学生和社会单位的接触时间,从而能够是学生能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作用到实际应用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专业学科的合理发展和建立,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2 . 3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调动学生的实践兴趣

(1)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师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应该做到结合专业教学理论知识,制定合理的实验操作流程,教师应该进行实践操作要点讲解并且做操作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操作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要进行适时的交换角色,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相互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教师应该在实践操作现场指导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操作,并且在指导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认真监督学生操作规范性以及科学性,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

(2)针对教学过程问题进行教学的方法,逐渐改变以往的专业教学方式,采取以遇到的教学问题为出发点进行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主要的功能为出发点和主线,传授老师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提出具体的问题,分部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应资料解决,引导学生进行文献的查找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进行学习,逐步进行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总结出完整详细的问题解决方案,保证学生能够通过问题的解答学到应该学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课堂中, 学生以医院康复科环境为背景主线模拟真实场景,教师负责指导, 由学生亲自动手治疗。每个学生都可以模拟一个角色,在角色中了解相关疾病的临床症状特点和病情发生发展过程,治疗师对患者进行评定,从而使检查者和被检查者进一步熟悉此项功能障碍康复评定的内容和步骤。

2 . 4充分发挥教师的监督指导作用

运动康复和健康专业是一种结合体育学科和医学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以教师为基础进行,发挥教师的指导教学作用。教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必须要具备医学和体育学科的综合知识技能。并且能够实现两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通过本专业的教学做到正确引导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是毕业于体育学校或者医学学校,而结合二者专业的教师还比较少,这种情况就严重影响了运动康复和健康专业的的综合发展,制约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影响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状况。所以,对于专业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通过培养、外聘以及引进等方式结合进行, 建立科学完善、具有医学和体育结合专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结语

康复专业 第10篇

关键词:运动康复,《运动解剖学》,教学

《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 是针对高等院校体育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提供了运动实践的理论依据和训练方法, 也为学生们在后续专业理论课程 (如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 学习打下形态学知识基础。

我国现代运动医学始于1953年, 中央体育学院 (北京体育大学的前身) 开设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教研室。随着我国医学科技的进步, 及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医学和体育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对于运动医学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医学院校开展《运动解剖学》教学, 怎么突出《运动解剖学》教学特点, 是教学过程中值得探讨的。

一、探讨《运动解剖学》理论教学

(一) 《运动解剖学》教程设置特点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运动解剖学》在教材各章节编写中分为:人体组成结构基础、人体运动的执行结构、人体运动的物质代谢结构、人体运动的调控结构、及人体的发生与生长发育。其中就将《正常人体解剖学》中人体九大系统的内容包括其中。在第一章里增加了《组织胚胎学》的细胞结构和四大组织的具体内容。着重强调体育运动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运动系统学习中, 将体育运动中专业术语、及关节、骨骼肌运动训练效果的解剖学依据进行重点讲述。

因此, 《运动解剖学》理论教学内容需要在以下几点区别于《正常人体解剖学》, 凸显“运动”的重要性。

1.具体骨骼肌在讲述位置、附着点、及收缩产生的运动过程中, 结合对应骨骼肌力量与伸展性练习的动作和方法。

2.作为骨骼肌训练的理论基础, 分别从其形态学、生理学特点, 进行骨骼肌针对性、抗阻力、匀速、全幅度训练原理及方法教学;提出柔韧素质概念, 强调发展骨骼肌柔韧度能增加人体各环节运动幅度大小, 按照循序渐进、动静结合、交替进行等原则进行有效练习。

3.其他八大系统, 在讲述各系统器官位置、结构特点后, 注重体育运动对其影响的介绍。

(二) 《运动解剖学》理论教学方法探讨

1.多媒体教学能很好的运用于运动解剖学教学。传统人体形态结构的学习需要大量形象直观的教具及挂图。使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教学后, 多媒体实现了大量图片展示、文字描述功能, 随着信息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应用三维动画技术, 制作出动静结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2.案例教学法运用于《运动解剖学》理论教学。《运动解剖学》理论教学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认识人体结构, 解决运动训练的实际问题。因此我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提出案例, 通过课前预习提问、小组讨论, 总结、课中演示完成教学。如仰卧起坐动作, 提问:参与训练的肌有哪些;手放在不同位置时, 腹肌承受的负重差别, 哪种方法训练效果更好。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分组讨论, 并总结讨论结果。课堂上通过制作的ppt进行详细的讲解演示。通过以上教学活动, 调动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主动探求知识,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训练中的问题。

二、《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

《运动解剖学》隶属于运动人体科学, 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体育教育需要培养体育教学、训练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教学过程中要解答关于:某个体育运动有哪些关节参与, 哪些骨骼肌提供动力, 哪些训练能增加运动的力量和运动幅度, 等相关专业问题。

(一)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常见弊端

开设在医学院校的运动解剖学容易套用医学教育模式, 导致实验教学体育专业性不够。出现人体结构讲解详细, 而运动实践的讲解不够等弊端。开设实验课时, 仍然以观察组织形态、骨、关节、骨骼肌、内脏等教学标本为主。虽然能强化学习相关医学形态结构, 清楚认识人体构造。但脱离了与运动实践结合的教学目的。

(二) 改革《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方法

根据运动解剖学教学目的, 突出实验教学重要性。目前, 实验课占到整个教学环节的50%。安排实验教学包括实验室示教, 及室外实践实验两部分。实验室示教可以直观学习人体骨的形态、关节构成、骨骼肌的附着位置。室外实践能体现出运动解剖学的运动特点。把学生带到户外运动场地。分析动作完成所需要的人体各环节的运动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动作名称的确定, 描述动作要领, 分解动作开始到结束的各阶段, 如立定跳远包括预蹲、蹬地、腾空和落地缓冲四个阶段;上肢运动包括向后摆臂和向前摆臂2各阶段。最后分析各阶段各环节运动状况。户外实验课的优越性在于能提高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克服常规室内教学学生被动听课的缺点。

三、《运动解剖学》考核

理论考核占70%, 实验考核占30%。理论考试包括解剖学知识及运动专业术语的考核。而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技能考核和平时成绩。实验考核突出结合实践、学以致用的特点。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中教师规定几个动作, 要求学生讲解动作完成过程中关节、肌的参与情况。进行动作分析, 并完成动作分析制表。这样的考核注重提高学生应用解剖学知识解决运动实践问题的能力。

《运动解剖学》是一门融合医学与体育运动知识的新型学科。怎样把两者有机结合, 服务于艺术、体育等。还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 旨在培养更多的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冬梅, 刘桂华, 董荣.运动解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制[J].体育科学研究, 2003, 7 (3) :34-37.

[2]宋卫红.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教育探讨, 2008, 7 (7) :729-731.

[3]戚正本.类比推理法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0, 18 (2) :66-68.

康复专业 第11篇

关键词:康复专业 中医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214-01

中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及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的经验总结。因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因此,中医学在医学高专康复专业设置为必修课程,其目标就是希望康复专业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脏腑、病因病机、中药、方劑、针灸等基本知识,接受传统医学熏陶,开拓临床思维、丰富诊疗手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康复专业中医学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康复专业的特点

康复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康复治疗技术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康复治疗专门技能,具备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从事康复治疗、健康促进、康复护理等工作的能力,成为康复领域内富有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2 康复专业中医学课程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专科诊疗知识,了解中医学养身预防等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判断分析能力,充分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去诊察病情、识病辨证能力,从而为临床各科奠定理论基础,具有对基层群体进行健康、养生、疾病预防宣教的能力。

素质目标:具备慎独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建立良好的人际情感和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操。

3 康复专业中医学教学体会

3.1 PBL教学模式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是基于现实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PBL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学生专题或具体病理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以“七情”章节为例:收集学生们熟悉的案例,他们在中学时学过《范进中举》这篇课文,可询问学生范进中举后出现何种状况?后来又是如何变化的?学生答曰中举后狂喜过度导致癫狂,后来老丈人一巴掌将其打清醒。以学生们熟悉的案例将其注意力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继续给出问题,《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终日抑郁而致肺痨?《三国演义》中周瑜为何被诸葛亮三气而吐血身亡?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引出中医基础知识中“七情”的相关概念及致病特点。学生兴趣很浓,教师可以再次深入询问生活中哪些疾病多与情志有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在课堂进行全班讨论,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人发言,阐述小组讨论的结果,接受提问,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西医知识解释相关问题,可以提出质疑甚至反对意见。最后由老师总结巩固知识要点。PBL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对所学知识以分析评价、质疑问难,形成探索性、批判性思维,有利于中医知识的掌握。

3.2 丰富教学手段

中医学中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难懂,例如阴阳五行学说中五行生克的规律、阴阳消长的规律,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领会其内涵。如充分利用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嵌入flash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加以展示,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有机组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生动化、形象化,学生一目了然,便于掌握。在讲授腧穴取穴法、针刺手法、灸法、推拿手法等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逻辑思维,又能增强记忆效果。在讲授望诊时尤其是舌诊,比较相近的舌色、舌苔如红、绛、紫,舌苔的腐、腻、滑等表象,如果仅凭语言叙述很难让学生领会,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不仅可以增强效果,而且令学生印象深刻。

3.3 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联的,在讲授中医学课程时适当联系传统文化、历史知识和生活常识,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中国绵延几千年的中医学,在漫长的萌芽、成长、成熟、繁荣中,形成了自身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从耳熟能详的“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到“医乃仁术”等至理名言,都表明医者要有高尚的医德。我们提倡学生除了认真钻研本学科课程之外,也要博览医古文和中国医学史等书籍,教育学生学习历代名医宽厚的文史哲知识功底和高尚的医德风范,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德育教育[1]。

3.4 理论课与实训课相融

大多数康复专业的学生对中医学中的针刺手法、灸法、推拿手法等都很感兴趣,但由于中医学教学存在课时少、内容多、实训课时有限等问题,因此,不能使学生充分地掌握这些常用技能。根据存在问题我们教研室对中医学教学作了一些改革尝试,在理论课上有针对性的进行针刺示范、灸法示范和推拿手法练习,重在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将理论课与实训课相融,达到理论保证实训,实训促进理论的效果。

3.5 加强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中医学虽然是传统医学,但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绽放出耀眼光芒。为了加强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我们固定每周四下午进行教研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商讨教法及教学问题、示范教学、章节说课、协调理论教学与临床带教活动、检查教学计划执行情况。通过一系列教研活动,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康复专业 第12篇

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2亿,其中失能老人达到3 750万[1]。未来20 a平均每年将增加1 000万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衰退,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等发病率和致残几率高,对康复辅助器具和康复服务具有较高的需求。此外,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高达8 500万[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和残疾人提高生活质量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日益迫切,对辅助器具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2,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康复辅助器具市场和康复服务业发展潜力最大且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社会对康复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的需求[4]。康复产业、康复服务、康复管理以及辅助器具研发领域对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优秀康复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海理工大学康复工程专业是国内最早开展康复工程领域本科生培养的专业。根据康复工程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对康复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康复工程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定位于培养医工结合、 机电结合、兼容管理并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应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康复医学、康复器械及假肢矫形器的设计、制造与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既能从事康复与医疗器械专业领域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又能适应现代康复技术一线生产的需要。

康复工程是工程技术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康复工程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过程不仅需要解决多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平衡问题,而且更需要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6]。

1实践教学在康复工程人才培养中的现状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7,8,9]。随着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推行,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10]。实践教学在各高校的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1]。与康复工程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康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缺乏有力的改进措施。 开展积极有效的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实践教学的规划、建设、管理、协调以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等,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投入不够,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学必需的设备、场地及人员,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相关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2学校、企业和社会相关资源闲置,利用率不高。因此,需要通过多赢的方式积极协调进行资源共享和利用。

(3)实践教学组织协调不力,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涉及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沟通、组织和协调工作,需要校内、外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形成固定完善的合作机制和管理制度。

(4)实践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不完善,缺乏规范的考核办法。实践教学多流于形式化,实践性教学对学生培养的作用及效果没有详细的评估和考核。

(5)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不严密,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师选择等方面往往安排较随意,甚至不合理。

(6)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较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还沿袭着理论教学的思维和习惯,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针对以上实践教学的困境,我校康复工程专业积极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康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路子。

2实践教学在康复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

我校康复工程专业在开展本科生实践教学活动中,除了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各种实验平台和资源外,还依托学校和学院的支持积极进行校外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配置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基于本科不同阶段专业课程的特点,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基地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此外,还积极利用上海经常举办与本专业相关的国际会展优势,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2.1实践教学基地类型选配

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场所,其建设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提升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康复工程是一个跨学科和多学科的学术领域,其实践教学具有特殊性。我校康复工程专业在基于校内现有的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还通过与校外的医院、康复机构、企业等开展教学和科研合作,形成以下几类主要的实践教学基地:

(1)康复医院或医院的康复科。康复医学与康复工程有着密切关系[12],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帮助功能障碍者消除功能障碍,回归社会和生活。康复医学为康复工程提供了目标和方向指导。康复工程为康复医学提供了技术、工程方法和产品。康复医院或医院的康复科是康复工程产品及康复服务直接应用并进行效果评估和观察的最佳场所。在临床过程中落实医工结合的理念是康复工程技术取得康复疗效的关键。

(2)康复机构。康复机构主要是指由政府创办的各种提供康复服务的事业单位,可为功能障碍者提供医治、训练与服务,比如:残疾人康复中心、福利院、 特殊教育学校等。

(3)假肢矫形器生产企业。假肢矫形器生产企业主要为截肢者设计、制造和装配假肢,为预防或矫正四肢、躯干的畸形等制造和装配矫形装置。在此类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将观摩、了解假肢和矫形器的测量取型、石膏加工、抽真空成型、打磨修饰、钳工装配、 对线调整、热塑成型等全套生产流程的技术,了解和熟悉各类假肢功能训练等专用设备和工具的使用。

(4)康复器具适配企业和机构。在康复器具适配企业和机构,让学生着重了解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的术语和定义、服务原则、服务资源、行为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内容等。

(5)康复器械生产企业。结合康复类专业课,在该类实践基地中着重使学生实地参观和了解各类康复器械从研发、生产流水线、组装、销售等的所有环节。

(6)残疾人事业团体和行业协会。残疾人事业团体主要是指残疾人联合会。学生在这里可以全面了解与残疾人相关的社会组织架构、政策法规、运作机制等,直接参与为残疾人服务的各项业务和活动。行业协会主要指康复器具协会,在这里主要让学生学习各种康复器具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管理规范,了解康复器具企、事业单位执业资格检验、评估等制度和流程,熟悉假肢与矫形器师职业资格注册制度等。

(7)国内、国际展(博)览会。各种康复技术展览会和博览会是展示最新的或主流的各类康复辅助产品的平台。学生在这里可以将课堂所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学习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各类博览会上几乎集聚了康复界的知名企业,学生可以通过与企业进行直接沟通,了解企业对康复工程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和发展方向, 使学生把握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为将来就业提前做好准备。

2.2实践教学活动方案设计

我校康复工程专业综合考虑了以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进行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时提出了4个主要原则:专业课程全覆盖原则、基地落实原则、带教老师负责原则、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原则。通过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将康复工程本科生的专业课内容具体落实到相应的实践基地;有专门的专业老师负责整个实践过程;对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估;不断对实践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康复工程专业本科生从大三上学期开始,每学期在教学基地进行实践的时间不少于1周,共5个学期(其中包含1个暑期短学期)。整个教学实践过程由1~2名专业老师带队并负责管理,教学实践完成后每个学生要根据教学实践主题提交总结报告。

实践教学的安排充分配合该学期专业课程教学,如:大三上学期有专业课《康复医学》,组织学生进医院实践;大三下学期有《康复工程概论》,组织学生去上海市残联资源配置中心、上海市康复器具协会等;大四上学期有专业课程《康复治疗与训练器械》、《假肢与矫形器学》,组织学生走进康复机构进行实践和调研。通过熟悉各类康复器械的应用,调研不同人群对康复器械的需求,熟悉假肢制作和装配流程。康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具体安排见表1。

注:“基地实践教学”列中数字代表上文中实践教学基地类型序号

3效果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校康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对本科生在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2014年上半年间,获得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项目7项,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10项, 校级创新活动计划项目5项,学院励志创新基金17项,指导创新实践活动学生超过100余人次。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包括:重残患者居家及医疗环境无障碍系统、多自由度语音/肌电混合控制假手、智能比例动态控制假手、智能电子膝关节、语音控制电动轮椅、多功能护理床等。3名学生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10余人获3D创新设计大赛优秀设计奖、 “科教杯”挑战赛三等奖、第十八届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创杯”三等奖、“张江高科杯”第六届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铜奖、“上汽杯”三等奖等各类奖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近40项。同时,学生利用实践教学的机会获得了直接进入康复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实习的机会,学生在康复相关知名企事业单位就业率逐年提升,专业技能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4结语

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实践基地逐渐开展项目交流,加强产学研医合作,促进了康复工程科研成果的临床运用和产业化,在提升高校的康复辅助器具研究和企业的产品开发水平方面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我校康复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模式还处在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阶段,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改进和补充:(1)实践教学除了“走出去”,还要加强“请进来”。以假肢与矫形器教学为例,通过请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假肢制作指导和交流,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模式需要进一步持续和推广进行。(2)除了开展本科生的实践教学,还要逐步增加研究生和科研教师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对接。通过项目合作和科研课题进一步加强双方的联系,巩固和发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达到双赢的效果。(3)积极利用国际交流机会和海归人员的资源开展康复工程领域的国际合作,吸收国际先进教学经验和理念,创造学生进行海外实践学习的机会。

摘要:介绍了实践教学在康复工程人才培养中的现状,以上海理工大学康复工程专业开展本科生实践教学活动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配置多种类型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专业课程全覆盖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康复工程领域输送了优秀的专业人才。

上一篇:结核性心包炎下一篇: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