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讲解范文

2024-07-09

课堂讲解范文(精选12篇)

课堂讲解 第1篇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内涵

“翻转课堂”也被译为“颠倒的课堂”, 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一个偏远学校, 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为应对学生不能按时上课的情况, 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PT文稿和教师的讲解声音。这些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在线教学视频很快被学生接受并广泛传播。所谓“翻转课堂”, 就是在知识传授过程中,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教师开发视频材料与学习资源, 学生在家或课外观看视频, 借助学习资源, 解决视频中提出的引导性问题, 完成知识的外化, 学生在课堂中完成作业并在教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中解决问题, 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课堂应运而生, “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也变得可行。

二、传统项目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中职教育是一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特殊教育, 主要目的在于培养以实践为主的应用性人才。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以“任务驱动”或“项目教学”为主要形式, 以完成项目任务、掌握相应技能为教学目标。但据调查显示, 这样的项目化教学往往因课堂时间有限而流于形式。

“导游讲解”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尤其以导游词创作与讲解为主要载体, 培养学生景点讲解、沿途讲解和处理特殊问题的技能。现笔者以传统天一阁讲解教学为例, 天一阁内包含有14个点。传统课堂中, 课前预习往往是阅览书本相关知识, 知识的传授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在两堂课90分钟的教学时间中, 教师以任务为引领, 既要对天一阁内各点相关知识进行讲授, 又要指导学生创作相应的导游词, 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讲解练习与展示时间。在这有限的时间中, 一般只能突破天一阁内1—2个点的内容, 而且教师基本无时间更好地向学生深化天一阁的文化内涵, 将知识点向外延伸。这样教学模式下的学生, 往往会暴露出如下问题:

第一, 学生缺乏知识准备, 灵活运用能力不够。

一方面, 由于学生知识面不够宽广, 在讲解时难以展开, 或者不能讲深、讲透并拓展信息, 导游词往往是简单的罗列, 古板生硬。另一方面, 因导游词创作时间有限, 在讲解时, 学生缺乏对游客服务的针对性, 缺乏换位思考的主动性, 往往想面面俱到, 反而没有重点。

第二, 缺乏语言处理, 个人风格不够。学生的课堂讲解常常要么简单背诵资料, 满口书面语言;要么随意改编, 缺乏创新, 死记硬背导游词。结果导游词既难听又难记, 整个班级大部分的导游讲解“千篇一律”, 缺乏个性。

所以, 在实际导游工作中, 85%以上刚刚导游专业毕业的中职学生往往十分卖力地对景点概况进行较全面的讲解, 却无法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而“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出现, 为中职“导游讲解”项目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思路。

三、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为了切实提升“导游讲解”课程的教学成效, 有效弥补传统项目教学中的弊端, 笔者汲取“翻转课堂”教学应用成功经验, 大胆地尝试在天一阁讲解教学中引入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以探究此种模式在“导游讲解”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主要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 分别实现知识传递、知识内化、延伸和技能强化。

(一) 课前设计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 课前教学视频制作的质量对学生课后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天一阁讲解教学的视频制作, 是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学习与接收能力的基础上,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收集并创作、建立视频教学资料, 主要收集网上动漫视频《跟着探花姐姐游天一阁》, 渗入项目探究式学习方法:如你是天一阁某一区域的导游, 作为新导游, 单位委派你接待一批团队客人, 请问你做好准备了吗?教师根据此任务需要, 将天一阁景区分成五大区, 重新整合网上视频, 设计微课教学流程, 制成激发学生兴趣的五个微课程视频, 并提供行业优秀导游的天一阁讲解视频供学生参照。同时根据知识点, 设计一些可供学生检测的题目, 最后为学生设计学习建议包, 包含本节课的活动流程、教学目标、知识的重难点、思维导图、学习参考建议等。分发给五个小组 (每组指定讲解区域) 。教师为方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课前建立QQ群与微信讨论组。

因为学生大多数为寄宿生, 除电脑课外几乎无法使用网络观看视频及学习建议包, 所以教师利用晚自习三节课的时间, 借用旅行社实训室, 将自主学习材料和作业通过教师端发给各组学生。各组自定步调, 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观看微课视频和扩展的材料 (选看) 。在观看视频时, 组内可相互交流, 共同完成任务。由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特点和认知的结构不同, 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将通过网络总结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 课堂活动环节

1. 情景训练, 成果展示。

各组将课前学习成果, 通过“让我告诉您”环节, 利用三维场景进行展示, 然后教师将各组资料汇总, 让学生通过听讲解看资料, 强化课前知识。并参照《导游实训讲解评价表》点评讲解内容及方法。

2. 合作探究, 共同进步。

教师将各组课前测试题中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及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呈现, 师生共同协助解决。同时, 教师基于学生的问题, 提出了新的任务:你即将接待一批文化考察团, 你认为他们会有哪些疑惑, 你能一一解答吗?你们课前创造的导游词能满足这类旅游者的需求吗?如无法满足, 该如何加以调整、修改呢?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文化考察旅游团的需求, 并请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寻找相关时事新闻及天一阁更深层的文化内涵。随时通过QQ、微信两大平台信息互通。完善本组导游词, 突出重点。教师巡视查看各组学生修改情况, 指出容易出错的地方, 实时点评作品, 对各组共性问题, 给予广播式的指导。之所以如此设计, 重在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游客有不同的需求, 讲解内容应有所差异, 有所侧重, 同时让学生体会导游词应具有文化性, 应与时俱进。

3. 角色扮演, 成果反馈。

本次讲解练习中, 教师要求第一组派代表讲解时, 第二组学生充当游客;而第二组代表讲解时, 第三组学生充当游客, 以此类推, 进行角色情景模拟。同时设课堂记录员, 对本环节全程拍摄记录。在训练的过程中, 让学生开口提问, 是寻找自信和活跃课堂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合作, 能大胆提问, 自信问答, 自觉摒弃单纯背词的习惯, 体会导游讲解的灵活性。同时, 让学生感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成就感和挫折感, 在模拟导游讲解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解技能。

4. 课后反馈评价。

课程结束之后, 教师将学生创作的导游词及讲解视频放入校园博客、微博或QQ空间, 接受全校师生、家长及行业专家的点评, 最后学生再对他人的评价进行小结, 写下学习反思与本堂课的总结。而教师可通过这个评台给学生以评价, 与学生交流。

四、“翻转课堂”教学突显的成效及实施的建议

1.突显的成效。任何教学模式, 其服务对象都是学生, 旨在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为了检验学生对本教学模式的喜爱程度及教学效果,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 对全班4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80%以上的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模式, 100%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他们普遍反映“翻转课堂”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展示自己, 更有自信, 更具探究动力。获取的知识更丰富, 记忆更深刻, 这一点在课后知识测验中得到了体现。这充分说明“翻转课堂”模式在“导游讲解”教学中的优势。同时, 通过学生课堂表现, 笔者也发现, 一方面, “翻转课堂”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加之教学视频和情境素材的融入, 增强了学习互动, 激发了学习兴趣, 增加了师生互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 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带动作用极为明显;另一方面, 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整合知识, 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使知识得到更好的拓展外延, 最大化地利用课堂。

2.实施的建议。

(1) 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探索的能力与自信心。课前学习阶段需要学生自主完成或小组完成, 学校要从时间、资源等方面给予保障,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习时间以完成对学习资源的学习。同时, 教师也应起到引领和督促作用, 如学生不自觉, 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能力, 是很难有效达成学习效果的。而本次课前学习安排在实训室, 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阻止了部分学生的不自觉行为。但如学生是在家里完成课前学习的, 教师则需通过与学生多沟通, 或与家长合作, 慢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摆脱传统教学下养成的对教师的依赖性。

有些学生害怕他人嘲笑、没有足够的自信心, 会不愿提问或不好意思开口, 教师应多关注这类学生, 多给予鼓励。

(2) 教师要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和引领、掌控课堂的能力。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 前期教学视频录制, 建立师生情感的交流平台, 组织课堂活动等每一项工作的落实都需要借助媒介信息。需要渗入更多的基于问题、项目的探究式学习,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性。这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同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实践环节及小组合作探究环节, 这将对教师课堂的组织、引领与掌控能力形成挑战。

(3) 重新构建教学评价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在知识的掌握及技能的提高, 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 应适当渗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同时, 评价方由单方的教师、本班同学, 拓展到行业专家、全校师生甚至家长, 社会共同参与完成, 使评价更具全面性。

五、结束语

在中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定会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一定影响。通过“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深刻体会是:“翻转课堂”模式不是全盘推翻传统教学课堂, 而是传统课堂的补充, 其是否能实现, 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师是否愿意放弃传统的教学思维和习惯, 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实现课堂时间最大化的利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其目的在于, 最大化地利用课堂时间,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本文以中职“导游讲解”课程中天一阁讲解教学为例, 旨在阐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具体实施应用方式。在此基础上, 提出一定实施建议, 为“导游讲解”课程提供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翻转课堂,天一阁讲解教学,导游讲解,传统教学

参考文献

[1]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4) .

[2]李凑, 刘赣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SWOT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1) .

课堂展示课活动总结讲解 第2篇

为切实解决我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和无效问题,围绕“聚焦课堂,有效教学”这一主题,按照教育局关于《金凤区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展示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开展组织,通过小专题研究,实施工作。以有效教学推进活动为载体,按照“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完善教学规范、聚焦课堂教学、锻造优良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的总体思路,深入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方法和途径,努力实现“有效教学”这一基本目标,以课堂教学效益为中心,实现质量提高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我校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就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一下总结:

一、组织形式严谨,领导全程参与。

课堂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有《效教学研究与展示活动实施方案》的解决课堂无效或低效的问题,我校积极组织和开展本次活动,本次活动是本着有效教学和如何解决课堂无效或低效的问题开展的,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次提高自己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的绝好机会。

活动初,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教研员王老师和校长在动员大会上就我校的课堂有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从中我们也感觉到了本次活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全面开展阶段。我组以开展小专题研究为中心。首先、我组与学校领导小组对语文组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主题,进行听课摸底,查找大家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初步确立小专题,每个教师根据设定的小专题再讲一堂公开课,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到两个低效行为。学校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听、评,并结合以往发现的问题做了认真的分析,基本找到了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根源,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没有对教材

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挖掘,青年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到位;二是教研组在教研活动中没有形成合力不够,集体备课计划式的少,针对性不够突出,对一些教学中的难题充分的研究不够深刻,形不成解决难题或困惑的策略;三是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前设计严重脱节,“教学设计是给领导检查用的”的思想弥漫在部分教师群体中。

以曹校长为代表的学校评价领导小组对各教研组根据小专题的预设效果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效果进行诊断、评价和研究。会同各评价员认真分析、评价了各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细致入微地指出了教师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引课、课后小结、板书中的低效现象。个性问题:教师授课中评价语不到位、专业用语不规范,师生互动、教师设问、小组合作中存在低效现象,同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为每一位老师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并根据教务处的安排布置了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对于出现的问题,大家群策群力,对各个教学环节逐一修改,为下一阶段的再研究工作做好了准备。

2、发现问题再研究阶段。在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轮研究。我教研组根据第一阶段发现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为教师确定改进方案,进行新一轮小专题研究;以解决第一阶段出现的问题为研究目标,组织教师进行再诊断再评价和再研究。第二阶段,首先进行了学校内现场展示。由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安排组织各学科教师进行研究展示活动。我组确定以《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低效》为小专题研究形式开展,我们语文组的全体老师坐在一起进行商讨、研究,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环节的低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互动实质的失真

互动实质的失真就是指互动徒有形式而无实质内涵。在当下语文课堂中,教师面无表情,语气生硬,缺乏亲和力。在这样的氛围中,虽然有互动和对话,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很难完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或者,语文课堂互动又走向了“为互动而互动”的形式主义,与互动的本质背

离。比较典型的是程式化。程式化的师生互动是经过教师特殊“包装”过的,或者是在教师一定“控制”下的师生互动。这样,表面看来是师生在互动,实质还是教师的话语霸权在控制,或者说教师在预设的框架内无法解放。

(2互动方法的缺位

一问一答和生生讨论的运用成了语文课堂上互动方式的主角,但流于“形式化”或“程式化”就反映出教师在运用互动方法上的意识缺位,成了课堂互动中的隐形“杀手”。就拿讨论法来说:杨老师在第一次教学《女娲补天》找石头部分时采用讨论法,说:“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过程你有怎样的体会?”学生回答很多,如体会到了女娲甘于奉献、有爱心、救被困的人们等。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特视角,教师为了尊重多元理解,最后互动结果脱离文本,莫衷一是。如此讨论活动不仅耗时、低效,拖散了严谨的课堂结构,而且养成了部分同学在热闹中偷闲的习惯。由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到位,讨论的成员之间分工及要求不到位,问题的设计不到位,这样的讨论形同虚设,使有价值的互动内容失去意义。

(3互动评价标准的缺失

语文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施,课堂教学任务由“双基”变为“三个维度”,就是要在“双基”的基础上使学生具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在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评价中也常常暴露出评价方式的不合理、没有做到评价的恰如其分。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喜爱的学生的评价一般是积极的、肯定的;对自己不喜爱的学生的评价一般是消极的、否定的,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根据上述所暴露的问题,在第二轮的听课中,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深入课堂,查找与解决,通过教研员王老师的细心指导和老师们的不懈努力,我们认为要解决课堂中师生互动环节中的低效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更新师生理念,更换互动意识

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首先应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因为教师对学生作用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我们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来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构建互动式教学的重要保证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关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围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这样,教师就很容易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交流,那么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便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3.关注后进学生,是构建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

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班级并不是小班教学,因此班级的人数比较多,教师由于忙于教学,一般只关注那些思维活跃,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那些不善言谈,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则关注较少,这个问题会严重影响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对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课堂上多给他们提问、发言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个别实在难以表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从最简单的语句说起,由易到难。

三、展示成果

第三阶段,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和学校教务处的统一安排在本校举行了第三阶段集体备课

与展示交流活动。确定了以教研组长为核心的备课小组,以三年级语文《女娲补天》为集体备课对象,杨华老师为主备,先由授课教师根据小专题谈教学实践与教学设计吻合之处和不吻合之处,反思出吻合和不吻合的成因,找出不足及今后如何改进;备课组的教师根据小专题对照教学设计并结合自身的研究方面找出实践与设计相同和不同的环节,分析成因,找到解决小专题的策略,取得了一定效果。

四、通过本次活动取得的经验:

1、我们认为在以后应该不断创新和改变原有模式促进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继续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把课堂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组织好各个教学环节,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磨练,整体提高长龙小学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向抓管理、重精细、强素质、创特色这一工作目标迈进。在阅读文章的理解上,只要他们说得与答案接近,都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上进的动力。

2、通过本次活动,使我校教研组和教师对小专题研究的基本方法------课堂教学小专题研究有所理解:一是对照教学设计看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二是从教学实践的亮点反思教学设计的缺陷。三是在研究中找到解决低效和无效问题的一般规律,针对不同教师的教学特点、个性、创造力进行修正,使一般规律变成不同教师的个性化规律,使教师在遇到同一问题时都有适合自身的有效的解决办法。

五、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通过活动的开展也反应出一些问题:

1、个别教师不能端正态度,参加活动不踊跃,不能虚心向他人学习。

2、个别教师不能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充实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个别教师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气氛不活跃,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今后的努力方向:本教研组将以这次活动为契机推广“预防在先、认真落实、反思研究、找出策略”实现有效课堂的策略,在今后教师的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一策略,使本课题的研究落到实处。具体的作法就是在听课前,第一要看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第二就是听课时要用教师的教学设计对照教师的教学行为;第三是课后与教师一同研讨这节课理论与实践的吻合度,需要完善的地方;第四是经过充分的研究和分析与教师找到好的教学策略。这样就可以避免无效或低效的行为尽量少的出现在课堂上,从而基本保证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

泾龙回民小学 语文教研组

突出“四个注重”,开展课堂讲解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讲解 四个注重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承担着授道明智、培养情操的重要职责。讲授教材知识要义、传授解决问题方略,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讲解和指导。课堂讲解活动,看似简单易行,实际需要教师“考量”多方面教学因素,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科学实施。课堂讲解活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展示了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技能和素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课堂讲解活动的要求和标准也与时俱进,更为严格、更为丰富、更为高准。课堂是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是锤炼“技能”的“阵地”,是培树“情操”的“载体”。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初中数学课堂讲解活动应突出“四个注重”,方可取得实效,达到教学目标。

一、课堂讲解应注重双边互动交流

教育发展学认为,教师课堂讲解,不仅是向学生讲授数学知识要点和解析方法,还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遥相呼应的学习实践活动。课堂讲解,其本质应该具有引导功效、双向功效。但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课堂讲解活动,成为教师自身“唱独角戏”的单独活动,学生只是听众,被动接受数学知识和经验。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展现,注重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开展。因此,教师课堂讲解应注重双边特性展示、互动交流实施,将初中生引入教师讲解活动“范围”内,多用谈话、问答、探讨等双边互动方式,让课堂讲解变为教师与学生深度合作、交流的进程。如在“矩形的性质”知识点讲解中,教师围绕该知识点的要义“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内容,采用师问生答、师引生探的形式,在与初中生一问一答、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通过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矩形作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具有哪些平行四边形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质?”、“矩形的对角线把矩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矩形的对角线既互相平分又相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什么重要性质?”等任务,引导初中生一起进行探析知识点实践活动,既让教师完成了传授讲解的目标任务,又让初中生主体参与程度显著提高,主体地位突出展现。

二、课堂讲解应注重学习技能锤炼

学习能力培养,是任何学科教育教学的“永恒主题”和“终极使命”。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目标要求,坚持以生为本、能力第一的教学理念,切实做好做实学生主体的技能、素养、情操培养工作。”课堂讲解活动是为教学目标要求“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讲解活动,必须贯彻和落实新课改能力培养目标要求,渗透和融入学习技能、学习素养的锤炼,不能以“讲”代“练”,应腾出时间用于初中生数学探究、思维、分析等实践活动开展,锻炼和提高初中生数学解析技能,促进初中生学习素养的提升。如在“如图所示,已知EF⊥AC,DB⊥AC, ∠1=∠2,∠3=∠C,求证:AB∥MN”案例教学中,教师将初中生解析活动融入案例讲解之中,设计以生探究为主的讲解模式。

学生探析问题条件:通过对上述问题条件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要证明AB∥MN,就要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内容。

教师对学生探析问题条件的过程进行补充完善。

学生推导解题思路:由EF⊥AC,DB⊥AC,,可以得到EF∥DM,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1=∠2,∠3=∠C条件,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到MN∥CD,然后根据等量替换,得到AB∥MN。

教师点评: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正确掌握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内容,应根据问题条件之间的关系,构建等量关系进行推理论证。

三、课堂讲解应注重解疑释惑指点

学习对象由于自身数学素养、解析技能等方面较低下,学习探知进程中会产生许多“疑惑”、“不解”和“缺陷”。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总设计师”,承担着解疑释惑的任务。笔者认为,教师课堂讲解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消除学生“疑惑”,纠正学生“缺陷”,提高其学习效能。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讲解中,应该实时了解掌握初中生学习实情,针对存在的“缺陷”,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指点活动,让初中生能够在教师科学点拨下,深层次掌握数学知识要义,全方位获得解析精髓。如“一次函数的图像”反馈环节讲解中,教师围绕初中生学习探析中出现的“忽视图像提供的信息”不足,进行有的放矢的讲解、指点活动,向学生指出出现此种情况的根源及消除的方法是:“正确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并能够结合题意正确分析一次函数图像的特征。”并设计典型案例巩固练习,以此提高初中生数学学习活动实效。

四、课堂讲解应注重学习情操培养

常言道,育人首育德。培养学习对象良好学习品质,高尚道德情操,是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情操培养,应成为每个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渗透和落实在每时每刻的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实践进程中,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初中生感悟和领会学习探知、研究分析活动所具有的功效和意义,形成积极向上、乐于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究的良好品质和情操。值得注意的是,道德情操培树,教师在讲解活动中,不能直接灌输,而应该潜移默化,循循善诱。

以上是我结合实践感悟,对初中数学课堂讲解活动开展所做的阐述,在此期望有更多教学同仁积极参与教研实践,共同推进有效教学“工程”。

参考文献:

[1]毛祝莲.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J].魅力中国.2010(09).

[2]罗德.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教法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

体育课堂中的讲解与示范 第4篇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讲解与示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讲解与示范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通过讲解与示范教学手段,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只要处理好讲解与示范, 那么教师就能顺利而成功地进行教学。

一、讲解与示范的基本要求

1. 语言精练, 突出重点

体育课堂的讲解语言应该在课前进行精心设计, 不能想当然地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 可是我们的体育教师往往在备课的时候忽视这个语言的设计。教师在课前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的语言, 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及运动技能的方法。教师在讲解时还应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重点与难点的地方用变化语速等方法来提示学生。教师的讲解语言还应该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同时教师利用举止神态生动形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科学, 形式多样

有些教师在课前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至在课堂讲解时, 语句含糊不清, 甚至有些重难点都不能确切地说明, 更没有专业术语可用。因为体育课具有本学科的专业性, 所以教师在关键地方一定要运用专业术语, 我们也要教会学生运用专业术语。例如在学篮球时, 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就是“拍球”, 但在我们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动作叫“运球”。在讲解时方法也很多, 例如直述法、分段法、概要法 (儿歌) 、对比法、提问法等, 我们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 选择不同的方法, 以便能更加顺利地进行教学。

3. 及时示范, 动作漂亮

示范的时机不同, 他所起到的作用也不相同。有时我们在导入学习内容时就做个完整的示范给学生看, 这时的示范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敬佩, 让老师在学生心中树立一种威信。有的时候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这样的示范其实是对讲解更直观的阐述, 让学生观看老师讲解时的要点。还有教师在讲解完动作要领和重、难点后再进行示范, 这时的示范是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此时的示范已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那么不管是什么示范, 我们教师的示范都应该是动作到位、完整漂亮的。

4. 示范到位, 方法多样

体育课学生是分布在整个场地上的, 我们在课前就应该考虑到队伍的排列, 教师示范的位置等问题, 如果教师在一个位置无法将示范动作向学生展示清楚, 我们可以选择几个位置依次进行示范, 或者在同一个位置变换不同的角度进行示范, 这样让学生从多方位进行观察, 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学习的动作。这样的示范达到的效果更加显著。

有的时候我们会选择进行分解、示范, 将一个比较繁琐的动作分成若干个简单的动作进行讲解、示范, 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 最后将几个动作串起来。这样的分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快。我们在示范时还可以在重点或难点的地方放慢, 就像放电影一样选择慢放, 让学生更清楚地看清重点、难点, 以便学习运用。

二、讲解与示范同步进行

1. 使用小器材

小学生年龄还小, 他们的形象记忆比抽象记忆更发达, 看到的比听到的更容易理解与记忆, 利用一些小器材, 让讲解的内容更加简单易懂、直观化。例如在教前滚翻的时候, 讲解重点团身紧的道理, 我们可以运用正方体木块和球进行滚动、比较, 让学生找到原因, 知道团身紧的道理。又如教立定跳远中老师要求前脚掌着地,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前脚掌这个概念真的很模糊, 那么, 我们何不尝试一下用彩色的纸粘在鞋子的前脚掌处, 讲解时直接将鞋子拿出来看一下, 这样不是更直观、清楚了。

2.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解

多媒体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很多教师也把多媒体搬进了体育课堂。多媒体也给体育课堂带来了不少精彩。很多教师在示范时无法做到的, 都可以请多媒体帮忙, 让它来帮我们完成。体育是运动, 所以我们的示范都是技能动作, 很多都是连贯运动的, 我们很难让学生在运动的瞬间观察清楚, 这时我们的多媒体可以帮忙。例如在教排球垫球时, 我们要求学生观察手臂触球的部位, 瞬间的接触, 学生很难分辨清楚, 我们可以在多媒体上进行播放, 在关键时候进行暂停, 学生就能清晰地观察到正确的方法。

3. 运用挂图进行讲解

运用挂图进行讲解是最常规的方法了, 有的人觉得现代先进技术的诞生, 应该把这些最原始的东西淘汰, 但我觉得不是, 挂图还是有它的作用的。例如, 在武术或者广播操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挂图教学。学习了多个动作后, 让学生串起来根据挂图进行自主学习。

立定跳远课堂教学实录讲解 第5篇

(该课堂教学实录在长春市小学体育学科首届年会上交流,被评为长春市优秀课例

年级:二年级人数:40人内容:立定跳远大鱼网 教学目标:

1、通过模仿青蛙跳,使学生初步掌握双脚跳的动作方法,发展弹跳能力和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能力,尝试立定跳远的动作方法。

2、通过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3、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的优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体育委员整队,成四列横队。××××○○○○ ××××○○○○ ××××○○○○ ××××○○○○ □(图一

2、教师宣布上课,师生问好。

师:HOW DO YOU DO.生:HOW DO YOU DO.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儿歌吗? 生:喜欢。

2、音乐《小松树》录音。师: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生:(不约而同随着教师一起唱啊、跳啊!(既消除了课堂的紧张气氛,又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3、舞蹈结束。

师:刚才,我们一起唱的是什么儿歌? 生:(异口同声《小松树》。

4、师:那么,你们知道哪里的松树最多吗? 生:大森林。

5、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大森林里去玩,在那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松树,我们还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动物呢?小朋友们,你们高兴吗? 生:(欢呼雀跃高兴。

三、愉快旅途

1、音乐《找朋友》录音。

师:带领学生跑步走,齐步走,左转弯,右转弯,进入“大森林”。□×××××○○○○○(图二

2、音乐嘎然而止,突然出现各种动物的声音。

师:教师听到的声音,就模仿其飞翔的动作形态。同时,激励学生你们也能象老师一样模仿飞翔的样子吗? 生:(异口同声能。随着老师一起模仿。

3、音乐不断出现各种不同动物的声音。(小兔、小猴子、狮子、老虎…… 师:激励学生根据不同动物的声音,想象并模仿出它们走路的动作形态。生:随着不同动物声音的出现,在场地上出现不同种可爱的小动物群。

四、森林旅行

1、音乐停,教师和学生进入大森林。

师:小朋友们,你们模仿得可真象啊!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 生:喜欢。

2、老师也非常喜欢小动物,但有一种小动物是我最喜欢的,请小朋友们在我的描述中猜一猜它是什么动物?(它有四条腿;它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它的肚皮白白的;它小时候的名字叫蝌蚪。

生:(争先恐后

3、师:小朋友们,你们能为老师模仿一下青蛙的动作和声音吗? 生:能。

4、师:谢谢小朋友们!下面我们分组来模仿青蛙的动作和声音,看哪一组模仿得最象,老师要为模仿得最象的小组颁发“超级模仿秀”奖章。

生:分四组进行模仿,教师巡回指导并适时鼓励和表扬。一组三组 二组四组(图三

5、集合。教师为第一小组和第三小组颁发奖章。

师:刚才,小朋友们模仿青蛙的动作是举着双手的,如果我们把手放下,是不是会跳得更远呢?让我们一起再试一试。

生:分四组进行模仿。(队形同上

6、练习后,散点集合。

师:哪种姿势跳得更远些,为什么? 生:放下手,把双臂摆起来。(1象长了翅膀似的。(2能使上力量。

7、教师总结。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对。双臂摆起来,双腿也就用上了力量,所以我们跳得就远了。

五、快活林

1、师:小朋友们,你们一定很喜欢捉鱼吧?

生:喜欢。

2、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森林”中的“池塘”边。

师:现在,“池塘”里有一群淘气的鱼儿,我们一起想办法把它们捉住,老师看一看谁捉得最快。(教师将学生按性别分成两组,分散在两个“池塘”里,再在每个组中选两名同学手拉手结成“鱼网”,到“池塘”中捉鱼。若“池塘”中的鱼儿被捉或鱼儿游出“池塘”,都算被捉住,要和“鱼网”连结起来,共同捕其它的鱼儿。结成“鱼网”的同学,在捕鱼时不能散开。

(图四

3、游戏开始。

师:巡回指导,适时参加到游戏当中。

(教师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游戏,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生:进行游戏,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尽快地把全池中的鱼儿都捉住。

(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创新、探究的空间,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了智力。

4、游戏结束,散点集合。

“讲解”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第6篇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遵循以下几点:

一、求新

所谓求新,就是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要给知识注入鲜活的内容。讲出新知识,运用新材料,选择新角度,讲出新体会。例如:我在教学《蛇肚子里的象》时,让同学们把作者的一号作品和二号作品给身边的大人或者小伙伴们看一看,让他们说说这是什么,一号和二号作品有什么区别。利用新颖的讲解方法,使学生受益,理解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刻。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于是我不跟他谈蟒蛇,谈原始森林,谈星星……我跟他谈桥牌、高尔夫球、政治和领带……”语言表达形式的新颖多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有利因素。

二、求深

教师讲课只有讲出水平、讲出角度,学生才会折服、才会钦佩,对知识才能孜孜以求。反之,教师讲课无力求深,甚至低于学生,学生就会觉得教师是在进行浅薄地说谎。旁征博引才是唤起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例如:我在带领学生分析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后,列举了精忠报国的岳飞,不为斗米折腰的朱自清,塞外牧羊的苏武。一位位历史人物的伟大壮举犹如催人奋进的鼓点击出,极强的民族之魂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掌握古今中外广博的知识,才能用优美流畅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渴望知识的火药。给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眺望未知世界的窗口。

三、求精

要克服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的弊端,防止出现“重教轻学”、重讲解轻体验的现象,一节课,教师的讲解占了一大半,学生的表达参与只有一点,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少讲,精讲,讲到点子上。突破难点,揭示重点,明确文章的写作动力,达到预定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蜘蛛》,有这样的一句,“后来,我发现了蜘蛛走了许多弯路——从一个屋檐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地翘起尾部。不让丝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别的物体上”从破折号可以知道什么?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这样评价:我们的小朋友分析得真切、透彻,通过破折号下面的解释说明,突出了蜘蛛的顽强、坚韧和聪明。

四、求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讲解要富有吸引力,必须讲究情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愉悦的体验。方法多样化,有情感性,声情并茂,以情感人,文雅风趣,富有幽默感,创造和谐愉悦的氛围和情景。例如: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词性中的动词时说:“同学们,动词是什么?我会变”。这一下激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他们眼睛盯着老师,老师找一个中等个的男同学,并说:“动词就在他们身上,走!”这个学生走了几步。“跑!”这个学生跑了几步。“说话”,这个学生又说了几句话。老师说:“我把动词找出来了,谁还能在这个同学身上找出来?”学生们有所领悟,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原来动词就是表示动作的词呀!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五、求活

教师在讲解设计上不要孤立地使用一种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审时度势地把握“讲”的分寸,适时引入设疑、提问、诱导、演示、讨论等方法和手段,把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训练密切结合起来。

总之,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是掌握了语言艺术的人,一个懂得创造语言艺术的人。只有这样,说出的话才能准确、严谨、生动、传神,并富有启迪性和号召力。

课堂讲解 第7篇

运动技术的讲解是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为基本的能力之一, 但由于体育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分析还不够透彻, 课堂语言的运用还存在许多问题, 如讲解的时间较长, 语言不简练;废话、重复性的语言过多;讲解过于专业化, 学生难以理解;语言缺乏连贯性, 口语化现象比较严重等。

针对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及学生的年龄特点, 体育课堂上的讲解可从四个“点”入手, 主要目的是尝试优化体育课堂提问, 实现高效、高质量的“问题化”教学。

一、把握根本点, 精心导问

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提出的问题往往流于形式, 没有抓住教材的本质特点, 只是将问题的提出当成是一种简单的“问”和“答”, 没有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教学内容的本质规律和特点, 从而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填鸭式过程。

把握根本点, 就是把握教材的本质, 它要求体育教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 分析所教内容的本质特点或属性, 然后再根据这个“根本点”精心导问。导问的过程就是教师有效地运用“问题情境”的教学法, 在教材本质的基础上, 构造好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情境问题中的答案。

如在水平一《立定跳远》教学中, 很多教师会这样进行提问:立定跳远的动作像哪种小动物?学生回答:小青蛙!然后教师就带领学生进行练习。这样的提问没有抓住“双跳双落”这个根本点, 讲解实效性较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双脚同时起跳和落地的动作, 我运用学生的正误对比, 创设有趣的情境进行教学。教师提问:“春天的荷叶上有两只小青蛙在练习跳远, 听, 它们落地的声音一样吗, 为什么?”学生回答:“不一样, 一只青蛙一声落, 另一只青蛙咚、咚两声落。”教师继续导入问题:“看来两声落的青蛙跛脚了, 跛脚的青蛙能跳得远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能, 因为两条腿同时跳, 蹬地的力量才更大, 跳得更远。”……导问的过程, 不能脱离教材的根本点;只有抓住了根本点, 才能更好地创设出问题情境, 精心地导入问题, 引导学生明确所学技能的本质。

二、围绕重难点, 适时发问

体育课堂教学中, 重难点是否突破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同样, 在课堂提问中, 能否围绕重难点展开教学, 能否提出符合重难点的问题, 能否在合适的时机呈现问题, 都十分重要。许多教师提问时, 往往问题比较单一、分散, 没有紧紧围绕重点和难点展开, 导致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 从而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 最终呈现出低效的课堂。一节课下来, 问问学生, 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说不出来, 那么这样的“问题化”课堂, 就是有问题的课堂, 就是无效的课堂。

如在水平二 (四年级) 《正面双手投掷实心球》的教学中, 教材的重难点是:掌握正确的用力方法和用力顺序, 保持合理的出手角度。实际教学中就应该通过循序渐进的投掷练习, 解决问题, 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往的练习就是简单的学练, 过程比较枯燥乏味,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我在每次练习前通过问题的设置,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练习。第一次练习前提问:“怎样将球投得远?”学生练习后解决问题———双手用力挥臂;第二次练习前先请投的远的同学示范, 然后提问:“他们投得真远, 不仅做到了双手用力挥臂, 还有一个相同的动作, 像什么?”学生观察后发现像弯弯的月亮、像一座小桥———后仰收腹;第三次练习时请两位同学进行对比示范, 一位投得又高又远, 一位投得又低又近, 教师及时提问:“两位同学都做到了双手用力挥臂和后仰收腹, 但为什么投掷的结果却相差很多呢?”学生回答:“他们投掷时出手的位置不同。”让学生做到练中有思, 思中有学, 不仅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投掷实心球的重难点, 同时也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从而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抓住连接点, 逐步追问

在小学体育教材中, 很多新的体育技能往往和旧的技能衔接紧密、联系密切。新技能往往是旧技能的拓展和延伸。在新旧技能的转变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寻找出旧技能和新技能的衔接点, 在新旧技能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互通互补, 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技能。这个“连接点”在课堂教学中运用, 又比较困难, 教师必须及时有效地逐步追问学生, 创设条件, 将学生引入“最近发展区”。

如在水平二 (四年级) 《蹲踞式跳远》的教学中, 教材内容十分枯燥, 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不高。这让我陷入沉思———该从何处着手, 设计出合理和恰当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个枯燥的技能练习呢?同样是跳, 立定跳远和蹲踞式跳远有什么异同点呢?带着这个问题, 在蹲踞式跳远初授课中, 我没有告诉学生学习内容, 先带领学生在起跳板上练习立定跳远, 然后在沙坑中间拉一根高40cm的皮筋, 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方式从起跳板处跳过皮筋。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了, 我再尝试切入问题:“要想跳过高的皮筋, 我们该怎么做?”学生进一步尝试性练习后回答道:“从后面跑过来就可以跳过去。”教师:“非常好, 那如果老师把皮筋拉得更远一些, 你还要注意什么方面, 才能跳过很远的皮筋呢?”生:“跑快一点、跳高一点、把脚抬高一点、落地时收腹团身……”教师在提问中, 抓住了立定跳远和蹲踞式跳远的连接点:原地跳和助跑跳。在不停的追问中, 学生既明白了蹲踞式跳远的基本方法, 又明确蹲踞式跳远和立定跳远中的相同点———蹬地和收腹团身才能帮助跳得更远。

四、抓住易错点, 反复引问

课堂教学中怎样讲解数学习题 第8篇

那么,怎样讲解数学习题呢?这是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认为,这一点为我们上好数学习题课指明了方向。从战略上讲,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教师首先要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学生的心灵。以前,我以为讲解习题就是把自己知道的、最好的、最多的、最精彩的、最与众不同的、最有体会的东西,用直接、明了、简捷、完整的方式交给学生。可是,教学实践证明不是把这些东西交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解决,就能以最小的知识代价,引起学生最多的思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就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从战术上讲,在解题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决定解题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突出思路分析,不要开门见山

从解题角度讲,给学生讲解习题是教给学生如何去发现解题的方法。讲解的关键是展示思路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发现过程中,解题人思绪万千,念头百出,有时灵机一动,茅塞顿开;有时山穷水尽,突然峰回路转;有时步入歧途,不能自拔……教师应把这些生动的思维过程充分地展现出来,不能只展示分析的“成品”、“优品”,还应该展示分析的“废品”、“次品”,好好地讲解怎样从“废品”到“次品”,进而到“成品”、“优品”的,把主要精力放在题意分析和思路发现上。教师是学生课堂活动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要做到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学生迷路时,教师应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学生畏惧登山时,教师应唤起他的内在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二、潜心设疑布陷,避免平铺直叙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讲解习题时,由于知识密度大、信息量多,应将讲、练、思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和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我的做法是:(1)进行开放式的习题课堂教学,给学生出错的机会;(2)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学生的错误想法;(3)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的错误显现出来;(4)做好经过探究,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自我否定的经验积累。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认识上的错误,理解上的偏差,技能上的缺陷都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思维状况,以尊重、赞赏学生为前提,摸清学生易犯的错误,正确导航,把握进程,时时点拨,有意识设疑布陷,警示学生。这样就能让学生巨大的智力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渗透数学思想,切忌舍本求末

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观点、方法。它是数学的“灵魂”。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数学思想起着主导作用,它为产生一个好念头,一种好思路,一种好猜想提供了方向。中学数学主要涉及的数学思想有转化的思想,化简的思想,逻辑划分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讲解习题时,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有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而且要向学生展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展现应用过程的丰富背景。否则,当学生遇到新问题时,却不知从何处入手。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有两条有效的经验:(1)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对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侧重应有所不同:在低年级介绍较低层次,在高年级介绍较高层次;新授课阶段介绍较低层次,复习巩固阶段介绍较高层次。这就是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按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顺序进行。(2)在解题教学中,重点是展现知识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过程,使学生从中学到创造性数学活动的经验,并经过多次强化巩固下来。问题解决的过程大致是:当遇到新问题时,首先要把条件和结论转化成与原有知识结构相吻合的形式(这是同化过程);再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把原有数学认识结构的概念、定理、法则等重新组合成新的法则,以便适应问题的解决(这是适应过程);最后选择适当的数学方法实施解题手段,实际操作解决问题。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数学思想方法的特点,按由高层次到低层次的顺序进行。总之,教师在讲解习题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要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要让学生充分体现数学思想的价值及其对解决问题的指导作用,从根本上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意一题多解,启迪创新思维

习题的一题多解是数学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最成功的教学经验之一。解题思维活动中充满着新旧认识结构的矛盾,已知与未知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方法背景与新题情景的矛盾。若没有创新思维能力,解题只能永远停留在模仿层次上,教师不能对学生说:“这种解法是本题的最佳解法。”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开思维的翅膀,养成一题多解的良好习惯,勇于思考,善于解题。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写道:“无论如何,你应当感谢所有新念头,哪怕是模糊的念头,甚至要感谢那些使模糊念头得以纠正的补充念头。”实践证明,一题多解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活跃思路,开阔视野,锻炼思维的敏捷性,提高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加深对解题过程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教学中典型错题课堂讲解探讨 第9篇

一、追本溯源,拒绝错得“云里雾里”

古语云:人恒过,然后能改。遗憾的是,许多同学总是“恒过”,但并不“能改”。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对错题未引起足够重视,教师也未能对错题进行深度剖析,让他们在“云里雾里”一错再错。例如,该章节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图1):在粗糙地面上,有A、B两物块,B物体在A物体上,A、B分别以速度V1和V2向相同方向运动。问当速度V1和V2有不同的大小关系时, A、B两物体受力的相互关系( ):A.若V1=V2时,A、B之间无滑动;B.若V1>V2,B受到A向右的滑动摩擦力;C.若V1<V2,B受到A向右的滑动摩擦力;D.若V1>V2,A受到B向左的滑动摩擦力。显然,解答这道题需要运用整体法和分离法。具体思路是:当V1=V2时,两物块均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相对于A物体相对静止,对B进行受力分析,水平方向上B物体受力的总和为0, 因此A正确。解答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选择C。他们这样解释: 当V1<V2时,物块B相对物块A有向右滑动的趋势,物块B的相对运动需要在此方向上有力的维持,因此选C。其实,这种错误常见。从心理因素分析,学生并未进行严格的受力分析,而靠感觉进行选择。从知识因素分析,容易做错的另一个原因是物理概念理解不透彻。以选项C为例,学生认为物体B相对A有向右的运动趋势是因为受力,这显然有悖“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定理。

二 、 有的放矢,拒绝错得 “ 一如既往 ”

物理教师经常这样抱怨:这种类型的题目讲了不知多少遍, 只是换了一个小条件,学生还是一如既往地错。对此,教师需要剖析典型错题,引导学生了解知识薄弱点和思维方式的不足之处,对症治疗”。例如,本章节有这样一道问答题(图2):轻弹簧A、B的原长L1都是0.1m,弹簧的弹性系数k=500N/m,先悬挂两质量分别为m的重物,测得两弹簧的总长度为26cm,请问:重物m的质量是多少?这道题的难度并不大,但许多学生却给出这样的计算结果:k×△l=F,F=2mg,△l=0.06m,解得m=1.5kg.调查写出这种做法的学生,他们都能说出公式k×△l=F,说明他们的基础不算差,出错的原因在于将本题的两根弹簧当作一根弹簧。仔细分析该题目,弹簧A其实受到两个m的重力作用,而弹簧B受到一个重物m的重力。对两物体分别予以分析,A、B两弹簧的形变量之比应该是2∶1,因此弹簧B的形变量△B=0.02m, 再进行计算,得出正确答案1kg.从理论层面分析,学生没能充分考虑具体物理情景,没有建立良好的模型意识。鉴于此,教师可精选几道类似题型的题目强化练习,引导学生在多元化的比较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升华物理意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拒绝错得 “一如既往”。或许,这才是课程改革的本真与初衷。

三、加强整合,拒绝错得“死板教条”

有时,某种类型的题目没有问题了,但一旦整合其他知识点,学生便照错不误,死板教条的现象非常严重。我们往往归咎于学生不够聪明,殊不知,这与日常练习缺乏整合性有一定关系。例如,本章节有这样一道题(图3):绳子AO和BO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其中绳子AO的长度<BO,若逐渐加大拉力,哪个绳子先断?课堂上,多数学生选择B绳。理由是A绳在水平方向的力与B绳在水平方向的力等大反向,由于B绳较长,由二者角度关系可知B绳的受力较大,因此较容易断裂。其实,该题应该对点O进行受力分析,绳AO和绳BO的合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方向与重力相反。对合力进行力的分解,可知绳AO的力要大于绳BO的力,故应选A绳。从思维角度分析,学生出错是由于将几何图形与受力进行结合分析时,未能较好地将二者进行有效整合。强化这方面训练,有益于提升高中生物理成绩,对思维品质与能力发展也大有裨益。

四、结束语

总之,学生在物理练习中出错在所难免,关键是教师要针对具体错因,匠心独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成最佳的练习效果,让错题也绽放别样的精彩,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峰.高中物理“错题资源”整合与调整课堂教学形态的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2012(12).

[2]付典泽.高中物理中学生错题集的建立和应用[J].物理教学探讨,2010(07).

课堂讲解 第10篇

一、讲解

首先,教师在讲解时要根据不同项目内容和要求,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动作的关键所在。讲解要精练、透彻,讲在点子上,使学生明确技术的关键,务必使其牢固掌握。例如:为了巩固和提高耐力跑的能力,抓住跑动技术的正确姿势,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的重点(懂得处理“极点”现象)。对于难点部分,应有步骤地深入分别讲解,个个突破,帮助学生对难点部分加深理解。

其次,讲解要准确是指讲解的内容必须正确,具有科学性。用最精练的语言(术语)、最短的时间,把技术动作的概念、要领,直观形象地讲明白,把各种活动办法有层次地交代清楚。使学生一听就懂,便于理解、记忆。如在弯道跑的教学中,通过多年教学积累把技术动作归纳成:“身体倾向内,摆臂右大左,靠过内沿跑,脚趾均偏左。”同时,在教学时采用“三体会”教学方法,学生有了体会后,再结合口诀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很快掌握了弯道跑的技术。这些要点及口诀顺口、易记、易体会,既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讲解示范的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可采用不同的形式讲解,对于比较简单的动作,可用直陈法讲解;对于复习的技术动作应用分段法讲解。可集中讲解,也可分散讲解。讲解时不但要讲解正确的要领,也要讲解易犯的错误动作,同时分析造成错误动作的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理解正确技术的概念。

二、示范

首先,示范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某种动作的形象,它告诉学生这种技能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示范,如初学教材,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应先做完整技术动作示范,再根据教学要求讲解示范,对关键技术动作要重复示范,示范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观察示范的方向、部位和时间,使学生尽快地明白如何根据自己完成动作的情况观察教师的示范,达到抓住重点、突出难点的目的。另外,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务求规范、连贯、完整、优美。实践证明,教师准确熟练、轻快优美的示范可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要领十分重要。

其次,示范的目的是要给学生作范例,这就得让全体学生都听得见,看得到。因此,教师的示范不仅要规范,还要特别注重示范的位置和方向。示范的位置要根据学生队形、动作性质以及安全的要求来选择最佳位置进行示范及带领学生练习。如在武术教学中教授基本动作时,采用横队队形,教师就应站在横队的等边三角顶点方位示范,如果是复习套路,采用横队集体练习,教师就应站在队伍的的左前方带领学生练习。实践证明,这几种位置的示范方法最能让学生便于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示范的方向应根据动作的结构和要求、学生观察动作的部位而定。教师应尽量把示范动作的方向、路线与学生跟做的方向、路线一致,可采用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镜面示范等形式。

第三,在体育课堂上,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感知动作外部形象的基础,而讲解则是让学生了解动作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两者结合运用能够缩短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识过程。例如:在学习侧手翻时,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感知了动作的外部结构———侧手翻的动作就像一个大圆形平面板直线向前转动。然后通过讲解,提出手脚依次落地要成一条线,翻转时空中的动作要成一个平面,这样学生就能模仿教师的动作,并领会“地上一条线,空中一个面”。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讲解与示范结合起来运用,才能让学生对技术动作建立完整、正确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提高练习效果。

浅谈如何讲解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第11篇

关键词课堂 高效的课 教师讲解

一、《平移和旋转》教学片段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搬家吧。(出示格子图和小房子)看,小房子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生:平移。

师:向哪边移的?

(反馈:班级40人,有30人认为3格,5人认为5格,5人认为6格。)

教师多媒体演示房子平移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左边的图上找一个点,再找出右边图上这个点的位置,数一下小房子移动了几格。

(反馈:学生找的两个点不对应,左边的点和右边的点不是同一个点)

师: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移动了几格?(多媒体闪烁小房子两个对应的点,动态演示移动过程)

师:我们现在来观察金鱼和火箭图的平移。

(反馈:十几个学生没找到对应的点,5个学生数的是点不是格子,3个学生数的是两幅图中间间隔的格数)

从上面的案例中,教师的讲解就暴露了问题:

(一)讲解不深。

在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不到位,不深入,浅尝辄止,没有重点,没有难点,教师没有创设必要的情景,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对小学生来说,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难免会不理解说不清楚,那就需要教师给予恰当的必要的讲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难点和关键的地方,教师更是要讲解清楚,因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教师的引导上的。案例中,判断图形平移几格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较难掌握的地方,教师就应该重点讲解。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讨论后没有得到结论的情况下,教师只是用多媒体演示了一下,并没有讲清对应点及平移的格数要怎样数,可以说这位教师的讲解并不到位,所以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理解平移的真正含义,不会平移。

(二)讲解不正。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学生在平移上认识失误,对平移几格理解偏差时,教师一味顺应学生的思维,没有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讲解,教师一开始讲平移时就没讲清平移的关键是什么,以至于学生不知平移几格看哪里,有的学生始终不会数,所以说教师的讲解是偏离了教学目标,讲解不正。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如何做到有效的讲解呢?

二、《平移和旋转》教学片段

师:让我们乘船出发吧!

(课件演示,船前站猫,船后站狗)船在做什么运动?平移了多远?你有好办法么?

生1:可以量。

生2:数格子。

师:比较下来还是数格子的方法好,量的话每个小朋友都要上来不方便,数格子坐在下面就能操作。现在我们看看到底平移了几格?

(出示格子图)数一数从出发点向右平移了几个格子。

生1:4格。

生2:6格。

生3:7格。

师:我们一起来移动一下,看看小船到底移动了几格吧!

(演示)原来在哪?1格到哪里?2格到哪里?……小船平移了几格?

动手后的结果是什么?跟你原来的想法一样么?能看船中间的格数么?要看整个船移动了几格。

师:但是我们的小动物闹矛盾了,小猫和小狗都认为自己平移的多,同学们,你们评评理,究竟谁说的对?我们1、2两组数小猫,3、4两组数小狗。你们数的各是几格?(课件同步演示)

生1:小猫平移7格。

生2:小狗也平移7格。

师:对,小猫和小狗从原来的位置到现在的位置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他们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

如果把他们看作是船上的两个点,那么这两个点分别向右平移几格呢?

生:7格。

师:船上的这两个点和船一样,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那么其他的点是否也向右平移了7格呢?请大家选择一个点,观察一下。

生:也是7格。

师:(小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平移了7格。点平移的格数和船平移的格数是一样的。今后我们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图上的一个点,数清这个点平移的格数,就能确定图形平移的格数了。

我们用掌握的本领去解决小房子和火箭的问题吧!

学生完成练习。

上面的教学案例中的教师讲解就很有效,如何有效的讲解呢?

(一)讲解内容要准确。

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内容要准确到位,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教师要精当的讲述,形象的描绘,带领学生深入体会,丰富见识,拓展视野。案例2中,教师有具体形象引入教学,用具体的小船带领学生一起认识到平移的格数要看整个船的格数,不看中间的格数。这里的讲解就很准确,学生容易接受,效果也很好。小结也很恰当,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对应点。

(二)讲解时机要准确。

教师的课堂讲解要把握好时机,及时施教,才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弄清概念,主动探索。在平移的教学中,判断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是整节课的难点,让学生一时很难理解。案例2中,教师让学生先说方法,然后教师及时讲解数格子的方法最好,让学生少走弯路。当数格子有分歧时,教师有及时的让学生看他用小船在纸上移,解决数格子问题。然后将具体的小猫小狗看成抽象的点,观察点的平移格数,及时的讲解了图形的平移格数和点平移格数是一样的。这样一个完整的及时讲解的过程,突破了知识的难点,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准确牢固。

(三)讲解方法要准确。

一堂课教师的讲解要和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也要启发学生讲解,整堂课都是教师讲解时不可取的。教师的讲解要注意是用“讲”,是用来启发和引导学生,不是灌输和填塞,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的状态。讲解的过程中配合眼神、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以达到讲解的最佳效果。

课堂讲解 第12篇

一、讲解确需淡化

传统教学非常亲睐讲解以至于到滥用的地步乃至积弊甚多。讲解成了教师的“独白”, 学生的思维参与个性的发挥、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形成, 都在这种“独白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中被“淹没”。重视“讲解”是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源的。从课程论的角度看, 把课程看成是知识的观点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知识的传递要看语言这个工具, 显然, “讲解”是必须的;从教学论角度看, 传统的教学实际上是教授论, 强调教师的“教”, 尽管早在20世纪上半叶,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把“教授论”改为“教学论”, 强调“教”与“学”的统一。但是, 这种强调教师主要作用的思想的惯性乃至今仍然很大;从学习论的角度看, 传统的学习是强调环境的刺激作用, 强调学习的连续性、系统性、机械性, 也是强调学习的接受性, 先接受再运用。不可否认, 传统的教育理论对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 我们也应看到一些新的教育理论的发展。这些新的教育理论也是人类智慧的产物, 有许多优势, 也应给予重视。这些新的教育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论由强调知识向强调经验关注生活转变;教学论由强调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学习论由强调外在刺激向强调主体认知转化。这些理论不得不使传统的教育理论至少要让出“半壁江山”。因此, 诞生于传统教育理论根基上的“讲解”技能也确需淡化。当然, 这仅就一般而言的。如就音乐教育角度而言, 从音乐的特殊性出发, 我们也觉得“讲解”需要淡化。其理由如下:音乐是听觉艺术, 它的材料是声音决定于它有两个特性。 (1) 音乐的非语义性。音乐和语言都是用声音作媒介来表达的, 但表达的方式与内容却有所不同。语言具有一种约定速成的语义, 音乐的声音却完全不同。它作为艺术交流而存在, 不遵守语言的规则, 因此从本质上说音乐不需要也不能“讲解”。 (2) 音乐的非具象性。音乐与美术所使用的材料是不同的, 音乐是以声音作为媒介的,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听觉艺术, 它本身不具有空间造型特点, 不能直接描摹表现对象形体[3]。因此, 从本质上说, 音乐也不需要也不能通过视觉手段等途径来“讲解”。可见,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有其特殊性。总的说来要少讲多实践体验, 以聆听为主, 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 从而得到音乐的愉悦。因此, 教师切忌把“讲解”放在主要的位置, 以至走上一条有悖于音乐审美体验原则的道路。

二、讲解也不容忽视

新课程要求音乐教学应该少讲。但是, 如果认为音乐课只是让学生聆听, 而不需要教师作任何讲解, 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在这方面我们确实存在很大误区, 需要理性思考。其实, “讲解”与“课改”并不抵触, 课改不是要想把“讲解”改掉, 而是要使讲解更贴近学生、贴近课堂、贴近生活;“讲解”与“灌输”并不等同。在课堂教学中, 适时、适度的讲解与满堂灌是两回事。“课改”推崇的讲解, 就是根据学生的基本经验水平和认识能力, 以有效的方法将抽象知识化为具体以促进学生趣味性地理解和接受;“讲解”与“自主”也并不对立。许多人认为, 提倡自主学习, 教师就不能多讲。一讲就是“接受”, 就不是“自主”。其实, 无论是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 还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教师都不能放弃自己应尽的教学指导职责;当然, “讲解”与“引导”也不是冤家。有人认为, “讲解”了就谈不上“引导”。这是片面的, 事实上, 课堂必要的讲解正是有效的“引导”[4]。否定“讲解”的思潮实际上在课改以前就有。这种理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巴西教育家弗莱雷的理论。他在其代表作《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了解放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中要打破“讲解式教学”, 实施“对话式教学”[5]。其实, “讲解”不仅不与对话原理矛盾还体现了对话的教学原理。克林伯格就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 进行着最广义的是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志。”[6]钟启泉在其著作《学科教学论基础》中也指出:“教学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是在支配性的媒体-语言的影响范围之中产生的现象, 亦即可以把教学作为语言过程来把握。这就是说教学中的语言本质上是一种对话过程。”[6]这样看来, 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 拥有对话的性格。教学对话提高了对教学语言的关注, 无疑是一种教学理念上的进步。新课程提出的“以学生为本”, 倡导音乐教学中师生间的对话, 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当然此处所说的“对话”, 不可简单理解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问答, 而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接纳、彼此倾听、彼此敞开的基础上, 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 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引用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话就是:“对话是从一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既然“教学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 那么,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而存在的课堂讲解自然也拥有了对话的性格。对话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加涅等著、陈正昌等译的《教学设计原理》中指出:“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系列沟通。”[6]钟启泉指出:“沟通与合作是最能表征这种教学的对话原理的关键词。”[6]。可见“对话式教学”就是师生间利用教学语言进行沟通与合作。“讲解”作为对话教学的的重要一环, 当然就具备了“沟通与合作”的功能, 而“沟通与合作”的教学理念又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史洪敏

(铜山县三堡镇中心中学江苏徐州221112)

目前, 各科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方向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反对教师满堂灌。但音乐课上教师当主演, 学生当配角的状况仍在延续:教师大包大揽, 学生循规蹈矩, 任由教师牵着鼻子走。因而课堂气氛枯燥乏味, 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这显然与音乐美学的教育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倘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交换一下角色:让学生做主角, 给他们一些倾听、感受、表演、创作的自由,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中来, 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倾听、去实践, 主动参与,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从被动的配角“丫环”摇身一变为主动的主角“小姐”, 情形便会大不一样。

一、学生是“听”的主角

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离开了听, 音乐就成了无水之源, 离开了听, 音乐教学就无法实施。在校园生活中, 常见这样的现象:有些同学唱起流行歌曲琅琅上口、如数家珍, 而唱起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却结结巴巴、勉为其难。流行歌曲靠的只是耳熟能详的功夫。因而反复的倾听与感受是音乐教学的法宝。让学生去倾听旋律的起伏, 去感受节奏的变幻, 成为学习的主角。一些所谓的难点变会迎刃而解, 比教师喋喋不休的分析重难点, 讲解知识点要有效得多。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喜欢, 教师轻松,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比如《阳关三叠》这首歌。附点节奏如:“渭.城浥朝雨清晨”。若教师讲6.唱四分之三拍, 1唱四分之一拍, 学生根本不知所云。而我只告诉他们在一拍中把第一个音“6”唱尽可能长, 第二个音“1”当然就被挤得相当可怜了。然后教师做示范, 让学生多听多模仿, 然后跟着钢琴伴奏, 在教师带领下边划拍子边唱出前长后短的效果就OK了。而66·这一节奏型教师先边打拍子边示范唱 (唱da da) , 学生仔细听认真模唱, 然后学生用一个词 (要求第一字发上声, 第二个字发阴平声。如“李冬”来唱出节奏。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老师、小丫、讲桌、火车、母鸡……兴致那是相当的高。最后我来弹奏钢琴, 学生用刚才他们自己创作的词跟节奏来演唱体会这种节奏型的唱法。大多数同学在反复听的基础上都能轻松掌握。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在这浪费太多时间, 学生还意犹未尽, 听说课后还有好多同学仍沉浸在创作的自娱自乐当中。当然学生也非常扎实精彩的完成了这首歌曲的学习。

二、学生是“唱”的主角

很多人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 音乐老师就是教唱歌的, 当然这只是一种偏见和误解, 但至少说明唱歌在音乐课中的重要地位, 唱歌是引用课的内容之一。卡拉OK走进千家万户给了我启示:何不把它带进课堂?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荧屏之声》。我一进课堂先问学生喜不喜欢卡拉OK, 学生都异口同声的大叫

生双方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7]由此可见, 课堂讲解确实并不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悖, 而是一脉相承。[8]对于音乐教学来说, 教师恰当地讲解, 能更正确地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作品, 尤其是在欣赏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器乐作品时, 若只是让学生听, 而缺少必要的相关知识的讲解, 学生是不可能对音乐有更深的理解的

总之, 讲解要有“度”, 只有辩证的理解它, 才能正确把握这个“度”, 从而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喜欢”。于是我宣布这节课我们就卡拉永远OK。愿意当众唱的, 想当众唱的, 单个唱的, 多个唱的皆可上台演唱。变原先教师面向尖子生的“点唱法”为学生做主角的“自荐法”。教室沸腾了, 学生个个摩拳擦掌。他们敢唱、愿唱、想唱。一个平时非常文静内向的女同学也走上台来, 着实让我吃惊不小。虽然不是个人独唱, 但也是莫大的进步了。他们个个像电影中的“男一号”“女一号”, 态度认真, 神情大方, 富于表现力。有了这一步, 何愁我们的音乐课堂上不升起更多的音乐新星呢?

三、学生是“动”的主角

不知哪位名人说过:孩子只有在三种情况下能安静;第一是死了, 第二是睡了, 第三是病了。除此都应该是动的。可有些老师唯恐学生的“动”会导致教学活动混乱, 不利于教师管理, 他们自己是出色的演员, 遗憾的是只把学生当观众。而本人认为, 音乐课堂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动起来, 成为自己的主角, 并各尽所能的演好自己的角色。把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感悟用身体语言表现出来, 动手、动脚、动身、动脑, 在动中感受音乐;在动中寻找乐趣;在动中发挥想象;在动中愉悦身心。这就是音乐的美妙, 音乐的力量。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的《八音之乐》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用手中的打击乐器去表现几个生活中的情景: (一) 寂静的深夜, (二) 紧张的气氛, (三) 吵架的场景。陈冉同学闭目凝神、盘腿而坐, 用木鱼敲出深夜的寂静;而吴浩同学敲着锣告诉我们三更到了。同样紧张的气氛, 有的同学用一阵紧似一阵的鼓声来表现;有的同学用越来越快的锣声来渲染;还有的同学随手在桌子上就把紧张的气氛烘托的淋漓尽致。最妙的是吵架的场景:大家都司空见惯了吧?可你见过用响板、沙锤和双响筒的“三角战”吗?这次“吵架”是由响板首先发起的, 双响筒也不是好欺负的, 于是一场战斗拉开了帷幕, 于是好心的沙锤过来劝架, 可是“不劝则已, 一劝惊人”。由开始的“二人转”迅速变成了“三角恋”, 吵得难分难解、难分胜负, 最后三人都累了, “偃旗息鼓”, 竟不知道为何而吵。把当今中国之“吵场”表现得惟妙惟肖。课堂教学也随之达到了高潮。

总之, 为学生提供一个快乐的舞台, 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 充分主动地去听、去唱、去动, 课堂教学会松而不垮、张驰有度, 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学生只有充分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才能真正感受和体会到音乐的真谛, 从而懂得音乐, 热爱音乐, 成为音乐学习的主角。

参考文献

[1]199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 (试行) 的通知.

[2]黄健.为课堂教学“分析”与“讲解”重新定位[J].教育科研论坛, 2005 (10) .

[3]吴跃华.对高师和声教学改革中三种倾向的探析[J].音乐探索, 2005 (03) .

[4]黄桂林.讲解.如何理性地回归[J].江西教育, 2006 (4B) .

[5]田友谊.教育即解放——试析保罗·弗莱雷的“解放教育学”[J].外国教育研究, 2004 (4) .

[6]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热力学作用下一篇:电视媒体的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