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考证范文

2024-08-10

培训考证范文(精选12篇)

培训考证 第1篇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考证现状

(一) 人才培养目标

按教育部最新意见,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 熟悉会计基本理论与相关财经法规, 熟练掌握会计基本技能, 具有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出纳业务、会计管理、税务管理和财务管理能力, 从事单位出纳、会计核算、会计监督、查账验证、会计咨询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实现该目标的标志之一。

(二) 高职学生特点

高职学生素质普遍低于本科, 虽然高于中职, 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还是比较差, 主动学习能力不强, 且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需要学校和老师在学习上提供更多的帮助。这些特点在实行无纸化考试以来从学生参加考试的通过率一直不高上可以反映出来, 虽然经过努力近两年的通过率有所提升, 但仍然不够理想。

(三) 考证现状分析

有些学校认为所有考证课程均为所学专业课程, 会计专业学生经过专门复习, 通过应该不难, 虽然也安排了考证培训, 但力度不大, 学生能否通过主要靠自己复习和做题。但实际上现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不好考, 很多会计专业学生不能在毕业前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使学生毕业后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受到一定限制。

考证要求三门课程必须一次考试通过, 只要有一门不过, 下次考试必须重新报考全部科目, 此政策本身就使考试通过具有一定难度。在三门课程当中, 《财经法规》的单科通过率是最低的, 《会计基础》次之, 以某高职院校近年会计专业学生参加考证的数据为例:

另外据统计, 在未能全科通过的154人中, 近五成是《财经法规》和《会计基础》两门未通过;而其他两门通过, 仅《财经法规》一门未过的占未通过人数的比重达到三成以上;两项合计, 因《财经法规》未通过的影响而未能通过的比重达八成以上。可见, 《财经法规》是影响考证通过率的最主要因素。究其原因,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内容多、范围广、出题灵活, 如果考生对相关知识掌握不够透彻、考点复习不够细就很容易答错。

二、加强考证培训, 提高通过率

根据国家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政策的变化和高职学生的特点, 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应加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教学, 提高学生在校期间考证的通过率。

(一) 加大考证培训力度, 增加课时集中培训

将考证内容融入教学计划体系并按课程衔接关系梯次推进。首先在前两个学期分别开设《基础会计》《出纳》《财经法规》《税法》和《会计电算化》等与考证相关的专业课程;然后在第三或第四个学期再专门开设《会计考证培训》课程, 该课程安排在考证前, 采用整周集中培训复习的方式进行, 时间为4周左右, 其中, 《财经法规》的课时应安排最多, 占近一半, 在此期间其他课程全部暂停, 使学生能够全心全意、集中精力复习备考。对此, 很多高职院校的做法是同样开设了《会计考证培训》课程, 但不是停课进行整周集中培训, 而是与其他理论课程同时开设, 在一个学期内每周排几节课, 课时总数差不多。其培训教学实践证明, 采用整周集中培训比将课时分散进行培训的效果更好, 考证通过率更高。

(二) 改善培训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担任培训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吃透考证教材, 并大量收集考证模拟题目, 在培训时先进行全面的考点串讲, 并能使学生举一反三, 复习到每一个知识点的具体细节;教师还要分析总结课程内容的规律, 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记忆考点内容;再通过典型题目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和熟悉考试题型和出题方式。当然, 最终的复习还是要靠学生自己, 教师只是引导、督促和提醒, 但是, 在教师的讲解和帮助下, 学生复习的效率和效果均会有较大提高。

(三) 提供模拟考试平台, 加强模拟考证训练

考证复习应以教材为主, 在对教材复习到位并反复记忆的同时, 完成大量的题目训练相当重要。学生进行模拟考试训练, 一方面是购买与教材配套的模拟题库, 另一方面是在计算机上进行无纸化模拟考试训练, 学校可以购买软件公司的模拟考试系统提供给学生,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由专业老师建立自己的模拟考试系统, 建设高质量的题库, 使培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训练题目更加多样化和深层次, 并能及时更新和补充。

为满足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的需求, 高职会计专业应以培养“上岗即用”的学生为宗旨, 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并兼顾可拓展性,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要达到此目标的前提之一是使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因此, 加强高职会计专业考证培训非常必要。

摘要:国家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开始增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难度, 提高会计职业的准入门槛, 根据国家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政策的变化和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应加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教学, 提高学生在校期间考证的通过率。

电工考证培训心得 第2篇

——电工取证培训心得体会

岗前培训结束后,公司组织我们进行高压电工取证培训。同时也是为我们以后进班组做生产工作打好基础。作为一名电网员工,需要进入到生产班组做好生产供电工作,而电气从业必须具有电工作业证,这就是我们本次取证培训的目的,同时培训也是为了我们能更好更为安全顺利地进行工作。

通过这短短两个星期不到的时间培训学习,感受很深,受益也不浅,在以前学校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这次取证培训学习拓展了我们在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使我们在实际操作方面得到很好地提高。比如使用钳形电流表测电流、使用兆欧表测量电缆和互感器的绝缘电阻,在学校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学习了一下,并没有见识过实物操作,知道的只是书本上的简单的介绍的知识,通过这次学习,实物操作练习,懂得了这些工具的使用情况并学会了用它们来测量数值。

电工基础知识这门课让我们回顾了大学时候电路电工学课上所学习的东西,等于是温习了一遍以前所学的东西,不过课上老师给我们上课结合了更多的与实际方面的联系,加深了对电工知识的理解。更是给我们耐心地讲述了电工学中常用到的测量表的学习,让我们有了整体的认识。上课的时候讲课老师徐工让我们学员自己上讲台讲述课件,这样,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件的知识,等于是我们自由讨论学习,能够加深知识的学习记忆;又可以培养我们讲课这方面的能力,使我们得到锻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习的很愉快,不至于课堂太沉闷,达到很好的学习效

果。

工作中,我们经常使用各种安全工器具,这些工具不仅是用来完成工作任务,而且对保护人身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防止人身电击、电弧灼伤、高空摔倒等。所以电气作业人员要对各种电气安全用具得基本结构、性能有所了解。课堂上,老师拿来了很多安全工器具,给我们讲解它得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等。我们熟悉了安全帽的佩戴,接触到了接地线以及使用操作帮对它的操作,还有绝缘手套等一些我们以后工作会常用到的安全工器具。这使得我们对安全用具有了实际性地认识。

在学习绳结打法的课上,我觉得是我学得最好的一门课,学习那些绳结的打法,一学就会,甚至老师还没教打法,自己在下面跟同事相互交流就学会了。一个绳结学会了多种不同的打法。在自己学会了方法之后,教给其他同事,让他们也能够更好地学会,自己特有成就感。听了老师的课堂讲述,知道了绳结在我们工作中的重要用处,各种绳结有各自的用处,用来绑扎不同的东西。希望自己学得这么好的一个技能在今后工作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展示。

这次培训中,感觉自己学会的一项特别有意义的技能是各种表的使用,钳形电流表、万用表、兆欧表等,这些将是我们以后的电工工作的必用技能。这些表的使用,以前在学校只是简单学习了它们的理论,没有实际见识过,根本不懂得该怎么使用。这个课上,温工温老师给我们详细地讲解了各个表的性能、基本结构、原理以及它们的使用和注意事项等。还让我们自己试着操作去使用和测量数值。

最后,操作考试部分是我们真正学习到的知识的展示,使用钳形表和万用表测量各个物理量数值,使用兆欧表测量互感器和电缆的绝缘电阻值等,这些实际的联系和操作让我们感受了一回做电工的事情。这些实际操作联系我们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使我们更好地掌握了各种电力设备知识,有了更深刻得认识,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次培训,引导着我们完成角色的转变,认真、虚心、诚恳地接受培训,态度端正、学习专注,全神贯注,认真的聆听和记录,及时完成作业,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鲜的理念,仿佛是学生时代。但是实际知识的学习又让我们知道我们正在向着电力工作者的身份转变。

这次培训让我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以前在学校里只是学到理论知识,通过培训才知道与实际工作的差距,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做好工作。同时,认识到电工是一门技术性强,知识不断更新的专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适应公司发展的要求。实际操作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只有不断地学习总结,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件事,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努力做一名优秀的电气工作者,为公司的明天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培训考证 第3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考证培训;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047-02

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中等职业技术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面对新的知识技能能够很好的学习与掌握,毕业后持有专业技能证书上岗,成为符合市场要求职业人才,中职学校面临着计算机专业建设与考证培训教学等问题。如何既能引导学生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最终能自主学习;又要完成考证的要求,让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对计算机考证培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考证培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职学校在考证培训过程中面临学生学习、培训教材、教师教学等一系列问题, 如何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学到专业技能,又能考取职业资格证,必需认真分析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及原因。

(一)学生学习问题。有些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很强,比如考不上高中的落榜学生,会主动积极学习,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已经养成为了升学而考试,在考证培训过程中以为通过考试就可以了,根本不去发现问题,从而不能达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的要求;有些学生在初中没有毕业、或已经辍学的在社会上工作过的学生,这些学生非常厌学,来学校就是混毕业,所以身在课堂,心在四方,不用心在学习上,可能连考证这个目标都没有,更谈不上学会专业技能了。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农村学生,学习主动性较高,但基础比较薄弱,不熟悉某些基础操作,或是遇见小问题没有能自己解决,比较依赖教师;城里的学生倒是接触过计算机,但对计算机的了解停留在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等生活娱乐方面,但又自认为计算机操作是很简单的过程,而且考证的钱是父母给的,考证不关我事,根本不专心学习。还有在参加培训过中,学生没有注意考证的技巧,考证是在规定时间规定题型的情况下完成规定的操作,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注意操作的技术与时间的安排。

(二)培训教材问题。现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培训教材多如牛毛,但培训教材只是从考证的角度考虑进行编写,不可能满足不同学校的教学要求。在教材选用上,有学校为减轻学生考证的经济压力,在培训时沿用教学大纲规定的授课教材,再辅助考证练习教材,这些授课型教材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讲解,一步一个脚印的教授操作,从易到难传授学生计算机知识。也有学校直接使用考证部门编写的考证专用教材,这类教材偏向讲解考试技能,着重让学生进行考证模拟练习。还有经验丰富的教师会选用一些新型的教材,比如带有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的教材,这些教材把计算机知识设计成一个项目或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项目或任务中掌握操作技能。授课型教材合适普及计算机知识使用,考证培训教学中它无法达到强化练习,提高技能效果;考证专用教材虽有针对性,对不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太偏重于应对考试;新型教材把学生当学习主体,体现了它的先进性,但如果教师在考证培训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就无法让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成功考取技能证。

(三)教师教学问题。在目前的中职计算机培训教学中存在着三种教学的问题:一是强化练习型,教师少讲甚至不讲,学习不停进行模拟练习,忽略了学校考证培训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拿到职业技能证外,还有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学会自学的能力培养的教育功能,时间一久,学生上课的热情下降,感觉只为应付考证而学习。二是细化讲解型。教师把考证的内容,操作的过程,注意事项从头到尾详细讲解,一步一步演示操作过程,教师恨不得把所有计算机知识全部都告诉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在听,动手机会与动手时间少,学生听多了就烦,也记不住,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三是放松自由型,教师认为科任教师已经给学生上过计算机相关课程,考证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是把考证的教材与资料发给学生,就坐在机房里等学生来问,学生一看没有教师监督,就自己玩游戏去了。中职生中绝大多数的自学能力很差,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才具备自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考证培训过程中即培训学生专业技能,又要培训职业素养。

二、考证培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对策

学生在参加培训过程中存在学习能力不同、学习态度不同,培训教材的多样性,教师教学的方法与模式滞后等,在开展考证培训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需拿出新方法、新思路。

(一)学生学习问题的对策,提倡在统一培训过程中分层次教学,兼顾学生能力差异。中职生源现状决定了学生的能力与态度,在考证培训过程中,教师应该与科任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考证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对每一个小组分别进行指导,让不同小组达到预期的目标。注意在分组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形式主义的做法。

(二)对培训教材问题对策,建议使用培训考证的专业教材结合计算机学科教材,教师自己编写适合本校培训手册,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考证内容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素养。首先需要教师精通计算机课程内容与考证培训教材,一方面,教师要博览群书,深入钻研计算机的知识,对计算机课程全面了解;另一方面,要充分熟悉和研究考证教材的优缺点,对考证内容做到心有数,合理将计算机课

程内容与考评培训教材两者合二为一。其次,要明确考证培训教学目标,根据本校课程内容、学生特点,培训时间安排,科学选择不同的教材的内容,编写考证培训手册,减少目前不同教材编写的不全面性所带来的许多教学弊端。中职教材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教材不断地完善中职教材,使教材走向合理,走向科学,是所以教师与学生的希望。

(三)教师教学问题对策,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技能培训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兼顾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采用分组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分步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际需要综合应用。如分组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可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性,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对工作任务的执行能力,从而使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如采用分步教学法,第一步可以考证模块来讲解主体内容,让所有学生了解考证知识,第二步讲解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第二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把企业的项目结合考证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市场上计算机类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要想走向稳定与持续发展,必需结合广西新一轮五年职教攻坚对在校生实施学历、职业资格“双证书”规划,在考证培训教学上下足功夫,把学生培养成为掌握专业技能,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合格计算机职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双艳,《“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课课堂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14期。

[2]孙树森,《对计算机分组教学的探讨》[J].吉林教育,2008年。

[3]邓开展.《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及破解对策》[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0年第3期。

[4]冯永滔,《基于项目教学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编写思

路与教学实施的探讨》[J]. 广州教研, 2007年第11期。

[5]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科学出版社,2003

年。

培训考证 第4篇

本文以应用广泛的港口岸边集装箱起重机、门座式起重机、集装箱堆场轨道门式起重机、通用桥式起重机等大型起重机为对象, 阐述港口起重机集成模拟器在考证培训中的应用及良好效果。

一、港口大型起重机考证培训现状

港口起重机械是港口生产作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及港口经济的蓬勃发展, 港口起重机尤其港口大型起重机操作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 港口大型起重机考证需求也逐渐加大。港口大型起重机操作人员要求相对较高, 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相当的实际操作经验, 才能正确、果断地处置突发事件, 确保作业安全。目前国内港口大型起重机的培训主要有以下特点:

由此可见, 一台港口大型起重机价值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 倘若专门用来培训练习, 考虑到设备损耗及影响生产, 造成培训成本非常高。其次, 港口作业较为繁忙, 无法为学员提供稳定持续的操作练习时间;此外, 学员在没有经验的前提下要在作业现场进行练习, 由于操作不熟练、过于紧张等原因, 容易出现操作失误, 无疑这样的效果是不佳的, 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总而言之, 目前这种师徒结队的真机操作培训模式, 培训周期长, 成本高, 效率低, 越来越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二、港口大型起重机仿真技术在考证培训中的应用

仿真模拟器的关键就是仿真的真实性, 只有保证仿真的正确性, 仿真系统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意义, 才真正具有生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各项数据模型的准确性, 就是当学员进行操作学习时, 起重机的各机构运行速度变化接近实际作业情况;二是仿真环境的真实性, 学员在模拟操作中所得到的感受尽量接近实际情况, 以便使学员能尽快实现从模拟操作到实际操作的过渡。仿真模拟器相对于真机训练来说, 性价比较高, 而且非常方便。

为解决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院委派了多位老师到山东、江苏、钦州、南宁、防城港、北海港等地进行培训或调研, 系统学习港口起重机械操作技能, 考取相关技能证书, 了解北部湾区域对港口起重机操作工的能力、岗位需求情况, 从而为这个新培训模式的推进打好了硬件及软件基础。学院还建成了广西首个港口起重机械模拟仿真实训室, 联合培训就有了基础。采用真机培训、考试, 费用相当高, 且易损坏近千万甚至几千万的设备, 学校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真机设备的费用和占用太大的教学用地。再加上港区作业忙, 培训时间缩短, 操作水平低下。采用港口起重机械模拟仿真操作, 且在通过模拟仿真考试合格后再进行真机操作, 就能克服这些缺点。具体做法如下:

这种新的培训模式, 关键点在于“校企联合, 共同培训”。前期先要去对应的港口进行调研, 了解该港口设备、生产特点, 与港务集团主管领导沟通协商合作培训的工种, 主要针对港口大型的、造价及维护成本高的设备, 种类较为广泛, 例如: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场内集装箱起重机、门座式起重机、通用桥式起重机等。

理论学习及仿真机实训同时进行, 当理论学习完成后直接进入理论考证阶段。待理论考证结束后, 进入真机操作实训环节。这样做的好处是, 理论考试完结后, 学员的学习心理负担减轻, 可以全身心投入操作实训中;有了充分的理论知识及仿真模拟操作的经验, 可以缩短学员真机操作的适应期, 减少了企业真机培训的损耗, 企业节约了培训的成本, 同时学员培训的费用也大幅降低了。由于港口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 不可能所有的学员都可以全部同时安排真机实训, 可以安排剩下一部分学员进行仿真模拟操作实训。完成真机操作实训学习后进行真机考证, 最后两项考试都通过后方可取证。

截止2015 年12 月12 日, 已经先后和北海港、铁山港、钦州港联合培训3 期共计100 多位学员, 通过率100%, 增加仿真模拟操作的培训模块, 大大节约了培训的周期, 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同时培训质量不降反升。有利于企业规划用人和安排, 也减少了学生上岗前需要较长的培训时间而影响正常的学习, 避免了企业用人与系部教学相冲突的矛盾。企业与学生或社会人员都获益, 学校也从中获益, 保障了就业的稳定甚至增长, 提升了专业的吸引力, 获得了学员、企业、社会的肯定。

三、港口大型起重机仿真技术在考证培训中的意义

仿真训练具有真机训练不可替代的优点, 当然仿真操作训练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实际操作训练, 但学员经过仿真操作训练后, 就有了一定的操作经验、技术, 再上起重机实习就能很快掌握实际操作技术。

通过与企业联合培训, 涉及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场内集装箱起重机、门座式起重机及通用桥式起重机等专业操作人员的培养, 使企业大大节约了员工培训成本;学院加深了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学生增加了就业面, 提升了就业竞争力;同时更好的服务北部湾各港口企业, 促进了地方经济尤其港区经济的发展, 真正实现了学校、企业、学员及社会四方共赢的美好局面。

摘要:针对目前港口大型起重机操作人员考证培训弊端, 结合仿真技术在港口大型起重机操作上的应用, 利用仿真操作模拟器与真机相结合, 探索出一套“校企联合, 共同培训”的新培训模式。

关键词:港口大型起重机,仿真模拟器,培训考证

参考文献

[1]徐仲南, 余亮.集装箱流动装卸机械模拟技术在港口培训中的应用[J].港口装卸, 2015 (2) .

[2]顾海红.浅议仿真技术在港口机械设备操作训练方面的应用[J].通用机械, 2004 (5) .

游泳救生员培训考证 第5篇

为加强我市游泳场所的安全规范管理,提高游泳救生员的业务能力,保证游泳救生工作的质量,促进游泳运动的健康发展,我市游泳救生员培训考核工作将于3月29日开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发布“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及深圳市救生员管理办法之规定。接”国家体育总局职业鉴定指导中心”和“国家总局游泳管理中心”省体育职业鉴定站字[2009]10号,为统一建立游泳救生员从业人员规范管理,保障游泳运动参与者的生命安全,救生员经培训考试合格后可获得国家体育局颁发的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证和注册证、深圳市水上运动协会颁发的《救生员岗位证》持证上岗。

一、年审注册要求:

根据“国家总局职鉴指导中心”和“国家总局游泳管理中心”省体职鉴字[2009]10号文要求,凡持有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证者均能报名参加2010全国救生员年审注册,逾期将重新参加救生员培训考核。

二、报考中级救生员条件。

(一)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颁发《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证》满三年者。

(二)在本人执岗期间(主责区),安全无事故,年龄在50岁以下。

(三)持单位推荐信和连续从事救生工作三年并表现优秀及无安全事故的单位证明。

(四)申报中级者必须重新参加救生员培训。

三、培训时间:每期上课时间:12:30-14:30(暂定四期)

第一期3月29日—4月4日第二期4月5日— 4月11日

第三期4月12日— 4月18日第四期4月19日— 4月25日

四、授课内容:

(一)理论课:救生员应具备的思想素质、职责、事故发生原因及预防、救生观

察技术、赴救技术、急救技术(现场急救)。

(二)实践课:游泳技术训练,(含耐力、速度、负重训练),救生技术学习(含

赴救、解脱、拖带、运送)和心肺复苏学习即:现场急救部分。

五、考核标准:初级200米自由泳5分、25米20秒(男)22秒(女)潜水摸物负重12-15公斤

六、报名:即日起接受报名并交纳费用。

大一寸蓝底照片(培训8张、年审4张)和身份证(复印件2张)

七、报名地点:深圳游泳跳水馆培训部,报名时间:9:00-11:0014:30-18:00

八、培训地点:深圳市笋岗西路深圳游泳跳水馆(室内)

九、费用: 培训费初级550元、中级600元(含培训、考核、教材、证书费),年审费初级100元、中级120(考核费和心肺复苏、急救板培训费)。

职业技能鉴定证费:初级240元、中级300元(由省技能职业鉴定站收取)

十、其它:

1、按中国救生协会规定,救生员在救生工作中必须身着中国救生协会统一要求的救生员服装,每套100元,费用自理。

2、考试成绩一周后可在深圳市水上运动协会网址查询,同时可在游泳跳水馆培训部领取上岗位证。(职业技能证上报省职鉴定站批复后领取)

十一、咨询电话:***383791976

备注:

1、近期内由国家体育总局游管中心将举办游泳池水质净化班,经培训考试合格后由国家体

育总局游管中心颁发结业证书。具体时间在深圳市水上运动协会网络查询。

2、5月份将开设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具体时间在深圳市水上运动协会网络查询。

3、救生员报名时填写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申请表和等级救生员申报表格一至2

份(可在深圳市水上运动协会网络下载)

水上协会网址:http:///

深圳市水上运动协会

“跑”的考证 第6篇

小说家、教育家、学者,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汤吉夫先生是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共生的作家,三十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汤吉夫短篇小说集》《汤吉夫中篇小说选》《汤吉夫小说选》《朝云暮雨》(长篇小说),报告文学《郭书俭印象》,以及随笔集《津门乱弹》《湖边记忆》等。近期出版了中篇小说《遥远的祖父》、长篇小说《大学纪事》以及随笔集《书斋内外》。应该说汤吉夫先生是以写小说见长的学者型作家,但他的杂文、随笔因其学养的深厚,同样精彩。这里编发的是《书斋内外》的部分篇章,以飨读者。

如今,兴“跑”。“跑”字的出现率很高,而且内涵也极丰富,算是个很时髦很时髦的字眼了。

按:《说文》中未收此字,可见那时“跑”字还不怎么吃香。《康熙字典》收入,又简释为:“足跑(刨)地也。”“秦人言蹴曰跑”等。《中华小字典》说:“跑”有二义,一曰“兽前足掊(刨)地也”。二曰“俗谓疾趋曰跑”。看重的是“跑”的本义,和今日广泛使用的“跑”字,相去甚远了。

也许是生活的变化,带来了词义的丰富,今天的“跑”字,已经衍生出好多古时不曾有的意义来。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跑”字的解释就有六义:

(1)“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

——按:此解似欠妥。火车、汽车不也可以跑吗?但火车、汽车却没有“两只脚”或“四条腿”,这该怎么解释?而且行文也显得笨拙。

(2)“逃走。”

(3)“走。”

(4)“为某种事务而奔走。”例如“跑码头”“跑材料”等。

(5)“物体离开了应该在的位置。”

——按:“跑水”“跑电”都是此解的例证。但讲话、写文章离开主旨,叫“跑题”,而讲话、写文章却不是“物体”啊,此解似亦不妥。

(6)“液体因挥发而损耗。”

——按:“汽油”跑了,是此解的例证。但“煤气”跑了,算不算损耗呢?而“煤气”却不属于液体。

《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权威性的工具书,翻了翻才知道,权威也是可以质疑的。比如关于“跑”字的解释,起码有三条就值得商榷。但得肯定,它对“跑”字的解释,较之前人,确是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其中尤以“为某种事务而奔走”一解,是注意到现实生活的变化,颇有价值,也算得其要领了。

“跑”字意义的延伸,正如当年“搞”字使用的泛化一样,速率是极快的。除《现代汉语词典》举例的“跑码头”“跑材料”之外,“跑经费”“跑贷款”“跑指标”“跑货源”“跑市场”“跑单位”“跑稿子”“跑销售”——等等,都是“跑”字当头,都在“为某种事务而奔走”。大体说来,凡是要奔走的事儿,奔走者大都处于弱势位置,大抵此时,奔走者都要向被奔走者说好话、陪笑脸、套人情、装孙子,必要的时候进点贡,打通关节也是势所难免的。

比如,政界有“跑官”说,也就是要为当官而奔走吧。当官当然是极具诱惑力的,要不咋会那么多人削尖了脑袋往那官里钻呢?可官是怎么个“跑”法?空口说白话吗?那肯定不灵。要想“跑官”,不动点真格的——那就是行贿了——怕是“跑”不成的。不过,也不必心疼行贿的那点小钱,官一旦跑成,立马就会有法赚回来,几倍几十倍地赚,行贿那点钱就算投资了吧。

“跑官”是官场腐败的一个信号,而“跑官”的成功,则意味着新一轮腐败的开始。滚雪球一样的腐败,大抵就是从“跑官”开始的。

在大学里,还有一个新词儿,叫“跑点”。也就是为了“上层次”“上水平”,为争取博士点、硕士点“而奔走”。按说,这是好事,可惜,好事也有办坏了的时候,“跑点”就是一例,事情一“跑”就变味了。

如前所述,凡“跑”者。大都处于弱势位置。强势者如清华、北大者是无需乎“跑”的。地方院校,不太具备条件,而愣要“上水平”的,就要“跑点”,谓之“不惜代价”的“奔走”。

大凡此时,干部老师要“跑”,领导有时也得亲自出面,飞来跑去,山南海北地去拜见评委,好话是要说的,笑脸是要赔的,酒饭是要请的,礼品是要送的,一直感动得人家肯通融了才肯罢休。

你“跑”,我“跑”,大家“跑”,也算是学界近年来的一道风景。每次评审之前,到底有多少院校、多少人在“跑”,不好统计;到底花了多少钱、请了多少客、送了多少礼,也是不好统计的。

假如“跑官”是官场腐败的信号,那么“跑点”就是教育腐败的写照。不过,前者是为个人,后者则是为单位,心态并不完全一样。很少有人因为“跑点”而被“双规”,大概也是基于这种“为公”的考虑吧。然而,也正因如此,人人知其腐败,又各自奋不顾身地去“跑”,成了一种心照不宣又仿佛合法的现象,就很可怕了。

培训考证 第7篇

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导游知识专题》的版次是2004年9月第1版,后逐年印刷供考证者使用。编者结合导游员工作的实际需要,坚持理论知识与导游实务相结合,强调导游综合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导游员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材有很强的使用性、针对性。但是,也存在着语言表达不准确、知识点注解失误、知识概括逻辑错误、标点使用不正确等问题,希望能够修正,确保传播知识的准确性,体现考证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

一、内容重复

在这本教材的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中,谈到了中国古代思想流派的三大思想流派:儒家、道家、佛教。在宗教文化专题中又分别阐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四大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里明显出现了重复。问题出在不同人分项编写,总编整合简单化。

二、知识点错误

P105“僧人中也出了不少著名画家,如明末清处的八大山人、石清、弘仁、髡残并称为‘四大画僧’。”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四大画僧”应该是八大山人、石涛、弘仁、石溪。

三、缺少音乐知识专题

艺术是相通的。在学会了看、学会了吃、学会了玩之后,这本教材还应该教会旅游者怎么去听,听什么。只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都调动起来了,人才能立体地感受周边的景物。

笔者认为,一个中级导游应该了解有代表性的民歌、民俗活动,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以及与相关文化的联系,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

四、标点不正确

根据P375“天然玉石中以翡翠、白玉最为珍贵”的表述,P 374的分类简表中,天然玉石一栏中应加上“白玉”,根据P393“金绿宝石主要包括猫眼石和变石”的表述,P374的天然宝石一栏中应将“金绿宝石、猫眼石、变石、”改为“金绿宝石(猫眼石和变石)”。

五、录入、校对失误

《考试大纲》的《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专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了解中医学的起源、形成;熟悉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中医学著作的历史年代、医家或作者以及金元时期?quot;四大家医学流派;掌握中医学的概念。

其中“?quot;四大家”应为“金元四大家”。这明显的是录入者失误,校对者粗心造成的。

结语

好教材均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故而读者大都对教材深信不疑,而《导游知识专题》作为旅游考证教材,竟然出现如此多的错误,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改正,势必谬种流传、误人子弟。希望中国旅游出版社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对这两本教材严加审核、修订。期待早日看到新书问世。

参考文献

[1]李曦等.导游知识专题[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古代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代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培训考证 第8篇

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版次是2004年8月第1版,后每年均印刷供考证者使用。编者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较系统地罗列了汉语言知识;强调导游综合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导游员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材有很强的使用性、针对性。但是,也存在语言表达不准确、知识点注解失误、知识概括逻辑错误、标点使用不正确等问题,希望能够修正,确保传播知识的准确性,体现考证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

一、语言表达不准确、知识不正确

1.P8“宕(dàng)……本文……”,“本文”应为“本义”。

2.P12“这些刻石中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有琅玡刻石,是1921年被人发现由碎石拼粘而成的,共86字,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句前两个分句语意杂乱。文中本意应是说“琅玡刻石是1921年被人发现的,它是由碎石拼粘而成的”。因此,此句前面的部分可改为“这些刻石中……,是1921年被人发现的,它是由碎石拼粘而成的”。

3.P38“在这些水色中,长江三峡的惊心动魄;黄河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洞庭湖、鄱阳湖水天一色;千岛湖和滇池的碧绿澄清;西湖的幽静秀美。”此句中缺少谓语,可以把加点的“的”字去掉,句子成分就完整了。

4.P55“东青,象征……掌管春天。南红,象征……掌管夏天。 西白,象征……管秋天。北黑,象征……掌管冬天”,书中第三小句缺了个“掌”字,可能是排版错误,遗漏了,应该加上一个“掌” 字,使得句式整齐、韵律和谐。

P58“书面语由于多用于文字类阅读,最多有图片参照,阅读者大多没有……故……详细”,句中“最”应为“且”。

5.P61内容清楚是……首先要对……;其次要注意……;另外,语句还要准确、精炼”。书中少了加点的“要”字,应加上较妥。

6.P63“中级导游的讲解……不仅能说明、介绍景观;还要描绘、分析景观,让游客在讲解中受到感染,产生形象感”,加点的“不仅能”应改为“不能仅”,句中的分号也可改为逗号,顿号后应接逗号,不需要太长的停顿。因为分号的停顿时间比逗号长。

7.P74旅游文学的作用,书中主要分为第一、第二两点来说, 第一点中提到了广告作用,却并未写旅游文学的广告作用,反而在第二点旅游文学对旅游的反作用中写得较多。因此,应稍作修改,最便捷的方式是把第一点提到的“广告作用”四个字删掉。

8.P78“御花园东西长130多米,南北宽90米”,书中少了加点的“长”字,应加进去,以和“南北宽”相应对。

9.P79“圆通‘圜’”,应为“‘圜’通圆”,圆形之意。诗中写的是 “圜”字,可能是排版之误。

10.P81“琼华岛后山的假山,即有千姿百态、玲珑剔透的亘岳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加点的“有”应改为“由”。

11.P102“鼋(yuán)”即“鳖”(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02页,)书中的“鼋鼋鱼”不能算是其的意思,可以加进这个解释。

12.P138鲁歌的《长相思》描绘的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书中把这首诗放在了“辽宁省旅游景点诗文”中,这是不妥当的,应移后,放置“黑龙江省旅游景点中”。另外,题解中“镜泊湖”的“镜” 与简析中“境泊湖”的“境”字相矛盾,应均为“镜”。

13.P246《滇海曲》(其一)中,“苹王阁榭”中的“苹”应为“梁” 字,从注释中可以校正。

14.P313《过始皇陵》中“幽宫像紫宫”应为“幽宫像紫台”。见 《全唐诗》P1286,卷一百二十六,王维二。

15.P347《郑成功庙联》中“驱外夷出境”在注释中为“驱异族出境”,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需要考证,不应在书中出现两种说法,如有其它理由应详细说明才是。

二、知识点注解失误

1.P7“辟(bì),甲骨文从(硬耳刀)(跪人),从辛(刑刀)”应为 “辟(bì),甲骨文从硬(耳刀)(跪人),从辛(刑刀)”。

2.P9“燎(liào)”音应为“liáo”。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83页,“燎”字有三个音节:(1)放火焚烧草木,(liáo);(2)烘烤, (liǎo);(3)古代用以照明的火炬,(liào)。本文认为“燎”本义为焚柴祭天,那么“燎”的字音音为“liáo”,而非“liào”。

3.P28~31难读易错汉字的读音,音、形有误的:

(1)豊(lǐ)应为豐(fēng)。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86页。“豐(fēng)”,即“丰”的繁体字。书中为误写,意思是“古代放酒器的托盘”,属于日常生活用品。

(2)龠(yuè)应为籥(yuè)。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63页。意思是“鼓风吹火用的管子”。

(3)甗(xiàn)应为(yǎn)。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66页。意思是“一种两层的像甑一样的瓦器,上可以蒸,下可以煮”。

(4)嘉量(liáng)应为(liàng)。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83页。“量”的意思是“量器”。

(5)徵(zhēng)应为(zhǐ)。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81、377页。“徵”为五音之一,在古代“征”和“徵”是两个字,意义各不相同,“征”(徵)的义项都不写作“征”。现“徵”简化为 “征”。

(6)(yì)应为佾。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46页。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舞蹈用人的多少,表示贵族之间的等级差别。(yì)应为佾的误写。

(7)尞(liáo)应为簝。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35页。意思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的盛肉的竹器。

(8)豭(jiǎ)应为(jiā)。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24页。 指“公猪”。

(9)雔(chóu)应为犨(chōu)。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06页。指“牛喘息声”。

(10)豕(chùn)应为(shǐ)。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258页。指“猪”。

(11)(fù)应为阜。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93页。指“土山”。

(12)夔(huí)应为(kuí)。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71页。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物。

(13)翟(dí)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70页。指长尾巴的野鸡;或指古代月舞所执的野鸡毛;或指用野鸡毛装饰的衣服、车子、道具等器物;或通“狄”,指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 念(zhái)音指姓。书中“翟”字出现两次,且都在第三类中,可以删去一个,不必重复。

(14)厷(gōng)应为肱。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00页。 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手臂。

(15)瓦刺(lā)族应为(là)。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73页。

(16)罽(jī)应为(jì)。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24页。

(17)阆(láng)中应为(làng)。见《现代汉语辞海》,第394页。

4.P167《游钟山记》注释(14)“虺”的音应为“huǐ”。

5.P183《望岳》注释(7),“凌”应为“登上”的意思,而非“登山”。

6.P302《峨眉山佛光记》注释(10),“逡”音应为“qūn”。

三、知识概括逻辑错误

1.P10“广义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小篆”应为“广义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石鼓文”。因为前面说篆文一般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和小篆没有包含关系,小篆有其代表字体如“琅玡刻石,泰山刻石”等,下面紧接着说“狭义大篆的代表字体有籀文和石鼓文”,那么,石鼓文必定也和籀文一样,也属于广义的大篆所包括的范围。

2.P24“《曹全碑》:……每行45字”,此段应放在“《礼器碑》 ……韵味”段的后面,应为曹全碑、礼器碑均属于曲阜碑林,介绍完礼器牌后,应该介绍与其同属一个碑林的曹全碑,而不是介绍西安碑林。

3.P28~31难读易错汉字的读音,本不属于此分类的书中被归为此类,如:

(1)埙(xūn)指“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乐器”,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65页。在书中既被归为“日常生活用品”类,又被归为“祭祀礼仪”类。我们知道了该字的意思就理所当然地应把该字归为“祭祀礼仪”类。

(2)羼(chàn)意思是“搀杂”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04页。不应归到“动物、植物、自然风光”一类中。

(3)攸(yōu),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或放在主语与动词或形容词之间,相当于“就”;或指“处所”。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52页。不论取哪个意思,都是不能归入 “动物、植物、自然风光”一类中。

(4)砅(lì)指“履石渡水”。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34页。也应该不要归入第三类中。

(5)“谶(chèn)”既然在第四类中标了音,在第七类中就可以不必出现了,免得重复,因为它只有一个读音。

(6)“耎(ruǎn)”是“软弱、怯懦”的意思,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52页。“耎”是个形容词,只是和人的性格有关,不能归为第五类中。“宕”通“荡”,放荡,或指延宕、拖延。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0页;“彳”指慢步行走或徘徊,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1页;“詈(lì)”是“骂、责备”之意。以上这些词还是不要归入第五类中为好。

4.P70“介绍中要换算为通用的度量衡单位,城楼宽九楹,即62米多,进深五楹,27米多”,如果城楼宽九楹,有62米多,那么,一楹大概将近7米,进深五楹就应该有35米,怎么会是27米多,相差如此之远呢?如果“进深五楹,27米多”是对的,那么宽则为49米左右。

5.P125对于“晋祠门联”的简析,书中说这副长联突现了悬瓮山雄伟的壮丽和难老泉涓涓之鲜美。仔细品味此联,并非是突现悬瓮山雄伟的壮丽,而是以悬瓮山的高耸雄峙来衬托晋祠的典雅韵味。

四、标点使用不正确

1.P51“例1的导游词……紧扣佛教观念”,段中的分号可以改为逗号,分号停顿的时间长于逗号短于句号,仔细琢磨,还是把段中的分号改为逗号为是。

2.P86“秭米;数目:古代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十兆为京,十京为垓,十垓为秭”,第二个冒号应改为句号,或者是逗号。

3.P89“仁寿殿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是慈禧、光绪坐朝听政的大殿”,“意”字后的句号应改为逗号,前句话的停顿只是短暂的,后面紧接着一个“是”句也是讲仁寿殿的,要是用句号, 后面一句话就少了主语“仁寿殿”了。同样道理,该页中的“律吕: 泛指乐律和音律。是‘六律’和‘六吕’的合称”,第一个句号也应改为逗号。

4.P92题写长城联注释(2):“戍卒使丞”四字后面的冒号应删掉,戍卒后的逗号改为冒号,因为书中只是解释“戍卒”的意思。

5.P104“嵎:同隅”,“隅”字应用引号标起来,书中少了引号。

6.P153《泊秦淮》注释(3)的标号,应标在书名号的外面的右上角,而不是标在书名号的里面。(如:《后庭花》3)

7.P178《冷泉亭记》注释(21)“皋”后句号应为冒号;注释(23)、(24),“刺史”后句号可改为逗号。

8.P191《登泰山记》注释(21),“徂徕”后逗号应为冒号。

9.P193《泰山刻石》注释(11)“睡”字后句号可改为逗号;注释“凸出”后句号可改为顿号。

10.P196《游少林寺》注释(4)“绀”后的冒号应放在“赣”后。

11.P201《游嵩阳记》注释(2)中“轘辕”读音应为(huán yuán)。注释(7)在文中的标点不应标在“游定夫“后右上方,而应标在”立雪于程门“后,因为(7)解释了这两个词。

12.P204《砥柱》注释(11)“(611)”后应加个句号。注释(14) 《孟子·尽心下》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

13.P240《记游庐山》注释(11)“李白唐著名诗人”,“李白”后少了个逗号,应加上。

14.P245《滕王阁序》注释(41)“二难”之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注释(66)“兴利除弊”后的句号可改为逗号。简析中的“水到渠成”后的句号应改为分号,以求前后对应。

15.P292《题凌云寺》注释(1)“凌云山”后的逗号应为句号。

16.P311《三峡》注释(1)“趣”字应用引号标记,注释(8)“朔” 也应用引号标记。

结语

好的教材都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故而读者大都对教材深信不疑,而《汉语言文学知识》作为旅游考证教材,竟然出现如此之多的错误,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改正,势必谬种流传、误人子弟。希望出版社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对教材严加审核、修订。期待早日看到新书问世。

摘要:文章肯定了中国旅游出版社为中级导游员考试编写的教材《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作用,也分门别类地指出了教材存在的问题,希望确保教材传播知识的准确性,体现考证教材的权威性。

多方考证收获多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古文翻译,多方考证

初中阶段古文的翻译是让学生头疼的难点之一, 因为有时不同的参考资料对同一词语的解释大相径庭, 让人无所适从。这时就需要借助一些权威的工具书, 做出考证, 从而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

这里所说的考证当然不是专业的考证, 只是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的一番求证罢了。例如, 可以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较, 选择出其中较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联系其他相关或类似的词语来作出推断;当然也可以查阅古文注释之类的工具书, 通过对词条的分析, 来对号入座, 得到正确的答案;甚至可以查阅现代的词典, 联系实际, 作出断定。这样的求证能让我们得到真知, 求证的过程会让我们获益良多。

一、考证可以让我们辨伪存真

在教学《伤仲永》的时候, 我们就遭遇了困惑。在教材中对“泯然”的解释为“消失”, 可是却有很多资料的解释是“完全”。那么到底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呢?我们就需要考证一番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泯”的意思是“消失、丧失”。非常简单, 没有其他的选项, 而且在现在我们使用的“泯灭、泯没、良心未泯”等词语中仍然只有这一种意思。由此可见, 这个词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没有出现分支, 所以在本课中也应该是“消失”的意思。通过这样的求证, 我们就可以辨伪存真, 再遇到一些奇怪的解释的时候, 也不会再相信了。

二、考证能让我们开阔视野

在《木兰诗》中有“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一句, 大家在“裳”的读上产生了分歧, 因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裳”可以读为cháng, 古代指裙子, 也可以读为shang, 衣裳, 泛指衣服, 那么在本文中到底该读作什么呢?我们不妨来考证一下。《文言文学习词典》中“裳”的注解为:名词, 古人下身穿的服装, 类似裙子, 但不同于今天的裙子。《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 (衣:指上衣) 。《诗经·豳风·七月》:为公子裳 (为:做) 。“裳”和“衣”是两个词。“衣”是上衣, “裳”是穿在下身的裙子, 男女都穿。后来二者连用为“衣裳 (shang) ”泛指衣服, “裳”的读音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

通过这样的考证, 大家比较认同在此句中把“裳”读作cháng, 理由有二。第一, 从对偶的角度, “袍”是具体衣服样式, 那么“裳”也应该是具体所指, 不应该是泛指。第二, 这句话表现的是木兰回家之后换回女儿装的喜悦, 女装当然应该以裙子为代表, 所以应该读作“cháng”译为裙子更好一些。

考证到最后, 没有什么正误之分, 只是哪一种更恰当的问题, 可我们在考证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开阔了视野, 有时这是一种比答案更好的收获。

三、考证能帮我们深化理解

记得在学习《观刈麦》时, 学生对“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中的“姑”的解释特别好奇。课本中“妇姑”的注释是“媳妇和婆婆”, 那么“姑”的意思就是“婆婆”。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不妨从唐诗中再找一个例证,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这里的舅姑指的是公公和婆婆, 同样用法的还有唐·李朝威《柳毅传》:“舅姑爱其子, 不能御。”当然也可以指岳父母, 《礼记·坊记》:“婚礼, 婿亲迎, 见于舅姑。”郑玄注:“舅姑, 妻子之父母也。”那么在《观刈麦》中到底该是那一种解释呢?我们再看一看诗文内容:“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很显然, 是描写一家人齐心协力农忙的情景。按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当然是婆媳一起去送饭。

通过考证, 我们加深了对这个词的理解, 它会牢牢地记在我们的脑海里。

四、考证还可以让我们触类旁通

“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是《木兰诗》中的句子, 对“床”的解释几乎所有的资料都认为是睡觉用的床, 没有人提出相左的看法, 可我在读到这里时却不由地想起《孔雀东南飞》中的“槌床便大怒”床的解释是“坐具” (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这两篇文章被认为是乐府民歌中的“双璧”。而且北朝的乐府与两汉的乐府一脉相承, 时代相隔也不久远, 词义的演变应该不会太大。再来分析一下“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是互文手法, 是说木兰回到家之后到处看看, 到处坐坐, 表达喜悦之情, 可并不是所有的房间都是她的卧室, 所以坐的更有可能是一种“坐具”, 而非床了。中国自古至今都有一种“所凳非凳, 所桌非桌”的一种“坐床”, 所以在这里“床”是坐具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虽然到最后我们也不能断言它的意思, 可我们由此及彼再扩展开来的考证过程锻炼了逻辑思维的能力, 用以佐证的材料在学生面前打开了另一扇窗。

考证唐代茶业经济 第10篇

关键词:唐代,茶业,经济,官茶园,商品化

若上古神话能够算作见证, 那我国的茶历史就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那该是种怎样的荒芜, 栉风沐雨, 衣衫褴褛, 披荆斩棘, 只为找到充饥的食物, 神农氏的脚印踏遍了神州的每处角落, 或许汗水犹如盘古的血液, 形成了多少无名的河流。可这和日遭七十二毒的无奈与凶险相比又能怎样, 然而这一切的苦难又都归结于得茶而解的喜悦。较早的关于茶的记载要数《华阳国志》, 大概的意思也就是, 武王伐纣时, 在巴蜀地区, 茶叶已经是纳贡的珍品了。真正作为商品出现, 就该是西汉时期《僮约》中“烹茶尽具”“, 武阳买茶”的记载。然而, 发展到唐朝时期, 已经是相当的繁荣与成熟了。

一、唐代茶业生产发展的原因

唐代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 可谓是鼎盛时期。这就使唐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质的发展和提高。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尽管已远隔一千多年, 但那时的景象依稀可以重塑。由于国力的强盛, 使得唐朝在思想文化上有着兼容并蓄的态度, 加上唐朝大力地推崇宗教, 使得儒释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佛道的精神与茶性高节清风的相通, 喝茶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这对茶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安史之乱给唐朝的繁荣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严重破坏了北方的城市, 全国的经济中心就此转移到了南方, 然而, 南方的气候和地形, 十分有利于茶叶的生产, 茶叶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由于战乱的影响, 粮食产量大幅下降, 一度出现了民不聊生的局面, 这直接导致了酿酒业的发展, 并且国家为了稳固形势, 对酒课以重税, 来保证粮食的储量。据史料记载, 唐肃宗乾元元年, 出现了廪食方屈的情况, 一斗酒的价格涨到了300 文 (在社会稳定的时期, 斗米才几文钱) , 可以买到当时的六斤茶叶[1]。由此, 促使了文人墨客开始由喝酒转为饮茶, 以茶代酒也就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 从而茶的销售量日渐扩大, 慢慢也就刺激了茶业的生产发展。

王公朝臣, 诗人雅士无不饮茶, 在宫廷之中, 常常会有茶宴, 并且皇上会以茶来赐近臣。“御史台三院……兵察常主院中茶, 茶必市蜀之佳者。”著名诗人王建有曰:“天子下帘亲考试, 宫人手里过茶汤。”贞观十五年, 唐太宗为了国邦安宁, 把文成公主远嫁到了西藏, 其中在陪嫁的礼品中, 就有茶叶, 时称“灉湖含膏”[2]。自此, 藏民就和茶结下了良缘。茶马古道也就开始了繁荣与苍凉, 弯弯曲曲的小道, 三五成群的客商, 几头健骡驮着干燥的茶砖, 日出而行, 日落而息, 匆忙间打尖住店, 偶遇下雨天, 还要时刻看着茶砖, 小心受潮, 到了高原之上, 还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高原反应, 客商们无怨无悔, 只为换回那膘肥个大的骡马, 回来时, 还要经历州县的检查和为难。犹如“丝绸之路”, 如今留下来的或许已没有了往昔的艰苦跋涉, 而是年代变迁后, 商人脚印的痕迹与永不消逝的文化。

二、唐代茶叶的产地和生产状况

唐朝在历史之中有很多奇特之处, 对茶文化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出现了陆羽及其《茶经》, 在《茶经》中记载, 唐代的茶叶产区多达43 州44 县。共有八大产区, 分别是:江南、淮南、浙东、浙西、山南、剑南、岭南和黔中, 遍及我国南方的大多省份。此外, 根据唐代的诗歌与文献, 还可以发现, 茶叶的产区, 并非只有这四十多处, 还有很多比较有名的产区, 也在历史中被广为提及。如扬州、庐州、永州、岳州等, 根据《茶经》中“六之饮”记载, 茶叶可分四种:饼茶、散茶、粗茶、末茶。唐时期, 饼茶多为常见, 散茶、粗茶次之, 末茶是最为少见的。刘禹锡在被贬庶到朗州之时, 看见满山的茶树, 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感慨“:斯须炒成满室香。”其所描述的炒青绿茶即是当时的粗茶。采茶的季节, 《茶经》是这样描述的“, 凡采茶, 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唐文宗本纪》中有对秋茶的记载“, 吴蜀贡新茶, 皆于冬中作法为之。”由于唐代喝茶成为习惯, 所以, 当时有很多的名茶。“风俗贵茶, 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 或小方, 或散牙, 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州小圆、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芯、茱萸;福州有方山之露芽;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灉湖含膏;常州有宜兴之紫笋”等[3]。其中, 名茶以四川的蒙顶为最, 号称“仙茶”。名列第二的是浙江顾渚的紫笋茶与江苏宜兴的阳羡茶, 这都是当时的贡品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 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 在何处?玉川子, 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此诗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这首诗与陆羽《茶经》齐名, 由于卢仝号玉川子, 因此这首诗被称为“玉川茶歌”。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作者收到茶时的兴奋, 并且细微地刻画了采茶、制茶的艰辛, 并且通过对吃茶的描写, 表达出自己平易淡泊的心态。通过这首诗,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茶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

三、唐代的茶园形式和制茶的作坊

唐代的茶园有三种主要的形式, 就是官茶园、寺庙茶园、个体茶园。前两种茶园都具有一定的规模, 并且制作工序精良, 生产出的茶叶品质优良。很多是名茶的生产地, 享有很大的声誉。个体茶园主要是一些富足的文人墨客、士大夫、商户等自己经营的茶园。然而当时市场中的茶主要来源是自耕农耕种的, 这些商品也是他们的生活来源, 主要靠种植茶谋生。《全唐文》记载“:李商隐说‘:泸州所管五县百姓……作业多仰于茗茶, 务本不同于秀麦。’”在唐代, 赋税与地租是分开的, 所以很多人可以租种茶园, 只需向租主交租, 向国家纳税即可[4]。若有所余, 就可放到市场进行买卖, 这也促进了茶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的制茶的作坊为了取茶方便, 多是在山中、茶园附近, 这样方便取茶, 制茶时就不用怕山路崎岖, 误了炒茶的时间。

“阳崖忱自屋, 几日嬉嬉活。棚上汲红泉, 焙前煎柴蕨。

乃翁研茶后, 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 清香满山月。”

这是皮日休《茶舍》中的诗句, 诗中形象地写出了制茶的过程, 包括采茶、汲水、焙茶、研 (碾) 茶、煎茶、拍茶等工序。

四、唐代时期出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官茶园

在古代, 宫廷对茶的需求量更大, 为了满足朝廷的需要, 并且为了重农抑商, 在天宝年间, 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官茶园———顾渚贡茶院。自此, 我国的贡茶制度开始形成和发展, 并且沿袭了一千多年。唐代的贡茶制度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官焙制度, 也就是由朝廷设立专门的衙门进行焙茶, 除了专门的人员外, 当地的州官也负有管理的责任。另一种是在众多的采茶区, 选出茶叶质量好的、具有特色的, 作为贡品, 定期送往朝堂。朝廷选择种植面积集中的宜兴和湖州交界处作为官茶园, 也就是有名的顾渚茶院。宜兴产阳羡, 湖州产紫笋, 经陆羽推荐, 被列为贡品茶。

贡茶院规模宏大, 采茶的人数就有三万余人, 制茶人数也有两万人, 这些工人主要是制茶的专业户, 朝廷对其控制, 并给付较少的劳动报酬, 使其为朝廷工作。顾渚茶院的上贡有着相应的规定, 如果出了差池, 会被治罪的。正所谓“岁有定额, 鬻有禁令”, 贡茶院上贡的茶叶是有一定的数量规定的, 会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并且上贡日期明确。顾渚紫笋茶品质优良, 被选为贡品, 并且还被选为祭祀庙用茶, 根据当时的规定, 紫笋茶可分为五个等级, 最好的茶要在清明前送到长安, 保证祭祀时使用, 时称“急程茶”。湖州当地官员为了能够及时赶制出“急程茶, 每年在立春前后就要进山, 对茶的制作进行监督, 由于交通不便, 湖州到长安约四千里的距离需要十天的时间才能送到, 当时, 有一个叫裴充的湖州刺史, 由于没能按时把“急程茶”送到, 受到责罚而被罢官。

五、茶在唐代是典型的商品化生产

在自然经济主导的封建社会, 农业生产多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但由于茶的特殊性, 形成了商业化生产的雏形, 并且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和专业化。茶叶种植的区域化和经营的商业化, 促进了茶叶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代的茶商有官商和私商, 行商和坐商, 只是按不同的方式划分的结果。行商就是私人从产地采购茶叶, 经过法定的程序, 然后, 把茶从南方送到北方。坐商类似于现在的专卖店, 就是固定的店铺卖茶。当时, 在城市中出现了固定的市肆, 茶商可以在城市开店卖茶, 同时也出现了中间商人的邸店, 和现在的货栈差不多, 就是经营批发茶叶。当时出现的“飞钱”“、便换”十分流行, 相当于现在的金融机构, 而这很大程度方便了茶业的发展。在农村中还出现了有关茶叶的“草市”和“墟市”, 犹如现在的菜市场, 当时, 广州和扬州是茶叶最大的对外贸易集散地。

参考文献

[1]高希.唐代茶酒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2.

[2]黄志浩.论陆羽《茶经》的美学思想[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4 (1) .

[3]赵国栋.于转利.传统茶书中的茶与禅[J].兰台世界, 2012 (13) .

考证的那些日子 第11篇

学生学车的理由五花八门,而我的理由听起来有些莫名其妙。一天,一位好友拉着我陪他去驾校学车,我看着他开车的样子很有趣,突然就对驾驶来了兴趣,正巧放假,是个学车的好机会。于是,我马不停蹄地赶到了雄霸驾校,开始了我的学车生涯。

第一天去报名,黑压压的学车族有点像当年的高考考场,一种似曾相识的担忧涌上了心头。考理论的时候,我白天一遍一遍地做模拟题,晚上仔细研究书本,进行系统记忆,两天之后我终于能达到考试的要求了。当我坐在待考室的时候,心里颇为紧张,生怕发挥失常。进入考场以后,紧张的心情有增无减,听着啪啪地点击鼠标的声音,我一点都不敢怠慢,仔仔细细阅读每一道题,就怕答错。可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有几道题不能确定,只能碰碰运气了,瞎蒙吧……做完后觉得及格应该不成问题了,于是潇洒地交卷走人。成绩出来,96分,好歹过了理论这一关。

到了上车的时候,一个组就有好几个人,与其说去学车,倒不如说是去聊天。大伙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自我介绍,互相留电话和QQ号。以后的日子里大家在一起越来越热闹,有说有笑,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教练是个很幽默的人,和我在一起特别随和。但是在练车的时候却特别严厉,倒库可真难,那挂着的两根竿子和车身就像是多年不见的恋人,一有机会就亲密接触。昆明的天气一到中午太阳就特别辣,我心里更是急得冒火。真是不理解,为什么驾驶课一开始就是倒车,哪个开车不是往前开,怎么总是让往后倒,还是拐着弯往“库里”倒?我们的教练见我总是撞竿,倒是没有开骂,只说你这大学生也真是的,要是考试也这样,非落榜不可。好在一周过后,终于找到一些感觉,那车和竿也不那么粘乎了,方向盘也比以前听使唤了,教练脸上开始有了笑容。当然,桩考我也顺利通过。

接下来练习上路,相比倒库要简单许多。因为毕竟是往前开嘛,爬坡、上桥、压饼子、拐弯,真有点像做游戏。学车对我来说渐渐变成一种享受。

鲧禹父子关系考证 第12篇

因为史料的不足, 导致中国早期历史长期未能走出神话状态。以大禹为例, 历代史学者的关注点, 多集中在其出生地、治水地望、治水方法等方面, 而对于鲧禹之间的关系, 怀疑者不多。笔者通过对史料的研究, 认为鲧和禹并非父子关系, 大禹很可能是出生于平民之家。笔者认为, 对古代人物的怀疑和论证, 并非对先人的不敬, 反而有助于厘清历史真相, 尽早将中国早期历史从传说导入信史。

一、大禹同时代的人, 多是知母不知父

《史记》记载, 大禹与契 (商祖) 、后稷 (周祖) 、皋陶 (即大业, 秦祖) 同为舜臣, 后三者都是有母而无父。相关史料如下:《夏本纪》:尧崩, 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 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 然!命禹:女平水土, 维是勉之。禹拜稽首, 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殷本纪》:殷契, 母曰简狄, 有娀氏之女, 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 见玄鸟堕其卵, 简狄取吞之, 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周本纪》:周后稷, 名弃。其母有邰氏女, 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 见巨人迹, 心忻然说, 欲践之, 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初欲弃之, 因名曰弃。《秦本纪》:秦之先, 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 玄鸟陨卵, 女脩吞之, 生子大业 (即皋陶) 。大业取少典之子, 曰女华。女华生大费 (即伯益) , 与禹平水土。

撇开上述史料中的神话色彩, 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商、周、秦的祖先都是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倘若只有一例倒还可以解释为偶然, 然而, 三个朝代的始祖全都知母而不知父, 这就不是个例, 而是一种现象了。这种带有强烈母系氏族社会痕迹的现象, 或许只能用一种解释行得通:契、后稷、皋陶所处的时代, 应为母系氏族社会, 至少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现有史料可以确认, 商、周、秦三个王朝为信史, 其所祭之祖先应当较为可信。

大禹与契、后稷、皋陶所处时代相同, 如果我们认定其所处时代为母系氏族社会, 那大禹必然也应是知母而不知父。然而, 《史记》述其父而无其母, 这种记载说明:司马迁在选取史料时, 认为所接触的史料不足以证明大禹母亲的身份, 或者史料中关于大禹母亲的记载是缺失的。

在母系氏族社会中 (至少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过程中) , 大禹本应知道母亲, 但他却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父亲。这是否有什么隐情, 上古的历史经过夏代数百年审读, 有关史料是否已经异化, 我们不得而知。然而这些疑点的存在, 却让我们不得不对鲧禹的父子关系产生疑问。

二、尧舜杀鲧后重用大禹, 间接否定鲧禹亲密关系

鲧禹关系的第二个可疑之处是这二人在尧舜统治架构中的地位。尧 (一说是舜) 杀鲧后, 以禹为重臣, 倘若鲧禹果为父子, 尧 (或舜) 的举动就十分不合常理。

鲧被杀的史料如下:《尚书·尧典》云:“帝曰:‘咨, 四岳!汤汤洪水方割, 荡荡怀山襄陵, 浩浩滔天, 下民其咨, 有俾?’佥曰:‘于, 鲧哉’……帝曰:‘往钦哉!’九载, 绩用弗成。……殛鲧于羽山。”《国语·周语下》的记述与《尚书》大致相同:“其在有虞, 有崇伯鲧, 播其淫心, 称遂共工之过, 尧用殛之于羽山。”孟子认为是舜杀了鲧:“舜流共工于幽州, 放欢兜于崇山, 窜三苗于三危, 殛鲧于羽山, 四罪而天下咸服。”

虽然清除鲧的主角不同, 有说是尧, 有说是舜, 但各位史学者都认定一个事实:殛鲧于羽山。在除去鲧后, 用谁治水迅速摆在掌权者面前, 舜最终选择了大禹:“舜听政三年, 山陵不居, 水潦不湝, 乃立禹以为司空。”伪古文尚书《舜典》载:“舜曰:‘俞!咨禹, 汝平水土, 惟时懋哉!’禹拜稽首, 让于稷、契暨皋陶, 帝曰:‘俞!汝往哉!’”《益稷》中舜更表白了对大禹的重视:“帝曰:‘吁!臣哉邻哉!邻哉臣哉!’禹曰:‘俞!’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 汝翼。予欲宣力四方, 汝为。’”舜把“宣力四方”之类的事都交给大禹办, 可见对大禹的充分信任。舜帝如此信任大禹, 偏偏又杀掉了鲧, 这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 从侧面说明:鲧和禹, 其实并非父子关系。

另外, 一些史料也明确记载:尧 (一说是舜) 不恶鲧而戮杀之, 则禹不得嗣兴。如《尚书·洪范》载:“鲧堙洪水, 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 不畀‘洪范’九畴, 彝伦攸斁。鲧则殛死, 禹乃嗣兴。”

站在后人的角度观察, 如果鲧不被尧所杀 (一说是被舜所杀) , 则禹就没有出头之日。跳出鲧禹的父子关系分析, 上述史料折射出的是鲧禹在治水过程中的竞合关系。而这种竞合关系, 因鲧的被杀而演变成一种成功者对逝者的继承。

笔者以为, 在尧舜杀鲧亲禹这样看似离奇的背后, 肯定隐藏一个我们无法窥知全貌的秘密。当事者或后人出于种种目的, 把真实的历史嬗变为现在的模样, 进而留下一个个谜团。我们破解谜团的过程, 也就是还原真相的过程。从人性角度分析, 尧舜杀鲧亲禹, 已间接否定了鲧禹的父子关系。只是, 许多史学家不愿意承认权力本恶, 仍以虚幻的美好来粉饰丑陋的真实。

三、大禹出生地, 与鲧国相距遥远

上面两部分的论述, 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鲧禹父子关系的疑点。而笔者之所以认为鲧禹父子关系不可靠, 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证据, 那就是大禹的出生地, 与鲧所在的部落相距遥远。

古文献中对鲧的称呼较为一致, 称其崇伯。《国语·周语下》:“其在有虞, 有崇伯鲧”。至于崇地的具体地理位置, 史学界颇多争议, 影响较大的说法有:一说在陕西丰镐, 一说在河南嵩县。然而, 这两种占主流地位的观点所指称崇地方位, 与大禹出生地存在着不小的偏差。

在《史记·夏本纪》中, 或许司马迁对大禹的出生地有一定怀疑, 并未记载大禹籍贯, 但《六国年表》中提了一句“禹兴于西羌”。其他史书中, 有关大禹出生地的争议, 非常之杂并且几无定论。综合来看, 多数史学者认为大禹为“西夷人”。如, 《帝王世纪》云:“ (禹) 名文命, 字密, 身九尺二寸长, 本西夷人也”。扬雄《蜀王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 生于石纽”。此外, 西汉陆贾、贾谊, 三国经学家谯周, 南北朝郦道元, 唐张守节等都认同“大禹出自西羌。”除古书之外, 现代学者段渝也认为, 大禹是四川人, 治水于岷江一带。若按上述观点, 大禹生在四川, 与鲧所在之崇地相距甚远, 基本可以排除二人的父子关系。

而根据现代学者研究, 大禹除了是西夷人外, 还在其他地方取得“户籍”。主要观点有:其一, 大禹是越族人, 治水在今江浙一带;其二, 大禹是河南人, 治水地为今豫西登封一带;其三, 大禹是山西人, 治水始于汾河;其四, 大禹是安徽人, 治水在今淮河一带;其五, 大禹是山东人, 治水在今齐鲁一带。但不管怎么论证, 除徐旭生先生认为大禹是河南人外, 其余学者所指认的大禹出生地, 均与鲧的崇地在空间上有着不小的落差。笔者以所掌握的史料分析, 较倾向于认同大禹为西夷人, 禹之出生地与鲧之崇地相距遥远, 二者不应为父子关系。

四、西汉时期, 史学界对于大禹平民身份的争议

其实, 关于大禹出身的问题, 西汉时期已有相当的争议, 相关内容在《史记·三代世表第一》中有详细的记述。该部分是西汉史学家褚少孙在对《史记》修葺时补充上去的。原文如下:张夫子问褚先生曰:诗言契、后稷皆无父而生。今案诸传记咸言有父, 父皆黄帝子也, 得无与诗谬秋?褚先生曰:不然。诗言契生于卵, 后稷人迹者, 欲见其有天命精诚之意耳。……天命难言, 非圣人莫能见。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 德泽深后世, 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 是天之报有德也。人不知, 以为氾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文中褚少孙以答疑的口气, 论述了自己对于舜、禹、契、后稷出身问题的看法。从上述对话中可知, 当时学术界对于舜、禹、契、后稷等人的出身问题, 有疑问者不在少数, 所以褚少孙洋洋洒洒说了一大篇。但笔者仔细研究褚少孙的观点后发现, 这位当时的博士, 手中并无可靠的资料证明舜、禹等人的出身, 只好将一切归之于天命。褚少孙在论述中所透露的“人不知, 以为氾从布衣匹夫起耳”, 说明至少在当时, 已有学者认为舜、禹等人出身于平民之家, 这和汉高祖刘邦的出身相若。

综上所述, 笔者以为, 大禹所处的时代, 较多地残留有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这一时期应是中国社会从氏族社会向王权社会过渡的一个时期。大禹很可能出身于一个平民家庭, 其父母身份究竟如何, 由于夏代统治者的因素, 后人或许已无法考证。大禹在治水和掌权的过程中的事迹, 被夏人以及禹的同盟者戴上了许多光环, 而鲧之所以成为大禹父亲, 是后人神话大禹的需要, 并非真实的历史。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 1959.

[2]左丘明.国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3]孔安国注.尚书[M].丛书集成初编,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4]顾颉刚.尚书·西伯勘黎校释译论[J].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

上一篇:气动特性下一篇:选择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