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2024-07-27

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精选11篇)

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第1篇

文化产业最早是从西方研究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它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凸现, 而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 其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与此同时, “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概念也频繁出现于各种媒体中。但这些概念的高曝光率也使大众产生了一些困惑, 所以本文试图对这三个相似的概念做一下浅略的介绍。

一、文化产业

在我国, 学术界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理解普遍较一致。一般认为:“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文化工业” (Culture Industry) 理论。该学派认为文化工业是一种标准化的过程, 其生产的产品就像其他商品一样出于同一种模式, 其产品已经失去了文化的内涵;而且束缚了大众的思想, 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由此可以看出, 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持有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产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文化产业” (Cultural Industries) 这一概念慢慢变为中性。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 再生产, 储存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这个定义中, 我们还是可以找到“文化工业”的影子。

我国最早的“文化产业”定义出现在2001年, 全国政协与文化部所组成的文化产业联合调查组对文化产业作了如下的界定:“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2004年4月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又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内涵和范围。该文件指出, 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它的范围包括:“新闻服务, 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文化艺术服务, 网络文化服务, 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其他文化服务, 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从以上文化产业概念的发展可以看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特别是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文化生产已经摆脱了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自发性阶段, 进入到了与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相伴而生的新的发展阶段。

二、创意产业

一般认为, “创意产业”的概念是首先由英国作为一项国家发展政策提出的。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以后, 于1998年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 该小组将“创意产业” (Creative Industries) 定义为“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 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 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并把创意产业范围规定为:“广告、建筑、艺术、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尚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电视和广播、表演艺术、出版和软件等”。“创意产业”概念在英国被正式提出后, 在很短的几年内就被一些英联邦国家所接受, 如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并将其作为一种发展战略进行大力推广。此外, 我国台湾地区受此影响也开始十分重视对创意产业的发展。

关于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创意产业是对文化产业的细化和深化, 或者说是一种“超越”。如荣跃明在《超越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本质与特征》一文中写到:“从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看, 创意产业脱胎于文化产业,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艺术生产的一种业态。……在价值链的连接中, 创意产业始终处于文化产业的上游。”

但在多数学者的文章中, 还是默认这两个概念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实质性的差异, 而且它们所包含的范围也基本一致。如薛永武在《关于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中指出:“创意产业无论是什么内容, 都属于观念形态的文化, ……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本身又是一种观念形态, 是文化创造者创意的感性显现, 因而文化产业又可以称之为创意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 在赢得1997年大选胜利以前, 英国新工党的相关文件中一直都使用“文化产业”这个概念。但在大选胜利之后, “文化产业”就被“创意产业”所代替。英国这种将“文化产业”迅速转变为“创意产业”的作法, 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制定文化政策的需要, 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其实, 英国所定义的创意产业, 实质上就是文化产业。只不过是“创意产业”一词更加突出强调了文化产业中的创意特性, 侧重点不同而已。

三、文化创意产业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的概念, 学术界普遍认为源于英国提出的“创意产业”。更有学者, 直接用创意产业的概念来界定文化创意产业。如潘晓曦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几点认识》、陈珏宇的《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述评》等。

但多数人认为,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 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仅从这个定义我们就能清清晰地感觉到“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的相似程度。

但在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时, 仍有部分学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一词中“产业”是由“文化”和“创意”作为并列的定语来共同修饰的, 即“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总和, 既是文化和科技的融合, 也兼容并包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如奚建华在《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现实走向与逻辑路径》一文中提到:“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经济和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它以创意作为核心驱动力和根本标志, 在价值链发展的最顶端, 促动和形成各种创新要素的积聚, 打破传统二、三产业的界限, 实现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 形成融合多种产业内容、产业流程的混合型、创新型产业形态。”

在对于概念的选择上, 无独有偶, 我国香港特区政府在其2003年正式发表的《香港创意产业基础研究报告》 (Baseline Study on Hong Kong Creative Industries) 中, 使用了“创意产业”的这一概念, 并将11项行业纳入其中。然而到了2005年, 香港政府又在官方文件中将“创意产业”改称为“文化创意产业”, 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之一, 进行政策性的大力扶持。类似于英国大选前后的概念选择变化, 香港政府所作出的从“创意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转换, 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其制定相关政策服务的, 并没有过多的从概念内涵上进行区分。

四、几点认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并无实质性区别, 三者之间的“同”要远远大于“异”。因而笔者不赞同在概念的命名上进行过多地纠缠, 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以及更深层次问题的研究上去。

鉴于国际和国内对“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这两个新造之词存在较大争议, 特别是它们也容易与“创意经济”等概念引起混淆, 建议在有关文件中还是使用在国际和国内认同度都较高的“文化产业”这一提法为宜。在目前的实践过程中, 由于这些概念的混用已经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某些地区为发展文化产业而新建立的“创意产业园区”实际上与我们常说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并无什么不同。这不仅影响了“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两个重要产业的发展, 还可能造成大众理解的偏差, 更不利于文化产业这个在我国扎根不久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 笔者建议应该统一命名为“文化产业园区”, 以示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区别。

目前,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都已经根据本国的自身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 (虽然“文化产业”在各国的称谓和所辖范围略有出入) 这些国家的文化产业不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这使它们成为全球内典型的文化产业强国。因此, 我国也应该充分利用我们天然的有利条件, 积极开发本土文化资源,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并进一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 从而扩大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跻身世界文化产业强国之列。

摘要:文化产业作为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 在我国不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而且也成为学术研究上的一个热点问题。但一些新造概念的出现, 如“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使大众在理解“文化产业”时产生了些许困惑。本文试图对这三个相似的概念做一下浅略的介绍。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参考文献

[1]荣跃明.超越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本质与特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4, (5) .

[2]潘晓曦.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几点认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6) .

[3]陈珏宇.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述评[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08, (2) .

[4]李世忠.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探微[J].经济论坛, 2008, (11) .

[5]奚建华.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现实走向与逻辑路径[J].浙江学刊, 2007, (6) .

[6]罗兵, 温思.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概念的外延与内涵比较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 2006, (5) .

[7]刘保昌.文化创意产业综论[J].襄樊学院学报, 2007, (9) .

[8]海江, 谭翔浔.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辨析[J].学术探索, 2005, (2) .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第2篇

在世界各先进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取得深入发展,并成为其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本文将主要介绍英国、美国以及日本经济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

1.1英国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纵观创意产业在英国的发展,直至1998年,创意产业的地位才开始上升并日益得到更多重视。根据英国文体部2004年8月发布的《创意产业经济估算统计公报》的估算,创意产业占2002年英国GVA的8%,超过金融业占英国GVA的5%,创意产业对伦敦经济的重要程度已超过金融业,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据官方统计,过去十年,英国创意产业增长93%,而整体经济增长仅为70%。在这十年间,英国创意产业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超过英国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3%的增长速度。

在就业方面,1997至2006十年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以年均2%的速度增长,其中2005至2006年间则高达4%。创意企业的数量从1997年的11万多增至2006年的12万多,2006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高达200万人,成为全球创造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1.2美国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1977至1997年20年间,美国核心版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6.3%,超过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2.7%的增长率。核心版权占美国GDP的份额已经从1997年的5.65%,增长到2001年的5.89%和2002年的5.98%。2002年全部版权产业占到美国经济的12%,为12540亿美元,版权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呈继续增长的态势,其中2003年为23.28%,2005年为24%。

在就业方面,1997年美国核心版权就业人数为513万,至2001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增至582万,2002年,核心版权产业和全美就业人数均有所下降,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就业人数降至548万,但1997至2001年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均超过美国就业总增长率,2003至2004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仍呈下降趋势,2005年又有所回升。至今,核心版权一直保持着比整个美国经济较快的增长势头,对提高美国就业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3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根据日本数码内容协会《数码内容白皮书2004》的统计,以动漫产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日本文化创意产业,2004年的产值达到12.8万亿日元,约占日本本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5%,超过了日本农林水产品产值10万亿日元。另据韩国文化体育部数据显示,在世界动画片总计3000亿日元的版权交易中,日本动画片占65%,在欧洲,日本动画片的市场份额竟高达80%。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钢铁总收入的四倍。

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2005年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是极具意义的一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入了一个调整、完善、反思的阶段,改革经验向政策、法规转化,产业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更加规范有序的阶段。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重点培育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支持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式,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文化创意产业正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地争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出现了一大批诸如北京798艺术园区、杭州Loft49等知名的创意集聚地和一批如“蓝猫”等文化创意活动活动品牌。

纵观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文化创意实践更多的是以城市和地区为载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热闹态势。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北京、上海,二者利用全国领先的文化、经济优势,引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第二梯队为深圳、昆明、广州、长沙、杭州等省会级城市,它们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民族、文化优势,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三梯队其他城市,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本为将以北京为例,影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增加值603.5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8.76%,从业人员77.4万人,总资产达到4537亿元。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以逐年扩大之势增长,2006年实现增加值812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比重增至10.3%,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为89.5万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最活跃、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

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第3篇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消费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并且极为深刻地影响了大众的生活, 由此催生了被誉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的文化产业形态。文化艺术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和依归, 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符号实践的舞蹈艺术活动, 同样服从着生产和交换的自然逻辑, 成为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可开发的商品。在遵循艺术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 如何开发舞蹈艺术?如何使舞蹈艺术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这就需要思考传承和创新的问题。邝嘉著的《舞蹈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一书, 系统地阐述了舞蹈艺术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诸方面的问题, 界定了相关理论概念, 明晰了一些概念与理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回答了在消费社会中的舞蹈艺术本土化传承创新与市场化的关键问题, 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和重要理论价值。

就笔者陋见, 以往的研究要么单纯从舞蹈艺术的角度讨论其现代价值或者发展策略, 如萧君玲的《变动中的传承——民族舞蹈创作的文化性与当代性》、田培培的《舞蹈艺术经营》, 要么从宏观视角讨论舞蹈与文化产业, 如慕羽《音乐剧艺术与产业》。发展舞蹈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已经出现, 如赵世林、陈桂波的《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云南歌舞演出产业》, 但将舞蹈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深入研究不多见, 尤其从理论与实践、实用与操作层面, 结合现代文化消费心理, 从文化学、艺术学、市场营销学进行的跨学科系统研究更加凤毛麟角, 邝嘉著的《舞蹈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一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 其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本书首先界定了文化产业创意的概念, 提出文化产业创意的思维特点如创造性、突发性、多元性, 以及文化产业创意的基本形式, 如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文化产业归根到底是市场行为, 文化产品独出心裁的创意和策划尤为关键。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中的休闲产业创意, 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此, 作者对休闲文化产业创意进行了专门阐述, 并层层递进至作为休闲产业的文化旅游业和演出娱乐业的创意, 分别对旅游文化旅游业和演出娱乐业的创意与策划进行分析。本书的最后一部分, 作者对最能体现舞蹈艺术的演艺形式, 从发展传承和产业化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当歌舞艺术在旅游地以演出的方式呈现出来, 就成为了旅游演艺产品。“从旅游演艺产品的文化生态、文化内容、艺术特色综合观之, 它们主要分为艺术特色相得益彰的三大类型, 即山水实景型、民族风情展示型、文化遗产演绎型。”1

在笔者看来,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的巧妙结合, 在书中的每一部分, 作者都结合了生动的案例进行论述, 如谈到文化产业创意的突发性特点时, 作者举例电视导演陈汉元创作电视专题片《话说运河》对长城和运河组成一个“人”字的突发奇想。在谈到文化品牌的品牌创新与维护时, 作者举例迪斯尼的“米老鼠”形象的创新和维护等, 以及本书最后一章的每一节都以某一知名案例如舞剧《月上贺兰》、土家族的“女儿会”、《云南映象》等来分析, 这种结合大量案例叙说的形式, 使本书的概念和理论内容形象生动, 通俗易懂, 学习借鉴之余启发读者更深思考。

综上, 本书着重从产业创意与策划的角度, 对歌舞艺术与文化产业创意的现代融合, 进行了方方面面条分缕析的论述, 对当前歌舞演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关对策。由此, 本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然, 本书也有一定不足之处, 譬如语词和概念表达, 结构安排等有不当之处。但是, 瑕不掩瑜, 本书在对舞蹈艺术和文化产业市场的研究割裂与分野情况下, 对两者进行了有机融合, 并从多学科交叉角度进行了系统阐述, 对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态如网络、动漫、广告、会展的创意也进行了细致分析和介绍。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

摘要:在当前舞蹈艺术和文化产业市场研究割裂与分野情况下, 需要思考多学科的研究取向, 《舞蹈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一书从文化学、艺术学、经济学等角度, 对舞蹈艺术和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现代融合进行了系统阐述, 值得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舞蹈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策划

参考文献

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第4篇

关于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报告

段西 国际文化贸易 200904163054

文化创意产业被喻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作为新兴产业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和范围有不同的界定。上世纪末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以各自擅长的方式积极发展,越来越成为影响地区和城市经济辐射力及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成都素有“天府之国”和“中国第四城”的美誉,作为四川省会和西部中心城市,是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的聚集地。目前,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面临制约和挑战。成都需要结合成都自身文化特色,在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一、成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与环境

成都市201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7166美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突破50%,由此表明成都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并进入基本实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阶段。

(一)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俱佳

成都位于成都平原腹地,青藏高原东缘,锦江等三条河流穿城而过,又受到都江堰的灌溉。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历史上没有大灾大难,自建成以来从未改名或迁建。

成都历史悠久,根据成都市区内的金沙遗址等考古遗址,成都成为高度发达的城市聚落距今已有3200余年。因为都江堰的润泽,成都平原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拥有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各一处,以及5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0余处各类博物馆。这些都为成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了基础和条件。

(二)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得天独厚

成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神秘的古代文明、繁荣的当代文化艺术和休闲的都市生活等。浓郁的文化氛围、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彰显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恒久魅力。作为西部重要的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具有较强的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成都是西部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技中心、交通和通讯枢纽,汇聚各种要素包括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产生极大的能量,吸引着无数投资者的目光。成都曾入选中国20个最适合投资城市;在首届“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评选活动”中,除直辖市外成都排名第一。同时,成都有着吸引创意人才的能力。“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印证着成都的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这正是有利于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同时,成都市域内及周边地区高校云集,拥有5所“211”高校及2所“985”高校,这在中西部城市中首屈一指。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完全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高级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成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又是西部经济中心,服务业发达,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综上所述,成都可以称得是技术、人才和包容的完美结合体,从而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鼎立之城”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三)政策环境利好

2009年底《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正式发布,规划目标指向“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鼎立之城”。《规划》对成都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等七个重点行业的发展进行了第一次较为系统、全面和科学的规划。《规划》提出,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近期发展目标是:2009至2012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2012年,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2%,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鼎立之城”;中远期目标是:2015至2020年,通过“四基地”(全国领先的数字内容产业基地、文博旅游基地、创意设计基地、出版发行基地)和“两中心”(中西部演艺娱乐中心、文学与艺术品原创中心)建设,使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将其培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成都市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鼎立之城的目标,表明了这一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同时,这也对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

在2010年11月出台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议》提出要培育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文化企业集团。健全文化产业要素市场,提升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精心打造大熊猫文化、金沙文化、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三大文化品牌,深入打造“三国文化”、“诗歌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办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创意成都”等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成都市政府明确提出要重点培育七大产业: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出版发行,要将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标杆城市。

二、成都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

(一)增强竞争力,提升城市形象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产业,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和手段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门类中增速最快,年平均增长6%,约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在我国,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一股新浪潮,正在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一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命脉的竞争已经展开。成都要在竞争中取胜,要想领跑西部,塑造“西部辐射力”,必须让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二)升级产业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超越和提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人文环境,气候,湿度,以及绿化等各种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的上游化要求产业结构随之优化升级,以满足人们文化和精神的需要。文化创意产业是缓解资源约束,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的有效手段。当前成都市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高端产业,低碳经济,争夺“微笑曲线”的两端。而文化创意产业是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升级,引领成都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实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梦想的有效途径。

三、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目前,成都已初步形成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模式,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行业快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

据统计,2004年到2008年,成都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从232.54亿元提高到595.62亿元,增加值从65.81亿元提高到133.7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2%上升到3.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8%上升到4.8%。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在新兴产业三大主体产业中排行第二,也成为新兴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两大产业之一。但是,与发达城市相比,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有明显差距。文化创意产业总量不大,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骨干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仅在出版传媒、文化旅游等领域形成了大型文化集团,在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其他领域还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行业整合能力的骨干企业;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不多,区域性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有待形成,重大项目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还不明显。

(一)以园区化和楼宇化为主要模式,培育品牌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化发展

集聚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其载体的主要形态为楼宇或园区。楼宇化和园区化模式,是国际国内的普遍做法。租赁废弃厂房、仓库,并对其进行简单改造收取租金是成都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最普遍的盈利方式。

成都较为成功的园区化形态代表有“三圣花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锦里民俗文化街,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等。“锦里”通过创意点石成金,由过去无人涉足的建筑垃圾堆摇身变为如今寸土寸金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三国文化为支点,植入了文化底蕴,通过消费产生收益,符合审美和消费的需求,形成了成都民俗旅游休闲文化的知名品牌。

在建设楼宇化产业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LOFT热。Loft的源头可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纽约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们为了逃避市区内工作生活的限制和高昂租金,通过对郊区旧厂房、旧仓库创意性地改造,从中分隔出居住、工作需要的各种空间。时下,Loft已经成为国内诸多大城市旧工业区改造的新宠,较为成功的是北京的“798”。成都“红星路35号”,“成都东区”项目,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新都的北村艺术村等就是LOFT文化现象的典型代表。“红星路35号”是成都市重点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改造旧厂房发展以设计为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效果初步显现,在带动成都创意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品牌价值等方面显示出昂扬姿态。

成都市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不多,区域性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有待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对成都而言,一方面要利用好园区化和楼宇化的模式,培育品牌园区,形成具有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产业体系和链条;同时要认识到产业园并不完全等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设产业园区要避免“有园无产业”的窘境。

(二)建设重大项目,创造文化品牌,推进产业融合与联动发展

目前,以文博资源开发为例,打造文博品牌方面,成都具有全国领先的竞争优势,形成独有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做得比较成功的是金沙文化品牌的打造,建川博物馆聚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等。以创意为灵魂,建设重大项目,创造具有全国甚至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成都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金沙文化品牌是成都较为成功的重大文化项目。这个品牌由几个项目创意共同组成,包括博物馆,音乐剧,剧场建设以及金沙节庆活动等。从金沙遗址博物馆,到金沙剧场和《金沙》音乐剧的驻场演出,再到金沙太阳节,以及即将呈现的金沙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每一个举措都是一个精彩的创意。由金沙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我们可以发现创意是打造文化项目的基础,并直接影响这个项目的水平和效益。

建设中的“成都东区项目”是国内目前唯一的音乐主题公园加音乐产业集聚园的二合一模式。该项目意在打造以音乐公园为核心、催生配套关联产业全局发展的东区数字音乐公园,未来3至5年内将成为音乐产业发展、明星资源集聚、多元文化互动和新媒体产业接入的创新型文化产业园区。成都正着力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紧跟经济发展的低碳主线,园区具备无限潜力。

与我们所拥有的文化资源相比,成都还缺乏全国甚至世界级重大文化项目,项目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还有待提升。成都在文博旅游品牌开发方面已有成熟产品和较强的竞争力,还需整合资源,输出成功模式获取区域外的经济收益,并提升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引进培育品牌企业,发挥引导示范和资源整合作用

培育和引进主体,增强产业竞争力,发挥引导示范和资源整合作用。一是培育市域内国有和民营骨干文化企业;二是积极引进盛大、金山、腾讯以及深圳嘉蓝图设计、深圳浪尖设计等国内知名企业,提升成都在创意产业上的竞争力。为了整合资源,形成市场合力,成都市在出版传媒、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等领域形成了大型文化集团“三大主力军”,包括成都传媒集团,文旅集团,成都演艺集团。

1.新闻出版业:成都传媒集团是新闻传媒业的行业领头羊。2006年11月合并原成都广播电视台和原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成都传媒集团,并提出了“铸就中国传媒新航母,缔造国际传媒新势力”的发展愿景。产业涵盖创意产业领域的主要部分即报刊出版业、广播影视业、网络传输业、广告会展业等。成都传媒集团的成立,意味着全国中心城市第一家综合传媒集团的出现。

2.文博旅游业:组建文旅集团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组建大集团”的战略思路的重要举措。文旅集团成立后承担起成都市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营销,促进文化旅游资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2.演艺娱乐业:2007年11月成都演艺集团公司成立,成演目前具备西部地区最专业的剧场和音乐厅。4年来共策划、经营国内外大中型演艺项目7000余场次,接待观众500余万人次,公司推出的原创音乐剧《金沙》创下了中国音乐剧演出的新纪录,斥重金打造的成都红馆,更以每年引进明星演唱会、芭蕾剧目、音乐剧、颁奖典礼等50场演出的全新创意成为成都演艺新地标。

成都在出版传媒、文博旅游等领域形成了大型文化集团,但在其他领域还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行业整合能力的骨干企业。比如动漫游戏领域有较强的制作能力,还缺乏原创力强,具有品牌构建能力的动漫企业,动漫产业链有待完善。

四、对成都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议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蓄势待发,但同时面临着融资瓶颈,人才缺乏等问题,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鼎立之城”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 “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完善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对进一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指导,优化环境。对企业而言,要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从政府来说,要转换角色,以间接管理、政策引导为主,重点加强引导,完善公共服务,营造适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2.引导产业集聚,完善相关产业链。搭建产业园区平台,打造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项目,引导文化创意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延伸,带动配套项目发展,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

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第5篇

【关键词】创意产业 高职 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

一、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一)创意产业的概念与范畴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1998年英国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指出创意产业是依靠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潜力的产业。英国政府将创意产业的范畴,划分为包括广告建筑、设计、电视电影、音乐、表演、版权等十三个行业。创意产业之父霍金斯则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之内的经济部门,并且将知识产权划分为四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意产业的概念与范畴也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世界各国对创意产业都有着自己的相应定义。但总体上,可以看出创意产业是以人类智慧和文化创意作为核心,通过知识产权这样一个形式,来创造精神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经济实力的提升。虽然各国划分的范畴不太相同,但是创意产业中的绝大多数,与文化和艺术息息相关,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艺术创意产业成了近年来非常流行的词汇。

(二)创意产业的兴起与繁荣

作为一种新兴的智力密集型、高产出和高增长速度的产业,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呈现蓬勃旺盛的发展态势,一片繁荣的景象。虽然起步比较晚,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且近年来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来指导和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十一五、十二五的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都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要求。全国的许多城市,也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聚集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地方政府等都充分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提升经济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各高校也都相继开设了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希望能够不断地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人才,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

二、 创意产业对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影响

(一)创意产业的发展指引着专业的未来方向

作为新兴的、增长迅速的产业形态,创意产业不仅范围广泛,而且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多元化的特征使得这种动态化发展显得更为复杂,这也带来了专业方向的动态变化和学科的不断迅速变化与发展。在这一点上文化创意类学科相比较其他学科,其变化和发展的动态化显得更为突出。

(二)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专业的提升与融合

创意产业的概念范畴大,涉及的学科和行业门类多,其对艺术类、文化创意类专业既有着深度也有着广度上的影响。一方面,创意产业下的各行业在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细化和提升。比如:广告行业,其发展速度就空前加快而且呈现出新的趋势,网络广告、互动广告、游戏广告等新形式的出现,广告表现和手法的不断创新,广告理念和营销策略的更新,需要专业人才及时掌握行业新动态,更新思路和创新手法,也为广告设计与策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行业的提升和专业化程度的细化、加深,无疑都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设计类各专业的内涵和深度。另一方面,随着“大设计”时代的到来,设计行业、艺术行业的相关专业,由原来的分工细致到相互协作,很多设计项目,必须依靠多个专业的协同才能完成。同时,诸如会展设计、吉祥物设计、庆典设计、交互设计、艺术管理这些专业或研究方向,都属于学科专业交叉而产生的,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相信随着文化创意设计类各专业的不断融合与交叉,会有更多的新兴方向、新兴专业产生。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设计服务业等,行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行业间、产业间也呈现出融合的态势。就在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宏观层面上再次诠释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广泛渗透与融合性。因此,如何密切注意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的这种融合发展态势,开设好专业方向,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专业的提升值得高职院校认真研究。

(三)创意产业的发展改变着专业教学与课程

由于创意产业更强调人的智力因素和创新思维的生产力价值,因此,突出的表现在于对文化创意设计类人才的培养与专业教学也相应地要倾向于思维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培养。这一点上,传统的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类等相关的专业教学比较偏向于技法、表现效果一类的能力培养。尤其是高职院校,由于“培养高技能人才、高级技师、技工、蓝领摇篮”一贯的思维与提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更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对学生技法、操作、软件、效果图表现、模型制作等一类的课程上,忽视了创意产业创意为本的核心内涵,早早地将学生定位在了产业行业的最底层,舍本逐末。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旺盛发展,创意、创造力的重要性不断得到体现,好的创意、好的文化挖掘带来的是企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高职院校也逐渐认识到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则需要更多地突出创意构思与提炼的能力。可以通过在专业课程上多强调创意构思方面,鼓励学生创新,突破固有的观念和思路,不以表现和技法来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另一方面,对学生文化资源观察与再创造能力的培养也不可缺少。文化底蕴、人文知识的熏陶,可以通过选修课或者兴趣小组的方式来开设,诸如传统戏曲赏析、民间艺术考察一类的课程、训练项目;也可以拓展像博物馆、古建筑、民间手工艺作坊、民间非遗一类的校外课堂,通过参观、交流和学习,来提升文化创意设计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甚至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流行的文化和亚文化展开专题研究和实践。

(四)创意产业为专业群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带来了对创意人才的巨大需求,目前我国从事创意产业的人数还很低,远不及欧美、日本等一些创意产业发达国家。预计十二五期间,创意产业人才的缺口将会达到五千万,仅动漫专业,其人才需求缺口就达到大约15万人左右,预计3年—5年缺口将达到60万人。文化创意设计类岗位也成为近几年来各大人才招聘会中需求量较多的职位。前两年的一次上海大型夏季人才招聘会上,创意设计人才首次登上了人才需求排行榜的前三甲,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也是社会对文化创意的认可。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类教育而言,文化创意产业广泛的行业范围不仅能为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大量充足的就业岗位,而且其深入发展还会使得相关各行业的岗位更加细化:专业创意与设计人员、专业项目管理、市场与文化背景研究、操作技师等,都会有着相应的不同岗位,这也使得文化创意设计类人才的分工和培养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使得专业学生能够有着不同的就业层次和未来发展空间,也为高职院校精确定位,培养对口、对岗位人才提供了指引和方向。因此,创意产业提供的广阔就业平台为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endprint

三、创意背景下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一)发展现状

我国高职类院校专业的发展,是近几年才开始活跃起来的。以往,从国家到民众都十分重视以研究为导向的本科类高等教育,孩子上大学是许多家庭的梦想。高职类教育虽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部分,但是一直被视为底层和低层次。新世纪伴随着国家对于从事行业基础性工作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职业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高职类院校发展迅速。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繁荣为高职类院校发展艺术创意设计专业,提供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发展契机,加上文化创意产业所涉及的范畴比较广泛,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和人文、软件、版权等领域的专业,这就为高职类院校开拓新专业、迅速发展提供了舞台。

(二)问题与挑战

1. 办学定位不清晰

兴起于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首先的问题,就是办学定位的模糊。创意产业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智慧和创造劳动力,这当然包括从事基础和技术型的劳动力。原本高职院校有着培养时间短、紧密联系产业和市场的特点与优势,但是,一拥而上的办学浪潮和学科贪大求全的功利想法,使得许多高职院校连最基本的办学定位,都处于尚不清晰的状态就仓促上马,开设各类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其教学质量、培养结果可想而知。即使一些有着比较清晰培养方案的高职院校,也基本是套用本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成了本科教育的缩减版,结果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蜻蜓点水,流于表面的学了一些皮毛,根本达不到用人单位和企业的要求。

2. 核心技能不明确

除了办学定位的不清晰,对于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大多数的高职类院校,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界定。究竟什么是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这一点,对于学生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同样,学生还是不能适应处于动态变化中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岗位要求。有一些院校将核心技能简单的定义为:软件操作、效果图绘制、材料工艺加工等一些动手方面的技能,这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要求的片面理解。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根植于文化、产出于创意,所以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则显得更为重要,而且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知识储备,这些都不是仅仅靠熟练的软件操作和动手能力就可以完成的。

3. 院校专业同质化

在高职类院校的文化创意设计专业迅速发展和扩张的繁荣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或者说是挑战。如同上文所述,许多的高职类院校一窝蜂地开设艺术设计、文化创意类专业,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岗位需求调查,甚至有一些院校培养目标与方案都很模糊和混乱,这就带来了院校专业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你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我也开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你新增一个会展专业,我马上开设一个展示设计专业。这对于高职院校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良性发展是很不利的,也带来了同专业的毕业生扎堆出现、没有竞争力的问题。如何根据地方经济的特色和当地市场的实际岗位需求开设文化创意类专业,突出专业特色,建立品牌专业,是摆在每一个高职类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于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来说,既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宝贵机遇,但也充满了挑战。高职院校应当理清办学思路,审时度势,抓好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有用之才,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赵延芳.创意产业视角下的文化创意人才开发机制问题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12.

[2]袁泉.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定位问题[J].现代装饰(理论),2012.

[3]朱德琳.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浅探[J].文学教育(上),2012.

创新发展开封文化创意产业 第6篇

一、清明上河园——文化创意的审美需求

文化创意要解决的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文化生产的单一化与人们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是文化资源的历史化与表现形式的现代化之间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变, 人们的审美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趋势, 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不同爱好所需要的文化产品也有所不同。另外, 不同时代的人对文化的需求有不同的欣赏趣味和审美风尚, 文化生产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其文化产品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所以, 文化产业要想突破必须研究今天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 只有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 我们的产品才有市场, 才能受到人们的欢迎。开封清明上河园虽然是人造景观, 但它用巧妙的创意把宋代历史生活还原, 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十年来, 清明上河园共接待游客5 0 0多万人次, 总收入上亿元, 成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将逝去的历史还原成现代生活、将静态的画卷变成动态的展现, 将单一的看变成游、购、娱的多样统一。开封清明上河园以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园》为蓝本, 按照图中布局, 采用宋代营造法式, 结合现代建筑方法, 集中再现了原图的购物景观和民俗风情。

清明上河园景区占地600亩, 其中水面180亩, 景观建筑面积30000多平方米。仿照原图, 设驿站、民俗风情、特色食街、宋文化展示、花鸟鱼虫、繁华京城、休闲购物和综合服务等八个功能区, 并设有校场、虹桥、民俗、宋都等四个文化区。游览清明上河园, 可以跨虹桥, 登上善门, 游鸿福寺, 浏览文绣院, 下榻古驿站, 就餐孙羊正店。游览清明上河园, 还可以观赏民间杂耍、木兰织房, 还有吹糖人、剪纸、风筝等民间工艺, 当然还有闻名中外的开封小吃。另外, 浏览清明上河园, 游客还能看到反映宋代历史的表演剧目, 如《王员外招婿》、《梁山好汉动劫车》、《包公巡视汴河漕运》、《大宋科举》、《东京擂台》, 观众不仅可以是一个旁观者, 还可以做一个参与者。

正是这些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和表演剧目, 使得清明上河园的宋文化主题更加鲜明, 让游人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置身于当时的历史场景, 感受当时的文化, 真正有一种“一朝步入画卷, 一日梦回千年”的感觉。清明上河园二期景区向游人开放后, 众多的宋代游艺和娱乐项目, 尤其是《大宋·东京梦华》的推出,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清明上河园二期全部建成开放使整个清明上河园创造三个中国之最。一是中国最大的仿古建筑群。二是中国最大的宋文化主题公园。三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娱乐集约化再现景区。

二、《大宋·东京梦华》——开封辉煌历史的追溯

《大宋·东京梦华》是一幅关于北宋王朝鼎盛时期的印象画卷, 是《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的历史再现。剧目将八首经典宋词和古画串联在一起, 利用水系景观、人文演出和历史背景, 构成对开封古城辉煌历史的追溯。

《大宋·东京梦华》演出的实景主要依托于清明上河园二期的部分皇家建筑和80亩人工湖, 每一幕都以一个美妙词牌为名, 又用8首观众耳熟能详的宋词贯穿始终, 《虞美人》中不堪回首的南唐遗梦, 《蝶恋花》中才子佳人的缠绵爱情, 《满江红》中战事的惨烈与悲壮等等都极大地吸引了游客。演出9 0%以上的剧情都在水上进行, 菊花舞台随着音乐的水面漂移, 一幅鲜活的《清明上河图》缓缓在湖面展开。高科技的应用成为演出的重要看点, 运用LED等亮彩技术设计的流光溢彩的“柳树”, 晶莹剔透、夜空发光的“香车宝马”, 随波荡漾的“水中明月”, 利用机械技术设计的可自由拼合的水上栈桥, 可“绽放”的菊花舞台等都给演出增色许多。

《大宋·东京梦华》演员阵容强大, 场景布置逼真, 由著名制作人梅帅元率《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班底制作。该演出也是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之后河南省隆重推出的第二个大型实景演出, 必将成为“夜游开封”的核心产品。

三、大型原创歌舞剧《清明上河图》 (青春版) ——郑汴强强联合、共同联手打造的一部精品剧目

青春版歌舞剧《清明上河图》是在开封歌舞剧院原创剧目的基础上, 由郑州歌舞剧院携手开封歌舞剧院强强联合、共同打造的一部精品剧目, 描述了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过程, 并将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中千姿百态的市井风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随着舞台上的灯光和音乐变换, 一幕幕东京汴梁的市井风情展现在人们面前:隋堤烟柳之中, 踏青游春的达官贵人、平民百姓欢呼雀跃;东京街头, 汴河两岸, 游僧乞丐、船工纤夫尽显本色, 舞台上声、光、雾、景的综合运用, 把人物和剧情演绎得活灵活现, 观众置身其中, 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东京汴梁。生动逼真的布景设计、精巧完美的舞蹈编排、美妙悦耳的音乐旋律以及演员们曼妙感人的舞蹈律动, 给观众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和美的享受。该剧引领观众和张择端、各行各业的市井百姓一道分享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感受千年以来, 宋都开封的脉搏律动以及繁华盛景。

该剧有效整合了郑汴资源, 实现了郑汴文化对接, 是“郑汴一体化”文化融城的首次尝试。《清明上河图》经过再修改、包装后推入市场, 作为文化对接的切入点, 创造性地启动了合理调配艺术生产资源、联手打造歌舞剧《清明上河图》 (青春版) 的工程, 对开封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启示。

今后, 青春版《清明上河图》将与《风中少林》进行捆绑经营, 这意味着, 郑州歌舞剧院再出去进行商业演出时, 一个团队就可以演出两部不同风格的剧目, 有效地节约了成本, 也提升了综合竞争能力。

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第7篇

在统计学的数据分析和经济学的计量分析中, 指数是一种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变动程度的动态相对数, 重点是为了解决那些不能直接相加或者不能用于直接比对的综合经济变动程度, 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变动中各种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 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变化发展的趋势。

应用于文化创意经济领域的文化创意指数是近些年西方一些文化创意产业成熟的国家或地区较为推崇的衡量当地文化创意产业成效的指标体系, 通过对影响文化创意产业成果的指标体系进行构建, 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态势, 确立该国家或地区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水平, 从而从量化角度找出该国家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差距并由此提出具体的发展策略。该指数的构建和应用而由此引发的如何衡量一国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目前研究的热点。

目前, 我国各个地区政府已或正在制定出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促进政策。但相关促进政策缺乏针对性, 效果并不太明显, 原因固然有产业发展初期缺乏实践支持, 以及我国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客观因素, 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于缺乏一套能够有效评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整休绩效的指标体系, 以反映产业发展实际, 并进行检验和调整政策。以此观之, 创意指数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有必要针对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框架体系。

二、国内外创意指数研究述评

(一) 国外创意指数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创意指数的研究成果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997年, 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和教科文组织就文化教育发展状态开创性地提出用统计数据和指数进行衡量文化发展态势并进行了专门论述和形成一部著作:《针对文化和发展的全球性报告》, 该研究成果并成为许多学者对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定量分析的指导性文本;2002年, 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乌尔里希·贝克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专著:《地区文化发展的衡量和指数》;2002年, 理查德·佛罗里达完成了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先驱之作《创意阶层的崛起》, 以及理查德·佛罗里达与艾琳·泰内格莉 (Irene Tinagli) 合著的《创意时代的欧洲》 (2004年) 等等。

2002年前后, 理查德·佛罗里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描述性研究, 并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分析, 从中发现, 该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须同时具备人才 (Talent) 、技术 (Technology) 和宽容度 (Tolerance) 这三个核心要素, 并依此构建3Ts文化创意指数体系, 并依托该体系对美国81个城市和50个州进行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量化指标评价。理查德·佛罗里的3Ts理论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例如欧洲创意指数就是完全承袭该指标体系而构建并加以推广和应用。

随着3Ts理论在美国和欧洲的应用并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基础上, 理查德·佛罗里达和艾琳·泰内格莉继续进行完善和修正, 并最终建立了全球创意指数 (Global Creativity Index, 简称GCI) 。该指数体系测算了45个国家包括绝大多数欧洲国家、经合组织成员国、主要的亚洲国家中 (如中国及印度) 的创意指数。

此外2004年, 英国知名学者Charles Landr基于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 从动态角度进行了文化创意指数的构建, 以人员质量、人才多元性和发展机遇、领导素质与意志、当地认可度、组织文化、网络动力关系以及都市布局和基础设施等七个因素作为第一指标体系, 将创意城市发展规模从停滞、萌芽、起飞阶段到活跃、普及到形成创意中心、创意城市等10个等级。

(二) 国内创意指数研究综述

随着国外对文化创意指标体系的研究, 国内许多较为发达地区也认识到量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性, 并基于当地特色, 构建起符合自身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评价体系。为了考量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委托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为香港设计了一套文化创意指标框架, 于2004年发表了《香港创意指数研究》并加以推广应用, 这是国内首推的文化创意指数。香港创意指数是在借鉴国际创意指数, 重点参考和创造性地吸纳了理查德·佛罗里达的“3Ts”模型及其应用成果, 并结合香港本身设计情况, 建立了结构与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与创意成果这五大指标构成的“5C”指数模型, 该指数强调4种资本形态的互动是影响创意增长的决定因素, 该体系包含88个子指标。

紧随香港, 2005年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和上海市统计局发布了《上海创意经济发展重点指南》, 并与2006年, 上海市创意产业中心发布了上海创意指数, 该创意指标体系也是依托美国、欧洲以及我国香港创意指数框架的基础上, 基于对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和《上海市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分析为前提, 从产业规模、科技研发、文化环境、人力资源和社会环境5个方面构建了5大指标体系, 再细分为35个子指标。随后再认识到科技发展对文化、经济活动的深刻影响基础上, 并于2007年对上海创意指数进行了重新修订和完善, 强调文化、技术和经济三者的深度融合。通过对上海创意指数的以上描述可见, 上海的文化创意指标体系主要是立足于上海的实际情况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 有较强的特殊和适宜性, 不适合其他城市生搬硬套。

国内在以香港和上海的带动基础上, 相关专家学者纷纷根据自身的理解和自己所在地区和城市的特色, 构建和提出了当地的创意指数, 例如, 北京、浙江、杭州、四川等借鉴香港和上海所认定的创意指数初步探讨了本地区的创意指数, 但这些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指标体系都没有本质的区别, 且没有被官方认可。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可以看出, 无论国外还是这几年的国内, 对创意指数的研究方兴未艾, 但从从创意指数构建的理论模型来看, 创意指数构建理论基础依据要么是3Ts理论要么是香港的“5C”模型, 或者是二者的综合。3Ts理论创立于美国和欧洲, 所以国外欧洲以及全球创意指数主要是采用3Ts理论。由于我国国内国情与文化和国外有很大的不同, 基于我国国情和地区特色而构建的香港“5C”要素的特征体系基本能够概括中国各地区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许多特征, 所以国内更多的是采用香港的“5C”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参考3Ts理论。

三、基于创意指数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与发展机理框架研究

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看, 在具体指标的设计上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文化创意指数总体来看可以归结为两个部分 (如图1) , 一部分是支撑和产生文化创意并促使文化创意形成产业的资源要素也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这其中包括参与文化创意发展的人力资本条件也就是创意产业所需要的管理人才、专门技术人才、营销策划人才;也包括当地特色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制度结构资本和科技资本等等。另外一部分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和发展的结果评价指标, 包括创意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创意产业的规模和集聚状况、创意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等。

在《国家竞争优势》中,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国家或地区取得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竞争的表现, 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 形成钻石体系。“钻石模型”这个分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竞争模型同样也适用于当今的文化创意产业。这样将“钻石模型”这个竞争模型的竞争要素和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创意指数二者进行综合分析, 就构建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机理框架模型 (如图2) 。从该机理框架模型里可以看出, 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最终实现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的获得, 需要基础条件圈和必备条件圈。

基础条件圈是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宏观影响因素, 这五个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手段提供创意产业形成、发展的养分。首先, 创意氛围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温床。吴予敏 (2009) 就指出, 对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考察即可发现, 他们在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领先格局绝不是偶然的, 事实证明越是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地方, 他们的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也是越发达先进和开放的, 这些地区的民间自发的文化活动和形式也是越活跃和多元化的。其次, 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就是多个产业融合的产物, 需要相关产业尤其是科技等产业的支撑和推动, 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 从而实现各大产业的共生共荣。再者, 经济基础和市场需求是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市场环境。许多经济学者的实证数据已经证明,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需求结构会跟着发生深度的调整, 居民势必加大对精神层面的文化产品的消费和分享。最后,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题的知识型密集、智慧密集型战略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业态,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核心在于知识和文化的创新和创造, 而没有得到制度和法律层面保护的知识创新和创造势必导致市场竞争的无序化和混乱, 势必打击新创意的产生和发展, 出现“创意源产生———剽窃抄袭———恶性压价———无力创新———继续抄袭”的恶性循环, 这样的结局必定是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发展的动力。

必备条件圈是核心要素资源条件, 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关系, 一个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力资本态势和潜力、文化资本态势和潜力、科技资本态势和潜力以及产业内企业的制度结构安排设计对该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息息相关。首先,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可持续动力。文化创意源于人的思维过程中, 人才是创意不竭的源泉, 因而创意的实现必须要求有充足的高素质人力资本作为保障。区域经济在人才教育水平、科技人才比例、管理人才比例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网络结构等方面所具备的水准决定了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大小。其次, 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 文化资本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不言而喻。再者, 科技资本动力和平台。胡晓鹏指出, 技术资本的积累是创意资本扩张的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知识或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 这就要求能够快速、准确、全面地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扩散。最后, 文化创意产业内企业的结构治理和制度安排是该产业内部控制的长效机制。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来看, 要真正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需要相关的制度安排和科学合理的治理机制, 也只有这样才能从企业和产业进行自我约束, 从制度安排这一层面根本杜绝文化创意产业的盲目发展和无序经营和竞争。

四、结束语

综合国内外学者在文化创意指数的研究发现, 创意指数和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依据要么是3Ts理论要么是香港的“5C”模型, 或者是二者的综合。在具体指标的设计上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文化创意指数总体来看可以归结为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结果指标两个部分。依托“钻石模型”这个竞争模型的竞争要素和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创意指数二者进行综合分析, 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机理框架模型。该机理模型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内在机理和一般规律, 打开这个黑箱有利于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认识和理解这种产业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针对机理框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务实的政策手段。

摘要:随着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区域间新一轮竞争的焦点, 我国各地政府已或正在制定出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促进政策, 但现实是相关促进政策缺乏针对性, 效果并不太明显,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于缺乏一套能够有效评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整体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对国内外创意指数及理论模型进行综述, 发现创意指数由创意产业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结果两个方面构成, 在此基础上借助“钻石模型”构建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机理框架。该机理模型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内在机理和一般规律,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认识和理解这种产业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针对机理框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务实的政策手段。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第8篇

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发达国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作为知识密集的新兴领域, 已经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的重要产业。据有关资料显示, 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达220亿美元, 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综观全球, 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

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也有很大发展。上海、深圳、杭州、北京等城市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上海创意产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也获得了快速发展, 推动了一批创意型行业起飞, 建立了一批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创意产业园区, 聚集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河南的创意产业发展将何去何从,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河南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如:朱仙镇木版年画;豫西、豫北的民族服饰;豫北、豫东的泥塑;南阳地区的石雕艺术以及禹州的陶瓷艺术等, 都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痕迹, 应充分利用河南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河南文化创意产业, 从而推动河南经济发展。

一、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 又叫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创意经济等, 其概念主要来自英语

Creative Industries或Creative Economy。创

意产业的定义, 是指一些以文化创意为核心, 通过网络数字技术的介入, 以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 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极为相近。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提法是创意产业。1998年, 英国最早提出创意产业, 这一概念影响了欧洲、美洲、亚洲等许多有意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 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地被全球接受, 略作调整后采用。

2004年3月29日, 国家统计局出台的《关于文化和相关产业的规定》, 反映了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都作了新的调整。大体上是以“新闻服务业、出版版权、电影、电视、网络文化、表演娱乐、旅游休闲、广告汇展”等一些领域为主。

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特征是重视将现代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 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改变传统产业的增长方式, 减少经济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分依赖。

二、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行业管理体制和市场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从我省整个创意产业的行业管理看, 我省现有的创意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改革, 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但各行业主管部门 (教育、科技、信息、宣传及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 协调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尤其表现在文化管理体制方面, 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服务机制不够健全;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和法人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意产业协会、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滞后;创意产品的策划、市场推介、经纪、代理、科研、咨询、投融资担保、知识产权交易等市场中介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培育和扶持。目前还没有专门从事各种创意产品策划、展示、推介、交流、交易等活动的综合性创意产业服务中心, 产品推介大多以政府推动为主。

文化创意产业依托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河南省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不足, 自身的产业链还未能有效地整合和延伸, 对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度不高, 自主研发创新水平不强。而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大多是依托高校、科研机构或政府的支持建立发展起来的, 而且自身具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比如说依托同济大学建立的建筑设计园区, 年销售额达26亿元;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游戏软件设计园区;依托东华大学建立了时尚设计园区。从创意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来看, 我省创意产业发展规模小, 缺少品牌效应, 产业链延伸不够, 影视、传媒报刊、演艺、娱乐、数字技术、印刷出版、动漫、设计等行业也与深圳、上海等地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深圳的动漫企业达50多家, 每年为深圳创造2亿元产值, 平面设计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 仅平面设计人才就有2万多人。上海涌现了“盛大网络”、“久游网”、“新浪”等著名的互动娱乐企业, 成为全国网络游戏产业高地, 网络游戏运营的销售收入占全国70%的市场份额。

创意产业发展和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管理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虽然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从整体上看, 创意企业规模不大, 布局较为分散, 园区集中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知名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 现有的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和规划有待进一步明确。

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缺乏。创意产业是智能化、高知识化的头脑产业, 我省要发展创意经济, 关键是拥有众多的高质量的创意人才。但目前我省不仅创意人才的储备不够, 而且结构也不尽合理, 尤其是缺少高级创意人才, 缺少能够将创意产品产业化的经营人才。

综上所述, 河南文化产业正在起步、差距明显、任务艰巨, 发展理念滞后、缺乏创新意识, 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如文化产业策划、规划、设计、市场分析人才等十分匮乏;对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缺少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缺少一个创意产业统一服务机构, 缺少高端的创意人才, 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发展不足, 产业集聚能力差等;这些不足和问题导致了河南省动漫产业、网络游戏产业、数字视听等新兴数字产业和设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

三、推动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六点建议

找准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切入点。综观全国文化产业做得比较好的地区, 大体上都有一些独特的地方, 就是说有自己的特点。河南也应该把握住自己的特色, 找准自己发展的切入点。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 河南省应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要深入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 开发新产品, 从而加大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 使高科技和人文、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 开辟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天地。

河南很多文化资源已经是世界知名的, 比如少林寺、龙门石窟等。这些已经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好好地加以利用。例如河南的文物很多, 如果对文物的仿制品进行批量开发或把这些文物通过艺术设计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 一定能起到推动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其实, 这属于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发展范畴。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来看, 文化旅游工艺品是个很大的市场。

另外, 我们还应该探索一些更好的开发项目。河南历史悠久, 历经那么多朝代, 每个朝代都有它自己的文化亮点。把这些亮点归纳整理, 结合空间 (河南整体布局上的不同的城市和地区) 和时间, 深入加以研究来推动河南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应规范管理文化创意产业。在政策规范上, 对文化创意产业应进行宏观引导。政府通过制定并执行各种规范性文件, 在实现对文化产业的管理时要遵循文化产业的运作机制、运行规律, 即文化产业既具有认识价值、思想价值、教育功能、审美价值等特点, 又要具有商业价值、经济价值、实用价值、娱乐价值等要素。

需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 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 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 (SOHO) 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集群等, 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产业集群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一方面政府与企业应联手搭建平台, 联手开展创意产业项目论证、方案制订和必要的审批手续, 成熟一个实施一个;另一方面, 分类推进创意产业园区或集聚区建设。加强区域和行业的协调, 从完善创意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 进行规划和整合, 探索建立几个功能定位合理、具有明显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

注重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 目前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还相对缺乏, 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今后应调整人才教育结构, 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 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 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并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 会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创意人才和既懂文化规律又懂文化经营的管理人才 (包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旅游产业所需要的人才) 等。

加大高校艺术类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把河南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思想渗透到教学中, 并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 鼓励大学生创业, 使好的创意能够转化为生产力, 形成“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现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不同的地区在统一执行中央政策的同时, 也可以考虑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 出台一些地区性的相关优惠政策来扶持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像广州、云南都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 河南也应当这样做。

具体来说, 一是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 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二是要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 以避免某些文化创意产业仅仅是冲着政策的诸多“优惠”而不是产业本身的问题。三是要加大文化执法力度, 坚决清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毒品”、“文化垃圾”。同时, 对现有的文化产业要加大扶持力度, 吸引民间资本进入, 做好产业园区周边环境的改造等服务, 妥善处理好房屋产权人、开发商和创意产业人群的利益, 为创意产业集聚区市场的运作打开通道。

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对接, 开拓河南文化发展的视野。创意产业的思维由英国而起, 在短短几年间, 亚洲国家也纷纷期待以创意产业来提升经济, 但是亚洲国家在导入西方思维时, 应该进行本土化的嫁接, 利用地方特色和优势,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同时以国际化的思维, 融入国际, 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是集聚区成熟的标志之一。

河南的地理位置处于中部地区。应该充分考虑到既可以和周边省市进行交流结合, 也可以走出国门和全世界的一些资源、资本和科学技术进行交叉共享, 来发展河南的文化创意产业。现在讲究资源的并存、互补和共享, 河南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也应该积极寻求合作、扩大自己的视野。然后, 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 这样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也更能体现出河南文化的不同和特色。

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考 第9篇

广东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赋予了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殊的优势和背景, 这些优势的集成, 将赋予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动力要素, 有助于实现新的跨越。

(一) 思想优势。

“敢为天下先”是广东人最好的写照, 这是岭南文化熏陶的结果。岭南文化是一种“杂交文化”, 是以中原文化为主流, 融合了南方本土文化、外来文化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岭南文化的精神实质是革命性、开放性、务实性、创新性。在文化发展道路上也是探索不断, 广东人“敢为人先, 务实进取, 开放兼容, 敬业奉献”精神最好的诠释, 也说明了广东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具有思想观念的优势。

(二) 经济优势。

当前, 广东省正处于产业升级、全面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历史时期。根据国际通行的惯例, 当在人均GDP即将突破4, 000美元的背景下,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持续加快, 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新的调整, 产业自身需要更上层次、上台阶, 在服务业内部也需要更高的产业细分和产业提升。2015年广东人均GDP达到67, 503元, 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0, 838美元。广东现有产业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正处于由传统产业向以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的创意产业转型时期。

(三) 政策扶植优势。

广东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 这给广东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且在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互联网+”的大环境下, 文化产业作为最具创新潜力的产业之一在提升国家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文化”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因此, 文化创意产业有着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二、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 欠缺整合意识。

虽然广东省政府给予文化创意产业高度重视, 但是政府不仅要重视文化创意产业, 更要有整合意识。文化创意产业是跨行业的创造价值的经济行为, 政府应该推动其发展。目前, 广东省产业园区缺乏统一的规划, 存在产业同质化和重复建设的现象;部分产业园区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不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区域发展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珠三角, 东西北地区较少。

(二) 党企、政企不分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单纯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是远远不够的, 文化创意要成为产业, 必须要在市场上有大量的文化创意企业。可是, 我们现在的文化管理体制是文化单位不但要受到政府的领导, 还要受到党委的领导, 这种双重领导体制, 导致很多问题的产生。党企、政企不分, 文化企业不能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而这个障碍又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三、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议

(一) 政府应承担起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责任

1、细分政策, 建立机构, 做好发展规划。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离不开政府正确政策的引导和适时的宏观调控。第一, 成立领导协调机构。政府应该建立专业的管理机构, 成立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第二, 应该加强中介组织建设, 完善管理体制, 为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优质的服务;第三, 着重优惠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除了出台优惠政策外, 还应设立文化创意奖, 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所得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第四, 要在加强建设政府专业管理部门的同时, 强化助推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机构建设。

2、培养吸引文化创意人才, 稳固创意的真正源头。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问题, 这个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产业缺乏原创, 大量抄袭模仿, 甚至沦为“文化加工业”;另一方面好的创意又缺乏成熟的市场推广运作, 难以实现其经济价值, 这归根到底是人才缺乏的问题。解决人才问题当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培养文化创意人才, 特别是复合型人才:一要有基本的艺术修养;二要了解当代最好、最新的技术;三要有文化管理能力, 这三个方面要有机组合。

3、加大资本输出, 解决资金困境。

文化创意产业必须以高投入作为基础。一是政府应按照非赢利性的基本原则, 通过设立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为新办文化创意企业贷款进行政府贴息, 使中小创意企业及时得到发展资金的支持, 顺利进行文化创意的研发和生产经营活动, 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做强做大;二是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 来推动文化创意企业的上市融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改制上市;三是政府应推动文化创意企业走联合上市的道路。

4、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 保护创意产权。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要通过立法、健全组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多种形式, 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一是政府应该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三是改善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模式;四是政府应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规则, 有效防止无序竞争。同时, 要积极组织、推动、引导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行业协会, 引导各个组织加强行业自律。

5、制定重点行业战略, 推进品牌文化。

广东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 按照重点与选择的原则, 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目前, 广东在动漫游戏、建筑设计、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具有优势, 可重点选择两三个行业寻求突破, 从而带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 高等院校应该承担文化创意产业中人才培养的责任。文化创意人才是重中之重,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院校。

1、广东高校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创意能力, 加强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软、硬件建设。

高等院校是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中坚力量, 但要想培养出适合社会和市场需要的文化创意人才, 高校必须具备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基础条件, 包括高校自身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软硬件条件。硬件方面, 所有实验室应该免费为学生开放,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性实验;软件方面, 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创意能力, 学校应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在专业领域不断创新。教师具备了较好的创新能力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同时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意。

2、高等院校之间应加强交流, 打通学科壁垒, 培养“通才”。创意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同时对个体人才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我们曾一度强调要培养“专”和“精”的专业型人才, 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创造奇迹。诚然, 不管人类历史发展到什么时候, “专”、“精”人才都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 “通才”似乎更合乎社会发展的“胃口”, 更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 取长补短。

3、重视人文社科类教育研究, 打造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文底蕴。

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民族浑厚的人文底蕴。在近些年, 我们对人文社科的发展关注不多, 导致人文知识严重匮乏, 甚至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一方面高等院校要给予人文社科教育研究以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提高人文社科类教师的人格魅力。具备人格魅力的教师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 而且其所传授的知识也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人文社科类课程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 是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人文基础。

总之, 广东发展创意经济大有可为, 广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很有可能成为全球下一个创意中心城市。广东应注重大城市群文化协调发展,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突破体制、制度和政策的障碍, 打造文化产业集群, 进而对区域内其他经济领域产生辐射与带动作用。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从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经验来看, 文化创意产业赋予传统产业以新的动力因子, 促进粗放型、资源型、投资型经济增长方式向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本文分析影响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因素, 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傅蜜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以广州和英国城市为例[J].城市观察, 2016.1.

[2]李晓, 张庆华.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复合协同度模型[J].科技与经济, 2016.1.

澳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 第10篇

澳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它肩负着促进经济多元进程的宏大使命,影响澳门经济转型和产业转型的进程,在澳门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澳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基础和优势,澳门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澳门的中西文化长期並存,交相辉映。未来澳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向,在於以文化创意产业和旅遊业的融合发展为重心,以文化创意项目为突破,以区域合作为依托。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对澳门的特殊意义

回归十年,澳门特区经济突飞猛进,卻陷入博彩业一业独大的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经济越发展越依赖博彩业”的怪圈。因此,澳门各界社会人士普遍希望在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能推动经济转型,朝向多元化的经济发展转变。这个思路和意见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肯定和认同,中央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便明确提出,“支持澳门发展旅遊等服务业,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经济适度多元化”成为澳门经济政策中的“元政策”,成为澳门特区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指导精神。依靠第二屆澳门特区政府对於“经济适度多元化”的阐释,“经济适度多元化”並不意味着四处作战,也不是要削弱博彩业的发展,而是在巩固博彩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从第二屆特区政府推进“经济适度多元”进程的施政实践来看,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产业包括会展业、文化产业以及中医药产业等等。其中,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第二屆特区政府为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化”而重点培育和寄望的核心产业。为此,第二屆特区政府组织专门的文化产业培训班和参观考察团,並提出要以“饮食文化”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

第三屆特区政府上任以来,兑现了崔世安特首的参选政纲中“传承创新 共建和谐”的承诺,既传承了第二屆特区政府“经济适度多元”的基本理念,即“巩固博彩业的同时发展其它产业”,又在如何实现“经济适度多元”的策略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一方面,新一屆政府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诸如会展业、文化产業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注重培养和引进相关的产业人才,体现政府资源对新兴产业的倾斜。另一方面,特区政府更为集中和重点地体现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新一屆政府在首份施政报告中便着重提到,“文化创意产业为推动本澳经济多元的重要一环”,承诺研究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项基金,並成立“文化产业委员会”,同时在文化局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厅”。

因此,与其它地区相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澳门的经济发展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除了一般的“促进经济发展、拉动GDP上升等”的经济增长价值之外,澳门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肩负着推动经济多元进程、促进经济转型、減轻对博彩业发展、拓宽青年人就业空间等的重任。这种产业发展的意义和使命,就往往超出了经济发展本身而上升为关乎整个社会发展以至整个地区发展的高度。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於“全球第一赌城”的澳门特区来讲,意义尤为凸出和明显。

澳门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和优势

澳门特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並不是盲目跟风,澳门特区有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和优势。首先,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城区,是澳门发展文化产业紮实的根据和基础。其次,澳门作为一个以博彩业发展闻名於世的国际旅遊城市,旅遊休閒业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和基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更是显示澳门旅遊业发展的强大后劲。这意味着澳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市场的支撑。

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及“世界文化遗产”,是澳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依据。正是由於这个原因,崔世安在此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委员会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切实保护澳门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实,很多澳门人都以澳门“中西文化交汇”的特色而感到光荣和自豪。所谓“经济香港、文化澳门”,澳门並不简单是一个闻名世界的赌场,澳门富有特色而被世人所了解的一面在於澳门有历史悠久的文化。特别是在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头衔之后,全澳上下从政府到民间,无不极力宣传澳门的文化形象。“文娛之都”等各种城市定位的提出,则进一步表明澳门特区政府对於文化的重视程度。文化,是澳门除了博彩之外的另一张城市名片。依靠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是澳门特区政府施政的一项主要内容。

除了“世界文化遗产”之外,发达的旅遊业是澳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另一个核心优势。根据英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经典定义,文化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潛力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旅遊业关係非常密切,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助於拓宽旅遊业的发展空间,比如很多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如艺术与古玩艺术品、工艺、表演等本身就是旅遊吸引物,文化创意的理念更可以渗透进旅遊产品的开发、旅遊景区的设计等方面。反过来,成熟、发达的旅遊业则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消费市场和消费需求的基础。

“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是《珠江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澳门设定的一个发展定位,是澳门未来城市发展的指挥棒。“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定位的提出,意味着未来澳门将进一步朝向国际化、多元化和高端化的旅遊胜地发展,同时将产生国际化、多元化和高端化的旅遊客源和旅遊需求,这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有进一步的拉动作用。特别是对於有着中西文化並存特色的澳门文化,可以向西方遊客提供有东方文化韵味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又可以向内地遊客展销欧洲文化特点的文化创意产品,有望成为一个国际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平台。

未来澳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向

如何发展澳门的文化创业?这是现时澳门特区从政府到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根据当前特区政府的文化创意规划和政策框架,以下几个方面是未来澳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

首先,澳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和重心在於做好文化与旅遊的结合,切实形成文化创意与旅遊的融合发展。以当前澳门发展得最为成熟和最为成功的旅遊博彩业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澳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较为可行的策略。对此,澳门文化局局长吴卫鸣明确表示,文化产业的发展重心所在,是旅遊业和相关产业。“澳门旅遊已具有相当规模,关键是如何做得更好,尤其是如何将文化与旅遊结合,真正实现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力或生产力。”实际上,比如“水舞间”等表演业和博彩旅遊业的渗透和融合,已经悄悄拉开帷幕。然而,如何在现有的博彩旅遊业带领下,借助澳门作为国际旅遊城市的条件,利用多元而庞大的旅客市场,滋生更多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贸易,促进更多的文化消费,仍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其次,文化创意项目是澳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当前,特区政府已经设立了並具体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短中期计划,确定了重点发展的八大文化创意项目。以“有基础、有特色、有前途”的标准,澳门文化局已经列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八大重点发展项目,即视觉艺术、设计、电影錄像、流行音乐、表演艺术、出版、服装及动漫。其中,以“视觉艺术”和“设计”先行先设。

最后,加强並融入区域合作,是澳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依托。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内地正蓬勃发展,珠江三角洲的文化创意产业更是具有雄厚的实力。特别是在最近广东省推出“文化强省”政策后,澳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无疑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这种有利时机下,澳门需要充分利用区位的优势来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广东省及内地其它兄弟省市开展“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合作,一方面通过和内地的合作带动澳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内地相关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机会和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合作培养文化创意人才,並积极创新跨境合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合作模式,都是未来澳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青瓷文化,政府引导,旅游资源

引言

上虞是中国青瓷之源、世界瓷器的发源地、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 历史人文优势明显。青瓷文化创意基地项目选址位于上虞旅游资源集中的虞舜旅游文化园区, 古龙窑遗址也坐落于此, 项目区位拥有独特优势。本创作历程注重在研究文化产业建设中, 政府主导和民间参与的模式, 探讨青瓷文化创意基地对周边上虞已经形成的旅游产业的辐射和联动效应。期望通过本次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比较, 为同类型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模式提供创造性思路的启示。

一、背景分析

1. 规划缘起

上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更是越窑青瓷的发祥地, 传统青瓷藏品就收于上虞博物馆。由于上虞博物馆建设较早且位于市中心, 发展空间狭小, 展览模式单一, 无相关产业联动, 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公众对新时期青瓷文化观赏、交流、收藏的需要。目前, 以上虞民间企业家收藏为代表的各类民间青瓷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散落于上虞各处, 造成资源的浪费, 优势得不到互补和共享。

上虞的青瓷文化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迫切需要建设以政府博物馆为中心、民间博物馆为补充及以产、学、研一体的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对越窑遗址的保护、博物场馆集群、展览交流、大师研究工作室、精品酒店以及青瓷仿古商品市场的联动发展, 来进一步提升园区品牌和园区知名度。这种新型文化产业的模式不仅能吸引更多的创意产业者入园创业, 从大的方面而言, 更是一个展示和弘扬上虞文化的平台。

2. 青瓷文化概述

越窑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 是对杭州湾南岸古越地青瓷窑场的总称。越窑形成于汉代, 经三国、西晋, 至晚唐、五代达到全盛期, 至北宋中叶衰落。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为其中心产区, 所产青瓷质量上乘。上虞古代经济发达, 源于青瓷产业的发展和推广。上虞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之一, 也是越窑的重要产地之一。1984年, 曾在上虞发现两座产于商代结构完整、装烧量大、窑温高的烧造印纹硬陶的龙窑。目前, 青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选址毗邻龙窑约300 m, 对古窑址的保护、利用以及教育都具有非常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3. 上虞旅游资源概况

上虞市生态及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主题品牌形象概况为:“虞山舜水, 英台故里”。旅游开发总体空间格局为:“一心一带三区”, 即以中心城市为核心, 以曹娥江为主要纽带, 形成了虞舜文化旅游区、虞北休闲旅游区和虞南生态旅游区等各具特色的三大旅游功能区。上虞已经成为承接周边、接轨上海的后花园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4.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上虞市主城区以南, 西邻104国道, 东靠凤凰山, 总规划面积约10 hm2。地块紧邻曹娥景区, 并处于虞舜文化旅游区的辐射范围, 旅游区位优势显著。

5. 交通分析

地块依附104国道, 通过三环南路和舜江西路与主城区相联。地块紧邻上虞火车站和汽车西站, 距上虞火车站约1 500 m, 距汽车西站约1 200 m, 有良好的交通区位。

6. 周边建设情况分析

基地东侧曹娥庙至今已有1 800多年历史, 被誉为“江南第一庙”。文化积淀厚重, 艺术品位高雅。

基地北侧舜耕公园为曹娥景区新建主景, 反映了舜帝出生上虞的文化历史。公园以舜耕群雕、大舜庙及舜桥、舜井为主要景点, 气势恢弘, 对上虞乃至周边都具有非常强的旅游吸引力。

二、案例研究及借鉴

1. 龙泉青瓷博物馆——同类型产业园区发展借鉴典型

龙泉青瓷博物馆位于龙泉市, 作为国内青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典型, 是世界“人类非遗”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最大传承基地。总用地约43.7 hm2, 一期以青瓷文化为主题, 集文化传承、文博展示、学习交流、创作教学、收藏鉴赏、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 是中国龙泉青瓷文化的研究和对外交流中心、陶艺人才培养基地和浙江省文化产业基地。二期正在建设以青瓷研发、产业、交流、教育等的基地及新生代的创作室, 以期让更多的人接近青瓷、了解青瓷。也便于青瓷艺术创作的交流, 利于青瓷文化的发展。

通过研究龙泉青瓷博物馆的实施模式我们发现, 龙泉青瓷博物馆基本上以政府为主导, 建筑形象也更多体现了政府标志性形象的需求, 造价较高对其他同类产业发展缺乏指导意义。由于缺乏民间自发博物馆藏力量的引入, 因此后续可持续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观察。

2. 杭州西溪悦榕庄——中式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的有机结合

西溪悦榕庄为超五星级花园式酒店, 位于西溪天堂西北角, 南侧紧邻紫金路, 北侧和西侧紧临西溪湿地公园。通过西溪公园内部一条景观大道的精心组织, 西溪悦榕庄与入口精品商业区、榕椿度假酒店、喜来登酒店形成了有机、丰富、具有中式特点的村落式空间布局, 东方建筑的古典美与现代酒店的功能得到了有机结合。

研究发现, 西溪悦榕庄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筑群体主次分明, 院落式的空间布局非常具有特色, 对目前青瓷文化创意基地的多种建筑类型的组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基地创作面临的问题与采取的策略

1. 青瓷文化创意基地的城市职能

(1) 传承并彰显上虞青瓷文化历史。

(2) 打造文化旅游景点, 为本地及外地游客提供休闲场所。

(3) 以文带工, 促进产业升级。

(4) 凸显上虞性格的城市南门户

2. 一体式的规划

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 基地可能出现的服务功能存在较大灵活性和变化, 如何通过一体式的规划容纳呢?

基地位置离市区较远, 平时人流量较少。因此, 设定的目标游客主要为以下几种。

(1) 学生修学游

由学校组织或家长带领参观青瓷博物馆并体验青瓷制作过程, 且由此带动餐饮、创意商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2) 企业团队游

由企业组织全体员工进行2天左右的休闲游, 入住酒店并开展公司活动和会议, 由此带动青瓷文化产业、餐饮和娱乐业的发展。

(3) 国民休闲游

外地游客或本地居民专程来此参观游览。

(4) 参观考察游

来创意园学习建园经验, 拉动其他产业发展。

3. 策略之一为多点联动, 发挥旅游规模效益

如图1所示, 通过沿凤凰山沿线步行线路的打造以及青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和投入使用, 将会对周围多个以前散落的旅游景点进行有机串联和联动效应。通过步行线路, 将分别连接凤凰山山顶观景制高点、古代窑址、青瓷文化创意基地、精品酒店、舜耕公园、曹娥庙、孝女庙村落以及曹娥江渡口等多个景点。根据旅游资源的互动, 将会极大的推动整个曹娥景区和虞舜旅游景区的扩大效应。

4. 策略之二为复合开发, 打造青瓷文化旅游综合体

如图2所示, 基地内部规划有多种业态, 以政府博物馆和民间博物馆为核心。可集合精品酒店、大师工作室、特色商品售卖区域以及城市公园的引入, 打造一个以青瓷为主题的, 集科教、展示、展览、参观、会议、创作为一体化的文化综合体。

5. 策略之三为引入控规理念对片区用地、道路及开放空间进行控制, 预留适当发展空间并保证未来建设的整体效果

根据产业策划理念, 目前基地需要引入多种产业类型, 导致多种土地性质用地并存。如政府主导的博物馆是划拨用地, 民间博物馆及商业街区等用地是作为挂牌上市土地。同时, 根据项目分期开发的理念, 基地内部的主要道路以及中心景观需要先期建设, 使各片区用地作为净用地内部今后的二期建设。作为产业基地形象的需要, 在保证净用地的使用前提下, 引用控规手段, 对片区用地、主要道路及公共空间进行控制。并且在有限的土地中预留适当的发展空间, 来保证未来建设的整体性。

四、方案设计

1. 项目定位

通过产业分析和案例研究, 本项目定位为中国青瓷文化博览中心、上虞城南旅游休闲区旅游服务基地及上虞现代服务业产业创新园区。基于项目定位, 可从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思路, 从空间布局、功能组合、流线分析等方面对基地进行研究和思考, 并供业主决策。

2. 布局之一为核心突出、空间渗透、布局自由、景观共享

布局之一的第一空间层次是:沿街以大型政府博物馆和带状商业街区两组建筑群体作为城市界面展开;第二空间层次是围绕中央核心景观自由组织四组不同的民间博物馆功能组团;第三空间层次是在靠近山体部分增加用地私密性, 如精品酒店及大师工作室, 建筑以低层小体量建筑出现。整个空间布局以中国传统的曲水流觞为概念, 令建筑组团布局与景观环境的融合更加灵活自由。

3. 布局之二为中轴对称、强调空间仪式感

布局之二是, 空间上强调轴线化建筑布局, 政府博物馆、民间博物馆以及大师展览展示中心均以大型集中式的建筑形态出现, 并随山体地形逐渐抬升。核心建筑轴线周边辅助布置小型的商业街区、小型大师工作室等小体量建筑, 使得整体建筑群体布局工整严谨, 强调仪式感。

五、结语

通过回顾上虞青瓷文化创意基地的创作历程, 不仅从时间纵向上分析了上虞历史人文以及上虞青瓷文化的悠久传统和产业特点, 而且也从空间横向上分析了国内类似文化产业项目在产业构成、功能组合、空间上的优缺点。尤其是在创作过程中, 积极研究了政府主导、民间推进的有效模式;在空间规划上探讨了如何采用控规技术手段有效解决土地性质划分以及分期建设中利益平衡的可能性, 这些思路和想法必将为今后类似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研究带来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章金焕.瓷之源.上虞越窑[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2]林士民.青瓷与越窑[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3]沈琼华.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8.

[4]文力.旅游产业:21世纪的支柱产业[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5]马梅.e时代旅游产业价值链重构战略设计[M].上海:三联书店, 2004.

[6]吴建伟, 毛蔚瀛.大规划:城市与产业[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主要配置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