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习生命质量

2024-07-07

幼儿学习生命质量(精选5篇)

幼儿学习生命质量 第1篇

1927年, 陈鹤琴在《我们的主张》一文中提出, 幼儿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查儿童的成绩。如果将陈先生昔日所提倡的“标准”放至当下来理解, 即今日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如何处理好今日《指南》与“考察儿童的成绩”之间的关系, 则是领会《指南》精神的核心所在。《指南》的出台, 无疑为幼儿发展状况评估找到了更为科学、具体的参考依据, 也更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 “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 调整和改进工作, 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

经过多年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实践与探索, 结合幼儿园园本课程实施方案, 我园逐步形成了园本化的幼儿发展评价方案。我们通过日常评价、观察记录、幼儿成长档案 (书面的宝宝成长册、电子的每个孩子的宝宝网页、作品评价等) 、幼儿学期综合发展评价、幼儿评语、学期抽测等方法对幼儿发展情况进行多元化的评估, 为幼儿建立客观丰富的个性发展评价档案。当然, 我们的评价不是为了获得阶段性结果, 更不是基于“管理主义”的“评价”, 对幼儿发展情况作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幼儿向下一“阶梯”更好地发展。在当前, 我们还需更深入学习与解读《指南》, 讨论这份“合理期望”背后的根本问题。要用专业的眼光去解读儿童的行为表现、分析儿童的成长需求, 形成一种积极的幼儿发展现状与“合理期望”之间的“质量对话”;要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寻找提升幼儿发展的有效策略, 提供适宜的学习经验, 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要理解和尊重幼儿在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让每位幼儿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达到《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这些才是《指南》对于幼儿发展评价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也只有这样, 对幼儿发展的评价才能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保教质量的有力抓手, 才能真正有助于形成教师的“实践智慧”。

幼儿发展评价是动态、持续的过程, 这个过程还应该是不同群体 (行政决策者、教育实施者和获益者, 包括家长以及幼儿自己) 多方参与的过程。《指南》在正式颁布之前, 曾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这就体现了国家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过程中逐步建立向大众开放, 接受质疑的机制。作为基层的幼儿园, 也应持有开放的心态, 发动更多的相关人士关心幼儿发展评价问题, 用我们的实际行动, 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问题, 并由此关心有关童年的价值与幼儿教育的目的等根本性问题。

幼儿学习生命质量 第2篇

[日期:2010-06-06] 来源:

作者:单清清

[收藏本文] [字体:大 中 小]

12下一页

欢迎浏览更多论文联盟首页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文章

0 顶一下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论文联盟

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网易微博搜狐微博 豆瓣淘江湖朋友网MSN139说客搜狐白社会百度贴吧

百度搜藏谷歌复制网址收藏夹打印邮件猫扑推客更多 【推荐】下载中国论文联盟的快捷方式到桌面,以便下次使用。

下载本文

推荐给朋友阅读:

<<上一篇关于幼儿园引入英语学习的必要性下一篇>>试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中国论文联盟编辑。

2建构主义理论对幼儿 教育 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为反思传统的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尽管这一理论没有直接提及学前教育的问题,但是透过这一理论,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当今幼儿教育的有关问题,以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2.1促进幼儿主体地位的发挥,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者主张,学习过程不是教师把知识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传统幼儿教育中以教师为本位,强调以示范-讲解-练习为主线的简单传承的教育模式应彻底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建立一种以幼儿为主体,以引导-探索-发现为主线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学习环境,创设抛锚式的教学情境,并抛锚给幼儿,制造幼儿的认知冲突,激起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创设有利于教师和幼儿合作学习、相互交往的社会情境,通过操作、探索、对话、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实现学习中的自我建构、合作建构,实现新型的师幼交流呼应的对话式教育关系。在 现代 幼儿教育实践中,这种强调幼儿教师“引”与“导”作用(即教师引发幼儿的认知矛盾,指导幼儿对新知识的思考和学习,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的观点,是以尊重幼儿、把幼儿当作学习和 发展 的主人而非被灌输者为前提的。

2.2促进幼儿身心健中国论文联盟整理康地发展,注重幼儿经验的积累

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主张教育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适应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此达到“帮助受教育者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使受教育者个体特质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展现和发展”的目的。因此,传统上幼儿教育中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取向应予以否定。如有些家长从主观愿望出发,强调对幼儿进行知识方向的训练,有些幼儿园为迎合家长的需要,盲目提高幼儿的“起跑线”,把“知识教育”、“识字教育”、“双语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目标,进行大规模的知识性教学,使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可以说,这些都是违背幼儿发展 规律 的不正当的、不 科学 的倾向。对于年龄较小、知识经验较少的幼儿来说,家长、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让幼儿掌握多少“字、词、句”,而在于训练幼儿的感官、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人为的超越幼儿的发展阶段,压抑幼儿个性的功利性的知识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幼儿现有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为幼儿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所以,现代幼儿教育实践中,应把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

幼儿学习生命质量 第3篇

关键词:幼儿,生命教育,德性

生命教育是以尊重幼儿生命发展为前提的, 那么生命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注重幼儿的德性成长, 幼儿作为人生德性成长的重要阶段, 如何运用更人性化的方式探索幼儿生命教育的途径, 那就是使幼儿德性成长与生命教育相辅相成。德性使人成其为人。德性是一个人的真正的徽标, 也是人最真实的价值。人的德性需要在在教育的环境下成长的, 教育与被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更是一种对话, 一种叙事方式, 叙事更重要的是立足和尊重人的生命存在, 无论是对幼儿还是成年人, 基于生命的叙事方式一定是平等、和谐、理解与宽容的。

一、幼儿生命叙事的特点

(一) 生命叙事源于生活。幼儿对于故事的喜爱程度超乎一切, 所以源于生活的案例及叙事更能够激起幼儿的共鸣, 教师在叙事的过程中, 可以对于生活现实中的事情进行故事化修改, 可以能够让幼儿更好的理解生命道德的根本意义。对于幼儿来说, 印象也更为深刻

(二) 生命叙事还原道德。所叙述的故事一定是亲身经历或者激起教师本身生命感悟的故事, 教师平时需要善于收集这样一些能够引起幼儿道德感悟的事情。这样更能够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三) 生命叙事实现对话。生命叙事本身就需要一种回应, 教师的说能够与幼儿的讲相互融合, 叙事者能够很好的讲授, 倾听者才能够有相对应的回应, 整个过程就能够实现对话, 而不是单纯的道德讲授, 而是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充满爱心的交流, 只有幼儿参与进来的道德教育, 才能够使得个体的道德得以激发, 不断实现幼儿的德性成长。

生命叙事注重交往。幼儿生命教育更应该是双方行的教育, 只有幼儿亲身体验, 亲身感悟才能, 更好的实现。叙事对话的过程中必定教师关注幼儿的生命感受与生命意识, 使得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增加, 幼儿感受到道德成长的愉悦。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途径探索

德育是培养人的德性的教育。德性是人的一种品行, 幼儿德育无论从途径还是内容上都需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 适合幼儿德性成长, 在途径探索上更是要探索适合幼儿发展并且能够由浅入深, 便于幼儿接受的教育方式。

(一) 幼儿的德性形成所表现的特点主要有:

1. 主动意识:幼儿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 更应该能够在道德事件面前能够有相应的道德行为。对于幼儿来说他也具备了独自掌握道德尺度问题。并且对于道德能够有正确的判断。

2. 自由成长:幼儿在德性成长中是需要自由的, 这种自由是基于对他人或社会利益的某种自觉认识、判断后做出的行为。而不是随心所欲, 自由同时也是具备道德丰富内容, 生动的教育形式的成长过程。

3. 身心愉悦:儿童的道德生命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是幼儿乐于接受的, 并且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身心愉悦, 这样的道德教育是本真的教育, 是使得幼儿能够成为一个道德上自由的人, 在精神上又是有目标有思想, 勇敢独立的人。

(二) 在叙事中促进德性成长。生命叙事使德育走向幼儿, 走近幼儿, 把握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关系, 从幼儿的道德发展需要和生活问题出发, 基于他们的心智特点和道德发展水平, 幼儿生命教育中途径有很多种, 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叙事关系, 教师的叙事不仅能够让幼儿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力量, 更能够让幼儿走进教师的心灵, 使得幼儿教育与幼儿的道德体验同时升华。在生命叙事的幼儿课堂中, 教师会真正走进幼儿, 关注幼儿的丰富生活经验, 同时能够倾听幼儿的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 从而产生生命共鸣, 主体双方的生命感受的交流能够让幼儿更好的实现道德的能动性与实效性。人的德性成长正好需要触及心灵的教育。

三、生命叙事促进幼儿德性成长的因素

在幼儿德育中, 有效的德育, 成功的德育活动, 都不同程度的注入教师的生命叙事及情感。教师需要经常唤醒幼儿的道德生命, 并且能够激发幼儿的生命能量, 从而使得幼儿在道德教育中能够更好的促进德性成长, 在幼儿德性成长中有几个重要的因素:

1. 对话。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平等的教育, 快乐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敢拿脑袋担保: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 不愿意与教师开诚相见, 那么, 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 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就需要在平的基础上双方能够和谐对话。

2. 情感。情感对于幼儿道德生命的成长直观重要。缺乏情感的教育是缺失的教育, 道德教育中因为有了情感的融合更加能够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 道德情感是建立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有效纽带, 可以带领教师和幼儿产生更大的德育力量。

3. 活动。在幼儿道德教育中, 需要寻找适合幼儿的生命活动, 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让学生体验生活, 体验道德教育的内涵, 并且活动是生动的, 行动的, 通过活动能够让幼儿更乐于参与在道德教育中, 道德教育的效果也会因此而大大改善。

参考文献

[1]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 5.

[2]刘慧生命德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49.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28.

[4]麦金泰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241.

回归人性,珍视幼儿生命 第4篇

“物伤其类,哀哀而鸣”,为何成人舍得向幼儿下手? 在社会转型时期,少数人对自身及与自身切身有关人群利益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对他人的权益维护越来越淡漠。这些人往往心理素质较差,为了缓解来自社会的压力,缓冲自己内心的不平衡,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护自己利益,哪怕是伤害毫无抵抗能力的幼儿。此外情绪管理容易失调的人,在为人处世中也容易走上极端。

二、回归人性: 我们应当热爱生命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有热爱生命的本能。

生命,与生俱来。正是生命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自我的力量、人性的美好。鲜活的生命不是为了悲观意义上的死亡来到这个世界,而是为了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激发生命潜能,开启人性善根,为社会创造财富。

1. 生命不只是一具躯壳

生命不只是一具躯壳,思想、精神、意志将终生伴随着它。正因为如此,当我们看到美丽的景色时,我们会感觉心情舒畅,赏心悦目。当我们听到一首喜欢的老歌时,回忆亦会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间场域,我们在细细的回味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生命是形神兼备的有机物,我们在赞叹他人曼妙身姿的同时也会赞誉他人深邃的思想、顽强的意志、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就是生命的魅力。

2. 生命的存在自有意义

自新生儿呱呱坠地,小生命就开始了新的成长历程。生命的成长不仅仅是身高、体重等显性方面的成长,还包括心灵、心智等隐性方面的成长。生命的意义在于个体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扩大自己的精神领域,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生命存在的魅力还在于生命的可进入性。换句话说,可以体验他人生命。有人说,人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和“无意义的存在”[1],这是生命体验的可能。正因为无法忍受单一,所以人才有可能去接触到更丰富的社会圈子,体验到更广阔的生命世界,认识他人生命的美好。我们可以倾听他人、欣赏他人、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生命轨迹,达成生命间的融合。在了解感受的过程中,生命与生命之间产生共鸣。

三、超越人性: 我们应当尊重生命

在旧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坍塌和新的价值观及信仰体系建构之前,必然会存在一个比较漫长的“精神空虚”或者“意义荒芜” 的时期和状态。这就是哲学家和文学家们说的“虚无主义时期”或者“虚无主义状态”[2]。在当今特殊时期,人们应站在人性的角度,重新唤回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

“人之为物,贵性最灵,而男女易形,为鹤为石,为虎为猿,为沙为鼋,又不少焉。至于高山为渊,深谷为陵,此亦大物之变化。”葛洪既强调了变化的普遍性,又侧重说明了生命转化的“实在性”。生命的“实在性”启示我们尊重生命即尊重自然规律。生命是万物之首,人类是万物之最首。尊重生命也即尊重自然运行之规则。

生命不分贵贱,每一种生命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和爱戴。这与个人的权势地位无关。母不应嫌子丑,儿也不应嫌家贫。有的儿童可能是先天残疾,父母不应该嫌弃他们,或许他能够创造生命的另一种奇迹。尊重生命不止是尊重你身边熟悉的亲人、朋友、同事,也要尊重和你毫不相干的人。

生命既是德育的起点,亦是德育的终点,漠视生命是生命德育缺失的表现,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就是开启人类善根的过程。追求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从他身上看到崇高的善。

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较敏感和易受伤害,时常可能产生心理压力。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应当提升重视幼儿的生命、生理、心理安全的职业素养,让幼儿免受各方面的伤害,在社会上起正面的影响作用。社会各部门应当通力协作,共同致力于保护幼儿的安全。让幼儿的生命花朵能快乐、幸福地绽放在神州大地上。

摘要:时下幼儿安全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关注。一例例幼儿安全事故让惊恐、担忧、愤恨之情萦绕每一个社会良知者的心头。本文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出发,通过拷问人性,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以期让儿童的生命绽放美丽的花朵。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第5篇

企业高层管理者是质量第一责任人。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产品质量事件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关系到国家形象。质量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深切地认识质量的重要性, 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领导质量的责任。值得欣慰的是, 在去年的“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中, 不少企业组织开展了质量自查活动, 努力建立质量管理状况自我评估机制, 摸清自身质量管理状况, 明确与国内外竞争对手、标杆企业的差距, 寻求改进创新的机会。

然而, 我们也必须看到, 真正搞好产品质量的任务还很艰巨。企业自觉地把质量看作是自己的生命, 需要一个过程。比如, 我们在调研时了解到, 一部分企业做得确实不错, 他们对产品质量负责, 质量就对企业负责。因此, 尽管这些企业也遇到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 但是他们抗冲击能力强, 转危为机行动快, 效益就比别人好。但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企业, 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质量的重要, 没有把质量看作是自身信誉的保证, 看作是“命根子”。有的企业只是把质量挂在口头上, 讲是讲了, 但没有扎实去做;有的睁一眼、闭一眼, 抱侥幸心理;还有个别企业受利益驱动, 掺杂使假、以次充好, 根本不讲质量诚信。可见解决好“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个大问题, 还要花大力气。

上一篇:消防水池设计下一篇:如何上好第一堂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