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研究方法论文

2024-07-22

护理研究方法论文(精选12篇)

护理研究方法论文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3年至2009年共有97例均为濮阳市人民医院住院患儿, 男56例, 女41例;年龄3~12岁, 平均8岁;病程1~8d, 平均4d。诊断符合1998年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的标准[3]。自婴幼儿期始有哮喘26例, 28例有过敏史, 21例有家族史。急性感染控制后的恢复期即开始治疗。隔日1次采用卡介苗多糖核酸1mL (0.5g) 肌内注射, 20d后改为2次/周, 3次为1个疗程, 连续观察15个疗程。治疗前后查血清免疫球蛋白。疗效评定标准:基本控制 (包括临床治愈) :治疗后, 最大呼气流量已恢复正常 (观察达6个月以上) , 喘息未发作或偶有小发作;显效:最大呼气流量明显改善, 病情已明显缓解, 但β2受体激动剂偶尔使用, 需用吸入皮质激素维持治疗;有效:仍需吸入皮质激素及β2受体激动剂等药物治疗, 但喘息症状有所减轻;无效:症状无明显好转。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哮喘儿童易形成内向性格。心理因素又可诱发或加重哮喘, 形成恶性循环[4,5]。由于哮喘患儿比正常儿童更易出现消极情绪, 在精神心理状态上更多表现出焦虑、沮丧、易激惹、自卑、紧张、睡眠障碍、不愿与人交往等[6], 对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了影响。因此, 必须首先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措施有: (1) 护理人员应在患儿入院时主动热情与其沟通, 让患儿感到和蔼可亲。与患儿多沟通和交流, 可使得患儿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放松心情, 忘记哮喘带来的痛苦, 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2) 细心观察患儿的心理变化, 及时与其进行沟通, 鼓励患儿多做运动, 提高机体免疫力。

1.2.2 帮助患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

当母亲采取过分保护、迁就的态度或者家庭夫妻感情不和时, 易使患儿病态模式强化并巩固。当哮喘就成为患儿的躯体语言时, 就需要对患儿的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进行调整。我们在护理工作中, 有必要指导患儿父母对儿童采用民主态度, 实行积极的家庭养育方式, 建立融洽的家庭气氛, 将有利于哮喘的控制。

1.2.3 家庭护理指导

避免儿童接触屋尘螨、家庭宠物、蟑螂、等哮喘过敏源。注意室内通风。指导患儿或家属记录呼气峰流速 (PEF) , 在哮喘发作时的护理、长期正确使用止喘药物, 合理用药。降低复发率等, 增强哮喘患儿及家长的防治哮喘的信心。禁止患儿食用冷饮、巧克力、米醋、辣椒等食物, 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及饮食结构的调整, 控制哮喘发作。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检测,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7名患儿的护理结果如下, 见表1。

统计学分析表明:97例患儿的护理疗效显著, 一半的患儿病情能够得到基本控制, 97.94%的患儿能够得到有效的护理。χ2检验护理前后数据表明:护理前后效果差别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儿童哮喘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气道炎性疾病, 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哮喘发作次数或将发作的程度降至最低, 保持最佳的肺功能状态, 以提高生命质量。在儿童哮喘的护理工作中, 护理人员和家属的作用都很重要, 家属的作用往往高于护理人员的作用。因此, 有必要对家属进行护理指导, 是患儿得到有效的家庭护理。在我们及家长的精心护理以及患儿及家长的配合下, 通过注意季节保暖, 防止呼吸道感染;给予合理的营养膳食, 调节免疫功能;有效的药物治疗、避免诱发因素及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疗措施, 达到长期控制复发, 提高哮喘患儿生活质量, 使之生活学习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孙丽萍, 胡元春, 熊渝还等.加强哮喘儿童的自我管理教育[J].护士进修杂志, 1999, 14 (5) :14.

[2]郑鸿, 王玉琼.影响哮喘儿童生命质量的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04, 19 (2) :166.

[3]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 (试行) [J].中华儿科杂志, 1998, 36 (12) :747-749.

[4]傅振荣, 马连美, 张加林.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行为问题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1, 9 (4) :279.

[5]王琳, 蔡映云, 黄雁西等.心理情绪与哮喘发作[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8, 21 (12) :744.

护理研究方法论文 第2篇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摘要:目的:探究综合医院新生儿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期间出生的120例新生儿,将这些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配奶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对两组新生儿发生感染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新生儿感染率为33.3%,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为10.0%,在新生儿感染率上,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医院新生儿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可明显降低新生儿的感染率,对于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综合医院;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研究;新生儿

近年来,新生儿感染是造成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特别是在一些综合医院,由于医院患者众多,病情多样性,而新生儿正处在生长阶段,自身的免疫力较差,很容易发生感染,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关于配奶的护理方法[1],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之间对120新生儿中的60例采用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有关内容报道如下:

一、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期间出生的120例新生儿,采用随机分配,将这些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出生时间最短的3天,最长的25天,平均出生时间为(14.5±10.9)岁,体重最轻的为2600g,最重的为3900g,平均体重为(3250±550)克;对照组新生儿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出生时间最短的3天,最长的28天,平均出生时间为(15.5±11.2)岁,体重最轻的为2500g,最重的为4000g,平均体重为(3260±560)克。所有新生儿的母体没有出现宫内感染,新生儿在出生后身体健康,两组新生儿在性别、出生时间、体重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配奶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所有新生儿使用的无菌物品管理、保温箱、呼吸机管道、监护室空气、护理人员的清洁工作等均是一致的;常规的配奶护理方法由我院的护理人员按照日常工作进行护理,不采取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的具体方法如下:(1)所有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新生儿配奶流程。确保奶源的来源安全可靠,配奶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戴好口罩和帽子,并使用洗手液方法清洗双手,并准备好配奶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奶瓶、奶嘴、瓶盖等,所有器具必须严格消毒,之后中倒入适量的温水,水的温度要控制在40―50摄氏度之间,之后根据新生儿的实际情况加入适量的奶粉,套上奶嘴,摇匀奶粉,摇匀后将奶水滴到手腕部位,感觉奶粉的温度,保证奶粉的温度适合新生儿服用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喂奶结束后,将奶瓶、奶嘴等立即使用洁净水清洗干净,所有清洁完毕后将奶瓶放入专用的消毒柜内进行消毒,每一位新生儿对应有自己专用的奶瓶,发生感染的新生儿需要将奶瓶等实施隔离消毒;(2)成立专门的新生儿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小组,对所有护理人员的配奶操作实施监督,确保操作过程中的规范化;(3)定期的对所配奶进行抽样检查,确保配奶的安全卫生;(4)消毒柜要定期的进行检查,保证限消毒柜的干燥卫生;(5)做好配奶的相关记录工作,保证配奶留有数据资料。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新生儿采用不同配奶护理方法之后,新生儿感染率的比较,并对新生儿的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

1.4评价指标

对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调查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

1.5统计学分析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新生儿感染率比较

两组新生儿的比较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新生儿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的感染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新生儿感染率比较[n(%)]

2.2两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新生儿满意度比较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新生儿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比较[n(%)]

三、讨论

产科属于综合医院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生儿的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医院的护理质量,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做好感染的控制护理工作,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无发育完成,属于医院中的易感人群,根据相关资料报道,我国新生儿在医院的感染率高达16.1%,新生儿感染明显会提高心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这些感染因素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配奶工作的感染与控制[2]。这是因为在配奶过程中多次经过护理人员的操作,而且其中使用的奶瓶等物品都有可能携带病菌直接造成新生儿的感染,所以做好新生儿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对于做好整个医院的感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3]。

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期间对120例新生儿采用了不同的配奶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配奶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对两组新生儿的感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组新生儿感染率为33.3%,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为10.0%,观察组新生儿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的感染率;新生儿不同护理方法进行满意度调查,观察组新生儿家属满意度为90.0%,对照组新生儿满意度为51.7%,观察组新生儿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

在整个新生儿配奶过程中发生感染的原因主要有:(1)奶瓶等用具在保存过程中没有经过干燥处理,清洗干净之后的奶瓶直接放进消毒柜之后,使得消毒柜内部环境有所改变,在潮湿的环境中,细菌易于繁殖,可造成奶瓶的污染,进而影响到新生儿的健康[4];(2)配奶操作室缺乏必要的消毒措施,这种环境下的病菌很容易在配奶过程中造成奶瓶感染;(3)操作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没有严格的按照配奶的规范操作,出现了配奶过程中的病菌感染。

提高新生儿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的措施主要有:(1)护理人员定期培训,提高职业综合素质,保证配奶过程中规范化的操作,降低病菌的感染率;(2)定期对消毒柜进行检查,保证消毒柜的干燥洁净;(3)对配奶室的空气环境实时监控,保证空气中的菌落数处于安全范围;(4)做好配奶过程中的监督工作,重视配奶操作过程;(5)配奶过程中的相关记录必须及时进行并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

综上所述,做好配奶感染控制和护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感染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水平,所在综合医院新生儿护理过程中采用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对于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王静,张磊. 标准操作规程对新生儿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干预效果研究[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 19(3): 285-287, 294.

[2] 卢正远. 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对早产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J]. 中外健康文摘. 2013(47): 121-122.

[3] 英若兰.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与控制[J]. 中国全科医学. , 14(27): 3154-3155.

基层卫生院护理管理方法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基层卫生院;护理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914.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29-02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界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护理安全的问题。护理安全作为医院医疗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成效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从广义的角度上讲,护理安全不仅包括护士的职业安全还包括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不出现有关规定之外的心理或机体损伤。现如今,医疗安全质量已经成为各大医院和卫生部门相互竞争的重要指标。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基层卫生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基层卫生院医疗团队不断壮大的同时,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随之上升,对护理的管理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下文中,笔者将根据自身多年的研究和应用经验,对基层卫生院日常护理工作中的安全因素和防范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

1 乡镇卫生院的护理现状

1.1 老人、孩子多

从来到基层卫生院就诊的患者整体情况来看,来到基层卫生院就诊的患者一般以老人和孩子巨多。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农村劳动力市场受到外界影响,很多的青壮年居民外出务工,造成很多老人和孩子留守,加之这两种人群本来就属于疾病多发年龄,从而导致了这一现象。

1.2 病种杂

对于基层卫生院来说往往存在缺乏专科护士的问题,面对患者的就诊接待问题,急诊、内科、外科之间都存在护士短缺的问题,要求护士能够很快的转变角色并且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

1.3 工作时间长

受到人力不足的影响,基层卫生院的护理人员往往工作时间较长,休息时间较短,即便是国家法定假日也不能够休息,一旦出现有人意外请假变会加重其他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时间。

1.4 劳动量大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开展,乡镇卫生院所面临的业务量也在随之扩大,有时还需接待周围乡镇前来就诊的患者,在疾病高发季节往往表现出劳动量加大的问题。

1.5 护理组织不健全

在护理人员过少的影响下,护理岗位管理人员更加缺乏,对护士的排班和考核无法顺利进行,经常产生护理人员的职责和权力不能落实的情况。

1.6 护士待遇差

在现行医疗制度的影响下,基层卫生部门在资金上还存在短缺,财政拨款不能满足日常运营的需求,从而导致员工的待遇不能与工作量对等。

1.7 护士继续教育困难重重

同样由于护理人员的缺乏以及工作量大等原因,基层卫生院的护理人员很难抽出时间和经历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和进修,从而导致其知识老化和技术停滞,影响医疗效果和质量。

2 影响基层卫生院护理安全的因素

2.1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在技术水平或经验储备等方面出现的缺乏造成患者的就诊安全问题,尤其是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往往需要综合性较强的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和压力都比较大。

2.2 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主要是直在人员的数量和每一个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方面存在不足,从而对护理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由于当前基层卫生院的护理人员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专业素质难以提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工作的进步。

2.3 医源性因素

医源性因素主要指护理工作人员使用了不正当的言语或未向患者解答好专业性的问题从而造成患者不安等不安全结果,这同时也是产生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

2.4 设备设施因素

设备设施因素的主要来源是医疗过程中使用的一次性医疗设备,需要恰当和有效的管理。

2.5 环境与卫生学因素

住院环境对护理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院内感染、食具污染等问题也是余元护理安全的重要原因,基层卫生院多为综合性住院病房,患者的相互感染也时有发生。

2.6 管理因素

受到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影响,设备物资有时不能跟上医疗需要,护理人员的组织管理混乱等因素都会对患者的安全造成威胁。

2.7 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很多护士都难以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在加上平时在工作中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在人文知识上难以满足患者的需要,可能不自觉得对患者权力造成侵犯,这一问题也同样影响着护士的职业安全。

3 展望与措施

3.1 领导重视

医疗安全目前已经成为各大医院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护理安全管理是医院安全的重要内容。对此,首先要提升的就是医院领导对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尊重护理人员的工作,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提升护士的地位。

3.2 建立护理管理班子

基层卫生院作为一个正规的医疗機构,其内部构造应当完善并合理,通过院领导的参与,护士及护士长等都应当有明确的分工和安排,保证大家以团体的形式完成所有的医疗任务。

3.3 护士素质亟待提高

为了提升护士的素质,首先应当加强对护士的继续教育,通过各类学习计划和学习形式的安排来实现护士护理工作运用新方法和新技术;鼓励护士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为患者带来良好的服务。医院要重视检查和监督的有机结合,提升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结语

护理工作要充分发乎护理指挥系统的作用,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效率,保证管理制度的切实落实,提升护理专业水平,在以后的工作中 ,我们将不断地修订标准 ,完善检查方法 ,保证卫生院护理管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亚君.服务型领导管理特征与人性化护理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7(03)

[2]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03)

[3]张优琴,章亚娟,黄琼英,张骞倩.“举证责任倒置”对护理工作的潜在影响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02)

[4]包家明,李平,林莎.努力创建现代继续护理教育管理模式[J].中国医院管理.1998(10)

研究自然流产的临床护理方法 第4篇

关键词:自然流产,系统化,临床护理干预

流产指的是妊娠不足28周及胎儿体重<1 kg而终止者, 其中发生在妊娠12周以前属于早期流产, 12~28周流产为晚期流产[1]。此外, 临床将流产分为人工流产与自然流产, 后者发生率约为15%, 而且多为早期流产。自然流产患者往往会发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 影响分娩及康复。为了进一步探讨自然流产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 我院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12月接诊的自然流产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入院后皆经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及B超检查等确诊, 符合自然流产诊断标准, 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年龄20~39岁, 平均年龄 (26.5±1.3) 岁;孕周4~28周, 平均孕周 (15.4±2.3) 周。

1.2 方法

对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皆采取系统化的临床护理干预,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加以全面客观评定, 针对病因实施针对性护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预:

自然流产患者在妊娠早期就失去胎儿, 不免会发生伤心、悲哀等不良情绪, 严重情况下会出现焦虑、抑郁等, 甚至生发绝望, 对患者身心健康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必须加强重视。为此, 护理人员要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流产原因及预防对策, 以便为下次妊娠做好准备;少数习惯性流产患者, 应叮嘱她们流产后尽量卧床休息, 并补充必要的维生素, 同时要停止性生活, 补充营养;患者病因确切, 则需及时予以积极治疗, 若黄体功能障碍则应按照医嘱服用黄体酮, 而子宫畸形患者在知情同意下予以手术治疗;护理人员要予以理解与同情, 积极予以良好的心理疏导与干预, 促使她们顺利度过流产后的悲伤期, 早日接受流产事实, 以便为下次妊娠打下基础。

1.2.2 针对性护理干预:

1) 先兆流产护理:先兆流产患者需及时减少外界刺激, 避免肥皂水灌肠, 停止性生活, 并完全卧床休息。患者除了享受日常生活护理外, 还应根据医嘱服用不会影响胎儿的镇静剂或孕激素等药物, 医生则应根据病情变化作出合理的调整;患者心理与情绪波动会影响胞胎, 为此要随时观察患者心理情绪, 予以必要的心理疏导, 帮助她们建立良好的心态, 促使情绪稳定, 更好地迎接下一次妊娠。2) 无法继续妊娠者护理:这类患者需随时做好终止妊娠准备, 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协助医师手术, 开放静脉通路, 加强脉搏、体温及血压等监测, 掌握与休克相关的征象、腹痛、阴道流血等情况, 有凝血障碍者则要纠正, 并实施引产或手术。

1.2.3 感染护理:

入院后, 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的分泌物性质、气味及颜色, 以及体温、阴道流血与血象等进行严密监测, 同时严格按照无菌规范执行, 做好会阴部护理, 叮嘱患者要维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护理人员随时观察患者情况, 一旦察觉有感染征象要及时告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可按照医嘱实施抗感染[2];此外, 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要叮嘱其1个月内应回院复查, 确定有无禁忌症, 无禁忌症后方能进行性生活。

1.3 观察指标

100例患者出院后均予以半年以上随访, 观察记录再次妊娠情况, 并对比分析护理前后SAS评分、SDS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取统计学软件SPPS 18.0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用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0例患者经系统化的临床护理干预后, 予以半年及以上随访, 患者成功妊娠95例, 成功妊娠率为95.00%;同时护理后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 (45.25±8.14) 分、 (46.32±8.71) 分, 护理前分别为 (67.02±12.63) 分、 (68.10±13.07) 分, 护理后皆明显低于护理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自然流产在近几年发生率逐年上升, 而且呈现出反复发作趋势, 对患者身心健康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需加强重视。相关研究认为, 自然流产的发生可能与母体、免疫、遗传及环境等因素有关[3], 而本次研究中的自然流产患者100例发生原因主要有染色体异常、患者患病及接触溶剂等所致。

本次研究对自然流产患者100例皆予以系统化的临床护理干预, 充分做好健康宣教与心理干预, 同时针对性予以护理, 包括先兆流产护理与无法继续妊娠的护理, 并且加强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结果显示随访半年以上患者再次妊娠95例, 成功妊娠率为95.00%, 同时患者护理后焦虑与抑郁评分均有显著改善 (P<0.05) 。总体来说, 自然流产患者多为早期流产, 部分患者为初次妊娠者, 为此会因失去胎儿产生严重不良心理情绪, 若承受能力不足, 极易出现焦虑、抑郁, 甚至引发绝望等。基于此, 针对患者及其家属必须做好健康宣教与心理疏导, 将流产原因及预防对策告知她们, 同时将良好的心理情绪对康复与再次妊娠的好处告诉知们, 便于她们及时调整心态, 迎接下一次妊娠。

参考文献

[1]刘青.浅谈孕妇自然流产的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3, 16 (8) :386-387.

[2]徐丽芹, 张岩, 孙淑梅, 等.自然流产的护理心得[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08 (40) :397-398.

护理程序的步骤及方法:护理诊断 第5篇

护理诊断是对病人现有的或潜在的身心健康问题的描述,这些问题是在护理工作范围内,护士有责任、有能力进行处理的。具体地说,护理诊断就是指护士询问、察看,检诊病人后,通过对病人的病情、心理、家庭和社会状况的了解,判断出需要采用护理手段解决的核心问题,据此做出的结论。

(二)护士诊断的组成及公式

1.组成 确立一个护理诊断,应有4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1)诊断名称 对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概述性描述,即诊断名称,亦称健康总题。

(2)定义 定义是对诊断名称的一种明确的表达以此与其它诊断作鉴别。如口腔粘膜改变的定义是口腔粘膜组织的破坏状态。

(3)该诊断的有关因素 即各种可引起问题或影响问题发展的直接、主要的促成因素和危险因素。

(4)诊断的依据 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各方面的表现。

2.公式 护理诊断包括三个部分,称为pes公式。

(1)健康问题(problem),是护理诊断的名称,是对个体健康现有的或潜在状况的描述。这些问题均反映了健康状况的变化,但并不说明变化的程度。

(2)原因或有关因素 (etiology) ,即相关健康问题或与此相关的因素,或危险因素。原因常指引起该问题的直接因素。有关因素常指引起该问题的相关因素。

(3)症状和体症 (signs and symptoms) ,在病人身上观察到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往往是健康问题的重要特征。

例如,营养失调p,肥胖s与饮食摄入过多有关e。临床上护理诊断经常是问题(或症状和体征)+原因(在明确的情况下,或有关因素,即pe或se公式,例如:“疼痛,由于手术后伤口引起”,“焦虑,与担心手术效果不理想有关”。

(三)护理诊断的类型

护理诊断分成两种类型,确定护理诊断的类型主要看症状的体征。

1.现有症状的诊断 是指那些此时此刻病人正经历着的问题,即病人已表现出来的症状如“原有的舒适状况改变与股骨牵引的强迫卧位有关”,病人伴有疼痛、全身不适、睡眠不好、活动受限等一系列症状或体征。

2.潜在症状的诊断 是指病人目前尚无某些特定的症状体征,但具有一些先兆或有某些危险因素存在,如果在护理中未考虑到其危险因素,未采取预防措施,病人就会发生问题。如“潜在跌伤、与肌无力有关”,对这些影响健康的潜在问题做出诊断称为潜在症状的诊断。还有一种“可能的护理诊断”类型,指当缺乏足够的资料来支持一个已存在的或潜在的护理诊断时,可写一个“可能的护理诊断”,此时,护士应继续针对该问题收集资料,根据补充的资料排除此诊断或进一步确定诊断。

(四)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与联系

疗诊断是对一个疾病、一组症状体征的叙述,是用一个名称来说明疾病的原因、病理生理改变,以便指导治疗措施;护理诊断是叙述病人由于病理、心理状态改变所引起的现存的或潜在的影响健康的护理问题,是制订护理措施的依据。护理诊断由护士作出,护理诊断既要参照医疗诊断,认识病人的疾苦和生理需要,采取配合医疗的措施或与医生合作,治疗疾病,促进、恢复病人的健康;又要按照病人的个体差异,心理、社会因素的不同,对疾病的反应和需求各有不同的特点,确立不同的护理诊断。同一种疾病可有不同的护理诊断,不同的疾病也可以有相似的护理诊断。一般认为护理诊断涉及三方面。

1.配合性护理诊断 如执行医嘱,在这一范畴中,护士的职责在于使医嘱中的治疗方案得到准确无误地执行,对医嘱范畴内的问题一般不需要护士作诊断,而执行医嘱过程中监测病情变化及治疗反应、预防并发症,则需要护士对之作出护理诊断。例如当发现某一糖尿病病人有低血糖先兆症状,护士应诊断“有低血糖可能,与使用胰岛素有关”,须准确测试尿糖,按标准调配饮食,严格记录进食量,观察临床症状,为医生提供调整胰岛素用量的依据。

2.合作性护理诊断 对病人的治疗目标往往由护士与医生共同合作完成。如脑脊液漏的病人“有颅内感染的可能”,医疗范畴是选用抗生素,护理工作是切断感染源。如将病人安置在清洁的病房,保持适当卧位,头部垫无菌治疗巾,定时清洁鼻腔、外耳道、防止逆行感染或结痂。预防感冒,避免因咳嗽影响裂缝愈合。这是医护合作为一个共同目标―――预防颅内感染的过程。

3.独立性护理诊断 根据病人现有的或潜在的身心疾苦或不良反应,在护理职能范围内,护士有责任对病人的健康问题作出诊断,并自行选择护理措施以促进健康或缓解病情。限制和预防各种不利于健康的消极因素,包括生活护理方面、功能锻炼方面、营养代谢方面、排泄功能方面、休息睡眠方面、认识感知方面,情感行为方面以及家庭、社会支持方向等。如当病人因疼痛害怕咳嗽或无力咳出分泌物时,护理诊断为“不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与痰液粘稠、无力咳出有关”,护理措施为定时给病人翻身、叩背、雾化吸入、吹水泡锻炼,帮助保持正确体位,指导腹式呼吸、有效咳嗽等促使痰液排出,以预防肺部并发症。

独立性护理诊断是由护士独立完成的工作,它与医疗诊断有根本区别;而配合性与合作性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有一定联系。一个病人的医疗诊断确立后,常用相应的配合性与合作性的护理诊断,但这一点不是绝对的,相同医疗诊断的病人由于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因素不同,其护理诊断也可有不同之外。

建立护理诊断是护士独立性职责的体现,它帮助护士决定对病人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护理诊断的功能在于护士可根据它提出预防性措施,如健康教育、功能、褥疮防治、预防并发症等。也可根据它提出纠正性措施,如定时挤压胸管,帮助病人咳嗽,以解决胸腔闭式引流管有效能降低的可能。

总之,护理诊断反映了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各方面的状况,提示了病人应得到的护理,这与医疗诊断既有根本性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五)书写护理诊断时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明确,简单易懂。

2.一个诊断针对一组具体问题。

3.护理诊断必须是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经过整理后得出的,不同的病人患有同样的病,不一定具有相同的护理诊断,要看病人的资料情况,要有足够的证据做出诊断。

4.确定的问题是需要用护理措施来解决、缓解或进行监测的,而不能是与医疗范畴有关的问题。

护理研究方法论文 第6篇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 卫生法学 教学方法

当前,医疗纠纷和医疗安全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护士作为医疗关系的重要主体之一,规范其护理职业行为,加强护理队伍的法制建设,对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卫生法学》课程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法律法规知识的重要来源,该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很强,这些知识一般是以抽象的概念、原理、制度、规范等形式出现的,要使这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笔者本着以研究学生怎么学为立足点,应充分考虑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掌握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的问题,开展《卫生法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一、高职《卫生法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基础差,教学难度高。

以我校为例,护理专业学生一般在第三至第四学期开设《卫生法学》课程。据调查学生除了在思政课中接触极少的法律基础知识外,并不了解法理理论和法律基本原理知识,对大多数法律专业术语绝大部分学生都不能认知和理解,这样对于本身没有基础的学生而言教学难度更高。

2.教学内容枯燥,对教学方法要求更高。

《卫生法学》课程内容一般以抽象的概念、原理、制度、规范等形式出现,表现为各种具体的单行法律如卫生行政执法、护士执业法律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药品管理法律制度、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律制度等。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适应规范化教学的要求,采用传统的理论教授方式,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课堂上很少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学变成典型的“讲—听—记”模式。面对各种枯燥的法律条文,学生更加难以接受,如果采用传统死记硬背方式学习,学生就会缺乏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枯燥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授课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3.教学方法运用单一化,不利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的卫生法学教学,主要是以教师和教材“填鸭式”的讲解为中心,教师通过法律概念的讲解,学生通过法律条文的死记硬背为主,整个学习通过老师一张嘴讲解的传统教学方式仍然为主要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对于学生无法深化拓展的知识,授课教师可以精讲详析,但是对于学习能力偏弱的高职学生来说,这种单一、单向的授课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无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护理专业卫生法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将真实事件作为案例以讨论形式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和剖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教学法,比起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更生动有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是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有效的组织的。只有注重并确保每一环节的有效实施才能保证案例教学法的成功。

案例教学法是卫生法学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卫生法学的案例教学中,案例质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对案例的选取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案例教学法在《卫生法学》教学中的实施应当包括案例引入、案例分析讨论、案例总结三个环节,同时可以结合情境教学、讨论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工作流程演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例如在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这一项目中,第一步通过一个热点医疗纠纷案件引导学生思考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法律关系,完成案例的导入环节,引入本项目的理论知识点,如医疗法律关系的概念和构成;第二步对该起医疗纠纷法律责任的追究进行讨论和分析,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患者和医护人员两种角度分析各自的行为,进而引入法律责任追究的原则(过错责任原则),通过对案件的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医护人员的执业行为,增强学生的法律保护意识;第三步进行案例总结,总结案例与法律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完成知识的总结;第四步安排学生现场演示一场案情,组织其他学生观摩并就该事件的法律风险进行预测,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真正实现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

2.参与式教学。

采用项目制、团队化运作,教师主导控制学生充分参与。这是一种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操作掌握教学内容的方法。参与式方法应当根据课程项目任务需要和客观条件灵活多变、适时选择的,只要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就应当促进参与。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头脑风暴启发式分组讨论、观看视频资料、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辩论、模拟法庭和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的游戏、练习等。

以卫生行政复议的教学为例,我们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医护人员维权案例,对案例中涉及的角色进行分类,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扮演质医护人员(复议申请人)、医疗机构、复议机构三个角色,以辩论的方式各自维护合法权益,展开课堂的讨论—辩护—做出判决,教师通过观察各小组的辩论为各自小组成员给出平时成绩。通过参与式教学就能够使学生个体都参与到活动之中,与其他学生个体相互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当“演员”,教师当“导演”,起到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模拟教学。

在卫生法学课程教学中有许多模块是比较适合开展模拟教学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又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法律理论,很好地锻炼其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法在构建能力培养教学体系中是十分合适的。

通过模拟实践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在虚拟的场景中,根据有关法律规范的要求,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法律事务和程序的操作展示学生法律方面的素质。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相关法律知识,使学生熟悉岗位要求、医疗文件书写要求等内容,并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教师为学生提供创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医院、社区、卫生行政机关和卫生监督部门中了解卫生法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恒,刘新研,樊立华,高蕾,李莉.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效果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2).

[2]马楠,贾长喜.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卫生法教育教学模式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2(02).

[3]张靖.卫生法教学方式改革与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引进[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0).

临床口腔护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第7篇

1 口腔护理的目的

口腔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 它是消化道的起端, 担负咀嚼、味觉、辅助呼吸等重要功能[3]。良好的口腔护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口咽部有害细菌聚集, 稀释黏稠的痰液, 降低口腔的温度, 保持口腔黏膜湿润, 使口腔无臭、无味, 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口腔环境[1]。

2 口腔护理的方法

2.1 含漱法

含漱法适用于无意识障碍的患者[1]。可清除残渣和分泌物, 还有利于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 促进口腔的自洁作用[4]。具体方法为:在患者颈下围毛巾, 用吸管或注射器往其口腔内注水, 让患者上下、左右、前后进行5~6次含漱, 把弯盘放在患者嘴旁让水从一侧口角流出[1]。如有口腔感染也可用药液含漱, 嘱患者每小时含漱1次, 药液在口腔内保留3~5min, 尤其在晨起和睡前更为重要[1~4]。

2.2 擦洗法, 擦洗法适用于有出血倾向、无牙、开口困难、不能含漱、有意识障碍的患者[1]

具体方法是:准备清洁溶液浸湿的纱布球4~8个、弯盘、小剪刀、弯血管钳、压舌板、开口器等[5]。用开口器打开口腔, 用血管钳持纱布球对口腔颊部、牙齿外、内侧、舌下、腭部进行擦洗[5~6]。使用压舌板和开口器时动作要轻柔, 用后必须清点纱布球个数, 以免遗留在患者口腔[5]。

2.3 冲洗法, 是临床上应用较广, 效果较好的口腔护理法[1]

适用于口腔损伤严重的患者或口腔有夹板钢丝等固定物[1~4]。具体方法是, 操作人员左手持注射器缓慢注射漱口液, 右手持负压吸引管进行抽吸, 一边冲洗一边抽吸, 直至口腔全部冲洗干净[4]。

2.4 其它

2.4.1 咀嚼法李丽芳[7]已证实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用咀嚼法进行口腔护理有一定的疗效。

2.4.2 喉镜协助法李丽婷[8]201例昏迷患者使用喉镜协助口腔护理后效果满意[4]。

3 口腔护理方法的常用药物

3.1 西药类

如0.5%聚维酮碘、口泰, 二者的杀菌效果不受p H值影响, 免去了测试口腔p H值的繁琐步骤[2]。利多卡因、普鲁卡因有止痛作用[4]。化疗时局部涂十六角蒙脱石可预防口腔黏膜放射反应和口腔炎的发生[1]。血凝酶、酚磺用于黏膜出血时止血。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时, 可选用3%碳酸氢钠溶液含漱[4]。

3.2 中药类

如金蒲散含漱剂、丁香漱口液、口疮灵漱口液、银甘漱口液、中药清口液、两面针漱口水等[4], 各研究表明中药含漱除口臭、退苔效果显著[9]。

4 口腔护理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 使人们自愿地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因此, 加强健康教育有助于人们行为的改变, 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临床实践证明, 通过健康教育指导, 大部分患者及家属认识到了口腔卫生的重要性, 能积极主动配合,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2]。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的同时亦应进行健康教育, 以满足病人对口腔疾病保健知识的需求。还应拓展服务范围, 由医院向家庭、社区、幼儿园和学校延伸, 为易患人群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与康复等口腔护理服务。如指导患者纠正口腔不良卫生习惯, 教会正确的刷牙方法, 介绍保健牙刷、含氟牙膏和牙线、牙签的应用以及口腔自检自查方法, 要求患者根据自己的口腔特点选择牙膏, 且经常漱口。此外, 口腔也和身体其它部位一样, 需要运动, 包括叩齿、按摩、咀嚼等项目, 坚持每天做口腔运动, 养成习惯, 可以刺激唾液分泌, 清洁牙面, 维持口腔的自洁作用[10]。口腔护理与其他慢性疾病的护理一样, 病人的自理是非常重要的。使病人及其家属了解口腔护理的必要性, 指导病人或其家属学会口腔护理的操作方法是护士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李翔, 曹丽君, 佘剑敏.口腔护理及其进展[M].卫生职业教育, 2010, 6:158~159.

[2]房凌云, 孙磊.治疗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调查研究, 2010, 7 (25) .

[3]黄敬.口腔护理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9) :214~215.

[4]陈晓英.临床口腔护理新进展[J].基础医学论坛, 2009, 13:85~87.

[5]张炜连.浅谈昏迷病人的口腔护理[M].内蒙古中医药, 2008, 10:68~69.

[6]袁梅英, 伍崇春.2.5%碳酸氢钠溶液用于昏迷病人口腔护理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 2009, 11 (217) .

[7]李丽芳, 蔡雷.口香糖用于胃肠手术后口腔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07, 21 (2) :417~418.

[8]李丽婷.喉镜在吸痰和口腔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 1998, 14 (8) :425.

[9]孔福仙, 陈菊珍, 胡斌.“舒爽”中药口腔护理液的临床效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5) :1391~1393.

俯卧位手术体位的护理方法研究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性76例, 女性68例, 年龄22-76岁, 全部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脊柱减压内固定术108例 (其中胸椎26例, 腰椎74例, 颈椎8例) , 骨折复位术6例, 脊柱内固定取出术30例。

1.2 用物

凝胶俯卧头架一个、中空俯卧位架一个、凝胶护垫两个、凹槽护垫两个、自动托手板两个、固定带一条、胸垫一个、长软枕一个。

1.3 方法

将凝胶俯卧位头架安置于床头, 中空俯卧位架放于手术床上部, 将凝胶护垫铺于弓形架上, 上面再横铺一床单, 胸垫放于手术床下半部, 患者在平车上麻醉后由麻醉师、护士、医生共同将病人轻轻搬到手术床上, 摆成俯卧位, 双上肢自然弯曲放于床头两侧托手板上 (其上铺凹槽护垫) 将小腿置于胸垫上, 大腿及膝下垫长软枕, 固定带固定下肢, 头部置于俯卧头架上, 检查位置是否合适, 眼部有无受压, 放低床头, 使手术部位在同一水平线上, 连接并理顺各管道和心电监护。

2 结果

本组患者体位安置均达到手术要求, 无一例发生体位并发症。

3 术中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3.1 面部损伤的预防

俯卧位时前额和颧骨是头面部主要受力点, 长时间受压造成局部坏死是俯卧位并发症之一, 长时间眼球受压, 可致视网膜受压而失明, 部分患者眼睑不闭合, 长时间角膜暴露, 会造成角膜干燥, 患者手术后眼部也会疼痛不适。因此, 本科采取凝胶俯卧位头架, 效果满意。为保护患者眼睛又防止消毒液流入眼内, 麻醉后为病人双眼内涂少许金霉素眼膏, 使眼睑闭合, 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体位安置后, 使眼部面部空虚, 术中勤观察及时调整头部位置防止压伤。

3.2 保护器官避免受损伤

女性患者俯卧位时注意保护双侧乳房, 应将双侧乳房送至体位垫中空处, 并展平胸下中单, 避免损伤。男性患者注意外生殖器的保护, 阴茎和阴囊血运丰富, 皮肤较薄应避免与体位垫接触受压, 以避免阴茎受压导致水肿的发生。

3.3 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的预防

俯卧位时患者胸腹部受压易引起通气不足还可致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出现血压下降, 当患者由仰卧位搬至俯卧位时不仅容易出现气管导管移位, 也容易出现上述情况。要求俯卧位时务必使胸腹部悬空, 以保持膈肌呼吸运动不受限制。我院使用中空俯卧位架可以保证不压迫胸腹部和腹股沟, 不影响下肢及腔静脉回流, 保证了良好的循环呼吸功能。

3.4 神经麻痹或损伤的预防

全麻患者感觉和保护性反射消失。俯卧位后, 长时间固定于一种体位, 有可能发生脊髓、眶上神经、臂丛神经、尺桡神经和足背神经的损伤, 头颈部固定时要根据颈部生理弯曲, 调节头架的高度和位置, 防止脊髓损伤, 避免眉弓处受力受压, 保护眶上神经, 双上肢肘部自然固定于身体两侧或屈曲放于头部两侧, 避免臂丛神经损伤, 前臂及手的大小鱼际不应承受身体的任何重量, 防止长时间受压引起尺桡神经损伤。将小腿垫高30°足尖悬空, 使足部处于自然状态, 避免过度背伸, 损伤足神经。

3.5 皮肤压伤的预防

俯卧位时身体受力点在前面较小面积处且都是骨隆突或肌肉脂肪较薄处, 手术时间>2小时容易引起压疮, 摆放体位时应仔细查看各受力点情况, 我院使用各种规格凝胶垫, 缓解局部压力, 预防压疮取得较满意效果。

4 讨论

基于心理学的护理方法研究 第9篇

1 当前护理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护理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向新型的护理理念转变;护理观念改变必然带来护理方式转变。 (1) 护理观念的改变:现在系统化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化护理理念。新的观念必然产生相对从前优越的护理方式, 带来和谐的护患关系, 带来积极理想的治疗效果。 (2) 护理模式的改变: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方式。新的模式带来积极的效果:护士根据新的护理模式改变了工作方法, 对护士本身和患者两者做了重新的定位, 新的模式使患者成为受益人。 (3) 护理程序的改变:新的护理观念和护理模式的改变带来了护理程序的改变。新的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方位的精心护理, 会满足患者的需要, 护理程序与患者的需要是护理的核心。该护理模式使得护士工作方式改变, 带来了各方面的积极效果[2]。

2 应用于护理中的心理学方法

传统的护理观念转变为新型的护理观念, 相应的护理模式和护理方法做出相应的变化是必然的, 在此背景下心理学方法应用于新的护理观念以适应新的护理模式。 (1) 观察法。护士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患者行为和活动, 从患者的行为和活动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根据有用的信息采取相应的针对患者的护理方法。如观察患者的活动, 记录患者的话语, 从中了解患者的思维活动, 对待病症的看法和想法。观察时候不应该干预患者的任何活动, 客观的观察, 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记录下来患者的活动, 然后进行分析。观察法不能控制条件只能任由事件自由的发生, 但是观察法所得到的信息客观真实。通过观察得到的资料分析可得到患者的心理状况。 (2) 调查法。通过对话等形式向患者提问, 通过他的回答来分析他的心理情况。调查之前要想好要问的问题, 问题要准确、具体, 问时不能有暗示的答案。不能让患者感觉问题有歧义, 不能问题难于理解。最后根据调查法得到的资料分析患者的心理状况。 (3) 个案法。该方法是对某一个患者做多方面详细深入的研究, 包括其背景资料以及别人对其评价等,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患者区别于其他同样病症患者的个体差异。着重发现其形成病患的心理原因。 (4) 实验法。该方法是受到控制的严格的条件下, 观察患者的行为或者活动, 探索客观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主要是寻找客观条件和患者心理活动的因果关系。需要控制的条件要保持恒定, 不能被其他因素影响, 如果其他因素起到了影响患者的心理的作用就是失效的实验。最后通过心理分析来了解患者心理状况, 在治疗中对症下药治疗。

3 采取心理护理的几种主要方法

针对不同病症的患者, 了解患者基本情况, 包括年龄、教育背景、工作、性格等因素, 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方式[3];介绍治疗的医务人员技术力量和治疗水准, 针对患者疾病国内外采用的治疗方法等, 使患者对病愈怀有信心, 对医务人员有信任感和亲切感。

根据心理学方法所得到的患者的状况采取心理护理的几种主要方法: (1) 舒适的治疗环境:良好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情舒畅, 产生良好的情绪, 对于病症的治疗和健康的恢复作用很大。保持病房内的卫生良好、环境整洁、物品摆放整齐、颜色舒缓平和单一。整洁的卫生会使患者心理有一定正面影响, 比如环境整洁可以使心中平静舒畅, 单一的色调可以使患者心情平静不起波动, 所以温馨舒适的环境在护理中是十分必要的。 (2) 合适的调节的方法:要掌握调节患者情绪的方法。患者因为疾病的原因, 情绪受到负面影响, 会表现为烦躁、抑郁、焦躁等, 这是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患者情况, 对于患者的困难和合理要求尽量给与帮助, 关心患者, 使得患者情绪稳定, 避免较大幅度波动, 稳定的情绪利于患者舒缓病痛带来的压力。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减轻病症的痛苦, 相反消极焦虑的情绪则会加重病痛的强度。所以在治疗过程中, 保持患者情绪乐观稳定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方法可以借助音乐方式、读书等方式调节。 (3) 温暖的语言方式:良好的语言会使人压力减轻, 心情愉快, 对于患者的病症的减轻有重要作用。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难免在情绪上抑郁焦虑, 护士与患者交流时候讲究方式, 诚恳的态度、温和的语气、耐心的态度, 这些都会使得患者情绪稳定正常, 避免产生不安, 加上语言方式的得体, 例如鼓励患者对待疾病要乐观积极、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等等, 这些都是会对患者的治愈有积极的效果。 (4) 得体的交流方式: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针对方式处理。个人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经历、生活方式等因素的不同, 针对患病的处理方式、心态、情绪等都不同。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对于内心郁结的患者采用疏导的方式, 使他认识到问题所在。通过积极治疗可以取得明显疗效等;对于一些患者可以采取鼓励加处罚的方式, 有好的新的行为就可以奖励, 犯错了就惩罚, 这样良好的行为会被加强强化, 负面的行为被弱化。

在医院中运用上述心理学方法处理护患关系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绍建.心理学在现代护理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 2001, 24 (7) :89-90.

[2]杨桂涛.护理心理学研究的进展趋势[J].实用护理, 1995, 15 (1) :96-97.

《营养护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第10篇

1 营养问题概述

以往人们咨询营养问题时都会找医生, 现实情况是大多数非营养专业的临床医生没有足够的知识、时间或经验来为患者制定饮食计划和提供详尽的膳食指导, 而护理专业大多将营养学列为必修课, 课时量也较医学专业多, 因此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 护理工作内容、护士的角色功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护士在健康保健领域将起主导作用, 护理专业应该有效开展《营养护理学》教学, 使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充分意识到营养干预、治疗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努力掌握营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运用, 不仅可以丰富护理工作的内涵, 满足整体护理的需要, 还可以实现自身价值, 增加工作成就感。

2 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学生对营养护理学课程重视不够

我校护理学院将营养学列为护理专业的选修课, 考试方式也过于简单。学生分数压力小, 投入精力相对也小。目前营养护理学安排在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 在讲授常见疾病的营养学知识时, 由于学生对疾病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营养治疗重要性的认识, 另外本课程以往由基础课的教师担任主讲, 他们营养学知识丰富, 但对当前护理工作不是很了解, 在教学中较少联系护理工作实际, 这使得学生很少想过掌握过硬的营养学知识和技能是为了毕业后满足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2.2 教学方式单一, 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营养护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 由于内容多, 课时数偏少,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 基本上是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式, 师生之间没有交流与反馈, 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知识点, 这种缺乏主动性的学习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提不起兴趣, 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2.3 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我校护理学院尚未开设营养学实验课, 课堂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 几乎没有实践性教学环节。营养学教学实验不足, 设备条件上的限制是一个原因, 但教、学双方对实践技能的培养不重视是根本问题, 结果造成学生眼高手低, 不会进行膳食计算, 不能根据饮食医嘱为病人制定切实可行的食谱, 对病人进行营养宣教时缺乏技巧、照本宣科, 所以目前的教学安排是不符合护理工作需要的。

3 改进措施

3.1 提高学生对营养课的重视程度

3.1.1 注重培养学生的营养意识

由于学生尚未接触专业基础课与临床课, 对当前国内外护理工作现状、趋势缺乏足够的了解, 所以在课程开始除了介绍本课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还应结合临床病例着重说明与护理工作的关系。临床工作中经常会有病人问护士他这种病吃什么好, 有没有忌口?很多护士无法回答, 甚至观察不出来病人吃了不该吃的饭菜, 不知道制止而造成严重后果。一个个典型事例对学生思想震动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始终强调营养意识, 激励学生学好本门课, 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以体现护理专业的价值, 赢得医生及患者的尊重。

3.1.2 改进考核方法

首先改变考试形式,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督促作用。改变以往单一的营养知识考核, 增加基本技能与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 以较全面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 最终成绩由期末笔试与实验成绩两部分组成。

3.2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加大信息量

营养护理学与多门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紧密相连, 有些内容是重复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突出护士在营养护理过程中的职责范围为核心, 对生理、生化、病理生理等内容采取课前预习、课堂提示与课后提供自测题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与提高。在避免重复的同时, 还要注意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衔接, 使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掌握。另外, 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适当补充授课内容, 如介绍一些与个人健康密切相关的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当前一些营养学的争论问题及前沿知识予以关注和解释;针对每堂课内容提供膳食指导, 以帮助学生合理选择食物。

3.3 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转变观念, 摒弃“教育灌输论”, 认清教与学双方的纽带关系。每一章节内容从提出一些人们日常膳食遇到的问题开始, 以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 鼓励学生多思考、提问题, 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网上资源,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4 强化技能训练, 提高综合运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4.1 自我营养状况评价, 提高技能

营养护理学强调学生对营养学知识的应用, 即首先根据病人的状况, 做出正确的营养评价, 然后结合病情和饮食治疗原则, 设计出切实可行的食谱并给予病人详细的营养指导和营养护理。为使学生能尽快适应临床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精心组织安排了一次学生自我营养状况评价。学院应该尽快建立临床营养状况测定与评价模拟实验室, 装备有膳食调查软件的计算机, 营养状况测定设备及预防、治疗的视听设备。学生在实验室中, 相互扮演“实验对象”, 按照规范程序进行营养状况测定和膳食计算。在老师的指导下, 互相发现自我存在的营养问题, 并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提出如何逐步改善其不合理的饮食行为。通过这种自我评价学习, 学生对其自身生长发育情况, 饮食及营养状况有了直接的感性知识。学生的营养观念、营养知识及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极大的调动。

3.4.2 培养学生的综合营养健康教育能力

随着护士角色功能的扩展, 为服务对象提供咨询将成为护士的本职特色工作。通过教育可普及营养学知识, 让病人接受并配合营养指导和营养治疗, 提高医疗和护理效果。由于我校护理学院尚未开健康教育课, 学院就把营养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沟通技巧的重要性, 即要根据病人的文化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避免背书, 且工作要细致, 比如告诉一位高血压病人进低盐饮食, 除了告诉病人具体的食盐量, 还应了解病人家里谁做饭, 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总之,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医学毕业生质量、培养能为病人提供有效医疗服务的综合素质型护理专业人才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摘要:药物治疗、护理与营养是现代医学强调的三个主要方面, 而现实情况中大多数非营养专业的临床医生没有足够的知识、时间或经验来为患者制定饮食计划和提供详尽的膳食指导, 因此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 护士在健康保健领域将起主导作用, 医护人员获取医学营养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在校期间的课堂学习, 故营养护理学方面课程的有无及教学质量的好坏与他们临床营养知识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医学毕业生质量、培养能为病人提供有效医疗服务的综合素质型护理专业人才。

关键词:营养护理学,教学方法,临床营养

参考文献

[1]李百胜, 徐广飞, 杨扬, 等.南通市区临床医护人员及实习医师、医学生营养学知识现状调查[J].南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5, 25 (4) :274-276.

[2]汪春红, 罗巧云, 谭晓东, 等.临床营养学教学中护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护理研究.2005, (19) 6:1O17—1O18

[3]余清, 余震, 汪大望, 等.加强临床医学专业, 临床营养学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 1:28—30

[4]Due rk sen DR.Teaching medi ca1student Sthe SUbjeCt iVe g10ba1a s se s sment[J].Nut rition, 2002, 18 (4) :313—315

[5]汪春红, 谭骁东, 罗琼.有效开展护理学本科临床营养学的实践性教学方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 6 (2) :144

护理研究方法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品管圈;颅内动脉瘤;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58-02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在脑血管意外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居于第三,中老年人为该病的高发人群,其发病机制复杂,与血管炎、高血压、动脉瘤以及脑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1]。当前临床上在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时,通常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护理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品管圈护理运用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27例为研究对象,12例为男性,15例为女性,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为(45.6±3.4)岁,其中8例为再出血,19例为首次出血;9例为后交通动脉瘤,18例为前交通动脉瘤,所有患者均经DSA和MRI检查结果确诊。本组的27例患者中,10例行保守治疗,5例行动脉瘤弹簧圈栓塞,11例行动脉瘤夹闭术,1例行动脉瘤切除术+夹闭术。

1.2方法

1.2.1生命体征监测

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该每15min~1h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1次观察和记录,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脉搏缓慢、血压升高等症状,则需要警惕为颅内压增高或者出血量增加,应该立刻告知医生,及时采取有效降压措施,避免出现脑疝。同时,意识障碍是脑疝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呕吐以及头痛等症状,应该考虑为脑疝,严格按照医嘱要求,运用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1.2.2呼吸道护理

通常情况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往往容易合并口腔分泌物滞留、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痰液增多以及神经反应迟钝等症状,如果用力咳嗽容易升高颅内压,导致再次出血。所以,护理人员应该每2h协助患者变换一次体位,轻轻拍打患者的背部,并且给予患者雾化吸入和祛痰镇咳药口服,使痰液能够顺利排出。同时,由于一些患者咳嗽反射消失或者减弱,可以经气管切开处或者鼻腔、气管插管处吸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控制好吸痰时间,一般在15s左右,并且对于合并呕吐的患者,应该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并及时将呕吐物吸出,使呼吸道保持通畅,避免误吸导致窒息或者肺部感染。

1.2.3基础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合理安排患者饮食,为患者准备富含纤维素、蛋白质、清淡的、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尤其是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使大便保持通畅。同时,还应该对尿量变化进行密切监测,使水、电解质保持平衡,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发生压疮。

1.2.4康复训练

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往往合并肢体功能障碍或者语言障碍,所以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应该协助患者进行被动和主动训练,对四肢肌肉进行按摩,然后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床上运动,以健肢带动患肢,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1.3观察指标

运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情况,得分越高,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分析本次研究数据,采用t检验护理前后HAMA评分对比,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后的HAMA评分分别为(54.6±10.7)、(40.1±5.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随访3个月-2年,本组的27例患者中,21例恢复良好,占77.78%;5例中度残疾,占18.52%;1例重度残疾,占3.7%,无1例患者死亡。

3.讨论

所谓品管圈护理,主要指的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将患者的实际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在护理管理和临床护理中运用护理程序系统化的一种现代化护理模式[2]。有研究发现,在品管圈护理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有助于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进一步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和呼吸道护理,能够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降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控制患者病情。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能够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改善肢体功能,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且无1例患者死亡,说明给予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品管圈护理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这一结果与孙兆娟[3]等研究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上将品管圈护理运用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治疗中,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梁洁敏.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26例整体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8,08:1-2.

[2]文春丽. 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12例护理效果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1,18:535-536.

护理工作量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第12篇

1 国外护理工作量测量方法

1.1 原型患者分类测量法

护理工作量又叫护理工作时间, 是各类护理所需时间的总和, 即直接、间接及相关护理时间的总和。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就首先推出原型患者分类测量方法[2], 即根据患者的需求将患者分类, 如1代表最低需求程度, 5代表最高需求程度, 护士根据分类指标计算护理需求状况。这种方法简单、客观且易于掌握, 但该方法未能反映患者对健康宣教、病情观察和心理护理等方面的需求。

1.2 因素型患者分类测量法

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因素型患者分类测量方法[3], 即测算发生频率高、花费时间长的护理操作项目所需平均护理时间, 再将时间换算为点数, 根据点数配置护士。该方法弥补了原型测量方法的一些缺点, 如考虑到患者的心理需求, 但该方法点数统计的准确性不能得到保证。

1.3 混合型患者分类测量法

20世纪70年代, 美国学者将原型和因素型测量方法综合, 研究出混合测量方法, 称为Medicus[4]。该方法是目前较知名的护理工作量测量方法, 由主管护士选取能反映患者需求的护理操作项目, 经计算机权重后分到不同类别中, 包括37项指标, 每天测定这些指标。该法可自行选取影响本院护理工作量的因素, 但该法中护理人员比例固定, 使用不够灵活。

1.4 4种护理工作量测量法

1995年, 英国Carr-Hill等[5]报道了4种护理工作量测量方法, 即依赖为主、护理任务为主、护理计划为主和病房为主。

国外护理工作量测量方法多种多样, 但有调查显示, 北美1 000所使用工作量测量的医院中, 42%的医院采用自行设计的方法, 说明现有的测量方法仍不能满足各医院的需求。

2 国内护理工作量测量方法

2.1 工作量计数法

2.1.1 简单计数法

简单计数法就是记录护理操作数量 (人次) 的方法。该法适用于门诊输液室, 能准确测量护理工作量, 但该法不适用于病房护理工作量统计。

2.1.2 计数基础上的赋分法

简单计数法只单纯进行量的统计, 不能有效评价护理操作的技术含量、风险系数等因素, 韩青[6]对儿科门诊输液室实行护理工作量化管理, 根据技术含量及所负责任确定不同分值, 如穿刺1次计0.5分, 做1次皮试计0.5分等, 每月最后1天计算总分。此法较简单计数法更客观、科学, 有利于科学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但该方法也只适用于门诊输液室。

2.1.3 计数基础上的点数统计法

“护理科研项目”系统是较典型的点数统计法, 该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于护理体系的信息管理系统, 分8类209个护理项目, 根据护理操作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 测定每项护理操作的分值, 赋予一定点数, 最后根据患者所需护理操作项目测算护理时数[7]。此法科学、准确、实用, 值得护理人员实践和探讨。

2.1.4 计数基础上的加权法

由于简单计数法所得数据可信度差, 因此, 有学者[8]引入权重的概念, 根据每项护理操作所需时间、复杂程度、重要性、健康教育、承受的心理压力等情况, 运用Delphi法将每项护理操作赋予权重, 计算各病区护理工作量。许燕等[9,10]以医院信息系统 (HIS) 数据库为基础, 在计数基础上, 通过专家咨询法及老手打分法, 对筛选出的护理操作进行权重评定, 并将加权后的护理工作量称为护理工作量当量, 结果显示护理工作量和护理工作量当量有差异。该法将护理工作量化, 增加了横向可比性, 避免了由于操作负荷强度等不同而造成的差异, 遗憾的是该法未能将所有护理项目列入。

2.2 工作量计时法

2.2.1 工时测量法

工时测量法是我国医院最常用、研究最多的一种测量方法。学者们分别研究了不同病区、病种、班次、时段、操作人员等情形下的护理时数。刘雪莲等[11]比较了各病区每名患者每天接受的护理时间、每名护理人员每天的工作时间, 结果显示各病区护理工作量存在差异。王泓等[12]比较了心胸外科监护室各类手术术后每天及各个班次的护理工作量, 结果显示:不同手术后护理工作量不同, 术后当日的工作量高于术后第1、2天, 白班的工作量高于大小夜班。王子迎等[13]测量某三甲医院各时段护理工作量, 显示同一科室不同时段护理工作量不同。由于护理人员素质和经验的差异, 相同护理操作由不同护理人员完成所需时间亦不同。刘华平[14]对护理项目花费时间、难易程度、人员级别进行相关性研究及偏相关性分析, 得到护理人员级别对护理项目花费的时间有影响。因此, 测量不同专科、不同时间段、不同级别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量, 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真实的结果。

2.2.2 护理等级计算护理时数

成翼娟等[15]分析不同护理等级的患者所需直接护理时间, 提出不同护理级别的患者直接护理时间存在差异。蔡学联等[16]研究表明, 某些直接护理项目工时在不同护理级别患者间存在差异, 但所有直接护理项目频数加权后, 受影响的项目比例很小, 所以根据护理级别来测算普通病区的护理工时具有实用意义。

2.2.3 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ADL) 分级计算护理时数

邵爱仙等[17]根据患者ADL分级计算护理时数, 结果显示不同ADL等级患者所需直接护理时间不同, 不同科室相同ADL等级患者所需护理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按ADL等级计算护理工作量具有代表性。但此法不适用于自理能力趋于一致性的重症病房[18]。

2.2.4 计时基础上的赋分法

由于各项护理操作都包含一定的劳动强度、技术含量和风险系数, 工时测量法不能真正体现护理工作的特质。万宏伟等[19]在工时测量法基础上, 根据以上3方面内容对护理工作进行量化研究, 将护理时间没有显著差异的项目归类, 计算每类护理操作的平均时间, 组织护理专家确定护理操作的风险系数, 每项操作的护理时间乘以风险系数即为护理操作时间, 最后将时间折算为护理分值。科室工作量是各项目分别计分, 量化为6个方面内容, 即床位利用 (5分) 、护理级别 (7分) 、夜班情况 (15分) 、技术含量 (10分) 、环境风险 (3分) 、劳动强度 (60分) 。此法考虑了护理操作的劳动强度、技术含量和风险系数, 也考虑了科室人员数量与工作量的关系, 但量化内容和赋分原则的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2.2.5 计时基础上的点数统计法

患者分类系统是计时基础上的点数统计法代表, 根据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依赖程度, 或护理人员花费的时间和能力, 归类量化, 作为所需测量护理措施的依据。包括患者情况、基本护理及治疗需求等3方面内容, 共32项, 测量每项护理活动所需护理工时, 得出护理活动平均时间, 量化定点数后将患者分为4大类[20]。故应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患者数量来测量护理工作量, 从而合理配备护理人力。

3 小结

上一篇:工艺气体下一篇:作文教学有效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