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

2024-06-06

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精选12篇)

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 第1篇

一高效阅读的基础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态度决定一切。学生阅读效率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态度和注意力, 取决于学生即时阅读的兴趣。课堂阅读教学, 教师要依据文本主题, 精心设计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小结语,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巧妙的导语、过渡语能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文本意境当中, 让学生未接触文本就有一种要探寻究竟的欲望;激励性的评价语和蕴含哲理又意味深长的小结语, 自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欲望。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定位, 高效课堂必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 人人参与, 甚至可以议论, 不断质疑。

二高效阅读的核心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 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 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探究, 是高效语文阅读课的重要环节之一, 也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核心。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颠倒了师生关系, 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跟着教师转, 不仅教学效益低下, 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高效的阅读课堂不是关注教师讲得多么精彩, 而是关注学生学得多么主动, 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把主动权让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自主学习、思考、探究, 才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能力。

三高效阅读的法宝是诱发学生大胆思考

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阅读教学绝不是一种告诉,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阅读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 思考是高效阅读课堂的经典, 是高效学习的助长剂。在课堂上, 老师要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质疑, 如此一来, 学生的眼、耳、脑、口、手就动起来了, 问题就多起来了, 创新的思维就活起来了。

四高效阅读的灵魂是交流合作展示

教学实践证明, 在阅读教学中, 重视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显著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合作学习不仅要求教师成为合作小组中的一员, 与学生保持双向的交流,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这样, 合作学习就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社会性和效率, 也就提高了学习的活跃性和有效性。合作学习是阅读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小组汇报展示又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要求, 积极为学生搭建各种展示才华的平台, 包括听、看、说、读、思、议、写、演等, 激发学生生命个体的潜能和活力, 让他们通过合作充分进行语言交流, 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交流展示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过程, 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引导和训练,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地确定汇报展示的形式。如在教学第八册语文尊严一课时, 各小组展示异彩纷呈:展示课文朗读的小组, 能根据人物的特点分角色朗读, 活灵活现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精彩句段的小组,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等。

五高效阅读的动力是注重阅读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 通过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 可使学生获得丰厚的知识底蕴、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阅读量, 由此可见, 阅读积累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尤为重要。只有保证了学生的大量阅读, 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精彩;有了学生的精彩, 才有了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学生时代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时代, 应充分利用学生“记忆好”这个阅读生理优势, 这样既丰富了知识的积累, 又为写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六高效阅读的前提是瞄准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习的导向、是思维的起点、是教学的指南, 它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对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分别做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功夫花在平时, 在平时既要认真研读《新课标》, 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照执行, 又要注意单元目标、教材目标、课时目标的融合与衔接。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 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 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 从而使学生共同进步, 完成课标规定的学习任务。

制定教学目标策略:

第一, 依据“单元导语”制定。如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四单元导语的第二自然段:学习本组课文, 注意把握主要内容, 联系实际, 深入思考。同时, 积极行动起来, 为了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 尽自己的微薄力量。其实就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本单元有《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4篇课文, 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 知识点、情感训练不同, 但是完成了这个单元目标, 课文的教学目标也就完成了。

第二, 依据课后的“思考练习”制定。每篇课文后的思考练习较具体地呈现了本文所要掌握的内容, 教师可以以此为学生学习的目标, 并引导学生将这些思考练习作为学习的目标。

第三, 依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阅读时抓重点词的品位, 就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如十一册《詹天佑》一文中, “杰出”与“爱国”就是全文的重点词;阅读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子理解,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重点段反复阅读揣摩、体会感悟, 从内容中领略中心。

第四, 分阶段和分层制定。阅读过程分为初读感知、深度理解、精读体会、品读积累,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逐步达到目标。

建构主义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启示 第2篇

增城中学

周波

语文阅读教学是个令人沉重的话题。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因此感慨:“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二十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中,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尤引人瞩目,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多不胜数,流派纷呈;许多相关理论也相继引进或兴起,出现了不少成功的个例。然而,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状况却未因此改观,改革的热闹与实效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阅读成为当前教学最弱的环节已是不争的事实。问题的症结到底在何处呢?学界人士认为是忽视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但我们认为,这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多年来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还没有真正脱离传统教学理论的束缚,其表现是过分注重教师对文本教法的研究(教材钻研得深不深),过于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因此以情节结构分析为中心的“讲授型”和“讲问型”课堂教学程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的“教路”跟着文章的思路走,学生的“学路”则跟着教师的“教路”走,“学”成了“教”的附庸,学生成了教师思维的俘虏――一句话,重教而轻学。显然,要改变阅读教学尴尬的局面,必须先来一个理论上的转变:由研究“怎么教”变为研究“怎么学”,即以先进的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形成于七十年代末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取代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对传统认识论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战。这种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读本,生活等)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等待知识传递和灌输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情境呈现问题,设计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而,传统的“讲授型”和“讲问型”课堂教学活动应该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

启示一: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还课堂于学生

阅读是读者领会文本、发现问题、创造意义的一种思维活动,从发现的角度而言,文章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文章未经阅读前,只是一个多层次的语言框架,其间的‘空白’,有待于学生去发掘、填补和阐析”。它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经验来主宰自己的思维活动,建构新的知识和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课堂阅读,到底是谁去读?谁是阅读的主体?毫无疑问,必须是学生。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建构新知识的主体。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则完全忽视这一点,它首先强调的是老师读,然后要求老师把读的结果按一定的巧妙的程序和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接受,即所谓“先教后学”。这无疑背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我们有必要重新认清阅读教学的目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确立新的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阅读教学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读,使他们通过读来实现知、情、意、心等不同层面的发展。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应发展儿童的心灵”,北大钱理群先生亦提出语文要“给孩子一个精神的底子”。在语文阅读课中,人的价值、情感、思维应得到尊重与发展。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不应该接受精心设计的提问和机械的训练,而是要成为自己精神的主人,从文章中吸收人文的养料,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即知、情、意、心各方面的素质,做到善于阅读、善于审美、善于创造。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基于此,课堂教学应坚持自主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及联系性原则。简述如下:

自主性原则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让小马自己过河”——自我计划、自我发现、自我感悟、自主建构、自己结论,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回归阅读的本位。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也说:“阅读能力不是靠老师讲解学到的,而是在自主阅读中慢慢培养出来的”。阅读教学,本该如此。

差异性原则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学生对阅读对象的接受程度及新知识的建构质量由读者的文化、经验决定。学生是以他自己的经验、态度、情感和意志带入阅读对象而建构意义的,因此阅读的过程及结果应该体现读者的主观性和个性。我国古代学者有这样的观点:“作者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里的“自得”,就是指读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和创造。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性、社会性”,这就决定了课文有较大的模糊性、主观性、多解性、差异性。一篇课文连老师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教法,更不用说班上几十个不同思想和个性了。

开放性原则表现为课堂内容的开放和学生思维的解放。教学形式上提倡“散文化”教学,形散而神不散,重视学习过程的丰富性和教学细节的灵活性。教学内容上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养成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习惯,鼓励求疑、创新,允许学生对课文有不同的看法,“提倡尊重心灵舒展、精神个性。”(李镇西)使课堂具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象。在阅读结果的评价方面,也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联系性原则一方面指要在阅读中,让学生联系自身的阅读背景、经验和知识储备来进行新知识的建构和对文本意义创造。另一方面则是,课堂阅读不应只就课文而论课文,而应“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于漪),让生活与课堂链接,有了生活,才会给学生的思维以广阔的驰骋空间,为建构新的知识和意义提供更好的情境。

启示二:教师的作用在组织指导学生阅读

必须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课堂的主要媒介,教师的作用在于:1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文本;2相机诱导、适时开导、及时疏导;3 搭建正确认知的桥梁。对教师而言,主要是如何组织学生的阅读活动。我们的实践体会是: A在情境的创设中引起阅读的兴趣。

生动活泼应成为课堂的重要特征,如果一堂阅读课让学生倍受煎熬,那么就丧失了它应有的价值,实施情境化教学,创设美的境界,阅读才有吸引力,才具有精神意义。因此我们注意在情趣上下足功夫,以影视、音乐、美术、幻灯以及语言描述、故事叙谈、问题设境等许多手段驱遣学生的想象,激活阅读思维,激发学习情感,唤起学习需要,如此课堂就成为一个“情绪场”,教师便教得轻松,学生便学得主动。B在教师引导下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阅读的第一步是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取得阅读的突破点:文章呈现了哪些人、事、物、情、理?给人的视觉与思维以较大冲击的关键信息在那里?深刻而“难以说清”的印象是什么?这个时候,教师必须予以读法的指导与思维的引导,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知识经验,使自主阅读成为可能。引,重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与欲望;导,重在主导学生的阅读方向以及疏导阅读中的阻塞。如此,阅读的主动性强,积极性高,阅读活动才能成为学生思维与心灵共同参与的游戏,阅读才能走向作品深处,建构新知识的目的方能达到。

C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质疑解难 我们认为: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多方面的信息勾通、阅读经验的交流、知识的互补,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更可以为新知识的建构创造平等和谐的情境。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常常以四人为一组(考虑阅读经验、知识背景的搭配),以此展开讨论分析、广泛联系、质疑问难,由点及面铺张思维,综合归纳,从而进行新知识的建构和对文本意义创造,把握文章的深层内涵,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D在个性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感悟

学生对文章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之后,教师还应进一步将阅读活动引向深入,或对思想、情感、语言、风格加以鉴赏评价,或使课堂与社会生活交汇融合,或与他文对比评品,或共同抒写阅读感受,将阅读活动导演成语言文字、思维意识、思想情感的舞蹈,将阅读活动引向学生的心灵深处。同时,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成功感,也将优化其品质结构。E在活动与迁移中尝试创新乐趣

课堂就是要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课堂的活动与阅读的迁移,是学生抒发情感、活跃思想展示智慧的主要途径,更是学生发挥创造精神的时候。只有在活动与迁移中,学生的智慧、灵气、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扩张,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要求学生以情带读,以读悟思,以思启智,激发其主动性和创新潜能,促成其创新精神、创新性格、创新习惯的养成。

启示三:应按学习心理过程设计教学程序

优化教学设计、改进课堂结构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心,教学程序怎样设计,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的过程,即“感知——分析——体悟”的过程,来思考和确定阅读教学的程序,建构以“调动主体,感知文本——发挥主体,自主建构(赏析)——发展主体,体悟生活”的课堂阅读模式: 1调动主体,感知文本。

阅读之始,学生不一定能马上进入课堂角色,处于被动接受、消极阅读的状态,缺少阅读的内驱力。因而要遵循自主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用情境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支持并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阅读任务的制定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来,从“要我读”变为“我要学”,增强其自主阅读意识。2发挥主体,自主建构(赏析)。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在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学生能自觉自愿地开放自己、平等表达、自由品评、心灵不羁、互相合作、共同分享,这样一来,课堂就不仅仅是课堂,而是生活本身,阅读便成了一种愉悦心灵的交际活动,学生在阅读中培养了自信,提高了兴趣,升华了情感,精淬了思想。于是,原来的“我得读”变成了“我能读”。3发展主体,体悟生活。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 第3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当前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少、慢、差、费”的现象,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浮在文本的表面,对主题挖掘不深,设计的问题琐碎,没有系统性,没有深度,不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课堂教学中很少有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环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不可科学,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主问题的设计应遵循阅读规律,有阶段性。一堂课先抛出的问题,应是整体感知类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文本,引到一定的情境中去,接着应是深‘理解、质疑辩论的问题,细致到推敲品悟文中的情理,最后应是推究延伸、深化主题类的问题,读进去,走出来,提高升华。主问题的设计应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者的编排意图、教材对学生的要求、文本自身的独特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方面切入,既高屋建瓴,又可具体操作。

主问题的设计可以有哪些角度?主问题的设计有多种角度。一般来说,可以从文章的题目人手。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起到统率全文的作用,抓住题目做设计问题,切A文本。

其实。主问题的设计还有其它一些角度和方法,这里仅作一方面阐述。这种问题的设计,帮助教师减少无效提问,让教师带动学生对课文品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进文学,问题意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从而使我们当前的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变得深刻起来,使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提高起来。

此外,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文本、学生互相活动的生成性课堂。主问题的设计引领了学生走进文本,那么,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些生成性的对话,这些都是无法预设的。想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还应随机应变,学会设计一些生成性对话中的问题,在学生的理解处于弱势地位,出现肤浅与片面错误的认识最需要教师的时暌,教师便要雪中送炭般的降临,给学生以指导,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设计生成性问题的落脚点依然要放在落实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这一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上。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问题的设计不能实现这一目标,那随机生成性的问题提问就有可能是费话,是琐碎而无用的东西,就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课堂的实效。而适时的设计生成性的小问题,目的就是把肤浅的引入到深刻,把片面的引入到全面,把错误的引入到正确的,把笼统的引入到细致的,把模糊的改变为清晰的。在细微之处在对话之中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的效率。

阅读教学生成性的小问题设计的角度和方法有哪些呢?一般的手段为穿引用,寻章摘句,咬文嚼字,慢研细摩,吟诵美读。根据具体的文章可以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在教读美文、诗歌时,为使理解外化,可以把问题转化为朗读,以美读相切,用以品悟感知。例如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可以设计为:第一节你当用什么语气读?为什么用这种语气?哪些词应重读?朗读的节奏应如何?用一组小问题,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同时在朗读中走进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用文体知识切人学生和文本,恰如其分地穿插一些文体知识,来丰富学生的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形成解读课文的能力。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借助想像、联想等方法,构筑画面,感厝课文。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强项令》一文时,有几处生成性的问题很能说明问题,能把学生引向深入。师问:“从课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董宣是个硬脖子县令呢?”生:“帝令小黄门持之……据地,终不肯俯。”师:“能透过文字想像出当时的场面气氛吗?”生:“当时场面一定很紧张,皇帝想让董宣给公主道歉,董宣就是不愿意。”师:“是的,双方对立,氛气紧张,能找出显示双方对立的词语吗?”生:“皇帝令、使,董宣却据地,终不肯俯。”师:“作者正是借助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描绘出当时剑拔驽张的场面,课文中还有类似的描述吗?”生:“乃驻车叩马……画、数、叱、格杀等。”师:“这些动作和硬脖子有什么关系呢?”生:“因为他敢拦公主的马车,敢用刀画圈,叱之,表现出他的硬气。”师:“对,这儿的硬气实际就提董宣的骨气。”这一小过程,很多小问题的设计就是随机而问,没有预设,但教者巧选角度,巧用方法,很快把学生引入到文本中去。阅读教学中,对待学生回答的问题,可以选择问题的正面、反面、侧面切人,或深入咀华或形成对比或类比联想或烘云托月,这些都是课堂生成性对话中教师设计问题的角度,都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和课文、作者对话,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评价原则 第4篇

一、评价要有针对性

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 “真棒”“真好”“真有感情”这些评价经常出现, 课堂气氛活跃, 似乎学生的学习劲头很高, 但这些泛泛的评价, 对教学又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呢?“真棒”学生棒在哪里?不知道。“真有感情”, 学生朗读何处感情处理得好, 不清楚, 充满怎样的感情, 弄不明白。这些没有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 只是起到单纯的肯定作用, 那些被表扬学生的水平得不到提高, 还是停留在原有水平。这样的评价是模糊的, 与学生学习发展无多大作用。

再看这样的评价:“你读得这么流利, 真不错!“某某同学把每个字音都读准了。”“某某同学的声音真洪亮。”前者只是肯定了学生的朗读, 至于何处出色, 不够明确。听到这样的评语, 读的学生虽然知道自己读得好, 但何处好, 不知道。听的学生也只知道别人读得好, 但是, 自己读的时候应该怎样读, 应该注意些什么, 还是不清楚。后者在肯定了学生的同时, 指出了学生朗读的成功之处, 有利于全体学生在再次朗读中进行借鉴。

因此,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 一定要有针对性, 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学会学习。

二、评价要有激励性

一节语文课上, 一位学生读一段课文, 读得不大好, 字音有的读不准, 还有漏字、添字的情况。于是, 教师说:“你很勇敢, 老师很高兴听到你的朗读, 但有几个地方要注意一下就更好了, (师指出错误并范读) 你愿意再读一遍吗?”他又读了一遍, 字音读准了, 错字、漏添字情况好多了。“你读的有进步了, 声音要再响亮些, 让每个人都听到就更好了。”学生又很乐意地读了一遍。“读得好, 响亮、流利, 如果速度放慢一些, 注意停顿、掌握语气, 就更棒了”。学生很好地又读了一遍, 进步非常大。“掌声送给你!”教师带头鼓掌, 学生开心地笑了……课堂上就应该能看到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 这点是非常可贵的。这种激励性评价能让学生树立起信心和勇气, 是一次真实有效的、充满艺术感染力的课堂评价。

三、评价要饱含真情

课堂上我们应该看到学生从不会到会, 从不懂到懂, 从不能到能的过程, 真正变课堂为学堂。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评价一个回答问题出错的学生的:“没关系的, 这个问题确实有点难, 你再认真读读课文, 相信你会从文中找到依据的。”激励的话语如同阳光沐浴着学生的心田, 成为学生积极进取的动力。细细品味, 不难体会出教师的教育智慧。“这个问题确实有点难, 相信你会从文中找到答案的!”充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让学生忐忑的心觉得很安慰, 同时激起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很快, 这个学生再次举手了, 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教师满怀真情的评价如绵绵丝雨, 润物细无声, 巧妙地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真正践行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快乐中成长的理念。

四、评价应有差异性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生活积累千差万别, 对文本的解读也就不会一样。我班一位学生在读《关于牵牛花的评论》时, 他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朗读结束后, 我这样评价:“听着你的朗读, 我的眼前浮现出了一位一丝不苟、要求严格的母亲形象。”接着, 我又请一位学生读妈妈的话, 读完后, 我这样评价:“‘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你如春雨般滋润人心的话语, 深入我的心田, 你是一位温和的妈妈。”同样是朗读妈妈的话, 我对两位学生的不同个性和不同感悟而做出了不同的评价, 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尊重。

阅读教学课堂评价应尊重学生生活积累, 尊重个体差异, 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彰显学生的个性。

五、评价应有多元性

只有注重评价的多元性, 才可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 开发他们的潜能。学生的发展变化是奇妙的,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有些学生可能字写得不好, 但可能喜欢读课外书;有些学生可能数学不好, 但喜欢语文;有些可能不喜欢交流, 但喜欢思考;可能平时表现不好, 但也可能会给大家带来惊喜。

学生有他的天性,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保护这种天性, 顺应这种天性, 因势利导。我们的学生渴望成功, 渴望得到认可, 我们要能洞悉学生的心理, 了解学生的需求, 在语文课堂上给他一次写字、读书、质疑的机会, 他们也许真能给你创造一个奇迹。因材施教是不变的教育法则, 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因势利导, 这样才是遵循了教育的规律, 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健康顺利地成长。

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 第5篇

王定创

(甘肃省靖远县石门乡教育管理中心甘肃 靖远 730608)

摘要 高效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呢?这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高效课堂

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语文教学研究走过了这样一条探索之路:即由原先的“低效语文课堂”向“有效语文课堂”转变,由“有效语文课堂”提升到了“高效 语文课堂”。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 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 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的姿态接收教学信息,这样教和学都能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始终保持一种极佳的兴趣,教师自身必须对每一堂课倾注最大的热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精心设计每一堂语文课;以新颖的教法刺激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充分 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激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走进璀璨的语文世界,吸引学生“品语文”等等。

二、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师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 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加强同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训练点,商讨有效 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没有学生高质量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执教者应 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让 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四是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 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2-02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疑激趣、范读引趣、目标导趣的方法快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水上飞机》一文时设置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看见过飞机吗?(见过)什么样子的?(两个翅膀,在空中飞),飞机有什么类型?(货机、客机、飞播机、直升机……),然后话锋一转,你们见过水上飞机吗?(没有)你们想了解水上飞机的哪些知识?(学生纷纷回答形状、性能等),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带着你们想探究的问题来自读课文。从而调动学生想急于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优美的散文、诗歌等题材的课文可以通过教师范读课文或应用多媒体资源朗读,对学生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唤起学生美的感受,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对于故事性强、有很强感染力的课文可以采取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要求,如“课文讲了什么事?”“文中最精彩、最感人的是哪部分?”等来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读有目的,能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方面,还要发挥课堂评价的积极作用,通过师生、生生积极互动、激励性课堂教学评价,会使学生获得阅读的兴趣,表现的欲望,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教学中对读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听的同学来讲,也会努力争取读好书,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老师的鼓励中,学生会产生更强的成就感,更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主动阅读。同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丰富“读”的形式,创新“读”的方法,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从学习过程来讲,读可分为:初读、熟读、精读三个阶段;从形式来讲,有朗读、轮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朗读竞赛等;从课文内容(情感)层面来讲,有高兴、激动、紧张、伤心、矛盾、焦急等,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如某老师在教学《小抄写员》一课时,恰当的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紧紧抓住文中五处心理活动描写,把“叙利奥”的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责任、放弃和坚持的矛盾心理和“父亲”的提醒、责怪、愤怒、失望情感以及那感人的肺腑的“父子情爱”感悟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无穷。阅读教学可谓形式多样,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学生阅读课文首先要专注,要专心致志,克服有口无心,随口“哇哇”的现象。要做到专注,就要眼、口、耳、手、脑各种感官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眼要看准文本,做到不增不减,不错不漏;口要朗朗有声,抑扬顿挫,自然流畅,语感优美;学会倾听,能够欣赏,能够辨析;手要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在读的过程中,对重点进行勾划,对问题进行提示对易混给予正音;用脑就是用心读书,边读边思考,只有用心读书,边读边想,在阅读中感悟体会,才能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其次要有目标。一篇文章在阅读之前要明确“读”的目的,既要有能力方面的目标(包括正确、流利、有感情等不同层次的要求),又要有知识方面的目标(要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要使学生每读一遍都要有新的收获。第三要有从层次,要循序渐进。初读课文重在正确再读课文要重在流利顺畅,把握重点,要有感悟,精读课文要把握情感,注重内化,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文体分类指导,对学生新接触或接触较少的文体要重点指导,如一教师在教学《你,浪花的一滴水》一文时,重点指导学生对诗歌朗读的“情感、基调、停顿”等技巧,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形式美、韵律美。另一教师在教学《爱如茉莉》一文时,重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父母之间默契、关怀、体贴和那如茉莉般洁白纯净的爱,体会文章细腻真切的感情。学会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能力目标,教学中只有通过学生不断实践、反复锤炼,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写到: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习惯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的习惯,即用心读书,边读边想的习惯。其次是培养学生朗读、有感情的读的习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反复的训练、反复的实践,学生只有养成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习惯,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才会喜欢语文,热爱阅读。其三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姿势。正确的阅读姿势是学生保持持续专注学习、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的保证。阅读时要做到坐姿端正,神情专注,保持好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和角度,健康用眼,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也非一日之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语文老师长期不懈地努力。只要我们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学生兴趣,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最终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

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 第7篇

一、反思我们的课堂

【场景一】我们精心准备, 文本细读, 挖出每一个知识点, 找准每一个训练点, 每一步细节化。结果往往是自己讲得天花乱坠, 学生却无精打采。

【场景二】为了让学生个性飞扬, 我们设计精彩的语言, 制作画面优美的课件, 努力在课堂上创设充满快乐的情境。可学生往往是欣赏者多, 呼应者少。

【场景三】观摩中发现, 特级教师的课, 教学方式是那么平常而又简单, 学生是学得忘乎所以, 教师讲得也是痛快淋漓。迫不及待地移植特级教师的优秀教案于自己的课堂, 却发现学生的参与量依旧少, 教学质量依旧差。

这不就是教学设计的双重扭曲问题吗?要么从教法入手而困于教学内容, 要么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较少顾及学生的学。我们语文教师该怎么样正确认识语文, 理解学生, 积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改变这个现状?王荣生教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这句话的精神内涵与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完全吻合的。让少年的生活、少年的文化、少年的言语、少年的精神在课堂上自由张显和充盈, 这才是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人间正道”。

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的起点不是知识, 最终目标瞄准的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让学生在文本提供的精神殿堂里徜徉, 心灵得以舒展升华;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阅读空间, 尽情体验涵泳, 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

1.“为有源头活水来”———夯实方法指导, 为个性化阅读做好铺垫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则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阅读的教与学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实现课程目标, 包括个性化阅读的目标, 就要受课程目标的制约, 从目标出发, 为实现目标服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多种阅读方法, 以及初步理解、鉴赏作品。基本阅读就是文本的一般性的阅读方法, 体现的是课程目标中的工具性目标。阅读方法指导是教学中一项重要工作。如读懂逻辑段分为精读和粗读。粗读一般只在了解段意的基础上看看这段有没有重要的词句。如果有就弄清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然后再看和上下段有什么联系。精读, 一般在了解段意的基础上看看这段有多少个自然段, 可不可以分层, 如果可以分层, 每层主要讲什么, 各层里有哪些重要词句, 这些词句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作用:这一段与上下段有什么联系等。要在学习基本阅读的同时, 融入个性化阅读。

教师指导途径很多, 可以适当传授学习方法, 这样往往比较省力, 效率高, 见效快。可以在教学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传授阅读方法。例如, 根据文本特点, 综合运用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 交叉运用激发情感的教学策略和引发知识经验的策略, 是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指导策略。

2.“淡妆浓抹总相宜”———巧挖文本内涵, 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海洋中徜徉

个性化阅读必须凭借文本, 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新课标也要求“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体现了个性化阅读要以文本为本, 以文本的言语形式为本。那么在指导学生钻研文本的过程中, 如何指导个性化阅读呢?

(1) 直觉引领

霍尔登曾提醒我们, 科学如同艺术一样, 只有当它从直接的感性知觉跨越到形式化的结构式样, 并且能够持续不断地将二者作任意转换或保持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时, 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教学《槐乡五月》时, 特级教师周婷在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的过程中, 对学生难以理解并且难读的长句子“嗡嗡嗡……”和“啪啪啪……”做了很好的设计与引领。

如此编排, 化抽象为形象。不但使文本在视觉上就有了诗的架构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且化难为易、循序渐进, 学生易于理解。既诠释本段上文槐花的“多与白”, 也为学生感悟本段下文槐花的“香”做好了铺垫。

(2) 以静“制”动

引导学生自己构绘“关键帧”, 用静态的图像表示出思维的运动情况, 学生看了抓住关键细节的“运动图”, 问题自然“清晰看见”。

《夜晚的实验》一课, 为了让学生明白伟大的发现起源于非常平常的现象, 教学中, 让学生自读课文, 思考:接下来斯帕拉捷又做了几次实验?抓住其中一次实验, 完成表格填空。 (见文末表)

这样使学生在把握篇章主线的同时, 有效锻炼了其快速阅读和信息整理的能力。

(3) 共感忘象

美学理论认为, “言—象—意”是一个系列, “寻言”是为了“观象”, “寻象”又是为了“观意”, 言与象都只是在“观意”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 当达到“得意”的目的之后, 就不必拘泥于言和象了。就语文学习来说, 通过我们的思维活动, 把“象”与“意”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二者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如培养听、说两种能力时, 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 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考积极性。培养读的能力, 可以分为课内和课外两个形式, 课内安排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通过课内外阅读的配合, 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写的能力是调动各种积累的过程, 是厚积薄发的书面形式。引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口”, 克服千篇一律的作文模式。通过灵活运用四种能力自然而然地在交际活动中表现出来, 而不需要去刻意表现。一句话, “言语”是阅读的基础, 不可脱离;“立象”是理解的关键, 不可简化;“悟意”是阅读的目的, 不可偏废。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适当“拨乱反正”, 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得到升华

“误读”, 是不能正确理解文本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阅读。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误读, 或者是对时代背景的不理解, 或者是已有知识经验不足于理解文本的意义, 或者是阅读方法的掌握还不足于理解文本的言语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教师可适当“拨乱反正”, 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得到升华。

1. 要宽容但不纵容

宽容, 指要允许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发生的错误;不纵容, 就是对阅读中的错误不能不置可否, 更不能无原则的鼓励, 错就是错, 要及时让学生明白错在哪儿。

2. 要善于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对于时代背景不了解的, 要适当补充。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写作背景, 需要调动知识与生活经验积累的, 要引导学生联想。文本意义在于形象地说明道德自律的问题, 理解上有难度, 必须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帮助理解, 让学生在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的比较中体会道德自律之难和它的重要性;而对于缺少相应阅读方法的, 则要给予点拨。这样, 既爱护学生的发言热情,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又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 满足感,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创新 第8篇

关键词:课堂创新,培养,激发,尊重,鼓励

创新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世纪工程。我们每位教师都要有创新的精神, 要勇于改革, 敢于打破传统的僵化套路,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让学生插上翅膀腾飞。然而, 课堂是创新教育的着眼点和最终落脚点, 要真正落实创新教育, 就必须进行课堂创新。作为教师, 要立足课堂, 在课堂上, 给学生搭建起创新的舞台, 唤起其创新的意识, 发掘其创新的潜能, 展示其创新的才华。为此, 我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诱发猜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推测力

猜读是指在阅读时对后文的内容先做预想、猜测, 然后将后文的实际内容与猜想的内容进行比较, 或者在阅读中对遇到的障碍借助于联系前后文、观察插图和回忆有关的生活经验、作大胆的猜想来扫除障碍。运用猜读法阅读, 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阅读者产生一种急于印证预先测想是否正确的心理意向, 因此对语言文字的选择性理解的效率会大大加快。这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

如在教学《包公审驴》一文时, 我先要求学生依据课题来猜测课文的内容。有的同学说:“我猜课文讲的是包公断案的故事。”有的同学说:“我从‘审驴’二字想到包公肯定运用了智谋, 因为驴不会说话, 不用智谋肯定审不出结果来。”也有的同学说:“我想作者肯定把‘审’的过程作为重点来叙述。”还有的同学说:“包公是有名的包青天, 作者写这篇课文肯定是为了赞扬他秉公断案、一丝不苟的精神。”然后我让同学们阅读课文验证猜想, 结果效率很高。

二、利用空白效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空白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的处理方式。作者留下空白, 目的是为了启迪心智、引发思考, 所谓言尽意不尽, 回味而无穷。在教学中, 教师对课文的空白应十分敏感, 并有效的利用教材的空白, 达到既训练语言又激发学生想象的目的。

如《炮手》一文课文最后一段:“请您原谅, 将军。”炮手低沉的说, “那是我家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 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显然说明炮手亲自炸掉了自己家的房子, 已无家可归了。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境准备准备, 分别扮演将军和炮手, 设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样的方式因为学生有充分的心灵自由, 所以兴趣倍增, 跃跃欲试, 都争着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开放主题之争尊重学生的独创力

阅读课文的过程, 实质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 很少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如教学《跳水》一课。我在总结课文时, 让大家谈谈读了课文后的个人感受, 于是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我觉得这孩子太任性了, 说不定是个独生子女‘小太阳’, 他如果能考虑到环境的危险, 就不会为赌气去追猴子, 一直追到桅杆的横木上去。”有的说:“我觉得那些水手也太会开玩笑, 怎么能这样去唆使还不太懂事的孩子, 差一点丢了孩子一条命。”……面对这么多说法, 我惊喜地说:“大家真会想, 而且想的都有道理。对同一篇课文, 我们有不同的想法, 这很好。那么比较起来, 你们觉得这篇课文主要是指责水手, 还是批评孩子, 还是赞扬船长呢?”于是, 大家在讨论之后, 认为还是赞扬船长。

四、借助教材张力鼓励学生的拓展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载体, 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凭据, 但又决不是唯一的凭据, 如果把教材当作圣经, 师生都不敢越雷池半步, 则很容易陷入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

如我在引导学生阅读完《曹冲称象》之后, 问学生:“你们认为曹冲称象的办法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有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学生通过一番思考, 有的说:“我认为应该把石头称好了再放到船里, 这样就可以早一点知道大象的重量, 所以我觉得曹冲的办法也不是最好的。”有的说:“石头多难找啊, 用同样大小的水桶从河里取水, 放在船上, 等水位到了那个刻度, 再数一数一共有几桶水, 称一称每桶水有多重不就知道了吗?”还有的说:“石头和水都不方便, 我觉得可以叫曹操的兵士一个个走上船去, 等水到了那个刻度, 看看有多少个兵士, 称一称他们的体重就知道了。”

“对呀, 这就叫就地取材。曹冲是个很聪明的孩子, 我看咱们同学们比曹冲还聪明!”当学生回答完之后, 我十分欣喜地说。

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 第9篇

一、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与提问

提问对于阅读学习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学生能够就阅读文章提出问题,就证明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在进行独立思考。因此,在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时,利用提问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引导学生思考与提问这个教学策略方面,主要从引导学生提问与对学生进行提问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问题的提出。对于阅读文章当中存在的较好的句子与重点的词语,学生可以进行提问。不要小看这些词语和句子,学生对于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与每一个句子的理解,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于阅读文章的整体理解。因此,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之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与难点的字词句进行提高。老师应当要求学生在进行阅读之时,要进行情境的联想,在头脑当中创设出一个真实可感的情境,从而将阅读文章的描述与生活实际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的异同之处。这样,利用文章与生活的对比,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在哪里存在问题,更好地对文章进行理解。比如在学习《再别康桥》之时,老师可以引导想象生活中的一座桥,看是否可以与作者感同身受。如果没有,那么学生就可以对文章的描述对象提出疑问,进行头脑风暴,共同解决问题。

第二,老师应当就阅读文章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文本进行更多的互动,发现阅读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老师的提问,主要是为学生的阅读学习进行补充,利用问题来让学生关注更多的文章细节,以免错过阅读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老师在提问之时,可以先进行简单提问,问题的逐渐深入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阅读学习当中。比如在学习《拿来主义》之时,老师可以逐个提问“你们认为拿来主义是什么呢?”“文章中哪些文字描写拿来主义呢?”“作者所说的拿来主义是指什么呢?”这样的提问会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阅读质量。

二、丰富阅读教学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方法对于阅读教学的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老师需要利用丰富的教学经验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对于高中阅读文章来讲,许多文章较为抽象,故事人物较多,情节较为曲折,学生很难理解。对于这样的阅读文章,老师可以利用相关电影的播放,让学生先对故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再进行阅读。这样,不仅使阅读课堂更加丰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比如在讲解鲁迅先生的《茶馆》之时,老师可以为其播放话剧,让学生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这时,许多阅读难题都在观看话剧的同时得到解决,学生的阅读心理负担减少,可以大大提高阅读学习的效率。其次,高中语文阅读文章高度集中作者对于世界的看法,其表达的意义与其描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较为抽象。这时,老师需要利用体悟法进行教学。先将文章出现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为学生打造时代感,理解社会大环境。之后,再就文章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个故事情节进行思考,更能够理解作者的本来意愿。

三、将阅读教学生活化

高中语文的许多文章是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的,在进行教学之时,教师完全可以将课本上的阅读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进行联系。这样,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就会被拉小,更多的情感因素融入阅读之中,学生在进行阅读之时,可以找到真实的情感体验,因此,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

比如在进行《胡同文化》的讲解之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家的情况,来与文章中的胡同进行对比。也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对于胡同的印象与想法。这样生活化的阅读教学法,会使文本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纽带,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生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希望当代高中语文老师重视阅读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摘要:阅读能力,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对学生时期存在着影响,还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有着长远的影响。阅读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影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对学生汉语言输入与输出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教学模块,应当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使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加强语文阅读方法的更新与丰富,是许多高中语文老师急迫需要解决的重要教学课题。因此,本文以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做好阅读教学的探讨为题,对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成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活动,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程明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阅读空间[J].学周刊,2011(1).

[2].李冬梅.阅读教学中终身阅读习惯和能力培养初探[J].中学语文,2010(27).

[3].周艳香.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2008(21).

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 第10篇

一、加强课内阅读指导

(一) 在指导中阅读, 在阅读中引导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就要读到学生的心坎上, 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引导, 不仅要让学生读出文本中外显的内容, 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读出文本深处的东西,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文言文《桃花源记》一文时, 初读课文, 学生觉得作者对桃花源里的景色写得很美, 老师让他们找出写景的句子来进行赏析, 学生做得较好, 这时老师及时交代本文的写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的志向, 可是他生活的时代, 东晋王朝统治集团生活荒淫, 内部互相倾轧, 军阀连年混战, 赋税徭役繁重, 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 心系苍生的作者还有心情写出这么美的景色来吗?作者还有没有别的目的?这样, 在老师的引导下,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指导学生精读, 通过对描写桃花源美景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朗读、吟诵, 领悟内涵, 训练语感, 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只有“真引导”, 学生才能“真读书”。这样, 学生才能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理解作者真正所要表达的情感 (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写, 表达自己对旧社会的憎恨, 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

(二) 在感悟中阅读, 在阅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把书面知识化为自身的语文素质。如我在教《船长》一文时, 我让学生说说“忠于职守”和哈尔威船长有着怎样的联系,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高大形象。顺着学生的阅读期待, 搭起教学的研读框架, 既避免了琐碎问题的追问, 又以这个大问题拉动全文的语言材料。例如在指导朗读第三段时,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面对死亡, 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的意思。由此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这句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德的赞颂, 当面对死亡的威胁, 哈尔威船长做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他忠于职守, 舍己为人, 又一次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要读懂刻画哈尔威船长随客轮沉入大海时高大形象的语句, 语速要平缓, 语调应庄重。这样, 在学生的朗读、品味中, 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 视死如归, 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也呼之欲出。

(三) 进行阅读方法的强化指导, 增强阅读的实效性

阅读方法概括起来就是“读思记”。读的方法主要包括浏览性的泛读, 探求性的速读, 品味性的精读三种;表现在课堂上主要是: 第一步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第二步根据问题, 进行探求性阅读; 第三步赏读课文, 品味重点语句。思即思维, 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综合等思维方法;记就是做笔记, 通过读与思的方式再转化为“读书笔记”形式反映出来。“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读, 能帮助理解语义, 能帮助再现情境, 能帮助领悟内涵, 能发展思维水平。

二、加强课外阅读活动指导

(一) 重视课外阅读训练

专门安排课外阅读时间, 为了确保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并使教师能在固定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教师将每天早自习和课外活动的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时间。这段时间, 有时安排学生开展自由的课外阅读, 或让学生自己推荐优秀课外阅读材料; 有时在教师指导下对教师选定的有关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理解; 有时教师举办课外阅读讲座, 介绍文学史知识、大声给学生朗读各种文学作品等。

(二) 适时地开展读书活动

如5分钟演讲、成语典故、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览、创编童话、寓言、故事、古诗擂台、美文点评。

本学期, 我们还举行了“读书伴我成长”班级读书会。在读书会上, 学生们纷纷畅谈了读书的乐趣与收获, 号召大家一起徜徉在书的海洋中, 感受书籍的魅力。学生搜集了许多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格言、对联、古诗名句。如:“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立志读尽人间书, 发奋识遍天下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会后我们组织学生在黑板报上出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专刊。在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栏上刊登同学们的优秀读书笔记、手抄报。

(三) 有效利用已有书籍资源, 积极拓宽可阅读书籍资源

通过调查, 发现学生的藏书量极为有限, 如何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书籍资源, 使可阅读书籍资源发挥更多、更广的作用呢?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 打破局限, 全班范围内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好书共分享”交换活动, 使学生手中已有的好书有机会被更多人阅读。 (2) 我们发动学生每人拿出一至两本书, 聚少成多, 建立班级图书角。这样班级图书角就有60—100本书了, 并选择几位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 做好图书的出借、归还登记工作, 班级同学之间互相换书看, 这样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面大大增加了, 同时也没有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课外时间, 同学们也经常捧着书, 兴致勃勃地与老师、同学谈论着书中有趣的内容。学生置身于高雅的书香氛围中, 耳濡目染, 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读书。

三、加强对阅读的评价激励

积极的评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到学校开展阅读之星的评比、开展的各类读书竞赛活动, 小到教师为学生所写的一句评语, 我们都尽可能地体现积极的评价。如在学生的读书卡上写:你真是个小才子 (小才女) !你真会读书!等等, 短短几句话, 却激发了学生更深的读书欲望。阅读之星的评比更是体现了评价的公正性, 结合平时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采取让学生自荐、投票选举的方法产生后进行表彰。

摘要:有效教学是当前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有效阅读教学是解决当前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现状的迫切要求。本文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简要探讨。

谈谈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 第11篇

一、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施阅读教学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不同,存在主观的差异;其面对文本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都因人而异,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阅读能够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和想象力是无穷的。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施阅读教学呢?我认为,首先要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学生对未知的东西是有好奇心的,教师应该是百问不厌、百问不哑的,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显得不耐烦,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解答,那么就是很失败的,起码不会得到学生的欣赏和崇拜。多读,多看,鼓励学生多问,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本条件。所谓“尊师重道”不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讲要有讲的方式,吸引学生;听要有所回馈,表示自己听进去了,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课堂。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语文课,才能发挥其作用。其次要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看点,抓住文本内容、语言、主旨,抓住人物形象,让躺在书本上的字变得“活”起来,才会让他们认为语文其实很简单,只要找对了方向,用对了方法,就会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通过阅读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喜欢阅读,喜欢语文

抑扬顿挫的读书声,最能使人心醉。可是对于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书,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出去玩、运动远比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读书要有趣得多。因此,如何让阅读带给学生乐趣,就是语文教师的任务。为了让学生喜欢阅读,喜欢上语文课,我采取了多种方式,其中比较有效的一种就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课堂气氛带活,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参与其中,这样语文课堂就变得非常有氛围,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进去,即使是一名旁观者,也津津乐道,而且表达得更充分。

如在教学作家梁晓声的文章《慈母情深》的时候,我选出三组学生进行现场比赛,每一组安排其中一位学生进行旁白朗读,然后另外选三名学生分别扮演我、妈妈和工厂的女工。虽然只是几句短短的台词,但是我要求既要符合人物年龄、性格,还要把内心的那种感动通过表达出来,就这样,比赛开始了。可别小看这短短的文章,学生表现得还真是出色。第一组学生在紧张而又有序的状态下朗读完,第二组马上进行反思和总结,在一些细节方面进行处理,如工友的语气充满好心的劝慰,妈妈的讲话变得坚定而又肯定。三组表演完了,作为观众、没有参与的学生也欣赏了三段表演,可是收货确是巨大的。首先一篇文章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三次,带给学生的冲击和震撼,以及内涵的演示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次课堂氛围非常好,以至于下课后学生围绕我发表感想,希望以后多几次这样的尝试,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通过让学生扮演角色,他们自主参与文学创作制作,自己钻研角色,自己挖掘内涵,可以说让语文课堂变成他们自主学习的阵地,学习兴趣浓厚,兴致高涨,对语文也变得喜欢。

三、阅读教学带来的好处

通过阅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变得强大,我发现很多学生在交流中会不时地往外“蹦”名词警句、成语、诗词等,这让我觉得他们进步了不少。不但为个人魅力增加分数,而且让自己的谈吐变得文采飞扬。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他们对写作不那么畏惧,以前他们一谈到写作文,就抓耳挠腮,不知道从哪里下笔。读得多了,掌握的词汇就丰富了,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看,有一些已经写得不错。

四、朗读,让读者与听者心灵碰撞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适合朗读的作品,其在情感表达和文词用句方面都体现出较高的文学水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课文,喜欢阅读,我会利用自习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如一些诗词、优秀的段落等,都可以进行朗读,重要的是读出感情,读出内涵,读出深意,最好是与听众达成心灵上的碰撞。这个活动安排让学生更注重读的重要性。有的学生为了展示,一早就准备好要读的作品,逐词逐段地进行分析,认为哪一段该用什么语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在一次自习中,学生分别读了课本上的诗词歌赋、优美段落,或者大气磅礴,或者短小隽永,或者声情并茂,或者发人深省,总之各有特色,赢得了掌声一片,我发现,每一个学生都那么优秀,阅读不但让我更了解、熟悉他们,而且让他们更喜欢语文课堂。

五、读的延伸:从读课本到课外阅读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获取知识,我为他们布置了一些阅读任务。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读完名著后可以和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心得体会,如讲一讲书中都有哪些人物,有哪些事迹,有哪些精彩内容,看了之后有哪些感想等,同时我还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 第12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综合素质,学生,创新思维

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文学精粹, 然而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毕竟有限, 对课文潜藏在字里行间的美难以领悟、体会, 若想真正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我们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全面深化语文阅读教学改革,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学观念, 唤起创新意识

传统语文课堂上, 教师唯我独尊, 学生循规蹈矩。师“讲”生“听”、师“问”生“答”是以往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这不仅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且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众所周知, 课堂教学是认知与情感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新型课堂要求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 旺盛的求知欲, 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个性潜能。因此,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要以学导教, 摆正师生角色关系, 明确学生是科学知识的探索者、构建者、应用者, 而教师仅是组织者、激励者、协同者。教学中, 我们应当少讲、少说, 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 参与实践, 动口表述、交流评价, 使课堂教学成为活动式的教学, 让学生在亲自经历知识探索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 我对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指导, 借助语境适时点拨, 将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 从而实现与文本言语的相似匹配与相似激活。首先组织学生自学课文,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文中第二段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进行的?文中写“雪地捕鸟”一段, 运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 有何作用?等等。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 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文中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枯燥无味反映了什么?又如, 写师生读书的场面中所引述的朗读难懂的古文说明什么?等等。之后, 我与学生共同研究, 一道探讨, 从而使学生在自主表达中张扬了个性, 获得了知识, 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活用教材资源, 丰富语文课堂

实践证明, 科学地整合阅读教学资源, 会使课堂教学发生巨大的变化,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资源的眼睛, 带领学生研究教材, 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 再创造, 不仅要善于使用和挖掘教材资源, 而且要让学生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 获得学习方法, 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1.走入文本意境, 学会感知作品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要充分挖掘材料, 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 调动学生积极的联想与丰富的想象, 走入作品的意境。这样, 学生眼前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 字里行间就会出现栩栩如生的画面,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并受到审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 从而学会感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

如教学《敬畏生命》一文, 对生命这一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的主题, 学生理解不深不透, 为此, 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多层联想来理解生命的本质。由“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 联想到父母为抚育子女付出了无尽的心血汗水也不计回报;由“那棵大树, 不分昼夜地飘散种子, 但也许只有一颗足以成树。”联想到小草、春蚕、蜜蜂或联想到陈景润、诺贝尔、张海迪、贝多芬……至此, “生命”二字已不再抽象, 而是活生生地凸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学生很自然地归纳出:生命的本质在于坚强不屈的性格, 在于默默无闻的奉献, 在于锲而不舍的追求, 在于逆境中的奋起……通过作品内容, 唤起学生的想象, 可以让学生的感知能力在不断感悟中得到提高。

2.通过深情诵读, 体会语言之美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 文章中的情感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饱含激情地反复诵读课文时, 应该努力使学生透过美妙的语言, 来体会课文的情感, 获得最真切的感受, 和作者产生共鸣, 激起感情的波澜, 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章之美, 并且陶醉在美的境界之中。

如在教学《三峡》时, 我让学生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朗读方式, 并且指导学生在读中体味:“素湍绿潭”“清荣俊茂”“飞漱其间”这几个词的妙用, 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的秀丽景色, 使学生体会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 同时也理解了作者“良多趣味”的感叹。

3.深入挖掘教材, 加深情感体验

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编的名篇佳作, 是作者通过观察慧眼和独特的视觉, 用自己的匠心, 创造了完美的艺术形象, 从而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做出的反应。因此, 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联系文本、深入挖掘、披文入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讲授《背影》时, 通读课文之后, 我结合现实, 让学生先互相交流, 然后上台口头表述。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 情不自禁, 泣不成声。感恩之心, 油然而生, 从而使学生与作品之间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加深了情感体验。

三、利用电教优势, 进行有机互补

新课改实施以来,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语文教学媒体, 是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资源, 我个人认为, 现代教学技术能否发挥它的作用和魅力, 取决于教师能否恰当地使用。因此, 我们要将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整合, 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创建现代语文课堂。

如在指导自读课文《生物入侵者》时, 我把板书内容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并启发学生校正字音、字形, 主动质疑。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搭配使用, 为教学过程添入了新“血液”, 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还可以让学生在改错和提出疑问的同时, 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但调动了课堂气氛, 还激发了深入研读文本。既解决了课件的“呆板”, 也让课堂灵动起来。

由此可见,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无疑是锦上添花, 它与传统手段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总之, 改革课堂阅读教学, 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还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均衡发展, 并且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学生开拓出一片广阔的学习天地。

参考文献

[1]郭慧.开放性课堂的基本特征.中小学管理, 2002, (9) .

[2]胡龙平.多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1, (2) .

上一篇:新媒体事件下一篇:倒装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