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艺术语言的身体

2024-08-04

作为艺术语言的身体(精选3篇)

作为艺术语言的身体 第1篇

关键词:形式语言,教学,实践

一、“形式语言”的课程性质

“形式语言基础”课程性质属于专业基础必修课。艺术与设计都十分注重形式的美感, 美与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形式美是人们在长期的艺术与设计活动中发现与创造的。形式美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是对形象的高度概括, 形式美是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具体地说, 就是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以及他们的组合规律。把点线面、形色质等元素的组织作为独立的, 有意味的形式, 并寻求形式所具有的精神力量, 因此关于形式美的“形式语言”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

形式语言基础把以往平面构成的概念扩展为形式问题, 把要解决的问题集中在形式方面。同时, 把形式理解为通过来自自然的形式, 证明形式是功能的形式, 是自然生命的内部环境适应外部环境的结果, 扩大了对形式表现的理解, 也把法则和原理与自然联系在一起, 使得学生从自然、艺术和设计的形式表现来阐释运用的作用及意义, 并能灵活地运用形式, 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想法, 不断地去发现形式创造的新的可能性。

二、课程教学目的

形式语言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个本源性问题, 课程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感知力、表达力、创造力和企划力, 而教学就是围绕上述“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一个具体的形式化教学过程。课程通过大量的课题训练, 积累视觉词汇, 加深对视觉化元素的理解, 以视觉化的形态元素的方式导入构成原理, 掌握形式语言创造的基本规律与法则, 提高视觉的判断力, 强化发现和提升形态元素的个性化视觉表现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实践

掌握形式美的基本原理和法则, 学会从生活中观察、发现和体会形式美。所谓的“形式美法则”, 大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炼总结的, 现实生活中的形式美感的表现总是比法则更为丰富多样。

因此, 我们的课题训练首先便是通过用摄影的方式, 发现并记录自然中、生活中的形式美, 再把这种观察和感悟到的形式美以点、线、面的形式提炼、概括, 舍弃干扰形式效果的因素, 最后用无彩色中的黑、白将这种形式以二维平面构成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这种对形式美的感悟、提炼、再现的过程中, 不仅能引导学生感悟自然与生活中的形式美, 激发他们发现、探求的好奇心, 也能培养学生将这种美以更加单纯、简练、抽象的图形再现的能力。舍掉影响画面形式感的因素, 强化画面的形式美, 将生活中的形式美感在画面中图案化、构成化, 加强对视觉意味与形的锤炼, 可以先忽略过分强调形式美的弊端, 使课程的训练目的更加单纯。

1. 课题实训:

常见的形式法则有: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分割、渐变与特异、聚集与放射、近似与重复等等。以摄影的方式记录所观察和感悟到的形式美, 再把这种形式美以点、线、面的形式提炼、概括, 用黑白两色以平面构成或图案的方式表现。

课题训练 (1) :“渐变”形式摄影一组 (3至4张) , 黑白构成或图案一张;

课题训练 (2) :“放射”形式摄影一组 (3至4张) , 黑白构成或图案一张;

课题训练 (3) :“节奏与韵律”形式摄影一组 (3至4张) , 黑白构成或图案一张;

课题训练 (4) :“近似与重复”形式摄影一组 (3至4张) , 黑白构成或图案一张;

课题训练 (5) :“对称与均衡”形式摄影一组 (3至4张) , 黑白构成或图案一张;

课题训练 (6) :“对比与调和”形式摄影一组 (3至4张) , 黑白构成或图案一张。

2. 课题训练部分习作点评

以下课题训练习作分为6组, 来自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2010级设计5班:

课题训练 (1) 为“渐变”形式摄影和构成 (图1至4) , 构成以线的长短、疏密渐变, 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感, 同时也有一定的节奏感。

课题训练 (2) 为“放射”形式摄影和构成 (图5至8) , 前者圆润饱满、组织严谨, 后者放射形式更强, 更具视觉扩张力。

课题训练 (3) 为“节奏与韵律”形式摄影和构成 (图9至16) 。图10以弧线构成, 长短、疏密以渐变的形式排列, 有较强的运动感与节奏感;图12以圆点、弧线构成, 较图10有着更强的韵律感, 简洁明快。图14和16均以点的错落、聚集表现节奏感;图14以弧线搭配, 多显韵律感, 图16以直线搭配, 多显节奏感。

课题训练 (4) 为“近似与重复”形式摄影和构成 (图17至20) , 图18为近似构成, 取材于日常生活用品, 亲切有趣;图20为单纯的重复构成, 重复的视觉感较强。

课题训练 (5) 为“对称与均衡”形式摄影和构成 (图21至28) 。图22为对称式构成, 以简洁概括的直线组成塔的形状, 线条简洁有力;图24为对称式构成, 以线的分割、错位构成脚的形状, 线条有一定的视觉闪烁感;图26、28为均衡式构成, 构图完整, 点、线简练而不呆板。

课题训练 (6) 为“对比与调和”形式摄影和构成 (图29至32) 。图30为线条的曲直对比、形体的大小对比以及画面的黑白明暗对比。画面整体感强, 富于趣味性;图32为线条的曲直对比以及疏密对比, 画面丰富。

3. 设计与艺术作品赏析:

在课题训练的期间穿插几学时的设计案例和艺术作品赏析课, 例如海报招贴设计、标志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环艺设计、动画角色设计;绘画作品、陶艺作品、雕塑作品等的赏析。从产品或艺术作品的材料、结构、造型、功能、形态等角度, 结合“形式语言”中关于点、线、面的视觉及情感属性, 进行产品和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感分析, 体会由各种不同形态的点线面的组织、构成带来的质感、量感、动感、柔美感、力度感、空间感、节奏韵律感;渐变形式的空间感、趣味性, 放射形式的扩张感与力度, 重复形式的量感与统一性, 近似形式的丰富变化, 节奏与韵律形式的动感与活力, 对比与调和形式的丰富多样, 对称形式的庄重稳定感, 均衡形式的视觉平衡却又不失变化……通过课题训练与作品赏析, 使“形式美”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得以充分展现。

课程教学总结

形式语言基础,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中的必修课, 在教学过程中, 以启发与引导的方式为主, 欣赏与临摹范例为辅。作为基础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性十分必要。以上的课题训练, 不同于以往单纯的临摹课本中已有的平面构成图形, 因为单纯而机械的临摹也许并不能理解与体会其中的精髓。现在将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自己, 由他们将“形式美法则”在自然与生活中加以体验感悟, 将课本中抽象的法则原理以及僵化的几何图形转化为生活中具体的形与物, 体会到一切美的形式都是从生活中来。真正掌握形式美的规律, 最终能够灵活运用到具体的设计作品中, 表达创意与想法。

参考文献

[1]周至禹.《形式基础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版.

[2]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满懿.《平面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2年版.

作为艺术语言的身体 第2篇

王子铭(1988- ),男,汉族,山东省济南市人,学生,硕士,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体育哲学。

摘 要:自“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等当今时代人们所认为的几种艺术起源论及表现形式以来,各式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也随着时代不停的发展而层出不穷。当代,我们将“艺术”定义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而在艺术表现过程中所借助的工具、物质材料、以及表现者主观审美能力及技巧,则共同构成了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众多被借用的客体当中,身体,作为人类感知、认识、乃至表现世界的物质基础及根本出发点,成为了人们思考的焦点和问题关注的核心。

关键词:身体;自由;艺术载体

1. 前言

有人说:“人是千百种欲求的凝聚体”,也有人说:“正是理性的诱导,才滋生出现实人类各种各样的欲望与渴求”。事实上我们不妨这样假设,正是所谓的理性所产生的意识的独裁,导致了这一切。它们对身体无限制的索取与投资,更加对其施以压制奴役与摧残,从而不仅造成了身体与精神的分离,否定一些非理性因素如意志、欲望等在人类行为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单一明确精神统治身体,是身体完全从属于理性,将其排斥在各种美好事物如真理、道德、审美之外。虽然期间的文艺复兴运动使身体冲破了神学禁锢的牢笼,但是心灵至高无上的观念仍未过多的眷顾身体的真正存在意义。“欲拯救人类,遏制人性颓败,找回真人,信仰实在的身体比信仰虚幻的精神更具根本意义。”尼采对于统治人类长达几千年的理性进行着激烈的抨击。同精神现象决裂,解构主体,解放身体,回归身体,后人身体力行,期待着未来身体的解放,人类生命的复苏。

不管在人类的历史上,身体是如何被人们解读的,也不管人们就是实在试圖压制它还是在解放他,身体都要是一个美学问题。现代思想的主流都是建立在“反理性主义”上的,因此身体问题应当成为美学问题,成为哲学问题。

2.受思维指引的独立的身体

说到身体,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身体,或者说每一个实际存在的人,他独立,自由,主观,不受约束,承载着我们的思想,同时有收到思想的指引。19世纪之前,我们的身体长期被人们推崇到至高无上的精神无情的压制着,终于在19世纪理性的发展过程中,备受这么的身体做出了有利的反抗。通过解构主义解放身体,将一切从精神出发转变为一切从身体出发,将身体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尺和准绳,人类身体对的本能发出了比陈旧主观性编造更使人惊异的思想。人类回归身体,从身体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评价一切,以人之身体作为人类心中行为实践的轴心,而非僵化了的理论概念,取而代之的实实在在地以人为本,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毋庸置疑,人类作为一个个具体的个体在宇宙中存在的方式就是身体,它以最直接明了的方式证明了“我在”,说到此,我们又不得不谈论身心关系。身体和思维并不是如二元论的观点那样是完全分离的,但也绝不能对其二者做出简单的合并。对于身体的存在来说,思想并不是身体自身,它有一种特殊的与身体的关系,即既存在又超越:思想的大脑存在于身体之中,因为思维是大脑的技能,而大脑是身体的一部分,植物没有思维,动物也不能像人一样理性的思维,唯有人可以,因此人不但是思维的动物,也是理性的动物。同时,身体承载住了大脑,却无法禁锢思维,思想可以思考万物,它远远超越了身体的范畴。此处我们提到了人,身体和思维,那么人与身体又是怎样一种关系呢。第一种可能的关系是:人有身体,这种假设规定身体是人拥有物的其中一件,人拥有许多东西,其中包括身体,也包括除了这身内之物的一些身外之物:金钱,权利,地位等等。第二种可能的关系是:人是身体,这种假设认为人与身体是同一的,人是由身体规定的,同时心灵、语言等也只是服务于身体,是身体的一部分,而他也不是像动物性那样遭到否定,也非神性那样呗崇拜,而是人性的,合乎于人的本性的存在,因此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3.自由——身体承载并展现艺术的必要前提

自由,有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约束,顺天道而行之。从哲学名词方向解释,是人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有计划地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哲学上所谓自由,是指对自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如果我们从字面意思上解读它,那么它就是“自己由着自己”,它的对立面即是非自由。非自由在人的生活世界里是原初现象,比如社会的,社会限制人,人反抗社会:比如自然的,人对自然破坏,自然报复于人:再如精神的,欲望的泛滥促使非自由的产生。当自由想要存在的时候,首先要否定非自由。此处我们说否定,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空幻,而是真实的存在。否定作为存在,是对存在的否定,它自身本是一种存在的力量。否定已经给于的现实(即非自由自身),是自由在否定的基础上得到解放,亦从自身中得到解放。

否定了非自由,下一步需要肯定自由,否定是一种解放,那么肯定便是一种存在,即肯定自由的本性,肯定实际存在着的自由,即自己由着自己。对于人来说,人的本性就是自由,但并不是自然事实,自由是靠创立而生成的。在人的自由的几个方面中,人与精神之间关系的自由是尤其重要的。人或许会被精神的牢笼所束缚,阻碍了人的发展,这正是我们要克服的。区别于一般的动物,人依靠精神的指引,使身体得到解放,在自由的王国里,才能探讨审美和艺术的境界。

4.身体来承载艺术的特殊性

作为一种美学视域的身体美学 第3篇

人是发生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身体呢?既然人在思考和言说身体的时候进行了自我分裂,人既是身体之人,同时又是思考、言说之人,那么人实际上是赋予了身体同时作为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因此就存在两种可能,第一,人是身体 ;第二,人有身体。

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人归根结底是物质性的身体,身体是物质性的,而非精神性的,身体是真真实实的存在,而非虚无缥缈的。纵观西方哲学史,柏拉图主义哲学、类神学、意识哲学对身体的态度都是视身体为非肉体化的身体,身体是受心灵、精神、意识等支配的。诸如此类的身体都是没有独立性和自由性的,都不是基于身体本身的身体。

身体美学恰恰立足于非身体化的反面,首要地,就是必须突破传统哲学对身体的非物质化的界限,使身体成为真正“身体化”的身体。在《知觉现象学》中,梅洛 - 庞蒂说,“人作为一个具体的存在者,就不是和有机体结合在一起的心灵,而是生存的往复摆动 :这个生存在某个时期让自己采用肉体形式,在另一个时期又转向个人行为。”根据梅洛 - 庞蒂的观点,我们称作身体的东西,在哲学中没有任何名称,它只是在内部形成的块体。身体并没有与精神融合,也不是由精神决定的,身体就是自身的肉身。让 - 吕克·南茜在《身体》中也认为,“身体”不应是一个概念,而只是一个名词总汇,是涵盖了诸如皮肤、指甲、抚摸、神经、健康、疾病、饥饿等身体各部分及其状态或存在方式的目录。但那些部分并不是身体的工具或目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取代整体、成为整体,因为身体没有整体,是没有总体性可言的,“‘身体’这个词已经在保护自身,融入自己的条目之中了。”身体就是最先出现和被触摸的块体,是无可附加的。这样一个身体并非一个自为的客体,而是作为一个化身存在于主体性之内的,是“一个自发的力量综合、一个身体空间性、一个身体整体和一个身体意向性”。换言之,身体必须是带有直接的肉体性的,即是自律性的,这种自律表现在,身体是摆脱了心灵的身体,是从意识和精神的绝对规定中解放出来的身体。

身体是区别于植物和矿物的活生生的血肉之躯,是标志着个体生命的最根本的存在,但人的身体是不能等同于动物的身体的,因为人的身体既是自然、基因等给予的,同时也是文化生成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人又规定着身体,作为被人规定着的身体是具有动物性而又高于动物性的,人的身体既是动物性的身体,同时也是合乎人性的身体。人的身体不是动物的肉体可以置换的,因为人的身体是有独特性的身体,这表现在人的身体是有感觉、意识和语言的。人不仅仅能感觉和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并且能说出自己的身体。作为感性活动主体的身体更多是指向身体之外的,即身体是“外向性”的。只有从“身体”的角度出发,才有所谓的“外向观察”,否则人就不可能谈论对世界的感知。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取决于活生生的身体,因为我们是借助视觉、触觉和嗅觉生活的,即使是审美活动中更高级的知觉也同样是由身体首先所引导的,哪怕是知觉与身体的分离,这种分离也只是一种假想,因为知觉已经包括在身体活动中。身体是思考其他身体的身体,同时也是受其他身体思考的身体。这种衡量与被衡量使身体成为一个享乐的身体,取乐于身体自身,这种“自身性”的享乐是以身体的外部姿态的形式所展开的。

二、身体的审美化

身体的感性活动是指向身体之外的,这就决定了人不仅仅能够观察和体验自己的身体,同时也可以观察和体验他人的身体,这种观察和体验总是个人的和具有差异性的。作为表现生命的根本存在的身体,经历着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而这些过程都是不具有重复性和逆转性的。性别、年龄、地域等都使得身体是个人的、特别的、独一无二且不可复制的,也就是说,身体是有偶然性和他样性的。这样一种偶然性和他样性则具备了由身体性所规定的有差异的生命个体的存在在审美领域的前提,使以身体为主体的独特的审美机制成为可能。正是这种唯一性建立了自我与他者、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身体所建立的自我与他者、自我与世界的这种相互关系,促使了身体自身的成长,并构成了身体的历史。在身体的历史中,身体是不断得以塑造的,也就是说,自然性的身体逐渐上升到文化性的身体。而随着现代文化消费的凸显,身体的自然性又显得越来越多样化。身体的自然性与文化性的这种交互生成,就构成了身体的历史性生成,身体的这种历史性生成就是身体的审美化。身体的审美化主要表现为身体的欲望及其实现不仅仅具有自然性,而且也具有文化性,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从自然到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人化的过程。

身体美学绝不单纯地等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人体美学,因为人体美学仅仅是将身体作为审美的对象,而身体美学不仅要将身体作为审美的客体,更重要的是,身体美学是以身体作为审美主体的美学——这是身体美学的第一要义。作为一个审美主体,身体首先必然是一个实践者,身体作为实在者,与其他实在者打交道,从而构建出一个属人的实在世界——这就是身体实践的本质过程。身体之所以是主体,就在于身体能够实践,身体就是整个行动最直接的发出者。作为一个实在者,身体是实践着的身体,落实为与其他实在者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器官必定会成为一个客体,而这个客体也必定会成为一个起作用的器官。同样,通过身体对自身和身体本身所采取的普遍可能的原真行动来说,这个行动也是与它自身相关的。”在充当客体的同时,身体又是主体。将人视为主体就是将人视为实践者,而将人视为实践者就等于说他是身体 - 主体。身体不受摆布地成为主体,是没有什么超验理由的,因为有的恰恰就是身体,无数个身体。作为一种能够触及其他物质的物质,可以说,身体就是在任何“主体”面前的“主体”。

另一方面,身体又是审美客体,人总是在有规律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自身进行改善。可以说,人一方面为了改造世界,一方面又为了改造自己,按照美的标准和尺度塑造自身,使身体成为世界上最美的艺术品。因此,对人体形象的自觉塑造和身体实践的艺术化成为了身体美学较为重要的两个课题。

上一篇:数据比对算法下一篇:税收政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