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族性思想

2024-06-18

文化民族性思想(精选12篇)

文化民族性思想 第1篇

1953年, 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共同参与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其中之一便是屈原。“文化是一个充满竞争的领域, 它是不同的社会集团之间发生冲突的舞台, 这些社会集团试图定义世界并把自己的理解方式——它的意义系统强加给世界。”1在如此激烈的文化名人角逐中, 屈原的成功当选, 毫无疑问的证明了其广博深邃的伟大思想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地位。

从某种角度上说,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然而他以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战斗姿态面向黑暗和丑恶, 构架了整个华夏民族的文化思想性格的新境界, 浸润着中国历代人民的心灵。

一、屈原作品伟大、思想卓越之其精神层面成因分析

刘勰强调“其衣被词人, 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辩骚》, 近代鲁迅“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 (《汉文学史纲要》) 的赞美, 这一切是后人对其艺术成就的推崇。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就是屈原作品为何拥有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从而投射出如此卓越的思想伟力。

1、直言敢谏, 蔑视权贵, 揭露奸邪丑恶

屈原时代, 七国之中, 秦、楚、齐最有实力, 三个诸侯国各有兵力、地理优势, 都想争雄称霸, 统一中国。在这种局面下, 楚国的外交政策形成两条路线:一条是联齐抗击“虎狼”之秦, 暂保楚国的独立, 以图再谋发展, 屈原主之;另一条是亲秦投降的路线靳尚、子兰主之, 再加上楚怀王宠姬郑袖也站在这一边, 因此亲秦派的势力远在联齐派之上。然而亲秦派都是一些目光短小的贵族, 他们甘心接受秦国贿赂, 出卖楚国利益。面对如此危难的情境, 屈原数次劝谏, 直斥“偷乐”“党人”——无视国家前途的蝇营狗苟之徒。“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 这样一种刚烈性格, 在两千多年前如此放言无惮的, 恐怕除了屈原外不过寥寥数人。

2、身陷囹圄, 执著不懈, 抒发“美政”理想

楚怀王听信谗言, 无奈屈原“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 但是屈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抱负“虽放流, 眷顾楚国, 系心怀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面对那种被排挤的郁闷, 放逐的无奈, 他仍然坚定着写道:“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 故将愁苦而终穷”。 (《楚辞.涉江》) 这是一种至死恪守信仰的态度, 在那个颠沛时代, 这是一种崇高的政治和人生觉悟。

3、以身殉国, 以死明志, 不与世俗合污

面对家国沦丧, 他以一种极叛逆的性格用生命去祭奠国家, 告慰自己。司马迁高度评价:“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其行廉, 故死而不容。”。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屈原之死, 令人悲矣;然其志哉, 必定激励无数后人奋起!

基于上述所言, 我们也不难看出, 他为何有如此神力创造了影响亿万后人的伟大奇迹。

二、屈原光辉作品思想在参与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塑造方面的具体体现

悠悠古国, 千载中华, 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史, 一部抗争奋进的文化思想史。人本是散落的珠子, 思想文化就是一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 将珠子串起来组成社会。在那愈发靠近源头的先秦时代屈原的光辉拥有穿透历史时空的力量, 润物无声的参与着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的塑造。

1、义无反顾、舍身明志的忠孝情节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 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若说孔孟为其发起者和提倡者, 屈原便是以身为范的实践者。“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在后人的无数评述著说中, 楚怀王以昏聩著称, 为天下笑。屈原耐心劝说“彼尧舜之耿介兮, 既遵首而得路。何桀纣之昌披兮, 夫唯捷以窘步。 (《楚辞.离骚》) ”他恪守自己士大夫的身份, 忠贞不渝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孝经.开宗明义章》) 这就指出了“孝”是伦理道德和政治行为的结合体。“宗法制度下的社会心理还表现为强烈的孝亲情感, ‘百善孝为先’, 在中华文化传统内, 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母体, 是一切德行的起点和大经大本,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法则。忠君、敬长、从兄、尊士都是道德的延伸。”2

2、关怀疾苦、厚生爱民的苍生意识

“民离散而相失兮, 方仲春而东迁” (《离骚.哀郢》) 屈原抒发“美政”的最终目的还是渴望天下太平, 国富民强, 所以不断“求索”。后代北宋大儒张横渠总结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为:“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在屈原时代虽未能形成文字, 但他在冥冥之中却在不自觉的践行着这一信仰。

3、君子谋道、以身殉道的担当精神

孟子曰:“天下有道, 以道殉身;天下无道, 以身殉道。” (《孟子.尽心上》) 屈原渴求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 他以直刺现实的精神在作品中热切的关注现实, 揭露丑恶:“世溷浊而不分兮, 好蔽美而嫉妒” (《楚辞.离骚》) “君子把社会的安定和人生的幸福不是寄托于冥冥之中的鬼神的恩赐, 而执著于德行仁义这些世俗伦理道德的尊崇和对其价值的理性追求, 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德行焉求于福, 仁义焉求于吉’”3屈原在最终选择舍生取义, 这种血性塑造了汉民族刚毅不屈的品性, 深化了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内涵。

三、屈原思想对后世文人的直接影响促进中华民族整体的思想文化性格的形成

屈原站在漫漫历史长河的上游, 垂范千古。西汉贾谊因才高受嫉而遭贬谪, 面对和屈原同样的遭遇他作《吊屈原赋》, 以其自比从而获得继续生存的力量;“听儿诵《离骚》, 可以散我愁” (《沙市阻风》) 陆游悲情慨歌, 抒发壮志未酬的愁怀。

正是文化确定了民族、民族身份和领土这些概念本身的意义。屈原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一个民族方向的标杆, 正是由于他的存在, 我们的文化空间和精神空间才没有如此荒芜和贫瘠, 从而为现代世界中的人们提供一种身份意识和安全感。

摘要:战国末年, 楚国大地上, 屈原横空出世。在信仰失范的年代, 他以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为中华文化注入一股阳刚之气。千百年来, 这股浩然之气影响无数华夏儿女, 他所彰显出的有效凝聚力诠释了我们民族相认同的意义和共同心理, 培育了我们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 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民族个性。

关键词:屈原作品,思想,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个性

参考文献

[1]、《文化研究导论》 (修订版) 第四章阿雷恩.鲍尔德温布莱恩.朗赫斯特等合著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

[2]、《龙之殇》第二章李涛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6.11)

文化民族性思想 第2篇

【2013长沙】“福临之夜”晚会如今已经成了长沙县福临镇居民生活的一道文化大餐。晚会的所有节目都是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既展示了新农村村民的多才多艺,也体现了现代农民的精神风貌。这一活动

①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高雅生活情趣 ②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③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④是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13达州】11.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闭幕式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伦敦风情,还展示了其它国家独特的文化元素。这种不同文化的交流

①有利于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汲取营养 ②有利于不同国家和民族和睦相处 ③尊重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传统和个性 ④使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冲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013兰州】18.根据中央文明委和省文明委要求,兰州市近日制定相关方案,对全市未成年人进行“洒扫应对”主题教育,通过对孩子们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其爱劳动、有礼貌的好品德。此活动有利于

A.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B.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法规建设 C.提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智商 D.促进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2013江西)14.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江西采取多项举措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下列属于此类举措的是

A.举办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B.深入实施“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 C.投入1.7亿元建成一万六千多家农家书屋

D.举办全省“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先进事迹大型巡回展

(2013湖北武汉)10.2013年4月11日,“书香江城——分享阅读、放飞梦想”主题读书活动在武汉市民之家活动。该活动旨在让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成为武汉市民的一种生活,一种习惯,一种追求。建设“书香江城”

A.有利于丰富武汉人民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B.目的在于发展武汉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C.是为了增强市民民主意识,推进武汉政治文明建设 D.表明武汉坚持以文化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2013天津】21.十八大报告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

①经济建设 ②思想道德建设 ③国防建设 ④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2013温州市】9.2013年5月,温州市举办了以中华礼仪文化、孝道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公益大讲坛”系列活动。该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A.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B.提高人们科技创新的意识 C.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D.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013昆明】20.“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情感力量。在下列校园生活中展现正能量的是

①评选“先进班集体”和“校园之星”等活动②同学们服务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③校运会上运动健儿努力拼搏,其他同学助威呐喊④某校毕业班的同学给母校“留下”了满地的书本和废弃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3年玉林市)4.“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这一诗句告诫我们要(B)A.爱岗敬业 B.勤俭节约 C.见利思义 D.富而思进(2013年辽宁营口)14.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精神的核心是

A.自强不息 B.爱国主义

C.团结统一

D.勤劳勇敢

(2013年荆州市)46.(12分)材料一: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材料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精神生生不息。今天,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精神力量的作用也愈加凸显。有了中国精神,我们就一定能永远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1)“中国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列举一种精神)(2分)(2)实现中国梦为什么要弘扬这种精神?(6分)

(3)个人梦托起中国梦,你的个人梦是什么?为此你打算如何做?(4分)46.(1)答案一:民族精神。答案二:艰苦奋斗精神。

(本问2分。若答“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其他精神,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答案一: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鼓舞我们民族团结互助、迎难而上、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②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③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每个要点2分,共6分。)

答案二:①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或:几千年来,正是依靠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中华民族才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艰苦奋斗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光辉历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继续发扬光大。

③在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

(每个要点2分,共6分。考生若回答其它符合题意的要点,可酌情奖分,但本问得分不得超过6分。)

(对于本问的答案取向,考生若回答答案一、二以外的“精神”,交由阅卷负责人同意,可酌情给分。)

(3)第一小问:多元化答案,只要是符合个人实际的答案,均可得1分。示例一:大学梦。示例二:科学家梦。示例三:医生梦。

第二小问:多元化答案,每个要点2分,本小问得分不超过3分。

答案示例:①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②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尽可能长远和尽可能具体的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地付出努力。③当理想和现实出现差距时,对理想适当进行调整,推动理想的实现。④实现个人梦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

(2013年辽宁营口)20.【政策篇】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文明篇】今年9月,第十二届全运会将在辽宁举行。沈阳市启动了“微笑沈阳” 系列行动,并把它与创建全国文明城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每一个细节上去雕琢文明:“的士体验行动”——为出租车司机送上一个寓意平安的“苹果”;“环卫体验行动”——与每一位环卫工人握手,送一个寓意诚敬的“橙子”;“玫瑰行动”——十万枝市花玫瑰送给文明市民,在全市百万市民手中传递文明。

【行动篇】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今年寒假期间与教育部等联合开展“光盘寒假” 活动,取得了良好反响。在此基础上,又在大学生、中学生中开展“光盘,我行动”主题活动,引导广大学生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效明显。

阅读上述材料,请你说说体现了九年教材中的哪些知识?

20.①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意思表达清楚即可)(1分)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1分)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1分)④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或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沈阳市精神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意思表达清楚即可)(1分)⑤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分)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合理消费、适度消费、提倡节俭。(或我

们中学生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学习上顽强拼搏,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言之有理即可。(1分)

【2013宁波市】13.(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012“最美宁波人”颁奖典礼上,照顾亡友家人20年的方亚儿、独臂救人的校长龚金川、勇闯杂交水稻培育难关的马荣荣团队等15名个人与集体获得嘉奖。

材料二:“追寻着河姆渡氏族的足迹”,宁波市农科院马荣荣团队凭借区域自然优势培育的“甬优12一籼粳杂交稻”单季平均亩产963.65公斤,创全国纪录。30年艰辛哺育一粒“金”种子,他们的水稻育种新技术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最美宁波人”的评选属于哪一类建设活动?举办这一评选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3分)(2)请结合材料二,分析“甬优l2一籼粳杂交稻”能够在宁波培育成功的原因。(3分)答.(1)精神文明建设(或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1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社会正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等。(2分)(2)自然条件:宁波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历史原因: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科技原因:科技创新,推动生产。优秀品质:坚持不懈、艰苦奋斗,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等。(3分。要求从三个角度回答,其中自然条件必答)(2013湖北武汉)33.【积累正能量】(4分)

从“最美妈妈”吴翠萍、“最美教师”张莉莉、“最美司机”吴斌到“最美战士”高铁成、“最美女法官”后莉······当前频频出现在媒体上的“最美”任务,传达者国人对真善美的渴求,传递着求真向善臻美的正能量。

某社区正在开展“向‘最美’看齐,积聚正能量”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以增强居民采纳与社区生活的公德意识。加入你是该社区居民,请你参与。

(1)你认为该社区开展的这一活动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哪一方面的内容?(2分)

思想道德建设。

(2)“最美”催动正能量,社会呼唤正能量。在社区公共生活中,你打算通过哪些具体行动为社会积聚正能量?(2分)

答案多元化,凡符合题意(属于社区公共生活中的真善美行动),言之有理即可。如:在社区内义务植树;爱护花草树木;帮助他人;见义勇为;尊敬长辈;团结邻里;参加捐书捐款等捐赠行动;参加学雷锋活动;参加公益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等。

(2013河池市)10.2013年4月20,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全国人民奋力抗震救灾,涌现了一批“最美人物”的感人事迹。事迹一:曾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舞蹈老师廖智,戴着假肢奔赴地震灾区送粮、送衣、搭帐篷„„;事迹二:雅安电视台女主播陈莹,地震当天是她结婚的日子,地震发生后,婚纱未脱就直奔现场,拿起话筒站在街头为大家报道最新灾情„„

(1)这些“最美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哪些民族精神?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这些“最美人物”?(4分)

无私奉献,不言代价与回报;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舍己救人,强烈的正义感;勇担责任,爱岗敬业等。获得信息的途径有上网、听广播、看电视、看报纸等。

(2)这些“最美人物”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2分)①有利于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②有利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③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④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⑤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谐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013湖北娄底】13.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应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那么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要

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坚持与时俱进,为民族文化增添新的生命力 ③全盘吸收西方的一切文化 ④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13长沙】全国人大代表、湘菜大师许菊云每次去国外做烹饪表演,都会带上浏阳的豆豉、醴陵的辣椒、茶陵的大蒜,原汁原味的湘菜让老外们赞不绝口。这说明弘扬中华文化

A.要保持民族特色

C.要学习外来文化

B.要发扬创新精神

D.要迎合外国口味

【2013呼伦贝尔】4.当国人沉浸在“辽宁号”航母成功完成舰载机起降的喜悦时,歼-15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却在他最幸福的时刻倒下了,年仅5l岁。罗阳一生致力航空报国,用生命换来舰载机的完美升空,他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有()

①披肝沥胆,报效祖国 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③艰苦创业,勇于创新 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13呼伦贝尔】13.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这()

①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已成为世界主流文化,领导着世界文化潮流 ②表明中华传统文化在全世界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 ③有利于扩大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④说明我们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抵制外来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2013河南省)7.邓州“编外雷锋团”数十载传递爱心;周口67岁的“党员奶奶”彭秀英舍生救出车轮下的孩子;商丘市民姜德强奔波几百里给素不相识的人送去救命药;开封77岁的刘传真l4年无偿照顾、辅导l00多名农民工子女„„这些“活雷锋”的事迹 【 】

A.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营造了友善和谐的社会氛围 C.展示了中原儿女的良好形象 D.传递了社会主义道德正能量

(2013年福建省泉州市)17.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尽管各具特色,但彼此又是息息相通的,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合理内核。这个合理内核是()

A.真诚、善良、友爱、和平B.善良、友爱、和平、互利 C.真诚、友爱、和平、发展 D.歧视、友爱、和平、真诚 答案:A(2013年河北)3.小辉依据下列人物的事迹及影响,概括了以下主题,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弘扬民族精神 B.加速经济腾飞 C.推动科技进步 D.维护世界和平答案:A(2013荆门市)23.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五千年文脉涵养了泱泱中华。这说明中华文化

A.一脉相承 亘古不变 C.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答案:C 【2013江苏苏州】12.“爷爷的偶像是江姐,爸爸的偶像是雷锋,我的偶像是杨利伟。”()

①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②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③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时代性④是与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的

B.一花独放 天下独尊 D.中西合璧 不分彼此

下图“年代不同,一家三代的精神偶像也不同”说明了中华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3江苏苏州】13.“地震,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但摧不垮我们的意志;可以震倒我们的房屋,但震不垮我们的脊梁。”这一豪言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中的()

A.团结统一 B.自强不息 C.勤劳节俭 D.爱好和平

【2013福建福州】2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下列格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有

①“礼之用.和为贵” ②“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③“天行踺,君子以自强不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13内江市】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回答9-10题。

9.“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一百年多前,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用诗句写出了对中国未来的梦想和期望。“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

A.解决13亿中国人民吃饭的问题 B。保持物价稳定,人民生活稳定 C.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D.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2013内江市】12.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协贺辞:莫言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以奔放独特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其作品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喜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莫言的获奖表明

①国际文坛对中国当代文学及作家的肯定和认可 ②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融合交流中凸显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③文化是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面临挑战 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13云南八市】22.近年来.我国在50多个国家举办了200多个文化节、艺术节,已同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良好的文化交流。这意味着(C)①不同国家的文化能够和谐发展 ②中华民族文化比其他国家文化更优越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人精深 ④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3年玉林市)12.目前,全世界有10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58所孔子学院,我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其作品正在全球热销。这说明(B)

①世界文明是多样的②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③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④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日益增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13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7.中华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比如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那达慕大会,藏族的传统节日是藏历新年,傣族的传统节日是泼水节,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是苦扎扎节,彝族的传统节日是火把节„„,这说明

(B)

①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②它们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③这些节日其他民族不能参与 ④它们都是祖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3河南省)11.材料一:汉字是中华文化之基。近年来,CBD、BRT、ATM、POS等许多字母词(荚语缩略词)呈迅速扩张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不应该使用英语的地方,字母词也屡见不鲜。特别是城市的一些公共场所经常见到字母词标识,让人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悄然变化,致使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争议和汉语表达能力有所削弱,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和汉语表达能力势在必行。

材料二:从2013年秋季起,河南省中小学将通过开设书法课程和相关课程实施推进书法教育。一至九年级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和书法艺术课为主,每周至少l课时书法课;普通高中要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教育有关的选修课。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谈谈提高中小学生汉字书写和汉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意义。(两个方面即可。4分)(4分)有利于帮助中小学生规范使用汉语汉字。有利于捍卫汉语的纯洁性,保护中华文化的基础。(或:有利于防止字母词对汉语的侵蚀。)有利于增强中小学生对汉语汉字的情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或:有利于培养学生高雅生活情趣,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等。

(2)请就如何提高中小学生汉字书写和汉语表达能力谈谈你的主张。(三个方面即可。6分)(6分)国家要完善推动汉语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力度整治社会用字混乱现象。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书法课程的实施。(或:教育主管部门要落实并监督检查书法教育开展情况。)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营造重视汉语应用能力培养的社会氛围。学校要认真落实开设书法课程的相关规定,调动学生学习书法课的积极性。(或: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评比和竞赛活动,表彰、奖励优秀学生。)学生要增强学习汉语的主动性,提高汉字书写表达能力。等等。

评分建议:第一问答出任意一个方面即可给2分,最高给4分。第二问答出任意一个方面即可给2分,最高给6分。

(2013河南省)10.材料一:寨墙、古桥、老井、青砖、门楼、木雕„„近期,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648个村落入选。这些村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都保留有独特的村落布局、精巧的古朴建筑、传承至今的风俗技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

材料二:传统村落承裁着文化血脉和历史荣耀。然

而,分散在各地的传统村落正面临快速衰落甚至消失的可能,很多有价值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几近失传,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刻不容缓。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开展中国传统村落评选活动意义何在?(两个方面即可。4分)(4分)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有利于传承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保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或:有利于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全社会保护传统村落的自觉性。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或: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等。

(2)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你有哪些设想?(----个方面即可。6分)(6分)制定并完善保护传统村落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保护传统村落的资金投入。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大力发展传统村落文化旅游产业。宣传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性。培养传承传统技艺的人才。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并认真落实。出台保护传统村落的政策。设置传统村落保护标志,建立保护档案。对确定保护的濒危建筑物及时抢救修缮。坚持创新,探索保护传统村落新途径。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传统村落的行为。传统村落遭到破坏之处,应予以及时修复,并追究破坏者的责任。增强保护传统村落的责任感,发现破坏传统村落的行为要予以制止或举报。等等。

评分建议:第一问答出任意一个方面即可给2分,最高给4分。第二问答出任意一个方面即可给2分,最高给6分。

【2013昆明】28.(8分)2012年,莫言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让我们一起走进莫言。

他的作品,以民间传说、故事作为其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始终以其生长的乡村故土作为叙述的根基,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创作手法又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体现了独特的写作风格;作品内容直抵中国人民的生活、历史与变迁,闪烁着人性光芒,表达了全人类共同情感。他的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瑞典等多国文字,赢得了世界文坛的尊重。

(l)莫言的成功对我们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哪些启示?(5分)

我的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我一直在写作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

我要感谢那些赞美我的人,也要感谢那些批评我的人。此时,我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2)品读莫言的话,从中我们应该培养和树立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28.(8分)(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应增强文化认同感,坚定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

文化民族性思想 第3篇

【关键词】民族体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研究

一、前言

2005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高枫在《打民族牌 走改革路》一文中指出:“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需要改革,要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不仅要体现地方民族特色,而且要建成民族特色学校和专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学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时代的影响,各种针锋相对的舆论、观点、思想逐步渗透到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使得大学生周围的个体生活环境、认知水平也悄然发生变化。民族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大学生思想,影响大学生行为。高校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发挥民族体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断发挥民族体育文化的育人作用,进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二、民族体育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民族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在体育活动和体育实践过程中,由人类所创造的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方面的可以强健人的体魄、影响人的思想,促进人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

民族体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它亦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它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又是一种对社会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载体,它所表现出的团结协作精神、竞争意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精神,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

三、民族体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用

民族体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营造良好的民族体育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从而丰富高校的大学文化内涵,提升高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层次。

1. 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少数民族体育在漫长的历史中传承与发展,虽然饱经磨难,历尽沧桑,但始终能以强大旺盛的生命力得以延续,传承到今天,这与其深厚的文化魅力是分不开的。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类型主要分为四种:物质方面的文化、精神方面的文化、行为方面的文化及制度方面的文化。这四种类型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少数民族体育作为高校体育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填充和弥补现代体育不足的同时,也在特殊层面上继承、弘扬与发展了少数民族体育传统文化。

因此,把有着浓郁民族文化氛围和深厚群众基础的少数民族体育引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促进民族地区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科学化发展进程。

2.民族体育文化的心理疏导功能

中华传统养生术包含导引术、气功等与中国传统医学相联系的传统体育项目活动。导引,是通过姿势调整、呼吸锻炼、身心松弛、意念集中的锻炼方式来调节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的内在潜力,具有保健强身、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作用,特点是形、意、气三者结合。气功是以调息、调身、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防病治病、疏导内心是气功的基本作用。中华养生术具有代表性的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等。

(1)民族体育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和认识他人

所谓“天下武林是一家”,参加民族体育活动能够获得更多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共同切磋技艺,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上认为,人一旦离开社会就很难发展成心理、智力健全的人。因此,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性格内向的学生逐步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对自身个性产生良性影响,性格随之开朗起来,同时也会锻炼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2)民族体育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情趣

首先,广西地区多数大学生热爱民族体育运动。比如,对武术、各种拳种等表现出深厚的兴趣,被民族体育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深深吸引,由此产生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去探索学习,希望通过在学校认真学习和刻苦训练,能够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他们普遍认为,本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不仅有助于丰富自己的生活情趣,而且在未来的工作中,多一份技能和特长,就多一份机会和保障。

其次,减轻日常学习的紧张和疲劳。高职院校一般是三年制学习,课程一般都会密集地集中在前两年,课业负担普遍较大,这种情况给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由此,他们认为学习民族体育及其文化内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业上的繁重任务带来的心理压力与不快情绪,从而达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使学习的精力与效率更高。

3.民族体育物质文化的陶冶作用

一方面,在民族体育文化的氛围下,高校学生的身心渐渐受到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促进身心健康,保证大学生实现个性心理的全面与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民族体育在创建一流的和谐校园氛围、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民族体育文化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价值支撑和精神支持,有利于贯彻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并传承其文化是建成强能力、新观念、新思路、具有民族办学特色的品牌学校和专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4.体育人文精神的引领

根据国家相关统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总数达977项之多,其中汉族301项,少数民族676项。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是其共同特征,同时特有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精神也是其重要特点,追求“以人为本”的價值观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相一致的。因此,继承具有民族风俗特征的体育文化,选择适宜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健康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充分体现了民族地域特色的多民族文化,使在校学生更多地感受到民族大家庭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使其在民族体育精神的引领下更好地学习。

5.民族体育文化的增进团结功能

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强调,学校教育要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2006年,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共同颁布了《关于加强少数民传统族体育工作的意见》,其中重点指出要充分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国务院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倡导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工作,而且要将其推广发展,走向世界。高校开设民族体育项目不仅符合法律、法规、政策,还能增进各民族团结。

6.民族体育文化有助于形成民主、公平正义的校园价值导向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讲求内外兼修,是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它以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格斗为主要表现形式,并以健身和民族文化为一般本质,以技击为特殊本质,技击也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传统体育项目的个性特征。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兵家、佛家、道家、儒家都有着深刻的联系。武术门派众多,拳种林立,武术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尚武崇德的文化内涵对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促进民族振兴有积极作用。除此之外,武术对高校校园民主、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建议

1. 高校和社会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民族体育建设的支持力度,并给予应有的经费支撑,可将民族体育建设纳入学校财政预算;积极改善活动场地、硬件设施,积极培养民族体育教师,给予少数民族体育政策倾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2. 高校要结合学校类型特色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积极创造品牌特色的民族体育,把民族地区品牌项目建设纳入学校的长期规划中,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3. 重视民族体育品牌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民族体育的深刻内涵,打造民族体育鲜明的特色文化,确保民族体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R].2005.

[2]高枫.打民族牌 走改革路——广西创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探析[N].广西日报,2010.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4]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少数民传统族体育工作的意見[Z].2006.

文化民族性思想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地方课程,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价值

“育人的根本问题首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地方课程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 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顺利完成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它还是全面收集、整理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手段, 为民族的传承、创新与发扬光大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 由于思想政治地方课程本身就良好的德育教育功能, 作为思想政治地方课程的开发者, 完全有必要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根据国家的课程政策, 从广西的教育基础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 根据教育的根本目的, 充分利用本地方的优秀民族文化资源, 开发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政治地方课程, 以此增进他们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认识, 提高学生对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的兴趣, 唤醒他们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意识, 使树立对本民族文化和民族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 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为此, 把广西民族文化作为广西思想政治地方课程的重要资源开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为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修订稿) 》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有效地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2001年, 教育部组织研究制定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 》更是明确了研究学习的必修课和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新课程重要内容的地方课程, 如将具有本土性、特色性、生活性的优秀民族文化纳入课程资源, 势必会改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记忆学习向探究学习方法的转变。因为地方课程资源主要来源于地方的人文地理、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待, 长期生活于该环境中的高中生会对其有天然的亲和力、课程的内容生活化教学更具形象化、课程的内容开放性会使学生有更强的参与性, 教学的效果会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在社会发展风云变幻的21世纪, 在新一轮高中政治改革中, 教师正遭遇一个全新的课程环境、全新的课程研究范式。为适应并在新课改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教师必须随着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自身素质、创新教学方法, 积极参与到热火朝天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来。因为在新课改环境下, 旧有课程观念已经被打破。《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则把“教师水平提高”和“促进教师成长”作为新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方案》要求“进入新课程的普通高中教师坚持‘先培训、后考核, 不合格、不上岗’的原则加强培训, 使其明确高中新课程的背景与目标结构和内容, 把握新课程标准, 掌握新教材教法, 加强学习、研究和交流,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 促进普通高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学观念,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优秀师资队伍。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教师理解新课程, 接受新课程, 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形成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消极接受者, 而是作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 把本地区优秀民族文化教育资源纳入到地方课程建设中, 为课程开发和改进献策献力的同时, 也民族文化积极传承与创新起到积极作用。而在此过程中, 教师的各方面水平也会随之得以相应的提高。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始终应成为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核心。无论古代还是现代,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 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 都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德育课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本问题”, 而新课程改革, 在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条件下实施的, 它不仅是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更是高中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新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地方课程建设, 有理由、有必要更有责任把具有时代特征、地方风格、民族特色的, 生动的、鲜活的、富于教育意义的优秀民族文化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 以最大限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育人的根本目的。

四、传承和发扬广西民族文化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哲学、道德、民族心理、行为准则、生活习俗等为内容的一整套独特的传统文化, 而“文化是民族自身认同的根本所在。在一定意义上, 文化就是民族, 民族就是它的文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是民族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 民族文化传承是又民族文化向前发展的前提。而且民族文化的传承, 不仅对教育起着促进作用, 还起是制约作用。一方面, 民族文化的传承能够不断增加人们的文化知识、生活生产技能, 能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还能够不断增强人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从而不断增加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激发他们热爱家、爱国的情感和投身家乡社会经济建设事业的热情。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承载着传承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 学校理应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上发挥基础性作用, 广西丰富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应成为开发地方课程特别是思想政治地方课程的重要资源。

五、增强文化软实力, 提升广西核心竞争力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指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 必须依靠文化凝聚人心、鼓舞干劲、激发热情。按照中央决策部署,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 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 使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而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文化的软实力从何而来?要有对本地区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必须来源对本地区文化特别是独具特色的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全面、透彻了解, 必须是来源于古往今来的人们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代代相承和深入发掘、发展与创新。为此, 根据国家课程建设的相关要求, 加大力度在地方课程建设特别是在思想政治地方课程建设过中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度挖掘, 使广大高中学生增加对地区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进广西各民族的大融合大团结, 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 增强广西核心竞争力, 实现广西“五区”建设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许序修, 施仲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改革——兼谈香港《中华文化承传》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7, (1) :19.

[2]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0.

[3]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237.

文化民族性思想 第5篇

----以贵州为例

(安顺.代从祥)

摘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重要工作,将民族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贵州是我国民族文化都较为丰富的省份,充分发挥贵州的民族文化价值,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力量。本文通过对贵州民族文化的深入探讨,就贵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观点。

关键词:高校 民族文化 贵州 思想政治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的有效方式,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性、灵活性的教育过程,各个地区所具有由的教育资源不同,因此需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贵州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荟萃,为贵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充分结合贵州实际开展教育是当前贵州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心。

一、贵州民族文化概述

贵州省历史源远流长,民族多样性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在贵州省范围内,居住生活着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都有其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完全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大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得天独厚,别具特色的,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谚语诗歌、神话史诗和迷人的音乐舞蹈、戏剧、节日庆典、民风民俗、民族服饰、古朴的村寨等,构成了贵州极为丰富,极具魅力的民族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文化的发展,贵州文化的瑰丽多姿愈益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如何充分利用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发掘、抢救、保护、开发、研究,搞好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到民族团结、稳定、繁荣和发展的大局,而且还会为贵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推动贵州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也将产生巨 大的影响。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共有49个民族成份,其中有布依族、苗族、侗族、水族等17个世居民族,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由于贵州省地处山区,地形地貌复杂,拥有多种类型的生存环境,既使同一个民族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其文化也各有特色,如安顺地区的屯堡人,他们的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都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经历600年的历史变迁,既执着地保留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形成了现 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的这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是研究明代汉民族的活化石。此外,不同民族生活在同一空间,其文化也相互影响,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他们都是贵州民族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的根源。

贵州民族文化是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活的产物,反过来又为推动和发展社会生活服务,贵州很早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贵州百万以上的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百万以下五十万以上的有彝族;五十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十万以下一万以上的有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蒙古族、满族;一万以下一千以上的有羌族,以上十五个少数民族连同汉族,都在贵州定居至少在百年以上。此外,还有部分属于全国32个少数民族和极少数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的人口,他们都是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出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国家建设的发展,才从全国各地进入贵州。贵州少数民族成分之多,仅次于云南、新疆与广西并列居全国第三,而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则仅次于广西、云南、新疆,居全国第四位。中华民族的各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几十万年到三四千年以前,贵州原始人类。就以他们的辛勤劳动,初步开发了省境的某些地区,创造了带有地方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开朗大方、热情好客、爱好和平、崇尚友谊,民族节日是多方面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统计,全省每年的民族节就达千余个,主要的少数民族节日有:苗族的“四月八”、“鼓社节”,布依族的“六月六”、“查白歌节”,彝族的“火把节”、“彝族年”,水族的“端节”、“卯节”,侗族的“祭牛神”、“赶坪节”,仡佬族的“吃新节”、“八月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等等。按其内容大体可分几个方面:一是祭祀性的节,二是生产性的节日,三是社交性的节日,这些节日文化作为物质文明的反映形式,依其较好独立的方式,以各种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较强的礼仪、风俗等庆典娱乐活动为载体,沿袭了几千年。表现出民族文化的典型特征,具有民族民间的丰韵。每至节日,各族人民身穿节盛装,举行唱歌、跳舞、吹芦笙。

二、、贵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青中的优秀群体,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的成长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从主观上看,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如下问题:

1.思想失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受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荣誉意识、敬业意识不断弱化,相反,他们的经济意识、个人意识不断增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倾向十分突出。他们无论是政治观点、还是价值选择都呈现出多元化,而且存在着明显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

2.公德失范。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公德失范,存在着诸多缺点和问题。比如: 在思想上:享乐思想至上、诚信意识淡薄、集体观念不强等;在生活上:文明行为失范、相互攀比抬头、铺张浪费惊人等;在学习上:迟到早退严重、考试作弊时有、不思进取泛滥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重大的不良影响。

3.心理失态 随着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一切事情以我为中心、自由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又因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鉴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复杂的社会关系、激烈的社会竞争、严重的就业压力的影响下,他们过早地染上了急功近利、轻率浮躁的不良习气,心理严重失衡,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以焦虑不安、强迫症、神经衰弱等症状为主,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之势。

从客观上看,高校方面也存在如下问题:

1、认识不足

一是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数大学重专业知识教育,轻思想素质教育;重教书,轻育人。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很模糊。导致教学与管理脱节,授业与传道脱节。二是高校对文化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在当下,国家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军事、经济、科技领域扩大到文化领域。文化多元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对文化交流、科技进步及科学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它也具有负面影响,西方腐朽文化的乘虚而入,加上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措施相对滞后,引发了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上的偏差,出现了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交错的矛盾状况。

2.措施不力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滞后。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能很好地对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回答,或回答的说服力不强,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一些原则性问题产生了模糊的认识。

3.环境不佳

一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不够丰富。有限的活动大学生参 与的广度、力度、效度都不够。二是教育资源开发有限。既不能有效利用校内资源,更不用说校外资源了。

二、贵州民族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把贵州民族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结合来,能够产生巨大的效应,产生巨大的有利作用,对推动贵州民族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他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群体,是推动贵州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力量,能够把贵州优秀的民族文化深入宣传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的,使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发展,使之更具有大众化,进而把贵州民族文化推向更高的水平。另一方面贵州民族文化进入高校能够使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变大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让大学生明白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责任感,对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民族文化是大学生心灵之根本,用贵州民族文化来完善和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能够为高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因此贵州民族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处理好了两者的关系能够促进相互发展和提高。

三、贵州民族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利用贵州民族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仁爱”思想。加强大学生的修养和道德,对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贵州优秀民族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文化的传承性。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远离传统。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机制,没有民族文化就不会有教育,因为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无法拒绝的历史传承,这就注定了教育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承认民族文化对人类的作用,从而根据民族文化采取特定的教育行动向下一代提供有关人类历史发展的范型和参照系。因此,进行新文化建设,都不可能脱离本地民族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样要根植于民族文化,汲取其中的优秀养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杨奇红.试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教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6,4 .

文化民族性思想 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苗侗银饰;图腾

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少数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鲜明璀璨的明珠。民族文化的特征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而民族的每个具体特征,是历史地将民族诸特征,包括分布地域、历史渊源、语言、经济生活、物质精神文化以及心理素质等结合成一个整体的。

苗族侗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两个民族,苗族和侗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自己的民族文化,宛志贤在他的《苗族银饰》中提到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的著名论断:苦难的历史不仅造就了苗族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苗族同胞创造了世界民族之林中最绚丽的苗族服饰和银饰。从苗侗族民间文学的叙说中可以推知银进入苗侗族社会生活是比较早的,在苗侗族的一些古歌里,都有对银的描述,而且被拟人化了,成了苗族同胞亲密的伙伴,体现了他们“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

苗侗族是一个酷爱艺术并很早就掌握了金银冶炼技术的民族。金银在苗侗族先民的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对于金银的特殊爱好源远流长,这是银饰在苗侗族同胞中得以诞生、流传、普及并生生不息的心理基础。

一、传统文化中苗侗银饰图案的渊源

(一)图案的来源

最早的纹样来源于对图腾的崇拜,把现实的东西在器皿上抽象的画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图案纹样成了一种装饰手段,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与感受,用特定的艺术手法描绘出来。它的本质可以概括为:基础功能、符号内涵、美学价值。基础功能:这种功能是为了美观和生活中的需求而产生,美观和实用相结合。符号内涵:是大家公认的具有一种标志性意义的符号,比如说图腾崇拜,苗族银饰的蝴蝶纹样就是苗族人民对蝴蝶的图腾崇拜。美学价值:就是为了美观好看而进行装饰,没有特定的意义,无指向性。

(二)苗族银饰图案的历史

苗族银饰的历史源远流长银饰也闻名世界,其精美的图案也让国内外学者叹为观止。苗族银饰上的图案最早从图腾信仰中变换而来,每个都有它的存在意义。苗族最初是以“万物有灵”来作为本民族巫文化的核心。黔东南《苗族古歌》说得非常清楚,蝴蝶从枫木心孕育出来后,与“水泡”“游方”,生下十二个蛋,孵出了龙、虎、水牛、蛇、蜈蚣、雷和姜央,姜央是苗族的祖先,当然“蝴蝶”就是始祖了。由于这些美丽的苗族传说,现在苗族的银饰作品中我们能经常看到有关枫树、枫叶、蝴蝶和牛角形象的图案。

(三)侗族银饰图案的历史

侗族的银饰图案历史也同苗族文化历史一样深远,侗族人民和苗族人民一样喜欢把银饰挂在身上,这样即是美的体现也是财富的一种展现,并且都雕刻的十分精美。但是侗族的银饰不同于苗族的银饰,侗族的银饰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银,苗族银饰是纯银的。如侗族的《赞妹歌》中的歌词:“你打扮的好像下凡的仙女,一朵朵银花开在云发上,一串串银环像珍珠挂耳旁,一条条项圈内层外层挂满胸膛,一双双银镯贵又重,启步走动响叮当。”这些银饰挂在脖子上必须有纹样装饰,这样既美观也能体现苗侗人民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审美情趣。侗族银匠从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刺绣蜡染中寻找创作源泉。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再雕琢打造。

二、苗侗银饰图案的题材与思想观念

(一)自然题材

无论什么民族都与大自然心心相惜,对大自然有着很深的感情,是大自然孕育的儿女。在云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当农作物抽穗时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农作物丰收,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遗迹。匠们用自己特有的感情与独特的审美感知,对大自然的事物进行再创造,用他们特有的语言符号记录了下来。苗族银饰中牡丹花图案,记录的是苗族人民曾经在中原居住过的痕迹。侗族妇女和苗族妇女喜欢头戴“银花”多用大自然中我们随处可见的牡丹、菊花、芍药等组成。而枝头绽花图案表达的是苗侗人民对生命的热爱。

(二)节日题材

苗侗民族有许多特定的节日,侗族的有大雾梁歌节、斗牛节 、踩芦笙等。苗族的节日有过苗年、 龙船节、牯藏节等。而银匠们在银饰上也同样用他们的智慧记录了下来这些美好的节日。

(三)神话题材

每个民族都会有它渊远的历史文化,其中包括富有想象力,具有烂漫色彩的神话故事。人类的祖先往往喜欢靠美好的神话故事来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探索出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形成了“推原神话”。比如“蝴蝶妈妈”“古枫树”“人身牛头”等都是从本民族神话故事里的人和物,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银匠们通过这些口口相传的远古神话,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的雕刻在银饰上面流传下来,形成了神话题材的图案,其中就有以牛角为造型的银角。

(四)文字题材

文字题材一般都用于银手镯、银胸锁、银胸牌等上面,大多刻的是福、禄、寿等寓意吉祥的文字。经过银匠的再创造把字变形组合,就类似于我们现在所学的字体设计,一般多用繁体字。也有把大自然中的动物简化成几何纹样变为文字记录下来的,比较有名的就是“卐”字文。它就是生活中蜘蛛的原型被智慧的苗侗人民进行重组。

三、银饰图案的艺术特征和内涵

(一)图案的组合方法

苗侗银饰有都种多样的组合方法:对称式、重复式、放射式、叠加式、连续式等。雷山独南苗族手镯上的乳丁纹就是按照重复排列的方法把一个个的乳丁文排列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苗族手镯。苗侗银帽上的银花就是菊花的原型,银匠们运用的就是发散重叠式让花瓣由内到外逐渐变大向外发散。银胸牌多半采用的是对称式,对称式一般给人的感觉是庄重严肃,挂在胸前多半是为了驱邪保平安。

(二)图案的内涵

苗侗银饰上刻有很多精美的纹样,这些纹样都是苗侗人民智慧的凝聚。特别是在每个图样细节的刻画上都勘称完美。比如说鱼纹样代表的是富裕和生殖的崇拜,蝴蝶纹样寓意美好生活和繁衍后代,花寓意生命的旺盛与循环,牛寓意坚韧不拔,锐角鼓钉寓意闪电和光明、缠枝莲纹样寓意富贵缠身等。

(三)银饰图案研究的价值

苗侗银饰图案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了苗侗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特征,美学造诣等方面。白银制作的饰品和器皿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做工精湛。苗族银饰主要是用来祭祀、定情、辟邪等活动,银饰的图案是有意识、有内涵创造出来的特殊符号。有现实生活中的特定事物,比如花鸟鱼虫。有神话传说中的特定事物,牛头人身的蚩尤。也有苗侗人民通过自己的想象加以创造的抽象事物,都是通过某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的组合。比如蛇龙、鱼龙、人头鸟、人头兽等。这些苗侗银饰凭借自身的魅力,高超的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的学者和游客。迄今为止,银饰产业的发展把我国民族工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起来,还促进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敏.贵州苗绣中龙图案与出土文物中龙图案之比较[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

[2]杨义.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三 维推进”[J].百色学院学报,2012

[3]周梦.黔东南苗族侗族女性服饰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刘天勇,王培娜.民族时尚设计---名族服饰元素与时装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文化民族性思想 第7篇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实践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而且承担着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史使命。因此,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应作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绚烂多彩的文化。孔子、老子等先哲们对人们的道德价值、道德追求、道德行为准则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精辟的论述, 其优秀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教育作用

1.有 助 于 培养 大学 生 的 爱 国 情感 。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的思想基础, 是中华民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支柱。革命导师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①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在面临外敌入侵时, 同舟共济的爱国主义精神会燃起救亡图存的火炬, 在现代化建设中, 爱国主义又会成为民族振兴的契机。周总理说得好:“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 一个人丧失记忆就会成为白痴, 一个民族如果忘记历史, 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成社会主义的。”②爱国主义在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仍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使命, 是凝聚中华民族意志和行动的强大力量,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及自豪感。

2.有 利 于 培养 大学 生 的 团 结 协 作 精 神 。

随着电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 学生越来越多的时间及精力被新科技产品霸占, 人与人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冷淡, 即便舍友之间, 关系也很淡漠, 甚至是漠不关心, 这直接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人多力量大, 个人力量毕竟有限, 团队力量才是无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 同时还影响大学生对事物的评判标准。传统文化注重和谐统一, 其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等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可以引导学生关心、理解他人, 注重集体利益, 使大学生在学生阶段就树立起团结互助的观念, 有助于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共同提高, 共同进步, 共同成长。

3.有 利 于 大学 生 树 立 正确的 世 界 观 、人 生 观和 价 值 观 。

塑造什么样的人格标准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 对其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儒家理想人格强调人格的塑造和内化能力。“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强调对使命的自觉;“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成仁” (《论语·卫灵公》) 注重气节;“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岳飞、文天祥等就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成长为一代民族精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已陶冶并将继续陶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些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成就人生、实现理想必不可少的精神,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富民强必不可少的精神, 将继续启发大学生体会人生的真谛, 完善自身的人格。

二、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何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是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 发挥出巨大的正能量, 值得我们探讨。

1.加 强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 提高大学 生 对 传 统 文 化的 兴趣 。

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场所, 良好而浓厚的文化氛围能激励大学生好好学习, 积极向上, 陶冶高尚品质, 约束不良习气和行为, 不仅对大学生的生校园活有影响, 甚至对其以后的人生都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要注重培养其兴趣, 由浅入深,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学校可以有意识地指导读书协会等协会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 可以在周末的讲座中多宣传传统文化;把学校作为平台, 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 让学生有归属感和参与感;针对学生所学专业, 教师可以介绍相关传统行业的行规, 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影响;以重大活动和指导事件为契机, 以先进人物和模范榜样为典型, 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充分利用校广播站、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多种传媒手段, 在大学生中广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使其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各高校在制定校规、校训时, 还应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正是对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充分体现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的精神。

2.加 强 高校 传 统 文 化教育 队伍 建 设 , 改 善 课程 设置 。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 从一定意义上讲, 关键在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能不能做好, 能否取得积极效果, 关键也在人, 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尤其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而且教师的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造就一批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学校领导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关键。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目前,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还没有专门讲授传统文化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传统文化知识, 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可以介绍一些传统文化, 将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的基础知识, 使之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 从而使大学生了解、学习、领悟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美德。为此, 我们要努力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备课、授课、教学、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中, 使其自然而贴切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进入学生头脑。采取有效措施改革教学内容,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改善教育教学手段, 推进课堂实践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加强公选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辅助、补充作用, 鼓励精通传统文化的教师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 举办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等, 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3.充 分 发 挥 社 会 实 践的 积极 作用 。

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 能够直接、清晰地认识到乡情、国情、世情, 把自己的主观认识与社会实际有效结合起来,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所以高校应该让大学生开阔视野, 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在现实中认识自己的价值, 确立人生奋斗目标, 让大学生在真实可信的环境中, 通过具体生动的事实和形象, 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从而增强明辨是非、识别美丑的能力。尽可能创造条件,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入社会,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实地调研、青年志愿者活动等, 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并锻炼其实践能力; 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充分利用祖国富饶的历史与人文资源, 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将优秀传统文化寓于实践活动中, 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

总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优秀品质, 以校园文化为依托, 不断丰富校园精神的文化底蕴和时代内涵, 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与教职员工把奉献青春与热爱祖国结合起来, 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国梦。

摘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产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 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融合创新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探索

注释

1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列宁选集 (第三卷) , 1977:608.

论声乐教育文化的民族性 第8篇

可以看出, 声乐作为人类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 直接依托于各民族的生存实践与思维方式而存在。声乐研究与实践的民族化生发于声乐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和根源性。各民族的声乐艺术都有其深刻的民族内容和民族形式, 带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民族风格。声乐教育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承方式, 在传播声乐文化的过程中, 应该把民族与国家的文化使命作为重要的内容。当然, 这也是人类学对声乐文化的诉求。

与社会政治学意义上的中西关系一样, 声乐实践无论是以中为体基础上的传统声乐艺术的现代发展还是西体中用定义下的西方技术体系的中国化实践, 都同样受到体用关系问题的困扰。但总体看来, 无论是对声乐的文化传统还是时代审美意识的把握都不可能撇开“中国”。

就像从来没有一个“齐一”的中国声乐一样, 实际上也从来没有一个齐一的西方声乐, 在我们强调文化差异的意识中, 我们可能又无意识地在不同程度上抹杀了“文化差异”。我们不仅设定了一个无差别性的“中国声乐”, 而且也设定了一个与我们相对的无差别性的“西方声乐”。我们经常会提到的“意大利学派”、“德国学派”、“俄罗斯学派”、“法国学派”, 实际上是“西方声乐”多样性的表征。

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是与声乐艺术世界化的特点和历史进程相联系的, 具有学派发展的“开放性”特点。声乐艺术世界化不同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根本特点, 就在于它是以民族化为基础。声乐艺术的世界化强调以各民族声乐文化的合理性为前提, 尊重其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本质上是主张民族化和多元化的。建构中国声乐学派要辩证对待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一方面是世界声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并必须在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中得到表现和实现, 另一方面是各民族的声乐艺术只有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特殊理论内容和民族形式, 才能贡献于世界声乐艺术的发展, 立足于世界声乐之林。

西风东渐百年来, 西方文明已然全面而又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人文社会生态, 当代已经不可能有完全彻底的“传统中国声乐”, 有的只是“当代中国的声乐”。用一个哲学的说法, 对西方声乐艺术的借鉴与吸收我们不应只是“照着唱”, 而应该是“接着唱”, 不是“声乐在中国”, 而是要用我们的语言去表现自己的审美情感与时代的民族精神, 表现“中国的声乐”。张权就说过“不要把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根本对立起来, 应该互相借鉴与吸收”。可以这样说, 广义的一切中国当代声乐艺术都或隐或显地与中国声乐的文化传统相关联, 从而体现出某种意义上的中国审美精神特征。即便是中国声乐艺术家演唱的西方声乐作品, 也不可避免地会打上东方的或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如同傅聪对西方钢琴音乐的阐释一样。因此, 当代中国声乐学派的建立与发展, 所患者不在于西方资源的吸收与运用, 而更多地在于对中国自己的声乐传统的涵容契人与现代创造。

中国声乐学派的建立, 作为声乐文化积淀与创造的一个象征, 必须要有坚实的民族声乐传统的依托。我国悠久的声腔传统正是它的基础。民族声乐文化传统的意义, 主要在于它是源流, 是声乐艺术的“文化母体”。我们必须确立声乐的“文化母体”观念, 因为民族声乐是根源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母体”的, 只有这个深邃而博大的母体, 才是民族声乐的最本源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找准了这个“立足点和出发点”, 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清中国声乐的危机与出路, 把民族文化政策、母语文化教育等相关领域真正关联与贯通起来。

在中国声乐学派的形成过程中, 有一些事件是标志性的, 以这些标志性事件为印迹,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发展的轨迹。它反映着一个学派的发展承传与借鉴吸收的演进过程, 同时它也是学术研究走向成熟、发达和繁荣的标志。无论是早期应尚能、黄自, 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张权、沈湘、周小燕、王品素及金铁霖和施光南、金湘等都把“中国的”作为自己的追求或主要追求。

文化民族性思想 第9篇

1 基本词汇的民族性

所谓基本词汇是指语言中表示最必需、最重要事物和概念的词的总汇。基本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全民族所有成员所普遍使用,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2]例如,表示自然界现象的风、雨、雷、电,表示生产劳动、生活资料的耕、锄、碗、盆,表示亲属关系的父、母、兄、弟,表示人体器官的心、肝、胆、头,以及表示基本的方位、数量、性状、行为的词语,等等。因此,基本词汇是各民族、各语种都共同存在的一部分词汇,而且由于人类认知共有的普遍性,各民族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最基本概念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某些民族特有的认知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词汇民族性。

1.1 亲属称谓

亲属关系是各民族都存在的社会关系之一,但是由于经济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差异,不同民族对于亲属的认知有所差异,从而导致亲属概念划分的不同,并在词义上体现出来。汉语一向以亲属称谓繁多著称,除最基本的父母子女(有些方言中把父亲称为叔叔,在此不做讨论)以外,非亲生兄弟姐妹根据是父系还是母系一支又分堂表,一般认为母亲一支的亲属便是“亲戚”,已不是“本家”,自然远些;祖父母亦是如此,于是衍生出叔伯姑舅姨以及侄子(女)外甥(女)等等若干。相比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繁复,英语就简单多了,一个cousin就可以表示任何一个堂表兄弟姐妹,uncle一词即把叔伯舅舅以及姑父姨父全部囊括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语言现象呢?主要是由于英语西方文化和东方儒家文化对血缘关系的认识不同,这种不同源于他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传统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产生的是宗族制的社会组织形式,人们很看重血缘和家族,所以在家族内部,亲疏远近辈分排行被看得尤其重要。然而,对于英国这种以航海商贸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岛国来说,家族和亲缘关系远不如农业国家看着重要,而且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母系和父系亲属被同等看待并被放入同一个范畴,从而产生了同一个概念,所以词汇发展相对简单。

1.2 生活资料

生活资料是人们每天生活所必需的物品,但是由于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不同,所以会产生一些民族所特有的表达方式。话说“民以食为天”,单是从吃饭就能看出不同民族的认知差异。比如,汉语中的“饺子”在英文翻译中对应为“dumpling”一词。牛津高阶字典解释dumpling为,1)Small ball of dough steamed or boiled,for example in a stew.指蒸或煮的小面团;2)Baked pudding made of dough filled with fruit.水果布丁。[3]这两个意思都没有体现饺子作为中国传统食物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意义,只是表示某种食物而已,没有特殊的文化意蕴。而中国人过节全家包饺子的传统习俗则使“饺子”这个词超出了其词义本身,蕴含了团圆、和睦、祥和的文化意义。所以,虽然有汉英词汇有对应,但依旧不能完全对等,中国人在说“饺子”的时候和英语国家的人讲“dumpling”时对该事物认知是不一致的。再如“豆腐”一词,原本只是汉语词,后来被引入到英语词汇当中,译为“bean curd”或直接音译为“toufu”。但是这种借词只是借了本义,其引申义如“豆腐西施”“吃豆腐”中豆腐的含义则无法像汉语一样传神的表达出来,仍然只能借助原有的英语词“flirt”“come on to”等词汇进行表达。这种词义空缺现象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文化认知的偏差造成的。

1.3 人体器官

人体器官作为人类自身身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和相似性。但是由于不同民族对自身认识的不同,在语言中对这些词语所赋予引申义会有所不同。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用心来思考,所以有“心想事成”(wish you all the best)“心算”(mental arithmetic)“分心”(distraction);“细心”(careful)“心事”(have something on one’s mind);心还表示思想、感情等,所谓心情(mood,feeling,etc.)、心思(mind,idea)、心神(mind,the state of mind)、心态(mindset)、决心(resolution,determination)、事业心(enterprise)等等,英文中却都没有和“heart”产生什么联系,而是更偏重于“mind”,可见中国人和英国人对“心”的认识并不一致。这主要是由于中西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的。中国偏重感性想象、悟性直觉的传统思维,由于伤心是心在痛,所以直觉上认为心是人的感情和思维工具;而西方偏重科学理性和逻辑理性的认知方式,所以没有这样的误解产生。

此外,人称代词的使用上也具有民族性。比如汉语中在说“我”的时候往往倾向于说“我们”,就是受我们长期以来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而英语中“I”却始终用大写,这与它们崇尚个人主义、独立自我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各民族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具有很大的共通性,但是其语义范畴及其反映在大脑中的认知模式却并不一致。因此,我们不应该一概而论,简单地按照字面意思一一对应,而应该深入挖掘深层的文化认知因素,从而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推动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2 一般词汇的民族性

现代汉语中的一般词汇主要包括新词、文言词、历史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隐语等。[2]由于文言词、历史词、方言词、行业语和隐语具有特殊性,在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中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词语空缺过多,在此不做讨论,主要从新词和外来词的汉英对比来讨论一般词汇的民族性。

2.1 新词

新产生的或产生之后使用不长久的词叫做新词。[2]现代汉语新词语产生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在已有旧词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含义,一是从外部吸收新的词语。[4]后者下面会详细解释,在此暂不赘述。

旧词新义是指人们以联想为根据,参照原有事物以认知新现事物,借用原有事物的名称作为新现事物的名称,即人们常说的词义引申。旧词新义的例子如“囧”。“囧”本义为“光明”。不过,从2008年开始,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囧”字之所以这么流行,就是由于它的字形与人的悲伤无奈的表情建立了一种联系。这种效果的产生与汉字的书写形式有密切的关系,而英语等字母文字是无法产生的,这种新词的产生方式就具有独特的民族认知特点。

除了文字本身的独特性导致认知差异之外,原有词义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承载新事物、新概念、新认识。“下课”原指教师结束讲课,但随着从1995年足坛开始使用“下课”一词,该词随即被赋予了新的用法,即表示指体育界、文艺界等某些著名教练、主持人被免职或撤换。[5]如:

1)有趣的是,北京奥运期间,“谢亚龙,下课!”成为除“中国,加油!”外的最流行的口号。(2010年09月20日18:17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2)国安教练组集体“下课”魏克兴接手先恢复士气。(2010年09月22日13:01北京日报)

“下课”本义为汉英所共有,但随着国人创造性地将“下课”应用于体育词汇,汉语中“下课”词义的扩大。这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引申出来的新词比比皆是,例如山寨、第三者、花瓶、断奶、牵手等等,新义通过形态、动态、作用、事物与功能以及具体与抽象等与旧词义进行关联[5],它们的时代新义深深植根于该民族的文化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意识之中,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2.2 外来词

从外族语言中借用的词叫外来词,也叫借词。任何一种语言在吸收外族语言的词汇时,都要在原来外语词的基础上,再经过一番重新改造和创制,创制成符合本民族语言和认知习惯的新词,即外来词的本地化(localization)。

外来词的本地化最典型的一个是“拜拜”。“拜拜”来自英语“Byebye”,是“再见”之义。“拜拜”借入汉语之后,迅速被全社会接受,甚至大有取代“再见”之势。此外,随着“拜拜”一词使用的进一步“中国化”,其语义进一步扩大,发展出男女朋友分手之义,更是为英语所不能比。再如,“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第二个条目是英语词“cool”的音译,形容人外表英俊潇洒,表情冷酷坚毅,有个性。然而,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酷”的新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比cool的原义更为丰富。据一项针对青少年的关于“酷”的调查,他们对酷的理解可以分为:a.作出别人不敢做的事;b.很帅,让人能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他;c.十分时髦,十分流行;d.做事不拖泥带水,经常穿名牌,能吸引他人的注意,有较高的回头率;e.外表很帅,平常不苟言笑,看上去很冷淡,好象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像一座冰山;f.冷峻,让人感到高不可攀;g.激烈的运动,流汗多的运动;h.代表一种使人感到紧张、刺激,令人耳目一新,比较受到关注的事物;i.可以理解为追求高消费,模仿明星的动作,“发烧”地追某个明星;j.让人觉得很爽,很舒服。总结起来,“酷”有“敢为人先、引人注目、帅、漂亮、时髦、流行、爽快、冷峻、严肃”等含义。[6]“酷”之所以有如此多义项,主要是由于新词产生后还没有形成固定含义和中国人习惯“意会”的思维方式等原因造成的。

3 结束语

词汇的民族性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及其特有的文化认知特点息息相关。不同民族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形成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和认知方式,进而在其语言尤其是词汇中反映出来。通过对比汉英词汇中的部分典型词汇,从文化认知角度对其民族性特点进行阐释,寻找并发现词汇民族性背后的深层原因,才能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达到“和而不同”“和和共生”的和谐世界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毛海燕.英汉语言、思维的共性与差异——认知语言学角度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7(6):211-213.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Hornby A S.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4版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于红.现代汉语新词语考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9-133.

[5]张梅.旧词新义的常见特征分析[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6(3):24-27.

皇甫规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第10篇

一、皇甫规所处家庭出身和时代背景

皇甫规出身武宦家庭,祖父皇甫棱,曾任度辽将军;父亲皇甫旗,曾任扶风都尉,都是著名的军事将领。将门出身的皇甫规从小就受家庭的熏陶和影响,造就了他为国忧、为民忧的爱国忠君情操和耿直的性格。从《后汉书》本传可以看出,皇甫规具有中国传统士人的优秀品格,他疾恶如仇,性格刚直,在强权面前不低头,在腐朽势力面前不手软。他数次上书谏君,虽多失败但锲而不舍。

皇甫规所在的东汉末年,正是各少数民族由于不堪忍受东汉政府的压迫和剥削,纷纷起兵反抗的时代,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羌族问题,皇甫规就生长在临近羌人的边郡安定。

羌族是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他们“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1(《西羌传》。到东汉时,羌族势力已十分庞大,东汉政府对羌人采取了压制、分化瓦解的民族政策,再加上护羌校尉、边郡吏长残酷压榨,羌族人民多次掀起反抗东汉残暴统治的起义,一些流离失所、衣食无着的汉族农民也参加了起义。

东汉中后期的羌人起义延续了六七十年,直至东汉的覆亡。在长时间的汉羌斗争中,交战双方以及广大人民都遭受了巨大损失。腐朽的东汉政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仅军费统计:“永初(107-113)中,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亿;永和(136-141)之末,复经七年,用八十余亿。”[1]《段颖传》“桓帝时对东西羌用兵的经费又费去五十四亿;前后共达三百八九十亿之多。”[2]186国库为之一空。而这些钱,“诸将多断盗牢禀,私自入”。而一般士兵,死伤无数,暴骨荒野。

战争的最终受害者,还是广大羌、汉人民,尤其边郡人民。一方面,在东汉政府的血腥镇压下,羌族人民遭到疯狂的屠杀;另一方面,边郡人民则遭受官兵抢掠,或被强迁内地,“时连旱饥荒,而驱蹙劫略,流离分散,随道死亡”[1]《西羌传》。在长期的战争中,大量男丁被征发兵役,劳动力受到极大损耗。范晔也感叹说:“并凉之士,特冲残毙,壮悍则委身于兵场,女妇则徽纆而为虏,发冢露,死生涂炭。”其实不止边郡,全国人民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皇甫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再加上他家庭的影响,因而在年轻时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思想。

二、皇甫规民族思想探析

皇甫规是生活在东汉后期的名将,我们对他的民族思想研究,主要通过《后汉书》的记载。皇甫规的民族思想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强调民族的一统。“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以来的治国思想,纵观整个汉代,强调一统的封建主义制度在民族政策上的表现就是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皇甫规虽然是武将出身,但他饱读诗书,对汉代以前的优秀治国思想都有吸收。权臣梁冀迫害他时,他“以《诗》、《易》教授,门徒三百余人,积十四年”,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在汉代诸多武将中是少有的。基于此,皇甫规强烈反对朝中诸臣割地以让羌族的劝谏,有效地维护了汉王朝的统一。

二是主张对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作为一名成长在边境的军事将领,皇甫规深知如何处理好民族关系,因此他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战争的同时,也积极对少数民族进行安抚:“先零诸种羌慕规威信,相劝降者十余万。”[1]《后汉书·皇甫规传》“(段)颎因上言曰:‘臣伏见先零东羌虽数叛逆,而降于皇甫规者,已二万许落,善恶既分,余寇无几。’”[1]《后汉书·段颎传》由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皇甫规对羌族战争的同时积极采取招抚政策,他的这种思想,主要来源于对战争灾难的深刻认识,看到了民族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三是民族平等思想。东汉民族问题的根源主要是政府采取民族压迫政策,这也是羌族起义的主要原因。素悉边事的皇甫规深刻了解羌族人民起义的原因,对东汉“羌祸”原因有深刻而正确的解读,如他上书说:“臣比年以来,数陈便宜。羌戎未动,策其将反,马贤始出,颇知必败。误中之言,在可考校。……夫羌戎溃叛,不由承平,皆由边将失于绥御。乘常守安,则加侵暴,苟竞小利,则致大害,微胜则虚张首级,军败则隐匿不言。军士劳怨,困于猾吏,进不得快战以徼功,退不得温饱以全命,饿死沟渠,暴骨中原。徒见王师之出,不闻振旅之声。酋豪泣血,惊惧生变。是以安不能久,败则经年。臣所以搏手叩心而增叹者也。”[1]《皇甫规传》

皇甫规认为,边将、边吏的腐朽以及民族压迫是羌族起义的原因,他看到了东汉末官僚的腐败和对少数民族的压迫,认为与羌族应该和睦相处,民族之间应该是平等和睦的。

三、皇甫规民族思想评价

通过对皇甫规民族思想的探讨,我们认为,皇甫规民族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时代性。皇甫规的民族思想,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特点。“在传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以及秦汉以来统一局面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春秋以来的大一统思想,将蛮夷戎狄视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3]

二是现实性。作为军事将领,他的思想是针对当时的客观实际提出来的,他既看到了羌族起义的原因,也看到了东汉政权的腐朽,他处理民族关系的方法是根据现实提出的。

三是可行性。皇甫规以现实为依据的民族关系思想,继承了前人的经世致用传统并在当时得到了实践。从史书记载看,他任护羌校尉和护匈奴中郎将期间,民族起义较少,边境比较和平。

四是针对性。皇甫规的民族关系思想,尤其是对羌族人民起义原因正确的解读,尖锐地指向了腐朽统治阶级,他针对羌族起义的实际,积极采取招抚政策,降者甚众,受到当时边境人民的拥护和羌族人民的认可。在延熹四年(161)秋,护羌校尉段颎坐征时,他就上疏曰:“臣素有固疾,恐犬马齿穷,不报大恩,愿乞冗官,备单车一介之使,劳来三辅,宣国威泽,以所习地形兵势,佐助诸军。臣穷居孤危之中,坐观郡将,已数十年矣。自鸟鼠至于东岱,其病一也。力求猛敌,不如清平;勤明吴、孙,未若奉法。前变未远,臣诚戚之。”[1]《皇甫规传》正是这一上书,朝廷举皇甫规为中郎将,他取得的战绩是“先零诸种羌慕规威信,相劝降者十余万”。由此可见,皇甫规民族思想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需要指出的是,皇甫规的民族思想不是孤立的,在当时出现了一批与他思想相一致的将领,如张奂等。他们都是出生成长在边境的军事将领,他们认识到了边境人民和少数民族的疾苦,了解政治的黑暗腐朽,因而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皇甫规的民族思想与当时东汉政权采取的民族政策是有分歧的,对羌政策的分歧又成为党争的焦点。一方是官僚派,以张奂等人为代表,主张对羌族进行招抚和分化;一方是宦官派,以段颎为代表,主张严厉镇压羌人起义。张奂、段颎都曾任护羌校尉,党争的结果是出现了所谓的“党锢之祸”,主张绞杀的段颎最终镇压了羌人起义。

皇甫规思想和当时兴起的社会批判思潮也是有关系的,如从皇甫规和东汉末社会批判思潮的代表人物王符的一段交往可以看出:解官回家的皇甫规,对来拜谒的原雁门太守高卧而不起,而一听到王符到门来拜谒,“乃惊遽而起,衣不及带,屣履出迎,援符手而还,与同坐,极欢”[1]《王符传》。不难看出,他们思想是一致的。

由于汉政权的腐朽,皇甫规的民族思想只是在一定时间得到了贯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腐朽的吏治和无休止的党争下,皇甫规等一批将领的民族思想没有得到施行,这是时代的悲哀。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2]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3.

陶瓷文化底蕴的民族性 第11篇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其文化内涵的底蕴以其传统的“自然”姿态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令人称赞。在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关于陶瓷艺术的资料之内,其书法、绘画艺术的结合,从表面也能够完全想象、感觉得到它独有的美感。如果我们把文化当做是某种艺术的灵魂,陶瓷作为一种普遍的生活用品,那么我们可以简单的归类为:陶瓷是躯体,而艺术则是它的生命灵魂。它们的结合就是一种生命的形式。

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个时代固有的情感,那是我们创造的生命动力,时代是前进的,文化是前进的,文化永远不会停滞不前。比如说新石器时期彩陶中的陶塑作品,记录着先民生存的愿望。那陶塑的猪、牛、狗,模仿着打猎而来或者豢养而食的动物形象,演示着与大自然搏斗的酷烈,表达着文明的演化与发展。这些与实物逼真无二的作品,完全能够让我们想象着先民的困惑、喜悦和奋争,那在洪荒、野蛮中奔突与呼叫的景象,撼人心魄。在当今有历史沉淀的前提下,我们用各种不同的眼光去分析陶瓷的美感,去創造它的美感,但大多数人忽略了陶瓷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内涵,它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性的,用刻意去追求的美感来代替它原始的生命,结果只能是创造出麻木了的行尸走肉。我们观看出土了的兵马俑,无不为其生动的表情、姿态、动作而感到惊讶,自然而然地让我们能够在脑海里浮现出战国时代金戈铁马的沙场,那横扫六国的始皇大帝君临天下的雄风。“唐三彩”所表现的那种激扬慷慨、瑰丽多姿、壮阔奇纵、恢宏雄俊的格调,正是唐代那种国威远播、辉煌壮丽、热情焕发的时代之音的生动再现;宋代陶瓷艺术的俊丽清新,正是那个时代审美习尚、哲学观念的反映;明清时期的斑斓与柔丽,是社会生活与审美观念使然;改革开放以后的雄俊、奔放也是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观念、生活综合作用的结果。

宋景德年间,以年号赐名昌南为“景德镇”,尽迁各地名匠于此。元代忽必烈又在此设浮梁瓷局,除皇家专造外,还将战争中俘获的所有陶瓷业工匠均发配到昌南,在此基础上,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这个拥有得天独厚的高岭土资源的昌南古镇,正式成为中国官窑的集中地,千年窑火一直延续至今。英语中的China(中国)又指瓷器,可见瓷器是西方人认识中国的重要途径。自宋代以来,景德镇一直是皇家陶瓷的御窑所在地。所以南宋以后的官窑瓷又称“昌南瓷”、“景德瓷”。

中国陶瓷已有近八千年历史,名窑遗址遍全国,但绝大多数均已失传。惟有景德镇的千年窑火延续至今,是惟一仅存的从未出现断层并至今仍在烧造的皇家陶瓷发源地。

然而这是为什么呢?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艺术不分国界,情感不分国界,但是文化的底蕴是有区别的。中国人提倡“自然之道”,中国的文化用最表面的自然来追求最高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那是一种没有痕迹可寻的浑然天成,纯属自然的情感发泄。如果我们用一种评审的眼光去看待一种文化的特质,那是不可行的。这是一条永不可变更的定律,从血液到骨子里都被深深烙印。

自然之道是老子提出来的,他主要的目的不是只谈一个自然哲学,他主要的目的不是想去给你描述自然的法则是什么样子的。虽然他也描述生成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什么,生成万物的过程怎样。但他主要的兴趣不在这儿。他主要的兴趣是什么?是想以自然之道,是想以自然世界这样一个伟大的示范来纠正人类的错误。人类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类的政治,一个是人类的日常的生活。老子的自然之道,又不仅仅是以自然来指导我们,他对自然有一种特殊的理解,他实际上是建立了一种信仰,他认为自然世界就是我们的文化规范。人类的社会习俗以外的那个世界,是深奥而不可测的,是充满活力的,这个自然的深奥,自然的活力,远远超过人的智力和理解力。这就引出了老子,也引出了后来所有道家思想家一个重要的信念,就是人要信任自然,要信任自然的指引,而不能信任那些“规矩”,特别不能信任自己的智力,不能自高自大,在自然面前要谦卑,这是道家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儒家学说强调亲情仁爱,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比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不像西方人那么讲求自我,有独立和冒险精神。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

民族高校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第12篇

一、民族高校具有的独特功能及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必然性。

1. 民族高校具有的独特功能。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是从“少数民族”延伸出来的, 指的是以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和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类别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高校, 除具有一般高校所具有的功能外, 还具有其特殊性。一般来说, 大学有三大功能: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而民族高校的独特性则具体表现为:

(1) 最明显的一个独特性是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各类高级人才, 显著地改变了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缺乏高级人才的旧貌。民族院校毕业生已成为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中坚力量之一, 有巨大的社会效益。所以, 民族院校被人们誉为“民族之鹰的摇篮”。

(2) 在培养人才的同时, 我们也注重结合国家有关民族工作的决策、民族地区发展和各民族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需要,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并通过合作开发项目、将科学成果进行推广和运用, 有力地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3) 整合与传播民族文化是民族高等院校的重要功能之一。一方面, 科学地发掘、整理与弘扬了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 民族高校为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进一步整合与发展, 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教育。

2. 承担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必然性。

首先, 从宏观层面看, 是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走向。民族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 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 而且要担负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

其次, 从中观层面看,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由于历史的原因, 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特殊条件的限制,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还十分落后。而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的人, 形成普遍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为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添砖加瓦。

最后, 从微观层面看, 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目前民族高校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已作出的巨大贡献及面临的问题。

1. 已作出的巨大贡献。

我国创办民族院校正是为了切实确保我国各族人民平等地享受高等教育, 并从政策、经济、招生等方面给予保证。各民族师生在民族院校就如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一样, 平等和睦地相处, 相互理解、尊重和帮助。实际上, 民族院校也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民族观, 主张民族无优劣、贵贱、高低之分, 只有发展上的先进后进之分,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多方面的聪明才智, 都对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各民族文化既各有特色, 又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始终相互交流与借鉴, 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多元地融为中华民族文化一体;各民族文化是历史形成的, 必须现代化, 必须走向世界。因此, 在民族院校, 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得到尊重、整理、弘扬和传播, 少数民族的文献、师资、用民族语文编译的资料都比较丰富。少数民族学生有权利、有条件科学地研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化, 民族院校也应有效地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吸收汉族语言文化和现代文明成果。因此, 民族院校既科学地对待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化, 又努力使之一体化, 将它们和谐地整合为中华民族文化。

2. 面临的问题。

在现代主流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民族高校学校教育一度也迷失在市场的旋涡中, 并以仓促设置的各种实用知识满足大众来缓解市场的压力, 所谓人文的、民族的知识自然就面临边缘化生存的危险。本来在我国的主流教育内容中, 关于民族文化的知识就很薄弱, 要么内容很浅, 要么范围很窄, 要么被忽略。有的或者只是作为一种点缀, 或者连点缀也不存在, 而是根本被忽略。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 对本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淡化, 使得有些学生存在着明显的民族自卑感。另外, 民族文化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后果可能导致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知或寡闻, 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终将由于受到冷落而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三、对于民族高校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

民族高校作为文化教育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组成部分, 不应停留在被动地传递已有的人类共同文化成果这一层次上, 还必须担当起传递、交流、碰撞、发现和创造少数民族文化, 并把它整合成既适合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又与主流文化相一致的文化形态的重任。

1. 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纳入到教学过程中, 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递和创新得到实现。

(1) 采用理性和批判的态度, 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到各层次学校的教育内容中, 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实现传播和传承, 真正实现多元文化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理念。 (2) 多元化教育必然要求学校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即教育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主体民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 学生不仅要学习主体文化, 而且要学习本民族文化和他民族文化。学校应从不同民族视角出发, 融入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容, 体现各种文化的特色, 使学生能够从不同民族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将少数民族的不同观点、不同参考标准和内容整合到课程中, 以此扩展学生对社会的性质、发展和复杂性的理解。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也是民族高校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 (3) 教学内容的编写必须先由专门人才编制, 然后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教学, 还应有相对应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 从而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再是随机、任意的传承, 而是沿着科学的、系统的教学模式进行。

2. 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形成自我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是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保存和继承的前提。

每一个民族的个体对本民族独特的历史、宗教、语言等都有强烈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是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的基础。只有通过民族文化的心理传承, 才能使这些民族的核心要素有机地融入每一个成员的深层意识, 也才能使民族文化的精神维系化作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自觉的民族认同感和内聚力。因此, 民族院校学校教育, 不但要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融入现代化主流文化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与行为方式, 而且要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能力和创新意识, 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自我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3.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民族特色活动, 创造适合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校园环境。

民族特色活动不仅是一个民族存在形式的形式, 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在文化上的表现, 是一个民族形象的再现, 更是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活动, 如跳芦笙、抢花炮、斗牛、龙舟竞赛、铜鼓舞等, 既可以帮助大家相互了解彼此民族特有的风俗和习惯, 也可以让大家如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一样, 平等和睦地相处, 相互理解、尊重和帮助。民族高校作为文化机构有责任去发掘、整理和保存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有些院校还设立了民族博物馆、民族艺术团等, 起到了很好的民族文化保存、传播、宣传的作用, 为各个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4. 应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的合作, 营造适合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校外环境。

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媒介, 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具有启蒙性和终身性。一方面, 家庭和社区是人生成长的起始, 也是个体接受本民族文化、形成民族文化品格的始发站, 另一方面, 由于血缘关系和民族共同特点, 个体对在家庭和社区所受到的文化启蒙还会形成终身影响, 从而渗透到其对本民族文化的接受与观念之中。但是, 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区教育, 其在民族文化传承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校可以通过邀请家长或具有特长的社区成员走进校园, 传授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等方式, 让他们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传承民族文化, 进而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同时, 我们可以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加以辅助进行传播和宣传。例如, 开通网络信息平台。

高等院校必须担当好传承和整合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 继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为最终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发挥积极的作用。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共同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面临边缘化的危险。民族高校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 如何发挥自身的特殊功能和价值有效地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是目前摆在大家面前的又一重大难题。本文指出可以通过:多元文化教育的开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采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 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播及与主流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民族高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王军.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 2006, (3) .

[2]曹能秀, 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3) .

[3]滕星, 胡鞍钢.西部开发与教育发展博士论坛[M].民族出版社, 2001:222.

[4]钟志勇.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J].民族教育研究, 2008, (1) .

[5]哈经雄等编.民族教育学通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5.

[6]赵世怀等著.中国民族学院论[M].民族出版社, 2001.9.

上一篇:飞行虚拟仿真下一篇:土地资源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