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艺术教育分析

2024-09-05

农村艺术教育分析(精选12篇)

农村艺术教育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成因,对策

一、农村的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不同的成分组合。目前, 学者把家庭结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即家庭代际结构和相对完整的家庭结构。在中国农村, 代际家庭结构包括核心家庭, 直系家庭, 单身家庭和复合家庭。而相对完整的家庭结构可以分为完整的家庭和不完整的家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一些农民工家庭迁到城市或经济发达的地区, 从而使老年人和年轻人分开。因此, 在农村的父母为了改善生活, 摆脱贫穷, 把孩子留到家里, 来到城市打工, 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

二、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 这对传统的农村家庭结构模式带来了冲击, 例如, 父母双方共同参与抚养孩子。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 父母共同参与抚养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是完善的, 但实际上这种双系培养模式在农村逐渐减少。在农村地区, 大多数孩子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或朋友和亲戚来抚养的, 有的甚至让孩子独自在家, 自己照顾自己。

(一) 隔代抚养

代际的提高意味着孩子的父母以及村里的年轻劳动力都外出打工, 而孩子就留给年迈的父母来照顾和教育了。

这种教养方式存在许多问题。首先, 大多数祖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他们只是满足孩子的物质层面, 没有给他们在精神和道德层面进行相应的指导。例如,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 当孩子沉迷于电脑游戏或逃课的时候, 祖父母会持容忍、包容的态度, 认为孩子太小而不需要太严格。这就会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 道德品行较差, 缺乏积极性和刻苦精神。更重要的是, 在农村, 80%以上的留守儿童由父母隔代监护或者是亲友临时监护, 而祖辈监护人年事已高, 文化水平低, 基本没有能力来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再加上农村办学条件差, 师资力量和教学理念存在局限性,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和家庭监护不力, 双方之间又缺乏沟通, 这就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

(二) 心理问题

在农村地区, 大多数的父母并不注重对孩子的教育, 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发展, 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职责。从概念上来说, 父母认为他们的义务就是抚养孩子, 教育就是学校与教师的事情。从生计上来说, 农村父母忙于赚钱来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 所以他们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来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变化。

这种亲情的缺失, 会导致孩子性格内向, 内心孤独, 甚至自卑, 严重了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例如, 孩子大多会有攀比心理,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孩子就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关爱。因此和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 留守儿童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三) 生活问题

为了让自己的家庭生活更好一些, 父母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他们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或亲戚来照顾, 当父母外出打工后, 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生活方面非常节俭, 吃好是不敢奢求的, 能吃饱就行。而幼年时期正是儿童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身体的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相比那些备受父母呵护的城市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却过着只能维持温饱的生活。

(四) 设施落后

在城市家庭中, 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安静的房间来供孩子们读书、写字;有很多种类的乐器, 如钢琴, 吉他, 和古筝来发展孩子们的艺术才能, 有各种各样的体育器材来强健孩子们的身体。然而农村家庭除了课本就没有其他的设施了。

另外, 就医疗方面来说,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 制度设施也相对落后, 在留守儿童生病的时候, 家人也没有能力和条件把孩子送到医院救治, 只能采取一些相对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 或者只能硬“扛”。

三、对策

农村家庭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正确地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仅仅依靠单方面是不行的, 这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共同起作用。

(一) 社会参与

政府应该加大在学校方面的投入, 调整政策, 妥善解决外来人口的入学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到外出务工父母的愿望和利益, 解决随他们而来的儿女入学的问题, 让他们享受到和当地人一样的教育, 并尽可能的减轻他们的教育负担。因此, 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农村家庭教育考虑到整个教育改革的计划当中来, 提供支持资金, 加强对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体系的建设, 从而创建一个农村父母可以交流建议的平台。此外, 政府应该制定政策来帮助改善农村家庭教育, 同时要严格监督政策的实施。基层政府应发挥应有的作用,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 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功能, 积极地为留守儿童以及对他们进行教育的祖辈提供帮助, 解决他们在生活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二) 学校辅导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 对孩子来说, 更多时间是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因此, 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 学校教育如何采取措施来填补就成为了关键所在。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一旦缺乏家庭教育的支持和合作, 学校教育将不存在。因此, 学校要从当前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 重新寻找促进家庭和学校有效合作与沟通的方法, 从而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间实现有效的沟通。

在今天, 农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 例如:就隔代教育来说, 学校需要联系的家长就是隔辈的老人, 学校应该采取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来增强联系, 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此外, “5+2=0”, 这是指五天的学校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教育, 结果为零。这就说明学校和家庭之间没有实现良好的沟通。学校应通过家访、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等来扩大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学校应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状态, 从而实现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

(三) 家庭层面

家庭是家庭教育的基本立足点。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和谐、轻松、文明的家庭氛围是儿童成长中的催化剂。父母的生活方式、习惯和爱好都会影响孩子的兴趣和个性的发展。因此, 在农村家庭经济允许的情况下, 父母可以订阅一些报纸、杂志或者给孩子购买一些简单的健身设备。通过这些方式, 有利于丰富家庭生活,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其次, 父母要关注孩子, 尊重他们, 注意倾听孩子的想法, 要经常与孩子沟通, 给孩子一种归属感。即使父母不在孩子身边, 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发邮件等方式, 时刻让孩子感觉得到关心和爱。对于由长辈抚养的家庭来说, 祖辈家长要接受新思想, 尽量用现代科学的、文明的方式来抚养教育孩子, 还要理智地控制情感, 爱得适度, 这样才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

除此之外, 要重视父母的行为影响。少儿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父母的教育行为, 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 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孩子, 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

参考文献

[1]龚继红, 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数量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师, 2006, (8) :222-223.

[2]张剑锋.抚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J].教育心理研究.2008, (6) :211-214.

[3]王跃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理论分析[J].人口研究, 2008, (4) .

[4]费孝通.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天津社会科学.1982, (3) :2-6.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第2篇

普九以来农村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目睹这些,特别是从2006年后省综合督导评估后,农村教育确实有了以大的变化但是农村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费不足,教学条件落后

尽管现在国家实行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改革,学校减免了学生的学杂费,办公经费也由政府财政拨付,但是农村小学的校舍和硬件设施配备上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许多学校幼儿园与小学仍然同校,功能教室严重不足。例如:部分学校校舍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绝大多数村镇小学没有微机室及微机,即使有微机室也是多年前的并没有更新,教师学生是可望而不可及;图书室的书籍大多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可以不负责任的都是按斤买来的使用率也极低使用价值根本谈不上大多数是面子工程。乐、体育器材贫乏,很多设备纯属摆设。

二、教师队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缺乏后来之人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后继乏人,形势严峻。虽然我县陆续补充了一些师范类毕业生,充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但仍然杯水车薪。二是学历水平过低。以我乡为例,大部分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甚至部分老师仅仅是完小毕业生,一直以来只是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任教。即使近年来部分老教师取得了大专学历,也只是有名而无实,学历是提高了,自身知识水平却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三是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农村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科目,任课教师绝大多数是兼职的,好容易来了几名专业教师,也变成了“全能型”老师。专业教师不足既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浪费部分有专长学生的天赋。四是教师分布不平衡。县城及周边乡镇小学人员超编现象严重,而那些偏远地区的小学却缺乏人手。据了解,个别学校老师太多,上课不得不实行“轮休制”。缺编严重的学校,老师只能疲于应付,而超编的学校教学质量也并不高,反而是看的看,干的干,更让部分教师心理不平衡。

三、教师待遇低下,难以体现教师的价值。

从我县的教师待遇来讲,09年上半年的绩效工资还没有落实。并且绩效工资的底数太少,工资也很低,现在大多数四十岁以下的教师工资在1500元左右,1

马上要入冬了取暖费依然是30元5角。在物价飞涨的今天都是典型的月光族,买房子那只是梦里的想法。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包班,工作累领导还要要求各科都上,从单一变全能,老师的总体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教育的发展,教师的上进心也非常的低下,现在讲老师的压力大,待遇低,老师不是圣人只是普通人,所以农村的教育堪忧。

四、素质教育难于实行,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力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新课程标准也推行了十来年了,但当今农村小学的课堂却一如既往。受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老师们却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及主管部门也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加之目前绩效考核制度实行,这种“应试教育”还将继续下去。素质教育手册的填写都是公式化的,目的是应付检查,音乐、体育、美术课程大多数根本就没有开设没有教师,即使有也是形同虚设。

五、学校管理水平不高,教师工作效率低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许多的学校甚至教育局这个行政机构都是外行管内行,大多数并不是教学优秀或者多年的优秀基层管理人员出身的管理人员。从而难以形成管理的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从而造成教师和学校的效率低下。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改革;问题;对策

农村小学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从教育改革的实际来看,农村小学教育改革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人才。

一、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1.学校硬件设施落后

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农村教育经费非常有限。大多数农村小学的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设备都不完备或未正常使用。另外,因为办学经费缺乏,在现代化教学仪器的购置上也非常有限,导致现代教学技术水平较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接受现代化信息的机会。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来看,基本农村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社会、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的开设表面上看很齐全,但是由于缺乏音体美的专职教师与教学设备,这些课程很多时候就是形式,没有真正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于艺术以及德育课程学习,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

二、原因分析

1.教育改革思想比較落后

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农村小学的领导和教师都是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来开展教育工作,很少有创新意识。还有的部分小学将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造成不论是在老师还是学生心中,都觉得成绩至上,导致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以及美育等方面的发展常常采取漠视的态度。

2.教育资金投入较少

农村小学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软硬件比较落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受到资金的制约。这就导致学校的硬件建设比较落后。很多农村小学都没有设立计算机机房、运动设备也比较匮乏,这些都会使学生受到影响。

三、对策和建议

1.强化教育改革思想的转变

农村小学教师应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例如,可以通过分组讨论以及主题班会等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动脑与动手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加快农村小学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办学条件来看,与城市相比,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要差很多,许多设施都不够完善,所以,农村小学课程在设置上就应该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避免盲目追求“城市化”,努力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另辟蹊径。

参考文献:

赵娜.浅析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08).

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 第4篇

一、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设施缺乏

广大农村幼儿园的物质基础设施还很薄弱, 不能有效地为农村幼儿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数据显示, 农村幼儿园生均活动室面积为0.94平方米, 生均图书为2.053册, 生均教学用录像带录音带0.22盒, 城市则对应为2.64平方米、5.946册和0.88盒。少数贫困地区的幼儿园甚至缺少学习必备的桌椅, 不得不由各家各户临时拼凑, 这些桌椅长短、高低不一, 极不利于幼儿保持正确的坐姿。至于玩具、户外游戏、保育设施等, 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2、“小学化”管理现象严重

农村幼儿班基本上都附设在小学里, 无论是在管理上, 还是在教育教学上, 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小学, “小学化”现象十分突出, 几乎所有的幼儿班没有分设教师、保育员, 而是参照小学的管理, 配备一名教师, 幼儿教育的保育功能被严重弱化;幼儿的一日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数与小学生一样。实践证明, 这种把幼儿班当成是小学预备班来施教的错误做法, 使幼儿未能得到符合其身心特点的适当的教育, 天真活泼的稚气、竞争向上的意识和求知的愿望逐渐熄灭, 阻碍了幼儿未来的发展。

3、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素质参差不齐

农村幼儿教育师资一般以乡村招聘的民办教师为主, 学历不合格, 综合素质差。如:安岳县驯龙辖区51教师中招聘的民办教师就有36人, 占总数的71%;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有35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受过职前专业训练, 加上在职培训机会又少, 所以合格率极低, 仅为23%。许多农村幼儿教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落后, 他们往往把幼儿看作是“小大人”, 缺乏尊重幼儿独立人格的意识, 把成人的意愿强加给幼儿。

4、家庭与幼儿园教育脱节

农村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入班, 教师和家长很少有机会见面;教师对幼儿家庭情况不够了解。不知道班上“独生子女有多少”, 不知道“幼儿经常和哪些人生活在一起”、“幼儿的父母是干什么的”等等;教师没能通过多种形式, 主动与家长进行联系, 向他们介绍幼儿班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帮助他们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 家长也未能积极配合幼儿班开展教育活动。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存有很大偏差。

二、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的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

广大的农村幼儿教育干部、幼儿教师及幼儿家长, 都应认真学习党和政府关于发展幼儿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变革教育观念, 端正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一方面, 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把儿童看作是具有发展潜力的, 不同于成人的独立主体, 儿童的潜力只有在与适当的教育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 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幼儿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形成是通过自身积极的探索、主动的活动实现的, 而不是凭借静坐、倾听、观望教师的说和做而被动习得的;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 彼此之间的发展水平与速度、兴趣与爱好都不尽相同, 教师应予以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 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贯彻“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原则。必须严格把握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这一基本特点, 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广泛开展游戏、观察、散步、上课、娱乐、体育、劳动等多种活动;既对幼儿提出统一的教育要求, 又注意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得到发展。

2、优化幼儿园 (班) 育人环境 (1) 改善农村幼儿园的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的改造应与教育目标相一致。为此, 教师要和幼儿一起设计环境, 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 收集各种自然物和无毒的废旧物品, 布置教育环境, 如教师和幼儿共同采摘野花, 拔芦苇穗, 制成各种物品来装饰环境;或剪粘稻杆, 做成一幅中国地图, 挂在墙壁上, 用废纸盒和幼儿的绘画作品做成一个彩色电视机, 陈列在教室的一角;随着季节的变化改变环境的布置, 使教室始终充满欢乐、童趣和生机。

(2) 建设有相当水平的农村幼儿师资队伍

除了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硬件水平以外, 建设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 以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软件水平, 同样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增加他们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 解决其医疗、保险等后顾性问题, 从而保证农村幼儿教师不但有投身农村幼儿教育的激情, 而且有长期工作下去的动力, 即所谓的“引得进”、“留得住”。

3、加强家园合作, 形成育人合力

(1) 幼儿园应鼓励和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

为了使家长乐于参与幼儿园教育, 应使家长明白参与的意义及如何参与。因此, 幼儿园应通过各种方式:发放家长与教师联系册、举办家长开放日、创办业余家长学校、创办业余家长学校、成立家庭教育协会等, 将有关的信息传递给家长。

(2) 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全面培养

家长应了解一些教育心理学知识, 掌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家中为幼儿营造一个民主、和睦、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 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家长主动与幼儿园联系, 指导幼儿园对幼儿提出的各种要求。

综上所述, 发展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 必须“以穷治穷”, 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 艰苦奋斗;以农村的广阔天地为课堂,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教育内容和教材, 做到农村化、地方化;结合幼儿身心身发展的特点, 开展多种生动活泼的游戏和活动, 做到幼教化、学前化, 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山区农村特色的幼儿教育新路子。

参考文献

[1]何蓉:《学前教育现状简析》, 《清江论坛》, 2010 (04) 。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报告 第5篇

敢 问 路 在 何 方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报告

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我校由原来的江阳区黄舣镇中兴中心校和周永福第一实验校合并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泸州市周永福第一实验校》,两校合并后按区人事改革精神认真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我越来越发觉乡镇农村学校存在着许多问题,学校发展的步伐十分艰难,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有义务把当前农村学校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实向上级领导汇报,以供各级领导在思考教育大计时作参考,现将乡镇农村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报告如下:

一、经费十分困难,扼制农村教育发展

在乡镇农村学校中,大多数学校经费十分困难,在今年区纪委对各学校经费检查时,98%的学校都存在着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经费困难所造成,其经费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府不堪教育重荷,普九欠帐学校遭殃。

在14个乡镇中,很多个乡镇都还存在着拖欠教育经费现象,经济好的乡镇拖欠少一些,经济困难的乡镇拖欠多一些,这是前期体制所造成。以黄舣政府为例,无一支柱企业,每年连基本的税收任务都无法完成,财政经费十分困难。但在“普九”期间,即要完成“两基”硬件建设的任务,又要负担全镇100多名教师的工资,根本无力承担教育经费,因此只好欠帐贷款,普九期间修建学校共计贷款170多万元,每年担着沉重的利息负担。在教师工资方面,由于财政经费不足,在乡财政负责教师工资期间每月都拨不齐教师工资,学校为了完成两基检查指标,稳定教师情绪,只好用学校经费垫发教师工资,长年累月的拖欠,拖欠金额越来越大,至今全镇共拖欠教师工资104万,周永福实验校中学部和小学部合计已达62万多元。如此巨大的垫支,使学校已是寅吃卯粮,上期使用下期经费,学校本期开支大多是欠帐,在下期收费时再还。在“普九”之前,学校还可以招收几百个幼儿学前班学生,每期有数万元收入。普九后,由于政府欠帐太深,学前幼儿班统一收到镇教办管理,经费多数作为普九欠帐利息。这对于学校来讲,无疑是断绝了唯一的一条经费来源之路,因此可以说“普九欠帐,学校遭殃”。

(二)学校经费负担沉重,开支日益增多

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来讲,无经费来源,但所要支付的开支却日益增多,以我校为例,每期要承担的经费开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工资自筹

我校有81名教师,每人每月学校要自筹79.50元(自筹津补贴57元/人月,其它补贴22.5元/人月),每月6439.50元,一期要38637元,退休教师30人,每人每月自筹津补贴42.5元,每月1275元,一期要7650元,全校自筹津贴一期共需46287元。

2、单位对三项保险的匹配和公积金的匹配

①医疗保险按月总工资的1%;②养老保险也按月总工资的1%;③失业保险按月总工资的1%;④公积金按月总工资的1%,全校月总工资97487元,每月匹配4%,即7798元,半年需46788元。

3、公业务费的开支

随着教师继续教育的加强,我校公业务开支日益加大,由于离泸州远,各种教研培训多,每月需旅差费2500元,全期共12500元,其它必需的开支,办公费12000元,水电费18000元,业务费12000元,房舍和各种设备维修15000元,报刊杂志6000元,各种实验、体育器材添制7000元,教研活动费及教师培训费26000元,绩效工资匹配40000元,共计162000元。

以上三项开支共需255075元,开支这样大,学校的收入情况怎样呢。按规定,我校每期只能收取杂费:中学部每生58元,小学部每生48元,中学部学生658人,计38164元,小学部学生1282人,应收61536元,共计收费99700余元,加上教育局拨下生均公用经费19400元,总收入只有119100元,不到12万元的收入,却要开支25万多的支出,资金缺口13多万元。学校不是企业,不是工厂,没产品销售没有经济来源,由此只好用学生结余代管费垫支,造成整个江阳区、全省及全国的学校结余代管费没有退给学生的局面,这是为什么乱收费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今年国家把治理中,小学乱收费作为重点,但在检查乱收费行为的同时,应该仔细研究为什么会大面积乱收费,读了这份报告是不难找到原因的。

二、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学校除了经费困难之外,师资力量薄弱也是一个很大的困难。由于农村学校大多处于偏辟的地区,经济条件落后,教师福利待遇太低,教师都不原在农村学校任教,越是边远的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越薄弱。以周永福第一实验学校小学部为例,中心校在职教师26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只有8人,在35岁以上教师中,大多教师身体很弱,其中病残1人,常期患病不能正常上课的2人,大专学历的教师仅7人,占教师的25%。而城区学校大专学历教师多数在90以上,就连同属一个镇的镇所在地黄舣中心校大专学历教师也有17人,占65%,大多是青年教师。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悬殊的师资力量,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地区之间教师福利待遇的差别太大,乡村学校,大中专生不愿意来,即使来了也留不住。学校连正常的开支都应付不过来,又能有多少钱增加教师福利。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我校为了庆祝教师节,往年只能给每位教师发慰问费30元,今年为庆祝两校合并,狠下心给每位教师发50元。而仅隔四公里路的区属十中学校给每位教师发慰问费是300元。城区学校多有上千元。如此大的差别,有多少教师不想往外跑呢。近年来,周永福实验学校每年都有多名教师调到其它学校,有的教师冒着不要工作的危险也要外出,今年我校有一名教师在本校竞岗后,听说其它学校需要人,不顾领导劝阻,一走了之。教师要调动,有好的前途,学校又无法给他好的待遇,强留下来工作也不安心,只能勉强同意。学校成了锻炼教师的基地,刚培养出一个优秀的教师又调走了,这样进不来、留不住,恶性循环,师资力量又怎能不弱呢,于是教师只好带病上课,包班教学。教学质量差家长意见大,我校小学96级毕业班由于由长期带病的教师包班上课,教学成绩极差,学生各科平均成绩都不及格,家长纷纷要求降班。学校无奈将该班整体降班,创造了农村学校教学的一个奇迹,这个班降班后由我担任班主任,亲眼目睹了这一悲催的现象。多数班级教师换动频繁,学生家长意见很大。因此,师资力量薄弱是农村学校的又一个现实困难。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面临着经费和师资这两个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是非常困难的,我从基层工作者的角度向上级领导提出几点建议供作参考:

一、解决体制遗留问题,争取转移支付

上面讲到,自身很贫困的乡镇无法承担沉重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担,这是一个体制问题,产生的债务如果由政府来还可以说是不可能的。长此拖欠下去,学校怎样运转,要解决这样的困难,只能靠国家帮助。因此,逐级反应这一现实情况是应该的,只有靠有偿还能力的国家财政还清普九欠帐,学校债务才能还清,否则困难无法解决。

二、减轻教育负担,降低农村学校经费开支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没有门面出租,也没有代培费收取,靠收取学生杂费和学生公用经费是不能解决过重的经费负担的,因此要在如何减轻农村学校教育负担方面下功夫。比如在订报刊杂志方面,是否可以减少对农村学校的滩派,近年来一直在强调教育不准乱收费,但各种报刊资料的分配任务有增无减,这又是给农村学校经费雪上加霜。还有就是教师工资的匹配,教师保险的匹配,学校又不是工厂,哪里有这样多的经费来自筹教师工资,经费从哪里来,因此上对教育单位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学校的承受能力,切实减轻教育负担,乱收费行为方能有效制止。

三、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教师经济福利待遇悬殊太大,因此我觉得要要建设一支稳定的过硬的农村教师队伍,除了加强农村教师政治思想工作以外,还得想办法提高教师待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对工作在偏辟地区的农村教师给以实质性的地区补贴,偏辟的地区教师编制很紧,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为了让他们安心工作,应该给这一部分教师以经济上的补贴,我校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稳定村校教师队伍,从2003年秋期起给在村校的教师,每人每月发给30元的补贴,竭尽全力稳定村校教师。如果在政策上给予乡镇农村小学教师扶持,缩小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之间的待遇差距,农村教师千方百计跑调动的情况可以得到缓解。一方面稳定了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减轻了学校的工作压力。

2、对农村学校教师编制要适当放宽,现行的教师编制我觉得有进一步调整的必要,农村学校教师工作条件差,报酬低,但工作量却很大。今年镇教办给我校81个教师编制,由于借调三人到十中,实际上只有78人,原计划从中心校抽调人员到村校,但中心校人员,已是老弱病残,(由于人少,男57岁,女52岁人员全部站岗,退不下来,师资十分薄弱,无法再调兵到村。)只好请代课教师3人站岗。今年江阳区中学成绩全市排名第四,表明处于大面积的乡镇学校有成绩滑坡现像,已经出现问题。从提高乡镇农村教师待遇角度出发,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应大于城区学校教师编制,可以按地区分类,根据类别,越是艰苦的地方,教师编制应越宽,让老教师退下去,充实青年教师。农村教师工作负荷减轻了,待遇又提高了,乐意在乡镇是工作的教师就会越来越多,乡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可以有效提高。

四、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估方案

为了提高农村学校的工作积极性,在建立对学校的考核评估方案时应该进一步合理化,黄鳝鱼鳅不一般长,同是一个乡镇的两所学校,师资力量都有很大差别,要根据各校实情制定出科学的评估方案,就像老师对待优生和差生承认差别一样,让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通过努力都能得到好的评价,否则无论怎样努力,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永远都处于落后地位,教师的积极性就要受到挫伤。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更实事求是的评估方案是有必要的。

五、应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

农村学校一方面要承担普九带来的巨大转移债务,另一方面又要担负着超负荷的必须开支,资金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从大局上讲,国家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严格讲义务教育阶段是不应该向学生收取费用,是应该由国家拨足必需的教育经费。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加大对农村教育费的投入,但没有具体落实。这个问题靠镇、区财政都是力不从心的,只有国家才能有财力真正解决好普九必需的经费。因此如何切实落实加大农村教育费的投入是值得各级领导认真思考的问题。

通过几年来的工作,我真正体会到当校长难,当农村薄弱学校的校长更难,当我看到开学不久就有两名教师累倒在病床上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失职内疚,早就应该把农村教育现状写下来,向各级领导汇报。尽管前进的道路有千难万险,但我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农村教育改革之路会越走越宽畅。

路,就在前方!

泸州市周永福第一实验学校王一丁

2003年10月6日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和教育对策 第6篇

[关键词]留守 成因 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3-083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农村收入与城市收入差距较大,农村青壮年纷纷南下务工,以获得可观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但紧接而来的问题是孩子的入学。留守儿童给学校带来了新难题。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我们教育者共同研究和探讨,因为它对农村的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只能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随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

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比较,主要存在以下差异:

1.生活差异

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孩子对是非分辨不清,容易犯错。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亲戚做监护人,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达到预想的要求。孩子每天自己上学、放学,没有人接送。有的留守儿童在上学路上边走边玩,经常迟到;有的放学后并没有按时回家;有的中午回到家吃完饭就出去玩,下午回学校没精神上课,晚上也没有按时休息。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有的农村家庭家务繁忙,有的是亲戚怕管严了伤和气;有的是因为老人力不从心,无法约束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了解老一辈的特点后,就目无尊长,放任自由。生活上没有约束,对身心健康影响极大。

2.个性差异

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留守儿童的性格难以捉摸。有的留守儿童在上课不爱发言、走神、发呆,且性格孤僻,但自尊心特别强。每到周末,他们见到同学都有父母接送,而自己总是孤身一人,回到家后,监护人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漠不关心,交流时间少,更谈不上交心。这样使他们觉得自己永远比不上其他同学,苦没有人分担,快乐没有人分享,体会不到家的温暖,无依无靠,对生活、学习失去信心,影响学习。

3.品德差异

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教育方式方法上,教育不到点子上,就难以适应当今的孩子。由于隔代教育,加上农村老一辈文化水平不高,家务又繁重,只管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只要孩子乖巧、听话,就用钱来奖励,时间长了,孩子就容易养成浪费的坏习惯。有的老人怕孩子受苦,一点家务都不舍得叫他們做,让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动手能力极差。正因为这样,他们在学校满口脏话,脾气暴躁,还爱打架。这都是老人溺爱所致。

4.环境差异

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有极大的影响,甚至是改变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在新环境里,他们需要时间来适应,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鼓励。如果父母没有出现,会让他们感觉到新环境没有安全感,从而使得在新环境中的求学欲望变成了恐惧,对学习环境厌倦,甚至因此逃学、辍学。

5.监督差异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表面要求很严,但其实并没有管到点子上,使得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力很差,在家是为所欲为。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监护人也没有深入了解,只是水过鸭背,没有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使孩子在监护人面前一套背后一套,没有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监护人没有认真履行监督孩子的职责,同样影响孩子的学习。

6.网络负面影响

随着科学的进步,各项高科技设备进入孩子的生活,如何使用它们成了一门学问。由于不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给孩子买学习机;有的家长为了方便联系,给孩子买手机;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家孤单,给孩子买电视机做伴;有的家长怕孩子吃不好,总是想办法给他们很多钱,然而由于监督不力,使这些为孩子着想的行为变成了孩子变坏的台阶。有的留守儿童,放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打开电视,而且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把功课抛到九霄云外;有的连家都没有回,直奔网吧。这些都是长期缺少父爱母爱,缺少监督,而使孩子沉迷网络。

二、学校教育对策

1.利用班级教育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决定学生的未来。从入学那天起,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班里。对留守儿童而言,班级就是他们的家,班主任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因此,班主任要抓住各个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全面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情况,以便对症下药。班主任要利用班级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到班集体给他们带来的温暖和关怀,使他们更热爱班集体,热爱学习。

2.做好家访

留守儿童回到家后,时常感到孤单,苦与累没有人诉说。有的留守儿童还要担起家里的大部分家务,这是许多同龄孩子无法想象的。班主任应该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家中了解他们的一些实际困难,让其他学生也加入到帮留守儿童做家务的行列中。这样不但增加了孩子之间的交流,还使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带来的爱,即使父母亲不在身边也不觉得孤独,而是对生活充满信心。

3.建立亲情线

“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多好,都挡不住他们对父母的思念,这样的感情是无法忽略的。学校可以建立一个“亲情电话”办公室,逢年过节,免费为留守儿童开放,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牵挂与学校的关爱,怀着感恩的心,更加努力学习。

4.充分利用各种活动

有的留守儿童家庭条件比较艰苦,学校应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解决他们的一些困难;可以在儿童节,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在学雷锋活动日,带他们到敬老院帮孤寡老人做家务。在培养留守儿童动手能力的同时,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也能培养他们关心、帮助他人的习惯。

5.与留守儿童一起过生日

班主任应该细心记住留守儿童的生日,想办法与孩子一起过生日,与孩子一起唱生日歌,让同班同学送上美好的祝福,大家一起分享快乐,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班级的温馨。

6.提高家长觉悟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留守儿童的家长更要注意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在农村,很多家长认为家长只需满足学生物质上的需要,而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所以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因此,家长无论工作有多忙,都应该定时向班主任了解孩子的情况,和孩子多聊天,及时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惑,多给他们精神鼓励。

总之,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学校单方面努力就可以的,应让监护人明白他们的监督与关爱对孩子的重要性,同时还应加快农村寄宿制建设的脚步,为留守儿童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让他们体会到关爱。只有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才能确保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教育的目的。

农村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理想教育

1 社会的迅速发展凸显了农村留守儿童理想教育的紧迫性

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 利益的冲突, 许多人感慨道德滑坡, 理想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饱受社会的诟病。面对这样的形势,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不能放松, 尤其是理想教育。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民人数占总人数的大多数, 农民为中国的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也创造了一个社会阵痛, 大批留守儿童的出现。留守儿童身心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情感上的呵护和关怀, 加上教育体制的落后, 他们在认识、价值、性格、心理等方面出现偏差和异常时, 无法及时得到纠正, 就会出现过早辍学进而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 理想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

(1) 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关系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正确的理想,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也是人们知难而进, 走向成功的精神支柱。古今中外, 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从小有理想的人。周恩来总理中学时期立下的“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激励了几代青少年。留守儿童特殊的生存环境使他们很容易丧失远大的奋斗目标。留守儿童没有了理想, 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 就会出现厌学、逃学甚至辍学。据北方某劳务大省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近18%。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高, 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据同一次调查显示, 在青少年犯罪中, 留守儿童犯罪率所占比例已高达20%。据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调查, 目前,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 数量之大, 对他们的理想教育不可忽视。

(2) 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

邓小平指出, “现在中国提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我们一定要教育我们的人民, 尤其是青少年要有理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四有’新人, 其中有理想放在首位。理想教育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走什么样的路的问题。把5800万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容也是任务, 更是评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标尺。

(3) 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大影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面的建设。2005年10月,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 提出按照“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把农村建设成经济繁荣, 设施完善, 环境优美, 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任务重, 困难多, 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邓小平说过, “为设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的情况下奋斗出来, 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我们有理想, 有共产主义信念。”留守儿童是农村的儿童, 生活在这个环境中, 他们的理想、精神面貌、一言一行可以感染和影响周围的好多人。而且, 他们将来大部分还要留在农村, 是新农村建设的未来主力军。所以, 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对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2 对农村留守儿童理想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1) 理想教育要科学化。

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要符合农村生活特点, 符合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把理想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内化为留守儿童自己的理想, 使他们自觉地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理想本身就是一种目标, 实现理想是一个过程, 不是一天两天的奋斗就能够实现的。一方面, 理想教育要符合留守儿童的年龄特点。留守儿童不管生活在哪里, 毕竟是儿童。具有一般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所以, 对留守儿童进行理想教育要实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制度。一张奖状, 一个本子, 这种简单的荣誉就可能激起留守儿童强烈的求知欲望, 高尚的道德追求。所以, 要定期的对他们的思想进步状况做一个检查和总结, 对做的好的同学给予奖励, 既是对他们实践状况的一个肯定, 也是给其他同学一个榜样的动力。另一方面, 现实社会的发展, 农村和城市两重天, 对留守儿童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他们的教育仅靠老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就能帮他们成为有理想的人, 是很困难的。死板空洞的灌输理论是不会有成效的。针对这种情况, 联系实际, 比较说服教育就是一种好方法。联系农村的现实, 联系社会的现实, 从实际出发, 教育儿童从小树立远大正确的理想。

(2) 理想教育要具体化。

个人理想丰富多彩, 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到道德理想都可以作为理想教育的切入点。理想教育不能笼统化、教条化。留守儿童的思想尚未定型, 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理想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结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未来栋梁, 结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标准, 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要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突出个性, 全面发展。

3 提高留守儿童理想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1) 理想教育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但理论是用于指导实践并高于实践的。理想教育也不能停留在纯理论的地步, 只有和实践相结合, 理想才得以实现。特别是留守儿童, 年龄小, 亲情教育又缺失, 理想有时候很容易动摇。如果仅凭空洞的理论灌输教育, 理想教育很难有成效。理想教育要扎根现实, 从实践中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理想目标, 选择和社会需要相一致的目标, 这样的理想才有价值, 才有实现得可能。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应根据农村教育实际, 结合地方人文和社会经济特点, 开展多层次, 多形式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 把理想教育融入到实践中。

(2) 理想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相配合。

家庭教育是儿童的第一教育阵地,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部分时间不在孩子的身边, 没有办法进行面对面的教育, 可以利用节假日接把孩子到身边, 进行亲情沟通, 或者利用工作之余经常和孩子通通电话。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关注他们的成长。学校是留守儿童理想教育的主要阵地。校园环境、教学风气、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都影响着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德里本认为:“儿童所学到的东西, 来自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 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留守儿童由于亲情教育的缺失, 所以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给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社会风气也是影响留守儿童理想教育的因素。当前, 我们对知识文化的重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 都激励着人们对理想追求的坚定信念。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各有特点, 教育过程中要结合起来, 起到教育的整合作用。

(3) 理想教育需要和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教育相结合。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本来就是一个整体。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涵盖了思想和文化两个方面, 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理想为目标, 道德为基础, 文化为重心, 纪律为保障, 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才会有源源不断地动力。最终留守儿童的理想才不会成为海市蜃楼。

留守儿童是当前最大的弱势群体, 需要各方面的关心和教育。对他们的理想教育关乎着他们自己的未来, 关乎着农村的未来, 关乎着社会的未来。目前, 国家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重视, 让我们看到希望, 留守儿童对未来社会的贡献将不再是廉价劳动力的贡献, 他们的人生成长之树上将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调研[EB/OL].新华网, 2009-11-19.

[2]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3]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J].十一五规划刚要建议, 2005, 10.

我国农村食品安全教育分析 第8篇

近年来, 地沟油, 染色馒头等屡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 引起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 在质疑食品安全的同时, 也对我国食品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同时, 也在通过新闻媒体, 网络等各种途径方法, 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各地也积极开展各种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及各种科技知识竞赛, 来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与此同时, 在加强我国食品安全教育的建设中, 农村农民的食品安全教育问题, 摆在了显著的位置, 当前, 我国农村仍存在着食品安全的隐患。例如:农民过量使用、滥用除草剂等农药, 对于农药等的副作用认识不清;农村自制副食品, 卤制品等销售量颇大, 安全意识不强;农村小卖部, 集贸市场, 校园周边等监管盲区, 不合格食品, 伪劣食品大行其道, 安全质量问题频发, 农村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后, 法律意识不强, 大多私了解决或者碍于情分不予追究, 当损害加大时, 追偿困难等。

2我国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的不足

虽然食品安全教育形式、手段、内容不断多样化, 但是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的现状, 反映出农村食品安全教育仍然存在着不足, 需要改进和完善。

2.1农村安全教育工作不完善

20世纪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 我国食品安全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包括公众食品安全教育、在职人员职业培训、高级人才教育等。但是目前, 农村基层针对农民的食品安全培训、食品安全普及宣传较少, 农民的食品安全知识还大部分停留在日常生活经验等, 另外, 我国食品宣传教育的资料大多是采用书面文字资料, 针对农民的实物材料, 案例资料、浅显易懂的资料不多, 难以引起农民的重视。

2.2农村的食品安全教育学术性过强, 实用性不强

目前, 我国主要是通过电视、网络媒体等宣传食品安全的知识, 宣传涉及食品各种科普知识及食品安全的常识等, 但是也透漏出在农村的宣传过程中, 学术性术语较多, 农民一知半解甚至不明白, 与农村日常生活脱节, 食品安全教育普及的效果不佳。

2.3缺乏行政制度和法律法规的约束

目前, 我国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 通过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 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例如制订了《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管理条例》等, 但是针对食品安全教育的法律还不健全, 管理机构也不明确。尤其是在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的管理更是不健全。

3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的措施

(1) 完善农村食品安全培训工作。

一方面可开展针对农村基层管理者 (村官) 的培训工作, 来带动管理者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 可以开展针对农民的季节和定期培训, 尤其是在过年或者农忙人员相对集中的季节, 加强培训;另外, 可以开展针对农村家庭主妇等培训, 因为此群体, 对家庭的食品安全意识普遍很高。

(2) 加强食品安全教育的实用性。

针对行业的不同、从业人员素质的不同等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加强食品污染源的教育, 并与农村农民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采取容易接受的宣传资料、宣传语、案例等来普及知识, 加强实用性, 来纠正不正确的生活常识等。同时要加强农村学生全体的安全教育, 来切实加强其实用性。

(3) 加强制度建设和法律建设。

政府要完善对农村食品安全教育的制度建设, 设立从市到区县、村等层级专管部门来负责工作, 同时发挥社会监督管理职能, 设立农民协管员来协助工作。同时加强对农村小作坊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 要广泛深入地向农村宣传普及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 增强食品安全风险意识和维权意识, 提高辨别假冒伪劣食品的能力。同时也要完善我国的法律建设,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证食品安全教育的进行。

(4) 发挥大众传媒的监督作用。

要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及时揭露农村食品安全事故及各种违法行为, 宣传农村食品安全的正面事例, 提高整个农村、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

总之, 食品安全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 食品安全工程又是一个综合性系统的工程, 他需要政府、社会、居民等多方合作。食品安全教育又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农村食品安全教育更是工作的重点, 提高农村的食品安全教育, 有利于我国农产品供应的质量供应, 才能巩固居民的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保证我国食品安全朝着健康、科学方向发展, 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建春.浅析食品安全知识的国民教育问题[J].科技信息, 2007, (21) .

[2]陈锡文, 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 .

农村艺术教育分析 第9篇

一、农村初中与农村小学教育财政投资结构分析

(一) 农村初中与农村小学教育财政投资结构分项目数量与增速分析

1. 国家财政性农村初中与农村小学教育投资总量与增速

从总量上看, 根据下页表1中数据,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国家财政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总量快速增长, 增建甚至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1993年, 我国农村初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额118.64亿元, 农村小学财政性教育经费231.97亿元;到2003年, 这两项指标分别达到376.42亿元和766.41亿元, 比1993年分别增长了2.17倍和2.30倍;到2004年, 这两项指标分别达到468.28亿元和925.33亿元, 比1993年分别增长了2.95倍和2.99倍。2004年,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国家财政性经费总额达到1 393.61亿元, 2003年达到1 142.83亿元, 2003年比1993年增长了2.26倍。1993—2002年同期, 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03倍。这说明,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是超前于我国经济增长的, 基本符合教育经济理论的要求。从增长速度上看, 现阶段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 在表1中, 财政性农村义务教育名义环比增长速度只在2001和2004两个年份高于义务教育经费、义务教育财政性经费的名义环比增速。根据下页表2, 从环比增长率角度比较, 财政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环比增长率仅在2001年、2002年和2004年三个年份超出我国财政支出环比增长率, 其余年份均低于财政支出环比增长率;如果从年均增长率方面考虑, 1997—2004年义务教育财政投资的年均增长率13.43%, 1997—2004年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资的年均增长率15.44%, 均低于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16.61%和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17.83%;如果从增长倍数上来比较, 2003年与1993年相比,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了4.31倍, 同期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增长了2.26倍。上述数据表明我国财政支出增长速度高于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但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政府投入占的比例逐年升高, 近两年, 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速度正在加快。1993年, 政府对农村初中的财政教育拨款占农村初中教育经费的比例为56.91%, 2002年上升到72.26%, 2003年上升到73.48%。1993年, 政府对农村小学的财政教育拨款占农村小学教育经费的比例为58.64%, 2002年上升到76.77%, 2003年上升到77.79%。从比例上看, 我国财政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义务教育经费、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比例基本处于上升态势, 但其占教育经费、财政支出比例一直处于下降态势。

单位:亿元, %

注:表中的财政支出不包括国内外债务部分。财政支出环比增长率1997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2005年“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一页。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财政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相关年度数据或计算而得。

2. 农村初中与农村小学教育投资总量分类别数量与增速分析

从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结构分项目数量与增速角度分析, 由表2、表3数据, 农村初中、小学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结构中, 7个观察期期间以事业性经费支出为主体;事业性经费上升幅度较设备购置、基建建设等投资快, 农村初中事业性经费1998年为237.70亿元, 2004年上升到549.31亿元, 2004年较1998年增长了131.09%, 7个观察期期间平均每年增长14.98%;农村初中个人部分经费, 1998年为154.32亿元, 2004年上升到403.25亿元, 2004年较1998年增长了161.31%, 7个观察期期间平均每年增长17.36%;农村初中公用部分经费, 1998年为83.38亿元, 2004年上升到146.06亿元, 2004年较1998年增长了75.17%, 7个观察期间平均每年增长9.79%;基建支出经费1998年为30.45亿元, 2004年下降到22.10亿元, 2004年较1998年降低了27.42%, 7个观察期间平均每年增长-5.20%;设备购置费1998年为12.22亿元, 2004年上升到19.22亿元, 2004年较1998年增长了57.28%, 平均每年增长7.84%。农村小学事业性经费1998年为479.36亿元, 2004年上升到1033.19亿元, 2004年较1998年增长了115.54%, 7个观察期间平均每年增长13.65%;农村小学个人部分经费1998年为341.31亿元, 2004年上升到825.30亿元, 2004年较1998年增长了141.80%, 7个观察期间平均每年增长15.85%;农村小学公用部分经费1998年为138.05亿元, 2004年上升到207.89亿元, 2004年较1998年增长了50.59%, 7个观察期间平均每年增长7.06%;基建支出1998年为45.50亿元, 2004年下降到31.10亿元, 2004年较1998年降低了31.65%, 7个观察期间平均每年增长-6.14%;设备购置费1998年为17.61亿元, 2004年上升到22.68亿元, 2004年较1998年增长了28.79%, 平均每年增长4.38%。反映义务教育财政紧张程度的公用经费指标农村初中从1998年的83.38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146.06亿元, 平均每年增长9.79%;农村小学从1998年的138.05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207.89亿元, 平均每年增长7.06%。从上述数据基本反映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供给总量水平目前处于保证人员基本工资稳定状态。

从趋势上看, 在图1和图2中, 1998—2004年全国农村初中与农村小学教育经费四类主要支出项目总量变化上升和下降包含的类别以及趋势基本一样。7个观察期间, 事业性经费、个人部分、公用部分均呈上升趋势, 但公用部分经费上升势头教为平缓, 曲线没有代表事业性经费和个人部分的曲线陡峭。在图3和图4中, 1998—2004年全国农村初中与农村小学教育经费四类主要支出项目名义环比增速, 事业性经费和个人部分经费趋势大体一致, 但公用部分经费和基建支出经费区别较大, 尤其是基建支出, 农村初中经历了先增后减再增的三个阶段;农村小学经历先增后减两个阶段。

单位:亿元, %

注:括号内数据为对应项目的环比增长速度。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9—2005年。

单位:亿元, %

注:同上。资料来源:同上。

(二) 农村初中与农村小学教育财政投资结构分类别占比情况分析

从农村初中教育财政资金投资构成比例中, 事业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从1998年的88.65%上升至2004年的96.13%, 上幅7.48个百分点;个人部分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从1998年的57.55%上升至2004年的70.57%, 上幅13.02个百分点;公用部分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则由1998年的31.10%下降至2004年的25.56%, 降幅5.54%;基建支出经费中教育经费的比例由1998年的11.36%下降至2004年的3.87%, 降幅7.49个百分点;公用部分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和基建支出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呈现波动变化趋势, 分别从1998年的31.10%和11.36%下降至2002年的24.45%和2003年的3.04%最低点, 再上升到2004年的25.56%和3.87% (如图3所示) 。四类支出项目占比情况年均增长率高低次序分别为:个人部分、事业性经费、公用部分、基建支出。

从农村小学教育财政资金支出构成比例 (表4) 中, 事业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从1998年的91.33%上升至2004年的97.08%, 上幅5.75个百分点;个人部分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从1998年的65.03%上升至2004年的77.54%, 上幅12.51个百分点;公用部分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则由1998年的26.30%下降至2004年的19.53%, 降幅6.77%;基建支出经费中教育经费的比例由1998年的8.67%下降至2004年的2.92%, 降幅5.84个百分点;公用部分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和基建支出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呈现波动变化趋势, 分别从1998年的26.30%和8.67%下降至2002年的18.08%和2003年的2.44%最低点, 再上升到2004年的19.53%和2.92% (如图4所示) 。四类支出项目占比情况年均增长率高低次序分别为:个人部分、事业性经费、公用部分、基建支出。

农村小学、初中教育财政资金投资构成比例中, 农村小学、初中各教育财政资金支出构成比例趋于相似。在各支出构成比例中, 升幅变化幅度以及升幅增长速度最大的均为个人部分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降幅变化幅度最大的农村初中为基建支出占教育经费的比例, 农村小学为公用部分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下降速度最快的农村初中和农村小学均为基建支出 (分别为:-11.02%和-10.55%) 。

单位:%

(三) 农村初中与农村小学教育财政投资结构分类别描述统计分析

农村初中义务教育财政资金支出构成中, 标准差 (由于其易受基数影响, 仅能表明分组数据间的绝对差异) 最大的为个人部分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 标准差为5.30, 说明各年份间个人部分经费中农村初中教育经费构成比重 (同组数据间) 数据分散程度最大, 存在较大差异;标准差最小的为公用部分经费占农村初中教育经费的比例, 标准差为2.55, 说明各年份间公用部分经费占教育经费构成比重数据分散程度较小, 基本上不存在差异。事业性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 标准差为2.88;基建支出占教育经费的比例, 标准差为2.89, 说明各年份间上述两项项教育经费构成比重数据有一定程度分散, 存在一定程度差异。农村小学义务教育财政资金支出构成比例标准差最大的为个人部分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 标准差为5.18, 说明各年份间个人部分经费中农村初中教育经费构成比重数据分散程度最大, 存在较大差异;标准差最小的为事业性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 标准差为2.15, 说明各年份间公用部分经费占教育经费构成比重数据分散程度较小, 基本上不存在差异。公用部分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 标准差为3.17;基建支出占教育经费的比例, 标准差为2.18, 说明各年份间上述两项项教育经费构成比重数据有一定程度分散, 存在一定程度差异。

在上述四类分组数据之间, 农村初中、农村小学教育财政资金投资构成比例的变异系数 (由于其不受基数影响, 能表明分组数据间的相对差异) 由高到低排序完全相同, 基建支出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变异系数最大, 数值分别为0.5124和0.4921, 说明其在各年份中四类教育经费支出构成比重中数据分散程度最大;事业性经费支出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变异系数最小, 数值分别为0.0305和0.0225;其余两项由高到低依次为:公用部分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 变异系数分别为0.0932和0.1473, 个人部分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 变异系数分别为0.0791和0.0700。

二、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 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资金支出总量增长较快, 但1998—2004年财政性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名义环比增长速度仍低于义务教育经费、义务教育财政性经费和财政支出的名义环比增速。第二, 1998—2004年间, 农村小学、初中教育财政资金投资构成比例中, 农村小学、初中各教育财政资金支出构成比例变化趋势趋于相似。在各支出构成比例中, 升幅变化幅度以及升幅增长速度最大的均为个人部分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降幅变化幅度最大的农村初中为基建支出占教育经费的比例, 农村小学为公用部分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下降速度最快的农村初中和农村小学均为基建支出。第三,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资金支出构成存在差异。组内差异最大的, 农村初中和农村小学均为个人部分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 标准差分别为5.30和5.18。组内差异最小的, 农村初中为公用部分经费占农村初中教育经费的比例, 标准差为2.55, 农村小学为事业性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 标准差为2.15。组间数据中差异最大的, 农村初中和农村小学均为基建支出占教育经费的比例, 变异系数分别为0.5124和0.4921;组间数据中差异最小的, 农村初中和农村小学均为事业性经费支出占教育经费的比例, 变异系数数值分别为0.0305和0.0225。

摘要:利用《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数据, 从总量、增速、占比以及占比情况的描述统计等角度, 分析1998~2004年农村初中与农村小学教育投资四类主要支出项目的变化趋势。研究结论认为:现阶段农村初中与小学国家财政性教育投资总量低, 名义环比增长速度不及财政支出、义务教育经费及义务教育财政性经费的增速;农村小学、初中各教育财政资金支出构成比例变化趋势趋于相似;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资金支出构成存在差异:组内差异最大的, 农村初中和农村小学均为个人部分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组间数据中差异最大的, 农村初中和农村小学均为基建支出占教育经费的比例。

关键词:农村,初中,小学,财政投资,资金支出结构,义务教育

参考文献

[1]安彦林.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资的结构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5, (6) .

[2]陈锡文.中国政府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4.

[3]胡东兰, 汪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分析[J].甘肃农业, 2005 (, 8) :12-13.

[4]李继香.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思考[J].教育与经济, 2004, (2) .

[5]申亚民.中国西部地区教育投资使用结构研究[J].唐都学刊, 2003, (3) .

[6]孙国英.教育财政:制度创新与发展趋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7]孙文基.关于财政教育支出的经济学思考[J].财政研究, 2003 (, 8) .

[8]王德文.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问题和出路[J].中国农村经济, 2003, (11) .

[9]王雍君.中国公共支出实证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农村艺术教育分析 第10篇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象剖析

据调查, 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外出务工的人员约为30万人, 农村留守儿童约10万人, 人数非常多,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近些年来在该县政府的重视之下,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的处理, 但是部分问题依旧存在, 具体如下。

1. 心理健康教育不足

因为父母外出务工, 儿童缺乏心理健康教育, 导致其心理负担加重, 制约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据调查, 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农村约6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家次数少于3次, 约40%的留守儿童每月与父母通话的次数少于2次。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所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学校, 缺乏家庭的关爱, 而留守儿童的年龄正是身体发育以及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缺乏来自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 导致其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过于偏激。

2. 价值观念教育错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都不理想, 据调查, 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少于3500元的约为30%, 为了生计, 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 缺乏家庭关爱的童年容易导致其价值观念出现严重的错位,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均有可能出现扭曲的问题, 对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皆有不利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内外部原因

1. 内部原因

为了生计, 父母外出务工, 把孩子留在家中托付给老人照顾, 父母与孩子相聚的时间很少, 缺乏父爱与母爱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担任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多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这是典型的“隔代监护”, 进行心理沟通的难度较大, 易助长儿童的反叛心理。再加上老人的文化水平不高, 对孩子学习方面与心理方面的教导更是少之又少, 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加突显。

2. 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在于学校与社会方面, 首先是学校方面, 学校只注重知识教育, 而忽略了心理层面的干预,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找到的并不是心理层面的抚慰, 而是更多的孤独与心理空洞。其次是社会方面, 社会整体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不足, 政府送衣送食、上门探望等形式难以起到实质的作用。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举措

1. 优化社会教育的大环境

首先是立法方面, 应大力落实《义务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 从法律的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保护, 保障其接受教育的权利, 防止不法人员利用农村留守儿童的年幼无知进行犯罪活动。其次是经济方面, 政府应当大力发展地方经济, 逐渐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促使外出务工人员回流,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治本之策。

2. 合理选择委托管理的对象

家长在外出务工之前, 应当选好委托管理的对象, 鉴于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年龄较大, 同时知识文化水平不高, 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心无力, 不建议作为首选的委托管理对象。如果同族中尚有较为年轻的长辈留在当地, 建议将孩子委托给其管理, 尽量还原家庭的温馨气氛。同时, 父母也要通过电话多与孩子进行沟通, 关心其学习与生活情况, 向其灌输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

3. 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力度

学校实行寄宿制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应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建设学生宿舍, 安排学生住在学校, 令其更好地体验集体生活, 以同学之间的情谊弥补亲情的缺失, 同时也方便教师就近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 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待人接物的态度, 提供就学保障。

四、结语

目前,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上升到了社会性问题的层面, 儿童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希望, 不应当让经济方面的原因制约其发展, 应寻求有效的途径, 如优化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合理选择委托管理的对象、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力度等, 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春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7.

农村幼儿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问题;对策

农村幼儿教师是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儿童发展的重要他人,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首要条件就是全面提升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则成为当务之急。

一、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

1、农村地区幼儿入学率低。在农村,许多家长都有这样守旧的观念,认为学前教育学不到什么实际的知识本领,上不上幼儿园无所谓。家长总是认为幼儿的成长目标就是吃好、穿好、玩好,并没有期待通过学前教育促进孩子今后的成长。除此之外,农村的居住地都较为偏僻,幼儿园无法独立成班,这也使得幼儿的就近入园和家长的接送十分不便。许多以个体形式举办的幼儿园大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往往会在选址的时候考虑到生源、管理、成本等一系列因素。

2、办园设施、条件建设有待扶持与管理。一般情况下,公办幼儿园在农村是很少的,大多数都是民办幼儿园。而且幼儿园的规模都比较小,大多只有2~3个班,教师人数也多为3~5人。大部分幼儿园的业主都是采用自建房、租用房或店面等作为园舍。许多幼儿园没有幼儿寝室、食堂。幼儿的休息、就餐等存在诸多不便。有些幼儿园甚至连户外活动场地都没有,只能在室内进行小范围的活动,光线和通风条件等都非常的差。这些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许多幼儿园仅是在活动室摆放十几张桌椅,前面挂上一块小小的木质黑板,几盒粉笔,这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教学课堂。连VCD、彩色电视、录音机、投影仪都没有,硬件设备极为缺乏。这些都是需要得到迫切解决的问题,社会以及相关部门应当要引起重视,加强管理和扶持。

3、家庭与幼儿园教育脱节。农村家长的主要职业都是务农,由于大多数家长一年四季都在忙于农活,孩子基本都是自己入班学习。离班的时候虽然有教师组织护送,但是教师与家长见面的机会极少。即使能够见面,交流的时间也是微乎其微。

教师对于幼儿的家庭情况并没有进行详细了解,亦没有和家长主动沟通联系。将幼儿的在校情况向家长做出及时的反馈和说明。与此同时,家长也并未积极与校方交流沟通,配合幼儿班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对于幼儿的教育认识不到位,存在严重偏差。他们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应该是幼儿园全权负责,与自己毫无关系。这样一来,校方与家长就形成了完全没有交流的局面,对于幼儿的教育二者并没有采取一种相互积极配合的态度,也就无法共同为幼儿创设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改善对策

1、行使政府职能,出台配套政策。为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可优化激励机制,出台有关激励性政策,如把参加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与职称评聘、晋级和评优等挂钩;将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列入地方骨干教师工程及名师工程等项目;将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作为对相关机构和单位考核的指标。虽然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是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但在具体操作中并没落到实处。如果让农村幼儿教师自费参加继续教育,无疑会加重他们的经济负担。各地应明确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承担的费用项目或比例,建立健全农村幼儿教師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同时,加大对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和监督,将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与拨款数额直接挂钩,在各类培训机构之间形成平等竞争意识,提高培训质量。

2、提高继续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培训内容与实际脱离是当前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上级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应根据成人教育的规律来选择继续教育内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应建立在需求调研的基础之上,以参培学员为中心,确立按需施教的教学思想,突出能力培养,强调实用性和综合性,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职业认同感;针对参培教师的层次差异,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本身要有层次性,使参训教师在每一环节的培训中都有相应提高,从而增强其参加继续教育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培训内容也还应体现层次性和多元化,针对农村幼儿教育的具体特点,坚持从农村幼儿园实际出发,尽量开发适宜的农村幼儿教育资源,着眼于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3、丰富继续教育形式。为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培训形式应多样化。首先,培训机构应深入农村幼儿园开展调研工作,了解农村幼儿园及教师的需求,根据培训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培训方案,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其次,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形式应呈现多样化和层次性,根据农村幼儿教育的实际,运用问题研讨、案例分析、活动方案设计、园本教研等教学形式,注重学员在培训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再次,培训模式可以园本培训为主,加大送教下乡的力度,加强高校与幼儿园合作,充分发挥幼儿园在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以远程培训为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开放灵活的继续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三、结语

农村幼儿教育是全国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幼儿教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魔,各级部门、社会各界应充分重视对农村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体魄,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为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做好基础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潘君利.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其改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09).

[2] 张淑琼.浙江省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对策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 杨南萍,吴瑾.湖南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农村艺术教育分析 第12篇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会用物质和金钱来弥补自身对孩子的亏欠,长此以往,很多留守儿童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并且长期的物质奖励代替精神鼓励的做法也让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出现偏差,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思想健康。其次,留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孤僻,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亲情的渴望是十分强烈的,父母不在身边,当前儿童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很容易让儿童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另外,很多留守儿童受到年龄、身心发展规律的限制,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加上很多监护人没有有效地履行职责,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十分不端正,加上父母从事工作性质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会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提升和强化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一)从留守儿童实际出发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课是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德育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要从留守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要以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为主要依据,对相关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整合,使之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其次,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与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通过竞赛活动、团队活动等对留守儿童的集体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进行培养。另外,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榜样人物、实际案例促使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二)改善农村教育的软硬件条件

为了对留守儿童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必须从多个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对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进行改进。首先,要对学校的活动条件,如操场、校园图书馆和阅览室等进行改进,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硬件条件。其次,要通过建设校园文化、丰富校园图书资源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软件条件的革新,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完备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质量。

(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首先,要强化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工作,要让乡镇、村以及留守儿童监护人,以及社会各界关注到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具体要将学校周边的小环境进行整顿和清理,关闭学校周边的不合法网吧、游戏厅,构建良好的周边环境,杜绝留守儿童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另外,家长和监护人也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以身作则,对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当前农村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既是解决当前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又是促进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学校教育方面要改进思想德育内容和方式,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在社会环境方面要强化宣传工作、调动各方力量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培养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苗小强,李淑霞.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研究综述[J].传承,2010(15):157-162.

[2]杨晓璐.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前沿,2014(Z8):161-162.

[3]高云,杨海霞.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职业时空,2011(1):87-88.

上一篇:主题酒店建设下一篇:大学英语创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