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

2024-08-17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精选10篇)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 第1篇

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2]。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男32例,女20例;年龄41~78岁,平均(59.68±2.36)岁;疾病类型:心肌梗死15例,缺血性心肌病22例,心绞痛15例。观察组男31例,女21例;年龄42~79岁,平均(59.89±2.47)岁;疾病类型:心肌梗死16例,缺血性心肌病23例,心绞痛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对照组给予50 mg利多卡因(5 mL:0.1 g)加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②观察组以150 mg胺碘酮(0.15 g)加入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头10min给药150 mg(15 mg/min),随后6 h给药360 mg(1 mg/min),剩余18 h给药540mg(0.5 mg/min),第1个24 h后维持滴注速度0.5 mg/min。

评价标准:以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相关诊断标准为依据,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3],①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心率在每分钟100次以内,治疗24 h后,早搏次数在每小时10次以内;②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心室率降低20%以上,治疗后,早搏次数明显减少;③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压下降、恶心呕吐、肝功能受损、甲状腺功能减退)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

统计学方法:对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2.31%,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73.08%,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6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08%,经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变窄或阻塞继而引发的心脏病,导致心脏功能紊乱。其中,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主要并发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冠心病致患者极易出现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等病理性变化,降低临床治疗有效率,增加患者死亡率。因此,控制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疾病发展,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急诊治疗,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利多卡因是现阶段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常见药物,但其治疗效果不理想,用药不良反应相对较大。胺碘酮属抗心绞痛类药物,对冠状动脉血流速度起到增加作用,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因此,在临床上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急诊治疗中,胺碘酮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小等治疗优势,可在短时间内控制患者病情,降低主动脉及动脉外围的阻力,对心输出量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4],从结果中可以看出,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优于利多卡因等药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急诊治疗中应用胺碘酮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且在用药过程中及药用后的不良反应小,避免对患者肝脏、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刚峡.观察胺碘酮治疗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9):2562-2563,2565.

[2]刘建新,陈卫英,黄政,等.急诊应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3,9(7):208-209.

[3]王国敏,莫淑琴.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9):2539-2541.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 第2篇

【关键词】 胺碘酮;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36-02

冠心病属于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种疾病非常容易导致患者的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病情严重时会对患者产生比较大的生命威胁。临床资料显示,使用胺碘酮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1]。为了进一步探讨,胺碘酮对該病的治疗意义,本文就回顾分析了我院这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接收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都存在室性心律失常的症状。其中男性患者有63例,女性患者有57例;患者的年龄在43岁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6±2.58)岁;患者的病程在3个月到11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1±0.56)年;经过详细科学的诊断之后,明确所有的患者都符合冠心病的相关诊断标准,这些患者不存在肝肾功能障碍、甲状腺紊乱、电解质紊乱、支气管哮喘、糖尿病以及原发性的高血压;依据NYHA的分级标准,这些患者中,心脏功能属于一级的患者有35例,属于二级的患者有65例,属于三级的患者有20例。为了确保本次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首先向患者和患者家属详细介绍两种治疗方式的不同,再获得家属和患者本人的同意之后,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6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较小(P>0.05),具有较大的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接受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全部接受抗心绞痛的治疗,在接受相关药物治疗的前2周患者要停止服用看心律失常的相关药物。我院对照组患者接受普罗帕酮治疗,每次服用的药物剂量为150mg,每天要服用三次。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的第一周接受胺碘酮治疗,每次服用剂量为200mg,每天服用三次,在第二周开始每天服用二次,服用剂量不变,在第三周开始每天服用一次,服用剂量不变,依据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存在的不良反应等逐渐减轻服药量。两组患者全部接受8周的治疗。

1.2.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临床症状大大减轻或者消失,频发性的室性早搏的数量相比与治疗前,减少了70%以上,成对的室性早搏减少数量大约在80%以上,而短阵的室速大于90%以上,持续心搏在15天以上,室性心动速度过快以及运动时患者原先存在的心搏>5次的情况消失。有效:患者经过治疗之后,相关症状减轻,频发性室早搏的数量减少至少在70%,或者是连发的减少情况不少于90%,15次以及以上的室速以及运动时的大于5次的室速情况消失。无效:患者经过一定的治疗之后,完全没有达到以上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分析 本文选取的患者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参加本次实验的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心脏功能降低、甲状腺相关功能改变以及繁殖性的肝脏功能损伤等反应。在患者治疗8个疗程之后,进行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6%,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78%,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较大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冠心病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伴随有室性心律失常,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及恶化率是冠心病治疗的关键措施。

临床上大多选用阻滞心律失常的药物来抑制患者的病情,但是部分药物在抑制患者的心律失常的同时比较容易导致患者的死亡率增高,所以选用合适的药物对该病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本文分析的胺碘酮在抑制心律失常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安全性比较高。碘胺酮具有一定的肺毒性,患者比较容易出现甲状腺相关功能障碍,因此使用受到了限制,目前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小剂量的胺碘酮一般不会引起患者产生副作用,在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中有较高的治疗意义。

综合分析本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接受胺碘酮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接受普罗帕酮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心律失常的情况得带有效抑制,心脏功能大大提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云雷,张小元.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以及治疗措施[J].农村科学实验,2011,15(11):14-16.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56例典型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 156例患者均接受静脉规律滴注胺碘酮治疗。其中, 男90例, 女66例;年龄为45-80岁 (平均年龄56.5岁) ;经心电图检查确诊结果为房颤51例, 室性早搏50例, 室速2例, PSTV例53例。排除窦房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缓、预激综合征、甲亢或甲低。临床表现:心悸75例, 心绞痛45例, 气促40例, 其他如消化系统症状30例。

1.2 治疗方法

在结合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规律性应用胺碘酮:首剂静脉滴注150mg负荷量的胺碘酮, 于10min内注入;然后匀速静滴1mg/min维持6h;以后可根据病情恢复程度逐渐减量;如果心律仍控制不稳, 可每隔15min~半小时, 给予150mg追加2-3次, 24h滴注总量控制在2000mg, 持续性用药期间需定期按时观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压动态变化以确保所得临床效果的准确性。

1.3 观察指标的选择及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于用药后5h心率下降程度, 房颤在用药后24h是否恢复为窦性心律, 胺碘酮对各种心律失常的起效时间, 治疗有效率及副反应发生率。指标:心室率在用药5h后降至100/min或其以下, 或比基础心率值下降20%及以上或者室上速、房颤恢复为窦性心律;否则视为无效。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2.2 药物的有效率及副反应发生率

治疗有效率为87.8% (137/156) ;副反应发生率3.8% (6/156) 。

3 讨论

胺碘酮促心律失常作用小, 不影响室性传导, 不加重心衰, 有良好的抗颤作用, 所以主要用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3]。胺碘酮因其独特生理特性及药理作用机制, 冠心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 需紧急处理时, 应首选胺碘酮药物, 大剂量注射是安全的[4]。综合上述结果可知,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急诊应用胺碘酮效果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Massie B M, Fisher S G, Radford M, et al.Effect of amiodaroneon clinical atatus an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Circulation, 1996, (93) :2128-2134.

[2]Rathore S S, Berger A K, Weinfurt K P, et al.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elderly:prevalence and out-comes[J].Circulation, 2000, (101) :969.

[3]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委员会.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1065-1071.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 第4篇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有效率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107-02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使心室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种综合症。多数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表现心悸、气短、疲乏无力;或是液体潴留导致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常常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影响预后,病死率高。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128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并探讨其治疗效果,具体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的128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均为我院诊治的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57例,年龄在52-85岁之间,平均年龄61.1岁。所有患者均根据《内科学第七版》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确诊[1],均经过心电图和心电监护确诊有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按NYHA分级法分级,其中Ⅱ级35例,Ⅲ 级57例,Ⅳ3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人。两组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都给予扩张心肌血管,改善心肌供血供氧改善心功能等抗心衰基础治疗。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抑制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有水钠潴留者应用利尿剂,所有病人应用了小剂量洋地黄制剂(西地兰或地高辛)。在此之上观察组64例使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胺碘酮具体用药:第一天缓慢静脉滴注胺碘酮,每日<1.2g ,治疗72小时后改成口服用药。7天内每日三次,治疗7天后改为每日两次用药,观察组还同时加用参松养心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64例单纯给予胺碘酮。

1.3疗效标准

按照胡大一的《心血管内科学》中相关标准进行判定[2]。显效:室性心律失常消失,或者平均每小时降低大于等于90%,且心功能为Ⅰ级或Ⅱ级。患者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有效:VPC 的减少要≥75%。无效:患者病情未改善,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有效63人,有效率97.9%,对照组有效54人,有效率83.6%,两组结果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两组均很轻微,经休息都好转。

3、结论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使心室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种综合症。多数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表现心悸、气短、疲乏无力;或是液体潴留导致肺淤血和外周水肿。是所有心脏病发展的最终阶段。其症状反复发作,病人生活质量下降,是一种具有高患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临床状态。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心力衰竭的原发心脏病是导致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发生心力衰竭时,如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等使心肌传导纤维过度牵张而引起除极,使兴奋传导通过该区时速度减慢,易于折返,该区也可呈现异常的自律性或触发活动。②心力衰竭本身亦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高,使心肌传导纤维自律性提高,心肌不应期不均匀地缩短,促使折返形成。再者,反复或持续的快心律可致心肌缺血,儿茶酚胺释放和堆积,产生氧自由基,导致细胞对离子转运功能障碍,心室肌电生理发生重构,导致心律失常发生。③有明确引起心律失常的诱因,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3]。心力衰竭时发生心律失常与基础心脏病有关。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力衰竭时的神经激素作用有关。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是预防心脏猝死和改善心功能,且应避免使用导致心力衰竭恶化及引起新的恶性心律失常的药物。

近年来,多项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证实,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是心力衰竭发生并进一步发展的病理生理基础。因此,对心力衰竭病人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抑制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从而产生有益的生物学效应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最根本的措施。临床上,绝大多数心力衰竭病人的病情恶化,往往同时伴有诸如感染(特别是呼吸系统感染)、电解质紊乱、心肌缺血发作、血压骤然升高等促发因素,及时发现这些促发因素并积极加以纠正也至关重要。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时除了常规治疗外,我们还给予了密切心电监护,同时备齐急救物品及药物,准备电除颤器备用。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心率或心律变化。观察心律失常的类型,防止向恶性心律失常转化。

我院两年中收治的128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經过对慢性心衰的基础治疗,饮食低钠低糖低脂,密切监测电解质等,在治疗基础病的同时加用的中医药参松养心胶囊得到了良好效果,与单纯胺碘酮治疗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35(12):1091-1092.

[2]胡大一,许玉韵.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的一些问题[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12(1):28-30.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5(12):1091-1092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110例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 男62例, 年龄为47~82岁, 平均年龄为 (62.4±0.5) 岁, 女48例, 年龄为45~81岁, 平均年龄为 (60.6±0.7) 岁;在110例患者中, 发生室性早搏43例, 室性心动过速2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TV) 8例, 持续性房颤25例, 阵发性房颤32例, 均给予胺碘酮治疗,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记录其临床治疗效果。

1.2治疗方法

使用赛诺非圣德拉堡民主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可达龙 (盐酸胺碘酮) 治疗, 首次使用剂量为静注负荷量150mg胺碘酮, 持续10min后, 改为1.0mg/min的滴速进行静滴, 持续静脉滴注6h, 然后再依据患者的病情需要, 逐渐进行减量, 直至减到0.5mg/min为止, 若发现心律控制不理想, 可改为每间隔15~30min后, 给予静注150mg胺碘酮, 追加负荷量2~3次, 在24h内使用的总剂量控制在2 000mg以下[1], 用药期间需要对血压、心电及血氧饱和度进行持续性监测, 并在治疗前后给予心电图检查, 观察记录检查结果。

1.3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中的疗效评价具体分为:显效:经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或症候显著改善, 治疗24h后无出现早搏现象或早搏<10个/h;有效:经治疗后症状得到一定改善但仍未消失, 治疗24h过后早搏明显减少;无效:经治疗后症状无改善甚至进一步加重, 治疗24h后早搏无发生变化甚至次数增多[2]。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疗效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版本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10例快速心率失常的患者通过胺碘酮治疗后, 阵发性房颤的转复率为最高, 其次是室性早搏, 与其它原因导致的心律失常的转复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χ2=47.48, 28.69,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有8例, 其中血压下降在90/60mmHg的有6例, 均经滴速调慢并及时补充血容量后半小时, 血压逐步回升;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 心率下降到50次/min, 经药量减少后20min, 观察心率已回复到65次/min;出现恶心呕吐1例, 经滴速调慢后自行缓解。见表1。

[n (%) ]

3讨论

胺碘酮是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急诊应用静脉推注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主要是起I类反应, 但不会出现I类药物中促心律失常的作用, 对心室内的传导无明显影响。胺碘酮虽有β受体阻滞和L型钙流的阻滞作用, 但不会出现负性肌力反应[3]。主要由于胺碘酮属于多通道阻滞剂, 对多种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及室上性心动过速起终止作用, 能有效增加心率自律性, 折返激动及触发活性。同时由于胺碘酮的促心律失常作用较小, 基本上对室性传导不会造成影响, 也不会加重心衰, 同时具备良好的抗颤效果[4]。因此, 临床上一般用于治疗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本文110例快速心率失常患者通过胺碘酮治疗后, 阵发性房颤的转复率为最高, 其次是室性早搏, 与其它原因导致的心律失常的转复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不良反应8例, 其中血压下降在90/60mmHg的有6例, 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 出现恶心呕吐1例, 均可通过调整滴速或者减低药量能逐步缓解, 表明此方案不会加重心肌缺血或诱发心力衰竭, 能明显恢复窦性心率, 并且药物不良反应通常仅表现为轻度的血压不稳定及胃肠道反应, 相对安全性较高。可见胺碘酮由于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及生理特性, 能对冠心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进行紧急处理, 可作为此疾病急诊的首选药物, 同时大剂量注射也是相对安全的, 但建议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配合血压及心电监护, 预防各种不良反应发生[5]。

综上所述,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急诊应用胺碘酮的临床效果明显, 能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药物不良反应少, 安全可靠,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传玉, 马业成, 朱中玉, 等.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2005, 25 (5) :362-363.

[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以及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 中华心血臂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委员会.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应用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1) :1070-1071.

[3]邝鸿生, 陈曼华.急诊应用胺碘酮对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1 (2) :112-114.

[4]宋琴.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126例胺碘酮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厂矿医学, 2007, 20 (4) :375-377.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67例患者接受院前小剂量胺碘酮片抗心律失常治疗作为观察组,其余83例患者未接受院前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39例,女28例,平均年龄(56.3±4.7)岁,其中心房颤动37例(阵发性24例,持续性13例),室性期前收缩2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对照组男47例,女36例,平均年龄(56.9±4.7)岁,其中心房颤动43例(阵发性27例,持续性16例),室性期前收缩2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9例,室性心动过速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律失常类型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短期规律性应用胺碘酮,首剂静脉滴注150 mg负荷量的胺碘酮,10 min内注入;接着匀速静脉滴注1 mg/min持续6 h;如心律仍控制不稳,可每隔20 min,150 mg的量追加给药,最多追加3次,24 h药物累积量不超过2000 mg[2]。用药期间需定期按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及动脉血压动态变化。对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如果患者已转复为窦性心律,则转为0.5 mg/min速度维持静脉滴注24 h后观察。观察组患者入院后按照以上治疗程序的基础上院前急救过程接受胺碘酮片0.4~0.6 g口服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治疗后症状消失或得到显著改善,治疗24 h后,早搏消失或早搏<10次/h则可视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一定改善,但症状仍存在,治疗24 h后早搏明显减少则可视为有效;患者治疗后,其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抑或是呈现加重趋势,治疗24 h后,患者的早搏未见变化,甚至呈现增加趋势则可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通过院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疗效显著提高,其中显效率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提高,无效率显著降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

对照组7例患者出现轻度血压升高,5例患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观察组6例患者出现轻度血压升高,6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上急性心律失常抢救中胺碘酮是抢救药物的首选,胺碘酮能够充分的抑制心脏的钾、钠、钙等多种离子通道,从而降低了浦肯野纤维、窦房结自身的自律性以及其传导性,抑制复极过程而达到延长患者动作电位时程的作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控制心律失常的效果得到许多学者肯定[3,4]。但口服胺碘酮的疗效仍有分歧,因口服药物吸收到有效地血药浓度较慢、有效药量控制困难等。本研究中,院前抢救工作中经验性给予小剂量胺碘酮片有效地缓解了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从而提高了疗效。

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其没有明显的心律失常的反促进及心室内的传导作用。

从不良反应来讲,本文观察组中12例患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这是一般药物都会存在的反应,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早期适当的口服胺碘酮治疗是非常安全的,院内静脉给予胺碘酮治疗时剂量控制非常重要,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心电和血压监测,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5]。

综上所述,院前胺碘酮片急救治疗具有安全、疗效肯定等优势,值得急诊抢救工作中院前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评估院前胺碘酮片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7例院前接受胺碘酮片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83例未接受院前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抗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80.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9%、1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胺碘酮片急救治疗具有安全、疗效肯定等优势,值得急诊抢救工作中院前推广使用。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快速心律失常,胺碘酮片,院前急救,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詹贤章,薛玉梅,吴书林,等.多极标测在心房颤动消融术后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中的应用体会.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2,16(6):424-430.

[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委员会.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56-1071.

[3]卢文宣.氯沙坦联合胺碘酮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转复后预防复发的临床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1):8-9.

[4]张国天,陈永生,梁海军,等.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362-2363.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冠心病并发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患者72例, 其中, 观察组:男20例, 女16例, 年龄47~79 (60.98±11.2) 岁, 病程3个月~4年;对照组:男20例, 女16例, 年龄47~79 (59.87±10.9) 岁, 病程3个月~4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故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排除心率<50次/分的患者, 排除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排除I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 排除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该试验经过伦理委员会论证批准, 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停止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至少2w以上, 常规给予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 患者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适当的运动。观察组患者给予比索洛尔片1.25~5mg口服, 1次/d, 从小剂量起, 患者心率维持在75~90次/min时不再增加使用量;对照组患者倍他乐克12.5mg, 2次/d。患者出院后每2w门诊复查血压及心率情况并记录, 每3个月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 电话随访定期进行, 所有项目为期1年。

1.3 疗效评价指标

根据《冠心病防治指南》[2]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个标准:患者心悸症状消失, 24h心电图显示期前收缩减少>90%为显效;患者心悸症状消失, 24h动态心电图显示期前收缩减少50%~90%为有效;患者心悸症状无明显的改善甚者加重, 或者24h动态心电图显示期前收缩减少<50%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2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变化及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均较治疗前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冠心病逐渐成为了中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该疾病的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的内膜增厚, 发生脂肪沉积以及粥样硬化, 最终导致动脉腔变窄, 从而影响患者心肌的血氧供应, 产生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的心脏病变;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头晕等, 严重心律失常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 值得我们警惕[3]。

第三代β2受体阻滞剂能够特异性的拮抗β2受体, 而对β1受体作用比较弱, 同时还具有抑制血管紧张素、肾上腺素的作用, 能够降低冠状动脉的阻力, 增加冠脉的血流量, 具有保护心肌的作用, 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 减轻患者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4]。且比索洛尔能够显著的延长冠心病患者的QTmin, 而不会改变患者QTmax, 从而显著的缩小了QTd, 有利于患者的心肌电活动的一致与稳定, 缓解患者的心肌电生理异常, 从而有效的治疗冠心病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5,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2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均有下降, 观察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用药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见, 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可靠, 且用药安全。

综上所述, 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可靠, 能够显著的减缓患者心率, 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用药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冠心病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72例, 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6例, 两组患者均给予拜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以及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冠心病治疗, 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患者给予比索洛尔口服, 对照组倍他乐克口服。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2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均有下降, 观察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用药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可靠, 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用药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比索洛尔,冠心病,快速性心律失常

参考文献

[1]屈春生, 周元峰, 李亚琴.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72例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7 (9) :163-164.

[2]于全俊.冠心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27-128.

[3]郝翠琴.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3, 14 (1) :59-60.

[4]石兆云.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72例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33) :3223-3224.

[5]金志丽, 芦婷.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6 (10) :1214-1215.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田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0.7±8.6)岁;体质量43~76kg,平均体质量(54.2±6.4)kg;冠心病病程1~19年,平均病程(8.2±2.6)年;心律失常发病时间1~13d,平均发病时间(5.3±1.8)d;心功能分级:Ⅰ级8例,Ⅱ级11例,Ⅲ级17例,Ⅳ级7例。治疗组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43~86岁,平均年龄(60.5±8.2)岁;体质量43~79kg,平均体质量(54.1±6.2)kg;冠心病病程1~17年,平均病程(8.1±2.8)年;心律失常发病时间1~12d,平均发病时间(5.7±1.4)d;心功能分级:Ⅰ级6例,Ⅱ级10例,Ⅲ级17例,Ⅳ级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滴注,50mg/次,1次/d[5];治疗组患者给予胺碘酮静脉滴注,150mg/次,滴速为1mg/min,每天最大应用剂量不超过1200mg,1次/d[6]。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心电图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时间、疾病治疗时间、临床疗效、治疗前后P-R期间和Q-T期间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症状彻底或基本消失,期前收缩减少>90%,或完全消失,快速心律失常经检查示已转为窦性心律,主要包括阵发性心房颤动和室上性心动过速2种;有效:治疗后患者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症状明显减轻,心房率降低达100次/min以下,或与基础心律水平比较下降未达20%;无效:治疗后患者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症状未减轻,期前收缩减少未达50%,且未达到有效和显效治疗标准[7]。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消失时间、心电图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时间、疾病治疗时间治疗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心电图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时间、疾病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 5,见表1)。

2.2 临床疗效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P-R期间和Q-T期间

治疗前两组患者P-R间期、Q-T间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R间期、Q-T间期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R间期、Q-T间期长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血压水平下降等不良反应9例(20.9%);治疗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血压水平下降等不良反应2例(4.7%)。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导致的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心肌缺血会使钠离子通道活性完全丧失,而细胞内部的钙离子处于超载状态,导致裂隙通道完全关闭,增加折返激动[8,9];钙离子所处的超载状态可激活Na+-Ca2+交换过程,从而在早期阶段形成后除极电位,细胞内部的高Na+状态会促使反向Na+-Ca2+交换机制的形成,从而导致晚后除极电位形成,进而出现心律失常的病理学表现[10,11,12]。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存在易导致心源性猝死事件的发生,目前,临床上已将利多卡因作为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一种常用药物,但是利多卡因对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律失常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国内有相关学者认为,利多卡因只能降低患者心室纤颤发生率,不能降低病死率,从而导致利多卡因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少[13,14,15]。胺碘酮属临床上常用的Ⅲ类抗心律失类药物,由于胺碘酮所具有的生理特点和药理作用,已成为临床对冠心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实施紧急处理的首选药物。胺碘酮不仅具有较理想的抗颤性治疗效果,同时不会对室性传导过程造成任何影响,也不会加剧患者的心力衰竭病理学发展进程[16,17]。胺碘酮具有多通道阻滞作用,可有效终止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对触发活动、折返激动、增加自律性都可产生积极的促进效果[18]。胺碘酮可对α、β肾上腺素受体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对治疗难度相对较大的心律失常疾病实施救治时,胺碘酮与临床上应用其他抗心律失常类药物相比,其治疗效果更为明显[19]。此外胺碘酮还具有一定的抗心绞痛作用,对于部分存在心绞痛症状的心脏病患者应用该药物可很大程度上改善病情。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心电图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时间、疾病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R间期、Q-T间期长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表明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改善心律,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借鉴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田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多卡因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心电图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时间、临床疗效、治疗前后P-R期间和Q-T期间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心电图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R间期、Q-T间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R间期、Q-T间期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R间期、QT间期长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改善心律,且不良反应少。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 第9篇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心律失常;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96-01

心导管介入疗法已发展成为诊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射频消融术是治疗顽固性快速心律失常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射频消融术安全有效、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本文是作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修期间对28例顽固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90例.男45制,女25例,年龄平均(39.4±12.57)岁,病程1周~43年,平均(10.1±7.2)年。经体表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qRT)199例.以阵发性房颤为临床表现,经检查证实为隐匿性旁道2副,共201例,占本组病例的67%;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慢快型)78例,占26%;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13例,占4.3%;阵发性心房扑动7例,占2.3%;快心室率(≥100欢,分)心房颤动房室结改良术1例,占0.3。

1.2 方法 在局麻下穿刺左锁骨下静脉,置入电极导管于冠状窦内进行双极标测,然后进行心电生理检查,确定心动过速类型,标测靶点位置,放电消融。消融成功后观察20 min,重复电生理检查,若不再诱发心动过速,即可拔除电极导管,压迫包扎穿刺点。

1.3结果 本组90例中89例消融成功,1例房性心动过速者消融失败。术中术后心悸7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胸痛2例,局部出血1例,低血压1例,尿潴留2例,手术不成功1例,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好转后出院。

2护理

2.1术前心理护理 虽然该技术目前己基本成熟,但相对于其他治疗来说具有历史短,患者了解少等不足。因此,在射频消融前需向患者反复介绍所患疾病发病机制,该治疗目的、重要性、简单经过、有关注意事项,以及该治疗的成功病例,增加患者对手术的知情度,消除患者焦虑和恐惧情绪,从而树立治疗信心,这对顺利完成治疗及减少并发症均具有重要意义。

2.2做好術前相关准备

2.2.1 手术区皮肤准备 术前一日备皮,清洁双侧腹股沟及颈肩部、腋窝皮肤,注意勿损伤皮肤。

2.2.2术前药物准备 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对依赖性心律失常药物控制症状的可在监护下停药。

2.2.3术前适应性训练 术前1 d~2 d指导患者床上平卧排便,防止术后尿潴留及便秘。

2.2.4术前一天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 包括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受血五项、心电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2.2.5 准备相关的抢救药物和仪器 包括抗心律失常药、升压药、呼吸兴奋药、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硝酸甘油、除颤监护仪、血压监测仪、吸痰机。

2.2.6 胃肠道准备 术前4 h禁食,但对于老年患者、体质虚弱及糖尿病患者禁食时间不宜过长,避免长时间禁食状态下进行有创手术而出现虚脱、低血压。

2.3术后护理 ( 1 ) 术后返回病房, 应平卧 24 h,术肢制动 12 ~24 h, 沙袋压迫 6 ~8 h。( 2 ) 床边心电图, 持续心电, 血压监测及各项生命体征监护, 防止各种原因引起并发症。( 3)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及

抗凝药: 要密切观察出血倾向, 如牙龈出血、皮下淤斑、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等。( 4 ) 加强巡视, 经常检查局部伤口出血情况及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注意检查沙袋压迫部位是否准确, 敷料是否干燥, 嘱患者打喷嚏和咳嗽时应按住伤口, 预防局部伤口撕裂出血的发生, 如发现患者局部有胀痛或发热感, 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严密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肢体温度和感觉, 以防加压不当或穿刺侧肢体活动过早, 致局部出血或血肿形成。第二天下床活动时应观察下肢有无麻木或疼痛症状, 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5 )尿潴留: 术后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及手术时间长而导致尿潴留。处理办法: 术前训练床上排便, 进入介入室前排空尿液, 术后积极帮助患者顺利排尿。术后有 3 例患者出现尿潴留, 使用诱尿术无效, 予以停留尿管。

2.4并发症的护理

2.4.1出血、严重心律失常、血气胸的观察:导管电极需经穿刺静脉进入心腔内,因此可出现穿刺部位出血、血肿,严重的心律失常;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可并发气胸、血气胸、皮下气肿等。因此,术中及术后需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及形成血肿,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术中严密心电监护,观察心率、节律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本组2例术后出现穿刺点渗血,经更换敷料,重新加压包扎处理,未形成皮下血肿。

2.4.2心包填塞:肌袖性心律失常多起源于肺静脉或腔静脉壁,手术需行房间隔穿刺,同时肺静脉具有主干短、分支多的特点,操作中易导致左房或左心耳穿孔造成心包填塞。术中密切观察心电、血压、面色变化,发现病人烦躁、胸闷、憋气、面色苍白、血压下降时及时提醒手术医生,及早处理心包填塞。术后4 h内也是发生心包填塞的危险期,病人回CCU后继续监测生命体征和心电活动。本组30例未发生此并发症。

2.4.3心跳骤停:长期房速、房颤对窦房结功能存在超速抑制,一旦房速、房颤终止,可能出现心跳骤停或严重心动过缓,术中应密切注意体表心电图变化。本组未发生此并发症。

3小结

射频消融手术成功与否除了与医生的操作有关之外,还与护理工作密不可分。系统的术前教育和详细的术前指导及术前\术中\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是重要且有效的护理手段,能够减轻焦虑,保证手术成功,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认真细致做好射频消融术护理对手术成功\较少并发症和患者的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HJ0〗

参考文献

[1]邱原刚,赵莉莉,陈君柱,等.射频消融术前后的患者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7):550.

[2]杨建芳,梅顺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临床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1):1877.

[3]Liuba I,Jansson A Sostrom K,et a1.Gender-relateddifferences in patients with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ytachycardia[J].Am J Cardiol,2006,97(3):384—388.

[4]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编辑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1996,10(10):14.

[5]游桂英,姜永东,费翔.三维射频消融治疗一,房颤动并发症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7B):1827—1828.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 第10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100例, 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确定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其中男55例, 女45例;年龄42~79岁, 平均 (48.1±12.5) 岁;心律失常类型:室性早搏39例, 房颤47例 (持续性18例, 阵发性29例) , 心动过速14例 (单纯室性心动过速4例,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0例) 。所有患者在发生快速心律失常并开展急诊抢救时均采用胺碘酮治疗。

方法:在开始使用胺碘酮注射治疗时要注意刚开始其剂量要控制在150 mg左右, 在持续静注负荷量10 min后转为静滴治疗。控制滴速1.0 mg/min左右。静滴治疗持续治疗6 h后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适当地减少药量。在将滴速转0.5 mg/min, 并持续治疗一段时间后发现心律失常未能有效控制, 那么则需要再次追加应用150 mg剂量进行静滴治疗。但是, 在追加剂量时需要注意, 24h内注射的总剂量不能>2 000 mg。且为了防止不良反应的出现, 或者在不良反应出现时能够快速处理, 必须在静注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尤其是心电图变化和血压变化情况, 必须要持续进行检测和做好记录。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心律恢复正常。在给予胺碘酮静滴治疗24 h后未再出现早搏现象, 或者1 h的早搏数<10次。②有效:临床症状基本好转, 心律失常有明显转归, 在应用胺碘酮治疗24 h后患者的早搏现象明显减少。③无效:临床症状基本没有变化或者更加严重, 应用胺碘酮治疗24 h后早搏现象并未有任何变化。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应用统计软件SPSS 14.0,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存在方差齐性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00例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后室性早搏患者和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转复率分别为92.3%和96.6%。这两种心律失常疾病应用胺碘酮治疗后其转复率较其他类型心律失常的转复率高出很多, 转复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治疗过程中有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主要是以血压下降幅度过大为主 (5例) , 即血压下降至90/60 mm Hg。这种不良反应在通过调整注射液的滴速并且补充适当的血容量后均能够慢慢恢复正常。另外2例在心律恢复后有恶心呕吐症状, 但在调节滴速等后较快恢复, 见表1。

讨论

冠心病心律失常指的是以心律失常为临床主要特征的冠心病。由于心律失常在心血管各种疾病类型中都非常多见, 所以不能把所有的心律失常称之为冠心病。临床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急诊时主要是采用胺碘酮治疗, 可以说胺碘酮已经是临床上公认的专门应用于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药物。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可触发致命性心律失常, 胺碘酮是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是本身具有一定非竞争性的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该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 使心房传导速度减慢, 减低窦房结自律性, 对静息膜电位及动作电位高度无影响。并且延长各部位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折返激动。同时还具有有效影响甲状腺素代谢, 促进冠状动脉血管扩张的作用[1]。简单来说, 胺碘酮的药理学特点主要是有抗心绞痛和抗心律失常两大作用。所以, 在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中应用可以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

通常口服胺碘酮最合适的应用方向是房性和室性早搏治疗, 在这两种心律失常病症中应用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除了应用于已经发作的心律失常病症之外, 胺碘酮还可以作为预防阵发性房扑、阵发性房颤、阵发性室颤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的有效药物, 对于有这种潜在症状的患者可以通过服用胺碘酮的方式进行有效预防。另外, 胺碘酮还可以在心房扑动以及心房颤动治疗且转复后的维持治疗中应用, 能够有助于这些心律失常病症的有效预防和控制。静注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 但通常不抑制左室功能, 可安全用于心力衰竭患者。另外, 胺碘酮还具有抗心绞痛作用。所以, 对于有心绞痛的心脏病患者也可以应用该药物进行治疗。胺碘酮虽然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在治疗房性或者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疾病上效果显著, 但该药物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应用时需要非常注意不良反应的出现和控制[2]。

冠心病患者之所以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病症, 原因是冠心病患者通常都有心肌供血不足现象。冠心病快速性心律失常突发时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所以急诊治疗主要是以治标为主, 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采取治本措施。

本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时室性早搏患者和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转复率比较高, 分别为92.3%和96.6%。相比于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以及持续性房颤的转复率而言, 这两种病因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后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作用。另外, 研究结果显示, 除了室性心动过速和阵发性心动过速两种原因引起的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病症, 在应用胺碘酮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之外, 其他病因引起的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发生率还相对比较低。说明胺碘酮在多种病因引起的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治疗中效果显著且安全。

参考文献

[1]梅艳秀, 王晓.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18 (31) :851-853.

上一篇:电子课程教学下一篇: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