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体育课程设计

2024-06-03

师范大学体育课程设计(精选11篇)

师范大学体育课程设计 第1篇

论指导, 为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大学体育理论现状和问题

2002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要求在重视实践教学的同时, 更要重视与体育理论的结合, 但是, 目前大学体育理论“重实践、轻理论”的情况比较严重。[1]具体表现在:一是体育理论课程的课时数不够;二是体育理论的教学内容与实践脱离太远,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理论教室的不足, 使得体育理论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四是体育教师的理论课教学水平较低, 理论评价考核制度不完善, 使得大学体育理论的发展受到限制。

2 大学体育理论MOOC的课程设计目标

对大学体育理论课程进行MOOC设计, 使大学体育理论借助MOOC平台, 为实现大学体育理论MOOC的实践教学改革迈出了的关键一步, 进而使大学体育理论MOOC课程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2.1 改变以班级为单位或合班进行的体育理论教学方式

体育理论课种类丰富多彩, 开设有基础理论和专项课理论, 每个专项还分基础课和提高课, 每学期大概有上百个班级, 分不同的年级上课, 教室严重不足, 实现体育理MOOC教学, 将会极大改善理论教室的不足和上课时间的限制。

2.2 改变以教师为主讲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课堂中, 教师是绝对的权威, 大学生是被动的听课者和课程进度的跟随者。网络学习中, 大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材料的选择权, 可以选择课程数量, 提高学习效率。

2.3 增加了实践课的课时数,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课不同于其它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性强, 要使学生掌握一门体育技能就必须反复多次的练习, 这就需要运动时间和次数, 如果体育理论知识实现了网上学习, 势必为学生的体育实践增加了课时数,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2.4 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 提高体育理论的教学质量

体育教师在利用网络体系施教的同时, 自己的认知结构、专业经验和执教能力也能得到极佳的改善, 相当于在网络环境支持下与学生同时获得了持续性培训, 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迅速提高。

2.5 改变了传统的理论课考试方式

传统的体育理论考试多以笔试为主, 由教师出考试卷、印发试卷、监考、评阅、成绩统计等多个步骤组成, 不仅花费大量的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源, 而且也很难真实反映体育教学质量。采用在线的形成性测试、有监考或无监考的学期考试以及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平时表现等, 非常符合现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质性评价思路。

3 大学体育理论MOOC的课程设计

大学体育理论MOOC的课程设计是一个费时费力的工作, 我们不仅要有一个强大的研究团队, 而且还必须制定出周密的课程开发计划及日程安排。根据MOOC的特点, 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是对大学体育理论内容的遴选, 哪些内容是可以进行MOOC的制作, 哪些是可以在实践课上解决的, 课程内容是否成熟, 是否合理等, 以确保课程开发从开始就关注质量, 避免劣质课程的出现。这需要研究团队查阅文献, 进行讨论决定, 具体完成时间精确到月、周;第二阶段是研讨阶段, 研究团队要确定主讲教师, 根据MOOC的网课时间划分讲授内容;第三阶段是录制过程;第四阶段是校对、评价过程, 是对前面三部分内容的评价反馈, 这是课程发布前保证课程质量的最后环节, 是对大学体育理论MOOC设计质量进行完善和调整的过程。

3.1 大学体育理论MOOC的内容设置

利用MOOC平台实现大学体育理论教学, 打破传统体育理论的局限, 体育课不再受课时数、时间、教学内容的限制, 极大丰富了大学体育理论的内容。首先, 大学体育理论内容能够满足指导大学生体育实践和对体育相关知识的需求;其次,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按照网络课程的特点, 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消化和筛选。丰富的体育理论内容, 提供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不了解和感兴趣的知识点去学习,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笔者通过文献资料和长期的理论教学实践, 制定了大学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 如图2所示:学校体育理论的内容可以分为6个板块, 包括大学体育专项理论, 体育制度、体质健康标准、健康保健知识、传统体育文化、运动处方和个人锻炼计划等。

3.2 内容研讨

分专项组进行研讨非常关键, 首先, 在研讨阶段主要按体育理论内容划分相关的几个讨论小组, 并且安排1~2人小组负责人, 主持接下来的研讨活动 (如表1) 。在组长的领导下, 第一, 确定主讲教师。首先我国体育理论方面的教师尤其是高等学历的教师一直并不多, 且专业也较少, 另一方面高校体育师资人才引进也主要以“技术见长”[2]为主, 每个小组按理论内容选拔出的主讲教师不仅要在这一理论领域有所研究和擅长, 而且要具有很强的理论授课水平, 包括上课的艺术性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认真备课, 钻研教材, 把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浓缩在课堂, 提高效率,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最后, 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设备备课对教师来说, 比传统备课的工作量更大, 主讲教师不仅要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和事业责任性, 同时必须具有不断钻研学习的精神。第二, 对主讲内容依照MOOC的课程特点和设计要求划分讲授内容章节。首先, 体育理论MOOC的课程内容保持在10 min以内;其次, 内容主次清晰, 有所侧重;最后, 主讲教师熟练掌握课程内容。 (如表1)

3.3 课程录制

课程录制之前, 首先, 主讲教师要做到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选用的教材蓝本都是经教育和体育权威部门认定的正式教材;其次, 一定要对所讲知识点反复试讲, 做到措辞准确, 行文流畅甚至脱稿演讲, 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点讲清楚, 语速适中, 字句精炼。再次, 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网络学习的特点, 多使用动漫, 而不是文字教材的电子搬家。最后, 为了使主讲教师做到身临课堂的感觉, 试讲可以抽取部分学生或者教师去听课, 并且可以提出宝贵的意见。

课程录制时, 为了符合大学生对体育知识认知心理的表现形式和知识的学习策略, 可以请专业技术人员作指导, 使课程的PPT课件、音频、视频效果达到很高的质量。课程录制结束后, 主讲教师要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录制到的课程进行检查校对, 教师有可能由于紧张出现字句的重复或口误, 可以对其进行修改。

3.4 课程评价

投入学习阶段, 首先专家组进行评价, 专家组从课程的内容、教师的教学过程、课程录制质量、学生使用状况几方面提出评价;组织专业教师通过MOOC平台进行网上观看视频, 检查课程中的内容错误和技术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作为适用主体——学生, 在对网课的内容、主讲教师和MOOC的录制质量作出评价, 提出反馈意见。结合以上三方面的综合评价意见, 对大学体育理论MOOC进行修正 (如图3) 。

4 体育理论MOOC的课程设计注意事项、原则

4.1 建立对参与MOOC建设的教师工作量的有偿奖励机制

在实践过程, MOOC减少了老师重复性劳动, 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MOOC教学者需要投入几倍的精力 (较传统班级) 来进行教学。[3]首先, MOOC的制作需要付出很多前期的工作, 包括总筹划和我们前面讲过的阶段性讨论、学习, 教师对知识点的梳理、试讲、制作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对教师的付出一定要有物质和荣誉奖励, 良好的奖励制度可以激发教师对大学体育理论MOOC建设的积极性。

4.2 加大对体育教师MOOC建设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学技能

教师在MOOC制作的过程中, 是集录音、录像、文体、图形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科技教学手段, 它将多种媒体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所以体育教师在MOOC设计中会遇到很多技术难题, 组织教师参加MOOC开发的交流会、培训会、研讨会等对体育教师非常关键,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利用网络体系施教的同时, 自己的认知结构、专业经验和执教能力也能得到极佳的改善, 相当于在网络环境支持下与学生同时获得了持续性培训, 革新了教学理念, 提高了教学实践技能, 促进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4.3 加大对大学体育理论MOOC的投资、管理力度

首先, MOOC的制作需要借助现代技术设备, 计算机、录音、录像和投影等辅助设备, 所以学校和部门要提供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为教师从事MOOC教学设计提供硬件设施。其次, MOOC的开发周期较长, 需要成立一个研究团队, 由专人领导负责, 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保障制度, 整体规划, 长远发展。最后, 教育机构 (主要是高校) 是组织者和发起者, 应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拔优秀教师或受欢迎课程参与其中制定机构MOOC建设的整体规划;制定管理规定, 规范MOOC开发过程;开展MOOC研讨会、交流会, 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及资格考核;制定MOOC开发工作量和报酬的核定办法;为MOOC开发提供合适的拓宽资金来源, 争取社会资金和智力资源的支持;监管课程资金的使用。

4.4 教师要有责任心和事业心

大学体育理论实现MOOC教学, 将会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 对教师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授课技能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不仅代表个人荣誉, 而且代表一个学校, 甚至一个国家, 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新技能, 努力跟上时代的脚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科技带给教育的发展契机, 提升自己。大学体育理论实现MOOC教学, 对体育教师的责任心也有很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 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激励和帮助学生完成体育理论MOOC的学习。

5 结语

大学体育理论MOOC是一个借鉴其它学科MOOC和摸索学习的过程, 我们要不怕困难, 勇于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不断改进, 相信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会站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舞台上和其它学科专业PK。当然, 该研究主要依靠文献梳理进行逻辑推演, 得出的研究成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加之受研究者经验和实践水平的限制, MOOC设计质量还需要完善。在以后的研究中, 笔者将使用专家访谈、小组研讨、外出学习培训等进一步修改和完善MOOC质量, 并在MOOC建设和运行的实际中加以检验。

摘要:在MOOC时代背景下, 借助不断发展的MOOC平台和MOOC课程的优势, 对大学体育理论进行MOOC课程设计, 期望改善目前大学体育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同时为实现具有特色和高质量的大学体育理论MOOC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体育理论与健康知识, 拓展学生的体育知识面, 培养出终身锻炼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关键词:MOOC (慕课) ,体育理论,课程设计,大学

参考文献

[1]王丽娟.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0 (5) :90-107.

[2]高军.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11) :24-28.

大学体育课程总结 第2篇

大学体育课程总结

转眼间一学期又过去了,真是恋恋不舍,很高兴这学期选上了乒乓球的课程,我从小就喜欢这项运动对练习打乒乓球充满了热情,记得小学的时候一下课就和同学们冲出教室到操场上去打乒乓球,每次打球的时候都是那么快乐。可是进入初中高中以后由于学习的压力就几乎没有练习乒乓球了可是我一直喜欢着这项运动,现在进入大学了有时间练习了。这学期我选择了乒乓球课程,在这个课程中,我重新找回来了当初童年了欢乐和记忆,可是由于长久没有练习,技术比以前差了很多,不过,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切磋中,我的技术有了很大的长进,现在任然喜欢这这项运动,另外还有一个收获,我真的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由于以前缺少运动,身体素质就一直不好,经常生病,这一学期我经常到操场上锻炼,感觉体质增强了很多感冒也没有了。现在我越来越喜欢运动了,他使我身心愉悦。大学体育是衡量大学生是否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当代大学生应当重视体育,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有好的身体,才能顺利完成学业。

最后总结一下,课程中的比赛环节,虽然我们组没有取得最好的成绩,但也还不错取得第三名。我们组组员之间很团结协作竞争意识强,能力也很强。这次活动给了我一次很不同的体验,让我收获很多。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研究 第3篇

大学体育 普修课程 选修课程

中国高等教育明确:大学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目标以体育文化与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品德素养多元整体发展。从而表明了大学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取向。然而,课程目标多元整体发展战略的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的价值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设完善的课程校本管理体系,实施大学体育普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校本管理操作,因此实现体育课程的教育目标。课题以文献研究、问卷调研和实证研究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整体目标,实施体育普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校本管理操作。操作方法如下:

1.大学体育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非体育专业学生,教学目的和任务《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课程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大学体育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理论与实践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文化内涵,系统地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1.1、教学基本要求

1.1.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为体育选修课程打下基础。

1.1.3、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科学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合理地运用科学的手段来进行锻炼。

1.1.4、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普修课程

《大学体育》普修课课说明:一、根据上面1的精神 教学基本要求:

2.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为体育选修课程打下基础。

2.2、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科学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合理地运用科学的手段来进行锻炼。

2.3、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大学体育课程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加强体育课程建设,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根据党中央、国务院 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结合我校教改精神和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实际,根据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编写的《大学体育》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的要求。遵循“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能力、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体育课程目标;强调大学体育“以人为本”“健康体育”“终身体育”三大基本理念;在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上,注重健身性、教育性、针对性、延伸性、娱乐性、前瞻性;教学模式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培养个性、满足个体运动负荷 、兴趣之,做到“汗、会、乐”。大纲以健康教育为主、体现体育文明、智商、情商培养。大纲与考试大纲是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须执行的指导性文件。希望大学体育任课教师认真领悟大纲精神、要求,规范课堂教学上好每一节课,组织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我校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让学生通过大学两年的体育课程学习,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终身锻炼身体的行为动机,以此养成锻炼的习惯,并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会诸多锻炼身体的方法,以此获得1—2种锻炼身体的能力去终身

3.选修课程操作步骤:第一次课:课堂常规引导课及选修班报名

课的任务:

3.1、知识传授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和我校的体育教学基本情况,明确学习目的,搞好选修班选项。

3.2、能力培养目标: 教育学生掌握1至2项终生体育项目,提高中国全民身体素质。

3.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学方法:讲授法,宣布XXX年课堂常规

选修班报名 时间90分钟

高校体育教学任务是中国国家教育局、国家体育局1990年联合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学校体育的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纪律性,培养勇敢、顽强、进取精神。

3.4选修班教学模式 课内和课外结合模式。思路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身体状况,每学期选一运动项目,每周业余时间增两个课时辅导,使学生在该项目上加深知识深度、知识面,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能力,运作方法是:开学第一周,自愿选修一个运动项目。可不选,不选编在普修班。根据选报项目重新分班。第二周按选修和普修班进行教与学。

3.5选修班和普修班之区别

3.5.1、教学内容不同:专选班的教学内容是与该项目有关的知识,如篮球专选班的教学内容是篮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篮球的技、战术、裁判法等,普修班则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内容进行教学。

3.5.2、教学时间不同:选修班每周除了国家规定的正常教学的两个课时外,在业余时间再增加两个课时,普修班按国家的教学大纲周两个课时。

3.5.3、考核内容不同:选修班的考核内容是与该项目的知识,普修班则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考核

4、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须达到的要求:

体育课成绩必合格,取得必修学分。《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测试评定合格。体育课成绩为每学期一个学分,要修四个学期,《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测试每学年一次,共四次测试。测试的项目包括生理指标和身体素质指标两个方面,生理指标测试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的(接上页)是50米跑、1000米(男生)、800米(女生)、握力。

4.1选修班报名注意事项

选修班报名坚持自愿原则,任何人不得逼迫学生选报项目。

4.1.1、专选班的报名工作由各班班长负责,按照学校的要求统一填写报名表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学校体育部。

4.1.2、任课教师必须向学生详细讲解开设专选班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教学运作方法,使学生了解其目的、意义和作用。

4.1.3、学生在选报项目有何疑问,有权向体育部咨询,体育部教师须及时给予解答。

4.14、完成选修班的报名工作 由各班班长负责,严格按照学校要求进行。

5、结论:通过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理论与实践之研究,从体育课程前期、中期、后期进行全过程的民主管理,处处实行人性化管理,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教学为本,发现教师与学生的资源优势和闪光点,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取得了以下成绩,开课须对学生有:A课程说明B教学大纲C考试大纲D考试方案E教学日历F教学进度G教案H听课笔记I考勤本J记分册K师生民主评定成绩,控制偏差,使评定呈正态分布,教师学期工作总结。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实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认可,但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还需进一步努力之!

参考文献

[1]刘黎明:新时期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实践与思考,体育学刊,2005.5

[2]吴志超等: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师范大学体育课程设计 第4篇

1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前存在很多的突显出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使得大学生的锻炼需要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发现,这些问题既有高校体育模式本身存在缺陷,也有外部条件的限制,本文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如下。

1 . 1教学模式单一僵化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非常单一,这与高校学生锻炼需要呈现出来的个性化要求存在巨大矛盾,在教学模式方面,高校体育课程基本上就是三段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课前活动、理论讲解、自由练习,这种教学模式与大学生个性化的凸显格格不入。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就是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尊重,缺少兴趣性、科学性。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的诱因主要在于教学目的、教学理念等方面存在偏差,高校体育教学目的依然停留在运动成绩以及运动知识的提升普及方面,忽视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要求,结果导致教学模式枯燥无味,极大的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1 . 2教学评价存在不足

在教学评价方面,高校体育课程狭窄的评价内容、落后的评价方法以及单一的评价主体导致评价说对于体育课程的改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评价内容方面,基本上局限于对学生运动成绩的评价,忽视对体育其它功能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方法方面就是简单的成绩横向排名,在评价主体方面,教师评价为主导,学生没有成为评价主体。既有的体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很容易就会造成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产生厌恶心理,并最终影响到学生终身锻炼兴趣的培育,同时对于其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是一个打击,影响到体育课程的功能的充分发挥。

1 . 3教学条件不太理想

很多高校对于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视不足,对于高校体育课程在学生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高校体育课程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在这种理念下,高校在体育设施的投入方面就显的比较悭吝,不愿因对体育设备进行更新以及补充。其结果就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体育设施非常陈旧,大部分的体育课程都是跑步、体操等对于体育设施要求不高的项目,此类项目单调乏味,对于大学生个性化的锻炼需要来说明显的难以满足。高校体育课程模式创新的基础之一就是体育设施,没有体育设施的跟进,体育课程模式创新自然会大打折扣。高校体育教师很多时候也想对于体育课程模式进行创新,举例而言,引入各种健身器械,提升学社锻炼兴趣,但是因为设备的限制,这种想法难以转变为现实。

1 . 4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高校体育学科教师相对其它学科来说,在学历层次、知识素养等方面具有一个明显不足,加上体育学科在高校不受待见,各种资源的分配方面,体育学科教师都明显处于一个弱势地位,这也导致体育课程老师没有动力去进行自我的提升,久而久之体育课程老师的教学素养与学生要求之间会有一个更大的落差。教师素养的欠缺反映到体育课程教学方面,那就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创新不足、教学评价不当等等,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组织者,其素养的高低可以说直接决定了体育课程的效果。而体育教师素养偏低的原因在于高校对于体育学科重视不足,在人才引进中标准要求不高,加上的对于体育教师的培训不够,双方面的因素导致高校体育教师素养偏低。

2大学生锻炼需要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设计路径

针对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作者自身的体育课程教学经验,本文对高校体育课程设计具体路径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针对性建议,希望能够给高校体育课程创新带来有益的思考。

2 . 1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的满足大学生锻炼需要,高校在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方面要不断努力,高校体育教师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深入到大学生中去调查大学生的锻炼需要,并据此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举例而言,在教学模式方面,高校可以引入诸如游戏教学法、竞争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在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中,高校管理者以及体育教学者应在明确的高校体育教学目的的基础之上,树立符合大学生锻炼需要的体育教学理念,将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实现教学模式的更加新颖,更加有趣,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双向沟通,就教学模式不断调整,最大限度的将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激发出来。

2 . 2教学评价不断创新

在教学评价方面,高校体育课程设计可以将大学生这一群体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相互评价,这样构建一个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克服教师单独评价存在的不足。在评价方法方面,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注重评价方法的创新,可以将体育成绩排名这种评价方法转变为优良中差这种定性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内容方面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避免评价的内容的单一以及固化,利用评价内容的引导功能,让学生的锻炼目的更加全面。教学评价中大学生的锻炼需要教师要利用调查访谈等方法进行分析,将锻炼需要作为评价每一个学生的主要指标,实现评价的针对性,并指导体育课程设计。

2 . 3更新补充体育设施

体育设施是体育课程创新的基础,脱离了的体育设施,满足大学社锻炼需要的体育课程创新也就成为无源之水。针对高校体育设施陈旧以及匮乏这一现实,高校在体育设施投入方面要给与一定的重视,通过对大学生锻炼需求进行充分调研,据此投入资金补充体育设施,举例而言,一些学生对网球、桌球等比较感兴趣,高校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相应的体育设施,为开设相关体育课程创造条件。同时在这些设备的充分利用方面,高校管理者也应该根据终身体育的要求,对大学生的使用进行放开,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定体育器械使用规章,最大限度的发挥体育设施的作用。高校在体育设施更新补充方面,为了弥补资金不足,可以与社会上的体育健身中心进行合作,学校可以提供一定的场合,吸引社会投资,利用这些健身中心的设施,双方互取所需。

2 . 4提升体育教师素养

高校体育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对高校管理者要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重视提升体育教师的素养。对于体育课程教师的引进,要制定一个相对严格的标准,摒弃以往的用体育运动成绩作为体育课程教师选拔主要标准的作法,毕竟运动成绩好并不代表其能够扮演好教师这一个角色,体育课程教师的胜任特征不仅仅局限于运动成绩。通过对体育课程教师岗位的胜任特征进行分析,严格按照胜任特征来进行体育课程教师的选拔,打造一支高素养的体育教师队伍。与此同时,高校应加强对于体育教师的考核培训,通过培养让体育课程教师了解体育教学领域内更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更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体育课程教学效果,满足大学生的锻炼需要。

浅谈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体育    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1.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课程设置适应性较弱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设置落伍较为严重,缺乏创新性。很久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以“学科”为主体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新意不足,强调整体性,而忽视个体差异性,在批量生产模式下,对学生的个性压抑较为严重,对学生专长发挥和喜好不利,扼杀学生个性与创新性,这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爱好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之一。

1.2教学内容随意性大

传统教学内容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由教师决定,而教师决定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从简到易,不能依据学生对体育需求情况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导致大学体育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脱节,对学生上课积极性有较大的打击,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因此,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将教学目标建立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3课程管理过于单一

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管理过于单一化,课程管理大部分以单项教学目标为管理单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校或老师制定和设计的教学内容,不能在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实施等方面与学校或老师交流和沟通。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管理和约束学生,而轻视培养学生能力,重视重复机械操作,对学生指导不足,不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任务和目标。

1.4课程考核评价单调

体育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体育课成绩对大学生奖学金评定和推研等有较大影响,因此,学生对体育成绩的关注度较高。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具体项目的成绩评定学生学习体育情况的现象很普遍,体育教学以体育达标为指挥棒,这样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体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进行评价,而轻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使评价的激励作用大为减弱。体育教学变成灌输体育技能和技术,技术达标和取得好成绩的单一活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突出强调外在效果,而轻视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如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教育等。

2.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措施

2.1创新教学思想

大学体育教学应建立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以贯彻实行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使学生掌握基本体育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重新认识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和功能,打破把考试作为教学终极目标的思维,积极构建面向新时期的大学体育教学体系。在实行过程中强调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使大学体育教学思想与学生健康建设联系紧密,使健康教育拓展到终身体育思想与空间中,明确体育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服务作用。

2.2开发大学体育课程的综合功能

大学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重视大学体育课程综合功能的开发,即将运动参与、体育技能、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五方面的潜力发掘出来,并在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予以认真落实,将体育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身心修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使大学体育课程摆脱单纯性健身和体育技能学习思想,充分体现社会特征和人文素养。

2.3多样化设置大学体育课程

多样化设置大学体育课程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如何提高体育课程的多样化?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师资力量水平和器材、场地等条件,在此基础上,首先应建立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方案,使学生有更多和更自由的选择机率;其次,体育课程的设置还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基础等结合起来考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质健康水平。

2.4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大学体育课程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评价学生时不应只依据体育单项成绩进行评定,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评价考核方法,从学生情感意志、学习态度和习惯养成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增强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我国未来发展需要。

3.结论

首先,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应立足于创新教学思想的基础,重视开发大学体育课程的综合功能,体现时代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其次,应重视大学体育课程的多样化建设,加强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和管理,完善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大学体育教育目的和任务,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实际,全面推进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周鹏.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1):126-128.

[2]丁腊生,金波,李玮城.论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改革[J].时代教育,2015,(5):201-204.

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研究 第6篇

关键词:体育课程体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必要性

1 课程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1.1 体育课程改革工作的要求

如今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 不仅中小学生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就是经历完高考的大学生也必须不断强调全面发展。因为他们大学生正是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是祖国建设工程的中流砥柱。这对普通高校的教育改革具有先进的要求, 也具有方向性意义。普通高校教育改革工作要求其薄弱环节也就是体育工作环节能作出相应调整, 以适应全面素质发展的当下, 由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向健康、保健、娱乐的统一性综合体育教学转变。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全面、合理可取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式方法体系、课程教材体系以及管理体系等, 是应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

1.2 社会舆论的渲染

现金运动早已成为一种时尚。对于外国那种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崇拜和追捧, 人们已经充分重视起来健康。不仅强调小家庭、孩子们老人们、成年人的饮食健康情况, 人们也愈益加强运动。中小学生体育课的比重加大, 成年人也加强跑步锻炼, 连大妈们的广场舞也成为全国性的热门运动, 甚至在全球都有名气。大学的体育课不仅是学生期间的运动, 更是终身体育。这种体育意识早已扎根于国民心间的。再加上媒体的造势, 综艺节目甚至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宣传造势, 都把运动这一意识深深灌注于青年人的脑中, 在这种大的氛围下, 大学生就更主动地加入运动, 因为这是一种时尚。比如跑男节目就呼吁运动, 还有新浪微博软件、小米计步器等在为全面运动加分。而且国家也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这是国家贯彻2007年中央7号文件、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 为进行高校体育体系研究打开了现实之门, 提供了动力。

1.3 文献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使普通高校构建体育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 构建出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

1.4 学生主体的体质和兴趣需求

如今的电子科技十分发达, 网络成瘾是自20世纪90年代就一直被社会关注的一大社会问题, 但从未消退过。现今微博、微信的存在更是让社会专家头疼 (发愁如何解决这一社会难题) , 让学生族、工作族、家庭妇女族脖子疼 (长期勾头看手机, 刷屏导致) 。更不用说环境污染等对人类健康的侵蚀了。所以人类健康对运动的需求是空前的, 那么学生的身体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刻不容缓的。大学生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是具有空前的需求和要求的, 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日益具有主体性和主动性, 他们是具有强烈个性化的“新新人类”, 对体育有着自己的兴趣品位和独特见解, 早就不厌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了, 这对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时代性的挑战, 意味着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改革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在运动时尚风下, 马甲线已经成为美的标志, 运动已经是爱美的大学生首选“套餐”, 体育课已经不再是必逃的课, 而是怀揣着美好理想的目的地。这就要求学校应扩大学生的强烈需求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来真正实现体育的目标。时代已经发生变化, 体育课程体系也早已应该紧跟潮流了。“适者生存”这是社会规律, 高校这个聚集了世界上最活跃最时尚最年轻的群体校园, 更应该引领潮流, 开创更好的时尚。

2 课程体系研究的内容

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当前体育发展的形势和前景, 抓住机遇、趁势而上、紧跟体育的走势, 大力推进体育的发展, 加快素质教育的步伐;除此之外还得更加深刻地分析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和发展的内外部矛盾, 握住教育改革的战略重心, 稳扎稳打, 构筑面向21世纪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

2.1 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就是体育应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化作人行动的目标, 即:健康目标、运动目标和行为目标。

健康目标: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的目标。体育应该满足人的身体健康, 这是最基本的目标。体育要求经过体育运动教学之后, 学生的身体组成部分及其匀称性要有所进步, 应该接近较理想的标准和要求, 也就是说身体形态要匀称, 身材应该变瘦壮;身体技能方面应该发展学生的有氧代谢能力、增强心肺功能及心血管系统技能等, 让学生变得更加强壮更加健康, 提高免疫力。没病的强身预防疾病, 有病的能健体减轻疾病。除了身体健康, 还需要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 学生要意识到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有效性和积极作用, 能掌握调控情绪的技能, 能锻炼出更强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具有更阳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更强的心理素质。

2.2 内容体系

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应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 应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的, 必须朝着系统化和科学性的方向发展, 既要体现出大学教育功能的综合性, 最终还得本着学生至上的核心要求, 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综合水平。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首先要从根本上扭转单一的体育课堂教学及重复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陈旧内容体系, 而要建立以强身育人、发展个性、增强体育意识、培育体育能力、养成终身运动习惯为中心的新内容体系,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方式方法, 以便于他们终身运动健身强体。

2.3 课程教材体系

课程教材的建设是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抛弃学校体育阶段性教学的狭隘思想, 而应把大学体育的健康素质教育目光拉长到学生毕业后的终身健康需求上, 以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端正学生运动方式方法、培养学生锻炼习惯和体育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升华、培养学生终身教育的意识作为新的教材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素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2.4 方式方法体系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单一的体育课堂教学及重复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陈旧教学模式, 必须从方式方法上予以改变, 把课内教育与指导体系、课外教育与自助体系以及体质健康监测与干预体系相结合, 形成一个整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为社会塑造出更多更强的建设者。

2.5 管理体系

大学体育课程体系还有一个部分就是管理体系, 包括三个分支系统, 即教师教学管理系统、体育课程管理支撑系统和学生体育档案管理系统。三个分支系统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 有机统一, 共同为大学体育学院服务。因此, 必须要充分利用、及时更新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科技手段, 健全管理制度, 实现科学、系统、规范、先进、现代化的大学体育课程管理体系。

3 结语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方式方法体系、管理体系等, 它们应该有机结合, 贯穿于整个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能够有效推动运动的风尚,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地身心发展健全的建设主力军, 为国家培养出更好更强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正贤.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7) :70-72.

建立大学新型体育课程模式 第7篇

高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贯彻实施教育部2002年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已逐步转变“唯体质”或“唯技能”的传统课程观念, 确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努力构建适应完全学分制条件下的体育课程模式, 建立新型体育课程模式才能使大学体育取得良好效果。

(一) 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形成多元化课程结构

体育教育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而体育课程是体育教育的核心环节。在本科生必修课的基础上, 还开设本科生任选课 (体育为必选学分) , 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选修课, 研究生的指定选修课等, 形成了面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留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由必修课、任选课、指定选修课和自主选修课等不同类型课程组成的多元化课程结构。

(二) 以学生需求为基点,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为了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兴趣和自主选项、自主选师、自主选时的学习需求, 根据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条件, 一方面充分挖掘校内教学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师资队伍、场地设施和课程项目的潜力, 增设瑜伽、形体、防身术、踏板操、擒拿格斗、棒垒球、趣味篮球等实践类课程, 以及桥牌、飞镖、体育游戏、体育养生等人文类课程, 另一方面努力拓展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 开设了射击、野外生存等课程, 充分注意民族传统项目、竞技运动项目与时尚流行项目的融合与互补, 通过体育课程项目的增加, 拓展课程的空间与时间, 激励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有效增强体育课程的活力。

(三) 以课内外为结合点,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1、把校园体育赛事转化成规则裁判法课程的实践教学平台

通过开设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游泳等多种项目的规则与裁判法课程, 提高学生体育比赛的观赏水平, 满足校园赛事对现场裁判员的实际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 与校园比赛实践紧密结合, 让学生体验竞赛组织的规律, 提高比赛现场执法的能力, 教师临场指导和点评, 并在理论教学中进行生动的案例分析, 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比赛的理解水准和实践操作能力, 促进了校园比赛的健康发展。

2、把运会团体操表演演变为拳、操、舞课程的完整教学过程

大型团体操编排和表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含量, 能有效提高学生编排、表演、欣赏、组织等专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改变以往与课程教学分离而单纯课外操作的方式, 把团体操编排表演教材化, 精心编制教学计划和考核内容, 根据分练与合练的实际需要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操作程序, 既使运动会大型团体操表演精彩纷呈, 又使学生在编排、学习、合练的完整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专业能力。

3、把学生体育社团设计成良好的课内外一体化课程组织形式

建立学生足球等单项体育协会, 扩大学生会员,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学生体育总会。学生体育社团在团委领导和体育部指导下, 组织开展各种校园体育活动与比赛, 在培养学生干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沈阳建筑大学2003年开始, 进行了学生体育社团课程化运作的改革试验, 在众多体育协会中, 选择了以协会作为学分制管理试点, 并选派优秀教师担任协会指导教师, 以综合测评为依据实施学分制管理。不断完善, 逐步推广体育社团, 为打造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探索新的途径。

(四) 以尊重差异为原则, 因材施教与公正评价

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千人一面”的教学方法和“一刀切”的考核标准, 尊重学生遗传基因、运动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 体现教学的个性化和考核的公平性, 应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注重教学的“过程性”效果, 部分专项课程根据不同教学班级的层次差异或同一教学班级学生的基础差异, 按照初级、中级两个层次, 分别提出不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同时在身体素质或专项技术的考核中, 同一考核项目设置若干不同内容, 供学生自主选择。成绩评定改变以达标为唯一依据的传统方法, 体现综合性, 突出参与性, 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理论知识不同权重给出成绩评定。

(五)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 实施科学化教学管理

体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牵涉面广, 任务量大, 要保持教学秩序稳定性,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规范教学管理制度, 强化日常教学管理。制定《体育课程教学规范》、《体育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暂行规定》、《教师上课请假条例》、《体育教学安全管理条例》、《优秀教师 (学) 奖评选条例》等相关制度, 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同时, 建立看课查课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 组织教学督导组, 通过网上评教、随机看课评课、学生教师座谈会、填写调查表随机征询学生意见等形式, 及时了解教学第一线的基本情况, 有效把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六) 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品牌”意识, 探索“体教结合”模式

创建大学高水平运动队, 实施“体教结合”发展战略, 不仅是我国竞技运动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 也是大学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

1、继承传统, 发挥优势, 开创“体教结合”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新局面

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 不断完善高水平运动队办队机制, 吸引高水平体育人才,

2、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构建“体教结合”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新模式

在开展体教结合工作的实践中, 我们在遵循教育规律和竞技体育规律的基础上, 构建大、中、小学“一条龙”高水平运动队和“体教结合”的办队体制, 建立与加强与有影响、有实力的专业队合作, 保持与加强与国内高质量、高品牌的中学合作, 充分体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指导思想。

学校应实行双向共同管理保证运动员的文化学习。针对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单独编班。同时, 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比赛特点, 制定教学计划, 设置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1].郭炎林高校群体运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年05期

[2].倪伟高校体育教学中隐性体育课程的作用与施教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钟浩我国大学体育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初步分析[J];体育科技;1997年Z1期;

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探究 第8篇

1 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改革的原因

首先要阐述一下关于“体育能力”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含义是指由各种知识、素质、能力有机组成的综合能力。从认识论的观点看,它主要包括了对身体各种活动的敏锐观察能力、迅速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创造性活动能力、接受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动作重点难点的判断能力等等。大学体育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只发挥在体育活动中,更是发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敏锐的观察到生活情景、对生活事件快速做出适当的应激反应等等。

大学体育课程的最大问题就是其设置的教学目标与中学、小学无法有效区分。中小学的教学目标不外乎强身健体、增加体育技能等等,而大学的体育课程更要求尊重每个大学生的个体意愿,促进每个大学生个人的体育能力。所以,大学体育在这方面缺乏与中小学更进一步、更上一层的教学目的和课程安排,使得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对健康的完整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召开的“健康促进与体育”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体育成为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会议主题。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体育技能和强身健体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高校学生们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得体育锻炼成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中国人的身体素质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各项机能,享受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

在25岁前,人的身体无论是功能、素质和机能都在不断的提高,此时培养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身体的发育,增强体质。所以,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要激发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欲望,通过设置重复多次有规律的训练,强化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为大学生提供运动所需的器材,保障学生有充分的运动时间,提供丰富的活动平台和场地,比如及时开放运动场、增加竞赛项目等等,使大学生可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对于中国来说,不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是一件好事。

2 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中国大学的体育课程发展从建国以来经历了三个比较大的变化,而现在发展脚步依然不断前进。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现在已经被绝大多数学校所沿用,其模式是自选项目、自选时间、自选教师,这给大学生创造了非常开放的环境,使得大学生本来就有的大量自由空间得到了更充分的安排,也让大学生觉得得到了自主权。不同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指导能力也是学生选择适应自己学习方式的项目的重要依据。“三自主”选课方式使学生的价值观有了较好的体现。价值取向呈现了个性化的特点。以深圳大学为代表的“俱乐部”模式也由于其自 由的教学模式正在被更多学校所接受。在地处偏远的农村或中小城市,其大学的体育教育仍然是按照旧时大班制的上课模型,跑圈、做操等等形式不但使大学生没有上课的欲望,老师也没有教学的乐趣。

随着人本主义在我国的引入,广大教师都意识到大学体育的教学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说不同认识水平、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态度以及不同的情感、兴趣、生活背景等等的个体差异对整体化教学的影响。所以,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为进一步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改革,重点就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愿。有在大学生中做出的问卷调查显示,希望开设的体育项目不仅包括了网球、体育舞蹈、健美、格斗等等这些新颖的体育项目,还有对传统项目的升级学习,比如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篮球和排球等等。而中小学经常开设的体育课程如铅球、跳远、跨栏这些竞技要求高但审美和实用性不高的项目成为了冷门。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追求是与时俱进的,而且他们也有自己对体育项目的看法。只要能提高体育项目和教学的多元性选择,会有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其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

3 探究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方法

第一,大学体育的课程目标应当不同于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具体、实用的目标,才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所以, 大学体育的课程改革要注重大学生学习的需求,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和体育锻炼的时间,使其互相促进。课程改革还要注重学习内容的文化性,增加更多人文素养而不是技术锻炼,试图培养大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体育项目的归属感以及尊重他们选择的变动。课程改革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注重体育运动的娱乐性和实用性特点。很多大学生都开始有意识地自己进行健身或晨跑等体育锻炼的活动,此时不仅应该鼓励这些学生还要适当、适时提出体育锻炼相关的误区和要点,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私人的体育锻炼,也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良好沟通关系。从这几点进行课程目标的重新设置,才能有效提高各个高校的体育课程的接受度, 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青年人的体质。

第二,在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专业知识。因为每个体育教师的特长都不一样,有的教师可能博学多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更多的教师可能只熟悉某一种或两种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教学。让一个篮球专长的教师去教学羽毛球,不仅是对大学生的不尊重,更是对教师的不尊重。在当前大学校园中,普遍青年人的身体素质不高,所以强求身体素质提高之后才能进行专项体育项目的学习是不可行的。几乎每一项运动项目都包含着身体素质的基本要素,通过专项的学习既能够提高专项技术技能,也能够提高身体素质,两者相辅相成,因此通过专项来提高基础也更有效率。况且,一个人进行体育项目的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这个项目的喜爱程度,如果热衷的程度足够,那么再差的身体素质都可以被一步步地提高。因此,少而精的教学内容就已经足够了,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学到一种技能,增加对这个项目的喜爱程度,然后通过自学成才,这样才是大学体育课程的终极目的。

第三,除去必修课形式的体育项目“三自主”的形式,大学体育课程还包括了范围很广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通常都趋向小班教学,人数限制在30~40人以内。它的课程比必修课更加开放、灵活和多样化,除去体育项目的学习进修,还包括了在体育视野下的各种审美培育等等。选修课的特点是在时间安排上非常灵活,不仅可以根据季节,还可以根据热门程度进行排课。选修课的教学形式多样,既满足了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又适合学生的发展。比如篮球比赛指导与欣赏、冰上运动与欣赏、铁人三项体育综合训练、排球裁判的教学等等。

第四,增加体育协会的数量和规模,给予这些自由的体育协会专业支持和力量。体育协会多元化是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体现了大学体育的开放性。它完全是由大学生自由组建,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觉参加这些社团,不具有任何强制性。大学体育的课程改革,正是提供了体育协会发展的温床,使它在非正规课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体育协会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课外延伸和补充,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和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兴趣特长的养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此时,大学的体育教师应给与这些社团尽可能多的专业指导, 以及有选择性地向他们推荐校级或以上的大型比赛,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全力支持这些体育社团的活动开展。

4 结语

大学体育的课程模式是围绕着教学目标来逐步体现的,所以, 设置一个能涵盖绝大部分高校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是重点,这样能使大学生们有参加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体育课程的改革体现了更为实用和具体的课程目标,包括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领域;在每一门具体课程中,不仅能体现本门课程的特殊用途,也能够全面达到总体的课程目标。所以,应当前大学体育的学科性质和课程目标的多样化要求,其课程模式必然是多样化的,也必将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以“三自主”或者其它如“俱乐部”等多元形式进行的授课活动,将会逐渐取代集体参加的大学体育课程的形式,这可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提升整体的学科地位,最终培养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真正意义上做到体育教育的终身化。教师在大学体育课程中不仅要提供尽可能多的专业帮助,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造就全方位的大学优秀人才。此外,建立体育协会,聘请教师担任这些社团的指导老师或专业教练等等,都可以让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今后体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将终身体育的理念连同素质教育的理念一起,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切实落实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

摘要: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简单而枯燥,与中小学无法接轨,体育教学的应用性也不够高。大学的体育课成为“鸡肋”,不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学生学习体育、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很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体育课程新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观念,也可以转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对当前中国大学体育课程进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境做出一系列的归纳和总结,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特点,最后对将来的课程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当前大学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研究 第9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9所普通大学的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资料。

2.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操作软件对9所大学2010年至2014年申请参加体育保健课的学生人数进行了统计、归纳和分析;对9所大学2005年至2014年间体育课新增加的体育项目进行了统计、归纳和分析;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分析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这一因素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

3.问卷调查法, 对9所大学共计60名体育教师进行了关于课间运动的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60份, 收回58份, 回收率与有效问卷率97%。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当前申请参加体育保健课的学生人数有增长的趋势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保健课, 是为个别身体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是为满足身患慢性疾病和某种原因不能参加普通体育课学习的学生而设置的特种形式的体育课。在选修体育保健课的学生中, 亚健康学生占大部分, 另外包括体质较弱、有运动禁忌和代谢疾病的学生, 其中还包括肥胖学生。由于体育保健课不用运动, 组织形式灵活, 考试简单, 容易获得学分, 对于一些不爱参加运动的学生提供了逃避体育课的机会, 这些学生的体质无法得到锻炼。

从表1可以看出9所大学中申请参加体育保健课的学生总数从2010年的351人上升到2014年的442人, 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中包括一些可以正常上体育课的学生。一方面因学生的申请要求, 另一方面学校也害怕这些体弱多病的学生在体育课中出现安全事故。这些本应该通过一定运动负荷的体育课来增强自身体质的学生却无法得到锻炼, 这将进一步恶化这些亚健康学生的体质, 使高校体育课对发展学生体质的效果降低。

2.2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一直在不断的改革, 课程内容从大强度高难度的竞技体育项目, 到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普及性强的体育项目, 再到目前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教学理念, 以“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为目标, 以符合学生兴趣和个性多样化发展的新兴体育项目,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选择项目, 自己选择老师, 使高校体育课更加具有主导性。通过对9所高校2005年—2014年体育课新增体育项目中, 可以看出新兴体育项目在不断的增加。

从表2可以看出2005年到2014年间被调查的9所大学体育课中新增体育项目共计14项, 最少的增加了5项, 最多的增加了9项。由于学生接触新鲜的事物快, 新增的各种体育项目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感, 使大学体育课的娱乐性得到提高, 丰富学生的生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多样化发展。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 不少学校把体育舞蹈、台球、棋牌、民族舞等低强度低负荷的体育项目逐渐纳入体育课堂中, 使当前高校的体育课程项目在向低强度、低难度、低事故、娱乐性强的方向发展, 而负荷大健身效果好的长跑、游泳、田径、体操等项目由于事故率高和学生积极性不高而正在逐渐消失。

2.3 当前高校体育课中学生运动负荷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当前大学生体质没有得到改善,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体育锻炼, 其次是运动中处于运小动量和小强度。虽然教育主管部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前普通大学体育课任然是学生锻炼体质最重要的途径, 对于不爱好体育运动的学生来说是唯一途径, 据调查中国大学生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只有30%—40%之间, 大部分学生课余时间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可见高校体育课承载着增强学生体质的重担。然而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使体育课的娱乐性越来越强, 运动负荷越来越低, 事故率越来越低, 造成“学生怕吃苦, 老师怕出事”的局面。多数同学将兴趣爱好和目的需要作为自己选课的依据, 体育课是否在室内、项目是否辛苦、考试是否容易过关等成为大学生选课的条件, 将选课的决定权完全由学校转交给学生, 体育教师在课间未能安排和监督学生达到设定的运动量和强度, 无形之中会助长学生怕苦怕累的消极锻炼思想。

从表3的问卷结果看, 所调查的大学体育教师中只有37%的老师认为大学体育课可以改善学生体质, 却只有32%的教师认为体育课应该加大学生的运动负荷, 63%的体育教师认为课间运动量偏小, 一方面是71%的教师认为体育课加大运动负荷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会影响学生对该教师和该项目的选择, 另一方面77%体育教师担心课间较大运动量和负荷强度, 一旦增加学生受伤和事故的, 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承担事故责任, 只有13%的教师愿意恢复长跑、田径、体操等运动负荷大且易受伤的体育项目。如此一来, 高校体育课程中的两大主体, 学生图好乐趣怕苦怕累怕出汗水, 体育教师为安全怕认真怕出事儿怕担责任,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初衷将背道而驰, 课程实施将进入到恶性循环的局面。

2.4 当前高校体制测试不达标率没有降低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编制的, 于2002年7月正式实施。要求高校必须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质测试, 测试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 (立定跳远选其一) 、1000米 (台阶试验) 、握力六项, 根据每项测试的数据计算出单项得分, 再根据每项的权重计算出总分, 60分以下为不达标, 86分以上为优秀, 该测试成绩作为学生体质健康个体评价标准和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以下是被调查的9所高校2010年—2014年该校学生体质测试的统计表。

从表4可以看出, 2010年—2014年9所高校学生体质测试不达标率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是对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速度、力量、耐力的综合表现, 从众多参与学校体质测试工作的体育教师中获知, 部分学生体质测试不达标最主要的原因是耐力和力量达不到要求, 男生主要集中在引体向上和1000m, 女生主要集中在800m项目。然而当前高校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的减少使学生的耐力和力量难以得到锻炼, 在体育课程设置上过多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而淡化了运动负荷这一关键要素。可见当前大学体育课程对增强大学生体质无显著效果。大学体育课程对学生体质试测试成绩提高无显著影响。

根据表5统计的结果, 对比9所高校2010级学生在大一时期和大三时期体质测试的成绩, 其中不达标率大三时期比大一时期有所上升的学校仅2所, 没有出现不上体育课而不达标率明显上升的情况;9所高校2010级学生在大一时期和大三时期体质测试的合格率与优秀率的变化范围也在1.5%以内, 未出现明显变化。从大一时期和未设置体育课的大三时期体质测试成绩对比结果看, 两个时期学生体质未出现较明显变化。用统计的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分析大学当前体育课程教学这因素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 根据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设置体育课, 将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分为有体育课1、无体育课2, 通过SPSS13.0将9所高校学生体质测试总的优秀率、达标率、不达标率三类不同的成绩情况分别做单因素方差分析, 假设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这一因素对9所高校学生的优秀率、达标率、不达标率三类成绩有显著影响, 结果统计分析发现, 优秀率P<0.05、达标率P<0.05、不达标的P<0.05, 均为小概率事件, 假设不成立, 当前体育课程教学这因素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可见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对增强学生体质的效果较小。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当前大学体育课为了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学生可以自己选择项目和老师, 使体育课在项目设置上过于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娱乐性, 而缺乏健身性;甚至上体育保健课的学生越来越多。将选课决定权完全由学校转交给学生, 教师由于担心学生对该教师的评价和该项目的选择, 避免学生抵触, 在课程的量和强度上一定程度上会向学生妥协, 助长了学生怕苦怕累的消极锻炼思想, 形成了“学生怕吃苦, 老师怕出事”的局面, 使体育课堂中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急剧减少;当前学生体质测试的不及格率没有得到较大改善, 学生在设置体育课期间和未设置体育课期间的体质测试成绩无显著差异, 当前大学体育课程实施对增强学生体质效果不显著。

3.2 建议

当前大学体育课不能完全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对于体质测试不达标的学生禁止参加娱乐性强且运动负荷低的选修课, 对于长跑、田径、游泳等大负荷的体能性项目成绩达标要严格,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更好地解决问题;适当加大学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将体育课分成两部分, 前一个小时进行运动技术学习, 后半个小时进行体能训练, 如长跑、仰卧起坐、力量训练等使大学体育课能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将体质测试的成绩和结果进行及时评价并给与奖励措施, 将测试的结果与奖学金、入党、毕业等联系起来, 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和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体育运动难免会受伤等意外事故发生, 但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 只有完善学校的体育保险制度, 设立学校体育运动伤害的专项保障基金或者免责保险等措施, 保障因体育运动导致的身故、猝死、伤残、医疗费用等各项内容, 可以解决家长、学校、体育教师以及学生体育运动的后顾之忧, 正确面对体育运动的风险和伤害, 才能使学校体育运动、体育比赛、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与训练得到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甘晓伟, 沈丽琴, 魏嗣琼, 谭代荣.大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的现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 2001 (3) :91-94.

[2]程云峰.高等师范院校乒乓球选项课运动负荷的初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 2005 (4) :88-89.

[3]林致诚, 郭琼珠.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课程教学的忧与思[J].武汉体育学院, 2003 (01) :118-121.

[4]孙毅林家润.体育选项课对医学生体质的影响[J].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2 (06) :440-441.

[5]姜同仁, 陶于, 钱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新动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9 (7) :492-497.

[6]余卫平.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01) :78-81.

[7]吴洁, 王欣.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现实缺失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07) :79-81.

[8]黄健武.体育课程改革理念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 :68-69.

[9]高雪梅, 郝小刚.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 :39-41.

师范大学体育课程设计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 学生身体素质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取得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不仅肩负着创新科技的使命,还是整个国家的希望与未来。身体素质作为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基础,主要通过体育教学帮助他们锻炼身体,在体育运动中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和耐力能。为此,大学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这对于提升整体教育质量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一、改革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

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首先应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这不仅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还影响到高校培养人才的整体目标。很多教学模式在指导思想方面比较相似,不过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和教学目标等方面侧重点有所不同,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效果也不同。所以,大学体育教师需以“健康第一”为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切入点,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帮助学生更好的锻炼身体。

比如,在轮滑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组织学生学习轮滑技能,参加轮滑训练。从年龄上来看,大学生一般在17至22岁之间,对体育爱好与兴趣十分广泛与浓厚,这是开设轮滑教学的有利条件,教师可结合学校的场地条件开展轮滑教学,教具应要求学生自己准备。轮滑运动主要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协调性,学校可从大二开始设置轮滑课程,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应先将就自我保护和安全常识的讲解,当学生完全认识之后在让他们接触轮滑。教师应按照轮滑运动的具体步骤进行教学,即为:站立、慢走、滑行、止步,并要求学生注意安全防护。

二、灵活改进大学体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应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改进和灵活运用,不仅包括教师教的方法,还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在体育技能方面,大学生经过不断学习已积累不少经验,特别是在篮球、羽毛球、足球和乒乓球等大众项目上。在进行上述体育项目教学时,教师可和部分技能纯熟的学生一起指导同学学习,不仅可为减轻教学负担,还能够提升锻炼效果和质量。

例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接触过篮球,有的甚至基本功展示,掌握部分技巧和技能。教师可选择一部分有篮球运动经验的学生加入指导小组,帮助篮球水平一般的同学学习,指导他们锻炼,训练篮球技巧。在篮球运动中,有的学生可能在某一方面比较擅长,诸如运球、传球、投篮、突破和罚球等,教师可要求这部分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和教师一起组织其他同学训练。这样学生在篮球训练中,不仅可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根据他人的经验在训练时运用小技巧,通过走捷径的方法提升个人篮球水平,身体素质也得以不断提高。

三、注重体育理论实践有机结合

体育教学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实践训练更是不可或缺,教师应将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融会贯通,先学习理论知识,明白和掌握运动项目的原理之后,再亲自参与实践,以此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标。大学体育教师需增强理论指导下的锻炼方法,让学生敢于大胆实践,并重点讲解与健身和身体素质方面的理论知识,使他们意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价值,主动参加身体育运动。

比如,在大学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对武术套路、优势、作用、动作技巧等进行讲解,当学生熟悉基本套路和动作技巧之后,教师应采用动作示范法,在他们面前展示各个动作,使其通过直观了解动作的要领、结构和形象。学生在学习新动作时,教师开始应慢速进行且配合语言讲解,逐步过渡至正常速度;或者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武术动作进行清晰展示、慢动作分解,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观看方式,不仅可使其深化懂动作的理解和要领的掌握,还可领会单个动作与整套动作之间的联系。最终学生通过不断参与实践锻炼,在掌握武术动作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

四、优化大学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的教学评价起着关键作用,影响着学生在接来下学习中的心态,虽然提高身体素质是最终目的,但是也应注重他们在训练中的努力,对其方法、态度和技巧等进行综合评价。为此,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评价环节,应采用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相整合的方式,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使其锻炼成果得到肯定,并帮助体育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树立自信,增强身体素质。

例如,在进行大学足球教学时,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环节,不能只关注他们对足球技巧的掌握情和身体素质的锻炼效果,而是着重考察在他们在训练过程中是否努力、态度是否端正,以及部分小技巧的掌握,诸如:脚背正面颠球、脚内侧踢、停球和行进间传接球等。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主要通过15米×4往返跑训练来实现,教师应可以关注他们在该项目中训练情况。而且足球场上有多个位置,包括守门员、后卫、中场和前锋,教师运用的评价标准应科学搭配。对于淡化、漠视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参与足球训练,使其身体素质得以增强。

五、总结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基本目标,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所以,大学体育教师可从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灵活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优化评价机制等角度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形成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张志刚,段富贵. 贯彻全民健身 推动高校体育创新[J]. 高教学刊,2016,14:154-155.

[2]赵金祥. 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方法探讨[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2:110-111.

师范大学体育课程设计 第11篇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

体育教育一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体育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健康向上、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使命。在21世纪高校发展的过程中,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全面启动,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新起之星, 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发展趋势取代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多数高校体育教学中, 往往以“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为口号, 然而在体育教学中, 要想从根本上达到“增强体质”, 就必须在原有的体育运动上, 结合着“健康第一”的体育运动理念, 将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整个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 结合着体育教学中的新理念, 树立新的体育教学观念。现代健康观除了包括身体健康外, 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健康的生活习惯行为等各个方面, 而健康是一切活动的基本前提, 而体育则是保障身体健康的基本途径。在我国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课程中, 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和体育实践两大部分, 两者紧密结合, 保健、养护和锻炼并重。因此,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 终身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为目标。从而达到以健康的高度导向体育, 用体育的手段保持健康。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 多数高校仍以运动技术为体育教学中的中心, 在教学的过程中, 健康教育、思想品德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得不到有效的结合。这样的体育课程, 不仅无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运行观念, 同时还对学生的健康行为以及相应的生活习惯照成影响。而当代大学生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 其身体、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是其今后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三个因素, 且三种因素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然而在这三者中, 身体健康、与心理素质是道德素质形成与发扬的根本前提。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大学生想做什么都不可能, 而有了健康的体魄, 缺乏相应的道德素质, 则会成为“蛮人”, 而有了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道德素质, 缺乏相应的心理素质, 则会成为毫无主见的一个人。这样的人都不能扛起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旗。由此可见, 将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相结合, 不仅能使大学生获取相应的运动知识, 同时还能使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情操以及道德修养得到相应的培养。

三、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改革的途径

综上所述, 大学体育与讲课课程内容的改革, 不仅关系着大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就业, 同时还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因而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其结合改革的过程中, 主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所要求的人才, 是全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这种前提下, 高校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 跟上时代的步伐, 竖立新的教学理念。规范教学环节, 了解市场需求, 让教学与市场相接轨, 让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关联, 发展竞技体育并突出高校体育的特性。除此之外, 高校体育教师切忌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要时刻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即学习中突出理性、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自主锻炼和自主评价服务, 使身体的形成为大学生健康、学习和生活服务。

(二)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多数高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 往往采用灌输式的理论教学,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厌学情绪。由此就需要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能够突破以往的教学方法, 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 例如: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自主学习、教学互评等模式。将理论知识与体育事件充分的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 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这样,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还能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 思想品德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 增强领导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意识

在高校健康教育工作中, 高校领导能否正确的认识体育与健康教育, 不仅关系着体育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同时还关系着高校体育的整体教学效果, 因而在高校整体教学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增强高校领导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意识, 使其在今后高校教学管理中, 能够充分重视学校的健康教育, 重视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意识。

(四) 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 一般由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两部分组成, 因而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想达到高水平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调整课程结构。首先, 大学体育教学课程应结合着终身体育教学的总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基本运动技能为前提, 使学生在今后生活的过程中, 将体育锻炼纳入生活中的一部分。其次, 在健康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针对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详细地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在今后生活的过程中, 养成文明卫生习惯, 提高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

面对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接班人, 不仅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 同时还肩负着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而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改革, 不仅能使大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 同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 充分大学生的人格培养以及体育文化。使大学生在今后生活的过程中, 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 健康快乐的投入到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摘要:将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结合起来, 不仅能全面的培养当代当学生的体育文化, 同时还能是体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 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 追求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就体育教育而言以健康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和改革方向。在此, 本文针对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改革, 做以下论述。

关键词:大学体育,健康课程,内容改革,途径

参考文献

[1]葛惟倬, 安红, 李骏.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 .

[2]曲宗湖, 郑厚成.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前景[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2006, (3) .

[3]陈海啸, 黄力生.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及21世纪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4) .

[4]许佳晖.我国10所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定向越野课程建设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9.

上一篇:隐性乳房炎病因调查下一篇:口腔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