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最新进展

2024-07-25

糖尿病治疗最新进展(精选9篇)

糖尿病治疗最新进展 第1篇

关键词: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它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和相对不足, 导致糖代谢的紊乱, 使血糖过高, 出现糖尿。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

1 口服药物治疗[1]

1.1 瑞格列奈 (Repaglinide)

苯甲酸类衍生物, 为第1个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餐时血糖调节剂, 商品名诺和龙, 该药为胰岛素促泌剂。通过与胰岛β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关闭ATP敏感性钾通道, 抑制K+外流, 造成细胞膜去极化, 导致细胞外Ca2+通过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流入细胞, 细胞内Ca2+浓度升高, 刺激胰岛素分泌。

1.2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 (TZDs) 能明显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具有抗胰岛素抵抗作用, 是一类新的胰岛素增敏剂, 包括曲格列酮、罗格列酮、吡格列、噻格列酮、恩格列酮等。过氧化酶体增生激活受体了 (PPAR7) 的高度选择性及强力的激活剂, 可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 减轻2型糖尿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改善糖代谢, 同时可降低血浆游离脂肪酸。

1.3 糖异生抑制剂[2]

目前这类药物较集中报道的是肉碱脂酰转换酶抑制剂, 其中有C P T-1和C P T-2, 2种同工酶, C P T-1抑制剂代表药Etomoxir、Emeriamine等, 该类药物还有降低血脂及抑制酮体生成的作用, 对伴有高脂血症的患者有帮助, CPT-2抑制剂主要指SDZ系列, 可抑制脂肪酸氧化, 减少糖异生原料生成, 减少线粒体辅酶A的产生, 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1.4 中药

黄芪、葛根、丹参、山药、地黄、枸杞子、天花粉、山茱萸、黄精、五味子、人参、泽泻、麦冬、冬虫夏草、灵芝、西洋参、刺五加、桔梗、桑叶、地骨皮、薏苡仁、仙鹤草、大黄、黄柏等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作用机理有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IR、增加糖的无氧酵解、减少糖异生等。对糖尿病及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具有重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2 胰岛素治疗

2.1 口服胰岛素

胰岛素经胃肠道给药会遇到2个问题: (1) 在胃内会像其它蛋白质一样被分解、消化, 失去活性; (2) 胰岛素是大分子物质, 一般情况下不能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循环发挥作用。故其剂型应有相应特点:有保护层或保护酶抑制剂避免被消化、分解;有吸收促进剂或粘膜表面活化剂使其通过消化道壁并增加吸收率。

2.2 注射用胰岛素

按起效作用快慢和维持作用时间, 胰岛素制剂可分为速 (短) 效、中效和长 (慢) 效3类。该制剂应在一般治疗和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 并按患者反映情况和治疗需要作适当调整。

2.3 胰岛素泵[3]

胰岛素泵为糖尿病强化治疗的手段之一, 在使患者血糖达到良好控制同时, 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相比发生低血糖机会也明显减少。胰岛素泵能模拟正常胰腺胰岛素分泌模式。24h不停地向患者体内输入微量胰岛素 (基础量) , 进食前再按需要量输入负荷量。

2.4 吸入胰岛素

靠呼吸作用使胰岛素释放, 通过血液循环发挥生物效应, 比皮下注射吸收迅速, 可有效控制血糖。吸入胰岛素有短效、长效2种。长效制剂作用类似优泌林L。短效制剂类似优泌林R, 临床观察对肺功能无影响。

2.5 胰岛素类似物[4]

目前已在国内上市的有: (1)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 (Humulog, 优泌乐) 和门冬胰岛素 (Novo Rapid, 诺和锐) 。皮下注射后吸收加快, 通常15min起效, 30~60min达高峰, 持续2~5h。 (2)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 (Lantus, 来得时) 和地特胰岛素 (Detemir, 诺和平)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提供的基础胰岛素水平较稳定, 血糖控制较好, 低血糖发生减少。

3 胰岛细胞移植

通过胰岛细胞移植来增加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细胞, 可有效地控制血糖代谢, 减少和改善糖尿病的并发症, 达到根治糖尿病的目的;同时可以避免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低血糖和胰岛素抵抗。

4 胰升糖素样多肽1类似物和DPP-IV抑制剂[5]

胰升糖素样多肽1 (Glucagon-like peptide 1, GLP-1) 由肠道L细胞分泌, 其主要活性形式为GLP-1 (7-36) 酰胺, 可使T2DM患者血糖降低。作用机制如下: (1) 刺激胰岛p细胞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分泌; (2) 抑制胰升糖素分泌, 减少肝葡萄糖输出; (3) 延缓胃内容物排空; (4) 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5) 抑制食欲及摄食。

参考文献

[1]陈亮.糖尿病口服药物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0, 20:140.

[2]罗信贞.拜糖平在糖尿病治疗中的观察[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8, [3]:34.

[3]彭新华.胰岛素泵在糖尿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 2001, 21:23.

[4]Kimura T, Sato K.Oral administration of insulin as poly[viny1alcoho1]gel spheres in diabetic rats[J].boil Pharm Bull, 1996, 19:897.

糖尿病治疗进展知多少 第2篇

糖尿病治疗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研究与实践,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引进了许多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药物,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诊治理念的更新:执行了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分型诊断标准和血糖控制标准;明确了胰岛素抵抗与胰岛功能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基本病因;阐明了胰岛素抵抗的本质是胰岛素活性降低。统一了从单纯降血糖,转移到以控制血糖为主的“五驾马车”治疗措施,以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为指导思想的综合治疗;推广了不同降糖机制口服药之间的联合服用,或与胰岛素的联合应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用药方法。广泛开展糖尿病教育和病情监测,使糖尿病治疗进入了比较规范的正确轨道。

2新药的临床应用:糖尿病治疗新药的开发和引进有了长足的进展。在广泛应用促胰岛素分泌的磺脲药之后,又研究出促胰岛素早期相分泌的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药,有效地控制了餐后高血糖。80年代后,阿卡波糖类和胰岛素增敏药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相继用于临床,从不同环节发挥了降糖作用,对各种类型的高血糖能够有效控制。胰岛素的研制和应用在糖尿病的综合治疗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现在除动物胰岛素外,又开发出人胰岛素和人胰岛素类似物,提高了疗效,降低了副作用。胰岛素类似物速效诺和锐与超长效的甘精胰岛素联合应用,最符合生理胰岛素的分泌规律,起到人工胰岛的作用。给药方法有皮下、肌肉、静脉注射,吸入和口服胰岛素普及用于l临床。由于胰岛素泵能按时、按需输注,使胰岛素治疗更接近生理性需要,为有效控制血糖起到关键性作用。

3新技術的开展:胰岛细胞、胰腺组织移植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手术方法治疗肥胖糖尿病已在临床应用,收到可喜的效果。基因疗法治疗1型糖尿病取得了阶段性成功,用正常胰岛细胞基因植入靶细胞内替代病人细胞缺陷基因,使之能产生胰岛素。最近又研究出自体基因治疗,由于基因来自自体,没有排斥反应,术后不需服用抗排斥药物,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如果成功,有可能彻底治愈糖尿病。

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最新研究进展 第3篇

1 SGLT2抑制剂

肾脏每24小时滤过180 g葡萄糖, 然而只有500 mg葡萄糖被重吸收。肾脏转运葡萄糖途径有两条: (1) GLUTS, 即:葡萄糖转运蛋白。 (2) SGLT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1]。SGLT2在近端小管S1段中大量存在, 具有高度亲和力。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表达SGLT2较健康者明显升高, 故通过抑制SGLT2转运, 可以达到肾脏对葡萄糖重吸收, 增加尿糖排泄[2,3]。SGLT2抑制剂还可作用于肝脏, 抑制肝糖原异生, 提高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同时它能抑制葡萄糖-6-磷酸酶, 减少肝糖生成, 进一步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治疗的关键目标是保护胰岛素β细胞功能, 研究表明SGLT2抑制剂作用于肝脏, 减少肝糖生成, 并提高其他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 同时它能抑制葡萄糖-6磷酸酶, 从而进一步控制血糖, 降低Hb A1, 最终达到保护β细胞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因该抑制剂不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 也大大降低了低血糖发生[4]。此外SGLT2抑制剂并不阻断SGLT1在肠道转运吸收葡萄糖, 因而不易引起胃肠道症状[5]。SGLT2抑制剂还可抑制RASS系统, 使收缩压下降2~5 mm Hg (1mm Hg=0.133 k Pa) [6,7]。目前SGLT2抑制剂各种临床药物研发包括dapagliflozin, empagliflozin, ipragliflozin, ertugliflozin, luseogliflozin, tofogliflozin and LX4211[8,9]。

多项研究表明, dapagliflozin每日剂量 (2.5, 5, 10, 20或50 mg) , 连续服用12周, Hb A1下降幅度从0.55%~0.9%, 体重减轻幅度为1.3~3.2 kg[10]。Dapagliflozin也是第1个被批准使用的SGLT2抑制剂。已经在欧洲、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批准投入临床, 2014年1月FDA也重新接受了该药6项前期市场评估, 考虑批准该药的临床应用。其余几种该类药也正处于Ⅱ或Ⅲ期临床研究阶段。相信该药会成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热点领域之一。

当然众多SGLT2研究发现, SGLT2抑制剂可使尿路及生殖器感染风险增加;癌症风险也值得关注。

2 11β-HSD-1抑制剂

11β-HSD-1存在于人体肝脏及脂肪组织内因子。有大鼠研究表明, 在导致原发性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发病过程中, 11β-HSD-1起到关键性作用, 提高大鼠脂肪组织中11β-HSD-1水平, 可导致代谢综合征, 而11β-HSD-1的不足或抑制对肝脏代谢存在益处。多个医药生物公司正在考虑将该类药对肥胖患者及糖尿病患者进行相关试验。目前研发的11β-HSD-1抑制剂包括INCB013739, MK0916, PF915275, AMG221其中INCB013739临床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给药2周后快速静脉血糖和低密度脂蛋白均有所下降。Rosenstock等[11]在对302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双盲实验中发现, 每日给药100 mg、200 mg实验组2周后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了0.38%和0.47%, 而其中在合并有肥胖及实验前糖化血红蛋白高于8%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红蛋白下降更明显。研究员还指出给药12周后, 100 mg、200 mg实验组中25%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到7%以下, 总胆固醇减少了7 mg/dl, 但高密度脂蛋白差异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在此次实验中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12]。综上所述, 11β-HSD-1抑制剂具有平稳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优势, 但目前仍没有更多证据明确它的安全性, 比如对人体免疫系统, 心血管风险、脂肪及体重的长期影响都需要有明确答案。

3 G蛋白偶联受体119 (GRP119)

β细胞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下降是2型糖尿病发病主要病理表现[13]。G蛋白偶联受体119 (GRP119) 表达在特定的K细胞、L细胞及胰岛β细胞中, 与特异性激动剂结合导致c AMP水平上升, 直接刺激L细胞、K细胞及β细胞分泌GLP-1, GIP及胰岛素。除此之外, GRP119可以通过刺激GLP-1分泌, 从而间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及体重。

多种GRP119模型 (GSK1292263, MBX-2982, PSN-821, AR-7947) 已经完成了前期临床研究。Prosidion公司化学合成的PSN821目前已经结束了Ⅱ期临床试验。研究表明, PSN821能够有效降糖, 减轻体重。同时研究阐述了GRP119较其他新型口服降糖药物, 更具有安全性, 可以保护β细胞功能, 减轻体重等独特优势。

4 蛋白络氨酸磷酸酶B (PTP-1B) 抑制剂

蛋白络氨酸磷酸酶B (PTP-1B) 与PTK共同参与了细胞信号转导, 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代谢、基因转录及免疫应答等。PTP-1B在胰岛素信号转导过程中起到负性调节作用, 组织细胞中PTP-1B表达过低会降低PTK活性, 从而影响胰岛素受体以胰岛素结合, 引起胰岛素抵抗, 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

近年来以PTP-1B为靶点的药物研究越来越多, 如Shim等[14], 研究发现PTP-1B选择性抑制剂甲酰基色酮衍生物, 有望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新药物。中国也开展了用PTP-1B高通量筛选模型对植物提取物进行系统筛选的研究, 并在肉桂中提取了天然PTP-1B抑制物, 此外有报道羊齿天门冬、野蔷薇及部分桑科植物等都发现了有PTP-1B抑制剂活性成分[15]。

5 小结

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治疗进展 第4篇

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高血压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以下就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基础治疗,包括合理膳食,减轻体重,提倡中等强度的运动;另外还要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减轻工作压力。

降压药物治疗

常用降压药物有6类,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钙离子通道拮抗剂(CCB)、利尿剂、β2受体阻滞剂、α2受体阻滞剂。

ACEI和ARBs:ACEI能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ARBs能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均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致病作用,使血压降低,同时还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减轻或者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心功能等[1]。一项大型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ACEI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可以使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减少68%(P<0.001)、心血管事件减少51%(P<0.001)、所有原因的死亡减少43%(P<0.01)、卒中减少24%(P>0.05)[2]。ARBs类药氯沙坦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终点事件(RENAAL)试验均证实ACEI和ARBs不但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3]、降低蛋白尿,还可以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因此,建议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伴有微量白蛋白尿或者临床蛋白尿时,应首选ACEI或ARBs作为基础治疗。

CCB其降压机制为阻止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内,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心肌收缩力下降。可分为二氢吡啶类和非二氢吡啶类,二氢吡啶类包括硝苯地平、尼群地平等。日本2型糖尿病高血压研究(J2MIND)发现[4],硝苯地平缓释片与依那普利治疗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正常白蛋白尿向微量白蛋白尿转化率及微量白蛋白尿向临床白蛋白尿的转化率均无明显差异,说明CCB(硝苯地平缓释片)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时对肾脏同样有保护作用,可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最近公布的降压和降脂治疗预防心脏病发作试验(ALLHAT)涉及高血压患者達42418人[5],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2063人,而且随访达6年之久。结果发现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氨氯地平、氯噻酮(利尿剂)及赖诺普利治疗各组间的主要终点(致死性冠心病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总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但氨氯地平与赖诺普利比较,脑卒中风险降低17%(P<0.05),这说明长效二氢吡啶类CCB在防止脑卒中方面还优于ACEI。但是短效的CCB如硝苯地平有负性心肌力及兴奋交感神经使心率增快的作用,可增加心肌耗氧量,故心力衰竭时或心肌梗死时不宜使用。非二氢吡啶类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在心力衰竭、窦房结功能低下、心脏传导阻滞时禁用。

利尿剂:传统观点认为,利尿剂(噻嗪类、袢利尿剂)长期使用均可以使血糖、血脂、血尿酸增高,血钾降低,并可引起男性性功能障碍等,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不宜首选使用。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研究(SHEP)中有4736名老年高血压患者,其中伴糖尿病583例,在后组患者中用利尿剂氯噻酮(12.5~25mg/日)治疗4年后,与安慰剂比较,全部心血管事件下降34%,脑卒中下降22%,心肌梗死下降54%及所有原因的死亡下降26%,而且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比较,收益更大。小剂量利尿剂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使用降压效果显著,而且价格便宜,不良反应少。因此,主张利尿剂是最常用的联合降压药物。

β2受体阻滞剂:包括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普萘洛尔等,由于该药可加重IR,使血脂异常,并掩盖低血糖症状、延迟低血糖恢复,故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认为1型糖尿病为β2受体阻滞剂的相对禁忌证,而2003年公布的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把糖耐量异常作为β2受体阻滞剂的相对禁忌证[9]。但UKPDS证实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阿替洛尔与卡托普利比较糖尿病终点、心肌梗死、脑卒中及总死亡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小剂量的选择性β2受体阻滞剂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同时又合并冠心病。

α2受体阻滞剂:包括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等。本类药物对血糖、血脂无不利影响,但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和产生耐药性,故其应用受限制。2000年WHO/ISH已将α2受体阻滞剂降为二线降压药物。

降糖药物治疗

由于IR是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共同发病基础,因此,改善IR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尤为重要。目前认为罗格列酮、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均有改善IR的作用,故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肯定是有益的。

罗格列酮: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目前被公认为是改善IR最好的药物,不但可以降血糖,而且可通过改善IR纠正多种代谢紊乱,如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血脂异常等,但该药可致水、钠潴留,故伴有严重心力衰竭禁用。

二甲双胍:主要是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肝糖输出而达到降低高血糖的作用,还有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水平和轻微降血压作用。但该药禁用于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血肌酐>135μmol/L)或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

阿卡波糖:为α糖苷酶抑制剂,可以降低餐后高血糖,改善高血糖对胰岛B细胞的糖毒性,改善IR及血管内皮功能而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但该药禁用于孕妇、18岁以下的患者及严重肠道吸收功能障碍。

浅谈沙棘对糖尿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第5篇

糖尿病是如今困扰人类的一种十分严重的内分泌疾病, 它常以多尿、多饮、体重减轻, 多食及疲劳等为表现。如果不科学合理控制这些症状, 改善机体的机能, 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如胃肠功能紊乱、眼部疾病、心脑血管病、肾功能衰竭、神经末梢病变等。糖尿病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 很多人得了糖尿病后不知情, 出现并发症后才得到准确诊断, 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性, 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预防与调理是十分重要的。R, Norman在《J.Amer.Chem.Soc.》杂志中表明治疗糖尿病主要应从调节血脂、提高免疫力、保护胰岛细胞、修复神经元、调控糖代谢中的酶入手。

沙棘是生命力非常旺盛的药食两用植物, 《黑龙江医药》杂志《沙棘化学成份的研究与进展》中记载, 沙棘中富含100多种人体生命所需活性物质和营养物质, 这些物质主要集中在沙棘种子油中, 包括不饱和脂肪酸、黄酮类、天然维生素、类胡萝卜素、多酚、植物甾醇、油溶性SOD以及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等。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赵伟曾做实验与临床研究均证实, 沙棘可以影响糖尿病大鼠机体糖代谢水平, 明显缓解症状, 同时可以改善血液中血脂TC、TG、LDL—C、HDL—C的含量及比例, 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从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摘自《黑龙江中医药》杂志)

宇航人集团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完成沙棘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项目, 证实沙棘可以调节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尿蛋白的排出或增加蛋白的净合成, 保护肾脏功能。尤其在抑制引发糖尿病并发症的罪魁祸首糖基化终产物 (AGEs) 产生, 清除自由基对机体细胞 (胰腺细胞) 的损伤, 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具有独到之处。

矽肺发病及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 第6篇

1 矽肺的发病机制

目前,对矽肺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比较公认的矽肺发病机制有矽尘毒性、脂质过氧化作用、肺内细胞机制、细胞因子网络等[1]。

1.1 矽尘毒性

石英表面具有很强的氧化—还原能力,可与碳、氧、氢以及氮发生活性反应,其粉碎的断裂面可产生Si O和Si-根与水反应生成有害的羟基。石英颗粒表面的羟基活性基团与肺泡巨噬细胞构成氢键,产生氢的交换和电子传递,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流动性降低,进而破裂。

1.2 脂质过氧化作用

近年来,矽肺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脂质过氧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脂质过氧化作用被引入了矽肺发病机制。二氧化硅(Si O2)粉尘对以肺泡巨噬细胞膜(AM)为主的生物膜的损伤是矽肺发病的主要起因,而Si O2引起膜脂质过氧化的增加被认为是导致膜损伤的主要原因[2]。尘细胞可释放活性氧(ROS),激活白细胞产生ROS自由基,与生物膜发生过氧化反应,导致细胞膜发生损伤。

1.3 肺内细胞机制

肺泡巨噬细胞(AM)是SIO2粉尘作用的主要靶细胞,AM在吞化SIO2颗粒时可产生大量的致纤维化因子和炎性因子。矽尘和AM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直接或间接损伤肺泡上皮细胞,激活成纤维细胞,诱导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其表型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造成肺组织的不可逆损伤,最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因此,在矽尘致肺组织纤维化的早期过程中AM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

1.4 细胞因子网络

大量研究表明,在肺纤维化损害区有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细胞的浸润,炎细胞聚集肺部后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氧自由基、炎症介质等。细胞和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等之间相互作用,刺激成纤维母细胞增殖,产生和分泌的胶原增加,引起胶原的沉积,形成纤维化[4]。周效宝等[5]报道,细胞因子由不同类型的细胞产生,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发挥其生物学作用,它们通常与其靶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相互作用将生物信号转导至细胞内,启动胞内信号转导级联,调控胞内基因表达而致炎症反应,进而导致纤维化。

2 矽肺的临床表现

矽肺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1)症状与体征:矽肺患者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无自觉症状,随着病情深入可出现咳嗽、咳痰、胸痛、气短、胸闷等症状。文建彬等[6]报道,矽肺临床症状较多,以咳嗽、气短为主,早期常感胸闷、胸痛,胸痛较轻微,为胀痛、隐痛或刺痛,与呼吸、体位及劳动无关。(2)胸片X线表现:主要为圆形小阴影、不规则形小阴影、大阴影、胸膜增厚、弥漫性肺气肿、肺门和肺纹理增厚等改变。矽肺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肺内多发结节状、斑片状及条索状影像,肺纹理加重,肺气肿,小叶间隔增厚[7]。(3)肺功能变化:可出现肺活量及肺总量降低,伴肺气肿和慢性炎症时,时间肺活量降低,最大通气量减少,所以矽肺患者的肺功能以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多见。刘桂桃等[8]研究显示,壹期矽肺患者肺功能障碍类型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混合性功能障碍为主,贰、叁期矽肺患者肺功能障碍类型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

3 矽肺的临床治疗

目前为止,矽肺无彻底治疗方法,现在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健康复治疗、对症治疗、并发症治疗等3种方式,以期能减轻矽肺病患者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3.1 保健康复治疗

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的营养膳食,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规律以及良好的心理干预、家庭管理指导都利于矽肺患者的康复治疗。胡晓群[9]研究显示,心理干预后的患者不仅在负性情绪上有明显改善,在睡眠与精力、身体不适感、运动与感觉、精神紧张与焦虑、正性情感、认知功能、社会支持、人际交往能力、工作与学习、业余娱乐等多项因素上都有明显的改善;8个月心理干预后,患者乐观、热情、自信,说明开展综合性心理干预可明显提高矽肺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对矽肺疾病的维持治疗、病情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何海英等[10]报道,通过家庭管理指导,试验组矽肺患者的并发症、原发病加重情况及年再次住院率低于对照组,有效地提高了矽肺患者的康复效果。

3.2 对症治疗

阻断致纤维化的因素、控制炎症、抑制间质细胞的增殖活化及细胞因子的生长释放、调节细胞外基质(包括胶原)的合成与降解等是矽肺防治的基本策略[11]。汉防已甲素可抑制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可合成胶原和间质细胞,从而抵制肺纤维化过程。汉防己甲素可使肺胶原纤维松散、降解,脂类减少,微管结构消失、解聚,前胶原转化受阻,在间隙内出现新的细胞,可改善尘肺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肺功能[12]。有研究显示,汉防己甲素与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对矽肺确有限制纤维化进展、稳定病情,使块状阴影变淡、变小的作用,而对照组无一例好转[13]。向正中等[14]采用汉防己甲素和六味地黄丸联合治疗56例矽肺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临床症状和Pa CO2、Pa O2及Sa O2有所改善,临床疗效肯定,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缪荣明等[15]对141例矽肺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金水宝胶囊,治疗组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得到改善,虽然矽肺的病情变化与季节变化关系密切,但与同一试验条件下的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表明该药治疗机制可能在于通过控制炎性反应,改善矽肺患者症状。矽肺病患者虽然脱离粉尘作业环境,但病变仍继续发展升级,其主要原因就是肺内残留的粉尘还继续与肺泡内的吞尘巨噬细胞作用,从而进一步加重矽肺病患者的症状。肺灌洗的治疗不是针对肺间质纤维化,而是针对矽肺患者积存于肺部的粉尘和巨噬细胞性肺泡炎、粉尘性炎性细胞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治疗,通过肺灌洗可以清除大量粉尘及吞尘巨噬细胞,从而延缓病变升级、肺功能的急剧恶化[16]。

3.3 并发症的治疗

矽肺并发症以呼吸系统感染、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等症状居多。矽肺可导致气道狭窄、扭曲、痰流不畅等,同时矽肺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可产生呼吸道过敏,以上特点导致矽肺并发哮喘不好控制。有研究显示,沙美特罗替卡松单药或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的治疗,半年后两组患者哮喘症状及肺通气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说明两种方案治疗矽肺并发哮喘均有效[17]。矽肺患者由于其疾病的掩盖,因而其自发性气胸存在诊断较困难、易漏诊等问题,并且病情发展迅速、病情较重,这类患者多合并有肺结核、重症肺部感染性疾病,并发症也会促进矽肺患者发生自发性气胸,矽肺合并自发性气胸的治疗主要视患者病情而定,目前临床上治疗的主要方法是进行胸腔闭式引流[18]。蔡志刚等[19]报道,利用热毒宁注射液的抗菌、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镇静、解热等多重作用治疗矽肺并感染,收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李红萍等[20]应用磷酸肌酸钠注射液治疗矽肺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2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病情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率降低和心功能指数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磷酸肌酸钠注射液治疗矽肺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应用。

4 展望

综上所述,矽肺在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理论上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矽肺治疗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矽肺发病机制复杂,如何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更合理有效地治愈患者,减少预后不良反应,仍是我们以后需要解决的课题。

作者声明

预防与治疗矽肺的最新研究进展 第7篇

1 矽肺的预防进展

目前矽肺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预防仍是减少或避免这种职业性肺疾患的基础。对工人和雇主进行关于SiO2粉尘暴露危害的教育以及监测、控制暴露是非常重要的。采取改进通风装置和局部换气、密闭工艺、湿式作业、设备维护检修等综合性防尘措施, 加强个体防护, 包括特效防尘口罩、遵守防尘操作规程, 原料的工业化取代比整个地降低SiO2暴露的危险更小[4]。在多数国家矽肺是一种法定报告的疾病。如果工人被确诊为矽肺, 必须从继续暴露的环境中调离。但是, 即使没有SiO2的进一步暴露而疾病也可进展。在美国, 如果发现和确诊一例矽肺, 尤其是急性或速发性矽肺, 应该立即通知州或联邦机构相关部门, 如职业安全卫生署 (OSHA) 、矿山安全卫生署 (MSHA) 或国立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 (NIOSH) , 以获得作业场所评价, 防止其他工人再冒此风险。NIOSH有一免税电话, 用作职业安全卫生咨询和协助作业场所进行“卫生危害评价”[5]。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对此也作了明确的规定, 并要求建立“两档”。做好就业前体检, 加强从业人员的定期体检及结核病的防治工作, 是预防矽肺病的重要环节。我国近年报告的新发尘肺病例具有接尘年龄小, 发病年龄轻, 接尘工龄短, 病情重的特点[6]。其原因是用工制度的改变, 使大量接触粉尘的合同工、临时工、季节工失去了应享有的职业医学检查的权利, 造成尘肺疾患者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掩盖了企业职业危害的真实性, 这对从事职业卫生防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增强劳动者的法律与卫生防护意识, 广泛普及各种常见职业危害的预防常识努力提高劳动才对职业病防范能力, 做好《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防护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是我们责无旁代的责任和义务。

2 矽肺的治疗进展

对矽肺的治疗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我国在矽肺药物治疗的研究上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国外侧重于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 而我国则大规模筛选出中草药百余种, 主要用于阻断或抑制石英尘致纤维化。

2.1 药物治疗

50年代我国医务工作者按中医“理肺通经, 活血化淤”的传统理论指导, 开始了用中药治疗矽肺的研究。60年代, 国外学者报告, 聚乙烯吡啶氮氧化物 (PVNO) 对石英粉尘致吞噬细胞毒性有阻滞作用[7]。我国学者实验结果显示PVNO不仅在试管中能阻滞石英对巨噬细胞的毒性作用, 并且在活体即大鼠矽肺的治疗中也有明照的抑制纤维化进展的作用[8]。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一定疗效的药物如克矽平、柠檬酸铝有保护肺泡巨噬细胞, 抑制肺纤维化的作用。70年代开始了对喹哌类及汉防乙甲素的研究, 我国学者在研究抗疟新药时发现多种抗疟药对结缔组织或纤维细胞的发育有抑制作用, 进而对胶原纤维的形成有抑制作用。进一步实验证明, 喹哌和羟基喹哌都可抑制巨噬细胞的作用, 这两种药作为免疫抑制剂, 可阻止成纤细胞合成胶原纤维, 可用于矽肺的治疗[9]。而矽肺宁可改善肺巨噬细胞能量的代谢, 增加ATP含量, 保护巨噬细胞免受粉尘破坏。近几年资料报道的抗氧化剂, 如葡萄酸锌、亚硒梭钠和维生素E的使用对矽肺患者的胶原代谢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可缓解、减轻肺纤维化进展, 是对矽肺病治疗的一种新方法[10]。

2.2 支气管肺泡灌洗术 (BAL) 治疗

BAL可以清除肺泡腔和支气管树内的粉尘、尘细胞及细胞碎片和致纤维化因子, 可起到去除病因, 改善呼吸功能, 缓解症状的功效。1982年MASON对l例尘肺患者进行了灌洗治疗, 疗后病人症状即得到改善, 但肺功能未见明显好转。国内于1986年起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有研究[11]对54例矽肺和其它尘肺进行了大容量灌洗后, 病人通气功能改善, 症状得到缓解。实验研究证明, 矽肺病人进行BAL, 对减轻病人肺部损伤和延缓矽肺病变的发生、发展都可起到积极作用。

2.3 营养疗法

既往矽肺的营养疗法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调查显示多数矽肺患者营养状况差, 营养不良使呼吸肌蛋白分解和肌纤维结构改变, 更易发生呼吸肌疲劳, 加重矽肺患者的呼吸困难[12]。同时也会影响机体免疫防御机制和抗氧化防御系统。因此对矽肺病人应及时补充营养, 其方法包括静脉和胃肠道给养[15]。目前微量元素与矽肺的关系已受到关注, 矽肺病人体内的微量元素总体水平下降。因为

各微量元素之间存在着协同、代偿和拮抗能力, 所以微量元素在体内具有保护细胞生物膜、清除自由基、阻断过氧化连续反应等作用。研究证明, CO2进入机体后, 可迅速导致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发生改变, 并与进入体内的二氧化硅有剂量效应关系。通过对二氧化硅染尘大鼠的研究提示, 锌治疗矽肺可有效地改善矽肺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肺的通气功能, 降低血清铜、血清铜蓝蛋白及尿羟脯氨含量, 提高锌及锌/铜的比值, 锌因为有增强巨噬细胞活力和拮抗细胞的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因此延缓了矽肺的进展。

综上所述, 矽肺发病机理复杂、环节众多, 治疗矽肺的药物机理不尽相同且乏特效, 矽肺的预防和治疗多采取综合性措施。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对矽肺的预防及治疗研究工作也也在不断的进展。但在其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有效防治方面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沈国安, 史志澄, 王治明, 主编.职业性肺矽[M].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9:228-236.

[2]沈国安, 张钊, 汝玲.我国尘肺病防治领域的现状与进展[J].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1, 13 (3) :142-144.

[3]丁茂柏.矽肺治疗研究的进展[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0, 3 (4) :32-39.

[4]常筑平, 姜乐.矽肺宁治疗尘肺38例临床疗效观察[J].职业卫生, 2006, l1 (3) :189.

[5]薛秀云.抗氧化剂对矽肺患者尿羟脯氨酸的影响[J].职业卫生与病伤, 1997, 12 (1) :35.

[6]何令嫒, 张群卫.绞股蓝对矽肺纤维化影响的研究[J].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6, 12 (1) :41.

[7]BRODY A R.Production of eytokines by particle-exposed lung-macrophages[M].I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Aspects of Fiber Car-cinogenesis.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 Press NY, 1991:83-102.

[8]韩索莉, 斋藤和雄.SiO2染尘大鼠脏器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7, 13 (5) :289.

[9]HENDERSON A K, PAYNE M M, OSSIAbIDER E, et al.Surveil-lance of cupationa l diseases in the United States:a survey of activi-ties and determinants of success[J].JOEM, 1998, 40 (8) :714-719.

[10]SMANDY S, TH0MSON M, GOODFEI IDRW H.Dust control formaterial handling ope rations--a systematic approach[J].AmInd Hyg Assoc J, 1998, 59 (2) :139.

[11]付颖.饮食调整对COPD缓解期营养不良患者的影响[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2004, (4) :205.

反流性食管炎的最新诊断与治疗进展 第8篇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诊断,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 (RE) 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引起食管组织的黏膜炎性病变, 严重者可合并食管溃疡或狭窄甚至癌变。临床上多表现为胸骨后灼热、疼痛、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1]。RE在西方国家较常见。在我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RE的发生率日渐增高。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现就RE近年来的最新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临床表现

反酸、烧心, 是反流性食管炎常见的症状且有诊断意义。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有: (1) 疼痛:胸背短暂刺痛是食管炎的重要症状, 胸部刺痛是食管炎的特征。 (2) 出血:出血量不多血色鲜红, 多在夜间或餐后过程中, 病变有较深的溃疡时可发生较大量的出血。 (3) 食管狭窄:10%严重食管炎可引起食管纤维化, 形成食管狭窄。 (4) 反复肺部感染:由胃内容物上反至咽喉部在吸入肺内引起的炎症, 经常有咳嗽、咳痰等症状。 (5) Barrett食管:为长期慢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 其中部分患者可发展成食管癌[2]。

2 诊断方法

诊断时要注意有无反流、反流的严重程度, 反流物的性质有无食道炎及其严重程度和反流的病理生理。胸骨后烧灼感或烧灼痛可通过食管腔内p H测定。对于食管腔内测压以及食管闪烁显像以确定有无GER, 可作为诊断该病的参考指标[3]。食管滴酸试验则可确定反流行食管炎症状是否由GER所致, 如果需要可作食管内镜及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有关反流的动力检查能显示明显的异常, 有助于判断反流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的疗效。

2.1 钡餐检查

X线钡餐造影对食管运动、排空、解剖学异常及GER均可作初步诊断。可发现下段食管黏膜不光滑、可见龛影、狭窄、蠕动减弱[4]。当头低位时可显示胃内钡剂向食管反流。部分患者有食管裂孔疝表现。对内镜未能发现的食管轻度狭窄, X线检查往往可以发现, 但对早期轻症食管炎不够敏感, GER只能在十分明显时才能显示出来。

2.2 内镜检查

通过内镜检查可显示不同程度的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 明确食管良、恶性病变及Barrett食管等[5]。内镜下检查是一类新技术, 创伤小, 方便操作, 发展前景广阔。

2.3 有关反流的功能检查

(1) 食管p H测定能记录昼夜食管内p H, 确定有无过多的酸反流, 常用的方法有:酸清除试验、标准酸反流试验、食管24 h p H监测或餐后3 h p H监测。 (2) 食管核素GER检查能帮助发现有无过多的胃食管反流, 即可放映反流的是酸性或者是碱性[6]。 (3) 食管压力测定可评估食管运动状态, 蠕动波的收缩压、传导速度, 有无异常蠕动波, 食管上、下括约肌静息压及食管的松弛功能等。这些正是GER的运动病理基础[7]。

3 治疗

3.1 一般康复疗法

睡觉时抬高床头以防止胃酸反流。进食不要太饱, 宜少食多餐, 忌烟、酒、咖啡、巧克力、辛酸食物及脂肪油腻食品。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肢体前倾动作。尽量避免引起腹压增高的一切因素, 如裤袋不要束的太紧、严重呃逆、便秘时屏气、用力排便等[8]。

3.2 药物治疗

对于轻度患者, 可服用制酸剂以中合反流物中的酸性物质, 碱性药物本身还具有增加LES张力的作用。如氢氧化铝凝胶10~30 ml及氧化镁0.3 g, 每日3~4次。藻朊酸泡沫剂, 能漂浮于胃内容物的表面, 可阻止胃内容物的反流, 从而缓解病情[9]。对中度反流行食管炎, 可选用H2受体拮抗剂, 如甲氰咪胍、呋硫硝胺和法莫替丁等均可选用, 其剂量分别为200 mg, 3~4次/d;150 mg, 2次/d和30 mg/d。疗程一般为6~8周。本类药物能强烈抑制胃酸分泌, 从而改善胃食管的酸反流, 但有可能会造成胃脏。对重度的可加大剂量或系数, 或该用质子泵抑制剂, 如埃索美拉唑和兰索拉唑, 前者20 mg/d, 后者30 mg/d, 亦可用质子泵抑制剂与H2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10]。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有报道称[11]将200例RE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药组, 中药组中脾胃虚寒者用丁香、白豆蔻仁、党参各10 g, 白术、干姜各15 g, 甘草3 g, 九香虫10 g, 随症加减, 胃内积热者采用酒黄连18 g, 吴茱萸6 g随症加减;西药组用洛塞克20 mg, 每日1次, 反酸明显者加用吗丁啉10 mg, 每日3次:中西药组用以上中药及西药, 4周后复查, 结果发现中西药组中治愈60例, 好转50例, 未愈6例, 总有效率为93.2%, 明显高于中药组 (76.9%) 和西药组 (80.0%) 。另有报道称, 用柴芍六君子汤合左金丸 (柴胡、白术、姜半夏、益智仁、郁金各12 g, 白芍、党参、白茯苓各15 g, 陈皮、川黄连、甘草各8 g, 吴茱萸3 g) 加减, 治愈54例, 总有效率为96.3%[12]。

3.4 手术治疗

如果采用正规内科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出血, 并反复发生肺炎、食管裂孔疝等有严重并发症发生者, 可以选择外科抗反流手术或施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目的是为降低反流, 增进食管排空速度, 减低胃酸及解除食管梗阻。手术及内镜治疗主要适用于食管瘢痕狭窄 (可行扩张术或手术纠正术) 以及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13]。食管扩张术, 当食管下段狭窄时采用气囊扩张或插条扩张术, 每周1次。如必须切除狭窄段, 可以采用结肠旁路, 替换狭窄段, 吻合断端。

糖尿病治疗最新进展 第9篇

1 表皮生长因子靶向药物

表皮生长因子 (EGFR) 是抑制肿瘤发生和进展的一个重要靶点。表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异常可以导致细胞信号通路持续活化、、细胞增殖分裂、细胞无限制生长等, 最终导致肿瘤的发展[4]。目前, 针对表皮生长因子靶点的药物有两类, 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只批准了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转移性结肠癌[5]。而单克隆抗体包括西妥昔单克隆抗体、尼妥珠单克隆抗体等。西妥昔单克隆抗体和尼妥珠单克隆抗体均与表皮生长因子具有很高的亲和力, 通过抑制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 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1.1 西妥昔单抗

西妥昔单克隆抗体对表皮生长因子以及异二聚体具有特异性, 能够阻止配体与表皮生长因子的结合, 从而阻断受体二聚化、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以及信号的转导。根据有关资料显示[6], 西妥昔单抗能够抑制表达表皮生长因子肿瘤的增殖并导致凋亡。我国以及国外一些研究者研究显示[7,8], 西妥昔单抗与一些化疗方案联合可以提高转移性结肠癌患者的疗效。

有研究显示, 采用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方案治疗转移性结肠癌有效性高于单纯使用西妥昔单抗治疗, 但毒副作用与单纯使用FOLFOX方案比较, 并未见增加, 因此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方案治疗转移性结肠癌可以获得较高的临床效果。2012年ASCO会议中, Adams等报告了其研究结果[9,10], 该研究纳入了1722例FOLFOX联合使用西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 结果发现, 表皮调节素和双调蛋白的高表达多发生在KRAS、BRAF基因野生型的患者中, 与西妥昔单抗的疗效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1.2 尼妥珠单抗

尼妥珠单克隆抗体与表皮生长因子的亲和力与其他单抗对表皮生长因子的亲和力是不一样的。尼妥珠单克隆抗体与表皮生长因子是双价结合的, 而其他单抗对表皮生长因子是单价双价同时结合的[11,12]。这就表明, 尼妥珠单克隆抗体对表皮生长因子的高效表达更加有效。并且由于尼妥珠单克隆抗体与正常组织结合具有不稳定性, 因此, 反应在对患者的影响上就是毒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有研究显示[13], 尼妥珠单克隆抗体与伊立替康联合治疗转移性结肠癌, 能够逆转伊立替康的耐药性。尼妥珠单克隆抗体与伊立替康联合治疗转移性结肠癌与其他单抗相比, 疾病的控制率得到明显提高。因此, 尼妥珠单抗与伊立替康联合成为治疗转移性结肠癌一种重要的方法。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靶向药物

2.1 阿瓦斯汀

阿瓦斯汀是近年来用于治疗肿瘤新型的靶向药, 包含了可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单抗互补决定区以及人源抗体的结构区[14], 作用机制是阿瓦斯汀能够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并防止与内皮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

2.2 贝伐珠单抗

贝伐珠单抗是一种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重组人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能够选择性的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从而阻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受体的结合, 最终抑制血管的形成。研究显示[15], 贝伐珠单抗能够通过破坏肿瘤的脉管系统, 可以改善肿瘤的血流量和含氧量, 使治疗效果更好。

3 其他靶向药物

除了表皮生长因子靶向药物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靶向药物之外, 还有一些其他靶向的治疗药物也得到了发展和认可。如瓦他拉尼 (Vatalanib) [16]就是一种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通过在受体酪氨酸激酶水平上抑制VEGF, 并且可以中断下游的激活途径。依维莫司 (Everolimus) [17]是一种mTOR信号通路的抑制剂, 该信号通路在细胞的生长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Brivanib是一种双重激酶抑制剂, 与西妥昔单抗联合治疗转移性结肠癌具有很高的疗效。

4 小结

靶向药物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大大的扩展转移性结肠癌患者的治疗选择, 能够把药物最大限度的运送到靶点区, 并且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可以降低药物的使用量, 从而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靶向治疗虽然显示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患者个体的耐药性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目前, 基因靶向治疗技术的提出成为了研究治疗转移性结肠癌的一大热点。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和基因工程的完善, 我们相信基因靶向技术必将成为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

上一篇:结核病防控下一篇:怎样写好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