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探究范文

2024-09-14

运用探究范文(精选12篇)

运用探究 第1篇

什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探究式教学就是以学习者探究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探究就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 追根求源, 寻求答案和解决疑问。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指教学过程是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学生使用的教材为探究的主要内容, 参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 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各种学习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是导师, 是导演, 主要是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堂教学活动, 使学生充分把握和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机会, 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同时, 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设置情景和氛围, 积极帮助学生开展探究, 及时把握学生的探究深度, 认真分析和评价学生探究的成败。学生是探究教学的主人, 也要根据教师所创设的情景, 明确自己要探究的目标, 认真思考要探究的问题, 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发言, 提出自己的方法和建议, 做好探究总结。也就是说,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要求师生积极参与, 教师做好指导, 学生当好主人。本文就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 谈谈点滴体会。

一、树立情感意识,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效果。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保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呢?在笔者看来, 首先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学生的情感因素通常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仅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也是衡量学生素质是否全面的一个重要依据。中学生处于最富想象、最具创造性的年龄阶段, 在英语探究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重视和利用好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 借助于各种现代教育技术, 开发各种英语教学资源, 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改进学习方式, 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策略, 使学生认知与情感得到和谐发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情景, 营造探究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比如在教授Go for it!七年级 (上册) 的Unit 1时,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英文名字的差异, 熟练地掌握并学会运用, 教师可课前让学生做一张小卡片, 上面写上自己的中文名字, 教师也做些小卡片, 其中一张上写上自己的中文名字, 其余的都写上英文名字。上课时先让学生相互交换卡片, 了解其中文名字, 并进行如下的问答:

A:What's your name?%B:My name is…. (用中文名字作答)

A:What's your name?%B:I'm…. (用中文名字作答)

接下来, 教师提出问题:What's your last name?或What's your first name?并根据学生卡片上所写的名字帮助学生回答。然后, 向学生发放自己准备好的写有英文名字的小卡片, 如:Jenny Brown, Jim Smith, Nick Hand, Gina Green, Alan Miler, Tony Brown, Jack Smith, Gina White, Jenny Smith, Alice Green, Nick White, Jane Miler等等, 要学生说出哪些是first names, 哪些是last names, 启发学生比较中、英文名字有何不同之处?对“What's your name?”的回答可以是“My name is Zhang Mingming.”或“My name is Mingming Zhang.”再问学生老师刚才发的卡片中, 哪些人同姓?哪些人同名?请带着同姓卡片的同学站在一起;带着同名卡片的同学站在一起, 互相检查, 看看有没有站错的同学。

二、感悟语言, 引导学生质疑和合作探究

学生探究的过程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 一般问题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教师要有足够的时间感知语言知识, 要求学生简要表达探究中的难点、疑点, 要求学生不重复, 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提高, 教师不必过早解释, 只要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的简要讲授一定要在学生探索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破除多年来教师以自我为中心, 滔滔不绝地讲课, 不断发号施令的教学模式, 否则学生在探索与交流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如在进行Go for it! (七年级 (上册) Unit 5) 的教学时, 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动词have的用法, 要求学生带些玩具、水果或文具来, 上课时摆放在桌子上。教师拿出一只钢笔说:“I have a pen.It's my new pen.”然后问桌子上放着个苹果的女孩:“Do you have a new pen?”女孩当然会回答说:“No, I don't.I have an apple.”接着问桌子上放着个棒球的男孩:“Do you have an apple?”男孩也会坚定地回答说:“No, I don't.I have a baseball.”然后指着女孩的苹果问男孩:“Does she have an apple?”这时男孩会不知该怎么回答, 教师不用忙于解释, 或替男孩说出答案, 而是再指着男孩的棒球问女孩:“Does he have an apple?”同样女孩也会感到很茫然。教师仍然不用作任何解释, 而是再指着其他学生问全班:“Does she have a pear?Does he have an eraser?”等等, 如此反复若干遍, 再让学生按学习小组, 互相问上几遍, 使其熟悉Does she/he have…?这一句型, 并学会与Do you have…?相比较, 那么自然也就会从Yes, I do./No, I don't.想到Yes, she (he) does./No, she (he) doesn't.让学生在相互问答中理解到动词have在主语是单数第三人称时的运用。需要指出的是若在陈述句中, 当主语是单数第三人称时, 谓语用has, 比如:Tony has a new baseball.She has a yellow ruler.He has a red backpack.等。

三、树立社会文化意识, 开拓学生文化视野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背后都隐含着使用该种语言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沉积下来的文化底蕴。英语作为传承文化的一种媒介, 在帮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如何在探究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呢?一方面, 教师在探究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接触外国先进的文化, 比如组织学生看一些著名的电影, 介绍西方的人际交往、礼仪习俗、国民性格等, 让学生从中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两种文化的对话中确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拓宽文化视野, 丰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 以Pair work, Group work, Team work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增强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协商调解意识, 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长久以来, 我们在教学中一味地让学生在大堆的题海中磨练应试技巧, 从而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这无疑会给他们的终身发展带来后患。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教学实践的广泛开展, 探究式英语教学正逐步走向完善,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激励评价、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后, 往往给学生一些相关的练习, 以便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进行了动词have的教学活动后, 给学生提供这样一组练习, 按要求变换下列句子:

1. I have a new basketball. (变成疑问句并作否定回答)

2. She has a big apple. (变成疑问句并作肯定回答)

3. Gina has a yellow backpack. (变成否定句)

4. Nick has a CD. (变成疑问句并作否定回答)

5. He has a racket. (变成疑问句并作肯定和否定回答)

6. We have a table. (变成疑问句并作肯定回答)

练习结束后, 首先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教师在作适当地补充。

激发兴趣 引导探究 运用创新 第2篇

当今世界各个领域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日益成熟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构成了前所没末有的新科技群。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这就要求本世纪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能力。如何培育新一代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从最基础的开始抓起,因此小学生信息技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本人就自己在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应该如何搞好小学信息技术的起步教育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前提。

无论学习哪一门课程,兴趣是促使学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只有产生了深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去进一步的学习、探究、创新。因此对教师来说,上好第一堂课是至关重要的。记得在小学三年级的第一课堂(认识计算机)上我汲取以往教学中的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学生带到电脑室边观看边介绍,这样做既使学生直观地学到了知识,又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也使他们产生一种想更进一步了解电脑的意识,这也有助于自己教学工作的开展。

在教学工作开展的同时,我主要从这几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比如在刚开始的键盘指法与打字练习时,机械单调的动作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但是如果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完全可以将教学设计得有声有色。首先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与练习层次,同时突出学习的趣味性,如开展学习竞赛,看谁盲打掌握得快,小组与小组、个人与个人之间比一比谁的打字速度快;老师还可以对学生的打字速度进行跟踪记录,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一个阶段下来,往往也会给自己一个惊喜,如此有利于学生自我激励意识的养成。

2、注重个别辅导,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注重因材施教,努力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英文打字,合格标准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灵活制定,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学生多多指导观察,促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在合格的基础上,再引导部分有资质的学生发挥潜力冲刺更高目标。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往往有些学生在学懂老师所授知识后就不再去自主摸索其中的奥秘,一味地只是讲解-吸收,再讲解-再吸收,表面知识是学到了,可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在慢慢地递减,因此达不到教学所要的效果!这时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创新。

二、引导探究,做好知识的引路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想使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一周两节)真正完全掌握本书所要求的内容,并能灵活运用,教师就必须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教学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金线”。

拿中高年级段学习的OFFICE中WORD2000来讲,在这之前三四年级已经学习过WINDOWS98中的记事本和写字板,那么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总结这几种软件的共性,并鼓励学生先自己尝试使用WORD2000,这样教师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可以针对学生碰到的问题讲解,教师讲课轻松,学生学习也有目的,或许在刚开始操作时,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一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此时教师要亲切和蔼地耐心指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引导学生实验,并提供可行的处理办法,使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出成果,引领学生运用创新

记得在进行教师培训时曾经听一位教授说过:中国人在小学阶段获得的奥林匹克奖是不计其数,却始终拿不到一个诺贝尔奖。这就说明中国的学生在后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缺乏一种创造力、动手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是培育人才的关键。那么怎样引领学生运用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意识,敢于参与,敢于提出,敢于实践。比如在“PowerPoint”软件学习中,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往往是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几乎和书本上大同小异。于是,为引领学生设计出有各自特色的幻灯片,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创新闪光点,即使很少,也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并鼓励大家一起试一试,而被展示的学生得到我的表扬,高兴万分,创作起来也越起劲,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创作的思想大胆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长期的实践过程使学生们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会到了大胆运用才能创新的道理。

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新兴起的课程永远是充满幻想和求知欲的,因此教师就要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并发掘他们内在潜藏的无限创造力,相信学生的创造力,留多一点空间给学生创作,诺贝尔奖项上终会有我们中国人名字的一天。

参考文献:

(1)自学、动手和应用 ―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创新的诀窍

(2)如何营造良好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氛围

运用探究 第3篇

关键词:自主探究;小学数学;策略

数学教师应当在课下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其中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为学生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奥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下面谈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相关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入手

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为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堂打下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找到数学跟学生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去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探索数学真正的奥秘。

诸如,在教学《统计》这一板块内容时,可以在课前制作有关今年里约奥运会的PPT,作为情境导入,成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学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兴趣高昂,主动参与到本章学习活动当中,一堂高效的数学课便应运而生了。它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一举两得。

又如,在教学《找规律》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着手,比如,让学生观察教室电灯的排列、桌椅的摆放或者裤子上的花纹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探寻身边事物的规律,抽象化的知识点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节知识点。

二、巧设悬念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因子

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设置一些引人入胜的悬念情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学《分数和小数互化》相关内容时,首先,数学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任意分数,判断黑板上的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经过查阅书本,草本笔算简化,加上思维判断,能够很自信地说出是否可以化作有限小数;但是,若数学教师只让学生盯着黑板,不查阅课本和笔算,学生很难马上判断出。这时,数学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老师就可以不通过笔算,直用眼睛看就可以判断其是否可转化为有限小数。”学生听后,学习热情马上被点燃,课堂马上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认真听教师讲解其中的知识规律。巧设悬念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提高教学成效。

三、教学内容拓展延伸,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抓住课堂上的各种契机,引导进行拓展性学习,巧妙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章节内容时,首先,数学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已知长、宽的长方形,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判断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再将课前准备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演示如何比较两个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面积大小,让学生进行对照检验;接着问学生:同学们!不给你长和宽,只给你长方形的周长和长,你还能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吗?顺势进行拓展训练,学生学意高昂,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新知识的获取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耐心地探索、分析、交流、总结。这也跟数学的严密性、科学性有直接关系。因此,数学教师应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吸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数学教师应当创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受到知识氛围的熏陶,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优等生带动次等生,取长补短,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共同进步。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利用小组创建竞争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总之,一名新课程背景下的合格数学教师,必须能在课下认真研读数学教材,挖掘其中有价值的教学信息,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运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引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曹绍平.浅析自主探究式心理健康课堂教学[J].河池学院学报,2008(S2).

[2]干金海.小学数学体验学习之我见[J].吉林教育,2008(11).

[3]邱學华.数学新课改之我见(下)[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7(10).

运用探究 第4篇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过程与方法”这一课程目标中强调:化学学习要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的过程, 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 获得科学的方法,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的能力。”由此可见, 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科学探究”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运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培养化学实验技能, 是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种学习方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其实质是不直接地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向学生“和盘托出”, 而是教师创造一种智力的社会交往环境,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 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具备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是科学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点, 这是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所不可比拟的。而有效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化学, 这与化学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也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探究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科学探究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 (2) 科学探究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 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方法, 发展思维能力; (3) 科学探究是学生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这种学习方式更能强化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4) 科学探究可以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可以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角色是导师, 是伙伴, 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他们分析问题,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因此,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探究氛围, 把充裕的时间留给学生;强化学生的过程体验, 丰富学习情境。

三、化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实施过程

观察、实验和理性思维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结合科学探究学习的特点,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按照下面的流程进行操作:创设情境, 引发探究欲望—引导点拨, 开展合作探究—评价激励, 激发探究热情。

1.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探究欲望。

化学学习应该在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是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表明,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化学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化学知识与社会的结合点、化学知识与新科技的结合点, 等等。例如, 在指导学生开展“铁钉锈蚀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活动时, 笔者首先启发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铁器制品生锈的情景, 如长期不用的菜刀生了锈, 经过雨淋的家具生了锈, 油漆脱落了的铁门生了锈, 等等。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生锈的原因, 经过一番讨论, 学生提出了三个假设: (1) 铁生锈是因为和空气接触, 铁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2) 铁生锈是因为水的存在, 铁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3) 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推论:如果假设 (1) 正确, 那么在干燥的情况下, 铁在空气中就能生锈。如果假设 (2) 正确, 那么铁在水中并和空气隔绝的条件下就能生锈。如果假设 (3) 正确, 则必须在既有空气又有水的条件下铁才能生锈。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把握好两点: (1) 向学生提示探究的基本步骤和相关知识, 指明探究路径; (2) 问题的合适性, 即探究的问题要与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相当, 采用评价激励,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2. 引导点拨, 开展合作探究。

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假设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合作制定出实验方案, 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更是一个互动与交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生生之间可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不断完善自我认识, 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只有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 才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点拨。在老师的帮助与启发下, 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 最终揭开化学问题的本质与规律。

3. 评价激励, 激发探究热情。

在经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之后,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科学探究的思路、方法及成果, 使自己的认知清晰化、条理化, 进一步完善认知系统结构。同时教师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鼓励性评价, 评价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认知水平及表达能力等。评价要体现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 既要评价学生在活动现场的观察、资料收集整理、方案设计、实验、讨论、记录等活动的表现, 又要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 如探究报告、感受与收获;既可以是教师评价, 又可以是生生互评或小组评价。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把探究性学习能力逐步内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部分。

四、结语

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 注重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 并把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充分彰显“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 切实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运用探究 第5篇

1、(2010浙江卷7题)某校学生会为使更多的同学体验“低碳”生活,接收“低碳”理念,决定组织同学参观世博园“零碳馆”。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拟写一份海报。要求:只写海报的宣传鼓动内容;语言表达简明流畅,生动得体。(100字左右)(5分)

“零碳馆”利用阳光和导热材料采暖、黄浦江水控温、废木头发电,完全摒除了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

利用温压和风压,“零碳馆”能保持建筑内部空气流通,环境舒爽。墙体表面附着的特殊荧光涂料能将吸收的太阳能在夜间转换为荧光释放,使展馆成为“会发光的房子”。

游客在“零碳餐厅”看到的餐具都是由前晚多余的有机饼干处理而成,使用后将会用于发电和发热,最终剩余品又再加工成生物肥,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这些创意试图让游客在日常生活体验中,逐渐养成“零碳”的新生活态度。

最特别的是,游客将在“零碳馆”领取专属的“二氧化碳身份码”,然后再“大富翁碳册游戏”中回答50个互动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出行方式、里程数,使用的燃气种类,每月的水电煤费用等,最后游客将得到一张电脑计算出的“碳诊断书”,记录个人一年的“碳排放总量”。

□□□□□□□□□□□□□□□□□□□□□□□□□□□□□□□□□□□□□□□□□□□□□□□□□□□□□□□□□□□□□□□□□□□□□ 解析:拟写一份海报:海报的格式,通常有三部分组成,即标题、正文与落款。

答案示例一:

(海

报)

世博园的“零碳馆”,用阳光和导热材料采暖、黄浦江水控温、废木头发电,是“会发光的房子”。“零碳餐厅”的餐具都是由有机饼干处理而成,真正实现变废为宝。游客将领取“二氧化碳身份码”,然后回答50个互动问题,最后将得到一张电脑计算出的“碳诊断书”。欢迎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落款、联系电话、日期)

示例二:如果你是个“高碳”消费者,那就去世博园最酷的“零碳馆”吧!它没有空调但温度宜人,它不用耗电却熠熠生辉,它用饼干制作餐具,它用游戏输送理念。想做“低碳”潮人吗?想拥有第二章身份证吗?现在就出发!

解析:首先整体把握材料内容,明确“零碳馆”向我们展示了调节气温、餐具制作、“二氧化碳身份码”的领取等内容,然后根据要求写出海报宣传富有鼓动性的内容,注意语言简明流畅、生动得体。

2、(2009天津卷24题)阅读一下材料,按要求作答。(5分)

本报综合消息 2009年3月28日晚8:30—9:30,世界各地进行了名为“地球一小时”的“熄灯接力”活动。当晚,津城有2万多个家庭、1600多个社区、700多家企业和单位参加了这一活动。据业内人士说,在这一时段,参加活动的每个家庭少用1度电,即可节约2万多度电,而生产2万多度电,需要7000多千克标准煤,会向大气排放18000多千克二氧化碳、80多千克二氧化硫、40多千克氮氧化物。(1)为明年举办这一活动拟一句推广语。

1、今夜,我们一起熄灯。答案:(示例)○

2、地球是我家,节能靠大家。(示例)○

3、少开灯一小时,我们共同让地球变绿。(示例)○(2)你从以上报道中得到什么启示?(40字内)

1、节能减排,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养成节能习惯。答案:(示例)○

2、我们要让每个人意识到,我们每一个小小的动作会给地球带来深远的影(示例)○响。

解析:推广语也就是广告词,要突出熄灯、节能这一主题。当然,语言要力求有鼓动性,要朗朗上口。通过这一活动,让人们了解保护环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义,参与这一活动的价值。

3、(2008福建卷17题)明天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学校准备举办“端午节晚会”。请你以晚会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在横线上写一段开场白。(5分)要求:①主题鲜明,语言生动;②80字左右。

尊敬的老题、亲爱的同学;晚上好!

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目。答案:(示例)(尊敬的老题、亲爱的同学;晚上好!)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走来,他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今晚,让我们用青春的旋律、美妙的舞姿、动人的歌声,欢度民族的传统节日。(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目。)

解析:举办“端午节晚会”,欢庆传统节日,可向大家介绍一下端午节的由来,是上下文连贯衔接。命题探讨

准确、鲜明、生动是语言表达的要求和效果的综合体现。命题以主观题为主,试题呈现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其实,“准确”作为语言表达的最基本要求,与“鲜明、生动”具体体现出来的文学要求,都渗透在所有的语言表达题中,甚至包括“阅读理解”“写作”在内。因此,它们可以不单独设题考查,而是在压缩语段、仿写、扩写、变换句式、图文转换等考点中渗透考查;也可以这三点单独放在一起考查,多出现在广告语、点评、开场白等新题型中。知识整合

一、语言表达准确

“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是《考试大纲》(课标实验版2009年颁布)提出的六个方面的要求,而“准确”摆在首位,可见,“准确”在语用题考查中的分量。事实上,历年高考试题几乎都会有语言表达准确方面的考查。既有客观题,也有主观题。客观题的“准确”,就是指词语、句式、语气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目的。主观题的“准确”,则是考查提炼 和概括能力。

(一)、整体理解,把握重心,推敲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语言准确”体现在对作者表达目的的把握上。解答这类题目,就要从整体出发,对文段有个整体的理解,切忌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同时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2011年浙江省高考卷等5题)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C)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文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

A.文以为常,白以为变。B.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白以为常,文以应变。D.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解析:本段为论述性语段。从整体上看是因果关系。前面阐述原因,结句是一个总括句,是对前文的概括,也是作者表达目的、表达意图所在。文段阐述的重心是一个作家除了具有白话文的功力之外,还得具有文言文的功力。所以应选C项。A项意思刚好相反,原因就在于没有准确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首句着眼于作家具有白话文写作功力的普遍情形。次句指出作家具有文言功力的两点优势,一是“在紧要关头”能够“召之即来”;二是可以弥补“白话文的松散和浅露”。换言之,文言文只能用在“紧要关头”,以使文章显得紧凑而含蓄,一般情况,用白话文即可。因此,文言文就不可能作为常规的表现方式,而只能作为一种应变的手法。B项“见真求新”,文段中并没有涉及,属于无中生有的范畴,是对原文错误的理解。D项“白话为本”固然没错,却没有阐明白话与文言的关系,也是没有把握文段的重心所致。

(二)、理清层次结构,明确答题要求与范围,准确提炼主要信息

“语言准确”也体现在提炼相关信息上。解答这类题目,都要理清语段内部的层次结构,明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范围。这样,才能准确提炼主要信息,从而避免盲目答题。

例如:(2011年江苏省高考卷第3题)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15字。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孤岛和海沟。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极小。

答案:海区特点、地质构造、历史记载(或历史资料)

本段为说明性语段。考查学生的概括和提炼信息的能力。许多同学因为概括和提炼不准确而失分。之所以不能很好概括和提炼,又与没有理清文段的内部结构有关。文段共四句。前三句讲原因,末句是结论。首句陈述对象为“我国大陆海区”,陈述内容为海区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三点:“大陆架宽广”、“海底地形平缓”、“海水相对较浅”。次句讲地质构造特点。第三句从历史记载,或是从历史资料的角度说明我国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极小。很明显,前三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通的方面讲述原因,概括起来就是“海区特点”、“地质构造”、“历史记载”(或“历史资料”)。根据题目要求“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显然答题范围就在前三句,就是三个不同的方面。

许多同学因为不能理清文段的结构,也没有明确题目的要求,就出现了胡乱答题的现象。有的同学直接把首句海区的三个特点作为答案。海区的三个特点仅仅是从海区特点这个方面来说的,当然不能作为整个题目的答案。还有的同学概括了整个文段的意思,也就是最后一句的内容。这些都是不准确的。

(三)、把握关键语句,紧扣主要内容,准确概括语段含义

“语言准确”还体现在对语段主要内容的把握概括上。解答这类问题,需要学生能够把握关键语句,扣住语段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从而对语段含义作出准确的概括。这类题目可以是客观题,也可以是主观题。

例如:(2011年安徽省高考卷第17题)下面一段文字后的四个选项中,能准确概括文字内容的一项是(B)

琴声渐起。我仿佛看见一滴滴饱满的水珠儿洒落在含苞待放的桃花上,又恋恋不舍地挂着丝儿似的落下来,犹如一个个活泼的小精灵。这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他裹挟着泥沙、卵石,翻滚着向前奔去,撞击着河岸,向阻挡它的一切势力发起猛烈冲击。那河上还有勇敢的艄公,正在与恶浪搏斗。一阵清风穿过树林,一粒沙子从屋檐上滚落,掉在门前那口空水缸里,清脆悦耳,回音似璧。琴声欲止,似一朵烟花静静地绽放。

A.琴音似水B.琴音遐想C.琴声悠扬D.琴声如风

解析:本段为描写性语段。考查学生对于语段的压缩能力,要求学生在分析理解语段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提炼语意。首句“琴声渐起”,仅仅是一个引子。语段的主要内容在于描述“我仿佛看见”的东西。那么,“我仿佛看见”了什么呢?有“一滴滴饱满的水珠儿”,有“一条条奔腾的大河”,有“勇敢的艄公,正在与恶浪搏斗”,有“一阵清风穿过树林”,有“一朵烟花静静地绽放”。这些都是因为“琴声渐起”之后“我仿佛看见”的,并非真的看见,即我所想象的内容。因此,B项的概括才是对的。其余三项都是“我仿佛看见”的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并非全部。

二、语言表达鲜明

“鲜明”是指色彩分明,观点明确。表达的观点要明确而不含糊;表达的色彩(感情色彩、事物的形象色彩)要分明。简而言之,鲜明就是要明确合理地表情达意。本考点一般出现在概括语句,修改病句,拟制广告词、邀请信以及致辞、演讲稿、点评等需要表明观点态度的题型中,但有时也出现在描绘场景,仿写、扩写、改写语句的试题中。

1、(2009·浙江高考)根据语境,在下面横线处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不超过50字)

儿子:妈妈,今天我捡到50元钱,想分五次交给老师。

妈妈:为什么不一次上交呢?

儿子:老师说过,捡到东西上交,就有一次品德加分。我分五次交,就会有五次加分了。

妈妈: 答案:(示例)儿子,妈妈觉得这样做不好。拾金不昧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今天拾了钱理应尽快还给人家,而不是为了让老师加分。

解析:本题属于语言表达鲜明、得体方面的考查。完成本题,首先要观点明确,表明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褒贬;其次宜从拾金不昧的动机着手分析;最后口气要委婉。

例2、2010年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有一尊“小美人鱼”铜像。(1)“小美人鱼”故事出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 答案:(示例)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

(2)请以“小美人鱼”的口吻写一段不超过30个字的话,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答案:(示例)①愿上海世博会像我一样,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示例)②愿中国小朋友像喜爱我一样喜爱上海世博会。(示例)③我来到上海世博会,仍然生活在童话之中。(示例)④上海世博会为我们的故事续写新的篇章。

解析:(1)主要考查的是文学常识,要求考生平时在关注生活时也要留意生活与文学文化常识的联系。(2)要表达对世博会的赞美或祝愿,难度不是很大。但要注意要以“小美人鱼”的口吻,也就是要扣紧“小美人鱼”的身份,就要了解小美人鱼的有关情况:外国人,童话人物,来到中国等。同时要注意字数要求。

借题发挥:写祝愿词或赞美词,一定要注意表达得体与生动,这是这类文字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注意双方的身份与地位等“个人名片”。如本题“小美人鱼”的“个人名片”就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一个形象,把握住这一点,写出来的文字才符合要求。

3、.(2011年金华十校联考)根据语境,在下面空格中补写出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

一个孩子拿着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妈妈回答:“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的,而是要付出相应劳动的。”孩子又问:“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妈妈回答:“那是橘子在告诉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是需要一小瓣一小瓣地慢慢品味的(或:你手里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而要懂得与人分享)。

语言表达“鲜明”的3种技法 1.恰当选用词语

(1)不要使用诸如“可能”、“大概”、“也许”、“左右”等不确定的词来表明 态度与观点。多使用“坚决反对(支持)”、“完全错误(正确)”、“决不能这样(一定要这样)”等词语来表明自己的鲜明态度。

(2)表达自己不同的态度与感情,可以通过选择词义的褒贬来实现。选用感情色彩鲜明的褒贬义词语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5(3)表达时如果能做到色彩鲜明,则可以突出所要表达的事物特征。因为颜色可以给人以刺激,同时也是最富有感情的外在形象。

例如:太阳出山了。小溪边的那座竹楼,窗子打开了。绿茵茵的窗口,闪出一点红,火苗似的。哦,是个小女孩,红领巾在晨风里,微微地飘。

作者着意渲染“红”“绿”两种颜色,色彩鲜明,把“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景象,集中而概括地描绘出来,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的境界中。

2.恰当选用句式

注意使用肯定的语气来表明观点;选用双重否定,反问句式来加强语气,使自己观点的表明更加鲜明而强烈;注意使用整句与散句,增强语言的鲜明、生动性。

3.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对比、反复等修辞能使语言独具特色,因此,借助修辞格来增强语言表达的鲜明性,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鲜明”的主要考查形式

1、材料点评

2、找关键词

3、拟写广告、口号

4、写辩论词

1、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点评:

答案:(示例)1.怕被害而弃爱,是社会长期冷漠的佐证,真爱变成“狼来了”!

(示例)2.当假恶丑大行其道时,真善美就被湮没,偶一抬头反显另类。

(示例)3.爱心社的“爱心”行动令人伤心,使大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示例)4.因怕被害而弃爱,是社会长期冷漠的佐证,我们应该深思。

(示例)5.献爱心反遭怀疑,社会欺骗使人不安,我们还是要多相信人。

解析:先明确题目的要求。题目的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就是要求我们要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直接清楚,不暗示,不含蓄;“不超过30个字”,就是要求我们的表达不要拖沓,用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容;而题干的提示语对新闻点评的解说,就是要求我们在解题要注意表达得有评论的意味。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玛雅人预言,2012年12月21日将是本次人类文明结束的日子。德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据此拍摄出灾难大片《2012》。影片虚构了2012年地球遭遇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的故事: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等令人生畏的自然灾害集中爆发。影片登陆中国,上映仅3天就拿下了7500万元左右的票房,其火爆程度几乎赶上了《建国大业》。不过,影片中的灾难场面和惊悚特技也引起了争议。著名喜剧演员洪剑涛在博客中直接呼吁“建议停映《2012》”,他在博客中称:“看完电影真的是很后悔,尤其是带孩子去看,更是错上加错。”

你认为孩子能不能看《2012》这样的影片?请谈谈你的看法。(120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孩子能看《2012》。该片虚构了“人类末日”到来时的灾难场景,旨在呼吁人们重视环保问题,善待地球母亲,这对增强孩子们的环保、忧患意识,是有积极 6 意义的。现在的孩子生存环境优越,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通过看这样的影片,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示例二):我认为孩子不能看《2012》。孩子们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阶段,需要一个美好和谐的生活环境,需要有乐观、上进的良好心态。而《2012》利用骇人听闻的灾难场景,刻意渲染“人类末日”的惊悚,会让孩子们对未来产生恐惧、颓废甚至绝望的心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言之成理即可)

三、语言表达生动

“生动”指具体形象,新鲜活泼,能使人感动。生动,往往是以准确、鲜明为前提的。有时做到了准确、鲜明也就做到了生动感人,而离开了准确、鲜明去片面追求生动,就会给人矫揉造作、华而不实之感。要注意恰当使用动词、形容词,从形声色等方面对事物进行形象的描摹,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要注意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灵动性,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感;要注意句式的整齐匀称,讲究音节的押韵和谐,力求语言的声律美,让人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描写事物,状形则形象毕现,绘色则色彩鲜明,摹声则声声真切;抒情则慷慨激昂,深沉柔婉。说理,则举例引用、可比喻象征,形象生动。总之,生动的语言应该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如感其情的生动活泼的效果。

具体要求是:

(1)恰当选用词语。

使用表现力强的词语。使用的词语具有生动传神的表现力,把词语用活。宋祈的《玉楼春》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运用了通感手法,一个“闹”字使视觉和听觉得到沟通,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枝头繁花竞放,蜂蝶纷飞,春意盎然,活灵活现的景象。

使用色彩浓重的词语。这里主要指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词语的语体色彩。例如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屈原的女侍婵娟有一段痛斥宋玉投靠南后,背叛老师的话。台词本来是:“宋玉,我特别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演出后有人建议郭老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拍手叫好。好在哪里?原稿是不带感情的判断句,“是”改成了“这”与“你”“没骨气的文人”组句后便带上婵娟强烈的感情色彩,骂得痛快淋漓,感情的抒发却较原来强烈得多了。(2)恰当选用句式。

语言表达中,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就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在句式的选择中,应注意特殊句式、常用句式、长句短句、排句偶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的穿插交错,注意语句的整散、错综变化、语气、倒装等方面。如: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 第三分句本可写成“写文章做演说也要看读者看听众”,但作者却换用反问句式,形成整散结合,同中见异的修辞效果,使语言显得活泼多姿。(3)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语言表达生动就应该选择那些具体的、形象的、新鲜的、内涵丰富的和能够调动人的感官体验的词语。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生动、准确、鲜明,增强语势。如比喻是为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使描绘对象色彩鲜明、生动形象,表意丰富;排比可加强语势,充实内容,加重感情;反问为了强调;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以加强语气,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增强表达效果;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

如: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弗洛斯特的名片。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

语段中把“枯叶”比做“名片”,生动新颖,把冬天拟人化,使它具有人情味,富有幽 7 默感,正好体现出苏比早就想好了自己的冬季寓所而并不畏惧冬天的心情。

重点突破:“准确、鲜明、生动”创新题

语言表达运用一直是语文试卷改革创新的“试验田”,而“准确、鲜明、生动”命题恰恰是以创新为特征的。

所谓创新题型,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上 时代同步,所选取的材料多是时代的热点焦点;二是形式新,往往以考生平时未练过的形式出现,如编者按、留言感言、推介语、宣扬语、辩词等,三是综合性,有时很难分清是哪个考点。但这类创新题,往往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内容有多鲜活,形式如何新颖别致,考查的能力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综合性。

题型突破一

时评题

时评题主要是针对社会、时代中的某种现象、思潮、焦点人物进行观察、思考和评论。题型有新闻点评、述评分析。选材集中而鲜活,大众关注度高;方式灵活,感言、随想、一句话评论皆可。

《2009年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针对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作简要阐述。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从此语文高考语用题中新增加了时文(资料)评说的题型,与以往的缩写、扩写、仿写、改写等题型相比,更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的特征。因此有必要对这个新题型加以一番认真的研究分析,以便能尽快地熟悉题型,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社会评论、文学评论、艺术评论。其中社会评论是我们考试的重要组成,其对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

“时评”的特点

第一、观点鲜明。由于要在极其短小的篇幅中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短评的观点态度一定要鲜明。一般观点放在开头,但也可以在文末或文中提出,但论点一定要明确、有力。

第二、说服力强。虽然只有短短100个字,但说理论证还是非常重要的,说服力就成了短评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这就决定了短评选取的论据一定要准确,能够真实地反映论点,有力地支持论点,具有典型性、客观性。

第三,语言精炼。短评的语言要一字千金,表述准确,不能东拉西扯,苍白无力。

第四,脉络清晰。高考要求短评一般一百字左右,短短一段文字中,要有观点、有论据,有概括、有阐述,只有脉络清晰,才能说清楚、讲明白。

“时评”的答题要领

①旗帜鲜明,表明观点态度。

②说理分析,客观辨证,有的放矢。

③提出解决方法,通情达理。

时评的主要写法有:

一、从正面肯定。简明扼要亮出观点。再用简单论据进行论证。

二、从反面否定。简明扼要亮出观点。可以直接反驳错误的见解,也可以间接反驳错误的见解。

三、可以采用多分法进行分析,既肯定正面,又否定反面。要注意不要自相矛盾。“时评”题的几种类型 【单一材料型】

 在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回龙沟景区的大地震废墟旁,一个占地面积达到100多亩的真人CS(一种娱乐游戏)基地已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此举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对此,你作何评价?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不超过100字)(7分)

 观点:

 理由:

答案示例1:

观点:大地震幸存者也有娱乐的权利,建娱乐场所无可厚非。

理由:首先,震灾虽然让人悲恸,但灾难不该永远成为生活的包袱和障碍,生活还得继续,活着的人还得过平常的生活,而娱乐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其次,对逝者最大的安慰就是重建家园,让生活更美好,当地人有权利用现存的资源进行重建。

(一)正面肯定:简明扼要亮出观点——论述(结合材料)——总述 答案示例2:

观点:在这里建娱乐场所是对逝者、历史的不敬,应立即喊停。

理由:震后的废墟,是人们缅怀凭吊逝者的地方,是悲痛、伤心之地,建娱乐场所,与环境不符,是对罹难者及其家属的不尊重。再者,惨痛的记忆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是不能粉饰或篡改的,修建娱乐场所,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所以,此举可以休矣。

(二)反面否定:简明扼要亮出观点——反驳错误观点(见解)——结语 【多材料比较型】

近年来,明星移民,国外产子的现象颇为常见,土生土长的中国著名演员巩俐远嫁新加坡并于上月宣誓加入新加坡国籍。章子怡早前开心地宣布已与美国富豪男友ViviNevo订婚,以及明年结婚;坦言有计划结婚及生育,她强调“即使下一代是美国人,但她永远都是中国人”。同样2006年前乒乓球国手邓亚萍,在巴黎一家医院剖腹产下一男婴。有人,质问邓亚萍:为什么把孩子生在法国?中国之大,就没适合她生孩子的地方吗?分明是想混法国国籍。消息传出后,引起公众的关注,国内网友们更是掀起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这是不爱国的表现。有人认为这与爱国无关,那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案:(示例一)不管是国外生子还是移民他乡,这与爱国无关。(观点态度)

巩俐、章子怡加入他国国籍完全是为了爱情。邓亚萍法国生子又与爱国有何关联,爱不爱国不是拥有哪国的国籍,那是发自心里深处的情感,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就是最好的证明。再说加入外籍是她们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巩俐等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说理分析)

我们还是以正常的心态去看待此类现象。(解决方法)

(示例二)这是不爱国的表现。(观点态度)

巩俐此举虽属个人权利,却伤害了很多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对于明星加入外国国籍的意图,可能每人的出发点都不一样,但在国内名利双收的时候却放弃滋养自己的祖国,有一点忘记爹娘的感觉。(说理分析)

当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形时,应当记住做中国的公民是最基本的爱国表现。(解决方法)

【正反比较型】

阅读下列新闻,写一篇100字以上的短评。简要分析评说,发表自己观点与见解。

2008年8月18日中午,在北京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预赛中发生了令人意外的一幕:被视为国人的骄傲的中国选手刘翔因伤退出比赛。对中国人来说,北京奥运会最值得期待的恐怕就是刘翔的110米跨栏了。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一场比赛刘翔就黯然退场了,给数万名正在狂热呼喊“刘翔加油”的观众留下一个苍凉的背影。刘翔的退赛,引发了热议„„

1994年第17届冬奥会上叶乔波为中国代表队夺得冬奥会上的首枚铜牌。在赛后的手术中,医生惊讶地发现她左膝盖的两侧韧带和髌骨早已断裂,腔内有8块游离的碎骨,骨骼的相交处呈锯齿状。“叶乔波精神”一度是被广泛宣传的,叶乔波成了英雄,成了诠释“中国精神”的形象代表。但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是在轮椅上度过的,甚至不少人还担心她“永远都站不起来了”。

从叶乔波带伤上阵到刘翔果断退出,这是历史的进步。(观点态度)

叶乔波的“坚持”让人钦佩,更让人心酸。虽然最终拿了奖牌,但运动生涯因伤而结束了。刘翔的退出让人惋惜,但也让人欣慰,时代的进步已经使人们能够更理性地看待刘翔的放弃,也能够更理性地对待金牌。(说理分析)

我们不想看到下一个叶乔波,应当从更新的角度去认识与理解体育的精神,去支持中国的“刘翔”们。(解决方法)

题型突破二

开场白、欢迎辞、解说词等口语表达题

1、开场白:

开场白就是在晚会报告之前、说正事之前、发表意见之前,先来一番与本次开会、演戏、正事、意见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话。开场白具有介绍性、抒情性、鼓动性、简洁性。

例如、(2010年湖北卷)某中学研究型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读书交流会。主题是“《红楼梦》诗词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60字。(4分)

【答案示例】“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绝世奇书《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是难得的艺术瑰宝。让我们走进宝山,去欣赏它们的璀璨与绚丽吧!

2、欢迎辞

欢迎辞有一定的结构,开头是称谓,接着紧扣主题介绍欢迎内容,结尾要有“下面欢迎„„”之类的用语。

例如:为普及地震知识,学校特邀中国科学院地震专家李教授作报告,请你以学生主持人的身份写一段真切自然、简洁得体的欢迎辞。

答案:(示例)同学们:李教授是中国科学院的地震专家,今天在百忙之中来我校讲授地震科普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应对地震灾害的意识、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对李教授表示欢迎。

3、解说词:

例如:请为你班方队撰写一段校运动会入场式上经过主席台时的解说词。【要求】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及其相关的信息,不超过80字。

答案:【示例1】迈着矫健自豪的步伐向主席台前走来的是高三(5)班的代表方队。看,他们脸上洋溢着微笑眉宇间蕴藏着拼搏的锐气。他们决心在本届运动会期间搏击风浪,再创佳绩!

【示例2】高三(4)班走来了,看,那协调一致的动作是他们对众志成城的诠释,听,那洪亮高亢的口号是他们永攀高峰的宣言!矫健的身姿表达了他们对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

【示例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逞飒爽英姿,一代天骄。看,现在迈着整齐的步伐,正昂首阔步向主席台走来的,是我们高三(12)班的代表队。这是一个热情如火,团结向上的集体。他们不但学习优秀,工作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也从不甘落后。整齐的步伐踏着他们的坚定,灿烂的微笑写着他们的热情,嘹亮的口号体现着他们的实力。今天,他们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宗旨,个个精神抖擞,想在百米赛场上与各路英雄一争高下。他们用拼搏的汗水挥洒赛场,他们用晶莹的泪水拥抱胜利的辉煌。好汉不提当年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高三(12)班,祝你们好运!

4、短信和赠言:

主要特点:作为向某一对象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短信和赠言都力求主题突出,感情真挚,语言简洁,大方得体,富有文采。

例如:假如今天是母亲节,请拟一则短信表达你对母亲的感谢和祝福,字数在50-70字之间。

答案:(示例)伟大的是妈妈平凡的是我,慈祥的是妈妈调皮的是我,交手机费的是妈妈发短信的是我。哈哈,妈妈真好!祝妈妈母亲节快乐!云朵,没有母亲的爱洁白;花朵,没有母亲的爱灿烂;天,没有母亲的爱广阔;地,没有母亲的爱厚重;太阳,没有母亲的爱温暖;节日快乐!

5、串词:

串词也叫串台词、衔接词,指舞台表演主持人、会议主持人、电台电视台主持人所说的主要起串联作用的话。好的串词可以突出主题,交代背景,活跃气氛,吸引观众、听众的注意力。串词主要有节目表演串词、新闻条目串词、天气预报串词、人物出场串词、事物展览串词等。

例如:用饱含激情、简洁有力的语言,为“青春万岁”大型文艺晚会的主持人写几句串台词,引出下面的节目。(不超过60个字)

下面请听大合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答案:(示例)挺起你的胸膛,谱写壮丽的诗篇;迈开你的双脚,攀登成功的阶梯;张开你的双臂,拥抱美好的未来;朋友们,因为我们正年轻!

(下面请听大合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6、推荐语:

例如:下面列有三组作家,请任选其中的某一位作家,写一段推荐语。要求:语言通顺,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含标点符号)。

第一组:李白苏轼曹雪芹

第二组:徐志摩冰心朱自清

第三组:金瑞锋韩寒张悦然

答案:(示例)金瑞锋——在80后作家中,他如一汪深不见底的深潭。他的作品有小说,有散文,有评论,有随笔,都鬼斧神工和博大精深,优美的文字后常隐含无数深刻的意义,被称为“80后鲁迅”,读他的作品吧,何愁不能领悟一种别样的美?(比喻、排比、反问、借代)

韩寒——出道最早的80后代表作家,他考试门门亮红灯,写作功底却非同一般。他以叛逆的个性、机智幽默的文字、奇特丰富的想象、锐不可当的才气,写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走进韩寒吧,你能感受到美,感受到爱,感受到青春的激情!(排比、反复)

张悦然——在80后作家中,她有着惊人的想象力。她的小说,读起来既冷嗖嗖又暖烘烘,既朦胧又明澈,既真切又虚幻。她的作品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如咖啡,在苦中体味非一般的甜,这种甜来自文章中散发出的忧伤和奇特的想象。(排比、比喻)

题型突破三

宣传标语、提示语、广告等

提示语、宣传标语和广告等,面向最广泛的读者或听众,要做到: 第一、主题鲜明。要凸显号召的主旨。

第二、态度真诚。应有一种亲和力和感召力,要以诚感人,以情动人,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而不能有强制之意。

第三、构思新颖。应独出心裁,通过新颖的创意,一下子拨动公众的心。第四、语言简明。既要不超过规定的字数,又要将主旨鲜明地表达出来,一瞥之间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五、标语语言形式最好用对偶句。

1、请你仿照下面广州艺术节的标语形式,为学校开展的“迎2010广州亚运会”综合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主题突出,内容相关,结构大致相同。

广州艺术节:花城喜庆,遍开艺术奇葩

广州亚运会:

答案:(示例)珠水欢腾,喜迎亚洲健儿

(示例)五羊齐奔,尽显健儿英姿

2、校园内有一方清水塘,常见各种漂浮物。为保持塘水清净,学校准备制作一块告示牌,请你代写一句使人容易接受的话。(不超过20个字)

答案:(示例)①我和你一样需要洁净的脸庞。

(示例)②你追求的是绚丽多彩,我追求的是清澈见底。(示例)③让我们共同为美丽的鱼儿创造一个洁净的空间。

3、我国各地有许多具有特色的旅游宣传口号,如:不到长城非好汉(北京),“永远的三峡,世界的重庆”(重庆),“走近孔子,扬帆青岛”(山东)等,请任选一个省市为其拟写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宣传口号。

①浙江:

②广东:

③澳门:

答案:(示例)①浙江:诗画江南,山水浙江

②广东:活力广东,精彩纷呈 ③澳门:中西交汇,文化传承

4、请拟一条以“注意交通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20个字以内)

答案:(示例)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喝进去几滴美酒,流出来无数血泪;/带上平安上路,载着幸福回家;/高高兴兴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手握方向盘,时刻想安全!/马路如虎口,李刚到处走。

5、下面是关于青海湖的几条主题宣传词,你喜欢哪一条?请写出序号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① 真山真水真生态,多姿多彩青海湖!②湖在天上,天在湖中。③畅游天地间,相约青海!④天上瑶池境,人间青海湖。⑤梦栖诗画里,心泊青海湖。

运用数学魅力,培养探究精神 第6篇

关键词 运用 数学魅力 培养 探究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46-01

德国数学家克莱因说过:“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数学教师,就是要运用数学自身的魅力,使学生的精神世界从数学课堂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促使他们形成理性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对数学的探索和追求。

一、阅读:感受数学的魅力

有效的数学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数学中的阅读是指学生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充分调动潜在的思维的灵性,并且通过阅读数学教材、教师呈现的文字信息以及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积累的素材和课外数学读物等相关材料,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并且能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这样才能使有效的数学阅读快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数学分析、推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如:北师大二上《一分能干什么》中有道“帮小糊涂改错”的练习题:“我每天晚上睡9分钟,早晨6:00起床,然后下楼锻炼身体,我跑50米用了12分,跳绳10下用了7分。锻炼完身体后,我回到家,刷牙用了3秒钟,洗脸用了2小时,吃早餐用了15秒钟,吃完饭去学校上学。”我们便可引导学生阅读,一遍读完后,可能大多数孩子还没有什么反应,可要求孩子们读第二遍。阅读越熟练,理解的概率就越大。我们应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数学阅读。

二、体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如果我们能把数学研究的问题融入鲜活的现实情境中,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如:教学“归一”问题,教师课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要很快测出全班48个同学在一分钟内大约一共能口算多少道题,怎样来测算呢?学生讨论后,争相回答:可以先统计全班每个同学一分钟口算的题数,再把它们加起来;先测出一个同学一分钟口算题数,再乘48就可以了;这个办法不可取,如果选出的这个同学算得快,算出的得数就太大,反之算出的得数就太小了。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先测出几个同学口算的题数,计算出平均数后再乘48。学生不仅对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了如指掌,而且能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另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乐学,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也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学习魅力的有效途径。

三、因材施教: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可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优、良、一般三个等次。“优”是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良”是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缺乏学习精神、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一般”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对较差、学习较吃力的学生。通过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让“优”学生“吃得饱”,“良”学生“吃得好”,“一般”学生“吃得了”,这样做使全班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最终凝聚成较充沛的“能量”,促其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二)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悬念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其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三)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设法满足学生渴望学习的天性,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欲得”的境地,引起学生的好奇,诱导学生在深思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中寻疑,在解题的策略中去寻疑,享受到数学带来的惊喜、神奇、美妙。如:“有一根很长的绳子,它能绕地球赤道一周(约4万千米长),试设计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将这根绳子连续对折多少次后能使每段绳长小于1米?”使学生在借用计算器不断尝试及小组合力探讨的活动中,找到正确的结论。

运用合作探究,提升教学质量 第7篇

一、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通过节日里的烟花, 飞火流星球, 居室中的日用品, 汽车, 农药化肥等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图片, 为学生开辟了初中化学学习的一片新天地。它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让“生活本身多讲话”, 消除了学生对化学的畏惧心理。教师在新能源的开发中还可以用柠檬汁、泡菜水、橘子、土豆等做电解质, 制作原电池使音乐贺卡唱歌,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学习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

哲学家苏格拉底把教学过程比作婴儿的出生, 教师的作用就好比助产士,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没有学生主动地学习, 再好的老师也是教不会的。科学探究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 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得到培养。事实上, 学生进入教室前, 由于早先的经验对许多问题已有自己的看法, 这些看法可能是不成熟的, 不一定是科学的, 但即便是错误的, 教师也应该尊重这些看法, 给予认真对待, 不能不理睬, 更不能嘲笑, 甚至一棒子打死。让学生在学习中敢想、敢做、敢说, 并能进行独立的钻研, 勇于实践。例如:提出不同的设想, 勇于去探究新问题, 而不是等教师把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讲出来, 敢于用和别人不一样的实验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去探究, 汇报时, 敢于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能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 也敢于对别人的发言提出批评意见。

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 它更是一种经历, 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比如: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从生活中取材, 没有什么新鲜感, 因为无论是谁都有过点蜡烛的经历。但为了使做过探究活动的学生有更深的认识, 本人事先确定了课题, 制定了目标, 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了可行的计划, 现介绍如下:

课题“蜡烛的燃烧实验探究”

制定了目标:辨认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观察火焰颜色分层情况、火焰不同部分温度有无差异、猜想组成蜡烛的成分可能有几种, 培养猜想、实践、反思、归纳等科学的学习意识、实践能力。点燃蜡烛, 观察固体石蜡受热后有哪些变化现象, 比较火焰各部位明亮程度有无差异, 为什么?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解释是否正确?将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 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过一段时间取下烧杯, 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振荡后观察有何现象?阐述理由。吹灭蜡烛, 迅速用燃着的火柴移近烛芯冒出的白烟距蜡烛2厘米, 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在探究中获得体验, 在探究中发现问题, 捕捉问题, 培养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三、加强学生间的合作

杨振宁博士指出, 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 那么, 进入80年代以来, 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 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 相互合作, 任何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教学中, 我主要采取了双人合作学习,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跨小组合作学习等几种学习形式, 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 (分为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准备员等角色) 、不同的任务、不同的方式, 出谋划策, 积极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还使学生获得了自尊和成就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 不同的学生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 而学生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 相互争辩和讨论, 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 共同解决问题, 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 因此, 小组合作式学习强化了探究式学习的种种优势, 所以其效果更为积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径, 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探究活动, 与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十分相似。这样一来, 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运用集合思想探究解题途径 第8篇

我们知道, 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因此, 集合的内容涉及数学的诸多领域.我们在解题实践中体会到, 运用集合思想探究解题途径, 思路明了, 过程简捷.现举例说明如下.

一、利用交 (并) 集思想探究解题途径

例1 据统计, 某村有固定电话的家庭65家, 有手机的家庭35家, 既有固定电话又有手机的家庭20家, 试求固定电话和手机至少有一种的家庭数.

分析:记集合A为有固定电话的家庭, 集合B为有手机的家庭.很明显, 集合A有65个元素, 集合B有35个元素, 且A∩B含20个元素.因此集合各部分元素个数如图1所示.

由45+20+15=80, 知某村固定电话和手机至少有一种的家庭有80家.

注:这里实际是求A∪B中元素的个数.将实际问题化归为集合问题, 是集合思想的重要应用.

二、利用子集概念探究解题途径

例2已知不等式组的解为-2<x<-1, 求正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设不等式 x2+3x+2<0解的集合为A, 可求得A= (-2, -1) .不等式 x2+4ax+3a2<0的解的集合为B, 由题意知A∩B=A, 问题即转化为求A⊆B时, a 的取值范围.

又 a>0, 所以B= (-3a, -a) .

由不等式组得:

23a1.

注:若是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还需对 a 的符号加以讨论, 读者不妨一试.

例3 已知不等式|x-1|+|x+2|<a 有实数解, 求 a 的范围.

分析:设 f (x) =|x-1|+|x+2|,

则 f (x) ≥3.记 f (x) 的值域为B=[3, +∞) , 又记实数 a 的集合为A=[a, +∞) , 则当A⫋B时, 原不等式有解.据此, 得 a>3.

三、运用补集思想探究解题途径

例4 已知三条抛物线 y=x2+4ax-4a+3, y=x2+ (a-1) x+a2, y=x2+2ax-2a, 其中至少有一条与 x 轴相交, 试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若分恰有一条抛物线、恰有两条抛物线、恰有三条抛物线与 x 轴相交的三类、七种情况讨论求解, 过程十分繁琐.相反, 先求三条抛物线都不与 x 轴相交时 a 的集合, 再求其在实数集R上的补集就非常便捷.

事实上, 三条抛物线都不与 x 轴相交, 等价于:

{Δ1= (4a) 2+4 (4a-3) 0Δ2= (a-1) 2-4a20Δ3= (2a) 2+8a0{-32a12a13a-1-2a0

解之得-32a-1.

排除三条抛物线都不与 x 轴相交的情况, 原命题成立, 取其在实数集R上的补集, 可得原命题成立时 a 的范围是

a-23a≥-1.

注:本题也可用并集的思想求解, 即列出Δ1≥0, 或Δ2≥0, 或Δ3≥0.这种解法更直接一些.

例5 如图2, D, E, F分别是三角形ABC的边AB, BC, CA上的三等分点, 连结AE, BF, CD, 交出三角形A1B1C1, 若△ABC的面积为S, 求△A1B1C1的面积.

分析:如图2, 可见△A1B1C1与周边多边形聚合成△ABC.反之, △ABC的面积减去周边多边形的面积即得△A1B1C1的面积.

易知△ABE, △BCF, △CAD的面积均为13S.且△BEB1, △CFC1, △ADA1的面积均为121S (过程请同学们自己给出) .故△A1B1C1的面积等于17S.

注:如果孤立地求△A1B1C1的面积, 难免陷入困境.

四、利用集合相等探究解题途径

例6 已知 a, b, c, d 是不全为0的实数, 函数 f (x) =bx2+cx+d, g (x) =ax3+bx2+cx+d, 方程 f (x) =0有实根, 且 f (x) =0的实数根都是 g (f (x) ) =0的根, 反之, g (f (x) ) =0的实数根都是 f (x) =0的根.

(1) 求 d 的值;

(2) 若 a=0, 求 c 的取值范围;

(3) (略) .

分析:这是2007年高考数学 (江苏卷) 的最后一道试题, 难度较大, 但只要以集合相等思想为突破口, 就可以走出困境.

解:设方程 f (x) =0的解集为A, 方程 g (f (x) ) =0的解集为B, 由题意知A=B.

(1) 若 x0∈A, 则 f (x0) =0, 且 x0∈B,

所以 g[f (x0) ]=0,

g (0) =0, 所以 d=0.

(2) 因为 a=0, 所以

f (x) =bx2+cx, g (x) =bx2+cx, 则

g (f (x) ) =f (x) [bf (x) +c]

= (bx2+cx) (b2x2+bcx+c) .

依据A=B, 以下需对 b, c 加以讨论.

①若 b=0, 则 c≠0, 方程 f (x) =0的根为0, 即A={0}, 由B={0}可得 c≠0.

②若 b≠0, 当 c=0时, A=B;

c≠0时, f (x) =0的根为0和-cb, 即A={0-cb}.

因为A=B, 所以方程 b2x2+bcx+c=0必无实数根, 由判别式Δ= (bc) 2-4b2c<0,

得0<c<4.从而0≤c<4.

综合知:当 b=0时, c≠0;

b≠0时, 0≤c<4.

图形都是点的集合, 今后我们还可以运用集合思想研究线性规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中的问题, 望同学们加强前后联系, 做到融会贯通.

运用课堂辩论优化物理探究模式 第9篇

新的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课程标准是纲领性要求,教条地使用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容易导致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脱离,从而限制了学生观察身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思维发展,造成学生按部就班做事,形成科学探究脱离生活实际、脱离理论推导的现象。课堂辩论能够较好地弥补六步骤探究的不足,适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能力和教学条件,因此,课堂辩论是物理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

案例:探究平面镜成像,像与物的关系。根据生活体验:距离玻璃幕墙越远,看到的像越小,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判断,由于生活现象与科学理论相矛盾,于是有的学生认为像的大小会变化,有的认为像比物小,有的讲像与物大小相等,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课堂辩论机会,教师应该抓住机会,让正反等多方例举证据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和对方的错误所在,那么正解的物理概念可能在辩论中就形成了。

二、开展课堂辩论是培养学生理论探究能力的途径

迫于教学进度的压力,教师常安排学生通过预习的方式等预先知道结论,于是探究式教学常常成为伪探究。纵观物理学史发现,理论探究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术交流与辩论。开展课堂辩论既容易汇集全班级同学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又容易让学生对不同观点再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案例: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92页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里有一个误区:在圆柱体还没有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之前,液面高度是不断上升的,此时浮力是逐渐变大的,而当圆柱体浸没于液体中的不同深度时,液体的液面高度是不变的,此时浮力也是不变的,这个现象往往导致学生认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液面高度是有关联的,这是一个学生辩论的好机会,让学生在辩论中思考,在思考中想办法,通过理论推理解决问题,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既获取了知识,更锻炼了理论探究的能力。

三、开展课堂辩论符合新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探究要求

首先,有辩论激情的孩子,会通过观察等各种途径收集素材作为证明自己观点和反驳对方观点的证据,从而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其次,他们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并通过推理和概括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善于发现对方观点的不足之处,最后还要通过准确的语言表达观点。在辩论中完善自己,这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国各地现在使用的教材内容中都设置了大量的科学探究课题,各种探究课题都具有材料来源丰富、思维容量大、容易引发多种解释和争论等特点,这些都为课堂辩论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所以,课堂辩论教学方式符合教材内容的设置。

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思维特点不同,导致思维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学生不可能通过探究得出一致的结论,各种学生探究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都要回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并得出统一结论,因此交流经常转化为辩论。这种辩论有利于学生对问题深度的再思考和问题广度的再拓宽,更容易引发新的问题再探究,例如,前面例举的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的学生得出浮力与液面高度有关,有的学生得出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等,学生通过辩论可能引发问题的再探究,这种再探究的过程是对书本探究过程的完善和提高。因此,课堂辩论不仅符合探究要求,而且优化了探究模式。

四、开展课堂探究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生的课堂辩论能否成功取决于课前准备和课堂调控。

1. 课前准备

一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出发点,为学生课堂辩论设置应有的形式、辩题、参辩群体和辩论时间等。二备辩题的选择,辩题的选择要以教材上现有的材料为主要来源,要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为依据。例如,在苏科版物理“水循环”中,引用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并由此设问:“不复回,那么水源不就枯竭了吗?”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辩题的选择要考虑到学生的可辩性,例如,苏科版物理“电磁铁”,如果学生提出磁性是否与电磁铁的粗细有关时,教师应该考虑辩题是否符合学生的探究能力、知识储备或现有实验条件,不可盲目让学生辩论而导致课堂过于无序与失控,使课堂失去知识传授的功效。三要让学生准备课堂辩论的话题和材料,学生能否做课前准备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长期坚持让学生课堂辩论的教学方式。

2. 课堂调控

课堂调控要注意的事项有:一要注意辩手选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他们知识面的广度、思维的方式与深度、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语言的表达能力、问题的概括能力以及表现力等都不同,既要考虑辩手对问题是否合适,又要考虑辩手的兴趣和习惯,还要考虑班级学生参与面的广度。二要注意学生辩论的时间占课堂的比重,不能不顾教学进度和知识传授,应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多给学生辩论的时间。三要注意师生角色的定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常被定位为倡导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积极表达的层面上,更深层次的解读应该是“教师只是课堂部分知识的先知者,课堂教学是教师利用这些先知驾驭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平等地交流与倾听别人的表达,营造学生敢于质疑、表达和辩论的气氛。

运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探究思维 第10篇

一、教师引导,创设情境

为了引导学生大胆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要合理运用教材,把教材和学生的猎奇心理有机的结合,把课本知识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切身感受之中,建立开放式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从生活中、自然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强调学生个性化的方法和思路,这样,将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情绪更加高涨,培养了他们获取课外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探究性学习能力。

二、搜集资料,完成预习

现在是媒体时代,媒体的高度发达和各种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我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解决基础性知识,比如字词等。同时,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我还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丰富的媒体资源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这不仅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开阔了眼界,增强了,收集知识和整理知识、筛选知识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比如,在学习冀教版第八册《龙卷风》这一课中,学生在预习中查阅了丰富的关于龙卷风的知识,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到了非常好的课堂效果。学生从中品味到了探究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更强的探究欲望。

三、敢于质疑,乐于思考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重难点,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灌输于学生,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虽然直接但却缺乏个体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要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时间上和空间上给予学生探究的宽松环境。有了疑问才有思考,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疑问才有探究的原动力,很多时候,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教师在很多时候要“甘于寂寞”,给学生留出质疑的空间和探究的时间,不要越俎代庖,限制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可能。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尊重科学理论为依据,树立“学者不怕羞的”思想,敢于实事求地提出疑难,这是语文探究学习的前提。

四、及时点拨,引导方向

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的提示。当学生遇到问题的重难点而无法突破的时候,教师应给予及时的点拨,让学生看到希望,能继续顺利地探究学习。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设定阶段性的评价,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这些阶段性评价就是学生前进中的阶梯和扶手,最终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五、人文课堂,民主平等

探究性学习需要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天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鼓励学生对教师、教材提出不同的意见,赞赏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保护学生迸发的探究火花,探究性学习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高考语言运用题答题技巧探究 第11篇

历年高考语文卷中的语言运用题,都会在命题形式方面进行探索与变化,题型常常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其命题表现出非常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那怎样才能有效地复习好这方面的内容呢?笔者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开展训练。

一、强化审题能力的训练

语言运用题考查的范围是相当大的,命题的角度也很灵活。例如广东卷,2007年从四个方面作要点式的压缩,2008年是定向性压缩。题型和考点不同,其题目要求和解题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学生必須具备强烈的审题意识才能更加迅速并准确地答题。只有认真读懂题目的要求和材料的内涵,才能解决好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因为语言表达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针对性突出,实用性强,所以其隐性条件往往较多,这就要求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留心观察。比如写邀请语就要注意如何恰当使用谦称与敬称;写广告词就要注意把握宣传对象的特点;写口号就要注意不可过于书面化;写欢迎辞,就要注意欢迎者和受欢迎者的身份;写短信就要注意言“简”与意“赅”的关系等。有的学生在做题时,常草率行事,不细看题目的要求和限制就匆匆下笔,结果漏洞百出;有些学生应考时心理压力大,一看题目没见过,就会由于紧张导致思维混乱,结果解题的语言不合规范,表达不符要求,严重丢分。

二、强化解题思路的训练

理清解题思路的目的主要是明确答题的范围、选好答题的角度。例如扩展语句及压缩语段题会考查学生提炼信息及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题会考查学生掌握语法结构以及运用修辞手法的熟练程度;语言的得体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口语书面语、谦词敬词以及词语的轻重、褒贬、大小等。近年来,命题人又往往突破传统的一道题只考查一个考点的命题方法,大胆尝试将两个或多个考点融合到一个题目中加以考查。

有的侧重于逻辑思维,例如2007年安徽卷的第20小题:某校拟制作安徽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陶行知简介(不超过70个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个字)。(8分)

①原名文睿,后改知行,又改行知。1891年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20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1946年去世。

②提倡并致力平民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系。著有《陶行知全集》、《普及教育》等。

③先后创办晓庄学校、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1934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

④他的教育名言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毛泽东说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人物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侧重于形象思维,例如2008年北京卷的第21小题:公元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一带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举世震惊。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为右面一幅图片配写几句话,抒写你的真挚感情。(见上页图)

【要求】紧扣画面,鲜明生动,连贯顺畅,不超过45个字。(4分)

考查的侧重点不同,解题的思路也应有所区别。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解答逻辑思维类型题的时候,要学会从文字或图表的已有材料中进行信息的筛选、整合,应舍弃表象,根据题目的要求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提取了要点,进而归纳整理出符合题意的答案。要求学生在解答形象思维类型题的时候,学会把自己的生活积累、真实的情感投入到构思之中,学会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学会恰当地选用词语、句式,并恰当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总之,理清解题思路主要是指明确答题范围、选好答题角度。

三、强化答题的语境意识及文体意识

语言运用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符合语境是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基本前提。就我们所见的试题来说,题干本身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中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来说,语境对语言表达具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而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

例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23小题:右边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方法。解答此题目的思路是要注意表现“情深”的意蕴,这意蕴就是一种语境限制。

每年语言运用题的题型都有变化,我们无法准确预测。但它意在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这一点是不变的。

四、立足常规题,关注新题型

声乐演唱中音色的运用探究 第12篇

一、简述声乐演唱中的音色

第一, 音色的基本内涵。所谓音色是指声音的色彩、音质以及发音体, 是人的耳朵对声音的一种特殊性感觉。同时, 音色也是将一个人的声音与他人的声音区别开来的特有属性,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发声条件和音色。在声乐演唱中, 每位演唱者的声带长短、薄厚等并不一样, 因而, 每个人都会形成不同的音色与演唱风格, 正所谓“闻声识其人”。

第二, 声乐演唱中的音色。音色是一种虚无缥缈又能为人们所真实感知的东西, 只要有听觉能力的人, 都会对音色产生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 并将音色同特定的物体形象与心理情绪联系起来。因而, 人的音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与现实意义。声乐演唱中, 音色不仅有着表达情感的功能, 还有着塑造人物形象的功能。

二、声乐演唱中的音色表现技巧

人类的嗓音器官是大自然最独特的乐器, 气息从肺部经过气管冲击喉部时声带就会振动发声, 产生的基音会在鼻腔、口腔、咽腔、胸腔等共鸣腔内得以调节, 并发出响亮而优美的声音。因而, 在声乐演唱中, 可以通过气息、共鸣、吐字等表现情感、美化音色。

第一, 气息和共鸣的技巧。“夫气者, 音之帅也”,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 呼吸方法与气息运用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着声乐演唱的艺术表现力。如果演唱者气息不稳定、不流畅, 就无法唱出自然流畅的音乐。在声乐演唱中, 演唱者应稳住气息, 缓缓地呼出气体, 让气息柔和而集中地穿过声带。同时, 演唱者还应具备灵活控制气息的能力, 保持快而不乱的状态, 声带与共鸣腔要配合默契, 这样才能使气息灵活而富有弹性。在声乐演唱中, 共鸣是美化音色的关键, 鼻腔、口腔、咽腔、肺等共鸣腔往往能创造出不同的音色特点。此外, 可以用舌头位置与肌肉松紧调节共鸣, 使口咽腔变成不同状态的腔体, 形成不同的泛音与音色。

第二, 吐字与情感的技巧。声乐艺术是运用语言与音乐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的艺术形式。语言是声乐演唱的基础, 贯穿于声乐演唱的各个环节, 影响着声乐演唱的音质与音色。在演唱过程中, 演唱者应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字领行腔。同时, 还要考虑每种语言的发声习惯, 因为不同的民族与地区有着不同的语言特点。声乐演唱是一种情感表达艺术, 多借助音色、语言等传递情感。在声乐演唱中, 演唱者应准确把握声乐作品的艺术情感, 保持和谐稳定的情感状态。此外, 演唱者要以作品的音乐主题、思想情感为中心, 避免将不良情绪融入艺术情感之中, 这样才能完美地演绎声乐作品。

三、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具体运用

声乐美主要表现为音色美, 音色美能够展现演唱者形象, 表现作品风格, 提升演唱效果, 表达思想情感等。在声乐演唱中, 合理地运用音色有助于演唱者把握作品的风格、情感、内涵等, 帮助演唱者更好地塑造音乐形象, 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

第一, 用音色表现声乐作品的音乐风格。声音是通过喉部与声带器官进行发声的, 由于每个人的发声条件、频率、响度等并不相同, 因而, 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音色。声乐演唱主要运用人体音色, 这与声带的长短、宽窄等有着密切联系。通常情况下, 音色可以分成高、中、低三类, 高音听起来高亢嘹亮, 中音听起来舒服自然, 低音听起来静谧安逸, 因而, 可以用音色变化改善声乐演唱效果, 更好地表现音乐形象。

在声乐演唱中, 可以用音色演绎作品的音乐风格, 通过完美的音色表现声乐作品的美学特质。通常情况下, 在演唱歌颂题材的声乐作品时, 可以用明朗、激情、昂扬的音色, 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演唱乡土气息的作品时, 可以用清脆、明亮、高亢的音色, 表现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表达缠绵的爱情主题时, 可以用柔和、委婉、亲切的音色, 表现恋人之间的甜美之情。此外, 在声乐演唱中, 演唱者的音色运用要符合声乐作品的整体风格, 以丰富多样的音色表现作品的风格。

第二, 用音色强化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音色往往随情感变化而变化, 在不同情感状态下, 人们会发出不同的音色, 在聆听声乐演唱时, 人们能从音色中感受愤怒、悲伤、欢快等情感变化。在声乐演唱中, 演唱者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声乐基本功, 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全面的音乐修养, 还应娴熟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音色, 用歌声表现出头脑中所形成的音乐形象。比如, 有些乐句要唱得明亮些, 有些乐句要唱得委婉些, 有些乐句要唱得舒缓些, 这样才能巧妙地表现歌曲的思想情感与音乐意境。

第三, 用音色表现声乐作品的音乐形象。声乐演唱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它涉及不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由于每个角色都需要用个性化的音乐风格进行表达, 因而, 演唱者可以通过音色变化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表达情感变化, 用音色改善作品的演唱效果。音乐是动态、抽象的艺术形式, 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文化素养, 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音乐内涵, 用优美的音色表现作品的音乐形象, 通过音色变化表现乐曲的音乐意境、音乐内涵等, 展现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只有不断变化歌曲的音色, 才能将歌词的思想内涵和音乐形象完美地表达出来。如果没有音色的起伏变化, 就难以表达歌词的深刻内涵, 也无法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

第四, 用音色凸显声乐演员的艺术风格。“闻声识其人”, 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音质和音色, 同一首歌曲不同的人也会唱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演唱者能够带给歌曲不同的生命活力, 带给观众不同的音乐感受。因而, 演唱者应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生活阅历、音乐修养、个性特长等进行声乐演唱, 通过风格变化表现声乐作品的艺术情感。

音色是声乐演唱中重要的音乐语言, 也是表现演唱者演唱风格的重要方式, 在表达音乐情感、塑造音乐形象、凸显音乐风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 演唱者应掌握各种音色表现技巧, 以提高声乐演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璐.试论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美学特质[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6) .

[2]岳光.浅析声乐演唱中的美感意识——从我所演唱的作品谈起[D].西安音乐学院, 2010.

[3]邓小英, 刘大巍.论歌唱技术对歌唱音色的影响[J].音乐艺术, 2000 (4) .

上一篇:呼吸内科门诊下一篇: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