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针灸疗法

2024-05-27

脑卒中/针灸疗法(精选10篇)

脑卒中/针灸疗法 第1篇

关键词:脑卒中,针灸按摩,运动疗法

结合已有的临床研究资料来看, 脑卒红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的脑卒中患者数量接近200万人, 而其中接近75%的脑血管疾病存活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伤残;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 研究发现, 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于脑卒中患者伤残程度的减轻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 我院就将通过实际病例对比的方式为切入点, 探讨在脑卒中早期患者的康复治疗中, 采用针灸按摩结合运动疗法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60早期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1], 且排除妊娠或哺乳期患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60例患者主要包括偏瘫11例, 脑出血19例, 脑梗死30例;其中男36例, 女24例, 患者平均年龄 (62.3±1.4) 岁;采用随机性分组的方式将60例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30例。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行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加运动疗法, 具体方法为: (1) 运动疗法, 以Bobath疗法为主, 早期主要为良性肢体, 关节被动活动为主, 随着治疗进程的推进根据患者的基本状况可住家加入站立及全身协调性锻炼, 在治疗过程中以患者不出现明显的不适应为基准; (2) 语言训练, 初期进行简单的单音节发生锻炼, 反复强化, 随着治疗进程的推进可逐渐增加到词语、简单句式的反复训练; (3) 心理疏导, 由于患者生活受限比较大,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还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通过成功治疗案例讲解的方式来刺激患者, 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进而保证治疗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1.2.2 试验组

患者在上述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入针灸按摩, 具体方法为: (1) 针灸治疗, 以患侧阳明经穴为主, 取昆仑、解溪、足三里、合谷、外关、曲池和肩髃穴;对于伴有口眼歪斜的患者配合风池、人中、太冲、颊车和地仑;语言障碍的患者配合通里、哑门、廉泉。针刺方法:选取1.5寸毫针, 在对穴位周围进行消毒处理后进针约1寸左右, 留针30 min, 每10分钟进针1次, 1次/d, 以10次为1个疗程, 持续治疗3个疗程; (2) 按摩, 主治医师以拇指对患者的头部行5 min按摩, 然后对患者的肌腱部位使用弹法按摩5 min, 下肢屈曲30次, 30 min/次, 1次/d, 以10次为1个疗程, 持续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本次研究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具体分为三个级别: (1) 无效, 患者经系统治疗, 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或出现加重的迹象; (2) 有效, 患者经系统治疗, 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有一定的好转, 在他人搀扶下具备简单行走的能力; (3) 基本痊愈, 患者经系统治疗, 神经系统功能基本恢复, 基本生活实现自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整体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5268, P=0.0000)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aP<0.01

3 讨论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 脑卒中属于“中分”类, 多涉及心肝脾肾及经络血脉, 从治疗的角度来看, 针灸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阳明经穴的选择其用意在于调整患者脏腑气血使其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进而疏通经脉通路[2,3]。中医认为, 针灸按摩的早期介入, 能够有效帮助患者协调阴阳, 疏通经脉, 对患者的肌力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其次, 通过对腧穴的刺激, 能够激发人体的正气[4,5], 进而改善患者脑组织的关注量, 进而促进其患肢神经功能的恢复, 在这种情况下, 配合适当的运动治疗, 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在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6,7],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6.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 这也从侧面提示了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中采用针灸按摩配合运动疗法的临床价值, 方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陈风华, 唐琴, 崔明, 等.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社区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3 (5) :126-128.

[2]李葆华, 黄润州, 侯淑肖.脑卒中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1) :13-15.

[3]门中华.急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0) :2053-2055.

[4]谭海, 孙绍峰, 刘洁.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电子版) , 2014, 7 (11) :94-96.

[5]杨静.老年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J].医药前沿, 2014, 4 (23) :24-25.

[6]刘莹莹, 刘持善, 付秀丽, 等.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J].山东医药, 2012, 52 (20) :41-44.

脑卒中/针灸疗法 第2篇

方法:选取在2007年7月-2011年8月间到我院诊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针灸推拿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同时将所得实验数据记录。

结果:观察组35例患者中,显效20例,好转11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为88.6%,对照组35例患者中,显效14例,好转11例,无效10例,治疗有效率为71.4%。

结论:临床上采用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帮助较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针灸推拿康复训练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79-02

腦卒中主要是指由于突然起病所导致的一种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由被称为脑血管意外,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此种疾病还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偏瘫,从而致使患者的活动受到限制,同时还导致患者需要承受较大的痛苦。对于此种疾病,要想实现患者病情的改善,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并恢复患者的机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对其采用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07年7月-2011年8月间到我院诊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其中,男性40例,年龄在58-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4岁,女性30例,年龄在61-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4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脑卒中偏瘫,需要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病情。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针灸推拿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同时将所得实验数据记录。

1.2方法。临床医生首先要给予患者基础治疗,对于患者的并发症进行对症及支持治疗,以有效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身体指标处于稳定状态。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取患者出现病患肢体的运动区,取上肢的曲池、大陵、手三里、合谷、外关,取下肢的环跳、太溪、阳陵泉、悬钟、梁丘、三阴交、足三里,按照针灸的常规方法进行操作,然后接通电针治疗仪对患者进行通电治疗,持续进行20分钟,以患者的舒适度为准,每天治疗1次,1个疗程为10天[2]。然后隔3天开始第2个疗程,共对患者持续治疗5个疗程。在起针后,对患者的偏瘫肢体进行按、推、拿、捏等手法进行治疗,持续进行30-45分钟。再给予患者康复训练,首先对患者的偏瘫上肢进行训练,对患者实行抗痉挛模式的负重训练,逐步的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然后对偏瘫的下肢进行训练,足跟着地,进行背身式训练,同时可以借助器械进行训练,医生给予患者康复指导,每天1次,每次持续60分钟。患者家属可以协助患者进行训练,每天2次,每次持续10-15分钟,以20天为1个疗程,间隔3天后在对患者实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针灸推拿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标准同观察组[3]。

1.3疗效标准。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肢体功能有较大程度恢复,可以进行正常行走,生活质量提高。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肢体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对正常行走有所影响,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患者病情呈现出不断加重的趋势,对于其正常生活和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4]。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对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通过对所有患者实行治疗,其病情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观察组35例患者中,显效20例,好转11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为88.6%,对照组35例患者中,显效14例,好转11例,无效10例,治疗有效率为71.4%。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3讨论

脑卒中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而偏瘫是脑卒中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严重制约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导致患者需要承受较大的痛苦。对此,患者需要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以促进其机体功能的恢复,并实现患者病情的改善,提高其生活质量[5]。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此种治疗方法将针灸、推拿、康复训练联合在一起对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快速实现患者病情的改善,并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以使患者可以快速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以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针灸推拿治疗方法,虽然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效果不如观察组显著,不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快速恢复。由此可见,临床上采用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帮助较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东挺,黄洪,蒋瑞洲.针灸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J].中国临床康复,2008,62(17):88-89

[2]卢春艳,王仲春,张晓秋,丁玉荣,刘晓红.5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65(17):45-46

[3]徐碧瑜,周蔚华,乐敏珍.现代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62(27):33-34

[4]孟祥慧,许波.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72例[J].中国医药导报,2009,71(26):41-42

脑卒中/针灸疗法 第3篇

资料与方法

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 男29例, 女21例, 年龄42~79岁, 平均 (68.2±7.6) 岁。左侧偏瘫29例, 右侧21例, 平均病程 (10±5) d。均与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入选标准:格拉斯评分 (GCS) >8分, 脑出血和脑梗死为首次发病, 肢体有一侧瘫痪, 脑卒中经MRI、头部CT证实。排除感觉性失语及肝、肺等机体其他系统严重疾患者。

方法:均在急性期经常规救治, 病情趋于稳定, 开展针灸及康复训练。具体操作: (1) 康复训练:正确摆放肢位, 于功能位放置肢体, 外展外旋患侧肩关节, 踝关节取背屈位、轻度屈曲膝关节, 内收内旋髋关节, 肘关节取伸展位。做关节的被、主动运动, 指导患者用健侧带动患侧关节行相关运动。行坐立位平衡训练及体位转移训练, 按循序渐进原则, 体位转移行卧-坐-站立训练, 躯干旋转及侧曲为平衡训练的重点, 并行上下楼梯和步行训练, 上述均为2次/d。加强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3~4次/d。1个疗程为2周, 共行2个疗程治疗。 (2) 针灸治疗:应用醒脑开窍法, 取三阴交、人中、委中、极泉、合谷、尺泽、内关等穴。随症加减:舌强不语者, 加通里、金津、玉液、廉泉;口眼歪斜者, 加迎香、颊车、下关、地仓;上肢不遂者, 加手三里、外关、曲池;下肢不遂者, 加太冲、环跳、昆仑、阳凌泉、足三里、风市、阴陵泉。上述穴位均应用平补平泻方法, 1次/d, 1个疗程为2周, 共行2个疗程治疗。

指标观察: (1) 运动功能:应用FMA运动量表评定; (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应用BI指数评定。上述均为分值越高, 效果越好。

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 组间计量数据采用 (±s) 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与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方案应用前比较, 应用后上肢、下肢FMA评分, BI评分明显增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临床脑血管疾病领域, 脑卒中较为多发和常见, 常引发肢体功能障碍, 早期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效果已被证实。脑卒中后大脑功能重组理论和神经可塑性理论是应用康复方案的基础。如何使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是临床主要治疗内容[2,3]。中医针灸可疏通经络、祛邪扶正、调和阴阳, 纠正气血逆乱, 并具调节气血效果, 为建立侧支循环创造条件, 促使脑血流障碍改善[4]。但针灸仅对肢力的恢复过分重视, 对异常运动模式改变有所忽略, 故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提高不明显, 而现代康复训练, 可对上述不足较好弥补。现代康复训练可对外周神经产生刺激, 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最大程度恢复, 就运动功能正常模式予以建立, 促进肢体萎缩和痉挛改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应用, 有较好的恢复运动功能效果, 可使致残率明显降低。

针灸和康复在临床均主张在病变早期应用, 肢体康复中, 早期体位干预是主要环节, 脑卒中患者在各项生命体征经监测稳定后, 现代康复训练与针灸联合进行, 可使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功能症状有效改善, 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5,6]。研究表明, 针灸可对周围循环状态产生刺激, 使感觉功能激活, 颅内血液循环改善, 且促使人体大脑皮层分布的电活动处于较好状态, 减少训练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为患者身心康复提供条件, 针刺可对痉挛状态缓解[7]。FMA为对肢体运动功能的评分, 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 提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 可使患者行走能力恢复, 取得较好预后。神经康复领域中, 以往观念认为, 对运动功能恢复制约的, 为痉挛, 在治疗上强调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和肌张力正常化的形成。中风偏瘫痉挛采用针灸与康复训练配合治疗, 针灸可使牵张反射降低, 针灸部位以痉挛肌肉附近分布的穴位为主, 以降低肌张力, 与康复训练结合, 可缓解偏瘫痉挛, 发挥神经促通作用, 抗痉挛, 使身体综合运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提高。针灸有促进作用, 优于或类似于易化作用, 分析其机制, 为外周感觉的输入对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提供了保障。

注:*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 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 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翠芳.现代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老年脑卒中合并偏瘫患者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23) :141-142.

[2]Petruseviciene D, Savickas R, Krisciunas A.Evaluation of sensorimotor reactions during early rehabilitation for patients after cerebral stroke[J].Medicina, 2007, 43 (12) :942-946.

[3]郭友华.益气为主中药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后气虚疲劳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 (2) :160-163.

[4]Dursun E, amamci N, Donmez S.Angular biofeedback device for sitting balance of stroke patients[J].Stroke, 2006, 27 (8) :1354.

[5]苏晓梅.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 2011, 33 (5) :783-786.

[6]张建斌.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9, 31:551-553.

脑卒中/针灸疗法 第4篇

【摘 要】 目的:[SS]观察针灸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SS]选取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均分为三组,分别进行针灸配合吞咽治疗、吞咽训练治疗和电刺激配合吞咽治疗,比较三者的治疗效果。结果:[SS]治疗后,三组患者的吞咽疗效评分均有一定提高,而针灸配合吞咽治疗组患者和电刺激配合吞咽治疗组患者的吞咽疗效评分和治疗有效率均要显著高于吞咽训练治疗患者,且以针灸配合吞咽治疗组患者的吞咽疗效评分和治疗有效率为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结论:[SS]对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而言,采用针灸配合吞咽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治疗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针灸;吞咽训练;脑卒中;电刺激;吞咽障碍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079-02

脑卒中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其中以吞咽障碍最为常见。在临床上治疗由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时,吞咽训练治疗、电刺激治疗以及针灸等均为常用方法,对于缓解患者的病情均有一定的效果。近年来,有大量的相关研究指出,在对由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在进行常规吞咽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疗法,有助于优化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选取9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旨在观察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JP]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选取9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男性患者0例,女性患者40例;脑出血患者19例,脑梗死患者71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43.4±6.1)岁;患病时间1~40d,平均患病时间(19.82±9.1)d。将90位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针灸配合吞咽治疗组、吞咽训练治疗组和电刺激配合吞咽治疗组。三组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年龄40~80岁;患病时间2~8周;确诊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生命体征比较稳定,且意识清醒,具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问题,同时伴随舌肌运动障碍等。

1.2 方法 吞咽训练治疗组患者接受吞咽训练,针灸配合吞咽治疗组患者接受针灸和吞咽训练,电刺激配合吞咽治疗组患者接受电刺激和吞咽训练。三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周。

1.2.1 吞咽训练 吞咽训练的内容包括:进食训练、吞咽技巧训练、呼吸训练、吞咽器官训练、手法机械刺激、软腭训练、温度刺激等基本的吞咽功能训练,每周6次,每天1次,每次30~4min。

1.2.2 电刺激 仪器:丹麦进口的AM800肌电反馈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参数:频率0赫兹,脉冲宽度20us,通断比6s:12s,不对称双向方波;时间:2s;在患者咽喉部两侧置入电极。每天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保持在20~2s之间,每周治疗6次[1]。

1.2.3 针灸 取穴:风池穴、夹廉泉、廉泉、玉液、金津、百劳。针灸方法:①夹廉泉、廉泉:3寸针刺向舌根的方向,深度在1~1.寸,捻转3~次,连接脉冲电针治疗仪,通电2min;②百劳:2寸针刺入1寸,得气后平泻平补3~次,连接脉冲电针治疗仪,通电2min;③风池:2寸针刺入鼻尖0.8~1寸,周围会有一定程度的酸胀针感,保持2min,每10min平泻平补捻转一次;④玉液、金津:1.寸针刺入舌系带周围的静脉,刺入0.寸,捻转3~次后再出针。每周治疗6次,每天1次[1]。

1.3 疗效判定[2] 治疗前、疗程结束时或者出院前,评定患者的吞咽功能和治疗效果。吞咽功能评价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3]。治愈:吞咽障碍、饮水呛咳问题完全消失;好转:吃饭、饮水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偶尔会有呛咳问题,需要延长治疗时间,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分数提高>3分;无效:治疗1d后,吞咽障碍、饮水呛咳问题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分数提高<3分,治疗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分析,计量数据用(x[X-*3]±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吞咽疗效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治疗后,三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电刺激配合吞咽组患者的评分要显著高于吞咽训练组,且针灸配合吞咽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明显优于电刺激配合吞咽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见表1。

[6][JZ(]表1 三组患者吞咽疗效评分比较表[JZ)][JY,1](x[X-*3]±s,分)

[SS][BG(][BDFGmm,WK9,WK4,WK8,WKW]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电刺激配合吞咽组303.24±1.788.7±1.6#

针灸配合吞咽组303.86±2.019.17±0.80#*

吞咽训练组303.8±2.007.16±2.34#

[BG)F]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与其他两组治疗后相比,*P<0.0。[K*2D]

2.2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电刺激配合吞咽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吞咽训练组,而针灸配合吞咽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电刺激配合吞咽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见表2。

[FL)]

[6][JZ(]表2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表[JZ)][JY,1][例(%)]

[SS][BG(][BDFGmm,WK12,WK6,WK10。3,WKW]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电刺激配合吞咽组3010(33.3)16(3.3)4(13.3)26(86.7)

针灸配合吞咽组3018(60.0)*10(33.3)2(6.7)*28(93.3)*

吞咽训练组309(30.0)14(46.7)7(23.3)23(76.7)

[BG)F]

注:与其他两组相比,*P<0.0。[K*2]

[FL(K2]

3 讨论

在临床上,吞咽训练治疗、电刺激治疗以及针灸等均为治疗由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的常用方法。其中,吞咽训练治疗是该病症的基础疗法,对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有着一定的效果,但是见效迟缓,患者治疗时间较长。吞咽训练技术中的温度刺激可兴奋高阈值的C感觉神经纤维,易化Y运动神经,有效提高相应区域的敏感度,有助于感觉的恢复,从而使吞咽反射更加强烈,对防止误吞有一定的作用。针灸刺激能使体内产生红外辐射、微粒子流、电磁及多种“内源性药物因子等物质,使人体线粒体的过氧化氢酶增加,增强细胞的新陈代谢。电刺激可以使肌肉收缩蛋白含量增加,使有氧代谢的酶含量增加,增加线粒体的体积和数量,增加毛细血管的密度,从而增强肌力。电刺激吞咽肌肉可兴奋咽喉部肌肉,防止失用性萎缩,通过刺激受损部位的脑神经,使其活性增加[2]。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刺激治疗以及针灸等疗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治疗方面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有大量的研究发现,在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刺激疗法或者针灸疗法,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且以针灸配合吞咽训练疗法的治疗效果为最佳[4]。本研究中,电刺激配合吞咽组和针灸配合吞咽组患者的吞咽疗效评分以及治疗有效率均要显著高于吞咽训练组患者,且以针灸配合吞咽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最佳,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用针灸配合吞咽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治疗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盘德,姚红,周惠嫦,等.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989-990.

[2]李丹,赵鑫宇.探讨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疗效评价方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7):22-23.

[3]高兴中.探讨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疗效评价方法[J].健康之路,2013,12(3):263-264.

[4]黄臻,黄芬,颜海霞,等.针刺与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0,30(12).

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10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8例,随机分成单一组和联合组,每组24例。单一组男性14例,女性10例,最小年龄47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年龄(62.34±1.36)岁,脑梗死患者14例,脑出血患者10例;联合组男性13例,女性11例,最小年龄48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年龄(62.50±1.30)岁,脑梗死患者15例,脑出血患者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单一组患者和联合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抗感染、降颅内压、控制血压等治疗,同时给予神经保护剂。

单一组患者接受康复训练。首先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基础的更换体位训练,不断的翻身、坐卧;然后逐渐对患者的肩关节、肘关节及颈部进行活动,同时进行抬腿、甩臂、扭转躯干等,患者不能自主完成上述活动时,护理人员可给予被动活动,并逐渐使患者自主活动;鼓励并协助患者进行站立、平衡、单腿站立、缓慢行走等训练;最后训练患者走楼梯。在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循序渐进,切勿急躁。

联合组患者在单一组患者的基础上,采取针灸治疗。针灸分为头针和体针,头针取患者的病灶运动区,体针又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取患者的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阳陵泉、梁丘、足三里等,恢复期取患者的曲泽、侠白、天府、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梁丘等。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先将各穴位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采用一次性针灸针常规入针,有针感后捻转1 min左右,然后留针30 min,每日针灸1次。

1.3 评价指标: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对治疗前后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情况进行评分,在治疗后患者的评分下降70%及以上,称为显效,当患者的评分下降30%~70%,称为有效,当患者评分下降少于30%或者死亡,称为无效,临床总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处理,患者平均年龄等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患者性别分布、临床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很多,其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均为主要的危险因素,同时吸烟、饮酒及肥胖也可能与脑卒中有关[3]。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体力障碍及肢体障碍等,严重患者可能会出现当场死亡的情况。也有患者出现偏瘫,生活不能自理,临床一般对其进行康复训练恢复其各项肢体功能。

康复训练是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有效方法,从最简单的翻身等运动开始,不断强化患者的肢体运动,锻炼患者的肌肉功能,循序渐进。康复训练能刺激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及功能的再生能力,尽可能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4]。

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具有更显著的临床疗效。中医认为,人体的各个穴位均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及感受器,如选择对患者的合谷穴进行针灸可缓解患者头晕、目眩等症状;选择对患者肩髃穴、阴陵泉穴等穴位针灸可帮助患者疏通经络,可有效增强冲动的传导,促进形成运动传导通路,进而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5]。同时针灸治疗可改善患者脑内组织的缺血缺氧,促进血肿的消除和吸收。分别对头针及体针进行针灸治疗,不仅能消除病灶,还能改善患者的表现部位症状。

本研究显示联合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一组患者,说明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功能缺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2013年10月2015年9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8例,随机分成单一组和联合组,每组24例。单一组患者接受康复训练,联合组在单一组患者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利用功能缺损评分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功能缺损,针灸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针灸治疗,康复训练,总有效率

参考文献

[1]石素宁,于洪宇,丛壮,等.靳三针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7):669-671.

[2]蒋金鹏.脑卒中偏瘫的针灸治疗及疗效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4,8(1):86-88.

[3]王明华.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1(27):268-269.

[4]江进忠.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27(18):93-94.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第6篇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脑卒中患者120例, 男75例, 女45例;年龄48~80岁, 平均 (63.5±2.2) 岁;脑梗死80例, 脑出血40例。按照患者就诊序列号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6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对照组给予营养神经细胞、促进脑功能恢复的药物进行常规治疗, 同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常规控制血压、血糖, 抗凝和降脂等治疗。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给予相应的针灸治疗和康复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①针灸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脑梗死患者生命体征平稳72 h后给予针灸治疗, 脑出血患者生命体征平稳1~2周后且患者无继续出血时给予针灸治疗。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 取百会、人中、太冲、合谷等穴位进行治疗;对于口眼歪斜的患者, 选取迎香、大迎、承浆、鱼腰、攒竹以及阳白等穴位进行治疗;对于上肢功能运动障碍的患者, 选取肩井、曲池、肩贞、合谷、肩醪、手三里以及外关穴进行治疗;对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 取委中、环跳、承山、足三里、秩边、阳陵泉、风市等穴位进行治疗。根据不同穴位采用相应的针灸手法, 其主要针灸手法为捻转进针、直刺进针等, 操作采用提插和捻转手法, 若患者处于急性期则采用泻法, 若患者处于恢复期则采用补法。②康复治疗:患者处于脑卒中早期 (软瘫期) 时, 取良肢位, 从远端到近端对其患肢相应的关节进行训练, 如屈伸、内旋、外旋、外展等。对健侧与患侧进行起坐训练, 其活动幅度应由小到大。对脑卒中中期 (痉挛期、连带运动) 患者采用抗痉挛首发和诱发分离运动训练, 同时给予相应的中医按摩手法对其进行治疗, 使患者反复做缓慢牵伸、牵张锻炼, 患肢做搭桥锻炼[3]。脑卒中恢复期 (部分分离、分离) 患者则采用上下楼以及步行训练, 进行精细动作的训练, 最后进行翻身、独立行走、吃饭、穿衣及如厕等日常生活功能训练, 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采用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 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 采用巴氏指数 (MBI) 评定量表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 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结果

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 (18.36±2.65) d, 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 (28.50±4.50) d, 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5.166, P<0.05) 。见表1。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安全的疾病[4], 临床上又称脑血管病及脑血管意外, 发病率较高。因此, 恢复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活动和神经功能是治疗脑卒中的主要原则。但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脑卒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而中医针灸治疗以及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 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代偿功能, 可一定程度地代偿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康复训练主要通过条件反射刺激中枢神经,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作用。针灸刺激患者, 明显增快患者脑循环的血流速度, 提高脑细胞的氧代谢水平, 促进脑组织功能的恢复。两种方法合用可以促进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恢复, 有效提高其代偿功能,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提示针灸结合康复治疗的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唐强.头穴丛刺与康复治疗的有机结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 (4) :301-303.

[2]李勇.针推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J].医学综述, 2014, 20 (12) :2300-2302.

[3]肖艳波.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102例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 2012, 34 (6) :561-562.

中医针灸对脑卒中预后影响探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23例, 女性27例;年龄32~68岁, 平均年龄 (50.0±5.2) 岁;病程3个月至4年, 平均病程 (25.5±2.6) 个月。观察组男性21例, 女性29例;年龄29~70岁, 平均年龄 (49.5±6.4) 岁;病程4个月至3.5年, 平均病程 (23±3.8) 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 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并同意。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针灸治疗。针灸可使经络疏通, 使气血运行平衡。首先取手足阳经穴, 然后以太阳穴和少阳经穴进行辅助治疗。若患者患病不久, 可只针对患处进行针灸, 若患病已久, 则可采用双侧进行刺灸。主要穴道包括例中、风池、足三里、手三里、百会、肩颈、涌泉、内关、合谷等。每次针灸约12个穴位, 深度约1.3寸, 每天针灸1次, 每次时间为0.5h, 1个疗程为20天, 完成1个疗程以后, 患者休息1周, 再进行下1个疗程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 穴位的选择不宜过多, 以减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

头针治疗:在中医学针灸治疗中, 常将头针治疗与体针治疗相结合。头针能够调节全身的气血, 头部针灸是需要对脑部针灸的地方进行消毒, 针灸所用的针选择1.8寸不锈钢毫针。扎针深度达到帽状腱膜下层, 阻力逐渐减小, 这时再继续进针, 刺入0.8寸左右为宜。运针3min左右, 在留针过程中, 要配合肢体的锻炼。在起针时, 使用棉签按压针孔几分钟, 防止出血。

1.3 疗效评判标准

显效:患者生活能够自理, 能自行活动;有效:患者依靠外物 (例如拐棍) 能够活动行走, 生活基本能自理;无效:患者症状无任何改善, 甚至加重。显效和有效计入总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3个月治疗,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6.0%,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0%,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n)

3 讨论

脑卒中的高发人群为中老年人, 严重影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 使中老年人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脑卒中使患者生活不能自理[4],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负担。

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6.0%,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0%,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康复效果良好, 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生活得到保障, 患者满意度较高, 神经等各方面恢复较好。

综上所述, 中医康复针灸治疗脑卒中能够产生良好预后, 治疗效果显著, 无不良反应出现,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贾丽娟, 刘芙东, 张猛.针灸与康复医学结合治疗脑卒中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 2014, 29 (2) :420-422.

[2]毛忠南, 何天有, 雒成林.从康复角度看脑卒中的针刺治疗[J].中国针灸, 2014, 34 (3) :293-296.

[3]丁莹, 张伟.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 2014, 2 (29) :300-301.

脑卒中/针灸疗法 第8篇

平衡功能 (Balance Function) 是指身体处在一种姿态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 能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5]。现代医学认为, 脑卒中后高级中枢功能减退或丧失, 而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6], 引起与平衡相关的三个环节障碍, 其中包括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动作执行[7]。三个环节中无论哪个环节障碍, 都最终引起人体不能充分快速地完成左右前后的重心转换、坐位或站位姿势代偿等运动控制或动作执行困难等, 导致平衡功能障碍。

目前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多采用运动想象疗法、Bobath技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感觉运动训练等方法, 这些方法在不同阶段均有一定作用。而在近年来的临床观察中,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的治疗方式, 常与现代康复治疗相结合, 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起到了优于单独康复治疗的效果。

1 针灸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作用机理

1.1 中医传统理论研究

目前认为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属于中医“筋病”范畴。从解剖上看:《说文解字》:“筋, 肉之力也, 从肉, 从力, 从竹。”因此现代解剖认为“筋”主要包括人体肌肉﹑肌腱﹑韧带﹑筋膜﹑腱鞘、滑囊、关节囊、神经、血管、椎间盘、关节软骨等软组织系统和神经系统。从功能上看:《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又《杂病源流犀烛》:“筋也者, 所以束节络骨, 绊肉绷皮, 为一身之关纽, 利全体之运动者也”。说明“筋”的作用是维持肌肉、骨骼、韧带等稳定, 而十二筋脉共同维持人体的姿势或动作。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 骨骼、关节、韧带维持静力性平衡, 而骨骼肌则维持动力性平衡, 故“筋”是协调人体动、静力关系维持人体平衡的关键。从临床表现看:《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其病小趾支跟肿痛, 腘挛, 脊反折, 项筋急, 肩不举, 腋支缺盆中纽痛, 不可左右摇。……足阳明之筋……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 脚跳坚, 伏兔转筋, 髀前踵, 疝, 腹筋急, 引缺盆及颊, 卒口僻”此与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表现相似。综上可认为, 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病位主要在“筋”。

而对于“筋病”的治法, 在《灵枢·经筋》多以“治在燔针劫刺, 以知为数, 以痛为腧”。说明早在古代就已经使用针灸疗法治疗筋病, 且疗效肯定。虽然燔针可以作为筋病的常规治疗方法, 但是在《灵枢》也明确提出“热则筋纵不收, 无用燔针”, 由于脑卒中后病理演变复杂, 且易出现痉挛等筋纵不收的情况, 故现在临床已经较少使用燔针, 而以毫针代之。毫针亦可振奋经气、疏通筋脉、是经气流利无滞, 促进平衡功能恢复。另外在取穴方面, 筋病多以“以痛为腧”为原则,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显示[8], 肩髑、曲池、外关、合谷、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常常作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基础取穴。故本病多以局部取穴为主。

1.2 现代医学研究

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 针灸对于脑卒中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皆具有良好的作用[9]。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 体针所选的穴位深浅部大多有支配肢体运动和感觉的神经干或分支通过,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 不仅能够提高痿软肌群的肌力、降低痉挛肌群的肌张力, 以协调肌群之间的运动[10], 同时能够扩大或增强本体感觉的输入, 促进本体感觉恢复;而头针则电针或者提插捻转等手法, 作用于大脑皮层运动区[11], 对其产生良性生物电刺激, 增强运动神经元间信息传递, 激活了大脑皮层的运动、本体感觉、前庭平衡细胞, 以实现对低位中枢的调控[12]。

2 针灸在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2.1 单纯针灸

目前虽然没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 单纯针灸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 但一些小范围的临床试验已经观察到单纯的针灸治疗对于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具有一定帮助。李佩芳等[13]应用针刺躯干肌法对60例脑卒中后平衡障碍患者进行观察, 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均分为针刺躯干肌组 (治疗组) 和康复组 (对照组) , 治疗组对背部和腹部躯干肌上选定的穴位进行交替针刺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肢体康复治疗。观察指标为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表。结果发现针刺躯干肌后, Berg评分从 (14.56±6.00) 提高到 (38.47±11.34) , Fugl-Meyer评分从 (2.80±1.06) 提高到 (9.57±3.17) 。说明针刺躯干肌法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平衡障碍患者的平衡功能而且优于康复训练法。叶永铭等[14]也报道了采用单纯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其对30例该病患者采用前后疗效观察的方式, 选用承扶、委中、殷门、承山、环跳、阳陵泉、绝骨透三阴交、丘墟透照海、申脉透照海等穴位, 结果Fugl-Meyer评分从 (3.37±3.61) 提高到 (8.70±3.76) , 说明针灸对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疗效。

同时, 有学者在针刺方法上进行了改善, 提出适合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针灸方法。如周金芝等[15]就通过全经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进行对比, 观察了60例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恢复期的患者, 在分组治疗3个疗程后发现, 全经针刺法治疗前后的Berg评分差值为 (16.33±4.44) , 优于传统针刺组的 (10.93±2.27) ,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说明全经针刺法对于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

2.2 针灸联合康复技术

在2011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中提到, 中医结合现代康复方法已经被普遍接受, 在康复过程中使用针灸能加速迟缓性瘫痪期肢体的恢复过程, 提高运动功能[16,17,18]。而近年来对于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也多以针灸联合现代康复为主[19]。陈越峰等[10]通过观察140名脑卒中后平衡功能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 对比分期整体针刺疗法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和单纯现代康复治疗对其的影响, 在3个月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和Fugl-Meyer躯体能力评定量表中平衡项目量表评定患者平衡功能, 结果显示治疗组两种康复评定疗效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该研究提示针刺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 既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又符合Brunnstrom六阶段康复理论, 进一步提高了中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王涛等[20]观察了60例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 根据不同的干预方式分为针刺督脉结合康复训练组 (治疗组) 和常规康复训练组 (对照组) , 并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定,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两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说明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而高强等[21]对发病在7 d内的83例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 根据干预方式分为四组:运动治疗加针刺组 (A组) 、单纯运动治疗组 (B组) 、单纯针刺组 (C组) 和药物治疗组 (D组) , 并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进行评定, 发现治疗后, A组治疗前后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的差值为 (5.43±2.43) , 而B组为 (4.79±1.48) , 两组各项评分明显优于C、D组, 表明综合使用运动治疗及针刺治疗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蔡定均等[9]按照干预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康复锻炼组和针刺结合康复锻炼组, 康复锻炼组进行基本药物治疗和三级平衡训练, 针刺结合康复组增加针刺治疗, 也得出了类似上述的结果。

同时有学者应用不同的针灸方法, 如头针丛刺、强化平衡针、针刺夹脊穴、电针方法等联合康复训练也取得良好的疗效[22,23,24]。目前也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说明针灸与康复相结合的方法, 可能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卒中后平衡功能的康复。

2.3 针灸联合其他疗法

随着康复器材及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临床上也出现了针灸和康复器材联合治疗的报道, 而且取得满意的疗效。李国辉等[25]就将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观察,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功能训练, 治疗组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及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定、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优于与对照组 (P<0.05) , 说明针刺配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优单纯的功能训练。刘晓磊等[26]在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 将40例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在基础治疗上联合针灸治疗, 治疗组则在对照组上加用平衡仪训练, 结果治疗组在Berg平衡量表改善优于对照组, 提示运用针灸结合平衡仪训练治疗可改善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障碍。

另外还有一些治疗方法联合针灸, 也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有一定帮助。如邢军等[27]就使用针刺结合高压氧的综合疗法与常规药物加高压氧治疗对比, 观察Berg平衡量表评分的变化, 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平衡功能均有改善, 但治疗组更为显著, 并且运动功能提高快于对照组, 提示针刺结合高压氧的综合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平衡障碍, 尤其对伴有视、听等感觉障碍的脑梗死早期患者疗效独特。

3 小结

脑卒中/针灸疗法 第9篇

关键词 综合康复疗法 急性脑卒中 吞咽障碍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81

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率37%~78%,吞咽障碍常导致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严重者只能长期鼻饲。近年来,临床医师越来越关注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功能恢复问题。本研究采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2011年收治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70例,均符合全国第6届脑血管病学会修订的诊断标准[1],按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吞咽训练组(A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38~69岁,脑梗死25例,脑出血10例。综合治疗组(B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41~72岁,脑梗死22例,脑出血13例。两组神智均清楚,无严重痴呆、精神障碍和失语,排除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为1级或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完成吞咽动作的患者,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按照脑血管病诊疗规范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常规吞咽训练:根据吞咽功能评价结果,选择对应的康复训练法。包括:①头颈部控制训练:在训练时,依次做头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左右侧头。动作轻柔均匀,在每个动作末期稍微施加压力以加大活动范围,以患者耐受为度。在训练前和进食前放松颈部,可以防止误咽。②呼吸训练:如果胸廓过度紧张或者呼吸肌肌力低下,导致咳嗽力量减弱,则无法安全咳出误咽物,进行呼吸训练可更有效地提高吞咽时的呼吸控制能力,方法有缩口呼吸、吹蜡烛、吸气提肩呼气沉肩、在呼气末推压腹部等。③吞咽相关器官运动功能训练:包括口唇锁闭、舌部运动、下颌开合等的训练。④寒冷刺激:制作冰筷子,顺序摩擦吞咽相关器官,如软腭、腭弓、咽后壁及舌后壁等,应大范围长时间的接触刺激部位,刺激结束后让患者做空吞咽[2]。⑤摄食训练:对于洼田饮水试验评定在3级以上的患者可进行摄食训练,选择不易引起误咽的体位,躯干上抬30°,头颈前屈,偏瘫侧以枕垫起,颈部前屈与躯干成一定的角度,避免颈后伸,给予色香味及温度适宜,密度均匀,有适当黏性的食物。常规吞咽训练每次30分钟,2次/日,每周6次。综合治疗组(B组)在常规训练组(A组)的基础上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应用VitalStim电刺激仪,输出脉冲频率30~80Hz,输出强度0~26mA,共4个治疗电极,电流强度和电极贴放的部位根据患者的感觉吞咽障碍进行调节,每次1小时,1次/日,每周6次。

疗效判断标准:采用日本学者洼田氏的床边经典评估方法进行评定,在帮助者、食物的种类以及进食方法和时间3个评定条件下,观察患者有无不能吞咽、吞咽困难和误吸等情况。①显效:障碍症状基本消失,饮水试验提高1~2级,营养状态好,无并发症;②有效:症状明显改善,饮水试验提高1级,营养状态好;③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变化,饮水试验无变化,或>3级。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3周后两组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综合治疗组(B组)效果更显著(P<0.01)。见表1。

急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而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吞咽功能障碍轻者影响营养的摄入和发音,严重者造成患者的營养不良,是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3]。近年来,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评定和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早期正确的康复治疗可使约80%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但如不能及时治疗,丧失了最佳的功能恢复时间,患者因不能进食而长期鼻饲,进而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最终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率增高。

脑卒中的吞咽障碍患者容易出现自主咳嗽减弱或消失,可能与患者对呼吸肌和喉部肌肉控制能力下降、不协调声门关闭与呼吸肌运动有关。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即对患者的口、面部、舌、喉等肌群的训练,有效的提高相应肌群运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同时可反射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使神经网络重组及侧枝芽生,皮质感觉区扩大,另一方面早期训练防止吞咽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还可通过冰刺激来提高相应区域的敏感性,强化吞咽反射,进而改善吞咽过程中的神经肌肉活动。综合治疗中加用VitalStim电刺激仪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提高电刺激完整的外周运动神经来激活肌肉的活动。

本研究通过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和综合治疗的比较发现,联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效更显著(P<0.01)。因此,对脑卒中的吞咽障碍患者及早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使患者尽早建立良好的吞咽反射,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薇薇,王新德.全国第6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4):346-347.

2 李胜利,陈卓铭.语言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8.

3 辛克北.卒中相关性肺炎13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48-50.

脑卒中/针灸疗法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84例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56~72岁,平均年龄(63.7±1.8)岁,脑梗死患者29例,脑出血患者13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52~70岁,平均年龄(62.9±1.9)岁,脑梗死患者25例,脑出血患者1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方面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营养神经细胞、促进脑功能恢复的常规药物,以及控制血压、血糖、抗凝、降脂等治疗,对照组给予现代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如下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措施。

1.2.1 针灸治疗

醒脑开窍取百会、人中、合谷、太冲;口眼歪斜,眼不能闭合者,取大迎、承浆、迎香、鱼腰、阳白、攒竹;上肢活动不利者取肩井、肩醪、肩贞、曲池、外关、合谷、手三里;下肢活动不利取环跳、秩边、风市、委中、承山、阳陵泉、足三里。采用捻转手法进针,体针直刺进针,操作采用提插、捻转手法,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用补法。

1.2.2 康复治疗

卒中早期时患者侧卧位,健侧朝下,患肢从远到近端进行屈、伸、内旋、外旋、外展多角度的被动训练,对健侧与患侧行起坐训练,被动活动幅度由小到大。卒中中期采用抗痉挛手法和诱发分离运动的训练,配合中医的康复按摩,缓解关节、肌肉的痉挛,患侧上肢的腕关节、下肢的踝关节反复做缓慢背伸牵张锻炼,患肢做搭桥锻炼。卒中恢复期时指导患者健侧直腿抬高及屈伸髋膝关节,对患者下肢进行上下楼梯训练、步行训练等。训练上肢交叉平举、上举和侧举,双脚交叉侧移等动作,以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在训练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训练强度,避免患者过度疲劳[5~6]。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手功能、精细动作协调、步态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借助支具学会翻身、起床、独立行走等;练习握笔、吃饭、自行穿衣、梳洗等。同时,指导患者家属鼓励、帮助患者一起进行康复训练,逐渐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1.3 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功量表(FMMS),对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说明改善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情况

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注:*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

如表2所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注:*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导致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干预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肢功能恢复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讨早期康复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其中针灸治疗以及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已被肯定。中医研究认为针灸治疗可以增强大脑皮层运动区的输入信号,对头部穴位刺激可以促使中枢运动神经系统兴奋。脑卒中后的神经可塑性理论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的基础[7~10]。

本研究采用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按脑卒中分期进行治疗脑卒中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到了显著改善,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4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8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现代康复治疗组(对照组)和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组(观察组),每组各4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脑卒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针灸,现代康复治疗,疗效

参考文献

[1]靳东红.脑卒中后偏身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09):5664~5666

[2]苏云其美克.社区针灸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4):293

[3]杨磊,李继同,张永忠.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恢复阶段的治疗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12):138~139

[4]王红洁.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肌力恢复的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1;31(12):1207~1208

[5]冯群,杨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10):196

[6]王峰川.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0):69

[7]申健,邓红亮,卢开林.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1;6(5):390

[8]齐亚军,唐巍,张正龙,等.针灸与现代康复治疗脑卒中的效应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5):78~80

[9]唐青.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60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1;29(9):117~118

上一篇:农村社会治安问题下一篇:关键特征值